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困境

2024-10-19

教学困境(精选12篇)

教学困境 篇1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 选录了大量经典的散文, 这些篇目历来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些文本中, 有很多含义隽永的“矛盾”, 它们或是存在于一个单句中, 或是存在于文本的上下文语境中。这些矛盾, 有的是作者身份多重性造成的, 有的是词义多维性引发的, 有的是前后细节描写的不一致导致的, 有的是情理之间存在的悖论。在教学过程中, 可抓住这些“矛盾”去点拨和化解, 通过揣摩、推敲、咀嚼、研读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 品味语言特色, 分析人物形象, 把握主旨内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这是用智慧点亮的课堂, 事半功倍的课堂, 确是当下散文教学困境突围的一种好出路。

一.揣摩身份矛盾, 引学生悟情感表达

就如海德格尔的经典论断告诉我们“语言是存在之家”, “存在”在英语里解释就是人, 人的生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作品就是作者的生命, 是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的表达。而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 散文中的情感表达体现着作者的个性。作为个体的作者, 他的身份的多重性, 往往也折射在作品中, 直接影响着文本情感的表达。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揣摩, 无疑是帮助学生开启了一扇玄妙的大门。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描写了济南暖冬日照下的地形地势、积雪的山、清明的水……课堂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矛盾的身份把握文本中积淀的特殊情感。开课之初, 我问学生“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这暗示了作者的身份是什么?学生有所悟, 他是一个“外来人”“客居者”, 所以传达给我们新鲜、独特、丰富的感受。我又出示了老舍的生平简介, 在30-37年之间, 老舍在济南主要是教书和写作, 生活相对来讲比较平静和安稳。很多作品问世, 老处于创作高峰时期。所以从另外一方面来说, 济南是他的精神的栖居地, 是他的第二故乡。这个身份传达出来的的感受则是对济南山水的更加深沉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 无论是叙事类散文, 还是抒情类散文, 都外化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积淀了个人的所思所感所悟。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作者的身份或者立场的矛盾, 我们可以按图索骥, 去解读作者身份背后的情感诉求。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语文课堂上解读作者的身份, 就是为了向文本更深处探索。

二.推敲词义矛盾, 引学生品语言特色

在散文写作中, 作者为了体现语言的内在张力和语义的丰富性,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也会经常使用运用语义, 使用两种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项事物, 以产生出强烈的表达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推敲这些语义矛盾, 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 感受语言的个性魅力。

语义上的“矛盾”在鲁迅的作品中特别典型。鲁迅杂文创作的“刀笔”似成公认, 由此延伸到他的散文创作, 也是决不会松垮、散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开头有这样一 句:“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学习这篇文章时, 学生提问“为什么似乎和确凿放在一起”?引导学生细细推敲之后, 他们发现作者表达了两种意思:用“似乎”表不肯定语气, 因为事情已经隔了七八年, 未必还记得清楚;用“确凿”表肯定语气, 因为回忆儿时无忧快乐的生活, 还历历在目, 印象深刻。在这不肯定与肯定的回环中, 我们感受到了语言内在的韵味。认真分析, 我们不难发鲁迅用与众不同的整严的逻辑性构筑他的话语方式, 使他的行文句法缜密, 矛盾倍出但是却余味无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从词汇的能指与所指层面来看, 词汇所能表达的意义空间是无限的。正是在这无限多样的语义中, 我们领悟到的文本语言不只是工具, 而是因人而异的超越语言的心照不宣的共享。在教学过程中, 启发学生从语义的矛盾入手, 提纲挈领地对文章进行点化, 让学生透过这些“矛盾”句领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和应用能力。

三.咀嚼细节矛盾, 引学生析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具体的, 形象的描写都可称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不只是小说所特有的专利, 事实上, 许多优美的散文篇是同样不乏精致的细节描绘。从散文写作的角度看, 细节是作家对生活的直觉观照, 是对生活细致观察的艺术再现。作者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 人物的内在与外也会存在一定的矛盾,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抓住这些细节矛盾进行咀嚼,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则如水到渠成。

在《背影》一文中, 朱自清先生就十分擅长利用细节矛盾来塑造人物。文中描写“但他终于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他踌躇了一会,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课堂中, 引导学生分析“踌躇”一词, 父亲为什么踌躇?学生可以分析出来:“父亲因为事忙”。但是后文中父亲为什么又说“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通过多次品读, 学生明白了父亲因为更多的担心别人照顾儿子不够细心、妥帖, 最终将情感的砝码倾向了儿子这一边。通过这一组矛盾冲突分析, 父亲为儿子忘我的一面便一目了然。

又如, 在《背影》一文中, 对父亲有这样一句描写“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我问学生“父亲果真是很轻松的么?”细读前文, 学生发现了这样的描写:“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那么这前后的两处细节描写的矛盾表现了什么呢?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 找到了答案。父亲的轻松是外在的, 这是做给儿子看的, 让儿子放心;由“蹒跚, 慢慢, 攀, 缩, 倾, 努力”等词语的描写, 我们可以看出父亲买橘子是如此的吃力, 另外祖母的去世, 失业的压力, 儿子的北上, 家庭的境况, 这些都不可能让父亲的心里轻松的。这一看似矛盾的表现是有深意的, 从矛盾的品读中, 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父亲那颗拳拳之心, 也感受到了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父亲形象。

散文的细节描写多为片段性, 跳跃性。或片言之语, 尽现神采, 或寥寥数语, 境界全出。散文教学经验证明, 课堂中抓住那些精彩独到的矛盾细节, 能让学生清楚触摸到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 深层品读出人物的精神内涵。

四.研读情理矛盾, 引学生明主旨内涵

情感思维和理论思维是人类交流感情, 传递信息, 认识事物的两大思维方式。情感思维是理论思维的基础, 理论思维是情感思维的升华, 二者互相依存。但是二者也会出现矛盾, 合情的不一定合理, 合理的不一定合情, 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矛盾, 其实简单点讲就是情感与道理的矛盾。在解读散文时, 抓住情理的矛盾进行研读, 能更加轻松地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旨内涵。

在讲解《老王》时, 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老王的“不幸”对理解主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对他的生活的艰苦比较容易理解, 而对他“精神的凄苦”体会有难度, 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悖情理的情节, 激疑探究。经过细读, 学生找到了这一处“有一天傍晚, 我们夫妇散步, 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 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 里面有几个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 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 住那好多年了。”杨绛问他“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按常理应该回答“是”或“不是”。但他却答非所问, 说“住那儿好多年了”, 很显然这“有悖情理”。我抓住这一点设问激疑, 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 就不难体会到老王只是把那塌败的小屋当作栖身之所, 并没有当成“家”。因为“家”是充满温馨的港湾, 而老王在这里有的只是形单影只的孤独和疾病缠身的凄苦, 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这是他最大的“不幸”。理解了老王的不幸, 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可谓进了一大步。

