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困境

2024-07-25

现实与困境(精选12篇)

现实与困境 篇1

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历来受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广义的高考包括考试与招生两个主要环节, 2010年7月正式颁布的《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列有关于考试招生的专门一章, 即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中国历次教育改革文件中, 这是第一次将考试招生单独列出一章, 足见此问题在现阶段的重要性。

作为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 高考是中国各类考试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考试, 也是上至高层领导人、下至基层老百姓都关心的大事。高考改革是一个敏感而重大的问题, 一有风吹草动, 都会引发激烈的讨论, 就会在门户网站的首页看到相关新闻。高考改革被全社会寄予高度的期望, 但改革又具有巨大的难度, 可谓任重而道远。

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不仅是一个考试古国, 而且是一个考试大国。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招生考试只是一种测量手段, 只是引起小范围的关注, 只是一种少数人关心的话题。然而, 受传统和现实的制约, 中国人却将高考变成了文化, 变成了经济, 变成了产业, 变成了盛大的仪式, 变成了一种各方面关注的社会活动, 变成一种惯例式的全民动员。它不仅是一种考试, 也不仅仅是教育, 在一定意义上说, 高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经济, 有时高考甚至还会成为一种政治。当你看到全国上下为高考让路, 当你看到高考牵动着千百万人的神经, 当你看到高考成为地方政府关切的大事, 当你看到考试季节所有媒体都聚焦于高考的时候, 你一定会承认, 高考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高考是一个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考上联高等教育, 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起点, 关系到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下引基础教育, 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 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推进, 在整个教育中起到枢纽调节作用。作为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桥梁, 高考一头连着教育, 一头连着社会, 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每个高中生选择职业和未来生活的方式, 因此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所有教育改革问题中, 高考改革是最受教育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之一。表面上看, 高考只是一种为高校选拔新生的考试制度, 但高考还有维护教育和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因此, 高考还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它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当今高考改革已成为一个重大民生议题, 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改革全局的关键问题, 有时甚至成为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 抓好了高考改革, 就像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时期, 以往为选拔少数精英的高考模式必然要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终身化、国际化等趋势的到来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 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形式、录取办法等方方面面也必将随之进行调整。过去以选拔或淘汰式为主的招考机制, 将转变为展示才能和全面评价的招考机制。

由于高考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 改革涉及宏大的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 高考竞争往往成为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的矛盾集合点, 因而其改革难度大、影响深、波及面广, 是一项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高考改革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难度最大的问题之一。高考改革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两难问题, 而各种两难的实质其实只有两个, 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经过多年的运行, 高考的利弊得失都十分显著, 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制度, 对待同一项高考改革, 不同的群体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作为一种大规模选拔性考试, 高考是一个谁都说得出看法的问题, 社会各界, 各行各业的人, 任何家长、任何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某一个角度看可能都有道理, 都可以谈出自己的道道来。但是将这些意见集合起来, 有些可能是互相对立的。

高考是一个关系多元利益主体的教育考试制度, 高考改革时常陷入左右为难、举步为艰的两难境地, 其原因之一就是改革牵涉的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矛盾不容易调和。例如, 在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各地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差距相当大的国度中, 对招生指标分省区定额分配、尤其是全国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的分配问题的意见, 便聚讼纷纭, 争论激烈, 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不同地区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高考改革不仅应考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还要考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中国中学生有三分之二左右是在县及县以下中学, 农村中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很大。他们很少媒体资源可以利用, 在高考改革的议论中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需要有学者为他们发声。在一个现代的民主社会, 任何改革都必须考虑大多数人的意志, 而不能仅由少数人的主观愿望来主导。我们在考虑推行高考改革时, 应顾及城乡公平, 特别要注意防止改革使农村和弱势家庭的孩子减少上好大学的机会。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决定了缺少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农村学生,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与城市学生和部分专家的看法相去甚远。在一定意义上, 分数实际上就是那些没有家庭背景的考生的“硬实力”, 不靠分数他们没有其他办法。一旦分数不够, 就只有复读一条路可走。要考察才艺的话, 钢琴没摸过, 怎么去考级?强调见多识广、谈吐不凡, 农村生活又缺少见世面和交流的条件。这就是选拔多样人才和维持公平方面的两难。实际上, 招生考试改革越多样越改变, 对没有社会资源的家庭就越不利。多年来, 中国的高考改革观念很新, 理论很先进, 更多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但如何考虑兼顾广大农村考生的利益, 确实值得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决策部门深思。

现实与困境 篇2

赵海2013-11-25

摘 要: 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当前,我国城镇化推进速度较快,但质量和水平都不高,特别是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南昌县城镇化问题的实地调研,分析了主要做法和基本特征,认为该县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大规模城镇建设为主要特征,其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与乡村的协调与互动不足。本文从人的城镇化视角重点剖析了人口城镇化滞后的制约因素,认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的背景下,农村各项权益的实际价值和机会成本逐步升高,城乡福利出现倒挂,农民转市民意愿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推进人口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保障转户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权等各项权益。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农民转市民,农民权益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城镇化①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孪生子,是传统农业国家变为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规律和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呈加快发展的态势。2000-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2.57%。然而,我国的城镇化总体水平是不高的,在城镇7亿多人口中,有接近2亿人既没有城镇户籍,也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这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城镇化造成了诸多问题,对农村来讲农民没有完全离开农业,从而不能有效扩大户均耕地面积,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且产生留守人员等社会问题;对城市来讲大量农民工沦为“二等公民”,不能有效融人城市,消费总需求不足,社会秩序不稳定,从长远看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各地城镇化发展实践,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对推进城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央政策的演进脉络显示,当前城镇化的重点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核心是推进人的城镇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地方的城镇化实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发展经验,提出存在的问题,很有必要。

笔者于2013年3月赴江西省南昌县就城镇化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南昌县地处赣鄱平原腹地,与江西省会南昌市毗连,既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大县,城乡经济发展活跃,是江西省第一个全国百强县。2012年,南昌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37.6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6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排在第一位。南昌县之于大城市郊县和经济强县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县域也有较强的先导性和启示性。剖析南昌县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中小城市和县域范围内推进城镇化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实地走访乡镇和工业园区,发放调查问卷,与企业负责人和农户进行深度访谈,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形成了目前的调研报告。报告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归纳了南昌县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做法,第二部分总结了南昌县城镇化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从人的城镇化视角重点分析了

农民转市民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些判断和启示。需要说明的是,城镇化是涉及城乡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系统性问题,囿于知识水平,本报告仅对南昌县城镇化情况进行粗略地介绍和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本报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如说提出了一些较为重要的问题。

一、南昌县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做法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腾飞和人口的聚集。南昌县依托区位优势,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制度环境为保障,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依托产业集聚区快速工业化

与以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散乱状乡村工业布局不同,南昌县提出了“工业园区化、园区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规划引导,大力发展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塘现代物流区等产业集聚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园区建立于2002年,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是江西省县(市)中规模最大的工业园区。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工业搬迁等方式,将全县的大型企业向园区聚集,并将其他乡镇招商引资的项目落地在该园区,实现了园区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集群、食品饮料工业集群、电机电器工业集群、医药医器工业集群、轻纺服装工业集群、高新技术集群等多个产业集群。截至2012年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集聚5个整车项目及91家零部件企业,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集聚100家企业,整个园区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450亿元大关。2012年8月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省首家落户县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加强城镇建设提高人口吸纳能力

南昌县着眼无缝对接南昌市城区,按照“积极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级运作”的原则,加快建设昌南新城,推进莲塘核心区、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象湖新城区和向塘现代物流区统一规划、统筹建设。一方面明确主次。明确了以县城莲塘、象湖新城为中心,向塘镇为次中心,三江、塘南、蒋巷等乡镇为重点,其他11个一般城镇构成三级城镇空间结构。另一方面注重特色。如莲塘核心区定位为商贸经济繁荣、服务功能完善的商务行政片区,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为汽车品牌响亮、产业集群发展的先进制造片区,向塘现代物流区定位为市场体系发达、仓储配送成熟的现代物流片区,象湖新城区定位为景观精致典雅、城市产业兴起的商务人居片区,银三角定位为集商务会所、休闲娱乐、体育运动、观光度假、文化创意为一体的都市型展商贸休闲服务区。截至2012年底,南昌县城镇化率超过了500/0。

(三)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土地、资金、社会保障难题

土地、资金、社会保障等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南昌县通过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努力破解这些难题。

1、关于土地问题

缺少土地指标是调研过程中地方政府反映最多的问题。南昌县采取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滨湖地区开垦、征地拆迁等方式,努力破解用地指标的制约。如2012年,南昌县通

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共新增耕地1.8万亩;利用行政力量,推进征地拆迁,共拆出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用地1.02万亩。这里以南昌县东新乡大洲村的农民集中居住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该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做法。大洲村采取“村庄整体拆迁、村民集中安置”的方式,就是农民上楼,宅基地交给政府。该村共有7个自然村,1000余户居民,4000余人口。集中居住前共有建设用地1000亩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户建设用地能达到1亩。村民入驻新社区人均一次性配给40mz住房和lOrri2的铺面。对原有住房面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农民不另外支付;对原有住房面积超过这个标准的,给予超出部分每平米330-600元不等的补偿。开展新社区建设后,安置全部村民共占地260亩,共节约700多亩建设用地。这700多亩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就可以复垦后置换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或者直接变更为城镇建设用地,用于发展工业和城镇建设。

2、关于资金问题

与目前全国很多地方类似,南昌县通过搭建政府融资平台的办法,破解资金问题。南昌县建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3个投资公司,通过财政资金注入、项目运作、发行债券等方式,努力破解重大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瓶颈。南昌县还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参与组建全省性的担保公司,发展小蓝投资担保公司等,通过信用担保的杠杆作用撬动工业和城镇发展资金。

3、关于社会保障问题

对于一般农户,南昌县按照国家和江西省的统一部署,实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12年农民参保率达92%。对于人均耕地少于0.3亩的失地农民,南昌县出台了专门办法,县财政投入10亿元、江西省财政配套2亿元,通过农民一次性缴费或逐年缴费等不同的办法,将他们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南昌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南昌县的调研了解,我们认为该县的城镇化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工业化主导下的城镇化

南昌县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经济获得起飞,由一个农业大县步人了工业大县的行列。2012年,南昌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37.6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38倍,年均增长18.9%,三次产业结构为9.7:65.3:2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65.3%,呈现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明显特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拉力,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显著增强。

(二)土地的快速城镇化

随着南昌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南昌县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2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60平方公里,以年均15.40/0的增幅向外扩张。

(三)迟滞的人口城镇化

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土地城镇化相比,南昌县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较慢。2012年,南昌县户籍人口101.9万人,城镇户籍人口19.8万人,城镇户籍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

仅为19.4%,远远低于500/0的城镇化率,仍有大量的农民工处于“候鸟式”的迁移状态,“半城镇化”特征非常明显。

三、南昌县农民转市民问题分析

南昌县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亦即农民转市民严重不足。是城镇户籍的门槛太高,还是农民自己不愿意转?是农民不够理性,还是制度设计没有到位?从实地调研的情况看,本文有以下几点判断:

(一)南昌县城镇落户条件比较宽松

南昌市2012年下发了《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贯彻意见》。南昌县按照这一意见的要求,大幅放宽了城镇落户条件。对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取消城镇落户指标,达到条件,一律办理;并降低了城镇落户门槛,以下四种类型都可以办理落户:①在城镇有商品房、二手房、房改房或自建房等居住房屋,均可办理本人及配偶、未婚子女落户;②配偶一方在城镇,就可以申请配偶及未婚子女落户城镇;③父母申请就可投靠城镇子女落户城镇;④在建制镇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落户城镇。

