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共赢理论

2024-10-16

建筑空间共赢理论(通用4篇)

建筑空间共赢理论 篇1

1 前言

我国拥有辽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 传统民居景观建筑集中的反映人们历朝历代最基本的生活状况, 是典型的地域与民族文化的代表, 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作为我国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基本的景观建筑类型, 有着不同于西方传统景观建筑的独特体系, 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反映了人们伦理道德观念、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与气候特点。从北到南聚落形式与特点可谓异曲同工, 无不凝聚着历代工匠智慧和汗水。研究我国传统聚落空间组成与建筑景观形式, 对现代设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的聚落空间形态的构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现可将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构成的因素分为以下两点:其一是自然因素, 如: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 其二是社会因素, 如:宗法、伦理道德观念、血缘、宗教、当地风土习俗等。

3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特点

3.1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我国的传统聚落空间一般顺应地势环境建立起来, 其形式具有自发性, 强调界域感与空间场所精神。传统村镇与自然环境联系紧密, 聚落是人工物质聚集之地, 与自然之间会产生明显的分界。界域的存在, 使聚落从其外部环境中划分出来, 成为人们所能控制的领域, 使聚落更具有场所性, 从而给居住者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如古人往往会利用风水学说中的特定物品、空间构成、乃至植物强调的界域性使得人们对聚落有领域感和归属感, 加强了居民间的相互认同和团结, 形成友爱互助的社会关系。

3.2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生态性

我国传统的聚落空间是在顺应尊重自然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条件下, 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的构建理念为宗旨原则指导下建立的, 是以自然生态为载体的绿色空间体系。

3.2.1 聚落的选址

聚落的选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相通、和谐、有机的和谐“风水”理念:即以天、地、人相协调为准则的择地标准。在选建宅址的时候要寻找适宜的山脉作为基础, 除了这个主山脉以外, 也要求考虑住宅周边的形势, 要求四周的小山能够起到遮挡冬季的恶风, 然后选择理想的水文环境, 面水迎来南向季风, 从而增加小环境气候的作用, 最后才是确定住宅的具体位置。综合以上因素, 利用地形、地貌的特征, 灵活布局组织自由的空间环境。

3.2.2 建筑材料

我国古代建筑工匠善于就地取材、合理搭配加工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工匠们就地取材, 用木、树皮、竹片、茅草、瓦、石材、粮食等巧妙搭配, 建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建材体系, 也成为最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佳例证。

4 我国传统聚落中的交往空间

传统聚落的形成最主要原因就是有利生产, 住在聚落中的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活来源, 正因为邻里之间在生产生活上的这种互助需要也使得邻里交往被人们重视而变得较为密切, 居民间的交往空间在传统聚落布局中重要地位。不难发现交往空间的设置极其注重场所精神、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 是值得现代居住空间和小空间设计学习的。

交往空间一般分为户外交往空间、室内交往空间以及过渡空间。

户外交往空间, 一般由街巷空间、街巷节点 (小广场) 空间、亲水空间等。街巷是传统聚落空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街巷不仅是居民户内私密空间的延伸, 同时村镇中巷子、胡同、里弄的紧密交织还将其他各个交往活动空间联系起来, 使村落的交往空间形成紧密的网络。我国聚落中的街巷多以尺度小、路面不平整以及慢速交通为特点, 人们处于其中能感到有安全感, 有利于交往行为的发生。聚落中的小街小巷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适宜的宽度增加了邻里交往的可能性。处在街巷相交的节点空间更是人们聚集休憩的好地方。

5 我国传统聚落中的布局特点

5.1 严寒地区布局特点

由于北方严寒地区多风沙、气候变化骤烈, 太阳辐射强等气候特点, 这些地区常常采用圆形建筑平面, 利用其散热面积小, 同时利于抵抗风沙, 如内蒙古蒙古包。此外, 在地区较高地区, 民居多依山而建, 平屋顶、封闭式天井或院落, 以便防风、保温和减弱日晒。

5.2 寒冷地区布局特点

由于冬季寒冷、干燥, 风沙较大, 夏季又偏热。常常采用围筑小院, 房屋由垣墙包绕, 对外不开敞, 面向内院。有适当的挑檐, 冬季可获得较多日照, 夏季又可遮阳。庭院面积较大, 院内栽植花木, 摆设鱼缸鸟笼, 形成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实践证明, 这种布局在防风沙和防噪音干扰等方面比较理想, 至今人们也乐于居住, 比较典型的北京四合院。

