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内上髁炎(共8篇)
肱骨内上髁炎 篇1
摘要:肱骨内上髁炎是垒球运动的常见伤病, 其发病率达到47.6%, 已经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肩关节伤病是最主要伤病的比例。目的:寻找出垒球运动中传球动作与肱骨内上髁炎发病的联系。方法:调查江苏垒球队所有队员的伤病资料, 加以整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肱骨内上髁炎,传球动作,主动不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女子垒球队队员, 共23人, 分别来自江苏、甘肃、四川、北京等省市, 均为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本科生, 年龄18~34岁, 训练年限2~18年。
1.2 研究方法
(1) 实际查体调查法:对江苏女子垒球队23名队员进行查体调查, 并收集相关病情。
(2) 专家访谈法:对有关专家、教授、老师进行专访。
(3) 数据统计法:进行常规数据统计。
(4)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的著作、文章、学术期刊等文献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垒球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
本文共对23名江苏女子垒球队队员进行查体, 所有被查体的队员都曾有过损伤经历, 受损伤的比例达到100%。这个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希望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练员及有关人员在提高青少年体育运动水平及专项成绩的同时遵循科学训练的原则。所以, 教练员和有关人员如何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2 投掷各单项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的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主要集中在肩部、肘部, 所占比例已达到43%和62%, 肘关节发病如此之高, 已经大大超过了肩伤所占的比例, 还有膝关节的损伤, 所占比例达48%, 以及是踝关节的损伤, 占总比例的43%。
表2中反映出垒球运动员肘关节的运动损伤中肱骨内上髁炎发病最为严重, 竟然达到91%, 这类运动损伤在运动医学中被称为“高尔夫球肘”。肘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和肱骨外上髁炎的百分比分别是17%和8%。
2.3 垒球项目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2.3.1 肘关节的解剖
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桡骨小头、尺骨上端以及关节囊、韧带所组成, 它包括肱骨、肱桡和桡尺近侧三个关节。关节两侧有尺侧和桡侧副韧带加强。肱骨内上髁为屈指肌群与旋前圆肌附着, 外上髁为伸手肌群附着, 肘关节可以做伸展 (40°~180°) 和旋转 (140°) 运动, 而不能做内展和外展运动[1]。肘关节伸直时, 肱骨两上髁和尺骨鹰嘴突出三点在一条线上。起于肱骨内上髁的肌肉有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7块肌肉, 这7块肌肉的主要作用是:屈肘、屈腕、屈指以及前臂旋前。
2.3.2 肱骨内上髁炎的原因分析
根据垒球项目的传球技术的动作和特点, 技术动作错误和运动负荷过大造成机体疲劳造成的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2]。动作的错误又和本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正确的传球动作要求肘关节高于肩或与肩平行, 身体扭转, 重心移动时肘关节带动前臂往前送, 手腕往下压[3]。在这个连贯动作中要求运动员同时伸肘和压腕, 起于肱骨内上髁的肌肉七块正好司此功能, 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都是多关节肌, 因为他们都跨过了肘关节和腕关节, 在完成同时伸肘和压腕的动作时, 这六块肌肉两边都受到了牵拉, 作为原动肌, 当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时, 就不能作用于其他关节, 而出现主动不足, 起实质就是肌力不足[4], 加上疲劳训练, 前壁肌肉没得到充分的放松和牵拉, 很容易导致肱骨内上髁炎。
注:调查中有9人检查有肱骨内上髁炎, 1人检查有单纯肘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1人检查有肱骨内上髁炎和肘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两种伤病, 1人检查有肱骨内上髁炎和肱骨外上髁炎两种伤病。
3 建议
(1) 加强技术训练, 巩固完善正确的传球技术 (尤其青少年运动员应掌握好正确的技术) 。加强对运动员生理、生化及专项训练指标的监控。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进一步加强防伤教育, 明确防伤的意义[5]。
(2) 加强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训练, 使各项身体素质平衡发展, 提高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 尤其增强易伤部位肌群的力量训练。
(3) 在做传球动作时, 肘关节不应该完全伸直到180°才制动, 应该自然地、缓冲地达到肘关节伸直位。
参考文献
[1]彭裕文, 王海杰, 等.局部解剖学 (第6版) [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99~202.
[2]曲绵域, 高云秋, 浦钧宗, 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474~714.
[3]利根川勇 (日本) .垒球基本技术入门[M].日本棒垒球杂志社, 2008:200~202.
[4]袁琼佳, 等.运动解剖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98~105.
[5]季浏.心理社会因素与运动损伤 (综述)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5, 10:29~3 2.
