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2024-09-28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共9篇)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篇1

一切建筑的形成都有其使命的,这就是功能。但对一些特殊建筑来说,设计师在使其满足功能要求之余,还应满足房屋所有者对其在精神方面的要求。

主观上人们可以对建筑的形式有五花八门的要求,但客观上还应有当代的物质技术手段来实现,脱离了现实的建筑师无法实现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就不应有幻想,因为正是幻想让我们的世界发展成了现在多彩的世界。

从发展趋势来看,建筑是在不断进步的。。

一个建筑的合理性要有单一空间和多空间的合理配合来实现。一个单一空间若要设计的合理就必须依据其功能要求对他的形/质/梁来进行合理的规划。而一个多空间的建筑要合理就要合理的组合空间,必须依据其总体要求对其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规划。使空间使用起来更加合理。

任何一个空间的设计/组合的规划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有缺点也有其先进性,他的缺点使得设计师在下一次设计时会思考如何改善,而其先进性会促进空间形式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古至今,建筑的形式不断发展,其空间形式/结构也不断完善。古代,由于材料的限制,房子的跨度/空间分割的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因此而不断的改进,就有了现在比较完善,但使用目的明确的五种结构体系。

从结构体系来看,大致分了五种。不同结构体系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但我们无法武断的说这种结构就是好或是就是坏,因为这些结构体系的形成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比如在沙漠,我们就无法使用大量的木构架这样的框架结构来建造住宅,因为沙漠独特的气候条件。再如欧洲的半木结构,因为木框架和填充墙之间不可能结合的十分严密,所以在北美洲这样气候条件的地区就不能大量的建造。因此,不同的结构体系身后都有其不同的文化/气候特点,不能以偏概全加以否定。

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的特点在于墙体本身既要起到围隔空间的作用,同时又要承担屋面的荷重。这种结构体系的历史悠久,并且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和智慧的增长,其使用空间不断增大,但其根本的矛盾无法解决,因此此结构还是无法自由灵活的分割空间,使得在以某些目的为功能的建筑的建造上,人们无法使用此结构作为基本架构。

框架结构体系与梁板结构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围护或分隔的墙面明确的分开。我国古代的建筑和欧洲的半木结构都是以木材为框架的结构体系。我国的,结合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形式和风格。除了木材外,砖石也可以砌筑成框架结构的形式,例如在13~15世界欧洲风行一时的高直建筑采用的正是砖石框架结构。

而大跨度结构体系就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室内空间的产物。而古代建筑室内空间的扩大是和拱形结构的演变发展紧密联系着的。这种结构就是利用其特点,将荷重分散开了,使得每一个承重结构所承受的重量都在不会过重的情况下增加了室内空间。

悬挑结构的历史较为短暂,与现代社会材料的革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悬挑结构的产生就是为了是内部空间内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放/通透,外墙不设立柱。

还有其他一些较新的结构类型,都是为了不同要求和产生的。有着不同的优缺点。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篇2

公共空间在建筑设计与使用过程中, 要形成独有的建筑文化风格, 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以此来构建多角度多方面的空间组合建筑的整体性。

1 简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基本功能

1.1 公共空间的设计概念

在进行施工建筑时, 在全面考虑综合因素的基础上, 要严格控制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 就要根据自身建筑需要的客观情况做好定位, 例如具备品位、舒适、时尚, 含有许多资讯等元素。譬如在酒店建筑公共空间的设置上, 就是要提供旅客休闲娱乐的空间场所, 以及餐饮消遣等一些公共活动的地方, 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从商务酒店的进口、出口、休息空间、茶座、会议厅、接待厅、娱乐空间、健身设备及空间等多方面来考虑, 把握这样基本的要素, 这也是构建公共空间设计的基础。

1.2 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在公共建筑空间要素构成中, 为了能够充分展示出公共空间的组合设计魅力就需要根据建筑实际需求进行。而公共建筑中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以及电器照明等[2]。除此之外, 还要基本具备有接待空间、娱乐休闲空间、会议空间等要素构成, 主要包括一些具体的空间设计点, 譬如入口空间、走廊空间等一些基本的空间组成, 具体的位置运用上就是包括卫生间、安全通道等多方面的空间组成要素。

2 概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自然和谐的空间美感

度假酒店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主要是为了突出舒适、美感等和谐的自然空间应用。而从美感出发就需要重视对材料的选用, 是否能够在大方得体的基础上对人体无害等因素出发。

2.2 以人为本的总体把握

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 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为客户创造一个安心入住的环境。就需要在以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 适当融入个性化的设计特点等, 这样能够让人感受到公共空间的多样化、美感性和人文性等综合因素的统一。

3 细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必要要素及附属要素

3.1 空间设计与主题文化的品位运用

现代度假酒店公共空间主要包括酒店入口、大堂、中庭、楼梯、电梯走廊、屋顶花园等诸多要素,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构建一个整体的节能设计理念, 形成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依据所在的环境包括构图、尺寸、色彩、照明、形式等, 譬如在照明等的应用上, 在要装修的地面、墙面、柱子以及天花板, 在选择适当造型的同时, 考虑节能设计, 尤其是在照明的运用上, 可以融入艺术的特色, 做到明暗相间、强弱有别, 紧密有致, 层次鲜明, 让每一个灯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充分使用一些节能性强、美感感受强、欣赏力度强的照明设施, 让设计从大堂一直延伸到客房, 渗透到整体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节, 凸显出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入住上海度假酒店尽享高贵与享受。独具匠心的自助餐厅汇聚了传统的典雅和现代的豪华, 佳肴美食荟萃精华, 为各方人士营造完美体验, 可容纳130人同时就餐, 是商务会谈、朋友聚会的理想之地。二层的休闲吧集咖啡、茶艺为一体, 时尚典雅, 浪漫温馨。三楼的会议室、接待室, 是举办会议进行商务洽谈的理想场所。商务中心、商品部等服务设施, 为各界商务人士提供全面快捷周到的服务。酒店大堂宽敞明快, 设有商务中心、贵宾休息区。四楼设有会议室、接待室, 可接待大中型会议。

3.2 公共空间的构成及功能分区

公共建筑的空间依据使用性质大概可以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空间、交通枢纽空间。主要使用部分, 所占面积相对较大, 造型别异;次要使用部分, 所占面积相对较小;交通联系空间是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具有联系、协调和服务的作用, 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该以交通联系空间为根本, 对主次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和组合, 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丰富多彩的交通联系空间。而交通联系公共空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即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其中水平交通与各部分交通空间相互联系, 并且有比较好的通风和光照;垂直交通空间, 主要有楼梯、电梯、坡道形式, 具体设计时应该根据消防需要和功能需要而定, 应与交通枢纽接近, 布置均匀。

