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2024-09-08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精选12篇)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篇1

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陷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主要与教学手段、模式、空间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研究教学创新的思路与措施,针对面临的困境进行有效突破,本文将在这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⒈教学手段不够先进

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初中学校得到了大面积普及。但是部分教师因为自身运用技能不足,以及对信息化教学手段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将其有效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导致课堂信息量不足、枯燥乏味。

⒉教学模式不够自主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沿用老经验、老模式,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以自己的讲解灌输为主,没有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发掘历史规律,不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⒊教学空间不够拓展

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过去方可展望未来。部分教师几乎没有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开展丰富的拓展活动,所有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这个单一的教学空间,导致教学工作停滞不前。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有效促进历史教学深入开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认真分析了教学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以针对性措施进行逐一突破,有效的促进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⒈以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帮手,其侧重体现在增加教学信息容量和营造教学浓厚情境两个方面。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一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中,笔者从网络中下载了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影片,选取其中最为激烈的战争场景制作成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看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及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课堂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这一场民族危机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笔者乘势引导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弹丸之国日本能够在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面前称王称霸, 就在于当时中国的发展较为落后,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没有得到加强,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在教学中,笔者还播放了我国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画面, 以及国家领导人、外交部发言人对相关事件的论述,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从悲痛激愤当中转移到自豪激动之中,让学生明白今日的中国已不同于晚清政府,中华民族的强大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事实证明只有民族凝聚、民族强大,才能自我保护并为世界和平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⒉以自主的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的自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自主的平台,提升教学素质化水平。例如在《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的教学中,笔者以《七子之歌》导入情境,要求三名学生在事先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向其他学生介绍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并启发学生: 如果你是国家的领导人,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在维护国家安定发展局面的前提下,解决回归后的社会制度问题? 笔者同时向学生出示一组思考题:一国两制是谁提出的构思? 这一构想的目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特别行政区特别在何处? 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恢复行使主权主要表现在哪几点? 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一国两制这一构想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全面之处进行点拨启发。笔者接下来在课堂上演示了港澳回归的画面,由负责香港课题和澳门课题的学习小组,分别上台运用投影仪演示港澳回归后繁荣稳定的景象:有港澳街头的热闹场景;有数据图表显示;有香港澳门居民的采访。让学生明白港澳顺利回归后保持了持续的繁荣稳定,从而验证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性。接下来,笔者启发学生分小组讨论:七子中尚有台湾没有回归祖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要求学生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两岸交往的基本原则和任务、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有何异同等角度进行分析。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讨论, 加深了对解决台湾问题方向、原则、措施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台湾回归的意识,不仅完成了知识点的灌输,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⒊以趣味的教学拓展延伸课堂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抓住课堂之外,还要进行课外的延伸,帮助学生巩固理解。例如在文化大革命相关内容的教学后,因为这一时期远离学生的生活,但是与学生的爷爷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爷爷奶奶都是这场浩劫的经历者。笔者要求学生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进行访问,向他们了解文革期间的一些事情,通过身边人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加深对文革造成的危害具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在这样的拓展中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只要广大教师能够找准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就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成效,顺利突破教学困境。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篇2

关键词:社会认同; 意识形态;

作为描述自身群体特性和群体意识的社会概念,社会认同通过社会地位、成员资格、阶层意识、个人交往等向度来描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个人对周围社会具有信任和归属感、承认有关权威和权力的合法性,对上述自我特性具备一致性认可,那么,这个社会就具备了基本的社会认同,反之,则认为是社会认同的流失。作为一个总体性的指标,社会认同是社会安全和稳定及有效运转的润滑剂。我国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传统的社会认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位人向社会人迅速转变,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思想方式的多样化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开始滋生出诸如偏见、歧视、社会排斥、群体冲突等社会问题,进而演变成多方面的认同困境。

一、社会认同困境的表现

当前,我国社会认同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 一) 社会整合复杂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党的意识形态是高度重合的,政党的思想理论基本就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其他思想意识很难有成长的空间,因此执政党不需要刻意进行社会整合,群众就已经自觉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不允许其它任何经济形式存在,思想上任何有关“私”的理念一萌芽就会受到打击,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其它意识形态,依靠党的权威和社会影响就能够较快地实现社会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以及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加上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非主流意识形态迅速成长。经济结构的改变催生了利益的多样化,利益多样化又导致阶层分化,而阶层分化必然产生多样化的阶层意识,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意识形态多样化。现在,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主要方面,但无法对社会领域实现全覆盖,这就使得部分社会成员尤其是新社会阶层成员无法在现有主流意识形态中找到归属感,对执政党履行改革和治理形成功能障碍。这就要求突破、发展并创新经典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实现意识形态的转型。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新兴阶层。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阶层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阶层结构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出现。阶层的分化打破了传统的利益格局,新的利益格局还处在形成的过程中,有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冲突,这使得执政党整合社会的难度加大了。”[1]这就要求必须把握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和包容性问题。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不纯洁,就会使核心成员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丧失忠诚; 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包容性不足,新社会阶层成员对意识形态的支持率就必然下降。只有灵活地调整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才能争取更多的受众。

新社会阶层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它们非常在意主流意识形态对自己是否认同,这是观察一个阶层政治上是否有地位的标志。社会整合是否顺利,主要看执政党所提出的意识形态是否能得到全体社会阶层的广泛认同。我们所进行的社会整合,当然不是把全体社会群体整合进同一所有制以及同一分配方式当中,而是在保持各利益群体的相对独立性、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多元化的社会整合,创造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普适性的社会利益关系,再通过意识形态来引领和反映这种关系。经厉这个过程,不可能向改革开放前那样通过强制手段和行政力量来实现,只能通过规制的办法依赖制度建设来塑造权威,这个要求使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变得异常复杂。

( 二) 司法权威虚弱化

虽然我们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司法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号召式立法、应付式普法、运动式执法、选择式司法”现象,立法为部门争利,普法走过场,执法有弹性、司法看对象,这种状况大大削弱了司法的权威,违背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

运动式执法已是多年难治的顽疾,老百姓对“集中整治、赶鸭子”等运动式执法反映强烈,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说,运动过后就反弹,法律法规就像一块橡皮,刚性不足,弹性有余。城管执法即是各方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拆除违法建筑、非法营运、乱摆卖等领域,在某个特定的敏感时期,经常要“加大执法力度”。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一些执法部门却一直未真正形成有效的经常性管理,凡不投诉的即不处理,或仅仅在“整治周”、“整顿月”开展突击执法。由于缺乏日常的监管,所以影响了执法的效果和权威性,使违法者产生了不应有的侥幸心理、学会了打游击。一些执法部门为完成隐性执法指标而选择了执法难度低、不易引发矛盾的案子进行办理或处罚。

对于各种禁令,民众有选择地失明或者失聪,这和选择性执法有关。法律既然颁布,任何人都应该严格遵守,法不在严而在必行。当法律白纸黑字必然发生实际效力时,人们才会尊重法律,并且养成守法习惯,法治的社会基础才能因此形成。以打运动战的方式来实施法律,意味着法律不能常态地发挥作用,这种偶尔发作一下的法律,会导致法律逐渐失去社会规范的作用。当法律经常被闲置,违法行为不能及时被制止或者处罚,人们就不会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尽管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但是仍然有许多人不愿与侵权人对簿公堂,惧怕与司法机构发生联系。他们所顾虑的是诉讼成本高、效率低、举证难的问题,因为当事人往往被这种事情弄得精疲力尽、劳民伤财。实践中,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情况并不少见,合法权利的真正实现往往遥遥无期,以至于“官了民未了、案结事不结”成了常态。这种消极放任行为也反映出司法公信力的逐渐流失。

