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解剖钛板

2024-05-21

肱骨近端解剖钛板(精选4篇)

肱骨近端解剖钛板 篇1

肱骨近端骨折是发生于肱骨外科颈和解剖颈间的骨折, 此处为松质骨和皮质骨移行处,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强度降低等因素, 多数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 暴力沿肱骨干向上传导冲击引发骨折, 少数由肩部直接撞击引起, 因此较为轻微的外力即可造成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本文采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钛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2例, 其中男4例, 女28例;年龄63~86岁, 中位年龄69.5岁;车祸伤7例, 摔倒伤2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其中合并肋骨折2例, 合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按Neer的解剖分型[1], Ⅰ型27例, Ⅱ型3例, Ⅲ型2例;均无伴血管神经损伤, 受伤到住院时间间隔0.5~72 h。

1.2 手术方法

入院后积极检查和治疗内科合并症, 消除影响手术因素后尽早行手术治疗。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基础麻醉或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 肘部稍微垫起, 与肩同高, 沿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向下斜切口8cm, 依次切开各层组织显露头静脉并保护, 从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分开达骨折部, 三角肌和胸大肌分别向两侧牵开, 显露臂关节囊前部分, 肱骨近端骨折部, 肱二头肌腱长头及肱骨干, 清除积血和血凝块及嵌入骨折部的软组织 (如有肱骨头脱位先行复位) , 并在C型臂X线机下监视复位骨折情况及对应关系, 选择合适的肱骨近端解剖型钛板前缘置于肱二头肌腱外侧0.5cm处上缘与大结节平齐, 使钢板凹面贴紧肱骨头外侧, 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此时应在C型臂X线机下确定复诊情况和钉板位置深度, 如位置满意, 在肱骨头部旋入螺钉, 解剖型钛板勺状面的钉孔全部旋入螺钉, 勿穿透关节面。形成肱骨头内部挤压力, 使强度增加, 骨折近端肱骨干用4枚皮质螺钉固定, 将粉碎的骨折块填充于缺损处, 活动肩关节, C型X线机显示对位对线及螺钉位置良好, 彻底止血, 如骨关节囊损伤则用0号可吸收缝线修补, 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术后三角巾悬吊1周, 进行肱二头、三角肌等功能锻炼, 1周后解除三角巾, 开始不负重轴向肩关节功能锻炼。

1.3 肩关节功能评价

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法评价, Neer评分法采取百分制, 其中疼痛占35分, 功能占30分, 活动度占25分, 解剖位置占10分。以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为差。

2结果

手术时间为30~90min, 平均50min;术中出血50~100ml。术后随访6~24个月, 平均18个月。32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 其中8个月时出现肱骨头部拉力螺钉退出1例, 活动

时疼痛, X线片示骨折已完全愈合, 及时取出内固定, 其余患者均未取出内固定。其中优27例, 良2例, 可3例, 差0例, 优良率达90.6%。

3讨论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 骨折多显粉碎性, 多移位成角, 非手术治疗时老年人肩关节固定时间过长, 痛苦较大, 严重影响其功能恢复, 在老年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手术治疗, 能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减少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2]。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按肱骨近端解剖形状设计, 与肱骨近端贴附良好, 近端勺状面上筛状固定孔可使多枚螺钉交叉固定于肱骨头部, 起聚合作用, 对伴头部的骨折起固定作用。本结果显示, 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对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固定效果良好, 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 是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较理想内固定方法。

老年人骨折手术治疗时的注意事项:对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积极治疗影响手术的并发症, 如糖尿病、心肺疾病等, 降低手术风险, 如身体条件允许时尽早手术;术前要有正位和穿胸位肱骨X线片或有肱骨近端CT三维重建片, 仔细阅片, 确定手术治疗方案;采用沿喙突外侧的胸大肌、三角肌间隙斜切口入路, 保护好头静脉及其分支, 上臂外展使三角肌松弛, 向上外侧轻拉三角肌, 向内拉胸大肌即可很好地显露肱骨近端及其骨折部, 此时应避免损伤腋神经, 纵向牵引, 利用关节囊和肩袖及周围肌腱张力即可复位, 难复位时可用克氏针撬剥协助复位, 将解剖型钛板前缘置于复位后肱二头肌腱外侧0.5cm, 钛板上缘与肱骨大结节平齐,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C型臂X线机确定复位情况和钉板位置情况, 如位置良好后, 在肱骨头部交叉旋入螺钉, 筛状面上钉孔全部旋入螺钉, 起挤压固定作用, 骨折远端旋入双皮质钉4枚, 有肩袖损伤时用可吸收缝线一并缝合修复[3]。各方位活动肩关节, 检查复位、钉板位置及稳定情况。

