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2024-09-20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共10篇)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篇1

肱肯髁上骨折是属于常见肘部骨折损伤的一种, 据统计, 占儿童全身骨折的26.6%, 目前治疗手段包括牵引及手术, 手法复位治疗等。部分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等的并发症的情况, 如治疗不当可能导致永久性的关节活动障碍或者畸形的结果。韶关市武江区乳韶社区卫生服务站从1998年8月至2004年8月, 手术治疗儿童髁上骨折共40例, 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2~16岁, 10岁以下28例占 (70.0%) 克氏针加张力带3例, 钢板固定3例。右侧21例, 左侧19例, 所有病例行手术切开内固定, 屈曲型骨折6例, 伸展型骨折28例;桡偏型骨折7例, 尺偏型骨折4例, 粉碎型骨折1例。按Mclintyrc分类:Ⅰ型 (Ⅰb) 6例, Ⅱ型10例 (Ⅱa 3例, Ⅱb 7例) , Ⅲ型19例 (Ⅲa 6例, Ⅲb 13例) ;合并肱动脉损伤1例;损伤22例。内固定方式:交叉克氏针30例, 克氏针加张力带3例, 钢板固定3例。

1.2 治疗方法

臂丛麻醉, 在止血带下操作采用肘内侧单切口, 切口取肱骨内下方前延伸, 探肱动脉, 正中神经及静脉, 牵引下行骨折解剖复位, 选直径1.5~2.0mm的克氏针, 自肱骨内外髁穿入克氏针, 尽量穿过断端中心, 针尾弯曲于皮外, 交叉内固定的钢针必须穿透近端骨皮质才能稳定固定。

针对两根交叉克氏针固定不稳定的最多用4根, 闭合穿针的方法针对外髁。采用短管型钢板螺钉将1例粉碎性骨折固定。用石膏托固定功能位, 14d以后拆除石膏, 开始功能煅炼。40d以后根据情况考虑拔除交叉克氏针, 开始功能锻炼。对就诊时间较长、局部肿胀严重的病例, 可考虑选尺骨鹰嘴牵引, 肿胀消退后再进一步处理。

2 结果

本组所有的病例都进行随访, 时间为8~60个月。术后2例并发肘内翻畸形, 有3枚克氏针出现松动;没有任何发生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的病例。

依照Flynn评定标准:丢失伸屈功能和丢失携带角在0°~5°为优, 6°~10°为良, 11°~15°为一般, >15°为差。本组优32例, 良6例, 一般2例, 优良率95.0%。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首选闭合复位是无可争议的。闭合复位若不成功再进行手术, 但要特别注意闭合复位次数不宜过多, 避免引起合并损伤, 加重局部出血, Hadlow[1]提出最多不超过三次。由于儿童特殊体质, 骨折的愈合速度比较快, 局部的血液循环也非常丰富, 大概都在14d左右即行使功能锻炼。但发生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可考虑延长时间恢复锻炼[2]。并且在医师的指导方法下进行功能锻炼。克氏针因为在交叉固定中钢针能穿透近端骨皮质起到固定的效果, 从而可作为内固定的首选。本组有3枚克氏针出现松动, 1侧钢针退出出现轻度肘内翻。究其原因克氏针未穿透近端骨皮质, 出现了松动, 故影响固定的效果。我们认为经肘内侧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早期功能锻炼, 并发症少, 应为治疗儿童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理想的方法。

摘要:目的 讨论3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及相关问题。方法 36例均采用手术开放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术中解剖复位, 保留尺骨鹰嘴的完整性。结果 手术组2例并发轻度肘内翻, 随访时间最长5年, 本组优良率达97.2%。结论 通过本组36例手术治疗, 认为手术精确复位牢固固定, 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可显著降低肘内翻发生率。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内固定,儿童

参考文献

[1]Famsworehc L, Smith PD, Mubarar SJ.Etiology of Su-prahrmerus[J]J Pediatr Otheop, 1998, 18 (1) :38-42.

[2]李明, 张德文, 马学, 等.儿童严重肱骨髁上骨折并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及功能康复[J].创伤外科杂志, 2002, 4 (6) :333-335.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篇2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提携角;伸屈功能;移位;矫正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27-02

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常见于5-12岁的儿童。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缺血性肌肉挛缩或肘内翻畸形,这种骨折通常呈粉碎性,闭合复位较为困难,采取开放复位措施时因为缺乏有效的内固定,因而患儿在手术后容易造成肘关节功能障碍,形成对骨关节功能的不利影响[1]。因而,对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正确、有效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为积累经验,达到与同行交流的目的,随机抽取我院自2009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共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38例,其中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12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33例患儿为伸展型骨折,5例患儿为屈曲型骨折。按照Gartland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法标准:Ⅰ型为无移位骨折;Ⅱ型为有移位骨折,但后侧部分皮质相连;Ⅲ型为完全移位骨折;该组患儿均為GartlandⅢ型骨折。

1.2 主要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前,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采取基础全麻或者静脉复合全麻的方式,自肘关节外侧实施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完全暴露骨折部位,对关节内的积血予以清除,分辨清楚骨折块翻转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对于尺骨及桡骨的偏移进行矫正,然后对前后移位进行矫正,使肱骨远端成角及旋转得到恢复及纠正。对于肱动脉血管受到损伤没有搏动的,用0.9%的温氯化钠溶液进行湿敷,直到肱动脉血管重新搏动后,修补肱肌断裂部位。将肘关节屈曲90o,使尺神经前移,在避免对尺神经造成伤害的前提下,使用直径为2mm的克氏针从内上髁偏前经皮穿入并与肱骨干纵轴成30o-40o,然后在直视状态下,使用直径2mm的克氏针从外髁部穿入,两枚克氏针呈交叉或平行状对骨折端进行固定,用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于功能位。

2 结 果

手术后对患者实施4个月-24个月随访,31例(81.58%)患儿患侧丢失伸屈功能0o-5o,5例(13.16%)患儿患侧丢失伸屈功能6o-10o,2例(5.26%)患儿患侧丢失伸屈功能为11o,33例患儿患侧丢失提携角为0o-5o,5例患儿患侧丢失提携角为6o-10o。按照Flynn评定标准,患儿患侧伸屈功能优良率为94.74%。

3 讨 论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时期常见的肘部损伤,在肘部骨折中居于首位。此类损伤容易引起较多的并发症状,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容易导致关节僵硬或肘部畸形。早期较为严重的合并症是前臂的缺血性挛缩,若一旦发生将造成患者的终生残疾,因而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判断血液运行情况,并提前做好预案,以便及时处理。肘内翻畸形[2]是晚期主要的并发症,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对肱骨角尽量恢复,并注意在使用石膏定位时应采用前臂旋前位。

