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X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前景

2024-10-13

中国PX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前景(共11篇)

中国PX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前景 篇1

中国PX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前景

摘要:笔者曾有幸参加了某公司与某外资方的会谈,外方曾非常不解地问道“对二甲苯(PX)为什么惟独在中国遭受如此强烈的反对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笔者。对二甲苯(PX)是化纤产业的基础原料,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化纤生产和消费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对二甲苯消费国和进口国。近几年,我国对二甲苯的进口依存度持续走高,在下游产业(聚酯纤维,PTA)利润被基础原料大副挤压的情况下,国内化工巨头纷纷投资兴建PX项目。然而,自2007年接连发生厦门、大连、宁波、昆明、茂名PX**,产业陷入了民众游行反对、政府妥协让步、项目被迫中止的困境。本文指出了阻碍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邻避冲突,并试图从公共关系管理、危机管理等角度给政府和投资方提出建议,找出破解困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对二甲苯;邻避困境;公共关系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对二甲苯(PX)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毒性与汽油同属易燃低毒危险化学品,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其归属为第三类致癌物,即缺乏对人体致癌证据的物质。下游主要用于生产对苯二甲酸PTA,并最终用于生产衣服、医药等。然而PX为我们所熟知,并非其重要性,而是因为接二连三发生的5起**。一方面市场需求强劲,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停滞不前,PX怎么了?中国PX产业走向何方?

一、市场需求旺盛,国内产能不足,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对化纤的强大需求,推动了对上游PX的需求。但是近十多年PX产能大大落后于其需求。2000年,我国PX供需基本平衡,自给率88%。自2010年以来,中国保持着世界最大PX消费国的地位,但是生产能力只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24%,下游PTA生产能力却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55%,2010年PX对外依存度达45%。2012年,我国PX生产能力883万吨,产量775万吨,净进口量达610万吨,全年PX消费量达1385万吨;2012年,全球PX产能达3848万吨,消费量3410万吨,中国分别占全球的比重为23%和41%。而到了2013年,我国进口纤维原料2462万吨,其中聚酯所需的PX进口猛增,高达908万吨,依存度为53%。2014年中国石油四川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其配套的65万吨PX项目同期投产,但远远不能改变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预计2016年市场需求总量或达2500万吨,需进口1300万吨,对外依存度将达保持在55%以上的高位。同时,PX供给缺口的巨大,导致其价格上升,中国PTA及下游纺织工业利润降低,难以维持长期的健康发展。

二、民众屡屡反对,产业陷入困境。阴谋?民意?

2007年台湾腾龙集团拟投资108亿元,在厦门市沧海开发区台商工业园区内建设PX项目,在厦门政协委员提案反对后,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进而引发市民的关注和恐惧,6月1日数千名市民以“散步”的名义走向街头游行示威,6月7日厦门市政府宣布重新进行环评,并最终于12月决定迁移至漳州。之后2011年的福佳大化、2012年的宁波镇海石化、2013年的云南石化、2014年茂名石化等PX**,基本都遵循同样的规律:民众游行示威反对、政府无奈妥协让步、项目被迫中止迁移。

在国外也有很多PX项目,为什么惟独中国强烈反对PX项目?有人说,中国的PX**是日韩企业雇佣某些环保组织和媒体背后操纵,破坏和阻挠我国兴建PX项目,以保持其垄断地位并从中国市场获取暴利。姑且不论其真实性,笔者认为即使真的如此,那也是外因,而起着决定作用的内因则是国民环保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与抗争导致的邻避冲突。

邻避是“NIMBY”的音译(即NotInMyBackYard,不要在我家后院),邻避冲突是指一些设施的建设由于其负外部性的溢出与扩散,引起外围民众反对与抗争,导致当民众与政府或者邻避设施建设者之间的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政府、企业与民众的利益分化导致,政府可以获得GDP、税收或政绩,企业可以获得经济利益,而付出环境或健康等代价的居民一无所获,导致的利益搏弈。这种冲突受心理、经济、专家、决策的透明与公正、利益集团、舆论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冲突不仅仅表现在PX项目上,什邡钼铜项目事件、启东排污事件都属此列。

三、推动产业回归合理发展轨道,政府和企业应有所作为

经过数次之后,新建PX项目会越来越困难,民众反对项目的逻辑也会更加简单而坚定,“别人反对的,我也反对;别人不要的,我也不要;别人能阻止的,我也能阻止”。笔者从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的角度,给政府和投资方以下建议:

(一)是合理规划和选址,避开敏感地区。往往越发达的地区,民众对安全环保越敏感,其参与决策的意识和民主维权意识越强,比如厦门、大连、宁波、昆明、茂名等地,都是省会城市或较发达的地区,民众反对和组织游行更加便利;相反,厦门PX项目迁移到漳州则顺利得多。同时,新建不如扩建,新建涉及的利益群体往往比较多,而且认知程度低、恐惧感强,容易被鼓动。因此,规划和选址应坚持在欠发达地区扩建的原则,同时要重视考察民情和舆论。

(二)是要维护好当地民众的利益,处置好包括拆迁补偿等历史问题,建立企业和政府负责任、值得信奈的形象。对于扩建项目,尤其要重视前期承诺的兑现、历史问题的解决,宁波PX事件最初的导火索就是征地补偿问题引发的。假设类似茂名石化的某公司拟建PX项目,必须重视已投产项目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如拆迁赔偿与安置;必须重视安全环保工作,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发生安全环保事故的及时妥善处置,以消除民众的恐惧和反感,建立负责任、可信奈的形象。

(三)是必须建立政府、企业与民众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保障民众的知情权,提高民众参与度。随着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增强,民众保护自我利益、参与决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项目的环评阶段,要执行听证程序,建立信任,切忌故意隐瞒、未批先建,厦门、大连福佳大化**就是例证,当厦门居民得知项目已经动工建设、福佳大化PX已生产数年而大连居民不知情,民众顿感被欺骗和愚弄,维权和民主意识被强烈唤醒,于是走向街头抗议。因此消除误解、获取信任、建立感情至关重要,针对利益相关者,要做好广泛宣传和教育,包括学习日本企业定期邀请居民到厂内参观、举办联欢活动等。

(四)是要建立应急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媒体应对和危机公关。政府和企业应成立相应的专职机构,实时掌握民意、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并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果断采取措施,正确引导和利用舆论,对于一些非法行为要坚决打击。

