楼宇电视的困境与出路(共9篇)
楼宇电视的困境与出路 篇1
楼宇电视是从传统电视媒体中细分出来的一种新兴的电视媒体。它通常指“安装在商务楼宇、商厦、餐厅、酒吧、KTV、健身会所以及居民高层住宅楼的电梯入口或电梯内壁, 滚动播出商业广告的液晶电视”[1]。
2002年, 分众传媒率先在中国推广楼宇电视。之后, 楼宇电视就开始了其迅猛的发展。但是,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蔓延, “楼宇电视的统治者分众传媒被新浪以股票置换的方式收购了”[2]。这次分众传媒的危机使楼宇电视的瓶颈彻底暴露了出来。
随着网络的日益成熟、手机媒体的盛行, 手机等新兴媒体已逐渐成为人们等候电梯时的收视选择。楼宇电视的优势逐渐减弱, 还开始成为楼宇电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楼宇电视该如何进行自身调整、应对竞争, 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 若要从根本上改变楼宇电视的现状, 我们必须试着引入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可以实现楼宇电视、手机媒体等多种新媒体的整合, 使各种新媒体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也使楼宇电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楼宇电视的困境
强制性、分众化、一元性是楼宇电视最主要的传播特性。这三大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楼宇电视在中国的迅速崛起。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媒体的日渐盛行, 人们的收视选择日渐增多, 人们的需求已不同于往日。原来楼宇电视的收视群体已经不满足于强制收看内容单一的电视节目。强制性、分众化、一元性已不能再迎合受众的心理, 甚至阻碍了楼宇电视的进一步发展。下面, 笔者就具体分析一下楼宇电视面临的困境。
(一) 强制性——未能达到期望收视效果
分众传媒是第一个将“强制性”作为自己最大卖点的传媒企业。在分众传媒的官方网站上, 它列出的第一条媒体优势就是“强制性”, 即“人们可以不看电视, 不看报纸, 不坐公交, 不坐地铁, 但一定要回家, 一定会等电梯坐电梯, 一定要看电梯广告。”[3]
分众传媒所指的“强制性”是楼宇电视收看的强制性, 即人们在等候电梯这一特定的时间内无法接触到其他电视媒体, 楼宇电视是他们观看电视的唯一选择。同时, 楼宇电视还具有观看内容的强制性, 即楼宇电视播放的内容是唯一的, 受众不能更换频道、不能自由选择观看的节目内容。
但是, 强制性并没有收到满意的传播效果, 如下例所示:
在北京恒基中心工作了两年的曹女士说, 自己乘坐电梯、接触液晶屏的时段只有上班和吃完午饭返回办公室的时候, 但每次等电梯的时间一般都不超过半分钟, 这短短的时间内很难完整地看完一个广告, 看完了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4]
由此可见, 强制性的确让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观看了楼宇电视, 但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俗话说, 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受众每天只是被迫接收楼宇电视的广告信息, 不仅购买冲动很难产生, 还会引发受众的反感情绪。
随着手机媒体的兴起, 手机报、手机博客、手机电视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等候电梯时, 人们除了观看楼宇电视, 还可以从手机上获取资讯, 楼宇电视已经不再是人们等候电梯时唯一的媒体了, 这也大大削弱了楼宇电视强制性的优势。因此, 曾是楼宇电视最大卖点的强制性如今却成了楼宇电视进一步发展的软肋。
(二) 分众化——并未实现真正的分众
楼宇电视瞄准的是中高端受众, 即当下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但是, 楼宇电视究竟有没有真正瞄准目标受众, 有没有做到真正的分众, 这个问题一直颇受争议。
楼宇电视把液晶屏安置在不同地域的商业大厦、住宅楼宇的电梯入口, 并且根据地域和楼宇的不同, 播出内容各异的广告信息。表面上看, 楼宇电视似乎可以做到分众化。但是,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 描述一个细分市场, 需要具备几个维度:心理定位、行为定位、需求定位、人口定位、地域。”[5]因此, 仅仅用地域来区分目标受众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分众。
收入不高的清洁工、工薪阶层的上班族、身家亿万的投资者都是楼宇电视的受众。受众们的收入和需求都各不相同, 他们需要的广告也并不一样。另外, 即使是收入、消费水平相似的受众所感兴趣的商品也各不相同, 因此, 楼宇电视的分众化并不成功。
究其原因, 这种不成功的分众是由楼宇电视的“垄断经营”模式导致的。一方面, 由于楼宇电视低投入高产出的广告效益必然导致楼宇电视广告商对楼宇电视广告的激烈竞争。毫无疑问, 竞争中的胜利者往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品牌。而这些实力雄厚的广告商往往会与楼宇媒体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导致楼宇电视广告鲜有更替。而几乎所有受众在等候电梯时往往都只能重复观看这些大众普及、人人适用的广告, 毫无分众可言。
另一方面, 垄断经营使所有的广告信息一体化, 使广告在内容上直白、形式上单一、技术上也不能实现互动。但是, 这种垄断经营的广告产品显然不能满足楼宇电视目标受众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同时, 楼宇电视的广告与传统媒体的广告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加之受众在电梯入口处的停留时间较短, 且相对比较焦虑, 很难认真看广告, 使其传播效果受到影响。这些都使楼宇电视在新媒体盛行的信息社会里受到较为严峻的挑战。
(三) 一元性——引发价值链及内容的缺失
楼宇电视传播内容的“一元性”是相对于媒介市场学的“二次售卖理论”而言的。“二次售卖理论”是指“媒介单位先将媒介产品卖给终端消费者 (读者、听众、观众) , 然后再将消费者的时间 (或注意力) 卖给广告商或广告主的过程”[6]。也就是说,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媒介产品”, 而是受众的注意力。
正是由于楼宇电视具备信息接受的强制性, 使其不用制作媒介产品便可以直接获取较多的受众注意力。因此, 广告成了楼宇电视青睐的宠儿, 也成了楼宇电视高额利润的源泉。
但是, 楼宇电视的一元性直接导致其价值链及内容的缺失。楼宇电视是直接播放广告信息以强迫等候人群接收, 并不需要在内容上加入媒体产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相对于传统媒体, 楼宇电视不用制作电视栏目或买入媒体产品, 节约了成本。
但与此同时, 楼宇电视也就存在了内容上的缺失。单独的广告信息空洞而乏味, 而且高强度滚动播出的广告信息也会让受众反感。长此以往, 强制而来的受众注意力必定会被别的新媒体所取代。
由此我们看出, 在新兴媒体盛行的今天, 楼宇电视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使楼宇电视面临困境。笔者认为,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楼宇电视的这些问题, 确保其不可替代性, 实现楼宇电视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整合诸多新媒体产业, 实行柔性生产。
二、楼宇电视的出路——引入柔性生产方式
楼宇电视发展至今已有诸多弊端显现出来。笔者认为, 楼宇电视出现这些弊端的直接原因在于楼宇电视节目内容单一、缺少变化。而真正的根本原因, 则是楼宇电视企业吝惜高额的媒体产品制作费用, 用单一形式广告信息填充电视内容。若要从根本上改变楼宇电视的现状, 引入柔性生产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 何谓“柔性生产”
柔性生产是针对大规模生产的弊端而提出的新型生产模式。所谓“柔性生产”, 即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改革, 使生产系统能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的适应, 同时消除冗余无用的损耗, 力求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目前, 柔性生产已经应用于现代制造行业。所谓“柔性”, 是指“适应变化的能力与特性”[7]。柔性生产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生产能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 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少的工时完成生产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柔性生产不仅仅是需要一条生产线, 而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体系。
对于新媒体视频内容的生产而言, “柔性生产”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浏览器的大规模、泛媒体编辑的应用模式”[8]。同样地, 在媒体产业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柔性生产不仅仅需要一类新媒体的参与, 而是需要整合多种新媒体从而使生产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 如何实现楼宇电视的柔性生产
具体来说, 实现楼宇媒体的柔性生产需要建构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我们可以整合楼宇电视、车载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等新媒体, 建立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基于这个技术平台, 工作人员统一制作初期的视频内容, 再根据各个新媒体的不同需求将视频进一步加工, 配发给相应的新媒体业务平台。