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往往会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这是由于下列原因:①在极短的时间内对骨折部位进行手术治疗,骨折块之间没有肉芽组织生长,骨折部位在对位标志清晰的情况下,易于对骨折部位解剖复位。②伸肌总腱的附着点位于肱骨髁处,当发生骨折错位时,伸肌总腱会一并发生移位,如果移位时间过长,将会使伸肌总腱挛缩,对后续的复位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陈旧性骨折患者需要将伸肌总腱延长后方可使骨折部位对位。在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的情况下,将避免伸肌总腱的挛缩的发生,而且容易对位,降低了手术难度及手术创伤发生的可能性。③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使患者在局部肿胀未达到高峰、不易出血期接受治疗,得到较快的恢复。④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尽早得到解剖复位,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并尽早开展功能锻炼,对患者的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极为有利,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率。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由于患者受到创伤后,全身的抵抗力可能减弱,再加上手术创伤的作用,使患者在术后容易受到感染。因而,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手术后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抗生素治疗,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取正确、及时的治疗措施对移位进行矫正,并采取措施维持骨折的稳定性,避免损害神经系统;同时对患儿开展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提高患儿预后的功能,使患儿的功能得以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36-442.

儿童肱骨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肱骨骨髁上骨折的儿童患者90例, 男47例, 女43例;年龄4~15 (7.4±2.5) 岁。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观察组男24例, 女21例;年龄4~14 (7.2±2.8) 岁;对照组男23例, 女22例;年龄5~14 (7.7±2.1) 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患者多有外伤史, 肘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2) X线检查:常规正位片及侧位片进行确诊, 影像显示骨折线存在 (位于为横断或位于鹰嘴水平方向或上方) 。

1.3 方法

术前对所有存在开放性伤口患者进行消毒、清创处理, 防止术中感染。给予全身麻醉或臂丛局部麻醉。对照组患者于肘外侧入路, 切开皮肤后逐层剥离, 由肱桡肌及肱三头肌之间进入, 暴露骨折断端, 注意骨折部位前侧、后侧, 避免伤及神经[1]。寻找骨折断端后进行复位, 将克氏针钻入肱骨外髁最高点, 待克氏针穿出约2~3cm后, 将针尾端埋于皮下;观察组患者采用Campblle's入路, 其余手术治疗同前。出现神经损伤或血管损伤的患者, 针对性给予神经松懈、血管吻合治疗。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失, X线显示骨痂形成, 骨折部位对位对线整齐, 肘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屈伸活动正常;有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X线显示骨痂部分形成, 肘关节功能活动好转, 屈伸活动受限<15°;无效:患者主要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反加重, X线显示无骨痂形成, 骨折线仍存在, 肘关节功能活动无好转, 屈伸活动受限>15°。治疗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病例×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71.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肱骨骨髁上骨折多由外伤导致, 骨折类型主要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两大类, 根据骨折偏向不同, 分为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桡偏型。由于小儿体征特殊性, 部分患者未能及时发现, 常导致疾病治疗的延误[1]。因此, 及时诊断及治疗对于疾病恢复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临床上由于肱骨骨髁上骨折部位特殊性, 常需与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如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得当, 将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主要包括肘内翻、肘外翻、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损伤较多、少数患者出现桡神经或尺神经损伤) 、骨化性肌炎等。因此, 寻找准确的手术方法成为医师主要关注课题之一。而手术入路方法的准确选择, 不仅减少手术治疗时间, 同时提高治疗有效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2]。有研究表明, 骨折患者经复位后, 即使骨折对位对线整齐, 但仍会出现肘关节内翻现象[3]。Campblle's入路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肘内翻情况, 及时切开内侧骨膜的同时, 减少来源于内侧的压力, 降低肘内翻发生率。患者术后应及时进行恢复训练, 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活动, 后逐渐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 一定程度上提高骨折部位恢复速度。

本结果表明, 通过对肱骨骨髁上骨折的90例儿童患者分别应用Campblle's入路手术治疗和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应用Campblle's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 使用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11%,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这表明, 应用Campblle's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肱骨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临床疗效显著, 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有效率, 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是治疗肱骨骨髁上骨折有效手术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肱骨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肱骨骨髁上骨折的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Campblle's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对照组使用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71.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Campblle's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骨髁上骨折, 手术效果显著,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折, 肱骨骨髁上,手术治疗,Campblle's入路,外侧入路,儿童

参考文献

[1] 袁奇亮.肱三头肌正中切开手术治疗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20例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及治疗杂志, 2010, 24 (3) :297.

[2] 吴昱成.小儿肱骨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5) :592.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篇4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难复性;肘内翻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29-02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是指不能通过非手术方法来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和维持复位的骨折类型,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不仅关系到骨折的正常愈合,也关系到肘关节的功能恢复。现将我院2008年至2009年收治的75例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

本组选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有移位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2.5~12岁。左侧48例,右侧27例;伤后就诊时间1小时~20天。按手术方法分成A、B两组,A组38例采用双纵行切开肱三头肌肌腱加肱骨内髁处骨膜横断、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式。B组37例,采用肱三头肌肌腱舌形切开显露骨折端加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式。

1.2 手术方法

A组患儿仰卧,在臂丛或静脉麻醉下,常规消毒、铺无菌巾,肘后正中切口,解剖尺神经加以保护。沿肱三头肌腱性部分两侧纵行切开肱三头肌及骨膜、关节囊,可以见到移位的骨折端以及肱骨内髁处的骨膜较厚,大多比较完整。将肱骨内髁处的骨膜及部分软组织作横行切开,稍作松解,然后将肱骨髁上骨折端解剖复位,对断端尺侧骨皮质有压缩、塌陷的,以恢复骨骼正常轴线为准。用2根1.5~2 mm的克氏针从肱骨远折端内外髁皮质进针交叉打入贯穿骨折线达骨折近折端皮质出针,针尖出近折端皮质约0.5 cm,固定骨折端,针尾留0.5~1.0 cm,弯曲留于皮下,待骨折愈合后取出。逐层缝合肱三头肌、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不需要外固定。B组患儿仰卧,取肘后正中切口,解剖尺神经加以保护,舌形切开肱三头肌,显露骨折端,将骨折端解剖复位,用2根1.5~2 mm的克氏针从肱骨远折端内外髁皮质进针交叉打入贯穿固定骨折端,“Y”形缝合肱三头肌肌腱。术后石膏托外固定6周。6周后去石膏托开始康复锻炼。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Flynm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0°~5°;良: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6°~10°;可: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11°~15°;差: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大于15°以上。