《老王》一文中, 最大的一个有悖情理之处就是如此穷困潦倒, 贫病交加的“不幸者”老王, 竟然在临死前将“一篮大鸡蛋和一瓶好香油”送给了非亲非故的杨绛。我提问学生老王为什么要去给杨绛送鸡蛋?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他是来感谢她对自己多年的照顾, 他把她当做的自己的亲人。而按照人之常情, 她应该给她怎样的回馈?是钱么?当然不是, 而是同等的关心照顾。但是杨绛没有做到, 连起码的请他进屋坐坐也没有, 所以她对待将自己当做亲人的老王才有了舍不掉的“愧怍”。

巧用文本中的情理矛盾, 进一步挖掘文本深层意蕴, 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甚至可以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认知差异、心理差距, 在关键点制造疑云, “挑拨”起争鸣的战火, 从而促使学生细读课文, 寻根究底, 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 学生间形成真正的智力碰撞。那样,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矛盾解读中越辩越清晰, 越来越深刻。

当下新课程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多上精彩的散文阅读课,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是改革的关键。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 我们不妨以文本的矛盾为切入口, 尝试着为当前散文教学困境的突围寻找一条新出路。我坚信, 散文阅读教学在新思路的指引下一定会走得更远。综

教学困境 篇2

山西省吕梁地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院王恒新

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我国传统课堂教学面临一场艰难的变革。这种艰难的症结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认识滞后,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难以更新。新课程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到教师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都要彻底地变革。而不少领导和教师对新课程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所以在一些已经课改的课堂上几乎没有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他们仍然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的功能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在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对这场改革的创新性认识不足,不少人仍然停留在谋求一种“开处方式”的改革,别人怎么改,我就怎么改;别人改什么,我就做什么,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

二是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更新。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工作程序和教学策略。对于教师来说,经过长期的实践,各自都有一套自己运用自如的方法,但启发式教学仍然是诸多方法中的精髓。而新课程要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在于致力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正是现代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固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的教师,也该换一换脑筋了。

三是保守的行政干预影响了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尝试,不是靠行政命令可以实现目标的。而目前在我们的中小学中,有的`从外地学习了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就要求学校教学一律改为这种模式,甚至不管哪一个年级,哪一个学科;还有人仍然热衷于传统的公开教学,大搞优质课;上级要求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少学校就要求一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实际上有好多都是形式主义的。所以课堂教学改革要有实际性的突破,就必须从这种保守的行政干预中解放出来,大胆地、创造性地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索。

四是科研意识薄弱。教师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行为依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然而,不少人对此没有足够认识。许多教师都是“经验型”、“辛苦型”的,“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比较少。

五是考试改革难以突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考试改革力度不够,对课堂教学改革仍是很大的阻碍。比如高考作文题型,有一年是“读图作文”,大家就搞“读图作文”的模拟练习;又

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 千人一面 雷同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7(C)-0000-00

作文教学陷入困境,大量的无物之文,无我之文,无文之文成为作文主流,千人一面的程式化作文成为难以消解的痼疾。疗救方略不少,比如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推行情景作文,比如采用话题作文,比如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真实作文,终因药不对症而收效甚微。真正的应对策略——扎扎实实的作文指导,基础的读写训练却成为灯下黑。

1 难以消解的痼疾:雷同﹑套话﹑程式化

写作是最具有个性的活动,因此也是最忌讳雷同的。但是目前学生写作出现的最突出的现象就是雷同,雷同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思一辙现象,让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汗颜。千人一面的妈妈,千人一面的老师,千人一面 的帮助推车帮助过马路,千人一面的为了用虚情假意感动人让好人死亡,叫我们老师无语。

“小朋友,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红领巾。”,“买东西的时候阿姨多找了2角钱,我低头看到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就退回去了。”,“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他们比起来,我的心里惭愧极了……”,由网友总结出的这样的小学作文必杀句,时至今日还在小学生作文中频繁出现。

2 药不对症的方略:真实写作﹑消解意义﹑改变体式

面对惨淡的作文现状,面对雷同﹑套话﹑程式化这些难以消解的作文痼疾,专家﹑学者和众多的语文教师积极查找病因,于是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应对策略,比如提出真实写作﹑生活作文﹑情景作文﹑个性写作、消解意义﹑改变体式。方子开了不少,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痼疾没有消解,问题依然是问题。

分析上述作文痼疾产生的原因,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阅历所致,真实写作﹑生活作文﹑情景作文等疗救措施应运而生,似乎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就能高涨写作欲望,就能快乐作文了。诚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阅历浅,知识贫乏很难写出好文章,但缺少生活积累是导致作文千人一面的原因之一,却不是根本原因。作文能力是随着学生年龄学龄的增高而逐步提高,不同的年级段不同的作文要求并没有超出生活所限。校园有材料,家庭有新闻,社会多热点。校园生活﹑互联网﹑日常交往足够我们的学生描绘,亲情﹑师生情﹑同学情足够我们的学生抒发,满分作文是同为缺少生活积累的学生所写,历年高﹑中招作文题目有几个是让我们学生感到陌生﹑感到距离遥远﹑感到无话可说呢?总不能等到学生成年了才让学生作文,真到那时学生已不是学生了。事实上他们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还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雷同化的根源在于这种一元化、同质的思想教育的过度要求,在于思想对教学的控制、压制、利用、改造和遮蔽,强调‘思想感情积极健康’的作文教学,在本质上与‘代圣人立言’的作文教学没有差别,也是泯灭‘个我’成为‘代社会立言’的‘大我’的实践过程。目前学生普遍‘不喜欢学语文,害怕写作文’,其实就是对这种一元化、同质‘思想’和负载这种一元化、同质“思想”载体文字以及试图通过语文教学培养这种思想‘复制能力’的厌倦,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求创造性的作品,无疑是痴人说梦。 文以载道是作文个性湮没的罪魁祸首,于是提倡消解意义﹑个性写作,似乎淡化甚至取消语文课(包括作文课)的思想教育,学生思想自由了,表达能力就上去了,作文就能够“灵性”就能百花齐放了。然而,试想不从中心、主题着眼,怎能衡量出文章的语言表达水平?思想专制只能用思想自由去克服,不能用思想逃离去克服。而思想自由和自由思想,这本身不是一种思想教育吗?,专制使人说谎,奴役使人愚昧,这是铁的事实。但是,在精神缺失的背景下,又将出现什么状况呢?价值消解,精神空虚,物欲横流,所以从没有一种文化不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从“育人”“做人”着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提高了?恐怕结果是适得其反;即便提高了又怎样?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公民,我们总不能不考虑这一点吧?