其实, 柔性生产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已经得到了应用, 但并未得到推广。奥运会上, 柔性生产的应用是“以本部视频数据中心为基础技术平台, 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 将不同位置的IP电视/手机电视系统、前场收录/媒资系统进行业务和流程整合。”[9]
因此, 柔性生产的实施离不开一个以生产视频为中心的基础平台。这个平台统一制作视频, 大大降低了新媒体各自制作视频的成本, 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也降低了新媒体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同时, 不同的新媒体亦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对视频加工润色, 使视频在内容、形式上呈现多元化。
针对楼宇电视面临的困境, 柔性生产方式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实现楼宇电视的可持续发展。
1. 形式多元化应对受众审美疲劳
广告收入是楼宇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车载电视等新媒体的经济支柱。但是, 单一形式的广告容易使受众厌烦,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综合网络、车载、楼宇、手机中广告时间短、流量小的特点, 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制作半分钟或一分钟的广告短剧或连续剧。并在此基础上, 把广告短剧制作成不同分辨率、不同格式的视频内容以满足绝大多数新媒体业务平台的需求。
这类情节化的广告短剧不仅降低了新媒体各自制作视频的成本, 还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消除受众的审美疲劳。此外, 网络广告中的植入式广告、悬浮窗式广告视频也尝试应用于楼宇电视, 实现楼宇电视广告形式的多元化。
2. 内容多样化应对价值链缺失
楼宇电视的受众通常是楼宇中的住客、职员等, 属于固定的收视人群。楼宇电视收视的高峰期通常是上班时间、中午、下班时间等, 是规律化的。
针对这一特点, 楼宇电视可以在收视高峰期推出一些服务性资讯, 这将有助于体现楼宇电视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提升受众对楼宇电视的主动关注度。而这些服务性资讯也同样适用于手机媒体、车载电视。因此, 柔性生产的应用可以使技术平台统一制作天气预报、出行提示、公益广告、重大新闻事件综述等视频。
同时, 在内容编排上, 楼宇电视又必须抓住其等候经济的特点, 充分运用针对性、引导性、注目性、时效性和时间性等五方面的原则编排内容。通过对媒体广告时间间隔的传播效果分析, 研究出能对产品宣传实现最大效率的时间长度与播出频率。同时, 在不同的时段, 针对目标受众的规律性变化有针对性地设置节目内容, 使楼宇电视的节目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多彩, 使楼宇电视的传播效果得以提升。
3. 生产地域化应对分众危机
与其他新媒体相比, 楼宇电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受众是流动的, 但楼宇电视的地域位置却是固定不变的。因此, 楼宇电视在大规模的柔性生产中也要充分体现“适应变化”的“柔性”特色。
不同地域的楼宇应当充分运用楼宇电视地域化的特点, 在各自的业务平台制作播出一些短小精悍的广告资讯。附近的新店开张、商场打折都可以成为楼宇电视的广告内容。这样的楼宇电视, 不仅有较强的服务性, 也更加贴近受众的心理。
同时, 同一地区中不同性质的楼宇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百货大楼的楼宇电视可以适量增加服饰类广告, 而商务的写字大楼则可以添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情景广告。这样的楼宇电视, 不仅可以在地域上做到分众, 也能在广告内容上做到进一步的分众。
4. 整合多种新媒体应对竞争压力
柔性生产是一种更适应市场需求的行业整合方式。应用于新媒体的柔性生产, 可以整合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手机媒体等多种新媒体, 使新媒体在新闻资讯、服务信息等基本内容上保持一致、但呈现方式却多样化。
柔性生产的引入, 不仅可以降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 也能凭借整合的力量加强新媒体的不可替代性。
三、结语
新媒体整合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引入“柔性生产”的概念试着解决楼宇电视面临的困境, 从而实现楼宇电视的可持续发展。但是, “柔性生产”的应用, 不仅仅是笔者对楼宇电视的困境提出的策略性的理论分析, 更是对新媒体整合的可行性所提出的理论依据。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技术的制约、管理体制的不明确等因素都将影响柔性生产在新媒体行业整合中的应用。
摘要:楼宇电视是从传统电视媒体中细分出来的一种新兴的电视媒体。本文以楼宇电视的困境为切入点, 引入“柔性生产”的概念为楼宇电视的可持续发展谋求出路。同时, 文章也为新媒体整合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楼宇电视,传播特性,柔性生产
参考文献
[1]任中峰.楼宇电视的广告传播特性与未来展望[J].传媒, 2004 (12) .
[2]郭楚凡.新媒体神话:商业楼宇电视, 蓝海还是泡沫?[J].新营销, 2005 (10) .
[3][4]樊兰.分众传媒:是蓝海还是泡沫?[EB/OL].牛津管理评论, 2007-05-11.http://management.mainone.com/marketing/2007-05/99647.htm.
[5]郭楚凡.新媒体神话:商业楼宇电视, 蓝海还是泡沫?[J].新营销, 2005 (10) .
[6]王长潇.新媒体论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102.
[7]胡泳.柔性生产[J].21世纪商业评论, 2005 (2) .
[8][9]刘强.新媒体视频内容的柔性生产方式[J].世界广播电视, 2009 (11) .
楼宇电视的困境与出路 篇2
有机单品和产品线的困境?
目前很多有机产品,是以单品形式出现在市场的,确实许多企业的成功,往往是单品销量突破取得的,如思念以前不是作速冻水饺,而是靠一款小汤圆的畅销带动起来的,但是有机食品大多数是初级的农产品,完全依赖一个单品经营风险较高?比如东北某品牌的有机大米,价格在10元一斤,产品仅仅是一种大米,而作为大米是一种低关注度的产品,价格弹性较低,作为有机大米仅仅是作为“有机概念”的形式出现,往往产品力并不是很强,我们可以在卖场里看到不下五种以上的有机大米,且产地雷同,都在东北盘锦一带,很难体现产品的特色和亮点,
而形成一定产品线的规划,包括畅销产品、形象产品、获利产品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这一点上大多数的有机企业没有认真的考虑分析过,包括许多零售企业,摆放的有机产品也是杂乱无章,缺少特色,和一般的卖场和食品专卖店没有多少区别,值得深思。
深加工的困境?
有机食品作为最接近天然的人工食品,是否要深加工,也是必须要严肃考虑的问题,比如一些生鲜产品,如果不进行一下防腐处理,极容易腐烂,但是又破坏了有机食品的本色,受到了污染,可能对品质带来影响,但在整个物流仓储供应链不健全的情况下,必要的处理是应当的,有机企业必须应对市场的接受度,以及销售半径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做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全程保鲜运输。
对具有功能型的部分有机食品,为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可以进行深度加工,比如有机苹果汁等。
产品结构性包装的问题?
总体来说,目前有机食品的包装形象用三个字概括:土、乱、差。
土:形象土,本身农产品土一点不要紧,但是关键在于土的有特色,现在有机食品的包装连一般的食品的包装都比不上,极大的降低了在终端陈列形象,事实上,一个产品的价值有60%,来源于包装,以有机绿茶为例,基本上都是绿色的为主,不是茶叶的形象,就是一些云彩山峦的形象,缺少识别和产品本身的特性,与普通茶叶无异,
乱:文字说明乱,我们随便拿起一件有机产品,有的仅仅有一个有机认证的标志,有的配合说明了一下什么是有机食品,未能利用好这一最直接的广告宣传载体,将有机的概念和产品的特色体现出来。最典型的是许多有机类的杂粮,如此这样的健康食品,仅仅就是一个产品名称而已。
差:一点都不精致,毕竟属于高端食品,给人的感觉像低端的产品,是有问题的,那怕超市里销售的新鲜的有机蔬菜,紧紧在上面帖一个产品标签而已,而对大多数不了解有机概念的消费者来说,根本无法从产品包装中,感知到产品的价值和利益点。
有机概念是否是一个有效的推广理念?
有机食品,是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等。如果当初翻译好,不会造成今天众多消费者产生误解和不理解的问题,有机这个字眼往往感觉和化学品有关,即不能鲜明体现产品的特征和属性,又容易让大多数产生误解,这个从终端调研就可以发现,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是有机食品,因此单纯一个有机食品概念无法支持产品的价值和属性,必须配合自身产品的产地、属性、特征、文化、种植方式,食用方式进行挖掘,形成符合概念,生动化、具体化、直接化,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提出的“乐活”概念他的范围和特征传播起来,也确少亮点,现在连一般的便利店都在借用这个概念,搞的鱼目混珠,因此依靠这一完全理念在中国市场推广,难度是比较大的。必须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和认知结构进行对应推广,或许效果更好,如排毒的概念等。
有机最终发展模式是怎样的?