四、结束语

PX项目的尴尬境地已经引起了学界、产业界、政府甚至国家高层的重视,环保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必然导致当前的局势,解决PX项目邻避冲突的唯一途径是政府和投资方尊重民众的健康权、知情权、参与权甚至决策权,协调和维护相关方的利益,做好公共关系管理,达成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邻避冲突”理论及其对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启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董幼鸿.[2]国外邻避冲突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启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陈宝胜.[3]“ResearchandForecastofChinaPara-Xylene(PX)Market,2014-2018”.作者简介:胡林,经济师,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化工生产与管理工作,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

`

中国PX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前景 篇2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现状和问题,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和前景

一、私募股权投资概述

(一) 私募股权投资的概念

私募股权投资 (Private Equity, 简称PE) 是对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所进行的投资, 对具有较大竞争潜力的初创期企业进行创业投资 (Venture Capital) , 即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

(二) 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

第一, 私募股权投资是以私募形式投资于非上市企业股权, 一般不以控股为目的。第二, 私募股权投资的准入门槛较高。第三, 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期限为3—5年, 在变现实现退出后要将获得的资本增值收益分发给基金投资人, 这个特殊性导致其流动性较差, 风险高, 投资者会要求高于公开市场的投资回报。第四, PE投资机构多采取有限合伙制, 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有很好的投资管理效率, 并避免了双重征税的弊端。第五, 私募全投资的退出渠道具有多样性。有IPO、售出 (TRADE SALE) 、兼并收购 (M&A) 、标的公司管理层回购等等。

二、2012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相关数据

2012年, 共有369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募集, 新募基金个数大幅超越去年, 为历史最高水平, 但募集金额较去年有较大回落。369支新募基金中有359支披露金额, 共计募集253.13亿美元。其中, 人民币基金354支, 外币基金15支, 虽然在数量上人民币绝对占优, 但在平均单支基金募集规模上, 人民币基金与外币基金仍差距明显。投资方面, 2012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投资活动较2011年略有放缓, 共计完成投资交易680起, 披露金额的606起案例共计投资197.85亿美元, 成长资本依旧为最主流的投资策略, 房地产投资和PIPE投资亦表现抢眼。退出方面, 受IPO退出艰难且回报偏低的影响, 投资机构在退出活动中开始有意识地采用其他退出方式, 2012年共计发生177笔退出案例, 其中IPO退出124笔, 占全部退出案例数的比例降至7成, 股权转让、并购、管理层收购等退出方式开始被更多的投资机构采纳。

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投资领域多元化

中国PE投资领域呈现多元化态势, 2012年的投资交易共涉及23个一级行业。房地产行业成为最大黑马, 共发生80笔交易。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机械制造、互联网、清洁技术的投资案例数位列2—5位。现代农业与能源及矿产受到追捧, 二者分别获得获得43与41笔投资, 排在总投资榜第6、7位。

投资金额方面, 互联网行业因涉及大宗交易而位列金额榜榜首;房地产投资以32.09亿美元的投资金额位列第2位;能源及矿产行业由于其在经济周期下行时期具有很好的保值性, 也吸引了大批资金, 共获得22.64亿美元投资, 排在第3位;金融行业以21.69亿美元投资位随其后。

(二) 投资规模小型化趋势

2012年,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交易数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 共完成投资交易680起, 其中披露金额的606起投资涉及金额197.85亿美元, 金额与2012年全年相比下降28.3%, 其中众机构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成为当年最大金额投资, 另有34起投资的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 这35起投资所涉及的投资金额已占全部投资总金额的52.3%, 这意味着其余披露金额的571起投资所涉金额仅占总金额的47.8%, 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小型企业投资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

(三) PE支持上市平均账面回报显著下降

账面投资回报方面, 2012年境内外资本市场仅获得了5.13倍的平均账面投资回报, 其中境内上市的企业为VC/PE带来的平均账面投资回报为5.40倍, 海外上市的企业为其背后VC/PE投资机构带来的平均账面投资回报为2.40倍。与2012年同期境内外7.78倍的平均账面投资回报相比, VC/PE机构通过IPO退出所获得的投资回报倍数大幅下滑。

(四)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2012年10月《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监管办法》) 的出台标志着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纳入法制轨道,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促进中小企业稳步发展, 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完善金融体系、保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11月18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旨在清理整顿范围覆盖证券交易所、金融产品交易所、文化产品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几乎所有类别的交易场所。2012年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全国范围内展开, 这表明规范化框架的搭建有利于我国场外市场步入有序发展轨道。

2012年10月23日, 《基金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二次审议, 其中明确规定:“公开或者非公开募集资金, 以进行证券投资活动为目的设立的公司或者合伙企业, 资产由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管理的, 其证券投资活动适用本法。”而核心问题即“证券投资”如何界定目前仍未有明确, 未来PE基金是否纳入《基金法》依然存在变数。

(五) 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窄和机制不完善

PE市场上退出主要是IPO方式, 但是这种退出方式适用于实力雄厚的大型投资企业, 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IPO退出比较困难, 产权市场便成为一个非常好的退出通道, 无法上市的私募基金可以通过并购、转让、管理层回购等方式退出。

2012年共有177笔退出案例, 共涉及企业126家。从退出方式分析, 177笔退出包括IPO方式退出124笔, 涉及企业73家, 股权转让退出30笔, 并购退出9笔, 管理层收购退出8笔, 股东回购退出6笔。

2012年PE通过IPO退出的比例曾高达90%, 2013年降至70%, 非IPO类退出方式的比例上升到了27%。。

2012年8月, 证监会筹划多时的“新三板扩容”工作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 非上市股份公司转让试点扩大获得许可。此次新三板扩容增加的3个高新区分别代表着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 将来有望实现“以点到面”, 逐步将条件比较成熟的高新园区纳入试点范围, 为园区的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报价转让服务。新三板扩容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从而辐射周边区域经济增长;新三板扩容也有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六) 缺乏高素质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

(1) 缺乏专业的品牌PE基金管理机构。主要机构投资者尚未深度参与PE基金, 一方面是受制于这些机构投资人的投资政策限制;另一方面, 市场还是缺乏一批值得信赖的专业PE基金管理人。 (2) 同时, 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使一些小型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后无法保证可持续发展。