5.3 夏热冬冷地区布局特点

气候夏季酷热、干燥, 吹热风, 冬季较寒冷。降水量少, 降水变率大, 有少量冬雪, 同时日照率高, 云量少, 气温变化急剧, 年温差大。在布局上前、后房相联, 附以厨房、马厩、围合成封闭的院落。这种内院式的密集组群布局, 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如新疆地区。

5.4 夏热冬暖地区布局特点

建筑利用起伏的坡屋面、小庭院、天井、敞厅、青云巷、天窗、高侧窗、疏木条、各种通透的门窗来组织自然通风 (如脚门、趟拢和大门) , 在炎炎夏日中显得格外阴凉。如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

西双版纳地区房屋底层一般用作厨房、畜圈和杂用, 二楼储藏粮食。底层和第二层外墙不开窗, 上两层为住房, 向外开窗, 内侧为廊, 连通各间。设凉台, 屋顶坡度较大, 多采用“歇山式”以利屋顶通风, 飘檐较远, 重檐的形式有利于遮阳、防雨。平面呈四方块, 中央部分终日处于阴影区内, 较“为阴凉, 为族人议事、婚丧行礼及其他公共性活动用。

而云南彝族地区的民居具有布局紧凑的特点, 常见形式为“三间两耳”, 即正房三间, 东西厢房各两间, 组合成高度和面宽都相近的方形院落, 因其平面和外观酷似一颗方正的印章。住宅空间像凹斗, 便于通风, 尤其是内院起着通风、采光和排水的作用。

6 结束语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研究过去方可瞻望未来, 对传统聚落的形态进行回顾与分析无疑是必要而有益的。在设计工作中我们必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探索今天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尽管历史在不断发展, 世事变迁, 人们的居住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借鉴传统聚落的优势特点, 依然可以给予我们解决现代居住景观建筑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启示。

摘要:通过对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组成特点、交往空间形成以及归纳总结传统民居建筑景观特点归纳介绍, 详细探讨这些传统经验对现代景观空间与建筑设计的启示及其借鉴意义, 旨在强调弘扬学习古人顺应气候特点、尊重场所精神、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设计理念。

关键词:聚落空间形态,交往空间,场所精神

建筑空间共赢理论 篇2

1 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1.1 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 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 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 特别是高层建筑, 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

1.1.1 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 可以形

成城市的“冠”, 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 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 或虽采用相仿高度, 但彼此间距适当, 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 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

1.1.2 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 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 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

1.1.3 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 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1.2 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 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 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 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 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1.3 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 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 除此之外, 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 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2 利用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方法

2.1 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 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 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 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 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 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 容纳的人员较多, 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 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 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 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 如13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13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 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 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 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 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 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2.2 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 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 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 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 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 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 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 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 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 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 就引人生态的概念, 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 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 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 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 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 引入了大量的植物, 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 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一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 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 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 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 并要体现人的尺度, 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 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 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 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2.3 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 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 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 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 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 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 人口空间凹人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 (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 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 缓解人1:3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 这种人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 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 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 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

摘要:随着结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 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人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 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缺陷,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对高层建筑设计和规划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共赢经济学理论初探 篇3

1929年经济大萧条宣布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破产,三次能源危机告诉我们凯恩斯主义并不完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宣布新自由主义不是万能的,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宣布综合主义也不过一个经济学搅拌器。那么,什么经济理论才能避免经济危机发生?笔者在此提出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共赢经济学。所谓共赢经济学就是研究一种个人(或组织)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时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同时个体在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时也能够达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的经济理论、政策、制度的新经济学。共赢经济学将运用帕累托最优、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等基本经济理论工具找到国民经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辨证关系,提出一种私人(或组织)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时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论、政策、制度体系,达到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

二、经济学人的成功与失败

(一)亚当·斯密的成功与失败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倘若放任个人自由竞争,人人在此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着自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最大的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市场)”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1]

自由资本主义以来近几百年创造的财富比人类以前几千年创造的财富总和还多,也证明了亚当·斯密在那个时代的真理性。但是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宣告了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论只是一个相对真理,有其致命的缺陷。

