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通用7篇)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 篇1
0 引言
公共空间在建筑设计与使用过程中, 要形成独有的建筑文化风格, 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以此来构建多角度多方面的空间组合建筑的整体性。
1 简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基本功能
1.1 公共空间的设计概念
在进行施工建筑时, 在全面考虑综合因素的基础上, 要严格控制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 就要根据自身建筑需要的客观情况做好定位, 例如具备品位、舒适、时尚, 含有许多资讯等元素。譬如在酒店建筑公共空间的设置上, 就是要提供旅客休闲娱乐的空间场所, 以及餐饮消遣等一些公共活动的地方, 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从商务酒店的进口、出口、休息空间、茶座、会议厅、接待厅、娱乐空间、健身设备及空间等多方面来考虑, 把握这样基本的要素, 这也是构建公共空间设计的基础。
1.2 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在公共建筑空间要素构成中, 为了能够充分展示出公共空间的组合设计魅力就需要根据建筑实际需求进行。而公共建筑中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以及电器照明等[2]。除此之外, 还要基本具备有接待空间、娱乐休闲空间、会议空间等要素构成, 主要包括一些具体的空间设计点, 譬如入口空间、走廊空间等一些基本的空间组成, 具体的位置运用上就是包括卫生间、安全通道等多方面的空间组成要素。
2 概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自然和谐的空间美感
度假酒店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主要是为了突出舒适、美感等和谐的自然空间应用。而从美感出发就需要重视对材料的选用, 是否能够在大方得体的基础上对人体无害等因素出发。
2.2 以人为本的总体把握
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 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为客户创造一个安心入住的环境。就需要在以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 适当融入个性化的设计特点等, 这样能够让人感受到公共空间的多样化、美感性和人文性等综合因素的统一。
3 细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必要要素及附属要素
3.1 空间设计与主题文化的品位运用
现代度假酒店公共空间主要包括酒店入口、大堂、中庭、楼梯、电梯走廊、屋顶花园等诸多要素,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构建一个整体的节能设计理念, 形成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依据所在的环境包括构图、尺寸、色彩、照明、形式等, 譬如在照明等的应用上, 在要装修的地面、墙面、柱子以及天花板, 在选择适当造型的同时, 考虑节能设计, 尤其是在照明的运用上, 可以融入艺术的特色, 做到明暗相间、强弱有别, 紧密有致, 层次鲜明, 让每一个灯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充分使用一些节能性强、美感感受强、欣赏力度强的照明设施, 让设计从大堂一直延伸到客房, 渗透到整体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节, 凸显出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入住上海度假酒店尽享高贵与享受。独具匠心的自助餐厅汇聚了传统的典雅和现代的豪华, 佳肴美食荟萃精华, 为各方人士营造完美体验, 可容纳130人同时就餐, 是商务会谈、朋友聚会的理想之地。二层的休闲吧集咖啡、茶艺为一体, 时尚典雅, 浪漫温馨。三楼的会议室、接待室, 是举办会议进行商务洽谈的理想场所。商务中心、商品部等服务设施, 为各界商务人士提供全面快捷周到的服务。酒店大堂宽敞明快, 设有商务中心、贵宾休息区。四楼设有会议室、接待室, 可接待大中型会议。
3.2 公共空间的构成及功能分区
公共建筑的空间依据使用性质大概可以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空间、交通枢纽空间。主要使用部分, 所占面积相对较大, 造型别异;次要使用部分, 所占面积相对较小;交通联系空间是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具有联系、协调和服务的作用, 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该以交通联系空间为根本, 对主次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和组合, 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丰富多彩的交通联系空间。而交通联系公共空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即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其中水平交通与各部分交通空间相互联系, 并且有比较好的通风和光照;垂直交通空间, 主要有楼梯、电梯、坡道形式, 具体设计时应该根据消防需要和功能需要而定, 应与交通枢纽接近, 布置均匀。
3.3 塑造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局部亮点
公共建筑空间包括能够进行餐饮聚会、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公共空间, 因此在设计上就要突出公共空间的某个布置上的一个亮点, 这样才能体现企业建设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也是彰显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显眼的位置摆放一些具有古香古色的老家具或者古董等, 就会产生文化的共鸣, 这样要比全盘的改造设计更突显效果。
3.4 建筑室内空间处理艺术
在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处理上, 要注重色彩与质感的准确把握, 可以采用暖色的建筑风格, 体现出紧张、热烈、兴奋的氛围, 适合运用在观众厅、游艺厅等, 体现出一种空间靠近感;也可以采用冷色调的建筑风格, 融入一种安定、幽雅、宁静的气氛, 适合运用于居室、阅览室, 融入一种空间远离感。此外, 在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全盘考虑整体的设计风格和建筑图纸, 在确定了度假酒店的营运性质、客源、档次之后, 就可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公共空间与其他房间设计的功能布局, 无论是条状性建筑, 还是异形的建筑, 都应该合力规划客房、餐饮厅、会议厅、休闲游乐厅等和公共区域的面积设计, 正确把握好主体建筑、公共空间建筑、后台支持区域的比例, 一般来说,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除了布置基本的服务项目外, 还要合理地实现度假酒店在公共空间上的合理比例控制。
4 总结
在进行公共建筑空间全面组合设计分析时, 要从建筑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彻底了解公共空间的情况下, 再进行功能参数分析。同时, 还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各项特点, 通过采用形式与美感的追求, 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和技术, 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公共建筑组合设计, 丰富群体空间, 取得多样化的公共建筑空间效果。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组合设计的多样性, 给社会需求提供了最有利的资源服务。为了显示出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重要性, 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要求也愈加严格。本文全面阐述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和组合设计上的优势和不足, 其中主要针对不同的建筑需求包括公共空间中的接待空间、会议空间、餐饮娱乐空间等方面的设计、特点要求、构造等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技术运用
参考文献
[1]蔡晓梅.商务客人酒店需求特征及其在酒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旅游科学, 2005 (2) .
[2]赵静静, 李春光.公共建筑内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12) .
[3]杨茂川, 李乃昕.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地域性空间设计[J].美术大观, 2006 (12) .