第三种观点以王荣生为代表,认为我国语文课程里学生在学、在写、在考的文章,是“文学性的散文”——小学是“记叙性(描述性)的散文”,初中由“记叙性的散文”过渡到“议论性的散文”,高中则主要写“议论性的散文”,或者叫“夹叙夹议”的“随笔”。而“好的文学性的散文”有两个标志:其一,内容新鲜;其二,表述生动。“内容新鲜”的含义,就是“独创”。从逻辑上讲,“独创”的内容来源于自己(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述生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结构巧妙,二是语言“带有文学的意味”,即有“好词好句”;两者合二为一,也就是形式的“独创”。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具有“不可教性”。首先“要内容‘独创’、形式‘独创’,作者(学生)只可自遇而不能他求外人。语文教师只能起到“催生”的作用——‘情景作文’,‘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等,其实都是‘催生’的办法。第二,写作教学的‘教学’,如果按通常的意思把它理解成‘训练’的话,那么就很可能阻碍、乃至扼杀学生的‘独创’。” [1] ,“形式的‘训练’与‘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在本性上有矛盾、相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形式‘训练’压倒了‘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也就是说,在语文课程里的写作中,学生不得不为了形式的‘训练’去选取内容,内容不得不迁就形式的需要,乃至为了某种形式不得不去假造内容。” [2], 于是王荣生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改变作文体式,放眼“文学性的散文”之外 。遗憾的是他自己也没有具体方案。

3 加强作文的有效指导和基础读写训练是作文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

缺少教师的有效引导,缺少大量的阅读和作文训练是学生作文水平不高,文之无物﹑无我﹑无文﹐千人一面,套话连篇的根本原因,加强作文指导和基础读写训练是作文走出困境的根本途经。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现在很少老师上作文课,有效的作文指导更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位。这早就不是秘密: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我曾利用培训机会对我县七百多所学校近两千语文教师做过调查,也对部分学生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同行进行了解,结果让我震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校是每两周布置一次大作文(即课堂作文),一次小作文(即个人练笔);即便是大作文也是布置题目了事,很少有教师指导作文;基本没有教师面批作文;很少语文老师每学期作文指导课上到两次,平均不足一次,并且多集中在毕业班那里或邻近期末考试的作文技术指导上。不上少上作文指导课的原因很多,或因顾不上,或因见效慢,或因“不可教”,或因担心限制学生思路等等。原因姑且不论,但只有作文任务,没有作文指导,或教学无法,指导无效,教师无所作为,学生无所适从,作文能力何以提高?但作文要交,考试要考,不写还不行,于是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段,或无病呻吟,“优秀作文选”成为作文法宝和源泉,于是无我﹑无物﹑无文之文大行其道,雷同﹑套话﹑程式化作文充塞课堂。文无定法文有法,教无定法教亦有法,显而易见:让教师归位,加强作文的有效指导和基础读写训练是作文走出困境的根本途经。

首先,加强作文的有效指导,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全面修养,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于写作客体的理解﹑把握能力。作者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能动的积极的,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仅是学生作文意图和表达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他思想﹑情感﹑阅历﹑个性特征﹑文化水平和个人风格的折光,正所谓“文如其人”。所以与“消解意义”论者相反,锻炼思想,陶冶感情不仅不能淡化﹑削弱,反而要浓化﹑加强。只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锻炼思想,陶冶感情,才能更好地增强写作激情及发现新事物﹑看出新问题的能力。重视全面修养还包括积累生活,拓展知识:包括训练思维,提高智能。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提供大量的信息,还可以激发表达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文章更充实,更准确,更生动。培养和发展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开拓思路﹑写好作文的重要一环,学生在认识和摄取客观事物时需要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采集能力;在构思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能力,筛选加工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在表达时需要结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修改能力;作文正是以思维为核心组织各种能力和技巧的一种综合性智力活动。

其次, 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改,“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维,活跃文思;可以汲取和丰富作文材料;可以积累词汇,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可以学习写作方法,掌握写作规律。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有道理的。阅读要得法,所谓“三百首”就是阅读量要大,“熟读”则要求阅读深度到位,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看书要像挖井一样,只有垂直地挖才会出水。阅读完后,要长时间地体会,努力与作者的灵魂沟通,默默地寻找自己的生命在书海中的轨迹。” [3],只有让自己有所震撼,有所感动,阅读主体的心灵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写作的敏感度才会提高,内心精神资源也才会有充实的积淀。作文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途径还是学生的实践,在多读的基础上多写多练多改。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这句因为学生作文经常使用而被百般诟病的“套话”(套话不是不好,相反,它常常是真知灼见,不然不足以成为套话,我们反对的只是用套话湮没“个我”),恰好说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不得急躁冒进,来不得揠苗助长,只能循序渐进,靠的是教师扎实有效的指导和学生的读写训练。显见的方法成为灯下黑,和目前充斥教育界的喧嚣浮躁和急功近利是分不开的。看到教师缺位却回避矛盾;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却要“淡化”甚至取消思想教育;要求高水平的作文又要抛开刻苦努力,只想“愉快教学”﹑“快乐学习”﹑“快乐作文 ”,其结果不言而喻。鏡花水月,痴人说梦似地美好的愿望永远只能是愿望。

参考文献

[1][2]王荣生.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语文教学通讯, 2007第12期

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篇4

(一) 选准薄弱环节着力, 通过多读多悟提高学生文学积累。

面对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现状, 教师首先要针对现状开展原因分析。当前许多学生阅读量不足、文学积累薄弱, 这是造成作文写作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学生的阅读量和文学积累就像楼房的根基一样, 必须要夯实打牢, 这样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成效。在教学中, 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

首先, 指导学生制订切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我对学生课外阅读量提出明确要求, 每名学生每学期阅读量不得少于50万字, 并制订阅读计划, 安排阅读进度。其次, 我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的阅读活动。针对不同类型作品采取不同的方式, 有的文章细细品味, 有的文章快速略读, 有的文章不仅深入阅读, 还要分析研究。最后, 在阅读积累方面予以指点。要求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之后, 要回顾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等。一般情况下, 我要求学生摘记精彩的语句片段, 以及文章主题等, 在摘记过程中逐步积累文学知识, 从而为写作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 发挥下水范文作用, 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长期以来, 语文教师在作文的写作指导方面不够形象具体, 部分教师只是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指导要求, 许多学生在听了教师的指导之后, 仍然茫然不知所措, 提高不快。我曾进行问卷调查, 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 优秀范文更有利于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依托于范文的技巧指导则会更加形象生动。因此, 我在作文写作指导环节进行了尝试, 充分发挥下水范文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之前, 我抽出专门时间进行下水作文的写作, 将各种要求充分考虑进去, 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一篇优秀的范文。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发挥下水范文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首先, 在出示范文之后, 同步出示一组研究题, 包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选题立意的分析, 遣词造句的分析等多个方面, 要求学生分组对教师的范文进行研究。其次, 在学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讨论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你认为文章具有哪些特点和优点, 哪些可以借鉴学习。通过这样的分析, 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将抽象的写作技巧指导转变为形象化的示范;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针对文章的选题立意、布局谋篇等, 说说如果是自己写这篇文章, 将会怎么写, 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集思广益中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启发。最后, 在深入分析活动之后, 我要求学生撰写写作提纲, 将选题、内容组织、文章结构等方面初步罗列, 并开展小组之内的学习交流活动。这能提高学生在作文写作构思方面的层次, 为进一步写作奠定基础。

