髁上骨折

2024-06-06

髁上骨折(共10篇)

髁上骨折 篇1

肱骨髁上位于肱骨下端, 此处前方有冠状窝, 后方有鹰嘴窝, 骨质薄弱容易发生骨折。临床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 我科2009年4月—2010年5月共收治2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通过正确的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 男14例, 女6例;年龄1.5岁~11.0岁, 平均6.8岁;左侧10例, 右侧10例;伸直型15例, 屈曲型3例, 粉碎型2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协助医生给患儿行夹板或石膏固定, 必要时行牵引治疗。密切观察患肢有无血管受压、肌肉缺血的症状。如患儿诉剧痛、麻木, 查看手部皮肤若苍白发凉或发绀, 被动伸屈手指时剧痛, 要高度警惕可能发生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若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必要时行手术切开减压。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神经损伤表现, 如有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首先发生。肘部正中神经损伤后, 出现前臂旋转障碍, 屈腕功能部分丧失, 拇指不能对掌, 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消失, 如有上述症状, 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密切观察小夹板、石膏、牵引等外固定是否在位有效, 松紧是否适宜, 有无移位, 如过松过紧及时调整。如需手术治疗, 应配合医生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2.2 心理护理

因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差, 很难准确叙述自己的不适及要求, 不少时候以啼哭表达不适, 且住院后对新环境的恐惧, 故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家长的解释工作, 取得患儿家长的合作, 对家长讲清治疗及功能锻炼与预后的关系。为了解除患儿的恐惧, 护理人员应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爱好、性格等, 细心观察患儿的表现, 耐心鼓励患儿讲出自己的感觉,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同时接触患儿时除语言亲切、表情温和外, 各种护理操作切勿动作粗暴, 为满足患儿对家长的依赖, 可在非治疗时间放宽探视, 使患儿产生安全感。

2.3 功能锻炼

骨折复位后应早期进行功能锻炼。1周内开始练习握拳、伸指、腕关节屈伸, 肩关节可行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各个方向的活动, 以促进血液循环, 使骨折处血肿尽快吸收消肿, 防止肌肉萎缩, 加速骨折愈合。禁忌做前臂的旋转活动, 以免引起骨折再移位。骨折4周~5周后经拍片确定骨折已愈合后, 去掉外固定, 同时做肘关节的屈伸功能练习, 并辅助做理疗、按摩、热敷等治疗方法, 帮助关节功能尽早恢复。在进行锻炼的过程中应认真倾听患儿主诉, 以了解锻炼的反应, 如患儿感到疼痛不适时应减少活动次数, 缩小活动范围, 切忌做强力的被动活动, 以免发生新的损伤。

2.4 合理膳食

骨折早期应供给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之品, 如牛奶、鸡蛋及新鲜蔬菜、水果, 后期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饮食, 以利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供给品种应多样化, 如鱼、虾、芝麻酱、豆制品、瘦肉、胡萝卜、核桃等。注意食物调配和烹调技术, 饭菜色香味俱全, 使患儿食欲增加, 饮食量增加, 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

2.5 出院健康宣教

维持患肢功能位, 用三角巾悬吊患肢, 使之保持屈肘位。保持夹板或石膏的清洁、干燥, 如有污染及时到医院处理。如发现患肢手部发凉, 皮肤苍白或发绀, 应立即就医, 尤其是对无法解释的患肢疼痛更应引起注意。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注意饮食调适, 增加户外活动, 延长日照时间, 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利用。加强保护, 避免再度受伤。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小儿,护理

髁上骨折 篇2

关键词:肱骨踝上骨折;临床观察;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2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80-02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1.1%,占肘部骨折的50%~60%,是儿童最为常见的骨折,多见于5~12岁儿童?下面将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阐述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1病因

1.1.1直接暴力

少见?

1.1.2间接暴力

是引起髁上骨折的常见原因?滑跌时,患儿手掌或肘部触地,暴力传递至髁上处引起骨折?手掌着地,暴力向后上方传递,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肘部着地,暴力向前上方传递,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

2病理

2.1类型

2.1.1无移位型

如裂纹?线形骨折,无移位或前倾角增大?减少畸形?

2.1.2伸直型

多见?远端向后上方移位,近端向前下方移位?远端尚可向尺侧或桡侧移位?向前?下方移位的近折端,有损伤肘窝血管或神经的可能?

2.1.3屈曲型

少见?远端向前上方移位,近端向后下方移位?暴力主要沿鹰嘴传递,易形成内髁压塌,远端向尺侧移位?

2.2特点

可形成无移位骨折?远端容易向尺侧移位?容易遗留肘内翻畸形?

3临床特点

3.1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肿胀及畸形明显,肘关节活动障碍,检查时骨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后三点关系正常?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易损伤肱动脉及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引起前臂骨筋膜室综台征,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严重影响手的功能?

3.2辅助检查

肘部正侧位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部位和类型?

4护理问题

4.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创伤后出血有关?

4.2疼痛

与损伤?牵引有关?

4.3有周围组织灌注异常的危险

与神经血管损伤有关?

4.4有感染的危险

与损伤有关?

4.5躯体移动障碍

与骨折脱位?制动?固定有关?

4.6潜在并发症

脂肪栓塞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关节僵硬等?

5护理目标

5.1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5.2患者疼痛缓解或减轻,舒适感增加?

5.3能维持有效的组织灌注?

5.4未发生感染或感染得到控制?

5.5保证骨折固定效果,患者在允许的限度内保持最大的活动量?

5.6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或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6护理措施

6.1术前护理

6.1.1心理护理

因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叙述自己的不适及要求,应关心爱护患儿,及时解决他们的痛苦与需要?

6.1.2饮食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增加患儿食欲?

6.1.3体位

患肢采用石膏托于肘关节屈曲位固定,于患肢下垫枕,使其高于心脏水平,减轻肿胀?行尺骨鹰嘴持续骨牵引治疗时,取平卧位?

