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

2024-09-22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精选12篇)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 篇1

尽管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了诸多措施, 农村金融依旧是农村最为薄弱的环节, 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大更新的挑战。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迫在眉睫。

一、当前中国农村正规金融面临的困境及成因探析

1. 政策性银行——农村发展银行:

职能单一性与自身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作为中国的政策性银行, 其主要任务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然而, 长期以来, 农业发展银行只局限对粮、棉、油等收购企业发放收购贷款, 而无权对农户发放贷款, 将本来具有政策性扶持的农户贷款由企业性质的农村信用社承担, 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曾变成了纯粹的“收购银行”。截至2007年末, 农发行累计发放粮食收购贷款2 986.5亿元[1], 其中粮棉收购与储备所占比重高达97%[1], 现阶段, 农业发展银行虽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发放贷款, 但受其信贷资金来源的约束, 非常有限。其次, 农业发展银行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 致使农发行经营效率低。以县级支行和省市分行为例, 县级支行通常人数只在15~20人之间, 而省市分行通常人数是基层行的几倍到十几倍, 呈明显的“倒金字塔”, 结果“机关作风”泛滥, 形式主义“畅通无阻”。此外, 农发行建行十多年来, 至今没有一部健全的、完整的或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可以明确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地位、权利和义务, 从而致使农发行经营效率越来越低。

2. 商业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过分的追求商业化和自身沉重的历史包袱。长期以来, 中国农业金融中的商业性金融主要是由中国农业银行来承担, 自1997年以来, 农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后, 更是越来越过分追求效益最大化, 越来越偏离服务三农的方向。因此, 尽管农业银行的存贷款总额逐年增加, 但对农村的贷款总额和比例却不断下降。此外, 沉重的历史包袱增加了农行发展的难度。首先表现在不良资产数量多。截至2007年底,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额达到了8 065.1亿元, 按现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达23.7%。按中国银监会规定,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后应将不良贷款比例持续控制在5%以下。农业银行要降低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 任务相当艰巨。其次, 网点多, 覆盖面积大, 但缺乏有效的监管。

3. 支农主力———农村信用合作社:

支农贷款缺乏刚性约束与自身发展方向不明确。农村信用社一直充当着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承担着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职能, 但这种职能只停留在弹性的倡导上, 还没有上升到刚性的约束。作为企业, 逐利性更是一种内在的商业需要, 当弹性的政策性金融职能与刚性的逐利性内在需求发生冲突时, 信用社会毫无疑问地倾向于刚性需求, 最终导致信贷资金流向非农领域。

虽然经历了多次体制改革, 但是依旧发展方向不明确。自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在全国8个省 (市) 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 信用合作社改革逐步全面铺开, 但是由于对信用社没有明确的定性, 致使发展方向不明确。目前有三种思路:一是坚持合作制;二是实行股份制改造;三是办成股份合作制农村金融企业。

4. 只存不贷的银行———邮政储蓄成为农村金融的“抽水机”。

据调研, 全国7.6万个邮政营业网点中有5.8万个分布在农村, 3.6万个邮政储蓄网点中的2万个分布在农村, 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中的3.2万个分布在农村。这就意味着“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可以不断的将农村资金转存于央行, 从而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能力, 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 全国邮政储蓄网点已超过36 000个 (其中县及县以下占2/3以上) , 储蓄存款余额12 285亿元, 储蓄市场占有率达到9.25%, 储蓄规模仅次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其中65%的储蓄余额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 而乡镇及其所辖地区的农村占34.11%。

邮政储蓄是造成农村“贫血”的主要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通过“只存不贷”的方式, 使本地资金异地化, 从而使本来贫血的农村在抽水机效应下, 更是雪上加霜, 这与印度“贷款的18%必须涉及农业相关行业”的规定相去甚远[2]。

二、重新定位农村正规金融的功能, 减少供给型金融抑制[3]

一直以来, 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功能定位的不合理, 导致其信贷供给与信贷需求的严重错位, 据统计[4], 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约占农村需求的25%, 70%以上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 重新定位金融机构的功能, 增加对农村的信贷供给,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1. 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定位, 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依据国外经验的启示,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金融的有力支持, 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了中国当前的发展目标,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必须发挥在农业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弥补商业性金融的缺位和不足, 矫正农村金融市场的失灵。

自1994年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来, 其业务的重点主要是国家重要农副产品的收购, 基本不从事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贷款, 并没有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基础性力量, 发挥其该具备的主导作用。因此加快政策性银行的改革, 首先, 调整其功能定位, 放宽其业务范围, 真正发挥导向作用。一是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与农业科研成果鉴定及转化的支持;三是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 如重点支持贫困地区,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总之, 将其单纯的“粮食银行”职能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综合性政策性银行, 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类基础性投资, 商业银行的趋利性决定了其投入的可能性很小, 必须要由政策性资金进行前期投入, 而政策性资金投入之后则可以为商业性资金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从而引导商业性金融跟着政策性金融走[5]。

2. 推动中国农业银行综合改革, 引导商业银行对农村的支持。

虽然中国农村金融中的商业性金融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来承担, 但由于其商业性决定了必然会远离三农的轨道。因此, 要实现中国农业银行对农村的大力支持, 必须将其置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大环境中去, 坚持立足三农, 这才是农业银行深化改革的根本选择。

首先, 将农业银行定位为县域金融的主渠道, 并找准其服务县域经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国有商业银行可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原则, 紧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进行合理布局, 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 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 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 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其次, 加大对农业银行的宏观调控, 提升其支农力度。农业银行即使支农也不能以行政手段扭曲商业银行这一本性。从国外经验看, 政府的作用不在于通过行政力量干预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 强迫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 而在于通过多种措施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 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自愿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如:财政补贴、降低税率、准备金率等财政和货币政策, 促使资金回流农村。

3. 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 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

由于自身存在的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残缺等自身管理体制的问题, 致使其发展方向不明, 因而支农程度逐步弱化。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笔者以为,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 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明确其发展方向。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明晰农村信用社的产权问题。产权明晰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真正形成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良性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 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整体服务水平。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金融需求, 实现不同发展方向的产权改革。一般来说, 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可以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 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应该以互助性质的合作制为主。其次, 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刚性约束[6]。

4. 改变其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功能定位, 尽快拓宽其业务范围。

由于其经营业务单一, 只存不贷, 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 被称之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现在邮政储蓄银行已经成立, 应尽快的拓展其业务范围, 发挥其在营业网点、物流、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建立有效的资金回流机制,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首先, 加强对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支农的刚性约束。例如, 可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贷款按其从农村吸收的存款额规定一定的比例, 完不成的可通过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债券来完成。其次, 重点大力推广小额信贷业务的基础上, 大力拓宽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范围[7]。小额信贷的服务, 其借款申请程序简单, 抵押担保方式灵活, 对满足农户和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其网络优势, 大力推广小额信贷业务。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金融网[EB/OL].http://active.zgjrw.com/Expand/more/coMore.

[2]林毅夫.金融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Z].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2003.

[3]黎和贵.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及经验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 1) .

[4]李伟.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8:6.

[5]成思危.改革和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6]惠国琴.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 2008 (, 12) .

[7]曾学文, 等.农户的金融需求与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 2008 (, 9) .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趋势使劳动者生产经营风险增大;加之家庭的小型化、人口的老龄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原有的以家庭保障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如何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当前农村实际的养老保险体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从我国农民现阶段生产、生活特点、制度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困境,并对其发展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制度缺陷

政府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家庭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问题日渐突出。但是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完全适合中国现状的养老保险制度似乎不太现实,因为我国仍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一、我国农村现状分析。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农村的家庭养老原有的社会经济基础已大大削弱,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很难再维系农村未来所面临的养老需要,主要体现在:①农村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发生了转变。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其利益观、价值观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社会的家庭观和老年价值观一步步地替换着传统的家庭观和老年价值观;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观念以及价值规律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冲击日趋强烈;农民已走出了“养儿防老”的思维怪圈,迫切要求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家庭养老保障制度。②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使农村家庭养老的照料源越来越缺乏。据有关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农村家庭户平均人口为4.18人,到1995年降低到3.70人,再到2000年降低到3.44人,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农村家庭养老越来越缺乏充分的照料源。③非农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村家庭养老缺乏应有的凝聚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由原来的单一农业向农、工、商多元化发展,农民的家庭收入不再单靠传统农业,非农产业的收入在农民家庭中已占有较大的份额,相当部分的农民家庭,父母在家种田务农,子女出外搞副业或打工,而且子女在经济上有较强的独立性,父母失去了全部掌管家庭经济的权力,也就失去了相应的地位,使农村家庭养老缺乏凝聚力;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生活上的分离,这种分离若时间越长,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会变得松驰,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尊老敬