2 结果

对全部患儿进行随访,时间6~36月,平均18个月。肘关节屈伸功能比较:A组共38例,优2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4.74%。B组共37例,优17例,良9例,可4例,差7例,优良率70.27%。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两组携带角的变化比较:A组优29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2.11%。B组优17例,良7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64.86%。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3 讨论

3.1 分类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常见,发病率约占儿童全身骨折的26.7%,肘部骨折的60%~70%。1931年Felsenerch提出的分类标准至今仍被临床应用,Ⅰ型:无移位或几乎无移位;Ⅱ型:有移位,但骨折面间有接触;Ⅲ型:骨折面间无接触。1994年,McIntyre对传统的分类再做补充,改进了肱骨髁上骨折的分类标准,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较突出:Ⅰa无移位,后倾<5°;Ⅰb无移位,后倾≤15~20°,内(外)側间隙≤1 mm;Ⅱa移位0~2 mm,后倾≤15~20°,或内(外)外皮质紧缩或骨折间隙>1 mm;Ⅱb移位2~15 mm,断端有接触、有不同水平歪斜;Ⅲa断端无接触,重叠≤20 mm或旋转移位>15 mm,断端尚有接触,有不同水平歪斜;Ⅲb断端间隔很大或重叠>20 mm,或旋转移位>15 mm,断端无接触,不同水平歪斜。[1]

3.2 治疗方法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复位,恢复肘关节的屈伸功能,防治肘关节畸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如治疗不当可带来严重并发症,故骨科临床医师要高度重视。对于新鲜肱骨髁上骨折应首选闭合复位或牵引治疗。手术指征仅适用于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即闭合复位或牵引治疗失败者,或陈旧性骨折。对于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方法。而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防治则贯穿于整个手术治疗过程的每个环节。[2]近期常并发血管、神经的损伤,远期发生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内翻畸形,其中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的原因很多,除与骨折的类型有关外,还和治疗的方法及局部解剖、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有多种入路选择,力求切口易于显露,便于操作,组织牵拉少,尽可能减轻手术引起的软组织反应,减轻并发症的发生。[3]临床上,我们对肘后切口做了如下改良:① 沿肱三头肌肌腱两侧作纵行切开,当中保留约1.5 cm宽的腱性部分,手术野显露清楚,有利于复位固定。由于保留了肱三头肌的腱性部分,术后不需要石膏托外固定,有利于术后肘关节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并且在肘关节康复锻炼时增加了肘外翻活动训练,就是为了纠正骨折端尺侧边缘的压力比桡侧高出很多的影响,降低肱三头肌、关节内的粘连发生,对降低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外翻的发生率有一定意义。② 为预防肘内翻的发生,我们复位前将肱骨内髁处的骨膜及部分软组织作横行切开,稍作松解。此后的随访证明,此法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曾文辉,王伟林. 改良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月上旬刊):219-220.

[2] 王建伟,马勇.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概况[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4):58-60.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0例, 其中男22例, 女8例;年龄5~14 (平均8.7) 岁;13例为左侧, 17例为右侧;25例为伸直型, 5例为屈曲型;3例并发多发性骨折, 2例并发神经损伤 (包括桡神经损伤1例及正中神经损伤1例) , 1例并发骨化性肌炎。

1.2 骨折分型和手术指征

结合患儿的骨折损伤程度, 依据《现代骨科学》相关分型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 分别为:Ⅰ型, 无移位骨折;Ⅱ型, 有移位但部分骨皮质仍然连接的骨折;Ⅲ型, 完全移位骨折。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指征为:采用闭合方法复位效果不佳的闭合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1]。

1.3 手术方法

如果患儿为Ⅰ、Ⅱ型骨折, 可在闭合复位电透下通过皮穿针交叉固定。如果Ⅰ、Ⅱ型采用手工复位效果不理想或者骨折类型为Ⅲ型, 则需采用切开复位的手术方法。于肘后侧做一道直切口, 逐层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 顺着肱三头肌腱内外侧筋膜分别进入。将组织中瘀血和无用残渣清理干净再进行复位操作。在此, 通常有两种常用方法:一是采用克氏针钻入内、外上髁交叉固定;二是采用可吸收棒固定, 即在克氏针交叉钻好之后, 取另外一根克氏针在外上髁选一进针点钻入, 接着拔除之前钻好的克氏针, 打入吸收棒, 再将另一根克氏针拔除, 打入吸收棒, 最后将第3根克氏针也拔除。对骨折的碎片可采用可吸收线进行捆绑固定或者于碎片上钻孔, 再采用细线穿孔, 最后捆绑固定。在手术完毕后, 采用石膏外固定, 抬高患肢。所有患者固定位置均取90°, 治疗4w后将石膏去除, 进行肘关节伸曲活动, 根据X线片结果于4~6w进行拔针。

1.4 效果评定标准

效果评定依据Flynn相关标准, 分为四个级别:优, 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在0~5°范围内;良, 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在6~10°范围内;可, 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在11~15°范围内;差, 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15°。

2 结果

所有30例患者中有28例成功随访, 2例失访。随访时间10~20 (平均16) 个月。24例为优, 3例为良, 1例为可, 优良率高达96.43%。术后有1例患儿并发骨化性肌炎, 未发现Volkmann缺血性挛缩和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在小儿骨折中较为常见, 在全部小儿外伤中占60%, 如果不及时处理, 有出现肘内翻、Volkmann缺血性挛缩等并发症的可能。

从髁上骨折的易发年龄及解剖结构来看, 患者有相对较大的可能发生肘内翻。通常, 医师会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 但此方法对骨折的稳定保持效果并不理想, 石膏固定角度若超过90°有较大可能阻碍患者患肢血液循环, 这很容易导致Volkmann缺血性挛缩。早期的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避免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具有很大的作用。本组资料中, 对所有患者的骨折移位都先采用手法牵引, 使其骨折断端支撑, 接着采用石膏托30~50°固定, 其主要目的在于不仅能够对压迫组织及神经情况进行缓解, 又能对组织水肿现象一定的控制, 最后采用合适的抗生素及脱水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对患者的表现进行严密观察, 防止“5P”征, 具体为:Painless、Pallor、Paresthesia、Paralysis及Pulselessness[2]。本组资料中未发现Volkmann缺血性挛缩和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术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即为术前评估, 因为术后感染与患肢水肿、张力性水泡有很大关联。一般情况下, 对于可以在手法复位电透下经皮穿针的病例, 闭合治疗为优选方案。在进行切开复位手术过程中需小心谨慎, 避免损伤到软骨和骨骺而引发并发症, 并注意对患者关节活动的保持及恢复。手术操作应规范、熟练, 提高成功率。

可吸收棒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工具, 材料比较新, 强度高, 加工过程也比较特别。由经验可知, 人体内的可吸收内固定物在48h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现象。在6~7w内, 可吸收内固定物强度一般均良好, 其于2~3年便开始被人体分解并吸收, 最终变为对人体无害物质CO2和H2O, 参与人体正常代谢, 这便扫清了骨折伤口愈合的巨大障碍, 并且不用做二次手术, 有效避免了感染, 减轻了病人的病苦。其缺点在于价格昂贵, 操作相对克氏针更为繁琐。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导致肘内翻最常见的原因, 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3%~57%, 本组病例中未出现肘内翻, 手术中需要重视解剖复位和固定,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摘要:选择2009年3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0例, 对其进行手术治疗, 通过术后随访观察患儿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在随访的28例患儿中, 24例为优, 3例为良, 1例为可, 优良率高达96.43%。术后有1例患儿并发骨化性肌炎, 未发现Volkmann缺血性挛缩和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 采用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和科学的早期功能恢复锻炼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77.

