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困境

2024-10-21

哲学困境(通用9篇)

哲学困境 篇1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其形式和内容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基础的显著变化, 文化意识也必然相应的蜕变。也就是说, 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哲学需要重新找寻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展方向。

一、当下哲学没落的原因分析

1978年, 《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正是由于这篇哲学意味相当浓厚的文章, 由此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掀起思想解放的波澜, 为“改革开放”开辟了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问题也逐渐显现, 那就是当时的哲学理念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浪潮, 由此许多的出版社和书店都被哲学著作所拖累, 影响其经济效益。高中毕业生报第一志愿时多愿意选择热门的与经济相关的专业, 哲学专业的学生多是调剂而来, 大学不得不停止或减少招生哲学专业的学生, 被哲学专业录取的学生真正对哲学感兴趣的恐怕也在少数。许多人转移到热门专业, 或专注于英语和其他实用性的知识上, 以便毕业找到出路。不用说, 哲学专业成为越来越没落的文史类专业之一。

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被前所未有的金钱冲昏了头脑, 往往追逐效率和金钱, 相较于哲学家的话语则被显得无足轻重。这种现状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人们思想觉悟低, 被物质世界所俘获。归根结底, 还是应该从哲学的内部寻找答案, 哲学之所以被冷落, 是因为哲学未能与时俱进跟上甚至滞后后于时代的步伐。

伴随着现代学科的分化和社会转型, 哲学也像别的学科那样, 成为专门之学, 不再是所有学科方法论的指导老师, 哲学家也从前台退回到幕后, 开始到书斋中进行潜心的研究。这样就导致学术研究其实是与现实生活相分离的, 而如果哲学之思不是对芸芸众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应的话, 它其实是徒劳无功的。因此, 哲学的视角和方式若一成不变, 那么它将会自行消亡。

面对现状, 哲学家不应该气馁无望, 相反, 应该根据症结所在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变革的浪潮中, 从中寻找走出困境的答案, 同时也应有“板凳要坐十年冷”从容心态。依托我们所处的时代, 遇到问题不能全靠本本主义而解决, 需要探索新的处理方式和答案, 这可能会是个漫长的过程。浅薄的思想可能在某个历史时期大有市场, 但终归会退出历史的舞台。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保持前瞻性和冷静的批判质疑精神、对指导社会实践极具价值、能给人以勇气和智慧的的哲学, 才会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才能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因此, 目前哲学家的任务是, 对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 而不是在抑郁中沉沦。真正的哲学家必期许于“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事升太平”, 充满为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深切的大众关怀。

然而, 与之相悖论的是:缺乏对现实关怀的哲学就会变为空洞的思维游戏, 而只参与社会生活就与哲学之思的超越和本质相去甚远。这个问题是考量哲学生命力长久的关键, 同时文化底蕴的深浅与文化是否先进也会受到影响。有没有新的研究状态是我国哲学能否存续的关键, 新的研究状态应该有开放的视野, 理性的态度, 客观的精神和具有多元的文化包容度。只有这样, 才能够产生对大众影响深远的思想。

二、哲学教育的路径分析

深入现实与了解实际恐怕是所有学科的第一要求, 当然, 哲学也不例外。奉承第一要素不是等于就会产生好的哲学, 同时还要让哲学像哲学, 这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 这才是让哲学成为哲学的关键, 同时也是我国哲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 能够记住和讲出多少哲学观点不是根本, 哲学教育在于教人追求一种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也就是说, 哲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 教人爱智慧, 教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批判性思维, 教人求真、向善、追求真善美, 教人能经受得住人生中的痛苦和磨练。

(1) 就教人爱智慧与具有批判性思维这两个问题而言

中国的思想发展模式的传统是以肯定为主要形式。相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史, 中国哲学史更多类似于在做历史评论。批判和超越在我们的实际思维中并不是不存在, 只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继承。久而久之, 中国学生就形成了缺乏批判性思维, 中国学生缺乏质疑能力而善于死记硬背。这从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位中西方哲人的教学模式中可见端倪:孔子思想的主要载体《论语》中都是“子曰”, 学生都是恭恭敬敬的听讲而不会质疑老师的说法;苏格拉底的教育模式则是提问和发问, 不断砥砺学生思想的锋芒, 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 在讨论互动中将问题解决。两种传承千年的教育模式各有利弊, 但中国学生批判质疑精神无疑是一块思想短板, 这也就是当代大学生中面对老师和学术权威多是唯唯喏而缺乏锐气和锋芒的深层次原因。当知识的记忆顶替了观念的创新的时候, 创新就沦为一个空洞的概念。教会学生学会提问、具有批判质疑精神、并能在批判质疑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应该是当下哲学教育的一个重点。

(2) 就教人求真、向善、追求真善美而言

一个一切都向钱看的社会只能滋生出唯利是图的心态, 人们的求真、向善、爱美之心只能让位于假大空、耍奸弄滑和物欲横流。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 全社会都要加强对真善美的哲学思考。柏拉图把人界定为理性动物和价值动物, 认为求真是人的精神状态之一。真就是真诚正直, 诚实守信, 重诺守约, 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 不说谎作假, 去欺瞒他人。哲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做人处事讲信用讲信誉, 信守承诺, 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努力做好;接人待物要把心摆正, 坚持真理, 对人和事按统一标准进行评判。亚里士多德把“至善”作为伦理学最重要的范畴。康德认为“持善”、“求善”是人类的本质体现。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成人之美, 都是与人为善的表现。哲学教育要注重培育良善之心, 要教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想人所想、理解包容,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友善的与人相处。“美德就是知识”是一个哲学命题。“德”原指事物的特性与品格, “知识”则指关于存在本性的知识, 又是指一种“分辨善恶的知识”和关于合理安排的“善”的最高、最普遍的知识。哲学教育要注重培养人的美德, 也就是培养人的一切优秀品质。人之所以行善, 就是因为拥有各种美德。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能动性, 去践行这些品质并影响他人。对美德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对“道德价值”的肯定和对“善”的坚定信仰。

哲学教育在于让更多的人尽可能地拥有哲学素养, 而不是有多少人从事哲学工作, 以及有多少哲学家对别的专门之学夸夸其谈的进行“方法论指导”。而是让人们拥有良好的品格, 让人们遇到问题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做整体的把握和分析, 让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指数能够更高, 让社会更加和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哲学的声音也随着声势巨大的改革浪潮逐渐远去。之所以产生这种现状在于哲学未能与时俱进跟上甚至滞后后于时代的步伐。同时哲学专业遭到冷遇也需要从自身找寻答案, 认清哲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让社会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哲学,批判,教育

