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的虚火(共7篇)
中国光伏产业的虚火 篇1
7月15日, 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发布之时正值中欧光伏“双反”谈判久拖未决之时, 让人不禁猜想《意见》的发布是希望通过打开国内市场挽救中国的光伏产业。
扩大国内市场
《意见》指出, 当前, 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速减缓、产品出口阻力增大、光伏产业发展不协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 中国光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中国光伏产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无序竞争, 产品市场过度依赖外需、国内应用市场开发不足, 光伏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 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已是势在必行。《意见》中提出要把扩大国内市场、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出发点。2013~2015年, 中国将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 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而在国家能源局去年印发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 该目标为2000万千瓦以上, 《意见》中提出的2015年装机容量目标在这基础上数量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扩容了75%。可以说, 我国光伏产业在面临欧盟“双反”挑战的同时, 也迎来了国内光伏市场难得的机遇, 即借“双反”危机顺势推开国内市场。
《意见》同时指出, 要建设10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1000个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小镇及示范村。还将在全国推广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 如住宅光伏安装。业内人士预计, 新的装机目标将创造总计1000亿元的市场需求。
深圳市大族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朝指出, 按照《意见》中提出的每年新增1000万千瓦装机容量, 这意味着我国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如果真能够按照计划执行, 同时国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和上网电价补贴政策能够真正落地, 国内市场在近两年就能够快速发展起来, 并将远远超过欧洲市场规模。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 《意见》还不够详细, 要进一步细化, 尤其是要达成“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13年达1000万千瓦左右, 2015年达35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 如何部署?资金从何而来?用在哪里?补贴幅度如何?这些问题《意见》中却没有提及。《意见》必须要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落到实处, 同时, 保持政策的透明度, 让企业真正抓住市场机遇, 才能取得发展。
业界反响不一
针对《意见》中提出的3500万千瓦装机容量, 业界也传来一些质疑之声。据悉, 截至目前为止, 中国光伏发电“十二五”规划已经做出了多次调整, 先后从最早时候的500万千瓦上调至10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 再上调至2100万千瓦, 直至最近发布的3500万千瓦。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政府多次提高“十二五”光伏装机目标是单纯地扩大内需, 消化产能, 并没有市场规律。3500万千瓦的内需虽然会让光伏企业度过当前难关, 但是会对光伏业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500万千瓦, 如此巨大的装机容量, 可能会给有些投机心理极强的光伏企业提供土壤, 导致很多落后的企业也不愿意退出光伏市场。光伏行业目前真正需要的是兼并重组, 有一批企业必须要淘汰, 而不是用需求来挽救频临倒闭的企业。
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曾表示, 最近几年光伏成本的下降更多是恶性竞争的结果, 技术贡献其实非常小, 光伏行业的未来在于技术创新。每年1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只会“宠坏”企业, 对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独立生存能力不利。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 光伏产业成也政策败也政策。十年前, 在政策扶持下, 整个光伏行业迅速扩张。一时间, 全国各地各种“太阳城”和“光伏园”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也正是这一举措, 直接导致了如今的光伏行业产能过剩, 超过八成以上的企业都陷入了亏损的困境。
扩大内需分布式光伏不容小觑
自去年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征收高额“双反”关税后, 我国便开始加快国内市场发展的脚步, 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 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发电已被看做国内光伏企业的“救命稻草”一般。
在较受关注的自建光伏和电价补贴方面, 《意见》鼓励各类电力用户按照“自发自用, 余量上网, 电网调节”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并且明确上网电价及补贴的执行期限原则上为20年。
7月31日, 财政部网站发布了《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明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电量补贴等政策实施办法。
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张正陵告诉记者, 由于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是个新生事物, 发展初期也必然会因为各种相关政策的缺失以及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 由此而产生一些小摩擦, 这属于很正常的现象, 比如说北京第一例个人光伏发电成功并网的用户任凯反映卖电时, 电网公司要求开具发票, 而个人无法开具发票的问题等。但是国家在这方面大的方向基本政策已经制定出来了, 其他的只是有待细化而已, 基本不存在大的问题, 将比较容易得到解决。
张正陵另外还表示, 对于发展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 我们目前的态度是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去解决, 不断去完善, 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我国相关政策到位, 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将出现一个井喷。
对于如何促进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 张正陵建议到, 可以采取建筑立法, 如学校、医院、办公楼等公用建筑屋顶必须安装光伏发电设备。目前我国居民住的绝大部分是单元楼, 安装光伏发电设备不具备条件, 这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另外一方面, 目前我国“光伏”知识普及不够, 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光伏是什么, 普及工作跟不上, 这对于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推广也是很不利的。上世纪90年代初太阳能热水器出现也是少有人问津, 直到1997年以后, 老百姓意识跟上了, 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迎来了一个爆发期, 分布式光伏发电或许也需要经历这样一个时期。
中国光伏产业的虚火 篇2
一、锦州光伏产业取得了惊人成效
光伏产业是清洁能源中最具潜力、最具发展空间的领域。锦州市发展光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近几年, 他们依托本地优势, 抢抓机遇, 着力打造以光伏产业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提高市场竞争力,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目前, 锦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生产基地,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晶硅光伏电池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末期, 锦州将打造出千亿光伏产业, 建成中国光伏之都。
(一) 单晶硅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一
锦州市光伏产业从2000年开始起步, 经过十年的努力现已拥有同类企业25家,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值由2005年的不足5亿元, 增加到2009年的48.5亿元, 4年间增长了9.7倍。今年主要产品的产能和企业的产值将再创新高, 其中低成本多晶硅4000吨、单晶硅4000吨、硅片1.6亿片、太阳能电池200MW、电池组件250MW, 产值将超过100亿元。预计2015年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二) 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
近几年, 锦州加大对光伏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加速产业升级, 形成了明显优势。目前, 锦州光伏产业已形成了低成本物理法炼硅技术、超薄硅片切割技术、大功率逆变器技术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同时还引进了完整的非晶硅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聚光电池等一批核心生产技术, 打破多年来国际市场的垄断, 初步形成了“多个研发中心齐聚, 多条技术路线并进, 多种产品产出”的格局。华昌硅材料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跃成为国内唯一能够大批量生产N形6.5英寸太阳能电池用硅单晶的厂家。今年, 锦州被批准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产业化基地。
(三) 产业发展呈规模化、集约化态势
锦州市高度重视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太阳能应用核心部件产品的开发利用, 不断完善光伏产业链条。在大力推动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 积极开展光伏建筑集成技术及配套产品、光伏系统基础电器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后续、外延产业的研发工作。完善了以开发区光伏产业园为核心, 以中信铁合金集团公司四氯化硅和三氯氢硅、凌海市多晶硅、松山新区单晶硅三个生产基地为外围, 相互依托、相互配套的“一园三基地”产业布局, 形成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光伏产业链和半导体用石英玻璃管等石英材料及制品, 两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四) 占有国内外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锦州市充分利用市场和生产优势, 抢占时机创新技术, 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经过几年的发展, 泰峰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的石英玻璃产品赢得国内市场20%的占有率;阳光能源有限公司企业的国内外订单已全部排满, 同美国第二大太阳能单晶硅电池生产厂商签订的一笔供货合同就达5760万美元, 50兆瓦电池组件全年合同被订购一空;佑华硅材料有限公司单晶硅和单晶硅片生产规模已经排在全国第二位;佑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电弧石英坩埚生产规模在国内位居前3名。今年新开工的7个项目建成投产后, 将新增产值375亿元, 利税108亿元, 安置就业9365人。