亚当·斯密只看到了一种通常状况下成立的市场机制,也预见了一些市场机制不成立情况:垄断、犯罪等。但是,没有看到市场机制不成立另外三个情况:一是人们经济活动还有很强负外部性存在;二是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三是市场机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富问题。所以“看不见的手”不是永远有效。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成功与局限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1929年经济大萧条前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绩证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真理性,但是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解体证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如果说亚当·斯密的市场能够在个体追求最大的利益时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假设存在缺陷,那么,马克思的政府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时,个人利益就能达到最大化假设也是想当然的。然而,人性假设存在不足,马克思所提倡的计划经济必须是大公无私的人才能达到社会资源分配的最佳状态,而实际上多数人都是经济理性的人,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决策。

(三)凯恩斯主义的成功与失败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因此,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增加总需求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2]

在凯恩斯主义主导经济的50多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只有三次, 并且危机的来势没有过去那样凶猛。这说明凯恩斯主义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什么说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危机冲击力下降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呢?从本质上讲, 就是部分的解决了分配不公的问题。第一, 政府大量公共投资, 实际上是让没有钱的人也能够消费 (公共产品消费是不花钱的) ;第二, 社会福利制度, 实际上就是把富人的钱通过税收再以社会福利形式发给穷人;第三, 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把民众存款贬值, 其实质还是把富人的钱贬值, 因为穷人多贷款, 富人多存款, 政府有意识实现了资产的转移。

但是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世界经济有三次面临高通胀、低增长、高失业率的“滞胀”危机。并且这些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与能源危机联系在一起,都是典型的短缺性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短缺性经济危机呢?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都是短期政策,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来说是没有意义。此外,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经济政策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导致浪费加腐败,而且还为那些浪费加腐败的经济政策寻找了很多堂而皇之的理由——增加总需求和就业。因此,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必然导致短缺性经济危机。

(四)新自由主义的成功与失败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有以下几类:(1)对市场机制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对政府的宏观经济干预无效性的研究: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2)强调私人产权的重要性以及西方世界致富原因的研究:产权学派、新经济史学和新制度学派(很大程度上三者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3)以怀疑性眼光对政府干预动机和决策过程的研究和对国家干涉主义代价的研究:公共选择学派。[3]

新自由主义使欧美国家经济从高膨胀、低增长走了出来,维持经济28年的低膨胀高增长,至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超出了以前任何一个经济周期。

为什么新自由主义比凯恩斯主义更加成功呢?就在于新自由主义确立了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又比其鼻祖亚当·斯密进了一步,发明一些控制外部性的机制,又控制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弊端。

新自由主义失效的表现就在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新自由主义过分推崇市场机制,尽管新自由主义发明了产权理论控制外部性导致市场机制失效的问题,但是完全忽视市场机制形成帕累托最优,并不能保证其中没有贫困或严重的贫富差距的缺陷,这个缺陷是导致2008美国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而且还无视现实中公有制大量存在的事实,实际上欧美上市公司比中国的国有企业还要公有制,可以说美国公众性金融企业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所有者缺位是导致2008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二个根源。但是完全说2008美国金融危机是纯粹新自由主义的失败有失偏颇,美国实施实际上是一种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综合主义,包括2010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都是综合主义的失败。

三、共赢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工具

(一)帕累托最优理论

1.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

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如果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善的状态。需要指出的是,帕累托最优只是各种理想态标准中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一种状态如果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它一定是不理想的,因为还存在改进的余地,可以在不损害任何人的前提下使某一些人的福利得到提高。但是一种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并不一定真的很“理想”。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经济系统只是在“最低”的意义上是“理想”的,并不能保证其中没有贫困或严重的贫富差距。而且这种最优只是在一定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发展了,就可以进帕累托改善,也就是说帕累托改善是无止境的。[4]

2. 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备的和充分

竞争的,市场交换的结果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并且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1)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2)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3)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5]

(二)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的定义: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在自由市场机制下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外部性的分类: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负外部性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6]

外部性的特点:外部性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普遍性,外部性的普遍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外部性无处不在,二是个人或阻止任何一个行为都具有外部性,三是外部性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总是同步存在,只是某一种外部性占据了上风。

外部性几乎是政府存在的基础,政府90%职能都与管制人们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向人们提供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服务有关。现在几乎是只要是有外部性就存在政府的干预,但是实际上许多外部性问题不需要政府干预。那么,怎样区分哪些外部性需要干预,哪些又不需要干预呢?

