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电影困境(精选12篇)
中国儿童电影困境 篇1
摘要:在电影发展史上, 儿童电影已经算是经典的类型片了, 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把儿童电影作为重要的电影类型推向电影市场, 并成功受到许多电影观众的喜爱。美国电影童星秀兰·邓波尔就是以她主演的儿童电影闯出品牌, 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的。
关键词:儿童电影价值,中国儿童电影困境,突破
1 在电影历史上, 儿童电影是重要的类型
在美国电影史上, 无论从影响力还是票房来看, 儿童片中经典影片的数量都不少。比如《绿野仙踪》 (1939年) 、《爸爸爱妈妈》 (1961年) 、《杀死一只知更鸟》 (1962年) 、《音乐之声》 (1965年) 、《ET外星人》 (1982年) 、《伴我同行》 (1986年) 、《狮子王》 (1994年) 、《怪物史莱克》 (2001年) 、《超人总动员》 (2004年) ……。
在美国和世界其他电影市场原则里, 儿童电影都属于“通吃”的类型。在现代, 美国儿童电影在中国市场上更是占据着主流的影响力, 像近几年的《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功夫熊猫》、《飞屋环游记》等, 在世界和中
势汹涌。有些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多达几十种, 受众有的时候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看电视剧还是在看广告。这样的现象让受众渐渐开始在影视剧中去寻找植入广告, 并且对其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简单的广告植入已经很难达到广告主的预期营销目标和广告目标。从植入的频率上来说, 不论哪类影视剧中过于频繁的出现某产品的广告植入, 虽然可以起到给受众增强记忆点的效果, 但是也使受众从心理上开始抗拒。而可植入古装影视剧情中的产品或品牌目前数量很少。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植入广告频率过高的现象, 比如《后宫·甄嬛传》中东阿阿胶的广告植入, 虽然“东阿阿胶”本身确实有补气养血、滋阴润燥等功效, 但是由于出现的频率过多, 还是引起了一定受众的抵触情绪。
3影视剧中植入广告
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电影市场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 儿童电影中也曾经出现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像《小兵张嘎》、《大闹天宫》、《闪闪的红星》、《小螺号》等等, 其影响力和票房都在当年的电影市场上取得过很好的成绩。
2 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困境
我国儿童电影所面临的生产与市场方面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今, 儿童电影的境况也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新世纪前六年里, 我国共拍摄了近八十部儿童片, 但能与观众见面的却寥寥无几。创作观念的落后与创作方法的单一成为我国儿童电影作品不受欢迎最为关键的因素。“儿童电影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
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以有别于传统广告的方式更受广告主的欢迎, 这一类型的植入广告未来将会更多的出现在影视剧中。但是, 为了更好的宣传产品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来达到广告主的营销目标和销售目标, 广告主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广告植入, 不仅要考虑到剧情还要考虑到剧中角色适合哪一类消费人群, 特别是古装影视剧更应该如此。虽然现在穿越剧可以通过角色带现代产品回古代、或是穿越者通过台词提及某些产品, 但是这种植入方式除了有很大局限性以外, 其在植入方式上也缺乏创意。在植入产品或品牌的选择上, 广告主和影视剧方都应该更加理性的去选择, 控制好数量, 提升质量, 以期达到双赢的局面。
除了广告主将广告植入影视剧以外, 定制剧、微电影等形式也将成为未来影视剧植入的一种新的趋势。在未来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世界电影市场上, 儿童电影是重要的类型, 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为什么独独中国儿童电影却成了“鸡肋”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很复杂,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电影人的误解。
众多电影机构和制片人, 包括导演, 在儿童电影不景气的三十年时间里, 主观认为儿童电影没有市场价值, 有意无意间认为在中国是不能拍儿童片的, 拍了也难有经济收益, 还不能凭借其申领国际大奖, 此等“赔本不赚吆喝的买卖”是不能碰的。
2.2 观念的陈旧。
中国儿童电影在意识形态的制约下, 普遍对儿童电影存在下意识的偏见——认为儿童电影只是
的影视剧植入广告的操作手法中, 应更多的运用整合营销的传播模式。多渠道的利用影视剧和各种媒介平台相融合, 让受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既为影视剧做了宣传, 又为产品或品牌做了宣传, 同时还给受众良好的参与体验。相信未来的影视剧植入广告会以更加幽默、有创意的方式策略性的植入。期待我国未来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隐性广告的传播学审视[J].今传媒, 2007 (11) .
[2]陈艳.中国植入式广告的发展[J].新闻爱好者, 2007 (17) .
[3]薛敏之.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植入式广告[J].中国广告, 2005 (6) .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乌鲁木齐830046)
用来教育儿童的, 而不是用来娱乐儿童的。所以, 拍出来的电影多以成人的姿态灌输、说教陈旧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 故事可笑又虚伪, 这样的电影当然不可能受到儿童的青睐。
2.3 投入的不足。
由于大部分电影人的主观误解, 认为儿童电影没有商业价值, 导致儿童电影的投资大都是几百万的极小投资, 上千万的投入凤毛麟角。在电影市场发达的今天, 这样的投入既请不来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 也吸引不了具有相当智慧的电影人的加盟, 随之而来的就是影片的粗制滥造。儿童在电影电视网络发达的今天, 智商和情商较上个世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影片的故事、拍摄水准都具有较大的鉴别能力, 中国儿童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因电影人对儿童电影的糊弄态度让儿童观众避之不及, 另一方面, 孩子们也更容易被外国儿童电影所吸引。
以上因素也是使中国儿童电影市场为美国和日本儿童电影所占领的主要原因。
3 儿童电影价值所在
3.1 市场和影响力翻倍的电影类型
从电影受众群体来看, 儿童观看电影多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 家中的孩子要娱乐, 孩子的父母往往要全部出动, 因此, 美国电影制片商一直非常重视儿童题材的电影, 认为儿童电影的影响力价值是普通电影潜在价值的三倍。尤其是寒暑假两个学生假期, 都是儿童电影的重要档期。在票房和其电影衍生物品即时销售上可以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一家三口人买票看电影, 消费饮料、食品顺带买玩具……一部儿童电影所带动的一连串消费非常可观。
在中国, 孩子更是家庭消费的主力军, 孩子的事就是父母的事, 可能还是爷爷奶奶等更多亲戚长辈的事, 如果拍出一部让孩子喜欢的电影, 势必会带来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和消费行为。
3.2 培养长期观众群体
儿童电影, 顾名思义, 就是为处于成长初期阶段的个体提供的精神产品。一部电影对于作为观众的孩子而言, 能够带给他们思考和记忆, 甚至在以后的十几年间影响他们的喜好和价值观。迪士尼能成为世界百年老店, 其长期市场策略和他们对为孩子们拍摄好看电影的不断坚持都是很大的助力。可以说, 其事业的发展和孩子未来成长中的一路支持有着不小的联系。当玩具、漫画成为世界儿童电影主要元素来源的时候, 儿童电影更有巨大的长期市场可挖——它是一座金矿, 怎么能挖出金子来, 是需要电影人靠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的。
3.3 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美国儿童电影不管情节如何曲折复杂, 也不论角色形象塑造上有什么样的缺点和毛病, 都始终贯穿着一个普世的价值观——正义战胜邪恶, 善良勇敢和独立思考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品格。依据这些人类最基本、美好的价值观, 电影才能让教育蕴含在娱乐之中, 潜移默化地给一个国家的未来输送具有合格品质的国民。
3.4 有多重表现的类型电影
对于儿童片, 虽说儿童是收看主体, 但切不可忘记, 他们不是永远不会长大, 大人经历过的事他们也都将接触。因此, 以儿童为主角的电影可以与科幻片、警匪片、爱情片、战争片、喜剧片及其他很多类型电影相融合。而3D技术的流行, 更是给儿童电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卡通化的表达形式让儿童电影倍受孩子们的欢迎, 在当下, 巧妙地运用3D技术进行儿童电影的制作也不失为一个大好方向。美国科幻电影《E.T》虽是大制作, 却也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儿童电影, 而且影响力和价值挖掘潜力深远。美国儿童电影《小鬼当家》以警匪片的形式出现, 全面展现了儿童具有的勇敢、机敏、智慧、独立思考等品质, 深受世界各地电影观众的喜爱, 不单是孩子, 大人也被电影呈现的幽默深深吸引, 连拍四部, 为电影制片商带来丰厚的回报。在表现家庭方面, 伊朗电影《小鞋子》以细腻精巧、讲故事的手法和简单的情节带观众进入孩子们对待一个简单事物时单纯的视角和复杂的心里变化, 孩子们的世界由此向大人展开, 引发大人们的思索和关注, 其实这是一部给大人看的儿童电影, 没有复杂的特技和镜头, 只是以两个孩子的角度讲述生活里简单的小事, 却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的大人, 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大奖, 当之无愧。
3.5 衍生产品最丰富的类型电影
既然儿童影片面对的是儿童观众, 那么儿童的需要就是电影在票房外的商业契机所在。玩具、服饰、食品等都是电影在后票房可挖掘的领域。可以说对于成功的儿童影片, 票房收益只是一小部分。《米老鼠和唐老鸭》的电影拍了几十年, 虽然收益不菲, 但其在衍生品里所获更多, 商标转让、迪斯尼旅游项目的融合才使其电影投资有了更大的回报。就中国来说,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也是在影响力巨大的时候, 转入到衍生品的商业开发, 直到今天, 这部电影产生的效益还源源不断。
4 拯救中国儿童电影的药方
中国儿童电影市场“患病”三十年, 似乎无力回天。但只要认识清楚、观念换新、舍得大投入, 要逐渐恢复, 也并非无望。
药方一:从编剧着手, 给儿童要好好讲不虚伪、不说教、不灌输意识形态的好故事。要以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为基石, 讲出大情节虚构、小情节真实的故事。
药方二:大投入, 精细制作。儿童电影是大人和儿童一起消费的电影, 因此, 在讲出大人、小孩都喜欢的故事以外, 还要有正确的票房定位, 吸引大明星、投入大制作。电影《长江七号》应该说是一部儿童片, 但周星驰的加盟为这部儿童电影提供了更大的商业目标, 也取得了可观的商业效益。科幻的故事, 儿童的情感和高科技的制作, 才让儿童电影有了可以实现的预期。
药方三:对待儿童电影要破除头脑里的固有框框, 不要认为儿童电影就是粗制滥造、没有其他商业元素的低成本电影。要相信儿童电影有机会成为商业大片, 有机会成为有票房有口碑有长期价值的电影, 是可以有商业前途又可以影响几代人 (影响其实就是教育) 的好电影类型。
综上所述, 中国儿童电影其实是有希望的, 只要有智慧的电影人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是可以扭转目前的困境, 并找到突破口的。第一桶金子就静静地待在某个地方, 谁先挖到就是谁的。
圳518000)
中国儿童电影困境 篇2
一、父母双方
1、重残
2、服刑
3、重病
4、感染或携带艾滋病
5、被强制戒毒
6、被法院依法剥夺监护权(6类)
二、父母双方一方重残,另一方:
1、重残
2、服刑
3、重病
4、感染或携带艾滋病
5、被强制戒毒
6、被法院依法剥夺监护权(6类)父母一方重病另一方
1、服刑
2、感染或携带艾滋病
3、被强制戒毒
4、被法院依法剥夺监护权(4类)父母一方被强制戒毒,另一方
1、服刑
2、感染或携带艾滋病
3、被法院依法剥夺监护权(3类)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
1、感染或携带艾滋病
2、被法院依法剥夺监护权(2类)
父母一方感染或携带艾滋病,另一方被法院依法剥夺监护权(1类)
三、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
1、重残
2、服刑
3、重病
4、感染或携带艾滋病
5、被强制戒毒
6、被法院依法剥夺监护权
7、在婚后无法履行抚养义务或监护责任(7类)
四、父母一方失踪,另一方
1、重残
2、服刑
3、重病
4、感染或携带艾滋病
5、被强制戒毒
6、被法院依法剥夺监护权
7、在婚后无法履行抚养义务或监护责任(7类)
五、贫困家庭儿童,且符合
1、重残
2、重病
3、罕见病(3类)
六、儿童本身携带或感染艾滋病(1类)
说明:
1、“重度残疾”是指达到《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试用)》规定的一级、二级或达到《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试行)》规定的一至四级的视力、肢体或智力残疾的情形。
2、“重病”是指符合当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大病病种的疾病,并需长期治疗。不含艾滋病。
3、“服刑或被强制戒毒”剩余期限应不少于1年。
4、“再婚后无法履行抚养或监护责任”指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后,另一方再婚且再婚家庭贫困,再婚方无残疾、重病、被强制戒毒或被法院剥夺监护权等情形。
5、“罕见病”具体包括:成骨不全、戈谢氏病、雷特(Rett’s)综合征、笨丙酮尿症(4型)、马凡综合征、粘多糖贮积病、弹性纤维性假黄瘤、甲基丙二酸血症、儿童重症银屑病(脓疱型、关节型、红皮病型)、儿童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浅谈中国电影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篇3
关键词:电影市场;转变;创新;机制改革