二、锦州快速壮大光伏产业的主要做法
锦州加快光伏产业发展的成功做法, 为全省其他市树立了学习的样板, 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 制定发展规划,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锦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全省唯一的光伏产业局, 出台了《锦州市光伏产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文件, 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品出口、财政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每年从科技经费和财政资金中各拿出20%, 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专项资金;入园企业购买或租用标准厂房, 租金前2年全额返还、后3年减半, 购买厂房按建筑成本价格;新上光伏项目投产后, 上缴的所有税费地方留成部分, 由受益财政前3年按100%、后3年按50%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二) 加快基地建设, 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为实现“打造千亿光伏产业, 建设中国光伏之都”的战略目标, 市政府在龙栖湾新区工业园内专门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形成以中信铁合金集团公司四氯化硅和三氯化硅、凌海市多晶硅、松山新区单晶硅三个生产基地为外围, 相互依托和配套的光伏布局。目前, 园区内有规模以上骨干企业23家,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关联企业16家,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形成了以阳光能源、华昌硅、新日硅、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为骨干的光伏产业集群。
(三) 加大招商力度, 抓好落地项目建设
两年来, 锦州先后组织境内外招商活动15次, 考察境内外企业40余家, 成功举办两届锦州国际光伏产业高峰论坛。通过一系列活动, 广泛接触了客商, 宣传了锦州光伏, 为光伏产业招商和项目落地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 光伏产业落地项目20个, 总投资345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0个;开工项目7个;计划开工项目3个。这批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新增销售额702.5亿元, 利润111.4亿元, 税金52.3亿元。
(四) 组建光伏研发基地, 保持技术领先
几年来, 共实现国家、省、市科技投入3380万元, 拉动企业及社会投入25亿元。组建锦州光伏技术研究院, 组织企业成立了光伏产业基地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目前, 锦州单晶硅及硅片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其中自主研发的N型6.5英寸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生产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为国内唯一的大批量生产N型6.5英寸单晶硅基地。特别是低成本多晶硅研发与生产工艺的成功突破, 将对我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到2012年, 每年还将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 用于光伏企业上项目补助、科研经费、新产品开发及太阳能电站示范工程等。
(五) 注重招才引智,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锦州市为鼓励国内外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光伏产业企业, 将其所携带的科技成果及专利等作为投资股份, 并给予资金支持。三年来, 锦州为光伏企业引进美国、俄罗斯等国外专家14人次, 其中世界顶级光伏专家2人。在全国40余家人才市场建立热线联系, 引进国内各类光伏人才214人, 其中拥有市科技领军人物2人, 科技带头人5人。同时, 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行长期合作机制、建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成立渤海大学新能源学院等方式, 加快人才培养, 以满足未来光伏产业的科技创新需求。
三、辽宁省光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辽宁省以锦州为代表的光伏产业虽然发展迅速, 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提高较快, 但与江苏等发达省份的光伏产业相比, 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如下。
(一) 在产业规模上差距大
江苏省热火朝天大范围发展光伏产业, 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 有8个市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光伏产业链。目前有300余家企业涉及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 占全国企业数量的43%。其中无锡尚德、常州天合、中电电气等8家知名企业已在境内外上市, 国内前10位的电池生产企业中, 江苏企业占据6位, 其电池产量2142WM, 占全国产量的54%。而辽宁省只有锦州市在大张旗鼓地搞光伏产业, 现在也只是初具规模。全省共有40余家光伏企业, 其中95%分布在锦州光伏园区, 其他市有的发展缓慢未形成规模, 有的还是一片空白。
(二) 在创新能力上差距大
江苏省太阳能电池的发明专利名列全国第一, 已掌握了一批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要技术。特别是在高纯多晶硅、单晶硅拉制、电池片产业化关键技术、光伏组件工程化技术等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80多项;在太阳能电池方面获得的中国专利近547项, 占全国的13%, 其中发明专利216项。而我省对光伏产业科技投入不足, 研究成果转化缓慢, 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 缺乏综合解决方案。大部分光伏企业研究创新能力差, 原创技术少, 模仿加工多, 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徘徊,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锦州在多晶硅研发与生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其他环节的相当部分需要进口, 如电池片、硅锭、硅片及配套材料等。
(三) 在人才培养上差距大
江苏省无锡市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研发、生产经验及人才储备。以尚德施正荣为核心和南京光伏赵建华为核心的两个博士团队, 有长期在国际著名太阳能研究中心工作的经历, 均拥有国际领先的太阳能电池研究、工艺技术和实际生产经验。而辽宁省现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光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只有个别大学根据光伏产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 而且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没有此类课程, 造成高端光伏人才紧缺,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产业工人数量不足。目前, 锦州正以现有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及高校实验检测研发机构、科研和教育资源为依托, 推进锦州光伏技术研究院建设。
(四) 在统一规划上差距大
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就制定《太阳能产业光伏发展规划》, 明确了发展光伏产业的思路、目标和原则。经过几年的布局和发展, 建立了扬州 (徐州) 高纯硅原料生产、南京N型太阳电池生产和太阳能热技术研发、无锡太阳电池生产等十大光伏产业基地。而辽宁省光伏产业仅有一些市级规划, 致使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应用, 产业化、市场开发研究不能步调一致;光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原材料供应脱节;光伏市场的培育及建设缓慢。
我们在清醒地看到上述差距的同时, 更要明确加快追赶江苏省的方向。通过全省上下不懈的努力, 不仅要把锦州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光伏产业基地, 而且一定能够在全省范围内, 使光伏产业像县域经济那样形成竞相发展、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 早日跨入光伏产业大省。
四、关于加快全省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辽宁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打造千亿光伏产业, 建设中国光伏之都, 这不仅是锦州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途径, 更是辽宁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
(一) 要形成光伏产业发展的强大氛围
光伏产业不仅是清洁能源, 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我国的光伏产品, 主要是出口销往欧洲和美国, 全世界销售现在是供不应求。未来三到五年, 光伏发电价格只要降到七毛钱, 就能达到煤电的成本, 其强大优势显而易见, 中国光伏市场的前景将不可估量。我们要以超前的眼光和国际化视野, 大胆借鉴国外和南方发达省份的经验, 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 超常规、大范围地发展光伏产业。在重点扶持锦州加快发展的同时, 还要注重在全省进行多点布局, 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加快发展光伏产业, 建设产业园区, 形成企业集群。目前, 朝阳市已着手引进600兆瓦的光伏产业项目, 本溪县也在发展光伏产业。当前, 我们要重点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提高社会认知度, 在全省形成社会、政府、企业共同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强大氛围。
(二) 要搞好光伏技术的重点研发
辽宁省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产学研结合, 整合技术资源, 围绕高纯多晶硅提炼、提高光电转换蓄能效率、重大装备产业化、有害污染物的完全回收循环利用等领域进行重点研发,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调整院校专业学科, 保障光伏产业的人才输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光伏相关专业和技能培训课程,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重点培养一批光伏产业方面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 为辽宁省光伏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人才支撑。
(三) 要推进光伏产品的普及应用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同时还大量使用光伏产品, 欧洲光伏产品的使用量现已占全球80%的份额。长期以来, 辽宁省大多数光伏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 缺乏竞争力, 没有在省内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当前, 全省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市场的机遇, 搞好光伏产品的开发应用, 不断拓展城乡市场。要及时制定太阳能屋顶计划, 建设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 开展光伏照明下乡活动, 推动新建市镇大面积应用光伏产品, 做好辽西北地区光伏发电站规划。对财政性投资建设的道路和城市景观照明、公共建筑等所采用的太阳能设施, 优先选用省内光伏企业的产品。