[4]詹兴祥.公共建筑会议空间设计[J].室内设计, 2004 (03) .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 篇2
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组织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
1)主与从
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2)均衡与稳定
地球是有引力的,地球上的一切都会被它吸引,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重力斗争的结果。人们在与重力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与重力有关的审美观念,那就是均衡与稳定。
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静态平衡,一个是动态平衡。以前的建筑一般都以静态平衡为主,下大上小,下实上虚,下粗上细,源于上千年的转世结构体系。第二个就是动态平衡,静说的是建筑物本身是静止的,动说的是建筑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移步易景,常见的手法就是随着人的移动,使用者所体会到的建筑物也会随着人的移动而产生变化,给人带来动的空间体验。
实际上的均衡与稳定与审美上的均衡与稳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美学。就我来看,前者属于制约,后者属于追求。我们追求美学上的均衡与稳定但也要受到科学的制约。对称的形式是天然的稳定,但这并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喜欢以不对称的形式来维持稳定。这种稳定要比堆成活泼轻松得多。静态是最常见的平衡,而我更喜欢动态的平衡,旋转的陀螺,行驶着的自行车都是这种形式。动态的.平衡在建筑中显得更隐蔽,因为建筑是静的,要通过变化与韵律的改变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对于建筑师来说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突破是必然的,上大下小是以前建筑的金科玉律,比如金字塔,这是因为重力的缘故,要维持一种静态的平衡。现在出现了不少的倒三角的建筑,就是一种突破,这既是审美的突破,也是技术的突破。
3)韵律与节奏
韵律美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这完全靠我们在观察建筑时的理解与感觉。韵律美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连续的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和交错韵律。
其一,重复的韵律,各元素之间保持很定的距离与关系;
其二,渐变的韵律,各元素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变化,可以无止境的连绵加长或者变短,亦或者变疏变密;
其三,起伏的韵律,指的是简便韵律如果时而强烈,时而低弱,这种韵律活泼且富有运动感;
其四,交错韵律,表现出一种有组织的变化,之一定的规律交织,穿插而形成,各要素互相制约,一隐一显,一正一反。
它们虽然有区别,但都极强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借助这一点既可以加强整体的统一性,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就我看来,韵律是建筑外形中最难掌握也是最抽象的一方面。
节奏韵律等等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人们亲自去在建筑中体会。有韵律感的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过去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其道理正是如此。
4)比例与尺度
任何物体,都存在着长宽高的度量,比例所研究的就是这三个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说黄金比例,就是最和谐最完美的比例。许多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比例来设计的,所以看上去非常的和谐。我们一般都是从美学角度来考虑比例问题,实际上功能对比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譬如房间的长、宽、高三者的尺寸,都是由功能决定的。除了这两点,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往往也会以其创造的独特的比例形式,而赋予建筑独特的风格。构成比例的的因素是复杂的,企图找到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的比例,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我们建筑师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于当地的最完美的比例。
5)对比与微差
形体塑造过程中,建筑或者装饰等形体构成元素,在整体的统一,主次关系确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呆板所使用的手法,使得形态丰富有致。
三、案例分析
下面以贝聿铭先生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例结合这本书
来说说对这建筑的新感受。
(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4)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 篇3
在进行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中, 需要对公共建筑空间的功能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 选择合理的结构选型, 建立紧凑的总体空间环境布局。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是千变万化和多种多样的, 在进行组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实际情况, 做到主次清晰, 层析分明, 条理有序。
1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原则
由于公共建筑的功能复杂性, 在进行空间组合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但总体要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1 功能分区合理
必须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联系特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组合形式。功能分区是将建筑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 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加以划分与联系, 使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
1.2 流线组织明确
流线组成为不同人流和货流, 组织方式有平面和立体。明确、尽量避免交叉和相互干扰。如某旅馆住宿客流、非住宿客流以及后勤服务人流要分开 (见图1) 。
1.3 空间布局紧凑
在对建筑各组成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的前提下, 进行合理的设计, 使空间布局紧凑, 适当提高使用面积的比例。可采用的手法有:加大建筑进深, 增加进深可以使布局紧凑, 减少交通面积;增加层数;降低层高;在尽端布置大空间, 有利于节省走道, 布局紧凑。
1.4 结构选型合理
空间的组合应有利于结构的布置。常用的结构类型: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空间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采用合理的结构类型,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类似的空间采用相同的结构形式, 大小空间尽量避免大空间上布置小空间。
1.5 设备布置合理
民用建筑中的设备主要包括上、下水, 采暖通风、空调以及电器照明。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考虑设备要求, 使建筑、结构、设备三方面相互协调;②合理安排设备用房的位置, 如锅炉房、水泵房、冷冻机房以及电梯机房、消防控制室等用房。
2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方式
2.1 以通道等交通空间联系使用空间的组合
这种空间组合的特点是各个房间的组成, 在功能要求上, 基本需要独立设置。所以各房间之间就需要有一定的交通联系方式, 如走道、过厅、门厅与之联系, 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整体, 通常称这种组合方式为“走道式”的建筑布局。越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布局形式, 特别是对于某些公共建筑类型来说尤为适用, 例如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医疗建筑等。这种布局方式通常有两种:①走廊在中间联系两侧的房间, 称为内廊式;②走廊位于一侧联系单面的房间, 又称为外廊式。内廊式主要优点为走道所占面积比较小, 较外廊式布局经济。主要缺点为房间朝向有一半基本不好;处理不当易形成黑走廊。外廊式主要优点为所有用房基本可得到良好的朝向、通风和采光。主要缺点为走廊过长、偏大的辅助面积、过小的建筑进深。
2.2 以套穿的方法将主要空间按一定序列的组合
这种空间多要求有一定的连续性, 基本可归纳为五种形式:
2.2.1 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这种布局形式具有流线紧凑、方向单一、简洁明确;流程不重复、不逆行、不交叉等优但也有流线不灵活、人多时易拥挤、不利单独使用某空间等缺点。主要用于展览性建筑。
2.2.2 放射的空间组合形式