老传统的下降。④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农村家庭养老难以达到未来老年农民的需求。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按照人口老龄化的国际衡量标准,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进入老龄社会,我国离这个标准已非常靠近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加上农村养老保险既面临农村原有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即存量问题),又面临新增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即增量问题);同时,由于实行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基本国策,农村地区也将会形成“4—2—1”的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四个老人,在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即使子女有赡养的精力和时间,农村家庭养老也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按 1991 年民政部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规定:“凡是达到全国和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农村居民,必须参加养老保险;凡是已解决温饱,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方,坚持政府积极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凡是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地方,暂缓开展这项工作”。我国目前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大多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也几乎都是较富裕的农村居民,大多数不发达农村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农村居民,实际上养老问题更加严重和紧迫。而按现行办法,这些地区和居民都无条件参加养老保险,这显然与我国实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初衷相背离。另一方面,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不同,目前我国执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帐户的基金主要由个人供款构成,年老后领取的养老金的多少基本取决于个人帐户的基金积累状况,不存在代际和代内资金调剂,也没有国家财政资金的资助,社会成员间的互动互济功能十分有限。因此,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不具备统筹共济性质。

(二)资金筹集方式的弊端。

我国各地农村实践基本遵循了试行方案中有关资金筹集模式的原则性规定,即:“资金筹集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个原则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必竟考虑得较片面,且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导致执行中的困难。实践中,一方面个人缴费为主实际成为个人的完全责任, 由于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意识不强及缺乏相应的资金引导,导致农民投保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收入的影响,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大部分是收入较高的居民,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今后的养老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然而最需要养老保险的低收入和

贫困农民则不能从养老保险中受惠。而且在许多地区,干部和群众在享受

集体补贴方面的差距过大,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或不补,加剧了原来就存在的农村不公平。社会保险的目标之一是减少贫困,减少收入不平等和地位不平等,显然这种“保富不保贫”的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制度与这一目标是相违背的,不符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衷。

(三)、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小,而且覆盖不平衡

虽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覆盖面还是非常狭窄的。而且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没有政府投入的条件下,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不完全统计,1978—1997年,向乡镇企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约2.2亿。由于乡镇企业职工绝大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身份既是职工又是农民,非农收入在他们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农业收入越来越少。他们与土地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他们保有土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未来,或者说是对所在企业或乡镇企业的未来没有把握,担心企业倒闭后又丧失了生活来源,因此他们仍把“回到田间”作为退路,土地是他们的最后一层保障。这不利于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非常不利;而且由于乡镇企业职工的思想不稳定,不能全心地投入到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去,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四)、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低,不能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

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水平是社会保险的一个基本功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也应该保障参保农民丧失劳动能力(或60岁以后)的基本生活。但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当中,由于农民投保档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金标准极低。按1998年全国历年(1986年以来)累计8000多万农村居民投保的150.4亿元养老金计算,人均也只有180元左右。中国社科院《农村社会保障研究》课题组在2000年的研究也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展农村养老保险以来,到1999年底,全国有8000多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收入保险基金184亿元,1998年向59.8万参保人发放了养老金,人均42元。按此计算,月均养老金仅为3.5元,很显然难以保证其基本生活。另外,由于目前农村养老保险规定投保对象为20岁-60岁农村居民,如果一次性保费100元,对现在20岁的人来说,到60岁开始领保险金时,每月能拿到104元;对于现在40岁的人来说,每月只拿到11元;对于59岁的人

来说,60岁时每月拿不到1元钱。因此,现行制度只能使“未来老年人”或现在的年轻人受益,而现实的老人和中年人将成为农村养老保险的“真空”人群。

(五)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且基金流失严重

按《基本方案》的规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办法,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能直接用于投资。”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困境一样,甚至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实行完全积累制,问题更加严重,即按现行政策规定的资金运营手段根本无法保证养老基金的保值。特别是考虑到银行利率不断下调的现状,保值、增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另外,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不仅难以保证保值、增值,而且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挥霍,致使农民的“保命钱”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正常运转。一项在江苏省的调查表明,调查涉及的7个城市,已经流失的资金,占基金总额的35%,基金流失有地方政府挪用,养老保险机构挪用,违规投资和违规使用等。基金流失的另一种表现是管理费用,一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费用占到实收保费的30%以上。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日益严峻的农村养老问题。

一、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农民投保意识。

增强农民投保意识,是实行养老保险的前提条件。大部分农村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因此应将养老保险的优点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农村保障体系,使他们逐渐摒弃“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认同养老的形式多样化和社会化,增强他们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逐渐消除他们对社会养老保险所持的观望、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以增强社会养老对广大农民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农民的投保率。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一般认为,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1)农村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以下,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15%左右;(2)在老龄人口高峰期,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下降到50%以下(3)工业水平处于以工养老阶段,经济水平较高,人均GDP2000美元以上。由此可见,即使农民发现了社会养老保险的潜在利润,但目前中国经济条件不具备,也无法实现普及农村养老保险的目的。所以要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采取渐进式的制度变迁,逐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 的供给水平,进而在质和量上与城市居民相等,而不是目前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根据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确定资金筹集比例。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性差异较大,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来确定资金筹集比例。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完全有能力承担建立储蓄账户所需的资金,那么可继续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筹集模式;而对于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无力承担个人交纳的资金的地区,国家在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该给予财力上的扶持。国家资金扶持的比例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水平来确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国家承担的比例应越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行养老保险的目的。

四、.理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搞好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

我国最初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由民政部负责,1998年国务院设置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民政部转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但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业务工作由县级及县以下的机构承担,既负责养老金的收取、核算、发放,又负责基金的运营经管。由于管理水平低,保险基金的保值能力和实际保险能力都很差,部分地区还存在政府部门乃至个人挤占、挪用、甚至贪污挥霍农村养老金的情况,还有的成为乡村干部给农民加重负担的借口。因此,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并易于广大农民所接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财分开,做到内部监督、审计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建章立法、组织推动和行使监督,县、乡两级负责保费的收缴、个人账户管理、养老金发放等具体事宜;中央、省两级设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承担基金管理人的职能,从而保证农村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可将养老基金分为两类:近几年要支付的费用,购买国债、国库券或定期储蓄;未来支付的,可由国家按优惠保护原则用于大的项目和国家主导产业投资,以追求较高的回报。

五、加大政府的参与。

在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使公共物品的生产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最佳水平,且养老保险在消费中既无争夺性,又无排他性,这个特征使市场失效成为必然。政府介入社会职位领域的首要基本目标是进行收入再分配,追求社会公平,以维持社会可以接受的收入分配差距。对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收入不高相对贫穷的农民来说,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帮助,需要国家的关心。农民虽有土地,但仅仅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无所有权。农民生病或年老后最需要钱的时候却不能变卖土地以供所需。并

且几十年的农业集体化和公社化体制导致农民一生的积蓄非常有限,大多数老年农民没有足够的积蓄来养老,他们几乎是两手空空进入老年的。而且对农民的不公平待遇达到某个极限之后,严重的社会冲突就可能发生。故政府应遵循“对所有的人不偏不倚”的无歧视原则,在养老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由于私人提供养老保险的成本高,且由于无法避免逆向选择的矛盾,国家可以比竞争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养老服务,节约社会成本。在财力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资金的增加,国家应从财政或税收中专门拿出一块用作农村养老保障基金,财政必须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最终调节者,使农民也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政策和法律等制度的投入。如对农村养老保障项目和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完善有关养老保障的金融管理体制,加大法制配套建设和保障力度等。这些立法和法律是为适应由于农民的经济价值的提高而导致的制度压力与限制做出的滞后调整。同时还要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上要适度倾斜,如对基金运营中的减免税待遇。社会养老这一新制度对农民的潜在利益,也符合农业支援工业,工业发展后又反哺农业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规律。

六、广开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为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充足的资金。

充足的社保资金既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一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养老保险更是这样。目前,从总体来看,社会养老保险资金非常紧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保险的需要,因此必须开辟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具体从下面两方面去做工作:①加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逐步提高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拨款。社会保障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财政必须成为社会保障基金不足的最终调节者,这是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与否的关键。资料显示,1991年,瑞典、英国、加拿大、美国的社会保障总支出中,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占到56.4%、31.8%、36.4%、28.7%;1994年欧盟国家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有36%来自国家财政;而我国2000年,即使在中央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前提下,这一比重还只有4.5%,明显偏低。因此,必须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方面的改革,压缩一部分事业支出,紧缩行政管理费用,以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从而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②开征社会保障税,尽快建立起以税收收入为主要来源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主要是采用缴费的方式,这造成社会保障涵盖面过窄、筹资方式的约束力较差、征收成本过高的弊端,这种筹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发展。为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社会保障筹资方式,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开辟筹资渠道的必然选择。社会保障税以法律的形式设立,增强了筹资的刚性,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了社会保障抗风险能力,还有利于平衡城乡之间和各地区之间的负担。从而使

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有稳定可靠的来源。

七、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工作。

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立法,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针对家庭养老保险方式存在的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的弊端,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是相当必要的。法律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对农民面临的一些养老问题能做到有法可依,给以妥善解决;同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虽然解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困难重重,但只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与现状,实施相应的措施,仍是可行的。其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突破瓶颈的前提;针对我国农村的现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 郑功成

2、《社会保障概论》

张思铎

涅海红

赵文龙

3、《制度变迁中的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

黄小莉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6期

4、《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吴云勇,杜澎城

辽宁财专学报

2001年第4期

5、《农村养老保险:一种方案的设计和论证》

陈 颐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6、《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康松、康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44期