从以上南昌县办理农转非条件来看,可以说非常宽松。特别是对务工、经商人员,只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就可以举家办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

(二)农村居民落户城镇较少

南昌县公安局提供了近年来农转非的情况统计表,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与南昌县百万以上人口、近30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规模相比,全县农转非总量却很小,平均每年农转非总数为2097人,本省农转非数量仅为914人,且农转非总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12年南昌县实行降低城镇落户门槛的政策以来,农转非数量不仅没有出现快速增加,反而呈现了加速下降的趋势。2012年农转非总数为1069人,省内农转非为458人,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8%和41%;2013年1-2月农转非总数为81人,省内农转非仅为25人,继续呈加速下降的态势。

(三)农民转市民意愿较低

南昌县农转非数量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就是农民转户意愿低。据县公安局在2012年对在县城居住

表1:2007年以来南昌县农转非情况

资料来源:南昌县公安局一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100名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15%的农民工愿意在城镇落户,85%不愿意在城镇落户。据调研组对50名农民和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显示,87%的样本认为城镇户口对自己不重要或无所谓,仅13%认为城镇户口重要;40%选择愿意落户城镇,60%明确表示不愿意落户城镇。据南昌县东新派出所负责人介绍,辖区由于工业化快速推进,建立了10万人的大社区,但转户农民只有3000余人。南昌县公安局负责人介绍,不仅农民转户意愿低,每年还有一些大学生和上世纪90年代办理农转非的市民要求非转农。

(四)转户意愿低是因为不划算

调研发现,符合条件的农民之所以不愿意转户,主要原因还是农民对转户有顾虑,担心城市的生活成本过高以及无法享受到农村的各项福利⑤,在经济上不划算。

据上面提到的南昌县公安局农民工转户意愿调查⑥,在85个不愿转户的农民工中,有53人认为城市生活综合成本过高,39人认为城市就业状况不稳定、缺乏生活来源,44人担心在城市落户后,被收回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或林地承包权;49人担心在城市落户后,丧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不能参与集体利益分配;27人担心在城市落户后,无法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难以承担城市看病费用;24人担心无法解决城市住房保障问题;3人愿意到经济发达地区落户而不愿意在当地落户。

农民也向调研组细数了农业户口的种种好处:①有承包地,种田不用交税,流转后还有土地流转费,每亩国家还有几百元的种粮补贴;②有宅基地,可以自建房;③如果土地被征占了,可以享受高额补偿;④实力雄厚一些的村集体还有分红;⑤农业户口可以生二胎,超生罚款也比城里人少。关于城镇户口,农民普遍认为主要的好处就是孩子能接受城里的优质教育,但只要在城里租了房子,交一些借读费,也可以解决在城里念书的问题。至于调研组提到的转户后可以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问题,农民普遍提到现在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单位很少,转户后往往只能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目前农村实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标准几乎一样,转户对农民的福利影响不大。

总的来看,本文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在南昌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民各项权益的实际价值和机会成本逐步升高⑦,附着在农业户口的各项福利逐步增加,而城镇户口含金量则相对较低,南昌县域范围内农业户口的价值高出了城镇户口,城乡福利呈现倒挂。

四、几点判断和启示

围绕南昌县推进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判断和启示,以期引发思考与讨论。

(一)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有产业支撑,而不仅是城镇规模扩大和形象提升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是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论断,也是世界各国城镇化实践的普遍规律。没有产业发展,人口和劳动力就不能有效聚集。靠行政力量强制推动城镇规模扩大,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空城”、“鬼城”等伪城镇化现象。本文认为,南昌县抓住了产业发展这一“牛鼻子”,把城镇化的基础做实夯牢,为各地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借鉴。

南昌县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全力打造以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本文认为,这种通过行政推动的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推动资源要素向核心区聚集,有利于推进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发展集约和技术集成,有助于形成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对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布局较为分散的地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这一发展方式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一产业发展方式极易导致缪尔达尔提到的“累积性因果循环效应”,即产业核心区发展越来越快,而农业乡镇发展越来越慢,出现县域内的区域差距越拉越大的问题。因此,政府在推进产业核心区发展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切好发展成果的蛋糕,建立起各区域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尽可能避免县域内的地理二元结构。二是注重集聚区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摆脱因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而陷入“低水平发展陷阱”。地方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和观念,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规范经济秩序,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要变“招

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引导发展上中下游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拒绝“三高”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尽量避免影响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隐患。

(二)土地问题本质上是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推进城镇化

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让农民上楼,客观上促进了土地的集约使用,也为工业和城镇发展节约出了宝贵的土地指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在全国很多地方推行。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过度聚焦于获得土地指标和增值收益,而忽视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经济利益。从当前国内很多地方开展增减挂钩的实践看,结果往往是良田变为中低产田、农民的宅基地和农房变为经济价值不高的农村小产权住房。此外,上楼农民还面临着举债上楼、生活成本提高、生产便利性下降等现实问题。特别是对于土地用途改变后带来的巨大增值收益,农民完全被排除在外,没有任何分配权利,客观上导致了农村资源的流出。因此,本文认为,开展增减挂钩、农民上楼,必须让农民有参与权和谈判权,让农民参与游戏规则制定和利益分配,这样才能体现城乡公平和统筹发展。从南昌县东新乡大洲村的实际看,政府为农户配给了人均10m2的铺面,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我们认为这种参与方式还是远远不够的。第一,这种方式只对紧邻城镇或工业区的新型社区有意义;第二,农民对用途改变后的土地仍没有任何权利。我们建议,可以借鉴东部一些地区的做法,在土地用途改变后,留有一部分土地给村集体,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做法,让农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三)农民转市民是一连串的事,目前的关键是如何保障农民在农村的经济利益

农民是经济理性的,为利而来、为利而去,最看重的是实际利益。从南昌县的实际看,在城乡福利倒挂的现实背景下,可以预见,即使对农民转户不设置任何门槛,农民转户的意愿还是不强。因此,以剥夺农民在农村各项权益的人口城镇化路径很难行得通。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明晰农民在农村的各项权利,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具体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益分配权等;二是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可以对交易主体和交易用途等设置具体限制。如此以来,就可以打消农民转户进城后关于农村权益的种种顾虑,让农民“穿着衣服进城”,“脱下衣服”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得到相应的补偿,以补贴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此外,对于转户农民在城镇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问题,要做到制度全覆盖,在此本文不再赘述。

作者:赵海

出处:《宏观经济研究》

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类别:改革与发展

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人生困境 篇3

关键词:《儒林外史》 戏拟 道德理想主义 经典叙事 三顾茅庐

一 引言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及史学著作,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最早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受儒家思想熏陶,使《儒林外史》成为了一部呈现儒林士子百态的百科全书。作者在小说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手法以及思想的高度在文学史达到了巅峰,是后者难以企及的;而丰富的思想性也恰恰是作者自身思想的体现。作者通过小说《儒林外史》为读者描述了人生领域、学术领域等问题,通过对经典叙事的戏拟化处理,篡绘了道德理想主义图景,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理想主义及理想人物的勾画,是作者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体现,依附着一种人生理想,这种道德理想主义的勾画往往会逾越于作者自我或当时环境。小说《儒林外史》中所勾画的一系列道德理想主义及人物,正是吴敬梓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呈现。只有揭开超越于自我与环境图景的面纱,我们才能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吴敬梓凭借道德理想主义的勾画,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其独具匠心的讽刺艺术,为读者们呈现了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士子百态。吴敬梓受儒家思想熏陶,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较为突显的是道德理想主义。道德理想主义推崇道德至上,尊贤养士的经典叙事是一种精神、气概的体现,这种体现不同于对道德理想主义的憧憬,它是切实存在的,能够使人类的境界得到升华。吴敬梓所突显的是经典叙事的道德理想主义在日渐陷入困境中的現实中慢慢被掩盖了光芒,因此,对道德理想主义进行恰当的滑稽性模仿,能够进一步接进读者与现实的距离。在小说《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游刃有余地对经典叙事进行滑稽性模仿,也就是戏拟,从而来突显这一宗旨。本文重点分析吴敬梓在小说中对道德理想主义的勾画,主要以尊贤养士经典叙事为核心,从正反两个层面探讨其戏拟运用下的讽刺艺术。

二 《儒林外史》中尊贤养士的经典叙事

1 道德理想主义下的尊贤养士

士阶层没有贵族特权,也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既不属于上层贵族,也不属于下层民众,他们最辉煌的人生理想就是参与社会的管理。尽管士阶层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却无法摆脱贵族官僚阶级的管制。在下层民众看来,士阶层是体面的读书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终能够挤入上层社会,而在上层贵族看来,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与下层民众不分伯仲,致使士阶层始终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在这种环境下,士阶层不仅要维护自身的尊严而且还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达成“兼济天下”的抱负。早期文化人指出将士称之为师,将君王称之为帝。郭隗曾请燕昭王以师礼尊贤,他提出帝者之臣的实质远远高于王者之臣、霸者之臣,若以趾高气傲的态度来广纳臣子时,所纳之人必定仅仅是只会听从的下人,如果以谦恭下士的态度以礼相待,所纳之人就会是能够做师傅的人才,当有师傅之才来做大臣,那么就能够称王称霸,如此一来,制约君王们礼贤下士的因素就不存在了。起初的尊贤养士所体现的往往是君王的一种姿态,同时也能够维护士阶层的尊严,以换取士阶层的助力与忠心。到秦汉之后的专制体制下,尊贤养士的表演意味就稍有些夸大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就是个典范。在《三国演义》中一些涉及到君臣关系的描写完全符合郭隗提出的观点。如果说三顾茅庐的故事被说成是有故意的表演意味,那么着实会引得满座不悦,这只能表明今人的虚假。

吴敬梓富有远见、敏锐地洞察到了今人的这种虚假,并且将这种趋势表现的捉襟见肘。他在小说《儒林外史》中直接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将尊贤养士的表演意味演绎的十分浓郁。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就直接形象地描写了时知县拜访王冕的心理。时知县去拜访的是一个乡民,如果降低自己的身份去拜访他定会引得衙役们讥讽嘲笑,不过时知县转念又想到,之前王冕对自己十分敬重,自己也应该以敬重的心态回赠于他人,并且礼贤下士定会在志书上得到赞扬,何乐而不为呢。作者惟妙惟肖地描写出时知县的心理活动,将一个为民父母官要去拜访一个平民时的心理较量刻画得入骨三分。最后,时知县最终决定去拜访王冕,一方面取决于王冕深受危素的赏识,因此,尽管平民王冕卑微,但是师傅危素却尊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去拜访王冕还得到敬贤之名。作者通过对时知县心理变化的直接描写,来深刻地烘托出时知县的动机,以免造成读者的误解。因为《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众所周知,然而,作者笔下的时知县与刘备的天子气质大相径庭,他一个小小的知县如何与这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相当?作者为了避免读者认为时知县具有脱俗不羁的节操,所以对其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而文中的一句“只因好名,虚修礼貌”又深层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进一步引出历史长河中对士阶层礼贤下士经典叙事的质疑。

