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

2024-07-01

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精选12篇)

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 篇1

一、关于内涵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在我国, 审美教育的先驱是蔡元培校长, 他指出:美育者, 应用美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审美可以在众多艺术领域让我们获得一种情感, 这些领域包括文学、音乐和美术等多方面。它实质上是对人类感性的开发, 是通过艺术作品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审美活动, 使人们建立一种以审美感情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对教育的认知有偏差, 都认为德育和智育就是全面的教育了。其实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我们说德育, 是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德行;智育是培养学生通过学专业开发智能。这两种培养与情感教育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但是作为情感教育的审美教育, 它们的教育目的和方法是无法全面实施和实现的, 审美教育对于艺术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人的情感是最丰富最复杂的, 在人的心理素质中, 情感的重要性与理智是相同的,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和感性并存。感性是一个尚无确指的具有广泛意义的名称, 不同的视角可能对感性形成不同的认识。它是一种存在的关系, 是一种感觉和认识的关系, 人与美的共存是一个比美的感觉和认识与道德更本原的事实。人的各种心理因素都是通过感性来传达的, 它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是美感形成的最终效应形态, 是体现人的精神世界丰富性的最突出的因素。在这种感性中, 它摆脱了我们对事物的片面感觉, 它使人的片面感觉成为全面的感觉, 贫乏的感觉成为丰富的感觉, 而达到了人与物的交流。审美教育能使人的情感理性化, 能提高人的情感质量和情感智商, 使人的心理结构完整化, 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丰富。

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审美教育能够激发思维, 启发人认识真理的智慧。通俗的说就是激发人的情感达到以美启真的效果。艺术是审美的主要对象, 它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条道路。我们的前主席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艺术和科学在很多方面可以相互交融, 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 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科学精神。”科学基本上是用抽象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 而艺术基本上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 但科学和艺术是息息相通的, 它们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二者有这样一个辩证关系。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 虽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但如果没有逻辑思维的指导, 也难以理出条理;科学家从事发明创造, 无疑以逻辑思维为主, 可是若缺乏形象思维的熏陶, 必然会影响想象力的发挥。

三、审美教育促进创新思维

人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创新在艺术领域又是不可或缺的。一般认为, 与创新思维关联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审美直觉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直觉能力虽不涉及理性, 但理性却蕴涵在这种直觉能力之中, 这种审美直觉在中西方美学史上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论述。中国文化强调审美直觉在瞬间不假思索与事物的内在本质相通后创造主体的一种豁然贯通感。西方文化认为, 人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不但需要逻辑思维更需要直觉。科学创造中那些超乎寻常的观点, 常常不是逻辑推理所得, 而是直觉所得。爱因斯坦说:“有时我感到是在正确的道路上, 可是不能说明自己的信心。”信心就是直觉的一部分, 这正说明了审美直觉对于艺术创新有多么重要。

四、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 审美教育的直接效果是陶冶人的情感, 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优美。

它在艺术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领域有这样的例子:我国古代伯牙学琴三载, 技术全部学到, 但只有在海上“移情”之后, 琴艺才大进, 写出《水仙操》, 流芳百世。这就是因为审美教育培养了人们高尚的风趣和情操, 反过来会促进人们的艺术才能的发展。法国作曲家别尔通说:“艺术中第一美质在于思想, 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思想的表现手段, 但只有这两种品质的结合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一个人只有首先具备高尚的风趣和情操, 才可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 表达出艺术的审美情感。

2.“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它的途径”, 席勒曾如是说。

的确, 欲达到人格的完善, 必须实现从感性人向理性人的转变。审美教育正是用美的观念和美的法则来培养人的, 以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艺术类学生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否善于表达自己, 善于发现自己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更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 学生可以获得表达创新的经验, 丰富自我表达的内涵,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并增强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从而把现实和思想融合起来, 从艺术上表现出来。

3. 艺术教育中的审美的产生过程并不必然的由技术手段决定。

原始人类在洞穴内作画, 技术手段何其简陋, 而并没有影响其审美情感的表现。过分强调技术甚至装备的教育思想不可取。审美情感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恰恰体现了美育的思想, 所以美育的实现正是艺术教育中审美情感得到表现的结果。

五、现阶段审美教育的不足

1. 学生是富有情感的审美独立体, 有着自己学习、生活的经历和个性品质。

审美活动中因教师过多地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志强加于学生, 导致学生的思维退化、个性差异的减弱, 更无从再谈创造力的培养。

2. 审美教育中过于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会让学生的眼光仅仅注意公认的标准, 而忽视了事物或艺术品的个性特征。

这样的审美使审美主体心理无形中受到“标准”的约束, 而对自我的独特审美观念加以否定, 这必将导致审美结果的单一性, 从而抹杀人性的自由, 最终的结果是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 情感是人们精神活动中最基本的, 也是最高级的, 美好的情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审美观。

而现阶段的艺术教育最欠缺的是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美术欣赏教学过多注重形式, 而忽视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审美活动中如缺乏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心灵就得不到应有熏陶, 审美活动就失去其主要的教育功能。

4. 学校在审美教育过程中缺少参与社会的具体而实在的活动。

有些学校的领导观念陈旧, 素质教育仅有口号, 没有行动;只看成绩, 不看能力。更有一些学校为了确保学生绝对安全, 不安排任何形式的校外活动, 将学生封闭起来, 与社会隔绝, 这势必影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 影响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审美教育中的问题的产生, 有客观原因, 有人为因素, 但无论如何, 学校教育始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要提高认识, 切实转变观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 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懂得分析美、判断美、理解美和创造美。

六、加强审美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审美教育的目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 这就是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质, 亦是终极目的。依据实质和目的, 我简单的罗列一下我的意见。