(七) 监管体系不完善

在对国内创业投资监管中, 发改委负责牵头协调, 对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给予税收和引导资金的优惠。界定税收优惠资格由税务部门负责, 给予引导资金优惠的资格由财政部和科技部门确定, 所以发改委很难真正起到管理职能。而涉及到外商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 按照规定由商务部负责备案管理, 但实际运行中商务部门并没有管理手段。证监会、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等其他部门也只能针对交易所和外汇流动等具体操作细节进行管理, 不能掌握全局管制。在管理理念上, 主要偏重于对中小企业的扶植, 忽视了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可能对金融体系所产生的冲击。

四、中国PE发展建议

(一)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创造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在新的《证券法》、《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基础上, 要尽快制定投资公司法, 从法律上明确中国私募股权资本的地位和作用, 用法律的手段正确规范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起、运作与退出的完整机制。建立基金资产第三方托管制度。

(二) 建立多元化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源渠道

2007年, 《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养老基金管理办法》相关条款放宽投资限制, 已经允许保险及养老基金部分进入私募股权投资了;2012年, 国家规定10%社保基金可以用于参加私募股权基金。同时, 国家开发银行都开始渉入私募股权投资了, 以银行总资金额度的1%—2%来投入, 标志着银行资金也允许进入私募股权投资了。

(三) 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必须坚持市场化运行模式和政府调控结合

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措施, 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扶持和规范, 通过制定法律、调整税赋、信息服务、提供补贴、信用担保、优先采购、分类限制等措施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规范交易制度, 创造一个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与金融环境。

(四) 加强投资各方诚信建设, 提高市场透明度

一是重视私募基金内部的结构建设, 严格管理制度, 形成严密的相互制约机制, 把诚信理念融入具体工作中。二是对投资者进行资格认证, 保证投资者具有充足的资金实力和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三是规范筹资企业的信息披露, 从而使整个市场变得更加公正透明。

参考文献

[1]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研究报告[R/OL].清科研究中心网站, 2012.

[2]陈宝树.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学术理论, 2012, (18) .

我国劳务派遣发展困境和前景 篇3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 劳务派遣 立法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增加的实现劳务派遣同工同酬的规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这之前,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劳动合同制职工实行不同的工资福利标准和分配办法,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企业福利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合同制职工相比差距较大一直为人诟病。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我国劳务派遣发展困境和前景。

一、劳务派遣的内涵

劳务派遣规模越来越大,如果再不及时、明确地在法律上加以规范,劳务派遣很可能会发展成用工主渠道,瓦解我们的劳动法律制度。据全总估计,全国劳务派遣工总量在3000万人左右。北京市在2008年劳务派遣工只有8万人,劳动合同法实施后,2011年末已激增到60万人。实施三年半,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专题调研,《劳动合同法》启动修订。为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用工,修订草案规定劳务派遣只能在“三性”岗位上实施,并对“三性”岗位的具体含义作了进一步界定:临时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辅助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替代性是指用工单位職工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该工作岗位上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由被派遣劳动者替代工作。修改后的草案提出,劳务派遣单位门槛从注册资本五十万元提高到一百万元。更关键的是,“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办理行政许可。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劳务派遣制度涉及三方主体,即劳务派遣公司、用人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被派遣的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公司有劳动合同关系、无劳动力提供之实,与用人单位有劳动力提供之实、无劳动合同关系,三者形成复杂的三方劳动用工关系,因此问题层出不穷,典型的有被派遣劳动者就业不稳定、与正式工之间同工不同酬、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同等问题。如果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束缚于限制劳务派遣的发展上,显然不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劳务派遣制度作为一种灵活的雇佣方式,顺应企业的需求,立法不应该从扼杀需求、扼紧或切断供给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事实上,劳务派遣中的被派遣劳动者,由于其并不隶属于某一固定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隶属于社会的社会资源,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层面的基本保障,如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高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等。如果不从社会保障和制度配套的层面上予以根本性的立法补充和修改,单靠一部《劳动合同法》,必然无法实现跨越。

二、我国劳务派遣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1、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认识

要更正“派遣制员工”=“低素质”的认识。很多人认为,派遣制员工是“低能、低素质”的代名词,笔者认为不然。根据笔者了解的某公司,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务派遣制员工占到70%,也有很多大中专毕业生有意加入电信企业,但是因用工方式、工资待遇、身份、发展等原因而离职,而考上公务员而进入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劳务派遣制员工也不在少数。而且,这部分员工工作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为公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地方党政机关和同级单位相比 他们的学历并不低。不能以省级公司的层次来评价市级公司,不能以市级公司的层次来评价县级公司,毕竟维护电话、宽带不需要研究生,也不需要本科生,一个技校生最高大专生即能全权办理。况且,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很突出;学历低不等于能力差,“泥腿子”照样打败“黄埔军”。

2、完善公平的薪酬体系

同工同酬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者权益,但是我们认为,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正式员工,除了工资之外,还享受很多福利,比如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以及各种补贴等,仅仅规定“同工同酬”实际上并没有彻底解决平等待遇的问题,因此,应当在“劳动报酬”之外,增加同等其他待遇的规定,即六十三条应 改为:“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同待遇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及其他待遇确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及其他待遇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3、提升人性化管理

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面临比城镇职工更大的困难与问题。要坚持“源头入会、委托管理、双向维权”,继续推动劳务派遣企业建会和组织劳务派遣工入会工作,重点推动劳务派遣工集中的产业行业劳动者加入工会。比如某某公司为满足企业深入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劳务派遣制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如实行劳务派遣制员工等级管理,建立劳务派遣制 员工晋升机制,让表现优秀的劳务工走上管理岗位等等。

4、提高劳务派遣准入门槛

我们建议,将“劳务派遣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改为“劳务派遣只能在不超过六个月的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即无论是哪种可适用劳务派遣的岗位,均不应超过六个月,将劳务派遣真正界定为补充性的用工方式。未经许可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签订的派遣协议,以及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均应视为无效;被派遣劳动者应直接认定为用工单位的员工我们认为,劳务派遣单位没有取得许可而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于其主体不适格,因此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签订的派遣协议、以及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均应属于无效。而用工单位在选择劳务派遣单位时本应承担审查义务,其未审查出劳务派遣单位未经许可的情况,即应承担不利后果,即被派遣劳动者直接认定为是用工单位的员工。建议在修正案中增加一条“用工单位在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终止之后一年内,不得以被派遣劳动者的身份招用该员工。违反该规定者,被派遣劳动者视为用工单位的员工。”