7、《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

樊天霞、徐鼎亚

上海经济研究

2004年第四期

8、《对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吴妙琢、郭小燕

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11卷第4期

9、《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

张红鑫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第15卷第2期

10、《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亚梅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2年第16卷第4期

1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殷 俊

农村幼儿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篇3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困境;出路

其实幼儿时期是每个人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对于幼儿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是每一个幼儿接受更高级教育的基础,它对于每个人的性格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它自身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因此农村人的观念也就普遍比较落后,他们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当前农村幼儿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而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也有了一点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为农村幼儿教育寻求好的出路,这就是本文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农村幼儿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幼儿教师数量不足,工作负担过重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中对幼儿教师的界定是:“在幼教机构中,对3-6岁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受社会的委托,对学前儿童进行良好的塑造的一批人,他们所要担负的不仅仅是家长的使命,更多的是要担负社会的使命,所以他们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但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幼儿教师数量也就非常有限,她们在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却要胜任很多的工作,对于这一部分幼儿教师来说,任务太过于艰辛,工作负担很重,这样非常容易让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心里倦怠,对于幼儿的教育也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二)幼儿教师学历偏低,专业培训不足

学历层次体现了教师的受教育程度,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她们开展教育工作的首要门槛。但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它们的经济比较落后,对于学历较高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因此他们一般聘请的就是那一部分学历比较低的幼儿教师,比如中专毕业生、大专毕业生等,很少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这对于他们发展幼儿园教育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学历与一个人的素质有很大的关联,学历低的幼儿教师他们的专业培训相对而言就比较少,在从事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弊端。

(三)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

随着我们國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孩子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幼儿园的数量、幼儿园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因此幼儿园教育这一块被人们认为发展经济的一大亮点。但是,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幼儿园教育方面的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但是幼儿教师的工资却普遍偏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高,她们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特别是农村地区来说,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更是低到一定程度,这对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也十分不利。

二、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困境的出路

(一)关注幼儿教师的利益诉求,让他们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保障,确保幼儿园按照国家所规定的幼儿教师薪资标准来对待幼儿教师,并适当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满足幼儿教师的诉求。同时,幼儿园也应该要合理安排幼儿教师的工作,适当饿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二)努力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幼儿园在招聘老师的时候应该采取一定的准入机制,在每个老师入园之前都应该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考核,对他们的学历提高一定的要求,对新教师依法实行专业合格证制度和教师资格证制度;另一方面,幼儿园应该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但是培训也应该有一定的质量,不仅仅要重视培训的内容,也要重视培训的形式。既要让老师学习一些管理幼儿的理论知识,也要让他们掌握相关的艺术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更好的为教育幼儿服务。

(三)再依法保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对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进行很好的保护是发现幼儿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的必要前提。而最能够体现对幼儿教师权益维护的关键就是必须要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就是经济水平的高低,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必须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至少维持在与小学教师差不多的水平,同时还应该为他们设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四)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为幼儿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经济发展是发展其他一切事物的前提条件,而影响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现水平落后。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颁布更多的惠民政策,以至于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可以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而农村人民也应该进行自己地区的经济开发,不断发掘有潜力的行业,从而更好的为自己创造经济利益。

三、结语

总之,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大部分家庭的幸福,对于我们国家的未来也有很大的改观。它作为一个以前不怎么被人们所重视的教育行业现在正走在崛起的阶段,它受到我们国家千千万万人的关注,是发展其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教育。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更是应该不断提高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和环境,从而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幼儿教育可以说是每个人一生中塑造身心的最重要阶段,它必须被社会所重视,这也是为祖国的未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绍欢.探究农村普法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科教文汇,2010,(07).

农村小水电站的困境与出路 篇4

1 小水电站面临的主要困境

(1) 上网电价偏低。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小水电上网电价平均约为0.2元/kWh, 而火电厂上网电价约为0.48元/kWh。这一价格既不反映小水电的价值, 也不反映其供求关系, 与火电相比较, 显然偏低。小水电属清洁、可再生能源, 在电站运营期间, 不会排放有害气体, 能保持电站运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而火电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 严重污染环境。目前, 高污染的火电电量被高价使用, 而绿色的小水电却低价上网, 这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上网电价收入是小水电站的主营收入, 由于上网电价偏低造成小水电站普遍亏损, 这是小水电站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制约瓶颈。

(2) 不能满发上网, 上网率偏低。小水电站大都建设在偏远的农村山区, 由于电网建设滞后, 造成电站建成后有电送不出, 这是上网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同时, 农村用电需求低, 在用电低谷, 大电网供电与小水电供电发生矛盾时, 往往限制小水电上网电量, 如各地普遍采用压低丰水期的上网电价来限制小水电丰水期的满发上网, 有的上网后还作为无效电量不予结算, 有的地方电网公司还收取所谓“线损费”等等。这些都是小水电站经济效益低下的又一原因, 制约了小水电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3) 发电成本偏高。发电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或容量成本与电量成本。有些地方缺乏科学规划或监管不力, 出现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无电站”。资源的无序开发或技术陈旧与环境等因素, 造成工程造价偏高, 增加了容量成本。不少电站员工严重超编, 如浏阳大栗坪电站, 本来只需要10多名员工却存在110多名员工的现实, 效益不好或亏损就亏在人头经费上。由于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偏高, 上网电价难以补偿成本。这是造成效益不好的原因之一, 制约了小水电的发展。

(4) 电站规模小, 经营方式单一。小水电工程除发电创收外, 还可开发防洪、灌溉、水土保持、水产养殖、航运、林果生产、水上游乐、观光旅游等多种经营项目。目前, 我国小水电站大都规模小, 分散经营, 难以体现群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例如, 浏阳河流域水能规划上虽写明要综合开发, 但至今因受资金、市场运作等多因素制约仍未实现, 缺乏防洪、灌溉等多元开发的骨干性工程, 流域范围内56处小水电站均为单一发电创收, 没有多元开发与多种经营收入, 整个浏阳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其利用率仅为30%。经营方式单一, 缺少多元经营的造血功能, 这是造成经济与社会效益低下的又一困境。

(5) 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造成上述困境, 均可归结为体制与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一是管理多头。众所周知, 各级政府水利部门是小水电的行政管理与开发建设的主管部门, 负责小水电政策的制定、资源规划、项目审查、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近些年来, 在国家投资体制变革中, 国家相关部委、能源公司等也对小水电实施各类管理, 于是出现了对小水电的多头管理, 产生了“职能交叉, 职责分工不明”, 或存在所有权、管理权和投资主体经济利益混淆不清的现象;二是产权不明晰。据浏阳调查, 国有小水电站仍占现有小水电站34%左右的比重。这部分国有企业因产权不明晰, 仍存在吃大锅饭等计划经济痕迹, 难以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这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最差, 出现全部亏损;三是政府支持或扶植系统、投融资运行机制、电价形成机制、多元开发运行机制均有缺陷或不完善的地方。小水电开发建设与技术改造资金普遍短缺。这均是小水电开发、利用中的瓶颈制约。

2 小水电站摆脱困境的出路

小水电站应转变发展方式, 走出一条资源优化及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新路子, 这涉及到政府扶植、外部经济条件的改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市场运作等诸多方面。当务之急是针对上述困境, 采取以下措施:

(1) 确定合理的上网电价。《电力法》规定, 上网电价实行同网同质同价, 这是把普遍适用的商品按质论价办法引入电价机制的重要规定, 也是电价形成机制的一项重大改革。这样有利于多种电能公平竞争, 有利于提高生产水平, 降低工程造价与发电成本。目前小水电电价形成机制扭曲, 它是根据历史遗留的所谓个别成本定价而形成的传统做法, 应予以改变。小水电是世界公认的清洁绿色电能, 其质量明显优于火电。根据《电力法》或市场经济按质定价的原则, 小水电与火电同价, 是完全合理与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此原则, 有关部门应提高认识, 确定合理的上网电价, 支持小水电走出困境。

(2) 确保小水电满发上网。不仅枯水期与平水期应如此, 丰水期也应如此, 力戒弃水调峰, 以提高小水电站经济效益。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电荒时, 不能忽视小水电这一部分电能的补充, 农网改造与管理一定要到位;二是在供电大于需求时, 电网经营企业对并网小水电要与其它并网电源一视同仁, 在发电计划安排、电网调度、电价结算方面与其它并网电源同样看待, 不得歧视。在此基础上, 有条件的电网应实施发电节能调度, 确保小水电优先上网销售;三是创新思维, 小水电企业可与供电企业一样, 进行营销宣传, 或创新服务营销, 扩大农村用电需求, 以消费需求为动力, 促进小水电的长期繁荣与发展。