电影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些年中,在几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曾有过几段辉煌的时期。但是,在经历了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在国际大放异彩之后,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至今虽有所回暖,但整体来看我国电影市场还是处于低速状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其它行业的改革风起云涌,而我国的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却仍处于一统中国电影市场的计划经济时代,于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电影一度进入低谷,中影集团统购统销的操作方式已经不适应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电影上座率直线下降。”也就是说当市场发生转变之后,卖家市场变成了买家市场,而我国的电影企业又没有及时地去改变自己,适应市场,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电影所占领的市场就越来越小了。
电影,究其本质,是一种盈利性质的商品,是一种需要巨额投资的文化形式。如果我们还像以往一样,只注重电影的艺术性。忽略电影的商业性,那么我们必将走进一个死胡同。现在的观众。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更趋于多元化。已经不能再为那种较为单一的或者是较为沉重的寻根、反思类艺术题材所满足。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紧张工作之余,人们需要电影给他们带来的是要么能够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引起他们的共鸣;要么能够向他们提供娱乐,以便在紧张的工作之后放松自己。反观我们现在有些电影,既不能反映生活,又不能提供娱乐,没有票房,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虽然说,当代观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难满足,但是我们电影工作者应该了解。这并不是导致我们电影无人观看的决定性因素。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它不应当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电影所要表达的应该是最普遍的人类情感。好莱坞正是这样做的,我们在美国大片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的勇敢、忠诚、爱、诚实、正义、机敏、英雄主义和友谊等品质的描写和赞赏。“事实上,所有的电影都是在围绕一个古老而简单的中心在转。即人类的自然情感和伦理之问的冲突,美与丑的冲突,人类所追求的和人类所摒弃的冲突。美国的西部片在这方面就表现的很明显,它的情节一般都是充满个人主义意识和传奇色彩的牛仔在除暴安良、扬善惩恶、英雄救美,最后阐明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我国的电影《黄土地》、《红高粱》等片子,实际上带有一点美国西部片在中国的转型,电影中的人物也往往充满强烈的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特征。他们正义和淳朴的人性让外国人产生了共鸣,而其中的爱情故事更是全人类不朽的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做电影,首先要分清楚我们所要面对的市场。如果是主打国内市场。那么像冯小刚导演那种非常本土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影就能够赢得市场。但是如果我们要面对国际市场,就必须学着像好莱坞一样,去表达人类生活中的共同情感。任何具有名族个性的影视作品,必须首先立足于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才能找到转换代码。才能够将民族个性的文化转化成可以被其他民族所接受的文化。否则,就难以实现跨文化传播。而我们现在的许多电影,就存在过多的强调我们民族的文化,没有好好利用人类共同情感这个桥梁,才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
我们电影业所面临的另外一个困境就是我们缺乏有创意的人才。中国的传统教育是要把所有人都引到一条道路上去。在这种大一统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很难出现创意型的人才。而电影恰恰是要让人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一门艺术,在电影里,我们可以实现很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也可以去圆我们儿时的梦。客观的说,我国电影在创新这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国际水平还差距甚远。一是我们无法承担那样高成本的制作,但最主要的。我认为还是技术和想象力的不足。我国的电影一般都是一个半小时,即使这样的长度,也有些电影让人看了会觉得冗长无趣。而那些外国大片,常常在两个小时以上,我们却仍然会觉得意犹未尽。这就是说,老外的想象力在吸引著我们,将我们带进了他们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多一些有创意的剧本,多一些有创意的编剧,那么我们要拍摄出好的影片就更加容易。个人认为,技术在当前虽然制约着我国电影的制作,但是绝对不是瓶颈。技术的问题永远都是可以解决的,唯有创新和想象,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
我国另一个制约电影发展的因素,我认为和我国的审查制度有关。我国的审查制度应当是比较严格的,所以导致电影工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会束手束脚,不能大胆的去表达。电影是一门表现思想,重构现实,表达情感的艺术。如果不能卸掉思想上的枷锁,我们的电影就只能停留在那些条条框框里。就不能充分发挥思考者的能动性。就很难做出更有想法的片子来。不过,我国近些年来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改革,但愿社会能给电影一个更宽松的意识环境,让我们的电影不再虚、假、空。
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电影生产企业的问题。由于市场发生了变化,我认为。我国的电影企业也应当改变机制,来适应当前电影市场的需求。就是说,无论任何时候,作为电影的生产方都要主动出击,来应对市场变化,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传统的电影制片厂,大多呈现“枣核形”结构,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指的是策划部门和销售部门,中间指的是生产车问,即摄影、服、化、道等一系列中间生产的过程。也就是说,一部电影从创作,到生产,到销售,除了腕片需要出去买,其它的部分都可以在内部解决和消化。而一个现代型的企业,结构则应该是一个“哑铃形”的,也就是说应当突出策划和销售这两个部门的作用。因为在当代社会,技术永远不会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人才和创意才是最关键的,同时,还应当有与之配套的营销系统。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首先应该强化自己的策划和宣传部门,好的项目是不缺资金的,如果项目策划定住准确,融资的问题是可以解班的。策划一定要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市场信息准确,策划才可能成功。同时,宣传和销售的方式要改变,要适应市场要求,要有一定的力度。要把以前那种传统的强调生产的“枣核形”产业结椅改变成注重研发和销售的“哑铃形”产业结构。其次是经营模式一定要改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不仅仅要调动创作人员的积极性,还要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要改变以往的制片与经营理念,避免闭门造车,避免单打独斗,要准确把握市场,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把策划与市场调研结合起来,做到产销对路。电影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将创作者的思想传达给观众,而要得到观众的认可,中国电影还有一段路要走。
中国儿童电影困境 篇4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文化的传播也朝着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趋势发展。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 如何让本民族的文化被其他民族所接纳和认可, 如何提高自身文化的影响力、如何在文化传播中增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是每个国家都面临且十分重视的议题。其中, 电影作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日趋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从市场经济层面还是从文化输出的层面来看, 电影行业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和世贸组织的加入, 中国也有部分电影走向了国际舞台, 但总体来看, 中国电影在全球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本文试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中国电影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困境, 从而找出中国电影的发展策略和方向。
一、中国电影传播中的困境
1. 在国际电影市场处于劣势, 国内市场需求仍以欧美大片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从整体的出口贸易额来看, 影视行业的出口额比重较小, 相对于其他国家, 我们的影视出口额还有较大差距。以在影视产品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为例, 早在1998年, 影视和音像出版业就已成为了是美国的第一大出口行业, 出口总收入达600亿美元, 其中120亿美元是影视业直接创造的。到2000年底, 美国影视业直接出口额猛增到180亿美元。而其他传统上的电影强国, 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 也在积极地向其他国家输出电影产品。同时, 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电影业突飞猛进, 把国际市场作为重要目标。韩国2000年电影出口收入为705万美元, 2001年达到1124万美元, 2002年1495万美元, 2003年3097万美元, 2004年5828万美元。1
另外, 从我国电影消费的市场需求来看, 人们所热衷的仍是欧美大片, 尤其是好莱坞大片, 而在国产片中只有一小部分商业运作较成功的片子才能在票房上与美国大片抗衡。因而, 我国的电影贸易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据统计, 2000年我国的电影、音像行业的贸易差额是-0.26亿美元, 2002年为-0.66亿美元、2005年为-0.2亿美元, 出口额一直低于进口额, 贸易收支很不平衡, 逆差现象相当严重。
2. 未能形成自身的文化标识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 电影文化传播的成功首先体现在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被国际市场接受和认同。中国电影起步较晚, 又经历了不同政治时期的社会震荡, 刚刚站稳脚跟又马上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 因而, 在产业根基不稳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 中国电影的文化特性很难得到完美释放。许多电影人在市场和文化定位之间纠结:为了迎合国际市场, 一些电影人选择放弃对民族文化的追求, 一味的用西方视角来创作中国电影;而另一些执着于表现本土文化的电影人又为打开国际市场而苦恼。事实上,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要想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必须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 事实证明, 没有特色的作品是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的, 好莱坞也有它自己的文化特色, 他的文化标识清晰可辨, 以至于观众一看便知是好莱坞作品。我们的电影之所以存在传播困境并不是文化的选择问题而是表现手法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运用现代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来打造中国电影的文化标识, 用西方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而这一点, 正是我们当前的电影产业所欠缺的。
3. 商业化运作模式有待成熟
当今电影行业已经进入到产业化的发展阶段, 从创作到放映都是通过一系列商业化的营销模式来实现的。商业化是我国电影产业改革的必经之路。然而, 由于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原因, 我国的电影产业进入市场化经营较晚, 商业运作模式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市场评估不足。美国的电影制作在开始之前都会由投资公司经过详细的风险估算和市场论证, 以确保电影生产的盈利。而我国电影制作多以小成本投入为主, 常常是拿到剧本就拍, 往往忽视了市场调查和风险评估环节, 这一方面与我国的电影行业规范相关,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电影人的商业意识淡薄。第二, 资金投入规模较小, 资金运营模式欠成熟。我国的电影产量还是较大的, 但是能盈利的不多, 除了市场评估方面的原因, 资金分散难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商业大片是重要原因。电影投资方由于对市场的把握能力有限, 大多倾向于投资小成本制作的电影, 对需要大资金投入的商业大片缺乏投资的勇气和决策。从资金的运营来看, 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完善, 我们的市场监管机制还不成熟, 资金运作模式欠规范, 因而, 投资商在风险不可控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投入大笔资金。第三, 品牌意识模糊。品牌效应是好莱坞电影产业运营的立足点之一, 它包括导演、制片、演员等电影人的品牌效应和电影产品本身的品牌效应。好莱坞成功的打造了一批电影明星, 这些电影明星成为了影片上座率的保证。同时只要某部电影获得成功马上就会赶拍续集, 从而以明星影片系列呈现, 如007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等等。好莱坞深谙影片制作的商业之道, 努力打造品牌是他们永恒的追求。相比之下, 我国电影产业还未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 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名导、名演员, 但从整个电影制作团队来看, 精英化的品牌电影人数量有限, 更不用说品牌系列的电影产品了。第四, 从电影文化的衍生产品来看, 我们的电影营销大多随着放映结束就渐渐终止了, 后续电影产品的开发与运营不够, 相关影视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都还有较大空间。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我国电影商业化运作模式的不成熟。