一般来说,负外部性需要政府直接行政干预,正外部性不需要政府干预,但是需要政府创新机制让市场主体去完成。负外部性就是环境污染、产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正外部性包括教育、养老、医疗、保障性住房、公交、殡葬、出租车、自来水等,政府可以通过创新机制让市场去做效率反而更高。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7]

信息不对称也是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依据。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中,提倡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多数情况下政府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时会加剧信息不对称问题,只有一种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干预,这就是公众性企业 (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 治理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在中国, 政府干预信息不对称现象反而会加剧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性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医疗体制中, 就是因为医药价格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政府就进行价格管制, 结果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了。为什么呢?原来是成千上万病人监督医院, 现在变成物价部门监督医院, 结果物价部门监管人员由于人数少, 掌握信息量反而不如成千上万的患者。

(四)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⒈国民收入分配的划分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一般来说总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之后最终形成了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等三大类,这三大收入是经济社会的三大基本的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就是对初次分配中的国家收入进行分配,主要通过国家预算渠道进行,国家以预算支出。

⒉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重要指标,这两个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杨帆在《效率与公平的逻辑关系》指出,效率对社会来讲,就是社会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对于具体的微观经济体来说,其效率即把其活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后,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公平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平均主义,简单地说可以分成程序、规则、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8]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时,要注重程序、规则、过程的公平,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就是要依靠市场进行分配。由于垄断、犯罪的存在会破坏市场机制程序、规则、过程的公平,所以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依靠市场机制外,还需要主动消灭和管制垄断、犯罪,确保程序、规则、过程的公平,这样效率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蛋糕才能做大。尽管如此,初次分配的结果往往还是不公平,因此,需要二次分配结果的公平来修复初次分配的结果不公平。因此,国民收入再分配中要注重结果的公平,对每个国民来说都要实现结果的平均主义。这样,二次分配的公平(结果的公平)又可以为初次分配的公平(程序、规则、过程的公平)提供基础,从而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9]

(五)博弈论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 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 依靠所掌握的信息, 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 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博弈论最典型的模型就是囚徒陷阱。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 财物被盗。警方, 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 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 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 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 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 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1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的话,无论对方选择抵赖还是坦白都比抵赖好,如果对方抵赖,坦白就只有3个月的监禁,抵赖是1年,如果对方坦白,坦白是5年,抵赖是10年。这个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10]

有人说“纳什均衡”是市场机制的原理的一个悖论:罪犯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甚至认为“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通过追求 (个人的) 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但我却认为正是“纳什均衡”加固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在这里最大社会利益就是让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纳什均衡”就是让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里是有些人把罪犯的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混为一谈。“纳什均衡”证明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中,“纳什均衡”使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四、共赢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共赢经济学就是一种私人(或组织)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时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论、政策、制度体系,达到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

(一)政府与市场的辨证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辨证关系就是“有为而无为、无为即有为”的经济思想。“有为而无为”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如果政府的有为是替代市场作为,就会引起政府和市场的乱为,从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无为。现在,中国在教育、医疗、房地产、供水、殡葬业等行业都存在政府的有为导致市场的乱为,进而无为。对此,人民群众和政府都不满意。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的有为是为了自己无为,让市场有为,反而会取得和谐共赢的效果,进入“无为即有为”的状态。“无为即有为”就是说政府不直接管理(或少管理)经济,市场机制就会自动的发挥作用,反而能够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但是现实中各种组织(包括政府、企业、个人)总是希望获得超越市场之外的暴利,就有违背市场规则的冲动,比如腐败、垄断、黑社会等就是典型。因此需要政府有为,但是这里的“有为”是为了“无为”,就是让企图破坏市场规则的组织和个人遵守市场规则,让市场有为。

(二)市场与政府的分工

市场机制适用于初次分配领域,但是要求政府做好反垄断、管制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三件事维护市场机制运行的环境。政府机制适用于二次分配领域,在资金分配实行近乎于平均主义的公平原则,但是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高效率的特性。具体说来,政府直接行政管理外部性是负外部性,,正外部性不需要政府直接管理,只需要政府创新机制让市场主体去完成。负外部性就是环境污染、产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正外部性包括教育、养老、医疗、保障性住房、公交、殡葬、出租车、自来水等,政府只是平均提供资金,但是通过机制创新让市场去做。政府管制的信息不对称只有一种——公众性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治理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而且主要制度设计上的干预。