1. 情感的培养。

一个具有敏感的审美情感的人, 内心世界将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只有脱去俗念, 坦率性情才会有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要让大学生在美的愉悦和享受中使心灵得以净化, 道德情操得以陶冶、锻炼,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2. 感知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要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中培养自己敏锐的心灵, 去感受美的形式。艺术家所见到的自然, 不同于普通人所见到的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感受, 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的真实。就是这个道理。

3. 理解力的培养。

理解力不是天生的, 它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 多观摩艺术作品, 熟能生巧, 在艺术的渲染下, 审美理解力会逐步提升, 只有具备了理解领悟能力, 审美活动才能转化为更高的智慧境界。

4. 想象力的培养。

人自身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于丰富的审美经验。大学生要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在审美实践中培养自己对于美的体验和回味。

5. 艺术教育观的培养。

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艺术教育活动, 激发他们产生新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愉悦, 使他们的思想上升到新的精神境界, 性格得到熏陶, 情操得到升华,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克服重“技”轻“美”、重“技”轻“艺”的倾向, 树立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

6. 实践活动的培养。

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了挖掘艺术潜力、施展艺术才华的天地, 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 并引导更多的学生参加由学生自己开展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

七、小结

总而言之,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 学校应该把审美教育摆在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上, 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审美教育对于当前的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审美教育, 学习国际先进的审美理念和方法, 把这些理念和方法深入贯彻到艺术教育当中去, 才能确保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心灵教育、人格教育、修养教育、精神境界教育。大学艺术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 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 提高人的境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面,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杨曾宪.审美价值系统[M].人民文学.1998 (98)

[3]贺克.加强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M].大学教育科学.2003.1 (81)

[4]王健.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K].教育时空.2007.03

[5]田世英.对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M].国高教研究.2004

[6]张英豪.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探究[M].艺术教育.2007.1

[7]李燕.公共艺术教育与火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8]克罗齐.美学原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10

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 篇2

沙城镇第五小学

赵艳峰

【内容摘要】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总目标中也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而且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和追求。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取决于语文教学的特点。小学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语言、意境,大都文质兼优,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所以,教师要不断探索,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文学审美的因素,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感染学生,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作品时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去体验、反思人生,去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情感体验

实施途径 【正文】

一、引言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有志之士的质疑?为什么孩子们喜欢读书却不喜欢上语文课?无疑,应试教育僵化的模式败坏了孩子们读书的胃口,败坏了语文教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把文章拆得七零八落,整体的美感不在了,在低层次上在抽象问题上分析了又分析,解读了又解读,直把学生搞得昏昏欲睡,厌烦到对语文课的抵触。我们的课程资源中,所选的每一篇经典文章都有独到的地方。或是文笔优美,或是语言准确,或是说理透彻,或是感动人心,不同的文章施以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教师一定要把文章蕴藏的美挖掘出来,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总目标中也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材中并不缺乏美,它包含着大量的美育因素,每一篇课文就是一颗闪光的珍珠。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不管是诗歌、戏剧还是小说、散文,它们都情文并茂、情景交融,融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于一体,这就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寻找审美教育的入口,引导学生顺利进入美的世界,从而唤醒学生美的感觉,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与自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构建学生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这是本篇论文着力探讨论述的问题。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总目标中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诸因素中丰富的美学内容,在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构建学生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

审美教育凭借的是直观的感染性的形象,它是以整体形象教育和具体细节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种感染性特点,使得审美教育带有情感教育的特点,因为审美对象的具体生动的感知必然激起情感活动,它主要通过对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

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

三、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江潮的电视录像,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声,浪潮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概括地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通过圆明园四十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美,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记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美到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真正了解到“落后就挨打”的道理,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

(二)、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丰富的,是感性的,是典雅的,是精美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些语句不是作者随意从生活中俯拾来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只一个“泪”字,画龙点睛,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光,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法的精妙,既可以使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可以从名家名篇中汲取营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再比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境界开阔,色彩明丽,仿佛一幅笔墨简练剪裁适当的中国画在你的眼前铺开。作者通过黄、翠、白、青给我们描绘出色彩丰富的画面,而且还调动视觉听觉效果使画面具有了现场感,让人充分感受到了清新的春意和欢快的心情。如果我们真要就这首诗来作画的话,那么,这幅画用工笔描绘丝毫不觉得有欠缺,肯定会是一幅绝妙的画卷。其实,诗句中色彩的选择运用,同样反映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首《绝句》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在景象的描绘中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春天的美好,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为 我们营造了这种浑然一体的意境美。我们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作中的语言美,才能让学生入其“境”,“悟其神”,会 其“意”。

又如《春夜喜雨》中,诗人用灵致委婉笔触写出了“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四句诗也是很有画面感的。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无边的黑暗与江船的渔火,过一组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雨夜的景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雨后的花簇,饱受雨水滋润显得沉甸甸、湿漉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 “湿”和“重”这两个词,体会作者通过这两个词形象地刻画了花朵的姿态。体会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三)、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曼谷的小象》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在这都市的郊外,景色色彩绚丽,气氛宁静平和,空间开阔而又充满生机。文中对晨雾作了生动的描写,“淡紫色的晨雾”“橘红色的晨雾”“金色的晨雾”,晨雾的奇异色彩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好的文章都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在指导朗读《荷花》中一段话:

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 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对部分文章的精彩片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使审美教育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和再现情境,使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得到发展。

