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间交通建筑(精选10篇)
大空间交通建筑 篇1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成为了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需品,这为城市交通带来非常大的负担,再加上城市人口爆炸性增加,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建筑不断增加,而且各个建筑独立封闭,阻碍交通空间的顺畅性,导致城市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基于这些问题,不得不改变老式的城市建设理念,以人为本,合理创新,更加科学的整合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不仅在二维空间里调整空间利用,更应试着在三维空间中将建筑物与交通空间反复穿插应用,将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充分融合在一起,解决交通拥堵以及城市住房问题,城市的可用空间得到大大增加的同时,城市设计者就可以有更多的思路来设计居民的文化设施,加大绿化面积,建立新的富有活力的城市建筑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
1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合理化整合可以有效为城市发展建设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城市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铺设了基础。对于当下而言,更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住房紧张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然而想要合适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却面临着很多难题,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整合形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现有的城市建筑的对规划的限制和交通空间的不合理利用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想要更好的建设城市文明,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就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障。同时,为了迎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新的建筑形式必然不同于老式,会采用很多新式的建筑结构,这就需要有先进的设备、高强度的材料以及高精的的操作相互结合来完成。再加上在整合过程中还会有其它的问题产生,这就要求有相当先进的技术与操作人员才能完成对城市建筑结构与交通结构的整合。
1.2整合建筑之间的连续性差,无法完成交通运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建筑的联系部分不可能做的和公路一样,所以大都用来供城市居民散步观赏。而这对交通运输方面的帮助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空间利用率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却并没有很好的整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联系。同时,如果这些建筑不能为居民提供足够多的便利,那么反而会成为空间和材料资源的浪费。比如很多城市都会在公路的交叉口修建公园,但是这些地方很多都远离居民区,而且周围车流量大,这就会导致很少有人进去观赏,不仅达不到承担交通功能的目的,还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1.3整合形态与原有建筑不协调
对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在原有的城市建筑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会导致原有建筑对整合方案的限制,新的整合空间如果不能很好的与原有空间结合反而会破坏城市的建设,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都会修建天桥等来方便人们的出行,这虽然在实际作用上给予居民很大的便利,然而在城市美观上它们却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破坏城市面貌。同时,想要完成整合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和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制定长久地计划,坚持并不断改进才能完成,这就对政策的执行力度有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小城市中某些建筑修建一半然后转而修建其它建筑的现象并不少见。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将使建筑建设更规范化、合理化,为城市的长久发展带来巨大好处。
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策略
结合以上对当下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现状及面临的难题,并考虑人性化设计理念,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关于整合的设想。应积极应对社会中的问题并敢于创新,坚持整合方案,为城市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有效的贡献。
2.1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原则
首先,城市建筑空间和城市交通空间相互影响,共同存在。想要完成对他们的整合应该坚持互动兼容性的原则,保证在同一空间中建筑和交通都可以进行,并且相互之间不会影响。同时要保证功能运作时间的互补性,比如上下班时间的车辆高峰期保证它的交通空间特征,而在居民活动热闹的时候,比如傍晚,又可以用来供城市居民娱乐。两种功能的互补和独立进行是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必要条件。
其次,对城市空间的整合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更好的生活换件,创造更便利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人性化原则。放弃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人性的想法,从人们的需要出发设计方案,进行人性化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
最后,在保证合理化的前提下还要保证整合的安全性以及生态型原则。安全作为日常行为的一大准则在哪里都是不容忽视的,所有的建筑设施都必须在保证周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完成建设;保证了人的安全以后就不得不考虑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为了城市长久的发展,坚持生态性原则保证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方法及设想
2.2.1充分考虑交通空间应用,对地面建筑进行整合
在地面部分,城市的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完全混合到了一起,对此常用的整合方法包括商业步行街、城市的公交路线穿过建筑内部,或穿过建筑底层如地铁等。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空间整合方式,比如说轨道交通站与房屋整合到一起、商业区与城市交通步行系统的整合、城市汽车穿过居民建筑的整合等。
2.2.2充分挖掘空间的利用潜力,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地面上的生活,向高空中的空间发展就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且在城市人地矛盾日益激化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将越来越高层化和地下深层化,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的办公化应用和地下建筑的娱乐、停车等的应用以及地铁的运行。在将来可能出现空中步道、空中轨道等设施来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同时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可以在社区在周围建设服务设施齐全的高密度结构建筑群,是市民在住宿区附近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减少市民对公路的利用率,以此来完成对交通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整合。
2.2.3建设高密集型建筑群,小范围内规划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
这种建筑群具有开放性、简约化的特征,会有大量市民生活在小范围中,要求人人都能享受范围内的所有服务项目并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不仅是市民之间的和谐相处,还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生活模式对周边的生活环境及其中的居民都有很高的要求,不过另一方面来看,从小范围内更容易完成对建筑环境和交通环境的整合,将城市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建筑群,从零到整地进行空间整合,完成整体的整合,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
3总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城市的空间利用率,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也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非常广阔的,所以要研究的东西也还有很多,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方面都有其独立的研究内容。为解决城市的人地矛盾和交通拥挤问题,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大鹏.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相互整合分析[J].中华民居,2013,(30):338-339.
[2]何培志,郭才军.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关系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2014,(2):19-19.