3.3 塑造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局部亮点

公共建筑空间包括能够进行餐饮聚会、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公共空间, 因此在设计上就要突出公共空间的某个布置上的一个亮点, 这样才能体现企业建设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也是彰显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显眼的位置摆放一些具有古香古色的老家具或者古董等, 就会产生文化的共鸣, 这样要比全盘的改造设计更突显效果。

3.4 建筑室内空间处理艺术

在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处理上, 要注重色彩与质感的准确把握, 可以采用暖色的建筑风格, 体现出紧张、热烈、兴奋的氛围, 适合运用在观众厅、游艺厅等, 体现出一种空间靠近感;也可以采用冷色调的建筑风格, 融入一种安定、幽雅、宁静的气氛, 适合运用于居室、阅览室, 融入一种空间远离感。此外, 在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全盘考虑整体的设计风格和建筑图纸, 在确定了度假酒店的营运性质、客源、档次之后, 就可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公共空间与其他房间设计的功能布局, 无论是条状性建筑, 还是异形的建筑, 都应该合力规划客房、餐饮厅、会议厅、休闲游乐厅等和公共区域的面积设计, 正确把握好主体建筑、公共空间建筑、后台支持区域的比例, 一般来说,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除了布置基本的服务项目外, 还要合理地实现度假酒店在公共空间上的合理比例控制。

4 总结

在进行公共建筑空间全面组合设计分析时, 要从建筑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彻底了解公共空间的情况下, 再进行功能参数分析。同时, 还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各项特点, 通过采用形式与美感的追求, 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和技术, 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公共建筑组合设计, 丰富群体空间, 取得多样化的公共建筑空间效果。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组合设计的多样性, 给社会需求提供了最有利的资源服务。为了显示出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重要性, 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要求也愈加严格。本文全面阐述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和组合设计上的优势和不足, 其中主要针对不同的建筑需求包括公共空间中的接待空间、会议空间、餐饮娱乐空间等方面的设计、特点要求、构造等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技术运用

参考文献

[1]蔡晓梅.商务客人酒店需求特征及其在酒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旅游科学, 2005 (2) .

[2]赵静静, 李春光.公共建筑内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12) .

[3]杨茂川, 李乃昕.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地域性空间设计[J].美术大观, 2006 (12) .

关于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篇3

摘要:在当今这样一个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时代,人们对建筑本身的功能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对建筑本身的美观性有了更高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空间的组合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将整个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组合,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空间组合,以供有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和以往有了很大的差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不仅要保证功能和质量,同时建筑对整个地区乃至于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对建筑结构的空间组合予以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新要求。

一、建筑空间组合的发展背景

当今的发展中,建筑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追求一些非常抽象的东西,这对于整个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应该根据各个地点的实际情况对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本身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建筑施工材料和工艺也不断的进行创新,这也为当今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当前在很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提高了人们居住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城市的观感,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对这些建筑的空间组合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同时还将其不断的优化,将建筑的具体形式和其主要的功能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这样才使得这么多美丽的高层建筑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在当今的发展驱使下,加强对建筑空间组合形式的研究对建筑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空间与结构

我国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人们也对建筑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空间通常由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建筑的物质材料,一部分是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建筑空间最为主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要达到人们的使用要求,同时还要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当前的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的满足人们对功能的要求,所以只有不断的将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组合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的功能和美感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的要求。

三、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

1)形式美规律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相互融合的原则,所以在对公共建筑进行艺术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建筑本身的公共性充分的考虑到设计中,同时在设计中还要不断的变化,在变化中体现出统一的特点,这也是所有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都应该遵循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借鉴以往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建筑设计中经常使用的形式美原则

(1)用最简单的几何形体力求整个空间的完整和统一,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加讲究层次的划分,保证整个结构的均衡和稳定,加强整个建筑中的韵律和节奏的美感,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出建筑的视觉效果。

(2)主从与重点: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当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主从处理采用左右对称构图形式的建筑较为普遍。

还可以用突出重点的方法来体现主从关系,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中心或重点,而使其他部分明显地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同样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

3)均衡与稳定

有静态和动态的均衡以静态的均衡来讲,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对称的形式,一种是非对称的形式。而动态均衡是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的。和均衡相联的是稳定,如果说均衡所涉及的主要是建筑构图中各要素左与右、前与后之间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那么稳定所涉及的则是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处理。

四、群体组合

群体组合,主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群。达到统一是主要目的。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必须正确反映各建筑物之间的功能联系;必须和特定的地形条件相结合。

群体组合应做到:各建筑物的体形之间彼此呼应,互相制约;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互相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互相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

公共建筑的类型很多,功能特点也各不相同,群体组合的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但其组合手法可以分成两大类: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形式:对称的易于取得庄严的气氛;不对称的易于取得亲切、轻松和活泼的气氛。

分散的和集中的形式:分散的:将公共建筑划分成若干单独的建筑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体系。可以争取更好的通风、朝向和功能区划;集中的:以一种综合体的模式出现。(商业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活动中心或展览陈列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

公共建筑群体室外空间环境的组合方法:功能分区,交通联系,使群体空间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空间环境意趣,以取得多样统一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

五、建筑设计中需要涉及的学科

1、形態学

形态学又名造型论,形态学课程之于建筑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勿庸多言。所谓建筑的造型设计,指用特定的物质材料,依据产品的功能而在结构、形态、色彩及外表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活动。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无论外观还是完全意义的建筑设计或其它相关设计,都必须解决包括形态、色彩、空间等要素在内的基本造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形态学是一切造型设计的基础,贯穿于造型活动的始终。

现代造型艺术体系始于德国的包豪斯运动,它是以在科学而非个人感情基础上培养起来的视觉经验,将形式、色彩、肌理、材质等方面的训练及研究分离出来。这类造型训练作为包豪斯的重要基础课程,一直为后来的设计专业教育所采用,并不断取得突破。一方面更加紧密地与色彩、素描、构成等教学紧密衔接;