总之,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培育我国劳务派遣市场,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再就业率,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建飞,许超然.“人事代理”还是“劳务派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第5期

[2]王雄飞.“劳动力派遣”制度法律探析[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第2期

[3]常凯,李坤刚.必须严格规则劳动者派遣[J].中国劳动,2006;第3期

[4]吴宏洛,陈月生.劳务派遣:规范与发展[J].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

[5]罗代琼.试论劳务派遣在企业的有效运行-以科学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J].四川建材,2006;第2期

[6]黄一干.国有企业劳务派遣人员管理的思考[J].企业管理纵横,2005;第12期

中国展览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篇4

中国展览业经历了30年的缓慢发展,20年的追赶式发展,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由展览引发形成的会展经济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崭新亮点。一个行业 或产业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般来说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业发展很快,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二是它对其它经济部门的关联度很高,对其它行业具有较强 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我国展览业虽然经历了缓慢发燕尾服的三十年,但改革开放 后发展很快,尤其是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 国的展览业在近几年内突飞猛进式发展,数量增长迅猛。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为 例,1994年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展览会猛增到60个,其中国际展30个,国 内展30个,超过历史最高记录;1995年进一步增加到84个,国际展39个,国内展 45个,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展览业逐渐完成了其发展历程中 的量的积累,今后二、三十年将是我国展览业从量变到质变转变的关键时期,发 展潜力很大。同时,展览对其它经济部门的关联度很高。根据业内人士估计,这 种关联度可以达到1:5到10。展览业的这种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在西方 表现得十分明显,以至于一些学者就此提出了“展览经济”的概念,这个概念也 已出现在国内有些媒体报刊上。展会经济以展览和会议为主体,涵盖旅游、宾馆、饭店、航空运输、花卉租赁、设计装饰、电子音像等许多行业,在经济生活中的 地位和影响十分巨大。

受此影响,国内一些省市和地方政府也开始认识到展览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 市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对其发展倍加重视。在北京,展览业已被北京市政府列为 北京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尤其是把国际性展览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在 行业发展重点,还成立了展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展览工作的领导机构、部门 分工和主要任务,并从战略高度把展览列为实施“外贸、外资、外经、外展”战 略的重要举措之一。’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和其强大而广泛的影响 使上海市等一些省市对申请举办世博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上海市正积极申 请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展览业相比,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展览业尚待规范与完善,展览 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我国展览业无序竞争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展览业的 快速扩张是建立在小型场馆和小型展会的数量迅速增加的基础上的,与德国展览 业相比,中国展览业的特点是展览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而德国展 览业作为成熟的展览业,其扩张模式是以展会规模的扩张为主。自从我国实行改 革开放以来,拥有组展权、办展权的单位增多,它们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 制,在国内展览项目开发、组织及出国展览项目的招展过程中重复、撞车的现象 时有发生,有些单位受经济利益驱使,盲目上项目,令参展企业无所适从,办展 者本身的经济效益也受到损害。而目前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建造场馆也值得进一步 研究,场馆建设投入大,回报慢,新场馆的建设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避免展 览场馆工程方面上的重复建设。对展览市场要进行认真审慎的研究与调查,认清 展会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尤其是我国内地展览市场发展较为缓慢,筹建场馆时 更要慎重。广州、深圳、珠海地理位置相互靠近,又毗邻香港,在场馆建设上更 要量体裁衣,不应仓促上马。

我国的展览管理体制亟需改革。我国政府曾出台了对包括主办单位资格批准 和展会审批及出国展览管理体制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规范我国展览业的发 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部门职能的进一步

转变和我国展览形势的不断发燕尾服,现行的各种管理体制已显露出不适应展览 业发展的需要,各方面要求改革管理体制的呼声相当之高。与日益成熟发展的展 览业相比,我休养会发现发达国家大都成立有展览行业协会,主要是利用市场机 制和行规对展览业进行协调性的管理,指导和规范展览企业的动作与经营。借鉴 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研究探讨成立我国专门的展览行业协会,建立展会评估制 度,对展览业进行全国性的统计和分析,对全国各类的展览会进行协调与指导,负责国际、国内展览界之间的横向交流与联系,筹划展览从业人员的培训,等等 事宜,对于我国展览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说意义重大。

此外,从目前全国展览业的情况看,展览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产业结构 调整而改变的问题。展览项目必须要紧跟经济与时代的发展,要根据我国产业结 构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是展览业的突出特 征,从政府有关部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直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展览无不 涉及。在发展过程中,展览与相关行业的关系是互动的,即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展览业的水平是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中与产业 发展状况,尤其是与进出口贸易联系密切。近年来,一些沿海城市产业出现向金 融、贸易、高科技方向转移,而传统行业如纺织、轻工业等向周边地区转移的发 展动态,展览项目包括出国展览项目也应做出调整。目前展览市场大量涌现的技 术交流交易会、房地产交易会、人才交易会、中西部投资洽谈会等展览会和各种 形式的中外经济技术交流洽谈会,正是顺应了我国经济与市场的发展需要,使相 关产业及展览业均发展得红红火火。

中国加入WTO,将促进我国展览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将加剧展览业的竞争形势加入WTO后,由于中国展览业将逐步按照国际惯例运行,就必须在国内建立良 好的展览市场,具备与国际接轨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因此来自外部的压力将 使中国展览业最终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现行的展览管理体制将必须加以变革,而现有的大部分组展单位也将转变身份,走进市场寻求出路。这种趋势对于那些 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展览公司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外资进入展览业将带来资 本和管理技术,有助于提高中国展览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国际展览业进放中国将 带来新的理论和观念,有助于提高中国展览会的水平,并扩大中国展览市场的规 模。入世后由于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吸引更多的国外产品和资金,外商直接投 资与进口贸易将更加活跃,将大大促进在华展览的发展;而出口产品和出口企业 则是入世的直接受益者,由此将大力推动出国展览的发展。当然,加入WTO将会加剧我国展览市场的竞争。入世后,中国展览业将逐步按 照国际通行的展览规则运行,中国用于保护本国利益、不适应国际展览业运行规 则的条令终将废止。如价格双轨制、对外资展览公司的限制等。外国展览公司可 以获得在中国的国民待遇,外资的进入将加剧展览市场的竞争。并且由于中国展 览业与国外相比,整体处于劣势,势必有某些展会和企业被淘汰。入世后所带来 的展览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中国展览业的结构的改变,如馆租在展览业中 的比重降低,而组展和展览相关服务的比重的上升;对于那些以场馆经营为主要 收来源的企业形成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展览业的发展