参考文献

[1]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M]﹒第218页。[1]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M]﹒第2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第48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第48页。

[3]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第7页。[3]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第7页。

哲学困境 篇2

题名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一类的作品现已出书了好些种,这种标题自身便预设了“我国现代哲学”的客观存在。但实习上,“我国现代哲学”或许“现代我国哲学”这类短语的实习指称,仍是一个值得议论的疑问。其间最出色者,莫过于哲学疑问与文明疑问的牵扯不清,我称之为“现代我国哲学的文明羁绊”。 这种文明羁绊有其特定的内在,便是“中西文明好坏比照”。由于这种羁绊,到如今中止,咱们是不是现已具有了、或许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了自个的“现代哲学”,真实仍是一个疑问。在我看来,在文明羁绊的作用下,所谓“我国现代哲学”,要么不是“哲学”,至多是“文明学”或“比照文明学”;要么不是“现代哲学”,而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现代汉语译著;要么不是“我国哲学”,而不过是西方哲学的汉译或许转述。前者根柢上是一种文明研讨,这是出于“显性的文明羁绊”;后者则是西方哲学的简略仿制,乃是出于一种“隐性的文明羁绊”。这便是为何咱们迄今中止依然不能在真实哲学的层面上跟西方哲学翻开对话的缘由之地址。

这篇文章的标题显着现已预设了这样一个观念:哲学跟文明是截然不相同的东西。所以,咱们有必要先对这个观念有所奉告,舍此,这篇文章的议论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谁都晓得,“文明”正本便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而这些年咱们发现,它简直成了一个一应俱全的“大全”、“套子”,以至于令咱们从侈谈文明到怕谈文了解。

哲学与文明的区别是多方面的,而考虑到这篇文章的题旨,这儿我只想阐明这样一个观念:文明老是具有民族性的,而真实的哲学却没有、或许说不该该具有民族性。说文明“有”民族性,大概是没有争议的;但是说哲学“没有”民族性,这就能够引起争议。所以,咱们有必要对“哲学无民族性”这个出题加以阐明。

能够类推的一个比如便是科学。当然,我是敌视把哲学归结为科学的。不过,哲学尽管不是科学,但又与科学有许多相通的当地,其间之一便是:真实朴素的哲学与科学相同是没有国界的,不论西方哲学仍是我国哲学,都是“研讨人生切要疑问从根柢上考虑”的东西。咱们当然能够写出《我国科学史》、《西方科学史》这样的东西,但这并不标明科学自身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我想,读者是会附和这个观念的。别的一个更为切近的能够类推的比如便是逻辑。我尽管也并不支持某些哲学的逻辑主义倾向,但我信任哲学也跟逻辑相同,是没有民族性之分的。能够有“我国逻辑史”、“西方逻辑史”,但无所谓“我国逻辑”、“西方逻辑”。真实的哲学自身既没有地域、也没有民族之分。至于“我国哲学”“西方哲学”这样的叫法,在我看来,它们所指称的也不过是作为“前史”存在的东西,而并不标明我国和西方有不相同的哲学思维,由于不论归纳、演绎、仍是直觉或许直观(intuition),在我国和在西方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一点晓得是至关重要的,不然咱们必定一初步就堕入如今多见的一种隔膜心态:我是弄“西方哲学”的,你是弄“我国哲学”的。作用正如有人提出的一种对于现状的估计:搞中哲的不了解西哲,搞西哲的不了解中哲,两端自说自话,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尽管咱们下文仍将运用“我国哲学”、“西方哲学”这样的说法,但它们所标明的仅仅在我国和在西方的哲学之思的前史作用之不相同,而不是说它们的哲学之思自身的不相同。

当然,以上仅仅一种朴素的类推,未必真能阐明疑问。对于“哲学无民族性”这个疑问,咱们还须加以本质的阐明。这首要触及到的便是对于“哲学”的界定疑问:何谓哲学?这当然也是一个很大、很杂乱的疑问,一百个哲学家,就会有一百个“哲学”界说。因此,假定我也在这儿给出一个界说,那就很能够使我自个一初步就堕入一种十分风险的境况。所以我不能下界说。但我又总得有所说。至于我之所说是不是为读者所认可,也是我所无法判定的。

我想说的是,哲学乃是一种特别的思维办法(更稳当地说是思维的“进路”,即approach):它与其它晓得办法区别,既不在目标上,也不在主体上,而是在思维办法自身上。哲学之思的特征在于:哲学所思恰是其它所思之所不思。任何一种晓得办法,作为一个思维进程,总有它的逻辑起点、言语布景或许语境,而这个起点恰恰是这个思维进程自身所不思的,是被作为不证自明的原则承受下来的观念条件。这个观念条件,正本便是现代语义学、语用学所谓的“预设”(presupposition)。所谓预设,作为任何言语的语用条件,便是“对于表达或言语的意义的一种不言自明的(宛转而不言明的)设定”,亦即“在外交进程中两端一起承受的实习或出题”。“咱们老是妄图在说话与考虑中证实咱们对于指号的指称的有关陈说是准确的”,所以“咱们预先假定了指称的存在。”但是哲学所思的恰是这个观念条件、这个预设自身。例如科学要思物,哲学相同要思物,但它们的思维进路是不相同的。悉数科学之思依据三大根柢预设:所思之物是客观真实的,是有规律性的,是能够晓得的;但是科学自身并不对这些预设进行查询,而是把它们作为所谓“自明的”(self-evident)东西事前承受下来了,不然,科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但哲学则不然,它恰恰要对这些个作为条件的观念预设自身加以查询。

现代生活的哲学困境(下) 篇3

神圣感的缺失

也许你们会说杨老师说的神圣跟宗教、跟迷信到底有没有关系?是不是让我们回到迷信的,相信鬼、相信神,甚至相信上帝的时候才有意义?我们相信上帝的时候,每个人的意义是跟他上帝的关系界定而存在的,那是没错的,但是我们可以回去吗?我们可以把理性化的进程逆转吗?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而所谓的现代化同时就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而理性化的过程本质就是怯魅的过程,魅就是神秘的,不可思议的东西,理性化的过程就是把神秘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赶出人们视野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既然不可逆转,我们重新构造一个有神圣性的东西可能吗?还是有可能的,这个时候我要引入一个我自己非常喜欢的时代,就是北宋,北宋恰恰是既有理性又重新神圣的时代,我们知道其实儒家是极端理性的,儒家人文精神的自觉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最早的,在孔子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自觉就已经出现了,孔子相信不相信鬼神呢?孔子说过一句话,叫敬鬼神而远之,孔子那个时候鬼神的已经变成文化、风俗和政治里面功能性的意义了,这样的理性的精神到了宋代就更加清楚了。宋代的大儒者讲鬼和神的时候,讲鬼者归也,神者伸也。那么归是什么呢?是回去、是终结,他对对应的是阴阳的阴的功能,伸就是延展,就是出新,他对应阴阳二气的阳气。因此,他们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耳,鬼神只不过是阴阳二气的功能和作用而已,他们彻底的理性化了,在北宋看来,没有死后的事情,人的生命是元气凝聚而来,死了是元气复归而已。