(四) 要解决发展光伏产业的资金瓶颈制约
由于光伏产业投资门槛高, 金融系统信贷要求严格, 资金短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项目落地进度。因此, 辽宁省要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建议省财政在优先向重点光伏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的同时, 给予一定额度资金支持。在贷款贴息、科技三项经费支持、节能减排及可再生能源示范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经费等方面, 给予光伏园区一定的优惠政策。
(五) 要加大发展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中国光伏产业的虚火 篇3
中国是光伏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 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近年来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面临的障碍重重, 既有内部原因, 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 使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基于分析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优势及面临的障碍, 提出整合产业链、实现自主创新、开辟出口市场多元化、积极应对贸易争端, 以促进中国光伏产品出口[1]。近年来, 我国许多地区都建立了光伏产业集群, 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四大区域。许多地方政府看中光伏产业的发展潜力, 力求以光伏出口带动本地区经济增长。因此, 政府积极扶植光伏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税收、信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入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 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集群的发展, 实现了优势互补和效率提升, 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技术整合能力, 有利于提高光伏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从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路径看, 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中国保障能源供应、建设低碳社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间, 中国光伏产业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面临着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
2 中国光伏产业的市场现状
2.1 太阳电池的生产大国, 光伏发电市场应用的小国
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代表, 光伏产业在国内发展迅速。而中国也已经成为国际新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和全球光伏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但在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中, 竟有九成以上是用于出口, 光伏产品在国内迟迟不能打开市场, 产业一直面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窘境。
光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 但中国目前是太阳电池的生产大国、光伏发电市场应用的小国。中国太阳电池的生产量约占到世界产量的33.1%, 但是光伏市场应用仍然主要集中在欧洲、其次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中国的光伏市场应用份额不到1%, 即光伏产业主要面向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2]。
2.2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
中国太阳能电池继续保持产量和性价比优势, 国内产量大幅度增加, 国际竞争力愈益增强。2012年, 中国太阳能电池产能超过50GW, 产量超过26GW, 同比增长60%以上, 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环节加工成本分别降至19美元/千克、0.18美元/瓦、0.18美元/瓦和0.25美元/瓦, 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组件成本将达到0.73美元/瓦, 同比将下降27%。产品质量愈加稳定, 多数企业产品质保将达到10年, 功率线性质保将达到25年。多晶硅自给能力的迅速提高, 将对我国光伏产业保持全球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也将为中美之间可能爆发的光伏产品贸易战争取到更加有利的筹码。国外市场增速趋缓, 国内市场加速崛起。值得关注的是, 国内光伏市场将会加速兴起[3]。
2.3 光伏产业整合速度加快, 整合力度加强
光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 未来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我国光伏企业应加强与金融部门、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 推进产品标准、企业评价、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避免行业无序竞争, 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发挥行业协会、检测中心和标委会的作用, 促进我国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光伏产业可以自发组织光伏产业协会, 维护自身产业产权及经济利益。例如德国太阳能产业协会 (BSW) 的宗旨是将太阳能发展成为能源领域的永久支柱。该会约有800家成员企业, 扮演着业界和政府间桥梁的角色。但短期内, 产业仍将承受较大的供给压力。然而光伏产业整合速度逐渐加快, 整合力度不断加强。
3 中国光伏产业存在问题
3.1 市场供需失衡压力持续增大
光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 未来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短期内, 产业仍将承受较大的供给压力。据光伏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 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36GW, 并且在2012年产能在45GW以上。欧盟2011年9月份发布的报告也显示, 2012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达到80GW, 我国占据超过50%份额。与快速增长的太阳能电池供给量相比, 光伏需求量增长则显得相形见绌。据2011年6月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对2011~2015年的市场需求量预测数据, 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 因此仅当前我国的产能已可满足未来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 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2012年这一市场仍将承受价格和整合压力, 一批不具备竞争力或贸然进入光伏领域的光伏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整合或淘汰。值得关注的是, 在供需失衡加剧情况下, 我国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股价可能持续下跌且遭受国外评级机构唱空, 极有可能被国外资本趁虚而入, 利用产业整合和贸易战等时机, 掌控我国优势企业主导权, 甚至使我国光伏产业日益空心化[4]。
3.2 产业整合成本较大, 行业规范难度不小
光伏产业的行业规范力度不足, 难度不小。浙江省中小企业居多, 据不完全统计, 到2012年8月, 浙江光伏企业的数量已经突破了290家。浙江省是仅次于江苏省的国内第二光伏制造大省。对于这样的局面, “标准”能否有所区分地对待小企业, 直接关系到浙江光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之前光伏产业的标准定得太低, 不少企业都能进来, 随着由工信部起草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草案已经完成, 该准入条件对企业生产规模、研发能力、转换效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涉及硅棒、硅片、电池、晶体硅组件以及薄膜太阳能电池。但是实施之后仍有不少不符合规范和资格的企业隐瞒注册进军光伏产业, 到最后草案也起不到抑制产能过剩的现状[5]。因此, 光伏产业的行业规范难度仍不小。
3.3 各路资本竞逐光伏产业, 行业竞争愈加残酷
在2012年, 一些竞争力低下的中小企业将逐渐被淘汰, 但也有一些行业外的大型企业利用产业整合期, 凭借资本和管理优势涌进该行业, 如富士康高调宣称将投资1000亿元进入电池组件环节, 未来行业的淘汰与发展将并行。同时, 未来行业的竞争, 将不是产业链某个环节间的横向竞争, 而是一个产业链条之间的整体竞争。为了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光伏企业要么自身垂直一体化发展, 要么以产业集团军的形式, 通过长期合约或控股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通过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 部分资源丰富的西北部城市也纷纷出台以资源换项目的政策吸引光伏企业投资, 使得一些企业的光伏业务仅仅是换取其他资源的筹码, 企业的小额盈亏已并不重要。业内均认为光伏产业“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只要熬过此严冬, 未来一片美好”, 因此寒冬期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和非理性。
4 促进中国光伏产业“重生”的策略
4.1 提升光伏发电战略地位
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型的能源利用方式, 中国需要科学、有效、稳定的光伏激励政策, 保持光伏市场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 由于贸易壁垒, 我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困难;而在国内市场, 由于成本较高, 光伏产品同样面临需求不足问题。相关分析人士指出, 我国的光伏产品发电成本大约为每度电1元人民币, 与煤电或水电等能源产品相比, 成本尚不具备竞争优势。“因发电成本较高, 光伏产业至今处于‘引导扶植期’——依赖政府补贴, 才能具有应用市场[6]。这决定了光伏产业不仅是各国之间的企业竞争, 更是国家战略的竞争。”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说, “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反映出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战略还有很多薄弱之处, 释放出整个产业滑向失利的危险信号。”我国光伏产业长期存在产业链发展失衡的问题, 下游光伏电池、光伏组件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 上游原材料环节的多晶硅产业却“优质产能”不足。因此, 对晶硅产业的龙头企业更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 加大扶持力度。
4.2 要规范行业竞争, 避免恶意价格战