(3) 实施科学开发, 优化资源配置与降低成本。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需要, 小水电的开发应突出节约资源、优化环境、降低成本的原则。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政府主导, 统筹规划, 强化监管, 杜绝“四无电站”的发生, 建设地点、规模、资源有效利用与综合开发的效益均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同时, 在规划、设计或立项的过程中应突出生态环境保护, 强调小水电开发建设与环保建设同步进行。例如, 控制施工区水土流失, 生产污水实行“零排放”, 注意保护好江河水质与周围自然环境, 将各项保护或优化环境的措施列入施工建设的要求之中, 做到有任务、有分工、有检查、有验收;二是依靠技术进步, 实施科学开发与降低成本。例如, 研究并应用筑坝新材料及气垫式调压室新技术, 采用生物可降油代替润滑油等新技术, 减少对下游水源的污染。设计并采用对鱼类友好的生态型水轮机转轮, 防止鱼类通过水轮机时被绞伤绞死, 或设计安装“鱼道”装置, 便于鱼虾养殖;三是根据简单、适用的原则, 进行科学开发与降低成本。例如, 参照国外的做法, 小水电站机组台数尽量要少, 最多不超过3~4台, 在对厂房的设计上力求简洁、朴素, 色调与环境应协调, 副厂房可以更小, 甚至可以不设计副厂房等。

(4) 联合发展, 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小水电应改变分散、单一经营方式, 走一条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新路子。这里应注意:一是分散的小水电站可按地理位置进行横向联合, 统筹处理发电上网与自供、防洪、灌溉、养殖等关系, 全面兼顾各种调节类型小水电站的利益, 力求以最优的方案进行电力生产和经营。同时, 当实行竞价上网时, 实行统一报价, 避免各小水电站之间的竞价。还可统一对外协商, 确保小水电站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有效克服小水电小、散、弱的短处, 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群体优势;二是联合组织应以市场为导向, 采取多元开发、多元经营战略, 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 抓住特色, 营造造血功能, 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 浏阳小水电站大都建设在风景优美的山区, 但离浏阳市区、长沙、株洲、湘潭等城市的绝对距离并不远, 可通过进一步优化自然环境, 开发农家乐项目, 形成观光旅游点, 提高市场吸引力。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 篇5

关于扶持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的困境与出路的论文

摘要:

鼓励扶持农村妇女创业就业,是惠及农村妇女民生和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实现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受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县委县政府连续多年出台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相关政策。不少农村妇女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就业,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县返乡妇女在创业就业方面仍然存在主动意识不强,基本技能匮乏、启动资金不足等一些现实问题。要扶持、支持返乡妇女创业就业,必须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扩大技能培训渠道,为她们创业有力的创业条件,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关键词:农村妇女 创业就业 困境

鼓励和扶持农村妇女创业,符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总体要求,符合 “创业带动就业”总体部署,是实现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妇女增收的长远之策。近年来**县劳动用工需求明显增加,据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县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1.88万人,转移劳动力30.01万人。[1]在全县劳动力转移中,超过一半为农村妇女,由此可见农村女劳动力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县委县政府连续多年出台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相关政策,县妇联联合相关部门连续四年召开返乡妇女动员座谈会,呼吁外出务工妇女回乡工作,缓解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在此前提下,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返乡妇女就业创业的现状及需求,保障妇女的就业和劳动权益,有针对性地提出妇女创业就业的建议对策,近期笔者采取座谈访问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我县近两年内15个镇区返乡妇女创业就业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返乡妇女创业就业现状

1、创业就业情况:从调查情况看,返乡的妇女多以居家务农为主,能够自主创业的比例有限,能够创大业的返乡女性更是微乎其微。调查中15个镇区共有319名农村妇女返乡,其中自主创业30人,仅占9.4%;回家务农17人;近70%妇女继续去工厂打工;16.3%的妇女以照顾孩子和家庭为由返乡,不再外出工作。

2、创业领域选择情况: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妇女创业以从事三产和传统行业较多,基本分布于餐饮、商贸、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养殖、家政服务等,达65%;从事工业生产制造、加工等仅占35%。

3、返乡妇女年龄构成:中青年居多,返乡平均年龄为33岁,最大为47岁。调查显示,超过72%的返乡人员集中在35-40岁。返乡妇女在30-35岁选择创业的最多,占45.5%;其次为35-40岁,占29%;3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开始创业的人数相对较少。

4、返乡原因主要有:一是返乡工作可以照顾到家庭,超过254名的妇女认为回乡有利于家庭稳定;二是受到经济形势影响,某镇有47名返乡妇女从沿海某省份电子加工厂回到县城重新找工作;三是寻求自身发展,16名返乡妇女认为回乡发展比在外打工有发展前景,四是其他因素,有2名返乡妇女因常年在外打工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返乡休养。

二、目前帮助返乡妇女的主要做法

一是组织领导。2009年县妇联专门下发《全县妇联干部联系帮扶返乡女农民工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县妇联系统中开展妇联干部联系帮扶返乡女农民工活动。自2011年春节期间起,县妇联计划五年连续开展针对返乡女农民工的“回归”工程,发放《给返乡姐妹们的一封信》,动员返乡妇女回乡就业创业,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困境。

二是宣传动员。为加大宣传力度,以亲情呼吁外出务工妇女返乡就业,县妇联排演的多个剧目如校园心理剧《我多想》表达了留守儿童渴望亲情回归的期盼,视频短片《无言的等待》真实展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在“春暖回家”2015返乡创业就业座谈会上,星星点灯留守儿童合唱团演唱的《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歌曲更是表达了孩子对于父母返乡的愿望,通过计算“亲情账”和“经济账”,呼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三是摸底调查。2014年底,县妇联开展返乡女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组织各镇妇联利用春节期间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走访村(社区)、组、户,及时准确掌握了返乡女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结合她们现有的工作技能,帮她们分析发展项目,鼓励他们创业。通过走访,对返乡女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上面临的实际困难,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县妇联主动介入**镇广全电子厂、创世纪鞋业有限公司**湖镇**村加工点的厂房和道路难题,成功解决资金和场地困难。

四是资金支持。与财政局、人社局、工行、农商行等单位协调,优化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流程。重点关注返乡女农民工创业,加大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总额,自2010年起,县妇联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33.5万元,受益人群达630人,其中为返乡妇女创业放款近200万元。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帮助下,返乡女大学生**成功扩大产品经营范围,不仅成立自主品牌,还拥有一家皇冠淘宝店和两家实体店。

五是指导服务。利用返乡座谈会,县妇联邀请县人社局、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就返乡创业就业人员关心关注的创业就业问题进行了政策解答。春节期间,县妇联联合人社局召开返乡女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仅2015年就有830名返乡女工达成就业协议,**、**、**湖等多个乡镇在镇区范围内开设招聘分会场,助推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镇着力打造“暖冬行动——我们就在你身边”项目,通过座谈会、订单式培训、技能再提升等多举措帮助返乡女工就业。近三年,县妇联召开的“好**嫂”培训班累计为有意愿从事家政服务的150多名返乡妇女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各镇妇联通过开设高效农业、缝纫工、装饰美工等多项技能培训班,培训返乡女工近千人。

三、返乡妇女创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在引导返乡妇女创业工作中,县妇联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问题有:返乡后,不少返乡妇女希望就近上班,而乡镇中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还不够强;返乡妇女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选择的项目科技含量不高,给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带来了一定困难,妇女创业就业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

1、创业基本能力欠缺。从现代管理学出发,一个合格的创业者应具备自信、坚韧、冒险精神、行动能力、商业头脑、学习能力这样一些特点。实际通过走访了解,绝大部分的返乡妇女在这些要求上远没有达标,学习能力偏弱决定了其创新能力无法大幅度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创业热情,即便想创业,所投资的项目仍围绕传统项目上做文章,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社会服务业、种养殖业、技术要求不高的加工业等。管理经营模式仍显粗放,缺乏现代化管理,导致企业效益有限,规模层次不大。部分返乡妇女存在被动的“等靠要”、从属依赖思想,加之社会舆论不能给予正面的评价,家庭不能给予理解支持,严重抑制了她们创业的热情和激情,致使内在的活力动力不足。

2、创业启动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返乡妇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返乡妇女在投资创业时往往比较谨慎,初始资金来源于个人积蓄和劳动收入,或者通过亲朋借贷或民间借贷。在部分妇女所发展的项目中,投资规模很小,缺乏扩建的资金。特别是一些投入小,起效慢的项目,很难得到金融部门大量的扶持资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返乡妇女创业进程,影响了创业热情。在返乡妇女中,一部分人员已经年过50,受到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办理条件的限制,返乡妇女能够获取的扶持力度有限。

3、创业信息获取不畅。好的创业项目是女性创业成功的首要因素,大部分计划创业人员也表明想创业,但缺乏获取真实有效信息的创业项目的途径,同时也对整个中国市场发展缺乏了解,一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很多创业者感悟到创业之初很茫然,为了生存而创业,但一无技能,二无经验,只能边干边摸索,走了不少弯路,使她们时常出于一种有想法而无行动或者有行动而无方向的版盲目阶段。

4、缺乏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大多数需创业就业的女性劳动力因缺少系统的就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专业培训,其素质能力难以适应就业岗位需要。在有创业意愿的被调查妇女中,只有32%的人有明确的创业计划或项目。即使有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的妇女,对项目的执行能力也不强,停留在想法阶段的人比较多,付诸实施的比较少,普遍存在着社会经验不足、驾驭市场能力不强等问题。

