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片

2024-07-01

音乐大片(精选8篇)

音乐大片 篇1

一、音乐是武侠大片直击心灵的包装

《泰坦尼克号》中当唯美的苏格兰风笛响起时, 相信每个观众都感受到了心灵的颤动。然后当人们知道这首曲子制作费的高昂后, 又都让人咂舌。音乐的包装胜在高雅, 让人感觉舒服更易接受。对于中国影迷来说, 小刀会序曲一响, 脑海中就已经有了周星驰版孙悟空的形象, 电影音乐的魅力大抵如此了。

武侠大片作为一个特有类型的电影, 这注定他的音乐音效更要有特色, 通过与类型化后的音乐相结合, 更好的将视听艺术与文字想象的美学概念做了镜头语言的转换和感官印象的统一。武侠片的出现和演过过程中, 配乐的作用和意义得到越来越元素化的凸显, 也引发了创作者和观影者作为供给和受体两个电影主题集团的重视。张彻、胡金铨, 徐克、程小东, 张艺谋、李安, 作为不同时代的导演, 虽然风格不同, 但无一例外的将中国传统音乐配词, 运用到构建属于中国历史的共性, 也属于他们个人的风格化的武侠世界里。

特殊的音乐可以给武侠电影增添一种极具带入感的世界观背景, 以让人快速融入江湖作为仗剑行走的主角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法。自由和狂放的背景音乐可以让观众拥有更畅意的江湖体验, 婉转内敛的细腻感受, 音乐之于武侠犹如古装之于历史, 可以将虚构的故事渲染出真实的感受。由此可见, 武侠电影音乐是武侠电影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武侠电影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武侠电影中作为配乐的大众广为熟悉且接受的, 《黄飞鸿》系列电影算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黄霑将古曲《将军令》加以修改, 并根据原曲的曲风配上以忠孝仁义为主题的儒风填词, 将电影主角黄飞鸿所具有的人物特点——小细节上抛弃不掉的中国人性中带着可爱的迂腐、内敛和中庸, 大心境上却能够做到锐智、勇敢和执着。这便是电影配乐在武侠电影中对人物塑造最典型的范例之一。

张艺谋的第二部武侠电影《十面埋伏》, 在中国古乐中提取了很多十分显著的代表性特征, 是后武侠时代对中国历史厚重元素融入武侠的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 配合精致布景的长袖击鼓舞曲, 融入夜色幽静的独影琵琶奏, 林间追逐铿锵的鼓点, 雪落花间悲情的胡琴, 将整个故事转景需要的情绪转换, 过度的具有美感且自然流畅, 填词古韵清儒, 放声即将年代的距离感和看似人物的普世共鸣互文于高诵低吟之间。

武侠电影更注重细腻的表达, 纯净深邃的民族音乐因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细腻情感的表达上既可以做到如玉般婉转温润, 又可以似山河般坚定壮阔。这些特点和我们武侠电影相得益彰。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表达手段不仅有音乐的一般共性, 还有自己的特性, 成为了武侠电影艺术语言必不可少的载体。相信以后, 在优秀导演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 武侠电影音乐会在武侠电影中发挥更多的艺术作用。

在现在中国武侠大片电影中, 中国传统音乐运用如此之多。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音乐与武侠大片的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也是李安、张艺谋这些导演们商业包装的一个重要点。利用浓郁的中国特色音乐与文化, 让评委们感到新的视觉冲击, 让观众们更加喜欢。在这一方面李安得《卧虎藏龙》无疑是成功的。他让不习惯看字幕的美国观众疯狂观影, 让奥斯卡的评委们推崇。

二、视觉表达中武侠电影的顶级商业包装

张艺谋曾在许多场合表达过七对电影艺术的朴素理念, “艺术为商业让步, 首先是要影片好看, 把观众吸引到影院去, 这是艺术家必须遵守的商业信誉。”在接受《艺术人生》采访时, 张艺谋曾经喻己为种萝卜之人, 表明“如果买萝卜的人认为我成本太高, 我会按照买萝卜的意思种;如果成本不高, 我想怎么种就怎么种。”同时, 他也坦诚, “拍摄《英雄》最大的体会, 就是学会了, 深深地了解了为投资人负责这样一个道理, 一定要这样做, 我们只有这样做了, 才可以使电影活动继续进行。”

这段话表示, 作为文化产业下的产物, 经营、商业方面的因素对“大片”内容影响巨大。为了给投资人交回一份满意的答卷, 导演对观众空前的关注。而对喜欢“猎奇”的观众来说, 场面的壮观性、视觉的奇特性以及商业化的视觉内容自然必不可少。因此, 强烈的视觉性构成了“大片”的特征之一。

视觉是正常人感触外界最多的一个途径, 抓住他就等于扣住了观众的脉搏。完美的画面是吸引别人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看到《魔戒》中宏大的场面和接近完美的特效, 现在中国的武侠大片也有这方面的倾向。可以说新的武侠大片导演们更开始关注画面的精进, 这是商业包装的一个重要符号。