楼宇电视的困境与出路 篇3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困境;出路
1 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使得大量的依赖于互联网传播的新媒体进入全盛时期,新媒体的力量和传播效果也得到了国家文化与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视,新媒体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五亿,截止到2014,我国网民数量突破六亿,网络普及率超过40%,手机网民也已超过五亿,每年新增网民超过五千万。网络全民普及的势头,为大量的网络媒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线视频和网络新网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各大门户网站均推出了自己的新闻站和视频站,人们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且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国网络视频用户量占网络总使用量的约60%,可见人们喜欢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节目,相比之下传统电视媒体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内容偏少,缺少互动,有时间限制,不能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定制,这使得传统电视媒体的用户量大幅减少,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巨大用户量的基础上,广告规模也远超传统电视媒体,视频缓冲广告、网页悬浮广告、推送广告等全新的广告形式,也使得广告的传播量得到扩大,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广告規模仍将得到巨大的扩展。相比之下,传统电视媒体广告形式单一,传播效果也不理想,广告份额大大压缩。新媒体借助网络发展迎来自身发展的春天,而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进入发展的寒冬。
1.1 观众严重流失,收视结构不理想
根据统一的收视监控数据,电视观众的数量正在严重减少,甚至连黄金时段的收视率也大不如前,就城市观众每天收视时间来看,已经降到十年来最低水平,仅仅只有两个小时。从观众结构来看,青少年观众数量明显下降,而中老年观众数量却在增加,这就表明电视观众出现老龄化现象,新媒体分流了大量的年轻观众,传统电视媒体的观众规模正在不断压缩。新媒体对于观众的分流主要集中在网络视频媒体方面,因为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网络视频具有更强的传播优势。第一是内容方面的优势,网络视频的内容不但可以有专门的电视节目制作商提供,还可以通过网友上传获取更多的视频资源,内容丰富且自由度极高,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第二是传播速度方面的优势,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传统电视媒体需要经过采访和节目制作的过程,而网络视频则可以借助网络直播或者图片结合声音的转播,比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更有实效性。第三是传播范围的优势,网络覆盖面积非常广,也就使得用户可以关注更多的信息内容,而传统电视媒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少大范围传播的能力。第四是形式的优势,网络视频结合网络特性拥有强大的互动能力,传统媒体则突出单向传播,媒体作为主导用户就只能被动的接受,显然是不适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所以网络视频依靠点播和推荐,拥有更多的观众。
1.2 法规限制
近几年为了保证公共媒体质量,广播电视总局颁布了“限娱令”“限广令”等,让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限娱令让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网络媒体相比,多样性严重下降,更容易流失观众。限广令限制电视广告播放时间,目的为了让观众更好的体验电视节目,可是广告时间的压缩,也造成了电视媒体的广告业务损失。
1.3 人才流失
网络媒体势头正旺,大量的媒体人也逐渐进入网络媒体行业,网络媒体制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编导和主持人正在大量的流失。传统电视媒体的制作人才,看到网络媒体的兴起,希望等到更大的发挥空间,转而进入新媒体行业,这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大大流失人才资源,未来的发展更加艰难。从近几年电视节目的制作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受欢迎的电视节目都是参考或者复制国外成功的节目模式,虽然是一种良好的探索模式,但是节目的复制和引进缺少本土文化的结合,并不是完全适合国内观众的口味。
2 新时期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之路
新时期网络媒体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最为巨大,传统电视媒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但是国家也对传统电视媒体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在信息工程建设方面提出了三网融合等政策,媒介的变化要符合社会形态的需要,有技术革新和社会竞争共同促进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电视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寻找更好的发展未来,必须要打破陈旧观念,求新求变,改变发展战略,积极实现技术更新,紧跟时代的脚步向着大电视产业发展。
2.1 紧跟时代的脚步,借三网融合的大好时机实现媒体转型
国家积极发展三网融合,这对传统电视媒体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转折点。传统电视媒体应当抓住发展的机会,因势利导融合新媒体的积极因素,实现全媒体转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传统电视媒体大多还处于有限模拟信号传播模式,根据三网融合政策的要求,应当尽快向数字信号传播模式转变,完成数字化电视网络的建设,推行有线电视一省一网,组建国家级电视网络,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竞争力,将原本分散的地方电视运营模式集中起来,为用户提供统一化的数字电视服务。三网融合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许多新的业务模式,比如IPTV、网络电视等,这些业务模式都吸收了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内容也更加丰富,更加符合观众的需求,传统电视媒体就要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发展多媒体技术,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从用户需求出发来提升服务品质。
2.2 节目内容增加丰富度,提高传统电视媒体内容的吸引力
与网络新媒体相比,传统电视媒体还有一个突出的缺陷,就是节目内容缺少多样性,而且整体质量也有待提升,所以传统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上,应当广开媒体资源渠道,引进更加先进的媒体处理技术,提高电视媒体内容的可看性,增强用户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多从时代的角度设计节目内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能积累一定的观众。其次就是节目形式也要进行创新,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从竞技类、互动类以及娱乐类等方面着手,创办更多具有特色的节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用户的关注,重新获得流失的观众群。
2.3 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实现多元化营销
营销方面传统电视媒体都依赖于广告的播出进行盈利,营销模式非常单一,收入缺乏多元化,自然面临着更高的竞争压力。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积极融合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就必须摆脱单一的经营模式,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经营体系,才能让传统电视媒体在市场中更好的发展。
首先传统电视媒体要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对电视广告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尝试建立广告的评估体系,在网络电视等业务中,也增加广告营销的比例,比如节目冠名广告、点播等待广告以及系统嵌入广告等,发挥被忽略的广告的价值。除此之外,传统电视媒体还要积极开发新的电视广告产品,比如点播插播广告等形式,为全媒体时代的转型积累一定的经验。
全媒体时代也会带来大量的商业机会,传统电视媒体的某些方式可能并不适合时代发展,调整和优化变得非常关键。根据用户的需求制定不同的电视产品,是增加电视用户量的可行方案之一,通过套餐定制、内容定制、自由付费点播、限时点播等,增加电视产品的收入。除此之外,开发新的电视增值产品,比如电视购物等,丰富用户的电视体验。然后就是对电视广告模式的改进,将自身作为多媒体整合的传播平台,放大广告的作用,从多元化立体化的角度开发广告作用,不再是简单的时段广告,可以在节目中设计弹出广告,不仅不耽误用户的正常观看,也能起到一定的广而告之的作用。
2.4 借助新媒体提升自身媒体价值
媒体数量的增加,信息如果不能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传统媒体很有可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逐渐被取代。传统电视媒体仍是我国最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体,其地位也非常关键,缺少有效的传播手段,是目前与新媒体竞争中表现出的严重短板。网络视频以及诸多新媒体的出现,其实也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需要努力研究新的推广策略,将电视节目与营销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稳固电视媒体的地位,提升自身的媒体价值。借鉴其他国家电视媒体的推广形式,将社交网络、媒体门户网站、移动平台以及互联网节目整合起来,形成更加庞大的媒体推广策略,比如和微博、微信登公共平台进行联合推广,与一些社交网站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活动,增强传统电视媒体在网络中的知名度,可以很好的在新媒体的帮助下进行传播和推广,运用数字化联动化的全媒体推广方式,革新传统电视媒体的运营模式,合作竞争更加适合传统媒体的突围。
3 结语
传统电视媒体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主流媒体地位,在面对新时期的挑战的同时,发挥优势,利用好节目制作专业性的特点,规避模仿和同质化,推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拓宽推广渠道,开放互动性媒体平台,努力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总而言之,新时期传统电视媒体固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找准方向,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的脚步,贯彻并落实信息工程的重要举措,积极发挥自身媒体优势,主动结合新媒体做好媒体转型,全力接入全媒体时代,就能焕发传统电视媒体的第二春。
参考文献:
[1]吕沁.试析在电视内容生产管理中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J].当代电视,2013(05).
[2]李丹.借助“微信”扩大电视媒体在移动终端影响力[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03).
[3]徐立军,王京.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电视研究,2013(02).
[4]曹向阳,杨继耘.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
[5]程坤.湖南衛视“贵”时代的生存法则[J].市场观察,2009(11).
[6]徐靓,汤书昆.电视节目受众研究比较分析[J].新闻世界,2009(04).