5、返乡妇女承担的家庭负担过重。在2001年中国女企业家发展报告中也曾提到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负担。尤其是农村家庭,返乡妇女不仅要独立承担家庭重担,同时还要创业,是有较大困难的。家庭环境的支持与否也是返乡妇女能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多情况下,女性创业过程收到来自家庭的阻力更多表现为繁重的家务劳动、照顾孩子及家庭成员的支持性是否足够,这无形中加大了创业压力。

6、支持扶持政策不够。返乡妇女回乡的主要动力一方面是创业政策好,另一方面则是兼顾家庭。各部门缺乏针对妇女创业就业系统性的创业指导扶持,在提供创业信息和指导,营造创业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整合社会资源为妇女创业就业服务等方面还不够规范、细致,相应的服务机构也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女创业就业的效率和质量。返乡妇女可选的创业项目大多为在家门口创业,因此县乡两级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四、推进返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对策和探索

促进妇女创业就业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女性素质提高、地位提升、争做贡献的重要保障,经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应在三个方面做文章,为妇女创业就业送去“及时雨”。

一是健全创业就业培训体系,提升妇女素质。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妇女人群,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面向就业意愿的妇女,要给予必要、系统、全面的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使之尽快掌握一定的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面向初始创业者,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帮助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益;面向多次创业者,开办更多创业讲座及相关课程,邀请专家、企业家前来授课,专门指导,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引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妇女创业培训纳入政府公共就业技能和公益项目社会化购买服务中,鼓励、支持和协调社会各方参与。各级财政要安排创业培训专项经费,建立“政府买单、妇联领办、群众受益”的教育培训机制。

二是完善创业女性融资体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女性创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形成专门针对女性企业家和女性创业者的融资支持体系。建议有关部门牵头成了巾帼创业基金,为符合一定条件的城乡妇女提供无担保要求的创业贷款,对自主创业妇女进行专项扶持。同时建议降低对妇女创业认定的门槛,对创业项目法人代表为男性,但女性在经营管理中承担主要作用的,建议降低门槛,视为女性创业,并予以符合贷款的条件进行审核。进一步加大现有担保贷款的政策倾斜力度,提高贷款放贷数额,延长信誉度高的人员申请年限,简化不必要的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开辟女性创业企业信贷担保的绿色通道。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 篇6

笔者由乡镇财政面临的困境展开论述,并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今期刊实例,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解决乡镇财政困境:一方面可以通过稳定和扩大税源,保证乡镇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如何摆脱现今乡镇财政普遍存在的财政困境,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全国的平均税率规定为单位土地面积常年产量的15.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均税率,由国务院根据全国平均税率,结合各地区的不同经济情况,分别加以规定。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支出远远大于原以农业税为主的财政收入;二是从乡镇财政支出方面来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支出的压力进一步增加,不仅影响了政府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使得乡村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三是取消农业说会使乡镇财政收入从落后地区流向富裕地区,进一步拉大基层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二、乡镇财政运行困境的现状

1.收支矛盾突出、缺口扩大

乡镇债务包袱沉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长期官本位思想的作祟,乡镇的负债现状主要是以前多年积累以及偿债能力降低造成的。尽管许多债务是在农业税废除之前就已发生,但是由于农业税废除后乡镇收入降低、财政支出政策性缺口、收支结构及其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尚处于初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乡镇解决债务问题的难度。除东南沿海等较发达省份的乡镇企业较成规模并有较多的资金来源外,目前,绝大多数乡镇的企业税收都无法满足偿债需求,并且随着债务规模的膨胀,债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2.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不足,资金严重短缺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失去了重要的财力保障,无力提供财政支农应提供的公用设施建设来满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以乡村两级办学为主的乡镇统筹、各类教育集资和一些教育方向的收费项目,使教育投资资金经费缺口明显扩大,在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尚未形成之前,教育投入势必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状况。最后,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进程来看,取消农业税后财政支付能力较弱的部分乡镇,可能面临着上级政府转移支出不到位的困难。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公共财政在对三农帮扶方面也势必面临较大资金缺口。

3.乡镇财政的管理混乱,行政成本偏高

现行乡镇政府不同程度的存在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庞大的现状并严重影响行政机构有效运行和职能的发挥。如果主动压缩支出的意识不强,公用支出经费势必会持续增长,导致行政成本过高,财政资金不能得到高效的利用,进而使乡镇财政陷入负债的恶性循环。

三、解决乡镇财政困境的思路与方法

1.从“开源”角度解决乡镇财政困境

首先,规范县乡财政体制,建立稳定财力来源。要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市县对乡镇的财政体制,赋予乡镇较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乡镇财政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重点,建立稳定的财力来源。乡镇政府还应转变财政收入观念,以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导向,合理的利用经济政策,建立符合该乡镇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其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力培植乡镇税源。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再者,完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乡镇财政固定收入。从完善分税制方面来说,要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给予乡镇政府与事权相当的财力,包括乡镇政府取得收入的权利和与之配套的上级和平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最后,要完善乡镇财务管理机制,化解乡镇债务风险。包括对乡镇现有的债务进行全方位的的登记调查;分清楚债务的责任和轻重缓急,以不同的方法化解债务危机;健全财政监督审批制度,编制“乡镇债务预算”。

2.从“节流”角度解决乡镇财政困境

首先,精简乡镇机构,转变政府职能。臃肿的行政机构不仅增加财政支出负担,更影响了政府管理机构的有效运行,甚至会影响到政府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应加强政府管理机构改革,规范乡镇的机构和岗位设置,减少冗余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节省行政费用开支,降低行政成本,使更多的财政支农资金用到农村建设中去,从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其次,加强乡镇财政的财务管理。规范乡镇财务的核算职能,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健全乡镇财务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对国有资产实施严格的监管;加强涉农补贴对象的资格审核和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管机制;定期检查资金使用情况,引入乡镇财政使用的预算和决算机制,扎实乡镇收入基础,细化、量化支出结构,科学合理编制乡镇预算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3.优化乡镇财政的支出结构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理论的客观要求,公共财政活动在财政支农方面应立足于实际。在支出领域,应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应“与民争利”。只有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才能加强财政支农的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在教育方面,要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减轻乡镇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担;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要有所取舍。二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农村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水利设施、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应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以推动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健康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树立全局观念,财政支出要紧密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四是社会保障方面,乡镇政府要努力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从财政、个人、社会资金等多个渠道筹资,利用社会保障机构、金融保险等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倾斜政策,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生态农业、环境治理、农村医疗保障改革等,要把乡镇财政支农,变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4.强化乡镇财政监督

首先,要加强乡镇税收监管。要加大税源监管的力度,坚决杜绝以费挤税、乱支滥发、设置账外账以及买税、引税、垫税等违法违纪行为,防止乡镇税收流失和虚增乡镇财政收入;同时,应当加强乡镇政府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贯彻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大乡镇预决算编制执行检查力度,严格执行追加、调整预算要真正履行审批程序,把财政预算执行和绩效状况作为评价乡镇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最后,建立健全乡镇财政监督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联络税务部门或者实行划片专人管理,提升监督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不仅使乡镇政府的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还使得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短缺,加重了农村债务危机,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乡镇政府以财政为基础的服务职能弱化的原因。笔者针对乡镇政府存在的财政困境给出了解决策略,即可以通过规范县乡财政体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和扩大税源,进而稳定财政税收收入;同时,还要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察力度,确保乡镇的财政真正为农民谋利益,切实提高农村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作者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 篇7

一、P2P金融模式的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

(一) P2P金融模式的概念

所谓P2P, 是英文Peer to Peer的缩写, 意即“个人对个人”, 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直接进行资金借贷的资金融通行为, 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直接融资行为。它起源于英国, 随后发展到美国、德国和其他国家, 2007年引入中国。在我国其典型的模式为: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 由借贷双方自由竞价, 撮合成交。资金借出人获取利息收益, 并承担风险;资金借入人到期偿还本金, 网络信贷公司收取中介服务费。

(二) P2P金融模式产生的原因

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P2P金融模式开始的比较晚, 尚处于出初级发展阶段中, 但是自引进以来, P2P在我国就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我国之所以会产生P2P金融模式, 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第一,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其在我国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 新技术和新业务形态不断出现, 并逐渐的延伸到金融领域中, 在金融与互联网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 金融行业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同时, 也产生了P2P金融模式;第二, 填补了我国目前传统金融业务功能上的缺失。让那些被银行理财产品和贷款门槛拒之门外的工薪阶层和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工薪阶层这一庞大群体对于理财的需求有极大的需求;另外中小企业在很多地方发展受阻, 主要源于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难, 贷款成本高造成的。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 中小企业寻求其他的融资模式, 由此也促进了P2P金融模式的产生。