我们都是传承者

那么在整个这样的生命里面如何建立起神圣,神圣从哪来?我们儒家搞祭祀的时候有五个字叫做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代表什么?天地代表我们每个个体生命根源的存在,这是先于你的存在。君是什么?就是国家,在古代君就是国家,国家是在我们个体之先还是在我们个体之后?这个逻辑也是很清楚的。亲是什么?亲是我们个体肉身的直接来源,父母双亲当然在我们之前,他们的存在先于我们。还有师是什么?师是我们个人精神的来源。当天地君亲师摆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就告诉每一个个体:第一,你是有来源的,你是来源于一个更悠久的存在。第二,你是向着那个悠久的存在成其为你自己的。第三,你是被那个悠久的存在打开为你自己的,我们之所谓成其为我们自己,我们恰恰是被一个悠久的文化浸润和打开的结果。

这个就是我们无论到哪里去,只要你在汉语的环境成长,只要你有悠久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无法改变你中国人本性的原因。由于个体生命中有那么多比我们更重要,更优秀的存在,神圣性就不会缺失,我们个体性就是恰恰跟那个神圣的存在和文化的整体的关联中获得意义。我们既是一个生命的传承者,我们传承着父母,我们的祖宗流传下来的生命的血脉,我们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必须是文化的传承者,而且我们也必然是文化的传承者,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身上都承载着文化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本身是比个体更具能动性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个体都不过是那个悠久的文化的一个载体,或者是一种工具而已。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向着那样一个文化,向着那种文化的价值来获得我们自己,获得神圣性,从而获得意义的。

在虚无中自立

我们自己本身呢?我们自己内在的心灵里有没有确定性呢?也找不到,有吗?我们脑子里冒出的那些念头都归我们掌握吗?我们难道没有这个经验,脑子里面冒出一个念头有的时候龌龊的让我们自己都吃惊,或者可怕的让我自己不安。或者有时候一种情绪顽固的把握你的时候,你会发现在那种情绪面前我们是无力自拔的。所以,我们会发现人是生活在“内在的无限和不测”与“外在无限和不测”中间。所以尼采说了一句话,是一句令人绝望又令人兴奋的话,尼采说“人站在哪儿不是深渊呢?”但是尼采同时也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志,强力的意志,确定性的意志,绝不来源于任何外在的以及内在的领域,只在于你自己的当下。因此,确定性来源于你的意志。因此,我们总结儒家的精神实质的话,可以总结一句话,就是在虚无中自立的意志,或者荒芜中自立的意志,这才是儒家的意志,这是儒家的真正的强。那种把儒家读成柔弱如水的人,都是误解了儒家的精神。

我把儒家的精神讲的很清楚了,那么儒家精神对我们生活提供的矫正,我们已经能够体会到了,这堂课我是希望能通过短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大家阅读一点儒家的东西,儒家的思想的兴趣。比如大家真的回去可以看一看《论语》,看一看《孟子》,看一看《大学》,看一看《中庸》。

哲学类实体图书滞销困境解析 篇4

携带方便、阅读快捷、更新快、价格低廉是电子书具备的特性, 在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的同时, 自身也得到蓬勃发展。传统出版读物毋庸置疑地受到深刻冲击。《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 “超过九成的网民读过电子书, 阅读电子书最活跃的群体是20-30岁之间的网民”。伴随着印刷史的进步,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越来越厚重。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 科学技术以其超强的穿透力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层次, 知识和文化也不例外。如今网上书店已成为人们购书的主要渠道, 而网上书店其实只是一个依赖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几乎所有的譬如卓越亚马逊和当当网的网上商城里, 占据最显耀位置的是通讯器材和日化用品, 例如手机和化妆品, 百货化的方向是其发展的趋势。因此在网上商城里, 书籍沦落成为与衣服、手机和化妆品一个层级的商品, 丧失了韵味, 更丢掉了文化性。笔者在2014年做过一个主题为“你一个月阅读几本纸质书籍”的调查, 36%的受访者选择了基本无阅读, 52%的受访者一个月阅读1-2本, 仅有12%的受访者选择每月阅读3本以上的纸质书。在回答“你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时, 56%的受访者选择电子阅读, 28%的受访者选择纸质书, 选择“听媒”的比例达到16%。

2 通俗读物大卖

近年, 经过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缩略文本、文学简介和短评等书籍成为经典原著的替代读本, 这也就是为什么解读经典读物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大卖的原因。

在对当当网、卓越网、99书城等2012年的畅销书进行统计后, 发现排名前十位的是那些诸如怪笑小说、赢在人脉等通俗读物。这些通俗读物擅于抒情甚至滥情, 奇谭和故事充斥其中, 读时让人上瘾, 读完后, 却发现内容都大同小异, 留给读者的尽是空能量, 缺乏真正的营养。即便是那些看似有积极意义的所谓青春励志作品, 不是职场小说就是名人传记, 国人把这些书当做经典来读, 外在的物质成功是它们注意的焦点, 譬如婚姻 (主要表现为金童玉女式的梦幻结合) , 譬如事业 (主要表现为金钱的获取) , 真正的精神成长被忽视;且其中主要人物往往是有钱有地位的大腕、明星和工商巨子, 而普通平凡人的成功、用汗水浇灌的收获并没有得到颂扬, 这与叔本华说的“滥读”极为相似。

3 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困境

3.1 哲学类实体图书的意义

读书的品味不同, 决定一个人修养的高低。有人抱怨有些书读后并没有让自身修养立刻提高, 这就又陷入了实用主义快餐模式的逻辑, 周遭的世界本来很多东西都只为理想存在, 与“即刻效应”无关, 况且当下没有效应的读书也许终将生命收益长久。