肱骨髁上骨折97例治疗分析 篇6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已达儿童患者肘部骨折中的40%以上[1]。不仅临床并发症多, 并且一旦发生即十分严重[2]。主要易出现Volkmann样的肌挛缩以及肘内翻畸形, 均能够严重影响患者手与前臂的功能, 甚至致残[3]。本文对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治疗的97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最佳方法, 并提出临床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7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中男68例, 女29例。<5岁24例, 5~12岁55例, >12岁28例, 最大年龄61岁;其中交通伤19例, 7摔伤8例;患者骨折端均出现完全性移位, 其中伸直型61例, 包括41例尺偏型与20例桡偏型, 屈曲型36例, 包括25例尺偏型与11例桡偏型。开放性骨折4例;导致神经损伤8例, 包括3例正中神经与3例尺神经以及2例桡神经。

1.2 方法

4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在急诊予以手术治疗, 其余患者均先进行手法复位, 再行骨牵引和外固定处理。

1.2.1 麻醉方式

轻度移位或者肿胀不严重者, 予以血肿内的浸润麻醉;明显肿胀且骨折较重者予以臂丛麻醉或全身麻醉。

1.2.2 手法复位后外固定

将患者上臂外展呈90°并屈肘, 于持续牵引下, 逐渐将患者前臂旋后, 对其重叠以及旋前移位进行矫正, 之后进行侧方挤压, 以纠正尺偏达到轻度桡偏, 同时矫正前后方的移位, 以夹板或者石膏固定在90~100°的屈肘位。固定时间成人4~6周, 儿童3~4周。

1.2.3 牵引复位后外固定

若果肿胀过度, 以及形成水泡, 予以手法复位常难成功, 如果没有明显的手术指征, 则予以尺骨鹰嘴的牵引, 其牵引重量以2~3kg为宜;约3~5d后患者肿胀有大部消退后, 再予以手法复位后外固定处理。

1.2.4 手术复位后外固定

4例开放性骨折, 18例经手法复位未成功, 另4例出现血管及神经的损伤者, 予以手术内固定。手术采取双侧切口, 即先从患者肘外侧切口, 以暴露骨折端同时将其复位, 再予以克氏针贯穿患者骨折远侧的骨折端, 于内侧再做一切口同时贯穿克氏针一枚, 其克氏针需呈交叉状, 而针尾可埋于皮下或者裸于皮外, 在术后予以肘部关节功能位的石膏固定。

1.2.5 功能锻炼

在复位固定后则开始进行手与腕的屈伸以及握拳等相应的功能锻炼, 经X线检查有骨痂形成之后再予以肘关节相应的功能锻炼。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经6个月的随访, 97例中4例出现呈Volkmann样的缺血肌挛缩, 28例出现肘内翻畸形, 2例出现骨化性肌炎, 4例为关节僵硬。14例出现神经损伤者中7例予以手术治疗, 7例予以手法复位, 并经外固定后达到功能恢复。

3 讨论

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 因为骨折端能够刺破前方以及侧方皮肤, 导致骨折处同外界相通, 以及出现骨端外露, 常易引起创口的污染甚至合并有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若发生在6~8h以内, 则应于急诊清创以及探查的同时予以内固定治疗[4]。而过度肿胀的患者应用骨牵引则较为适宜, 由于骨牵引治疗应保持特殊的体位, 年龄较小者常不能很好配合以致牵引效果不满意, 因此在予以骨牵引前需评估年龄较小患者的承受能力。

对患者予以手法复位多能达到期待的治疗效果。如手法复位未成功, 则予以开放复位后再进行内固定, 于手术中选择内侧与外侧切口, 能够充分暴露骨折端, 从而有利于对骨折进行整复以及内固定。

综上所述, 对患者进行及时与准确的复位, 并且有效的固定系治疗成功其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彬.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J].重庆医学, 2011, 40 (10) :987-988.

[2]薛恩兴, 潘骏, 余可和, 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急诊与延期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1, 32 (1) :49-52.

[3]聂宇.内侧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2) :147-149.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篇7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综合疗法,手法复位,中药外敷

肱骨髁上骨折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肱骨髁和肱骨骨干交界处发生的骨折类型, 临床发生率占肘部骨折的第一位[1]。常规的手术方式在治疗后效果不明显, 术后对儿童的创伤性较大, 恢复时间长, 并发症较多[2]。我院采用了中医综合方式, 给予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以及中药外敷的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与常规手法复位比较, 其临床效果显著。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肱骨髁上骨折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中, 男性23例, 女性14例, 年龄5~31岁, 平均年龄 (19.6±3.2) 岁, 骨折原因:跌倒23例、车祸10例、高处坠落4例。观察组中, 男性24 例, 女性13 例, 年龄4~32岁, 平均年龄 (19.9±3.5) 岁, 骨折原因:跌倒22例、车祸10例、高处坠落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法复位, 纠正移位。 患者局麻后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复位, 一位护理人员手握患者患侧上臂, 另一人员手握患者患侧前臂以及手腕, 肘部呈半屈曲位, 顺势进行牵引。 护理人员在牵引的基础上, 徐徐将患者肘部屈曲至70°左右的角度, 随后进行常规的夹板固定, 转入病房后随时观察患者骨折部位的变化。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以及中药外敷方式治疗。患者常规手法复位后采用中医推拿术对患者肘部进行缓慢的推拿, 活血化瘀, 固定后开始使患者练习手指的握拳运动以及腕部的屈伸, 减轻前臂以及手的肿胀[3]。外敷中药方剂组成:桂枝10g、红花10g、乌药10g、桃仁10g、莪术10g、羌活20g、独活15g。药物混合后加入陈醋80g研磨成粉末, 敷于骨折部位, 连续敷60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和肘关节功能评分。