[3]梁世强.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设计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6):647.
大空间交通建筑 篇2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通常是指最近两处柱所承载的梁宽不小于60米,净空高度大于8米的民用和工业建筑以及净空高度大于12米的仓库建筑。根据建筑形式可分为四类:
(1)展览馆、礼堂、剧场、体育馆、侯车(船、机)厅类建筑。多采用大跨度钢架结构,为净空较高的单层建筑。现代的候车(船、机)厅功能日趋多样化,演变为多层,各层通过电动扶梯连为一体。
(2)中庭式共享大空间建筑。中庭将各层连通,形成立体大空间结构。
(3)大型商、市场类建筑。层高不高,但平面面积较大,空间内无实体墙,多采用柱、空心墙、防火卷帘等进行分隔。
(4)大跨度厂房。多采用钢架结构。
可见,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垂直净空高、上下中庭贯通、水平跨度大,多为人员密集或火灾荷载集中场所,区域使用功能统一,空间缺少分隔,行动距离长。主要表现为以下火灾特点:
1.1 火灾荷载大,火灾隐患突出,火势发展蔓延迅速。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高净空、大中庭、长跨度的特殊结构,有利于烟气快速流动,使火灾的迅速蔓延扩大成为可能。加之,单位火灾荷载大,一旦局部起火,瞬间形成大面积燃烧态势。一些大型商、市场类建筑,业主产权和经营方式多元化,管理无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轻视消防安全管理,造成内部灭火、分隔等消防设施配备不到位或故障瘫痪,防火间距(通道)被占用等重大火灾隐患,客观上为火势的发展蔓延提供了条件。
1.2 人员流动量大,疏散困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多为人员密集场所,人员流动性强,人流量大。火灾发生后,建筑内部被困人员大量涌向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极易因拥挤、踩踏造成群死群伤。建筑内较远的水平距离,也不利于人员快速有效疏散。
1.3 火灾现场高温、浓烟、毒气,环境复杂,难以实施内攻近战。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内部多采用可燃材料装修,燃烧产生的炙热高温和大量有毒烟气不利于救援人员进入内部。加之自然排烟不畅,现场高温热烟气积聚不散,内部浓烟弥漫,给人员搜救及内攻灭火带来极大困难。
1.4 障碍物多,作战纵深长,难以实施分隔堵截。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内部障碍物多,从入口到着火区纵深距离长,使得救援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打开进攻通道或建立阻火隔离带实施有效分隔堵截。
1.5 耐火性能差,易引发建筑坍塌事故。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水平跨度大,多采用钢结构支撑。由于材质单一,火灾中钢材升温极快,15分钟左右达到钢材料的耐火极限(550℃)。灭火冷却射水,骤冷、骤热使建筑构件强度大幅降低,降至正常强度一半左右,最终失去承重能力发生垮塌。
1.6 周边环境复杂,无法及时有效开展救援。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多处于城市闹市区繁华地带,车流、人流量大,若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发生火灾,因交通堵塞,消防车辆人员无法及时赶到现场实施救援。建筑体量大,外部作业面长,参战车辆多,通信联络困难,火灾现场混乱,无法适时调整力量部署,转移进攻阵地。
1.7 参战力量多,作战时间长,保障任务繁重。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过火面积大,燃烧猛烈,需要的参战力量多,持续作战时间长,现场需要及时补充装备、物资、供水、生活、燃料等,战勤保障要求高,难度大。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处置对策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处置,指挥员应当坚决贯彻“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根据火灾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技战术措施和处置对策。
2.1 火灾初期阶段。
火势尚未突破外壳,燃烧时间在15分钟之内,到场力量应迅速查明火情,以内攻为主,控制火势蔓延扩大。
2.1.1 内部侦察。大跨度大空间建筑跨度较大,为节省侦察时间,尽快掌握内部情况,降低危险度,可采取跨度两侧对向双进的侦察方式。侦察组应重点查明:一是被困人员的数量、位置及受烟火威胁的程度;二是着火点的位置、火势燃烧的范围、蔓延的主要方向以及对梁、柱等承重结构的威胁程度;三是使用测温仪等仪器,查明燃烧部位附近的钢结构受热情况和隐蔽火源的大致位置;四是钢构件受火势威胁的程度,发生变形倒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五是实施内攻的阵地、途径和路线等。
2.1.2 攻坚救生。攻坚救生组应佩戴好呼吸装具,使用水枪掩护,携带呼救器、对讲机、照明灯、担架或躯体固定气囊等必要的救生器材,深入内部救人。被困人员伤势不重可采取背、抬、扛、抱等方法救出,如遇险人员伤势较重,需使用多功能担架或躯体固定气囊救出,防止造成二次伤害。
2.1.3 内攻灭火。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发生火灾,首先要占领消防控制室,启动室内自动喷淋、室内水幕和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等内部消防设施,第一时间冷却钢架结构,控制火势蔓延,消灭火灾。内攻灭火组应采取交替掩护、梯队进攻及水枪阵地铺设、延伸的方法展开战斗。
2.1.4 破拆排烟。火灾初期阶段,建筑内部烟量不大。破拆排烟组应分别在下风和侧下风位置对建筑卷帘门、玻璃幕墙等进行破拆,达到自然排烟的效果。破拆铁质卷帘门,可选用双轮异向切割锯;破拆铁丝网,可使用无齿锯;破拆玻璃幕墙,可利用玻璃破碎器和双轮异向切割锯配合使用。
2.2 火灾发展阶段。
火势已突破外壳、建筑物结构尚未发生变形或坍塌,建筑内部烟雾浓,温度高,不利于开展侦察救生和强攻冷却,必须重点实施排烟降温,内外夹攻,上下合击。
2.2.1 破拆排烟。一是对屋顶彩钢板实施破拆。利用举高车将破拆组人员送至屋顶实施破拆,打开排烟和射水通道。为安全起见,操作人员应架设单杠梯,并用安全绳保护,防止坠落伤人,同时用水枪或灭火器进行监护和掩护,防止破拆引发起火或灼热烟气伤人。破拆排烟口应尽量靠近火点,使高温烟气从上方迅速排出;二是对建筑外围广告牌实施破拆。可以采取整体拉拽破拆和局部破拆两种方法,消除障碍,开辟外部进攻通道。整体拉拽,用钢丝绳捆绑住广告牌,利用消防车实施拉拽,或者使用大型破拆机械直接实施破拆。局部破拆,选用无齿锯等专业器材进行破拆,操作过程中应加强防化,防止被突破的高温烟气和火焰灼伤。
2.2.2 机械排烟。首先采用建筑内部固定排烟设施排烟,其次使用排烟风机、排烟车等移动装备,采取负压或正压送风方式排烟。
2.2.3 冷却灭火。在火势发展阶段,大跨度大空间建筑有倾覆倒塌危险,应尽量避免人员深入建筑内部,采取移动摇摆炮和灭火机器人相配合的方式对梁、柱等承重结构实施冷却保护。
建筑物净空较高时,可利用车载炮、高喷车对建筑物外部的钢屋架、彩钢板屋顶或墙体进行射水冷却。
2.2.4安全预警。为防止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发生垮塌,应认真做好安全预防工作。一是在建筑主出入口利用警戒桶、警戒灯、警戒带等器材对火灾现场实施警戒,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现场,维护现场秩序;二是在火场入口处设置安全员,负责检查内部侦察、救生、掩护以及内攻人员的个人防护情况;三是在建筑周边设置观察哨2-3组,每组两人,1人手持望远镜,观察着火建筑的结构变化,监视整个建筑有无倾斜、异常声响或结构变形坍塌危险,另1人携带手持台、手摇报警器,一旦发现危险征兆,按照紧急避险命令,同时发出声、光、电报警撤退信号,待人员全部撤到安全地带后,统一进行清整。夜间还应增加光束、显示牌等光电信号。
2.3 火灾猛烈阶段。
整个建筑发生大面积燃烧,屋顶极有可能或已经发生坍塌,无人员被困或完全有把握情况下,切不可盲目派兵强行内攻,应以外部冷却控火为主。
利用高喷消防车从外部压制火势,大功率车载炮冷却灭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移动炮和灭火机器人深入内部灭火。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持续作战条件下的战勤保障
如前述,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具有燃烧面积大、参战力量多、作战时间长的特点。因此,应在第一时间调集器材装备、灭火剂、燃油、通信等专勤车辆遂行作战,并广泛动员社会相关应急力量,积极做好持续作战条件下的战勤保障工作。
3.1 安全防护保障。
深入内攻近战可能造成人员中毒、烧伤、灼伤及建筑倒塌砸伤等不利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人身安全。参战人员要认真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头盔、防护服(靴)。特别是内攻人员要佩戴隔绝式呼吸保护器具,长时间作战需要佩戴氧气呼吸器。应准备好移动供气源,及时调集充足的备用气瓶、充气车、头盔、防化服等装备到场。
3.2 火场供水保障。
扑救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用水量大,在利用建筑周边消火栓供水的同时,要就近选择可靠的消防水源,利用中低压泵消防车接力供水。必要时,要利用现有大吨位水罐车远距离运水供水,或调用环卫、园林、交通等部门运水车辆协助供水。条件允许时,可使用机动泵收集废水,确保火场供水连续不间断。
3.3 火场通信保障。
为保证火场内外通信畅通,应准备好手持电台和备用电池、通信导向绳、备用电源。必要时,应使用专业设备器材,架设收发天线组建局域通信网络。
3.4 装备器材保障。
根据现场破拆和灭火工作需要,可调用社会相关单位的大型破拆工程机械及起吊清障车辆,干粉、高倍数泡沫灭火药剂;调动燃油(汽油、柴油、专用油等)燃气供应车辆到现场补给动力源;还应及时调动维修车辆、维修器材和维修人员到场,对长时间投入作战的车辆及故障车辆进行保养和抢修。
3.5 生活物资保障。
消防官兵长时间作战,饥饿难耐,身心疲惫,为了及时恢复体能,应调集食品、饮用水等生活物资到场,分批次轮换休息调整。结束语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扑救是灭火作战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消防部队要全面掌握辖区内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基本情况,根据使用功能、内部结构、危险特性制订灭火战斗预案。针对火灾初期、发展、猛烈的不同阶段,立足最复杂、最不利、最危险、最困难情况,开展灭火作战
浅谈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 篇3
【关键词】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一系列的大空间建筑物为满足公众需要应运而生,如体育方面的各种级别的大型体育馆,文艺方面各种博览会、艺术馆,交通方面的车站机,以及各种大型会场,生产车间等。这些建筑物都是大空间建筑物,具有单层面积大,楼层高,内部空间不易分割等特点。,而大空间建筑往往是公共场所,民众聚集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大空间的安全防火更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这些特殊的结构特点使得大空间建筑物与一般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差异很大,现就大空间建筑结构特点浅谈大空间建筑的防火设计。