2 对经典叙事的戏拟

如果说《儒林外史》中的时知县是假道德理想主义,那么娄氏两公子则是对道德理想主义的崇仰者,两者相比之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呈现。娄氏两公子“尊贤养士”中所体现的豪爽,正是战国时期信陵君的效仿,而他们对杨执中的三次拜访无疑又是作者特地运用的戏拟手法。在吴敬梓笔下,娄氏两公子虽仰慕古风德智,却也是虚度光阴。在传统的经典叙事中,尊贤养士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如齐桓公礼贤下士五次拜见小臣稷为霸业储蓄人才、战国时期的孟尝君与门下食客同食广招贤士、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曹操光脚迎许攸平天下。在这些大人物的光环之下,小说中的娄氏两公子的尊贤养士黯然失色,其并非与政治相关,仅仅是对古风的仰慕。二娄并不具备识别贤士的眼光,他们所尊养的只是一些牛鬼蛇神般的无耻之尤,这正是一种滑稽的模仿。

作者对娄氏两公子的行径描写,戏拟了经典叙事三顾茅庐。刘备经徐庶推荐三拜诸葛亮才得以相见,一方面是为了考验刘备的诚意,另一方面是为了突显诸葛亮的个人价值,刘备的诚意换来了诸葛亮的“士为知己者死”。而在《儒林外史》的戏拟三顾茅庐中,作者真正做到了滑稽的模仿。杨执中被娄氏两公子所救,却迟迟不登门拜谢,在二娄看来,杨执中是有意养重,而实质却是这个“老阿呆”并不清楚是谁救了自己。刘备首次拜见诸葛亮,所遇之人均是高人,从而来烘托诸葛亮的高高在上,娄氏两公子首次拜见杨执中,所遇之人是一个耳背的老妇人,反衬了杨执中的庸俗;刘备在拜访诸葛亮的途中听到牧童在吟唱诸葛亮的诗,而二娄在拜访杨执中时也遇到一牧童在吟唱杨执中的诗,但是这首诗却并非出自于杨执中之手。这种互辞鲜明地体现了娄氏两公子仰慕古风德智是十足的戏拟,在娄氏两公子的道德理相主义下,上演了这样一场如此滑稽的笑话。作者如此用意在于对求贤者进行辛辣的反讽,同时更是对经典叙事的消解。二娄盲目地崇仰道德理想主义,丧失了对现实人生的基本判断能力。吴敬梓凭借戏拟三顾茅庐描写娄氏两公子,有意与经典叙事唱反调,用俗人取代了英雄,用滑稽取代了庄重,经过重新组合达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杨执中荐权勿用的故事情节又不折不扣地戏拟了《三国演义》中的元直走马荐诸葛。权勿用字潜斋,有卧龙之意。作者利用这种互辞为读者揭开了权勿用的面纱,杨执中的荐贤就成为十足的戏拟。之后权勿用荐张铁臂,从而上演了一场“群贤齐聚”。加上杨执中的二儿子杨老六,由九人组成的盛会可以说是群丑跳梁。没有本质性的传承而仅仅是形式下的追随,这种效仿会成为一种滑稽的讽刺。当八位名士聚集在一起时,在两兄弟看来似乎也足以流芳百世。不过当宦成了解了当地人眼中的杨执中与权勿用以及两人为钱财而争执,豪侠张铁臂以“人头会”来骗取钱财之后,娄氏两兄弟也许才真正明白了他们所做的古风德智之事是多么的滑稽,与古人有着天壤之别,从而揭示了娄氏两兄弟所仰慕的尊贤养士在现实人生困境中的虚无。

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假道德理想主义人物,也描写了不折不扣的假侠士如张铁臂、郭孝子等人。张铁臂空有一身好武功,却没有用武功打抱不平,而是将武功做为表演来卖弄。张铁臂标榜义气之牌,取得了娄氏两兄弟的信任,以猪头骗走了两兄弟的五百两银子。可笑的是娄氏兄弟却对张铁臂深信不疑,居然办酒席把他们尊养的“贤士”全都请了去,来满足两人对义气的狂想。然而到最后也不见张铁臂返回,只闻到臭气阵阵,原以为是张铁臂仇人的头首级,打开却看到了一个猪头,二娄这才幡然醒悟,从此不再尊贤养士。小说中的郭孝子遇见了老虎,对这一情节的描述,作者戏拟了《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武松凭借自己的力量击败了凶猛的老虎,而《儒林外史》中郭孝子所遇的老虎竟然被一个不知名的东西的打死,他的好武艺在老虎面前根本没派上用场,作者用这种戏拟讽刺了侠士该有的英雄气概。小说中的小人物杨老六醉酒是作者戏拟《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在整个情節的描写中,作者从大量的醉酒行为戏拟了鲁智深,然而,鲁智深为《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而杨老六却是《儒林外史》中的泼皮无赖,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武侠精神的批判和消解。除了假侠士,作者在小说中也刻画了下些真侠士形象,如萧云仙、凤四老爹等人。这些侠士以豪迈的气概做着无聊的事情,这些不恰当正是道德理想主义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困境的鲜明反衬,从而赋予小说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

三 结语

累积投票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应对 篇4

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董事会权力范围不断扩张,已经成为公司经营决策的领导核心,董事以及由其选聘的经营人员皆为控股股东利益代言人,如此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制度性的被搁浅在法律保护之外。而在一股一权和资本多数决原则下,实现了股东间股权上的平等,却忽视了二者在表决权上的实质不平等,其结果便是公司选举董事会成员时,中小股东很难利用表决权选择出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董事进入董事会①,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几近被控制股东所控制;独立董事制度往往产生“花瓶”董事以及缺乏完善责任机制而致使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偏重事后救济,同时也由于流于形式或不被重视不能够发挥应然作用。

欲要改变这种利益格局,就需要完善公司内部制衡机制,改变董事会中的力量对比,达成一种新的利益平衡。这就要求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体现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股东保护和关照,唯有给予小股东制度救济,增强其表决力,方可真正实现股东平等、实质公平。②累积投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股一权”及资本多数决原则的缺陷,有利于现代公司法提倡的实质平等。

二、我国累积投票制度之现实困境

(一)内在性缺陷分析

累积投票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小股东持有的股份或者合并持有的股份达到一定的比例,否则在其持有股份数量过低或者与大股东持股比例差距过大时,便失去其原有功能和作用,从中得益的很可能是第二、三股东。③如果大股东与其他股东间持股数量差距过大,亦不能实现权力制衡的目的。而目前从我国特殊股权结构来看,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严重,累积投票制度根本无法发挥其有效作用,试想一个持股不到3%的小股东,它连提名董事的提案权都没有,还如何与大股东争夺董事席位?即使该股东可以提名董事候选人,但由于其持股甚微,即便用累积投票也无法选举出自己的董事人选。同时董事席位的设置也同样影响甚至决定着其功能是否能够得到发挥。在控股股东占2/3的公司中,其完全可以通过修改公司章程等诸多方式来控制董事人数,致使累积投票制度形同虚设,故而,控股股东完全可以通过调节董事会中董事席位数量来排除其他股东进入的可能,这不可不谓该制度的一种内在性天然缺陷。

根据上面的分析,该制度在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30%的公司还是能够较好的实现其设计初衷的,这也与国外公司股权高度分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但从我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31 条规定来看,这部分公司并没有予以强制实施。

(二)外部环境困扰

首先,成本较高。股东投资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对于利益的追逐,如果维权成本大于收益,股东就会放弃维权,“用脚投票”。尤其是小股东,其所持股份份额较低,信息不对称,维权的成本甚至要远大于所带来的收益,由此他们往往放弃权利,保持理性冷漠。

其次,费时耗力、工作量大。小股东累积投票行权须一致行动,尽管理论上公开征集投票权增大表决票数,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群龙无首、耗时费力、工作量大、效率低等诸多问题,造成小股东投资获益减少,甚至影响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搭便车”反而成为小股东的最佳选择。实际上,鲜有持股5%以下的小股东公开征集投票权的情况④。

最后,小股东投资非理性,只重视短期收益,不关心公司长远经营发展。从我国证券市场来看,纯粹追求个人资本投机获利已成为中小投资者的主要目的⑤。

(三)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匮乏

尽管修订的《公司法》第106 条对累积投票制度的定义及其选用作了原则性之规定,在立法上前进一步,但具体操作指引的缺乏使累积投票制在实践中被进一步架空。

首先,由于中小股东所持股份比例极低,虽然采取累积投票制的股份公司在实施细则中规定,单独或合并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3%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名普通董事的人选,但基于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中小股东或是因持股份额过少且分散,很难单独达到3%的要求,或因成本收益的考量而放弃,是故,缺少有关投票权征集等配套制度的保障,讨论其如何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无异于“纸上谈兵”⑥。

其次,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合法干扰同样可致使其陷入瘫痪。他们为了完全操纵董事会,必将合法的运用各种方法规避累积投票制或使其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运用表决权代理行使制度,诸如收购小股东的投票权来扩大胜算,但公司法并未对代理人资格、人数、撤回等事项进行具体规定,从而使这种合法规避行为有机可乘。大股东的否决权同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累积投票制度的也可能遭到控股股东的排挤和无形影响。

最后,大小股东间的利益博弈与纷争频发,董事会内部不和谐的氛围,也将不利于经营管理决策连贯做出,甚至议而不决。同时累积投票制度存在被滥用的可能,这一系列情形客观上会影响到它的健康运行。

三、我国累积投票制度困境之应对

(一)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和分散化

首先必须进行股权结构改革,将股权结构多元化、分散化,改变“一股独大”现象是维护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根本所在,也是充分发挥累积投票制度的前提。累积投票制度初衷是在董事会中达到权力制衡,维护中小股东利益,而我国大多公司中股权高度集中,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甚至绝对控股等现象是与这一制度的立法理念相左的,这种局面得不到改观,中小股东利益的维护很难得到保障,累积投票制度的实施也就失去现实意义。

制度改革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渐进,股权结构改革涉及国有股等诸多问题,要更加慎重,同时累积投票制度的本土化也要结合我国国情,不可盲目,否则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更会损害中小股东的长远利益。

(二)倡导理性投资,提高参与意识

我国实施累积投票制度的法制环境与氛围除了体现在立法方面外,也体现在中小投资者权利意识增强,投资理念转变等方面。我国中小股东投资往往只重现实利益,投机成分较大,不愿意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同时权利意识不强,行权与维权成本较高,他们往往用脚投票。这种非理性的投资理念,漠视自身权利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是一种对于控股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行为的一种纵容,同时也更加恶化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制环境与氛围,使得累积投票制度失去现实意义。

只有倡导理性投资理念,关注公司长远发展,积极提高参与公司治理意识,才能更好的发挥累积投票制等小股东利益保护制度的作用,维护好中小股东利益。

(三)制订配套实施细则

1.完善实施前置程序。诸如股东累积投票行使前的各种准备程序,一般包括候选人的提名、采用累积投票制的意向、信息发布、适用条件等。美国加州《公司法》规定“意在行使累积投票权的股东在投票之前将其候选人列入提名名单”⑦。我国公司法应尽快对前置程序加以规定,通过前置程序的完善,中小股东可以掌握累积投票的相关信息,有利于中小股东表决权的集中,同时防止累积投票制度被滥用。

2.确定候选人合理数量。就累积投票制度而言,待选举人名额愈多,小股东选出自己代言人的机会就越大。一般而言,如果控股股东控股比例超过85%,累积投票制度就会失去作用和意义,这就需要确定一个候选人的合理比例或数量来保障该制度的应然效果,而不能够一味增加被选举人数。根据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和坎贝尔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欲选出特定数额的董事或监事所需的最低股份数:X=(Y×N1)/(N2+1)+1,⑧这个公式说明在合理范围内,拟选出的董事或者监事的人数越多,累积投票制所能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另外,亦可将选举董事、监事合并进行,一起实行累积投票制,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小股东代言人在董事会或监事会中的席位。⑨基于候选人数量的重要性以及董事、监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合适的。