1.3 疗效判定标准[4]

治愈:临床检查结果显示骨折愈合完全, 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外形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骨折部位部分愈合, 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但尚未完全恢复, 外形恢复效果一般;无效: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骨折尚未愈合, 患者肘关节功能尚未恢复, 患侧有明显的疼痛感。总有效率= (痊愈+好转)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2for Window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59%, 高于对照组的75.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肘关节功能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 (22.5±6.5) d和 (33.5±9.5) d,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s)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其骨折发生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 并且发病率较高。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以及交通事故伤等, 根据骨折的类型可以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5]。如果骨折后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患肢缺血性肌肉挛缩或者肘内翻产生畸形, 因此治疗时应加以注意。

肱骨髁上骨折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整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技术, 既往报道和研究发现[6], 中医治疗方法与西医的临床手术治疗疗效差异不大, 而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对于患者疗效的提升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鉴于此, 我院提出了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以及中药外敷等中医综合疗法, 手法复位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 同时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及经济负担;中医临床处理措施和方法, 对于患者骨痂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同时中药外敷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可产生一定的消肿化瘀壮筋骨作用, 还起到了疏肝通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结果同时表明, 与常规的手法复位结果相比, 采用中医综合方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肘关节各项评分均较高, 同时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快, 效果显著, 肘关节评分显著升高, 创伤及疼痛程度减轻, 提高了患者的骨折愈后生活质量, 操作简单, 值得中医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尚伟.中医手法复位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2) :75-77.

[2]申明高, 周清, 戴政, 等.中医手法复位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32) :33-35.

[3]张高耀, 江学东, 吴赘.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9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23) :73-75.

[4]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6-138.

[5]巩四海, 金善汝, 张福琴, 等.中医手法整复及加强石膏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J].陕西中医, 2006, 27 (5) :516-518.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8例治疗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 男34例, 女24例;年龄3~9 (平均7) 岁;其中左肱骨髁上骨折33例, 右肱骨髁上骨折25例;伸展型45例 (77.6%) , 屈曲型13例 (22.4%) 。

1.2 方法

无移位的青枝骨折或仅有轻度前后成角移位、无侧方移位的骨折可不必整复, 用杉树皮制成直角托板加肘“8”字绷带固定, 或外敷药加三角巾悬托, 或应用石膏托加颈腕带3周即可恢复。新鲜的肱骨髁上骨折有移位者, 肿胀不严重, 无血管、神经损伤时均可采用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手法是先整复侧方移位, 再整复前后移位, 然后夹板固定、功能锻炼。

1.2.1 手法整复外固定

本组38例, 均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1.2.1. 1 整复

患者仰卧, 肘屈60°, 前臂置于中立位, 一般采用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两助手分别握住伤肢上臂和前臂远端及肘窝下方, 沿伤肢上臂的纵轴线进行拔伸牵引, 即可逐渐矫正重叠, 缩短移位、旋转及成角移位。

可先整复桡偏或尺偏移位:一般以远端骨折端尺偏移位为多见, 方法是在上述牵引下, 术者两手分别置于上臂远端的前后方, 虎口朝伤肢远端, 以两手2~5指固定近端骨折端的外侧, 两手拇指置于骨折端的内侧, 并用力向外侧推挤, 即以“两点捺正法”矫正远骨折端向尺侧移位。若较重的桡偏移位, 整复应用“两点捺正法”, 唯手指按压处和用力方向同上述相反, 轻度桡偏可不整复。

然后整复远骨折端的前后移位:如为伸展型骨折, 术者以两拇指在伤肢肘后顶住远骨折端的后方, 用力向前推按。两手2~5指置于近骨折端的前方, 并向后按压, 与此同时, 助手将伤肢肘关节屈曲至90°或>90°, 使前后得到矫正。如屈曲型由远骨折端向前侧方移位, 术者以两手拇指在伤肘前顶住远骨折端向后按压, 两手2~5指置于近骨折端的后方并向前端提, 同时助手将伤肢肘关节伸展到60°左右。

两型骨折复位后, 可在伤肢远端做纵轴叩击或加压, 用力恰当使两骨折端嵌插, 加强骨折端稳定。

1.2.1. 2 固定

有两种固定方法效果相同, 即上臂超关节固定法和鼎式夹板固定法。

1.2.1. 2. 1 上臂超肘关节小夹板固定法

用薄木板, 其宽度和长度是:前后各两块木板, 从腋窝前起到腕关节上, 前后夹板相当, 肘关节处两面贴上等宽胶布曲成90°角, 宽度为伤肢最大周径1/5;内侧夹板由腋窝起至肱骨内上髁下1cm上, 外侧夹板由肱骨大结节起至肱骨外上髁下1cm上, 两块夹板宽度为伤肢最大周径的1/6。

固定垫的安法:在内侧、外侧及前侧后侧夹板上相应的位置上加固定垫。如为伸展型前侧垫加在近骨折端, 后侧垫加在远骨折端;屈曲型固定垫的安放与上述相反。为防止并发肘内翻畸形, 如尺偏移位骨折, 可在内侧夹板上、下两端各放一固定垫, 并在外侧夹板上相当于近骨折端外侧固定垫加大、加厚, 按三垫固定法的原则, 使骨折端有轻度的向内成角。对于桡偏移位骨折者, 内外侧夹板可不加固定垫, 如移位较严重, 可在外侧夹板的远端和内侧夹板相当于近骨折端处各加一平垫, 即两垫固定法, 但不宜过厚, 防止矫枉过正产生肘内翻畸形。

1.2.1. 2. 2 鼎式夹板固定法

用柳木制成, 竹板也可, 共四块宽度均为上臂最大周径1/5左右。长度:外侧及后侧由肱骨大结节平面至肘下3cm, 内侧夹板由腋窝至肘下3cm, 前侧夹板由腋窝水平至肘窝, 在内、外、后夹板下端, 距左右边缘1厘米处各钻一个孔, 作为穿长布带包扎连接三块夹板远端之用。前侧夹板下端亦钻两孔贯穿一长约50cm的布带后, 并用棉垫包成大头垫。固定端的安防原则同超关节小夹板固定法。术后3周内应加一前臂托板, 将前臂固定于旋前位。根据伸展型和屈曲型不同, 将肘关节放置在90°和60°位置上。小夹板固定后, 应密切观察伤肢血液循环, 特别是桡动脉搏动情况, 如有不良情况, 立即调节夹板松紧度。且在固定期间, 注意骨折端有无向外成角移位 (肘内翻) 或远骨折端有无内旋移位, 如发现后应及时纠正。一般小夹板固定时间3~4周, 骨折临床愈合后, 即可拆除夹板。