电视法制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篇4
一、探究法制节目出现以上困境的原因, 不能仅局限于节目
形态、内容层面, 首先应从节目创作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上寻求出路
随着大环境对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保障和重视, 使得电视法制节目责无旁贷的要求与时俱进, 选择民生价值取向, 考虑受众的要求和兴趣, 真正站在平民立场和视角创作节目。
其实, 国内已有一些法制节目进行了民生化价值取向后取得成功的案例, 比如: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政法报道》, 北京电视台《法制进行时》, 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法制现场》栏目, 它们多采用杂志式板块设置, 内容向更广阔题材领域延伸, 让观众从节目中更容易找到实际生活与法律之间的联系,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收视率。
民生化价值取向的具体策略:
1、常规案件题材由权威叙事向人文叙事转变
刑事纪实类题材一般采取传统“犯罪-破案-缉凶-严惩”的四部曲式叙事形式, 这种常规、权威的叙事方式已经不能完全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 人们对破案本身的猎奇心理已经降温。在这种情况下, 大要案类题材的叙事视角和立场要扭转, 有效的作法是加强人文叙事, 努力去探寻和剖析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心路历程、性格成因、成长环境、情感世界、人生际遇、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真正实现“报道一案, 教育一片”的效果, 更契合受众“是什么人、为什么犯罪”的心理期待。
2、拓展题材领域, 由宣传报道型向法律服务型转变
生活中一些熟视无睹的民生问题, 只要从法的立场进行观察, 就会成为鲜活生动、服务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法制节目题材。所以, 民生化价值取向指导下的法制节目可以向民生新闻题材领域适当拓展, 但最好不要丢掉自己的“法制”特色, 向公众提供使用有效的法律帮助和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 以此和民生新闻区分开来。
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法治现场》的《男人帮》板块, 就是根据平民百姓的求助类爆料线索, 每天都有几组记者携专业律师, 帮助求助人通过合理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化解纠纷, 不能马上解决的, 律师也会给出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建议, 甚至帮助调解, 跟踪结果。
3、情感故事法制落点——情与法的糅合
赡养与抚养、家庭暴力、婚姻纠纷、青少年犯罪、邻里矛盾、心理疾病等题材具有现实参照性, 容易让受众与现实生活相对照, 从而起到解惑或者警示的作用。同时, 这些本土化题材具有地域与心理上的接近性, 容易成为当地市民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当我们把这些市井故事娓娓道来, 并在这些故事中植入法理知识, 法制内容就有了感情的“戏份”, 情感故事就有了法的落点, 从而更加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收视心理, 让观众“消费了故事, 也享用了法律”。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的《晓华探案》展现给观众的就是一个个情与法糅合的百姓故事。
二、法制含量是法制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电视法制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的根本标志
正如央视社教中心原副主任尹力撰文所说:电视法制节目重在“普”根在“法”。提高节目的法制含量是电视法制节目的根本要求, 是服务观众, 提升节目收视率的有效手段。
提高电视法制节目法制含量的有效途径不应是单纯数量上增加节目的法制内容, 为应研究如何有效的让节目所包含的法制内容最大限度的为观众所接受。法制含量是否得到强化, 其标准主要是看观众是否得到更多、更有益的法制内容与服务。
从这个出发点考虑问题,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电视法制节目的法制含量:
1、是清醒认识节目所关注的法制事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其
决定了法制含量的多少。节目所关注的法制事件应具备以下特点:A法制事件的新鲜性;B法制事件的适时性;C法制事件的新锐型;D法制事件的显著性;E法制事件的贴近性
2、是改进电视法制节目的传播手段, 以创新的理念和崭新的形态为法制内容的有效传播, 法制含量的最大化找到依托。
目前, 电视法制节目的主要形态“同质化”趋向严重, 寻求节目形态创新, 采取“差异化”策略, 往往是节目吸引“眼球”, 求得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时下全国各地电视台每天法制类节目数量不少, 其中, 法制新闻报道类占了多数
涉及刑事案件的数量很大, 公安、执法人员已经成为法制类电视节目的主角, 独家、重点甚至猎奇报道的一些稀有奇特、有违伦理、违反常态的个案内容, 已经司空见惯;涉及群众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的民事纠纷, 往往就事论事, 道德评判、价值提升和正确引导明显不足, 一旦触及私人生活空间, 就会涉及当事人隐私……
最大限度发挥电视法制节目的长处, 扭转其不良趋势, 减少负面宣传效果, 需要对案件的报道把握以下准则:
1、在指导思想上, 不能迎合某些观众猎奇心理, 猎奇只能把法制宣传引向邪路, 会使法律宣传的效果适得其反。
2、不宣传作案手段, 不进行过细报道, 对那些属于保密范围
的侦破手段和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的内容, 都不能公开报道, 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 注意保护其真实姓名和正面形象, 对未成年犯罪人今后的成长教育负责。
3、在案件报道中, 重点是要让观众知道, 案例触犯了哪项法
律, 为什么要量刑?通过案件观众受到怎样的教育等, 这样才能达到法律教育的结果。
4、在进行案件报道时, 除认真选择典型案例外, 还要遵守法
律和新闻纪律, 对那些不能公开、不宜过早公开的案件, 必须服从有关法律规定, 遵守新闻纪律。对宣传报道与社会效果负责, 认真把关。
总之, 电视法制节目想要解决众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寻求突破困境的出路, 必须坚持选择民生化价值取向, 站在平民立场和视角创作节目, 协调群众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 力戒报道琐碎化、片面化, 真正体现与受众的平等交流以及节目的基本普法功能和深刻人文关怀。
摘要: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在推进法制建设、宣传法制成就、弘扬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电视生态环境和生存语境的变化, 传统法制节目较强的政治色彩和教化功能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受众需求, 一些知名的栏目日渐“式微”, 自身局限性与不足日益明显。本文浅谈了电视法制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管理人员薪酬的困境与出路 篇5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的高管薪酬尤其是国企高管薪酬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与社会舆论的焦点之一。一方面,各级政府、各行业监管机构不断颁发各类“限薪令”,将高管薪酬作为政府层面的调控监管事项。连续几年的“两会”均将“调整分配收入,缩小阶层收入的差距”作为重要议题,尤其2012年“两会”时,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要“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一边倒地质疑国企高管薪酬的不合理性,不断曝出的各类媒体报道与新闻事件,伴随着部分不恰当的解读,更引发了社会公众的群情激愤,将国企高管薪酬推向社会的对立面。而对身处这一矛盾漩涡中心的国有企业来讲则是左右为难:既要满足外部监管要求、注意舆论监督影响,又要面临内部人才管理的压力,对核心的高管人员也要满足其保障与激励的需求。
造成国企高管薪酬困境的因素有多方面:国企高管来源的非市场性、国企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国企高管薪酬决策程序的完备度欠缺、国企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关联有效性不足、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与灰色收入等。这一困境的解决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更需要内外部的共同努力,包括政策制度层面的支持与国企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通过剖析国企高管薪酬实践中遇到的三个典型困难,为其防止出现更多的风险与失误提供借鉴。
国企高管薪酬话语权——
适度行政监管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平衡
如果将高管薪酬的不合理问题追本溯源到其最终的决策程序,依然是争议不断。公众认为国企高管存在自定薪酬、牟取私利的嫌疑,希望有更加公开透明的机制来决定,更极端的观点是希望“大众评价、社会公议”;而众多的国企则抱怨薪酬管控严格,集团管控或政府行政监管不能科学衡量企业负责人的价值贡献,希望争取更多的内部话语权,或者将薪酬决策权完全赋予董事会。