《英雄》、《十面埋伏》, 都有着史诗般的气势和恢宏浩大的场景, 这是大片所必须要求的。但是, 在对宏大场面的风格处理上, 导演们选择的方式却并不一样。《英雄》和《十面埋伏》两部影片讲求的就是视觉上的唯美:《英雄》的剧组有300多人, 4个月内由北京到甘肃到四川再到浙江进行外景拍摄。《十面埋伏》制作班底也逾100人, 外景地选取了四个, 甚至在乌克兰种植了一片花海。两部影片的外景都都拍摄得美轮美奂, 恍如人间仙境。此外, 为了达到更唯美的效果, 两部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特技制作。比如电影《英雄》为了在画面上达到理想的视觉特效, 专程用《黑客帝国》的特效班底为电影中重要的分镜和大场面调度镜头进行特效的制作和渲染, 但这以部分制作费用竟占投资的五分之一。这一切, 无疑是为了追求精致、唯美的视觉效果。著名学者贾磊磊这么评价道:“《英雄》的视觉观赏效果达到了中国武侠电影的一种新的境界。”

在大片里, 商业化的视觉内容必不可少。事实上, 无论是壮观的场面还是视觉的奇特性都带有商业化的色彩。《勇敢的心》是一部励志的战争电影, 影片中的战斗场景与苏格兰的风光充分的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更为重要的是, 大的战斗画面能与主角的不屈和奋斗精神相结合, 让观众感受到电影中的励志精神。我们通常所致的商业元素, 既是“为了强化影片的娱乐性……与整个影片的叙事情节有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的电影工业零件。著名学者贾磊磊曾对何平导演姜文主演的电影《天地英雄》做一下评论, “‘安大人’观看的带着西域风情色彩的舞蹈表演, 镜头有时只是固定在演员肢体的某一部分, 甚至连她们的脸部表情都没有;还有在血战前夜公主裸欲的场景, 这种商业化的‘写作方式’表明《天地英雄》并没有羞羞答答地满足观众对电影的欲望, 而是直接引用了主流商业电影的‘经典编码’”。这一点在《英雄》、《十面埋伏》和《七剑》里都有体现。比如在《十面埋伏》里小妹与金捕头撕扯时屡屡露出的肩头, 《七剑》里刘郁芳和韩志邦在野地里的纠缠, 都是较为明显的商业符号与包装。

综艺大片和房大片 篇2

第一个细节,就像本期周云龙的专栏《中国好名字》所说,“大片”的名字过于相似,各种“中国XXX”。上一波综艺节目“重名成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各频道陆续上马的各色“大本营”和“总动员”。其时至今,电视综艺在节目起名这一最外显的创意层面,改观不大。

第二个细节,不少音乐真人秀,“导师”面对新上台的选手必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来到某某节目的舞台。选手回答基本是制式化的,要么答“證明自己,得到认可”,要么是“找一个真正可以享受音乐的舞台”。问的人对答案心知肚明,答的人之前经过编导的“悉心关照”,不用“小抄”也能圆满应对,而观众,要能快进早就快进了。中国式“大片”必得有“故事”驱动,这似乎已成了综艺节目必有的腔调。但能不能不要设计得如此外化,能不能好好琢磨下切口和创意精细度,以免问答者如提线木偶,观者如嚼蜡?

执迷“大词”和拷贝“故事”,折射的是“综艺大片”制作和创意上的漂浮,对细节创意关照不足。“大片”不光要有样式,还得有气质,而出众的产品气质,离不开细节处理的认真和精致。

近来的电影业,也有令人担忧的“执迷”,执迷于票房数字。

商业电影支撑起了电影产业,以票房数据来论证市场问题本无问题,但现在 “票房论”有些过于喧哗。从“合伙人”到“富春山居图”再到“小时代”,从“黑马”到“中国影市增长预期”,资本思维在电影评判的天平上过于吃重。电视圈早就批评过“万恶的收视率”,电影似乎正在重蹈电视的覆辙。过于简单的票房成败论,不利于电影制发放良性生态的育成。

影市在快速扩容,按业内某些乐观的预期,到2018年,中国总票房会达到当前北美市场的水平(北美市场2012年总票房约108亿美元,合人民币约660亿元),这样的市场规模,需要既有商业属性,又有成熟价值观表达的圆熟商业电影支撑。彼时,各类“小时代”会回到其应有的位置吧——但愿。

揭秘大片的诞生 篇3

除了赞叹和感谢, 你或许还会在某个瞬间冒出一点好奇:电影大片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

巧的是, 好奇的人不止你一个, 在你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探究过电影制作的奥秘, 讲过很多关于拍电影的故事;同时, 那些电影大片的制作者们, 也因为自己在拍电影的过程中那些非凡的经历和感受, 而写下点什么, 并由衷地与大家分享。于是, 我们把这些片段连缀起来, 便看到了一个轮廓, 那几乎就是一部电影大片诞生的历程, 而这个过程的精彩, 也绝不逊色于一部大片本身。

WOW!大片! 篇4

来源:人民网

据美国PCWorld网站11月19日报道,小米CEO雷军约战苹果,称力争未来5到1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生产商。而苹果高级副总裁Bruce Sewell回应:“说来容易做来难。”就在上个月,苹果设计主管乔纳森·埃维称“小米完全盗窃了我们的设计”。