( 三) 社会关系紧张化

社会诚信资源匮乏,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缺失,以邻为壑,这是当前社会关系紧张的突出表现。互不信任是最具传染性的社会心态,患者置疑医生的仁心,消费者怀疑经营者的商德,群众不把干部的承诺当真,官员往往疑虑百姓的理智,穷人只信为富不仁,富人担忧穷必生乱,施援者时刻提防讹诈,受助者也怕误入陷阱。互不信任,使得社会可以共同分享的价值屈指可数。互信不存,必生冷漠。如果说工业化过程破坏了自然的植被,那么,市场化的过程则破坏了社会的植被。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程度可谓触目惊心。其实,这种代价不一定是市场化过程必然要经历的,倘若我们在市场化过程中能够完善制度,建立规则,则情况不会象现在这么糟糕。由于罔顾规则、藐视制度,不仅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妨碍社会进步。社会领域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等现象屡禁不止,人们对“假鞋”、“假药”、“假唱”、“假文物”等现象深恶痛绝。这些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关系紧张化,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劣币驱逐良币,使诚实的人放弃诚实; 今天是受害者,明天是加害者; 为了少承受风险,自己就要成为第一个出手的人; 道德逸出到社会现实之外,社会关系沦为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尤以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医患关系的互信破裂为甚。三公( 公权力、公益性、公众关注度高) 领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如果不能公正的履行职责,就是对社会信任的摧残。以干群关系为例,基层群众对干部的形式主义作风深恶痛绝,群众对干部的认同度越来越低,干群关系出现裂痕,干部不是真心维护群众利益,群众不认可干部的工作作风。“农民对基层干部特别是组织的不信任,直接的后果就是国家的社会控制和动员能力下降。”[2]长此下去,会伤及社会认同的基础,进一步损害干群关系,危及执政党的执政安全。今天的群众工作,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群众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权利诉求不断增加。能否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取决于干部是否能调整自己的立场,真心实意地“对人民负责”。

城市化的窄空间、信息化的快节奏为社会关系的紧张化提供了外部环境。当今,世界所有地区都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城市化,中国不也例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中国来讲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是中国的城市化。21 世纪,中国城市化不仅仅决定着 6. 6 亿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更是一个决定着中国几亿农民最终命运的重大问题。因为城市化是减少农民的过程,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据预测,到2050 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达到 10 - 11 亿,也就是说,从现在起,中国每年将有 1200 万农民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新移入城市居民和原城市居民共享城市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社会关系紧张的问题。工作压力加大致使家庭关系紧张,融入过程的生存竞争致使就业关系紧张,强资本弱劳动致使劳资关系紧张,富裕阶层的社会责任感缺失致使贫富关系紧张,市场规则不彰、特权阶层嚣张则共同促成人际关系的全面紧张化,当前的“仇富”、“仇官”、“仇垄断”现象即是社会关系紧张化的直接反映。社会关系紧张,就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使简单社会问题复杂化,会提高社会交易成本,最终将人人受损。

( 四) 社会焦虑普遍化

我国社会正在步入焦虑状态: 富人焦虑,穷人也焦虑; 城镇居民焦虑,农民工也焦虑; 失业的焦虑,已经就业的也焦虑; 民众焦虑,大学生焦虑,官员更焦虑。焦虑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每个人的抗压能力和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不同,任何社会都会有焦虑的个体。焦虑作为一个个体状态,本来并不值得恐慌,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社会整体的焦虑,则不可忽视。因为,焦虑的背后,其实是不安。社会的不安全感和生存压力持续地考验着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焦虑情绪不断积累加深,最终酿成为全社会性的问题,导致社会冷漠无情,抑郁症频发。

国人的经济生活在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人们工作和生存压力加大,生活消费水平无止境上升,许多家庭的最基本需求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腰包的鼓起而相应地提升。引发全民焦虑的,不仅仅在于收入赶不上 GDP,更在于收入不均、分配不公、腐败盛行、道德滑坡、社会无序。按规矩出牌的人赶不上不按规矩出牌的人,好人赶不上坏人,循规蹈矩的人赶不上投机倒把的人,遵纪守法的人赶不上违法犯罪的人。于是,一些人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顾进行投机倒把、坑蒙拐骗的违法行为。社会进入了一种可怕的怪圈: 即大家都在埋怨社会无规则,而一有机会自己则又去破坏规则; 大家都在埋怨道德滑坡,而一有机会自己则成为道德滑坡的推手; 这些人既是焦虑的受害者,又是焦虑的制造者。

叔本华曾经说过: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传统社会是自然经济、自我调节,社会个体的欲望在各种道德、宗教与制度的调节下,人们只能压抑。进入工业化过程后,经济迅速增长,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各种欲望也比较容易满足。殊不知,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最容易膨胀,而经济发展则不可能永远是直线上升的,当经济进入下降趋势或者遇到金融危机、经济萧条时,原本很容易满足的欲望就可能无法满足了。这时候,人的心理就会产生巨大的挫折感,出现焦虑情绪。焦虑与内心欲望得不到满足和心理挫折是密切相关的。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工业文明社会“单向度的人”在中国主要表现为焦虑的个体,焦虑伴随着不安,成为工业化过程中的主色调。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下,多少人梦想着一夜成名或者一夜暴富,希望用极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下面,其实掩藏了人们对自身处境的不安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以四个城市数千户居民为样本,有学者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人群心理压力情况进行了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社会转型的变化与竞争、不确定性等压力源是形成焦虑的主要原因。[3]此外,民生保障不健全及社会不公现象,加剧了中低层民众的焦虑感。“入园难”、“看病难”、“就业难”、“买房难”等问题,大多数人必须面对。人们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例如,是持有股票、还是持有现金、抑或持有黄金,哪个更能保值,谁也说不清楚。这种不确定性尤其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上的变化。宏观调控政策多变,预期方向不明确,造成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难以研判,这无谓地增加了很多社会焦虑情绪。

我国需要建立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体系,依法进行宏观调控。如果我们都能按照法律法规来做,知道政府会如何出牌,那么政府就是可预期的政府。由于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人们在心理上最容易产生紧张和不适。现在很多富人移民国外,不是对自己没有把握,而是对社会走势没有把握,不知道哪一天政府会出什么对他们不利的政策,焦虑由此产生。一些年纪大的人为社会保障和养老问题而焦虑,身体有病的人为看病焦虑,物价上涨让所有老百姓焦虑。就是做了大官,也有焦虑。官员怕说错了话,或者得罪了哪个领导,为个人前途而焦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通过明确的制度来调整,而是通过政策进行调整。由于政策缺乏连贯性,今天制定一个政策,明天再制定另一个政策,这样就增加了社会运转的不确定性,人们就容易对未来形成焦虑。

( 五) 社会冲突群体化

伴随着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极易促使敏感的人们产生相应的社会态度和信念,这些态度支撑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例如,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就符合这样的逻辑模式: 即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先把问题搞大; 一个人的问题没人管,一千个人的问题就有人管; 把问题摆到大街上去,威胁到社会“稳定”了,问题就会得到更好的解决。社会冲突的群体化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内在张力。

每个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都将面临不同的社会冲突并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当前我国群体性冲突事件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 矛盾主体的两端是私对公。在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下,公众与地方政府、村民与村基层组织、职工与企业之间的群体性矛盾明显增多,矛盾基本表现为公权与私权的对抗。纠纷主体也由过去的公民与公民之间变为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之间。