上述不同的观点源于立场不同引发的信息不对称。到底应该是谁来对高管薪酬的决策权负责?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行政监管与公司治理手段的双管齐下、适度平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一方面,政府的适度监管与正确引导在当前阶段依然不可或缺。近些年,来自人保部、中组部、监察部、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各大部委的一系列国企高管薪酬管控政策,为国有企业在高管人才的薪酬与绩效管理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作用。这一做法与国外的领先实践
也是相一致的。比如近期法国新政府对国企高管薪酬的新政要求:对于政府拥有控股股份的企业高管薪酬,控制在本公司员工最低工资水平的20倍。这与我国一直以来提倡的高管薪酬与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这里需要注意政策在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取舍问题。比如高管薪酬与员工薪酬的差异倍数,由于不同的行业对人才的依赖度有巨大差异,单一封顶的倍数会影响到公平性。某地方国有企业就遇到这样的难题:作为当地最大的制造业企业,公司拥有员工2万余人,资产规模近百亿。由于传统制造业的毛利率降低等原因,企业面临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这其中需要企业负责人承担巨大的风险与责任。但由于薪酬管控的原因,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几万元(这一水平在当地具有竞争力),企业负责人年薪与其挂钩封顶后不足30万元。这样的薪酬水平是难以与企业负责人所担负的职责风险相匹配的,而同期外部民企或者外企对其开出的价格已达上百万。企业负责人透露,考虑到与企业多年共同发展有感情,所以凭一个老党员的觉悟与奉献精神,自己决定留下来。再比如,有部分地方国资监管机构采取对工业企业和金融企业相同的监管措施,一刀切进行年薪总额封顶,导致部分金融企业在人才保留与激励方面面临巨大的困难,不少核心高管人才转投向全国股份制金融机构在本地的分支
机构。可见,当前阶段监管是必须的,也是防止社会失衡、避免引发进一步矛盾的必要措施,但是需要适度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对国企所追寻的话语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赖于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我国,《公司法》将高管薪酬决策权赋予董事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赋予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对高管薪酬的建议权,并要求薪酬分配方案应获得董事会的批准,向股东大会说明,并予以披露。因而,形式上,高管薪酬的话语权被赋予了公司治理机制。只是在实践中,由于国企公司治理的完善度有待提高、董事会建设的有效性不足等原因,董事会、薪酬考核委员会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全体股东尚未能拥有高管薪酬方面的话语权,“公众评议”在当前更是难以操作。
在此可以采取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非约束性股东投票(Non-binding shareholder vote)”、“股东代理机构”(如美国的股东服务机构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英国的保险协会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等)等多种方式提高股东在高管薪酬方面的话语权、参与度。虽然目前“非约束性股东投票”还不具备严格的否决权利,但如果股东反对声音过响的话,企业内部也有压力再度审视高管薪酬议案。
在我国,行政监管、集团管控是作为体现国有股东或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在高管薪酬话语权的一种更为直观的手段,但是其运行过程中与公司治理机制会出现一定的矛盾,有时会影响到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这也是需要逐步改进的。比如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希望按照公司治理机制由董事会进行市场化定薪。但由于其控股集团是国资直辖的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平台,又必须遵循集团与国资监管机构的薪酬封顶原则。因而,实际运作中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监管与公司治理的结合:先由集团与国资委履行监管审批权,再由董事会通过公司治理形式进行审议。这一过程带给企业的苦恼与困扰是极大的,企业在市场化定薪与集团薪酬管控之间做大量的工作,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委员们也不仅仅是向董事会负责了,演变为一次次与集团人力资源部进行沟通,增加了沟通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这一颇具代表性现象的改变,有赖于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不断完善,通过国企董事会试点的推进、国资委外部董事与专职董事队伍的建立与加强、相应的董事评价机制的健全等一系列工作,才可能逐步实现高管薪酬话语权回归公司治理机制。
国企高管薪酬双轨制——
平衡市场化薪酬与体制内薪酬的矛盾
双轨制一直是中国的热门话题,伴随着社会大环境存在的,则是国有企业的双轨制薪酬体系矛盾,即“体制内高管”与“外聘社会化高管”之间的双轨差异。
尤其在近些年,国有企业转型、产业升级过程中带来的双轨制薪酬矛盾更加凸显。比如由于央企即将“金融设限”的传言,引发众多央企在金融产业加快拓展步伐。在“产融结合”的旗号下,众多传统行业如各大钢铁、石油、发电集团均开始成立金融控股平台,间接参股于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或是直接成立各类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在金融产业平台设立过程中,往往是由国有企业集团派驻人员搭建领导班子,这些人也就是大家传统所定义的“体制内高管”。但由于传统国企对金融行业不熟悉,往往需要从外部市场招聘人才。但这时遇到的最大矛盾就是体制内、外人员的薪酬差异问题:要吸引金融行业的市场化人才,按照当前金融行业对高管薪酬的付薪理念,往往是动辄几百万的薪酬水平;而“体制内高管”则需要遵循集团的统一薪酬政策,可能在几十万不足百万的水平。
“薪酬双轨制”源于“人才来源的双轨制”,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未来“人才流向的双轨制”(见右图)。“体制内高管”往往是体制内循环,虽然也有可能会存在形式上的劳动合约,但实际情况是,派驻到二级、三级机构可能更多是一
种短期行为,将来业绩做好了,可以调回集团有更高的任命;如果做得不好,可以被调到其他的机构去继续任职,并不会丢了饭碗。而市场化招聘的高管,则要真刀实枪去拼杀,做得不好只能结束合约走人。因而,不同的来源与去向导致了对不同高管的价值判断,体现了对薪酬的不同诉求。
实践中,双轨并行、完全并轨(从高原则或从低原则)的做法都是存在的。对于混合型的高管团队,完全并轨的风险在于:如果是薪酬从低,则激励不足,很难招聘到市场化人才;如果薪酬从高,则有激励过度嫌疑,因为这些体制内高管往往是集团的行政选派,有时候并未与个人能力、绩效有完全的关联度。而完全双轨的风险在于:影响到同一个高管团队的内部协作性,因薪酬差异过大带来的内部公平性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合作效率。因此,当前关于双轨或并轨的选择均需要慎重,只有调和好这一矛盾,才有可能消除潜在的风险。实践中,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完善配套机制,探索有条件的并轨。
典型做法之一:解决人员去向的双轨问题。某央企新收购一家信托公司,后者高管团队来源有三种:CEO和CFO由该央企派驻;另一部分是被收购公司的原高管人员;其余是市场化招聘的高管。CEO与经不同类型高管沟通,并最终经集团审批实施的高管薪酬方案是:市场化招聘的高管人才以
严格的绩效条件为约束,以“低固定+高浮动”的方式完全参照市场实践;CEO放弃体制内身份,选择以信托公司为主体、与市场化招聘高管签订相类似的绩效合约,参照市场化定薪;CFO依然保持集团派驻的身份,集团考核、集团领薪;原被收购公司的高管人员经过能力测评之后,对满足能力要求者留任新高管团队并纳入市场化管理。在这个案例中,并轨与双轨的个案均存在,当然其中也有局限性。这一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CEO因其年龄原因,放弃在体制内晋升的可能性,选择在最后的任期内进行市场化的拼搏,但对于众多正值盛年的体制内高管,是否有勇气作出这样的选择,仍有待考量。
典型做法之二:表面并轨,通过二次考核与再分配,进行集团内的平衡。仍以上述公司为例,对于该CFO的考核与薪酬管理,也可选择表面并轨。即:该CFO在新的公司实体与其余高管纳入同样的薪酬管理体系,但领取的市场化薪酬需要上缴集团,并由集团以外派人员的考核管理方式进行二次考核,按照不同的考核结果与实际领取的薪酬水平挂钩,高于集团薪酬体系过多的差额可能进行再分配,以保障集团内部同一层级高管人员的内部公平性问题。
国企高管薪酬的双轨制问题,是国企改革与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的阶段产物。在当前阶段,由于国企薪酬体系与市场
化的薪酬体系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无论是选择双轨还是并轨,均需要从双轨的来源与矛盾出发,设计配套的机制。适合自己的才是有效的,相信伴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一逐步并轨的做法最终有可能走向完全并轨。
非货币化薪酬——
现金薪酬的有益补充还是风险漏洞?
非货币化薪酬是社会诟病甚重的国企高管薪酬又一大问题。社会争议的焦点尤其集中于国企高管的“灰色收入”、“福利过高”、“职务消费”等。国有企业高管也抱怨连天:年薪管控严格、现金收入竞争力不足,自然就只能通过这些方式来弥补。那么,这些非货币化薪酬到底是现金薪酬的有益补充,还是成为可能的风险漏洞?