1.2.1. 3 功能锻炼

肱骨髁上骨折, 一经整复小夹板固定之后, 即可开始功能锻炼, 早期可活动腕指, 中期 (2周后) 可做肘关节伸曲活动和前臂旋转活动。但应注意, 屈曲型骨折肘关节不能做过度屈曲活动, 伸展型不能做过度伸展活动。后期骨折临床愈合后, 拆除夹板, 除上述功能锻炼外, 加做沿伤肢纵轴轻轻叩击。Ⅲ期功能锻炼均须循序渐进, 不可强力为之。

1.2.1. 4 药物治疗

在早期活血化瘀, 如内服复元活血汤, 成药如七厘散、跌打丸, 中晚期一般不用药物。

1.2.2 尺骨鹰嘴突骨牵引而后固定

本组16例, 患者局部肿胀严重, 张力性水疱形成, 皮肤有不同程度损伤, 采用尺骨鹰嘴突骨牵引6~10d, 肿胀消退, 皮肤外伤愈合, 骨折稳定后, 改为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2~3周。牵引穿针时切勿尺神经。

1.2.3 手术治疗

本组4例, 均为开放性骨折, 行清创后经皮从内、外上髁各钻入一枚克氏针, 将骨折交叉固定。克氏针钻入的方向, 应与肱骨纵轴呈35°~45°角, 向后倾斜10°, 两克氏针应在骨折近端数毫米处交叉, 而不是在骨折线处交叉, 这样可以获得坚强的生物力学效应。针尖穿过对侧皮骨, 针尾可留在皮外, 便于拔除。钻入内侧克氏针时, 慎勿伤及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术后石膏托固定, 伸展型与屈曲型均固定在90°位, 3~4周后拔针, 去石膏, 开始肘关节伸屈活动[2]。

2 结果

本组58例, 全部得到随访, 随访期6~36个月, 平均20个月, 所有病例获得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5~12个周, 平均7.6周, 根据李相民等评定标准, 优45例 (77.6%) , 良8例 (13.8%) , 可5例 (8.6%) , 差0例, 优良率 (91.4%) 。

3 讨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骨折, 如果得到早期的正确治疗, 骨折后的功能预后是很好的[1,2]。

3.1 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局部肿胀不严重, 骨折新鲜, 皮肤完整的可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对损伤严重, 皮肤软组织挫伤, 有张力性水疱形成的, 骨折粉碎不稳定的可采用尺骨鹰嘴突骨牵引治疗后改为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对开放性骨折, 彻底清创, 可采用切口直视下复位, 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

3.2 并发症的早期预防与处理

3.2.1 缺血性肌挛缩

如在组织发生变性之前 (6~8h) 得到正确处理, 多能恢复正常血液供给, 伤肢可以完全复原。如缺血性肌挛缩已发生, 可用按摩、理疗、内服外用活血化瘀类药物, 并在前臂部安装腕指弹力功能装置, 亦可取得效果。较严重者须采用手术治疗。

3.2.2 神经损伤

以正中神经损伤为多见, 其次桡尺神经损伤, 一般多为挫伤, 2~3个月后开始恢复, 可内服通络活血中药, 外用中药熏洗, 促进神经恢复。

3.2.3 肘内翻

是常见的并发症, 以尺偏移位发生率高, 多发生在骨折后3个月内, 有以下预防措施: (1) 复位手法要轻巧, 要求一次整复成功。 (2) 有尺偏移位的伸展型骨折, 如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者, 可先整复尺偏移位, 待尺偏移位完全改善, 再做前后移位的整复, 亦可“矫枉过正”, 有意造成不超过1/4的桡侧移位, 可预防肘内翻的发生。 (3) 为了防止发生肘内翻畸形后遗症, 在复位时应外展前臂, 挤压外侧骨皮质, 使两骨折端外侧嵌插, 然后前臂置于极度旋前位。 (4) 常规在内外侧小夹板上使用三垫固定法, 伤肢外侧固定垫较厚, 此种三垫产生的杠杆力, 有预防向外成角的作用。 (5) 防止远骨折端内旋, 在小夹板外再加上肢外旋托架。

以上数种措施, 有选择地使用, 可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3.2.4 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早期X线片上软组织内呈现云雾状阴影, 以后逐渐骨化和局限。早期可内服活血化瘀药物, 如七厘散、复元活血汤, 外用熏洗汤药, 舒筋活血。晚期内服透骨丹, 外用舒筋汤熏洗局部, 若严重影响肘关节活动功能, 且局部骨化局限时, 可考虑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李相民, 洛长河, 张兴志, 等.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5例体会[J].骨与关节挫伤杂志, 1996, 6 (4) :228-230.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篇9

【关键词】 提按手法复位;中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中图分类号】R274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69-01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侧髁上方的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以小儿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约占小儿四肢骨折的3%~7%[1]。如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笔者采取提按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23例,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为75岁;男15例,女8例;受伤时间为1~15h,平均为(72±05)h;对照组23例,年龄在3~10岁之间,平均为65岁;男17例,女6例;受伤时间为1~18h,平均为(58±09)h。所有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提按手法复位治疗,患儿坐在检查床上,使掌心向上,然后握住患儿的上臂中段,助手将患儿的同侧前臂中下段握住,用适当的牵引力进行拔伸使骨折复位。然后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不论是屈曲型还是伸直型骨折,术者双手拇指在前按住患儿骨折远端,其余四指在后提骨折近端。而屈曲型复位时伸肘40~60°,旋后位固定;伸直型复位,骨折复位后屈肘90°,旋后位固定。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自拟方,方药组成为当归、红花、芍药、赤芍、补骨脂、骨碎补、三七、茯苓,日一剂,水煎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判定,优: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程度不足0°,肘内翻程度5°以内;良: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程度超过10°,但在20°以内,肘内翻程度超过6°,但在10°以内;可:肘关节屈伸程度超过21°,但在30°以内,肘内翻程度超过11°,但在15°以内;差:肘关节屈伸程度超过30°,肘内翻程度超过15°。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折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好发于6~7岁儿童[3]。临床上多由于高处摔伤和车祸伤导致。由于小儿髁上骨折部位好发生在骨密质与骨松质交接处,容易发生骨折。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特别要注意纠正骨折远端尺骨移位,从而降低肘内翻后遗症的发生。因此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治疗,复位标准较高。

我院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取提按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口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较好的改善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程度以及肘内翻程度,从而实现解剖复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4]。提按手法复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较好的保护骨折软组织,减少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而且操作简单、花费时间短、耐受性强等优点,对儿童心理和生理造成的伤害小。但是进行手法复位时要特别注意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若出现尺骨移位严重,要及时予以纠正。单纯的手法复位疗效尚可,但患者身体仍处于病理状态,中药口服治疗能进一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法。本研究中,自拟方中的当归、红花、芍药、赤芍、补骨脂、骨碎补、三七、茯苓等药具有活血化瘀药、舒筋活络、健脾补肾之功效,对骨的生长有积极促进作用。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提按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利,李文国.提按手法复位结合中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1):101-102.