(三) 着重培养写作兴趣, 制定多元化教学方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可以使写作教学事半功倍, 收到很好的效果。

1. 多元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影视、歌曲、游戏、情景设置等活动, 让学生去听、去看、去玩、去做、去思考、去探索, 在开心中培养起学生浓厚的作文兴趣, 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 再通过指导, 正确引导学生写作。作文指导不宜越俎代庖, 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2. 回归生活, 拓展写作视野,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学生要写作, 首先要有素材, 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作文言之无物, 没有时代感, 没有生活气息, 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 拓展学生生活范围, 开阔写作视野。

(四) 拓展作文教学空间, 通过丰富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条件。

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紧张有节奏的, 许多学生埋头于题海之中, 无暇顾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简直成了书呆子。这样的学习环境,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 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我在作文教学中,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 将教学的空间从教室和课堂45分钟拓展开来, 以丰富的活动为突破口,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环境, 同步促进学习成效的提升。另外, 结合学校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 拓展作文训练空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参与的各种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 增加生活素材积累, 增强文章的真情实感, 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 有效拓展作文教学的空间, 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为提升作文教学成效奠定良好基础。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篇5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写不出。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虚浮不实,矫揉造作,令人面目可憎。

2、教师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是半路出家,由民师转正的,对写作理论掌握不好,自身作文能力差。教师不知如何下手指导,碰上作文课,教师随手拈个题目,任学生信笔涂鸦。学生作文既无目标,也无路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写来写去,还是一头雾水。还有一种走捷径者,作文指导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套作,让学生仿作一些作文书中的优秀作文,造成有的小学生干脆把这类作文改名换姓,一套了之。

3、指导方面:未严格按照年段要求,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训练没有阶段性。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没出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内,不能开阔学生思路,未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在作文的批改上也不够认真,没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批语,篇篇皆是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书写工整等,或反之。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差异,影响了作文的水平。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很想写,但不敢提笔,敢提笔,却又无从下笔。大部分学生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空洞,语言表达枯燥、不规范、不切实际。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小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很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加上家长对孩子有许多仍有“大人讲话,小孩子不准插嘴”这样的限制,所以本来就不是很能说的孩子就更加变得沉默了。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的变小。当碰到一个作文题目时,由于记忆库存的空荡,提起笔来挤不出一点墨水。

2、地域差异,遮蔽了学生的视野。由于农村地处相对偏远,相对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图书陈旧过时,信息传媒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造成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狭窄,接触社会少,生活单调,视野小,在作文中无东西可写,因此,农村学生在心理上对作文也有一种恐惧感,或者说是厌恶感。

3、教师差异,制约着作文的进步。大部分农村教师对当前作文教改的形势不十分清楚,缺乏作文教学改革精神,理论不够,方向不够明确,教改信息闭塞。一些教师未严格按照作文教学“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力,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写出来的文章趋于雷同、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农村孩子的思维发展。再加上素质相对较差,严重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4、课堂差异,影响了作文的兴趣。作文指导上,年级与年级断层,教材与大纲脱节,中年级在辛辛苦苦指导谋篇布局,高年级又在一个劲儿矫正标点符号,或者重复指导,缺乏层次性;读写并未做到真正结合,很大一部分课堂上,内容的理解总是占去大量的时间,正当要涉及写法时已临近下课,于是蜻蜓点水,大有走过场之嫌。教师这样指导学生作文,不立足于平时,不以课文为范例,而是为了完成任务,长期停留在仿作甚至套作上,教师的批语又常常是少有是处或一无是处,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出漂亮的作文。

5、家长差异,滞后了作文发展。现今的农村,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养所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根本是有心无力的。甚至有时还会起一些反面作用,这样就会对学生作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滞后了孩子们作文水平的发展。

三、提高农村小学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

如何才能克服农村不利因素,充分开发农村有利资源,切实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呢?本人在反复研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和分析,谈些粗浅的看法:

1、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如:(1)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可结合春秋时的农忙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亲眼目睹,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例如:状物写景,可从山川田野、家乡的特产和四季写:写人可从学校老师同学,邻居大伯大妈,种烟技术员、班车驾驶员写;记事可从农家生活,农事活动,公路硬化,种植植物,养家畜家禽写。

2、学习观察,做好指导,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在他们的身边,常常有忙碌的身影,可让他们留心观察。例如,让学生回家跟妈妈做一件家务事,教师提示三方面的内容:(1)学做家务事的时间、地点、名称;(2)做这件事的经过、结果;(3)你学到了什么,妈妈的态度怎样?这种作文由于学生的参与和有意识地观察、记忆、思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也有话可说可写。作文也会有真情实感,能实事求是,杜绝说空话,假话。

3、鼓励阅读,开发书角,在阅读中做好积累。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4、开展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要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麦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动、植物或一处景物,如鸡、鸭,毛竹、杉树等,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活动后进行作文时,要提倡他们自由命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言之由衷,充分表现学生个性。

5、说写结合,加强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对一个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自己亲身体验,作文就是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他们还未掌握足够的文字时,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发展口头语言,到了中、高年级,可采取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提高作文指导课的质量。

此外,还要认真作好作文的批改。要善于从幼稚的、粗糙的习作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讲评差生作文时,即使他们全文仅有一两个用得恰当的词,一两句精炼的话,也要加以鼓励,使他们能鼓起作文的勇气,下次作文时有所进步。总之,“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要注意拓宽思路,激发兴趣,使农村学生也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让孩子们在作文这块广阔的空间自由地翱翔。

让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积累;基本能力;循序渐进;作文综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243-02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试题中,作文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作文素质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一些误区。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所以,一写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勉强挤出来的文章也不堪入目: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书写潦草,材料陈旧……从初一到初三,无数次作文训练,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改得更辛苦,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并没有多大提高,不少初二学生写作文与小学生相差无几,有的只能写一二百字。学生普遍反映,作文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所以,学生中考的语文成绩也因此一直徘徊不前。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已持续多年而没有丝毫进展 , 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认为,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必须先提高作文的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

一、要正视作文教学的特点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等等。语文能力即一个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写作的基础,语文能力不高,其他方面再好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但是,其他方面也不可忽视,如思想修养关系到作文的思想内容、中心主题的优劣;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影响到文章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决定了文章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作文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去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只局限在单单重视语文能力,尤其是只重视写作方法指导的小圈子里;要树立大语文、大作文的观念。否则,即使学生背熟了一千条作文秘诀,或者每天写一篇作文,每篇文章老师花几小时认真修改,并且加上大段评语,学生的作文仍然不会写好。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提高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二、要从最基本的能力抓起

文字是作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写字是写作文最基本的能力。字写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体现。尤其在考试中,字写得太差,文章思想内容再好,恐怕也得不到高分。本人做过一项调查,在初二年级近400个学生中,有20%的学生的字写得目不忍睹;有60%的学生的字写得不够整齐;只有20%的学生的字写得较工整,而这其中仅有8%的学生的字写得很美观。因此,不首先提高书写的水平,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然而写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五天的功夫是不行的,因此,有必要从初一入学时就开始训练写字,要求做到工整、美观、正确。字写好了,学生的作文分数能够提高四五分。