海水,海水,你为什么这么蓝? 海水微笑着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

海水,海水,你为什么这么咸,海水微笑着回答,因为渔人流了汗。

这是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听青年教师讲课时,这首小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海的怀里抱着天,多么诗意的想象,多么美妙的回答。渔人流了汗,又是多么富有人情味的联想。不过,像这样的课文该怎样教?倒是很值得研究的。科学的解释与艺术的想象迥然不同。一篇课文就是两个因果句式,这么美妙的诗句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体会?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审美的教育?这个文本具有很好的研讨价值。我以为最好是让学生体会领悟诗句的色彩美,结构美,想象美,人情美。在孩子学习语言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兴趣之火一旦燃烧,所有的平凡都将化为神奇。我们当老师的要能够发现汉语文学里这些丰富的诗意与激情,这些美丽的联想与想象,这些深刻的启迪与感动,让自己沉醉其中,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美,需要唤醒,需要巧妙的引导。孩子们对美的理解也许是浅显的,但他们心灵中对美的敏感度要强于成人,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如何引导孩子们体会品味语言文字的美,篇章结构的美,思想感情的美是语文教学应当引起重视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品味,想象,在想象中读,入情入境,脑海中要有大海的形象,要有天空的高远,蓝得醉人,咸得实在。在理解中品读,在品读中理解,借助想象让诗情诗意融到学生的心灵里。只有这样,这首诗的美才能让学生体味,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灵动的。

(四)、剖析形象,驾驭情境,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老师要在言传身教中时刻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追求美。例如:在出示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图片时,分析品味董存瑞神态的刚毅、动作的果断、目光的坚毅、话语的激昂,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又如《田忌赛马》,故事简单,但孙膑、田忌、齐威王三人形象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而同样的马给不同人物运用对比中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做人哲理。因此,美的事物、人物、景物,不完全在表层,尤其是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美,其美的实质,往往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哲思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通过想象,再现情境,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四、结论

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而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对 “生活世界”的疏离,学校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脱离,与现代社会现实的脱离,忽视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的精神发展,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会有积极的作用。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美育教育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文学审美的因素,有条不紊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审美”这棵大树茁壮成长,让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乐趣中教学的,靠潜移默化的训导能力,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学生,以情动人,理在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 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进一步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物、事,大都是以美的语言表达蕴涵着美的故事,每一篇教材中都应该可以挖掘到各种审美因素。文中的例子仅是沧海一粟,而所归结的方法也是肤浅的。并且“教无定法”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韩清林《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4、李吉林著《小学语文情境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5、阎立钦《语文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初探 篇3

【关键词】语文教育 审美教育 完美人生观 鉴赏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也被不少学校所重视,但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此举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如果仅以此作为美育的诠释,无疑会把美育与文学鉴赏混为一谈,使美育退化为另一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从而削弱美的价值。从根本意义上讲,美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度勒曾把美育的目标设定的为培养“审美的人”,即通过教育,使人从感性必然与理性强迫双重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人,美育腼与人生教育结合起来方能显示其深层意义。因此,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的建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

那么什么是审美人生观?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领悟、肯定与热爱。对个体生命的执著与热爱是美,然而,弃“小我”而“纵生大化”,把个体生命融入宇宙生命之中,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乃是审美的至高境界。审美人生观是一种超功利的人生观,以追求“美”作为人生的支点,其本质乃在对于生命的挚爱。对生命的挚爱与关怀,既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珍惜与热爱,更体现在对所有生命的珍视与尊重。因此,审美人生观具体化于人生态度上:既表现为热爱个体生命的进取、创造,又表现为超越于个体生命存在(个体的情感、意志、好恶、欲望等)的旷达、洒脱;具体化于人生理想:表现为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崇高境界的追求,这一点在目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化于人格建树:既要保持个体独立意志又不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万物之上,肆意践踏他人、损害万物,真正做到不卑不亢;具体化于处世方式上:以公平之心接人待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生命的存在。

审美人生观的内容决定了审美人生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审美人生教育乃是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的教育。基于此,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人生教育务必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提高文学鉴赏的层次;第二,由品文而悟道,把审美与育人结合起来。

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提高文学鉴赏层次。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无法突破两个粗浅的认识:(1)作品是作者个体意识的流露。(2)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某种阶级倾向。前者如对待散文、诗歌的鉴赏,一切皆归于作品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读《春》意在让学生在作者所描绘的春风、春花、春草、春雨图中去体会作者对春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意在理解作者不愿与俗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读《守财奴》,一切皆指归于对自私、贪婪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揭露。读《项链》意在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对人们思想的侵蚀。读《祝福》重在对专制、冷酷的封建制度的认识。以上分析并没有错,但我认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仅止于此,却显得有些粗浅,很难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作品既是作者个体思想感情的流露,但同时又蕴涵着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情。读者之所以与作者沟通,与作品产生共鸣,正在于作品隐含着人类共同的生命意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始终能唤起人们心灵的震动,究其原因也正在于它包涵着深厚的生命意识。同时, 一个作者除了一个阶级的、社会的、政治的人之外,他更是一个有着独立意志、人格、个性丰富的人。因此,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突破作者的个体意识,又不停留于从阶级、政治、社会、时代的浅层去诠释作品,而应进一步深入到他的灵魂,去挖掘文中深含的生命意识,使作品鉴赏指归于对生命存在的体认与感情,把文学鉴赏真正升华到审美的高度。

如对《春》的鉴赏,我们完全可以把鉴赏的目标直接定位于帮助学生通过“春”,去感受生命的勃勃生机,唤起学生对新生命的挚爱与珍惜。这显然比帮助学生去体会作者对春的喜悦与赞美之情要深刻得多。再如对巴尔扎克《守财奴》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对葛朗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讽刺、批判上,而应把它上升到对人性异化的批判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上。又如对《祝福》中祥林嫂悲剧的分析,不只从社会方面找原因,也从其个人方面,从其自我意识丧失中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悲剧根源。读《归园田居》,可从表现作者不与俗人同流合污的粗浅认识中超脱出来,引导学生去体悟陶渊明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纵身大化的审美人生理想。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美文为我们提供了体悟生命的范本。教师应帮助学生从对作者个体思想情感的体验中超越出来,上升为对生命存在的关注与认识。如此将大大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从而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美育价值。