向将空间围绕放射状的交通枢纽加以组合, 是这种布局的基本特点。优点是:流线简单、使用灵活, 各空间可独立使用。缺点是:流线不够明确、易造成交叉干扰、各空间内呈袋状流线, 易产生迂回拥挤的毛病。
2.2.3 串联兼走道的空间组合形式
这种形式优点在于能使各个主要空间单独串通, 又能通过走廊间接联系, 所以具备串联与放射组合空间的双重优点, 灵活适应性强。但处理不当易产生加大面积、增加造价、占地多等缺点。
2.2.4 放射兼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这种布局的特点具有空间组合紧凑、适应性强, 兼备串联、放射与走道相联系的优点, 但是也易出现人流大时易拥挤与秩序混乱现象。
2.2.5 大空间分隔的组合形式
空间和人流活动皆组合在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大空间之中, 具有使用机动灵活、空间利用紧凑, 流线自由灵活的特点。
2.3 以大型空间作为主体穿插辅助空间的组合
这类建筑通常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作为活动的中心, 而在大空间的周围, 布置附属的空间, 并且它们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这种类型的建筑常见的为:体育馆、影剧院、车站、空港、大型综合展馆、大型商场。
2.4 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与多层的公共建筑相比, 是有较大差别的, 首先在交通组织上, 高层垂直交通系统的安排, 是整个布局的关键, 而在多层公共建筑中, 就不像高层建筑中这么突出。另外在结构体系上, 多层公共建筑主要考虑垂直受力系统, 而在高层建筑中, 除考虑垂直受力外, 更重要的是考虑水平风力及地震力的影响。高层公共建筑类型主要可分为:板式和塔式两种。
2.5 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某些公共建筑因功能比较复杂, 不可能只运用某一种单一空间组合形式来解决问题时, 常常采用多种空间组合形式, 一般称为综合式的布局方式。
3 案例分析
3.1 四川省博物馆
设计师从巴蜀文化中浓缩提炼艺术符号融入室内, 手法简约而不失文化个性品味, 兼有古朴典雅和大气内敛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形象。且室内展示设计在色彩材质氛围上与展示内容紧密结合, 最大限度地烘托精美的文化展品, 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充分满足博物馆的安全、坚固、耐用、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利于文物保护并环抱节约的要求。大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展示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的风采。在突出功能文化特征的同时选用显色性高的光源进行照明设计, 塑造“新奇特”的氛围和光环境。采用多种手法及声音多媒体技术, 加强展示效果和宣传形式, 能更有效地突出宣传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在人流导向组织上力求简明便捷、视觉合适, 参观路线最短。方案从博大精深巴蜀历史文化中吸取精髓, 雍睿大气, 浓郁的人文历史氛围, 展现古朴典雅, 内敛而平和, 做到简洁而不失个性、标志性, 既能突出巴蜀文化特征, 又兼具新颖、独特现代优雅的特征, 使之既是四川省又是中国的文化殿堂, 将历史与未来, 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一起。
3.2 国际花卉艺术馆
国际花卉艺术馆, 是世博园的主题馆, 总占地面积19148m2, 建筑面积4798m2, 由三个边长24m的正六边形组成。整个建筑的平面布局是由远古植物三叶草演变而来。隐喻建筑由大地中“破土”而出, 给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重又归于自然”的感受。其内部空间充盈而富于变化, 非常利于展示空间设计创作。该展馆展开了设计的主题———“凝固美丽”。通过对整个空间的设计和规划, 把现代声、光、电的技术与鲜花保鲜技术相结合, 通过恰当的空间展示, 把鲜花最美的姿态呈现给大家, 在这浪漫缤纷的花的海洋里, 我们尽情感受花之香, 花之美, 花之韵。同时也把展示、互动、消费三大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入大厅,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简约、时尚, 层次对比分明的异性logo屏风, 球形和叶片膜结构吊顶装饰的点缀, 表现含苞待放的生命初始阶段, 整个氛围显出雅致而神秘的色彩。在入口左侧放置花神树, 游客可自由上下此树, 体验感受人与自然的结合。通过人们对鲜花的感性认识, 引导人们开始一个情景消费的序曲。
走过神秘花园布入眼底是赫然开朗的3D影院厅, 利用科技的造物之美, 营造夺目的幻象空间。带有柔美自然曲线的天花, 犹如盛开的花朵, 经全息成像系统和鲜花的点缀, 让这“世间最唯美的精灵”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从感性上更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花雨走廊依附于四个名花厅外围, 给人们展现花的相关历史文化, 如:12月花神及12星座与花的代表、花卉文化的诞生与发展等。花雨走廊环绕成围合状态, 仿佛环抱着整个展厅, 保护这“世间精灵”永不凋零。
展馆巧妙利用通道空间, 使游客在与大师们的亲密接触中自然过渡到多功能活动区。步入该区, 展现给人们的是壮丽夺目的中心旋转舞台, 以及延伸出的“花瓣”, 体现花卉生命的张力, 利用声、光、电系统、可活动花架和展板, 实现空间格局的任意变化。该区有配套齐全的会议展会活动设施 (如:更衣间、配套餐厅等) , 使该区域不仅有展示功能, 更具备多功能营销服务。在3号厅的中心是现代科技与时尚创意相结合, 游客在这里既能看到以花为素材做的各种工艺产品, 更能直接感受到花在现实生活中的可创造性 (如:鲜花书签、干花工艺品、香熏、玫瑰油等) , 让游客从理论上体会花的价值观, 从而再次升华游客消费欲望。经过旋转舞台, 映入眼帘的是优美的大花瓣造型17层台阶通道, 张开的花瓣, 犹如敞开的怀抱, 向人们发出热情的邀请。台阶两旁玻璃造型内, 穿插着各种艺术造型的花枝, 台阶两旁玻璃造型内, 穿插着各种艺术造型的花枝, 台阶中延伸的落地花球纱幔, 尽显轻盈柔曼, 富含诗意的花瓣位于顶部。中间以鲜艳的暗纹地毯铺设出星光大道, 给来此举行婚礼的新人们营造一份庄重与浪漫。
4 结语
公共建筑是供人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 不同的建筑性质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中, 要结合具体的设计条件, 进行综合的考虑, 全面的分析问题, 才能掌握好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
摘要: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对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要按照基本原则进行, 对建筑公共空间的舒适感、立体感等进行全面的实现, 保证公共建筑空间资源最大化, 从而提升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相关内容。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参考文献
[1]金景春.分析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J].门窗, 2012 (04) :84~86.
[2]朱勇.浅析公共空间的建筑元素---玻璃[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5) :93~95.
[3]蔡一暄, 杨学惠.科技新城公共空间设计---以烟台辛安河东为例[J].重庆建筑, 2011 (05) :77~78.
《建筑空间组合论》观后感 篇4
经老师介绍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感觉受益匪浅,初读感觉很枯燥,再读觉得其所说都是精华,很值得一读再读。
本书的重点是讨论建筑形式的处理问题。建筑形式受到功能、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一章总论是科学论证建筑中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人们盖房子总有它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里面叫功能,建筑不仅是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这就使建筑有不同的功能,从而使其反映在形式上也是千变万化的。二:从精神和审美来看。每一个建筑因为功能性质不同,地形及环境不同,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思不同应当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特点除此之外建筑形式还不可避免地反映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民族、地区的特点。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维鲁威写下了著名的《建筑十书》,他体术建筑设计的三位一体基本原理,即一切建筑物都应该恰如其分的考虑到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其中说的“便利实用”显然就是它的功能性。三: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一定的功能必须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然而获得某种形式的空间主要取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以摩天大楼为代表的高层建筑设计是最能说明物质技术手段的有效例子之一,虽然在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高层建筑,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们利用1871年芝加哥城大伙所提供的重建该城的机会呢充分利用新建筑材料和新施工技术,设计了最早的一批高层建筑——一钢铁骨架构成内部支撑结构而外面壳体不起支撑构架作用的10层上下的楼房这种国际性的普及与推广首先建立在当时高新科技的发明和推广的基础上1915年出现了自动控制电梯,上升速度达到每分钟365m,1950年群控系统开始使用,由于垂直交通问题的顺利解决和不断改进,由于优化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40层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这种名副其实的“摩天大楼”才得以实现。