点评: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海鑫钢铁集团董事长 李兆会

来源:中国日报

3月18日就已经全面停产的海鑫钢铁集团,11月16日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海鑫钢铁曾经是山西省第二大钢铁企业,2003年1月掌门人李海仓遭枪杀身亡,当时年仅22岁的李兆会接手。此后十年,钢铁行业由“香饽饽”成为“白菜”,李兆会“抛弃钢铁玩投资”,更是加速了其没落的脚步。

点评: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

绿城集团董事长 宋卫平

来源:腾讯网

11月,宋卫平终于下定决心重返绿城。11月19日,宋卫平发布《我的检讨与反省》一文,坦然承认当初的出售是赚钱的,“比市价多了19亿元左右”。但他依然认为卖掉绿城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把绿城卖给了一个不应该卖的人”。因此,即使顶着“失信”的骂名,他也要回归绿城。之后,绿城上演控制权宫斗。据报道,目前宋卫平、孙宏斌和九龙仓三大股东的协商已基本结束,孙宏斌允许宋卫平赎回绿城股份。

点评:悔婚的动机,定义了宋卫平这个人。

乐视网董事长兼创始人 贾跃亭

来源:中国证券网

11月25日,刚在香港做完手术回国治疗的贾跃亭,在微博上以一句“无论经历多大磨难,推动人类进步的梦想永不改变”的豪言高调回归,并透露神秘“See计划”。从山西垣曲到北京,贾跃亭一跃成为创业板首富,上演了一部草根逆袭的正剧。然而,今年6月,贾跃亭赴海外督战全球化,之后行踪悬疑,逃离国内的消息开始疯传。乐视与山西令氏家族的神秘关系更是被多家媒体层层扒皮。乐视网因创新和冲击垄断而赢得喝彩,又因涉嫌灰色操作而备受质疑。

点评:有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国美电器董事局原主席 陈晓

来源:新浪网

作为四年前国美控制权之争的后续,国美诉陈晓违反协议不当披露公司信息案日前有了最新进展。北京市二中院做出二审判决国美胜诉,同时支持国美要求陈晓返还1000万元对价的诉讼请求。

点评:开口有风险,聊天需谨慎。

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

来源:新浪网

11月24日,腾讯北京分公司遭遇“泼漆门”,总部大门被泼上红油漆并写着“无耻”二字。腾讯公司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经初步查实,该事件是由某机票网负责人实施的。该负责人因此前网站被误拦截,持续恐吓团队并索要巨额的赔偿,做出多次过激、诽谤的行为。泼漆者则声称,腾讯公司曾派人威胁其母。

点评:好胆,居然敢泼小马哥油漆!

湖南广电大片营销解析 篇5

一、整合营销

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 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 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念与方法。[1]整合营销主张把一切企业的营销和传播活动 (如广告、促销、公关、新闻、直销、CI、包装、产品开发等) 进行一元化的整合重组, 让消费者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对某一品牌的一致信息, 以增强品牌诉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对信息资源实行统一配置、统一使用, 以提高利用率。[2]作为一种系统化的营销方式, 整合营销的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这一点与当下媒体“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不谋而合。湖南广电“大片战略”孵化出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大片, 在竭力提升文化含量的同时, 无疑也要以大片的受众为中心来进行营销。与湖南广电的拳头产品———娱乐节目相比, 目前湖南广电大片的传播渠道、营销手段和盈利模式还较为单一。然放眼全国, 各大地方广电早已纷纷备足粮草投身到这场大片营销大战中。尤其是2010年, 《三国》、《红楼梦》等电视剧引来安徽、重庆、江苏、天津、北京等强势卫视奇招迭出, 《杜拉拉升职记》、《山楂树之恋》、《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等电影也各显神通, 使得荧幕之下的营销战场上硝烟弥漫。这其中, 整合营销便是制胜法宝之一。

总结和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 湖南广电的大片营销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整合营销, 形成一种营销合力, 把大片的播出效应做大、做强, 方可取得预期的营销效果。

(一) 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可以与大片生产到制作到播出的全过程保持同步, 包括报道大片的开机、关机、新闻发布会等新闻, 曝光拍摄花絮, 安排主创人员接受媒体采访等。如随《看天下》杂志发行的《北京卫视红楼梦观剧宝典》便是北京卫视为预热电视剧《红楼梦》所出的新招。

(二) 广告。

这是影视剧营销最惯用的做法。湖南广电可充分利用自身跨媒体集团的丰富广告资源, 同时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投放有关大片开播时间、海报发布、剧情简介等内容的广告。电影《爱出色》将电影海报及预告片在京城三大地标建筑的超大LED屏幕上进行循环播放, 就为这部时尚电影赚足了“眼球”。

(三) 举办活动。

近两年, 首播庆典、零点首播、开播倒计时这些电影常用的活动营销手法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电视剧领域, 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营造了出大片的气势。此外, 通过短信投票、网络投票等途径来组织各种主题活动也是发动大片受众参与热情的好办法。如重庆卫视的“看《三国》, 发剧评”活动、“驾天语, 游三国, 赏世博”活动和“三国英雄榜”活动;安徽卫视为配合电视剧《三国》的播出, 举行的“万人齐放孔明灯”活动。