2. 民意诉求表达方式呈现多元化。除了直接对抗的传统方式之外,目前出现了多种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因为,面对冲突,民众和政府都在极力避免直接对抗方式,努力探索更文明、更有效的表达方式,如“集体散步”、“集体喝茶”、“集体旅游”等。

3.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燃点降低。有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小摩擦或者小纠纷引起的,这些微小摩擦在执政当局眼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要有一个导火索,就能酿成大火,谁也不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发展到什么程度是终点。客观上看,人们对改革发展的预期普遍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公众的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地处理,以致心态失衡,加上潜在的社会矛盾的影响,一起很小的事情,就可能导致社会成员借机宣泄不满情绪,成为社会矛盾冲突的“导火索”。

4. 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因宣泄不满而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来。群体性事件的反抗对象可能不仅仅是施加生存压力的强势者,他们的生存压力和无法释放的不满可能会将整个社会作为宣泄对象,甚至指向无辜的普通民众。特别是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动机多样、升级较快,所以导致难预防、难排查、难处置、难善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部分公众认为改革发展成果没有得到共享,不认同现有的分配格局,一旦遇到事端,他们便借机表达不满,使事态不断扩大。

“ 年中国公共安全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了16% ,总金额高达 5140 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 2. 6 倍,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相接近。”[4]政府花这么多钱,不是解决影响稳定的社会问题,而是用来阻止老百姓到北京上访。控制上访是中央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截访”居然成了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基层政府每年因“截访”发生的开支惊人。公权滥用,维权制度不完善,沟通渠道不畅达,公民维权无门,前景迷失,信仰沦丧,在此背景下,群体性事件难以避免的升级与高发。

( 六) 精英流失加速化

年 6 月,中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年) 》,提出到 2020 年中国人才发展要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而另一方面,却是以新富阶层、知识精英为代表的群体正在集中移民出走他国。 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我国海侨胞的数量超过4500 万,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三轮移民潮,上世纪 80 年代的移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90 年代的移民带有一定的理性,本世纪初开始的移民带有综合性特点。考虑到国外的环境、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综合因素,相比较于国内大城市户籍制度藩篱、高房价、竞争激烈的就业等因素,移民自然就成为不少人的选择。近年来,我国的移民潮不仅数量大幅上升,还呈现出高学历、高技术、高成本等特点。加拿大移民局的数据称: 2009 年,加拿大投资移民全球目标人数为 2055 人,中国大陆的名额就占了一半。以投资起步价 40 万加元( 约 235 万人民币) 计算,仅 2009 年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是 23. 5 亿元人民币。尽管对我国的知识精英和财富精英是否集体“外流”这个问题仍存在争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 中国能否留住人才,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自上而下共同关注的问题。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中坚阶层的流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巨额资金逃离的担忧。不少国人意识到投资移民引起财富外流的严重后果,有网友发表评论认为,这些通过投资移民手段出国的人是“没有责任感”,“一富就溜”。客观地说,富人移民是社会弥漫的非理性仇富情绪、体制性的歧视、缺少对个人私权尤其是财产权明确的法律保障以及社会交易成本过高等因素共同造成的,这折射出国内体制改革滞后、社会监督乏力和法治进程的受阻。国内的企业家感觉没有安全感,总是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企业会被监管部门以什么理由把企业给毁了。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困境 解决方法

语文是人类精神文明最美的汇聚,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最深层次的奥秘,在对古人的了解过程中,可以体会那些忧愁为国的人文情怀,诗词歌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身心的文化底蕴,基本字词的解读,是学生一生言行的应用。你可以不会写诗,但你会在诗中感受韵律的美妙,你可以字写的不漂亮,但文字却作为你的名与姓,陪伴你的一生。我们的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从小为学生打下语文功底,如何高效的带动学生的学习,一直是教师多年的思考问题,因此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1.小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1.1不注重课前引导

在多数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都把重点,放在了课堂的精彩演说上,而忽视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却不知课前预习是教师当堂讲课的重要铺垫,决定着课堂的听课效率,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理解消化,所以课前预习就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忽视对学生的课前引导,是学生学习效率差的重要原因[1]。

1.2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改革实行后,让学生当家作主,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教育改革,但却对教学理念有了错误的认知,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在课堂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虽然在进行谈论,但是方式和方法都是错的,这样的现象,不但造成了学生对知识错误的偏差,也造成了课堂的混乱,拖延课时,使教学不能顺利进行。

1.3小学语文教学功利性太重

语文是一门知识与美相结合的学科,而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太过重视卷面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学习一种知识体系,而是教会学生做人的态度,语文可以是美术,教会学生对美的认识,语文也可以是政治,教会学生传统的道德涵养,语文也可以是历史,教会学生对先辈们的认知。而如今的语文教学,功利心太重,使语文只成为了一种工具,一种语法,造成了学生错误的心理认真,忽视了对文学的热爱。

2.走出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有效方法

2.1合理分配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要拔除以课堂为主的传统观念,注重对课前知识的引导,在学习新课前,把重要的字词,重要的诗句,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回家,先把这些重点、难点理解消化,这样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就可以理解主次,并把老师的答案与自己的想法相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同时在课后,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辅导,对一些理解力差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作业应该参差有度,而不是一视同仁,将不同的压力,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合理的分配教学课程,做到课前了解,课中掌握,课后熟练。

2.2学生与教师正常的角色关系

正确的理解教学改革的含义,既要把学生当做主角,也不要忽视教师对于课堂的引导,如果把课堂比作一艘船,那么教师就是船的舵手,只有教师掌握好正确的方向,船才能够承帆远航,所以当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4]。也要把握好课堂时间,给学生发挥自我的同时,不能影响课堂的进度,当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不要让学生钻自己的牛角尖,因此只有学生与教师正常的把握角色关系,才能提升教学效率[3]。

2.3建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想

考试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战场,而语文却不是一个追名逐利的场所,所以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想,分数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比分数更加重要,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常说教书育人,其实育人往往比教书更重要。

【结 语】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生涯中的起点,从小学好语文,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面对当今这个纷杂的社会时,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却是多种多样的,如何更好的适应教学改革,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余荣虎,冯上荣.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3(04)

【2】黄春玲.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7)

【3】马艳华.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4(S2)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篇4

一、教师缺乏教心学的底蕴, 教学情境营造方面有待优化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教心学方面的造诣, 教学设计与组织环节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没能够立足这一方面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 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降低了教学成效。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 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为抓手, 深入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情境营造, 较好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首先, 笔者注重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采取激励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快乐因子,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兴趣。其次,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坚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无论是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学困生, 都同样对待他们, 对于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让教师无私的爱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 从而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到班级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另外,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还倡导互帮互助的理念, 鼓励和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共同提高语文学习成效。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 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为语文教学增添后劲。

二、信息手段运用不够科学, 教学促进成效方面有待加强

信息手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其具有形象生动的优势,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其具有信息量大、操作方便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这一先进手段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在运用环节上不够科学, 没有能够把握要点, 导致实际使用效果不佳。如使用环节把握不够准确, 使用时机、频率未能有效控制, 这样的使用导致多媒体手段的效能发挥受到制约, 甚至还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首先, 注重多媒体使用时机的科学确定, 原则上在最为需要的环节进行运用, 如在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科技内容教学中, 以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补充相关的信息, 提高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效果。这样的演示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教材学习理解的成效。其次, 在多媒体使用的频率、时间方面灵活把握, 以满足教学实际需求为准则, 不贪多求全, 一节课使用次数控制在2次较为适宜。使用次数过多占用课堂时间比例超标, 同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教师对多媒体使用的频率方面应当强化研究, 做到重点突出、科学控制。