2、类型学

类型学有其方法论的基础,它可以具体指导建筑设计。例如美国的某些教授指导学生进行城市和建筑设计课题时,经常要对所进行设计的城市区域和建筑地点周围的环境进行研究。—般来说采用的是类型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分类”,总结已有的类型,将其图示化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发现其“变体”,寻找出“固定”的与“变化”的要素,或者说从变化的要素中找寻出固定的要素。据此固定的要素即简化还原后的城市和建筑的结构图式,设计出来的方案就与历史、文化、环境和文脉有了联系,根据现实的需要则可加以变化。卡斯特克斯等人对凡尔赛城住宅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就是采用类型学设计方法。他们采用类型和其变体的原则对一种基本建筑形式进行衍化,得出具有某种内在相似性的多样化的建筑形式

六、结语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追求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应该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实际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的功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建筑空间组合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是将建筑中所有的元素通过一定的方式相互的联系起来,从而也更好的达到功能和审美完美融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涂慧君.运用建筑空间语境诠释城市大学精神[J].城市建筑.2014(07)

[2]胡秀峰,刘苏文.文化视野下的传统庭院空间价值研究[J].美苑.2014(04)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 篇4

张坤 30820122201533

这本书是国内著名建筑师彭一刚的作品,我所阅读的是最早的1993年出版的版本。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对建筑的认识,感悟并对一些建筑空间结构形式进行了分类分析,语言并不晦涩难懂,像我这样的初识建筑的人也能读懂大部分。全书共有七章,从各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了分析概括,并在后面附了大量的图片示例说明,读起来更易理解。

第一章是总论,主要分析了建筑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两者对于建筑同样重要,建筑最基础的作用是给人首先一栋建筑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有功能性,不然没用的建筑是基本没人要的。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所以说建筑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地,来反映建筑师的内心活动或者精神追求。来体现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和谐的感觉。而且建筑离不开现实,图纸上的建筑虽然好看,但要修建出来,还要靠强大的技术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都给建筑带来了新的发展。最后对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辩证法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建筑:“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经过否定之否定,虽然从形式上看又回复到了原点,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二十螺旋形式的上升。”对中国的建筑发展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展望。

第二章功能与空间主要从功能这一要素入手,分析了不同功能要求下对空间的量、形、质的规定性。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空间形式,但是又不能说

空间形式就是有建筑功能决定的,但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一、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现实生活中 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设计的依据,根据使用要求的的不同面积要随之发生变化。

二、功能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规定性。在确定了空间大小和容量之后就是确定空间的形态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椭圆等等,根据不同的功能而进行选择。例如教室、剧院、体育馆不同的功能要进行不同的选择使其能够满足需求。三空间对于空间质的规定性。质的条件一般是能够遮风避雨,再进一步是采光通风,少数还要求房间防震恒温恒湿等等。对于一般的房间,所谓空间的质,就是指一定的采光、通风、光照条件。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开窗和朝向。不同的房间,由于功能要求不同,则要求有不同的朝向和不同的开窗处理。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于一栋建筑物之内的各个房间的性质和功能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联系,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将直接的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布局。在组织空间时要综合、全面的考虑各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并把所有的房间都安排在最适宜的位置上而使之各得其所,这样才会有合理的布局。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功能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空间组合形式。空间组合形式就是指若干空间是以什么方式衔接在一起的。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空间组合形式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可以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概括出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组合形式。在一般情况下一幢建筑的主体部分空间组合和房间未知的安排基本上都是根据建筑的主要人流路线决定的。有些建筑主要人流只是各种流线中的一种,这时,主要人流路线虽然乐意左右建筑物主体部分的空间组合形

式,却不能决定整个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这往往也是一幢建筑必须综合采用几种类型空间组合形式的原因。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既要尊重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要充分利用它的灵活性。无规定形而随心所欲的杜撰形式必然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相反的过分的拘泥于规定性也可能会是建筑形式缺少变化而千篇一律。我们只有把规定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起来。

第三章空间与结构。如果把符合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适用空间;把符合于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之为视觉空间或意境空间;把按照材料性能和力学的规律性而围合起来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这三者由于形成的根据不同,各自所受到的制约条件不同,各自所遵循的法则不同,因而它们并不天然就是吻合一致的。可是建筑中这三者却是一身而就三身,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把这三者有机的统一为一体。书中主要对四种结构体系进行了分析:

一、以墙和柱承重的粱板结构体系:用于功能要求比较确定、房间组成比较简单的住宅建筑。

二、框架结构体系: 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功能或美观要求自由灵括地分隔空间。

三、大跨度结构体系:拱形结构、穹窿结构、桁架、刚架和拱、空间薄壁结构、悬索结构、悬挂式结构、网架结构、四、悬挑结构体系:能使内部空间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敞、通透,外墙不设立柱。

并对一些新出现的结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观点:

“古今中外的建筑,凡属优秀作品,都必须是既符合于结构的力学规律性;又能适应于功能要求;同时还能体现出形式美的一般法则。”

第四章就对形式美进行了分析,我们知道对于建筑空间形象的美感问题,由于审美观念的差别,往往难于一致,而且审美观念就每个人来说也是发展变化的,要确立统一的标准是困难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建筑形象美的一般规律。建筑美,不论其内部或外部均可概括为形式美和意境美两个主要方面,空间的形式美的规律如平常所说的构图原则或构图规律,如统一与变化、对比、徽差、韵律、节奏、比例、尺度、均衡、重点、比拟和联想等等,这无疑是在创造建筑形象美时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人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这些规律也在不断得到补充、调整,以至产生新的构图规律,人们要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就必须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设想知道把它变为现实,以新老建筑来讲他们都共同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多样统一,但在形式处理上又由于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有不同的标准和尺度。不明确这一点,就会陷入思想上的混乱,甚至会因为的字标准和尺度的差异而否定普遍、必然的共同准则。统一、对比、平衡、均衡、合适的尺度,这些对于构筑建筑的形式美是不可缺少的。

第五章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处理内部空间时所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对于单一的空间,体量与尺度,形状和比例,围、透关系的处理,分隔处理、天花板、墙壁、地面的处理以及色彩和质感的处理都关系到这个空间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样的,是评判一个空间处理得是否得当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多空间的组合处

理,则需要注意空间的对比、变化、重复、再现、衔接、过渡、渗透、层次、引导、暗示、序列和节奏空。间——空的内部——应当是建筑的“主角”这毕竟是合乎规律的,建筑不单式艺术,它不仅是对生活的认识的一种反应而已,也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写照而已,建筑师是生活环境,是我们生活展现的舞台。