2011年的央企审计风暴揭露了高管薪酬的典型违规表现:领导职务消费不清、假发票、违规发薪酬、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的不当使用、商业保险的违规购买等,表面“奉献与廉洁”,背后却是对国有利益的侵占,这些潜伏多年的症状曝光后激起监管机构的重视与社会民众的愤怒。众多国企随后展开自查,但又遭遇两难:对于非货币化薪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悉数取缔,直接受影响的是高管人员整体薪酬的降低,进一步引发国企高管现金薪酬竞争力不足、高管人才的
保障与安全感的削弱;如果要保留非货币化薪酬,则须分清哪些是合规哪些是违法,如何界定发放标准,如何进行企业账目处理。
结合当前各项针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政策法规,非货币化薪酬适宜采用“系统梳理、区别对待、规避风险,使其成为现金薪酬的有益补充”的办法解决,并需要遵循两个原则进行规范。一是,对于收入不入账、虚列支出、以收抵支等方式藏匿在会计账簿中的各类“小金库”、“灰色收入”,要坚决予以取缔;二是,对于名目繁多的以福利、津贴形式存在的非货币化薪酬,能货币化则货币化,不能货币化的予以规范化、标准化。
针对多家国有企业调研后,我们发现了不下数十种名目繁多的非货币化薪酬形式(见下表)。其中主要是名目繁多的各类津补贴:实践中来源可能是直接的人工成本,也可能是工会会费;有的是直接发放,有的是通过发票作费用化处理。
从实践操作来看,对非货币化薪酬的梳理,有三个方面的关键事项需要注意。
首先,对于福利津贴类项目,要合理区分应税和免税项目、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对于各类福利津贴项目,财政部、国税总局均有着明确的规定界定其纳税义务及会计科目记
账方式。比如免税的津贴包括独生子女补贴、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托儿补助费、符合条件的差旅费津贴与误餐补贴、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资深院士津贴等。而对于更多的岗位津贴则需依据货币化原则合并纳入工资薪酬所得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此外,对于该项成本是纳入应付工资还是应付福利费,也需要做不同的区分,防止账务处理的纰漏。比如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对实行年薪制等薪酬制度改革的企业负责人,企业应当将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福利性货币补贴纳入薪酬体系统筹管理,发放或支付的福利性货币补贴从其个人应发薪酬中列支”。
其次,要注意各类补充保险的合规性,防止出现违规操作。实践中,国企操作较多的补充保险包括补充养老保险、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各类商业保险。对此,财政部、国税总局均做出明确规定,国企高管在购买补充保险时,尤其需要注意其流程的合规性、资金来源的合理性、与方方面面监管政策的一致性,防止违背党委纪委监管规定。近几年如新华人寿47名高管购买了高额养老金就违反了金融类国有企业领导人廉洁自律的规定,原广东健力宝集团3位高管利用职工福利基金为个人购买巨额商业保险而构成贪污罪。两起案例共同的特点是均未经董事会或股东会审议,而是由高管
办公会或领导班子会议自行决定,且因其数额之高引发的社会负面反响巨大。
再次,职务消费及其他难以货币化的项目要规范化,严格与高管个人职责相匹配。近十年来,职务消费规范化历程步履维艰:一方面是政策不断收紧;另一方面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花样翻新——以考察名义变相旅游、天价装修、超标公务用车等行为不断挑起社会敏感神经。
楼宇电视的困境与出路 篇6
近十几年, 飞速发展的有线、数字电视, 挤占了县级电视台的受众资源, 使县级台的主要受众资源几乎丧失殆尽, 网络、户外等媒体竞争日趋激烈, 加上国家先后出台政策, 严禁在电视剧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严令禁播八类涉性药品、医疗、保健品广告及有关医疗资讯、电视购物节目, 很多县级台的广告收入锐减, 新闻节目这个本应值得关注的栏目也出现了危机。因此,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一、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 县级电视台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电视事业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当今时代, 具有浓重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县级电视媒体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也越来越暴露出其中的不足。
(一) 报道内容主次颠倒, 不能有效吸引受众
时政新闻分量过重, 新闻内容不够丰富。受县级电视台自身条件所限, 新闻节目的编排以时政新闻居多, 县级领导们便成为新闻事件的当然主角。加上新闻节目时间有限制, 节目编排经常会出现无法取舍的情况, 有时一天的时政新闻占到新闻节目总量的一半以上, 相反, 本地观众最关注的人和事却得不到及时有效报道。
(二) 新闻针对性不强, 服务意识欠缺
目前, 我国一般县的农村人口占70%左右, 县级电视台理应面对广大农村受众市场, 根据农时、农季、农民的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向农村群众提供具体实用的致富信息和科学技术。但有些县级电视台节目定位模糊, 播发的一些经济新闻脱离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科技新闻服务性差, 实用性不强, 降低了县级台在人们心中的信誉。
(三) 报道模式化明显, 高质量稿件稀少
有出镜记者的报道, 常套用“我现在位于”、“这里是”等陈词;报道会议, 总离不了“县领导强调”、“县领导指出”等词语;报道农业问题, 总遵循“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等套路。这些缺乏新意和深度的模式化新闻, 一定意义上主宰了编采人员的思维。高质量新闻稿件匮乏, 也成为在一年一度的省市及国家新闻评奖中县级电视台很难获大奖的原因之一。
二、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出路
县级电视台虽然在频道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方面无法与省、地市级的电视媒体相提并论, 但其更接近于地方现实生活和基层群众, 更容易凸显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好所拥有的地方优势, 另辟蹊径, 县级电视台不但不会消亡, 而且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一) 把握节目定位, 彰显县域特色
第一, 作为县级电视台, 新闻应注重面向农村。首先, 以短新闻为主, 内容要全, 种类要多。其次, 改进会议报道, 多从思想上贴近观众、贴近实际, 报道群众最关心的话题。经济新闻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科技新闻体现服务性、实用性, 语言尽量通俗易懂;社会新闻要融信息、知识、审美、思想为一体。
第二, 从地方特色做文章, 走发挥地域性优势之路。紧紧围绕上级的政策和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宣传报道;深入基层, 及时报道县境内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乡土题材;搞活经济典型、勤劳致富带头人和各种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新闻;树立品牌战略, 做活地方新闻栏目。
(二) 把镜头对准群众, 搞好舆论监督
要镜头向“下”, 乐于在最基层挖掘好新闻。基层、群众、生活, 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源。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新闻工作者只有深深扎根基层一线, 才能汲取养分, 捕捉最有传播价值的新闻线索, 采编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好作品。倾听百姓声音, 践行舆论监督, 才能解决群众难题, 采写百姓心意。
(三) 精心策划, 提高新闻节目的宣传质量
电视新闻节目需要有自己的独特性, 而不是一发现好的节目模式就一味地模仿、抄袭或者做些不痛不痒的改动。现在社会, 任何一个电视栏目要长久立足, 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想方设法让节目内容深刻并具有特质。杭州电视台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 以方言说新闻的崭新形式让受众耳目一新, 使当地百姓既感受到自己身边新闻的真实, 也感受到媒体对受众的尊重。
在传媒高度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 面对电视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 县级电视新闻面临巨大的挑战。县级台要想取得发展进步, 就必须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 扬长避短, 发掘具有地方浓郁色彩的新闻作品, 同时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 优势互补,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展身手, 化被动为主动、变危机为机遇, 从而谋求更大的发展。
摘要:我国县级电视台作为基层党和人民的喉舌, 起到了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但在国内新媒体环境下, 它们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报道内容主次颠倒;新闻针对性不强;报道模式化明显。探索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出路, 可从以下方面努力:把握节目定位, 彰显县域特色;镜头留给群众, 搞好舆论监督;提高新闻节目质量。
楼宇电视的困境与出路 篇7
从传播特性来说,电视以它较强的直观性、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以及信息传达及时、不受文化层次限制等一系列特点,带来了传播模式的巨大变革。电视购物正是利用了电视媒体的特点,将零售业与电视媒体相结合。在早期电视独大的媒介环境中,借助电视得天独厚的条件,电视购物创下了辉煌的成绩。然而在当前新媒体、网络技术和媒介变革的深化进程,电视独大的格局迅速被打破,电视购物似乎一夜之间遭遇“严冬”的考验。
一、电视购物突遇危机的原因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迎来了一个被称之为全媒体的时代。电视购物在经历了短暂的轰轰烈烈之后,自身弊病逐步凸显。如今面对网络媒体的入侵,电视购物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就目前资料显示,我国线上交易90%的成交量是基于网络购物平台,相比较之下,电视购物的销售份额相形见绌。电视购物行业的先天不足造成了它今天的窘境,而新媒体的冲击似乎更是让其发展如履薄冰。
(一)行业自身的局限
电视购物进入中国市场经历了一个短暂快速的发展期后,自身毛病开始逐步显露。行业门槛低、商家众多,导致各商家无序竞争,肆意夸大产品功效,虚构甚至造假宣传。质量没保证,产品价格却一线飘红,“传统商业的加价率一般为10%-30%,而电视购物的加价率一般为20%-60%。有时电视直销商品的进货价,只占直销价的40%,如此定价,让消费者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1]电视购物省略了零售商的中间环节,节约的成本本该让消费者享受到比实体商铺更优惠的价格,而企业却打着优惠的幌子卖高价。电视购物产业整体的低水平还体现在商品售后服务的严重缺失上,很多经营者以产品的卖出作为交易的终结,对售后出现的质量问题置若罔闻,置消费者权益于不顾,让消费者对电视购物失去了信任。
除了上述问题,电视购物行业管理规范缺失、法律监管不利也是国内电视购物不容忽视的问题。“……电视购物属于零售业态,应由工商部门管理……又离不开电视媒体……再加上属地管理制度,电视媒体只能由其所在地的政府部门主管,广电总局并不具备直接监管的权利……最终一不小心就成了无人监管。”[2]监管的缺失让电视购物成为众多商家背离市场规律,谋取短期暴利的工具。当大量消费者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索赔时,电视购物商家已赚得盆满钵满消失了,此时的消费者即便通过法律手段也难以找到厂家获取赔偿。因此,如何在电视购物过程中保证消费者权益,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亟待解决。
(二)网络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新变革,也带来了网络购物这一新形式。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网络购物不同于过去电视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观看式”的大众媒介变成了“交互式”的大众媒介,消费者可以在自己的互联网终端进行购物选择并且及时反馈,比起电视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以及电视媒介声画稍纵即逝的特性,网络购物似乎显得后劲十足。
同时,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消费者可以在这里随意搜罗自己所需。网络的发达让受众介入、反馈的能力开始撼动以往的受众经验。“时间和空间被重新建构,时间被压缩至无时间性,空间在虚拟中流动。”[3]人们不需要坐在电视机前,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等待购买”,而是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工作闲暇之余随心所欲登陆移动客户端购买。同样的“空中营销”,网络购物似乎占据着天然的优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电视购物成了一个华而不实的装饰品。在严酷的媒介竞争中,电视购物应该如何重振旗鼓并从中寻求自身发展的契机呢?