四:从建筑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建筑内部矛盾双方既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的结果,在建筑中功能表现为内容,空间表现为形式这两者所构成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按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而呈周期性太特点的。建筑随着功能要求日益复杂和多样化,都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组织所需要的柏质产晶.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上的物质要求,到满足心理上的精神需要的发展过程.但是,不论物质或精神上的需要,都是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干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人们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也相应发生改变。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因此,室内空间的内涵、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补充、创新和完善。
在第二章功能与空间里我认识到形式由句话给予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那么与功能有直接形式要素的就是空间了,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空间形式,但是又不能说空间形式就是有建筑功能决定的,但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一,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现实生活中 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设计的依据,根据使用要求的的不同 面积要随之发生变化。二,功能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规定性。在确定了空间大小和容量之后就是确定空间的形态,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椭圆等等,根据不同的功能而进行选择,例如教教室、剧院、体育馆不同的功能要进行不同的选择使其能够满足需求。三空间对于空间质的规定性。空火箭指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量一个是形,但仅仅有这两点还不
够,还要使空间在质的方面有与之相适应的条件,质的条件一般式能够遮风避雨再进一步是采光通风,少数还要求房间防震恒温恒湿等等。
二功能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功能性。不同的房间由于不同的功能对空间形态有不同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功能与空间的形态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功能对于空间的规定性首先表现在量和形的两个方面,但仅有量和形的适应还不够,还要使空间在质的方面也具备与功能相适应的条件。所谓质的条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能够避风雨、防寒暑;再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具有必要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少数特殊类型的房间还要求防尘、防震、恒温、恒湿等。避风雨、御寒署几乎是一切房间都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自不待言。少数特殊类型的房间要求防尘、防震、恒温、恒湿等条件,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机械设备特殊的构造方法来保证的,与空间形式的欢喜不甚密切,这里也无需详细讨论。对于一般的房间,所谓空间的质,就是指一定的采光、通风、执照条件。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开窗和朝向。不同的房间,由于功能要求不同,则要求有不同的朝向和不同的开窗处理。
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于一栋建筑物之内的各个房间的性质和功能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联系,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将直接的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布局。在组织空间时要综合、全面的考虑各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并把所有的房间都安排在最适宜的位置上而使之各得其所,这样才会有合理的布局。
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功能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空间组合形式。什么是“空间组合形式”?空间组合形式就是指若干空间是以什么方式衔接在一起的。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空间组合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初看起来似乎很难按模式化的方法把它们分成若干种类型。但是不论这种变化是何等地复杂,它终究要反映不同功能联系的特点,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概括出千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组合形式。
在一般情况下一幢建筑的主体部分空间组合和房间未知的安排基本上都是根据建筑的主要人流路线决定的。有些建筑,主要人流只是各种流线中的一种,这时,主要人流路线虽然乐意左右建筑物主体部分的空间组合形式,却不能决定整个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这往往也是一幢建筑必须综合采用几种类型空间组合形式的原因。
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既要尊重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要充 分利用它的灵活性。无规定形而随心所欲的杜撰形式必然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相反的,过分的拘泥于规定性也可能会是建筑形式缺少变化而千篇一律。我们只有把规定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起来。
在第三章空间与结构中我知道了显示和充任某种功能的空间就是功能空间,他强调的是空间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比如说交流空间、工作空间、展示空间、销售空间、审美空间等被美国建筑师迈耶1967年设计的美国康涅狄格州达连位于海滨的史密斯住宅,其客厅采取了敞开式的几何风格设计,一面无墙,朝着蔚蓝色的大海,另外一大面积玻璃幕墙充作建筑物超向外面的空间界面即外墙,既封闭了空间,又使室内外的人可以透过玻璃互相看见,具有某种通透感,这是一种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空间设计。美国建筑师戈登邦夫特1962年设计的纽约布法罗市奥尔布赖特—诺克斯艺术馆增建部分,1962年设计的纽约马林—米德兰大厦,都采用了这种空火箭、处理方式。
对于不同的空间形态人们产生了不同的空间评价尺度其中又往往交杂着复杂的成分在一个居住或工作空间内为人们日常生活余姚服务的家具同事担任充实空
间和虚拟分割空间的任务。
一以梁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墙体本身既要起到围隔空间的作用,同时又要承担无眠的荷重,把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这两重任合并在一起,一身而而任。
二、框架结构体系
三、大跨度结构体系
四、悬挑结构体系
关于第四章 形式美的规律,我们知道对于建筑空间形象的美感问题,由于审美观念的差别,往往难于一致,而且审美观念就每个人来说也是发展变化的,要确立统一的标准是困难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建筑形象美的一般规律。
建筑美,不论其内部或外部均可概括为形式美和意境美两个主要方面.空间的形式美的规律如平常所说的构图原则或构图规律,如统一与变化、对比、徽差、韵律、节奏、比例、尺度、均衡、重点、比拟和联想等等,这无疑是在创造建筑形象美时必不可少的手段.许多不够完美的作品,总可以在这些规律中拽出某些不足之处.由于人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这些规律也在不断得到补充、调整,以至产生新的构图规律.
人们要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就必须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设想知道把它变为现实,以新老建筑来讲他们都共同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多样统一,但在形式处理上又由于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有不同的标准和尺度。不明确这一点,就会陷入思想上的混乱,甚至会因为的字标准和尺度的差异而否定普遍、必然的共同准则。