童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初探 篇4

一、利用童话的蕴涵, 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

(1) 从内容上看, 童话故事中更蕴涵了多种美的因素。以“爱”为主题的童话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伟大与温馨;以顽童为主题的童话让幼儿感受到一种狂野、蛮横的美感, 一种冲破束缚的自由感;以自然为主题的童话则让幼儿与大自然亲近, 让幼儿发出对自然世界一切事物的好奇感与探究热情。

(2) 从表现形式上看, 童话故事的语言优美, 浅显易懂, 形象具体, 融美术、音乐于一体。

(3) 从写作手法上看, 故事常使用夸张、拟人、拟物等形式, 如童话故事《大林和小林》中有这样的描述:唧唧坐在叭哈的旁边, 那两百个听差伺候着唧唧吃饭, 无论唧唧要吃什么, 都用不着唧唧自己动手。那第一号听差把菜放到唧唧口里, 然后第二号听差扶着唧唧上颌, 第三号听差扶着唧唧的下巴, 叫道:“一!二!三!”就把唧唧的上颌和下巴一合一合的, 把菜嚼烂了, 全不用唧唧自己来费力。这种夸张体现于作品的整体构思之中, 充满了奇妙和荒诞之美, 是儿童喜闻乐见的。

二、建构童话环境与氛围, 使幼儿产生审美意识

在游戏活动中, 投幼儿所好, 选择幼儿平时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形象、场景, 为幼儿先创设好环境。在美工活动中, 师生一起创作, 制作童话里的小动物, 用彩纸折出各种工艺品, 如桌椅、窗帘等;用彩泥捏出各种童话故事里的形象, 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 把这些作品有机组合, 布置成一个童话故事的场景, 等小朋友想更换别的场景时再一起动手、动脑加以设计布置。在做这些艺术品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 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三、挖掘童话的语言美, 使幼儿获得审美体验

传统的童话汇聚了民族语言的精华, 并通过口述代代相传。这种口述文化记载着最原始的文学和艺术。故事的语言简练、易懂和流畅, 其中还常有儿歌、诗歌、顺口溜和音乐等, 对初学语言的儿童来说, 童话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华德福教育充分地发挥口述这一传统教育方式, 老师在讲述童话故事和人物传记的过程中, 非常注重语言的表达, 让儿童感受语言的美。

《幼儿园教育规程》指出:“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众所周知。刘绪源先生曾说过, 文学的审美作用与教育作用、认知作用绝不是并列的, 处于同以个平面上的, 文学的作用, 首先的必然是审美作用, 只有经历了审美的过程, 只有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了内心的悸动和愉悦, 这种心理的变化才能转化为其他, 比如转化为一种类似教育的作用。只有以审美作用作为中介, 文学的教育作用与认识才能实现。只有从文学审美这座“独木桥”上走过来的认识与教育, 才是真正属于文学的。

“美”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之一, 我们经常赞叹一个美好世界是会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像是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童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使儿童精神上获得快感、愉悦、满足。童话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因素, 可以充分地愉悦幼儿的性情, 陶冶幼儿美的情感, 使幼儿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并激起其对美好未来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发挥童话的美育功效, 把童话作为实施幼儿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摘要:审美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 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都起巨大推动作用。童话故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以其奇特的幻想、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 深深地吸引着幼儿, 使他们从中增长了知识, 发展了智力, 并且受到情感的浸染和熏陶, 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丑恶。利用童话的蕴涵, 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建构童话环境与氛围, 使幼儿产生审美意识;挖掘童话的语言美, 使幼儿获得审美体验。

关键词:童话,童话教育,审美,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袁路.浅谈审美教育的实质和现代美育建设[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8 (1) .

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5

冯英

河南省实验中学

在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 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 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我们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2.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 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上述三方面内容,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参考文献:

[1] 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版。

[2]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 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 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 科学 出版社,1997年版。

[4]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1981年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体育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篇6

一、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思维误区

有些老师总是认为:审美教育应该是美术老师的事,与我们体育无关。这完全陷入了思维误区,将审美教育从各科教学中生生剥离出来。其实,美术仅是审美教学主课堂,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音乐体育,它们都蕴含着审美教育的内容:语文的美文诵读、数学中完美图形——圆以及黄金分割、音乐课中声律美……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运动美及人体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再看体育教学,它本身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这主要包括体育运动中的“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所谓“身体美”是指人类的身体所呈现出的健康美;“运动美”则是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因此,体育教学拥有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手段,更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在体育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有益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体育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1.言行示范中感受形象美。俗话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即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甚至为人处世、治学精神,学生都会在关注中有意识地加以模仿,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的美的形象,必须从三个方面人手:仪表美、言行美和心灵美。

仪表美主要是指教师的穿着打扮要朴素大方,最好身穿运动服。有些老师喜欢奇装异服,夏天脚穿拖鞋,这会给学生带来随随便便、拖拉邋遢的感觉,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言行美主要是指教师上课语言规范,采用普通话和体育术语进行教学;心灵美是教师和学生的长期相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令人尊敬的形象。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形象美,他们一方面在行为上竭力效仿,另一方面也产生移情作用,对体育课产生一定的兴趣。反之,当教师的形象为学生所厌恶时,则产生反向移情。对该教师以及他所科目也会兴趣大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2.展示演练中欣赏动作美。体育一个重要特征是运动美。在各项体育活动均能找到美的存在:排球、篮球等集体项目中默契的配合、娴熟的传接球、准确的投篮、射门等表现出来的整体美;体育舞蹈和健美操则是声律美与姿态美的综合表现;跨栏、跳高、跳远表现出力量与技术的整合美……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欣赏和示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体育活动中的技术美、力量美、运动美充分展示出来;一方面通过教师自身的示范,展示出美的动作、美的影响。例如:教学跨越式跳高时,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对于跳高的技术难度显然有些望而生畏,结果是越是害怕。动作要领不能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越是跳不过去,进而形成一种心理障碍。教者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反复播放有关跳高比赛的录像,然后用Flash对跳高的“助跑、起跳、过竿、落地”四个过程进行动作分解,将难点进行分化,并利用慢镜头演示,让学生感受跳高这一技术中蕴舍的动作美;接着教者进行动作示范,告诉学生:“其实竿还没有我们腿高,只要你轻轻一跨就过去了。”在教者一气呵成的展示中,学生感受到跳高动作也并不是很难,在接下来的分组练习中逐步克服了心里的恐惧,理解和体验了“跨越式跳高”。