有专家认为无锡尚德就是被众多中小企业的恶性价格战打垮的, 中国光伏产业最可悲之处在于此。晶硅光伏组件的价格早前由国内几大龙头企业所制定, 2010年开始, 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生产组件的中小企业, 并挑起价格战, 原来的行业联盟也被彻底打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介绍, 美国对使用中国产晶硅电池组件“双反”的终裁结果为, 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 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即使这样, 我国光伏组件企业仍没有停止在欧美市场打恶性价格战, 一些中小企业的组件从0.8美元/瓦, 降至当前的0.65美元/瓦。业内人士表示, 我国传统产业屡屡出现一哄而上、产能低端过剩, 继而因恶性价格战导致行业性亏损的“周期律”。在国家大力扶持光伏产业的同时, 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光伏产业各方都应反思, 为何一个刚刚兴起的产业又走了传统产业的老路。
4.3 引导光伏产业有效整合
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比较零散, 实现光伏产业整合必将有利于应对国外“双反”政策, 避免欧债危机等反倾销的辐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加强制定光伏产业整合的研究, 整合企业、地方政府等资源, 做好应对光伏行业整合的准备;二是探讨区域中小企业联合经营模式, 抱团应对外来挑战;三是鼓励优势企业兼并中小企业, 优势互补,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及时跟进产业发展情况, 加强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沟通, 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国外资本收购中国优质光伏企业的挑战。同时加强完善光伏发电并网技术与标准, 使中国的光伏产业技术科技化、操作规范化。
4.4 积极应对国外贸易保护措施, 规避国际贸易壁垒
中国的光伏产业需要继续巩固国外传统光伏市场, 开辟新的光伏市场。发挥协会作用, 切实反映业界诉求, 加强合作, 增强行业竞争力[7]。中国光伏企业应加强与金融部门、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 推进产品标准、企业评价、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避免行业无序竞争, 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发挥行业协会、检测中心和标委会的作用, 促进中国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光伏产业可以自发组织光伏产业协会, 维护自身产业产权及经济利益。
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的光伏产业肯定能走出现在的阴霾, 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沈辉, 曾祖勤.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狄丹.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J].华中电力, 2008 (05) .
[3]邢运民, 陶永红.现代能源与发电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4]樊立萍, 王忠庆.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5]刘宏, 吴达成, 杨志刚, 翟永辉.家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式社, 2009.
[6]Hua C, Lin J G, Shen C M.Implementation of a DSP controlled photovoltaic system with peak power tracking[J].IEEE Transactons on In dustrial Electonics, 1998.
[7]郑诗程.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文, 2010.
中国光伏产业的虚火 篇4
2011年10月19日, 德国太阳能世界工业公司Solar World在美国的子公司Solar World Industries America Inc联合其他六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本地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 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的太阳能电池 (板) 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 (“双反”) 调查, 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这是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限制调查, 也是美国首次对中国新能源发起的“双反”调查。
2012年3月21日, 美国商务部宣布中国光伏反补贴初裁结果:税率为2.9到4.73%。其中,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光伏反补贴税率为2.9%,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有关税率为4.73%, 其他单独税率资格的企业税率为3.61%, 并追溯90天征税。2012年5月17日, 美国商务部初裁对华太阳能电池征收31.14%至约250%的高额反倾销税。2012年10月10日, 美国商务部对华太阳能光伏产业“双反”做出终裁, 美国方面认为中国光伏太阳能企业双反成立, 将对中国企业征收高达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同时, 征收14.78%到15.97%反补贴税。
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围追堵截, 欧洲债务危机使欧美市场萎缩, 中国光伏企业国内产能严重过剩, 国外出口举步维艰。“内忧外患”已然成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继续发展、乃至生存的主要障碍。
二、“双反”调查的背景
国际经济交流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双反”调查的导火线源于美国三家光伏企业的相继倒闭。三家企业在破产申明中都将公司的败落归咎于全球光伏产品的需求下降及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还特别强调是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在过去的十年里, 中国光伏产业的确发展迅猛, 短短时间内就成为全球化程度极高、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新兴产业, 截至2011年年底, 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已经达到358.21亿美元, 同比增长17.38%。但是从产品出口目的国所占市场份额来看美国并不是中国光伏企业的主要市场, 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光伏产品出口市场中, 美国只占大约百分之十几的出口比例, 德国、意大利、荷兰所占比例相对更大一些。相反, 从光伏产业的多晶硅料进口来源来看, 有数据显示美国还是中国的主要材料供应市场之一, 所占份额高达27%, 仅次于原材料供应商之首的韩国。众所周知,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就一直处于低迷阶段, 失业率居高不下, 经济复苏进展迟缓。奥巴马政府上任以来一直计划着把发展新能源产业视为本国经济复苏和提振美国出口的核心工程, 而与此同时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倍感压力。
国内上层建筑的客观需要, 近些年来, 奥巴马政府一直加大对国内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 出台各类振兴计划和投资方案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旨在一方面加快国内经济复苏进程, 另一方面增加几十万个就业机会, 降低失业率从而稳定民心。据悉, 破产的Solyndra公司正是奥巴马政府扶持新能源产业的重点对象之一, 获得过奥巴马政府提供贷款担保项目的巨额资金, 也曾一度被该政府作为标杆广泛颂扬。Solyndra公司破产之后, 这项贷款担保政策开始遭到严重质疑, 标杆企业的倒闭势必使奥巴马政府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于是顺理成章借机找到中国光伏企业进行狠狠打击, 以表决心, 继续获得美国商界的支持和信赖;另一方面也算是回击共和党人的质疑和谴责, 为2012年美国大选中能成功连任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的经济影响
(一) 导致多国联盟“绞杀”中国光伏企业的危险局面
自2011年10月美国宣布对华晶硅光伏电池产品开始“双反”调查, 国内就一直存在美国的制裁会不会“传染”到欧洲的担心。美国市场只占到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份额的20%甚至更低, 而欧洲市场却是中国光伏产品最重要的销售区域, 2011年在中国光伏产业全球销售格局中欧洲占到了高达74%的市场份额, 所以无论是涉及范围还是影响面都更加广泛。果不其然, 2012年9月6日, 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 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如果说美国‘双反’只是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声誉, 那么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立案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与此同时, 2012年6月8日,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印度也将在美国影响下对我国的光伏业发起‘双反’调查, 可能很快就会出公告”。相关数据显示, 中国光伏产业对印度的出口额达6.13亿美元, 出口的光伏组件几乎占印度市场安装量的70%。对此印度光伏企业表示强烈不满, 和美国一样, 将本国光伏企业业绩不佳的原因同样归咎于中国同行的竞争以及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特殊照顾”, 并效仿美国对中国出口印度的太阳能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申请, 游说印度政府对从国外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15%的关税。美国的“双反”调查引发了多国联合“绞杀”中国光伏企业的危险局面, 当前我国光伏企业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甚至可能将遭受“灭顶之灾”。
数据来源:大美研究中心, 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
(二) 削弱了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中国光伏产品在出口竞争中主要是具有价格优势, 根本原因在于最近几年中国光伏产业的集聚发展、规模化生产、中国光伏企业从业人员的前瞻性商业战略和高技术的管理水平。但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少数企业却指控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存在倾销行为, 本质上是由于这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落后, 又不思进取, 从而寻找外部原因, 将本行业销售市场不景气的状况嫁祸于中国生产企业。这样一来, 美国“双反”调查的裁定必将会提高中国光伏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 同时增加的反倾销反补贴税会使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冲击。业内统计数据显示, 到2011年底, 我国的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358.21亿美元, 其中向美国的出口达20.51亿美元;对欧洲出口约为204亿美元, 占光伏总出口额的56.95%。现在美国商务部已经做出终裁, 将对中国企业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些政策实施后, 中国光伏产品成本低廉的市场优势在美国将伤逝殆尽, 其市场份额将随之缩水, 特别是中国对美国太阳能产品的最大出口商如尚德、天合、英利也会蒙受更多的损失。同时整个光伏企业对美出口成本将增加35%左右, 严重削落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三) 阻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长远发展