互联网对展览经营模式今后将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网上营销,也 就是展览业的电子商务活动,将会在今后的展览经营中日益普及与发展,并将进 一步促进我国展览业的发展。网上营销一般包括宣传、招展、信息交流。例如展

会概况、展览公司和展览场地介绍、参展商介绍,可以增加展览的信息量、透明 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参展商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将逐渐依赖于互联网的技术。可以说,展览活动中凡是涉及展出、展品和展出活动参与人的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传递、处理的环节都是电子商务的用武之地。同时目前出现时间不长的网上展览 会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展览会,它具有永不落幕、实时更新、降低成本、提 高效率等传统展会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特点。但它又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与不足,网上展览不会全方位地感受展会的气氛、展品、客户和竞争对手。网上虚拟展览 永远不会对实物展览造成生存威胁,永远都不可能取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影响我国展览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为摆脱经济困境、实现产业升级,通过跨国公 司向外投资、寻求出路,从而形成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 整。这种调整对我们的产业结构及进出口商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加入WTO、取 消有关配额和避免倾销指控后,我国原有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如纺织业、玩具业等 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优势。在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中,出国展览将更有文章可做。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技 术更新步伐加快,产业、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缩短,必然促进以技术信息交流 为核心的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从事第三产业的展览业也将是未来我国战 略结构中优先鼓励发展的行业,政策的支持将会使我国展览业的发展如虎添翼。随着我国展览业的发展,相信会有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名牌展脱颖而出,并将在 全国逐步形成合理的布局

国际社会看好中国发展现状和前景 篇5

【国际国内瞩目中国两会】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一些国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肯定中国经济良好现状,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积极评价中国的国家治理成就,盛赞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一带一路”建设充满期望。

经济增速仍让其他国家惊叹和羡慕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杰弗里·贝德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6年来,经济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也造福了中国的贸易伙伴。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制造国、最大出口和贸易国,全球市场的重要成员以及主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源。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多年研究中国经济,著述颇丰。他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会很好,仍将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并且为全球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尽管中国外汇储备减少,但这不会影响经济增长。

俄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俄罗斯媒体表示,在全球经济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强劲活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目前占据世界经济约20%的份额。全球GDP年均增幅约3%,而中国为6.7%。中国在技术领域也拥有优势,比如高铁建设技术,这对领土辽阔的国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安德烈·卡尔涅耶夫对俄罗斯媒体指出,一些西方专家曾认为中国增长速度放慢是因为“中国模式”走到了尽头,然而2016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约6.7%的高速增长,经济和社会发展平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拉法埃洛·潘图奇表示,中国经济正在从重视“量”向重视“质”转变,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超过6%仍然让其他国家惊叹和羡慕。巴基斯坦开普尔-帕克图瓦银行总裁阿提夫认为,中国很好地把握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发展历程堪称当代奇迹,当今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在30多年间取得如此成就。除了体制因素,政府正确领导、人民艰苦创业、大力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大潮、经济政策得当,都起了重要作用,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深思。

泰国智库开泰研究中心中文部主任黄斌表示,中国经济虽然进入深度调整期,但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三分之一,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趋于稳定,增长质量更好,单位能耗不断减少,高新科技产业增长加快,消费需求拉动作用更加显著,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收效显著。

有理由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黄斌进一步表示,一年来,中国司法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纠正了不少冤案错案,加强了执法规范化和透明度,大力排除人为干预办案。中国还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强化公务员的宪法和法治意识,开展监察委试点,把反腐纳入国家法治体系建设。“相信两会以后,中国法治体系建设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为中国深化改革和长足发展保驾护航”。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史蒂芬·罗奇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保持乐观。一是中国制定了很好的、明确的战略,即经济发展由以制造业为主、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私人消费驱动。二是中国政府意识到经济转型对保持增长和发展“生死攸关”,具备推动实施的坚定决心。三是中国政府拥有实现经济转型的手段,通过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以及其他社会安全网络等方面提供支持,完成对私人消费的再平衡。

英国保守党议员托马斯·图根达特表示,中国经济非常繁荣,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发展机遇,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很强,中国经济前景令人看好,中英合作潜力非常大。

引领世界经济的大国担当 俄罗斯国际关系管理研究所所长瓦斯拉夫斯基表示,中国经济尽管增速放缓,但仍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经济体,是引领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他还表示,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领导层的治国理政智慧密切相关。

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校长维克托·格里申表示,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必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俄中两国经济合作建立在两国紧密的战略关系基础之上,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拉法埃洛·潘图奇认为,习近平主席年初在达沃斯发表的演讲非常精彩,在美国总统特朗普采取保守政策时,中国表现出开放和合作的姿态,令人欣慰。他关注到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认为中国将推动国际自由贸易的发展。他还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一些缺乏资金和资源的国家进行巨大投入,使这些国家受益。他本人近年前往中亚和南亚多个国家,亲眼看到“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卡威·宗吉他翁表示,中国在地区及全球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会给地区乃至全球带来直接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即将召开的中国两会传递出的“稳定”和“发展”信号最值得关注。中国两会同时有助于周边国家和全世界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为解决当前世界经济低迷所提供的中国方案,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感受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对中国充满期待”。

中国PX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前景 篇6

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僵化的问题。本文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四个出路:树立“和而不同”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构建“自主灵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内通外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完善“高效透明”的高等教育网络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困境;出路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管理观念、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受到全球化的影响。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理论价值。

一、全球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要求

(一)管理制度上的市场取向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高等教育在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增加市场机制的强烈要求,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减少国家对高校的拨款占GDP的比例,改变拨款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注重各高校的业绩;增强政府以外主体的办学机会,扩大私立高校的办学规模;鼓励跨国教育的兴办,吸引自费留学生,积极扩展海外教育市场。