二、化危机为契机——平台的整合
“三网融合”的进一步推进逐渐改变了人们脑海中关于媒介的传统概念,也改变了人们使用媒介的方式。例如电视不再只是单一的视听媒介,手机也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它们是集互联网、电信网、广电信号于一体的接收终端。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消融了媒体间的界限,有效地整合了现有渠道资源,单一的媒体变为跨媒体的概念,可以在一个终端实现集图片、音频、视频、互联网于一体的信息传播。人们不必像以前一样局限于只能使用收音机听广播、使用电视机看影像,而是可以在自己的PC、手机等互联网平台搜罗到集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形态于一体的信息资源。
正如麦克卢汉的观点,新媒介的产生是一种社会“新尺度”的创造,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行为准则,并且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传播媒介渠道的整合极大地满足了现代受众和消费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需求,给电视购物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消费者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搜索信息,进行消费。人们可以随时利用一个网络平台强大的搜索功能查阅其所需商品详情,实现与网络商家对话,或者进行购物视频的点播,在同一平台实现不同信息产品形态的自由选择。借助这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电视购物以“媒体零售、电子商务”为基本业态,不仅全面开发购物频道,而且融合网络、手机等媒体渠道,建立多平台、多落点的媒介传播形态,高效地进行资源整合。以长沙地区的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为例,专业的购物频道有湖南台的“快乐购”和长沙电视台的“嘉丽购”,他们在经营电视购物频道的同时,均全面开发网络、手机以及型录(杂志)、电台等渠道资源,以谋求在媒介融合中的多方发展。以快乐购的微信平台hap-pigo为例,在这个公共服务号中有三个板块分别是“我的订单”、“快乐生活”和“我的账户”,在这三个板块中消费者分别可以实现直播订购、参加促销活动、下订单购买商品等,而且用户还可以直接在快乐购的微信平台下载其网络客户端,在这里消费者不仅可以观看直播和点播的购物视频,还可以直接搜索商品的图文信息,让消费者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便可以接收到各种信息形态。于是,在这种多落点、多平台的媒介形态下,人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消费。技术变革带来的传播终端融合促进了电视购物的快速发展,最大化为受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电视购物培养了忠实的消费群体,最终实现互联网与电视购物共谋双赢。
三、转劣势为优势——内容的融合
内容的融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技术变革,从信息生产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内容生产方式,变单一的线性生产为大规模的内容生产;从信息使用看,同一内容或类似内容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平台上使用,提高了内容产品的使用效率。
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不同媒介内容产品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内容生产的融合实现了“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功能服务、多载体(渠道)传播。”[4]电视购物可以抓住时机,实现将不同媒介如电台、电视台、网络的信息生产集中在同一操作平台上,互相协助,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受众。技术变革带来的内容融合刚好迎合了受众的多点触媒习惯,让消费者既可以在单一视觉或听觉媒体如杂志和广播接收到完整的购物信息,也可以在多媒体平台如电脑、手机等进行购物消费,促进了媒介产业和购物产业的共同发展。还是以湖南卫视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共同注册成立的“快乐购”为例,它不仅很好地在其电视频道、杂志、网络、手机等媒介渠道间实现资源共享,并根据不同的媒体特征对传播内容进行订制加工。比如电视购物在直播的过程中,快乐购的微信平台也开始“同步直播”,与电视购物视频直播不同的是,微信平台以网络购物的形式对正在售卖的商品进行全面的图文详解,以图文的实时更新实现“直播”,真正做到“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渠道传播。”在直播过程中,电视观众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咨询、进行支付购买,而手机用户便可以直接在微信平台支付购买,而且在微信平台还可以实现“点播”,对之前售卖的商品进行查询和购买,为了吸引更多手机用户,利用微信朋友圈强大的社交功能,特别打造了“客服狗小二”这一兼具品牌特征和人性化优势的微信平台,宣称随时欢迎大家的“调戏”。无论微信好友是否需要购买商品,它可以随时与之进行友好、幽默地交流互动。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刻意回避了直接的商品推销和软广告植入,它更像是你的一位老友,与你逗乐,为你解疑,这种轻松愉悦的交流体验模糊了买卖双方的身份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大量潜在买家的关注和人气,构建了一种“@ 时代”新型的商家和客户关系。
内容的多层次利用最大化提高了内容产品的利用率。从信息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内容融合降低了内容生产成本,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从而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扩大了内容接收渠道,享受到了更优惠的价格。内容资源的融合促进了电视购物产业的升级,最终实现了内容产品的增值。
四、结语
楼宇电视的困境与出路 篇8
一、藏晚的五大要素
(一) 晚会主题
主题是晚会的基调和灵魂。邓在军曾经说过“一台好的晚会, 如果主题不明确, 并让之贯穿始终, 晚会就会显得东拼西凑、毫无章法, 纵使有好的节目也给糟蹋了。”作为一台为全区300多万群众欢度藏历新年的重要晚会, 要把握好晚会的主题, 让整台晚会既符合当前形势, 又能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视觉饕餮盛宴。
(二) 晚会的结构和形式
再好的晚会主题也需要用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来表现, 一个好的晚会框架, 更能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节庆晚会还是专题性晚会, 主要分类都是围绕着两种形式:一是串联式, 节目一通到底;另一种是板块结合式。
2014年藏晚就是比较典型的分篇章的板块形式。晚会以“吉祥如意藏家年、幸福团圆万家乐、美丽西藏和谐颂、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为了展示盛世中华雪域大联欢, 晚会的节目结构分为四个板块的组合形式:藏家年、万家乐、和谐颂、中国梦。这四个板块既是晚会主题的延伸, 更是晚会主题的载体。整台晚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藏族文化特色, 散发着浓浓的藏家年味。
(三) 晚会具体节目内容
电视联欢晚会如何吸引观众, 最大程度上满足观众的需要, 通过晚会传递给观众娱乐、美感、信息和价值观, 是一台晚会逻辑的必然。更好的在节目中设计刺激点、情绪点, 通过这些让观众在跌宕起伏的节奏中感受节目, 才能留住观众。
(四) 晚会舞美、灯光及音效
一台晚会成功与否, 灯光、舞美、音效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充分调动它们的功效, 让其更好地融入晚会总体氛围, 与晚会的整体构架完美的结合, 让灯光、舞美和音乐融入节目成为表现主题的一部分, 是节目本身的总要元素。
(五) 适当的晚会主持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 晚会主持人是一台晚会的象征, 是沟通晚会和观众的桥梁。主持人的整体形象, 临场发挥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一台晚会的成败。如何寻找具有地方特色, 又能适合晚会风格和基调的主持人, 把最好的晚会奉献给观众, 是确保藏晚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藏晚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 晚会节目形态过于固定僵化
多年来藏晚基本的节目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歌舞、相声小品和戏曲。如2013年藏晚43个节目中, 6个纯舞蹈、2个民间歌舞、2个相声、5个小品、2个戏曲节目和25个声乐类节目。对于整个节目流程而言, 总逃不出这样的演出模式:以歌颂春天的舞蹈开始, 然后是主打情路和搞笑的藏语小品, 内地歌手一个两个作为主打出场, 一段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必不可少。
(二) 新媒体手段运用的缺失
藏晚是一种视听结合的传播方式, 如何最大程度的传播到观众视野至关重要。微博、微信等的出现和发展, 其低门槛、高速度、高效率的传播方式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截至到2012年底, 全国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 到2013年微信用户人群更是超过4亿, 简单快捷的传播方式, 让其影响力日渐壮大, 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 由于藏晚未能实现直播, 我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实现网络互动, 无法利用微博、微信互动扩大收视。
(三) 晚会场地等硬件设备的限制
演出场地选择直接影响到演出规模、时空转换、场面调度、演出候场等问题, 甚至关系到整台晚会演出和电视节目录制的成败。多年来, 由于目前西藏电视台还没有自己可使用于藏晚的演播室, 很多创意和设计都无法实现, 也直接影响了晚会的现场演出效果和电视最终呈现。
三、藏晚路在何方
(一) 藏晚品牌的推广和延伸
为了让藏晚这一品牌更加具象化和广泛熟知, 2014年我们做出了新的尝试, 面向社会征集藏晚主题曲。剧组共收到125个参选作品, 并最终确定把旺堆用藏、汉双语创作的《走在春风里》作为藏晚主题曲, 由我区青年歌手次仁央宗、次旦晋美倾情演绎, 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同时, 借助对口援藏便利优势, 积极推动藏晚“走出去”战略。2014年藏晚成功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 并陆续在湖南、江苏、山东等地播出, 推广了晚会品牌, 提高了晚会的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 立足本土, 挖掘民间文化艺术资源
挖掘民间艺术资源, 既可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 更能让我们的藏晚更有吸引力。如2014年藏晚中, 整台晚会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的立意, 不仅对波密卓舞《桃花深处》、扎囊果谐《白氆氇.黑氆氇》、器乐《乡音乡情》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现代审美的舞台呈现, 同时还推出了当代民间以原人原唱形式表演的联唱《多彩的故乡》。
(三) 推动藏晚直播, 加强晚会新媒体互动
实现藏晚直播是我们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这需要整个晚会决策层的决心, 通过在小型晚会和活动的直播实现, 培养人才, 积累电视直播经验, 为藏晚直播储备力量。同时, 积极开展新媒体手段运用的尝试, 通过这种尝试, 为以后直播互动方式的进行建立强大的后备力量, 尽早实现藏晚直播、晚会与新媒体的积极互动。
摘要:当前藏晚存在的主要问题:晚会节目形态过于固定僵化;新媒体手段运用的缺失;晚会场地等硬件设备的限制。解决措施:藏晚品牌的推广和延伸;挖掘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推动藏晚直播, 加强晚会新媒体互动。
关键词:藏晚,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陈中华.春晚失于“大一统”意识[J].青年记者, 2010, 3
[2]李大勇.品牌栏目的品牌效应[J].新闻传播, 2010, 5
楼宇电视的困境与出路 篇9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 移动终端成为人们接受信息和维持社会交往的主要工具。各级电视台受到极大的冲击, 广告量锐减, 收视率下降严重。面对新媒体冲击, 一些大的省级卫视举起“娱乐”的大旗, 如湖南卫视主打《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主打《奔跑吧, 兄弟》,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型省级卫视可以利用高成本制作大型娱乐类节目, 那么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县级电视台的出路何在呢?