3.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阻碍中小股股东行权的最大障碍便是成本过高,其次是征权过程效率低下,费时费力。因此我们应建立健全网络投票制度、网络征集表决权制度,利用网络科技解决距离遥远,时间冲突,效率低下等问题,大大节省各种行权成本,对中小股东和公司双方来说既追求了效率又兼顾了公平。

可以考虑让公司承担一部分费用并提供一定人力和物力帮助完成征集表决权的活动,因为最终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公司整体的利益。

(四)扩大适用范围

累积投票制度更适合于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股权分散,股东人数较少,流动性较小,加之股东之间力量对比平衡,累积投票制度能够更有效发挥作用。(10)目前我国,不妨采取强制主义原则来推开,让国人在观念上接受这个“外来事物”,待观念形成,再改以许可主义态度,故而建议对大股东持股低于30%的上市公司在推行累积投票制度时也实行强制主义的原则,扩大适用范围,使之更加全面的发挥作用。

摘要:累积投票制度对“资本多数决”和“一股一权”原则进行了矫正,有利于实现股权实质平等,累积投票制度的引入是小股东维护自身利益的制度诉求,也是股东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其具有内在性缺陷,缺乏实施细则,实行中面临现实困境,需逐步改革股权结构,提高小股东参与意识,降低行权成本来进行完善。

现实与困境 篇5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政策的转变以及农村地区的特色需求,农村民办小学得到迅速发展,对国家基础教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农村民办小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如资金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不稳定等等。争对这些困境的解决对策是:加强政策扶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管理力度与监督体系;关注留守儿童,靠特色求发展。关键词:农村 民办小学 现实困境 对策

Try to talk about th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private primary school

Name:HuPing

Student number:20074134011Advisor:Liang Ya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transi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as well as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rural areas, rural primary schools have been developed greatly 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national fundament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However,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ivate Primary School, there are also realistic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 of funding, bad school condition, instable faculties, and so on.To resolve these difficulties, following strategies can be taken: enhance supportive policies;increase the faculty development;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concern more about home-left children and achieve development depending on distinguishing features.Keywords:Rural;Private Primary School;Realistic difficulties;Countermeasures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民办教育经过30年的时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民办小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小学28.02万所,在校生10071.47万人,其中民办普通小学

5496所,在校生502.88万人。民办小学学生约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5%。虽然这个比例不是很大,但民办小学的发展却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而农村民办小学的出现对维护农村地区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满足了农村地区的特色需求和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农村民办小学的出现为基础教育创造了更具竞争性的环境,为地方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很多的现实困境。

1、农村民办小学发展的现实困境

1.1办学条件不足,学生活动场地小,教学设施不健全

笔者在阜南县一所民办学校实习,在那里呆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对此感触颇深。那所学校坐落在一个居民区内,一共是三层楼,总面积不到500平方米。一楼是1-8年级的教室,还有一个教师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外加一个潮湿阴暗又不规范的食堂,没有餐厅,吃饭是在教室里。二楼是男生宿舍,每个宿舍至少住20人左右,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三楼有三间房子,分别是女生宿舍和校长休息室。所谓学生活动场所便是这三楼楼顶,除了有两张乒乓球台就什么都没有了。所有师生每天只能在这个封闭的小空间里学习生活。

农村民办小学不享受国家的教育经费补贴,其办学经费均来自于办学者自身以及所招收学生的学费。因此,资金不足一直严重制约着农村民办小学的发展。在不少农村地区,民办小学无论是教室、操场,还是各种设备都无法与城市小学相比。笔者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报道:在一所农村民办小学开学初,记者去采访,发现教室里特别拥挤,竟然还有三个孩子挤一张课桌的情况。学校方面给出的解释是,那两个孩子是当天来报道的,实际招生数超过预计招生数,课桌椅已经在订做了,但是迟迟未交货。笔者实习的民办学校虽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学校的课桌椅都比较破旧,教室里没有任何多媒体设备,只有传统教学下的一张讲桌和一块黑板。学校没有专门的体育锻炼场所和音乐、美术教学设备。每次上体育课的时候,因为学校没有操场,老师领着学生到学校对面的一个小公园里上课。由于要过马路,老师必须格外注意学生的安全。音乐教室除了一架电子琴就什么都没有,上课的时候学生自行搬凳子去上课。美术教学器材几乎为零。其实,在农村民办小学里,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多的。据阜南县教育局对阜南县民办学校2008-2009督导评估结果显示:全县55所民办小学中,有38所小学办学条件不足,被要求限期整改;另外有4所小学不合格,被取消办学 2

资格。

农村民办小学大多采取寄宿制形式,那么学生的吃住条件如何,也是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笔者找工作期间,走访了几所农村民办小学,也向学生大致了解了一下他们的生活情况,得知他们的吃饭和住宿条件都差强人意。尤其是吃饭问题,令人担忧。笔者实习学校只有一间厨房是食堂,每天中午吃的菜都是大杂烩,即把三四种菜混合在一起炒。很多孩子不愿意吃这样的菜,就光吃米饭,要么就买辣条或自带酱豆凑合着吃。据学生讲,有时候晚上吃的面条是酸的,食堂师傅把已经发霉或变质的面条拿出来晒晒,第二天再吃。学校一位老教师告诉笔者,这所学校以前大约有1000名学生,后来由于发生一起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学生渐渐减少了,直到现在的400人左右。住宿条件也是很差,每间宿舍至少要住20人,很拥挤,环境卫生也需要改善。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如果学校的生活不改善的话,必然会导致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农村民办小学每到放假的时候,学校安排校车接送,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据调查,大部分学校没有自己固定统一的校车,随便叫些司机就载着学生回家。且不说这些司机是否有驾驶证,就超载现象就非常严重。笔者亲眼见过一个7座的面包车载了15个学生,里面是小孩子坐在大孩子身上,一辆车被挤得水泄不通。1.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民办小学教师无论是文化素质、教育素质,还是职业道德素质在某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缺陷,急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不少农村民办小学教师根本没有教师资格证书,在文化程度上仅只有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据调查发现,阜阳农村民办小学教师大专比例约15%,更不用说本科专业毕业了。对于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有限,涉及的教育理论知识较少,仅仅凭借长期以来自己摸索的一些经验开展教学,在遇到一些突发问题的时候也无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曾经在一所农村民办小学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老师在上课期间,班上两位同学因座位问题发生争执,并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打起来了。老师发现后批评道:‘你们要是有劲,下课到操场上去打。’随后,其中有位同学开始坐立不稳,结果送到医院,发现是心脏病发作,经抢救无效丧失了年仅12岁的生命。这位老师后来被学校开除,如果他采取的不是这种方式,或许悲剧不会发生。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简单用二十个字概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农村民办小学教师在这些方面做得也不容乐观。一般来说,干一

行,爱一行,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农村民办小学中,有些教师是公办学校教师偷偷来代课的。他们只在闲暇时间来上课,教学时并为真正尽心尽力,作业也没认真批改,课后也不能给学生及时辅导。他们这些教师或许只是为了代课费而上课的,并没有做到爱岗敬业。据调查,有些农村民办小学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常常用些侮辱性的语言辱骂学生,甚至进行恶意的体罚,导致学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以前有个班主任总喜欢对吵闹的学生阴阳怪气地说:“现在是什么季节,我还以为春天到了呢,你们都犯精神病了„„”笔者曾经亲眼见证两位教师体罚学生:第一位是二年级的班主任,她将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带到办公室,先是狠狠地批评了一番,然后对着学生的脸用力地扇了几耳光;另外一位老师是五年级的班主任,他的一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不准学生吃饭,结果学生哭着跑来找他们的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带着他去买了点东西吃了。其实,像类似事件在农村民办小学屡见不鲜。笔者实习学校的老师都采用军事化管理,学生不听话,唯一的办法便是打骂。据一位教师闲聊时讲,他们学校曾经就有位刚上岗没几天的男教师,因为在教育学生时不知轻重,一时失手,导致学生受伤住院,结果自动离职了。正因为如此,学生只畏惧那些严厉的老师,根本不把实习老师放在眼里,实习老师在上课时课堂纪律很混乱,导致教学效果非常不好。1.3相关部门缺乏监督,管理混乱,办学不规范

在农村,一些地方政府对民办学校只批不管,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使得一些民办小学办学极不规范。它们在对教师的聘任上也很随意,另外课程的开设,老师的安排以及作息制度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笔者在最近的一场校园招聘会上就遇到这样的事:一所六安市霍邱县的民办学校招聘教师,学校校长跟前来应聘者说,你们把你们主代和兼代科目都写上,到时候如果应聘成功的话学校再进行安排。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笔者和同学都很吃惊,别的学校都严格要求专业对口,这所学校对老师的专业要求如此宽松。这种现象在很多农村民办小学存在,笔者实习学校,小学部没有一位正规的英语教师,英语课是由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兼代的。据学生反映,英语课是可上可不上的。不止英语课如此,其他副课如自然、社会、健康等等,都是由班主任和代课老师平分着上。学校的体育老师是从师范学院外聘的体育系学生作为兼职老师,每个双休日去学校给每班级上两堂体育课。其他公办学校是一周有双休日休息,而在农村民办小学很少是这样休息的,它们基本上是两星期休息一次,甚至一个月休息一次。中午要上午自习,晚上还有晚自习,这种作息制度对小学生来说很不合理,造成很多学生厌学情绪。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村地区办学很混乱,存在家族式管理或者幼儿园里开设小学一二年级。笔者在找工作期间,碰到不少农村民办幼儿园里开设一二年级,偷偷招收一二年级学生。而且教师都是师范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教学经验很少,去了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带语文数学这样的主要课程。奇怪的是,这种学校除了校长之外没有一位固定教师,每个学期都会换一批实习生教师。因此,每个学期都会是一批新教师。这就是地方教育部门的监督管理不力。1.4学校内部管理难度较大

不管是一所学校,还是一家公司,管理都是重中之重。农村民办小学在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上同样存在困境。

农村民办小学80%的生源都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少亲情的呵护,容易养成懒散、拖拉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还会形成冷漠、自卑、内向、叛逆的性格特点。他们不安心学习,甚至会打架斗殴、顶撞老师。另外一小部分学生可能是被公立学校开除的孩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少年”。这样的一群孩子聚集在一起,给农村民办小学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目前,农村民办小学的教师大多是一些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师范生,他们在一些福利待遇和职称评审、评先上与公办学校存在很大差距。一旦他们考上编制或考研成功的话,他们必然会选择离开。另外,农村民办小学工作环境很差,如果学校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那教师既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还得照顾他们的生活,每天都很辛苦。有时,学校缺老师,一个老师可能会代几个班的课,工作压力大,而且信息闭塞,不易与外界沟通,因此很多教师受不了这种工作环境选择放弃,导致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据笔者实习学校学生透露,四年级一学期换了三位语文老师。第一位老师在开学之前就到学校报到,帮学校整理内务,搬桌子椅子,抬床铺,被学校当苦力使用,结果开学不到一星期就受不了学校的工作环境辞职了。第二位老师是实习老师,实习期满就离开了。最后一位是接替实习老师上课的。由于民办学校教师与学校之间是聘用关系,缺少法律约束力,一旦他们寻求到更好的出路,必然会选择离开,学校也不便管理。