(二)管理观念上的兼容并包和自主创新

首先,文化多元化要求高等教育兼容并包。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学自古以来就具有传播文化的职能,因此,应当让多种文化的大学校园里公平竞争、相互交融、共同学习。其次,文化多元化要求高等教育在管理理念上实现自主创新。文化多元化带来了不同的文化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相互碰撞和融合,逐步形成了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和认可的观念。这些观念好像一张无形的政策文件,在高等教育强国那里传播过来,到底是否适合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就无从而知了。

(三)管理体制上要求减少政府干预,扩大学校自主权

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化,不是政治,用政治的管理手段去管理教育,必然会有失偏颇,背离高等教育的本质。因此,政府应当转变对高校管理方式,对高校指导监督,减少直接干预,实施宏观调控。在国际上,为了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大多数国家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保证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四)管理模式上要求网络共享和透明

信息网络化为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要求社会管理模式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高等教育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传统的高等教育对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的手段主要是手工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效率低下;网络技术使高校实现了管理信息的智能化,突破了信息发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了公众获取信息的知情权。如在高等教育领域,澳大利亚政府创办了跨国高等教育项目信息收录网站,负责将澳大利亚各高校的信息公布。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管理观念:重计划和物本,轻市场和人本

1.在管理上的重计划、轻市场的理念使高等教育很难形成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教育环境。在办学体制上主要以政府举办为主,民办主体办学的竞争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多的是向重点高校倾斜,其他高校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扩大学校的规模上,进而忽视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在生源配置上,政府对高校实施“钦定”的学校级别,使得生源在学校间分配不均。2.管理理念上的重物本、轻人本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和谐全面发展。在功能取向上,重视高等教育的派生经济功能,轻视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在职能取向上,重科研成果,轻教学育人功能,造成学术道德示范现象的产生;在经费取向上,重视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教师素质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楼林立却高素质的大师短缺、教学设施齐全却教师教学思想落后的现象。

(二)管理体制:重集权和约束,轻分权和自由

1.在管理体制上的重集权、轻分权的特点阻碍了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我国虽然形成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呈现出地方政府对高校“管得过细,统得过死”的特征,严重阻碍了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地方高校在校长任免和教师评聘、学校招生名额和专业设置、教授治校和教师教学自由等方面拥有很少的自主权,很难发挥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2.高校管理上的重约束、轻自由阻碍了高校的制度创新。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制度在政治组织体制和学术思想上都享有一定的独立和自由性。然而,我国高校的经费来源、生源选择和专业设置等保证大学运转的基本要素都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控制,使得大学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

(三)管理制度:重人治和行政、轻法治和学术

1.传统的重人治、轻法治的经验式管理盛行不衰。虽然我国在依法治国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仍然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特征。重人治的管理制度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较高的决策能力和判断能力,一旦个人的道德取向和分析判断能力出现问题,就会使管理活动出现混乱。2.重行政、轻科研的事实使科层式管理模式大行其道。教学职能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大学是一个管理复杂的社会组织,在高校治理时必须在充分重视学术自由的同时,将明确办学方向的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实现高校的全面和谐发展。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严密的科层组织结构使学术自由很难有发挥的空间,使大学的发展背离了本质。

(四)管理模式:重分设和保密、轻整合和公开

1.重分设、轻整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平台造成信息流通不畅。当前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分设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各信息平台采用不同的信息收集和编制标准,造成信息重叠和对接困难等问题。其产生的严重影响阻碍了中国和国际上高等教育大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2.重保密的高校管理信息发布制度造成信息分享困难。我国对于高校的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方式做了笼统的规定,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规定“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不予公开”,这一规定中表明学校对于自身不想公开的就可以不公开,学校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可以给信息公开设置诸多限制。信息公开不畅往往不利于对信息需求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也失去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监督的机会。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出路

(一)树立“和而不同”高等教育管理理念

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我国要坚持“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外国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理念主要有:效率为本的管理理念、多元整合管理理念、人本主义理念。但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管理智慧。例如:“以和为贵,中庸为道”的管理智慧使高校在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面前,能够实现自身的和谐长久发展。

(二)构建“自主灵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实现高校办学的自主权是应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的必由之路,要想实现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中央政府要实现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到间接干预的转变;其次,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统筹”管理的重任,促进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地方经济和高校的和谐发展。再次,落实高校的法人地位,扩大学校自主权。

(三)建立“内通外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所谓“内通外联”就是对内的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相互沟通协调,对外的管理制度要连通对接。例如制定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来华办学的资质认证标准,修订学位和学分互认制度等,进而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国际的接轨。

(四)完善“高效透明”

的高等教育网络化管理模式。要想实现高等教育信息的高效透明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完善高等教育网络公开制度,对信息公开的决定权、范围、期限和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的细则规定;其次,加强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公开的监督力度,将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13.

[2]赫伯特西蒙著,詹正茂译.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

中国PX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前景 篇7

预硫化胎面翻新技术是将用于翻新轮胎的胎面胶, 预先在较高的硫化压力及最佳的硫化温度及时间下生产出来, 具有一定的胎面花纹、断面形状及宽度、长度, 可直接用于翻新轮胎的胎面。翻胎者只需按需要购入就可使用, 质量好, 使用方便, 更具有节能效果, 同时可减少污染、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因此, 预硫化胎面翻新技术更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经营。同时, 为提高翻新轮胎质量, 达到环保、节能、高效和低消耗的目的, 在翻新技术、设备及生产方面仍需加大力度组织攻关和协调工作。

近年来, 国内外汽车轮胎翻新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而由于发达国家轮胎翻新生产的停滞萎缩, 目前世界轮胎翻新行业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目前中国成为了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轮胎翻新生产商和经销商的关注目标, 不少轮胎业巨头企业相继在中国投资建厂, 势必要在中国轮胎行业分一杯羹。目前轮胎行业内势头火热的轮胎翻新业的发展, 更显示出中国轮胎翻新产业还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潜力。