三、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综合训练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全面的指导训练,逐步地提高写作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开源与导流

这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学生写作的源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世界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只是有时视而不见,一写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主动观察生活并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能力和习惯;不仅同语文打交道,而且能善于捕捉有意义的材料,领会其中闪光的思想道理。然后指导他们形之于文,包括观察内容的取舍、观察角度的选取和材料中心的提炼等。具体做法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布置观察任务、写观察日记,或写分析笔记。

2、阅读与吸收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得到范例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都是典范的例文,是写作的最好范例。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并可以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改編,以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其中,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吸收尤其应该重视,而现在有不少初中学生写作文居然很少用到初中学过的词句,更谈不上写作方法的吸收。此外,优秀作文选也是很好的范例,因为其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也较浅显,更易于学生模仿。只是要注意吸收的问题,即怎样才能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能力。曾有不少学生,家里有大堆作文选,可文章就是写不好,主要是没有充分吸收。老师应该在这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这也许是吸收的最好方法。

3、要求与放手

作文有三个层次:即课内训练,课外练笔和自觉创作。课内的训练要坚持“要求”与“放手”相结合。“要求”即“绳之以法”,要学生按一定要求写文章;“放手”即“给与自由”,让学生在一定要求下放胆作文。这二者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得当。有人形容学生作文为“戴着镣铐跳舞”,就是说学生作文既要在一定限制下写,还要写得优美;既要符合一定法则,又要有新意。学生初学写作,无法则乱,但法太严则成八股文。我们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材料、中心、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自由发挥,使之能爆发才华的火花。

除了课内训练,还应让学生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可以随时随地写,长短不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觉的写作习惯,从而达到创作的层次。

4、起草与修改

在作文训练方面要讲究方法,指导学生怎样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每次作文先要列提纲,做到心中有数,才有“下笔如有神”的可能;否则,想一句写一句,想到哪写到哪,很难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句通畅的好文章。

另外,写好文章,一定要修改。作文的要求是尽量完美,平时多改才能少犯错误。修改是一种习惯,又是一种能力。鲁迅说:“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作家有25%的时间用于修改,而我们学生往往不到1%的时间。修改可培养人们推敲词句,使语言尽量得体适当,变笨拙为巧妙的能力。修改的方法有多种,应以学生自改为主,学生互改、教师修改、师生共改等为辅。一段时间,我让学生作文写完后看三次再交给我,结果文章大有进步。我主张教师应少批多改,有时点到为止,因为批语对于多数学生无多大实际帮助。

5.训练与实用

一般的作文无实用性,只是为练习而练习,这样可能会降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多进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作文训练,让学生把平时训练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经常写一些书信、调查、申请书、自我介绍以及小型文学作品等。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提高对作文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写作的欲望和兴趣。

让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篇7

一、要正视作文教学的特点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等等。语文能力,即一个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写作的基础,语文能力不高,其他方面再好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但是,其他方面也不可忽视,如思想修养关系到作文的思想内容、中心主题的优劣;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影响到文章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决定了文章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作文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只局限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只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的小圈子里;要树立大语文、大作文的观念。否则,即使学生背熟了一千条作文秘诀,或者每天练习一篇作文,学生的作文仍然写不好。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提高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二、要从最基本的能力抓起

文字是作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写字是写作文最基本的能力。字写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作文水平。尤其在考试中,如果字写得太差太草,就算文章思想内容再好,恐怕也得不到高分。本人做过一项调查,在初二年级近400个学生中,有20%学生的字写得惨不忍睹;有60%学生的字写得不够整齐;只有20%学生的字写得较工整,而这其中仅有8%学生的字写得美观大方。因此,提高书写的水平成了提高作文水平的瓶颈。我的做法是,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开始训练他们写字,要求做到工整、美观、正确。

三、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综合训练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全面的指导训练,逐步地提高写作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 开源与导流。

这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学生写作的源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世界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关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只是有时他们视而不见,所以会觉得无话可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主动观察生活并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能力和习惯;不仅同语文打交道,而且能善于捕捉有意义的材料,领会其中闪光的思想道理。教师要指导他们形之于文,包括观察内容的取舍、观察角度的选取和材料中心的提炼等。具体做法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布置观察任务、写观察日记或写分析笔记。

2. 阅读与吸收。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得范例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都是典范的例文,是写作的最好范例。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他们学习写作技巧,并让他们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改编,以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其中,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吸收尤其应该重视。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环境描写,《孔乙己》的人物描写等。此外,优秀作文选也是很好的范例,因为其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也较浅显,更易于学生模仿。曾有不少学生,家里有大堆作文选,可文章就是写不好,主要是没有充分吸收。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老师应该在这方面注意引导学生。

3. 要求与放手。

作文有三个层次:即课内训练、课外练笔和自觉创作。课内的训练要坚持“要求”与“放手”相结合。“要求”即“绳之以法”,要学生按一定要求写文章;“放手”即“给予自由”,让学生在一定要求下放胆作文。这二者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得当。有人形容学生作文为“戴着镣铐跳舞”,就是说学生作文既要在一定限制下写,还要写得优美;既要符合一定法则,又要有新意。学生初学写作,无法则乱,但法太严则成八股文。我们要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材料、中心、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自由发挥。

4. 训练与实用。

一般的作文无实用性,只是为练习而练习,这样可能会降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多进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作文训练,让学生把平时训练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经常写一些书信、调查、申请书、自我介绍以及小型文学作品等。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对作文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写作的欲望和兴趣。

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篇8

一、语文作文教学窘境

1. 命题偏离真实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教学偏于形式, 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 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 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有些教师在作文命题时, 很少考虑如何去挖掘学生的真实世界, 去引发他们的独特感受, 命题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困境。学生经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 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 对作文自然也就没有多大兴趣。

2. 作文重形式, 轻能力。

作文教学中, 不少教师在考试指挥棒和评分标准的指挥下, 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指导学生作文的规范化和格式化上, 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写”而不是“写什么”的问题, 导致了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 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 不知不觉中就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学生关心的是如何将材料套入规范的格式中, 写作变成了一种按部就班的模式运用。当作文失去了它引人入胜的魅力, 沦为格式化、规范化的“假、大、空”的“八股文”时, 学生便失去了深入探索的兴趣, 作文教学也便失去了光彩。

二、改变这一现状的策略和措施

1. 教师树立正确的作文指导观, 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写作与做人、生活、读书、训练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不能包办代替, 而是要让学生的习作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不断在写作实践中让学生获得写作技巧, 提高学生感受感悟生活的能力, 寻求一切可行的训练, 提高写作效率。与此同时, 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打破沉闷、陈旧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要具备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宽容接纳学生思想观点、情感体验。能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探讨写作问题;要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 并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知识, 以自己丰富的见识学识来娴熟驾驭写作教学。使写作教学做到题目、题材广泛新颖、思想深刻、语言生动、点拨到位、分析精辟、课堂和谐活泼;要具备高品位的美学素养,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生活中的美, 教会学生体会欣赏美, 让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净化, 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写出既有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又具优雅、和谐、美感之特点的生动之作来。