统一性每一个艺术家的目的都是要在自己作品中表现的一种思想每一个设计在平面和立面图中 丢必须表现出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构图组合与并置是对立的并置缺乏连贯的谈吐所具有的力量只是一些无意义的、不连贯的单词而已两座相同又相邻的雕像,两座同样的房屋,层高相等的两层楼一上一下叠置都不能构成统一性,而是竞争性;因此,一切几何形式凡是人眼感到很明显可以分为两半部的(例如由两个正方形组合成的矩形)都应避免采用
对比。在哥特式教堂中,垂直因素明显占优势,维奇奥府邸以实面为主,而神职人员大楼则正好相反。流水别墅以水平因素占优势,但如果垂直因素不存在的话,也就没有对比,整个组合形式就会显得好像陷入地底去了,就他现在的样子看来,则更为生动活泼,材料的表面质感有光滑、有粗糙,相互对比,色彩效果也构成对比。
对称对称对建筑物起平衡效果,对称的构成形象包括像凯旋门和维克多·伊曼纽尔纪念碑、帕提农神庙、圣萨比娜教堂等等,不对称建筑物实例有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大楼和包豪斯校舍等等,单位符合统一性的原则,这些不对称建筑必须服从平衡或均衡的规律。
均衡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如果我们在天平的一对盘子里各放上数量相等的砝码,其结果就是平衡的;如果这些砝码的摆放在两边都是一样的,我们得到的就是对称形式;如果一边的砝码摆成一堆另一边则摆成一行我们得到的就是均衡。流水别墅二楼上的平台并不对准一楼的正中心,但是那宽大的雨棚和那个烟囱的垂直线与其体量互相平衡。这是均衡最好的见证。
比例比例总是建筑物进行划分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要达到统一、均衡重点突出有对比以及协调和有节奏。
尺度。一般来说一座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是很突出的,但是在纽约市尺度效果
则反过来了,在华尔街区的大群摩天楼中那座小小的三一教堂在周围环境中则因其小而居于主导地位。尺度意味着人们感受到的大小效果,意味着与人体大小相比的大小的效果,所以,它是很重要的。
空间式建筑的主角,直到现在我们还不习惯从空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个人,哪怕只是稍微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就会懂得建筑的特性——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维空间语汇。当你想盖一座住宅时建筑师会画一张外观的渲染图,可能再加一张起居室的透视草图给你,他还会提出平面、立面、剖面图,换句话说他得把围成和分隔建筑体积的各个竖直面和水平面,地板、屋顶、内外墙等分别加以表现。现在艺术方面的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显然比重过大的篇幅用来阐述建筑物的雕塑方面、绘画方面、社会方面,有时甚至心理方面的历史,而不是用来阐述建筑的实在性和建筑空间组合这个精髓部分,当然,这个样的资料也有其价值,这好比不熟悉意大利语的人如果要读《神曲》仙人感到需要学习其中词汇的含义,需要通过学习中世纪意大利语的句法来弄懂其中句子的含义,也需要学习中世纪的历史和神学思想以及但丁一生的史实以及心理活动的演变,但在这一系列预备性的钻研活动中如果忘掉了原先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是要深刻体会《神曲》那就很荒谬可笑。
现代建筑中有两种最主要的空间概念就是功能主义和有机建筑运动。现在这两派都是带有国际性的了,在现代住宅建筑的杰作中,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和赖特的流水别墅明显表现了他们构图方式的区别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路。
勒·柯布西耶从一个方格状的结构网出发从一个有等距离的支柱的四方形出发在一个合理的、几何程式的范围内他的空间有四堵有连续条形窗的墙壁围起来,只是从这个出发点才开始了开放平面的探索。分隔墙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薄的可以移动的墙构成的。二楼有一个大平台室内和室外空间正好在一面玻璃墙上会合,这面玻璃可以全部打开。而竖直方向上,楼层之间由一道宽敞的坡道贯穿房屋的中部来联系,直达顶层平台。所有的这些设计都设计的自由开放,但都服从一种精确的布局。
在赖特的设计中追求空间的连续性更带有开朗活泼的特色,它的建筑集中围绕内部空间的生活真实情况因此与基本的体积形式有矛盾在赖特看来开放平面并非在一种建筑体积的范畴内推敲,而是从一个中心向各方面延伸出各个空间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最后结果。因此所产生的戏剧性的体积效果就具有一种大胆和丰富的特色,是功能主义所梦想不到的。
对现代作品的审美评价标准固然与过去的没什么不同但现代建筑的艺术理想却是与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一面弯曲的墙面已经不再是某种幻想的产物,社会的、集体与个人的迫切需要是当前发源于功能主义的现代城市规划以及建筑的指引和促进力量。
美观的建筑就必须是其内部空间吸引人、令人振奋,在精神方面是我们感到高尚的建筑(像法兰西哥特时期沙特尔教堂那样),而难看的建筑必定是那些其内部空间令人厌烦和使人退避的建筑,但是要紧的是必须明确凡没有内部空间的都不能算作是建筑。.作为建筑师我认为不应在建筑上突出装饰性使之超过空间性,那么作为评论家和史学家,我们就不应当突出我们对装饰手法和图案效果的爱憎来作为作为我们评价所有时代建筑的唯一标准。
建筑历史主要是空间概念的历史,对建筑的评价基本上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评价,如果没有空间一件作品就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评论,如果一座建筑物的评价在空间概念方面在体积造型方面和装饰效果方面都是肯定的,那我们就面临一个稀有的、完整的艺术品。
空间——空的内部——应当是建筑的“主角”这毕竟是合乎规律的,建筑不单式艺术,它不仅是对生活的认识的一种反应而已,也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写照而已;建筑师是生活环境,是我们生活展现的舞台。
关于第八章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建筑形式美规律大体上可以解释自古希腊、罗马到现代建筑等哥哥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及形式处理所遵循的某些统统准则然而自60年代开始西方新出现的后现代建筑却大异其趣,从而对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形式美提出质疑和责难。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社会,历史跨越了2000多年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然而,从近代到本世纪末的历史中,建筑的审美观念却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这就是:第一次从古典建筑的形式美到现代建筑的技术美;第二次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后现代解构主义流派的建筑审美观念的差异。
建筑审美冲突是建筑审美差异性的必然结果和现实表现。建筑审美冲突既反映了性质相异的建筑审美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不同群体的建筑审美意识、建筑审美标准的相互区别和个性特征,是建筑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西方当代建筑美学主要是由四种美学风格建构起来的:即历史主义、美学、新现代主义美学、技术主义美学和有机主义美学。这四种美学风格,分别体现了四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审美取向。”[3](P53)虽然关于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流派的划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课题,但西方当代建筑审美的多样性的事实足以证明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而且,就是历史主义建筑美学内部,亦存有新古典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新地方主义的审美取向之分,从而更充分地显示出建筑审美群体性冲突的多样性表现。若对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细加分析,则可发现,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总是通过区域性冲突、时代性冲突、民族性冲突和阶级性冲突而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
首先,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建筑审美也必然出现区域性冲
其次,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表现在民族性上,或称民族性冲突,这与区域性冲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特定的民族必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也一定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特点的。黑格尔就曾谈到: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到一切都是亲切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的。卡尔德隆就是以这种独立的民族精神写成《任诺比亚和赛米拉米斯》的。莎士比亚能在各种各样的题材上印上英国民族性格。总之,“在艺术作品中各民族留下了他们的最丰富的见解和思想。再者,建筑审美的时代性冲突也是建筑审美差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甚至大相径庭