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 篇2
方法:选择2006年2月到2011年12月间病程大于2年的73例肱骨外上髁炎病灶进行手术切除,包括一段无名血管神经束的深筋膜及其伸肌总腱上的瘢痕,必要时做升肌总腱纵向切开。
结果:全部原有病灶术后疼痛感即刻消失,一年内随访到得32人症状全部消失,无复发。
结论:手术疗效满意,症状无复发,可以作常规门诊手术。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手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71-02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tennis elbow),但肱骨外上髁炎不等于网球肘。网球肘多见运功员,而肱骨外上髁炎多见于非运功员,两者病变部位不一样。选择2006年2月到2011年12月病程2年以上的非运动员肱骨外上髁炎病人73例进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病程。全>24个月(其中<30个月29例,30-36个月28例,>36个月16例)。年龄在16—72岁间,<20岁4例(5.48%),<30岁17例(23.28%),<40岁23例(31.51%),<50岁23例(31.51%),>50岁6例(8.22%)。男24例(32.88%),女49例(67.12%)。右侧47例(64.38%),左侧17例(23.29%),双侧9例(12.33%)。
1.2诊断。具渐重或持续性肘外痛,常放射远端,伸腕时症状加重或突发。肘关节屈有力,外翻无力(即提水有力,拿勺舀水无力)。体征:外上髁点状压痛,周围无压痛或压痛小。Mill征(+)。伸腕抗阻疼痛。X片无异常。和网球肘的鉴别诊断主要是:网球肘多见于球类运动员,有肘外侧疼痛挥球拍后加重,可有放射痛,肘外侧肿胀,压痛点在肱骨外上髁稍下、挠骨小头上部位,MRI检查常有肌腱部分断裂,关节液外漏。
1.3手术方法。全部病例都是经过多种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后选择手术,均门诊手术。术前常规摄肘关节正侧位片,化验血常规。上臂中上段上气囊止血带,2%利多卡因5ml局麻,屈肘90度,肱骨外上髁外侧2cm切口,切开皮肤,浅筋膜和深筋膜间因局麻水肿,多可见到有支血管和神经于外上髁表面成交叉状,切除此段血管神经,切除外上髁深筋膜和伸肌总腱上的瘢痕,病灶送检,无需止血,全层缝合,切口内置橡皮引流膜,适当加压包扎。术时6-10分钟。术后正常活动。术后24h拔引流条,10天拆线。
2疗效
术后全部病人即感原有疼痛消失。切口不适发生情况:第1月内随访有23/69人,第2月内有3/61人。但不属原有痛感,症状轻微,前臂活动无障碍。术后一年随访到得32人,全部症状消失,无复发者。
3讨论
3.1肱骨外上髁炎不等于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特点是仅限于肱骨外上髁点状压痛。多数医生将两种病放在一起说明。一般认为是伸肌总腱慢性劳损或牵扯引起。治疗两者以封闭和理疗为主,封闭有效率85%,需限制腕关节的活动否则易复发。保守治疗无效或多次复发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曲绵域认为肱骨外上髁炎的病理属典型末端病改变,手术常将总腱V型切开1。其它术式可选:①伸肌总腱附着点松解术;②环状韧带部分切除术;③桡侧腕伸短肌腱近端附丽点剥离延长术;④皮下血管神经束切除术;⑤桡神经关节支切断术2。这么多的手术方法说明肱骨外上髁炎和网球肘难以鉴别。刘胜醇根据压痛点不同采用多种手术方法3。
3.2部分病人术中时可见到肱骨外上髁和伸肌总腱的表面有一支小神经从深筋膜穿出向上分布,有一支小动脉从前外侧向后下行走,二者在此交叉。这部分病人症状较重,夜间睡眠困难。笔者认为有可能因为这支小动脉压迫了这支神经导致的疼痛。有学者认为穿经伸肌总腱的血管、神经束受到卡压是引起疼痛主要原因4。2006年前笔者在手术时只切除包括这两个血管神经的部分深筋膜后,大多数病人症状可消失。
3.3此组病人病程都超过两年,局部瘢痕明显,术中需常规切除瘢痕。其中五人有肘外撞击史,术中可见外上髁表面有瘢痕,将血管神经扭曲。此处瘢痕术后证实是炎性组织,对局部产生刺激和卡压。这组病人在切除局部瘢痕和血管神经后症状全部消失且无复发。
3.4《坎贝尔骨科手术学》认为肱骨外上髁炎的一系列症状,非运动员比运动员发生率高,无性别差异,在近50岁人群中发生最高5。本组病人全部是非运动员,有多行业的工人、家庭主妇、服务员等。本组病人性别上因家庭主妇占较大比例,所以女性(67.12%)多于男性(32.88%),差异较大。本组病人患右侧(64.38%)多于左侧(23.29%)。解剖发现右利侧者肱骨外上髁处的血管神经束多于左侧。
3.512例病人伸肌总腱处瘢痕大而厚,排除无肌腱断裂考虑有腱下炎性组织,在较大范围刮除总腱表面瘢痕后,将总腱纵向切开做减压,疗效满意,无复发。
3.6多数病人在经过理疗、手法松解和局部封闭后症状消失但有复发可能。病程长者多次封闭治疗有局部皮包骨和皮肤白斑现象,是激素在局部代谢的影响。当局部炎性瘢痕难以去除,而再次劳损后无菌炎癥加重,症状复发。反复多次局部封闭都是对局部的创伤产生更多瘢痕。本组产业工人居多,长期在一条生产线上做同一个动作,致病机制不消失,经保守治疗反复再发病后手术成了唯一选择。
3.7在止血带下手术,视野清晰。肘外侧皮肤活动度较大,切口2cm足够。切除深筋膜和瘢痕后会有渗血,可放橡皮引流条以防积血感染。术后正常活动,可口服消炎止痛药。
4结论
非运动员的肱骨外上髁炎是骨科门诊常见病,在确定压痛点仅限于肱骨外上髁时本术式疗效很满意。手术解剖浅表,操作简单,病程久且经过各种保守治疗复发者可常规门诊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下册.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1(3):2073
[2]邵正海.实用骨科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9(9):647-648
[3]刘胜淳,郝永强,陈志强.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治疗方法探讨.齐鲁医学杂志,2000.15(2):87