三、教学模式创新不够充分, 学生学习实际效果有待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停滞不前, 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总是担心脱离了教师的灌输教学, 学生学习掌握的效果会下降, 另一方面是对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研究不够全面、深入。作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 应当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引, 致力于教学改革活动, 尤其是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突破传统思维的制约。首先,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学会“放手”, 小学中年级以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 教师不能始终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学, 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 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参与, 借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成效。其次, 教师要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发挥好引导作用, 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 要将“控制线”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具体来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但是在学生学习的重难点环节, 还是要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要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合促进教学活动更深入地开展, 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能力, 同时也能够保证语文学习的深入程度, 保障教学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欠缺, 课外活动拓展有待强化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活动仅仅着眼于课堂环节, 教学活动没有向课外进行有效延伸, 许多有效的教学资源没有能够整合起来, 影响了语文教学活动的综合开展。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延伸课堂教学, 发挥课外活动的促进作用, 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一方面, 笔者积极发挥课外兴趣活动组织的作用, 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及教学重难点环节, 建立了朗读、作文等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 吸纳学生参与其中, 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 笔者还在课外组织了与语文学习内容相关的竞赛活动, 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且加深了巩固与理解的效果。通过课外有效的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更加生动活泼, 学生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载体, 对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以及提升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研究教学现状, 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优化与调整, 促进语文教学成效提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领悟不够透彻, 存在着表面化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困境:教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的底蕴, 教学情境营造方面有待优化;信息手段运用不够科学, 促进教学成效方面有待加强;教学模式创新不够充分, 学生学习实际效果有待提升;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欠缺, 课外活动拓展成效有待强化。教师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 从而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论文 篇5

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质应有之义。韩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把“传道”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足见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道德教育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这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鉴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导致道德教育处于困境的因素,以期对道德教育的改进和进一步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社会:“被标榜的道德”与“被放弃的道德”的背离

社会是道德教育的大背景。社会的道德状况、道德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道德教育的价值定位以及道德教育的实效和展现。但是,目前社会自身也深陷道德困境之中。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普遍价值被解构,多元价值兴起,现代社会进入“多神时代”。这也使得身临其中的道德教育感到困惑和迷茫。目前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处于两个端点:“被标榜的道德”与“被放弃的道德”。

“被标榜的道德”是长久以来我国的一种道德取向。在我国,社会宣扬更多的是一种高标的道德,是一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高尚的超道德行为。这就给道德行为增加了几分悲壮与高不可攀。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误解:所谓道德的行为就是自我牺牲的行为,是一种对自我需求的摒弃和唾弃,有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放弃。也正是因为此,虽然社会对道德进行标榜,但人们还是对“所谓的道德行为”有较大的畏惧感,有时甚至是抵触感。这也在实际上导致了“被标榜的道德”的虚妄。其实,道德行为在不同层次行为中都有所作为。只要是出于自愿地利他、利社会的行为都是道德的行为。而且,以“牺牲”和“烈士”的高尚道德来要求人们日常的道德行为,无疑会扼杀人的道德动机,对所谓道德行为望而却步。

“被标榜的道德”的直接后果就是“被放弃的道德”或者“去道德化”。以某市一起抢劫杀人案为例。案发后,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为什么事发当时围观者众多,但见义勇为者却均为老人呢?回答者均日:现在的社会不敢轻易做好事,自保要紧,以防引火上身。这种状况一则源于人们对“高标道德”的畏瞑,二则源于人们自我保存的本性的极度彰显。受现代性的影响,人们的内心似乎更多地浸染了现代性的“理性化”“道德祛魅”“超善恶”的自我保存的特点。人们除了遵守不得不为的法律义务、政治义务以外,基于可以自我选择、自由意志的道德义务已经被人们选择放弃了。而这样的状态似乎又回到了霍布斯所言的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成为了狼的关系。人人固守自我利益、人人自保,其结果也必然是人人相竞、人人争夺,而最终也必然导致人人相伤。“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是孤独的、贫穷的、龌龊的、野蛮的、短暂的。”[1]

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道德状况,使得我们的道德教育不知道定位在何处,该把孩子们的道德发展引向何处。被标榜的“牺牲”道德无视自我,必然不会真正被道德主体悦纳和认同,因而也激不起道德主体的道德动机和道德情感。“被放弃的道德”有悖人类社会的道德本性。我们的道德教育该何去何从,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才是合适的,如何在社会的道德两极中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二、学校:“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的悬殊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成效。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往往只是素质教育的点缀而已。只有当上级部门考察所谓素质教育的成果时,道德教育才被拿出来作为“锦上之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道德教育一直都是应试教育的外包装,常常无条件地让位于分数、竞争与考试。这种虚假道德教育的一个明显体现就是道德教育口号化。学校在诸如校训、制度文件等方面为道德教育营造了好的舆论氛围,但仅仅停留在舆论宣传上,对道德教育的真正践行却较少。

这其中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对道德教育的本身的困惑。很多学校虽然高喊道德教育,但对于什么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在哪些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怎样进行道德教育才是合宜的等问题不甚理解。所以,对道德教育的实践不知从何切入,这就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施。其二,很多学校虽然对道德教育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深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鉴于道德教育的“周期长、见效慢”,同时又不是“高考的考核范围”,所以被有意忽视了,也正是这种因素直接造就了学校道德教育“落寞的实践”。

正是因为这种“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的悬殊,使得道德教育“悬吊”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而不知该上该下:学校到底要不要道德教育,如何处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两者是此消彼长、还是相互渗透,谁来教合适,谁能教得了,教什么,怎么教,等等。学校的道德教育依旧深陷迷雾之中。

三、道德教育自身:“政治性”与“教育性”“道德性”的博弈

“道德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是被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即把国家的政治思想等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对政治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具有较强的政治意味和意识形态的色彩。后来,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在于其道德性和教育性,而不在于其政治性。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育者的价值澄明引导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提升及其道德人格的完善。

但是,从我国特定历史的社会背景来看,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的色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道德教育的政治性与其教育性、道德性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同向的?反向的?相互渗透的?等等。但是,仅从表面看来,政治性与教育性、道德性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方向是不甚相同的。政治性更多地类似法律对人的约束作用,它更强调体制内的人对体制的服从和归依。强制与规训的色彩较浓,选择的空间较小。但道德性和教育性是不同的,它是在对人的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价值呈现、价值澄清给予人们选择的机会。更加关注人的内在自律和积极主动。所以,道德教育的政治性与道德性、教育性起作用的方向和方式不甚相同。

也正是因为此,我们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三者关系的困惑和难题。同时,这也直接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本质,是道德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难题。

四、教育者:“自主的教育者”与“被规训的工具”的尴尬

教育者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判断的形成。教育者自身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的展现也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肯定和尊重教育者的道德主体地位,给教育者相对自由和自主的空间,以充分展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与道德成长,这本身就是很好的道德教育方式,其意义远远大于枯燥乏味的道德知识的灌输。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下,“教师不过是没有完全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满足培育社会需求类型的人的代言人、执行者,而教师本人作为人的尊严与需要,已经不得不退隐到了作为背景的地位。”口教育者更多地只是应试教育大机器中的一个“程序”或“零件”而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如果说学生是被规训的对象,那么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被规训的工具”。主要表现在,在现有的教育状况下,人们对教师的关注更多地是教师作为“教书匠”的存在,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学技术和技能,而对于教师作为“主体的人”“道德人”和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人”的维度关注不够。这也使得很多教师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追求与作为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这也正是为什么近年来教师失范现象频频见诸报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成为“自主的教育者”“有尊严的道德人”的诉求遭遇“被规训的工具”的尴尬时,作为道德教育主要执行者的教育者无奈而又失落。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很多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不作为”。可想而知,教育者“道德不作为”状态下的道德教育只会是“一盘散沙”“随波逐流”。