第六章讲的是外部形体的处理,外部形体是内部空间的反映,并间接地反映出了建筑的功能特点,正是千差万别的功能才赋予建筑体形以千变万化的形式。建筑的个性与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去于建筑的功能,但是仅有这一点区别是不够的,有时不会与另一种类型的建筑相混淆,于是设计者必须在这个基础上以种种方法来强调这种区别,从而有意识地使其个性更鲜明、更强烈。但是这种强调必须是含蓄的和艺术的。而良好的体量组合和立面处理则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为此,从外到内地对建筑的细节进行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第七章群体组合处理从更大的尺度对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任何建筑,只有当它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并和周围的建筑共同组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的观点。如何让建筑跟好地融入环境,如何让一幢幢相连的建筑看起来和谐统一,只有充分理解各类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能做到结合周围的环境,以此来解决群体组合中的统一问题做好外部空间的处理,才能在更大的尺度上使建筑充分显示出其价值和表现力。

作为一个刚刚开始接触建筑的学生,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本书中

建筑电气系统图中是各类符号组合 篇5

一、电线穿线管的表示:

PVC管:PC20、焊接钢管:SC20、扣压式镀锌薄壁电线管:KBG20、紧定式镀锌薄壁电线管:JDG20、二、电气设计施工图中常用线路敷设方式:

SR: 沿钢线槽敷设

BE: 沿屋架或跨屋架敷设

CLE:沿柱或跨柱敷设

WE: 沿墙面敷设

CE: 沿天棚面或顶棚面敷设

ACE:在能进入人的吊顶内敷设

BC: 暗敷设在梁内

CLC:暗敷设在柱内

WC: 暗敷设在墙内

CC: 暗敷设在顶棚内

ACC:暗敷设在不能进入的顶棚内

FC: 暗敷设在地面内

SCE:吊顶内敷设,要穿金属管

一,导线穿管表示

SC-焊接钢管

MT-电线管

PC-PVC塑料硬管

FPC-阻燃塑料硬管

CT-桥架

MR-金属线槽

M-钢索

CP-金属软管

PR-塑料线槽

RC-镀锌钢管

二,导线敷设方式的表示

DB-直埋

TC-电缆沟

BC-暗敷在梁内

CLC-暗敷在柱内

WC-暗敷在墙内

CE-沿天棚顶敷设

CC-暗敷在天棚顶内

SCE-吊顶内敷设

F-地板及地坪下 SR-沿钢索

BE-沿屋架,梁

WE-沿墙明敷

三,灯具安装方式的表示

CS-链吊

DS-管吊

W-墙壁安装

C-吸顶

R-嵌入

S-支架

CL-柱上

沿钢线槽:SR

沿屋架或跨屋架:BE 沿柱或跨柱:CLE 穿焊接钢管敷设:SC 穿电线管敷设:MT 穿硬塑料管敷设:PC

穿阻燃半硬聚氯乙烯管敷设:FPC 电缆桥架敷设:CT 金属线槽敷设:MR 塑料线槽敷设:PR 用钢索敷设:M

穿聚氯乙烯塑料波纹电线管敷设:KPC 穿金属软管敷设:CP 直接埋设:DB 电缆沟敷设:TC 导线敷设部位的标注

沿或跨梁(屋架)敷设:AB 暗敷在梁内:BC 沿或跨柱敷设:AC 暗敷设在柱内:CLC 沿墙面敷设:WS 暗敷设在墙内:WC

沿天棚或顶板面敷设:CE 暗敷设在屋面或顶板内:CC 吊顶内敷设:SCE 地板或地面下敷设:FC SR: 沿钢线槽敷设 BE: 沿屋架或跨屋架敷设 CLE:沿柱或跨柱敷设 WE: 沿墙面敷设

CE: 沿天棚面或顶棚面敷设 ACE:在能进入人的吊顶内敷设 BC: 暗敷设在梁内 CLC:暗敷设在柱内 WC: 暗敷设在墙内 CC: 暗敷设在顶棚内

ACC:暗敷设在不能进入的顶棚内 FC: 暗敷设在地面内

SCE:吊顶内敷设,要穿金属管 一,导线穿管表示 SC-焊接钢管 MT-电线管 PC-PVC塑料硬管 FPC-阻燃塑料硬管 CT-桥架 MR-金属线槽 M-钢索 CP-金属软管 PR-塑料线槽 RC-镀锌钢管

二,导线敷设方式的表示 DB-直埋 TC-电缆沟 BC-暗敷在梁内 CLC-暗敷在柱内 WC-暗敷在墙内 CE-沿天棚顶敷设 CC-暗敷在天棚顶内 SCE-吊顶内敷设 F-地板及地坪下 SR-沿钢索 BE-沿屋架,梁 WE-沿墙明敷

三,灯具安装方式的表示 CS-链吊 DS-管吊 W-墙壁安装 C-吸顶 R-嵌入 S-支架 CL-柱上 沿钢线槽:SR 沿屋架或跨屋架:BE 沿柱或跨柱:CLE 穿焊接钢管敷设:SC 穿电线管敷设:MT 穿硬塑料管敷设:PC

穿阻燃半硬聚氯乙烯管敷设:FPC 电缆桥架敷设:CT 金属线槽敷设:MR 塑料线槽敷设:PR 用钢索敷设:M

穿聚氯乙烯塑料波纹电线管敷设:KPC 穿金属软管敷设:CP 直接埋设:DB 电缆沟敷设:TC 导线敷设部位的标注

沿或跨梁(屋架)敷设:AB 暗敷在梁内:BC 沿或跨柱敷设:AC 暗敷设在柱内:CLC 沿墙面敷设:WS 暗敷设在墙内:WC 沿天棚或顶板面敷设:CE 暗敷设在屋面或顶板内:CC 吊顶内敷设:SCE 地板或地面下敷设:FC HSM8-63C/3P

DTQ30-32/2P 这两个应该是两种塑壳断路器的型号,HSM8-63C/3P 适用于照明回路中,为3极开关,额定电流为63A(3联开关)

DTQ30-32/2P 也是塑壳断路器的一种,额定电流32A,2极开关 其他那些符号都是关于导线穿管和敷设方式的一些表示方法,你对照着查一下

矿用铠装控制电缆;MKVV22,MKVV32 2*0.5,3*0.75,4*4,------37*1.5mm 铠装控制电缆;KVV22,KVV32,KVVR22 2*0.5,3*0.75,4*4,------37*1.5mm

铠装屏蔽控制电缆KVVP-22,RVVP-22,KVVRP-22,KVVP2-22,KVVRP2-22

2*0.5,3*0.75,4*4,------37*1.5mm

铠装阻燃控制电缆;ZR-KVV22,ZR-KVV32,ZR-KVVR22 2*0.5,3*0.75,4*4,------37*1.5mm 铠装阻燃屏蔽控制电缆;