[4]杜心如,赵玲秀.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因研究.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2.10(1):6-8
扬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02例 篇3
1 临床资料
102例中男48例, 女54例;年龄最小18岁, 最大64岁, 以25岁~45岁多见;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5年;右侧78例, 左侧24例。
2 治疗方法
取穴:天应穴, 肘髎。治则:舒筋通络, 局部取穴。
方法:常规消毒后, 取28号1.5寸~2.5寸毫针6支, 对准天应穴直刺一针, 然后在天应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下针与皮肤成45°角对准天应穴斜刺, 再取肘髎穴直刺。捻转得气后加用电针治疗仪, 将治疗仪其中一输出线的一极夹在肘髎穴上;再将另一输出线的两极部分别夹在天应穴旁左右对称两穴针刺的针柄上, 5 min后此输出线的两极更换在天应穴旁前后两穴针刺的针柄上。选用疏密波, 频率18~26次/min, 强度以患者感到酸、重、麻、胀且能耐受为度。每针留针10 min~15 min, 每天1次, 7 d~10 d为1疗程, 休息3 d~5 d后, 再行下一疗程。
经验体会
3 疗效观察
102例中, 痊愈 (疼痛完全消失, 一切恢复正常) 96例, 占94%;显效 (疼痛基本消失, 但肱骨外上髁处有轻度压痛, 持重物肘部活动稍受限) 6例, 占6%, 有效率为100%.疗程最短10 d, 最长30 d.1年内复发7例, 经上述治疗均痊愈。
4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55岁。2000年7月16日初诊, 主诉:右肘外侧疼痛2年余, 每遇阴天及气候变化疼痛加剧, 经多方治疗, 效不佳, 前来我科就诊。检查:右肘有压痛, 屈腕伸肘患处疼痛加剧, 舌淡, 苔白厚腻, 脉弦细。以上法针刺10次痊愈, 随访1年未复发。
5 体会
肱骨外上髁炎是肱骨外髁、桡骨头、肱桡关节滑囊处无菌性炎症, 病因多为前臂旋转用力不当, 致使前臂伸腕肌的起点处 (肱骨外上髁) 扭伤。中医认为是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所致, 故而施治原则以舒筋通络为主。取天应穴行扬刺法可活血、养筋止痛;取肘髎穴可疏通手阳明大肠经之经气, 调和气血, 筋脉得养。扬刺法是运用于临床治病的有效方法, 它具有取穴少、收效快、疗效高、复发率低的优点, 尤其对治疗肱桡滑膜炎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肱骨内上髁炎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肱骨外上髁炎45例, 其中男31例, 女14例;16~18岁6例, 19~40岁18例, 40~50岁16例, 50岁以上5例;男性病例多于女性, 都与参加运动和劳动强度有关。网球运动员最多见, 共28例, 与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 故, 又称“网球肘”。
1.2 症状
(1) 急性起病:少数患者肘部一次受到打击或撞击或牵拉, 局部出现症状 (6例) 。 (2) 慢性起病:多数患者 (39例) 逐渐出现症状, 肘关节不适, 运动时出现肘关节外侧疼痛, 尤以做手向桡侧屈的动作为著, 停止运动后疼痛缓解, 重复动作时疼痛逐渐加重, 发展为持续性疼痛。 (3) 夜间疼痛以致影响休息和睡眠。 (4) 部分病例疼痛向肘外侧上下方放射。 (5) 严重患者可出现患肢突然失力现象。 (6) 患者前臂做扭转动作时患部疼痛难忍。
1.3 体征
(1) 局部压痛, 在肘外侧之外上髁或桡侧伸腕肌止点处;桡骨小头, 肱桡关节间隙压痛;肱骨外上髁前下联合腱处压痛。 (2) 触及伸腕肌上部有僵硬感并有压痛。 (3) Mill试验 (+) , 抗阻伸腕试验 (+) 。
1.4 诊断
⑴有上述症状和体征;⑵有相关职业史, 局部外伤或劳损史, 即可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 即“网球肘”。
1.5 鉴别诊断
应与前臂骨间综合症相鉴别。该损伤是前臂肌肉劳损导致, 主要症状为前臂桡侧肿痛、僵硬、酸痛、钝痛。体征:前臂桡侧压痛;Mill试验、抗阻伸腕试验均为阴性;肱骨外上髁处无压痛。
2 治疗方法
2.1“雀啄法”针刺
按压最痛点, 即“阿氏穴”, 局部常规消毒, 右手持一寸毫针, 直刺皮内后采用“雀啄法”, 先逆时针捻转、提拉, 得气后再顺时针捻转、提拉, 得气后停针, 重复5遍即可。此法针感甚强, 常有剧烈痛、麻、胀、重感。因此, 针刺时必须注意患者体质, 体弱者应减轻刺激, 以免出现晕针和其它不适反应。
2.2 中药外敷
“雀啄法”针刺后, 外敷自配中药。2日一次, 3次为一疗程。治疗过程中局部应相对休息、保暖。
3 典型病例
孙某某, 男, 24岁, 业余网球运动员, 初学网球一个月后右肘外侧疼痛发僵, 不能打反拍, 手腕稍运动后疼痛难忍, 于2007年10月就诊。患者自述, 右手持拍训练近两周时, 右肘外侧开始轻微肿痛, 病情逐渐加重, 不能正常打球, 尤为反拍明显。检查时发现患者右肘外侧肿胀, 前臂伸腕肌僵硬, 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 并向上下方传导, 伸腕抗阻试验 (+) , Mill试验 (+) , 诊断为右肘肱骨外上髁炎。经采用“雀啄法”针刺, 外敷中药两个疗程治愈, 一年后回访未见复发, 至今仍坚持训练。
4 讨论
4.1
肱骨外上髁炎是最常见的运动创伤和劳损性伤病, 多发生在手前臂旋转动作较多的运动和劳动者中, 如网球反拍击球、乒乓球反拍击球时动作错误都可造成损伤:前臂寒凉所袭也可成为诱因。
4.2 损伤原因
一是由于一次性暴力打击后出现无菌性炎症未能及时治愈, 继续运动导致创伤累积而成, 但较少见, 仅为6例;二是由于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起始点的慢性劳损及长期反复牵拉引起的, 特别是桡侧伸腕肌至为重要, 如乒乓球、网球由于反拍下旋回击球时, 球的反作用力作用于伸腕肌或被动牵拉伸腕肌即可促成肱骨外上髁炎。
4.3 病理表现