在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国际环境大背景下。在能源形势以及生态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在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持续发展的环境中,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产业之一。但美国的“双反”政策无疑是使中国光伏企业面临损失, 为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进而阻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长远发展趋势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以国内两大光伏巨头常州天合光能和英利绿色能源为例, 2011年天合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150万k W, 美国市场占天合出货量的21%, 销售收入约4.5亿美元, 由于“双反”存在追溯期, 已给天合造成了约3600万美元的损失;2011年英利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160万k W, 美国市场占总销售收入的15%, 约合3.5亿美元, “双反”调查也已给英利造成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这无疑将造成中国光伏企业的出口利润减少, 收益下降, 行业继续发展进程放缓。而光伏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新能源产业, 是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日益增长的对新兴能源需求的长足动力, 其发展符合每一个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国家的宗旨。因此, 从长远来看, 美国的“双反”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 甚至阻碍了全球人类利用新兴能源的发展进程。
(四) 降低了中国的社会福利
此次美国“双反”政策的出台不仅不利于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体出口状况, 也会影响到中国就业状况以及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据有关行业协会估算, 目前, 我国光伏产业出口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0万, 带动间接就业人口超过100万。“双反”政策的出台影响行业的整体对外贸易发展, 随之也将对我国光伏产业数几十万人的就业前景造成直接威胁, 同时导致光伏企业逾3500亿人民币的产值损失, 银行将面临逾2000亿人民币的不良贷款风险。种种影响直接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
四、中国应对“双反”调查的对策建议
(一) 统筹规划, 加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整合
困境亦是机会, 危机亦是挑战。在“双反”的压力下, 如果光伏行业能够转变发展思路, 实现产业升级, 为整个行业寻求一条新的生机, 从长远来看, 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光伏产业一路蓬勃发展, 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环境下, 光伏行业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业内人士初步估计, 在2009年至2010年期间新增的产业投资预计超过1500亿人民币;并且现在仍然有很多地方将光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据悉, 2008年, 中国的光伏企业还不到100家, 不到四年的时间, 现在至少有500多家。2011年全球对光伏组件的需求量是20GW, 而仅中国市场的光伏组件就达到35GW。由此可见, 我国光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数目众多, 产能严重过剩, 这必将会引起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 甚至行业间恶性竞争。因此, 统筹规划, 进行行业整合已迫在眉睫。首先, 在政府的引导下, 以市场为主导加快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 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生产集中度。重点扶持产业链完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知名度的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高消耗、重污染的劣势企业,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优化;其次, 对各优势企业自身而言, 也应注重强强联合, 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建立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光伏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促进光伏行业良性发展。
(二) 调整光伏产品市场布局, 重点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从光伏产业发展之初,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原材料和市场都是“两头在外”, 即产品的原材料来源和产成品的销售大部分处于国外市场, 特别是国内产能销量大部分依赖国外市场。而根据现在的市场形势来看, 欧美市场光伏产品需求缩减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我们必须为目前过剩的产能和未来光伏产品的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在这样的环境下, 国家如何拉动内需, 鼓励该行业在国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解决方式。首先,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如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减少相关企业对光伏产业等清洁能源的资本成本, 加大对内部市场的调研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再如将政府的出口补贴转向鼓励和支持光伏企业对品牌的建立、市场的培育以及长期发展策略而不是短期行为这一重心上;其次政府和光伏企业强强联合, 加快光伏电站建设。以农村市场为重点, 加强非并网式、离线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研究应用, 解决阻碍农村光伏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促进农村光伏市场开发。以此带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消费, 进而拉动国内需求。
参考文献
[1].岳宝彩.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立案或成定局[J].能源周刊, 2012 (5) .
[2].王辉.印度或将对我国光伏业发起“双反”调[EB/OL].http://www.pvnews.cn/hangyezhengce/2012-06-12/40780.html, 2012-06-12.
[3].孙鸿航, 孟浩, 苏竣, 姚强.美对华太阳能“双反”政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2 (8) .
[4].傅苏颖.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J].证券日报.2012 (A03) .
[5].张兴科.美国对华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 (1) .
中国光伏产品惠及美上下游产业 篇5
本刊讯 2月14日,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初裁, 初步认定美国国内产业因进口中国晶体硅光伏产品而遭受实质损害。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 认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未能充分客观地考虑中美光伏产业相互依存的事实和现状, 中国光伏产品不仅没有损害美国产业利益, 而且还为美国上下游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就业机会。
该负责人指出, 自2013年5月以来, 中美双方就妥善解决光伏领域的贸易摩擦进行了多轮磋商谈判。尽管谈判进展较为艰难, 但中方以开放、务实的态度积极推进谈判、通过对话和磋商解决贸易争端的立场始终没有改变, 展示了巨大的诚意并为此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就在谈判过程中, 美方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第二轮双反调查, 此举无疑加剧了光伏产品贸易摩擦, 也对磋商解决中美光伏产品贸易摩擦制造了障碍。
该负责人强调, 中方再次敦促美方, 遵守法律和规则, 客观公正审慎处理调查案件, 防止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商务部将组织协调中国光伏业界和相关企业继续做好有关产业损害、倾销、补贴等问题的法律抗辩工作, 维护中方合法权益。该负责人强调, 通过对话和磋商解决贸易争端是中方的一贯立场, 中美间光伏产品贸易磋商的大门始终向美方敞开, 希望美方与中方进行坦诚对话和磋商, 妥善解决贸易争端, 实现两国光伏产业互利共赢。
中国光伏产业的虚火 篇6
2012年10月份, 美国商务部对华光伏企业做出的双反终裁就像是一根最后的稻草, 使之前各个地方政府和众多投资者青睐的新兴产业一下子变成了烫手山芋, 使中国花费了10年时间发展起来的光伏产业迅即变成了泛滥成灾的局面, 也让那些分布在全国各地难以统计的“光伏基地”、“太阳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一时间被媒体称为“光伏梦碎”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反倾销的产业层面原因
毫无疑问, 此次美国的“双反”带给中国光伏产业的毁灭性打击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痛定之后的反思却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 完全依赖国外市场的中国光伏产业必定不是一个健康的产业。从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看, 其主要还是在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发展, 而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受国际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 一旦发生经济衰退的势头, 各国纷纷采取削减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或延缓推出光伏产业发展的刺激政策, 势必将直接影响光伏产业的发展并最终作用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 处在产业链中低端的中国企业受到打击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产业链整体层面来分析, 光伏产业上下游价格均大幅度下降光伏组件产品价格从10年前的6美元/瓦下降到目前的1美元/瓦, 太阳能发电成本从1美元/度下降到1元/度, 多晶硅进口价格从2008年最高时的接近300美元/公斤下降到2012年6月的23.6美元/公斤……这样的下跌固然给相当一部分企业带来了困难, 但从产业发展演变的角度来分析, 这样的大幅度跌价又是包括光伏产业在内所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存在的一个中间过程, 即产业规模经济形成过程中产能严重过剩从而必然出现的一个产业整合过程。