五、受教育者:“道德主体的我”与“被道德规训的他”的挣扎

道德行为判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道德主体的内在自主和自愿。因此,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我”的意识与存在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但是,长期以来受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影响,现有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育对象的客体化,或者说,把受教育者作为“被道德规训的他”的存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无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主体的我”的存在,作为道德人的存在;其次,不关注受教者的道德状况、道德需要、道德情感,而是一味地从外部、从社会的角度来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再次,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更多地是一种单向度的外在规训;另外,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更多地是一种道德规范的灌输与记忆,等等。

而这样的道德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不仅没有培养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意识,相反地,激起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甚至是道德本身的反抗和抵触。例如,有些学生因对道德的抵制而出现了“反道德行为”“反社会行为”。这样的教育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反倒是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生。它伤害了学生可能本有的道德感,也伤害了学生心灵的向善性。

作为独立的个体,受教育者同样希望作为“道德主体的我”而被尊重,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但在现有的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作为“被道德规训的他”而存在,这必然因激起学生的道德反抗,而直接导致道德教育效果的被抵消。同时,也正是因为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的“不认同”“不承认”,使得现有的道德教育骑虎难下。

综上,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陷入了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道德教育的上述相关因素都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改革。社会作为道德教育的大背景应该成为大众所真正认同和归依的主流道德观,以期能切实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感,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要避免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口号化,探寻道德教育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真正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对于道德教育本质的探求应不断深入,规避那种对道德教育任意“贴标签”,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无限赋加的做法;最后在上述几方面的基础上,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还原他们在道德教育的原初内涵和角色本质。

[参考文献]

[1]HOBBEST.Leviathan[M].New York:CollierBooks,1962:135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篇6

1.先天营养不足,数学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任教的班级共有46名学生。在他们升入职业中学的第一堂数学课上,笔者作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一道题,你对于数学的感受是:“喜欢”、“不喜欢”、“不好说”,结果选择“喜欢”的只有4人。还有一道题,你认为数学的作用:“很有用”、“没什么用”、“不了解”,结果选择“很有用”的6人,选择“没什么用”的10人。从这两道选择题我们可以看出,多数中职学生对于数学的态度是抗拒、迷茫。加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本身文化课基础差,特别是数学课。有些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对数学逐步失去了学习兴趣,最后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而另一些学生虽然对数学还抱有兴趣,但缺乏耐力恒心,一遇到困难就逃避,数学成绩可想而知。他们体会不到数学的作用,学习起来当然没有动力。

2.注重动手实践技能培养对文化课教学造成一定影响

职业教育强调要“强化实践能力,注重技能培养”固然无可厚非,因为这些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中职生的特点而提出的。因为社会建设需要大批的技能型劳动人才,动手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是顺应市场需求之举。但是,很多中职学校也往往因此而忽略了文化课教学。因为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底子本来就薄弱,加上学生误以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可以了,文化课已经不再重要。结果导致许多同学在上专业课时,学习积极性挺高,而上数学等文化课时就提不起精神。当然,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比较枯燥乏味,容易造成思维疲劳,知识相对难学,也是数学课堂遭遇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师越教越迷茫,成就感受到挫伤

在中职没有放开招生之前,学生也是经过中考选拔上来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积极性比现在要高出一截。但随着招生政策的调整,中职招生人数的扩增,学生的数学基础在不断下滑,学习习惯也差强人意。因此,中职数学教师除努力教数学知识之外,还需要花费很大精力来整顿课堂纪律,难怪许多老师慨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教师的成就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但是任凭中职数学教师如何费尽心思提高课堂有效性,学生们总是不买账,好像就是“只管耕耘,不讲收获”。有位职校数学老师甚至自嘲:“我课前精心备课,上课激情满怀,你上课不理不睬,课后作业不交;我的热情,好像一盆火,你的冷漠,就像一块冰。”这大概能反映大多数中职数学教师的失落感。长此以往,教师身心疲惫,当教师的成就感逐渐丧失,对中职的数学教学会产生消极情绪,这对教育教学质量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摆脱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困境的思考

如何让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走出困境?大批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为此在不断地努力。笔者长期从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地思考,在摸索实践。就如何走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困境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想法:

1.政策的引导最为关键

以往,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不同性质的职业学校对人才培养有不同的要求,但是现在,这种界限越来越模糊了。除了毕业证书有所区别外,人才培养目标没太大区别,这实际上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了影响。可行的做法是,就读职业中专的学生应该有中考英语、数学分数线;就读职业高中的学生开设数学课程(要求降低),不开设英语课程;就读技工学校的学生没有中考分数限制,不开设英语、数学课程。这样的好处相当于“大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或者,把中职的学制改为二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二年制的中职,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为3:7,人才培养定位为:能尽快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手段(技能考证通过初级),直接进入企业就业,数学等课程以了解数学常识为主;三年制职校培养的学生应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数学等学科达到中职学生素养(参考教学大纲),掌握过硬的操作技能(技能考证通过中级);四年制职校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为主(技能考证通过中级),也可与高职对接,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齐头并进,数学课能为专业课的学习起工具性作用,为终身学习奠定较好基础。

2.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地方课程建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改革、教材开发非常重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职数学教材,以2~3年为使用周期进行不断的更新修订,难度和要求在不断降低,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全国统一教材,不一定对每个地方都适用,因此,开发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成为一种需要。笔者参与了数学地方实验教材的編写,体会颇深:地方实验教材对当地学生来说,地方气息浓厚,可读性强,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效果。

3.加强学法指导

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加强学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1)加强思想教育。如前所述,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没有用或者对数学的作用不了解,他们自然缺乏学习数学的动力。因此,教师平时要经常举一些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的生动实例,让学生明确掌握一定数学知识是将来就业的必备条件。让学生体会到买卖贸易、图样设计、产品检测、税费汇率、模具制造等,无不需要数学知识来帮忙。帮助学生树立数学与工作息息相关的观念,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产生兴趣的基础。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氛围的营造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所研究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在任教班级进行了多年尝试,发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等确实有较好的效果。

教师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宽松的学习环境,民主的教学气氛,生动有趣的课堂等都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重要原因。教师的教学“花样”有多少,学生的参与程度就有多高。游戏、抢答、接力赛、角色扮演等,难道就不能运用在中职数学课堂吗?