(1) 伸腕肌腱纤维由肱骨外上髁起始部撕脱, 特别是桡侧伸腕短肌撕脱。 (2) 肱桡关节处局限性滑膜炎, 滑膜崁顿。 (3) 支配伸肌神经的分支神经发炎引起症状。 (4) 桡骨小头环状韧带变性。 (5) 肱桡关节间关节面软骨磨损。 (6) 由于肌肉的过度活动, 在早期引起腱下间隙内组织水肿, 随之是纤维性渗出, 增生、粘连逐渐形成, 伸肌用力收缩时粘连撕裂引起肉芽组织的反应性增殖, 渐渐充满腱下间隙, 间隙内容积减少, 更容易因机械刺激而出现外上髁炎的特有症状。 (7) 伸腕肌起始部可因捩伤出现纤维断裂, 桡骨小头或桡骨颈下骨折, 肌腱变性血管增生, 继发骨质增生或腱的钙化骨化。在腱围表面的筋膜有粘连及血管增生, 腱下疏松组织有损伤性炎症与粘连。 (8) 肱桡关节内滑膜的膜改变是反应性的, 或是直接同时受损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
4.4 针对以上病理特征, 基于中医“以痛为俞”、“以痛抑痛”的原理, 采取“雀啄法”针刺, 强烈刺激局部, 反射性地使局部消炎、镇痛。
结合包含乳香、没药、苏木等16味药材的中药研磨成末, 调合进行外敷, 其作用以活血、破血、舒筋活络、祛瘀生新为主, 由于配伍合理, 达到了较理想的消炎、镇痛、缓解和改善其病理改变的效果。运用此方法共治疗45例, 全部治愈, 一个疗程治愈20例, 两个疗程治愈18例。三个疗程治愈7例, 一年后随访观察均未复发。
参考文献
[1]曲绵域, 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江苏医学院编著。中药大辞典[M]。上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肱骨内上髁炎 篇5
关键词:浮针,肱骨外上髁炎,治疗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肱骨外上髁综合征”, 俗称“网球肘”。是由于急慢性损伤造成肱骨外上髁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的一种疾患。属于中医“痹证”、“肘劳”范畴。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与职业、工种有关, 如网球运动员、抱小孩的妇女等, 尤其在杭州市西湖区的茶叶产区, 有采摘茶叶引发的肘部损伤病史者。浮针疗法是由南京军区总医院博士后符仲华发明的一种特殊的非药物的针刺疗法, 主要用于局限性疼痛的治疗,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速效、适应证广的特点。2011年4月-2013年5月杭州市转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龙门坎站点对40例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进行了浮针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1) 观察组:男29例, 女11例, 年龄45~62岁, 平均年龄 (51.2±3.5) 岁;病程1~45个月, 平均 (33.8±2.6) 个月。 (2) 对照组:男23例, 女15例, 年龄38~61岁, 平均年龄 (49.8±4.9) 岁;病程2个月~42个月, 平均 (30.9±1.8) 个月。
注:两组对比, *P<0.05。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患者多为特殊工种或职业, 如砖瓦工、采茶工或有肘部损伤病史者。检查肱骨外上髁外侧和桡骨头附近有明显压痛, 旋臂屈腕试验阳性。X线摄片检查多无病理改变, 偶有骨膜不规则和骨膜外少量钙化点。
治疗方法: (1) 观察组:让患者放松局部肌肉, 明确阳性反应点 (痛点或者压痛点) , 用进针器在阳性反应点周围斜取进针, 针尖对准痛点快速进针, 右手拇指、中指固定进针器, 用示指按压按钮。进针器与皮肤呈15°~25°。稳定运针, 确定针尖在浅筋膜后, 把针体放平, 针尖稍上翘, 缓缓将针推进。平稳扫散[1], 当软套管全部进入皮下, 将针芯退后3mm左右, 转入针座中的卡槽, 然后再做扫散。扫散完毕, 抽出针芯, 固定皮下软管, 一般留置5~8小时取出。隔天1次, 治疗4~5次。 (2) 对照组:取患者阿是穴, 辅以曲池、手三里、小海、外关等穴位, 用1.5寸毫针针刺, 得气后通以电针, 连续波, 频率300次/分, 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隔日1次, 每次30分钟, 2周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治愈:肘部疼痛消失, 肘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2) 显效:肘部疼痛缓解明显, 肘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 (3) 有效:肘部疼痛基本缓解, 肘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 (4)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40例, 治疗有效率100%, 平均治疗4.8次。对照组38例, 治疗有效率81.6%;平均治疗8.9次。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浮针疗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针刺部位在皮下, 不接近任何重要的神经、血管和脏器。而且相对于传统针灸, 浮针基本上不存在断针、弯针、滞针现象, 晕针现象也更少发生。浮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见效速度快, 多数患者在第一次治疗后, 迅速减轻或者消除了局部的疼痛。与针刺疗法相比, 减少了针刺疗程, 故总体费用较少。
综上, 浮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简、便、廉、安全的方法, 作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尤其适宜在社区和广大的农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09-210.