其实, 即使是没有“双反”, 中国的光伏产业也已经到了整合的时期。产能过剩本就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个阶段正是产业调整升级的一个契机, 而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正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源泉。从下面的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到, 中国光伏产业集群发展的受挫不是发展模式的错误, 而是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违背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规律的现象, 表现为在产业投资能力形成阶段没有同国际市场进行足够的技术交流, 单纯依靠的是规模型的生产能力, 这是无法顺利过渡升级到创新能力形成阶段的。缺少了来自于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的支撑, 使产业发展停留在投资阶段并受到国际贸易环境的严重影响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新兴产业的集群创新机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 已经逐渐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集群区域内, 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循环在地理区位靠近的条件下得到改善, 创新机会也在地理接近的条件下得到增加。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特发现, 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集群出现的特征, 即技术创新并非孤立事件或均匀分布, 而是趋于集群, 表现为创新集群。
在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 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在地理上集聚的现象很普遍。无论是从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角度, 还是从产业发展的方面来考虑, 集群创新机制都是相对适合于目前中国环境条件的产业发展模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产业集聚的多寡和大小, 而是看是否其过程是否符合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 对于新兴产业而言, 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是同传统产业集聚有所不同的, 其发展过程如图一所示:
从图中, 我们可以了解, 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 新兴产业从产业技术出现开始, 而不是从技术转移引进等多维度获得模式。这就要求在产业集群的初期, 主要特点是让新兴产业的技术在核心企业中能够得到消化吸收, 并在集群内部进行良好的内部扩散, 从而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对于中国的新兴产业发展而言, 一般都会通过集群式发展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生产能力形成, 并顺利过渡到投资能力阶段。中国的光伏产业也通过集群式发展顺利过渡到投资能力形成阶段, 而且是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 这就产生了两个受制于人的问题。其一是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并没有内部扩散, 即内部市场消化的支撑基础, 从一开始我们就主要依靠的是国际市场;其二是没有尽快在投资阶段通过技术市场的竞争升级到创新能力形成阶段。既缺少来自于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力, 又缺少国内市场规模的有效支撑, 也就难免会让整个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国际贸易环境和国外产业政策的限制了。其解决办法不是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的改变, 而是在光伏产业全球价值链中分析中寻求进行集群创新的突破方向和方法。
四、中国光伏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分析方法, 也是产业层面战略决策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这里我们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情况及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分析, 概括并总结集群化发展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其中,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国内光伏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而机会和威胁主要是分析当前光伏产业集群所面临的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挑战及国际发展趋势。
1、优势 (S)
中国光伏产业集群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光伏产业园区, 光伏产业园区是原本是运用政府的力量形成光伏产业的地理集中, 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 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 可以说光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一种实践体现, 而产业集群是光伏产业园区的一种本质特征。
我国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在国内已经形成了江苏、河北、浙江、江西、河南、四川、内蒙古等区域产业中心, 并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且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主要企业也初步完成垂直一体化的整合, 加快海外并购和设厂, 开始向国际化企业发展。
我国光伏产业的区域集群化发展的优势已经初步显现, 现在很多西方光伏技术都要拿到中国来实现产业化。世界上很多高端的光伏技术都在中国落地生根, 有些研发成果在20年前就已经在实验室诞生了, 却只是在近几年才在中国实现了应用和产业化。例如德国光伏技术商QCELL的技术力量很强, 产品技术和效能都很高, 但却缺少技术载体。因此, 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来占领技术高地。
2、劣势 (W)
如果依据传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那么中国的光伏产业也许并不应当存在, 更不要说成为全球第一的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国。我国光伏产业不仅长期面临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的问题, 制造业的关键设备依赖度也较高。
在原材料方面, 我国多晶硅2010年进口占总需求的50%以上虽然今年多晶硅原料的进口比例不到50%, 但局部地区的光伏产业还存在“来料加工”的状况, 基本成为国外光伏产业的简单加工基地。
在市场方面, 2010年, 中国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 只有10%是国内市场需求。市场的缺失导致我国光伏企业无法参与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只能被动接受标准的修订与更新, 这也直接导致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动都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整个光伏产业。
在核心技术方面, 中国整个光伏产业核心技术的缺失, 直接造成了产品附加值低, 间接形成了产业链发展的不平衡。除了少数几家拥有核心技术和专业能力外, 大多数企业还集中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和足够的抗风险能力。这样的劣势已经导致企业同质化现象的普遍存在, 产业内部的恶性价格竞争也就无法避免。
3、机会 (O)
多数人认为此次“双反”仲裁对中国光伏产业是一个打击, 其实如果能认识到美国贸易壁垒带给中国光伏产业的不利影响, 就不仅不是打击, 反而是进一步整合发展的机会。即便没有“双反”, 中国的光伏企业也应当实施全球化的采购、生产、研发等运营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运用国家化的生产运作是完全可以应对“双反”调查和可能产生的高额关税。
另外, 光伏产品过去一直很昂贵, 在人们观念中属于奢侈品, 这也是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在国内市场使用很少, 90%以上出口的主要原因。现在光伏产品价格便宜了, 应该改变观念大力推广和使用绿色清洁的光伏产品, 不但能有效解决碳排放、污染等问题, 关键是可以用前景广大的国内市场来制衡国外贸易壁垒, 不仅是支撑国内光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战略策略, 也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发展契机。
4、威胁 (T)
在我国光伏产业集群化高速发展的同时, 区域性产业产品的严重同质化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 产能增速大于市场增速的势头已经威胁到了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西部到东部、从内陆到沿海, 中国数十个城市都在打造光伏产业园, 且很多地方都提出了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园区的目标。依据CPIA的统计, 各地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千亿元光伏产业有20多个, 产值可达2万亿, 大部分地区均提出建设从上游多晶硅到下游光伏组件及配套辅料设备的全产业链光伏集群。固然集群式发展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但不顾自身区域优势与劣势, 不切实际第提出区域发展目标与定位, 不但使规划成为空口号, 造成资源浪费, 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盲目引导式的损害。
五、结论
“双反”之后, 一部分专家学者将中国光伏产业所遭受的打击部分归咎于中国光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本文基于SWOT分析机制论证了“双反”不过是引起中国光伏产业危机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即便是没有“双反”, 中国光伏产业也已经到了产业整合升级的阶段。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集群化创新发展机制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我们缺少前端研发技术的垄断和末端市场来源的控制, 这样的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当然无可避免。出路在于认识到目前状况不是产业发展危机而是产业整合升级的契机, 一方面以产业技术领先和控制为目的和标准促进国内光伏产业的整合升级, 提供条件让强者做大, 弱者淘汰;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开发国内市场的产业促进政策。
摘要:中国光伏产业在遭受美欧等国家“双反”打击后, 目前表现出一种“哀鸿遍野”的趋势, 看起来已经是“光伏梦碎”。而本文通过产业层面的SWOT分析认为, 中国光伏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只是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即便是没有“双反”打击, 也已经到了产业整合升级的契机。中国以产业园区为表现形式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式并没有错, 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应对光伏产业整合升级的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这决定着中国光伏产业是从此“一蹶不振”还是抓住契机“凤凰涅槃”。
关键词:光伏产业,集群创新,SWOT
参考文献
[1]张志平, 姚伟.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光伏企业融资创新能力[J].企业导报.2009 (11) .[1]张志平, 姚伟.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光伏企业融资创新能力[J].企业导报.2009 (11) .