2. 善于观察, 让思维“放飞”。

众所周知, 想象和联想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学生来说就更为重要。没有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及丰富的想象, 他们的作文内容在呈现空洞肤浅、思想狭隘的弊病同时, 往往题材雷同。如:下雨天爸爸妈妈送伞、生病了老师同学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人等等。让人感动, 让人深思。有生命力的作文必定要有厚实的生活基础。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厚了, 想象与联想才有起飞的基地。

对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应让学生学会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能及时记录下生活中有意义的点点滴滴。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提倡他们坚持写日记, 对引起自己情感波澜的事件、现象作200至300字的自我评论。评论完全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可褒可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 从而拓展视野, 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清人袁枚有首诗写道:“但肯寻诗便有诗, 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为绝妙词。”有了善于观察的眼睛, 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 无从下笔了。

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邻里新事、街头新事、家务劳动、校园活动、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 用自己的眼, 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 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3. 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

学生有表达的激情, 作文就能够写好。学生激情从何而来呢?来自于对所写事物的感情, 感情又来源于对所写事物的认识。学生作文兴趣的源泉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生活, 引导学生对直接与间接的生活渠道中接触的众多事物加以分析和思考, 从而认识事物, 他们就会产生写作的激情。作文命题应是开放性的, 应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 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

第一, 善于发现闪光点, 及时肯定鼓励。兴趣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 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 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 批改学生的作文, 教师要学会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 并加以肯定和鼓励。

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篇9

一、小学作文无法走出困境的原因

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有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认识不明确, 这是造成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教师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习能力, 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 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在传统教学观念中, 教师认为“填鸭式”教学是最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考取高分的教学手段, 其他教学手段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根本不能获得实际效果。这种观念时刻影响着教师的判断力, 造成了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情况。第二, 很多语文教师受到作文写作理论的影响较为严重。小学作文教学, 很多教师都会用“别人”的经验指导小学生写作, 这种“拿来主义”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写作观念形成。第三, 教师长期以来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 违背教育的理念和规律, 不适合小学生的发展。

2. 作文教学难以反映出语文教学的本质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这也是造成学生作文水平总体不高的原因之一。新课标对小学作文的本质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写作是充分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主要方式。换言之, 作文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反映作文本质, 制订作文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明确作文教学的总体方向。但是有些教师正因为对作文教学的本质认识不到位, 导致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忽略,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二、如何帮助小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

1. 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这对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小学生本身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对书本文字的兴趣较低, 而且作文更是直接面对文字, 如果没有兴趣作为基础, 学生很难对作文产生兴趣, 甚至看到文字会直接产生一种逆反。所以, 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先听、先看、后写的方法, 让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 进而对写作产生兴趣。为此,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些生动的故事作为引导, 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故事产生兴趣, 就会对写作产生兴趣, 进而可以帮助学生的作文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

2.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根据教育学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小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看, 小学生是小学作文教学活动的主体, 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明确其主体地位, 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情感, 有效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第一, 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其课堂主导作用, 发扬民主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注重作文的交际化, 培养小学生树立起读者意识, 在交际中练习写作。第二, 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师在构建作文教学策略时, 可以提倡选择性学习, 如作文题目的自拟, 提倡参与性学习, 如成立作文评改小组, 提倡自主性学习, 如让学生掌握整个写作过程。

3. 提升教师的素质

尽可能多地派教师进修培训, 加强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写作教学的交流, 更要了解当前语文作文教学领域的最新动向。同时,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尽可能针对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真情实感的评价。

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语文教师需要从兴趣出发,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阅读, 热爱写作。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任重道远, 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走出教学的困境。

摘要: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作文写作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希望能够帮助解决小学作文写作问题,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宋玉华.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体现创造性[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9 (01) .

浅析英语新闻写作的教学困境 篇10

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英语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而如何写出地道的英语新闻则是困扰了国内新闻、教育界很多年的问题。在中国目前形势下, 培养既精通英语又熟悉新闻的新闻工作者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加强对外传播。但是, 目前国内的新闻学专业开设的英语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大大影响了这门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英语新闻写作是在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从宏观角度讲, 该课程有两个授课目的:其一, 帮助学生熟悉掌握英语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的规范, 理解并巩固这种实践规范所代表的新闻从业理念, 因此, 专业知识是这门课程的首要内容。其二,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以英语写作能力为主。作为双语教学程, 教师必须使用英语来介绍专业知识, 达到专业科目学习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这两个目的。从微观上来说, 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对英语新闻文体、语言风格以及报道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引导学生尝试用英文进行新闻报道写作, 对国外媒体报道进行编译, 增强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提高英语的综合水平。

然而, 作者教学过程中发现, 多数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很薄弱的。而英语新闻因其自身特殊的文体特点, 和一般文体的英语写作有很大的区别, 学生们费尽心思写出的新闻作品中, 词不达意、句子结构混乱, 不符合英语新闻文体特点的缺陷不少;从客观上看,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师资力量的短缺, 目前上海大部分高校新闻学专业所开设的英语新闻写作课程没有循序渐进的, 有章可循的教材;此外, 由于该课程缺乏既精通英语, 又精通新闻学的教师, 英语新闻写作的教学长期只是讲授语言知识点。这些现状引发了作者对英语新闻写作教学困境的思考, 并希望通过分析目前的教学现状, 对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能有所启示。

2 英语新闻写作课程面临的困境

2.1 多元化专业背景教师的匮乏

英语新闻写作这门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最理想的授课教师应该是具有复合专业背景, 有着扎实的英语功底, 并且曾在外语媒体有较长时间的从业经历, 同时具备讲述新闻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的能力。但是这种高水平多元化背景的教师在高校中非常匮乏, 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由纯外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 授课内容中缺乏对新闻专业知识的详细讲解, 过多地强调英语语言的输入, 在教授新闻写作时重点在放词汇、语法、拼写、标点符号和行文组织之上。

英语新闻文体有着自身的特点, 例如英语新闻的标题, 通常称为“headlines”, 意思是标题语言, 有着特殊的语法特点。如冠词通常省略, 用现在时态表示过去, 称为“历史现在时”。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学时需要充分地讲解英语新闻的文体特点, 如果只是对中文新闻进行简单的翻译, 即便词汇、语法再正确, 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也不符合要求和规范。另外,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导致中英文新闻写作的理念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灾难性新闻的表达方式上, 我国记者在报道抗灾救灾的同时, 不仅通过客观的叙事描写来表达主题思想, 还会通过抒情、议论等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 而西方记者在报道中倾向于纯客观主义的叙事, 对灾情只做白描式的刻画。如果没有外语媒体的新闻从业背景, 则不会对此差异有很深的理解和体会, 也就不能够在英语新闻写作授课时向学生详细地讲解。