二、P2P金融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 P2P金融模式缺乏有效监管

相对于我国起步较早的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等等金融形式的配套监管政策相对完善, 管理框架相对成熟。但P2P金融模式自2007年传入中国, 在2012年进入了井喷爆发期。但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及相关监管政策并未跟上其飞速发展的步伐, 这对于P2P的发展也是阻碍作用。相关监管制度有待于进一步跟进以满足不断丰富和拓展的新兴金融业态的迫切需要。长期缺乏监管, 一直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与监管的空白区, 存在着准入门槛过低、借贷资金监控缺位、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这一行业一直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 跑路、资金链断裂和倒闭等现象频频出现。缺乏法律规范, 监管政策不明确, 业务运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了行业的经营乱象丛生。

(二) 国内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

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 金融的信用体系是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基础。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个人信用记录只包括与银行发生的借贷行为并保存在银行内部, 社会其他金融机构无法调用。我国P2P网贷平台只能通过间接方式核实借款人信息并通过审核员的人为主观经验进行判断。国外在实施P2P金融模式时, 其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比较完善, 在进行借贷时, 个人信用能够实现有效的查询, 进而促使其P2P金融模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数据库不完善, 也并未纳入央行征信系统, 对于借贷双方的管理难度大, 没有切实有效的机制进行约束和惩罚。

(三) 信息不对称引发恶意违约风险

互联网金融中的交易、支付与服务均在互联网上完成, 交易的虚拟化、交易过程不透明等使得金融风险更加多样化和不可控。这种新兴业态的交易模式对于信息的披露有一定的困难, 在P2P金融模式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 P2P平台上借款人提供的信息真实度可能存在风险, 由于P2P平台本身掌握的借贷历史数据有限, 其信用评级系统也无法掌握借款人的情况, 或者借款人存在伪造信息的情况。一旦出现欠款不还、拖延欠款的事件, 由于追偿成本较高, 放款人很难拿回本金和利息, 这种由于借贷人不履行义务而导致的潜在财务损害是阻碍P2P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P2P金融模式发展的出路

(一) 鼓励创新的基础下加强行业监管

由于P2P金融平台长期的处于缺乏监管的状态, 从而导致各种金融风险问题不断地发生, 严重的影响了P2P金融的发展, 基于此, 尽快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 应提供一个清晰、透明的法律环境, 包括对市场准入监管、运作过程监管及退出监管等措施来规范P2P网络平台的发展。但不要像管理传统金融机构那样, 以免扼制金融的创新性。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发展普惠金融,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监管部门要合理把握创新的界限和力度, 不要阻碍金融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金融产品创新, 还是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强管理, 保证金融安全都很必要, 切不可以管理为名, 削弱金融创新的活力。

(二) 推进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严厉的信用制度能够约束人们日常的金融交易活动。因此, 在我国不断丰富金融交易方式满足社会各阶层投融资需求的同时, 信用体系建设也亟待完善和互联互通。当前, 央行已经开始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 不过, 单凭央行一己之力来构建个人信用体系是不够的, 而且也会导致信息体系的不完善, 因此, 在未来的个人信用体系构建中, 应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从而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 对借款者的信用等级进行科学的评价, 为P2P金融平台提供必要的判断依据。另外, P2P金融平台也应该搭建自身的信用体系, 建立起客户数据库, 定期的对数据库内的客户信息进行更新, 同时, 保证新增客户信息的全面性以及准确性, 进而有效的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

(三) P2P平台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P2P业务的核心正在于团队自身的风险定价能力, 即风险管理能力是P2P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一, 成立职能清晰的风控部门, 对于政策的制定、客户数据的挖掘、逾期客户特征研究等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而规范前端营销、中台审核、后台催收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同时, 建立数据化风控模型和评分卡体系是规范P2P科学经营的有效手段, 有了整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将其固化到风控审批的决策引擎和业务流程中, 来指导风控审批业务的开展。第二, 相对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 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的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来管理客户的信用评价以及客户的信息, 以上实际上是信用评价体系与风险控制手段的革新。第三, 应重视小额与分散在降低风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网贷平台在面对大额资金需求时, 可以系统性的强制分散风险, 即将一笔资金分拆成多笔不同的金额, 分散借给需要贷款的人, 可以有效地稀释风险。第四, 可引入具有担保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一旦发生坏账由担保公司进行赔偿, 以保障安全运营、保障投资人的信息和资金安全。这样采用内外结合的风险控制手段, 针对信息不对称以及资金安全性低的情况有了有力的保障。

时代发展是不可逆的, 互联网的颠覆和创新还在继续, 由于P2P金融模式在全球尚属新生事物, 发展的速度与相应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 从而导致P2P金融的发展面临了很大的困境。尽管困难重重, 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 但是P2P的发展的确给中国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促进P2P的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积极地探索了促进P2P金融发展的路径, P2P平台在运营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风控能力, 确保资金的安全。这些努力定会使得P2P金融模式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使其有效地填补我国目前传统金融业务功能上的缺失, 未来将能够更好地使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支持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李显铭.对P2P金融模式若干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15) :76-77.

[2]张天骄.P2P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J].山西电子技术, 2015, (02) :58-60.

[3]陈向飞.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特点[J].现代妇女 (下旬) , 2014, (11) :363.

[4]廖愉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风险监管研究——以P2P平台、余额宝、第三方支付为例[J].经济与管理, 2015, (02) :51-57.

[5]李雪静.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3, (07) :101-104.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8

前几年, 由于客观上存在着以学生中考成绩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水平高低, 来定位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问题, 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投机取巧, 不惜删减教学过程, 改变教学计划, 大搞应试技巧训练, 万能考题强化训练, 这种方法对某些学校提高升学率曾经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好多学校便跟风效仿, 纷纷推广, 一时间搞技巧、促强化“蔚然成风”。殊不知, 这种方法, 除了能训练学生机械模仿及猜题的能力外, 别无他益, 只会给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造成更恶劣影响, 导致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全面, 基本知识不扎实, 这种只为考高分, 不求运用的做法, 大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教科书为依托, 认真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基本训练,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推广,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英语教学的现状得到了很大改观, 但大多数农村中学, 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农村学校,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 设备不足等等客观困难, 目前仅仅对学生进行了读、写训练, 而忽视甚至没有进行听、说训练, 结果造成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系统性不强, 基本功不扎实, 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大打折扣, 基本上属于哑巴英语。这些问题仍长期困扰着我们, 面对严酷的现实, 我作为一名农村英语教师, 在困惑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认识到以下几点, 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正视现实正视学生做好过渡

农村学校的学生, 按新规定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 然而真正能开起这门课的农村小学, 经调查是微乎其微。由于小学英语师资的匮乏, 英语课只能走走过场, 象征性地学点, 小学三四年英语水平与初一英语要求产生严重脱节或断层, 初一的学生刚刚看到英语新课本, 百分之九十的同学﹙极少数学生小学时曾参加过专门辅导﹚都傻了眼, 吓坏了。起步晚, 基础差, 学生的英语水平可想而知。所以, 作为初一的英语老师, 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正式学习之前, 来一个摸底测试, 弄清学生的真正水平, 以便对症下药。在课堂教学中, 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做好小学到初一的英语学科的衔接与过渡, 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让所有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希望, 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钻研业务强化素质更新观念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来源一般有三个渠道:一是师范科班毕业, 二是进修培训, 三是非英语专业因有一定基础临时代课的。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土生土长的, 没有机会和条件与以英语为母语者进行对话, 所讲的英语既不地道, 也不标准, 还带有明显的中国方言特色。另外, 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 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往往以“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教学生读”, 用“汉语教英语”的传统模式教学,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的提高和发展。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我们要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 活到老, 学到老,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刻苦钻研业务, 巩固专业知识, 捕捉时代信息, 更新教育观念, 接受新知识、新理论, 并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学习。

三、整合教材挖掘资源改变教法

初中英语新教材内容繁多, 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普遍反映在教学时间里完不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反复钻研教材, 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 对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补充﹙这两年我们沛县教育局教研室对部分学科做了统一调整,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 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处理,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习兴趣也能有所提高。目前, 农村中学教学硬件的配备逐渐完善起来, 个别还没有配备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学校,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多搞一些如单词竞赛、阅读比赛、英文故事、背诵比赛、英语课本剧编排评比等形式, 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记忆能力。

四、抓好课外创设环境营造气氛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 篇9

一、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通过对四川省部分农村地区学前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发现当前农村学前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面临几大困境:

1.农村学前教师职前教育先天不良

专业素养先天不足是当前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学历和学科专业结构两个方面。虽然说高学历并不一定代表高能力,但过低或不达标的学历水平则更不容易拥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教师作为一门专业,要求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农村学前教师在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师范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情况下,很难科学、艺术地应对学前教育中的现实问题。据调查,四川省部分农村地区学前幼儿园教师在学历上普遍偏低和不达标,首先,在拥有的第一学历方面,91%的教师仅有初中、高中毕业文凭,6%的教师为中等师范毕业,具有专科和本科文凭的教师仅有3%,而这3%的教师主要任职于较为富裕地区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另外,农村地区学前幼儿园教师在学科专业结构上还普遍存在着结构不良和不合理的现象。而且第一学历属于非师范教育的为94%,非学前教育的师范教育类为4%,学前教育的仅为2%。