阅读哲学经典图书, 既可以培养较高的阅读品味, 更重要的是养成人之为人的生活方式。对那些心灵鸡汤类阐释普及读物的过分满足, 会框住自己的视阈。

无论是重视真理的西方哲学, 还是重视修身养性的中国哲学, 经典哲学实体图书洋溢着人类与个人切肤的同体感, 它揭示世界与人的真正统一性。那种仰望精神天空又对个体世间安顿的重视、执着与热忱的不懈追索, 两者相携相成, 落下一己之心, 努力追求人类全体的身心和谐, 人类的自身人格尊严得到了更全面的解读。经典哲学图书是人类知识的精华和浓缩, 须深入阅读, 因为它可以和范式相较, 因为它着重人的本原、世界的纯真, 与艺术文学在根本处一致。哲学经典书籍用抽象的“宇宙秩序”来诠释人生, 关注世界的终极发展变化, 落脚在人类社会的生活秩序的梳理。渲染描写的叙述不是哲学经典书籍选用的方式, 哲学更喜欢用犀利的姿态决绝表达主体和客体。“我思故我在”是经典哲学思考和反思的模式之一, 与擅长于本原性究问的科学相比, 哲学就愈能体现问道特性的主体思考。科学研究追求答案, 哲学研究更钟情于问题。

人贵有自知说起来容易, 人自知往往做起来很难, 故古往今来人类面临的难题之一便是自明与自知。而哲学类实体经典图书却能助力人类的自明与自知, 因为它总在努力剖析主体的本我, 解开所有伪善和假真的面纱, 更深刻追索读者的真我, 激发读者慎独式小我的反思, 唤醒读者的自觉意识, 然后从心底生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乃至广大的社会关怀。

3.2 哲学类经典图书面临滞销困境

学理性、苦涩性、逻辑性、专业性、深奥性是哲学类图书的特点, 因此哲学类图书与一般图书不同。已在读者群体中形成的共识是哲学类图书比较深奥难懂, 这决定了哲学类图书较为狭窄和有限的营销特定目标群体, 它的目标群体不是大众群体而是一个小众群体。况且, 宣传不到位、信息沟通不畅、营销渠道相对单一, 缺乏有效定位、市场分析与品牌意识, 这直接影响着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发行和销售数量, 并最终影响哲学类图书的出版前景。

4 破解哲学类实体图书的滞销困境

尽管阅读的风气在沦丧, 但经典的魅力从未因此而消退。阅读哲学图书尤能深刻体会。破解哲学类图书的滞销困境, 或许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4.1 开展多媒介的营销宣传

多种媒介形式的整合, 实现统一信息的协同传播是破解哲学类实体图书滞销困境的第一选择。营销宣传哲学类实体图书, 各种媒介形式的信息传播特性不同, 借助多种媒介形式。哲学类实体图书可以学习借鉴畅销书的营销方式, 比如签名售书、网络面对面、举办新书发布会等, 增强宣传力, 提升形象和影响, 对读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培育, 也可以与出版社的竞争优势提升相得益彰。

4.2 革新营销理念争优势提升相得益彰

营销理念关系着营销的全部, 实体图书走进消费者家里需要渠道。“是连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 是沟通产品与消费者的媒介, 是实现企业价值与满足消费需求的通道”。哲学类实体图书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的营销模式粗放性, 须建立起符合哲学思维模式的营销理念, 不放弃原来的图书展示会这样的营销模式, 不等于死守这一种营销渠道。另一方面, 也要探索全民读网环境下新的营销理念, 大胆开创营销模式的革新, 努力开发形式各异的营销策略, 多关注“营在网上”, 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版社。

(1) 出版社网站及时更新书目信息。

及时发布和更新哲学类实体图书出版的信息在出版社网站上, 加大哲学类实体图书营销宣传。提高出版社网站的利用率, 对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出版信息进行及时发布和更新, 网上支付、快捷支付也可以直接进行哲学实体图书的售卖。也可通过与知名门户网站链接, 吸引更多读者, 取得营销的实效。

(2) 充分利用专业论坛、微博甚或博客。

编辑可以利用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的博客、微博平台, 对新书的出版信息、策划新书的趣事和心得进行及时广播, 并允许听众和粉丝进行转播、转载或评论, 可对某些哲学类实体图书进行推荐。此外, 许多专门的哲学门户, 如“哲学在线”,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 属于专业中文哲学网站, 它的阅读群体相对固定, 研究者和哲学的学习者是这些哲学门户的忠实粉丝。在门户网站上, 哲学类的图书和针对图书进行的书评点击率特别高, 点击率即是购买意向的表达, 是潜在的消费者, 在评价客观的哲学书评的促使下。同时, 链接京东商城、淘宝商城等网站, 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门户网站或论坛上, 营销从业者可以刊登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宣传广告, 也可以通过设计特定哲学类的讨论话题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和评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参与者人数较多的情况下, 可根据哲学的二级学科进行适当的分组, 在每组讨论网站上都广告哲学类实体图书的信息。无需置疑, 利用专业门户网站进行广告可以开辟哲学类实体图书售卖的一番新天地。

(3) 通过虚拟的电子书店直接售卖。

通过虚拟的电子书店直接售卖, 克服往常实体书店发行哲学实体图书的弱项, 直达目标群体, 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效率, 克服分销模式中供需错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降低市场风险。

4.3 参编人员加入营销过程

通过撰写书评甚或内容简介的形式, 参编人员也可加入哲学类实体图书营销宣传的过程中。不仅是因为在哲学类实体图书中需要这样的版块, 而且也能起到引导购买者进行正确阅读的作用, 比较深奥艰涩的哲学类实体图书阅读也能让读者尽快投入, 静心慢读, 慢读中培养继续深入精读的兴趣, 理解作者的思想, 也可反思其中的奥秘。无疑参编人员首先是该图书的通读者, 又是编辑, 更能到位地理解内在逻辑和作者哲学观点, 更为准确地把握其中的亮点和特色, 更为深刻地体悟内容精髓, 明确该图书的定位方向, 清楚该图书的编写过程, 所以参编人员有撰写内容简介或书评的基础, 也有导读的条件。当然, 参编人员还可以特邀名人或者学者来为该图书撰写开门语。在多个合力的综合作用下, 对哲学类实体图书进行大量且行之有效的宣传, 营造全民读书读好书读哲学书的氛围, 必将有利于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售卖。在全民读书的氛围和环境中, 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发展将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李淼.读“网”成为习惯网络阅读时代扑面而来[J].中国新闻出版, 2009, (4) .

[2]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J].学习月刊, 2012, (6) .