1 大空间建筑的结构特点
大空间建筑物虽然结构千差万别,但大体上可有以下三种分型。
1.1 占地面积大且层数高的建筑 这类建筑通常高度超过十米,而且单层面积很大,如大礼堂,大型会场,大型火车站,机场,体育馆等。
1.2 占地面积有一定规模但是很高的建筑 其高度往往有几十米,单层面积多为一百平米左右,可见于细而高的高层建筑。
1.3 占地面积很大但不是很高的单层大空间建筑 这类建筑占地面积往往很大,可达几千平米甚至上万平米,常见的有大型超市、大型工厂厂房等。
2 大空间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的火灾特点
由于上述大空间建筑的相关特点,大空间建筑发生火灾时不同于普通建筑,在预防和扑救方面都存在这更大的困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火灾发生时报警不及时。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防火警报系统都是以烟气或温度为信号的且大都位于屋顶,只有烟气到达屋顶或屋顶周围的空气温度达到报警器的阈值时,报警器才会发生报警作用。一般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烟气浓度或温度能很快达到阈值,及时发出警报,但由于大空间建筑物往往很高,而着火点往往在地面,这就意味着当发生火灾时烟气要经过很长一段垂直距离才能到达屋顶且由于大建筑空间往往较为宽敞,烟气容易扩散,很难达到报警器的阈值,所以在灭火的最佳时期,火灾初期,并不能产生报警作用,使火势得以蔓延。
2.2 自动灭火装置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自动灭火系统的启动与报警系统启动相似,火势常常要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挥作用,而且从喷头喷出的水经过一定高度才能到达着火点,水面发生分散,失去了灭火的效能。
2.3 防烟分区困难。 火灾发生时对人危害最大的往往是有毒的烟气,火灾时应尽量减慢毒气的蔓延。在大建筑空间内,不能对烟气进行有效的隔离,无法解决排烟问题。
2.4 人员疏散困难。 由于大空间建筑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合,一旦发生火灾时很难将人们全部疏送到室外,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会引起人群的极大的恐慌,使场面秩序更加混乱,给人员的安全疏散带来更大的困难。
3 现行的防火设计规范与大空间建筑防火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
3.1 防火分区的规定面积不能满足大空间建筑的实际需要,规定的防火分区面积往往小于大空间建筑的实际需要,不能全面地进行预警和灭火。
3.2 规定的自动报警系统和灭火系统的最大安装高度往往低于大空间建筑的实际高度,故传统的自动报警系统和灭火系统对大空间建筑的灭火往往效果甚微。
3.3 为了与报警和灭火系统相适应,规定的最大疏散距离为不超过四十米,而这远远小于大空间建筑的实际面积。而且规定的防排烟设计的安全系数与大空间建筑设计也存在着矛盾。
4 大空间建筑的总体防火设计对策
4.1 屋顶防火系统的设计
4.1.1 外包防火材料。 在建筑的固有屋架系统上外包一层防火材料,然后将报警系统吊置在防火材料表面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的顶棚在发生火灾时不易塌落砸伤下面的人群。
4.1.2 配置专门的灭火系统。一旦火势蔓延到屋顶,可启动自动喷水系统和冷却系统,扑灭明火,并且对顶盖材料起到降温作用。大空间建筑的顶棚材料往往采用钢制结构,发生火灾时可采取上置的喷头连续喷水,并可向钢管里连续浇注冷水以达到降温的作用,防止屋顶的钢制结构变形坍塌。
4.2 防火墙的设计 防火墙要有基础的或钢筋混凝土的基础框架,有效截断各种燃烧体的屋顶结构燃烧体的易燃性越大,防火墙就要相应地高出屋面越多。当防火墙距离天窗距离较小且天窗的构成材料易燃时,应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火势的蔓延。安装防火墙时应注意参考防火墙的基础框架或周围的墙体在火灾发生时遭到破坏的程度,以免造成防火墙的损坏甚至坍塌,大大地降低防火功能。
4.3 隔烟玻璃、防火玻璃隔断设计。
4.3.1 隔烟设计 可设计专门的幕墙隔烟,与普通的开放式的明框幕墙和单元式幕墙结构不同,专门的隔烟幕墙具有其特殊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密封要好。普通幕墙存在空腔,火灾发生时可能发生烟囱效应,但是防火幕墙在普通幕墙的基础上对空腔用防火材料进行了填充以达到密封效果。此外,还要考虑高温时玻璃幕墙变形引起的密封失效。一定要采用防火性强的密封胶。
4.3.2 耐火的完整性设计 在防火玻璃幕墙的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要保持各个幕墙之间的相对独立性。通常将与固件结构相连的幕墙完全分开,并与主体结构牢固连接,要严格控制好接头部分,防止在火灾中,非防火材料的燃烧变形牵连与之相连的防火材料失去作用,不能发挥其防火隔烟的功能;还要将高温时幕墙发生的变形程度考虑在内。
4.4 有利于人群疏散的安全设计
可设置供暂时避难的安全通道。根据建筑的具体建筑结构和防火墙、玻璃幕墙等防火设施的设置,特异性地分隔出相对安全的区域,并与各疏散口相连,既可以暂时与火势相隔,又不影响人群有序地疏散。由于火灾的发生都为突发事件,要随时做好防火的准备,所以在平时,一定要保证安全通道的通畅。火灾发生时还可在安全通道进行人工送风,以进一步达到隔烟的效果。
5 防火系统的特异性设置的意义
由于大空间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仅仅参照有关规定进行防火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设计中我们还要考虑许多细节,如防火墙和玻璃幕墙的设置时,要考虑遮挡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的改变,还要考虑这些防火设或施给大空间建筑的格局本身所带来的影响,若格局混乱或视觉阻碍则失去了大空间建筑的设计初衷。而且在具体进行防火墙或玻璃幕墙的安装时,由于大空间建筑过高,安装从地面到顶棚的防火墙是很难施行的。
防火系统的特异性设置是根据火灾发生蔓延的一般规律,加上积累的各种火灾知识和经验,再结合建筑本身的结构设计或建筑材料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计算,得到具体的建筑的性能指标和防火的设计指标。根据评估出的数据可发现易着火点,并对各个位置可能发生的火灾进行预测,还可以进行情景模拟,一旦发生火灾,考查防火系统的应用情况和人群的输送情况,并对评估的数据和模拟的结果进行综合考虑,最后得出一套科学详尽的设计方案,从而保证了了防火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
特异性的防火设计强调统筹规划,从整体上把握方案的设计,能够使各种效益达到最大化。而且在整体的防火设计安全性的条件下,设计者还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布局更加美观得体。在设计中还要多考虑新的防火材料和相关设备的使用,以完善整个防火系统。在各个大空间建筑的防火设计中不同的设计者还可进行交流分享,使防火设计能够更加科学化,且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6 结语
随着大空间建筑的增多,其防火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現行的大空间建筑的防火设计与传统的防火设计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传统防火设计的相对滞后提醒我们要及时完善防火设计的相关条文,与时俱进。在设计时要有全面的考虑,结合不同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进行特异性设计,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使设计尽量合理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黄镇梁.建筑设计的防火性能[M].北京:中国广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9
[2]任宏伟.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10(04).214 -214
[3]杜希茂.大空间建筑的火灾特性及“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探讨 [J].《工程设计》. 2011(06),271-272
交通建筑的空间设计 篇4
1 现代建筑空间组合的原则
1.1 功能分区合理性原则
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 必须要保证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是经过功能和要求论证的, 功能的分区必须是理性的, 是科学的。因为只有科学理性的分区才能够让建筑内部是一个通常流畅的空间, 才能够有效的利用空间, 保证交通建筑的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才能够保证一定的经济性, 也就能够保证满足一定的功能性, 在这样的合理功能分区的空间中, 人也才能够更加舒适。
1.2 空间组合灵活性功能
建筑空间的组合与设计必须是灵活的, 多样的, 这样也是保证建筑有效便捷使用的途径这样也就能够保证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满足一个长久的使用需求。因为不灵活的建筑空间设计, 只会给人们的使用带来诸多的不便, , 也就容易遭到一些不必要的破坏。同时空间的灵活性设计, 必须要根据空间使用的不同人群, 以及施工人员的不同有所灵活的改变, 这样在进行设计和建造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建筑的适用性;通过不同的间断, 分隔设计, 也就能够产生出一定的界限, 提高建筑的作用, 这在交通建筑中的作用也非常有效的。
1.3 整体设计经济性原则
建筑的空间设计也是需要考虑建筑的整体性的, 因为建筑建筑设计中处处体现着经济性, 经济性可以作用到建筑的各个方面, 也就能够改变建筑的一些特性。由于多样经济性的存在, 导致建筑有可能会出现空间上的分散现象, 影响到建筑的整体性, 也就影响到建筑的节能使用效果。空间的整体性较差, 建筑的结构紧密性就不好, 建筑的使用就会有种种不便, 比如:采光不好, 隔热不好, 通风不好, 照明难设计的问题。
1.4 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的设计本就是为人服务的, 不管是交通建筑也好, 还是不同的工民建筑也好, 建筑的设计都需要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 进行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满足“遮风避雨”, 更多的是应该要发挥出建筑的价值, 要能够适应人的居住, 更加宜居, 更加舒适, 能够为人带去更多的舒适性和价值。
1.5 绿色环保原则