2.农村学前教师职后教育后天不足

职后教育匮乏、单一是当前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第二困境。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方面通过职前的专业教育获得;另一方面,通过职后教育进行专业素养的补偿和提高是另一主要途径。一般来讲,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可以通过在职进修、参加各种培训、自学、研修、教学反思等方式。据调查,农村学前教师在职前教育先天不良的情况下,其职后教育也并没有及时进行补偿,呈现出后天不足之状。在问及“你是否在职期间参加过各种进修、培训”,仅有5%的教师选择了“参加过”,而高达95%的教师根本没有参加过任何进修。

通过阅读提高其理论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问及您购买教育类图书或期刊的频次时,80%的教师选择了“偶尔购买”,10%的教师选择了“不买”,而“经常购买”的教师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0%。在问及您阅读学前教育类书籍或期刊的频次时,2%的教师选择了“不阅读”,40%的教师选择了“偶尔阅读”,58%的教师选择了“经常阅读”。

交流学习和反思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渠道,在问及“您参加和其他学前教育机构交流学习的频次”时,10%的教师选择了“经常参加”,90%的教师选择了“偶尔参加”,没有教师选择“没参加过”。在问及“您和同校同事之间对教育教学问题交流情况”时,60%的教师选择了“经常交流”,40%的教师选择了“偶尔交流”,没有老师选择“不交流”。

专家协助指导教学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问及“你们学校有专家来指导教育教学”时,5%的教师选择了经常,20%的教师选择了“偶尔”,而75%的教师选择了“没有”。

3.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环境支持

合宜的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缺乏环境的支持也是当前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又一主要困境。

首先,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物质环境的支持。书籍被誉为人类精神的食粮,而网络电脑也以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而著称,同样,书籍和电脑也是学前教师通过自学提升其自身专业素养的主要辅助物。然而在当前的农村幼儿园,根本就没有图书室和电脑等相应的办公设施来辅助教师进行自我专业能力的提高。另外,很多幼儿园教师也几乎不购买不阅读学前教育类的书籍。再者,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在电脑已经在市区普及的今天,电脑在很多农村学前教师家中仍是奢侈品。

其次,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持也是当前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困境之一。我们知道,自2001年开始课程改革以来,国家通过“先培训,后上岗”以及后期的骨干教师培训、国培计划等为乡村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师培训提供了大量的机会,然而,直到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前国家鲜有对农村学前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供专业援助的政策。

第三,当前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又一环境困境是文化环境,与当前乡村的中小学教师相比,农村学前教师还缺乏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为了积极应对新课程改革,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其专业素养已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必然选择和实然行动。而同在乡村学校的学前教师,新课程改革对其触动并不明显,其课程与改革前几乎没变,在新课程面前,学前教师也没有相应地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主动或被动的热情。

最后,缺乏智慧环境的支持也是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困境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相互的学习和榜样的带动,而在农村的幼儿园,学前教师普遍较低的专业水平使学前的专家型教师成为稀缺资源。另一方面,农村学前教师缺乏智慧环境的支持还表现在缺乏学前专家的指导,相对于城市幼儿园教师和农村中小学教师拥有的相对较多的与专家交流机会相比,农村学前教师鲜少能与专家接触并接受指导,这也阻碍其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促进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在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以上困境的背景下,要促进农村学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应扩大教育均衡政策支持服务阶段,为农村学前教育输入合格的学前教师,加强在职教师职后教育,开发多种专业发展途径及提供环境支持,为农村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积极的专业发展文化氛围等。

1.扩大教育均衡政策支持服务阶段,输入合格学前教师

基于当前农村学前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先天不良的境况,我们认为,今后应抓好农村学前教师的入职资格标准,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待遇优惠等手段吸引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投身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各级政府应在制度、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如在工资福利待遇上,除实行城乡统一的工资标准外,还应为服务农村的学前教师提供适当补贴,通过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另外,我国目前已经探索出了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顶岗实习支教制度等一些吸引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教育、均衡城乡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方法,但当前这些政策和制度主要关注的还是农村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还没有纳入其政策和制度范围。今后,应扩大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及顶岗实习支教教师的数量及服务范围,把学前教育也纳入教育均衡的政策、制度惠及范围之内,为乡村学前学校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解决农村学前教师专业素养先天不良的问题。

2.加强在职教师职后教育,开发多种专业发展途径

乡村的现任学前教师是服务农村学前教育的主力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我们农村学前教育的脊梁和主力,因此,同步抓好乡村现任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根本。今后农村的学前教师也应和农村中小学教师一样,一起被纳入扶持乡村教育的计划,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应基于农村学前教师实际,开发合适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支援在职乡村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农村学前教师较低的理论素养是制约其专业素养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要尽快让在职的农村学前教师提高其专业能力,通过定期、不定期、短时培训等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等方式,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为更多的乡村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培训机会,帮助其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

另外,我们还应注重让学前教师通过实践——反思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的理论知识有两类:一种是所倡导的理论;另一类是所采用的理论。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中也包含着这两种不同的理论成分,且这两种理论可能并不一致,教师可能通过培训和学习接受了某种理论,成为它的提倡者,但在自己的教学中却可能采用完全不同的理论[1]。所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取向的方式有时并不能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单单通过理论讲解或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方式也有不足,教师了解了某种理论并非就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而教师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不在于让教师获取外在的技术性知识,而是通过让其撰写反思日记、共同讨论教学问题、行动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反思,对其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再者,通过合作、帮带等方式在实践中习得教学知识和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渠道。应引导乡村学前教师之间相互观摩,通过讨论观摩来促进其专业的发展。再者,还应通过让乡村教师和城市优秀教师联手进行合作研究,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在研究、合作过程中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3.提供合适环境支持,变革学校文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持,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在物质环境方面,政府应作为投入主体,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公条件,如建立学校图书资料室、电脑室等,为农村学前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便捷的条件。

其次,有力的制度支持是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对学前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问题的逐步重视,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文件,如《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序列,建立健全园长、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岗前和岗后培训制度,组织实施全员培训计划。要建立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逐步优化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结构。”[1]今后,我们应逐步、尽快落实这些政策,为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扫除制度障碍。

再者,针对当前农村学前学校缺乏变革、缺乏学习氛围的文化环境,我们认为要促进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培育一种积极学习的学习型文化,适应时代对当前学前教师专业的要求。

最后,发展农村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离不开智慧的支持。一方面,应积极倡导高校及科研机构院所的学前教育专家送文化下乡,如通过给学前教师教师讲座、通过听评课指导教师课例、通过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等方式为农村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智慧援助。另外,针对当前农村学前专家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建议在积极培育农村学前专家型教师的同时,也应扩大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教师交流范围,使农村学前教育尽快纳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行动中,通过城乡一体、城乡共建的方式,让优质资源下乡,让城市的优质资源带动和影响乡村学前学校,通过城区优秀教师帮带的形式尽快提升农村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 篇10

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 目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 服装出口收入占我国外汇收入很大比重。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全球经济陷入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衰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任重道远, 对中国服装企业来说,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营环境及各类生产要素的迅速变化使得服装外贸企业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显示, 2007年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国中小服装企业面临生存威胁, 特别是人数在100人以内的小企业关停现象普遍, 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的发展出现了瓶颈。

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中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必须确保纺织工业稳定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升级。”《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后, 作为我国主要服装生产基地的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等纷纷制定相应实施方案。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 2012年1—2月, 我国服装出口额192.9亿美元, 同比下降2.5%。2011年, 我国服装出口就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增长速度在8月后迅速下降。剔除价格因素, 201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仅增长0.5%, 其中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下降0.2%。对外贸易的受阻导致中国服装出口企业“出口转内销”的意愿加强。同时, 国际市场长时间疲软和国内消费市场的长盛不衰, 不断激发海外品牌进驻中国市场的雄心。这对服装出口转内销的小型服装外贸企业带来新的冲击。对此, 服装外贸企业必须在危机中求突围。

二、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困境

(一) 订单锐减、出口步履维艰, 加大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

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 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市场的我国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遭遇瓶颈。以温州服装外贸企业为例, 据统计, 2012年一季度大部分企业的订单和出口量均下降了一半以上。外汇风险也是加剧订单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另外, 当前中国也逐步失去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竞争优势, 外贸订单开始逐渐转移至更显比较优势的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受金融风暴的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境外采购商购买力下降, 我国小型服装外贸企业开拓国外新客户也比较难。

(二) 要素成本增加, 利润触底, 减少企业自主转型升级的动力

近年来, 原材料、劳动力、土地和运费等成本不断提高, 同时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近3%。据测算, 人民币每升值1%, 服装业利润下降1%~4%。实际销售增幅逐年降低, 这就将不少企业的利润直逼“零”界点。服装外贸企业面临着“不转型升级等死, 转型升级找死”的尴尬局面。

(三) 资金短缺, 融资困难, 限制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长期以来, 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困难重重, 甚至贷不到款;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额度低, 可利用的各类资源较为有限, 导致融资渠道狭窄;而通过民间融资相对容易, 但风险大, 给这类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中投顾问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服装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 资金流是服装企业的血液, 一旦资金流断裂, 企业发展将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困难, 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难以获得应有的资金支持将限制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四) 附加值低, 自主品牌少, 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 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绝大多数业务都是从事贴牌生产, 以加工贸易为主, 自主品牌少。少数拥有自有品牌的服装外贸企业也表现出品牌定位模糊、品牌营销能力不强等劣势。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而品牌竞争力又是企业能否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 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少, 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 文化缺位, 制约了企业的潜在发展力