(四) 打造概念。

概念营销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 湖南广电通过导入有关大片的新观念, 可以有效唤起受众对大片的关注与认同。《三国》热播时, 各卫视推出的“三国季”、“三国台”、“三国”剧标就属于围绕这部电视剧打造的新概念。江苏卫视为切合三国版的“荔枝台”概念, 还特意制作了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孙尚香等6个版本京剧人物造型的“荔枝三国”宣传片, 令受众眼前一亮。

(五) 节目配合。

湖南广电多年以来积累了不少名牌栏目、品牌节目, 这些优势资源完全可以调动起来为大片所用, 帮助大片扩大声势。例如安徽卫视在电视剧《三国》开播前后, 各个时段的节目均以“三国”主题贯穿其中:陈鲁豫的《爱传万家———说出你的故事》播出“东吴英豪”、“西蜀风云”、“身在曹营”等三期《三国英雄会》;李静的《十分静距离》制作五期三国特别节目, 与主创人员近距离交流;新闻专题节目《趣说三国》遍访三国时期的历史古迹。湖南广电除利用已有节目外, 专门为大片开发全新节目更可见大片分量之大。

(六) 衍生产品。

积极开发衍生产品是今后扩展大片产业链的重要方向, 也是目前我国影视行业的薄弱环节。不过已经有了一些带头“吃螃蟹的人”, 如江苏卫视定做过《团长》主要角色限量版公仔玩具和三国角色公仔;电影《赤壁》在上映后顺势推出艺术指导叶锦添的《赤壁:叶锦添的电影美术笔记》和编剧史杰鹏的同名历史小说《赤壁》。湖南广电在娱乐领域曾经有过“超女娃娃”公仔、150集娱乐动画短片《越策越开心》等衍生产品的成功尝试, 而大片相关的衍生产品因其文化内涵丰富同样大有可为。

二、新媒体营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相对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这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3]在数字时代, 各种信息传播载体不断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正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在这样的情势下, 虽然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大片是传统媒体的产物, 但是收看它们的载体却不再唯一, 越来越多元化。例如一段时期内收看网络电视剧的受众多, 相对收看传统平台电视剧的受众就少, 久而久之, 会有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以上网收看电视剧来替代传统的电视剧收视方式。新媒体具有跨时空、即时性、双向性、互动性以及多媒体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特性, 其中互动性这一点对于提高营销效果尤为关键。如前所述, 整合营销的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那么新媒体营销的制胜之道就在于与消费者之间随时随地随心的互动和沟通。从这个意义上看, 新媒体营销中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凸显。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运用新媒体营销时, 谁的互动性最强, 谁取到的营销效果就可能是最好的。新媒体丰富的形式, 也为大片的营销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能够帮助大片扩大社会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也为了赢得尽可能多的大片受众, 新媒体已成为湖南广电大片营销不能忽视的舆论场域与营销阵地。

(一) 网络话题制造舆论热点。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播出前后激起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灌水区”里网友的热烈讨论, 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是忍字头上一把刀”、“婆媳剧大盘点《媳妇的美好时代》不温不火”等话题。湖南广电在话题营销上不乏先例, 但要注意的是, 大片营销一定要吸取电视剧《杨贵妃秘史》的教训。《杨贵妃秘史》播出后, 在网络上引来网友关于“雷剧”、“删节版”等不满, 虽然收视率越骂越高, 但由此给湖南卫视带来了美誉度的折损, 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

(二) 视频预告片网络预热。

制作预告片, 是电影、电视剧等大片前期宣传的常用手法。随着视频用户的增多, 视频网站日渐成为大片制片方的首选预告片投放点。这种营销方式的要点在于预告什么、以何种方式对大片进行预告, 因为预告片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大片的收视成绩。2010年贺岁档电影《让子弹飞》就特别制作了四款“概念制作特辑”, 分别是“众星云集”的搞笑花絮, 主打“骗子”的葛优集锦, 主打偶像“男色生香”和主打美女的“鹅城四美”。这四款预告片截取影片中最吸引人的不同部分, 在细分受众中笼络起强大的网络人气。

(三) 病毒性营销出奇制胜。

病毒性营销并非真的以传播病毒的方式开展营销, 而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 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 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4]更为重要的是, 病毒性营销具有低成本、形式新颖、蔓延迅速、传播自觉度高等好处。因此, 目前根植于网络时代人际传播方式变革的病毒性营销, 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电影营销中。2010年, 电影《人在囧途》上映之前, 一段“盒饭大叔”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甚广。这段视频看起来非常具有偷拍的效果, 但实际上不过是一场有“预谋”的拍摄。这段刻意为之的热门视频为电影《人在囧途》博得了关注度和高票房。小成本电影如此, 湖南广电的大片也未尝不可借用病毒性营销出奇制胜。

(四) 微博营销高效联动。

眼下, 微博在数字化时代大行其道。这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连接起手机、网络等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 微博时效性更强、传播更便捷、社会化更强、影响度更高, 再加上零成本的优势, 使之成为绝佳的营销方式。湖南卫视在偶像剧《泡沫之夏》播出前后就充分开展微博营销, 用较低的宣传成本换来较高关注度和品牌效应。可是, 因接触人群主要是年轻人的局限性, 微博营销应用到湖南广电的大片营销时, 需在适用性上做足前期功课。