ZR-KVVP22,ZR-KVVRP22,ZR-KVVP2-22,ZR-KVVRP2-22 2*0.5,3*0.75,4*4,------37*1.5mm

铠装通信电缆;HYA22,HYA23,HYA53,HYV22,HYV23 5对,10对------2400

对,0.4-0.5-0.6-0.7-0.8-0.9线径

铠装充油通信电缆;HYAT22,HYAT23,NYAT53 5对,10对------800对

0.4-0.5-0.6-0.7-0.8-0.9线径 铠装阻燃通信电缆;

ZR-HYA22,ZR-HYA23,ZR-HYA53,WDZ-HYA23,WDZ-HYA53 5对,10对------2400对,0.4-0.5-0.6-0.7-0.8-0.9线径

矿用铠装阻燃通信电缆;MHYA22,MHYV22,MHYA32,MHYV32 5对,10对------200对,0.5-0.6-0.7-0.8-0.9-1.0线径 铠装计算机电缆;

DJYVP22,ZR-DJYVP22,DJYVRP22,DJYPV22,ZR-DJYPV22DJYPVR22

DJYPVP22,DJYPVRP22,ZR-DJYPVP22,ZR-DJYPVPR22 1*2*0.75 2*2*1.0 3*2*1.5------30*2*1.5mm

铠装铁路信号电缆;PZY23,PTY23,PZY22,PTY22,PZYH23,PTYH23 PZYA23,PZYA22,PZYAH22,PTYAH22,PTYAH32,PZY32 4芯-6芯-8芯-9芯------6

型号含义:

R-连接用软电缆(电线),软结构。

V-绝缘聚氯乙烯。V-聚氯乙烯绝缘

V-聚氯乙烯护套 B-平型(扁形)。

S-双绞型。A-镀锡或镀银。F-耐高温

P-编织屏蔽

P2-铜带屏蔽 P22-钢带铠装 Y—预制型、一般省略,或聚烯烃护套

FD—产品类别代号,指分支电缆。将要颁布的建设部标准用FZ表示,其实质相同

YJ—交联聚乙烯绝缘 V—聚氯乙烯绝缘或护套 ZR—阻燃型 NH—耐火型

WDZ—无卤低烟阻燃型 WDN—无卤低烟耐火型 例如:SYV 75-5-1(A、B、C)

S: 射频 Y:聚乙烯绝缘 V:聚氯乙烯护套 A:64编 B:96编 C:128编

75:75欧姆 5:线径为5MM 1:代表单芯 SYWV 75-5-1

S: 射频 Y:聚乙烯绝缘 W:物理发泡 V:聚氯乙烯护套 75:75欧姆 5:线缆外径为5MM 1:代表单芯 例如:RVVP2*32/0.2 RVV2*1.0 BVR R: 软线 VV:双层护套线 P屏蔽

2:2芯多股线 32:每芯有32根铜丝 0.2:每根铜丝直径为0.2MM ZR-RVS2*24/0.12

ZR: 阻燃 R: 软线 S:双绞线

2:2芯多股线 24:每芯有24根铜丝 0.12:每根铜丝直径为0.12MM 型号、名称

RV 铜芯氯乙烯绝缘连接电缆(电线)

AVR 镀锡铜芯聚乙烯绝缘平型连接软电缆(电线)RVB 铜芯聚氯乙烯平型连接电线 RVS 铜芯聚氯乙烯绞型连接电线

RVV 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圆形连接软电缆 ARVV 镀锡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平形连接软电缆 RVVB 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平形连接软电缆 RV-105 铜芯耐热105oC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绝缘连接软电缆 AF-205AFS-250AFP-250 镀银聚氯乙氟塑料绝缘耐高温-60oC~250oC连接软电线

2、规格表示法的含义

规格采用芯数、标称截面和电压等级表示

①单芯分支电缆规格表示法:同一回路电缆根数*(1*标称截面),0.6/1KV,如:4*(1*185)+1*95 0.6/1KV

②多芯绞合型分支电缆规格表示法:同一回路电缆根数*标称截面,0.6/1KV,如:4**185+1*95 0.6/1KV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篇6

我一向喜爱阳光姐姐写的书,这次又听她出新书了,我欢欢喜喜的跑去书店。

叛逆的蛋壳组合主要内容,书店里的.书可多了。我急忙到“阳光姐姐小书房”里找书。“唉,看来没有。”我失望的叹气。忽然,我眼光一扫,“哇!原来在这里‘只剩两本了耶!”我把书抱的好紧,生怕被人抢走。

回到家里,我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个性女生吴童和死党凌扬波、韩笑组建了许多“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还惹出了不少乱子,因此,遭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联合封杀。

叛逆,几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阳光姐姐说这是好事,因为它标志着我们在长大,是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觉醒。原来,叛逆在成长中那么重要,但也要懂得控制。

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空间应力分析 篇7

目前国内对连续梁桥、连续刚构梁桥0号块空间应力的研究应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3,4], 但对于桥跨其他位置的空间应力研究较少, 对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空间应力的研究更少。若要比较全面、准确的研究这一问题, 需要综合考虑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箱形主梁顶板、底板和腹板的局部变形与整体变形的相互作用, 顶板、底板的滞效应以及结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等因素的影响, 采用三维空间实体有限元模型[5]进行仿真分析。

本文以一座刚构—连续组合梁桥为工程背景, 分别建立平面杆系和空间实体有限元模型, 综合考虑活载纵向和横向最不利的加载位置, 分析在不同组合作用下平面模型和空间模型纵向应力和主拉应力计算值的差异, 将平面模型计算值和空间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 通过模型计算对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空间应力情况进行研究。

1 工程概况

某高架桥结构形式采用刚构—连续组合体系, 跨径布置为35 m+60 m+90 m+60 m+35 m, 中间三跨采用刚构形式, 两侧边跨采用连续梁, 总长为280 m, 如图1所示。桥面全宽12.0 m, 横向布置为10.5 m行车道+2×0.75 m防撞护栏。桥梁设计荷载采用公路—Ⅰ级。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截面形式为单箱单室箱形截面, ②号、③号主墩采用柔性双薄壁墩。箱梁和主墩均采用C50混凝土, 中跨跨中箱梁高度为2 m, 主墩墩顶箱梁为5 m, 主墩与中跨跨中之间的梁高按二次抛物线变化。