肱骨内上髁炎 篇6
关键词:肱桡关节微错位,误诊,肱骨外上髁炎,分析
肱桡关节微错位是肱桡关节的肱骨小头从桡骨上方的关节凹中横向前后滑出, 桡骨头相对于肱骨小头来说向肱桡关节掌侧和背侧的微移位。肘关节屈伸时在对抗外力的情况下, 在前臂突然向外旋转引起桡骨头向肱桡关节掌侧微错位;在前臂突然向内旋转引起桡骨头向肱桡关节背侧微错位;造成肱桡关节处的疼痛, 前臂旋转疼痛, 提重物无力疼痛, 拧毛巾时疼痛加剧一系列症状为特征, 容易和肱骨外上髁炎相混淆, 临床报道不多, 术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共见到这种病例21例均被误诊为肱骨外上髁炎, 都经过多种方法[2]治疗后无效的情况下来我处咨询治疗, 经过详细询问和检查最终自行命名纠正诊断为肱桡关节微错位, 运用分类定位、整复推拿的方法治疗, 获得明显疗效,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年龄28~47岁, 患者女13例, 18~48岁;男8例, 33~46岁;病程3个月~2年。其中育龄妇女9例, 司机4例, 船员2例, 记者2例, 教师3例, 学生1例。病史回顾有明显的劳作史者19例, 其余病因不详。上述患者都经过针灸、局部封闭、药物外服帖、小针刀等诸多治疗方法中的1~2种以上方法治疗过均未见明显疗效。
本病临床表现为患者自述有患侧肱桡关节部位的疼痛或酸痛, 前臂旋转疼痛, 提抱重物不能, 倒开水、拧毛巾时疼痛加剧。查体:皮肤无明显红肿, 肱桡关节的发病部位有明显压痛, 可明显触及浅层桡侧屈腕肌和桡侧环状状韧带紧张, 对深层水肿的桡神经施压时酸痛可沿前臂桡侧向远段放射。X线显示均未见明显异常。
2 分型与治疗
2.1 分型根据压痛部位不同分为:肱桡关节掌侧型、肱桡关节背侧型。
2.1.1 肱桡关节掌侧型:肘关节屈伸时在对抗外力的
情况下前臂突然向外旋转引起桡骨头向肱桡关节掌侧微错位;周围解剖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压痛点在肱桡关节的掌侧桡骨头处。在此处由背侧向掌侧作垂直按压疼痛明显, 该型13例。
2.1.2 肱桡关节背侧型:
肘关节屈伸时在对抗外力的情况下前臂突然向内旋转引起桡骨头向肱桡关节背侧微错位;周围解剖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压痛点在肱桡关节的背侧桡骨头处。肘关节过伸的情况下在此处由背侧向掌侧作垂直按压疼痛明显, 该型8例.
2.2 治疗方法采用分类定位、整复推拿的方法, 用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不同类型的患者病变部位来治疗。
2.2.1 操作:
肘关节过伸情况下先用按揉法和揉拨法松解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后双手抱紧于前臂肘关节远侧端, 按不同类型分别用双手拇指按压肱桡关节的桡骨头掌侧、背侧关节处, 用力向远端牵引3~5分钟后过伸肘关节, 不同的部位的错位类型采用不同方向的作用力操作, 拇指用力向肱骨小头方向垂直挤压桡骨头2~3次, 感觉微错位纠正后左手拇指继续留原处右手握其前臂, 作向内向外旋转运动的同时屈肘后再用放松手法结束治疗。
2.2.2 疗程:5~7次为1个疗程, 隔日1次, 治疗期
间停用一切其他治疗手段。所有病例均采用推拿手法治疗。
2.2.3 注意:病程长达1年以上的患者在手法诊复后第二天可出现疼痛加剧、肿胀的表现属于正常。
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1]之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标准。治愈为疼痛压痛消失, 提抱重物无疼痛, 肘关节活动自如;好转为疼痛症状减轻, 肘关节活动改善;无效为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4 治疗结果
4.1 治疗次数最短3次, 最长疗程7次可治疗痊愈。
4.2 结果治愈18例, 占85.7%;好转3例, 占14.3%;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
5 讨论
5.1 肱桡关节构成
肘关节是一个三关节复合体肱桡关节是肘关节的一部分, 由桡骨头关节凹和肱骨小头通过关节囊的桡侧副韧带, 桡骨环状韧带包绕, 桡骨头的环状关节面连于尺骨桡切迹前缘起到固定连接构成。
肱桡关节微错位是肱桡关节的肱骨小头从桡骨上方的关节凹中横向前后滑出, 桡骨头相对于肱骨小头来说向肱桡关节掌侧和背侧的微错位。当肘关节屈伸时受到撞击或提拿重物时在对抗外力的情况下, 前臂突然向外旋转引起桡骨头向肱桡关节掌侧微错位;前臂突然向内旋转引起桡骨头向肱桡关节背侧微错位;造成肱桡关节周围解剖结构的改变而出现肱桡关节处疼痛、压痛。临床表现为肱桡关节处的疼痛, 前臂旋转疼痛, 提重物无力疼痛, 拧毛巾时疼痛加剧一系列症状为特征。根据力学原理在前臂内旋动作过猛, 桡骨小头向背侧的微错位;前臂旋外动作过猛, 桡骨小头向掌侧的微错位。而出现桡侧副韧带、桡侧环状韧带和浅层桡侧屈腕肌紧张并桡神经受压水肿, 施压酸痛明显向前臂远端放散, 受牵拉后出现相应的不同部位的痛点。
5.2 诊断与鉴别诊断
5.2.1 肱骨外上踝炎又称肱骨外髁证候群、肱骨外
髁骨膜炎、肱桡关节外侧滑囊炎、网球肘等。肱骨外上髁部是前臂伸肌群的起点, 由于肘、腕反复用力长期劳累或用力过猛过久, 使前臂伸肌总腱在肱骨外上髁附着点处, 受到反复的牵拉刺激造成该部组织部分撕裂、出血、扭伤而产生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有时还可以导致微血管神经束绞窄及桡神经关节支的神经炎等。
肱骨外上髁炎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外上部疼痛, 有时疼痛会向前臂外侧放射;可伴有前臂桡侧伸腕肌紧张, 酸痛, Mill实验[3]阳性。病情较严重者, 可反复发作, 疼痛为持续性, 致使全身无力, 甚至持物掉落。
X线诊断:X线检查有时可见钙化阴影、肱骨外上髁粗糙、骨膜反应等。
5.2.2 肱桡关节微错位肱桡关节的肱骨小头从桡骨上方的关节凹中横向前后滑出,
桡骨头相对于肱骨小头来说向肱桡关节掌侧和背侧的微错位。大部分病历都有肘关节外伤史因前臂突然向内或外旋转过猛引起桡骨头向掌侧或背侧的横向微错位, 而造成桡侧副韧带、桡侧环状韧带和浅层桡侧屈腕肌受到撕拉并桡神经的受压水肿。临床表现为:肱桡关节处的疼痛, 前臂旋转疼痛, 提重物无力疼痛, 拧毛巾时疼痛加剧。查体:皮肤无明显红肿, 肱桡关节的发病部位有明显压痛, 可明显触及浅层桡侧屈腕肌和桡侧环状韧带紧张, 深层的桡神经施压时酸痛可沿前臂桡侧向远段放射, 容易和肱骨外上髁炎相混淆。5.2.3造成肱桡关节微错位与肱骨外上髁炎相混淆的原因是:病痛部位相近, 现有教科书上没有关于肱桡关节微错位这一病名的记载, 对于这一部位损伤后出现的疼痛, 及其相近临床症状有肱骨外上髁炎和肱桡关节滑囊炎[4]这两种诊断。我们认为根据关节损伤的解剖结构判断, 本病是由于肘关节在受累后因猛烈过伸和旋转所致。
5.3 关于推拿手法治疗