国内新轮胎产量呈现直线上升状态, 因此废旧轮胎量一路飙升, 各轮胎企业为响应国家号召, 逐步发展低碳、环保的轮胎翻新事业。国际上, 轮胎巨头普利司通已经收购全球领先的轮胎翻新事业公司奔达可实体公司, 率先推出了高品质的翻新轮胎。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交通运输业日益发达, 汽车数量随之成倍地增长, 轮胎作为汽车使用的易耗品, 每年的消耗量也随之大量增长。目前, 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1亿多条轮胎报废, 废弃的轮胎大多都不加以循环利用。这样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轮胎本身作为臭名昭著的黑色垃圾, 不能自然分解, 也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近两年来, 国内的轮胎翻新行业的总产值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 同期增长已经超过4百倍, 可以看出中国轮胎翻新行业的巨大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预计未来几年内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近年来, 国家更是大力支持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虽然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不少的差距, 但是从以往的产业利润值分析上来看, 近几年会是轮胎翻新行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而相较近两年中国轮胎翻新业的高速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的轮胎翻新发展似乎有所减缓, 尤其一些发展迅猛的轮胎巨头企业已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进军。从其中一些轮胎翻新业领头企业的发展中, 可以看出目前全球轮胎翻新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整体发展低迷, 行业重心逐渐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亚洲翻胎市场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 预计会超速发展, 未来的销售总量会超过整个美洲大陆之和。

目前, 国内在采用欧美传统做法的同时, 又开辟了新的方法。近日, 全国首例全程采用橡胶沥青摊铺而成的隆百高速公路建成。这条全部由近20万条废弃大货车轮胎加工而成的公路, 显然已经成为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又一途径的成功案例。可以说, 我国废旧轮胎资源综合利用大致有几种方向:原形改造废旧轮胎、热解废轮胎、翻新旧轮胎、利用废轮胎生产再生橡胶、利用废轮胎生产硫化橡胶粉等, 这些发展方向充分显示出了我国轮胎翻新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方面, 我国虽然拥有旧轮胎翻新再制造、废轮胎生产再生橡胶、橡胶粉和热解四大业务板块, 现有轮胎翻新企业约1 000家、再生橡胶企业约1 500家、橡胶粉和热解企业约100家, 但整体水平较低。2009年, 我国轮胎翻新产量仅为1 300万条, 翻新率不足5%, 而发达国家轮胎翻新比例均在45%以上。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 篇8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2011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并就刚才主持人所提出的主题给大家做一些情况的介绍——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我想侧重从两个方面给大家谈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刚刚过去的“十一五”纺织业的基本情况。这个发展时段我想大家都清楚,我们有两个非常关键性的或者说是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一个就是所谓的后配额时代,一个就是金融危机。我们在过去的五年,首先我们是迎来了所谓的配额取消贸易自由化。大家知道我们在研究入世的时候,国人包括世人对中国纺织业是普遍看好的,认为中国入世纺织业将是最大的赢家。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在05年配额全面取消之后,我们虽然迎来了出口短期的高速增长,但是好景不长,一些主要的原先设置配额的国家,又重新对我们进行配额设置,使我们原先感到如此美妙的贸易自由化显得非常的短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中国纺织业就加大了结构调整,我们越来越多的把我们国内市场作为我们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支撑点。在这样一个驱动力下,纺织工业经历了可以说调整转型的06、07年。

到了08年,我们又遭遇了先是次贷危机然后又是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纺织业是受这个危机影响比较早的行业。早在08年一季度,当时我们到地方企业进行调研,已经感触到我们的出口在减速,也就是说,次贷危机已经开始对我们产生了影响。08年整个可以说减速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乃至于到09年的一季度我们的出口增长到了谷底。以后,随着整个经济包括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拳的出台,我们开始逐步恢复,但是09年全年可以说我们出现了纺织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出口负增长,就是负的9.6%。这就是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但是好在我们国家有非常强大的刺激经济政策,包括四万亿的投资,包括纺织调整规划。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恢复可以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再加上我们自身在危机的背景下,不断地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终于使我们比较早的而且比较有力度的从金融危机当中走了出来,乃至于我们到2010年这个行业在经济运行上,在主要的经济指标上,都出现了历史的新高。

2010年全国的纺织行业加工总量达到了413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了4.7万亿,增加值达到了12800亿,各种纱达到了2720万吨,布770亿米,出口额达到了20605亿美金。利润的增长率也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就业人数仍然保持在2000万人口之上。这就说明我们虽然遭遇到后配额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新的摩擦,我们虽然遭遇了金融危机,但是中国纺织工业在过去五年克服了重重困难,走的非常的精彩,也非常的辉煌。当然我们业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想任何行业和部门都想力争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我们的开局情况怎么样?应该说从数据上来看还是不错的,我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2%,各大产品总量都在10%以上的增速,出口增长了24%,消费是增长了23%,投资增加了38%,经济效益是增长了54%,这些主要经济指标都反映了我们今年一季度,今年的开局状况良好。

但是,我们也逐步感觉到我们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面临着许多经营的风险。这些经营风险大体有几块,第一块就是资金。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是要把CPI控制在合理区间,所以货币政策越来越紧,存款准备金率几乎每月都提高0.5%,也有加息这样的一些政策选择。这样一来,我们纺织行业毕竟是中小企业的行业,而且是非国有企业占主体的行业,所以随着国家控制信贷的规模和信贷增长速度,这样使我们的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来源的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上今年我们也出现了趋于库存化的矛盾,当然这里和原料价格波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前面有专家说了,去年我们面临棉花价格

大的波动,从年初开始一直在缓慢增长,到了9月份之后可以说出现了疯涨,这种涨势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挫折,相反我们一些企业,特别是棉纺织企业也跟着棉花不断提高价格,纺织行业从中获得了利益。但是今年的情况就出现了逆转,今年是高开低走,使得纺织企业后期有很多高价的库存,这一升一降使得多数企业在原料上受到很大的压力,受到很大的损失,再加上随着棉花价格的下跌,我们的后道采购变得极为保守和谨慎,这样使得棉纺织行业的产品积压大幅度增加,再加上资金紧张和短缺,所以原料的价格波动给行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前道行业。

另一个压力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能对我们的行业主要表现在一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就是煤、电、油、气这样一些方面。这样一些方面现在普遍趋紧,趋紧的原因这是宏观上一些环境和因素造成的,因为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所以很多地方大干快上,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增长,所以对一些基本的生产要素需求也猛涨,再加上一些高耗能行业的抬头,造成了这些要素的紧张,我们行业也同样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和压力。而且今年特别是用电这方面可以说是淡季不淡,高峰来的比较早,二季度可能这方面压力更大。