三、中国电影发展策略研究
在电影产业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中, 中国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尽快适应国际化的市场、如何将中国电影文化成功传播、如何对本国电影进行文化定位……都是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下文将尝试从文化传播角度、商业运营角度、技术支撑角度来探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策略。
1. 寻求自身的文化定位, 遵循影视文化传播的普世原则
正如有学者所说:“全球化为电影文化的广泛流通, 甚至为创造世界性的文化空间提供了背景, 但另一方面也对维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持多元的文化趣味和思想价值提出了挑战, 潜在的媒介帝国主义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开放性、丰富性以及创造活力的保持。”2在国际电影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 如何保持电影文化的民族性依然成为各个国家所关心的问题。对于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来说, 如何在国际化和民族性之间取舍是每一位电影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为了走向国际市场而一味的迎合西方口味, 从而丧失本民族的精神宿求是否就能取得成功?或者为了突出民族特色过分强调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忽视其他观众群体的内心需求就代表了电影文化传播的核心理念?这两者都不是正确的方式。中国电影国际化, 需要在本土文化的审美范畴和国际化的审美趣味之间达到平衡, 既要突出中国特色又要符合国外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就是说, 要在国际化的文化传播中用人类普遍接受的方式传播自己的文化理念, 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而这一点, 正是国内电影人所缺乏和迷失的。
纵观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中国电影作品我们不难发现, 那些影片都突出了某种中国文化或价值理念, 它们都清晰的打上了中国文化的标识。比如《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展示了中国特有的古代武侠文化, 张艺谋导演早期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这些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一方面利用了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神秘感的期待, 另一方面又选择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爱情故事、英雄救世等等。
反观好莱坞的电影作品,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 好莱坞的影视作品无疑在国际舞台上占据着绝对霸主的地位, 它传递着以自由宽容、幽默、个人英雄主义为代表的等美式文化特征和价值理念。而这些理念又具备普世价值, 很容易为观众所认可。好莱坞的精明之处在于将具体的文化理念一般化, 通过电影形式的多样化来渗透精神内涵, 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由其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 然而如果我们不加变化地生硬的将它移植到电影作品中会让国外的观众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 从而产生文化传播受阻。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同样也具备普世价值, 像儒家的“仁”“善”以及对道德的尊崇都是与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相一致的。我们电影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文化理念以一种贴近大众的方式传播开去, 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元素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不能照搬好莱坞模式, 但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或表现手法上可以更具现代性。在这方面, 近几年异军突起的韩国电影可以给我们一些参照。从文化风格来看, 韩国和中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都具备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 同样多以道德伦理类影片作为主要的电影类型, 但是韩国电影十分重视人物内心的刻画, 以感情的纯真细腻为特色, 同样是爱情片, 他们的表现方式不像欧美那样外露开放, 只是通过通过长镜头细节描写式的“状态化叙事”和天人合一的唯美影音展现了理想主义的东方爱情, 这种简单朴实的描述方式往往能够深入人心。由此可见, 文化的差异性虽然不可避免, 但是在内容的选择和表现上我们如果能够遵循普世原则, 就能创作出符合全球观众审美需求的电影作品。
2. 顺应国际市场发展的潮流, 构建成熟的电影产业商业化发展模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的电影产业已经跨出国门, 进入国际市场。因此, 中国电影产业的运作和发展必须遵循国际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国际电影市场是一个发展成熟且完全资本化和商业化的市场, 高票房和高收益是衡量电影作品是否成功的硬性指标, 以好莱坞为例, 它的电影作品从投拍到上映是完全以市场效益为考量的。在拍片之前, 投资方就会非常细致的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在演员的选择上, 明星演员是高票房的保证;在影片上映之前, 大力度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要把观众的期待值调到最高;在热映之后, 后续的相关产品的商业运营马上紧跟, 从而形成一条紧凑而又严密的产业链条。中国的电影产业起步较晚, 营销模式欠成熟, 从商业效益来看,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部大片和极少数小成本电影可以在票房上盈利以外, 大多数影片还处于亏损状态。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目前的电影产业体制的不健全和市场的欠规范造成的。我国电影行业正面临着自身结构调整和国际市场冲击的双重压力, 尽快的步入商业轨道、顺应国际市场是当务之急。
具体来说, 我们首先要借鉴国外电影产业的发展经验, 结合本国情况进行产业调整。目前以好莱坞为中心的全球电影市场已经形成, 我们要参与竞争首先要遵循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 因而学习他国的成功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其次, 要积极投入商业片的运作, 集中资金和智慧创作一批兼具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影片, 并且通过全球推行和大力宣传这些影片获得较好的国际影响, 从而开拓国际电影市场。最后, 在保证商业运行良好的前提下重视影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不断探索与创新, 寻求兼具文化特色和普世价值的创作方式, 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类型化和风格化的中国电影模式。
3. 重视科技创新, 提高影片制作的科技含量
电影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从诞生之日起具备了四重属性:艺术性、文化性、商业性、科技性。当今电影产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文化的竞争, 更是科技的较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影的科技含量逐渐增加, 可以说文化和科技共同建构着电影的价值内涵。在当前视觉审美文化的盛行和体验经济发展的潮流下, 吸引人们走进电影院的往往是新奇特的全方位的视听享受, 因而通过高科技开发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的影片成为了电影行业的一个热门卖点。2009年12月上映的3D影片《阿凡达》的风靡就印证了这点。可以说《阿凡达》的热映开启了全球电影产业的3D时代, 从而掀起了一场电影产业的技术革命。它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最大限度的挑战了观众的感官。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阿凡达》带来的是好莱坞新一轮的技术和体验标准的侵略, 好莱坞再次为全球电影产业建立了行业新标准, 而我们的电影内容产业也不得不遵循这个标准。由此可见, 新型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将会成为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 科技含量所制造的需求和卖点将会为电影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 科技的提升最终是要为电影内容服务的, 相比其他3D电影, 《阿凡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它将视觉科技与影片内容进行了完美结合, 而并不是为了炫技而制作3D特效。因此, 在内容创意上下功夫, 加强电影科技实力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总结
当今国际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 强势传播的文化将会剥夺其他民族文化的话语权。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递本土文化精神和价值内涵的重要使命。在西方电影文化雄霸国际电影市场的格局下, 如何面临严峻考验, 走出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路是我国电影产业所面临的重大议题。笔者认为, 我国的电影产业首先要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困境, 然后在遵循国际市场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还要分析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 把握时机积极应对, 走出具有本土文化优势的电影产业发展之路。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电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并从文化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策略分析, 试图探寻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国映画振兴委员会, http://www.koreanfilm.or.kr。转引自《走得出去才能站得起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软实力》, 尹鸿、唐建英, 《当代电影》2008年第02期.
[2].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文艺研究》, 2000年第6期.
[1].尹鸿, 唐建英.走得出去才能站得起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软实力.当代电影, 2008年第2期
[2].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文艺研究, 2000年第6期
[3].张银枝.中国电影营销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之路.文艺争鸣, 2010年第12期
[4].骆思典.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参照美国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前景.当代电影, 2006年第1期
[5].李小丽.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当代传播, 2010年第3期
关爱困境儿童倡议书 篇5
他们天真活泼、诚实单纯、活泼可爱,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是父母眼中的天使。
孩子的平安喜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更是社会和谐进步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您的孩子正在享受阳光雨露关爱呵护之时,有那么一群孩子正在遭遇不幸……
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汇成一股清泉就足以滋润干涸的土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扶困助弱,千古美德;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善举不分先后,真情重在付出。
如果您发现身边有孩子遭遇拐卖拐骗、家庭暴力等不法侵害,面临严重人身安全威胁;如果您发现身边有孩子流浪乞讨,父母重病、残疾或长期服刑在押、吸毒处于无人照料或监护缺失;如果您发现身边有孩子父母离异且家庭困难,处于监护失当等危险状态时,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32283716。
爱很简单,您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鼓励、甚至一通电话,都是对这些孩子莫大的帮助和支持。
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尽你我的绵薄之力,让你我的爱心化作关爱行动,付出给身边正在遭遇不幸的困境儿童,点燃这些可怜孩子的美梦与希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找回天使的翅膀,让爱飞翔!