总之, 肱骨近端解剖型钛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轻、解剖型钛板贴附性好、固定稳定可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较少出现并发症等优点, 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较理想内固定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解剖型钛板

参考文献

[1]甄平, 刘兴炎, 李旭升, 等.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3) :170-173.

[2]徐自强, 蔡跃波, 许太书, 等.AO锁定钢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1) :1773-1774.

[3]张武, 张仲子, 赵烽, 等.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吉林医学, 2009, 30 (19) :2267-2269.

肱骨近端解剖钛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其中男7例,女25例,年龄62~80岁,平均72.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坠跌伤22例;左侧21例,右侧11例;均为新鲜骨折。所有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其中1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按Neer分型标准[2]:两部分骨折11例,3部分骨折18例,4部分骨折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麻醉,仰卧位患肩垫高,取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暴露骨折端,找到肱二头肌长头腱,辨清大小结节及结节间沟,保护关节囊、肩袖及骨块周围软组织;骨折复位满意后,选用适合的肱骨近端解剖钢板置于大结节下0.5cm、结节间沟后缘1.0cm,在导向装置下打入3~4枚外科颈锁定螺钉,在打入肱骨头方向的螺钉时注意其长度不宜越过肱骨头软骨面,一般位于软骨下0.5cm为妥[3],切勿穿入关节内,肱骨干部分用皮质骨螺钉或锁定螺钉逐一固定,C臂机透视满意后放置引流,逐层关闭切口。

1.2.2 术后处理

术后3天预防感染,于术后24~48小时拔除引流,患肢悬吊;术后1周内患肩轻度被动钟摆活动,术后1周后开始主动钟摆活动,术后2周拆线,3~4周进行被动、主动间歇锻炼,6~8周后开始抗阻力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价

肩关节功能按照Neer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分[4],总分为100分,其中疼痛35分、功能30分、运动限制25分、解剖复位10分,总评分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

2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随访10个月(4~16个月),术后未见骨折再移位,无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或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3~4.5个月(平均3.5个月),根据上述评定标准:优12例,良14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1.25%。

3 讨论

肱骨外科颈位于肱骨解剖颈以下2~3cm处,为松、密质骨相邻部位,此处皮质突然变薄,且近端形成一定弧度,是临床上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机体协调能力下降等因素,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青壮年。其治疗有很多方法,非手术治疗肩关节固定时间长、功能恢复时间较长,特别是老年人关节退变,创伤后长期固定易产生僵直;内固定的种类多样,传统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老年肤骨外科颈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一直存在螺钉松动、固定不牢等并发症,导致患者无法早期功能锻炼,手术疗效不满意。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则有如下优点:①解剖形设计,符合肱骨近端的解剖学特点,术中安放钢板过程中钢板基本不用折弯,难复位的骨折甚至可以考虑依靠钢板的形态来复位骨块;②操作步骤相对简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最大限度地保留肱骨头血供,降低术后缺血肱骨头性坏死的发生率;③钢板放置的位置在前外侧,复位放置钢板时基本不会累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同时钢板近端的缝合孔便于术中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或对关节囊和肩袖的损伤进行修复,增强了肩关节的稳定性[5],既能有效固定头部,又可以防止功能锻炼时上肢外举钢板撞击肩峰;④钢板螺孔的内螺纹和螺钉尾的外螺纹形成整体,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更好的锚合力和抗拉力,防止螺钉松动退出[6]。

总之,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能够较好地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且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良好,可早期锻炼,患肩关节各项功能恢复快,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总结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2例,按照Neer功能评定标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32例患者均给予门诊随访416个月,均获得一期愈合,优良率为81.25%。结论:肱骨近端解剖钢板能够较好地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冠军,张春才,许硕贵.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进展[J].外国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4):216-218.

[2]Canale ST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30-2231.

[3]郭林新,林斌,洪加源,等.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1):63-65.

[4]刘志雄,刘涛.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66.