哲学困境 篇5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人类面临生存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 者:李赫亚 娄和标 徐景芝 LI He-ya LOU He-biao XU Jing-Zhi 作者单位:李赫亚,娄和标,LI He-ya,LOU He-biao(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徐景芝,XU Jing-Zhi(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泰安,271019)

哲学困境 篇6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各方面以及教育事业都有着很大影响,但就目前而言,其教学却陷入了困境,学生缺乏兴趣、高分低能等现象必须解决。为此,本文从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方面,对其所处困境和出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马哲;教学困境;实践;创新

1转变教学理念

与其他学科不同,哲学并非某些具体知识,它强调的是以理性的态度思考人之本性,人之境遇,以及如何处理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尤其是马克思哲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认识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它不仅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在过去教学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其当作普通的自然科学,误认为马克思哲学教学就是把马克思的经验和智慧授之于人,作为其运用的现成工具。而且,哲学不像数学、物理那般,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很多教师都习惯了把自己当作权威,传授教材知识,却忽视了时代变化,教学理念太过落后。

哲学比较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务实派,一切从实践出发,既来自于实践活动,又能够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这样方能体现出哲学的价值。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必须和实践相结合,能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哲学的精华部分,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把哲学原理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让他们产生精神上的觉醒和领悟,能够对自己的生存境况、人生理想,以及社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和判断。特别是在学习之后,要令学生不仅仅只会背一些理论,而是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调整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都开设有马克思哲学课,但大部分学生对课程都没有兴趣,这与其教材内容有着很大关系。翻开高校马哲教材,不难发现,教条、结论、归纳、总结处处可见,内容单调枯燥,既没有体现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又刻意回避一些重要内容,以至于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但很多高校的教材依然是前苏联哲学教科书模式,与现代学生的心理不相符。另一方面,其理论体系不完整,学生无法有正确的整体把握,更无法发挥其指导作用。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不可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对其有所借鉴,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调整。如今,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明显变化,我们更应重视马克思哲学,对其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解读。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内容方面,需加以调整,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观察其思想变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其兴趣爱好相联系,包括生存状况、恋爱婚姻等,令学生能够把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运用理论知识却指导生活。此外,教材内容要合理增删修改,及时更新,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而马哲的时代性极强,必须及时更新。同时,在教学中不妨融入中国哲学,或者介绍西方哲学的优秀思想,令学生分析其异同点。

3创新教学模式

马克思哲学理论本就枯燥,如果教学模式不合理,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抑制。教师占据着权威位置,教学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学生很容易生出反感。比如,案例教学法在现代教学中应用广泛,但部分教师在讲课时,却是自己用案例去证明教材理论,与学生缺乏交流,导致很多学生都不知所云。

因此,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同样是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关心的案例,如就业、娱乐等。重点在于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令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焦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多与学生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述能力和总结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其次,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例如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演讲,或者举办辩论赛,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而不是直接灌输理论知识。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不容忽视,大学生群体都习惯了网络和手机,教师应该拓展教学渠道,积极利用这些资源。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兴趣;建立班级微信群、博客群等,手机在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生活中都不可或缺,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流行工具与学生交流。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把知识化为己用,还要展开有深度的探究。比如让学生提问,因为能够发现问题,说明对教材内容有所思考,然后深入研究,直至解决问题。

4改革考核方式

应试教育对当前的高校教育依旧有很大影响,在考核时,依旧偏重于知识记忆,而不是对知识的理解,由教材知识拓展出的思考,以及实际应用。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多为笔试,以至于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这样即便考得高分,也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解决这种高分低能的问题。引进多种考核方法,并灵活转换,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等方式反馈和衡量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考查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题目要灵活,既能考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衡量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其思政素质,还能指导学生规划人生,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从国内高校马哲教学效果来看,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尽快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黎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困境及出路[J].赤峰学院学报,2014,22(4):215-216

[2]张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困境及出路[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6(3):80-82

[3]赵秉峰.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4,25(33):158-159

[4]王婷.以哲学的方式对待哲学——谈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20(10):165-166

作者简介:

傅燕(1986~),女,助教,主要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哲学困境 篇7

芒福德作为女性主义技术哲学的先驱, 其工作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但其理论却面临着三大理论困境。

一女性技术在考古学上的困境

芒福德认为在所谓农业革命之前很可能发生了“性别革命” (sexual revolution) [2]148。在这场革命中, 人类的所有日常活动第一次进行了性别分工。这场革命的胜利者不是从事狩猎活动、不是行动灵敏而凶残好斗的男性, 而是较为温顺的女性。女人在当时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经济中占中心位置。女人对技术史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农业和畜牧。因为女人的特殊生理需要, 对生育过程的熟悉, 要照顾孩子, 所以行动较为缓慢, 对生命也较为细致、耐心。于是照看动植物的任务自然是女性:她们不但要照看各种幼小的小动物家畜, 甚至亲自哺乳那些失去母畜的小动物, 还要播种、照料幼苗。在女性为主导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对自然生命及其演进做出巨大贡献:她们不是单纯地对自然界生长的东西进行简单的取样和试验, 而是进行有鉴别的拣选和培育, 而且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 以致后世人类所种植的全部重要作物、所养殖的全部重要家畜, 竟没有一种超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社区中的栽培和养殖范围。二是容器技术。容器技术是新石器时代的主导技术:这个时代出现了各种石制和陶制的瓶、灌、瓮、桶、箱、水池、谷囤、房子等。而这些容器技术都是女人按照自己的身体的容器部位———子宫和乳房———创造的。所以, 在古埃及的文字中, “房舍”或“城镇”一词也可以表示“母亲”。在芒福德看来这些不是进攻性的容器技术在人类发展史上更重要, 因为没有稳定的容器, 生活将四分五裂。

芒福德进一步指出, 就形式而言, 村庄也是女人的创造, 因为不论村庄有什么功能, 其首要的是养儿育女的集体性场所。女人利用了村庄这一形式延长了对幼儿的照料时间和玩耍消遣的时间。

芒福德总结女性技术的重要作用时说:“没有农业和畜牧的这种长期发展过程, 就不可能有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 而这两个因素正是城市生活的先决条件。若没有新石器文化在各方面为人类的道德规范预先奠定一些基础, 后来随城市而来的那种更加繁复的社会协作能否实现, 确实是很值得怀疑的。”[3]12

只可惜, 随着新石器时代的结束, 男人的力量开始表现出来, 表现为侵略和强力所建树的功业, 表现为杀戮能力和不怕死的勇气, 表现为克服各种障碍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整个部落, 并建立了一套“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的强权暴力政治。