服装消费是一种经济行为, 但在服装产品日益“文化”化的今天, 服装文化在刺激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方面显示出空前的能量, 着装能展现出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情感诉求, 从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中国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的产品大多缺乏文化元素, 降低了中国服装外贸产品的档次, 制约了服装外贸企业的潜在发展力。

(六) 产业链不完善, 缺乏有效解决机制

目前, 我国部分服装企业深陷产业链困局。面临的一个最严峻的挑战就是高库存, 不管是上游原料产业还是下游服装销售, 高额的库存费成了困扰服装业的一大难题。以加工为主的小型服装外贸企业先接订单再生产, 库存压力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上, 高库存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转。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加工成本不断提高, 在中低端等服装产品类别上, 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对“中国制造”的替代生产能力, “过去中国企业依赖低成本优势获得的订单向更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三、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突围路径探索

(一) 引进先进理念, 转变经营意识

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生存并发展, 必须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意识将带动产品的创新, 创新是企业驾驭市场变化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是小型服装外贸企业发展壮大之魂。笔者认为从长尾理论视角可为现阶段我国中小服装企业展示另一个生存空间。长尾理论为服装企业提出了一种新的战略思路为先聚焦 (聚焦于细分市场) , 再分散 (分散于个性化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 企业一旦选择了长尾理论, 也就选择了一种营销模式。按照“长尾理论”, 如果能发挥和重视这一部分“长尾”, 那么他们带来的利益将远远超过“畅销商品”, 这也将成为小型服装外贸企业新利润的增长点。另外, 对于小型服装外贸企业来说, 应学习国际成功的管理和生产经验并了解他们的发展趋势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并开拓市场, 像西班牙Zara和瑞典H&M迅速占领市场背后的战略思想, 个性化消费、款多量少等都可以为企业带来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二) 开源节流, 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融资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很多服装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链和融资方面的压力, 处理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资金问题, 可以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来弥补资金周转困难, 裁减冗员, 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而融资困难依然是不解难题, 国有大银行“门槛”太高, 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通常用在当地信用社贷款或民间借贷, 政府应加快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 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三) 扩大国内市场, 开拓新兴市场

金融危机中服装业受到很大的冲击, 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转型必须实现转型升级, 路径之一就是外销转内销或内外销并举。转型过程中, 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需抓紧从“六无” (无品牌、无研发、无渠道、无团队、无经验、无体系) 向“六有”转化, 积极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同时为了走出困境, 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要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前提下, 加大力度拓展俄罗斯、印度、中东、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 寻找新的增长点。

(四) 从OEM (加工制造) 到OBM (品牌创造) , 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多年来, 我国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也应该意识到服装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大多处在“微笑曲线”的底部, 附加值低, 利润微薄。服装外贸企业可以从OEM (原始设备制造) 起步, 实现从OEM到ODM (原始设计制造) 再到OBM (原始品牌创造) 的企业升级, 创新技术, 向打造自有品牌方向发展,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在培育品牌竞争力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产品设计中, 重视服装消费文化, 形成品牌文化和服装外贸企业的潜在竞争力。

(五) 从转型到转移, 放眼国际、抱团“走出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小型服装外贸企业抱团“走出去”不但可以提高议价能力, 增强谈判实力, 增加谈判砝码, 从而获得国外招商优惠政策;而且“走出去”又能减少汇率变动的影响、绕过贸易壁垒。从企业的转型思路转变为产业触角直接伸向国外市场, 进行投资转移, 企业抱团“走出去”已成为放眼国际、引领未来的新趋势。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小型服装外贸企业陷入了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困境。出现订单锐减、出口步履维艰, 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加大, 要素成本增加, 利润触底, 企业自发转型升级动力减少, 资金短缺, 融资困难, 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受到限制, 产品附加值低, 自主品牌少, 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 文化缺位, 产业链不完善, 缺乏有效解决机制等问题, 应采取转变经营观念, 开源节流, 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进行融资, 从转型到转移, 放眼国际、抱团“走出去”等对策。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小型服装外贸企业,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李楠.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出口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4) .

[2]林风霞.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障碍、路径与对策探析[J].纺织导报, 2010 (3) .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 篇11

一、农村学生面对的农村生活比较单调,取材单一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一般来说还是遵守“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写生活中的体验,写所见所闻所感。农村高中学生,面对自然界中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周围是周而复始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画面,加上学校、家庭、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的生活素材是贫乏的、单一的。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写作》的第一章,写作要求让学生写一个最尊敬的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村高中学生写最尊敬的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究其原因,这一代农村高中学生很多从小就是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手上长大的,学生的父母为了生活远走他乡打工维持家庭。学生心中最尊敬的人当然是爷爷奶奶等亲人。试想,农村学生远离父母、面对农村,哪有许多新鲜的生活素材?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接近枯竭,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走出乡村、体悟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才能写出新鲜的、活泼的记叙文。

语文教师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生活,与学生一起感悟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面对以上宜兴市农村学生写作记叙文的困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宜兴市“陶的文化”,研究紫砂壶的文化艺术;带领学生游玩善卷洞,让学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宜兴市素有“教授之乡”的美誉,让学生每年走访一名宜兴籍教授,写人物报告文学。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才智,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农村学生的记叙文有东西可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太少,记叙文写作受到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干扰

写作需要人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获得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提高写作能力。一个学生的阅读史,也是一个学生的精神发育史。农村高中图书馆建设比较滞后,在数理化学科高压的氛围中,语文学科课时不多,大量的课外阅读已经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最起码的阅读时间没有保障。还有,阅读与写作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阅读是基础,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还需要语文教师精心指导。针对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少的现状,有必要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加大农村高中图书管建设力度,增加学生阅读课时,有条件的农村高中图书馆增添网络阅读。有阅读材料,有阅读课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例如,定期举办阅读报告会,研究读写转化的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架起一条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渴望阅读,如此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大有益处。

三、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目前的记叙文写作

虽然评分标准有一条“文体不限”,但是实话实说,新材料作文还是从议论文角度切入比较方便。例如,学生先读懂材料的主旨,然后提炼一个中心论点,再采用并列式结构或者递进式结构议论,最后强化观点,自然收束全文。如果审题不错,那么作文的切入分肯定会得到。笔者在基层高中学校调研时发现,有很多高三语文老师平时让学生积累很多素材,作为备考的“论据”,而且每种观点都有不同的素材佐证,可以说议论文备考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而记叙文的写作备考难度就很大,而且在高考的评价标准方面,文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中,很明显,记叙文的要求难度比议论文要求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干脆放弃记叙文写作,专门训练学生用议论文写作对付高考的考场作文。

高考考场作文的评价标准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如果评价标准稍微向记叙文倾斜,那么,农村高中写作记叙文的现状就会有大的改变。至少,在细节描写、构思立意、照应脉络上面的训练会落到实处。现代学生需要哲理思辨式思维方式,但是记叙文写作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放弃记叙文写作,片面追求议论文应试作文训练,都是舍本逐末、不负责任的做法。

综上所述,农村高中作文中记叙文训练要加强,一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创设良好的硬件设施,让学生有书可读;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在读写之间做好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高考指挥棒在阅卷中也要鼓励学生写记叙文。

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 篇12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问题,路径

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 将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 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农业生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显著提高等内容, 涵盖农村生态意识文明、农村生态制度文明和农村生态行为文明, 其基本内涵应当蕴含以下四点:第一, 在价值观念选择上, 农村生态文明倡导的是生态价值观;第二, 在实践途径选择上, 农村生态文明倡导的是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第三, 在社会关系上, 农村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和谐;第四, 在时间跨度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2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如何。就目前我国农民的现实情况来看, 随意堆放和焚烧垃圾、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现状都体现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不够透彻, 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 不利于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2.2 农民的生态文明行为有待养成

随意堆放和焚烧垃圾、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行为都证明了农民的生态文明行为有待养成。农药化肥的使用在有效减轻农民田间耕作劳动强度的同时, 还能够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一些生态文明知识有限的农民就会贪图便利和高效, 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一旦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就会造成土壤板结、水质营养化、农作物污染, 进而影响到农村的生态平衡。

2.3 农村的生态文明制度有待完善

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为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所制定的一部法律, 应该说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就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截至今日, 我国还尚未建立一部专门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文法律, 仅零星地有一些地方性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因此, 缺乏相关制度和法律的保障致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可依, 这也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3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培育农民生态意识

广大农民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依托,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广大农民进行广泛、深刻、持久的有关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 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加大生态环保知识的普及力度, 切实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3.2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不仅需要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 更需要农民生态行为的养成, 营造出生态环保的社会氛围。农民环保意识的养成和环保行为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浩大工程, 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加以实现。

3.3 完善农村法制建设

上一篇:多目标处理下一篇:含油废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