三原县未成年保护中心
留守儿童困境,如何解 篇6
2015年6月23日9时,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的圆恩空间,以“留守儿童的困境与出路”为主题的一场沙龙,聚拢了公益界各位“大咖”。
这是“毕节四兄妹中毒事件”发生后,公益界发起的第二轮沙龙讨论。
2015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张家四兄妹喝农药中毒身亡。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 岁。远在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及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再度成为舆论的中心。
这一事件,距离该市发生的那起5名流浪儿童躲入垃圾箱烤火被闷死的悲剧,不足3年时间。
事件发生后的第六天,即6月15日,公益界发起了第一次现场讨论,主题为“毕节之殇:留守儿童的困境”,90位公益人、20多家新闻媒体到场。
会议达成一个共识:面对6100万留守儿童的困境,公益资源需要更为有效的整合,公益组织需要更加紧密的行动,尤其针对留守儿童中的极端人群—逾200万独居儿童(缺乏照料的事实孤儿),他们边缘化的危险境地,更需要我们与时间赛跑,抢救性地为他们提供尽可能有效的服务。
第二次论坛,参会人士希望,“最终产出一个能够代表公益界业务最专业、行动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留守儿童之痛
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相当于全国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其中独居留守儿童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贫困程度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
在毕节,留守儿童事件远不止那两起。
2014年4月21日,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南丰村发生一起强奸案。犯罪嫌疑人黎某是毕节某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持续两年性侵12名女生,最小者仅8岁,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家长常年在外打工。
2015年5月11日,毕节大方县瓢井镇中寨村小学学前班负责人韦会平猥亵至少7名6到7岁的女童被刑拘,多为留守儿童。
在全国,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案例并不鲜见。
去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作的课题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指出,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9个百分点。
根据2015年6月18日,由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有15.1%的留守儿童,即近1000万的孩子一年到头(包括春节)见不到父母。另外,如果保证不了每3个月见一次父母,孩子对于生存状况的焦虑,会陡然提升。
“毕节四兄妹中毒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临时救助制度不能流于形式,悲剧不能一再发生。
早在2006年10月,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指导下,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就共同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2007年7月,中组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7部委曾联合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
然而政府层面的关注和倡导,在复杂的现实面前,似乎仍然显得苍白无力。
以立法倒逼政府和家庭
构建一个统一平台,是“毕节之殇:留守儿童的困境”论坛达成的重要共识。“不是说整合资源,而是把现有的已经开展此类项目的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先做一个数据库出来,然后通过地图来显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解释。
目前,关注留守儿童的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不在少数,较为知名的有邓飞的“免费午餐”、歌路营的“新一千零一夜”、“上学路上”、西部阳光的“驻校社工”、联合国儿童基金的儿童福利项目等,但是各项目所关注和解决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有的关注孩子们的营养健康问题,有的关注住宿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有的是从社区角度对孩子们进行照顾。
正如在历次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各大基金会建立起自发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协同平台,便于公益组织之间更好地互通信息及协调行动一样,金锦萍解释,“建立数据库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媒体传播,以及提供给当地政府相关的公共服务采购选择。”
面对在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政府仍然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留守和独居儿童的数据,往往政府所掌握的更为全面和翔实,“政府有妇联系统、民政系统,这些系统跟我们公益组织之间的关系如何协同起来?我觉得可以从一个县推广到一个省,再去撬动整个公益政策。”金锦萍的思考角度更多来自政策推动和顶层设计。
因此,她认为立法推动更为有效。“需要在政策层面倡导国家的儿童监护制度。现在大家可能觉得父母离开孩子是正常的,其实在有些国家,这属于犯罪,也就是说父母必须有一方留在孩子身边。这应该是强制性的,应该倒逼。我想回头跟几个公益律师,还有我们的专家讨论出一个立法案。”
在金锦萍看来,这个方案不单是倒逼家庭,也是倒逼政府,“你必须让我(留守儿童的父母)带孩子来,必须让他读书。”同样,这也能促进提升企业的用工成本,因为如果有一方必须要留在家里的话,劳动力就不会那么廉价。
“关键问题在于怎么让强制性的监护责任落实。现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里监护责任还是民事行为,只有在刑法里的遗弃罪才可以强制执行,但是遗弃罪要入刑太困难了,只能是自诉案件,还要形成一定的恶果以后才可以。”
技术手段是否可以弥补爱的缺失?
刚从深圳参加完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一直致力推动用社会企业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徐永光,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提出了另外一条思路。
很多留守儿童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孤独感突出,难以很好地融入学校和集体生活。因此,通过科技手段研发一些手环、腕表等可穿戴设备,打破时空限制,让父母和孩子可以随时交流互动,成为很多科技公司着力开发的新领域。
nlc202309041006
“从技术角度,可以专门做一次关于技术创新的研讨,把业内做技术研发的群体集合在一起,然后对接一些电信运营商,手机、腕表企业,用市场化的办法做,有的时候就会突破一些困境。如果这个东西确实好,家长会愿意付费。这样做起来比NGO的资助模式要持续。在这个领域,这是一个机会。”
之前刚刚考察过孟加拉国社会企业的徐永光,认为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赚穷人的钱,同样可以把社会企业做得很大,不赔本。”
目前,360公司已率先推出“360儿童卫士”手环,具备定位、安全预警、单向通话等功能,已经推出第二代产品。搜狗公司也推出了基于儿童成长陪伴的糖猫智能手表。
而在甘肃试点寄宿学校曾经生活过半年的西部阳光基金会秘书长来超看来,技术并不能真正温暖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2009年,来超曾和团队在甘肃当地寄宿制试点学校推出了“连线”项目,学校95%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西部阳光帮助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定期的电话、网络沟通。
经过走访沟通,来超发现,四年级以下的学生和父母连线之后还好,“哭一哭就过去了”,而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跟父母沟通完之后“心情极差”,“恨不得一个学期都不理他们,不要再跟他们说话。”
在来超看来,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打破时空沟通的技术问题。“家长在连线过程中,因为缺乏好的家庭教育观念,也不是面对面,除了说好好学习,也没有别的可说。孩子和父母之间本身的疏离感已经很强,再加上网络本身造成的这层疏离,所以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把连线停掉了。”
智能手段终端连接的并不仅仅是父母。“热线的好处,是它可以集中一些城市里相关的专业人士资源,这样的资源不一定要培训,因为培训一个农村老师成为一个专业的社工和辅导员几乎是非常困难的,是成本极高的一件事情。”做过17年青春热线工作的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总干事杜爽说。她曾是中国最早专门做青少年心理热线的专业人士,她认为,如果在功能设计上通过一个按钮,也可以连接某个老师,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社工。
在6100万留守儿童中,随着2001年6月国务院“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近10万所农村寄宿学校,承载着3000万住校生。在住宿条件差、课外文化生活枯燥、学校管理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这一群体中,杜爽决定用故事陪伴的方式,帮助那些常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慢性自杀倾向的低龄寄宿生。这个项目被称为“新一千零一夜”。
杜爽和同事调研了解到孩子有200多个类似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编写故事。播放故事的设备极为简单—音源、导线、低功率喇叭,操作也是成本低廉的“一键式”,按一县10校计算,平均每所学校需要投入5000元,投入26元钱便可让一个孩子听6年故事。
相比起复杂的多层设计,一个关于成长疗愈、品格哲理的睡前故事,可以让留守的住宿儿童负向情绪比例下降12%。
从一个县出发,做更多立体式尝试
“毕节四兄妹中毒事件”发生后,“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的团队曾联系金锦萍,建议从他们已经掌握的湖南省一个县的留守儿童相关情况出发,协同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展更多的调研。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在该事件发生的下午,接到过四川省委会议的电话,讨论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留守儿童问题。“我的想法是我们能不能联合起来,就是我们一起投入资源,进行多元模式的推广。在近期内,这是可以迅速见效的,而且可以慢慢地变成政府行为。开始由我们基金会购买服务,把效果做出来,然后由政府购买服务。”刘文奎说。四川省委很快做出回应,“省里愿意拿出一部分的资源,一块儿推。”
“这次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大家能一起来合作。”金锦萍在总结会议要旨时说,“以后我们要定期召集联席会议。”
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即孩子与父母之间情感教育和情感沟通的匮乏,这其实是再多的社会力量也无法取代的关键要素。“我们现在的情感教育很缺乏。现在大家跟外面沟通很好,一回家跟孩子无法沟通,这是很复杂的问题。”
金锦萍从法理基础再度审视,“如果我们现在把孩子和父母分离的状态视为一种社会常态,实际上法律是没有做强制的要求。”“比如义务教育,以前我们也没有意识到,但是后来如果父母不送孩子去进行义务教育,就违反了法律,就可以采取行动。现在各地控制辍学率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因为已经变成了基层政府的责任了。如果我们把监护也变成这样的制度,你想会是什么程度?”
“其实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是最大的利益,如果懂得这一点,虽然他们在农村苦一点,但知道家庭是最重要的,可能会有不同的考虑。现在家庭伦理都被颠覆了,这个社会会出大问题。”徐永光说。
“我建议将毕节四兄妹罹难的6月9日设立为‘中国留守儿童日’,使四兄妹的死,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坐标,一个新的起点。”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在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平台公开疾呼。
在美国,3个失踪儿童曾改变了美国的救助体系。
1979年5月25日,6岁的艾坦在上学路上失踪。1983年,里根总统宣布艾坦失踪的5月25日为“国家失踪儿童日”,国家开始真正重视失踪儿童问题,开启了为期近10年的“牛奶盒寻人活动”。
1981年7月27日,6岁儿童亚当的失踪,启动了美国《失踪儿童法案》的制定。亚当的父亲在听证会上的一句话打动了众人:“一个能发射航天飞机并让它回到地球的国家,竟然没有一个为失踪儿童设立的信息搜集和服务中心?”