[2]余中东.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析[J].河北学刊.2011 (9) [2]余中东.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析[J].河北学刊.2011 (9)
中国光伏产业的虚火 篇7
由加拿大设计大师埃里克森设计的威海市民文化中心, 以大海为主题, 以灯塔式的玻璃锥体建筑与波浪形的光伏屋顶的完美结合来体现海的风格、海的神韵, 寓意威海的腾飞。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
从边城呼和浩特到边疆七彩云南, 从中国北京到阿联酋迪拜, 出自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之手的多个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经典工程已接连映入人们的眼帘——国家奥体中心体育场、青岛火车站、万科中心屋顶电站、深圳侨香村光电工程、赣州博物馆光伏采光顶、威海市民文化中心、呼和浩特火车东站、迪拜迈丹跑马场, 等等。而此时, 光伏建筑、单晶硅、多晶硅、薄膜光伏电池还是很多人不熟悉的专业术语。
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 2009年1月13号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旗下拥有珠海兴业幕墙工程有限公司、珠海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并参股威海中玻光电有限公司组成产业联合体。业务范围广泛涉及工程安装、材料研发、光伏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电站、太阳能产品等领域。
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 必有其精深的公司治理之道。欲探究兴业何以成为引领中国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国家队”, 还得走近兴业董事长刘红维和他的领导团队。
刘红维, 上大学时主攻玻璃专业, 最初去珠海也是从事玻璃加工和研发。其间, 他发现, 玻璃制成成品以后, 进行高附加值加工更具竞争力, 而且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更大, 于是萌生了一种想法:何不转型做建筑幕墙呢?于是, 刘红维与几位至交好友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一起投身幕墙工程, 联手完成了多项玻璃幕墙项目。2000年3月, 刘红维及公司多名管理层成员收购珠海兴业的全部股权, 真正完成了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型:从技术性人才、职业经理人变身为老板、创业者。
当刘红维决定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 提升玻璃的附加值, 直接进军玻璃幕墙技术领域时, 幕墙行业已是强手如林, 要想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当时, 业内有“南有盛兴、北有远大、中有凌云”之说, 仅身边就有“晶艺、金粤、三鑫”等幕墙大腕, 但刘红维和兴业人没有惧怕, 硬是凭着韧劲和大无畏精神, 在夹缝中打出了一片天地。
兴业的创始人在发展之初就定下了“诚信、专业、高效、学习”的企业精神和坚持“固本、创新、走产业之路”的发展战略。他们先后将自主研发的玻璃幕墙创新技术应用深圳五星级阳光酒店、南京国际机场等一大批重点工程, 在业内产生了极大影响, 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成功地跨进了国家建筑幕墙一级企业的行列。
当初一个玻璃应用的小小发现, 最终成就了今天兴业公司的伟业。“其实, 这里面也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 我只是一个从小事做起的有心人。”刘红维谦虚地说。
高瞻远瞩不断创新铸品牌
中国建筑幕墙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 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现在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幕墙生产国。
但刘红维和他的搭档已经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清醒地认识到, 居安不思危, 必然会被淘汰出局!他们从日趋紧张的全球能源危机中预感到资源危机必将导致产业革命, 被高能耗问题困扰的玻璃幕墙需要探寻持续发展之道。
谁能尽快解决玻璃幕墙高能耗这个难题谁就能把握先机, 为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经过反复斟酌与探讨, 刘红维毅然决定大力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BIPV) 。2004年, 兴业幕墙工程有限公司开始了第二次产业转型。
通俗地说, BIPV就是用幕墙发电。当时已经有些企业在引进生产线做太阳能电池出口创汇, 但刘红维却看得更远, 他说:“太阳能电池市场肯定会饱和我们可以依托中国强大的太阳能电池市场, 专注做太阳能光伏产业下游——系统集成服务。这样, 既有原有技术的成熟基础, 又能向产业高端发展。”
现在看来, 正是刘红维的高瞻远瞩, 使兴业的这次转型再获成功。刘红维分析说:“建筑幕墙的市场非常大, BIPV作为高新技术行业, 兴业具有开发实力。由于起步早, 基础实, 拥有几十项幕墙和新能源专利, 所以竞争优势明显。”
这种自信源于兴业公司领先的技术支撑和雄厚的人才储备, 兴业公司依托中山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不断研发新技术, 其中, 太阳能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被评为2008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并被列为2008年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迄今为止, 兴业是惟一被纳入国家建设行业推广项目的BIPV承建商。并参与了国家《采光顶与金属屋面技术规程》和《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与安装标准图集》的编制工作。
目前, 受国家扶持政策的激励, 一大批企业纷纷投资太阳能产业, 就在政策出台几个月间, 申报财政补贴的企业就达500多家。而此时, 兴业公司已经硕果累累, 公路、铁路、机场、体育场馆、大型公建、房地产领域, 到处可见他们的光伏作品。
刘红维和他的团队将中国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进程整整提前了五年。
以人为本协同作战创精品
走进兴业, 一条醒目的大标语扑面而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兴业能快速发展, 正是依赖这种以人为本, 重视人才的理念, 他们紧紧抓住了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这条主线。在刘红维眼里, 每一个员工都是人才, 他惜才、爱才、尊重人才。他坚信, “只要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调动出来, 形成合力, 就将无往而不胜”。
刘红维对培养人才出手大方, 公司实行“引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 不但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到公司作技术指导, 每年也都会选派优秀员工到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去考察学习。公司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不断更新知识, 并从费用和时间上予以支持, 公司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达数百万元。你就不怕培养出的这些人又走了吗?面对这样的疑问, 刘红维呵呵一笑, “员工素质提高了, 就是走, 也走不出这个行业, 这对促进我国幕墙行业的技术进步也是一件好事啊!何况, 我相信我们兴业人!”如今, 在兴业, 全员学习、积极上进已蔚然成风, 兴业已培养出一支由6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团队, 其中, 中级以上职称200多人, 一级建造师44人。
兴业公司的高层管理成员都很年轻, 形成了以总裁刘红维、总经理谢文和副总经理孙金礼为核心的16人领导班子:孙金礼, 总管生产, 指挥若定;罗多, 集团总工, 年轻漂亮, 巾帼不让须眉;熊, 集团副总, 主管研发, 求变图强;张超, 市场拓展副总, 精通技术, 锐意开拓;余俊敏, 海外经济师, 精于理财, 勤俭持家;张友良, 模图专家, 能工巧匠, 精益求精……兴业公司的年轻才俊不胜枚举, 每个人都为兴业的发展洒下了辛勤的汗水、贡献了聪明的才智。总经理谢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谢文在大学主修机械专业, 涉足幕墙行业后, 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他硬是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断钻研, 刻苦学习, 经过上百项工程的磨砺, 终于成为一名可以独立主持各种高端幕墙的技术专家, 成为一个通晓设计、施工、管理、经营的复合型的团队带头人。他负责的很多项目都获得了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谢文坦诚地对我说, 其实我只是一个从江西农村走出来的穷孩子, 全凭自己的努力和实干才走到今天。我想兴业也许正是有一大批像谢文这样勇于向命运抗争的苦孩子, 才会加倍努力, 创造出如此娇人的成绩。