(三)经济政策设计

1. 考察政策调整的范围。

如果一项经济政策调整不属于反垄断、管制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二次分配中资金管理等四方面内容,那么这个经济政策就可以取消了,政府也不需要管理——无为即有为。如果是在这范围内,那就对该政策进行博弈分析。

2. 对政策进行博弈分析。

首先分析政策调整的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选择的最佳行动方案;其次分析这些行动方案产生的后果,是否能够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最后与实际执行效果进行对比。如果对比效果一致,就说明原来的政策设计存在缺陷,需要提出政策创新方案。

3. 提出政策创新方案。

政策创新方案怎么才能够产生呢?爱因斯坦说得好,1%的灵感加99%汗水,1%的灵感更重要。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1%的灵感多半来自人民群众,但是99%的汗水却要制定政策的专家学者付出。

4. 对创新方案进行博弈分析。

首先,分析政策调整的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选择的最佳行动方案;其次,分析这些行动方案产生的后果,是否能够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

五、结论

总之,要跳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流派、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流派、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流派的派系之争,突破“市场还是政府”“市场多些还是政府多些”的争论。市场机制适用于初次分配领域,但是希望政府做好反垄断、管制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三件事维护市场机制运行的环境;政府机制适用于二次分配领域,在资金分配实行近乎于平均主义的公平原则,但是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高效率的特性。用“有为而无为、无为即有为”的哲学思想科学概括了国民经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和谐关系。这将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热点和难点问题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在凯恩斯主义主导经济的50多年,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只有三次, 并且危机的来势没有过去那样凶猛。

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经济系统只是在“最低”的意义上是“理想”的, 并不能保证其中没有贫困或严重的贫富差距。

效率与公平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重要指标, 这两个指标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市场机制适用于初次分配领域, 但是要求政府做好反垄断、管制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三件事维护市场机制运行的环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成功与失败, 探索其中奥秘。又利用帕累托最优、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博弈论研究市场与政府关系, 进而提出了市场机制适用于初次分配领域。希望政府做好反垄断、管制负外部性、控制可能造成负外部性的信息不对称等三件事, 维护市场机制运行的环境;政府机制适用于二次分配领域, 在资金分配实行近乎于平均主义的公平原则, 但是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高效率的特性。

关键词:经济危机,收入分配,市场机制,政府机制

注释

1[1]百度的亚当斯密词条

2[2]百度的凯恩斯主义词条

3[3]百度的新自由主义词条

4[4]百度的帕累托最优词条

5[5]百度的帕累托最优词条

6[6]百度的外部性理论词条

7[7]百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词条

8[8]效率与公平的逻辑关系杨帆2009年5月18日

9[9]国民收入分配理论研究任凌云国研网2009年10月19日

10[10]百度的博弈论词条

建筑空间共赢理论 篇4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的色彩是城市色彩的重要元素, 包括外部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 可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以及永久色和临时色。固定色一般指建筑以及本地固有植物等的色彩, 流动色一般指公交车或者出租车的车体广告, 这些都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本文所讨论的户外广告, 主要是楼房外侧或顶层的户外广告和公交车站的广告牌, 属于临时色。这些户外广告相当于我们在做室内设计时的软装饰, 替换相对方便和频繁, 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 城市广场的色彩主要由地面上的铺装、环境绿化、周围的大体量建筑和天空以及水域的色彩组成。相对于各种公园, 广场往往硬质铺装的比例更大, 绿化面积不大, 空间视野很好, 垂直高度改变不大, 且能集中容纳一定数量的人群。建筑物和铺装色彩是人工色, 也是主导色彩, 植物和水域色彩即自然色是辅助色。周边建筑和铺底色彩都是色彩面积最大的、决定整体色彩氛围和风格的最大元素。所以, 在周边建筑群与铺地的色彩设定已经基本协调的前提下, 建筑外墙和屋顶的户外大幅广告牌对色彩的影响也格外地大。户外广告是临时色,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 户外广告会常常更换, 相对建筑和地面铺装以及本地区特有的植物水域等色彩来说, 广告的色彩只是短期的。这样, 就增加了对色彩控制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办法是控制广告的面积和位置, 以达到辅助色不会破坏主色调、整体大关系不会被破坏的目的。