6.1.4警惕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伴有正中神经损伤时,注意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由于肱动脉受压或损伤,或严重的软组织肿胀可引起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当患儿啼哭时,应密切观察是否有“5 P”征象:①剧烈疼痛(pain):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晚期严重缺血后神经麻痹即转为无痛;②患肢苍白(pallor)或发绀;③肌肉麻痹(paralysis):患肢进行性肿胀,肌腹处发硬,压痛明显;手指处于屈曲位,主动或被动牵伸手指时,疼痛加剧;④感觉异常(paresthesia):患肢出现套状感觉减退或消失;⑤无脉(pulseIessness):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出现上述表现,应立即松开所有包扎的石膏?绷带和敷料,并立即报告医生,紧急手术切开减压?

6.1.5功能锻炼

向患儿及家长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重视?理解和合作?反复示范功能锻炼的动作要领,直到家长和患儿学会为止?

早?中期:复位及固定后当日开始做握拳?伸指练习?第2日增加腕关节屈伸练习?患肢三角巾或前臂吊带胸前悬挂位,做肩前后?左右摆动练习?1周后增加肩部主动练习,包括肩屈?伸?内收?外展与耸肩,并逐渐增加其运动幅度?

晚期:骨折固定去除后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练习,包括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和旋后?恢复肘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伸展型骨折着重恢复屈曲活动度,屈曲型骨折则增加伸展活动度?应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活动应轻柔,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度,禁止被动反复粗暴屈伸肘关节,以免引起再度损伤或发生骨化性肌炎,加重肘关节僵硬?

6.2术后护理

6.2.1维持有效固定

经常观察患者,查看固定位置有无变动,有无局部压迫症状,保持患肢功能位;如肘关节屈曲角度过大,影响桡动脉搏动时,应予调整后再固定?告知患儿及家长固定时限为3~4周,以便配合?

6.2.2功能锻炼?

6.3出院指导

6.3.1饮食

高蛋白?高热量?含钙丰富且易消化的饮食,多食蔬菜及水果?

6.3.2休息

与体位行长臂石膏托固定后,卧床时患肢垫枕与躯干平行;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吊于胸前?

6.3.3功能锻炼

家长应督促并指导患儿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功能?

6.3.4复查的指征及时间

石膏固定后,如患肢皮肤发绀?发凉?剧烈疼痛或感觉异常,应立即就诊?自石膏固定之日起,2周后复诊,分别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固定,防止畸形愈合?

参考文献

[1] 王林 . 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 . 医药前沿,2013,13.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2~16岁, 10岁以下28例占 (70.0%) 克氏针加张力带3例, 钢板固定3例。右侧21例, 左侧19例, 所有病例行手术切开内固定, 屈曲型骨折6例, 伸展型骨折28例;桡偏型骨折7例, 尺偏型骨折4例, 粉碎型骨折1例。按Mclintyrc分类:Ⅰ型 (Ⅰb) 6例, Ⅱ型10例 (Ⅱa 3例, Ⅱb 7例) , Ⅲ型19例 (Ⅲa 6例, Ⅲb 13例) ;合并肱动脉损伤1例;损伤22例。内固定方式:交叉克氏针30例, 克氏针加张力带3例, 钢板固定3例。

1.2 治疗方法

臂丛麻醉, 在止血带下操作采用肘内侧单切口, 切口取肱骨内下方前延伸, 探肱动脉, 正中神经及静脉, 牵引下行骨折解剖复位, 选直径1.5~2.0mm的克氏针, 自肱骨内外髁穿入克氏针, 尽量穿过断端中心, 针尾弯曲于皮外, 交叉内固定的钢针必须穿透近端骨皮质才能稳定固定。

针对两根交叉克氏针固定不稳定的最多用4根, 闭合穿针的方法针对外髁。采用短管型钢板螺钉将1例粉碎性骨折固定。用石膏托固定功能位, 14d以后拆除石膏, 开始功能煅炼。40d以后根据情况考虑拔除交叉克氏针, 开始功能锻炼。对就诊时间较长、局部肿胀严重的病例, 可考虑选尺骨鹰嘴牵引, 肿胀消退后再进一步处理。

2 结果

本组所有的病例都进行随访, 时间为8~60个月。术后2例并发肘内翻畸形, 有3枚克氏针出现松动;没有任何发生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的病例。

依照Flynn评定标准:丢失伸屈功能和丢失携带角在0°~5°为优, 6°~10°为良, 11°~15°为一般, >15°为差。本组优32例, 良6例, 一般2例, 优良率95.0%。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首选闭合复位是无可争议的。闭合复位若不成功再进行手术, 但要特别注意闭合复位次数不宜过多, 避免引起合并损伤, 加重局部出血, Hadlow[1]提出最多不超过三次。由于儿童特殊体质, 骨折的愈合速度比较快, 局部的血液循环也非常丰富, 大概都在14d左右即行使功能锻炼。但发生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可考虑延长时间恢复锻炼[2]。并且在医师的指导方法下进行功能锻炼。克氏针因为在交叉固定中钢针能穿透近端骨皮质起到固定的效果, 从而可作为内固定的首选。本组有3枚克氏针出现松动, 1侧钢针退出出现轻度肘内翻。究其原因克氏针未穿透近端骨皮质, 出现了松动, 故影响固定的效果。我们认为经肘内侧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早期功能锻炼, 并发症少, 应为治疗儿童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理想的方法。

摘要:目的 讨论3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及相关问题。方法 36例均采用手术开放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术中解剖复位, 保留尺骨鹰嘴的完整性。结果 手术组2例并发轻度肘内翻, 随访时间最长5年, 本组优良率达97.2%。结论 通过本组36例手术治疗, 认为手术精确复位牢固固定, 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可显著降低肘内翻发生率。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内固定,儿童

参考文献

[1]Famsworehc L, Smith PD, Mubarar SJ.Etiology of Su-prahrmerus[J]J Pediatr Otheop, 1998, 18 (1) :38-42.