经过我们临床诊疗经验得出:应该通过询问病史和详细的局部体格检查明确诊断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 肱桡关节微错位, 属于推拿中运动关节损伤范畴, 固定的痛点即为发病部位, 明确诊断后, 关节微错位应先得到整复, 通过定位放松手法后经牵引整复, 手法作用点作用力方向要准确, 关节不同类型的错位, 手法作用点, 作用力方向有明显的区别, 手法总的要求是力求达到纠正错位, 使用正当手法整复后关节处压痛明显消失, 解除韧带牵拉紧张, 消除疼痛使肢体生理功能得以恢复。
参考文献
[1]悦铭.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吉林:中医药出版社, [M]., 2002, 105 ̄437
[2]马乾邦, 夏国华, 张洪聚.小针刀挑剥加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J].中医正骨, 2001;13 (11) :20。
[3]俞大方.推拿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82 ̄83
肱骨内上髁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2004至2007年收治的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100例, 临床症状:肘关节疼痛并向手臂及手部散射, 用力时患处有明显压痛, 前臂伸肌牵拉试验阳性, 肱骨外上踝处有轻度肿胀, 压之剧痛。根据患者知情同意, 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 显微手术组 (55例) ,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25例, 年龄25~65岁, 平均年龄 (40.8±9.2) 岁, 病程10个月~4年;封闭治疗组 (45例) ,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22例, 年龄24~62岁, 平均年龄 (41.3±8.8) 岁, 病程12个月~5年。两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程长短及临床症状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注:*表示与显微手术组比较, P<0.05
1.2 方法
显微手术组:以肘关节外侧压痛点最明显部位为中心, 在局麻下 (或臂丛麻醉下) , 取肱关节处斜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 长2~2.5cm, 切开深筋膜向两侧牵开, 显露前臂伸肌总腱表面。调整好手术显微镜, 在视野放大并且清晰度较好的情况下, 仔细寻找从肌筋膜穿出直径为0.5mm的微血管及直径为0.2mm的小神经束。用显微剪刀将周围组织因多次治疗而产生的瘢痕及粘连进行松解并修整好, 并将神经支先用1%利多卡因注射、封闭, 再锐性切除一段神经, 血管予以11-0的线在显微镜下结扎止血, 神经外膜包埋残端, 不够再用周围剪下的小而薄的筋膜包裹后用11-0的线进行显微缝合处理, 缝合在神经鞘膜上, 防止发生神经瘤。最后, 缝合皮下、皮肤各2~3针, 可放置小皮片以防血肿。术后颈腕带悬吊3~5d, 10d左右拆除缝线, 并可功能锻炼。术后可口服抗生素3d左右, 一般无需住院。封闭治疗组:在肘关节外侧寻找痛点, 在肱骨外上髁附近以痛点为中心消毒, 先用1%约1m L利多卡因在痛点处做一皮丘, 再换上醋酸泼尼松龙25mg (1mL) 和1%利多卡因2~4m L混合液, 穿刺至骨, 再退出0.2~0.4cm, 估计在伸肌腱深、浅部的起点, 缓慢注射。为使药液能良好弥散, 退针后在皮外作轻手法按摩, 术毕用无菌纱布覆盖3~5d, 适当休息、制动, 一般每隔10~15d封闭1次, 共3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1]
治愈:疼痛及压痛消失, 手握力恢复正常:显效:疼痛及压痛基本消失, 手握力基本正常;有效:疼痛及压痛明显好转, 手握力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卡方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 随访率100%, 其中显微手术组术后有1例出现皮下血肿且延迟愈合, 但无均无1例感染, 1例术后出现肘关节轻度疼痛, 1个月后缓解。封闭组无1例感染。
2.2 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比较 (见表1)
3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由于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复发, 为临床顽症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2]:在伸肌总腱深处有一束细小的微血管神经束, 从肌肉、肌腱发出, 穿过肌筋膜或肌腱膜进入皮下。压痛点就在微血管神经束穿过肌筋膜处, 微血管神经束在此受到卡压这一病理特征, 微血管神经束一般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伴行微血管, 利用此病理特征, 在显微镜下松解、切断微神经支, 并对神经支残端进行包埋处理, 以防止神经瘤发生[3]。本研究通过对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别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和封闭手术治疗。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 随访率100%, 其中显微手术组术后有1例出现皮下血肿且延迟愈合, 但无均无1例感染, 1例术后出现肘关节轻度疼痛, 1个月后缓解。封闭组无1例感染。同时, 封闭治疗组治疗效果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低于显微手术组 (P<0.05) 。提示显微松解、切断神经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 显微松解、切断微神经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比封闭术疗效显著、可靠, 同时术后早期活动, 可取得明显临床效果, 远期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手术与封闭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随机将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2004至2007年收治的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100例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显微手术组 (55例) 和封闭术治疗组 (45例) , 观察两组术后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 随访率100%, 其中显微手术组术后有1例出现皮下血肿且延迟愈合, 但无均无1例感染, 1例术后出现肘关节轻度疼痛, 1个月后缓解。封闭组无1例感染;封闭治疗组治疗效果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低于显微手术组 (P<0.05) 。结论显微松解、切断微神经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比封闭术疗效显著、可靠, 同时术后早期活动, 可取得明显临床效果, 远期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关键词:显微手术,封闭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参考文献