教学质量一直是民办学校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农村民办小学的教学质量主要就看教师的水平与能力了。由于农村民办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有限,很难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加上教师频繁的流动,也很难提升教学质量。1.5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增加了农村民办小学的压力

2007年初,我国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这对收取较高学费的农村民办小学具有极大的影响。首先生源会受到影响,一些在民办小学就读的学生回到公办小学就读,学生生源骤然减少,迫使一些民办小学倒闭。据统计,河南商丘市2005年前全市有民办学校500多所,由于“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导致300多所民办学校倒闭,截至2007年仅剩80多所①。另外,学生数量的减少就意味着资金的减少,相对的教师的工资、福利也随之减少。由此可能造成师资流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从而更不利于招生,将形成恶性循环。

2、解决农村民办小学教育现存困境的对策

2.1国家、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政策,大力扶持民办教育

在这之前,首先要提高社会对农村民办教育的认识,特别是农村民办教育,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地区的特色需求,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今后,在发展农村民办小学方面,地方政府应该认真贯彻执行这十六字方针,以《民办教育促进法》保障其合法地位与权益,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②。同时,在农村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对农村民办小学在一些教学设备上给予补助,把农村民办小学确实当作农村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来对待。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师资培训

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农村民办小学若要发展,当务之急便是加强师资建设。

第一,农村民办小学教师更提倡奉献、牺牲精神,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他们通常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老师也是父母。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民办教育事业,才能一心一意投入到教学中。

①贺春兰,张眉,孙海华.农村民办学校陷入“两免一补”困境[J].教师博览,2007(10):12-13 ②姚永强.农村民办教育的发展及其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8):12

第二,农村民办小学要创造一流的条件,完善教师的聘任制度,招进一流的教师;学校要充分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位教师,让他们的热情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学校管理者要知人善用、用人之长,给每位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是保护大多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好方法。

第三,在农村民办小学要切实保障教师的工资和相关福利待遇,对新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老教师要继续教育。积极引进年轻而有活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潜力的教师,将农村民办小学的教学工作做出特色。2.3加强管理力度和监督体系

农村民办小学同样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给予严格管理和监督,在学校招生、收费以及管理方面进行引导,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价工作,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经常组织各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另外,地方教育部门要定期对本地区民办小学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对学校的条件、师资状况以及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指正,确实保证农村民办小学的办学质量。

当然,学校自身的管理也不可松懈。任何一所好的学校,是“管”出来的,加强学生的管理可以从思想和生活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农村民办小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管理。一个人在学会做事之前必须先学会做人。农村民办小学基本上是寄宿制全封闭管理,每个学生一年中除了假期其他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环境塑造人,学校老师、同学的一举一动时刻在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必需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对其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律教育等等。还要把这些思想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生活当中,使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做好人,让家长放心!

第二,生活管理是农村民办小学所特有的。学校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负责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很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老师必须要用对待自己孩子的真心来对待他们,教他们吃饭、穿衣、睡觉,教他们讲卫生、懂礼貌和学会自我保护。因为只有当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家长才放心将孩子送进学校。

2.4更多地关注社会效益和留守儿童,靠特色求发展

教育和其他企业有着本质区别,它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人才。办学者要摒弃“营

利”思想,更多地关注社会效益。要想农村民办小学发展,必须要有优良的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作保证。因此,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办学特色与个性上努力,争取拥有一个良好的口碑,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效益。

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直是农村民办小学的重点,教师要在生活上、学习上和精神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另外,学校还可以多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让他们与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使他们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更加刻苦学习。

总之,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农村民办小学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段艰难的道路要走。而农村民办小学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管理,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把学校办出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翟卫苹.农村民办中小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07(9):47-49 [2]马永平.西部贫困地区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困境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0):11 [3]姚永强.农村民办教育的发展及其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8):11-12 [4]陈桂生.中国民办教育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3 [5]蓝碧霞.“民办小学”三个黑镜头[N].厦门日报,2004年02月20日 [6]王原,陈树伟.农村民办中小学遭遇考验[N].大众日报,2007年03月17日

小班化作文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篇6

【关键词】 小班化 作文教学 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65-01

1. 小班化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观念落后

尽管当前我国小班化作文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依然会受到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观念落后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作文教学观念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导致课堂教学中缺乏交流的现象;其次,传统作文教学方式仍旧存在。在小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对课堂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是在对学生的思路引导方面,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缺乏创造性思维,不能充分的存进学生思路的拓展;再次,不能充分发挥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作文教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平等对话,教师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难以达到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1.2 作文命题缺乏个性

在小班化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小班化的优势,仍旧是采用统一作文命题的方式。这种落后的作文命题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作文教学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应于小班化作文教学。小班化的优势就在于更多的交流机会,如果采用统一作文命题的方式,除了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在作文评析过程中也缺乏新意,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写作特长。此外,由于受到文学基础以及个性差异,学生在作文方面所表现出来能力也是不同的。而同意命题不能体现对学生差异化的尊重。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作文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成绩,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1.3 批量修改收效甚微

对作文进行批量修改是小班化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但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批改效果。原因在于,在作文批量修改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做到全面细致,学生也难以根据老师的批改提高作文质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上的浪费。

2. 小班化作文教学的创新措施

2.1 关注个体、加强交流

作文是学生个性的表达、情感的流露和知识的融汇贯通,真正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小班化作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改变传统作文教学观念,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作文教学过程中来。并对学生的作文思维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避免限制学生的思路和创意。其次,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积极创造一个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达到真正师生互动的目的。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对于学生而言,作文应该是一个观察的过程,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思维。最后,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作文即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所以,在小班化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之间对作文话题进行讨论,甚至可以进行辩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

2.2 灵活选题、突出个性

在小班化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选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好的作文选题,一定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宽度。这样的选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对作文题目进行发散式的理解。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作文立意的理解上,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运用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促进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同时,在作文的写作字数方面,也不要作过多的限制。要根据学生自身能力,让学生尽情发挥。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多写,而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少写。但是,写作内容要有真情实感,要言而有物。此外,在表达方式上,小班化作文教学提倡学生进行真实化表达。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表达的是自己的意愿。这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同时,在表达方式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表达方式的选择,可以适当的做出引导,但绝不能过多的限制。

2.3 点评精要,鼓励为主

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点评,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当中,对于学生的作文点评不到面面俱到,要有选择性的进行重点评讲。同时,在评讲过程中,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要鼓励改进为主,批评为辅。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避免对学生的写作热情造成打击。

3. 结语

总而言之,小班化作文教学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它作为一种新兴的作文教学模式,尤其独到的优越性。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采用合理方式进行改进,从而全面提高小班化作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现实与困境 篇7

一、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财产申报制度是一种关于财产申报、登记以及公布的制度。就现实情况来看, 财产的申报制度往往要求相关公职人员在上任前, 任职过程中以及离任后的整个过程里, 按要求申报自己以及亲属的财产, 与传统的反腐措施相比而言,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有着其固有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

(一) 真实化:

官员的财产申报可以证明其财产的合法性, 真实反应履职情况, 最终提升官员们的威信。

(二) 法律化:

官员的财产申报必须要有相关法律作为支撑, 从国内外的经营不难看出, 通过法律的手段可以保证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落实。

(三) 普适化:

对于各个系统的官员来说, 不论职位高低, 官阶大小都应该遵守该制度;而且官员的家属也要纳入其中。

(四) 公正化:

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反对任何形式的等级特权和法外特权, 不承认有任何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殊领域和公民。

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反腐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1、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对提高政府公信力有重要作用

为了防止权力的不断异化, 除了对政府官员要求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还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有效监督。同征收财产税、金融实名制等制度一样, 政府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为对其监督提供了基础条件。政府官员的财产增量情况可以通过财产申报反映出来, 如果一个政府官员的合法收入远远超出其财产的实际增量, 则需要有必要进一步地查明。

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监督迫切需要建立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面对反腐的严峻挑战和形势, 如何更好的推进制度反腐, 这已成为全社会必须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尽快推进制度反腐, 这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需求。纵观各类腐败案不难看出, 我国官员中的腐败分子之所以“前腐后继”, 恣意妄为, 恰恰是因为我国的财产申报和财产公开制度的缺失, 这种缺失不仅诱发了腐败分子们的侥幸心理, 也大大增加了反腐败的成本和难度, 从实践来看, 政府官员们的公开制度和财产申报是我国当前反腐败体系中的“短板”, 在现有的法治条件下, 建立和完善财产申报制度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反腐败的制度体系。

3、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是反腐败的“利剑”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被媒体誉为“阳光法案”, 根据中央党校反腐专家介绍, 反腐体系在我国将会逐步实行, 财产申报想要具有强制性, 就必须上升到国家立法的高度, 而不是简单的作为政策法规的形式出现。

三、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的现实困境

(一) 缺少完备的法律制度和相关配套设施

对一个来自一千多万公务员大军的改革阻力, 没有合法的制度作为后盾, 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的实现将举步维艰。从“要求‘裸官’, 对其配偶子女和财产相关情况报告, 并对其控制”, 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 “把投资、住房、配偶子女相关情况纳入党员干部的个人事项”被再次明确规定。这些要求、规定基本上只是以政策的方式出现, 没有相应的法律和强制性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我国关于财产公示的理论也比较缺失, 宪法中对公民隐私权不容侵犯给予了确认, 但就官员的财产是否属于隐私这一命题还未作出明确规定, 总的来说, 我国的行政法治监督体系仍处于初创阶段, 并未形成制度化、法律化。

(二) 民主宪政理念薄弱

主权在民理论来源于洛克、卢梭等人基于社会契约论而提出。洛克认为, 政府的权力实际上是来自于人民的委托, 政府的产生是人们基于更好的保护自身的财产、生命的需要而建立的, 政府没有绝对的权威, 仅仅能掌握了一部分权力。卢梭认为:人民主权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公意构成了主权, 公意是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个整体, 不能代表, 不能分割, 不能转让。卢梭实际上是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 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高于一切的。因此, 官员们的权力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人民只有掌握了更大的权力约束政府, 才能监督和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力, 预防其滥用职权和贪污腐化, 保障其人民主权。

(三) 既得利益群体的抵触

任何制度的变迁和产生都很难使所有人全部都得到收益, 有时甚至将会以某些人的利益受损为代价。我国公务员系统中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体系的官员们, 手中的权力高度集中, 是政策的制定者, 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难以得到落实。从传统文化来看, 我国自古就有着为富不仁、不患寡而患不均、仇视富人的情结;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 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古训使富人们想方设法掩藏财富, 这就使得财产申报的推进难上加难。

(四) 我国公务员监控系统面临诸多问题

由于受几千年的专制统治和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的影响, 使得我国虽有宪法而无宪政, 人民权利被虚置, 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得不到及时、有效和完整的体现和贯彻, 人民无法有效地监督和控制政府。正如周叶中教授所指出, 在我国, “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的许多方面被虚置或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现实中, 我们不难发现政府的公务员队伍中仍存在不少假公济私、运用权力寻租腐败的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公务员监控机制的低效和缺失, 说明我国公务员监控体系仍待健全。首先, 我国现有的监控机构虽多, 但实际上监控活动中, 由于隶属关系、平行关系、利益关系等多种没有厘清的关系, 往往存在着没有权利监督、没有法制和办法监督、没有能力监督、不情愿去监督等情况, 监督系统没有形成长效的监控机制。

四、建构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 制定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相关法律