(五) 网络播出形成协同效应。

新媒体为电视剧等大片提供了新的广阔的播出空间。目前, 通过新媒体观看热门电视剧已成为一种主流的收视方式。电视剧《杨贵妃秘史》在湖南卫视与优酷同步联播期间, 创下了收视新高。对于大片自身而言, 网络播出最大的价值体现在不仅能够延续电视台播出周期的热度, 还可以通过随时点播、互动评议等为大片提供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的延伸平台, 更大范围地覆盖不同的受众群, 使大片的营销价值在网络上同比攀升。今后, 湖南广电需要加深与新媒体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 共同开发大片的播放平台。

三、文化营销

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大片属于文化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 其特殊性在于生产过程中的文化投入以及消费过程中的文化满足。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这些大片都是文化的载体, 必然通过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来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的提高, 营销过程中文化感召力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强化。文化营销就是企业运用文化资源、通过文化理念的设计来传递、提升产品及服务的价值, 在创造和满足消费者特定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传统的营销活动基本以有形产品为中心, 着重于产品本身的一些属性, 而文化营销则强调通过顺应和创造某种文化价值来达到顾客的某种满意程度。由是观之, 如果说整合营销、新媒体营销侧重于具体操作层面的话, 那么价值理念构建则是文化营销成败之所系。可以说, 文化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 但是它强调的是物质需求背后的文化内涵, 把文化观念融入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 是文化与营销的一种交融与活动, 整个市场营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过程。[5]

既然文化价值的塑造是文化营销成功的关键, 那么文化营销恰好对接大片中浓厚的文化味, 这种天然的适应性使之能够很好地为湖南广电“大片战略”吸引受众、培养受众、巩固受众。文化营销包括三个层面:产品文化、品牌文化、企业文化。这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对湖南广电而言, 作为产品的大片、娱乐崛起之后的高端崛起和品牌跨越、湖南广电人“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的精神追求, 这“三位一体”的结合能够大大提升其文化品位, 明显增强其产品的差异性、品牌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成长性。

(一) 产品方面提升大片的文化含量。

当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极大丰富, 同质化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 决定产品市场销量和消费者接受度的, 往往不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 而是产品自身文化价值的大小。影视剧市场尤其如此。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引下, 湖南广电“大片战略”需“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 围绕富民强省多出反映现实题材、讴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多出体现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 多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 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6]据此, 笔者曾经撰文提出, 湖南广电“大片战略”的内容生产应该在红色题材上形成系列, 力求突破;在历史题材上瞄准空白, 集中发力;在现实题材上结合品牌, 攻克难点。可见, 提高大片的文化含量, 多方位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 是湖南广电“大片战略”文化营销的根本途径。

(二) 品牌方面拓展文化内涵。

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 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 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品牌内容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7]从更深的层面来看, 品牌是靠文化支撑起来的。湖南广电的“快乐旋风”早已携《快乐大本营》、“快乐家族”、《快乐女声》、《快乐男声》、“快乐购”、“快乐淘宝”等席卷全国, 深入人心。对湖南广电而言, 响应文化强省战略的号召, 在娱乐崛起之后借“大片战略”实现高端崛起, 则是有效地推进主流文化建设、提升自身文化品质和价值内涵的必由之路。从积极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出发, 大片正是湖南广电开辟出的体现竞争实力、丰富品牌内涵的“蓝海”, 以此实现高端和娱乐两翼齐飞。

(三) 企业文化方面强化与湖湘文化的贯通。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在品格和人文精神的反映, 它也决定了一个企业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企业文化如同企业的灵魂, 能够为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与此同时, 企业文化必须根植于时代的主流文化、社会的先进文化、本地的传统文化。有人曾用“激越而又有序、笃实而又灵动、浪漫而又实际”来总结湖湘文化的特点, [8]湖南广电的“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正与湖湘文化的内在品格一脉相承。湖南广电的“心忧天下”是追求一种有序、笃实、实际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 湖南广电的“敢为人先”又彰显出一派激越、灵动、浪漫的雄心壮志和魄力豪情。政企分开之后, 湖南广电要通过大片等优秀文化产品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推进中谋求更大的发展, 还必须进一步在企业文化上下工夫, 进一步在企业文化与文化强省战略的贯通、与湖湘文化的贯通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梁东, 刘建堤, 等.市场营销新观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137.

[2]倪杰.现代市场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20.

[3]百科名片[EB/OL].[2010-12-30].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

[4]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0.

[5]朴世镇.文化营销的战略及模式探究[J].商业时代, 2007 (8) .

[6]张春贤.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进富民强省新跨越[J].新湘评论, 2009 (12) :7-13.

[7]文化及文化营销的形成[EB/OL].[2010-12-28].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asp?id=48707&page=1&size=.

韩国大片《鸣梁》爆棚的反思 篇6

一部讲述老掉牙历史事件的古装片火到爆棚、连续创下票房奇迹。我们不能不想想, 这是什么原因?