(3)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用内心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时,才能学好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提出问题。在课堂上采取恰当的组织形式,相互帮助,提倡合作学习。如果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尝试、讨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那么,他解开的可能不单单是一道数学题,更是讨厌数学的一个心结。

(4)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习数学,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思想方法。但是,纯粹地向学生讲解传授思想方法,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接受效果差。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时,应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平常学习或者游戏当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思想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分类讨论思想,“在9件外形相同的产品中含1件稍轻的次品,最少用天平称几次找出次品”等问题。也许,学生掌握了这类分类思想,在今后工作时加以运用,届时,分类讨论不再是一种数学思想,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4.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中职数学的三大教育功能:一是提高学生个人文化素质;二是掌握数学知识以便于更好地为其他专业知识服务;三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全国一线技术劳动者基数大,他们的数学素养提高了,实际上就是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添砝码。不仅如此,数学知识学好了,对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有更大的帮助,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前提条件。因此,中职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也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原来“师道尊严”思想应该逐渐淡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也许,教师在课堂上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以为很多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出来,但偏偏学生回答错误或回答不上,这时候,教师该做什么?责备学生吗?嘲笑学生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学生会对数学更没有兴趣,彻底失去学习的信心。此时,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鼓励、适当的点拨启发。总之,中职教师的耐心应该像幼儿园的老师,爱心应该像伟大的母亲,宽容之心要像浩瀚的大海。

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千万不能有“我的水平教这些学生已经足够了、我的辛苦付出都是白费”等思想,反而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相关教育理论水平。比如学习心理学方面知识,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等,来指导自己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好地开展中职的课堂教学工作。

5.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毕竟,十个手指也各有长短,付出同样多的努力,收获的成绩也不可能一样。所以,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恰当的考核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助于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不应该是一次性终结评价,要考虑考勤、课堂纪律、问题回答、参与探究、作业、考试、进步奖励、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学分制。学生的付出得到了承认,他就能体验到辛勤劳动换来成果的快乐,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终上所述,只要各种方法手段多管齐下,中职数学教师积极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那么,摆脱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困境,提高中职数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只有这样,中职的教育事业才能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当前小学写作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篇7

一、当前我国小学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 一) 教师写作教学观念传统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多对语文写作教学认识不足, 形成了“写作素养的提高要靠日积月累”“写作方法需要学生自己领会”的错误写作教学观念, 忽视并否认了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 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课程的发展, 对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造成了阻碍。

( 二) 语文写作训练形式单一

我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多采用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学生课后完成、教师审阅的传统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训练, 训练形式单一并且缺乏灵活性, 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低下, 在语文学习中视语文写作训练如洪水猛兽, 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不利影响。

( 三) 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

语文科目是一门十分重视生活体验的课程, 充足的生活体验将会为语文写作提供准确的语言叙述以及真实情感, 相反, 生活体验的缺乏则会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难以写出自身的真情实感, 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与学习。小学学生由于自身年龄较低, 加之学校以及家庭的活动限制, 使得小学学生在语文写作方面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 严重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语文写作。

( 四) 学生缺乏自主写作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 学生小学阶段的知识积累将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为此,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了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目前, 我国小学写作教学课程中, 学生缺乏自主写作兴趣成为了小学写作教学中的一大阻碍。部分学生认为写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只有教师布置了写作任务, 学生才会去进行写作, 缺乏写作兴趣的引导使得学生无法得到写作训练, 导致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有效提高, 严重影响了小学写作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小学写作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

( 一) 积极转变传统写作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方式下, 教师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自己领会”等观念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 针对我国小学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小学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写作教学观念, 摒弃错误的写作教学方法, 努力实现以学生为写作教学主体,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写作,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语文教师要做到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转变, 为学生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从而使学生把握写作技巧,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 二) 转变写作训练方式, 拓宽写作训练渠道

语文写作训练是小学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前我国传统的教师布置写作任务,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以及教师课堂审阅的写作训练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灵活性的充分尊重, 对于发挥学生自主写作能力造成了不利影响, 严重阻碍了我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课程的正常进行。为此, 积极转变写作训练方式, 拓宽学生写作训练渠道成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小学写作教学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写作训练方式, 可将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写作任务作为写作训练的第一个环节, 了解学生写作意愿, 激发学生自主写作兴趣, 从而提高小学写作教学质量。

( 三) 充实校园图书馆资源, 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写作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果以及生活体验的真实反映, 丰富的生活、学习知识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前提。为此, 小学校园应充分重视图书馆建设,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写作资源支持, 学生通过图书馆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生活知识, 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写作时有题可写、有话能写、有情要写, 有效地提高小学写作教学质量。

( 四) 鼓励学生自主写作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自主写作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写作有着重大意义。因此, 在小学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以兴趣带动学生写作, 从而提高小学写作教学水平与质量。教师可通过特定室外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感想写作, 在实践活动中,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身感想, 为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针对我国目前小学写作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教学观念传统、学生写作兴趣缺乏、写作训练方式单一等问题, 小学院校应积极配合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引导, 增强学生自主写作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写作素材并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的写作训练, 有助于我国小学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旺盆.当前小学写作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11 (09) :109-122.

[2]郝清琴.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J].学周刊, 2015, 24 (13) :202.

[3]倪文颖.提升小学低年级写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5, 19 (07) :199.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篇8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存在的困境分析

在教学改革得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 部分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及推进教学改革深入的过程中, 因种种因素制约导致教学工作陷入困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过于迷信电教手段, 出现本末倒置现象。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改革与电教手段的运用混为一谈, 认为只要使用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就等于教学现代化了, 在教学活动组织中频频使用多媒体手段, 不仅使用间隔时间较短, 而且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环节, 也使用多媒体手段, 导致整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 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深度严重不足。也有的教师将整节课的一体化课件照搬到课堂上使用,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导致“电脑指挥人脑”, 教学活动呆板, 成效低下。

(2) 自主模式流于形式, 实际教学成效不高。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 自主学习模式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起来, 开动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将其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提出思考题, 其余问题全部由学生自己解决。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没有进行课前充分的自主预习作为基础, 同时也没有在课堂自主学习环节进行师生互动, 教师的重难点启发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结果导致学生轰轰烈烈学习之后效果不佳, 没有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分层教学操作不当, 产生负面心理效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 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大化发展, 这是分层教学的目标与出发点。但是一些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其执行变味,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只是按照某一次成绩进行分类, 并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真实状况, 并且对学生也没有能够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作为基础, 导致学生出现“分层就是分等级”这样的抵触思想, 让分层教学模式脱离了正确的轨道。另外, 许多教师在分层教学中“一分到底”, 缺乏动态管理模式, 也是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

(4) 课外活动目标不明, 未能提升促进效果。为了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开展了以巩固和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成效为目标的课外主题活动。但是, 部分教师在活动设计与组织中, 过于重视了活动的娱乐性功能, 知识性效果反而弱化, 学生活动开展得较为火热, 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语文课外主题活动设计的初衷, 未能有效体现对语文教学成效巩固的目的。

二、有效突破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困境的途径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思考与分析, 审视不足, 优化改进。

(1) 要坚持科学使用电教教学手段。在电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坚持科学原则, 首先在教学手段使用的频率方面密切注意, 不能够过多过滥, 多媒体手段使用过多会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 也浪费了教学时间。其次要保证在关键节点使用, 如在营造教学氛围、补充教学信息等方面使用, 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音乐营造情境, 将教材中的枯燥文字表述转变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和视频, 来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 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另外, 教师还应当从单纯的运用成品教学课件, 逐步转变到自主设计和创新方面, 提高多媒体使用的实际成效。

(2) 要抓住自主教学模式精髓实质。运用自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在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紧扣要点。首先要对自身的角色准确定位, 自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并不等于完全放手不管, 还应当对学生进行重难点的启发引导, 保证学生的独立思维、合作研究能够深入进行下去。同时, 为了保证课内自主探究模式的有效进行, 教师还要将教学环节进行前延, 让学生对照预习目标进行前置性学习活动, 解决基础性内容, 搜集学习难点问题, 为课内质疑和合作研究奠定基础, 确保整合自主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 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 要合理设计组织分层教学活动。作为兼顾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模式, 教师在运用分层模式组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首先要向学生进行宣传, 让学生明白进行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基础得到更好的发展, 消除学生对分层教学模式的误解。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 不仅要针对学生的某一次成绩, 还应当兼顾到学生较长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 在综合分析评定的基础上, 还要兼顾学生的自我评定, 综合确定学生的分层。另外还要实施动态管理, 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 依据考核结果分别进行升级和降格, 以竞争的机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4) 要保证课外主体活动目的鲜明。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际, 要与语文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保证整个主题活动的中心是围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 在此基础上优化活动形式,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借助于课外兴趣小组、专题研究活动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 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活动空间, 以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当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困境, 深入研究分析, 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改进, 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篇9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1) 学校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在部分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眼中, 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才是主要学科, 一切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中心, 在师资力量安排、教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执行等方面存在着不均衡性。有些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即使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 也被安排改任语数学科,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多为接近退休年龄的老教师, 或是因身体原因予以照顾的教师, 将信息技术学科任教的工作作为一项照顾的福利。