2.2 教学方法不得当

英语写作课程主要有三种教学方法:成果教学法、体裁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英语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主要运用前两种教学方法, 但由于英语新闻写作课程自身的特点, 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影响了教学成果。

成果教学法注重语言知识的运用, 强调文章中要使用适当的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对文章组织结构来说, 强调主题句、段落的组织与文章的结构。成果教学法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提供刺激, 学生做出反应, 再进行强化的过程。鼓励对输入信息的模仿和再创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支配地位, 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 这使得学生没有太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用词、句法和段落组织都要进行严格的修改和评价。学生完成写作之后, 教师批改作文, 以最终的批改得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依据。受纯语言专业背景的影响, 该教学方法是英语新闻写作课程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 使得在衡量一个英语新闻作品时, 重点放在评判其词汇、语法、拼写、标点符号、内容与行文组织之上, 只注重作品是否合乎语言规范, 而不在意作品是否具备较高的新闻专业素养的要求。

体裁教学法是指教学写作按照不同的语篇体裁来进行, 如信件、通知、研究报告、广告和科技性说明文的写作。体裁教学法以语篇的体裁分析为基础, 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该教学方法认为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写作的社会情境以及写作目的, 帮助学生分析目标语体并给予明确指导, 可以提高写作教学效果。新闻报道的体裁一般可以分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 从内容上分可分为时政新闻、体育新闻和财经新闻等。在英语新闻写作的教学中, 运用体裁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新闻文体有着区别认识, 写作训练也更加有针对性。但最大的问题是, 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得对新闻写作课程过于注重纯文体的训练, 对于新闻采集、构思酝酿的训练则较少体现。众所周知, 新闻作品的优劣, 要求作者有与众不同的思维素质、独特的构思能力以及熟练的传达能力, 它是从事新闻写作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新闻写作质量的保障。只有熟练的表达能力, 显然不足以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2.3 合适的专业教材匮乏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 把握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依据。作为一门实践性写作课程, 其教材与学科性教材有所不同。它既注重对新闻写作知识系统的严密编织, 又要为培养新闻专业理念而就社会生活或自然界话题展开讨论。

然而, 目前的教科书市场缺乏一套比较完整的、由浅入深的、适用于写作英语新闻写作教学的教材。据统计, 目前英语新闻写作的教材一种是引进的纯英文教材, 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英语新闻写作》, 这两本教材都是由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写成, 国内出版社引进过来的。这类教材的优点在于加大了英语语言的输入, 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让学生能够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写作;缺点在于这类纯英文版教材让学生感觉非常吃力, 过于强调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的篇章布局和写作手法。另外一种教材是国内的新闻业界人士编著的, 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闻英语写作:从实例到实践》。这类教材是国内媒体行业一线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编著的, 融合了自己对新闻写作的探索,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是对于新闻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够深入, 教材系统性不强, 更多的只是对一些新闻写作的经验之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英语新闻写作课程的教材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既通俗易懂又专业性强, 既有系统性讲解新闻专业知识, 又有大量的范文实例以及写作规范技巧。

2.4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中国高校大学生喜欢英语写作课的学生数只占受试者的1/3左右, 20%的参与者表示不喜欢英语写作课, 而约50%的学生则表示不喜欢也不讨厌。作为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双语课程, 英语新闻写作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的程度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 相对较低。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要学习英语新闻写作表示非常不理解和困惑, 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不是对外报道, 会写用中文进行新闻报道就可以, 不需要学习英语新闻写作。在这样的态度下, 学生缺乏学习这门课程的动力。

另外, 新闻专业的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 经常发现单词拼错, 名词单复数用错, 固定搭配用错, 句式单一, 只会用简单句, 不会用复合句。与一般的写作相比, 新闻报道要求非常高, 必须准确、客观、公正, 对读者有吸引力, 这对作者的语言功底要求很高。因此很多学生感觉非常吃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积极性不高。

2.5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写作教学的时间不够充分, 也是目前英语新闻写作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些学校设置的英语新闻写作课程只有2个学分, 36个课时。在这样短的教学时间里, 想要既能够介绍英语新闻的文体特点, 又有大量的范文讲解、阅读赏析以及不同体裁新闻的写作训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仓促之下, 课堂上只能简单对一些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讲解和介绍, 作文教学不够系统和全面。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英语新闻写作课程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师资力量薄弱, 多元化专业背景的教师非常缺乏;该课程特点决定传统写作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存在很大弊端, 过于注重对语言正确性的训练, 或者过于注重对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训练, 不能够有效地将新闻专业知识和语言训练相结合;缺乏适合该门课程教学、将新闻理论知识讲解和写作训练相融合的专业教材;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 对英语新闻写作缺乏兴趣以及专业课程学分低, 课时量不足以完成整个作文的教学。

摘要:该文分析当前高校新闻学专业开设的英语新闻写作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包括多元化专业背景教师的匮乏、教学方法的不得当、专业教材匮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教学效果。论文试图通过探讨目前的教学困境, 改善今后的教学现状,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新闻写作,教学困境,教学方法,专业教材,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John H.Noonan.英语新闻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4.

[2]陈瑜.过程语体教学模式对英语新闻写作的教学启示[J].新西部, 2011 (12) :224-225.

[3]陈娟.中西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比较研究[J].传媒观察, 2012 (2) :33.

[4]汪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7:181.

[5]蔡惠萍, 方琰.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 :22-23.

[6]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23-24.

[7]申静静.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方法[J].理论研究.2012 (18) :120-121.

初中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篇11

关键词:作文教学 走出困境

作文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作文教学企盼创新。近几年的作文改革也没有使作文教学冲出重围。究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教师引导不够;二是学生积累太少;三是教师的作文评语贫乏。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走出作文教学的这种困境呢?

一、正面宣传写作的意义

笔者从语文教学的年级段作文竞赛入手,向全班学生发起“战斗宣言”。以竞赛的荣誉感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介绍当今社会对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紧接着,又以朋友为例子,将“短信写手”“网络编辑”“专职写手”等富有写作才能又自由的一些新潮名词说的“天花乱坠”,也许这些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刺激了他们,学生对写作重新重视了起来。在我看来,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基本以知识为主,罕有真正能体现学生创造精神的能力训练,然而作文却是唯一的可以任学生纵横驰骋的一片疆域。因为其他学科的训练,答案基本都在老师那里。而作文,却只在学生自己手上。学生明确了作文是挥洒个性的舞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二、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教育专家们公认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在他们对写作毫无兴趣、毫无激情的状态下,哪怕老师讲得再多,说得再重要,学生也感到困惑和无奈,要么无话可说,大脑空空如也,要么“写作开头难,下笔如有鬼”。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兴趣,情景则截然不同,就会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妙笔生花,感人肺腑的佳作就会不断产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或是在校外旅游、观赏、爬山、远足等活动中,临场引导,教师启发学生看到的某种景物或场景,该怎样描写,看到某人的表情及状貌该怎样形容,经历了什么过程该怎样叙述。