这一时期的技术常常被当今的技术史家忽略了。当今技术史学家们只把男性技术如武器、机器等作为人类技术发展的主线, 女性技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芒福德对技术史家的批评是对的。确实我们现在流行的技术史书一般是按照对自然进攻性的男性技术为主线的。例如我们把技术史划分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 就是以对自然的进攻改造能力划分的。而且, 女人在机器技术上的贡献也被忽略了。例如在技术史上备受争议的伊莱·惠特尼 (Eli Whitney) 轧棉机的发明和机械收割机的发明。在后者的发明中, 本来是曼宁 (Manning) 夫妇在麦考密克 (Mc Cormick) 之前共同发明了机械收割机, 但在技术史上, 只有丈夫威廉·曼宁 (William Manning) 一人独享荣誉。芒福德虽然仍然沿用“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分期, 但他更愿意把这段时期称为“花园文化时代”, 因为这个时期对植物的培育是主导技术, 花园是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 而且“花园-家-母亲”是紧密相连的。芒福德试图通过对历史的重建, 揭示出技术的社会构造性, 以增强现代人摆脱巨机器的统治, 重新成为自主的人的信心。在这一点上, 芒福德对女性技术的历史重构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但是芒福德构建的女性技术历史, 却存在着考古学上的困境。

首先, 尽管芒福德力图在考古学上证明女人在新石器时代的技术发明中占主导地位, 但是证据却不足以支撑他的观点。他所列举的容器技术和村庄在考古学上确实是存在的, 如果因为那些容器被制造成女性身体的某部分而认为是女性发明创造的, 这是非常可疑的。因为根据现代心理学的一些发现, 这或许恰恰是男人性幻想的产物。况且, 女性使用的技术并不一定是女人发明的。在技术史上最鲜明的例子是电话。电话被誉为“女性化的技术”, 但电话却不是女人发明的。还有很多被称为“厨房革命”、“家庭革命”的新发明如微波炉、电磁炉、洗衣机、吸尘器等, 使用的主体也是女性占大多数, 但这些技术的发明者都不是女人。

芒福德因此饱受批评。思坤科尔 (Kennrth R.Stunkel) 认为芒福德对史前历史的构建存在着“过度类推”。[4]费舍尔 (David Hackett Fischer) 在《历史学家的缪误》中认为芒福德把部分历史事实拓展为整个历史是很成问题的。[5]确实, 新石器时代的某些技术可能是女性发明使用的, 但是如果说女性在整个技术发明使用中占主导地位, 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时期几乎所有重要的技术都是女性发明的, 这就很成问题了。

其次, 芒福德的另一个错误在于, 他在构建历史事实的时候, 是本着利用的态度, 而不是求真的态度。在构建女性技术的时候, 芒福德像其他一些男权主义者一样, 本着对“女人-生育-母性”之间的关联和想象, 认为女人发明的技术一定是和生育相关的, 与母亲的功能相对应的。但这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事实。根据柏拉图的神话, 最初存在着男人、女人和两性人。每个人都有两张脸、四只胳膊、四条腿和两个连在一起的身体。他们在某个时期分成了两部分, 此后每一半都一直想和对应的另一半重新结合。后来众神判决各不相同的两半结为夫妻。[6]7芒福德也经常引用太阳神的神话, 太阳神能用自己的精液而不用和女人结合而使自己怀孕生育后代。这些虽然只是一些神话, 但它们的存在却说明某些远古时代的人们并不把女人和生育、母亲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而把“女人-母性”天然联系在一起, 也受到了诸多女性主义者的批判。里奇 (A-drienne Rich) 指出, 父权制通过威胁、直接施压、仪式、传统、法律和语言、习惯、礼节、教育和劳动分工, 不仅决定了妇女的社会性别行为, 而且决定了妇女的社会性别身份;如果成功是从父权的这种决定能力来衡量的话, 那么生物性母亲的制度化正是父权制压倒一切的成功。[7]芒福德的传记作者米勒 (Donald L.Miller) 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婉转地评价芒福德的史学著作:“可能是过分说教的, 而且也的确包含了一些对历史记录非故意的扭曲, 因为芒福德不总是像他应该做的那样关心事实, 并且没用标准的学术文献资料去证实他的发现。芒福德的著作也不想成为那些不带偏见的学术著作。”[8]

二女性技术与男性技术划界的困难

芒福德在文中并没有对女性技术和男性技术做明晰的界定, 他在模糊的意义上使用这些定义, 或者说这更多是一种隐喻。芒福德把他所谓的第一次“性别革命”时的自然性别分工作为标准, 把一些围绕生活的技术如编织、容器制造、食物栽培和制作等归为女性技术, 而相对的则是反映男性特征的, 围绕权力争斗的技术武器制作、航空技术、机器技术等归为男性技术。芒福德大力倡导的“女性技术”和20世纪70年代后期激进女性主义反过来倡导性别差异, 宣扬女性所独有的、具有普遍性的女性气质及其巨大价值的潮流相一致。但是用这一标准来区分女性技术和男性技术存在着两大困难。

首先, 用这一标准来区分女性技术和男性技术完全忽略了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这种划分否认了女性在分工上受到压迫、被贬低、被男性剥削的历史事实。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 是同个体婚制下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 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9]44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家事的处理丧失了自己的公众的性质, 它变成了一种私人的服务, 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 被排斥参与社会生产了。”[9]61正因为女人被男权社会限制在家务劳动的范围内, 不得参与社会分工, 使得女性的劳动普遍被贬低,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女性的屈从地位。[9]70在西方20世纪兴起女性主义运动以来, 女性受到男权社会的压制已被越来越多的女权主义者以各种形式揭示出来。芝福德所认为的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女性技术恰恰是女人被压迫的结果, 因为女人无法在更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如果除去这些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 我们很难界定哪些技术是“女性的”, 哪些技术是“男性的”。

其次, 就算芒福德对女性技术和男性技术的划分成立, 现代技术的模糊性使我们很难对一项技术做出性别判断。例如芒福德认为计算机是典型的男性技术之一, 是典型的以权力和工作为中心的巨技术。它为现代统治者控制大众思想、确保命令上传下达提供了可能, 是一种对社会进行总体控制的技术。芒福德比喻计算机为巨机器的“大头脑” (The Big Brain) 。[10]芒福德对计算机等现代通讯技术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 芒福德由此也和麦克卢汉等一起被称为媒介环境学 (media ecology) 的先驱和奠基人, 该学派还专门设立了“刘易斯·芒福德奖”。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 计算机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储存器, 可以算作容器技术的一种, 从这一点看来计算机似乎也可以归为女性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发展到个人电脑阶段, 电脑成了人们生活的助手, 计算机的“女性特质”也越来越明显。

芒福德作为机器技术的反对者, 他认为机器技术也是现代典型的男性技术之一, 机器带给社会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自从自动化的机器发明后, 人就过分依赖机器, 把自己的命运都交给了机器, 人逐渐丧失了自主性, 成了机器的螺丝钉。但一些女权主义者却从机器身上看到了女性解放的希望。她们认为机器的大量运用有利于消除男女在体力上的差别, 一些家庭用的机器更能把妇女从家务中解放出来。正如哈拉维 (Donna Haraway) 著名的《赛博格宣言》所宣称:“我宁愿做赛博格, 也不愿做女神!”