再一个压力就是来自于市场,大家知道今年全球经济处在缓慢复苏爬坡的阶段,特别是一些主要的经济体国家,美国经济的不稳定性,前两天美联储主席已经发表讲话,指出美国经济还没有站稳,这是不是预示着美国第三轮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将出台,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欧洲一些主流国家虽然不错,但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拖累欧盟欧元区经济,日本大地震、核泄露,导致经济大伤元气,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通胀压力也很大,同时北非战争**,油价飞涨等等,我们今天面临的经济环境有很多不确定性。

以上是我给大家做的一些罗列,体现出我们今年虽然开局数据不错,但是这些数据一方面有去年太好有结转过来的原因,同时还有我们统计局的调整,两千万算规模以上,一些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外,所以整个效益情况在数据上反映还不错。但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这些经营风险已经实实在在让企业感受到了压力,而这个压力究竟有多久?现在还很难说的清楚。不过我们纺织工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这么多年风风雨雨,我们年年都会遇到难题,但我们年年都能走过来。所以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能战胜这些困难。当然这里需要一些目标和战略的引导,使我们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有更高、更远的追求。

纺织工业的“十二五”规划还没有出台,但是从我们行业组织来说,我们期待着通过未来十年的时间,建设成我们在本世纪初就提出来的纺织强国这样一个战略性的目标,然而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一方面要在科技上加大投入,要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在纤维材料、纺纱制造、印染整理、家纺服装、纺织机械、标准化、基础研究、信息化这些方面要加大攻关力度,并把成熟的项目加快推广和应用,来提高我们整体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就是不断的去培育、打造我们中国的民族品牌,这里一方面继续贯彻打造品牌的价值观体系,这就是品质、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观,并把它落到实处。同时我们还要和方方面面联手去营造适合中国品牌成长的生态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商业环境和竞争环境,使我们中国的品牌成长有一个非常好的土壤和机制。第三就是我们要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绿色、循环三个关键点着力,使我们的行业能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为强国提供监视的保障。最后一条,就是我们要建设适应强国建设的人才队伍,这里面既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行业领军人物、经营者、一线工人,总而言之形成一种人才体系,为强国建设奠定强国之本。

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与市场前景 篇9

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与市场前景

1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 2003年是我国啤酒工业进入21世纪以来取得最好成绩的.一年.主要表现在啤酒产量持续增长继续位于世界啤酒产量之首,提前二年完成啤酒工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啤酒工业的销售收入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在税金和利润方面好于历史水平;啤酒质量不断提高,花色品种和包装装潢不断推新;啤酒出口量继续增加,出口量明显高于进口量;啤酒工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和集中度又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新的格局;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虽然我国啤酒产量已连续第二年居世界首位,但要做啤酒强国还需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作 者:肖德润  作者单位: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 刊 名:啤酒科技 英文刊名:BE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4 ”"(3) 分类号:F7 关键词: 

中国PX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前景 篇10

无论是转基因食品还是环境安全,现代社会的不少社会矛盾都与专业性的科学问题产生了关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立场和利益诉求,但科学真相只有一个。 在有人恶意连续篡改的情况下,清华大学学子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捍卫科学、守护真理、阐明真相,对于化解冲突、达成共识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们对PX项目产生焦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认为项目立项、环评、建设等信息不公开,担心企业生产不规范、不安全,不信任政府能够严格监管和执法等。但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对PX项目缺乏科学的认知,错误认为该项目高毒、致癌,危险性高, 对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清华大学学子昼夜捍卫PX“低毒”属性,他们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不只是一种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有一种捍卫科学的责任担当。

对人们的错误认知进行科学纠正,固然是政府、企业、专家的责任,又何尝不是拥有科学素养的年轻人的责任呢?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责任去捍卫科学的尊严和事实的原貌,有义务以自己的科学精神引领社会的前行,而不应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斤斤计较,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庸俗处世哲学,更不应在争执面前随意涂抹,混淆视听,人为地放大恐惧,制造对立。

当然,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需要年轻人捍卫的东西又岂止是科学?我们需要捍卫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既要反对执法者徇私枉法,也要反对别有用心者干预司法; 我们需要捍卫道德的尊严与良知,既要在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问题上大胆正确地发声,又要积极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美德;我们需要捍卫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我们需要捍卫医疗系统的透明化,我们需要捍卫政务信息的公开化……

100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年轻人应该拿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朝气蓬勃,担当起年轻人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使我们的社会充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阳光,迸发出生机无限的正能量。

浅谈西餐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篇11

浅谈西餐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西餐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世界三大菜系是指以中国烹饪为首的东方菜系,以法国烹饪为首的西方菜系,以土耳其烹饪为首的中东菜系。可见,西餐在世界烹饪中是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是世界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烹饪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我国西餐业的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我国30多个省市中都有西餐企业,60%以上的地级城市也有西餐,西餐业的网点发展更是到了像云南丽江、西藏拉萨、宁夏银川等偏远地区。我们发现:与中餐相比,西餐发展速度更快,触角更长,遍及全国各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西餐的多样化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西餐这种业态一旦出现,即显示出多种多样特色,从高档到中档到抵挡,西餐中便餐、茶餐同时出现,多种业态在西餐企业中发展,每种业态都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群在追捧,使西餐的消费出现了多层次、多品种的局面,表现出十分活跃的生命力。

西餐美味

三、西餐消费呈枣核形,高低差距不大

西餐的枣核形消费是指价格低的西餐不太多,特别是昂贵的也不多,都集中在中间的层面,高低差距不大。这个消费特点说明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和稳定,西餐业定位在对西餐有追求的消费群体上,这种准确的定位给经营者带来了高效益,带来了稳定的客源,也给其管理带来了方便。

西餐在中国的迅速发展,让大多数中国人逐步接受西餐还要归功于肯德基和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肯德基和麦当劳用它自己特有的现代经营方式和理念很快在中国推广了西方饮食文化方式。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地球村”的理念已经走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里,各国生活方式的交融让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西餐的快速发展,使得西餐业出现求贤若渴的状态,对于求学于西餐专业的学生更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好机遇。长沙新东方常年开设一年制西式烹调专业,为西餐行业的发展培育专业人才。

西餐行业已经成为热门高薪行业,未来5年西餐大厨社会需求量达到100万人,就业前景好。

上一篇:化妆品注册备案细节及评审的分析下一篇:经典qq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