[5]鲍启忠,杜海山,朱康.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肱骨外科颈骨折42例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4):727-729.

肱骨近端解剖钛板 篇3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肱骨近端常见骨折类型, 位于肱骨大、小结节下缘, 解剖颈下2~3cm, 该处由松质骨向密质骨过度且稍细, 肩关节韧带和关节囊较松弛, 易发生骨折, 各种年龄均可发生, 中老年人多见[1]。交通事故、建筑工地事故为常见致伤因素, 常伴骨缺损、肱骨头骨折, 治疗棘手。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47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47例, 男30例, 女17例, 年龄29~76岁, 中位年龄48.7岁, 其中左侧25例, 右侧22例, 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 同侧臂丛神经、腋血管均无损伤。致伤原因:车祸伤32例, 高处坠落伤9例, 自行摔伤4例, 重物砸伤2例, 病程1~15d。按Neer骨折分类:二部分9例, 三部分26例, 四部分12例;手术时间为伤后12h~7d。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检查患肢血管神经是否损伤, 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部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 明确骨折部位、移位程度及类型。所有患者均采用臂丛麻醉或全麻, 患者仰卧位, 患肩垫高, 头转向健侧, 取肩关节前内侧做弧形切口, 长12~15cm, 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和深筋膜, 于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进入, 向两侧牵拉, 分离并保护头静脉, 头静脉连同胸大肌拉向内侧, 切开部分三角肌与胸大肌止点, 外翻三角肌, 暴露骨折处, 检查旋转肩袖是否破裂或撕脱, 切开肱骨干骺端及肱骨外科颈骨膜, 尽量不切开关节囊, 保护关节囊、肩袖组织及与骨折块相连的软组织, 保持肩袖完整性, 清除骨折间血凝块及碎骨片。找到肱二头肌长头腱、大小结节, 助手双手持续牵引伤肢, 协助术者行肱骨头复位或骨折端复位, 利用克氏针予以临时固定, 术中C臂X线机透视确定骨折端复位良好后, 根据骨折情况选择适当长度的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置于肱骨上端外侧, 钢板无需塑形, 钢板上方在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cm结节间沟后1.0cm处, 钢板与结节间沟平行, 上端不超过大结节, 防止钢板撞击肩峰影响肩关节外展活动, 先用1颗35mm皮质骨螺钉固定钢板于骨干上, 再用40mm松质骨螺钉3~5颗向肱骨头上后方多角度固定大结节及肱骨头, 最后选用35mm皮质骨螺钉2~3颗固定钢板于肱骨干上。有骨缺损者, 取自体块状髂骨植入;伴有肱骨头骨折者弧形切开关节囊, 解剖复位肱骨头, 用松质骨螺钉先行拉力固定, 再行钢板固定;有肩袖损伤者可将冈上肌和肩胛下肌肌腱用不可吸收线或环扎钢丝固定在接骨板的缝合孔上。活动肩关节检查固定牢靠, C臂透视骨折复位和固定满意, 活动肩关节灵活后, 冲洗伤口, 放置负压引流管, 逐层闭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予抗生素防止感染, 术后24~48h拔出引流管。采用肩外展支具固定, 麻醉消退后即行上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2d后行健侧手辅助患侧被动肩关节锻炼, 2~3周后行被动内收、内旋锻炼, 6~10周复查X线, 若骨痂生长则去除支具行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从而逐步恢复患侧肩部活动度与肌力, 骨折愈合良好后可取出钢板。

1.4 疗效评定

采用Neer百分评定标准:总分100分, 疼痛35分, 功能30分, 活动范围25分, 解剖位置 (术后X线示) 10分。>89分为优, >80分为良, >70分为可, <70分为差。

2 结果

本组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 切口无感染, 患肢无神经、血管等损伤, 骨折愈合良好, 无内固定松动与断裂, 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无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行随访, 随访时间10~24个月, 其中优32例 (68.1%) , 良11例 (23.4%) , 可3例 (6.4%) , 差1例 (2.1%) , 优良率91.5%, 1例差者肱骨头坏死, 后期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