其实要划分女性技术和男性技术是非常困难的, 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建构, 不可避免地具有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 这关键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三一些女性主义理论对“女性”的解构

女性主义运动兴起以来, 众多女性主义者都对“女性”进行了解构, 这使芒福德提出的女性技术也面临着解构的风险。

首先, 芒福德的女性技术是建立在女性的生理基础上的。因为女性担负着生育的任务, 她必须是一位完美的母亲, 于是女性天生具有温顺、细致、耐心、慈爱、感性等特性。以生理作为性别分工的基础, 遭到了现代女性主义者的强烈反驳。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瓦克曼 (Judy Wajcman) 等女性主义者都指出女性的这些特点并不是和生理结构相一致的, 也就是说这些女性特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文化建构的社会产物。所谓的“女性”更多是社会形塑的结果。所以,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不是一个完成的现实, 宁可说是一个形成的过程。”[6]31要定义纯粹的女性是什么是很难的。如果按照传统把女性局限在所谓的“女性技术”的职业里, 其实只是男人对女人的一种期望和对女人个性的禁锢。对此, 认识到女性气质的建构性、历史性和差异性, 瓦克曼对于倡导基于所谓的女性气质建立科学或技术的设想保持质疑态度。[11]

一些女性主义者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生理基础和生育分工的事实, 但他们却认为要达到女性的解放的目的不是要现代技术回归女性技术, 而是要用更激进的手段消除因生育而导致的分工。例如, 费利斯通 (Shulamith Firestone) 在《性的辩证法:为女权主义革命辩护》一书中认为, 产生于两性生育分工的父权制, 使女性处于社会分工的劣势。费利斯通声称, 基于人类生育的再生产, 社会成员分离为两个明显的生物阶级。生育分工使男性对女性有支配权。生不生孩子, 什么时候生, 男人有绝对的决定权, 女性成为了男人的生育工具。但费利斯通却认为这种性别分工是可以改变的。人工生殖技术、节育避孕技术的产生能减少生育分工的不平等。而且, 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 男女共同抚养子女的现象已经出现。所以, 费利斯通坚信女人要得到解放, 关键是采用技术手段把女人从她们的生理命运中解放出来, 尽可能结束生育分工带来的不平等。

所以, 在一些女性主义理论看来,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都是文化构建的结果。如果是这样的话, 也就无所谓“男性技术”或者“女性技术”了。

其次, 芒福德认为, 技术作为人的潜能的展现, 是人性的一种外显。也就是说, 技术源自于人性, 女性技术之所以具备女性特质是因为发明使用它们的女人具有这些特质;男性技术之所以是进攻性的是因为男人本质是好斗而充满进攻性的。也正是这些男性技术给世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如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所以, 在芒福德看来, 要走出现代技术困境, 关键在于回归女性技术。要转变男性技术的弊端, 就需要男人具有一定程度的女性特质。芒福德也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 提出了“平衡的人性”的标准。所谓的“平衡”就是适度, 过度的男人气质和过度的女人气质都是不可取的。因而, 在芒福德看来, 完美的人应该是一种理性的中性的人。这和20世纪60—70年代波士顿和纽约的激进女性主义所倡导的“雌雄同体” (androgyny) 似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他们的根本区别是, 这些女性主义者希望女人表现出男人气概, 以消除男女之间的差异达到平等, 而芒福德则希望男人能变得女性化一些, 对于女人表现出来的男性气概, 他却无法接受。他认为, 在新石器时代的女统治者就表现出像男人一样的权力欲和控制欲, 他称之为“女人统治的黑暗面” (a dark side to woman’s dominance) [2]149, 他认为男性化的女人很难成为一位平等的伴侣。芒福德提出了女性技术和男性技术的分类, 但他最终的目标却是让这两种技术都融合为“人性的技术”或“生活技术”。

四结语

芒福德除了在1967年出版的《机器的神话———技术与人的发展》中重申了1961年在《城市发展史》中详细探讨过女性技术之外, 在1970年出版的第二卷《机器的神话———权利的五角形》中几乎不再谈论女性技术。后来, 芒福德发现心理问题才是现代技术问题的根本, 这和性别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为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 不论男人女人都同样必须面对。当然, 这除了以上提及的理论困境外, 更重要的是, 芒福德自身并不是女性主义者, 他无意于女性主义的各种政治或生活上的诉求, 也几乎不参加女性主义的活动, 他的著作也不涉及女性主义理论问题。他的女性主义技术哲学旨在解决现代技术带来的问题。但是如果要建立一套女性主义技术哲学而不把它和女性解放的实践和诉求结合起来, 这样的哲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外, 正如易显飞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者时所说, 生态女性主义者只是在感性的意义上探讨女性的本质、力量和美德, 而没有从理性的意义上或者更深的哲学意义上反思女性与技术, 也不能在更深层次上变革传统的女性文化, 变革生态和变革技术。[12]芒福德只把女性主义当作其构建技术哲学的一个工具, 自己不致力于女性主义的理论构建, 而当现有的女性主义理论不足以让他更进一步批判现代技术的时候, 他很快就放弃了其女性主义技术哲学。

尽管我们认为芒福德对女性主义技术哲学的构建存在着一些困境, 但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芒福德强调女性技术的重要作用, 让我们认识到女性的从属地位并不是人类一开始就注定的, 女性也可以在技术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章。在分析后来男性技术取代女性技术的原因时, 芒福德认为“强大有力的男性活动方式以绝对的强壮和精力胜过女人特有的养育生命的消极活动方式”[3]26是历史必然。这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要想取得和男人平等的技术地位关键在于女性要在技术发明和使用上、在经济上锐意进取。芒福德对女性技术史的重构, 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和性别、政治、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并不是要我们返回到新石器时代, 而是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对技术自主论的悲观论调做了反驳, 让我们重新思考现代社会对技术的定位。

性别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今技术哲学的研究焦点之一, 两者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的澄清和阐述。芒福德的女性主义技术哲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改进、拓展和深化。

摘要:芒福德在探讨如何走出现代技术困境时, 曾提出了把技术分为女性技术和男性技术。他认为现代技术困境在于男性技术的过度发展而女性技术却被忽略了;要走出现代技术困境必须回归到以生活为导向的女性技术。但是芒福德的理论却面临着三大主要理论困境:一是女性技术在考古学上的困境;二是女性技术和男性技术的划界困难;三是一些女性主义理论对“女性”的解构。

关键词:芒福德,女性技术,男性技术,理论困境

参考文献

[1]练新颜.芒福德巨机器思想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119-124.