严格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国家, 其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都是以宪法或法律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治理官员对申报制度的抵触心理, 必须将制度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 建“法”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与形, 促使官员对财产申报制度树立正确的态度, 减少心理阻碍, 当前为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立法, 亟需解决两个问题。

1、界定官员的灰色收入

官员的灰色收入不论合理与否归根结底都是权力的伴生物, 是一种不正当的收入, 国家需要出台一系列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 明确官员收入合法、不合法的界限, 在界定官员财产时应采用“有罪推定”方式, 任何官员如果拥有与收入不相称的财产而又无法给出合理解释, 即属违法。任何官员维持高于收入的生活水平, 如果无法作出合理解释都将受到检控。

2、设立相对独立的受理机关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体系, 现行的干部收入申报受理的机关是申报人所属的组织部门、人事部门, 缺乏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效果不理想, 我国要制定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相关法律, 设置好独立的受理机关, 确保官员财产申报工作的有序、高效地实施。

(二) 完善现有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各个环节

完整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体系包括申报、审核、公示和责任追究四个具体环节。在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之下, 首先, 鞭策和监督官员们对财产进行申报。其次, 独立的审核机关应加大力气对审核环节进行审核, 官员的财产申报以后, 要进行多方面的审查, 包括自查、本单位民主审查、社会力量的监督审查、下属职员五记名的投票审查。再次, 对于公示环节来说, 比较有价值的做法是:同级之间进行公示, 领导班子之间的公示, 处级干部之间的公示, 科级干部之间的公示等, 因为同一级别的官员之间收入差距相对较小, 同级干部之间因存在着升迁的竞争关系, 彼此之间能激发互相监督的动力;另外, 辅之以举报箱、网络举报、电话举报等渠道举报不实的官员信息。最后, 进行责任追究, 对于谎报、瞒报、漏报的现象必须进行严厉的惩治, 绝不手软, 使此项法律制度一开始就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对四个环节之外还可以对每一个官员建立诚信档案的建设, 对申报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登记、记录, 对以后选拨德才兼备的官员干部奠定基础。

(三) 完善现有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各个环节

完整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体系包括申报、审核、公示和责任追究四个具体环节。在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之下, 首先, 鞭策和监督官员们对财产进行申报。其次, 独立的审核机关应加大力气对审核环节进行审核, 官员的财产申报以后, 要进行多方面的审查, 包括自查、本单位民主审查、社会力量的监督审查、下属职员五记名的投票审查。此外, 还可以对每一个官员建立诚信档案的建设, 对申报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登记、记录, 对以后选拨德才兼备的官员干部奠定基础。

(四) 多部门联动配合, 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配套措施

通过多部门的合作与联动, 建立整套的财产申报制度配套措施, 使现有的财产申报这项软性的政策向具有威慑力的法律层面转变, 政策本身具有威慑力不足的先天弱点, 容易很大程度减弱申报的公信度。为此, 必须充分发挥发挥银行在反腐监督中的积极作用, 纪检部门可以向银行提供官员的名单资料, 银行对对官员账面上的资金流状况予以重点监控, 而银行应该协同纪检部门, 形成官员金融资产的汇报制度。另外, 国家的出入境管理局也应该按照相关要求及规定, 重点监控官员及其家属的出入境情况, 严防腐败分子外逃及转移财产的现象。防治腐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动并积极配合, 各级别的出入境管理局、财务部门和银行都应该由纪检部门牵头, 积极联动开展对腐败现象的惩治和监控。

(五) 限制权力, 建立强有力的问责制度

官员是公共权力的主体, 由于权力天然就有扩张性。民主监督的精髓在于权力的分立与制约, 权力之间必须建立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 正如孟德斯鸠所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界限才停止。”要向充分的限制各项权利, 就要做到将监督深入到权力触及到的地方, 官员申报公开财产是为了利用手中的权力、利用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不仅要求申报官员的财产, 而且要求申报亲属财产, 是为了防止利用权力给亲属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此外, 实施政府问责制, 要建构和运行经过交易成本的考量的责任追究制度平台, 使之成为推进建设高校廉洁的政府管理杠杠、驱动力和制衡器。建立政府问责法律体系, 明确界定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权力的权力和责任, 规定其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条件和方式, 责任追究主体和责任追究方式, 问责奖惩机制的原则和方式等。以刚性的法律来促使“政府官员愿意以合法方式实现个人利益而不愿越线犯规, 使他们不敢冒贻害家人、身败名裂的风险以权谋私, 也不敢付出不可承受的腐败成本。

摘要: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从国内首次提出至今已近26个年头了, 也一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其实施所需的相关条件以及现实困境, 在论证国内外官员财产申报的现行政策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构建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的路径。

关键词:官员,财产申报,财产公开

参考文献

[1]董建萍.官员财产申报:改革趋势与制度建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9, 05 (15)

周播剧的现实困境与前景初探 篇8

关键词:周播剧,叙事方式,营销机制

周播剧从概念上讲是指播出周期按周计算, 每周播出1—2集, 一边拍摄一边播出的电视剧类型。从实践上讲, 它发轫于美国商业电视中约定俗成的季播模式, 是在季播这种产业框架下, 针对受众偏好和市场竞争采取的电视剧制作编排策略, “边拍边播”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对中国电视来说, “周播”或“季播”都不是新概念。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就引入了即拍即播、阶段性播出的方式, 东方卫视、安徽卫视等也优化节目时段配置, 主打独播剧, 采用无缝串接的带状编排, 打破常规, 以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 推动了频道品牌的提升, 赢得了收视市场和广告市场的竞争。

尽管季播形式已经在很多频道进入了深层次的实际操作阶段, 培养了一定的受众群体和收视习惯, 但这种电视媒体实践必须建立在节目选择、制作和评估等整套媒体机制的革新上, 而不是简单地引入编排形式。因此, 在美国电视剧制播中运用最广泛的季播模式, 到了中国却只能在娱乐选秀节目中推广, 就不难理解了。

一、周播剧在中国大陆的瓶颈

1. 审查制度滞后, 播出形式固定

我国电视剧的生产流程是先报送国家广电总局备案公示, 待取得拍摄资格后方可投入制作。拍摄完成后, 再将样片提交广电总局审核, 符合播出标准后方可申领发行许可证, 仅发行证审核一项就需要近一个月时间。因此, 在严格的审查制度和较长的审查周期的限制下, 边拍边播的周播剧没有生根基础。

美剧进入中国市场后, 中国电视剧资源重新洗牌, 各卫视纷纷尝试自制剧, 并以季播形式出现, 湖南卫视2008年制作的《丑女无敌》开创了媒体制作季播剧形式的先河。这仅仅是市场化运作下的节目编排, 仍然缺乏对市场需要的即时沟通和把握。周播剧的核心属性是边拍边播, 它使观众可以随时参与剧情, 电视台可以任意延长或是停播剧集。例如韩剧《贝多芬病毒》, 就曾因收视火爆, 延长了2集。就中国电视剧而言, 领取发行许可证后, 即意味着不可更改。电视台作为播出方大多按单集价格×集数的算法支付片酬, 如果该剧播得好, 制片方最多赚个名气, 而不能再要求加价。至于播得一般的剧集, 采购方大多认栽, 像《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这样中途叫停的就属割肉之举。

2. 叙事方法有异, 剧作水平受限

由于每周只播出1—2集, 周播剧如何吸引观众在每周的固定时段收看?这需要环环相扣的故事。并不是说中国电视剧讲不出好故事, 而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叙事方法与周播剧边写边拍边播前提下的叙事方法有很大不同。美剧、韩剧等周播剧往往先制作2—4集的播出体量, 后续剧集主要是分集梗概。如果前几集取得较好的收视率, 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将会共同投入后续剧集的制作。为了更好体现“周播剧”的互动性优势, 制片方大多会在网上开通讨论平台, 让观众参与到剧情的修改之中。

这种参与, 让观众形成了“约会意识”, 他们更迫切地希望在下一周看到有自己意识代入的作品, 对剧本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电视剧受传统机制限制, 剧本创作不仅地位低, 行业也不规范, 编剧的权益常常受制于投资方, 创作跟风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一部《潜伏》造成国内荧屏谍战戏成灾。题材单一、叙事胡编乱造、想象力匮乏, 难以产生优秀的类型剧, 更无法精准定位受众群体。在“编剧为王”的周播剧模式中, 这样的创作理念和参与深度注定难以为继。

3. 收视习惯不同, 制作风险较高

对于特定的目标观众群体来说, 媒体消费习惯是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也对广告投放的购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这就是周播剧强调观众收视预期培养的原因所在。每周固定时间播放剧集对于长期在网络上追美剧的特定人群而言并不陌生, 甚至在新媒体环境中培育出了习惯性收视市场。我国主体收视人群更习惯于连续、大容量地观看电视剧, 收视预期也更多依赖于大规模的宣传、营销和明星效应, 难以形成习惯性收视约会。与美、韩等国不同, 中国播映机构非常多, 电视台近3000家, 地域风格迥异, 竞争压力巨大, 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市场格局。为了突出差异化, 不同频道节目播出的时间不重叠, 播出编排的策略不尽相同, 收视群体地域分化严重, 除了CCTV以外只有湖南卫视等少数几个电视台可以形成稳定的收视群体和广告市场, 这对周播剧制播的规律性和规模性产生了严重制约。

在缺乏行业整体支撑的情况下, 周播剧内容选择的余地较小, 制作风险高。美国的周播剧从剧本创作、试拍、试播、样片交易到后期制作, 有严格的甄选流程, 在数以千计的作品中择优录用, 以保证固定播出的效果和收益, 一般来说, 制作方大概可以收取约56%的广告收益。[1]在我国, 电视剧广告收益中分给制作公司的只有约10%, 电视剧生产、流通、播出三方利润比例一般为2:2:6, [2]严重向播出方倾斜, 并在流通领域基本采用先制作, 再集中购买, 而且是一次性购买的方式。因此, 这种内容支撑薄弱、制作方利益无法保证的周播剧模式最适宜从实力雄厚的电视台定制剧入手。显然, 湖南卫视的创新意识起到了很大作用。

湖南卫视周播剧。从上至下依次为《追鱼传奇》、《轩辕剑之天之痕》、《新白发魔女传》、《胜女的代价2》、《姐姐立正向前走》。

二、周播剧的个性化突破

虽然周播剧在中国大陆显得水土不服, 但面对竞争激烈、优质资源稀缺的中国电视市场, 周播剧连贯、灵活、质量重于数量、易于培养固定收视人群的特点, 契合了电视剧制播方与观众的市场需求, 以立体的市场推广和多元化的广告营销, 构造出一种个性化的新概念模式。

1. 艺术形式的突破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 电视日益成为日常生活的核心, 人们的话题来自于电视, 相互连接的纽带在于电视, 电视构成了一个现代意义的家庭。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崛起, 电视的地位正在发生改变。但是, 在社会文化现实的整体叙事框架中, 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认同与移情功能。人们在观剧过程中, 如同经历了一场仪式, 用影像文本指导着受众真实的日常生活, 并解释现实、强化价值。

周播剧的优势也在这种现实的生存状态中凸显出来。它或独立或连续的影像故事是以一周为间隔单位呈现的, 在强化信息容量和调动表述信息空间上比日播剧更大, 受众在享受信息由不完整向完整过渡的思维构成中, 体味了人物的内心历程, 也很投入地参与到剧集的发展中来;编剧也可以边拍边写, 让现实或受众的想法最大限度地进入影像, 为受众营造真实的“幻象”。如《轩辕剑之天之痕》改编自游戏, 设置了多线索、多结局的开放式结构, 让观剧的玩家进行了再创作, 体现了“把话语还给大众, 把形态还给电视”的基本发展脉络。