2.利用语文课教学及课外教学活动经常向学生介绍名家名作,名篇名段,刻意诵读并欣赏分析其绝妙之处、细腻之处,让学生深切领会到成功的段落和篇章的感人之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范进中举之后喜疯了上街乱跑的丑态描写,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摧残之深,每当教师讲解这些文段时,同学们都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3.在批改和讲评作文时,对于学生的习作只要有点滴长处,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批语要恳切热情,重在鼓励,使学生鼓足勇气,充满信心。在讲评作文时,全面讲评与重点讲评相结合,每次选出10篇左右的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赏析。对某些同学作文中的优秀段落也进行赏析,从而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爱好。

三、精心批改学生的习作

学生的写作欲望不高,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作文批改的敷衍造成的。当学生千辛万苦,搜肠刮肚写出的一篇作文被老师寥寥几笔轻描淡写的点评之后,学生受到的不仅是冷落,更是伤害。对于我们那些写作基础比较差的孩子,他们已经习惯了敷衍写作,就像习惯了老师敷衍的点评一样。于是,我开始要求自己,每篇打作文做到精批。

第一篇大作文发下去之后,我看到很多学生都在埋头观看老师的批语,并兴奋地与周围同学互相交换。于是,我便趁热打铁,让他们按照老师的建议重新修改并再次上交。就这样,我的学生开始乐于写大作文,他们和我一样,把大作文当成一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写作方法的交流也有思想思维的交流。

为了切实加快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我把精批与面批结合起来,让学生“坐在我的旁边看我对你作文是怎么‘摧残’的!”虽然是“摧残”,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作文的重视,玩笑之间,“摧残”演变成了“荣耀”。毕竟,每天只有一个学生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渐渐的,学生在面批过程中,明确了写作的基本套路,注意到了用词的结构与表达作用,也不断的从老师的建议中知道了拔高主题的方法。

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多读好书,多积累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没有平时的积累,不可能写出优美的作文,甚至给人看后有一种无新一病呻吟的感觉。因此,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有重大意义。在教学中,笔者有如下做法:

1.每周积累好词好句,记录在专门的摘录本上,同学之间可进行定期交流。对于那些课内外摘抄的古诗、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要让学生经常拿出来诵读,感受语言的美丽,并慢慢要让学生经常拿出来诵读,感受语言的美丽,并慢慢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2.开展课内自由阅读课。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带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看书,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看的书看,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3.开展读书交流会。利用阅读课、活动课等举行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相互之间有一个交流,不断丰富的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这一些列的活动,让学生写起文章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日子还会远吗?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困境 篇12

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 小班教学更适合英语语言教学, 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 更是如此。但是我国现阶段英语教师少、学生数量多的教育实情, 导致大班教学普遍存在。笔者调研, 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都采用大班教学。何谓大班教学?根据现在通行的判断数据, 一个班级人数超过50人就可以判定为大班。就我国面前的教学条件而言, 50人以上的班级教室并不会和其他班级教室有差别。在狭小的空间内, 学生人数会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严密掌控课堂秩序, 加强课堂管理,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顾全大局, 尽最大可能留意到每一位同学。

大班教学有利于教师调动课堂气氛, 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互助学习。但是就英语教学而言, 大班教学的劣势更为明显, 尤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影响更为明显。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学生多练、多讲、多问、多互动。但是大班教学减少了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 由于人数限制, 每个学生参与的频率就大大减少, 这非常不利于英语学习基础的扎实。由于学生参与意识不同, 一些学生在课堂之上根本无法获得参与练习的机会, 无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大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不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无法面面俱到地对每个同学进行相应的辅导。尤其是学习能力弱的同学, 因为教师无暇顾及, 长此以往, 更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最终班级之间英语水平差异扩大化。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互动, 但是大班教学限制了互动的程度, 因为人数多, 必定会增加教师的管理工作量, 对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和课堂管理策略要求更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需要同等发展, 但是能力一定, 必定会因为注重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另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倡导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笔者实践教学经验而言, 英语大班教学并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作为英语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 有的教师工作认真, 教学设计新颖、语言幽默, 教学过程流畅而完整, 但是学生感觉并没有学到东西, 课堂氛围沉闷, 学生面对教师的讲课, 仿若看电影般远距离观察。一些学生认为课堂活动幼稚无趣, 一些同学认为教师讲课太难, 自己参与不了。究其原因, 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是无物和空洞的。作为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根据其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是否了解学生, 教师要设计出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 既要符合主观条件, 如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教师授课特点, 同时还要考虑客观条件, 如班级容量、教学设备以及地区差异。在这些基础之上,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具体细化各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体现以学生为本, 尽可能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要求, 不同年龄段、不同英语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相辅相成, 教师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学生思维之中,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目前情况, 如何有效的改善英语困境, 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呢?

针对大班教学, 教师并不能将班级容量改变, 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分组教学减少班级容量。在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的基础之上,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合作能力、组织能力, 还能解决大班教学的弊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无一不喜欢这种教学方法, 因为它的优势明显, 已经在小学英语课堂得到了普遍使用。但是笔者发现, 如果分组不恰当或者组织不力, 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阻碍因素, 甚至将直接不利于教学。分组教学确实能解决大班教学的困境, 但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要在分组过程中, 时刻将全局掌控在手, 该放的时候放, 该收的时候收。教师在内心要时刻清醒每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实现什么目标。如果教师对分组教学没有深入的认识, 那么很容易使分组教学流于形式, 丧失了教育的本质。笔者建议分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明确的分工,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担当角色和具体任务。这样不仅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更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由于小学生年龄限制, 教师不能完全放手。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课堂秩序管理, 尤其倡导安静听话。针对此弊端, 新课程标准提出“动”的理念, 强调师生互动, 学生参与, 强调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 显然后者更适合。但是由于实行大班教学, 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失控, 在动静失衡中出现教学误区。如课堂过于热闹, 虽然实现了愉快教学, 但是秩序混乱, 教学质量必定受到影响,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教学形式上, 教学内容则成为了附属品。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作为教师既然面对大班教学, 就要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 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约束, 使课堂动而不乱, 动中有序。

小学生学习特点是很多教师内心清楚的, 但是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往往留意的是自己的所思所想, 将学生特点抛于脑后。没有针对性的教学, 即使教学设计再出色, 也不是好的教学设计。就小学生而言, 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相较其他年级学生更低, 他们还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往往被兴趣所左右。学习过程中对于外部活动、具体事物、感性思维更为感兴趣。小学生更加依赖教师, 对教师是否喜欢和满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是低年级的任课教师, 越要注重自身形象。

根据以上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在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 设计出不同层次、难易程度适当的教学活动。随着社会发展,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教师要与时俱进, 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笔者认为一些教师沉迷于本本主义, 总是根据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学生心理来展开教学。殊不知, 社会发展已经让现在的小学生具有了非常不同的心理特征, 并且还在随时变化着。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要走到学生中去, 经常和学生沟通、谈心。这对于解决小学英语教学困境, 非常有帮助。

上一篇:UASB厌氧反应器论文下一篇:背肌筋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