3.技巧练习中体验运动美。无论是观察还是欣赏,都只能让学生感受初步的美,而真正想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体育技巧的练习。跳高、跳远、蹲踞式起跑、前后滚翻的技巧练习……在各种体育项目的练习时,当学生逐渐熟悉技术要领,并开始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动作练习中,这实际上就是一段感受体育运动的力量与平衡之美的体验过程。

例如教学蹲踞式起跑时,起动能否快速取决于学生手脚之间的协调、身体的姿势、对信号的反应。而最佳的起跑,则是一个最佳的美的动作和姿势的组合的结合点。当听到“预备”的口令时,立即平稳地抬起臀部,重心前移;枪声响起,两手迅速推离,两臂屈肘快速摆动,两腿迅速而有力地蹬踏起跑器,前腿快速有力地蹬伸,这时应该整个人的感觉应该是自己像鸟儿一样自由的飞翔。这就是许多著名的短跑运动员皆被人们誉为“飞人”的原因吧!通过组织观看运动员比赛的场面,获得初步的运动美的感受,组织学生反复练习,教师从旁巡回指导,让学生体验运动之中平衡美的感觉。

浅谈建筑审美与情感教育 篇7

1. 树立一种较新的自主学习模式

( 1)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要求,更是帮助学习者提高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一个过程。对于建筑审美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这本身就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兴趣爱好所决定的。如果真喜欢这一内容,就须真正积极地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完善学习内容,还可以比较深刻地感受到对于设计师本身心理和情感上的深入,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审美水平和情感素养。

( 2) 积极并乐于进行情境的探究。任何教学环境当中,情境的探究都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更加方便学生融入到环境中,从而激发起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也利于彼此之间进行探讨和交流。实际上我们都清楚,建筑的审美和情感是对于学生心理的一种培养,所以我们要在情境当中帮助学生树立这种审美,让大家在交流中彼此学习和感受, 不断深入自身的理解,不断地加强情感的培养。

( 3) 加强学习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对于学习成果的检验大多体现在交流上, 交流和互动是非常必要的,建筑审美的培养和情感教育也不例外。想更好地对建筑师进行这方面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互进行情感的交流,这样有利于把别人的想法融入到自身情感中,相互配合,相互进步。另外,对于艺术类的培养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性,不是刻意的而是在不经意中让学生拥有这种素养和能力,从而对情感进行一种升华。

2. 形成优化的创造思维模式

( 1) 学生主体地位的创造性思维特征的分析。对于这部分而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情感的体验性。情感是我们主观意志的一种体现,要想更好地具备高等级的情感教育,就需从最基本的情感上升到高层次的情感,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对学习者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内容,也是理想状态下希望得到的结果。二是思维的独创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设计本身讲求的就是独创和创意,因此在设计师的彼此相互交流中, 可以对传统的审美要求以及情感要求进行突破和创新,不断为建筑审美和情感的融入提供一些新内容,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从而设计出突破一般传统思维的建筑,进行审美和情感的升华。三是艺术前瞻性。通过现有事物和建筑以及固有的思维模式,对未来的建筑和创造进行一个预测和合理的想象,有利于建筑师发挥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必须牢牢地把握住这种优化的创造思维模式,更好地保障建筑设计的完美性。

( 2) 创新思维和艺术创造的比较与思考。对于艺术教育而言,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进行教学成果的检验,而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艺术素养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水平。可以说思考的过程比动手的过程更为重要,创新思维也是为了艺术的创造而做出的最基础的努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地重视艺术创造的重要性。

3. 建筑师审美认知的培养

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篇8

一、观察中感知美

美,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我们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充分地感知它。我们可以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等现代科技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如《特殊的葬礼》,教学“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时,播放大瀑布昔日壮观景象的录像,学生被瀑布磅礴的气势所陶醉,不由发出了啧啧赞叹声:“哇,太壮观了!”这样瀑布的雄奇之美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爱之深,恨必切。当看到“瀑布像垂危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消亡”时,学生自然会产生失望、悲伤、愤怒等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实践中发现美

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语文课上,带学生去观察四季的变化,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让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美的人、事、物……通过认真地观察,专注地倾听,深入地探究,仔细地体味,把学生引向审美王国。

三、想象中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把作品的艺术美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把概括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到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使学生产生出身临其境之感。

四、表演中体验美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富有真情实感的生活情境,生动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学生通过角色模拟,走进课文,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直至内心世界,从而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五、训练中表达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时,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学生了解了流云颜色美、变化快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流云?”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六、朗读中感受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以朗读为核心,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再由文及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性,让学生循声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9