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近年来开始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我们的建筑设计中,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 所以我们如今的建筑设计都要开始考虑绿色和环保的设计。尤其是如今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趋势是非常惊人的。这就导致巨大人口压力下, 我们的建筑设计中工作中要开始考虑到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和生态破坏的影响, 要更多地关注人在建筑中的健康状况, 要对人的健康有益。
2 地铁空间与城市文化融合与再生探索
其中, 某城市的地体一号线, 是该城市的重要旅游线;所以在建设该一号线的地铁站时, 就不能仅仅是根据现代化的设计来进行, 必须要考虑该城市的一些文化背景, 和古迹景点元素, 并有效合理的统一。
2.1 传统形式, 现代演绎
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所说“老的东西不会再生, 它也不能完全消失, 曾经有过的东西总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 要进行原文化的“重建”, 不是简单地一个场景构件, 不是一个照片图画的构件, 更多的应该是文化内涵, 文化理解之上的现代艺术在加工, 是要通过一些设计灵感, 然后把这些灵感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 才能够展现出一种新的文化效应。该地铁站的入口, 就是运用了一些玻璃和现代钢材, 结合了了山西居民建筑的风格, 形成了一个透光性好, 有简洁素雅的风格, 也就能够和当地周围的建筑很好的进行衔接, 同时通过无障碍设施的设计, 也符合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图1)
2.2 功能至上, 以人为本
地铁站内部, 就采用了比较先进的交通建筑设计理念, 根据地铁站实际要求满足的客流量, 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的情况, 进行了合理的布局, 也通过空间的有效分割, 形成了对客流的有效分流;设计中包含所有的售票设施, 安检设施, 工作区域, 候站区域等。整个站厅采用的主要是一个楼廊式设计, 在站台上设置了楼廊夹层。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分流客流, 减少空间的拥堵情况出现, 同时乘客选择方向的余地也就比较大, 增加了乘客的便利性, 增加了整个候车厅和售票厅的通透性, 增加人的舒适性, 也就减少了地下空间本有的压抑感出现。
2.3 源于生活, 引导设计
在地铁的内部空间设计中, 设计者往往会被鼓励充分地运用想象力和其建筑构造技巧, 以此获得对内部空间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地铁车站的设计不单单是要满足技术标准和基本使用要求, 还应创造性地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帮助车站建立起独特的个性。设计者要做到将文化和车站设计相互贴合, 做到各元素连贯性与多样性的平衡, 从而保证车站这一系统可以有效的服务于乘客, 体现足够的人文关怀。这样更可能使其成为一种硬质文化, 而非简单的构筑物体。
标准化设计元素的使用途径很多, 如灯光及信号, 可以使乘客感到舒适及便利;而具有创造性的结构和主要设计元素的表达, 如站台、墙壁、栏杆等, 则能是设计者有机会反映出车站所在地区的地方价值、文化特色等。
在这些表达思路中, 移情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手法, 它的原则是将各种视觉信息通过选择与组合, 以具象的视觉形象来象征某一抽象概念, 与体验者产生一种精神交流, 满足其区域定位的要求。地铁空间设计可以将移情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语言, 在现有技术设备和空间结构基础上融入具有地域文化象征意义的语言。图3为地铁候车厅双面坐休息椅, 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老成都最具特色的茶具————青花盖碗, 休息椅造型设计力求简洁大气, 圆弧形轮廓可提高安全性, 靠背细节处运用回纹镂空纹样, 宛如一只玲珑青花碟自然生出, 古意盎然, 给人无限遐想。传统语言通过设计实践转换为符号化的语言, 使之具有现实意义和新的生命力。
3 对发展建筑的空间创意设计的建议
在今天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速度是非常快的, 人们对于美的观念和想法也是飞速的变化着。建筑的空间创意设计想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不断满足人们对于欣赏美的需求, 就必须要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空间创意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自身的特点, 建筑的空间创意设计本身就是建筑整体的一部分, 是为建筑整体风格服务的。因此, 在进行空间创意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自身的特点, 进而实现整体的协调完美。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把建筑的主体牢记于脑中。这样设计时的每一个创意的产生都是与建筑整体紧密相连的。最终的创意设计才会适合、不突兀。空间创意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 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始终是设计师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建筑的空间设计中必须要更多的考虑环境因素, 因为周围环境是建筑还是绿地, 都是会影响到整个建筑设计的效果的, 只有考虑建筑的周围特色, 才能能够增加建筑的实用效果。只有这样, 建筑与环境才能相得益彰, 实现环境烘托建筑, 建筑为环境增加亮点, 达到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
4 结束语
总之, 今天的地铁空间、轨道交通设计乃至交通建筑这一建筑设计门类, 已经不能简单停留在满足规范要求与基础服务功能这一层面了, 在进行交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要使设计更加合理美观, 就需要做好空间设计, 使建筑实现空间的合理组合和利用, 并且必须更多的鼓励设计者创造出体现地域性, 表达城市精神、社区目标的设计作品, 就好像一个新的车站设计极有可能成为城市核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样, 必须更加强调文化的介入和创新的探索, 满足运营者和使用者双方的要求。
摘要: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建筑设计要充分与空间设计相互融合。本文以某地铁站台为例介绍交通建筑的空间设计、人流组织,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交通建筑,空间设计,原则,实例
参考文献
[1]何成全, 刘红卫.浅谈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3 (12) :45.
[2]包志平, 曾毅.关于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探讨[J].今日科苑, 2010, 56 (45) :78.
[3]刘皆谊.地下主题式广场对地铁地下街影响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9, 2 (7) :11.
大空间建筑的设计及相关技术应用 篇5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对于物质方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小空间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娱乐的要求,于是,大空间建筑设计以及相关技术就应动而生了。
【关键词】大空间建筑设计;异形柱框架轻型结构;预应力无梁楼板;钢结构;剪力墙结构
【中图分类号】TU3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20-01
【引导语】大空间建筑虽然优点极为明显,比如在观感上,在使用面积上,在人居的舒适度上都比以往的小空间要好很多,但是正由于其在规模、功能、艺术等方面都要高于普通建筑,因此,大空间的设计与施工也相对要复杂一些。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大空间建筑设计的最难的难点就在于其结构设计上。由于大空间需要大跨度,而过大的跨度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但不是鼓励使用的做法,相反,却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做法,因为,过大的跨度必然导致压力的过于集中于一点,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是极其致命的做法。我国的许多影院等娱乐场所以及公共场所的梁跨的垮塌也证明了这样的做法有的时候结构设计一旦处理不好或者施工不当是要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的。所以,大空间建筑就需要使用合理的结构设计、最高水平的最新的材料以及最先进的施工工艺才能把大空间变为可能。因此,大空间的结构因素是大空间成败的关键点。而空间与结构的结合点则是结构因素中的关键点。在处理空间与结构的结合点的过程中必须将整个建筑与结构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达到合理解决负载均衡以及处理好来自跨度中部过于聚集的压力的问题。在掌握好空间与结构的结合点的关键问题的基础之上,大空间的确可以给建筑设计师们更大的施展空间,大空间在不同的建筑设计师们的笔下可以描绘出许多丰富的结构形式,甚至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们还有机会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结构体系。大空间给了建筑师们许多无限组合的可能,而这些可能将极大地丰富建筑的造型。
1 大空间住宅建筑设计问题
1.1 大空间住宅设计的特点
大空间的建筑设计由于其大开间大进深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已经渐成一种较为流行的设计形式。下面就对大空间的住宅的优点进行逐一阐述。
大空间的大开间与大进深是大空间最吸引人用户的地方,较为开阔的视野使人身心愉悦;大空间给了用户极为灵活的分隔自由度,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分隔,而且还可以随时改变分隔方式,因为大空间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小空间的承重墙的局限与束缚;大空间使得任何商业企业都可以在这个开放的空间之内布置其配套的商业化服务;较为繁华的城市的地下的大空间可以将其辟为地下的临时停车场,一方面增加了业主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城市的停车难的大问题。
1.2 大空间住宅设计理念的发展
新时期,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名词出现在了各行各业,对于建筑设计行业而言,由小空间转向大空间设计已经成了一种类似流行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投资方也与建筑设计师们在这一方面达成了共识。究其原因,大空间的设计理念就是在人民群众的需求之下产生的更加符合人类的自由行为的一种设计理念。大空间的建筑设计为用户提供了自由支配空间的自由,而不是在被分隔成的多个空间的束缚之下生活。所以一个住所的大小没有关系,关键是设计,关键是要找到让空间受人的主导的设计方式,空间的存在就是为人服务的,这就是大空间住宅需要的设计理念。