髁上骨折 篇4

关键词 锁定板 股骨髁上骨折 优良率

股骨髁上骨折是指在股骨内外髁上5cm之内发生的骨折,多由外界暴力导致,经常呈粉碎性骨折,位置距离膝关节面较近,如果治疗方式不妥当会发生关节障碍[1],目前我国多采取非手术治疗方式。但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医生Healy即证实非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仅为35%,远低于手术治疗的81%,因此为了取得更好疗效,建议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股骨髁上骨折[2]。本研究对23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固定方法,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股骨髁上骨折患者23例,致骨折损伤原因各异,其中4例跌伤,5例重物砸伤或铁棍击伤,3例高处坠落,11例车祸损伤。患者年龄23~65岁,平均37岁,女性10例(43.5%)。患者按照AO/ASIF股骨远端分型,其中6例A1型,3例A2型,4例A3型,5例B1型,3例C2型,2例C3型。所有患者中11例(47.8%)属于开放性损伤。仅1例患者合并颅脑性损伤。

方法:患者骨折后在6~15天内行手术治疗,需要做如下准备。对于闭合性骨折患者,胫骨结节牵引6~8天,待患者情况稳定即行手术;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在6小时内完成创伤清理,使创口闭合,胫骨结节牵引11~15天,于创口完好愈合之后进行手术。术前患者需要做的检查包括膝关节、股骨、骨盆DR片,对于7例A2/A3型患者的膝关节进行CT检查。手术时先行麻醉,满意后取仰卧位,于股骨远端外侧位做手术切口,切口长度视术前骨缺损检查而定。如果患者骨缺损,切口长度需要保证显露骨折端,确保植骨;如果患者没有发生明显骨缺损,切口长度5~6cm。股直肌顺沿股外侧肌完成分离,到达骨膜位置后,进行牵引等使骨折复位,注意切勿牵连骨膜,使股骨远端的解剖位置和轴线关系恢复。以C型臂为视角,植入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调整好复位以及钢板位置。根据锁定装置,分别在骨折位置的远近端打入锁钉3~4颗。检查、缝合、包扎。术后给予抗感染、防血栓等药物治疗和适当的康复治疗。平均随访12个月(7~20个月),评价所有患者的优良率和观察并发症。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Merchan评分标准,活动范围、功能等5方面评价治疗优良性。

结 果

患者优良率:治疗后,18例患者评分为优,3例患者良,2例患者可,无患者差,优良率达到91.3%。

并发症:对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后发现,患者平均愈合时间是10周,未有锁定板等内固定物脱落、松动的情况发生,未发现伤口感染,未发生任何栓塞情况。

讨 论

股骨髁上骨折因外界暴力损伤等原因,造成膝关节附件部位损伤,软组织挫伤严重,骨折多移位,不妥善治疗后果严重。手术治疗方式有利于骨折复位,使血运正常,保证膝关节力线不变。目前术中固定的材料发展迅速,包括逆行交锁髓内钉、直行加压钢板[3]、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95度角钢、DCS等。普通钢板能较大程度的破坏骨折部位的周围血液供应;95度角钢操作复杂,不利于手术顺利完成;髓内钉固定效果不稳定,长期应用容易引发松动/脱落、关节僵硬、感染和行动障碍等并发症。

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也称为LISS钢板,是股骨远端骨折(包括股骨髁上骨折)手术内固定的新兴固定材料。其设计方式较为独特,钢板的锁孔与锁钉的设计巧妙,锁纹一致,匹配度高,旋紧鎖定之后,钢板和锁定完全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难以脱落或松动,支架稳定。其应用优势显著,具有固定稳定、操作简单、微创、利于愈合、应用广泛等优点[4]。

首先,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固定稳定,这是由其独特设计所决定,其设计方式从角度来看稳定性好,而且不像其他固定方式那样依赖增加骨面和骨板间的压力从而增加摩擦力维持稳定,而是利用固定支架维稳,给予运动负荷甚至轴向负荷均都难以发生松动,术后稳定性好,难以移位;第二,操作简单,因为不需要进行精确的骨板预弯和钢板帖服,只需调整合适角度放置支架,大大降低操作难度和繁复程度,避免了操作失误;第三,微创,术中不必暴露骨折部位,因为锁钉均可通过瞄准器旋入,对血运和骨膜伤害性小,实现了微创理念;第四,利于愈合,术中微创,软组织几乎不引起并发症,术后愈合快,感染率低;第五,广泛应用,股骨远端骨折多为粉碎性,若合并骨质疏松,其他固定方式应用困难,难以耐受,而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的结构特点非常合适。本研究也证明,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固定股骨髁上骨折优良率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东平,徐雄,钱腾飞,等.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J].吉林医学,2012,33(22):4750-4751.

2 卡纳尔,卢世璧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美)[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331.

3 杨腾衡,钟志年,劳积毅,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13):2540-254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5例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10(平均7.5)岁,其中肿胀严重伴桡动脉搏动不清8例,伴桡神经损伤6例,尺神经损伤4例,有开放性小伤口10例。X线检查示伸直型骨折22例,其中无移位或轻微移位32例,严重移位骨折10例;屈曲型骨折12例。

1.2 治疗方法

对15例无移位或轻微移位骨折行手法复位,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固定术,固定4周,石膏去除后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对25例手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石膏托固定2~3周,石膏外固定后即行握拳、伸掌功能锻炼。

2 临床观察和护理

2.1 入院护理

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循环、感觉、运动情况及桡动脉搏动情况。检查桡动脉搏动是否存在和注意其搏动的强弱变化。若搏动较弱或触不到者,应考虑为严重情况,要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判断有无血管危象,如见肢端发绀、肿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短,肢体皮肤有水疱,组织淤血者,要抬高患肢,调整外固定松紧度,解除过压力,增加静脉回流。如果见肢端皮肤苍白、发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感觉麻木,不能自主活动,被动伸屈时剧痛,肘关节高度肿胀,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减张处理,并严密观察前臂缺血症状是否缓解。卧位时患肢给予垫枕垫高,高于心脏水平(5~10cm)以利静脉、淋巴回流,减轻肿胀[1]。

2.2 心理护理

因患儿语言表达及认知能力差,受伤后多会出现不安和恐惧感,不能配合治疗。因此护士应热情、亲切、诚恳地态度,以解除患儿恐惧心理取得患儿的信任,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注意和患儿家长交流,使其在以后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得到有效的配合。