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维纳斯”几近成为美的代名词,维纳斯雕像随处可见。可是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徒们却“把所有的维纳斯叫做女妖,只要有可能就到处加以消灭。”[7](P838-839)在欧洲建筑发展史上,建筑风格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就很好地反映了建筑审美标准的时代性,古希腊罗马柱式严谨地模仿了人体的度量关系,充满了对现世人体的热情讴歌,反映了对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对理性美的崇拜,表达了欲将理想美和现实美统一于艺术构图法则之中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想。而到了以宗教神学为本的中世纪时期,其建筑风格完全脱离古希腊
罗马的影响,高耸的尖塔随处可见,垂直线条的广泛运用,成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基本形式,故称“高直式”风格。它表现出一种向上飞腾的气势美和威严神秘的宗教意蕴,流露出鲜明浓郁的时代气息。同样可以看到,由古希腊罗马向中世纪过渡的时代变迁,是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走向结合的过渡时代。这也直接反映在建筑审美风格上。“罗马风”建筑即是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真实写照。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建筑群,“它们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不追求威严的镇摄力量,作为城市战胜强敌的历史纪念物,它们是端庄的、和谐的、宁静的。
从现代主义运动开始以来,当代西方建筑思潮经历了从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到重新注重形式意义的后现代主义,再到当前重视节能环保的生态建筑的过程。
现代主义运动是伴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新技术性新材料的出现以及战后大规模的建设需求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性新材料给现代主义提供了能力,大规模的建设需求则提供了动力。人类始终有在建筑上倾注情感的秉性,在现实问题基本解决后就有赋与建筑艺术性的欲望,从而催生了后现代主义。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生态建筑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铝合金、膜结构等等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为之提供了技术保障。人类对环境的态度也从傲慢变为谦虚。
西方建筑变异的过程揭示了建筑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利用当前技术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
建筑审美适应不是单向的文化制约或移植,而是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建筑审美适应的完成和实现意味着审美互动取得了结果。它一方面失去一些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又获得一些审美特质,在交互作用中不断调整、不断变化、不断出新、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 篇5
1.1 认知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和时间是无限的和有限的统一[1]。在建筑设计中,空间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也是建筑的核心,空间是建筑实体以外的部分,通过空间的容积,我们在建筑内部进行活动。这种空间是由建筑构件实体的分割形成的。实体可以是一面墙、一根柱子也可以是一件家具,一件电器等等。因为它们形成了人们活动的领域,也形成了人们在视觉上的界限。空间本身是“虚”的,本来“无”,但依托实体的界定,便成为了“有”。在空间的构成中,虚与实是共生、共存,不可分割的。
1.2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形式,与西方建筑不同,小至普通民居,大至宫殿、庙宇、园林,都不是依托单体建筑体量的大小来完成整体建筑空间的构成。中国传统建筑之大,并不在于单体建筑构成的庞然大物,而是依靠群体的空间组合来体现。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关系首要是位置,其次才是体量和形式。
2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分析
2.1 可居可行可游可赏
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形式在不同的规模、地形、环境等诸多因素下,考虑到景观和观景的要求,采用内向布局的形式,或采用群体组合兼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相结合的布局形式的特点,在造园手法上尽量借助于引水、植木、叠山、培花等方法而力求具有自然的情趣,釆用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曲径通幽等造园手法,使人工环境与大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可谓可居可行可游可赏[2]。
2.2 人化的自然,诗化的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利用造园手法模仿自然山水,巧妙地利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和扩大空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追求表现中国人的世界观、自然观。刻意追求的是一种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意境,正如沈复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这便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面对无尽空间,中国人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追求无尽空间,但又要从无尽回归到现实,即“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这便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意境。
2.3 苏州留园
园林建筑随着规模由小至大,其空间序列也由简单而变得复杂,一般小园,其主体部分通常为单一的大空间,建筑物大多都沿园的四周布置,这时所形成的空间序列通常表现为一个闭合的环形。而大型园林的空间组成便随着规模的增大而变得更复杂,其整体空间序列可以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子序列”,而这些子序列也都不会重复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序列形式[3]。
苏州留园的总体布局严格遵循疏密相间的普遍原则,其建筑物分布很不均匀,疏密对比显得极其强烈,它的东部以石林小院为中心,建筑高度集中,屋宇树木高低错落层叠起伏,内外空间交织穿插。留园的入口部分处理极具特点,空间组合异常封闭、狭长、曲折,身处其内的人会感到视野被压缩,甚至有沉闷,压抑的感觉,但当走进园内绿茵处时,便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这种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的最为普遍,也最有成效。把具有明显诧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借大小、明暗的对比作用,而使各自特点更为突出,使得小与大,明与暗的对比更为强烈,由于前者的对比与衬托,使得后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切艺术作品最终都是要诉诸于表现的,但在表现上,却有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含蓄的使其引而不发,显而不漏,另一种是直率地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而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趣味更倾向于前者,这在古典诗词和绘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诗论中所讲“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画论则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古典园林与诗词、绘画的关系极其密切,自然不免要受到它们的影响。
进入古木交柯小院,路分两头,可东可西,按空间引导行至绿茵时空间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自绿茵处遥看中部园景,山石嶙峋、乔木参天,藏建筑、亭台于山石、树梢之间,从而半显半露,显得含蓄、意远、境深。传统造园艺术往往认为露则浅藏则深,为忌浅漏而求得意境之深邃,则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自西而东返回古木交柯,向东行则经过一段较为封闭、狭长的窄巷,这段窄巷本会使人感觉单调、沉闷,但由于在临中部景区的侧墙之上连续的设置一系列的窗口,而且各个窗口之间无论大小,间距,形状都不相同,透过这些窗洞摄取外部空间的图像,随着视点的移动时隔时透,忽隐忽现,各窗景之间既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又依次的有所变化,具有明显的韵律节奏感,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穿过窄巷便来到五峰仙馆的前院,从而又经历一收一放的空间变化。五峰仙馆的庭院非常规整,厅堂也十分宽敞明亮,视野开阔,与周围的曲折多变,封闭、狭长形成对比,突出了主体。继续向东穿过石林小院,一连串的小空间,视野又一次被压缩,穿过鸳鸯厅,无论向北或向南都会因空间的扩大而再次感觉到豁然开朗,尤其是行到冠云楼的前院,景观变化丰富;对于规模较小的庭院空间,为了避免显得复杂、拥堵,一般会采用少而精美,突出重点主题的来点缀。冠云峰就是这类的典型代表,利用优美的造型、生动地形象以及良好的质地点缀了庭院空间,突出成为景区的主题。