广场是为了满足人群集散和消息文化传播的需要而建造的, 因此, 这一空间的基本要求是能滞留人群。基于这种原因, 广场的导向性往往不如其他城市公共空间, 而其向心力比其他公共空间都强, 所以, 广场必须有一个视觉中心点。这一视觉中心点在位置上独立存在、在体量上有一定要求, 因此不能被周围户外广告夺去人们的眼光。例如, 图 (1) 是俯视布拉格的古城广场, 中间的绿色青铜雕塑和绿化带与周围的浅色偏暖的色彩互为对比色, 且面积上大小对比强烈, 成为广场的视觉中心。图 (1-1) 是洛杉矶珀欣广场, 广场中心的紫色雕塑与地面的大面积绿化也是色彩上的互补, 面积上的纵横大小对比和周围的白色建筑对比, 凭借其高彩度成为整个广场的视觉中心。要突出这一视觉中心点的重要手法就是色彩与周围基调有所区别, 不该被其他物体 (如户外广告牌) 抢去其主导地位。

另外, 不同主题的广场, 色彩不同, 户外广告的种类和规划也不同。

(1) 纪念性主题广场这种广场一般强调的是其庄严肃穆的氛围, 所以往往只会有一个视觉中心——如纪念碑等, 其他陪衬都体量较小且垂直高度不高。因此, 纪念性广场的天际线往往很开阔, 在视觉心理上塑造一种人很渺小的感受, 衬托庄严的气氛。这类广场最不适合用过于强烈的色彩。因此, 周围的户外广告面积也要严格控制, 不适合设置大面积的户外广告。

同时, 户外广告的位置不能放置太高, 否则会破坏广场整体的天际线形状, 而宽广的天际线往往是塑造大方、庄严气氛的必备条件。同时, 户外广告的体量也不能过大且绝对不能用鲜艳的颜色, 否则, 会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破坏纪念碑的视觉中心地位和庄严的氛围。图 (2) 是唐山纪念广场实景, 广场整体氛围庄严肃穆, 但实景远处的苍蝇拍式大型户外广告严重破坏了广场的庄严肃穆的整体天际线形状, 对广场的整体氛围产生了破坏作用。如图 (2-1) 所示, 这是笔者尝试用电脑模拟的有大幅广告牌的唐山纪念广场。可见, 尽管大幅广告非常精美、广告本身赏心悦目, 但在纪念性广场上, 它大大削弱了广场的庄严氛围, 使广场出现商业市场的气氛, 对广场风格产生了显而易见的破坏作用。因此, 在纪念性广场上, 最好不出现大幅广告, 如果有符合广场主题的广告, 也最好能做成体量较小、位置较低, 或设置较为精巧的广告。如图 (2-2) 所示, 笔者用电脑模拟取消周围的大型户外广告, 而将位置低的小幅面的公益广告放置在唐山纪念广场上, 这样, 既不破坏整体气氛又能达到在惊鸿一瞥中让人记忆深刻的目的。

对于纪念性广场的照明也有一定要求, 户外广告的夜间照明不能成为纪念性广场的主要光源。关键的是, 纪念性广场最好不要采用有霓虹灯的夜间广告照明, 其高彩度高强度的色光会对广场的整体气氛造成巨大破坏。在白天, 暴露在外的不发光的霓虹灯效果却及其丑陋。柔性灯箱照明的布料的透光性好, 光线柔和且从不同角度看效果都很好, 虽然其缺乏生气, 但正适合纪念性广场的气氛。由于纪念性广场上广告位置低、体量小, 柔光灯箱正好成为照明的最好选择。