1996年1月13日,9岁的安伯在骑车时被绑架并杀害,媒体为破案帮了大忙。经过一系列打造升级,一个接驳美国紧急警报系统,通过电台、电视台、电子邮件、交通提示、短信、facebook、google等多种渠道,向全国发布失踪儿童信息、名为“安伯”的系统上线。随后,《失踪儿童援助法案》也在安伯父母的参与下通过。
安伯的父母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全国失踪与受虐儿童服务中心(NCMEC)”,打开了解决失踪儿童问题的关键之门。
三名不幸的失踪儿童,彻底改变了美国解决儿童失踪问题的轨道。其实际效果是,1990年,全美只有62%的失踪儿童可以被找回,而如今,这一比例已经变为97.7%。
美国对于儿童权益保护的经验或可一鉴。当下,由公益界发起的种种探讨,将联动各方机制不断深入参与,制造更大的影响力和提出解决方案。对于6100万儿童生存状态的命运改写,序幕已拉开。
走出儿童学习英语的困境 篇7
一、从心理角度来看
我们学习母语时, 无论周围的语言是简单还是复杂, 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素材, 因此, 我们对母语的认识没有难易之分。然而, 通常的英语教法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来的, 一开始就给英语学习者有难易之分的概念, 英语是越学越难, 而且在相当长的学习时间里都没有有效地掌握英语, 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众多英语学习者的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我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和信心。
二、从生理的角度来看
生理研究表明:人的听觉细胞从0~3岁成长60%, 3~6岁成长20%, 6~13岁成长10%。儿童时期是人类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丰富的语言能够刺激听觉细胞的正常生长, 而听觉细胞的正常生长更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学习母语如此, 学习英语也是如此, 错过这段时间, 要完整掌握一门语言是相当困难的。很多留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 过了13岁去国外留学, 他们的外语发音和语调总还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因此, 开始就接触丰富的语言符合我们生理的发展。
三、从音韵的角度来看
音韵是语言的语声、语调、语韵的总和。掌握音韵, 有助于发音和对语言的记忆。只有系统完整丰富的语言才可能让我们完整而准确地掌握音韵, 婴儿就是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掌握了音韵而渐渐发音说话的。所以, 英语初学者只有感受到丰富多样的语音和语调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音韵从而能说出语音、语调都地道的英语。
四、从语言系统的完整性来看
语言是由语音、语义、语法组成的系统。语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 语义有深有浅, 语法有稳定性、有不稳定性, 这构成了语言系统的科学特征:语言系统是有序和无序、稳定和不稳定、简单和复杂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也正是由于这三个要素的复杂多样性, 才构成生动活泼的语言。对语言来说, 系统的整体性是第一性的。只有在整体的语言系统中学习语言、语义、语法, 才能有效地掌握英语语言。所以, 英语学习从单词、简单句型、语法入手, 把语言的单个要素和构成要素的部分特征割裂出来, 破坏了语言系统的整体性, 使得我们的英语学习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这样也导致我们一到实际运用时, 不是用词不当, 就是语不达意。
五、从人的认知行为看
人的认识或学习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吗?起码我们学习母语的方式不是这样的。我们出生下来, 周围的一切语言无论简单或是复杂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长大后自然就能流利地使用母语。因此, 把人的认知设定为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的模式, 是典型的机械自然观, 它直接影响了我们学好英语。
六、最后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西方不仅有科学文化传统, 同样有深厚的人文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同样给我们滋养, 提升我们的人格和思想境界, 我们学英语应该要了解西方文化精神, 而不能仅仅学习所谓的日常生活英语。儿童英语内容在文化内涵方面的严重缺失, 当然也影响我们以后的英语表达水平。从以上可知, 成功的英语学习者最终都是自觉或不自觉把自己放到整体语言环境中去学习的, 而且学习语言的高手都靠背诵。辜鸿铭, 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 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深厚的西方文化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等的经历。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 有学生他请教掌握外语的妙法, 他答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
十三岁以前, 儿童的学习方式以记忆为主, 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反复与背诵是儿童的专长。况且儿童有一副完美的耳朵, 对声音极为敏感, 只要所听者正确, 即能发正确之音;儿童对视觉图案的记性也特别灵敏, 一个字只要多看几次, 即能牢牢记住。又儿童天生直觉能力极强, 只要有千百句语句常在口头绕心头转, 久而久之, 自能融会旁通, 进而应用自如。
所以, 坚持让儿童背经典文章。就可以走出儿童学习英语的困境。背诵不仅可以使儿童从小感受西方优秀文化的精神, 同时也是儿童掌握精粹语言的有效方法。选择背最有文化价值的文章, 比如, 《莎翁十四行诗》、《苏格拉底的自辩》、《英文名著选》、《圣经选》。这些文章不仅具有恒久的文化价值, 而且是高度凝练的精粹语言, 是值得终生学习的。家长或者老师播放这些录音, 儿童坚持听、跟读、诵读, 既可熏习西方优秀的文化精神, 为未来中西文化的融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可习得优雅的语言, 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关于困境儿童保障的思考 篇8
一、困境儿童基本状况
困境儿童, 是指孤儿、流浪的未成年人或因监护缺失而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 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失学辍学儿童、留守流动儿童等, 是社会上最困难、最弱小的群体。
江苏沛县有18个镇 (街道、场) 383个行政村。据调查统计, 全县有困境儿童1997人, 其中孤儿778人, 监护人缺失266人, 监护人无力履行职责85人, 残疾儿童178人, 其他困境儿童 (流浪儿童、吸毒家庭子女和受暴力侵害儿童) 690人, 困境儿童占全县总人口比例为0.16%。从统计数据看, 困境儿童的数量很少, 但困境儿童与其他儿童的生活质量相比, 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较差。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水平差。从调查情况看, 55%以上的困境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 2%的困境儿童甚至没有上学。二是生活质量低。困境儿童的父母 (监护人) 90%以上都是需要并接受政府救助的贫困群体, 家庭收入低, 家庭生活环境复杂困难, 远不能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需求, 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 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三是心理发展不平衡。困境儿童处于社会的底层, 父母和家庭的困境对他们心理发育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据调查, 80%以上的困境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心理严重, 交往意愿和能力普遍较低。
二、基本做法
(一) 建立制度平台。
成立困境儿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协调全县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政府相继出台了《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并通过《爱心帮扶结对制度》、《儿童信息管理制度》、《儿童福利督导制度》等具体制度性文件的细化来构建儿童成长的保障。
(二) 营造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通过多种宣传形式推动政策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广泛开展以儿童优先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动员更多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 积极为救助困境儿童献爱心、做贡献, 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三) 落实生活保障。
落实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按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的80%发放监护人监护缺失儿童的生活费, 按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的30%发放重残重病、流浪儿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儿童的基本生活费。并按照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给予动态价格补贴。自2011年来, 全县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及价格补贴1670万元。
(四) 强化机构建设。
政府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儿童福利指导中心, 负责为困境儿童建档、造册, 对孤儿养育状况进行定期巡查和监督评估, 对监护人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负责代理困境儿童权益的相关事务, 协助民政部门与财政、卫生、教育、人社等部门, 落实医疗康复、教育、住房及成年后就业等相关优惠政策, 指导并负责基本生活费发放工作, 为困境儿童成才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五) 开展爱心牵手行动。
2012年以来, 政府为加大对困境儿童的帮扶力度, 开展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者行动”, 采取助学、助困、助教的形式进行帮扶。助学即从学习上帮扶, 一年资助小学生400元, 中学生600元, 用于补贴困境儿童的学习生活费;助困即从生活上帮扶, 一年资助1500元, 用于困境儿童家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环境;助教即从情感上帮扶, 以走访、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关心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目前爱心牵手1050名困境儿童, 资助善款470万余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近年来, 中央陆续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等政策,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即将实施。为落实这些政策, 县财政每年需配套资金上亿元。由于县级财政自有收入有限、财政依赖度高, 财政支出压力很大, 对困境儿童的保障投入普遍不足。比如沛县2014年社会救助资金支出为1.46亿元, 仅占全年总支出的1.39%, 而这笔微乎其微的社会救助支出, 主要是对以家庭为单位的低保、重残、大病的救助, 而针对困境儿童的社会专项救助少之又少。
二是社会救助政策整合度低。对孤残、流浪等困境儿童的保护, 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资源的整合, 目前尚无专门的儿童福利法律法规, 相关政策整合度低, 成“碎片化”、“条块化”。比如儿童教育归教育部门、医疗归卫计部门、福利归民政部门、康复归残联部门, 分散在众多部门, 这样不仅使困境儿童保护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而且造成资金分散, 不能形成合力, 制约了救助资金效力的发挥, 影响了救助效果。
三是机构建设和管理水平低。资料显示, 我国现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即“孤儿”) 达61.5万名, 收养主体目前有政府、个人、社会组织。其中, 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有10.9万名, 由亲属养育、其他监护人抚养和一些个人、民间机构抚养的孤儿有50多万名。目前, 省一级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9家, 市一级有独立儿童福利机构333家, 县一级有独立儿童福利机构64家, 800多家社会福利机构设立了儿童部。但多数县 (市、区) 没有专门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虽然全国有2000个救助站, 但只有130个儿童保护中心, 且多数儿童保护中心和救助站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专业化水平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
四、对策与建议
一是政府主导, 加大投入。困境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政府要把救助困境儿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强化领导, 加大政府投入, 上级财政应加大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困境儿童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逐年加大投入, 为救助困境儿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逐步实现儿童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二是完善平台, 动态管理。建立专门的儿童工作机构, 统筹协调儿童福利工作, 加强部门协作, 构建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平台, 建立无缝衔接的儿童管理服务网络。同时对困境儿童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 详细了解困境儿童的现状, 做好综合分析, 登记造册, 建立基础信息资料库, 实现动态化管理, 进而通过技术性的分析对不同的儿童实施分类保障。
三是多元参与, 结对帮扶。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社会福利观念也有较大的进步, 由补缺型逐渐向普惠型转变。全社会应重视和关注儿童事业, 树立尊重儿童权利、提倡儿童优先、儿童全面发展和儿童参与社会的发展理念。儿童福利仅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家庭、社区、学校、企业、公益组织、个人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建。一方面政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专业的社会组织发展, 畅通社会力量参与儿童福利领域的渠道;另一方面应建立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制度, 促进关爱帮扶困境儿童进入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 积极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爱心接力。相关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通过组织困境儿童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城乡帮扶或参加主题夏令营、户外拓展、亲子交流等活动, 鼓励其参与社会实践, 融入团体生活, 促进身心健康。
儿童剧的发展困境及措施 篇9
一、儿童剧发展的困境
(一) 儿童剧的剧本过时, 当代优秀的剧本很少。通过我们对当代儿童剧的现状进行调查发展, 现代演出的儿童剧大多数都是根据一些优秀的童话剧改编而成的。而近半个世纪以来, 鲜少有创作较好, 受到广大儿童普遍欢迎的儿童剧创作出来。这导致儿童剧不符合现当代儿童的认知状况, 在儿童剧观看的过程中觉得剧中发生的过时与自己生活的时代较远, 因而难以理解, 难以感同身受等, 这使得儿童剧在儿童中的受众较少, 制约了儿童剧的扩大发展。而当代题材的儿童剧作家也因为儿童剧受众较窄, 儿童剧的创作需要对儿童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惯习惯、语言特点、思维特点等进行研究, 比较费事, 同时优秀剧目的创作又需要时间同时赚的钱又较少等, 所以很多儿童剧作家转向电视剧写作, 造成了儿童剧作家缺失, 优秀儿童剧本缺乏。
(二) 教育意义缺乏。儿童剧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儿童受到教育, 从而使其人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 现代的创作出来的一些儿童剧却表现出了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没有让儿童在儿童剧的观看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这使得儿童剧退化成为了一个娱乐产品, 而非教育产品, 丢失了儿童剧存在最根本的意义。
(三) 儿童剧的营销机制落后, 造成儿童剧发展不景气。营销机制落后也是造成儿童剧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我们对一些国营的儿童剧院进行调查发现, 这些剧院在儿童剧的推广过程中较为被动, 没有充分地利用现代的营销手段来扩大宣传, 来获得人们对儿童剧的认知, 所以导致了儿童剧不被儿童和家长了解, 因而卖不出去的状况。同时, 很多国营儿童剧院专业营销团队缺乏, 这导致剧院在现代电影、电视剧等的竞争之下难以找到出路, 发展缓慢。
二、促使儿童剧走出发展困境的措施
(一)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能写当代儿童剧的作家。优秀儿童剧剧本缺乏是导致当代儿童剧遭遇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 我们需要一批优秀的, 能写当代儿童剧的作家。首先, 对年轻的、有创作潜能的儿童剧作家予以资助和鼓励, 使其能够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写出优秀儿童剧, 促进儿童剧发展的愿望。其次, 对有潜力的儿童剧作家进行培训。使其能从而能够以儿童的视角出发, 根据儿童的生活背景创造出优秀的儿童剧。
(二) 增加儿童剧对儿童的教育意义。儿童剧的教育意义虽然不是儿童剧演出的唯一目的, 但是却是儿童剧演出的重要目的, 离开了教育意义, 儿童剧的发展就丧失了其本质, 变得毫无意义。所以, 我们要必须要增加儿童剧的教育意义。首先, 将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剧本当中, 这样, 通过话剧演员的表演, 儿童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 在儿童剧演出的过程中与儿童展开互动, 让儿童在剧情的带动下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 在儿童剧剧本的写作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以能够对儿童产生教育作为中心来开展写作, 剧本的情节等以促使儿童受到教育为目的展开, 促使剧本教育意义的提升。
(三) 建立营销团队对儿童剧进行科学营销。现代营销团队以及营销手段的缺乏是儿童剧发展遇到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 我们需要建立营销团队通过现代营销手段来对儿童剧进行科学营销, 促进儿童剧的科学良好发展。首先, 选拔营销人才来构建儿童剧营销团队。通过吸纳高素质的营销人才进行儿童剧院, 扩大儿童剧的社会认知程度, 促进人们对播出的儿童剧目以及其意义进行认可, 从而促进儿童剧的发展。其次, 运用现代的营销手段来对儿童剧进行营销。通过发行年卡、进行团购、推出系列套票以及在各大媒体和网站进行平面和影响宣传等, 能够有效地扩大儿童剧的影响, 促进儿童剧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需要对儿童剧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对症下药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帮助儿童剧走出发展困境, 使广大儿童能够真正地从儿童剧中收益。我们认为, 只用从儿童剧作家, 儿童剧的剧本内容以及儿童剧的营销方式着手, 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儿童剧走出发展困境, 促进儿童剧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珺.儿童剧应像童话般美妙[J].上海戏剧, 2012, (04) .