2. 编排策略的突破

在影响收视的因素中, 国外有研究者认为节目编排是最重要的, 影响程度可以占50%, 而营销推广仅占10%。[3]与其加大一部剧的宣传推广投入, 不如好好考虑受众的收视习惯和需求, 在传播结构和内容编排上多做文章。周播剧边拍边播的方式, 可以集中制作资金、设备和人才, 实现优化配置;重视受众的反馈意见, 适时调整情节发展、人物命运, 集数也由收视率来决定, 它的连续性、交互性、固定性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持续关注, 培养受众约会观看和对频道的忠诚。

然而, 考虑到我国电视剧运作周期和市场差异化的问题, 周播剧的编排需要建立在卫视定制的独播剧基础上, 并且需要强大的剧本和明星阵容。目前, 湖南卫视仍在坚持实践这一模式, 2013年暑期播出的《追鱼传奇》开播前两天平均收视率达到1.25%, 同时段排名全国第一。这令湖南卫视“第一周播剧场”再次红火起来, 虽然该剧后面几周收视略有下滑, 但始终保持同时段第一。可见, 对周播剧的尝试与探索是长期的, 它对培育新的受众群体和收视习惯、改革制播分配模式都有积极意义。

3. 营销机制的突破

早在2007—2008年电视剧项目推介会上, 很多电视人就提出制播双方应该在电视剧筹备阶段就加强沟通, 互通供需, 显示了“即拍即播”这种市场运作模式的巨大发展空间。周播剧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剧集, 从剧本策划到播出, 不同群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受众不仅在剧情推动和体验式营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与传统营销理论相比, 周播剧模式既有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支撑赋权, 也有受众主体意识的自觉彰显;既有微博、论坛的网络互动, 也有水军、名人的激烈博弈, 音乐、写真、网络版权、相关纪念品乃至拍摄外景地等诸多领域, 都可被整合进新的产业链中。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 张鲲, 译.商务印书馆, 2005.

[2][英]利萨·泰勒, 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 黄佩,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朱春阳.权益分割的技巧与市场延展的边界——电视剧产制模式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比较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 (04) .

现实与困境 篇9

关键词:台州乱弹,保护,传承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艺术发展的结晶, 是最具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 体现了中华文化艺术的传统特质, 展现了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和风韵。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物华天宝, 钟灵毓秀, 素有“文物之邦”的称谓。从史前到古代, 从近代变革到当今发展, 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戏曲界誉为“弥散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朵兰花”的“台州乱弹”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浙江地区四大乱弹之一, 台州乱弹的唱腔主要以乱弹腔为主, 昆腔、高腔、时调、徽戏等为辅, 有300多个曲牌, 传统剧目有《白兔记》、《三星炉》等300多本。

一、台州乱弹的濒临现状

(一) 传人青黄不接。台州乱弹的老艺人均年事已高, 很多已常年不再从事演出活动, 台州乱弹的技艺、剧目等也随着他们技艺的模糊而无人知晓。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式媒体的不断更新, 文化样式的多样发展, 适合年轻人的艺术品种可谓是眼花缭乱, 更多的年轻一代热衷于摇滚、流行、哈韩, 而很少问津台州乱弹。所以愿意学习、静心学习的人越来越少, 专业演员的流失越来越严重, 传承人的不断减少自然导致了如今传人青黄不接的局面。

(二) 剧团体制不定。台州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乱弹剧团, 实属公助民营。政企虽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援助, 领导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 但是演员无编制、无职称、无保证的局面, 使得其无法安心地在这里切磋台州乱弹的技艺。辛辛苦苦培养的优秀的演员大部分跳槽, 有的还被挖角, 致使演员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还给其他演员的心理造成惶恐的影响, 很多新创作的剧本无法完成演出。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久而久之造成剧团发展危机, 无法可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三) 政企缺乏规划。目前, 在政府的牵头下, 每年台州市一些企业与政府出资百万资助剧团的发展, 维持生计, 这只能暂时维持乱弹的“生命”, 而无法解决它自身生存的问题。

二、台州乱弹的保护策略

作为稀有剧种, 台州乱弹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百姓对它情有独钟。这张名片不仅是台州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 加大宣传力度。自1996年《光明日报》发表了了《救救台州乱弹》一文, 随后《浙江日报》、《人民日报》、《文艺报》以及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陆续发出呼吁。作为一个台州人, 很多都没有听过这道“文化大餐”, 更别说尝过了, 而且也并不懂得其曲牌和传统表演。

(二) 更新传统剧目。如今上演的《双阳公主》、《空花轿》、《拾儿记》等大部分都是台州乱弹的传统剧目。而现在的社会每天都在发展变化, 几百年来的传统剧目必须推陈出新, 跟上时代的脚步。可以对传统剧目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加入现代的一些新鲜元素, 也可以以现代典型的故事人物为题材进行创作编写, 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

(三) 重视学校教育。戏迷老龄化是现在台州乱弹最普遍的问题, 青少年观众是越来越少, 真正愿意坐下来看戏的也是屈指可数。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将台州乱弹的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开展积极有益的地方课程, 可以加强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四) 创新剧团体制。剧团应积极地向政府部门反映, 为优秀的演员争取一定量的编制职位, 加大对演员的福利投入。同时教育培训机构是延续台州乱弹艺术必备的一个环节, 努力开展一系列的乱弹培训方针政策, 定期为演员进行培训, 把剧团演变为演员培训的场所。

民族文化, 从某一方面来说既是世界的也是地方的。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台州乱弹正着手恢复, 呈现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要将乱弹民间艺术更好地发展、传承, 并走向市场, 走向观众, 发扬光大, 后续的工作和任务还有很多。当然重视和扶持台州乱弹, 不仅仅涉及的是经济问题, 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要建设最具特色的地方特色, 必须打造台州乱弹这张不可遗忘的文化名片, 才能创造出新的更大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山石.台州乱弹, 请一路“弹好[N].台州日报2005 (6) .

浅析虚拟现实新闻的前景与困境 篇10

1 虚拟现实新闻的发展近况

在虚拟现实新闻的制作方面,国外新闻机构走在了前列,包括《纽约时报》、美联社、BBC、赫芬顿邮报等在内的新旧媒体,纷纷投入大量物力、人力,推动虚拟现实新闻的生产和制作。如《纽约时报》,专门开辟了虚拟现实版块,受众可以直接通过谷歌虚拟现实眼镜(Google Cardboard)观看虚拟现实新闻,《纽约时报》为此还专门推出了名为NYTVR的虚拟现实新闻应用程序。一些优秀的虚拟现实新闻作品也进入了公众视野,如《纽约时报》发布的新闻故事《流离失所》,讲述了三个孩子身处战争地区流离失所的生活,另外,还有诸如反抗种族歧视游行和描述同性恋日常生活等新闻作品。刚被美国在线(AOL)收购的全景视频公司Ryot,也曾与AOL旗下赫芬顿邮报合作拍摄了一部以法国Calais地区难民为题材的虚拟现实纪录片《十字路口》。国内的媒体也开始试水该领域,《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新媒体部门,开始尝试虚拟现实新闻报道,在2016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两会虚拟现实作品,收到了很好的反响,另外,央视、东方卫视和深圳卫视等电视台,也在不断拓展相关业务。

2 虚拟现实新闻的前景

有VR教母之称的《新闻周刊》前记者Nonny认为,随着虚拟现实头戴设备的普及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将会改变新闻业的现状。201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认识到虚拟现实的巨大潜力,开始尝试以虚拟现实的形式报道新闻。从技术发展和普及速度来看,虚拟现实设备,不管是技术的细节处理上,还是设备数量上都有极大的改善。以《纽约时报》为例,2015年秋季,该报免费派发了一百万个谷歌虚拟现实眼镜,而诸如三星、暴风等企业,也在不断开发更好的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的出货量也在成倍增加,这些都为虚拟现实新闻的进一步普及奠定了基础。从用户体验方面看,虚拟现实新闻为受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新闻现场的影像、声音甚至感情,有调查报告称,“VR推倒了由记者建立起的那堵中间墙,让读者离事件更近”。另外,诸如CNN播出的虚拟现实版总统候选人辩论,《华盛顿邮报》发布的火星交互视频及虚拟现实广告等方面的探索,都极大扩展了虚拟现实新闻的实现方式,这些都让我们看到虚拟现实新闻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3 虚拟现实新闻的困境

尽管广大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不断探索更好的虚拟现实新闻的实现方式,但当前虚拟现实新闻仍然面临许多难以突破的困境。首当其冲的困难当属虚拟现实技术的约束,由于VR从开发到实际应用时间短,技术细节还存在瑕疵,目前,虚拟现实新闻作品面临着生产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这直接阻碍了虚拟现实新闻产品的质的跃升,也不利于新闻时效性的实现。受众数量基数没有呈现指数级的增长,这是限制虚拟现实新闻发展的另一个原因。目前,虽然相关设备普及越来越快,但是,绝大数受众仍然没有体验过虚拟现实设备,一些体验过的也有不少因为体验感差等原因,对虚拟现实新闻失去了兴趣。另外,虚拟现实技术的门槛高,也使得普通新闻工作者不能很快上手,而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或协作,这不仅增加了人力成本和培训成本,也使媒体工作者不愿意采用这种对当下来说过于前沿的技术。

4 结语

现实与困境 篇11

关键词:农村地区 精准扶贫 困境 对策

据统计,目前我国还有大约7000万的贫困人口,根据我国的发展规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确保这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才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而在未来十三五规划内,如何更加准确、有效的开展扶贫工作便是一个热点社会问题。农村地区扶贫工作是扶贫工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当前的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机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现实困境,阻碍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一、精准扶贫概念和内涵

所谓精准扶贫,也就是指在扶贫过程中,能够准确进行贫困人口识别,依据准确的贫困人口数据开展有导向性的扶贫工作,通过这种精准的扶贫模式,来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并且也能够降低扶贫资金投入。相较于传统的扶贫模式,精准扶贫更加强调扶贫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首先,对于扶贫对象的识别应当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甄别标准和程序来进行,防止一些地区为了获得扶贫款而虚报贫困数据。其次,精准扶贫也更加强调扶贫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率,与相关的经济产业结合,建立起长效的扶贫机制,能够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其收入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扶贫效果。精准扶贫的开展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在习近平强化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之后,我国近一时期的农村地区扶贫工作,也将主要以这种全新的扶贫模式来进行。

二、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现实困境

(一)缺乏精准的扶贫识别机制

在当前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机制建立和运行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困境就是缺乏精准的扶贫识别机制,事实上,精准的扶贫识别机制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精准扶贫识别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相应的扶贫工作。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如何更加准确、有效的进行扶贫识别,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和工作程序,不同地区的扶贫识别机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都是影响精准扶贫机制完善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缺乏完善的精准扶贫识别机制,不能够准确的进行贫困人口识别和贫困情况识别,也降低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贫困人口识别方面,以收入为标准进行贫困人口识别虽然最为简单有效,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这种贫困人口判断标准还存在着差异。一刀切的判断标准,并不能较为精准的进行贫困人口识别。