1.1教给学生品味韵律美

古筝演奏中, 左手的“吟、揉、按、滑”是筝乐最具魅力, 最具特色的意味部分, 是任何乐器所不能匹敌的。旋律的背景不同, 颤音、点音、按颤音、按滑音等不同的按颤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迥然不同, 表达的韵味也大不相同, 如同样是颤音, 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 效果也不同。振幅小而匀的美化型颤音, 能演奏出优美如歌的旋律;振幅大、频率快的颤音, 能演奏出悲愤的内容。各地方的左手颤音也因为人的不同而不同, 北方人的豪放, 南方人的细腻在筝曲中也有所表现。北方的山东等地的跳跃性强, 力度也大, 起伏幅度也大, 比较受男孩子喜欢。而南方的就纤巧细腻, 缠绵婉转, 清淡高雅, 比较抒情, 很受女孩子喜欢。尤其是现代筝曲, 更是可以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和情感的需要, 施以凄婉密颤、活泼快颤、激烈猛颤、泼辣重颤、轻音慢颤等技法, 把无穷的韵味、多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的, 南北各派的筝曲中“苦音” (微升4和微降7) 的形成, 由于其旋律背景不同, 表现手法各异, 其韵味各不相同。如在潮州筝曲《寒鸦戏水》中, 其“苦音”的表现手法着重于委婉、缠绵、清淳;到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 则“苦音”不苦, 而要求粗犷、豪放、悠远、壮阔了。

1.2引导学生揣摩意境美

无论是传统古筝曲目, 还是现代创作古筝曲目, 都有很好的意境, 要细心去揣摩。在古筝教学中, 老师要做有心人, 深度挖掘意境, 并引导学生去用心体会。只要教者尽力, 学者用心, 就能够让学生在演奏时感受到曲目中的意境美。

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们欣赏此曲, 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渔舟唱晚”景色相一致的图片, 影像材料, 随后向学生介绍这首曲目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知道, 此曲是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 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 并引用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 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 渔歌四起, 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然后再进行新课教学。在第一部分教学时, 用舒缓的慢板奏出旋律, 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 让学生边弹, 边想象播出的画面, 揣摩曲目里的湖光山色的秀美, 渔人载歌而归的喜悦。在第二部分的教学时, 让学生注意「征」这个旋律的中心音和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 体会旋律短暂离调, 转入下属调性, 感受形成对比和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进行第三部分教学时, 引导学生尝试着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的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 想象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 揣摩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1.3引领学生欣赏形象美

古筝曲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可谓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古筝艺术与其他音乐的艺术一样, 都是听觉艺术, 是一种时间的艺术, 它是抽象的。如何带领学生从古筝曲目中欣赏形象的美呢?

我在进行古筝曲《秦桑曲》曲目的教学时, 首先向学生讲述唐代大诗人李白《思春》中“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的诗意, 再引领学生体会其情境。接下来在新课教学时, 让学生特别注意“苦音”的凄婉旋律演奏, 在演奏时, 引领学生联想那位思念亲人的青年女子的情绪。有的学生想象不到位, 就请他想象如果不在母亲身边多日, 是如何想念母亲的?进而体会曲目中所表现的情感。而在进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教学时, 我则让学生着重体会其中的小快板, 想象陕北人民“千家万户把门开, 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欢腾景象, 想象不出的时候, 就引导学生们一起回想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有关镜头。

1.3鼓励学生尝试仪态美

我在进行古筝曲目的教学中, 会根据具体的内容, 鼓励学生尝试着去表现仪态美。从学弹奏古筝的第一天开始, 便要求学生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和手势。演奏的动作要顺手自然, 做到心随情表, 体随心动。起初, 学生们要么胡乱在做表情或动作, 与曲目表达的内容无关;要么是不好意思做出什么表情或动作。针对此种问题, 我在教学时, 一边纠正学生们的错误, 一边鼓励学生们边用心体会曲目中的意境、感情, 边随心地做出自然的表情的动作, 不要刻意。如《渔舟唱晚》悠然恬美, 身体自然端庄, 几无晃动;而《战台风》波澜壮阔, 气势磅礴, 身体动作幅度自然相应加大。所有这些, 都强调自然, 即根据乐曲的情绪设计形体动作, 而求得演奏仪态的自然美。老师给做一下演示, 之后鼓励同学们大胆在来学习, 来尝试。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多方面的, 上面讲到的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个侧面。其实, 有教学中, 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审美教育的素材, 老师们只要能多留心, 多用心, 就能让演在演奏技巧的训练中增加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 在对美的感受中, 对曲目的理解也会加深, 对提高演奏技巧也有促进作用。总之, 古筝的美学教育, 是要在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弹奏姿势、指法运用、演奏仪态等初学内容后, 弹奏时运用好吟、揉、按、滑等技巧,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古筝艺术本身的特色, 激发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演奏技巧训练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又在对美的探索和追求中提高演奏技艺, 从而真正掌握古筝艺术的真谛。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 各国都唱响了“与世界接轨”的主旋律, 这旋律让世界变得更小, 实施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为此, 作为一名古筝教师, 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教育、教学内容。本文采用具体的教学案例, 简述了如何在古筝教学中充分利用古筝特有的优势, 挖掘审美教育内容, 对学生进行品味韵律美、揣摩意境美、欣赏形象美和尝试仪态美的审美教育。仅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杨红, 2008.10.1.实用古筝演奏入门.安徽文艺出版社I SB N:9787539630182

论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10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 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 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 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 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 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 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 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 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 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 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它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 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很多, 下面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从音乐教学内容出发, 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 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 具有欣赏价值的、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涵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 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 好的歌曲教材还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 只有优美的曲调, 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 使学生听了还想听, 唱了还想唱, 百听不厌。这种曲调和音韵的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 久而久之, 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在歌唱教学中利用立意深、情境美、曲调美的歌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其次,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利用音韵美、配器美的乐曲, 让学生感受、理解, 激起丰富的情感, 从心灵深处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 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因而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 以美导真、以美引善, 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附着, 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以欣赏音乐为主, 以讨论讲解为辅。以欣赏音乐为主, 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进而对音乐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可能有人会说:“不讲解又怎样会使学生理解音乐呢?”在此, 我要说:“请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位音乐心理学家说得好:“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 因为伟大的音乐作品总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的。”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以欣赏音乐为主。但是, 这样说并不等于排斥讨论和讲解。因为在教学中, 讨论和讲解终归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它们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通过音乐欣赏教学, 使学生的“音乐之耳”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在聆听中不断地把握音乐的分寸感, 取得音乐艺术的体验, 从而使自己在音响世界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从音乐教学方法着手, 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 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重视教育的潜在效应。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 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 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 与音乐融为一体, 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 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 才会成为可能。因此, 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 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 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 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 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 享受美感, 陶冶情操。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 审美不能依靠灌输, 教师与学生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 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三、从音乐教学环境切入, 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 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 并诱发情感的产生, 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