2.3 术前护理

常规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检查患肢皮肤有无水泡、压伤及感染。更重要的是再次详细观察患肢情况,如血循环是否良好,感觉、运动功能如何,并做好书面记录。按骨科常规备皮,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2]。

2.4 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根据麻醉的方式选择合适体位。连接各导管。 (2) 石膏护理抬高患肢并保持肢体骨折复位后的正确固定位置。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循环、感觉、运动情况及桡动脉搏动情况。观察和检查石膏边缘及未包石膏的骨突部位有无红肿、磨擦伤等早期压疮症状。如石膏内伤口没有感染,但有腐臭气味,可能是石膏内有压疮形成或组织坏死,应及时处理。 (3) 患肢血运观察和护理:密切观察患肢有无血管痉挛、肌肉供血不足的症状,肌肉缺血6h会造成缺血性挛缩,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现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减压措施,挽救患肢。还须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活动及桡动脉波动情况,若患者肢端皮肤发青、发绀、发冷、水肿、疼痛、麻木或感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减压处理。卧位时患肢给予垫枕垫高,高于心脏水平(5~10cm)以利静脉、淋巴回流,减轻肿胀。下床活动时,使用前臂吊带悬吊于胸前,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屈肘90°。等患儿恢复感觉后,询问患儿肩部是否疼痛,可以适当进行肩关节的运动,同时观察肩关节的功能[3]。 (4) 功能锻炼的护理:主要是对患肢肩、肘、腕的功能锻炼。因为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减少并发症,加速骨折愈合,并能促进患肢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防止关节粘连,所以早期进行手指及腕关节伸屈运动是必要的。在术后当日就可以进行握拳、屈伸手指的练习,到第2天可以增加腕关节的屈伸练习。依据患儿的适应能力,每个动作做12~24次,2次/天。活动以患儿不疲劳为度,并嘱患儿做患肢肌肉收缩活动,每个动作做24~36次,2~3次/天。活动范围要小,以患儿适应为度。禁忌反复做粗暴屈、伸肘关节。术后3个月行X线片检查,视骨折愈合情况,去除内固定。 (5) 出院指导:定期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功能锻炼。不做剧烈活动,避免碰触再次受伤。解除外固定后,鼓励患儿自主活动肘关节,但切忌家长用手给其强力扳拉活动,以防再损伤,使关节活动恢复不佳。如果出院时有些患儿尚未拆线。要指导患儿家属保持切口敷料外观干燥。发现异常应及时复诊。

3 结果

本科对45例随访1~3年,肘关节功能优3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8%骨折均在4~6周内愈合,肘关节功能均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采用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4 体会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主要有4种:尺骨鹰嘴骨牵引或皮外肤牵引、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尺骨鹰嘴骨牵引或皮肤牵引加小夹板外固定和手术治疗。要有正确的治疗,及时的心理护理、术后病情观察、功能锻炼指导。只有通过综合观察分析、准确有效的护理,才能防患于未然,杜绝严重后果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伶, 王祖梅, 李浩, 等.小儿MclntyreⅢ型肱骨髁上骨折58例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8, 16 (3) :929-930.

[2]毕宏政, 黄明利, 杨茂清.桡偏复位外侧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中医正骨, 2006, 18 (9) :21.

小切口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4~11岁,平均8.7岁;跌倒摔伤48例,车祸8例;伸直型髁上骨折49例;屈曲型7例;跌伤41例,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7例。手术时间:伤后3 h~8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或静脉复合全麻,患者取仰卧位,空气止血带下,沿肱三头肌外缘作纵形切口,从肱三头肌和肱桡肌之间进入,注意勿损伤其深面桡神经与前臂外侧皮神经,暴露骨折端,将骨折复位后用直径1.5~2.0 mm克氏针交叉固定,1枚经肱骨外髁穿向肘关节内上方,通过骨折线穿过骨折近端内侧骨皮质,1枚向骨折近端穿向内下方,与第1枚克氏针交叉,若为横断骨折两枚克氏针不应在骨折线上交叉,否则会出现旋转不稳定,穿透肱骨内髁皮质,交叉克氏针以刚过对侧骨皮质为宜,以免损伤神经,如对位欠佳亦可内侧切开对位,针尾剪短折弯留于皮下或皮外,活动肘关节检查骨折固定牢靠程度,C臂透视对位良好后,逐层关闭伤口,伤口放置引流片,石膏托固定肘关节3~4周。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7 d,开放伤口延长至7~10 d,术后24 h拔出引流,3~4周去除克氏针。

2 结果

参照Flynm临床评定标准[3],优:42例(75%);良:11例(19.6%);可:3例(占5.35%)。伤口均甲级愈合,5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在1~6个月临床愈合。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骨折,占儿童骨折的3%~18%,儿童骨折的60%[4],移位致畸形愈合率高,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常并发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复位不佳易导致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早期处理不当易出现Volkman挛缩[5],肘关节强直治疗一般首选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尺骨鹰嘴骨牵引、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6,7],但由于骨折类型及髁上骨解剖特点,手法复位及达到对位后外固定维持较困难,骨折易发生再移位,肘内翻发生率高,外固定时间长,不能早期功能锻炼,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相对牢靠,损伤小,无骨膜剥离,骨痂易于生长,利于骨折愈合,但需专业设备,反复复位易致患肢肿胀,易损伤尺神经[8],手法复位失败、难以复位及有血管危象需手术切开复位,传统手术行肘后舌形瓣切开肱三头肌,暴露骨折断端行内固定,肱骨骨折往往骨折部位后侧骨膜完整的,后侧入路需广泛切断或剥离软组织和骨膜,虽骨折显露好,直视下游离尺神经,但创伤大,但创伤大,出血多,术时延长,愈后肱三头肌与肱骨下端及周围组织发生广泛粘连与挛缩,破坏伸肘装置完整性,不能早期活动,导致关节僵硬。肘内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见并发症,肘内翻发生机制主要有骨折远端内倾,尺侧移位,旋转移位,内侧皮质塌陷内倾内旋。现大都认为肘内翻发生主要是复位不良,内固定不牢靠,骨折愈合过程中内外侧应力不均所致。所以良好的复位、坚强内固定配合牢固的外固定是预防肘内翻的有效方法。远端骨折端向尺侧移位是导致肘内翻的一个重要因素,桡偏型骨折的远侧端向尺侧移位或倾斜的机会较少,故不易形成肘内翻。因而对于难以达到解剖复位的骨折,行矫正过枉桡偏是预防肘内翻有效方法之一。