[2]黄会林, 吕益都, 陆彭, 申彩虹.电影媒介/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调研与思考[J].电影艺术, 2006, (06) .
儿童观的现代困境与出路 篇10
一、儿童观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 人们对儿童奥秘的探索从未中断, 儿童观也处于不断变化中。通过对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中儿童观演变历史的梳理, 可以了解到西方现代儿童观始于18世纪, 教育家卢梭对西方儿童观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卢梭认为, 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他提倡遵循儿童自然天性进行教育。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 19世纪教育领域中出现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有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 他们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规律为依据, 由此来科学地认识儿童。随后一些生物学家、教育家开始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观察记录, 并发表关于儿童心理和儿童发展方面的著作。19世纪80年代以后, 有关儿童的观察研究大量展开。
进入20世纪, 杜威、蒙台梭利等著名儿童教育家提倡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 “儿童本位”在实践方面具体体现在新教育运动所确立的宗旨以及“新学校实验”中, 由此推动了儿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上半叶, 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引领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但是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新传统教育理论流派“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开始对进步主义的儿童教育观进行尖锐地批评。20世纪50年代后, 西方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 日内瓦学派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等,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 他们的观点都对儿童观及儿童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西方现代儿童观向21世纪演进。20世纪中后期, 学术形态上的儿童观逐渐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国际儿童组织先后通过了《儿童权利法案》和《儿童权利公约》, 而后者确立的“儿童优先”的原则, 是对“儿童本位”的权利宣言。
20世纪中国儿童观的研究历程则数度出现对儿童认识和看法的钟摆现象, 有时甚至出现严重倒退。[2]引入与输入的现代儿童观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中曲折地变迁着, 出现了“柔弱”“病弱”的状态。[3]改革开放后, 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观念变革才有了巨大成就。但是目前在中国教育界, 儿童观问题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儿童观的困境及原因
从儿童观演变的历史中, 我们可以看到儿童观随着时代的变化与人们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困境是儿童认识理论层面和儿童教育实践层面不同步, 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有以下这些原因。
(一) 来自理论层面的原因
儿童观的问题本身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 当今围绕思想理论层面的儿童观争论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两个视角上。研究视角不同, 反映出来的儿童观也相异。现代主义的儿童观认为, 儿童是教育的客体, 是接受概念和知识的容器, 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后现代主义则认为, 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 儿童观也不同, 因此提倡对儿童和儿童期多样化的理解。儿童是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对话、协商进行自我建构的, 教师与儿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提倡以“儿童为中心”。
后现代主义批评现代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因为“现代主义总是从智力和认识活动出发, 而未将注意力放在实在的日常生活上。将他者客观化为公式化的、可操纵的、理论的范畴, 便意味着自我与他人之间任何必要的联系被切断了”。[4]后现代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有些研究者对后现代的儿童观也提出了质疑, 认为它忽视了儿童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 过于神话儿童, “儿童的概念在后现代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被消解了”。[5]后现代与现代关于儿童观的争论继续存在, 它们共同的困难是理论如何向实践转化。此外, 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解释说明、实践范例与指导, 并且多数幼儿教师不是通过自我学习理论, 而且依靠教师培训机构等进行继续教育, 所以会导致教师歪曲理解或片面理解理论。
(二) 来自实践层面的原因
1. 工具理性对儿童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工具理性思想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当工具理性被等同于理性本身应用时, 就会出现工具理性的异化, 具体表现为人持有一种独断性、控制性、功利性思维, 失去感情、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受制于科技的程序性、规范性、强制性, 人的能力片面化畸形发展, 人的主体性变得不确切。如今工具理性已经侵入到我国社会各个领域, 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将会导致儿童观研究上的科学崇拜主义和大众儿童观的功利性。
对于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 科学领域中的脑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的确为人类了解和认识儿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但在教育研究或教育实践过程中, 如果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与认识儿童唯一依赖的手段, 就会陷入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崇拜的观念误区, 导致儿童观的研究依赖其他学科的发展, 而不注重儿童观已有的研究, 忽视儿童观在实践中产生的一些重要问题。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 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 当前社会上普遍流行功利主义儿童观:教育内容上, 盲目灌输儿童成人文化, 追求眼前“效益”;教育目标上, 追求高分数、高智商, 为国家培养未来的“人才”;教育评价上, 片面追求量化的指标, 并且由国家的发展需要来安排、度量儿童的发展。极端化发展的工具理性下错误的儿童观, 从根本上扭曲了儿童的发展, 摧残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背离现代儿童教育宗旨, 造成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
2. 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易改变性和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性
大众儿童观念暗中支配人们的行为。教育实践中, 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易改变性和儿童日常生活中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性共同阻碍了现代儿童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接轨。
“观念是教师在实际行为时的指导, 观念左右着人们对于价值观的判断。”[6]我国幼儿教师教育观念不易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大部分幼儿教师没有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教育实践所带来的外在效果, 并不太会关注理论的合理性。二是幼儿教师不敢也不愿意实践先进理论。教育管理部门和家长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要求幼儿园不出事故;幼儿教师迫于外界的压力和家长的要求, 向儿童灌输小学教学内容等, 这样紧张的氛围迫使教师不自觉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不愿意去进行实践创新, 实践先进理论。
至于家长方面, 即使出于爱孩子的初衷, 家长落后的儿童观也会造成儿童教育方式方法上的简单粗暴。一些家长“合情”“合理”地安排儿童的生活, 包办一切, 另外一些家长认为只有在训斥、教导孩子的时候才算是教育孩子, 只有通过说教、恐吓、疏远的方式才能获得在孩子面前的威信。而孩子学习方面, 家长的压迫与折磨更是永无止境。
三、儿童观的走向与出路
综上所述, 观念提倡主体本身和不同教育主体之间都存在着从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困境, 现代儿童观的走向与出路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从儿童观理论层面来讲
在我国, 教育理论研究者应当重视儿童观研究, 加以批判地吸收国外儿童观研究成果, 还要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建立我国的现代化儿童观。同时, 教育理论研究者还应注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切从教育实际出发, 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而不是从某些理论或理念出发”[7], 以免陷入儿童观理论与实践层面脱离的困境。此外, 教育理论工作者还应在对西方儿童观的介绍过程中做出清晰的解释说明, 否则就会造成教育实践者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比如, 《儿童权利公约》关系到科学儿童观的阐述, 但其本身对儿童权利的说明就十分模糊, 如果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加以说明与指导, 就会造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不知所措。
(二) 从儿童观价值取向来讲
我们无需对工具理性进行彻底地否定, 因为它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防止片面发展的工具理性对儿童观造成的负面影响。当前社会提倡的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融合, 因此, 在儿童观的研究和形成过程中, 我们应以价值理性来引导工具理性, 克服用工具理性思维来处理问题,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儿童观, 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走出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崇拜的观念误区;才能去儿童观功利化;才能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更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兴趣和需要, 在教育目标上更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评价上听到更多儿童的声音;才能使教育对象面向所有儿童。
(三) 从儿童观实践层面来讲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树立现代化儿童观, 需要更新观念。第一, 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修养。虽然科学的儿童观早已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但是儿童观的发展还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科技发展、文化水平等的影响, 一些错误的儿童观不会立即消失, 还会占据一部分人的观念与意识。因此, 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向全社会宣传一种通俗易懂、易被认可的现代儿童观, 扬弃根深蒂固的偏见, 正确认识儿童, 对待儿童。第二, 部分幼儿教师持有科学的儿童观, 但这种儿童观也许只停留在表层。关于幼儿教师如何更新儿童观, 真正实现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变, 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1. 为幼儿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的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使得教师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园长、教师、家长有了科学、一致的现代儿童观, 就会促使教师之间合作, 建立教师与家长之间和谐的沟通氛围, 幼儿教师才敢且愿意去实践新理念, 实现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变。
2. 为教师提供具体转化策略和实践范例
我们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具体的转化策略和实践范例, 例如瑞吉欧案例, 通过学习他们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儿童观, 促使教师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变, 然后在教育实践结果中获得信心, 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 更新儿童观, 再努力践行新理念,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 幼儿教师应增强自我反思意识, 加快自身专业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师应当以“师德为先, 幼儿为本,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教师在树立现代化儿童观的过程中, 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 更新现有的观念、知识技能, 提高文化素养, 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才能发现自身的儿童观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摘要:我国现代儿童观中存在着儿童认识理论层面与儿童教育实践层面有较大差距的困境。针对此困境, 笔者提出了相关建议: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当加强儿童观的研究与阐述;儿童观树立和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修养;促使幼儿教师更新儿童观, 真正实现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变。从这些方面入手, 希望能寻求到现代儿童观的走向与出路。
关键词:儿童观,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2]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 .
[3]刘晓东.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路向[J].教育学报, 2010 (5) .
[4][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马健生, 王勇.试论儿童在后现代视野中的消失[J].教育科学, 2005 (5) .
[6]高潇怡, 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的本质与结构[J].社会科学战线, 2009 (3) .