2005年, 谢文全面主持北京昆仑酒店呼吸式幕墙的设计安装工作, 当时, 呼吸式幕墙的关键技术基本掌握在欧洲人手里, 兴业拟与外国公司共同完成该项目。但外国公司的傲慢与苛刻激怒了谢文, 他说, 做呼吸式幕墙又不是造原子弹, 外国人能做, 我们为什么不能做?谢文带着他的团队以其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刻苦攻关, 不断试验, 终于独立完成了这项工程并申报了呼吸式幕墙的国家专利, 为公司赢得了荣誉, 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如今刘红维、谢文和孙金礼带着他们的团队与兴业公司一路走来, 风雨同舟, 已成为公司发展的中流砥柱。
管理增效和谐共进求发展
刘红维深知, 生产中有50%的效益来自管理, 技术管理中的80%也来自管理。“作为一个科技型企业, 科学管理对兴业集团的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出身的刘红维对于先进管理方法、管理制度非常重视。
兴业公司率先在行业内通过了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手册》, 将“提供优质服务, 创造优良工程”的质量方针和“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 保障健康”的安全方针作为制度来执行, 还编写了精细的管理方案和作业指导书, 每件事都落实到细节。通过制度化的严格规范管理, 兴业公司达到了“一次交工合格率达到100%, 顾客满意度达到98.5%以上”的目标, 并且从未发生过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得到了客户的好评。同时, 通过对内部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施工等各个经营环节的协调和管理, 企业各种资源实现了有效整合,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兴业太阳能在香港成功上市, 公司的规模更上一层楼, 管理水平也在提高。刘红维说:“兴业有这么多人才, 能不能用好, 就是我们的责任了。”经过10几年的发展, 兴业在硬件建设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如何凝聚兴业人的归属感, 发挥兴业的最大价值成为兴业领导团队新的命题。
走进兴业, 会感受到一种平等开放、热情和睦、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氛围, 这是兴业多年来形成的企业文化。在兴业, 集团领导人跟所有员工一样在食堂排队吃饭, 同大伙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周末, 他们还会与员工结伴而行, 走进大自然, 放飞心情, 放飞梦想。
这或许是和刘红维的领导团队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是分不开的, 他们没有架子, 和蔼可亲。在10多年的并肩战斗中, 刘红维和他的团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形成了默契, 即使在工作中有不同的观点, 都会彼此尊重, 及时沟通。
这种态度也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兴业人。“机制激励人, 文化塑造人, 感情温暖人, 事业凝聚人”, 是兴业一直以来的目标和理念。
逆流而上方显英雄本色
兴业公司进军香港股市的招股说明书显示, 公司主要从事传统幕墙 (建筑外立面玻璃组成部分) 工程的设计、装配及安装, 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BIPV) 的设计、装配及安装。此外, 公司还生产销售太阳能产品及幕墙产品。
真的要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上市吗?经过激烈的争论, 兴业公司管理层最终决定进军香港主板。此刻, 股市正一片低迷, 无论A股还是港股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09年1月13日, 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 发行价1.05港元/股——一个接近PE投资的成本价, 甚至有媒体将此招股价称为“流血上市”。但市场给了刘红维惊喜:兴业太阳能被超额认购70倍, 上市后三日内上涨43.8%, 而今天, 兴业太阳能更是挤进了20亿港元市值俱乐部。一个鲜明的对比是, 同日上市的海峡石化只超额认购2.11倍, 并于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
其实, 原因很简单——肇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各国制定和调整本国能源战略的步伐。建国60年以来, 太阳能也首次出现在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 报告指出, 要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2009年3月26日, 财政部出台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4月7日, 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 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 加快光电在城乡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
“这是重大机遇, 太阳能项目国内市场就此打开, 空间巨大。”刘红维表示, 上述政策出台后, 中国的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必将迅猛发展, 而因“补贴力度之大, 超乎预期”, 从事BIPV设计安装的兴业公司撞上了迅疾而来的历史机遇。
看起来, 光伏幕墙的工艺并不复杂, 先把电池板装到车工好的铝合金框架中, 再由专业施工队伍安装到建筑物。
但刘红维的解说却没有这么简单。“建筑幕墙发电安装涉及到两个行业, 一个是传统的幕墙设计安装, 一个是太阳能设备的设计安装。缺乏行业经验, 这两件事都做不好。”他说, “这就需要太阳能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这一点, 我们都具备。而且, 具有3年运作经验。”
有着3年光伏项目运作经验的兴业公司, 2007年传统幕墙项目占主营收入的大头, 光伏项目还只占20%, 而到2008年, 光伏业务已上升到35%-40%。刘红维说, 兴业公司2009年的光伏项目合同已经饱满。
四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让刘红维颇振奋。“全国有500个铁路站房 (铁路候车大楼) 需要新建, 新建规划中, 太阳能屋顶被提出来。铁路站房是最适宜利用太阳能的建筑之一, 庞大的屋顶面积加以利用, 可有效节约能源。”
据刘红维透露, 国内同时具备传统幕墙、光伏设计安装能力经验的企业很少。兴业公司的独立财务顾问富友富勤、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唐也说:“就光伏幕墙而言, 目前兴业公司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而大型工程招标时, 主要看重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实际经验。”而这正是兴业所独具的。
兴业公司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太阳能, 而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其核心技术。“随着市场的增大, 逐年竞争激烈, 要始终领先, 就必须保持研发领先。”刘红维对市场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 “以前是非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现在成为上市公司后就可吸引更多的中外人才, 将研发提高到更高水平。”
国家扶持太阳能产业的政策出台, 这对兴业公司既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 也是企业拼技术、拼人才、拼实力、拼市场的擂台战。他们深知,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 但不经风雨, 怎见太阳?
可喜的是, 兴业已经启程!
相关链接
光伏建筑一体化:所谓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 就是将光伏技术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 其与传统外不同的是玻璃中间加入了一层可以发电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这样建筑物外可将大阳光转化为电力。光伏在建筑物的使用具有气象保护、隔热、防晒、隔音、日光调节及安全的特点, 光伏建筑一体化可用于新建或现有建筑的不同部分, 如屋顶、外、半透明表面、天窗及遮阳系统等。
PE:Private Equity的缩写, 在中国通常称为私募股权投资, 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 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 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 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 出售持股获利。
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为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 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企业所进行的投资。
【中国光伏产业的虚火】推荐阅读:
中国光伏产业研究报告05-30
光伏产业的发展与分析09-10
光伏产业现状论文07-24
光伏产业补贴政策10-22
光伏产业中的传感器探讨 论文10-05
太阳能光伏产业07-23
四川光伏产业发展问题08-02
光伏发电的远景06-25
光伏发电的关键技术07-10
光伏发电的未来趋势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