3 讨论

肱骨外科颈位于松质骨及皮质骨的交界处, 常易发生骨折, 肩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比较松弛, 骨折后骨折端移位则直接影响结节间沟的平滑, 使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发生粘连, 如长期固定肌肉粘连, 影响肩关节功能。临床上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原则是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 恢复正常肩关节功能, 预防肩关节僵硬、肱骨头缺血坏死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传统肱骨外科颈骨折有多种治疗方法, 但均需肩关节长期制动, 不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近年来随着内固定装置设计不断完善, 钢板内固定逐渐被临床上广泛使用。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要点很多, 现总结如下: (1) 钢板根据肱骨上段解剖形状设计, 具有多平面构造, 设计合理, 术中无需塑形; (2) 钢板体积轻薄, 减少对软组织剥离和刺激, 减少对肱二头肌头肌腱干扰及肩峰撞击的危险; (3) 钢板近端小孔, 复位后肱骨近端可以克氏针临时固定, 又为修复关节囊、肩袖和维持小骨片提供很好的着力点; (4) 螺钉可多角度做立体交叉内固定, 在骨质疏松和粉碎骨折中具有较好的抗拉力和锚合力[2], 能够使肱骨头固定更加稳定;复杂性骨折亦可有效避开骨折线, 达到有效固定; (5) 钢板与骨间无需接触, 通过钢板锁定孔直接将螺钉锁定于钢板上, 最大程度保留肱骨头血运, 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训练, 恢复时间短, 使肩关节功能获得很好的改善。

因肩袖对肩关节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若肩袖复位不良, 术后必引起肩关节不稳、关节活动受限及肩部撞击综合征。故术中应注意保护, 有肩袖损伤患者需仔细修复。本组47例患者, 均采用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 可做到骨折解剖复位, 内固定牢靠, 术后并发症少, 配合早期功能锻炼, 恢复时间短, 是1种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等.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404.

肱骨近端解剖钛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例,女10例;年龄60-82岁,平均71岁。损伤原因:低速车祸伤5例,平地摔伤7例。骨折类型:按Neer分类法,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5例。伴有肱骨头前脱位2例,肩袖及关节囊撕裂2例,腋神经损伤1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5例。具体病例图示见图1~3。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由于均为老年,多存在内科基础疾病,所以于入院3~9 d控制病情后接受择期手术(其他部位骨折多同时行内固定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突成形术)。患者仰卧位,垫高患肩,采用肩关节前内侧弧形切口,分开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注意保护头静脉),切断附着在锁骨外1/3的三角肌起始部并向外翻开,显露肩关节和肱骨近端前方及外侧方。助手外旋外展上臂逐渐牵引复位,当恢复肱骨近端的解剖结构后,以肱二头肌长头腱、结节间沟为标志,将钛合金肱骨近端外侧解剖型接骨板(康辉公司)置于肱骨近端前外侧或外侧(即肱二头肌长头腱外侧)用2枚克氏针经接骨板小孔与肱骨头临时固定;在接骨板的滑动孔用螺钉固定骨折远端。注意近端不超过肱骨大结节上界,必要时正位透视或将上臂外展,确认接骨板上端不撞击肩峰,肱骨干部位以3.5 mm皮质骨螺钉固定,肱骨头部位以3.5 mm松质骨螺钉固定,小结节骨折使用可吸收普迪斯线(强生公司)原位缝合或加用螺钉固定。骨质疏松严重和骨折端缺损较明显的病例移植自体髂骨填充。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损伤腋神经、旋肱前血管,同时修复撕裂的肩袖或关节囊。

1.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超肩外科颈支具外固定2周,并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鲑鱼降钙素、福善美)。若有肩袖或关节囊撕裂,则支具外固定延长至4周,期间进行肱二头肌等长锻炼。拆除支具后即开始被动功能锻炼:钟摆样运动及被动前屈、外旋、外展;第4~5周起主动功能训练;手术后6~8周X线片证实骨折线模糊或骨痂丰富时(见图4),可逐渐加强肩关节屈伸、旋转和外展内收功能训练;术后12周左右X线片证实骨折愈合时,可增加训练范围和力量(其中6例接受康复科一周两次的特别指导和理疗)。

1.4 评分标准

随访1~2年,平均16月。按Neer[1]肩关节百分评分标准,从疼痛、功能、活动度、解剖复位4个方面评分: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动度25分,解剖复位10分。分级标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