笔者曾设想, 在纪念性广场上, 如果仿照国外一些城市的做法, 将招贴画放在地上或直接依着树干或电线杆, 将与环境更加协调而且非常亲切。

(2) 市政广场市政广场是近年来新城建设的一个重点, 这种广场表达的是民主、开放的氛围, 往往有中心城市形象雕塑或中心景观, 周边有市政宣传所用的宣传栏等。这时, 广场的主色调应该是明快、优雅的。广场的中心雕塑适合使用较高的彩度, 周围的衬托物体适合使用较低的彩度, 以实现整体色彩的和谐。从色彩规划原则上讲, 应符合主色调和辅助色的划分原则, 即空间内的色彩也应遵循同类色近似色为大面积的主色调, 其他辅助色的面积和彩度都应得到严格的控制。其他辅助色包括大量的户外广告色彩。因此, 户外广告在这类广场中面积不宜过大且必广场主要在于传达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思路使之不适合放置色彩过于鲜艳、商业气氛过分浓厚的户外广告 (比如鲜艳的大幅美女广告) , 最好应根据广场铺地和大体量主体建筑的色彩, 采用类似色或临近色为主色调的户外广告, 以免破坏整体和天际线大氛围。

在市政广场的照明问题上, 户外广告的夜间照明同样不能成为主要光源。霓虹灯夜间广告也不适合于市政广场, 霓虹灯变幻的色彩和强烈动感与市政广场的明快优雅气氛格格不入。但是, 相对柔性的灯箱照明, 其投光照明显得更适合市政广场。投光照明即使用投射灯如氖气灯等照亮户外广告牌, 属于泛光照明, 这种灯光亮度非常高, 对突出广告牌起了很好作用。投光照明包含稳态投光照明和动感投光照明两种, 广告牌的投光照明一般是稳态投光照明。但这种亮度高且照明面积大的投光照明只适合放在市政广场的周围, 和广场中心有一定距离, 才不会对中心雕塑的视觉中心点位置有威胁。此外, 这种明亮的广告牌放置在广场上离中心雕塑有一定距离的位置, 则更能突出广场民主现代的感觉。

(3) 商业广场或休闲娱乐广场在一个城市里, 一般有多个商业广场或休闲娱乐广场。这些商业广场周围大都拥有大型购物商场和娱乐场所, 气氛热烈。所以, 一般来说, 这样的公共空间会采用暖灰色, 辅以一些热烈和高对比度的色彩, 促进商业气氛的表达。这种性质的广场户外广告必然特别多, 而且往往有大型户外广告征战有限地盘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在商业广场中心, 花花绿绿的广告牌和闪烁的高彩度的霓虹灯很可能令人头晕脑胀。这种广场如何使户外广告的色彩和环境色彩协调是一个难题。这时, 最好的解决办法有以下几个:

1、从色彩的面积大小入手商业广场的特点就是所有可以放置广告的位置都会被塞进广告, 建筑外墙便是免不了广告争夺地。建筑外墙应统一规划户外广告的位置和大小, 可是那种整面外墙都布满同样大的豆腐块样的户外广告的做法实不可取, 布满广告的外墙, 会让路过的人群感觉压抑。故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 是在建筑设计时就针对外墙的广告牌予以规划。比如将广告布置在大型窗户的周围, 有聚有散, 不要死板地分布;或者, 一面街外墙上的广告不要太多, 视外墙面积而定, 一排过去3~5个足矣。图 (3-1) 是笔者于上海徐家汇商业广场拍摄的实景照片, 通过电脑模拟商业建筑外墙的户外广告以须低密度设置。但与纪念性广场不同的是, 市政广场的户外广告可考虑放置在较高的位置, 它对于广场的天际线反而会造成一种气势, 达到政府或公益广告宣传的目的。但是, 市政面积取代数量的效果, 而图 (3-2) 则是以数量取代面积的效果。以面积取代数量, 其一, 可避免广告数量过多而导致的信息点竞争过大;其二, 可使大块的色彩控制在有限的几种里, 避免同一面墙上色彩过多而造成的视觉冲突。

2、建筑楼顶上的大型户外广告要严格控制出现在楼顶的大型广告和霓虹灯是最需要规划的地方。在楼底观看这些广告牌基本上无法观其全貌且视觉感受极其压抑, 因此这种广告牌只适合在水平高度较高的地方即其他高度相差在一定程度的楼层观看。图 (4) 是上海黄浦江边的夜景, 可见成排的楼顶大型户外广告和霓虹灯。虽说大城市里楼顶上缤纷的霓虹灯和大型广告在夜里闪烁这样的画面很常见, 但这样的城市给人的不再是温馨与和谐感, 而是冷漠的商业感和空虚繁华的印象。