[1]段志泉.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78-579.
[2]陆晓文, 羊国民, 张少成, 等, 显微手术与小针刀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 2005, 35 (3) :362-363.
肱骨内上髁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至广东省中医院理疗科门诊诊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男9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49.50±10.07岁,平均病程为11.39±6.97个月;对照组男8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51.30±11.00岁,平均病程为12.19±7.8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1]中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①起病缓慢,有腕部超常规活动或特殊职业,特别是手和腕部重复进行用力背伸动作;肱骨外上髁部位疼痛,向前臂外侧放射,严重不能持物,拧毛巾;部分患者有患部隆起、压痛。②检查可发现局限性压痛点位于肱骨外上髁、环状韧带或肱桡关节间隙处,常为锐痛;腕伸肌紧张征阳性和(或)牵拉试验(Mills试验)阳性。③X线检查常为阴性。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能坚持完成足够疗程治疗者;按医生要求完成各项调查表者;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颈椎病、臂丛神经损伤等引起的肘部疼痛及放射痛者;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者;曾接受封闭治疗或其他疗法影响本研究患者;合并有心、脑、肾等其它全身性重大疾病者;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采用围刺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疗。①围针刺法:患者取坐位,自然屈肘,在肱骨外上髁寻找压痛点(即阿是穴),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汉医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25mm×25mm),以阿是穴为中心沿疼痛边缘周围多针斜刺,然后在中央直刺一针,针尖均直达痛点骨膜,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留针30min,每l0min捻转行针导气1次,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②超激光痛点照射治疗:在针刺后采用日本东京医研株式会社生产的超激光疼痛治疗仪(Super LiserHA-550)对外上髁的桡侧腕短伸肌腱附着点及肱桡关节疼痛处进行照射治疗,操作选择B型探头照射,输出功为率80%,采用间歇模式,即(on)开:(off)关=2:4;照射时间为30min,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
1.4.2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七版《针灸学》[2]肘劳的穴位处方,以局部阿是穴为主穴;手阳明经筋证者配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手太阳经筋证者配阳谷、小海;手少阳经筋证者配外关、天井。常规皮肤消毒后,选用汉医牌0.25mm×25mm一次性毫针刺入,阿是穴斜刺,针尖均直达痛点骨膜,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其余穴位直刺0.5~0.8寸,留针30min。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肘关节功能
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量表[3]评价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该评分系统从患者的关节疼痛、活动度、稳定性及ADL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满分为100分,包括疼痛45分、运动功能20分、稳定性10分、日常活动25分4项内容,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1.5.2 疗效标准
采用Verhaar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评价系统[4]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及随访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其内容包括外上髁疼痛、握力情况、腕关节背伸时诱发疼痛情况、患者满意度等4项内容,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优:外上髁疼痛完全解除;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无感到握力下降;腕关节背伸时不诱发疼痛。良:外上髁疼痛偶尔发生,用力活动后出现疼痛;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无或感到握力上有轻微下降;腕关节背伸时不诱发疼痛。中:用力活动后外上髁感觉不舒服,但与治疗前相比要好得多;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或中等满意;感到握力轻度或中度下降;腕关节背伸时诱发轻度疼痛或中度疼痛。差:外上髁疼痛无减轻;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感觉明显握力下降。