肱骨髁上骨折无论采取何种手术入路,术后肘关节都易发生异位骨化及关节僵硬,术中止血彻底,充分引流是有效预防措施。本组术后行常规引流无感染、异位骨化及关节僵硬。肘外侧小切口经肘关节外侧入路,避免肱三头肌损伤,消除舌形瓣入路造成过多肌肉软组织损伤,保留了伸肘装置的完整性减轻了早期功能锻炼的疼痛。可以直接观察到肱骨前倾角,旋转及尺偏畸形是否矫正[9],骨膜下操作,不打开关节囊,对正常装置损伤小,减少组织及关节粘连,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克氏针固定均穿过对侧骨皮质形成交叉,能较稳定固定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肘关节功能障碍。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保证肘关节的功能恢复,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均是关键[10]。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刘保琨,张质彬,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1):659.

[2]王亦聪.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5.

[3]Flynm J C,Matthems J C,Benoit R L.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sixteen years experience with long-term follow-up[J].J Bone joint Surg,1974,56(2):263.

[4]周荣平,凌强,李太强,等.改良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复杂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12):1179-1180.

[5]郭士方.儿童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8):1433-1434.

[6]陈绎志,林柏洪,李线.闭式穿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J].中医正骨,2006,12(18):935.

[7]邢攸军,韩照江,黄瑞超,等.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正骨,2008,10(20):55.

[8]刘自贵.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后致尺神经麻痹14例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4):251.

[9]蒋栋,李立东,陈忠俊.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06,13(8):39.

髁上骨折 篇7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综合疗法,手法复位,中药外敷

肱骨髁上骨折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肱骨髁和肱骨骨干交界处发生的骨折类型, 临床发生率占肘部骨折的第一位[1]。常规的手术方式在治疗后效果不明显, 术后对儿童的创伤性较大, 恢复时间长, 并发症较多[2]。我院采用了中医综合方式, 给予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以及中药外敷的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与常规手法复位比较, 其临床效果显著。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肱骨髁上骨折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中, 男性23例, 女性14例, 年龄5~31岁, 平均年龄 (19.6±3.2) 岁, 骨折原因:跌倒23例、车祸10例、高处坠落4例。观察组中, 男性24 例, 女性13 例, 年龄4~32岁, 平均年龄 (19.9±3.5) 岁, 骨折原因:跌倒22例、车祸10例、高处坠落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法复位, 纠正移位。 患者局麻后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复位, 一位护理人员手握患者患侧上臂, 另一人员手握患者患侧前臂以及手腕, 肘部呈半屈曲位, 顺势进行牵引。 护理人员在牵引的基础上, 徐徐将患者肘部屈曲至70°左右的角度, 随后进行常规的夹板固定, 转入病房后随时观察患者骨折部位的变化。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以及中药外敷方式治疗。患者常规手法复位后采用中医推拿术对患者肘部进行缓慢的推拿, 活血化瘀, 固定后开始使患者练习手指的握拳运动以及腕部的屈伸, 减轻前臂以及手的肿胀[3]。外敷中药方剂组成:桂枝10g、红花10g、乌药10g、桃仁10g、莪术10g、羌活20g、独活15g。药物混合后加入陈醋80g研磨成粉末, 敷于骨折部位, 连续敷60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和肘关节功能评分。

1.3 疗效判定标准[4]

治愈:临床检查结果显示骨折愈合完全, 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外形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骨折部位部分愈合, 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但尚未完全恢复, 外形恢复效果一般;无效: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骨折尚未愈合, 患者肘关节功能尚未恢复, 患侧有明显的疼痛感。总有效率= (痊愈+好转)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2for Window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59%, 高于对照组的75.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肘关节功能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 (22.5±6.5) d和 (33.5±9.5) d,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s)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其骨折发生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 并且发病率较高。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以及交通事故伤等, 根据骨折的类型可以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5]。如果骨折后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患肢缺血性肌肉挛缩或者肘内翻产生畸形, 因此治疗时应加以注意。

肱骨髁上骨折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整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技术, 既往报道和研究发现[6], 中医治疗方法与西医的临床手术治疗疗效差异不大, 而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对于患者疗效的提升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鉴于此, 我院提出了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以及中药外敷等中医综合疗法, 手法复位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 同时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及经济负担;中医临床处理措施和方法, 对于患者骨痂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同时中药外敷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可产生一定的消肿化瘀壮筋骨作用, 还起到了疏肝通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结果同时表明, 与常规的手法复位结果相比, 采用中医综合方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肘关节各项评分均较高, 同时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快, 效果显著, 肘关节评分显著升高, 创伤及疼痛程度减轻, 提高了患者的骨折愈后生活质量, 操作简单, 值得中医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尚伟.中医手法复位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2) :75-77.

[2]申明高, 周清, 戴政, 等.中医手法复位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32) :33-35.

[3]张高耀, 江学东, 吴赘.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9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23) :73-75.

[4]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6-138.

[5]巩四海, 金善汝, 张福琴, 等.中医手法整复及加强石膏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J].陕西中医, 2006, 27 (5) :516-518.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8例治疗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 男34例, 女24例;年龄3~9 (平均7) 岁;其中左肱骨髁上骨折33例, 右肱骨髁上骨折25例;伸展型45例 (77.6%) , 屈曲型13例 (22.4%) 。

1.2 方法

无移位的青枝骨折或仅有轻度前后成角移位、无侧方移位的骨折可不必整复, 用杉树皮制成直角托板加肘“8”字绷带固定, 或外敷药加三角巾悬托, 或应用石膏托加颈腕带3周即可恢复。新鲜的肱骨髁上骨折有移位者, 肿胀不严重, 无血管、神经损伤时均可采用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手法是先整复侧方移位, 再整复前后移位, 然后夹板固定、功能锻炼。