《鸣梁海战》讲的是16世纪的事, 但是, 它却一举成为韩国电影史上最牛的影片, 挫败好莱坞进口大片和其他所有韩剧。

历史题材并没有让现代韩国人敬而远之, 相反, 他们趋之若鹜。

当然了, 《鸣梁海战》场面华丽恢宏、逼真, 无疑非常抓人眼球, 但是, 它讲的是韩国击溃日本。这样的主题在当今韩国有更强大的吸引力。

公元1597年, 朝鲜王朝的海军将领李舜臣在韩国鸣梁海峡与日本海军交战, 以少胜多。现在, 韩国人争先恐后看《鸣梁》。自从今年夏天首映以来, 截止到上星期, 观众总数已经突破1700万, 相当于韩国人口的1/3。

业界杂志《好莱坞报道》说, “《鸣梁》首映周末屡次刷新票房纪录, 总收入3750万美元, 6天之内吸引500万观众。”

报道接着惊呼, “影片又创下工作日售票纪录 (670万美元, 相当于86万观众) 、以及单日售票纪录 (950万美元, 相当于125万观众) 。那个星期六, 《鸣梁》占据韩国全国电影票总销量的87.6%。”

《鸣梁》导演金汉珉说, “我希望日本人能通过这部电影了解日本的过去, 从而帮助整个地区更加紧密。”他觉得电影会带来韩日之间的和解?看起来可能性不大。

金导演的理论是, 日本粉饰20世纪初期殖民朝鲜半岛、二战中犯下血腥暴行的历史。他的电影描述了日本被击溃, 有助于启发日本人。

他说, “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学者, 我不过是电影导演。但是国家之间关系糟糕的时候, 我认为文化可以填补鸿沟。”这个鸿沟, 能用这部电影来填补?看上去希望渺茫。

日本和韩国最近的地方距离只有200公里, 但是, 相互敌视的文化鸿沟却宽许多。

去年英国广播公司一项民意调查显示, 韩国人当中只有五分之一对日本抱有正面看法, 日本人看好韩国的比例也差不多。

韩国首都首尔, 观众看完《鸣梁》走出电影院。很明显, 他们和日本的分歧并没有缓解。

一名观众说, “我对现代日本并没有太多的消极感情。不过看完这部电影, 又让我想起了日本对我们的侵略。”

金先生还认为, 《鸣梁》也以另外一种方式触动了观众。他说, 今年4月韩国“岁月号”渡轮翻沉导致300余人丧生, 让许多韩国人感觉, 这个国家出现了大问题。金先生告诉我说, 电影里描述的是强有力的领导人, 这对厌倦了苍白软弱的现代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鸣梁》确实触动了韩国人不假, 但是也有人观点另类, 认为 (韩国人) 有些看法本身并不正确, 对日本黑暗的描述太过黑暗。

《现代朝鲜》 (指朝鲜半岛) 一书的作者安德鲁·萨尔蒙说, “存在一种误解, 日本对殖民时代犯下的错误从来没有赔偿、从来没有悔过、从来没有道歉。所以, 这类历史题材现在能引发共鸣。”

但是萨尔蒙说, 1965年日本确实曾经赔偿韩国, 并曾道歉50余次。日本还曾经试图赔偿二战期间的慰安妇。

萨尔蒙也认为, 影片引起共鸣部分原因是岁月号渡轮惨案。“《鸣梁》是部海事大片, 而韩国4月也发生海上惨案。”

“不过, 岁月号的船长、船员胆小无能、软弱怕死, 导致那么多人丧命。《鸣梁》中的人物恰好相反, 他们正直、勇敢, 充满英雄气概。”

大学生应客观认识美国大片 篇7

这两年来,美国大片《变形金刚4》和《速度与激情7》在中国大陆的单片票房已超过整个北美市场,当然更大大超越它们在美国本土的市场。而且,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潜力还非常大。显然,对美国电影产业来说,中国大陆的电影市场是一块“肥肉”, 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不断扩大成效,希望美国大片最终能在中国横行,迫使中国本土影片的市场在自己的土地上越来越小,达到美国大片占领中国电影市场的目标。

美国的野心之大绝对不容忽视。韩国上世纪末就采取了断然保护国产片的措施—— 不进口美国大片,全力鼓励本国影片。在国家、媒体、群众齐心协力的支持下,他们的电影工作者不负众望,拍出了众多优秀影片。近年来,韩国电影市场上也有美国大片, 但它们在票房上基本不能超越韩国片。

而我国电影市场的情况却有很大不同。国家出于加强中美友好关系的目的,2012年已和美方签订了《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美国大片的进口正在放宽限量,将逐步达到全面松绑;而我们的部分娱记因特别钟情于美国大片, 常常利用自己掌握的宣传媒体对美国大片大加赞扬与吹捧,客观上已成为美国大片发行商在中国的“卧底”;再加上美国制片人又努力在它们新的大片中加入一些“中国元素” 来讨好中国观众。这三大因素都对美国大片的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大大有利,我们绝对不能等闲视之。

为此,我们要正视以美国大片为载体的美国文化的恣意传播!作为中国电影观众的中坚群体,大学生应该把握住自己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客观态度,学会分析美国大片的长处和不足,不带偏见地观看与认识美国大片。

一、美国大片的长处

美国大片的产生正是美国电影制作商对美国乃至全球的电影市场进行了非常透彻而细致研究的结果。当前,电影市场的主要观众群体青少年已经不满足于故事、情节的精彩,他们想看到更为绚烂的花花世界;也不满足于一般的事实呈现,要求影片具有绝对的真实情景(哪怕是虚拟的幻想世界)以及更多观影要素,如,生死攸关的强烈刺激;自己崇拜喜爱的明星、名导;高成本展示的壮观场面……等等,这就导致了大投入、大明星、大制作的电影大片制作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优势,并最大限度地充满各种市场要素。