(二)部分地区存在贫困数据弄虚作假问题

长期以来,扶贫工作都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消除贫困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应当看到,在长时期扶贫工作中,部分地区存在着贫困数据弄虚作假的问题。例如在全国贫困县评定方面,由于贫困县能够获得相关的国家财政补贴,因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扶贫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利用贫困数据弄虚作假的方式,夸大贫困人口数量,以获得贫困县资格。同时,还有一些原有的国家贫困县,为了保留原有的财政支持,故意隐瞒其经济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发展情况,虽然其经济水平已经不符合贫困县的标准,但是依然虚假保留贫困县身份。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地方政府为了提升政绩,通过数据弄虚作假的方式,故意隐瞒贫困人口的上报,人为降低贫困人口数量,虚增人均收入水平,这种方式对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尤为严重。

(三)相关扶贫政策和程序公开机制不规范

相关扶贫政策和程序公开机制不规范也是当前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机制中所面临的重要困境问题,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的扶贫政策程序公开机制,导致一些扶贫工作没有按照规定及时进行公开,这会降低人们对扶贫工作的信任以及政府部门的公信力。特别是在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中,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公开、公正的管理机制以及信息披露机制,不但会影响到公众的信任程度和社会舆论,更会产生腐败死角,这一问题在农村机构的资金使用中尤为明显。一些农村地区的村委会在使用贫困资金时,存在随意挪用资金的情况,并且还存在克扣的现象,甚至部分村官还会利用这一机会开展贪污行为。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缺乏规范的扶贫资金管理公开机制造成的,没有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和接受公众监督。

三、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首先,针对当前农村地区扶贫识别情况,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精准扶贫识别机制,能够准确进行贫困人口甄别和贫困情况区分,依据统一、科学的标准程序开展扶贫识别工作。在开展精准扶贫中,以县级为单位,做到贫困人口识别动态化管理,杜绝一刀切式的贫困人口识别方法。完善的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应当包括数据筛选、走访、长时期考查以及信息登记和公示等各个环节和过程,特别是在走访和考查过程中,应当真实、准确了解贫困人口数据情况,特别是贫困家庭的真实收入情况等等。在信息公式阶段,接受村民的信息反馈,如果有村民对选定的贫困家庭存在异议,应当及时接受反馈信息,并且派遣专人团队进行进一步的考查核实,防止虚假贫困家庭的出现。通过建立这种完善的精准扶贫识别机制,能够大大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对农村地区贫困情况的真实统计

为了防止部分农村地区在贫困数据方面弄虚作假,精准扶贫的开展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真实贫困情况的统计,由国家相关扶贫部门派遣专门的团队,或者同统计部门联合派遣统计团队,深入农村地区开展贫困数据统计,这对于更好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统计过程中,不但要统计真实的贫困人口数量、分布、家庭状况等等,还应当统计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贫困人口近年来的变化情况等等,制定详尽的数据统计报告,以便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另一方,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于地方政府的监督,防止一些地方政府在贫困数据方面弄虚作假,既不能隐瞒贫困人口,虚增收入水平,也不能为了获得贫困财政补贴,而故意虚减收入水平,虚增贫困人口。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贫困数据监督机制,包括全国性的贫困人口数据库,对贫困数据进行实时化、动态化的监控。

(三)建立农村地区精准扶贫阳光管理机制

为了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率,提高精准扶贫的效果,应当在农村地区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建立起阳光管理机制,确保所有的扶贫资金使用行为和管理活动都是公开、公正、透明的,防止出现腐败死角。特别是在村一级的贫困资金发放管理中,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可以直接由资金拨付部门向贫困家庭个人账户进行资金发放,防止出现中间环节的克扣问题。同时,在其他扶贫模式方面,如与当地优势产业合作,建立长效扶贫机制中,可以有专门的扶贫管理部门对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和企业进行考察,选定合作对象,进行相应的资金扶持,增加定向的贫困人口就业或者贫困家庭补贴,以这种扶贫企业发展的模式来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在这些活动开展中,都应当建立起更加阳光公开的管理机制,以确保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四、结论

在我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中,精准扶贫将是主要是的扶贫模式。在当前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机制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境问题,如缺乏精准的扶贫识别机制、部分地区存在贫困数据弄虚作假问题以及相关扶贫管理程序公开机制不规范等问题。为了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应当针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解决,建立完善的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加强真实贫困数据的统计,提高扶贫工作和管理程序的公开性、透明性。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 农村经济,2014(6):78—81

[2]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9)

[3]林昆勇.在精准有效上推动扶贫工作科学开展[J].广西经济,2014(6):35—37

现实与困境 篇12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和特点

从字面上看, 学乃学习、模仿;风乃风气、风尚。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教育学的角度分析, 学风是一种风气、一种觉悟、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 具有强烈的导向、激励、凝聚、辐射与规范功能。[1]学风是学校各部门合力打造的、师生员工长期为之努力而形成的、适应教与学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学习状态、治学传统和文化氛围。它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学风的作用是无形的, 但影响却是巨大和深远的。学风建设具有突出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建设载体的多样性和建设效果的滞后性。

优良的学风既能反映高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历史积淀和教学传统, 同时也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 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一些地方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在学校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措施不够得力, 加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显得十分紧迫。

二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虽然都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来加强学风建设, 但是, 因为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就业形势严峻, 市场经济对教师及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冲击, 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对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的引导等诸多方面导致了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不容乐观, 学风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

学生方面:现在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风不振”和“学风不正”的现象。一些学生懒于学习, 理想信念模糊、学习纪律性不强、自觉性不高;有些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为考试而学、为找工作而学, 在纷繁的竞争中滋长了妒忌和消极应对心态, 缺乏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 学习心态浮躁, 抄袭、逃课和作弊时有发生。

教师方面:一是师德滑坡, 个别教师缺乏责任意识, 缺少严谨治学的态度, 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 身在校内, 心在市场;二是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地方高校多数是由其他中等学校合并升格而成, 不少教师缺少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课堂照本宣科, 缺乏创新激情,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管理水平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方面:师生比例失调, 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无法满足正常教学的要求;办学理念陈旧, 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 “学了用不上, 还不如不学”的错误观念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出现;学校管理制度及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规章制度的建设做得相对比较到位, 但是执行乏力, 使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三地方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诸多因素。一般可将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内涵认识偏颇, 学风建设价值取向旁移

汉典对“学风”的定义是一所学校的风气, 集体的品行。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广义的学风, 是一所学校的学习之风、学术之风, 即学校的办学之风, 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 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目前, 一些地方高校对学风建设的认识仅限于狭义的学风, 片面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 与其它系统的人无关。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不少地方高校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片面追求课堂高出勤率、高考研率、高过级率等, 却很少关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2经济结构转型, 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但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 没能跟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 各高校按照事先制定好培养计划、设置好课程体系的预设模式来培养学生, 很多与社会科学、尖端科学、边缘科学、应用科学、交叉学科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的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学生难能学有所有, 学以致用, 使高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给学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3教育监管脱节, 制度管理执行力不到位

目前, 虽然很多高校都已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 制定了详细的学生行为规范, 初步形成了学风建设工作的组织体系, 但由于学风建设渗透于学校党建、行政管理、教学和后勤服务的方方面面, 各部门之间职能不一, 沟通不够, 监管脱节, 致使多数制度都只停留在口头或文字层面上, 很少落到实处或实效甚微。加上有的行为规范内容空乏, 缺乏合理性、科学性, 考核管理办法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 多数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学风建设没有形成良好的规范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4就业形势严峻, 社会大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和思想乘机渗透到高校中来;地方高校地处偏远, 周边环境复杂, 另外由于就业难问题而出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盛行,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

从上面的因素中可以看出, 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学校管理制度及执行力是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最直接因素;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校课程设置和社会就业环境是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深层次因素;学校办学理念和社会风气是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最根本的因素。由此观之, 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新时期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创新与开拓路径

地方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对此报以漠视。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促进地方高校持续发展, 加强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

1走出认识误区, 切实增强学风建设实效

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应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重对象来考虑。纵观各地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 不难发现, 许多高校收效甚微, 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走出学风建设的误区。一是因为学风建设的效果具有滞后性, 有的领导对其重视不够, 不愿花精力来抓学风建设。二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由于职能定位不同, 教师队伍和教辅队伍往往缺乏沟通配合, 形同陌路。在实际工作中, 学生工作系统人员与教学系统人员之间相互推诿, 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作服务体系, 各有各的利益诉求, 最终, 两者没有互相借力, 形成合力, 反而在一些方面互相耗力。[2]三是对学风建设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单靠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单打独闯, 而忽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是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 需要教学部门, 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有机配合。深入扎实地抓好学风建设, 应建立全员上下齐抓共管的机制, 搭建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学生一体的优良学风建设平台, 只有这样, 学风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2加强思想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解决学风建设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但它却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树立远大理想和伟大奋斗目标。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想进行学风建设就缺乏思想上的指导和号召力。地方高校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开拓网络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等措施, 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 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成才的方向, 以“中国梦”激励大学生人生志向追求, 让学生的自觉、自尊、自律、自强、自主、自立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地方高校要以学分制建设为抓手, 强化管理, 突出学风建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构建学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机制, 使学生将教育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动机和意识, 并且外化为产生良好结果的行为, 由他律转向自律, 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 使学习化为自觉行为并由个体行为逐渐形成集体风气, 进而促进整体优良学风的全面形成。

3改进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风的优劣不仅对教师的职业价值与目标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 更对整个学校的学风产生直接的影响。优良的教风是形成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活水源头。[3]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质, 塑造人格。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与网络, 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主动了解和吸纳学科前沿成果, 扩大学生接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过硬的专业水准吸引学生。

以形成良好教书育人环境为宗旨的教风建设, 对于学风建设有着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 是学风建设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诱因。如果缺乏良好的教风, 学风建设的效果和质量将难以得到保证。[4]教师要从自我做起, 以高尚的品格、整齐的仪表、丰富的学识、博大的胸怀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在课堂上, 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应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知识构架下, 积极思考, 大胆创新。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4规范管理制度, 强化各职能部门执行力

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对于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稳定教学秩序, 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促进教风学风建设等都有重要作用。建设优良学风, 必须靠一整套与学风相关的管理制度来进行规范管理, 而且要与时俱进, 适时调整创新学风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 各地方高校虽然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但是学风却未见根本的好转, 究其原因, 就是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该管的没管, 该抓的没抓。学校要强化各执行部门和执行者对制度落实的认识, 提升执行力度, 在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的同时, 对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或不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的部门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地方高校要坚持一切以教学为中心, 真正体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引导作用, 使教师的治学态度能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促使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创新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使广大教师乐于教学, 安于教学;同时, 完善与改进学生学业考核体系, 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师生共同借力, 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5优化课程设置,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的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设置,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一种合乎高校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 将使高校具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 能促进良好办学环境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 学校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能力方向、知识结构的需求, 结合学生自身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路子, 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方面, 从优化整体结构入手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坚持以“因材施教”为主线, 并辅之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材,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好, 学有所乐。

地方高校应根据本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校的办学基础, 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 不断完善和充实学风建设的内核, 建设品牌专业, 形成优势和特色。只有这样,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竟争市场站稳脚跟, 立于不败。

学风作为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直接影响和决定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校内各战线、各部门协力配合, 齐抓共管, 以教风带学风, 以管理促学风, 以服务护学风, 以环境育学风, 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校风, 只有这样, 地方高校的学风才会有明显好转, 学风建设才会取得真正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韩延明.论高校学风建设[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8) :1-6.

[2]覃川.关于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一体化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08) :48-50.

[3]金文斌.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1) :59-60.

上一篇:《南方农业》征稿启事下一篇:企业投资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