1.2.1 手法整复外固定

本组38例, 均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1.2.1. 1 整复

患者仰卧, 肘屈60°, 前臂置于中立位, 一般采用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两助手分别握住伤肢上臂和前臂远端及肘窝下方, 沿伤肢上臂的纵轴线进行拔伸牵引, 即可逐渐矫正重叠, 缩短移位、旋转及成角移位。

可先整复桡偏或尺偏移位:一般以远端骨折端尺偏移位为多见, 方法是在上述牵引下, 术者两手分别置于上臂远端的前后方, 虎口朝伤肢远端, 以两手2~5指固定近端骨折端的外侧, 两手拇指置于骨折端的内侧, 并用力向外侧推挤, 即以“两点捺正法”矫正远骨折端向尺侧移位。若较重的桡偏移位, 整复应用“两点捺正法”, 唯手指按压处和用力方向同上述相反, 轻度桡偏可不整复。

然后整复远骨折端的前后移位:如为伸展型骨折, 术者以两拇指在伤肢肘后顶住远骨折端的后方, 用力向前推按。两手2~5指置于近骨折端的前方, 并向后按压, 与此同时, 助手将伤肢肘关节屈曲至90°或>90°, 使前后得到矫正。如屈曲型由远骨折端向前侧方移位, 术者以两手拇指在伤肘前顶住远骨折端向后按压, 两手2~5指置于近骨折端的后方并向前端提, 同时助手将伤肢肘关节伸展到60°左右。

两型骨折复位后, 可在伤肢远端做纵轴叩击或加压, 用力恰当使两骨折端嵌插, 加强骨折端稳定。

1.2.1. 2 固定

有两种固定方法效果相同, 即上臂超关节固定法和鼎式夹板固定法。

1.2.1. 2. 1 上臂超肘关节小夹板固定法

用薄木板, 其宽度和长度是:前后各两块木板, 从腋窝前起到腕关节上, 前后夹板相当, 肘关节处两面贴上等宽胶布曲成90°角, 宽度为伤肢最大周径1/5;内侧夹板由腋窝起至肱骨内上髁下1cm上, 外侧夹板由肱骨大结节起至肱骨外上髁下1cm上, 两块夹板宽度为伤肢最大周径的1/6。

固定垫的安法:在内侧、外侧及前侧后侧夹板上相应的位置上加固定垫。如为伸展型前侧垫加在近骨折端, 后侧垫加在远骨折端;屈曲型固定垫的安放与上述相反。为防止并发肘内翻畸形, 如尺偏移位骨折, 可在内侧夹板上、下两端各放一固定垫, 并在外侧夹板上相当于近骨折端外侧固定垫加大、加厚, 按三垫固定法的原则, 使骨折端有轻度的向内成角。对于桡偏移位骨折者, 内外侧夹板可不加固定垫, 如移位较严重, 可在外侧夹板的远端和内侧夹板相当于近骨折端处各加一平垫, 即两垫固定法, 但不宜过厚, 防止矫枉过正产生肘内翻畸形。

1.2.1. 2. 2 鼎式夹板固定法

用柳木制成, 竹板也可, 共四块宽度均为上臂最大周径1/5左右。长度:外侧及后侧由肱骨大结节平面至肘下3cm, 内侧夹板由腋窝至肘下3cm, 前侧夹板由腋窝水平至肘窝, 在内、外、后夹板下端, 距左右边缘1厘米处各钻一个孔, 作为穿长布带包扎连接三块夹板远端之用。前侧夹板下端亦钻两孔贯穿一长约50cm的布带后, 并用棉垫包成大头垫。固定端的安防原则同超关节小夹板固定法。术后3周内应加一前臂托板, 将前臂固定于旋前位。根据伸展型和屈曲型不同, 将肘关节放置在90°和60°位置上。小夹板固定后, 应密切观察伤肢血液循环, 特别是桡动脉搏动情况, 如有不良情况, 立即调节夹板松紧度。且在固定期间, 注意骨折端有无向外成角移位 (肘内翻) 或远骨折端有无内旋移位, 如发现后应及时纠正。一般小夹板固定时间3~4周, 骨折临床愈合后, 即可拆除夹板。

1.2.1. 3 功能锻炼

肱骨髁上骨折, 一经整复小夹板固定之后, 即可开始功能锻炼, 早期可活动腕指, 中期 (2周后) 可做肘关节伸曲活动和前臂旋转活动。但应注意, 屈曲型骨折肘关节不能做过度屈曲活动, 伸展型不能做过度伸展活动。后期骨折临床愈合后, 拆除夹板, 除上述功能锻炼外, 加做沿伤肢纵轴轻轻叩击。Ⅲ期功能锻炼均须循序渐进, 不可强力为之。

1.2.1. 4 药物治疗

在早期活血化瘀, 如内服复元活血汤, 成药如七厘散、跌打丸, 中晚期一般不用药物。

1.2.2 尺骨鹰嘴突骨牵引而后固定

本组16例, 患者局部肿胀严重, 张力性水疱形成, 皮肤有不同程度损伤, 采用尺骨鹰嘴突骨牵引6~10d, 肿胀消退, 皮肤外伤愈合, 骨折稳定后, 改为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2~3周。牵引穿针时切勿尺神经。

1.2.3 手术治疗

本组4例, 均为开放性骨折, 行清创后经皮从内、外上髁各钻入一枚克氏针, 将骨折交叉固定。克氏针钻入的方向, 应与肱骨纵轴呈35°~45°角, 向后倾斜10°, 两克氏针应在骨折近端数毫米处交叉, 而不是在骨折线处交叉, 这样可以获得坚强的生物力学效应。针尖穿过对侧皮骨, 针尾可留在皮外, 便于拔除。钻入内侧克氏针时, 慎勿伤及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术后石膏托固定, 伸展型与屈曲型均固定在90°位, 3~4周后拔针, 去石膏, 开始肘关节伸屈活动[2]。

2 结果

本组58例, 全部得到随访, 随访期6~36个月, 平均20个月, 所有病例获得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5~12个周, 平均7.6周, 根据李相民等评定标准, 优45例 (77.6%) , 良8例 (13.8%) , 可5例 (8.6%) , 差0例, 优良率 (91.4%) 。