(2) 师生教学活动出现异化。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 不仅要让学生初步接触电脑与网络, 还要掌握必备的技能。但是在部分学校,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考核较为宽松, 并不像语文、数学学科那样高频率和严要求, 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放松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呈现出松散状态, 学生也乐得清闲, 将其当做了游戏课、娱乐课。这种思想与状态直接影响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执行严谨程度以及教师教学的质量, 背离了教学的目标要求。

(3) 学习条件有待继续提高。虽然许多家庭配

技术备了电脑, 连接了网络, 但是并非所有学生的家庭研究而学校的电脑房在电脑配中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备数量、配置等方面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仅仅能够基本满足课堂教学的安排, 学生若在校期间需要进一步学习, 这样

的条件并未完全具备。

(4) 学以致用效果相对偏低。许多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没有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是没有将教学中的操作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紧密结合起来, 导致学生所学无法得到有效运用。这违背了信息技术学科所学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目标, 也导致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偏低的状况, 没有能够全面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

二、对突破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困境的对策

(1) 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层以及相关职能科室,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并在实际教学管理与安排中加以重视,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首先, 在师资力量配备上要坚持专业师资为主, 兼职师资为辅, 并强化对任课教师的岗位技能培训, 尤其是重视操作技能的培训, 采取送出去、走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要保证岗位人员胜任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其次, 学校教研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督查督导力度, 要确保教学时间的充足, 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 在任何时段占用信息技术教学时间,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上机实践操作课, 都要保证课时数充足, 即使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占用的, 也要在事后进行同等课时的弥补。

(2) 严格遵守课程教学标准,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来,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严格按照情感、知识与能力三维目标要求, 对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操作要点进行严格落实, 不仅要教会学生熟悉电脑功能, 还要让他们能够熟练操作、有效运用, 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学会了电子邮箱以及QQ号的申请,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电子邮箱、QQ与同学之间实现方便快捷的交流, 保证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灵活运用。

(3) 立足实际创造学习条件, 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对于家庭中拥有电脑和网络的学生, 教师应当对其提出课后训练要求;对于住校或者家庭无法满足这一条件的情况, 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电脑房的作用, 可以采取时间穿插、人员分批的方式,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上机操作机会。也可以按照换人不歇机器的方式, 在早读课、活动课、中午午休分批安排学生上机上网操作, 帮助学生及时将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这一方面, 学校应当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条件进行灵活安排, 保证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上机操作, 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要求。

(4) 结合实践开展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电脑以及网络相关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发挥抛砖引玉作用, 让学生将所学用于实践生活中, 灵活运用。例如, 在幻灯片制作等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操作步骤与要点的传授之后, 可以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数码照片, 进行插入、设置背景等操作, 并制作成质量较高的幻灯片。在这样的理论联系实践操作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幻灯片制作的操作方法, 同时也巩固了其他方面的内容, 实现了融知识性与能力性于一体的教学目标。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篇10

一、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困境分析

(1) 美术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初中师资队伍建设中, 美术学科属于“小学科”, 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 难以满足美术教学需求, 加上部分中青年美术专业教师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 半路转行教学其他学科, 导致美术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学校将美术教学工作当做了照顾性的岗位, 安排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或者身体不好的教师任教, 认为没有中考应试压力, 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松懈。这就导致初中美术教学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整体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2) 课程标准执行不够规范。充足的教学时间是美术教学目标全面完成的重要保证, 这一点在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却存在着薄弱环节。一些学校虽然在课程表的安排上保证了美术教学的课时数, 但是实际上挤占现象较为严重。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其他重要时段, 一些学校直接将美术等学科的时间, 调整为语数外学科的练习或者教学时间, 影响了美术教学进度安排与效果。另外, 部分初中美术教师自身对教学重要性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 存在着随意将美术教学时间送与他人的现象, 导致美术教学时间不足, 不能够严格执行课程规范。

(3) 教研教改力度有待提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初中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各种新的教学经验、成果异彩纷呈, 成为了教坛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是在这热火朝天的景象背后, 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 学科之间的教研教改力度不一, 语数外等应试学科的教学改革研究力度较大, 观摩课、座谈会、开放日等, 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但是美术等学科的境遇就大相径庭了, 有的学校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忽略了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 导致美术教师业务学习研究工作陷入停滞状态。

(4) 教学资源整理成效低下。美术教学工作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巧的传授, 还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因素与资源, 进行深度发掘并加以运用, 实际上, 许多教师将初中美术教学活动局限于单纯的课堂之中, 没有将课后资源整合起来, 导致学生的兴趣爱好, 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各种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初中美术教学成效的资源白白浪费掉了。

二、有效突破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困境的几点建议

面对上述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学校、教师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深入开展分析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突破教学困境, 提高教学成效。

(1)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美术师资队伍。只有建立起高素质的初中美术师资队伍, 才能够保证整个教学成效提升。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注重培养专兼职高素质美术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好专业师资的示范辐射作用, 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抽用美术专业师资。同时, 要强化兼职师资培训工作, 可以通过脱产培训、师徒结对、校内交流等方式, 进一步提高初中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学校在美术师资力量统筹安排工作中, 不能将其当做照顾性岗位, 要充分发挥出美术教学工作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 要严格执行美术教学的课程标准。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中, 任何人都无权改变课程标准, 要保证初中美术学科充足的教学时间, 千万不能出现随意挤占的现象。在学校层面, 首先要去除默认应试学科挤占美术教学时间的思想, 真正重视美术教学工作, 其次要强化督查考核, 对于随意挤占美术等学科教学时间的行为, 要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管理要求进行奖惩兑现,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良好氛围。在教师层面, 每一位美术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美术教学工作, 不得因为美术学科不属于中考应试科目就放松对教学工作的要求, 随意将教学时间送与其他学科, 影响美术教学成效。一定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特殊情况占用美术教学时间的, 在事后应当给予相应课时的弥补, 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3) 要进一步强化美术教研教改工作。教研教改是初中美术教学工作的灵魂, 一定要从各个层面强化对初中美术教研教改工作的推进力度, 提升整个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与教学成效。教育主管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美术教学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将其纳入整体规划之中, 通过分级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等方式放大辐射效应。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组织观摩课、研讨课等形式的教改教研工作, 并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进行研讨,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初中美术教师自身也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学习借鉴美术教学中成功的经验, 提高与自身教学工作的结合度, 有效提升初中美术教学成效。

(4) 要统筹推进美术教学资源的发掘。突破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就是构建立体化的美术教学模式, 充分整合课外活动资源, 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教师一方面要将课外兴趣小组的作用发挥出来,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项目进行专门辅导, 并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教师还要利用各种展览会等契机,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 感悟美术学科的魅力, 增强美术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发挥好信息化手段的作用, 向学生展示各种美术作品, 提高学生的接触面。

综上所述, 在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中,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应当针对面临的困境深入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 以切实提升初中美术教学成效。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篇11