将优、良、中纳入总有效率的计算。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肘关节功能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ayo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ayo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后及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学“肘劳”、“伤筋”等范畴,多认为系由肘部长期劳作,或外感风寒湿邪致使局部气血凝滞,瘀阻脉络而发为本病;治疗以疏筋通络,活血祛瘀为法。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肘、腕关节频繁活动,使腕伸肌起点受到反复牵拉刺激,引起肱骨外上骼肌群附着处产生局部变性、机化、粘连等,形成无菌性炎症或局部滑膜增厚[5];治疗目的以消除或减轻肘部疼痛及局部肿胀,恢复上肢正常功能活动为主。
目前,封闭疗法是治疗疼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外上髁封闭注射局部麻醉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镇痛作用,但只能在药效期间解除水肿组织对神经、血管的挤压及粘连,症状解除后复发率高,且药物不可避免地对骨和肌腱附着点造成不良影响。现代研究表明,针刺疗法具有止痛、缓解肌肉痉挛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其机制主要为:针刺可减弱或拮抗痛觉感受器的痛觉传导,促进[2]
人体分泌内源性镇痛物质,加快局部致痛性化学物质的转运和代谢以达镇痛作用,并通过对神经肌肉的刺激松弛肌肉肌腱痉挛状态;同时在病变局部针刺可调节微血管的舒缩功能,有利于增强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局部炎症吸收。有学者对针感感受器的研究发现[6]:肌腱与肌肉连接处主要为Golgi腱器,骨膜肌腱连接处游离神经末梢密度较大。针刺传入主要由Ⅱ类和Ⅲ类传入纤维传导,针刺直接刺激传导痛觉的神经或痛源区域一方面可使该神经中痛觉纤维的传导发生阻滞,同时又可使脊髓背角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受到抑制,这为针灸治疗疼痛时局部取穴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针对本病伸肌总腱附着处局限性疼痛采用阿是穴围针刺法对病灶区进行多针斜刺,可通经活络,激发局部经气,行气活血,故而痹痛自除。围刺法由《内经》中“十二刺法”中的“扬刺”发展而来,用4 根以上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处斜向或沿皮刺向病变中心,并在病变中心再刺一针以增强刺激量,能加快损伤软组织修复。
疼痛部位可使血管收缩,局部缺血,细胞缺氧,无氧代谢生成致痛物质又进一步加重疼痛,形成了疼痛的恶性循环。超激光可打破近疼痛的恶性循环,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急慢性疼痛,其作用机理在于[7]:其可以产生600~1600nm波长的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800mW,易被机体吸收,并可穿透人体组织5cm以上;照射患处可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及炎性细胞浸润消散,使毛细血管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酶活性提高,改善体内环境,增加白细胞、抗体和补体等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和杀灭某些病原微生物,促进组织活性物质的生成及胶原组织再生,加速损伤修复,从而达到缓解组织疼痛、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超激光照射外上髁的桡侧腕短伸肌腱附着点及肱桡关节疼痛处可促进局部软组织炎症的吸收消散,加快致痛物质排泄,起到良好的镇痛、消炎效果,与围刺法起到协同作用,且该疗法感觉舒适,患者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围刺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疗在减轻外上髁局部软组织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较常规针刺更有优势,能有效抑制炎症进展,且疗效持久、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围刺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围刺配合超激光痛点照射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采用Mayo肿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及随访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ayo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刺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镇痛起效快捷、持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针灸/围刺法,超激光痛点照射,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籀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5.
[2]梁繁荣.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86.
[3]Morrey BF,Bryan RS,Dobyns JH,et al.Total elbow arthroplasty.A five-year experience at the Mayo Clinic[J].J Bone Joint Surg Am,1981,63(7).1050-1063.
[4]胡永成,邱贵兴,马信龙,等.骨科疾病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24.
[5]司徒万德,曲姗姗,黄焕琳,等.毫火针与温针灸改善肱骨外上髁类患者肘功能的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3):226.229.
[6]何广新,曲延华.疼痛针灸治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