总之, 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都要体现这一理念, 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学要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感,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要强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 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音乐教育必须注重以审美为核心。

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1

关键词:英语 教学 审美

审美教育是提高人们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的重要环节,它贯穿在一切学科及其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语音、书写、课文内容等等均含有美的因素。通过教师良好的教学安排及精心设计,调动一切审美手段(例如音乐艺术的介入,情景的设置等)可以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丰富,使其如身临其境,融入教材,从而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传授语言基础知识中突出美的形象成份,加强审美意境的培养,简单、机械的灌输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

一、审美情趣的意义

提起美育人们会误解为这只是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的任务,这种把美育当作艺术教育的同义词是片面的。美育应贯穿在一切学科及其教学的全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一种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的综合教育标志。青少年在精神上、感情上、智力上越是充分发展、其审美意识越是丰富,他们所感知的美越能唤起各种联想,对他们的发展越是有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审美意识的培养最有引起学生对事物的一种愉悦之感,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语音、书写、课文内容、教师良好的教学安排、精湛的课堂教学设计等均含有美的因素,可以把学生引向崇高的美的意境,诱发学生去联想、去深思、去探求,使年轻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二、语音语调的韵律美

英语与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一样,都有它独特的语音、语调,如果再深入地感受,会发现它有一种韵律美。其一是元音的长短音,使得听者感到有抑和扬的反差,如: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on this drawIng长短音的分布是"长短长长短短长"抑和扬不是均匀而是错杂的分布,这给听觉器官一种美的感受。其二是辅音边缀和爆破辅音连读时失爆,如:PL,pr,b1,br,FL,fR…等辅音连读时,一定要读得一泻而下,犹如乐曲中的滑音,这样非但可以将暇疵掩盖掉,而且还可以使人听来感其流畅和潇洒。两个爆破音连读会大大破坏读音的韵律,听来令人刺耳,因此失爆的读法,如:sit down不仅弥补了缺陷,反而一个停顿却为音律增色不少,犹如"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三出是韵律美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重音。多音节的单词有重读音节、轻读音节,有时还有一个次重读音节,这样就显出抑扬、强弱的变化。英语句子也一样,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常需要重读,其它的词如冠词、介词、代词…一般需轻读,这样句子的节奏就读出来了,遇到轻读的音节多的话,朗读和讲话时速度自然会加快,从而使保持重音音节之间间隔时间大致相等。英语语音上的这一特点可以和乐曲中每小节的节拍重音之间间隔相等的情况是类似的。

作为我们教师首先必需具备这些语音知识,掌握规范的发音和朗读要领,把英语本身所具有的韵律美展现出来。才能给学生在语音方面有美的感受。只要教师读得标准,学生常会说;“老师,我很喜欢听你朗读音语。”只有有了教师语音、语调的标准化,才有广大学生的语音的基本准确,使得大家才能感受到英语语音的韵律美。

三、拼音文字的线形美

我们知道,任何民族文字的收写都会在使用中提出美化的要求,从而逐渐形成本民族的书法艺术。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形状,都是依照几何图形设计的,其结构可归纳为方、圆、三角形(H、 O、A),可以说自然界万物无不蕴藏在这几种具有抽象美的基本图形中。

近年来,英文斜体书书法逐渐在我国流行。斜体起源于意大利,活泼流畅,能快速书写,很适合青少年学习。26个小写字母中带有圆形的字母有10个AB-cdegkopq等,大大小小的圆形都写成富有美感的椭圆形;在adhnt等字母笔划的末尾带一个小勾,加强了字母之间的联系;并且uxyz这几个字母中部分直线写成曲线,突出了斜体字母的圆意,呈现柔和秀丽的美感。另外26个小写字母中,bdhkit六个字母在四线格中占伸于上半段一、二格里;fgspqy等六个字母又顺延到下半段第三格。我们在书写时整句、整篇上下高低、错落有致、粗细曲直、流丽生动,把给人有单调,千篇一律感觉的英文字母书写的富于变化,产生美感。教师明确了斜体字以上诸多方面的美的所在,并能在板书中充分的再现出来,这给学生一面学习英语一面观赏的机会,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书写得工整美观,通过作业展览和英语书法展览,让学生们通过一阶段的训练,展现自己书法美的机会,其审美意识再次得到丰富。

四、审美教育的优势

高尚美好的情绪可以把人引向理想的追求,“動之以情”的审美教育手段在运用中其感召力胜过任务强制的学习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把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审美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进行一种全方位的语言教学模式比那种只把英语教学看成简单的灌输,机械的重复要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应该从传授语言基础知识中突出美形象成份,加深学生对课文审美意境领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融入教材,从而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引进审美意境的培养作为教学手段可以使形象的认识能力和语言基础知识相合,形成一个紧密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目的,不仅是掌握大量的词汇,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他们认识世界审美立志有着很大的作用。

浅析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12

一、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其实早在我国春秋时期, 对音乐的审美教育便已经初见端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提出的“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便将“乐”放在了“诗”、“礼”之后, 他将“乐”定义为了人生境界当中的最高层次, 认为音乐是最能够打动人心, 并左右人性的,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对音乐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

在新《音乐课程标准》当中, 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从而实行有效教学实践的核心教育理念, 这一方面是对人在教育过程当中的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流于表面的僵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矫正。