伍迪·艾伦电影里的人物困境 篇11
一、精神与肉体
《曼哈顿》开头的画外音可以代表伍迪·艾伦所有电影对知识分子精神肉体间矛盾的基本观点,即:知识分子试图为自己的性本能寻求出路,又因为精神追求和肉体欲望的对抗感到煎熬。
画外音里,一个人在介绍纽约,念一次,改一次,念一次,改一次,总是都对自己的解说词不满意:太浪漫、太说教气、没深度、太愤世嫉俗——这个反复修改的过程为我们展示出人物心理的不断游移和艰难承认——最终定稿是“他是纽约的化身,黑框眼镜背后是他丛林猛兽般的魅力”。
“黑框眼镜”与“丛林猛兽”,前者代表知识,后者代表肉欲,这为《曼哈顿》中主要人物定出了基调,也成为伍迪·艾伦众多电影中的经典母题。
很多评论者都曾指出,性压抑是伍迪·艾伦电影的重要论题。[1]在人的童年时期,性压抑或隐或现。有的孩子用“盲文色情小说做摩擦”来排解(《香蕉共和国》),也有的直抒胸臆——小孩遇见死神,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有来世吗?二是彼岸有女孩吗?他还对着镜头说:与哲学相比,他更渴望的是表妹的肉体(《爱与死》)。
成年人没有这么直白,他们躲躲闪闪。
伍迪·艾伦有意让性压抑的人遭遇情色的侵袭。安妮修女每听到“同性恋”“花痴”之类字眼,脸上就抽搐一下(《呆头鹅》)。在妓院里,男主角高声谈论上帝与编剧、电影与真实、怀孕的哲学感,妓女们笑得春花荡漾,围上去问:“你要绑着我吗?”(《开罗紫玫瑰》)
在《非强力春药》里,男主角去妓女家,目光都不敢直视。鱼缸、挂钟、怀表……处处装饰着人的裸体器官。那些人体形状肆无忌惮地暴露在空气中,每一个突如其来的面部特写都显示了男主角的惊颤。他给妓女在“正事”上帮了大忙,妓女要给他来一次前卫而周到的身体服务以示感谢,他吓得拒绝。影片从头到尾,知识分子说话拿腔拿调,妓女却满口赤裸裸的“行话”,你来我往,精彩极了。
在这样的人物对阵中,我们很明显能感觉到镜头对知识分子的讽刺。那个文绉绉的角色代表着迂腐、“异化”,代表着丧失天真,反倒是妓女直言直语,欢快活泼,还有些孩子气。
《爱在罗马》中,讽刺的矛头特别明显。一个妓女偶然进入上流社会交际场,衣冠楚楚的绅士和太太都抬高自己的下巴,对妓女流露出轻蔑和厌恶。真实情况则是,妓女在绅士中认出了许多她的常客。谁坦诚谁虚伪,导演的立场很清楚。
很多人面对性问题,推三阻四地压抑或者居高临下地指责。在伍迪·艾伦看来,他们还不如坦荡荡的妓女。他要人们直面“性”在生活中的重要。他直截了当地说:“自由是很伟大,但是如果你死了,对你的性生活影响不小。”“爱情就是答案,可是当人们等待答案时,性却提了几个很好的问题。” 他将一个人的性压抑化为一句苦命的自嘲:“糟透了,参观自由女神像是我最后一次进入女性的身体。”(《犯罪和不端》)
太多的人被性问题困扰着,他们压抑,他们背叛,他们苦于没有出路,四处寻求答案(如《曼哈顿》《汉娜姐妹》《遭遇陌生人》《人人都说我爱你》等)。在著名的影片《安妮·霍尔》里,艾尔维和安妮的关系遇到问题,艾尔维上大街去寻访陌生人,问幸福的秘诀。一个中年男子回答说自己用情趣用品来维持性生活。
这有些严酷,但也许更接近现实。来自肉体的困惑在伍迪·艾伦几十年来的电影作品中从未休歇。这里的肉体问题,除了包含性的困惑之外,还包含肉体所遭遇的疾病痛苦和面临的死亡。一旦肉体发生问题,人物无一例外地慌乱尴尬,根本无暇顾及精神问题。
在伍迪的电影里,有几个人曾被误诊疾病(如《汉娜姐妹》和《人人都说我爱你》)。在恐怖的疾病面前,那些精神层面的风花雪月一下子都成了轻飘飘的东西,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伍迪·艾伦常被人提起的一句名言就来源于此——“世界上最动听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你的肿瘤是良性的’。”
伍迪·艾伦本人很怕死,他毫不讳言这一点,他说他从童年起就常常感到人生的无常和荒谬,一想到人会死,就觉得生命没了意义。我们多次在他的电影里看见临阵脱逃的家伙和被疾病吓得半死的人,那都是他的影子。人对死亡的对抗徒劳而无力,没有什么比死亡更悲哀的事情。
我们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看到知识分子总在谈论各种各样的文化和艺术的形而上问题,但我们始终清楚,他们摆脱不了性欲的困惑和疾病的痛苦。导演提醒我们,这些来自肉体的纠结有时比心灵和头脑处于更重要的地位。肉体的问题是切肤的问题——也许这正是伍迪·艾伦哲学里现世的一面。
二、理性与感性
对那些过度理性的家伙,四十余年来伍迪·艾伦就没停止过对他们的讽刺。
在他早期的作品里,那些教条的人物夸张极了。一个人接受采访时说:“死亡是我的精神食粮,而危险是我的兄弟。”不不,错了,倒过来说一遍。又错了,又倒过来。反反复复,到了神经质的地步(《怎么了老虎百合》)。
他们做事一定要依照某种外在的程序,即便遇到突发事件时也不变通。抢劫时彬彬有礼,还履行民主程序举手表决;被追捕时,一边猛踩油门逃亡,一边腾出手给车里儿子辅导功课,绝不违背日常生活的惯例(《傻瓜入狱记》)。总统在机场欢迎外宾,总统和外宾都讲英语,翻译还要在中间“尽职”工作。于是,每句话就以一模一样的单词,在“外交场合”被三个人响亮地重复三遍(《香蕉共和国》)。
这样的程式化行为发生在情爱中就更加荒谬。《傻瓜大闹科学城》里人们生活得相当“科学”。他们抑郁了就共同抚摸一个金属球,整齐划一地同步放松。他们想要性爱就统统钻进一个仪器,按设定程序按下按钮,整齐划一地到达极乐。《爱与死》里一对情侣对着镜头表演爱,眉目传情像教科书一样。《香蕉共和国》里我们更是多次看到模式化的调情,男主角一颦一笑都尽力夸张,在轰轰烈烈的《1812序曲》中,衣服和裤子以固定的节奏纷纷扬向空中,实现严格的声画对应。那个哲学专业的女大学生,做爱要严格的灯光、温度、通风……分手要讨论一堆问题的可行性、必要性、矛盾所在。两个人在记者面前表演按部就班的性行为,并非常认真地谈论感受。
伍迪早年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制造一些过度教条的人引人发笑。那些人物是虚拟的,漫画化的。
而从《安妮·霍尔》开始,荒诞不再虚拟,开始实实在在地降落到普通人身上。早期电影里的滑稽者让人感到有趣,而这时的人物隐隐让人有点反感和排斥。这时引起的情感不只是大笑,还有稍微严肃的思考。这些人似乎就是我们的左邻右舍,他们更接近现实生活而让观众觉得讽刺的针尖正在刺向银幕前的自己。
辛格是《安妮·霍尔》里最理性的家伙,他连吻都要事先预约好。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证明,在某个时刻发生某个种类的吻会有这样那样的合理性。他用小说的术语谈论做爱,阐述自渎的哲学意义。
《曼哈顿》的两对儿恋人里,唯有17岁的翠西天真温暖,没有那么多的理论,只是用心去爱。除她之外,其他3个人都比翠西懂理论,但都陷入困境。特别是女知识分子玛丽,她看展览时热衷谈论雕塑中的完美一体性和超凡的自我否定力。伍迪扮演的伊萨克在一旁对翠西说:“我对她已经忍无可忍。”
影片的结尾,伊萨克历数生命中值得留恋的东西——福楼拜、白兰度、塞尚,莫扎特……还有翠西的脸庞。他突然醒悟,奔跑着去挽留翠西。在此刻,生活的美比艺术的美更值得挽留。
时隔多年,拍摄于2009年的电影《怎样都行》又出现了一个极度教条的人物。一个大学教授完全按程序生活,洗手时必须唱两句固定的歌词,确保时长足够去除细菌。最终他自己也没有料到,他会爱上一个简单得“像个草履虫”一样的姑娘。2013年的《蓝色茉莉》,女主角神经紧张时必须按照瑜伽老师教她的程序呼吸放松,大把大把地吃某种特定的药物。
这些人物把过度的理性、理论、规矩、程序加给了原本应该是非理性的,没头没脑喷薄而出的爱情。而伍迪·艾伦本人始终爱那种温暖的感性。在他所有作品的导向中,过度教条的人物都没有好下场,唯有感性的欢快柔美能够让人性更为亲和。
三、充盈与虚弱
在美国,大约没有哪个导演像伍迪·艾伦这样,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塑造狐假虎威的人物形象。那些虚弱的胆小鬼怀着一肚子幻想和抱负。小则谋杀抢劫,大则闹革命反政府。现实则是——肥皂做成的枪在雨中化成泡沫,抢劫宠物商店被大猩猩追咬,想杀死一个知情者却把自己烫疯,用雷管做蜡烛炸到自己,试图制造车祸结果失败,拿餐刀误拿成鸡腿……一环接一环的失败(《傻瓜入狱记》)。谁都看得穿,这不过是一个装出一副勇敢模样的胆小鬼。
电影《爱在罗马》剧照
这些小人物不仅实现不了谋杀,连生活中小小的“浪漫”都做不到。在海边欣喜地抱起女孩,抱不动,摔一大跤(《傻瓜入狱记》)。在赴约会的途中,幻想各种浪漫情调的对话,一开车门恰好掉进下水道(《香蕉共和国》)。
如果观众看过卓别林和鲍勃·霍普的喜剧,会发现这些人物和桥段似曾相识。伍迪·艾伦非常熟练地塑造了一种类型角色——说大话、优柔寡断、想得多做得少的小丑。
这些人物都虚弱,但要伪装成充盈的样子。他们总是以虚张声势开始,又以狼狈不堪结尾。《傻瓜入狱记》里的主角,刚刚说过自己什么都能挺过来,转眼就哭出声。《香蕉共和国》里的主角,在游击队里排队打饭,明知道顿顿都是烂糊糊,却说:“我要一份柚子,两个荷包蛋,肉桂吐司和咖啡。”拿到烂糊,惊呼完美。《傻瓜入狱记》里的男主角在地铁里斗强盗意外成功,正得意地笑,歹徒返回,他撒腿就跑。跳进水潭侥幸逃脱,正乐滋滋庆祝,就挨了一枪托。
这时候的伍迪·艾伦给人物身上堆积各种荒诞的笑料,越离谱越好。他不断追加,浓墨重彩,同时也把这些人物推得离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他们只是小丑,是放大镜和哈哈镜里的人物,不是真实的人。
后来,伍迪·艾伦对滑稽人物的讽刺转移到对真实人物的解剖,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解剖。
他喜欢自己来饰演文气的胆小鬼。《非强力春药》里,妓女的皮条客要杀死他,他吓得腿发软。《人人都说我爱你》他有意晨练想和美女邂逅,自己的小心脏却承受不了运动强度,昏倒在街边。
伍迪不相信那种过分浪漫的东西。一些幻想五颜六色地浮在空中,看起来很浪漫。每每在主人公正要获得成功时,他去轻戳一下,气球就漏了。他总是先给知识分子一些机会让他们高谈阔论,然后再一不小心让他露出“皮袍下的小”。[2]
《香蕉共和国》里的哲学系女生和人讨论瑜伽、东方哲学、易经、克尔恺郭尔、梵蒂冈、斯堪的纳维亚人,到处募集革命签名,实际不敢为革命行动一步。《曼哈顿》里的玛丽跟人共同创建了“被高估者学院”,马勒、纳博科夫、梅勒、海涅、莫扎特、梵高、伯格曼。显示出她品味的过分挑剔。她却在感情生活上无所适从。《安妮·霍尔》中的教授,谈论费里尼作品的结构、其技术性、消极意象的运用,却掌控不了自己的爱情。
伍迪最为直截了当地展示了那些口齿伶俐的人们是如何制造和兜售观点,而在其他方面又十分无能的。[3]知识分子的脆弱不仅表现在实际行动的怯懦,有时还是更加做作的伪饰。正像《爱在罗马》里的女文青,喜欢谈论高迪、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特别是《群魔》中遭禁的三章)、克尔恺郭尔、里尔克、庞德,据说还是厨艺高手。可是,菜谱忘在洛杉矶,就烘不了饼干了。
这就是伍迪理解的真实生活,不是小清新。他开创了这种可以称之为反浪漫式喜剧的传统。他讨厌过分拿腔拿调的人,要跳出来拆穿他们的伪装。
伍迪·艾伦本人在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性、充盈与虚弱之间不断发现矛盾,也试图寻找平衡。他很真诚,从不假装自己精神高雅或知识渊博。在精神与肉体之间,伍迪不掩饰自己的俗世欲望。比如对于肉体消逝的恐惧,比如对于金钱的合理欲望。他说:“我不想通过努力工作而不朽,我想通过不死而不朽。”“要是上帝能给我一些证据多好,比如在瑞士银行给我存上一大笔存款。”
他很理性,每天用固定的时间写作、拍片,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去演奏单簧管。他也努力使自己摆脱教条,常常因为要看棒球比赛而早早结束当日的拍摄。
他读书,不卖弄。他说相对于读书来说,他更喜欢篮球或棒球赛。只是眼镜让他看起来像知识分子而已。[4]
那他本人是否就完全摆脱了这些困境?没有。困境几乎是永恒的。他也像他影片里的知识分子一样絮絮叨叨,他本人几十年来都在看心理医生,甚至他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一个专门的医生,他无法摆脱自己的过度神经质。
在他一次次对于人物困境的探讨与展示中,他强化了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矛盾与荒谬的认知。他为他的悲观披上喜剧的外衣,在自嘲和挣扎中说出了自己对人类的理解。
[1](美)麦克•唐宁.广义的玫瑰花——伍迪•艾伦对浪漫主义传统的承袭[J].世界电影,1992(1):32.