2 大空间住宅结构设计
既然大空间住宅有很多的独有得点,那么它在整体的结构设置上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大空间的建设里室内是没有承重墙的,这样整体上就是可以灵活的使用空间了;分户墙和承重墙就是一个墙,这样可以确保墙体的坚固也能更好的起到隔音的作用;室内的厨房和卫生间相对来讲基本固定,而别的空间就可以根据主人的需要随便设计。这些的特点也就造就了大空间的整体构造不同于那些小的空间的结构,所以大空间住宅的建造就要做到多方面的合理和安全。既要经济实用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灵活大空间住宅的布局和各种结构体系的性能;结构的选型必须考虑当地施工设备的现状和施工技术水平,并可能多地利用当地已有的工业化施工手段;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做多种方案的优选比较,进行仔细核算,以利降低造价。
2.1 采取异形柱框架轻型结构
对于整体的框架,就要结合它实际的受力的特殊性,做好各项工作。而在实际的住宅的建设中出现了一种异形柱框架轻型住宅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与其他传统结构相比,具有的主要特点是:有T形边柱、十字形中柱、L形角柱组成框架受力体系,其柱间填充墙与柱壁同厚,室内基本不会出现柱楞,便于住宅室内空间的使用,填充墙采用轻质保温隔热材料,因而墙体减薄,与砌体结构相比可有效增加使用面积。异形柱框轻住宅结构体系在多高层住宅中的应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 采取剪力墙结构
当前使用最为多的一种结构就是剪力结构,它是现代的住宅的首选也是高层的建筑采用的一种形式。所谓剪力墙,其实就是现浇钢筋砼墙,这种墙体承担水平构件传来的竖向荷载,同时又承担风力或地震作用传来的水平荷载,这样的水平荷载对墙、柱产生一种水平剪切力,剪力墙由此而得名(在抗震结构中又变成抗震墙)。剪力墙能有效的抵抗结构在水平方向上承受各种作用力形成的破坏,控制各个内部结构顶点的位移,所以有很好的抗震性能、整体性和空间作用,可以建造较高的建筑物,不足之处在于结构自重较大,施工在梁柱交接处钢筋过密而砼灌注有些难度。
使用了这样的结构不但可以保证更好的安全性能,也可以更好的实现整体住宅空间的使用,不但使材料的量减少还增大了实际的建筑面积,形成大面宽、小进深,更美观,更舒适。尤其是对用在居住的领域,这样的结构在保证工程的质量的同时,在户型上相较传统的更加的有特点,特别是在高层小高层的实际的工程实施上,整体的屋子空间上比较正规,只要很好的设计和规划可以很好的成为四明的屋子,达到每间采光都好,在房屋内看不到露出来的梁、柱楞角,可见剪力墙结构不但可以把房屋的面积增大,更加方面整体的装修,更加的有利于生活。
2.3 预应力无梁楼板的采用
当下的住宅的大空间建设可以加大预应力大跨度无梁楼板的使用,是它让空间的更大化提供了支持,这不但可以确保了墙体使用那些可以拆除的轻墙设计,还可以产生很大跨度的实际的不间断的空间,当整体的大空间的房屋需要联合的时候,就可以变成更大的居住和用途的空间,不再是以往的用混凝土等塑造的墙上开洞凿窟,这样的材料的使用是可以更好的达到空间的连接和整体的开明感。
2.4 钢结构对住宅建筑的影响
可以看到以上无论是不同的柱子,剪力墙还是特殊楼板等等的运用都是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房屋的空间的,那么也要看到钢结构对于以后的房屋的作用和影响。当今,一些房屋的设计者和研究者对于钢结构有着比较粗略的认知,认为其造价不低,使用起来复杂,其实这时不完全对的,也不是更切实际的。
3 大空间结构住宅轻质隔墙的采用
大空间住宅轻质隔墙的采用:
目前在国内可用来作为隔墙的新型轻质隔墙的品种很多。薄板有:纸面石膏板、纤维水泥加压板、埃特尼特板、TK板、轻质玻璃板纤维增强水泥板等。条板有:加气混凝土板、石膏空心条板、纤维增强水泥空心隔墙板、GRC珍珠岩夹心隔墙板、轻质陶粒混凝土隔墙板。其中,GPC轻质隔墙板是近年来发展最快、应用量最大的一种轻质隔墙产品,是建筑物非承重部位替代粘土砖的最佳材料。
4 结束语
大空间住宅具备广阔前景,在目前的住宅建筑市场中,大空间住准以其特有的优势正逐渐初露头角;又以其人性化、个性化、节约化的特色与未来的住宅和人居环境发展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张秀娟.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大空间建筑的空间设计方法 篇6
大空间建筑始终都是每一个时代建设的焦点之一, 空间是建筑的主体, 空间的组织和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中心内容。大空间建筑的空间具有特定的个性特征和魅力, 其空间的组织与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大空间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
2 大空间建筑空间形体的设计
2.1 完形法
完形是大空间建筑最基木的空间形体形态, 也是人类最早所熟知和使用的空间形态, 包括几何体和仿生体两大类型, 在各种大空间建筑中广泛使用。
2.2 切割法
现代大建筑的空间形体大多取自于动植物的蛋壳、果核、叶茎等受力十分有利的自然形式。然而, 建筑空间是以人为主的活动空间, 与动植物抵御外界各种侵袭而营造的生存空间毕竟有很大的原则区别。动植物营造的坚硬外壳或柔软而结实的韧性结构, 一般是经受动态的多向度的外力作用, 而建筑结构木身则是静态的, 大空间结构主要是经受竖向的重力作用。同时, 人们活动所用的空间底界面多数情况下是平整的水平面, 而非曲面。因此建筑设计对于自然界完整的结构形式, 一般是选用其中部分, 而非全盘移植, 做屋盖或做屋盖兼侧墙。这就必然要对完整的自然界结构形式进行切割取舍, 取其对建筑有用部分, 舍弃多余部分。
2.3 组合法
空间形体组合就是加法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空间组合是由一元构成迈向多元构成的有力举措。从理论上讲组合的可能性相当广泛, 尽管谈不到无限, 但比起剪裁要广泛得多。从国内外众多创作实战来看, 为创造独特的建筑空间和个性化的建筑形象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创作手段。
3 大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3.1 体量的处理
3.1.1 彻底隐藏体量
采用完全地下的结构形态, 力求从外部体量上彻底消除对环境的冲击。这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大空间建筑设计中的突出表现。
3.1.2 部分下沉以减小体量
通过把部分支承结构及建筑空间下沉到自然地面以下, 实际工程中应用相当普遍, 对于推力结构, 还有减小基础推力处理困难的好处。适当的利用, 可以把外露体量调整到与环境要求和建筑要求相宜的程度, 取得最佳体量效果。这对公园绿地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景观保护起到显著的作用。
3.1.3 夸张体量
大空间建筑在城市环境中通常扮演着视觉中心的作用, 作为“图”而突出于周围般建筑物形成的“底”。不但在建筑形象上要努力获得区别于周围建筑环境的标志性, 而在建筑体量上突出甚至夸张也是经常采用的有效途径, 从而使大空间建筑所固有的宏大之美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3.2 形体的协调
自然环境条件可分为自然特征不十分明显的和十分明显的两大类。有些情况下基地对建筑的制约相对比较小, 建筑单体形象创造的自由度比较大。而环境特征明显的从地则会对建筑的制约作用, 从而也影响到空间形体的选择。
不同的建筑空间自身具有不同的形象特征, 或张扬, 或含蓄, 或稳重, 或飘逸。这往往是决定大空间建筑形象效果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环境特征还需要恰当的建筑形象与之配合, 才能取得相得益彰, 具有个性的整体效果。在大空间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要求, 选择城能呼应环境的建筑形体, 往往是建筑设计成功的有力保证。
3.3 材质的呼应
3.3.1 膜结构材料
膜材由于自身具有轻柔、洁白的形象特征, 以膜材建造的膜结构也具有同样的形象特点。同样体量的建筑物相比较, 膜结构建筑比其他材料的建筑的体量感要弱得多, 因而用张拉膜结构建造较大体量的建筑, 却较少产生过分的压抑感。
3.3.2 玻璃材料
“钢索+杆十玻璃”结构的透明建筑是现代结构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 由于其透明性而具有“虚”感, 因而恰当的利用对呼应环境有独特的作用。
3.3.3 其他材料的质感处理
大空间建筑的材料质感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度对其体量感有明显的影响, 与周围环境使用相同或接近的表面结构材料, 视觉感知上趋向于把这些部分归结为环境的部分, 使真实感知的大空间建筑本身体量趋于减小到与环境呈不同材质的那部分体量上。如处于绿化环境中的大空间建筑以草皮覆盖建筑下部支撑结构体量;处于岩石环境中的建筑把部分墙面用同样的岩石砌筑;处于历史保护性古城附近的建筑下部结构墙体用城墙的材料砌筑等等。
4 大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
4.1 采光天窗与屋盖结构的配合
天窗采光是大多数情况下都要采用的途径, 许多采光方式都要求与屋盖结构形式取得直接的配合。通过适当结构形式的选择和构件的巧妙运用提供出合理的采光方案, 而通过天窗的布置也能更好地表达结构形态, 成为活跃建筑形象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利用专设的天窗架简单的屋面上巧妙布置天窗架即可解决采光问题, 又可活跃建筑形象。二是利用组合结构交叉部分的高差;三是利用组合结构的主拱、叉梁等构件利用突出屋面的主结构构件布置天窗采光, 有助于更鲜明地表达结构形态, 而又不需要专设天窗架。四是利用透光屋面结构材料张拉膜和充气结构屋盖由于所用织物材料具有透光性, 结构、维护和采光功能融为一体, 而且光线均匀、不会产生眩光。在大空间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多。
4.2 声学质量的控制
大型厅堂建筑在声学条件上要求有较好的清晰度、丰满度及声场均匀度, 避免声聚焦、共振不良声学缺陷的产生。结构形态的几何形体对厅堂音质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合理的结构形态选可以为声学设计提供理想的条件, 而不合理结构形态可能造成严重的声学缺陷, 即使花费大量声学构造性的补救措施也可能只收事倍功半之效。
为得到良好的声学效果, 应尽量选择曲率大的曲面屋盖, 而下垂的凹面屋盖可避免声聚焦, 例如到置的壳体单元和悬索结构屋盖。一些薄壳、悬索、网架等所具有的圆形或椭圆形平面形式, 也可能产生声场分布不均、出现声聚焦和沿边反射等声学缺陷。在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中, 对不同空间形态可能产生的声学效果有所认识, 最大限度地为理想的声学效果创造基础条件,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因而对于声学质量要求特别高的建筑类型, 如剧场和音乐厅, 应避免采用平面或剖面上会产生明显声学缺陷的空间形态。
4.3 热工性能
除膜结构之外的其他屋面结构一般屋面维护材料需要考虑轻质高效, 其他方面与常规相差不大。空间形态中从热工性能方面看主要需注意表面积和有效容积的差异。