2 有限元模型

2.1 平面杆系模型

该桥边跨连续梁部分采用支架法施工, 而中间刚构部分采用悬臂浇筑施工, 平面杆系模型采用桥梁博士V3.3建立, 划分单元时可以将0号块、1号块、2号块、3号块……作为独立单位, 平面杆系模型采用挂篮单元来模拟悬臂施工阶段, 主墩和箱梁采取共用节点的方式模拟墩梁固结, 全桥的平面杆系单元离散图[6]如图2所示。

2.2 空间实体模型

该桥的空间实体模型采用ANSYS建立。为分析该桥的空间效应, 采用空间实体单元模拟箱梁和薄壁墩。箱梁截面高度在纵向桥按二次抛物线变化, 底板和腹板的厚度随箱梁高度的变化也不尽相同, 箱室内部包括齿块、横隔板等局部构件, 空间几何形状比较复杂, 若采用直接法建模, 网格划分后节点和单元数量繁多, 坐标复杂, 不符合实际情况, 所以本文采用K-V和K-L两种方式相结合的由底向上的建模方法。在实体单元中, 六面体单元在映射网格划分方面操作方便, 由于箱梁横截面设置倒角, 可以将箱梁顶板、底板、腹板和倒角处均划分为四边形, 从而实现箱梁单元的组成部分都是六面体。横向、竖向和纵向预应力单元单独划分, 形成独立网格。预应力和箱梁混凝土之间的连接通过节点自由点耦合实现, 将预应力钢束的节点与邻近混凝土六面体单元节点耦合起来, 从而形成刚臂[7]。全桥实体及预应力钢束有限元模型, 如图3, 图4所示。

3 有限元模型应力结果对比

3.1 最不利荷载位置分析

1) 活载纵向最不利布载。弯矩和剪力最不利的位置在平面杆系有限元模型中可以很方便的得出, 对于刚构—连续组合梁桥, 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 跨中截面一般是弯矩最不利的位置;支点截面一般是剪力最不利的位置[8]。弯矩和剪力均最不利的位置一般都不会相同, 也就是说在弯矩最不利的位置, 剪力可能很小, 而在剪力最不利的位置, 弯矩可能很小, 因此除需找出弯矩、剪力单一效应最不利的位置, 还需找到剪力和弯矩组合最不利截面位置。综合分析平面杆系有限元模型得出的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 可知中跨跨中、中跨L/4跨、主墩支点、次边跨跨中、边跨跨中是活载纵向最不利的加载位置。

2) 活载横向最不利布载。活载在箱梁横向作用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应力效应也不相同, 进行活载布置时, 可以按照箱梁横向应力影响线确定不利的布置方式, 一般包括横向对称布载和偏心布载两种特殊情况[9], 活载横向具体布置图如图5所示。实际工程简化分析中, 只需考虑横向按两列车偏载情况, 下文的分析结果是基于活载横向偏心布置的。

3) 荷载组合选择。综合考虑纵向和横向最不利荷载的布置, 具体工况和荷载组合见表1, 其中组合2考虑中跨L/4跨剪力最不利情况, 组合3考虑中跨跨中弯矩最不利情况。

3.2 应力结果对比

通过平面杆系模型和空间实体模型可以计算出三种组合作用下各典型截面顶板和底板的纵向应力、主应力及腹板的主应力, 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 其中拉应力为“+”, 压应力为“-”。

通过表2和表3可以看出:

1) 表2计算结果表明在三种组合作用下, 纵向应力均为压应力, 全桥纵向处于受压状态。平面杆系计算的纵向应力在总体上小于空间实体的计算值, 但两者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说明了利用平面杆系计算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纵向应力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在设计中采用平面杆系验算纵向应力偏于安全。

2) 表3计算结果表明空间实体主拉应力的计算值大于平面杆系的计算值, 主要原因是空间模型可以考虑箱梁桥的横隔板、倒角等局部应力集中区域的空间效应。在桥梁支座附近箱梁横向结构受到支座的约束, 空间实体模型可以体现这种约束作用, 平面杆系则不可以, 空间实体采用的刚度矩阵大于平面杆系采用的刚度矩阵, 从而导致空间实体主拉应力的计算值大于平面杆系的计算值。

3) 表2和表3中空间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组合2和组合3的作用下与组合1作用下的应力计算值相差不大, 说明汽车荷载与其他荷载组合和结构在自重和预应力荷载组合的应力值接近, 应力分布在除自重和预应力荷载外变化不显著, 自重和预应力效应对结构的应力分布影响较大。

MPa

MPa

4) 通过表3空间分析可知, 在主墩附近截面底板的主拉应力值较大, 组合1作用下最大值就可达到4.43 MPa, 而C50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为1.83 MPa, 计算值是设计限值的2.4倍左右;平面杆系模型无法考虑底板的横向应力分布情况, 用于设计时计算值偏小, 从而导致结构在该区域容易出现应力超限现象, 甚至产生裂缝。

5) 桥梁横向应力在平面杆系模型中无法体现, 只有通过空间分析才能反映横向应力的分布情况。通过对三种组合作用下的空间应力进行分析, 可知在箱梁顶板范围内横向应力效应显著;悬臂板部分和两腹板之间的顶板部分应力分布的差别较大。两腹板之间的顶板部分应力分布情况非常复杂, 在纵桥向存在较大变化。

4 结语

本文以某35 m+60 m+90 m+60 m+35 m刚构—连续组合梁桥为工程背景, 建立平面杆系和空间实体有限元模型, 对该桥的空间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从边跨至中跨关键截面, 平面杆系和空间实体有限元模型纵向应力计算值变化趋势总体保持一致;空间实体模型考虑了各局部应力区域, 与平面杆系分析相比, 主拉应力计算值较大。

2) 箱梁的横向应力效应明显, 在箱梁顶板范围内, 悬臂部分应力分布较简单, 两腹板间的顶板区域应力分布复杂, 沿纵桥向变化很大。

摘要: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桥梁博士和ANSYS建立某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平面杆系模型和空间实体模型, 综合考虑汽车荷载在纵桥向和横桥向最不利的加载位置, 通过对三种不同组合作用下的空间应力进行分析, 指出空间实体模型分析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应力较符合实际情况。

关键词: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空间应力,平面杆系,空间实体

参考文献

[1]柯亮亮.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结构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 2009.

[2]曾振华, 习安, 李昭廷.刚构—连续组合梁桥临时固结拆除顺序的研究[J].公路工程, 2012 (2) :37-40.

[3]王维红, 苗家武, 赵进锋, 等.包树黄河特大桥主桥箱梁关键部位空间应力研究[J].公路, 2013 (1) :49-53.

[4]文明.连续刚构桥零号块空间应力仿真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 2013 (3) :77-79.