这样,我们在美国大片中能轻易地、满足地看到现实生活暂时还无法享受的美好生活;“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静谧美妙的太空幻境、生活中无法想象的巨大灾难、现实中没有的怪人、怪兽、稀奇古怪到无法想象的怪事……“真实地”亲眼看到最残酷、 最血腥的生死格斗;主人公不可思议的冒险和战胜似乎不可能征服的敌人(人、鬼、恶魔、 怪兽、机器人、外星人;狂风、暴雪、大水……以及想象中才可能出现的巨大灾难)。为此,美国大片最大限度地迎合了主流观众追求大冒险、大刺激、大成功的愿望,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和特殊的“享受”心理。

美国大片投资大、制作水平高,尤其是特技制作。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电影特效团队,能把思维中出现的一切具体事物都变成真实的画面,充分实现“只要想得到, 就能拍得出”。这一支撑是美国大片成功走向世界的基础。

早在上世纪末期,它的《终结者》就有了这样高水平的特技:机器人的胸膛被打穿了一个大窟窿(可以透过它看到后面的风景),还照样前行;高温火焰把它融化成铁水,地上的铁水自己聚拢后升起来又变成了机器人(镜头没有切断,一气呵成)。 看片人从内心感到惊叹!近年来,它的特效水平更高了:《盗梦空间》《龙卷风》《变形金刚4》《星际穿越》……众多美国大片里都有大量特效人物及场面。

为了场面惊险、刺激,美国大片是不计付出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亡命天涯》中主人公跳跃几十米高瀑布以逃生的镜头。本可甩个假人就完事,好莱坞硬是用一百万美金请来一个立下生死文书的替身演员真跳。为了这个镜头更刺激,替身演员腰椎摔断!这一事实竟成了该片在美国的卖点之一。《速度与激情7》为飙车、追逐扣人心弦, 硬是碰、撞、摔烂了二百多辆车(或许还有若干替身受伤)。这样大投入大制作形成的大刺激,再加上明星效应自然中看!

所以,能迎合主体受众,有较佳的视、听效果和高超的特效是美国大片的三大优点。 此外,大手笔的营销策略与手段也是美国大片在全球取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它不属于大片本身的优点,本文不加详述。

二、美国大片的不足

(一)相当数量美国大片所表现的思想意识并不值得推崇

美国电影制作机构对观众主体人群的研究以美国人为主。因此,它重点针对美国人的所想、所爱制作影片。他们的人生观与我们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有很大不同。

最突出的是他们以寻求最猛烈的刺激为乐趣,甚至把生命不当一回事。在美国有关在笼子里打的拳击赛,必须打死一个,胜者才能出笼,观众成千上万。更不可思议的是,该州政府因这“运动”太暴力(每场比赛必死一人),欲立法禁止,游行示威反对者竟是这种拳击比赛的“运动员”们,理由是:“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我们自愿拼个你死我活!”。

迎合美国观众这一爱好所拍的《饥饿游戏》系列,内容与上相仿,组织“游戏” 者让十二个区每个区出两个人(男女各一),然后将这二十四个无辜老百姓送到一个封闭区域内,让他们相互屠杀,最后在互杀中幸存者(一人或两人)才重获自由。而且还大言不惭称之为“饥饿游戏”,仿佛世间的人喜爱相互屠杀到了似乎饥饿了想吃饭一样!按中国百姓的传统说法:全是好人,相互屠杀,杀的人乐意,看的人快活。 这究竟想传达什么思想观念!

再如,《暮光之城》系列。这是美国又一名片。它正面表现吸血鬼的生活、恋爱等等。 但这些吸血鬼的生存是靠吸活人的鲜血,而被吸血之人定死无疑。为了血腥得更刺激, 还在片中多次正面表现吸血鬼吸活人血至他(她)死亡。这种情趣、观点,中国人能接受吗?

强烈感官刺激的血腥、暴力是美国人的乐趣,但绝不应是中国人的爱好。这类美国大片会潜移默化我们的思想意识,应与之保持距离。

(二)开头拖沓是美国大片的通病

美国大片的长度通常都在两小时以上。片子开头要作种种不是很必要的铺垫,拉长影片。21世纪初的美国大片,迟到半小时都不会错过精华。例如《金刚》,主角金刚开片一小时零几分才出场。

(三)美国的科幻大片,明明是超现实的幻想,却总要一本正经地讲原理

科幻电影反正是幻想,天马行空,并不需要让观众在观看影片过程中去了解其中的原理,也不可能一下子了解清楚,可美国大片一定要讲。如《星际穿越》,说有个捷径,从X洞就可钻过去,还把一张纸两头各弄一个点,然后折叠过来让两个点重合、 用铅笔穿过作演示,还常煞有介事地引用某某科学家的某某理论来解释。星空是可以这样折过来的吗?星际科学就这么简单吗?反正是让观众自己去看自己去清理混乱的思路吧。

(四)相当数量的美国大片现今已缺乏新鲜感

题材狭窄,故事雷同。例如灾难大片,同为某种大难(狂风、暴雪、洪水、怪兽、 外星人……)降临,多数人惨死,而主人公及其亲人、朋友这一小群人历经磨难存活下来。 这类美国大片让人们对未来产生很大的恐惧感。