[2]胡成挺,马一平,武理国,等.闭合复位外侧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5):46-47.

[3]郑文林,沈楚龙,胡永波.三维牵引配合正骨手法治疗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0):20-21.

[4]王小刚.应用手法整复联合中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4):3185.

【摘 要】 目的:观察提按手法复位配合中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4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给予提按手法复位配合中药治疗,而对照组单纯给予提按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取提按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口服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提按手法复位;中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中图分类号】R274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69-01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侧髁上方的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以小儿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约占小儿四肢骨折的3%~7%[1]。如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笔者采取提按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23例,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为75岁;男15例,女8例;受伤时间为1~15h,平均为(72±05)h;对照组23例,年龄在3~10岁之间,平均为65岁;男17例,女6例;受伤时间为1~18h,平均为(58±09)h。所有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提按手法复位治疗,患儿坐在检查床上,使掌心向上,然后握住患儿的上臂中段,助手将患儿的同侧前臂中下段握住,用适当的牵引力进行拔伸使骨折复位。然后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不论是屈曲型还是伸直型骨折,术者双手拇指在前按住患儿骨折远端,其余四指在后提骨折近端。而屈曲型复位时伸肘40~60°,旋后位固定;伸直型复位,骨折复位后屈肘90°,旋后位固定。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自拟方,方药组成为当归、红花、芍药、赤芍、补骨脂、骨碎补、三七、茯苓,日一剂,水煎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判定,优: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程度不足0°,肘内翻程度5°以内;良: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程度超过10°,但在20°以内,肘内翻程度超过6°,但在10°以内;可:肘关节屈伸程度超过21°,但在30°以内,肘内翻程度超过11°,但在15°以内;差:肘关节屈伸程度超过30°,肘内翻程度超过15°。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折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好发于6~7岁儿童[3]。临床上多由于高处摔伤和车祸伤导致。由于小儿髁上骨折部位好发生在骨密质与骨松质交接处,容易发生骨折。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特别要注意纠正骨折远端尺骨移位,从而降低肘内翻后遗症的发生。因此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治疗,复位标准较高。

我院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取提按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口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较好的改善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程度以及肘内翻程度,从而实现解剖复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4]。提按手法复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较好的保护骨折软组织,减少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而且操作简单、花费时间短、耐受性强等优点,对儿童心理和生理造成的伤害小。但是进行手法复位时要特别注意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若出现尺骨移位严重,要及时予以纠正。单纯的手法复位疗效尚可,但患者身体仍处于病理状态,中药口服治疗能进一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法。本研究中,自拟方中的当归、红花、芍药、赤芍、补骨脂、骨碎补、三七、茯苓等药具有活血化瘀药、舒筋活络、健脾补肾之功效,对骨的生长有积极促进作用。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提按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利,李文国.提按手法复位结合中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1):101-102.

[2]胡成挺,马一平,武理国,等.闭合复位外侧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5):46-47.

[3]郑文林,沈楚龙,胡永波.三维牵引配合正骨手法治疗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0):20-21.

[4]王小刚.应用手法整复联合中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4):3185.

【摘 要】 目的:观察提按手法复位配合中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4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给予提按手法复位配合中药治疗,而对照组单纯给予提按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取提按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口服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提按手法复位;中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中图分类号】R274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69-01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侧髁上方的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以小儿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约占小儿四肢骨折的3%~7%[1]。如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笔者采取提按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23例,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为75岁;男15例,女8例;受伤时间为1~15h,平均为(72±05)h;对照组23例,年龄在3~10岁之间,平均为65岁;男17例,女6例;受伤时间为1~18h,平均为(58±09)h。所有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提按手法复位治疗,患儿坐在检查床上,使掌心向上,然后握住患儿的上臂中段,助手将患儿的同侧前臂中下段握住,用适当的牵引力进行拔伸使骨折复位。然后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不论是屈曲型还是伸直型骨折,术者双手拇指在前按住患儿骨折远端,其余四指在后提骨折近端。而屈曲型复位时伸肘40~60°,旋后位固定;伸直型复位,骨折复位后屈肘90°,旋后位固定。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自拟方,方药组成为当归、红花、芍药、赤芍、补骨脂、骨碎补、三七、茯苓,日一剂,水煎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判定,优: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程度不足0°,肘内翻程度5°以内;良: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程度超过10°,但在20°以内,肘内翻程度超过6°,但在10°以内;可:肘关节屈伸程度超过21°,但在30°以内,肘内翻程度超过11°,但在15°以内;差:肘关节屈伸程度超过30°,肘内翻程度超过15°。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折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好发于6~7岁儿童[3]。临床上多由于高处摔伤和车祸伤导致。由于小儿髁上骨折部位好发生在骨密质与骨松质交接处,容易发生骨折。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特别要注意纠正骨折远端尺骨移位,从而降低肘内翻后遗症的发生。因此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治疗,复位标准较高。

我院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取提按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口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较好的改善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程度以及肘内翻程度,从而实现解剖复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4]。提按手法复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较好的保护骨折软组织,减少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而且操作简单、花费时间短、耐受性强等优点,对儿童心理和生理造成的伤害小。但是进行手法复位时要特别注意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若出现尺骨移位严重,要及时予以纠正。单纯的手法复位疗效尚可,但患者身体仍处于病理状态,中药口服治疗能进一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法。本研究中,自拟方中的当归、红花、芍药、赤芍、补骨脂、骨碎补、三七、茯苓等药具有活血化瘀药、舒筋活络、健脾补肾之功效,对骨的生长有积极促进作用。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提按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利,李文国.提按手法复位结合中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1):101-102.

[2]胡成挺,马一平,武理国,等.闭合复位外侧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5):46-47.