[2]Mumford L:The Myth of the Machine:Technics and Human Development[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67.

[3]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峻岭, 倪文彦,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Kennrth R.Stunkel Understanding Lewis Mumford: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M].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 2004:210.

[5]Hackett D.Fischer, Historian’Fallacies:Toward a Logic of Historical Thought[M].New York:Harper&Row, 1970:254.

[6]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 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7]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6.

[8]Miller D L.Lewis Mumford:Urban Historian, Urban Visionary[J].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1992 (18) :280-307.

[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0]Mumford L.The Myth of the Machine:The Pentagon of Power[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70:188.

[11]章梅芳, 高亮华.瓦克曼的技术女性主义思想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 (11) :29-34.

哲学困境 篇8

1.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质操守。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该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的规范和要求。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公共交往道德方面, 要引导大学生彼此和睦相处, 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在公共场所公德方面, 要求大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生活准则, 爱护公物, 遵纪守法, 使自身行为符合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在人类环境公德方面, 要求大学生以和谐的心态呵护自然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

2.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要设置科学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 提倡大学生阅读经典, 汲取人类精神的精华, 帮助大学生形成对人生和社会的正确思考和认识。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还有助于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我国实行对外开放, 始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使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各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1. 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群体利益分配和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在很大程度上给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带来很大冲击。可以说, 社会公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交织并存。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趋利性经济, 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势必会造成个人主义的泛滥和拜金主义的蔓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 个人利益、金钱观念等逐渐得到肯定, 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思维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 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不足

我们必须明确, 影响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因素依然存在。

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 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 这导致了社会公德教育的知识化、概念化和学理化。大学生涉世不深, 实践经验较少, 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这些都不利于道德习惯的养成和道德能力的培养。

3. 大学生自身素质对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是积极向上的, 多数对社会主导性行为规范持认同态度, 能够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爱护公物, 遵纪守法。但是,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 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依然令人担忧。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应对策略研究

1. 优化社会环境, 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公德氛围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人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 受环境的各种影响。社会环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引导性,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要优化社会环境, 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公德氛围。

2.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学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体系, 是一种专门培养人才的特殊单位。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因此, 要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活泼健康的文化环境。

3. 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修养和自身道德素质

道德认识要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不仅需要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环节, 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 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修养。

总之,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要结合教学内容, 多为大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条件, 使其能在社会公德的实践活动中开阔眼界, 丰富阅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程立涛, 曾繁敏.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罗国杰主编.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哲学困境 篇9

关键词:唯物与唯心,“道”,“无为”,困境,方法

一、一种研究方法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争应该是随着哲学学科的诞生就出现了的, 我毫不怀疑任何的哲学问题天生的具有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性质。这一问题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党派性”问题:哲学的党性问题, 是指任何哲学家、哲学派别, 无不分别隶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或阵营。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作了这样的论述:“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 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 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 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1) 后来,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最新的哲学像在两千年前一样, 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 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 (2)

二、困难举例

(一) 对老子“道”理解的困难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首次提出“道”这个概念, 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但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 研究者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 如冯友兰说“道即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 (3) ;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 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源泉。如胡适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4) 。不仅不同学者在引入物质与精神、唯物与唯心的理论去思考“道”时产生了分歧, 同一哲学家在不同的时期对“道”也有不同的解释。冯友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说老子之道为物之所以生之总原理, 六十年代说老子之道与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无限是一类的, 都是未分化的物质’, 似乎可以将老子划入唯物主义, 八十年代又说老子没有说明‘道’、‘有’、‘无’究竟相当于客观世界中的什么东西, 所以也即一种主观的虚构, 因而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张岱年早年说“道”是理, 中年说“道”是“浑然一气”, 晚年又回到早年的立场。

如此大家解释“道”的性质时仍反反复复, 莫衷一是, 不是因为冯、张二人对老子的研究不深, 也不是因为老子思想中存在着无法解答的悖论, 我们亦不否认由于特殊时代的影响, 导致学术的研究不能正常化, 但是要究其深层原因, 我们仍可以看到, 只是由于两位哲学家接受了西方哲学中的研究分析方法, 一定要用西方哲学当中的物质和精神、唯物与唯心这种绝对对立二分的范畴来套解这位两千多年前哲人的思想, 多少显得有些不够恰当。

(二) 对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困难

这种盲目地以西方思维解释老子思想的情况虽然会面临许多困境, 但在研究这种经“反向格义”后已有些“畸形”的评价下的哲人思想时, 我们仍可以从中有所体悟, 毕竟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积淀会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有选择地接受这种并不准确的信息。但是, 西方学者在研究老子哲学时, 如果仍旧套用这种方法, 其困境就更加显而易见。有些时候既是对西方哲学对立二分范畴的滥用, 又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误解与误导, 最终将不得不用“神秘论”、“诡辩论”来解释之。接下来将以对“无为”一词的理解为例, 探讨西方学者对老子哲学研究困境的深层原因。

陆基洋在《评斯林格兰对<老子>“无为之诠释”》 (5) 一文中对斯林格兰解读老子时所遇困境的根源作出了深刻而详细的说明。斯林格兰在解读《老子》时, 对“无为”思想用了“吊诡” (6) 一词。他认为, “无为”一词暗含着严重的矛盾。

我们知道, “无为”思想是老子处世哲学的核心。“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第三十章) 尽管不以兵来征服天下, 但还要用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第二章) “无为”并不是目的, 而是达到“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有所为”这一目的的手段。这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某些不谋而合之处, 他们共同作为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被大家普遍认可。

但是, 斯林格兰并不这么认为。他首先承认了老子是怀有一定的价值或原则以出世。老子一面否定世俗之一般行为与价值而以合乎自然的无为作为行事原则去治理社会, 让万物得以自由、和谐地发展, 这本来没有什么吊诡性可言。

我想, 无论是马、恩、列提出的党性问题, 还是近代胡适引进的“以西释中”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新进路, 都只是为哲学研究工作提供一种新方法、新途径, 而非哲学研究的全部, 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还需慎之又慎, 我们应当发现中国哲学中更加深刻而更具特色的东西, 更多的以东方人的睿智来解读中国哲学, 以便在中西哲学交流中更多地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古籍:《老子》.《庄子》.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列宁.《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4.

[5]胡适.中国哲学大纲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6.

[6]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1辑——反向格义与全球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哲学困境】推荐阅读:

主要困境07-14

人文困境07-17

社会困境10-17

教学困境10-19

群体困境05-25

困境教师06-07

困境分析06-15

陷入困境06-20

服务困境06-24

主体困境06-27

上一篇:理性开发下一篇:铁路配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