2 结果

本组12例,优8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3.3%。无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物断裂,1例女性患者出现2枚松质骨螺钉轻微退出现象。术前1例腋神经损伤病例,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发现有肱骨头缺血坏死2例,但无明显自觉症状,功能恢复优良。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肩关节粘连是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最易发生的并发症。选用合理的固定方法,使骨折早期得到满意复位,以及尽早地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对取得优良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对“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目前常用接骨板和螺钉内固定[2]。近年来随着锁定接骨板的出现和优良结果的报道,越来越多的医师接受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治疗优先选择锁定板的观点。但是笔者认为,目前锁定板系统存在费用高昂、板型过厚、操作技术较为复杂、冷焊接导致取出困难等不利情况,这些因素限制了其推广和普及。而解剖型接骨板系统,经过不断的改良,现在已日臻完善,只要运用得当,依然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3.1 钛合金肱骨近端外侧解剖型接骨板的特点

(1)解剖型接骨板为平整贴切的接骨板设计,无需预弯,能最大程度减少对软组织的刺激,降低肩峰下撞出的危险性。(2)解剖接骨板近端边缘带有缝合孔,术中可以利用缝合孔进行骨折的临时克氏针固定及进行粉碎性骨块的缝合固定。(3)独特的成角稳定性,在疏松的骨质和粉碎性骨折,螺钉具有较好的锚合力和抗拉力,避免螺钉松动。(4)作为一种内固定支架,解剖接骨板最大程度保留了肱骨头的血运。(5)固定的过程往往还拥有着部分复位过程。(6)另外接骨板形状的解剖特点,也使“骨-接骨板”界面匹配性提高,“骨-接骨板”界面应力分配均匀,大大提高了固定强度,有利于术后功能锻炼。(7)钛合金生物相容性好,可以长时间留置于高龄患者体内。

3.2 术中注意事项

术中尽量减少软组织切开,强调对三角肌前1/3纤维的保护,以避免术后肩关节前屈无力,同时可维持较好的肩部外形。对三部分、四部分骨折脱位,大小结节、骨干均与肱骨头失去联系,应尽量避免完全剥离,以期保存部分血运,尤其是大小结节。康辉解剖接骨板近端有8枚3.5 mm松质骨螺钉,由于这8枚螺钉是维持肱骨头与接骨板的桥梁,因此固定要牢固,应避免反复进钉导致钉道松动。对严重粉碎性骨折及骨质疏松明显者可上满8颗松质骨螺钉。关于螺钉固定深度,Liew等[3]研究认为最佳位置应在肱骨头中心,螺钉可深达肱骨头软骨下端,提高螺钉的抗拔力。关于螺钉固定角度,可以从不同方向交叉固定螺钉来提高内固定物抗拔出力。老年患者因肱骨近端骨折常涉及干骺端以及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常会发生骨量缺失,影响固定的稳定性,可植入自体髂骨以起到支撑作用。术中要强调结节的复位固定是恢复肩袖功能的关键,同时应避免结节过高而导致术后肩峰下撞击的发生。有肩袖损伤者,应同期作肩袖修补,这样肩关节才能获得良好功能。老年人只有通过牢固的固定和肩袖功能的恢复才能获得早期活动。

3.3 术后注意事项

成功的复位和可靠的内固定固然重要,但是长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也同样不可忽视。除了安排合理的膳食外,还要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和用药习惯,选择鲑鱼降钙素、阿仑磷酸钠等药物,选择肌注、口服、鼻喷等方式给药。此外,合理安排术后功能锻炼对于肩关节功能恢复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要根据每例患者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内固定可靠性、骨折愈合情况、医嘱执行的顺应性来制定具有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步骤,必要时邀请专业康复医师参与。切忌一刀切和盲目加大训练量,以防发生螺钉退出和钉板松动甚至断裂。本组发生退钉的情况,分析和该患者过早的手提重物有关。

钛合金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效费比高、手术操作简便、软组织侵袭少、骨不连或肱骨头无菌坏死发生率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众多优点,是肱骨近端骨折特别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较佳的治疗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 观察国产钛合金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2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开放复位、国产钛合金解剖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6个月,按Neer疗效标准评定。结果 优8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 应用解剖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内固定相对可靠、效费比高、可行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如果运用正确,可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解剖板,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老年

参考文献

[1]Neer CS.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J Bone Joint Surg(Am),1970,52:1077-1089.

[2]黄强.王满宜,荣国威.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5,25(3):159—164.

上一篇:工民建工程的施工管理下一篇:爆破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