3 讨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骨折, 如果得到早期的正确治疗, 骨折后的功能预后是很好的[1,2]。

3.1 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局部肿胀不严重, 骨折新鲜, 皮肤完整的可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对损伤严重, 皮肤软组织挫伤, 有张力性水疱形成的, 骨折粉碎不稳定的可采用尺骨鹰嘴突骨牵引治疗后改为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对开放性骨折, 彻底清创, 可采用切口直视下复位, 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

3.2 并发症的早期预防与处理

3.2.1 缺血性肌挛缩

如在组织发生变性之前 (6~8h) 得到正确处理, 多能恢复正常血液供给, 伤肢可以完全复原。如缺血性肌挛缩已发生, 可用按摩、理疗、内服外用活血化瘀类药物, 并在前臂部安装腕指弹力功能装置, 亦可取得效果。较严重者须采用手术治疗。

3.2.2 神经损伤

以正中神经损伤为多见, 其次桡尺神经损伤, 一般多为挫伤, 2~3个月后开始恢复, 可内服通络活血中药, 外用中药熏洗, 促进神经恢复。

3.2.3 肘内翻

是常见的并发症, 以尺偏移位发生率高, 多发生在骨折后3个月内, 有以下预防措施: (1) 复位手法要轻巧, 要求一次整复成功。 (2) 有尺偏移位的伸展型骨折, 如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者, 可先整复尺偏移位, 待尺偏移位完全改善, 再做前后移位的整复, 亦可“矫枉过正”, 有意造成不超过1/4的桡侧移位, 可预防肘内翻的发生。 (3) 为了防止发生肘内翻畸形后遗症, 在复位时应外展前臂, 挤压外侧骨皮质, 使两骨折端外侧嵌插, 然后前臂置于极度旋前位。 (4) 常规在内外侧小夹板上使用三垫固定法, 伤肢外侧固定垫较厚, 此种三垫产生的杠杆力, 有预防向外成角的作用。 (5) 防止远骨折端内旋, 在小夹板外再加上肢外旋托架。

以上数种措施, 有选择地使用, 可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3.2.4 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早期X线片上软组织内呈现云雾状阴影, 以后逐渐骨化和局限。早期可内服活血化瘀药物, 如七厘散、复元活血汤, 外用熏洗汤药, 舒筋活血。晚期内服透骨丹, 外用舒筋汤熏洗局部, 若严重影响肘关节活动功能, 且局部骨化局限时, 可考虑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李相民, 洛长河, 张兴志, 等.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5例体会[J].骨与关节挫伤杂志, 1996, 6 (4) :228-230.

髁上骨折 篇9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固定;功能锻炼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肘部多发性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均比较困难,处理不当可引起Volkman缺血性肌肉挛缩或肘内翻畸形,临床治疗需慎重对待。自2005年5月到2012年4月,我科对29例重度移位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经术前准备充分,积极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的观察及系统的功能锻炼,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4.5~14岁,平均8.5岁。按Pirone分型[1]:Ⅱb型8例,Ⅲ型2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正中神经挫伤2例。尺偏型20例,桡偏型9例。外侧穿针1例,内侧穿针4例,内、外侧均穿针24例。单针固定2例,多针固定2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8小时~7天。初次复位10例,非初次复位19例。

2. 手术方法 手术在全麻或臂丛麻醉下进行。将一台C臂X光机置于健侧,C型臂横穿手术台,垂直放置,透视正位。另一台C臂X光机置于患侧,水平放置,透视侧位。两机C臂相互垂直,标出肘后三角。先行手法复位纠正骨折移位,然后钻入直径1.5~2.0mm的克氏针固定,并注意避开尺神经。正、侧位透视确定复位固定良好。折弯剪短克氏针,针尾留于皮外。屈肘100~90o、前臂轻度旋前位,长臂过腕石膏后托固定,肘前方绷带8字法缠绕,防止肘窝受压。3周去除石膏,指导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6周拔除克氏针。

3. 判定标准 进行X线肘关节提携角的测量,以及肘关节活动度的临床评估,按Flynn标准[2]评价:优:丢失提携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在0~5o ,良:丢失提携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在5~10o ,可:丢失提携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在10~15o,差:丢失提携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15o。

4.结果 本组29例获随访6~36月,骨折均愈合,未出现缺血性肌肉挛缩,两例正中神经挫伤均完全恢复。内侧穿针引起暂时性尺神经损伤2例,3月内逐渐恢复。无严重针道感染。综合评价结果: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3.1%。

护 理

1.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均由于意外创伤、疼痛导致恐惧不安、依赖、焦虑、激惹性增高、反抗等情绪反应,首先正确评估患儿的心理反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个性化护理。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接待他们,减轻恐惧。允许7岁以下的患儿哭闹发泄,不加训斥,通过提供玩具,讲故事,听儿歌建立感情;对7岁以上的患儿,给予鼓励,表扬。同时要注意患儿家长的心理支持和沟通。Brennan等[3]研究发现,家长的不适情绪越高,患儿的不适情绪也越高。患儿家长的焦虑水平与患儿合作程度成正相关[4]。因此在患儿治疗前与家长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因家长惊慌或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增加患儿的恐惧心理。

2.体位护理 本组病例均有患处疼痛,明显畸形、肿胀,为防止尖锐的骨折端刺伤血管,术前予平卧位,患肢用衬垫软厚的宽石膏托固定患肢,并悬吊抬高促进肢体退肿。术后患肢屈肘100~90o、前臂轻度旋前位,长臂过腕石膏后托固定给予持续悬吊抬高。注意保持石膏托干燥,无变形,无松动。

3..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常伴有肱动脉损伤或受压,易造成前臂肌肉缺血,坏死而纤维化,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要注意桡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手指有无发凉、发绀;另外骨折术后3-5天为肿胀高峰期[5],要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疼痛的性质,有无传向远端且进行性加重,感觉有无异常,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由于正中神经、桡神经紧贴骨质下行,当发生骨折时,移位的骨折端易挤压刺伤或刺断神经,要仔细观察患肢的运动感觉情况。由于观察仔细,护理全面,本组病例未发生缺血性肌挛缩,两例正中神经挫伤均完全恢复,内侧穿针引起暂时性尺神经损伤2例,也在3月内逐渐恢复。