行至此处,穿过曲廊向西行既可以直接返回园的中部景区,也可绕过园的北部景区直接到达园的西部景区,但不论沿着哪一条路线,都必须经历一处空间组织较为稀疏的空间,使得视觉感受处于松弛的状态;直至回到园的中部景区,情绪便因空间的变化再度兴奋,这样便结束了一个循环。
3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艺术具有迷人的魅力,是民族世界观、自然观、美学思想等的直观反映,这种独特的民族意识通过建筑空间组合艺术反映出来,在建筑趋向“国际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反思,审视我们传统建筑文化、思想,进一步重新发掘、提炼、完整诠释对于传统建筑空间组合情感性、艺术性的营造。
通过对苏州留园这个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艺术代表性园林的分析,体会到空间的组合不仅需要满足建筑的物质功能还要满足精神功能的需要。通过空间的对比、藏与露、虚与实、起伏、渗透与层次等多种空间组合手法的运用,以谋求意境美,综合运用这些因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从而把人们凭感官可以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成为可以对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2]李琳琳.寓情于景神余言外[J].2010.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 篇6
关键词:校园教学区,空间组合,教学建筑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江苏省海安县,由江苏省海安县职业教育中心校和江苏省海安县体育中心两部分组成,二者共建共享、共同发展。其中职业教育中心校的建设是为了整合海安县城区公办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激发海安县发展的内生动力。
海安县职业教育中心校,一期按全日制中职在校生4 950人、110班设计,二期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4 000人、100班设计。在功能布局上,学校按教学区、行政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实训区、社会培训区、卫校教学区进行分区布置,通过对各功能区的有机组合,营造多层次的校园空间。
教学区位于校园中部,由教学楼和院系教学楼组成。每栋教学楼均按照教学、实验、教师办公一体化模式设置。各个院系教学楼围合出若干不同形式的空间,结合水面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形成整个校园师生员工交流交往、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2 校园教学区空间组合模式的初步归纳
教学区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有很多种不同的模式,各种模式都通过一些内在的有机联系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较为常见的有围合型、半围合型、线型。也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校园教学区将多种模式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空间布局。
2.1 围合型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空间组合方式,广泛的运用于教学区的空间设计中。它作为一种向心式的组合方式,是由各个次级空间围绕一个大的中心空间构成。通常,这种围合型的组合方式表现为一定数量的建筑实体围绕一个中心空间形成围合。这种方式最具有领域感和向心力。
2.2 半围合型
半围合型的空间组合也经常运用于教学区。它与围合型相似,也是由各个次级空间向一个中心空间围合形成。但这种围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某些方向向外开敞,便于形成更为丰富的空间群体。这种半围合的方式也更有利于当前建筑群体与周边建筑群体的互动与交融。
2.3 线型
线型空间组合通常由一些功能及形式相似的空间在一条长线上重复出现而形成。线型空间具有流动性的意象,意味着流动和增长。长线可以表现为直线、折线、弧线等各种形态,所以,它易于根据地形的起伏变化而进行调整。校园教学区多为功能相似的多栋教学建筑重复出现,也很适合线型的空间组合方式。但线型空间与围合、半围合空间相比,凝聚力和稳定感较弱。
3 海安职业中心校教学区空间组合设计
3.1 教学区空间组合设计
校园教学区的空间组合设计,受到使用功能、地形地貌、区域总体规划等因素的制约。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选择适合本方案的空间组合模式。
使用功能是制约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使用要求不同,建筑群体的空间形态也就不尽相同。教学区作为有特定功能的建筑群体,有着特定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对象,是教学活动的最核心场所。本案海安职业中心校是一所综合性的职业学校,包含7个学院,教学内容涵盖服装、建筑、农业、工业技术等多个领域。其中,机电及汽车运用工程学院以及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规模较大,且对教学实验室有较高要求;艺术学院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需要设置大量的美术及声乐教室;综合专业学院专业设置复杂且规模较大,宜独立设置。综合上述功能需要,本方案计划设置教学楼5栋,其中机电及汽车运用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综合专业学院为独立教学楼,剩余3个学院以及汇报厅等公用教学设施合并组成综合教学楼。
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设计永远离不开地形地貌的制约。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中阐述道:“除了功能因素外,建筑地段的大小、形状、道路交通状况、相邻建筑情况、朝向、日照、常年风向等各种因素,也都会对建筑物的布局和形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本方案中,教学区位于校园中部,北侧为健身中心及体育公园,南侧为行政办公区和实训区,东侧为生活区,西侧为运动场。教学区用地面积约2.24 hm2,用地宽裕、形态方整、地势平坦,且地理位置良好,与其他功能分区联系紧密。良好的用地环境,使我们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但仍需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做出最适合本案的选择。
校园总体规划是教学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决定因素。教学区的空间组合设计,应充分的体现校园总体规划的意图,与之相互呼应。本案的校园总体规划以一条南北向的景观轴线作为地块的发展主轴,教学区位于轴线中段,是轴线上最重要的节点,其他各功能区域围绕该区域展开。教学区在本案中起到了凝聚各功能区域、展现校园整体形象的作用,因此,围合或半围合的空间组合方式较为适合本案,利于体现区域的核心作用以及聚合各功能空间。贯穿校园的景观主轴线起始于地块南侧的入口空间,纵贯整个教学区。本案意将教学区南侧开敞,使景观主轴完整的引入教学区,形成景观大道,增强整个校园的纵深感。同时,部分的开敞,也利于发挥教学区的形象作用。至此,半围合的空间组合方式已基本确立。
在本案的空间布局中,起始于校园入口处的景观大道一直延伸至教学区内,并放大形成中心景观广场,成为这个半围合空间的中心。五栋教学楼围绕中心景观广场形成半围合空间。其中,综合楼位于区域北侧正中,亦位于景观主轴之上,且建筑高度最高,体量最大,成为区域的核心建筑。其余四栋教学楼体量相当,造型相似,围绕中心景观广场展开,形成层次鲜明的区域空间。
3.2 教学楼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教学楼作为教学区的最主要组成元素,它的空间形态设计应既满足使用功能需要,又与建筑群整体空间关系相互呼应,形成有机的空间群体。本案采用了独立式和庭院式两种空间组合形式。综合教学楼位于区域核心位置,且功能构成复杂、体量较大,采用独立式空间形态以突出它的核心地位,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其余四栋教学楼均为独立学院,由各自学院的教学、办公用房构成,采用庭院式的空间形式较为有利。其中机电及汽车运用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及综合专业学院教学楼为内向型庭院,四面围合,靠近中心景观的一侧底层架空、部分开敞,将中心景观引入庭院当中。这样的空间组合设计既有利于形成独立空间,以供学院开展内部活动,又丰富灵活,与中心景观广场形成有机整体(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建筑效果图见图1)。艺术学院位于综合教学楼西侧,为开敞式庭院布局。庭院中半透明的排练厅成为整个建筑的亮点。有别于其他教学楼的建筑形式,利于体现艺术学院的专业特殊性,展现独特的专业个性。
4 本方案空间组合设计特色小结
4.1 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本案教学区以中央景观轴线为核心,轴线上的中央景观广场是校园最大的开敞空间,各教学楼围绕中央景观广场展开。位于正中的教学综合楼采用独立式的空间形态,在体量上及高度上超过其他建筑,成为教学区的核心建筑。同时,四栋学院教学楼均采用庭院式布局,拥有自己的庭院空间,与中央景观广场相互呼应、有机结合。
4.2 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空间
围合及半围合的组合方式在本案中被反复使用。多栋教学楼围合形成中央景观广场,四个学院教学楼又分别围合出各自的庭院空间。这些广场和庭院空间成为本方案空间组合的特色之一。它们有的内向,有的开敞,具有不同的空间体验,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空间。
注:本论文所引用的案例是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海安职业中心校规划设计方案,笔者是项目的主要参与人之一。
参考文献
[1]程大锦.建筑:空间、形式与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周峰.大学校园教学组群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 篇7