笔者认为, 在楼顶上的大型广告和霓虹灯应以人群的各种视点为依据来规划, 即确保这些广告对于路面行人不会产生压抑的感受而能给一定楼层高度的人群以美的享受。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因地制宜发挥创意, 以往那种同一张广告贴遍世界的做法必须改变。不过, 这时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 即品牌识别问题。品牌的一套招贴往往以同样的排版和同样的色彩作为识别手段, 以致于人们一看到某个标志性画面或商标就知道这是特定品牌的广告, 这也成为许多品牌广告设计者的杀手锏之一。此时, 同样排版、同样色彩的广告和因地制宜发挥创意就发生了矛盾。所以, 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减少这些楼顶大型户外广告牌, 实行整体规划, 在重点区域设置一、两个创意新颖、美感好的广告牌足矣。

3、新旧媒体的取长补短近年来, 大型的喷绘户外广告已经失去独领风骚的地位了。大屏幕显示屏等新媒体大量出现, 主要有发光二极管 (LED) 显示屏、阴极射线管 (CRT) 、荧光放电管 (FTD) 、白炽灯泡显示屏和液晶 (LCD) 显示屏等, 给城市公共空间色彩的协调带来新的难题。笔者认为, 对这些新媒体的处理, 应遵循尽量避免和普通的喷绘户外广告放在一起的原则。因为这些新媒体画面和色彩是不断变化的, 且这种色彩属于光色, 即色彩模式是RGB, 而不是喷绘等媒体的CMYK色彩模式。因RGB模式的光色比cmyk的印刷色要鲜艳许多, 所以这些新媒体在色彩上可以达到更大的表现力, 其特性使之成为一定范围内公共空间的视觉中心点。而且, 在喧闹的马路上, 没有人会认真地去听配音, 所以其宣传效果主要还是靠画面。因此, 这类户外广告必须相对单独地放置, 且面积越大放置的高度也要越高。其周围的建筑墙面要保持相当程度的整洁, 即最好不要放其他户外广告, 尤其是不可几个户外液晶广告放置在很靠近的地方。否则, 非但不能实现有效传播, 而且会造成视听混淆, 其变幻莫测的色彩也会对过往人群造成压力, 严重破坏公共空间色彩的协调。以目前的价格计算, 高清晰度的LED组合模块约4~5万元人民币/每平方米。一个大屏幕动辄千万元, 单靠广告收费, 其投资风险在短期内很难消除。!"故而, 从长远看, 这些大屏幕与传统喷绘广告的数量对比不会占优势。图 (3) 是上海徐家汇中心商业区LED大屏幕显示屏和传统喷绘广告在一起的效果, 大屏幕的远观效果显然比喷绘广告显眼得多, 这种大屏幕新媒体的设置宜精不宜多也是显而易见的。

4、商业广场的夜间照明也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前文提到的霓虹灯、柔性灯箱照明和投光照明是三种最常见的夜间户外广告照明, 这三种照明方式往往会同时在商业广场上被使用。近几年来, 霓虹灯的种类越来越多, 出现了全扫描霓虹灯、变色霓虹灯、彩虹光霓虹灯、无极霓虹灯和低电子霓虹灯等, 方式多种多样, 但都脱不出色彩鲜艳、动感强的基本特色。因此, 霓虹灯被大量应用在户外广告上, 以增强对人群的视觉吸引力。但也正因如此, 闪烁的霓虹灯在营造浓厚的商业气息的同时也很容易造成光源零乱和无规划状态。

投光照明广告和柔光灯箱和霓虹灯对比, 偏向静态效果。对于商业广场来说, 营造商业气氛就需要动静结合的效果。商业广场的夜间广告照明要动静结合, 最好能分为几个重点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一个照明中心, 统一规划, 就能避免商业广场常见的光照混乱的结果。而这些照明中心要依照建筑群体和广场的结构因地制宜, 让动静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 应因地制宜地规划户外广告的位置、大小和色彩, 应用色彩学上的同类色、近似色和色彩面积对比的方式处理户外广告和城市广场空间色彩的关系;纪念性广场、市政广场和商业广场的户外广告规划必须有所区别, 采用的色彩和广告大小以及照明方式都应有详细的规划。这是关系到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系统工程, 需要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 让城市公共空间的户外广告成为一道亮丽、和谐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大卫·奥格威:《奥格威谈广告》,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肥胖与运动减肥下一篇: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