几类大空间建筑形式从表面积和容积的比值上存在显著差别。拱形结构较接近圆球, 容积定情况下表面积最小, 张拉结构表面积往往最大。但在具体设计中考虑容积时不能排除具体使用要求, 最适合内部空间使用要求的有效容积应认得到重视。需要防热的情况下则使两层之间对室外开放, 形成空气流动的夹层, 达到隔热降温日的。
5 结语
大空间建筑的空间设计是大空间建筑的中心内容, 其设计方法与建筑形态、建筑环境、建筑文化、内部空间处理等多方面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大空间建筑的设计手法是个科学的发展过程, 经历了从古典时代的美学为导向、工业时代功能为导向和后工业时代以环境为导向的辩证发展过程, 当代大空间建筑设计主要表现出隐喻、仿生、高技术生态的倾向
参考文献
[1]王增龙, 刘莹.从鸟巢看大空间建筑设计未来发[J].山西建筑, 2007.29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扑救探究 篇7
1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火灾特点
1.1 高温下建筑顶部容易坍塌。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框架一般采用钢结构, 当钢构件自身温度达到350℃、500℃、600℃时, 其强度分别下降1/3、1/2和2/3。在全负荷情况下, 钢构件失去平衡稳定性的临界温度为500℃左右。而在火灾中, 高温烟气聚集建筑顶部, 致使温度上升, 受高温作用, 钢强度下降非常迅速, 在建筑顶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 整个顶部就有坍塌的危险, 给实施内部灭火行动造成极大困难。此外, 钢构件受热膨胀, 火场射水遇冷会急剧收缩, 易破坏建筑的稳定性。
1.2 火势迅猛, 易造成人员伤亡。
因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大, 空气充足, 可燃物多, 火灾荷载大、内部结构复杂, 极易发生轰然, 很快就会发展到猛烈发展阶段;建筑装修材料燃烧分解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其他有害气体, 以及燃烧所消耗的大量氧气, 使内部空间的氧含量急剧下降, 有害气体的浓度迅速增大, 被困人员很容易中毒窒息、死亡;内部面积大, 生产作业时人员距离疏散出口距离远, 被困人员逃生困难, 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1.3 障碍物多, 难以组织内攻扑救。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面积大, 坍塌物纵横交错, 内部设备多, 实施内攻、延长进攻线路、转移阵地都非常不便, 加之内部火灾荷载大, 燃烧猛烈, 内部结构复杂, 深入内部救援、强攻救生难度较大, 建筑坍塌后搜救难度更大。同时, 随时可能出现倒塌, 内攻危险性较大。
1.4 屋面结构复杂, 破拆难度大。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多数屋面采用钢构件, 横截面积大, 屋面呈弧形, 屋面板内充装的保温材料多数具有可燃性, 火灾中人员难以在屋面上停留, 现有破拆器材难以在短时间内破开屋面, 进行排烟或控制火势蔓延。另外, 出现坍塌后, 钢构件相互连接在一起, 很难破拆开口向内射水灭火。
2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的扑救措施
2.1 火情侦察。
到场后, 通过询问知情人, 了解起火部位、被困人员情况, 了解起火部位、被困人员情况, 了解有无易燃、易爆及贵重仪器设备, 了解建筑内部楼层的基本分布, 并注意查看建筑内部楼层的承重结构是否变形。组织人员进入内部侦察, 要查清与核实被困人员数量、所处位置、火势蔓延途径、燃烧物性质、燃烧范围、有无易燃易爆及贵重物品;确定进攻路线和灭火阵地的位置, 分析判断承重构件变形及坍塌的可能性。深入内部侦察时, 可组织精干力量分若干侦察小组, 从多个入口同时进行。
2.2 冷却降温。
扑救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时, 要确立“冷却先于灭火”的战术思想, 利用水炮和高喷消防车远距离向建筑顶部或窗口射水冷却降温, 使钢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 从而有效保证钢构件的强度不遭破坏。同时, 冷却钢结构散发出的水蒸气可以提高火场的湿度, 降低火场的环境温度。在对钢构件建筑进行冷却时要做到均匀全面, 防止水流过强, 形成较强的局部冲击力, 造成钢建筑构件局部骤然降温, 引起建筑物构件变形收缩。
2.3 合理设置水枪阵地。
在扑救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时, 要尽量使用射程远的大口径水枪、移动炮、车载炮等, 从远距离向房顶、窗口射水冷却和灭火, 要尽量减少登高和进入室内的灭火人员数量, 防止建筑倒塌伤人。在火场温度降低到安全系数以内、确认无倒塌危险时, 迅速调整水枪阵地, 依托门、窗等部位设置水枪阵地, 从不同角度加强灭火强攻, 以强大的密集射流靠近火点灭火。当燃烧面积过大时, 要采取穿插分割的方式进行灭火, 即先堵截火势的蔓延, 然后利用框架内的间距、堆垛的间隔、通道等有利条件, 进行分割, 将燃烧区分割成若干片, 尔后逐片予以消灭。
2.4 排烟散热。
选择下风方向实施有效的排烟排热, 切忌形成四面围攻灭火的阵势, 导致高温烟气不易散出。排烟时, 可以运用建筑内部自动排烟设施、通风空调系统进行排烟, 利用移动排烟设施进行排烟, 也可开启排烟窗或破拆局部结构进行排烟。同时, 也可采取破拆排烟口引导和改变火势蔓延方向, 实现取舍适当, 攻防结合, 让现场高温烟气尽快散出, 为有效实施内攻控火创造有利条件。
2.5 启动内部消防设施。
扑救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时, 应贯彻“固移结合”的思想, 在火灾初期阶段应该组织精干力量进入建筑内部启动消防设施, 从而有效的控制火灾蔓延发展。
2.6 火场供水。
充分利用内部固定灭火设施出水灭火。当固定供水系统不能满足前方灭火用水需要时, 要迅速利用消防车由水泵接合器向建筑内部管网供水, 补充水量增加水的压力。为满足大量冷却用水的需要, 及时安排大吨位消防车向火场运水, 保证火场供水。
2.7 通信保障。
消防人员进行内部火情侦察和内攻灭火时, 可利用单位内部的手持对讲机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室外保持联络, 也可在火场设置临时有线通信系统, 保证室外与室外的正常通信联络;情况紧急时, 也可利用照明信号或扩音喇叭喊话进行联络。
另外, 对隐藏在塌落物体下面的燃烧, 要根据情况采取牵引和破拆措施, 清除燃烧上面的障碍物, 彻底消灭火势, 以防复燃。
3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扑救的安全措施
3.1 内部侦察和内攻近战时, 要在外部增设观察哨, 观察厂房的梁、
柱、人字架等构件有无扭曲、变形、坍塌等迹象, 确保内部侦察人员的安全。
3.2 实施内攻时, 要控制内攻人员数量。
进入火场前, 安全员要登记进入火场人员数量、姓名和空气呼吸器的压力。每隔1分钟与内攻人员联系1次, 记录内攻人员的位置、空呼余压值。安全员一旦与内攻人员失去联系, 要迅速派出预备救援小组, 根据安全员最后记录的内攻位置快速前往救援。
3.3 内攻近战时, 要组织水枪掩护, 水枪手要选择能及时躲避热浪的位置进行射水, 射水时不能使用直流水直射高温的彩钢板墙体或钢构件, 以防止高温、热气浪反扑伤人。
3.4 内攻近战时, 要同时组织2个攻坚小组, 从有利的突破口攻进火场, 两组之间要相互交替掩护进攻。
3.5 大型钢结构建筑火灾, 要尽量使用大口径水枪或水炮冷却承重钢构件, 保持构件的承重强度。
射水时要注意使用喷雾、开花水流或直流折射的方法;破拆时动作不能过大, 防止局部结构失去稳定性而发生倒塌。
3.6 尽量减少登高的灭火人员。灭火人员在顶部行走时, 脚要踩在屋顶的承重部位, 防止坠落或滑落伤人。
3.7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局部承重构件发生扭曲变形或火场发生其他突变情况, 严重威胁消防人员的安全时, 要立即组织撤退。
4 结论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已经成为目前消防部队面临的重点课题。对此, 各级消防部队要强化对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研究, 掌握其火灾燃烧特点、规律和相应的对策和战法, 不断提高部队扑救此类火灾的实战能力。
摘要:分析了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建筑特点、火灾特点和火灾危险特性, 研究了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扑救方法, 明确了需要把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扑救提供参考。
浅析大空间建筑消防 篇8
沧州市展览中心位于解放西路南侧、迎宾大道西约300米,规划占地271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总投资2.7亿元。由展览、会议及空中景廊三部分组成,集各类大型会议、商品交易、信息发布、经济研讨、商品展览、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其中展览部分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会议部分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空中景廊建筑面积1270平方米。
沧州市展览中心有高大空间、容积大、火场温度上升较慢,难以设置传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因此采用自动扫描消防炮灭火装置系统(也就是中悬式自动扫描定位喷水灭火装置(炮)(简称装置))。
该装置是集报警灭火于一体的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装置全天候、全方位自动监测其保护范围内的火情,一旦发生火情,装置立即启动、旋转对起火点进行水平扫描和垂直扫描。中央处理器水平扫描和垂直扫描搜寻到信号进行多次的比拟和逻辑判断,确认火源后发出火警信号到控制中心进行报警,启动消防水泵,自动打开电磁阀对准火源点喷水灭火。喷水嘴自动上下摆动,模拟人工灭火的方式增大覆盖面,最有效的控制火灾的蔓延。扑灭火源后自动停止喷水,如有新火源,装置自动重复上述过程,待全部火源扑灭后,自动恢复到监控状态。
装置具有探测及时、定位准确、射流密集、自动启闭、功能多样、作用范围大等特点。
1 安装注意事项
(1)装置安装应在系统管网试压,冲洗合格后进行。
(2)装置安装时,应保证法兰到配水支管弯头处的距离大于法兰到装置底部的距离。
(3)装置安装时应进行法兰固定。可采用钢丝绳分别穿入法兰的四个固定孔内,并向斜上方固定,收紧紧线扣,以保证装置在喷水时立轴不摆动。
(4)调整装置上快接法兰的下法兰四个螺钉,使其高度略大于上法兰的厚度,并在法兰上装○型密封圈。
(5)将下法兰的四个螺钉插入上法兰的孔中,并逆时针旋到底,锁紧螺钉。
(6)将装置顺时针转到限位处,然后逆时针方向退回180°。
(7)将航空插头插入装置上的航空插座内,旋紧锁紧螺母。
(8)用手将电缆接在与航空插座垂直方向的法兰处,调整法兰与装置间的电缆长度,保证装置在转动范围内不受限制,并略有余量,将电缆在法兰处固定。
(9)将电缆的另一端插头,插入电源对应的航空插座中,旋紧锁紧螺母。
(10)严禁带电插拔航空插头。
该系统采用的灭火装置是将电子传感技术,单片机和嵌入式软件技术结合在一起,控制灭火装置自动探测火点,旋转定位,对准着火点自动启泵,开阀喷水灭火,火灭后恢复到监控状态。
2 大空间建筑防火的特点