[2](美)詹姆斯•M•华莱士.捕鼠夹:阅读伍迪 艾伦[C]//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伍迪•艾伦与哲学.北京:三联书店,2010:25.
[3](美)伍迪•艾伦.门萨的娼妓[M].北京:三联书店,2004:256.
中国儿童电影困境 篇12
武侠电影曾在中国称霸银幕多年,成就了一批国内外知名演员,也为中国的文化输出与交流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而时至今日,无论是从每年生产的武侠电影数量,还是电影票房及口碑方面,武侠电影已经风光不再。2016年年初上映的《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以下简称《卧虎2》),带着16年前《卧虎藏龙》全球票房2.28亿美元的辉煌归来,却遭遇了票房市场的冷遇,2.5亿元的票房数字,与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相比,排名实在偏低。这是否意味着武侠电影已经接近穷途末路?武侠电影作为华语片一种特有的类型,该如何在电影市场上守住自己的江山?笔者试图从《卧虎2》出发,探讨武侠电影今天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出路。
1 作为案例的《卧虎藏龙:青冥宝剑》解读
这部影片一如既往地立足东方文化内核,秉承了武侠电影的侠义精神,将其作为电影的话语表达。
首先从作品的主题,也就是承载的价值观来看,武侠类电影惯有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主题是非常笃定的。俞秀莲代表的正义一方,明知保护青冥宝剑要面临生死之战,但是没有丝毫犹豫。当保护了青冥宝剑不入邪恶之手后,还担当起了物归原主的重任,尽管此番路上一定又是充满了生死较量。就像影片结尾说的那样:“道义、责任、荣誉,我坚信这些是真正值得为之战斗的”。这就是这部片子承载的思想内涵。
其次,从人物角色设定来看,俞秀莲、孟思昭,以及主动参与宝剑守护重任并最终搭上性命的几位江湖客,是侠义精神的忠诚守护者。雪瓶是信守诺言、知恩图报的传统道德文化的践行者。魏方则是误入歧途但最终迷途知返的好青年。每个角色都是一种符号,武侠精神的象征符号。
最后,从情节的设定来看,一个中心——保护青冥宝剑不被盗走,两个关键点——保护者和盗剑者针锋相对。故事简单明了,走向明确,没有多余的枝节,一切都是照着观众期待的方向走下去的。
一是电影的情感与意境塑造。影片所表达的情感,有传统文化中的恪守、隐忍、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也有义薄云天、慷慨赴义的豪迈,同时也加入了年轻一代的勇敢与张扬。无论是哪种情感,都采用了较为直白的方式予以呈现。在电影画面的意境塑造中,有风萧萧兮的悲壮(魏方母亲寻子与打斗的场面,以及影片结尾四个人护送青冥宝剑踏上征途的场面),也有江湖侠义四海为家的洒脱。
二是电影的创新与不足。相对于第一部来说,这次《卧虎2》的特效可以算作是明显的一点。也正是这些特效场面,构造了武侠江湖天广地阔、风起云涌、路途艰险的直观感觉。而影片的不足却也非常明显,人物性格的设定过于简单,影片悬念设计不够,说教意味浓厚,动作设计缺乏创新等。
总的来说,《卧虎2》属于一部典型的武侠电影,思想内涵、人物角色、叙事方式,都具备武侠电影的典型特征。但正是因为该片过于承袭旧有的套路,导致观众难以从中发现新的刺激点。
2 武侠电影的困境
综观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无论是《卧虎2》,还是徐皓峰的《师父》,在市场的拼杀中,都败给了那些如青春电影、喜剧电影、恐怖电影、IP电影等成长迅速的新类型。这其中有市场的客观原因,也有武侠电影自身的原因。
2.1 客观原因
其一,类型电影的多元化使观众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青春电影、喜剧电影、粉丝电影、恐怖电影、IP电影等,都是近几年电影市场出现的名词。电影类型的增多,让观众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加上当前消费主义文化的流行,一些被称为低智商、快餐式的影片反而大行其道,类似《卧虎2》这般一本正经地讲“道义、责任、荣誉”的影片很容易被排斥。
其二,观众年龄层及观影口味的改变。来自2015中国电影产业观众观影行为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90后”是观影绝对主力,专、本学历人群与互联网切合度最高。对于90后来说,网络文学是陪伴他们成长的重要文学形式,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写作最大的不同在于语言体系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表达方式的巨大差异。《卧虎2》这样话语体系相对陈旧的说教方式很难对他们的胃口。
同样来自2015中国电影产业观众观影行为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科幻、喜剧是观众最喜欢的两个类型,动作类排第三,其余六种类型(爱情、悬疑、魔幻、战争、动画、惊悚)分列后六位。国产片里,喜剧和爱情是最受欢迎的两类,动作类排第三。今天的观众对影片的“口味”与第一部《卧虎藏龙》时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动漫、惊悚、喜剧有了更大的市场,早期中国电影擅长的战争片、武侠片等类型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观众口味的改变还体现在对于影片技术质量的要求大幅提升。好莱坞等外来影片的熏陶,也让观众能够即时地了解到电影制作的最新技术。高水平的影视制作环境下,观众对影片的技术质量、叙事技巧、节奏掌控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迅速提升。类似《卧虎2》中出现的3D特效场景,对观众来说早已不陌生。
2.2 武侠电影自身的原因
主题和情节设计创新不足。《卧虎2》在主题表达方面与30年前风靡全国的《射雕英雄传》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这就意味着,30年后,武侠电影这个“新瓶”里装的还是旧酒,所以吸引力严重缺乏。而在情节设计方面,叙事线条的单一化,情节的过于简单,缺乏悬念和力度,是武侠电影自身的缺陷所在。
演员面孔老化,青黄不接。甄子丹、杨紫琼、洪金宝、吴京……这些都已经是中国武侠电影近二十年的老面孔,他们曾经的辉煌也是中国武侠电影的辉煌,但是新陈代谢过于缓慢的中国武侠电影,演员青黄不接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受到韩流等作品和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演员风格也越来越趋向柔美,包括某些综艺节目在内。这充分说明,中国的演员跟风现象严重,过于囿于市场的短期选择,同时,武侠电影也缺乏自身的血液培养与更新,造成了演员领域的现状。
3 武侠电影的出路
3.1“侠义”的道德诉求的技巧需要改变
严格来讲,“武侠电影”与其他的有武打动作的电影是有区别的,例如《我的功夫爷爷》《功夫熊猫》等作品,只是在影片中融入了武术的元素,但是与“武侠”二字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武侠二字的重点在于“武”背后的“侠”,“侠义”精神是重点,将武术(功夫)与道德结合起来,重点在于道德的宣扬与诉求。然而类似《卧虎藏龙青冥宝剑》的道德诉求方式过于直接、简单,充满说教意味,实需改变。电影创作构思环节,将道德的内容挖掘更深入一些,把道德的内容和人物角色设计结合更紧密一些,情节设计方面对于道德选择的复杂性揭示得更具体一些,就可以避免说教、直白的问题。
3.2 武侠电影可以尝试融入其他元素
电影市场的发展,随着类型电影的不断成熟,未来必然会出现不同类型元素的融合。武侠电影作为一种成熟类型电影,它的创新,可以将喜剧元素、恐怖元素和穿越元素等融入其中,实现以“武侠”为核心,其他元素为辅助的模式。
武侠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特有的一个类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因此,电影创作者不应该面对她的渐渐衰落而无动于衷,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电影之路,这是很多创作者明白的道理,但是这需要创作人在面临市场利益与文化坚守之间的选择时,有坚守的态度,有创新的勇气,以及对文化的信心。
摘要:武侠电影是华语电影一个特有的类型,而今她在经历了曾经的辉煌之后,遭遇了发展的低谷。这一方面与市场变化、观众口味改变等客观原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武侠电影自身创新不足、演员面孔老化相关。要想走出困境,武侠电影需要在“侠义”道德的诉求技巧上寻求改变,同时也可以尝试融入其他类型电影元素。
【中国儿童电影困境】推荐阅读:
中国儿童好问题08-24
中国儿童职业体验中心09-05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09-05
中国传统文化儿童剧本10-08
中国少年儿童队历史10-19
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10-27
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05-28
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心得10-16
中国儿童化妆品市场分析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