[3]郑文林,沈楚龙,胡永波.三维牵引配合正骨手法治疗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0):20-21.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7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其中男53例, 女26例;年龄3~61岁, 平均年龄8.9岁;左侧骨折患者34例, 右侧骨折患者45例。伸直型骨折患者有48例, 其中有尺偏型患者28例, 桡偏型患者20例;屈曲型骨折患者31例, 其中有尺偏型患者21例, 桡偏型患者10例。骨折出现粉碎者有12例, 开放性者5例。有3例患者有桡神经受损情况。受伤后到就诊持续时间为30 min~4 d。致伤因素:跌倒致伤56例, 车祸致伤患者15例, 其他原因受伤8例。

1.2 方法

由于肱三头肌属于肱骨下端背面主要遮盖物, 厚度对肌肉牵拉度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手术疗法需于肌肉组织出现严重肿胀前或是在受伤后通过悬吊消肿后的3~5 d开展。<6岁儿童应在基础麻醉基础上应用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实施麻醉, >6岁患者需以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实施麻醉。手术体位选仰卧位, 受伤肢体屈曲状放在胸前, 先将开放性骨折创口清理, 在肘关节外侧进行切口治疗, 其切口需离肱骨髁上3~4 cm位置处开始, 通过外侧髁上嵴, 一直到肱骨外髁下缘为止, 切口总长为4~5 cm。将组织逐层进行切离, 分开肱三头肌外侧和肱桡肌间隙入路, 而肱三头肌并不给予切断处理, 将其往后尺侧进行牵拉一直到骨折部位。实术者以食指伸至伤口中, 摸清骨折状况和相邻组织所处相关性, 以组织钳贴至骨折近端前后骨面并延伸到对侧, 使近端完全暴露, 将骨折端进行清理, 然后取组织钳。用一手扶肘关节处, 另一手以手指自骨折近端前伸入, 将拇指放在骨折处外侧, 以复位手法将骨折处复位, 确保肘关节处于屈曲状态, 两手尽可能让骨折处前后、左右保持平衡, 避免出现移位现象。手术助理将1枚克氏针通过皮肤穿至肱骨外髁和肱骨小头交界位置的外侧, 以斜行法30°~60°角向上向内侧予以进针, 经骨折线穿到骨折近端, 且于近端内侧处的骨皮质中穿出。肱骨髁上骨折近端处距骨折线2~3 cm外侧部位予以垂直钻孔, 然后将穿钢丝进行交叉并绕过肱骨外侧置入的克氏针针尾, 以“8”字形态外侧钢丝予以固定。手术中将肘关节进行被动活动, 此过程中骨折未发生移位情况, 内固定未出现松动, 在关节活动确保良好后, 将手术创伤进行清洗, 并置入引流管, 自切口外侧位置皮肤导出, 将切口逐层进行缝合, 并进行包扎止血, 之后无需予以外固定处理。手术结束24~72 h后可将引流管拔除, 之后实施肘关节屈伸锻炼。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判定。

疗效评价标准:优:骨折完全愈合, 未出现畸形状况, 关节功能可屈伸范围超过110°;良:骨折完全愈合, 未出现畸形现象, 关节功能可屈伸范围是伸展0°屈曲100°;中:骨折完全愈合, 未出现畸形状况, 关节功能可屈伸范围是伸0°屈80°;差:骨折完全愈合, 肘关节出现内翻或是外翻畸形状况, 或有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症, 关节功能可屈伸范围低于40°。

2 结果

该文研究中的79例患者所需住院时间为10~20 d, 平均时间 (12±1.5) d;手术所需时间为30~50 min。骨折愈合及拔除克氏针、钢丝所需时间按照时间划分为:3~12岁患者需2~2.5个月, >12岁患者所需时间为2.5~3个月。3例桡神经受损患者在2个月时间内身体完全恢复。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工作, 平均时间为 (2.3±1.2) 年, 优良率为92.41%, 效果较为明显。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神经血管受损现象, 没有发生退针、松动现象, 伤口和针道未出现感染症状, 位出现肘内翻症状。2例患者有关节僵硬现象发生。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治疗目的就是要将其进行复位固定而且需防止产生并发症, 使其上肢运动功能有较高的恢复效果且外观良好, 通常在骨折出现较严重移位, 会予以手术治疗, 尤其是粉碎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且合并血管神经受损伤情况, 以便能够实现解剖复位效果, 避免出现并发症。通常该院多实施后侧切口疗法, 但是此方法中手术创口对肱三头肌连续性造成较显著的破坏作用, 出血量大, 而且会对伸肘装置功能产生影响, 术后有的关节囊会出现挛缩现象, 鹰嘴窝内有瘢痕粘连症状, 对肘关节正常屈伸活动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1]。实施肘关节外侧入路小切口疗法, 具有创口小, 出血量少特点, 手术中可以将骨折部位的前侧、外侧进行充分暴露, 若桡神经有受损情况时, 探查也可以应用相同切口, 操作较为简单, 而手术持续时间很短, 对肘关节囊、腱下滑囊均不造成破坏作用, 手术后很少出现关节囊挛缩症状, 而瘢痕增生情况会减少, 对肘关节伸屈功能尽快恢复有促进作用。

肘内翻畸形并发症防治[2]:肱骨髁上骨折出现肘内翻症状较为常见, 很多研究表明此现象是因为骨折后所进行的整复没有完全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端发生角移位导致的, 为了防止肘内翻现象出现, 临床中通常会先予以解剖复位, 将骨折尺偏完全矫正, 发生肘内翻症状另一因素是骨折处发生塌陷以及骨质受损导致的, 手术中需将骨碎片完全复位, 避免骨缺损状态下骨碎片起到支撑效果。关注提携角, 完成复位固定手术后, 需在上肢伸直状态下, 观察提携角矫正是否完好, 若复位后未出现提携角度或是提携角度较少, 骨折愈合后很容易出现肘关节内翻状况。

应用小切口对骨折情况进行探查虽然不如传统手术切口方法清晰, 但是小切口仍然可以将骨折断端清除探查。实施复位手术后, 在骨折前端、内外侧三处均未探查到较为显著的骨折线及发生移位的骨折块, 均可以认为骨折部位解剖复位符合标准。小切口外侧入路克氏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较为显著特点[3]:肘关节所需创口小, 瘢痕小, 而且不会对肘关节功能产生很大影响;操作简单, 能够及时准确予以治疗, 且手术中不会出现较大血管神经受损伤情况;术中照片应用较少, 避免过多辐射。术后无需外固定, 能够尽早进行肘关节锻炼, 能够避免肘内翻畸形, 住院时间明显缩少, 容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 临床应用范围广。

本组研究中应用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的患者, 平均住院时间为 (12±1.5) d, 手术所需时间平均为 (39.4±10.2) min, 手机完成后对患者随访1~5年, 其优良率为92.41%, 效果非常显著。且在患者治疗过程中, 仅2例患者有关节僵硬现象, 未出现神经血管受损现象, 没有发生退针、松动现象, 伤口和针道未出现感染症状, 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符松, 王苏明.小切口外侧入路克氏针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J].西部医学, 2012, 24 (12) :2393-2394.

[2]黄坚汉.肘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00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1) :139.

上一篇: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下一篇:货币政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