大空间建筑性能故然重要,而其中一些火灾事故教训也十分深刻。例如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火灾、深圳市安贸危险品储运公司清水河仓库火灾、北京市玉泉营环岛家具城火灾等。大空间建筑火灾之所以迅速发展为大火并造成巨大损失,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必要的防火分隔,因此对大空间建筑进行有效防火分区是预防火灾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依据大空间建筑的特性:由于大空间建筑在结构上的特殊性和使用方面的复杂性,防火墙等传统的分隔构件极易破坏大空间的使用效果,因此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的划分应考虑更多因素。而大空间建筑由于净空高度过高,普通的火灾探测技术、自动喷水灭火装置的作用都会受到影响,再加上场所内人员高度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人员安全疏散也比较困难。因此,合理有效划分防火分区,将火灾控制在一定分区之内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次依据大空间建筑设计的复杂性:(1)对于大空间建筑,由于其使用功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员密度及火灾荷载都较大的特点,所以合理进行防火分隔十分必要。在一般大空间建筑中,常规的防火分隔物还是可以适用的。但是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大空间建筑,这些防火分隔还是有一些弊端,例如展览馆、体育场、大型工业建筑等。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结合实际,根据建筑空间的特点灵活选择防火分区的划分方法。(2)由于大空间建筑与一般建筑在火灾现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必须从整体分析大空间建筑发生火灾时所具有的性能特性为出发点,进而实施防火安全综合设计。虽然在大空间建筑的火灾防治方面防火分区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要达到防火性能总目标,就必须从全局出发,通过结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排烟设施及安全疏散等各种措施共同实现,并不是强调某一方面措施就可以完全做好火灾的防治工作的。这也是当前性能化设计的发展方向。最后利用防火卷帘进行防火分隔,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当采用以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3h,如双轨、双帘无机防火卷帘和气雾式等特殊防火卷帘;当采用不以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防火卷帘两侧应设独立的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系统喷水持续时间不应小于3h,喷水强度不应小于0.5L/sm,喷头间距应为2m~2.5m,喷头距卷帘的垂直距离宜为0.5m。
3 结束语
自工程竣工后,已成功举办了四次展览:2009年11月12日,以“展示、交流、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09中国(沧州)管道装备展;2009年12月沧州汽车展销会;2010年4月沧州首届房展展销会;2010年5月沧州汽车展销会。四次展览会的成功举行,为全市推进展会经济增添了动力。沧州展览中心有四个防火分区,再加上自动扫描消防炮灭火装置系统的配置,真正地做到了大空间的消防防灾,为各种展销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安全保障。
摘要:大空间建筑空间大,跨度大,容积大,火场温度上升较慢,利用一般消防设施难以达到火灾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扑灭,结合沧州展览中心采用自动扫描消防炮灭火装置系统以及防火分区的有效分隔,谈论大空间建筑的消防防灾。
关键词:大空间建筑,沧州展览中心,自动扫描消防炮灭火装置系统,防火分区
参考文献
[1])DB21/T1213-2007,大空间自动扫描定位喷水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大空间交通建筑 篇9
铁路事业突飞猛进, 铁路客站的设计适逢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规划在未来将投资1 500亿元, 改建和新建客站548座, 这些既包括大型、特大型客站, 也包括数以百计的城际铁路、高速铁路等中小型客站。中国铁路客站设计正步入集中创作的黄金时代。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铁路客站从功能性单一的建筑向城市综合型建筑方向发展。当前的大型铁路旅客站房已不仅仅是铁路的运输终端, 它越来越多地和整个城市、整个区域的交通规划融为一体, 成为城市和区域内外交通的衔接体、各类交通工具的换乘枢纽。铁路客站的业务功能已不仅仅是旅客集散的场所, 而应更多地注重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协调、配合, 以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发展为主要目的, 成为集旅行、商业、服务、金融、社交、交通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不仅同一空间中具有了多种功能的集合, 同时, 同一座铁路客站往往有多种功能空间的存在。因此新型的旅客站房设计就要求我们对空间有更具体更全面的细节设计, 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新时代铁路交通建筑的空间营造
2.1 构建现代化交通枢纽
现代交通建筑的综合性功能要求铁路客站建设有更丰富的空间, 并成为一个城市现代的交通枢纽。机场、地铁、公交车站、长途汽车站等一系列的交通建筑都要在这个交通枢纽中相结合, 进而对客站空间有了更多的诠释。
现以成都东客站铁路枢纽为例:
成都东客站东临三环路, 西接机场东延线, 南临驿都大道, 北临迎晖路。站区自西向东划分为:西广场、车站和东广场三部分。站区规划采用立体交通组织, 站房南北两侧跨越站场的高架道路将城市和站房有效连接起来, 通过高架、地面和地下交通系统, 人车之间、车流之间各行其道。站房内设置地铁2号线、7号线的换乘站。西广场面向城市, 围绕东西站房立体布置公交车站、长途汽车站、出租车和社会车地下停车场。设于东西广场地下的公交车站、出租车站与地下出站厅直接接驳, 旅客换乘距离短, 流线直接。实现了各种交通工具无缝衔接、旅客进出站零距离换乘的目标, 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该站采用了以“上进下出”为主, “平进平出”为辅的流线组织方式, 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快速通过的站内交通模式。站房主体分为高架层、站台层、地下出站层、地铁2号线和地铁7号线5个层面。其中地下1层为旅客出站厅及去往城市的交通换乘区。结合地铁站厅设置贯穿东西的公共通道, 连接其他公共交通场站。 旅客从站台层下到出站厅检票出站后, 可直接换乘地铁或前往社会车场、出租车场及公交长途车站。车站与地铁、公交车站、长途车站、出租车等城市交通紧密结合, 形成高效的连接城市内外的交通体系。
2.2 空间的易识别性
在老一代铁路客站中, 客流拥挤的现象贯穿于旅客进出站流线的始终,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 旅客在旅行中的“拥挤”是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状态, 容易使人产生焦虑或紧张情绪。而现代大型铁路客站建筑面积动辄数万平方米, 其主要空间即候车空间在整个站房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一空间往往做得非常高大, 大型站房其候车空间净空达二十几米。即使小型站房, 其候车空间往往也在10 m以上。这样的大空间虽然有效地避免旅客在站房内的拥挤现象, 使站内旅客能迅速聚集和疏散, 但是同时加强站房内部空间中明确的方位感和易识别性也是相当重要的。环境的易识别性主要是指人对所处环境形成认知地图或心理表征的容易程度, 在站房室内空间中, 主要体现在进站广厅、出站厅和候车厅。室内空间环境的易识别性要求客站内部空间简捷高效, 各空间有较强的特征性但又有很强的穿透性, 使旅客能随时把握整体空间, 在大空间之中以玻璃或低矮灵活的隔断划分不同区域, 尽可能减少物体对视线的遮挡, 使旅客获得清晰的方位感。进站广厅是站房室内空间的重要部分, 大量旅客进入广厅后必须尽快疏解。除了依赖于旅客引导系统外, 室内空间方位的明确可读是设计的关键。
以新长沙站为例:车站站房波浪起伏般的巨大屋顶, 是对长沙这座“山水洲城”独特环境的共生, 同时屋顶曲线走向与旅客流线一致, 将人流从入口平台自然的引领到进站广厅、基本站台候车厅、高架候车厅等公共空间, 交通流线方向非常明确。而在屋顶天花板的处理中, 通过韵律变化的单向条形天花板和光带的设置, 强化了空间的引导性, 使得旅客在客站大空间下的任意位置都可清晰的识别正确的方向 (见图1) 。
2.3 集成模块对空间尺度的控制
集成模块就是综合旅客休息、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单元式的空间组成。
以南京南站为例:首先, 集成模块与设备单元、屋顶天光藻井成规律性地纵向排列, 将室内空间明确标识为“靠外幕墙的进站区”“靠集成模块及设备单元的候车区”以及“天光藻井下的中央通道区”。集成模块正是大厅内人流由“动”转“静” (进入大厅并找到相应候车区落座) , 再由“静”转“动” (由候车到进站) 两个系列行为的重要空间分隔体, 使不同性质的空间在同一大厅内得到合理的组织、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同时, 集成模块通过同样体块的不断重复, 在300多米长的纵深方向上, 划分出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段落, 为冗长的空间打上了分节符, 使得空间在这一方向上也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 减少了旅客在长距离行走及寻找中的单调及枯燥。通过这样的空间识别性设计, 人们在进入大厅后, 即使不依靠标识及广播, 也能产生一种对空间的“直觉”判定, 感知到空间的大体区域组织及划分。其次, 在空间的高度上, 集成模块提供了更加贴近人体的尺度。候车大厅最高处25 m, 最低处17 m。集成模块则提供了6 m高的商业夹层高度以及4 m的进站口部高度。表面材料铺装也不同于大厅外幕墙立面上2 m宽4 m高的大块划分, 而是细化为500×1 000左右的材料板块, 通过模数的合理控制, 有机地将标识牌、小型显示屏、查询机以及大厅广播等多种服务设施结合起来。在高大空间中, 集成模块的这一体量, 潜移默化地提供了从整体空间的“大”→模块实体及空间的“中”→具体设施 (标识牌、广告、座椅、查询机等) 的“小”的过渡, 使得近人使用的各类小型设施的布置有了可供依附的体量, 避免了大空间内直接布置小设施而产生的凌乱感和尺度的混乱。当人们匆匆行走在中央通廊中, 他们可以观察感受到整体空间的“大”所带来的宽敞宏大, 而进入候车区休息时, 又可以享受旁边集成模块小体量所带来的细致、安定与亲切。
2.4 空间的多样性
新一代的铁路客站, 大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 与城市其他交通服务设施的关系密切。车站作为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资源应被充分利用, 而不仅仅是旅客暂时出行的场所。除了需要更安静、舒适的候车环境外, 现代车站正在向服务经营主体方向转化, 从对旅客进行行为管理转化为为旅客提供多元服务, 站房内的商业空间可提供餐饮、金融、商务、娱乐、购物等综合服务。这一点, 一些国外火车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新京都火车站就是一个提供多种服务的城市综合体, 一个城市客厅, 强调了市民的参与共享, 弱化作为火车站的功能, 不仅满足旅客在候车期间的需求, 更能为城市居民甚至旅行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这是日本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一个共同特点。