一、当前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美术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遇到瓶颈。在许多初中学校,尤其是县级以下基层初中,美术师资队伍建设陷于尴尬境地,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数量较少,有些学校还将年轻的美术科班出身教师改任其他学科,充实应试科目教学工作,而担任美术教学工作的许多教师,要么半路出家,专业知识技能不够扎实,要么年老体弱,这些岗位被学校当做了照顾性安排的岗位,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美术教学时间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在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理念引导下,语数外等学科成为了许多初中校长、老师眼中的一等学科,音体美等学科则成为了三流学科。为了满足应试教学的需要,这些所谓的一流学科大量挤占音体美学科的教学时间,有的学校看似课程表上安排的美术教学时间较为充足,实际上真正完全落到实处的寥寥无几。在阶段性考试的复习阶段,甚至有些学校直接将美术教学的时间分配给其他学科,导致教学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3.美术教学所需器材设备投入不足。要全面完成初中美术教学任务,需要添置必要的教学设施。一些学校以资金紧张、上级配备不到位等理由,迟迟不予落实,将有限的财力完全倾向于应试学科的建设,对于美术教学所需的基本条件没有得到保障,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按照现有条件因陋置简组织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

4.美术教学研究活动流于表面形式。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部分初中学校重视了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研究,但是对美术学科教研活动重视程度不足,仅停留于教研计划,或是每学期举办一两次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没有能够真正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研究。

5.美术教学空间拓展未能创新推进。作为初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善于开展教学研究,还要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尤其是要将校内外、课内外各种有利于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有利于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资源整合起来。部分教师在这一方面做得较为欠缺,完全局限于课堂教学的范畴,没有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宽泛的美术发展空间。

二、突破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困境的主要途径

1.统筹协调师资力量配备,保证满足美术教学需求。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作为学校层面,应当尽可能地安排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美术教学工作,数量不足的可以安排具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兼任美术岗位教学,并且要积极开展师资培训,推荐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美术教学技能培训,并在学校进行二传手培训,达到以点及面的辐射效果。在各个年级的美术教师配备上,要形成每个年级都有牵头教师、骨干教师的格局,发挥火车头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整个年级的美术教育成效提升。

2.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规定,保证美术教学时间充足。学校与教师都应当严格遵守课程规定,学校教学管理层面要严格禁止随意挤占美术教学时间的行为,需要调整教学时间的一定要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并且在事后要给予相应课时的补偿,坚决不得压缩和挤占美术教学时间。对于美术教师而言,要严格遵守教学常规,按照规定的课时开展美术教学,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将教学时间转让其他学科,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初中美术教学工作能够有充足的课时数。

3.多措并举加大教学投入,保证美术教学各项需求。必要的教学设施投入是美术教学开展的前提,美术教师要根据美术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提出所需解决的设备器材,争取将美术教学设施采购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以满足美术日常教学工作的需求。学校层面也应当积极向上级教育、财政等部门汇报美术教学投入状况,争取他们在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支持,以提高对学校美术教学工作的投入。

4.夯实美术教学研究工作,保证教研工作切合实际。美术教学研究工作既要扎扎实实地开展,更要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等各类组织要切实承担起美术教学工作研究的责任,经常组织教师开展美术观摩课、研讨课分析,组织骨干教师开办讲座,进行美术教师沙龙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有机会在一起切磋美术教学的经验,学习美术教学的技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美术教研活动,走出去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教师还要通过远程学习、学历进修、脱产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美术教学业务能力,为更好地胜任岗位教学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5.着力拓展课后活动空间,保证学生个性得到培养。美术教学工作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更要向课外进行延伸拓展。美术教师在这方面要与时俱进,在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各类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开展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训练,如国画、素描、水粉画等等,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在课外活动这一空间范畴内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针对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培养,为他们设计专门的培养计划,将训练培养工作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统筹兼顾起来,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虽然还面临着一些不足,但是只要广大教师能够创新理念,积极开展分析研究并予以优化和改进,这些困境必将得到有效突破。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篇12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教学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小学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是在同一地区、同一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投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相对而言, 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投入力度较大, 无论是教学设备的硬件投入, 还是课件、课题等方面的软件的投入, 都得到了快速提高。但是一些学校对体育教学的投入相对不足, 不仅在场地设施的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着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 而且在教学软件建设方面也相对不足, 导致体育教学无法得心应手。

2.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停滞不前。在长期的应试理念影响下, 许多学校都将师资配备的着力点放在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方面, 对于音体美包括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师资配备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不但没有达到专业教师任教的目标, 而且在体育教学岗位师资力量的配备上, 将一些接近退休、体弱多病, 或者有着其他情况的教师安排担任体育教学, 将体育学科当作了安排照顾特殊情况的岗位, 在这样的状况下, 师资整体建设水平较为低下。

3.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有待加强。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而言, 体育教学研究就显得较为滞后。虽然有些学校也制定了较为详细的体育教研计划, 但是这一计划始终停留于纸上, 以及完善资料应付检查上面, 没有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或是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不相适应, 以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没有能够立足教学实际需求进行教学研究, 存在教研表面化和去实践化的形式主义状况。

4.课外活动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小学生活泼好动, 体育学科具有广泛的拓展空间, 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完全局限于单纯的课堂体育训练。课外活动没有能够将体育训练内容融合进去, 对于一些体质较好、具有运动发展潜质的学生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导致教学较为单一。

二、有效突破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困境的思路

1.采取“向上争取”与“自己筹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硬件设施的投入花费较大, 除了像单杠、双杠、跳马、篮球架等投入外, 塑胶跑道等高档体育教学设施的投入更大, 动辄几十万元, 这是学校所无法独立承受的。对此, 学校可以采取向上积极争取的方式, 向财政、教育等部门寻求帮助, 加大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对内则开源节流, 在学科投入之间统筹协调, 在软件设施建设方面逐步建立起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以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2.采取“引进力量”与“就地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优质师资队伍。优质的体育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 针对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基层小学体育师资配备不佳的状况, 可以采取“引进力量”和“就地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打造本校的优质体育师资队伍。“引进力量”是按照中心校、龙头校辐射一般校、薄弱校的方式, 采取中心校、龙头校的体育师资走教方式, 担任周边联系挂钩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 或是定期进行送教, 帮助各学校体育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另外还要强化“就地培养”, 在现有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专职体育教师的基础上, 选拔一批体育方面有一定专长的教师担任兼职体育教师, 以满足实际需要, 对他们强化教育教学理念和体育教学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他们的体育教学业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经过向外寻求援助和对内强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能够有效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在短时期内改变体育教学力量薄弱的状况。

3.采取“汲取经验”与“自我总结”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体育教学改革。部分学校体育教学模式陈旧, 没有能够将先进的教改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这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了制约。对此, 学校应当要求广大体育教师经常上网浏览搜集体育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 并与自身的体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改善和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工作, 不仅要强化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还要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有所突破。要在体育教学中兼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参与性, 让他们更多地融入到自主训练之中, 要发挥信息化媒体对体育教学的促进功能, 重点开展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体育多媒体教学活动, 提高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程度,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4.采取“兴趣活动”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课外空间的拓展也是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 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点有效走出困境。教师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种体育兴趣活动, 对男生可以开展武术、足球、排球等兴趣小组活动, 对女生可以开展健美操等兴趣小组活动, 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另外还可以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项培养, 对这些具有较好天赋的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训练体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面对这些困境应当积极思考, 认真履行好职责, 以创新的理念推动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发展。

摘要: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面临很多问题, 要有效突破当前困境, 就应该采取“向上争取”与“自己筹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引进力量”与“就地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汲取经验”与“自我总结”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兴趣活动”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柏拉图法律思想下一篇:数字化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