随着大跨度及空间钢结构工程规模的日趋大型化、复杂化, 施工方法也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 多种不同的安装方法在一个大型工程中组合应用日趋广泛。
二.工程概况
厦门某飞机维修基地机库工程建成后可满足两架B747客机进行维修。该机库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柱和钢结构网架屋盖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柱, 成n型布置, 除H轴角柱截面为1.8m×1.8m;其余A轴~H轴均为1.8m×0.9m双肢柱。第二部分为钢结构网架屋盖, 为三层棋盘形四角锥网架与横跨大门的钢拱架形成的混合空间网架结构。大厅网架轴线间东西向长度161.6m, 南北向宽度75m, 在轴线内投影面积12120m2;网架总重量1334.038T, 支承在32根钢筋混凝土柱顶的球形铰支座上。网架网格为5m×5.05m, 网架高度4m~7.78m;钢拱架高度为17.98m, 网架下弦标高27.00米;机库大厅内网架及大门拱架采用钢管结构, 焊接空心球节点, 个别采用焊接球加强节点;钢管φ89×4.0m, 空心球最大直径800mm;支座采用橡胶支座, 拱脚采用球铰支座, 柱帽部分采用北京交通大学专利产品球冠支座。
三.工程特点及难点
1、大厅网架跨度大, 体量大, 支承在呈n型分布的砼柱顶, 大门161.6m跨度内无支承点。
2、大厅内工种复杂;总体工期短。
3、测量定位要求高, 整个结构呈封闭, 需严控累计误差。
4、网架杆件数量多;拼装时拱度和杆件二端方向性控制及管材节点一级焊缝等要求高, 施工难度大。
四.安装技术方案比选
1、高空散装法:需要搭设大规模的拼装支撑体系, 需大量的支撑材料, 搭设时间长;高空作业多工期较长, 并且需要占用建筑物内场地。
2、分块 (段) 吊装法:大部分的焊接和拼接工作在地面进行, 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减少高空作业量, 加快施工进度, 所需临时支撑较少;并可以减少使用大型机械设备, 节约费用。
3、滑移安装法:利用在滑移起始端设置临时高空拼装平台组装成型或者在地面拼装滑移单元后利用起重机吊至滑移轨道上再进行滑移拼装。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 在满足质量、安全、进度和经济效果的要求下, 结合网架受力和构造特点, 考虑到节约施工成本和总体工期及场内外现场条件等因素最终确定:采用机械分块吊装法与滑移安装法两种技术组合实施;即先在地面拼装小单元、然后分块吊装、移动网架脚手架与固定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辅助高空拼装的组合安装技术。
五.总体施工技术路线
通过对结构的深入研究, 结合现场条件和施工实力, 选择了如下的总体施工技术路线:
1、合理分段, 将整个大厅网架结构分成四个自身稳定的结构分段;
2、设置合理的临时支撑体系;
3、分块 (段) 吊装、拼装;
4、将每个拼装成整体的单元结构滑移到位;
5、实施工程监测与校正;
6、支撑辅助, 卸载均衡, 控制变形与监测。
六.分块吊装、滑移安装技术
1.临时支撑系统
1.1结合工程实际, 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支撑结构;
采用移动网架支撑与固定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作为网架钢结构成型前的临时支承依靠。
1.2平面布设:
四个网架式脚手架, 分别设在4轴与11轴间;11轴与21轴间;21轴与33轴间;33轴与40轴间;三道固定钢管脚手架支撑设置在14、34轴外侧及23轴;详见临时支撑体系平面图 (图1) 。
1.3支撑体系设计
(1) 网架式脚手架
1) 运用MST2004空间结构分析设计软件按永久结构要求进行设计, 采用螺栓球节点型式, 脚手架杆件和螺栓球经工厂化加工、制作, 现场安装, 详见网架脚手架设计图 (图-2) 。
2) 脚手架宽15m, 高26.4m, 以其顶层螺栓球为基础, 用槽钢铺设施工平台, 上铺架板, 在网架上弦球节点, 设置管、板式临时支撑钢板, 在其上设经放线定位的8~16t螺旋千斤顶, 用于安装网架块体时调整支承标高和滑移前与网架安装支点脱离。
3) 地面地耐力≥200kN/M2, 满足要求, 故在土层上 (标高-0.4m) 铺20mm厚钢板, 设置钢轨, 焊接牢固, 形成滑移轨道;轨道直线度5mm/20m, 水平度≤10mm。
(2) 固定脚手架设计
1) 采用φ48*3.5mm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1 4、34轴脚手架顶宽6米, 底部放大为9m, 23轴顶宽15m, 底宽18m, 高度26.4m垂直步距1.5m, 纵横向步距1.2m, 详见图1。
2) 根据施工工况验算结果计算, 为满足受力要求在安装支点部位设多肢柱, 断面800*800mm。
3) 网架上部各弦层安装根据现场需要搭设临时脚手架。
1.4临时支撑系统的卸载与拆除
大厅主体网架临时支撑点共设195个, 每道支撑区域拆除顺序从中间向两边对称小幅度多次降位, 根据卸载方案严格实施;卸载后, 由上至下, 由人工拆除。
2.块体制作
2.1块体制作在地面进行, 为保证工期, 设三个制作平台。
2.2配备一台15t履带吊和50t履带吊进行块体制作、出模、转移和堆放。
2.3块体制作采用经纬仪和钢卷尺定点, 水准仪测量标高, 上下弦钢球支点水平位置和标高误差不超过±2mm。
2.4块体组装顺序:下弦球、下弦杆、上弦球、较粗杆件、斜腹杆、上弦杆;焊接次序从中间向两边进行, 先下弦后上弦。
2.5块体焊接完成后进行外观和焊缝质量检验, 焊缝质量一级, 采用超声波探伤。
2.6块体出模后涂刷面漆一道, 然后就位待安装。块体制作允许偏差:长度±5mm, 高和宽±2.0mm, 对角线±3mm。
2.7块体制作和堆放按安装次序进行, 堆放平直, 支垫牢固, 防止变形沉降。
3.网架安装
3.1每段网架分7个单元完成高空拼装。
3.2选用1台H3/36B和1台FO/23B轨行式塔式起重机配合小跨进行块体、构件吊装, 铺设70m长、6m宽塔吊轨道。1台QUY50履带式起重机配合大跨度网架安装补空, 网架成型, 支座固定。
3.3块体吊装就位后用1.5t倒链临时固定, 块体间散装杆件补空, 逐单元安装。
3.4拼装次序:从H轴向A轴进行;横向单元安装次序为跨中向两边进行;散装杆件安装次序为先下弦, 后腹杆、再上弦。
3.5块体吊装按四点绑扎, 每个倒链上设安全绳, 以防倒链滑脱和断链。
3.6块体就位后, 上端拉2个缆风绳临时固定, 杆件上下弦各安装2根, 固定可靠后缆风绳拆除。
3.7边缘块体就位后, 必须将支座临时用电焊或螺孔卡子固定, 以防支座位移。
3.8每拼装完成一个单元, 验收合格后方可滑移。
4.网架滑移
4.1滑移牵引方式
(1) 滑移轨道采用钢轨和滚轮组合, 下滑道在滑道基础上和条形钢板焊接固定。
(2) 牵引设备采用5t手动倒链2台, 两台倒链型号相同, 钢丝绳统一为φ21mm (6×19+1) ;滑轮组牵引点固定端固定在轨道上, 反力由轨道承担。
4.2滑移计算
(1) 网架脚手架及附加脚手架总重按70t计, Gok=700kN。
(2) 滑移采用滚动摩擦, 为了减少摩擦阻力, 采取措施有:a、控制轨道不平度为±5mm;b、支座前下方倒角处理;c、滑轨表面充分涂抹黄油, 起到润滑作用;d、启动时采用助推器, 克服静摩擦力。采用上述措施后, 滚动净摩擦系数取0.04, 阻力系数取1.15, 则需要总牵引力为:Ft=μ1×ξ×Gok=0.04×1.15×700=32.2kN
每条轨道上的牵引力为:F=Ft/2=32.2/2=16.1kN
(3) 5T倒链可提供滑轮组拉力S=50kN, Fb=S=50kN>[16.1kN]
牵引设备所能提供的牵引力满足脚手架滑移的需要。
4.3滑移步骤与措施
(1) 滑移前, 所有千斤顶同步降落使网架与拼装架脱离;滑移方向从H轴向A轴方向逐单元滑移, 配合网架吊装、补空安装, 滑移进程约65米。
(2) 每次网架安装、焊接完成, 主次檩条安装和补刷面漆完毕, 降下千斤顶使网架和支承点离开一定距离, 脚手架中部在地面的支承点松开, 检查无遗留问题, 进入滑移作业。
(3) 每单元滑移到位后, 拼装架上所有千斤顶升至设计标高, 进行下一步单元拼装。
(4) 为保证滑移时两侧进程的同步协调, 滑移设总指挥一人, 分指挥2人, 观察员2人, 用对讲机联系;滑移轨道侧面标注进程刻度尺, 控制滑移速度约为50mm/min, 力求平稳缓和, 当不同步差>30mm时, 进行调整。
(5) 每次滑移一个单元, 每滑移单元终点设阻进器, 防止超滑, 距终点约1.0m时必须将不同歩差调到5mm以内。
(6) 每次脚手架滑移到位, 必须按规定拉设缆风绳稳固。
七.测量监测
1.脚手架四周设安装支点控制桩。
2.安装过程随时监测网架基础的沉降及水平位移。
3.滑移过程对滑道水平、竖向位移进行监测。
4.单元安装完成后、总拼装完成后均须测量网架扰度;扰度值不应超过设计值的1.15倍, 扰度测量点在跨度方向设3点。
结语
通过不同安装方法的综合应用, 成功地完成该工程大跨度及空间钢结构的安装: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机库内其他工种的交叉施工, 保证了工程总体进度。有效减少大型设备的使用, 节约机械费用, 提高了作业效率, 降低了施工成本。选择了螺栓球节点网架, 减少临时支撑措施用钢, 节约了成本和资源。
钢结构工程质量达到优良。
同时尚需注意的问题有
临时支撑体系的可靠性, 须进行必要的验算并组织专家论证。临时支撑体系的卸载顺序应事先设计、卸载过程应进行变形监测和内力监测
摘要: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跨度及空间钢结构发展迅速, 本文阐述了在大跨度及空间钢结构工程中有针对性地采用分块吊装法、滑移安装法等不同的技术方法组合运用进行施工实践的工程案例;经过努力, 工程质量达到优良, 受到业主好评。
关键词:钢结构,大跨度及空间,分块吊装,滑移
参考文献
[1]吴欣之.现代建筑钢结构安装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JGJ7-91.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S].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推荐阅读:
建筑空间中的情感设计10-30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11-08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09-28
建筑空间绿色设计07-25
空间教学建筑空间设计论文10-19
大空间建筑设计06-07
建筑空间设计方法06-01
中式建筑空间设计06-04
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08-03
金融建筑空间设计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