4.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功能重建和预防肘内翻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6]。要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便得到家长的重视和合作。要积极协助患儿加强功能锻炼,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循序渐进。早期以主动伸屈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为主。术后第一天开始指导患儿进行充分的握拳伸指活动,每次20-30下,每天3次,逐渐增加。鼓励在疼痛可耐受的情况下,每次伸指应尽量伸直。逐渐进行患侧肩关节外展、外旋练习,每天2-3次。一周后可加大活动量,每次应坚持300-500下,以促进功能恢复。3-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后以肘关节的主动、助动活动为主,提高肘关节屈伸度。指导患儿取端坐位,用力伸屈肘关节至最大限度,每组20个,每次2-3组,每天2次;也可以指导患儿取端坐位,双手握一木棍,用健侧上肢带动患肢进行助动伸屈肘关节,每次力求做到最大范围,并停留1分钟,每组20个,每次2-3组,每天3-4次[7]。本组患儿功能锻炼过程中最突出问题是疼痛,经过解释和鼓励均能坚持锻炼。

5. 出院指导 因为患儿住院时间短,在出院之前必须根据患儿功能锻炼的进展,因人而异,教会家长后续锻炼的方法。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锐利的肱骨近折端移位后常将肱肌﹑肱二头肌割伤,愈合时形成瘢痕组织,影响肘关节伸屈,待其软化后关节功能才能完全恢复。告诫家长切忌用手进行强力扳拉,以防肌肉进一步损伤,导致骨化性肌炎。并要求家长定期带患儿返院复查,及时纠差、纠偏。

小 结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优点,该术式的应用有效降低了Volkman缺血性肌肉挛缩或肘内翻畸形的发生。通过本组患儿的护理,我们体会到系统有效的功能锻炼是术后功能重建的重要保证,护士应根据儿童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同时重视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多沟通,多解释使其积极配合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Pirone AM. Graham HK Krajbzh JI. Management of displaced extension type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as in children [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8, 70: 641-650

[2]Flynn JC, Mantthews JG, Benoit RL. 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sisteen years'experience with longterm follow-up [J]. Bone Jiont Surg (Am) ,1974, 56: 263-272

[3]Willis A,Fowler B,Rea S.Testing nurses burn injury knowledge [J]. Australian Nursing Joumal, 2007, 14 (8):30-31

[4]劉佩珍,温苑明,钟静. 家长焦虑水平对择期手术患儿合作程度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8, 7 (6): 8

[5]张淑卿,韦小玲. 护理程序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护理的应用[J]. 中医正骨,2005,18(1):73

[6]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428-431

儿童肱骨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肱骨骨髁上骨折的儿童患者90例, 男47例, 女43例;年龄4~15 (7.4±2.5) 岁。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观察组男24例, 女21例;年龄4~14 (7.2±2.8) 岁;对照组男23例, 女22例;年龄5~14 (7.7±2.1) 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患者多有外伤史, 肘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2) X线检查:常规正位片及侧位片进行确诊, 影像显示骨折线存在 (位于为横断或位于鹰嘴水平方向或上方) 。

1.3 方法

术前对所有存在开放性伤口患者进行消毒、清创处理, 防止术中感染。给予全身麻醉或臂丛局部麻醉。对照组患者于肘外侧入路, 切开皮肤后逐层剥离, 由肱桡肌及肱三头肌之间进入, 暴露骨折断端, 注意骨折部位前侧、后侧, 避免伤及神经[1]。寻找骨折断端后进行复位, 将克氏针钻入肱骨外髁最高点, 待克氏针穿出约2~3cm后, 将针尾端埋于皮下;观察组患者采用Campblle's入路, 其余手术治疗同前。出现神经损伤或血管损伤的患者, 针对性给予神经松懈、血管吻合治疗。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失, X线显示骨痂形成, 骨折部位对位对线整齐, 肘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屈伸活动正常;有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X线显示骨痂部分形成, 肘关节功能活动好转, 屈伸活动受限<15°;无效:患者主要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反加重, X线显示无骨痂形成, 骨折线仍存在, 肘关节功能活动无好转, 屈伸活动受限>15°。治疗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病例×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71.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肱骨骨髁上骨折多由外伤导致, 骨折类型主要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两大类, 根据骨折偏向不同, 分为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桡偏型。由于小儿体征特殊性, 部分患者未能及时发现, 常导致疾病治疗的延误[1]。因此, 及时诊断及治疗对于疾病恢复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临床上由于肱骨骨髁上骨折部位特殊性, 常需与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如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得当, 将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主要包括肘内翻、肘外翻、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损伤较多、少数患者出现桡神经或尺神经损伤) 、骨化性肌炎等。因此, 寻找准确的手术方法成为医师主要关注课题之一。而手术入路方法的准确选择, 不仅减少手术治疗时间, 同时提高治疗有效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2]。有研究表明, 骨折患者经复位后, 即使骨折对位对线整齐, 但仍会出现肘关节内翻现象[3]。Campblle's入路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肘内翻情况, 及时切开内侧骨膜的同时, 减少来源于内侧的压力, 降低肘内翻发生率。患者术后应及时进行恢复训练, 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活动, 后逐渐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 一定程度上提高骨折部位恢复速度。

本结果表明, 通过对肱骨骨髁上骨折的90例儿童患者分别应用Campblle's入路手术治疗和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应用Campblle's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 使用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11%,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这表明, 应用Campblle's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肱骨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临床疗效显著, 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有效率, 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是治疗肱骨骨髁上骨折有效手术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肱骨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肱骨骨髁上骨折的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Campblle's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对照组使用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71.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Campblle's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骨髁上骨折, 手术效果显著,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折, 肱骨骨髁上,手术治疗,Campblle's入路,外侧入路,儿童

参考文献

[1] 袁奇亮.肱三头肌正中切开手术治疗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20例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及治疗杂志, 2010, 24 (3) :297.

[2] 吴昱成.小儿肱骨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5) :592.

上一篇:大空间交通建筑下一篇:贸易战争与商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