可就目前来看, 在物欲横流大行其道、应试教育乏善可陈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之下, 大家对于音乐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娱乐及辅助的层次上, 其艺术功能没有达到有效的推广, 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本质以及审美教育对人生的重要作用。随着最近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发展, 音乐教育中审美功能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 令社会大众普遍意识到了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扮演重要角色,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迎来了最切合时机的发展时期。

二、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

就我国当前的初中音乐教育水平来看, 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种种的不足。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学生当中“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占有很大部分的比重。那么, 这种现象又是什么造成的呢?窃以为, 学生出现这种想法的重要因素便是大多数音乐教育从业者并没能够准确地拿捏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 并且对音乐教学当中的审美教育没能够产生足够的重视。关于当前的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没能有效开展围绕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工作

审美教育亦可称之为美感教育, 结合音乐教学来讲, 即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美的敏感力以及审美情操的教育。它通过对学生的人格及品质进行培养、塑造, 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真正实现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的审美教育, 普遍存在于艺术教育当中, 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 在整体教育链当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责任, 也能在审美教育的推广与发展过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当中, 也将“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方针, 将人的情感世界摆在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作用的核心。

这些新理念为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新鲜的养料, 一方面迎合了音乐艺术的主要特性, 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音乐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 其主要特性便是审美性, 能使人在欣赏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它并非通过文学、书法、绘画等直观的视觉传达方式来进行精神的表现, 如果不具备“美”的前提, 那么音乐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再好的教育也沦为空谈。孔子曾“三月不知肉味”而为《韶》, 并言“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的魅力可见一斑, 而审美又将它升华。

就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育来看, 将音乐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并没有得到有力的实施, 许多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够, 甚至连音乐教师本身都难以在课程当中实施审美教育, 究其根本, 始源于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所致。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 即是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行着重培养, 综合推动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审美人格的发展。可以将之归为一种价值取向, 也可称之是一种心理活动, 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 进而达到对学生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

2. 传统教学脱离了艺术化教育的本质

作为一项情感艺术, 所有音乐形式都具备应有的感情色彩, 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不但能够提升其对音乐艺术的兴趣, 更能令他们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使艺术生活化, 而非片面的过度强调音乐教育的专业化, 让学生融入到音乐营造出的艺术氛围当中。审美教育不但能令学生通过正确的角度, 正规的渠道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更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长此以往, 学生的音乐修养呈阶梯式增长, 也必然会引导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 因为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德育的养成。

对于传统教学当中某些教师一味追求专业化而不顾学生的审美感受的行为, 我认为不但违反了艺术教育的主旨, 同样也违背了音乐审美的价值规律。艺术教育应当是围绕美育为核心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 遵循艺术化的教学宗旨, 通过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及鉴赏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 在当前的一些中学音乐课堂当中, 还存在有硬性灌输音乐基础知识等现象, 将中学音乐课堂演变成了一堂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课, 而脱离了艺术性的教学, 也令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令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如何实现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突显

1.增加音乐欣赏课程, 重视美育氛围的营造

音乐课堂教学应当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的主体而贯穿教学始终。作为一项听觉艺术, 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应当是有针对性地结合听觉训练来进一步完成。充分将教材中这种有意的安排加以利用, 发挥出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 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为了将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必须要注意几点:

首先, 作为教师应当精心筹划教学过程, 其中包含有教学手段以及方式、方法, 规避知识的过度输入,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体会到真正的艺术之美, 发挥出艺术教学的艺术特性;同时, 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将教学所用的资料准备完善。如果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单纯依靠教师的说教以及硬性灌输, 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完整且不全面的, 极易消退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 在课前将资料准备完善才是保障学生教材吸收率的前提。诸如挂图、幻灯片、视频、图片等, 不但能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增强直观的感受, 更能增加信息含量, 增强欣赏课程的艺术感染力;其次,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讲故事、课堂讨论、学生演讲等活动的展开, 来增加能够调动起学生思考能力及活跃度的教学活动, 从而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最后, 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 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 我们不难发现, 在现代教学当中, 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不但能够增加教学形式, 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比如在课中选取VCD的歌曲进行播放, 并配合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 能够为音乐课堂教学营造出应有的意境, 令学生更加直观地触摸艺术, 感受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营造出的艺术课堂氛围中, 加之老师翔实的引导讲述、明晰到位的画面切换, 这些都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反应, 激发出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共鸣。

2.提炼美育教学精华,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在日常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 对于教材所涵盖的美育因素, 教师应当准确地加以提炼及概括, 并在教学当中着重强调以增强审美教育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述音乐速度时, 让学生共同参与律动, 进而感受音韵的苦乐;而于节奏, 更可让学生以接触打击乐的方式, 全方位的去感受、领悟。这样, 不但能够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令学生增长对美的辨别能力与认知能力。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音乐教学, 而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知识灌输的同时, 也要兼顾一定的对美的表现手法, 在此之中便讲求技巧与方式。作为教师, 也应当深刻了解到, 学校艺术教育是一种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才教育, 故此, 教师本身的素质必须过硬, 知识构架必须完整, 艺术修养必须高尚, 艺术视野也必须广阔, 学高身正, 义不容辞, 这也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知识构架的基础之上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 同时将教学活动安排缜密, 营造出艺术美的氛围。力求无论教师的仪态美还是语言美, 乃至教学的诸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及参与。所以作为教师, 也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 培养好自身的艺术修养, 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教学设备, 尽自己所能地制作音乐教学课件, 从根源上提升对初中学生的审美教学效果。

结语:初中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进而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良好的导向性作用, 在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提升其审美能力, 使音乐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真正的艺术享受, 让学生感受到审美所带来的愉悦与快乐, 培养他们成为崇尚艺术、热爱音乐、享受生活的人。只有如此, 才能让初中音乐课程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使审美教育的应用效果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教程[Z].北京:中国舞协出版.

[2]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35-56.

上一篇:音乐大片下一篇:着火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