[5]黄海东, 向中富, 郑皆连.PC箱梁桥三维徐变效应精细化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 2013 (5) :108-114.

[6]陆海翔, 王飞.平面杆系结构内力包络图仿真优化与编程[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12 (4) :79-85.

[7]王新敏.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8]张扬.高墩大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 2012 (4) :79-82.

环境空间建筑形象论文 篇8

关键词:基地环境;功能安排;交流空间;建筑形象

根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校区院内东北角兴建一栋电子楼,主要使用功能为满足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实验的需要,学生人数按4000人考虑,拟建总建筑面积约2m2,建筑层数为14层,建筑高度不超过50m。

1 基地环境

建筑基地位于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校区内东北角,基地形状为一矩型用地,场地内基本平坦,场地西面为学校现有一条道路,场地标高较此道路高0.9m,场地北面及东面地势较高,为一片自然丘陵绿地,风景优美,场地南面为篮球场,建筑西南向为学校中心广场。

2 总平面规划设计

根据基地现状条件,结合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妥善处理道路交通流线等进行合理的总体布置,建筑布局呈主楼和辅楼相结合的形式,主楼十四层,靠基地北侧呈南北向布置,辅楼四-六层,布置在基地南侧。建筑主人口朝向西面学校道路,为了避免建筑对道路的压迫感,将建筑西南角设计成四层,并围合成一个室外院落广场空间,在入口处架空两层,使空间相互渗透。

在主楼北侧单独设置一个教师入口,与学生入口分开,以方便教师进出,并在旁边设置了一些临时停车位。建筑四周设置有消防环道,在基地东侧设有地下车库出入口。

3 建筑设计

3.1平面设计

3.1.1 功能分区明确,平面安排各得其所

设计者综合研究了设计任务书中的功能要求和基地形状特征,在大的功能分区上分成实验及课堂设计用房部分及多媒体教室和办公、科研用房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的使用主体分别是学生和老师,考虑到多媒体教室学生人数较多且较为集中,将其单独设置在辅楼部分,与主楼分开,这样可使其交通流线相对独立,也可避免对主楼部分的干扰。

实验及课堂设计用房数量较多,且需要占用大部分面积,将其设于主楼五层以上,为了方便教师,将办公与科研用房集中布置于三-五层,实习基地用房面积较大,且设备多,将其设于主楼一、二层,与教师用房联系紧密,便于教师指导。

3.1.2 注重营造多层次的公共交流空间

作为一种现代大学的设计理念,在科研实验建筑的设计中,我们针对学生和老师为主体的公众交流空间倾入了较多的关注,这就需要在大楼内提供一些非正式的`交流空间,人们愿意在此休息和交流,在主辅楼的结合部,我们营造了一系列三层或两层的中庭空间,并层层退台,上面形成屋顶花园,构成一种多层次的公众交流空间,同时也美化和活跃了院内的空间环境,师生们在此交流有利于激发各种思想的火花和设计灵感。

主入口处架空两层的高大柱廊,在丰富立面空间效果的同时,又形成了一个人流进入院内广场的过渡空间,显得高大气派。

3.2 建筑造型设计

3.2.1 建筑体型塑造

建筑造型设计利用建筑本身体型形成一种明确形体组合关系,体块组合呈现出一种平面生成上的逻辑性,象征着科技的理性。强调建筑的体块感,显得粗犷、大气。

考虑到与西南向学校中心广场的关系,建筑西南角采用折线型转角处理与之呼应,辅楼采用构架形成一种由西向东层层升高的退台形式,极富动感,与东向丘陵坡地的山势相顺应,上面采用层层屋顶绿化使建筑与学校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3.2.2 建筑风格

建筑立面设计以简约主义为风格,以一种厚重的手法来表达它的文化品味和风格的稳定性,以体现高校建筑朴实、文化气息强的特点,以自然纯净为主,线条明快大方,有鲜明的时代感。

3.2.3 建筑立面

大楼建筑立面设计不采用夸张的形体变化,而以外表精美细致的变化手法来表达建筑丰富持久又具有深度的文化建筑的气质形象,立面开窗以简洁为主,通过窗户的疏密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并折射出信息时代数字科技的意向。夜色来临,整个建筑内灯火通明透亮,宛如镂空一般,令人浮想联翩,这也是建筑自身艺术性的一种表达。

电梯设备对建筑空间的要求 篇9

Ⅰ类电梯:为运送乘客而设计的电梯。

Ⅱ类电梯:主要为运送乘客,同时亦可运送货物的而设计的电梯。Ⅲ类电梯:为运送病床(包括病人)及医疗设备而设计的电梯。2 电梯主参数

额定载重量:320kg、400kg、630kg、800kg、1000kg、1250kg、1600kg、2000kg、2500kg。

额定速度:0.63m/s、1.00m/s、1.60m/s、2.50m/s。3.轿厢有关规定 3.1 住宅电梯

额定载重量为320kg和400kg的电梯,轿厢只允许运送人。

额定载重量为600kg的电梯,轿厢允许运送童车和残疾人员乘坐的轮椅。额定载重量为1000kg的电梯,轿厢还能运送家具和手把可拆卸的担架。3.2 病床电梯

额定载重量为1600kg和2000kg的电梯,轿厢应能满足大部分疗养院和医院的要求。

额定载重量为2500kg的电梯,轿厢应能将躺在病床上的人连同医疗救护设备一齐运送。井道有关规定

3.1 规定的电梯井道水平尺寸是用铅锤测定的最小净空距离。允许偏差为: 当高度≤30m的井道:0~+25mm; 30m<高度<60m的井道:0~+35mm; 60m<高度<90m的井道:0~+50mm。

以上偏差仅适用于对重装置使用刚性金属导轨的电梯。3.2 多台并列成排电梯的共用井道内部尺寸按下列规定:

a)共用井道总宽度等于单梯井道宽度之和,再加上单梯井道之间的分界宽度和。每个分界宽度最小按200mm计;

b)

共用井道各组成部分的深度与这些电梯单独安装时井道的深度相同;

c)d)底坑深度按群梯中速度最快的电梯确定; 顶层高度按群梯中速度最快的电梯确定。

3.3 相邻两层站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

层门入口高2000mm时,为2450mm; 层门入口高2100mm时,为2550mm。候梯厅尺寸

候梯厅深度是指沿轿厢深度方向测得的候梯厅墙与对面墙之间的距离。住宅楼用Ⅰ类电梯:单台电梯或多台并列成排布置的电梯,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最大的轿厢深度。这类电梯最多台数为4 台,可以并列成排布置。服务于残疾人的电梯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1.5m。