一、县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
县级电视台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其自身的问题, 而是社会和制度的问题:早期县级电视台压根就没有考虑到它的生存问题, 而是将其视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 如今随着新媒体的普及, 其去留便成了问题。总体来说, 县级电视台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容方面:固守以宣传监督为核心的价值观
理论界一直认为电视天然就是一种新闻媒体, 因此在县级电视台的定位上, 替基层政府宣传政策、展现成绩、进行相应的监督便成了县级电视台当然而然的任务。在传统组织型社会中, 这点发挥得较好, 电视台围绕着县级政府采访新闻, 组织好县级外宣工作很容易取得成就。在这个过程中, 县级电视台的文化、教育以及娱乐功能相对较弱, 有时甚至没有。然而, 当经济市场化、媒体接触方式多样化、群体流动强化以后, 媒体直接进行宣传再难获取受众的关注, 县级电视台进行舆论监督又难以为继之时, 县级电视台的传统生存模式便彻底瓦解了。
(二) 经营方面:过于重视直接利用广告获取收益
直接利用已有的垄断资源获取注意力, 然后将注意力卖给相应的广告商, 媒体便实现了自己的资本补偿, 县级电视台在经营方面也不能脱离这种模式, 而且这种模式也是最简单的模式。正是在这种模式之下, 县级电视台成为虚假医疗广告的重灾地, 一方面浪费了难得的社会资源, 束缚了电视台的创新性;另一方面使得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恶化。当国家政策出现变化, 对相关广告加大打击力度时, 不少县级电视台生存举步维艰。
(三) 理念方面:仅提供信息而未引导交往
实际上, 制约媒体发展的主要是媒体的理念。县级电视台因宣传而生, 这就决定了提供信息、提供政府观点是其主要操作模式。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一种东西, 实际上, 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域范围内, 人们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很多, 这点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体现更为明显。以信息的眼光来看待地域内的问题, 其结果便是信息或者重复或者无效, 最终媒体的中介作用消失。事实上, 小范围内人们关注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信息, 而是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 而且是一种常态下的社会交往, 而非新闻或信息视野下的非常态的社会交往。
二、新媒体带来的改变:关系重于信息
新媒体形式多样, 种类不同, 但其核心特点在于便利性、社交性。以手机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彻底改变了媒体的格局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进而必将影响媒体的操作方式和生存理念。
(一) 信息发布和接受自由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 新媒体的主体是普通大众, 即普通人成为媒体的主导者, 他们不仅能随时随地接受信息, 而且也能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个体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人人都是记者, 记者的存在理由与生存空间大大地被压缩。
(二) 社会生活圈子化
新媒体不仅压缩了记者的生活空间, 而且也压缩了普通人的生存空间。当然, 这种压缩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更确切地说, 是新媒体让社会变小了, 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更加多样, 交往更加频繁, 人们越来越结成更加紧密的生活圈子。传统的各种社会圈子在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发展, 每个人不是仅拥有一个现实的生活圈, 而是同时拥有若干生活圈。他们游离于各种生活圈, 将信息和娱乐内容在各种圈子中转发分享, 社交媒体上的圈子几乎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在这个过程中, 传统媒体被排除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交往圈子之外, 几近丧失作用。
(三) 信息内容碎片化
普通民众就能发布信息, 他们能随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从整体来看, 人们并不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分享信息和观点, 而是从个体的角度来分享, 这就造成了信息内容上的碎片化, 即发布者的碎片化、信息视角和信息传播方式的碎片化。由此可见, 新媒体给社会带来的最主要挑战就是碎片化, 这种碎片化思维模式对社会的主要冲击便是社会存在的整体性。它可能导致社会分裂, 扩大群体间的差异, 从而使社会矛盾急剧加大。
三、县级电视台的出路:构建社区, 共享文化
新媒体一方面几乎取代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又造成社会差异扩大, 社会矛盾凸显。有专家提出媒体社区化的应对策略, 即应发挥社交媒体的社会连接作用, 减少其分裂效应。而县级电视台正好处于这样一个层次, 利用它来进行媒体社区化, 一方面可以解决新媒体带来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 也能为县级电视台提供一个出路。具体而言, 县级电视台社区化主要是其自身要有协商对话意识, 要多参与和组织社区的相关活动, 并且共享和塑造社区的文化。
(一) 协商对话
社交媒体的发展, 使得每个人都拥有发布信息的能力, 由此就使得县级电视台与普通民众站在同一个出发点上。这使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消解, 协商对话成为县级电视台内容制作的主要理念。所谓协商对话, 首先就是双方平等, 其次双方交往的目的是相互交流。只不过电视台在交往过程中提供一定的议题, 对交往起到衔接和指导作用, 进而使得交往能顺利进行下去, 同时使得交往平台可控。
(二) 活动和参与式营销
每个媒体都需要得到资本补偿才能生存, 然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中介作用逐渐丧失, 自然而然, 媒体勾连广告商和受众的功能也逐渐失去。这就导致媒体, 尤其是基层电视台的广告减少。同时, 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 一些非法广告也从县级电视台的荧屏上离开, 这直接导致了县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
社交媒体的核心是参与性和社交性, 利用媒体塑造社交圈, 再在社交圈中分享相关内容, 媒体将能重新获得中介性。县级行政单位往往文化相对单一, 地域相对狭小, 人们更容易形成社交圈。如果县级电视台能够加大活动力度, 将政府与民众、民众与民众、行业与行业、县内活动群体与县外活动群体等同质或不同质的群体勾连起来, 则中介功能又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电视台通过直接介入到社会关系的建构之中, 形成一定社区, 利用自己强大的组织力量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能够获取相关的收益。
(三) 文化共享
2013年12月,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 会上提出“让居民看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这一口号。所谓“乡愁”, 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延续, 而构建社区化, 就是让人们共享信仰, 有归属感, 从而使社会更加有序, 人民的交往更有默契, 社会更加和谐。
县级电视台作为基层媒体, 理应在塑造共同信仰、明确归属感、频繁互动上有所成就。具体而言, 就是要在文化活动、传统礼仪以及风土人情上既有传承, 又有创新, 最终使人民对文化有共同的认知。传承和塑造对于电视台来说要求较高。传承就是要不断地挖掘传统内容, 关注基层, 关注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塑造就是使文化内容与当今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产生关系。当然, 在文化共享的过程中, 县级电视台一方面强化了民众与媒体的关系;另一方面, 也加入到社交媒体中。而相对专业的制作也使得县级媒体容易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关注基层和日常生活既是县级电视台的优势所在, 也是其生存发展的基本路径。
摘要:县级电视台定位于“四级办”的末端, 社交媒体出现后, 其传统的宣传功能丧失, 资本补偿能力也丧失。就目前而言, 县级电视台应将自身的力量放在社区构建之上, 重视文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