(五)美国大片过分依赖逼真特技,常忽略故事本身

起初,如《泰坦尼克号》《亡命天涯》等等大片都很重视故事情节的精彩,但渐渐因过分依赖特效的创新去吸引观众而忽略了怎样把故事讲圆。为此,影片的实质内容多显单薄。

最典型的实例是科幻片《地心引力》,事件单一(太空生还、未构成故事)、人物单一(全片两人、后半部只剩一人)、场景单一(太空)、全靠特技3D效果支撑, 整部影片就看这一个半人在太空中“飘”!看得人直打瞌睡。《变形金刚4》虽在我国靠高超特技获得超过北美的高票房,但美国人已经不太卖账了,因为故事老套,不引人入胜。同样原因,相似的两部科幻片《遗落战境》和《明日边缘》,逼真特技加阿汤哥的明星效应也未撑住场子。可见,现在的美国大片常是特效让人眼花缭乱,内容显得乏味平淡。

综上,当今好莱坞电影特效水平已登上了“顶峰”,再想超越而玩出有意思的新花样并创造更高颠峰是非常难的。所以,美国大片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相当数量的新大片在美国票房上不去,甚至收不回成本。例如,《水世界》《审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机械战警》等等,在美国本土差评如潮,大赔本。平心而论,现在我们也觉得一些美国大片已大打折扣,雷同的太多,特技的新花样也少了。至于现实意义、 正能量等就基本没有,多是纯娱乐,充满了美国人喜爱的大刺激(甚至以生命作代价), 与我国的中华文明取向并不一定相符。所以,关键的不是应不应该开放和观看美国大片, 而是不能迷信美国大片,更不能由此而贬损本土影片,包括本土大片。

在此,顺便说一说我们国家一些钟情于美国大片的娱记,他们干了一些让亲者痛、 仇者快的事:不遗余力地对美国大片进行吹捧,在他们控制的少数宣传载体上搞一言堂, 还恶言批评中国的大片,例如,指责“《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都失去了原著的内涵!” 这是偷梁换柱,上述两部影片只是借用了《雷雨》《哈姆雷特》这两部名著的故事框架另行新编的作品,与原著的内涵没有丝毫关系。娱记在使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美国大片和中国大片,毕竟他们在吹捧美国大片时,从来不涉及影片是否有内涵。

客观来说,就中、美大片而言,我们的特技差一点(但也在进步),而内容绝对比美国大片更正,许多美国大片充满了大灾难、大屠杀、不讲人道的大刺激……正因为美国大片的这些缺陷,我们的名导制作精良(当然也有缺点)的国产大片才在自己部分Y娱记的批判和围攻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从《英雄》开始,我们的许多国产大片都在质量和票房上压倒了一大批美国大片。因为中国人还是更喜欢与自己生活更贴近、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影片。《速度与激情7》在一定程度上改正了美国大片的五大通病, 创造了在中国大陆的最高票房,也是因为它的内容更接近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我们看片的态度不能仿效Y娱记。

看大片伤听力 篇8

地铁中、公交上,戴着耳机听音乐的年轻人随处可见,在嘈杂的环境中为自己暂时隔绝出一方安静的天地。

可是你知道吗,电影院中噪声强度高达120分贝,“随身听”的最大输出可达105~120分贝,而如果人们接触强度为110分贝的噪声超过1分30秒或瞬间接触140分贝噪声,就会立即发生听力损害。我国著名耳科和听力学专家、WHO预防聋和听力减退合作中心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卜行宽教授呼吁广大市民保护听力,健康用耳。

噪声危害正激增

近年来,因环境噪声污染导致耳聋的人数逐渐增多,根据WHO统计,在人类所有的致聋病因中,噪声仅次于衰老,排在第二,约占37%。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常见的噪声包括以下几种:工业噪声,如工业生产中的机器转动、震动产生的机械性噪声;交通噪声,鸣笛音、火车行驶的噪声等;社会生活噪声,舞厅、迪厅的乐器演奏音,家用洗衣机、空调的噪声等。

噪声损害是全身性的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如果在强噪声环境下不采取防护措施,不但会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而且对全身各系统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噪声损伤及其程度取决于噪声强度和暴露时间。持续暴露在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引起听力损伤、高血压、失眠、消化障碍和其他疾病,也有害于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而如果接触强度为110分贝的噪声超过1分30秒或瞬间接触140分贝噪声,就会立即发生听力损害。

如何保护听力

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减少“电子噪声”的危害对保护听力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降低收音机、电视机等音响设备的音量,尽量不按汽车喇叭,不大声喧哗,尽量少参加噪音大的体育运动和少听摇滚乐。“随身听”应在安静环境中用,尽量不要在地铁及公共场所等喧闹的地方用,不要开大音量追求刺激或想掩盖周围噪声而牺牲了自己的听力。经验表明:用随身听时若听不到別人谈话,就说明音量过大,应及时调小,而且不要听得太久。

噪声暴露后如立即出现耳鸣或耳内仍有被蒙住的感觉,或者虽能听到讲话却不懂得意思,就必须警惕噪声损害,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上一篇: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一篇: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