非住宅用Ⅰ类电梯、Ⅱ类电梯、Ⅲ类电梯

单台电梯或多台并列成排布置的电梯,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1.5乘以最发达轿厢深度。

多台并列成排布置的群控电梯最多台数为4台。除Ⅲ类电梯外,当电梯群为4台时,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2400mm。

多台面对面排列的群控电梯最多台数为8(4×2)。候梯厅深度不小于相对电梯的轿厢深度之和。除Ⅲ类电梯外,此距离不得大于4500mm。5 机房有关规定 5.1 机房参数 5.1.1机房面积

a)额定载重量相同的电梯共用机房最小地面面积,应等于个台电梯单独安装所需要最小地面面积之和。

b)额定载重量不相同的两台电梯的共用机房最小地面面积,应等于各台电梯单独安装所需要最小地面面积之和,再加上两台电梯井道面积之差值。

c)额定载重量不同的两台以上电梯的共用机房最小地面面积,应等于各台电梯单独安装所需最小地面面积之和,再加上最大电梯井道面积分别与其他个电梯井道面积之差值。5.1.2 机房宽度 多台电梯共用机房的最小宽度,应等于共用井道的总宽度加上最大的一台电梯单独安装时所需的侧向延伸长度总和。

5.1.3 机房深度:多台电梯共用机房最小深度,应等于电梯单独安装所需最深井道的深度加上2100mm。

5.1.4 机房高度:多台电梯共用机房的最小高度,应等于其中最高机房的高度。5.2 机房布置

5.2.1 机房布置在井道上方时,机房相对于井道(或共用井道)的横向伸出部分,可取在井道左侧,也可取在右侧。

5.2.2 单台电梯机房布置和并列成排电梯的共用机房布置为:

机房的后墙应与井道(或最深的井道)相对应的墙处在一条直线上,机房的两个侧墙之一应与井道(或共用井道)相对应的墙处在一条直线上。机房相对于井道深度方向的伸出部分应在候梯厅一侧。5.2.3面对面排列电梯的共用机房布置为:

机房深度方向的伸长超出各井道后墙的距离,一般不大于0.5m,并且与支撑曳引机的混凝土地面在一个水平面上。6 电梯所占有的四大空间及其内部构件 6.1 机房空间。

机房的主要构件有曳引机、控制柜、承重梁(或在楼板下方)、导向轮(或在楼板下方)、电源、限速器、极限开关、选层器、曳引钢丝绳锥套与绳头组合(曳引比为2:1)、曳引钢丝绳(曳引轮上)、地震报警保护器(VVVF电梯)等

机房应有足够的尺寸,以允许人员安全和容易地对有关设备进行作业,尤其是对电气设备的作业。特别是工作区域的净高不应小于2m,且:

a)在控制屏和控制柜前有一块净空面积,该面积: 1)深度,从屏、柜的外表面测量时不小于0.70m; 2)宽度,为0.50m或屏、柜的全宽,取两者中的大者。

b)为了对运动部件进行维修和检查,在必要的地点以及需要人工紧急操作的地方(见12.5.1),要有一块不小于0.50m×0.60m的水平净空面积;

供活动的净高度不应小于1.80m。

电梯驱动主机旋转部件的上方应有不小于0.30m的垂直净空距离。机房地面高度不一且相差大于0.50m时,应设置楼梯或台阶,并设置护栏。机房地面有任何深度大于0.50m,宽度小于0.50m的凹坑或任何槽坑时,均应盖住。

通道门的宽度不应小于0.60m,高度不应小于1.80m,且门不得向房内开启。供人员进出的检修活板门,其净通道尺寸不应小于0.80m×0.80m,且开门后能保持在开启位置。

对于乘客电梯,此运动间隙不得大于6mm。对于载货电梯,此间隙不得大于8mm。由于磨损间隙值允许达到10mm,层门入口的最小净高度为2m。层门净入口宽度比轿厢净入口宽度在任一侧的超出部分均不应大于50mm。在各层站地坎前面宜有稍许坡度,以防洗刷、洒水时,水流进井道。6.2 层站空间。

层站的主要构件有楼层显示器、自动层门钥匙开关、手动钥匙开关、层门(厅门)、层门门锁、层门框、层门地坎、呼梯按钮、到站钟等、6.3 井道空间。

井道空间主要有交响导轨、对重导轨、导轨支架和压道板、配线槽、对重对重轮、曳引钢丝绳、平层感应装置(遮磁板)、限速钢丝绳张紧装置、随线电缆、电缆支架、端站强迫减速装置、端站限位开关、极限开关碰轮、限速器涨绳轮、缓冲器、补偿装置、轿厢(总体)、中间接线盒、底坑检修灯等。

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

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 m;

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m。

c)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任一平面朝下放置即可。对于用钢丝绳、链直接系住的电梯,只要每根钢丝绳或链的中心线距长方体的一个垂直面(至少一个)的距离均不大于0.15 m,则悬挂钢丝绳或链及其附件可以包括在这个空间内。

当轿厢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平衡重(如果有的话)导轨的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30 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井道下部应设置底坑,除缓冲器座、导轨座以及排水装置外,底坑的底部应光滑平整,底坑不得作为积水坑使用。在导轨、缓冲器、栅栏等安装竣工后,底坑不得漏水或渗水。

如果底坑深度大于2.50m且建筑物的布置允许,应设置进底坑的门。6.4 轿厢空间。

轿厢空间部分包括轿厢壁、架、顶、底、门,以及轿顶轮(曳引比2:1)、自动门结构、自动安全触板、门刀装置、自动门调速装置、光电保护防夹装置、轿厢招呼按钮、控制电梯功能钮、轿厢顶检修按钮及安全灯、平层感应器、护脚板、平衡链、导靴、对重、轿厢导轨用的油杯、急停按钮、安全窗及其保护开关、安全钳、轿厢超载装置、电话、绳头板等。

轿厢从顶层向上直到撞击上缓冲器时的行程不应小于0.50m,轿厢上行至缓冲器行程的极限位置时应一直处于有导向状态。

当轿厢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a)底坑中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l.0m的长方体为准,任一平面朝下放置即可。

b)底坑底和轿厢最低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0.50m,下述之间的水平距离在0.15m之内时,这个距离可最小减少到0.10m。

1)垂直滑动门的部件、护脚板和相邻的井道壁; 2)轿厢最低部件和导轨。

上一篇:装饰公司员工合同范本下一篇:公司级任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