现阶段, 我们强调以旅客为本的室内空间设计, 站房作为社会资源共享的程度不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站房管理模式的变化, 火车站内部的功能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要求站房具有为旅客提供多种不同需要的可能性, 由此候车空间的设计将变得多样化和人性化。
2.5 照明设计对空间的引导
新时期铁路交通建筑的大空间使得照明效率急剧下降, 给灯具的安装及维护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 站房空间的另外一个空间特征就是比较简洁。为满足高效快捷的出行要求, 为在同一空间中复合通行、候车、商业、服务、检票、临时售票等多种功能, 其候车大厅的空间往往是非常简洁的, 这样是聚集人群的心理需要。这样的空间除了有必要的梁柱支撑、简洁的吊顶、必要的标识等, 很少再有太多其他空间要素。这势必为我们的灯具形式的选择、灯具的安装提出更高要求。
3 结语
伴随着铁路客站建设高峰的到来, 新时期铁路交通建筑的设计应引起足够重视。如何在具有动态、现代特征的客站建筑设计中体现出建筑空间的功能性和艺术性,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仍需要在今后的设计中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现代铁路交通建筑整体形态所呈现的特征, 在本质上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空间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建筑师们开始在实践中大量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 形体语言的运用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和更新的领域。同时, 铁路交通建筑在创作中应遵循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 顺应时代的发展, 将世界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去。而且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强的态度, 努力保护中国建筑文化, 求同存异、因地制宜, 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铁路交通建筑。
摘要:结合当前大型铁路旅客站房的发展趋势和对空间的多功能需求, 对新时代铁路交通建筑的空间营造进行了探讨, 分别从现代化交通枢纽的构建、空间的易识别性、空间尺度、照明设计等方面阐述了铁路交通建筑的空间设计, 以指导实践。
大空间公共建筑发展模式研究 篇10
一、通用型大空间
建筑的功能周期与全寿命使用周期之间存在矛盾,建筑的功能周期短,一般二三十年,而建筑的全寿命使用周期长,达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二者的不匹配是造成建筑短期老化和闲置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大空间建筑也存在上述问题,因此衍生出“通用型大空间”的设计概念,意在创造一个更加灵活、更具适用性的空间,以适应多种功能的需求,使大空间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均得以充分利用。
为了达到空间通用的目标,设计应具有前瞻性,注重挖掘大空间建筑的功能潜力,通过把握空间系统各要素和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利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及相关设备设施的支持,提高空间系统整体的适应能力。具体设计时要区分“主空间”与“服侍空间”,“主空间”是指主要的功能空间(此部分设计为通用空间),“服侍空间”主要指服务于主要功能空间的辅助空间、设备空间等,这两类空间按各自的功能、空间要求进行设计,区别对待,从而达到“主空间”的通用。这一设计理念在北京奥运场馆规划设计中有所体现,如奥运中心区除设置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等建筑,还设有40万m2的会展博览设施.其中会展建筑设计成通用的大空间,平时作为展览馆赛时兼作比赛场馆。
通用型大空间以其多用的特点,已成为一种空间发展模式。
二、伸缩型大空间
“伸缩型大空间”的构想是由奥运场馆赛后利用问题而引发的。大空间公共建筑为大型活动而设计建造,一般以最多使用人数的使用需求为设计依据,赛后往往会出现闲置或不能充分发挥空间作用的情况。学术界关于大空间多功能和复合功能的研究都是针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虽然这些研究成果对提高空间的利用率起到很大作用,但归根结底都是基于如何利用空间的考虑。如果从空间本身考虑,我们可以设想将大空间中的固定部分按照合理的使用规模设计,其他部分考虑伸缩设计。这一想法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体育场的设计中已经实现(图1),体育场南、北两端可在赛时增加容纳3万座席的临时看台,赛后即被拆除。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设计在此方面也作了精心考虑:一是展厅之间可灵活伸缩,既彼此独立又可连接成更大的展厅;二是通过打开室内展厅的外维护,与室外展场连接,实现展示空间的最大化伸缩。
打破空间界限实现空间伸缩,是适应大空间使用容量变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涉及的问题相对复杂。体育场的“伸缩”较容易实现,而体育馆等室内大空间的“伸缩”涉及屋盖结构等技术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对此方面的探索已经开始,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自由伸缩的大空间公共建筑一定会出现。
三、活动型大空间
“活动型大空间”想法的提出,是受世博会外国馆会后拆卸的启发。大空间公共建筑并不一定都是百年建筑、固定不便。一种新型、可动的大空间建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从更深层面应和了可持续发展观,表达了人类对于环境的爱护,体现了“轻柔触摸大地”的生态思想。2005年日本爱知县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世博会结束后,会场内几乎所有的新建造物都被撤除,恢复了基地的原状。这种建设策略对于像世博会、园艺博览会等大型博览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活动型大空间建筑可采用装配式结构,1851年建成的位于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展览馆,采用了装配花房技术,这座主要由钢与玻璃构成的建筑在9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建设,展会结束后被移至锡德纳姆(1936年毁于一场大火)。美国最杰出的工程师和建筑师富勒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探索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在1967年设计的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览会美国馆球体的直径为76m,因为使用两种简单的、可以随时安装或者拆卸的金属构件,非常容易制造和安装(图2)。
另外,借助可折叠展开的空间结构也可创建活动型大空间建筑(图3)。所示某自成型的游泳馆生成过程,其结构方案同样适用于临时性大空间。
目前建筑界对于活动型大空间的探索刚刚开始,建筑实例大多仅是一次性拆迁,可重复拆迁的活动型大空间建筑将是未来极具发展前景的一种建筑类型。
四、巨构型大空间
巨构型大空间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出现的,表现为空间绝对尺度的加大,运用巨型结构形成大空间,其应用范围可拓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
1. 城市大空间
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追求覆盖范围更大的空间,大空间建筑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局限,逐步向着更大尺度发展,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就已初显端倪。从功能上看,城市大空间是为多种功能服务,用巨型结构覆盖一个或几个街区,形成功能齐全、联系方便、可人工控制气候的环境,仿佛室内化的城市,其出现将有利于未来城市的更新与改造。
在覆盖能力方面,目前跨度150m以上的超大型建筑已非个案,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研究跨度达到300m以上的超大空间结构。英国伦敦千年穹顶即是一例,其穹顶面积10万m2,穹顶周长1km,直径达365m,中心高度50m(图4,图5),如果以前建造跨度超过1 000m的超大穹顶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实现的乌托邦式的幻想(图6),那么现在这些想法随着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现实。
2. 空中大空间
随着建筑高度的纪录被不断刷新,人们在探索空中城市的可能性,随着城市未来向空中发展,或许有朝一日会出现科幻电影中的空中巨厦。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就曾提出过空中巨型结构的设想,以缓解日本人口密度过高的社会问题。近期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Shimizu Construction Co.)又提出了建造一栋在上班时间能容纳约100万人的金字塔“空中城市”的可行性设计方案(图7)。这座名为“挑战2004”的巨型建筑物的底面为2 800m×2 800m的方形平面,顶部升入空中,高达2 004 m的金字塔采用多层桁架式网格结构。在这个巨型空间结构中,仅空心球节点直径就高达50m,功能为内部空间交通运输的集散与转换。
3. 海洋大空间
用于采掘能源的海上钻井平台及工作附属设施是海上巨型结构的代表。开发海上巨型结构,以扩大生存空间并形成海洋大空间也是人们的一种设想。日本建筑师菊竹清训曾提出“海上浮动城市”的设想。在浮动城市中,“居住细胞”将附着在漂浮于海面上的大圆筒的内外壁面上。
五、结语
上述四种大空间模式虽然有的只是设想,有的刚刚起步,而且实施将受技术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认同的制约,但却给我们很大启迪,预示出未来大空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约翰·奇尔顿著.高立人译.空间网格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赖德霖·富勒.设计科学及其他.世界建筑,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