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素养(共11篇)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素养 篇1
谈音乐教育与音乐素养审美体验
李易洋
【摘要】所谓音乐素质包括音乐知识、音乐心理、音乐能力和音乐文化素质,对中小学生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要从培养兴趣开始,专业与素养相结合,通过科学的理解音乐创新教育,实现审美体验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审美体验
谈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诸如音乐素质、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音乐创新教育、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审美等都是高频词。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高频词及内涵熟视无睹、睹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无获,在工作中无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文仅就音乐素质内涵等亟待明晰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如下的浅释粗议。
1.音乐素质的内涵,学生音乐素质的内涵可概括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
(2)、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
(3)、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
(4)、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一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2.“会”是兴趣的根本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 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都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我已经学会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3.走出域属的误区音乐教育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域属于国民音乐教育。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隶属关系却偏偏走进误区,其表现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极端,要么是正规专业化,听“效果”谁高谁低;要么是谈虎色变,敬而远之避开“专业化”之嫌。凡此种种,都会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误入岐途,与真正的音乐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科学地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业音乐教育也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罢,所教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本来就同出一脉,又都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这种亲缘关系是客观的,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培养的对象和目标上,专业音乐教育是面向挑选出来了少数人,培养音
乐专业人,中小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其次是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的诸多要素上,就教学内容而言,专业音乐教育追求全面系统、高难深刻、熟练清湛、身怀绝技等。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实现美育功能的艺术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等。相对专业音乐教育要浅显、容易、简单得多,但绝不是没有必须掌握的内容,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就不是那么机械、严格、枯燥、求精,而是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自由解决,学乐交融。基于这种认识,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同视之,或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都是不科学的。 4.实现审美体验价值
(1)、音乐的美是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的美,就是音乐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乐现实化的声乐的美,这些声乐所表述的音乐内容的美,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乐的美是以音乐本身为载体的,离开了音乐,音乐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强调音乐性,即在音乐中进行教育,音乐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地感受、感知、理解、探索、表现及创造音乐的过程。而语文课式的大段讲解与诠释,美术课式的以“画”代“音”,剥夺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和权力,就无从谈到音乐的美。
(2)、音乐素质是基础:再好的佳肴,对于一个正在严重伤风感冒的人来说,也难以吃出什么味道来,原因是味觉功能出了问题。音乐的审美也是如此,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诸音乐要素等表现手段的感受为基础,再对这些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品尝到音乐的美。而这种感受,必须凭借一定的音乐素质基础,只有赖以不断提高的音乐素质,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神秘音乐殿堂。有了这样的素质,音乐审美才有了通道,有了桥梁,有了可能。否则,就审美而空洞地谈审美,将永远是浅层次而外在的。4.3情感参与是关键: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强调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是主体。在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在美妙的音乐音响形式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旋律共起伏,与节奏同张弛,与音乐同悲、同喜、同欢、同乐。在这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学生获得一个新的真善美的世界,感受理解了崇高与伟大,和谐与美好等多种情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者的美好心灵,为之吸引,为之陶醉,为之同化。在这样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解放学生情感,并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 5.科学理解音乐创新教育 就实现创新的条件而言,已有的知识信息和能力是基础,现实的问题启发是前提,创造性思维品质是保障,主动积极的研究探索是过程,首创的结果
是标志。创新教育是偏正词组,创新是偏,教育为正。因此,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还应该是解决创新的第一个条件,即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然后才有可能谈到创新。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内容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而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变为一个由学生自我研究、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音乐学科的创新教育也是如此。音乐自身内容的不确定性,理解空间的广延性,个体理解的差异性,都为音乐学科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在实施音乐创新教育过程中,万万不可把创新狭隘地理解为创作一条节奏或一条旋律,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了音乐创新教育,才实现了音乐创新教育。如笔者曾见到一位教师上的一堂音乐课,开始便是一首七言古诗展示给学生,读讲几遍之后,便是一整堂课的让学生为之作曲,可见气势之“宏大”,创新体现之“充分”,且不说这些小学五年级学生,就是专业的大一学生又如何?可见对音乐创新教育理解之机械,操作之荒唐。-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素养 篇2
一、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流行音乐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首先自己要正确认识流行音乐、正确对待流行音乐,进而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1)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对于流行音乐的定义,我基本上赞同网上的一种说法:“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为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
回望当今的流行音乐乐坛,在器乐作品中,包括着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其器乐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优美抒情;演奏方法多样多变;乐队规模不拘一格,又多使用电声乐器。其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感人、音域不宽、唱法通俗、曲调上口、易于传唱;歌词通俗浅显易懂;歌手的发声方法各有千秋,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自然亲切,易得到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正因为流行音乐有这么多优点,才能雅俗共赏,易于接受。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有的生命力不强;有的却能久久传唱;有的歌词内容健康,有较强的生命力,催人向上,感人肺腑;有的歌词内容庸俗、低级、无聊,生命力差,使人堕落,污人心灵。
(2)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首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音乐教师,既不能为把高雅音乐捧上天,而鄙视一切流行音乐,将其贬得一文不值,一味地把其排斥于课堂之外。其次,也不能在课堂内外绝对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可能招致学生的反感。其三,更不能一味地不加筛选地全盘接受流行音乐,任其自由地发展,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其四,应该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
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都有其存在的根基与沃土。正因为流行音乐在创作上迎合了不少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因此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也更容易对其情感的变化产生心理上的影响。这也是广大中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
实践证明:流行音乐不但可以进入中学音乐教学,而且让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高雅音乐、民族音乐牵手,共同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精选教材,让健康的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研究教材,精选教学内容,让流行音乐牵手中学音乐教学。课本上绝大多数的歌曲和欣赏曲目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筛选的,是有较强生命力的优秀作品,但也有少数必唱歌曲和欣赏曲目,有的略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难以吸引学生,有的创作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差距太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处理好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关系,让音乐课能吸引中学生,我精心备课,认真研究和编写教材,把音乐教材上的内容与某些健康的流行音乐作品结合起来教,这样既做到了卓有成效地上好每一节课,又尽显音乐教学独特的魅力。其体现在:
(1)精心研究教材,充分体现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教学内容和流行音乐都能起到教育之目的。
如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上的“爱满人间”这一单元,是以奉献无私的爱为主题的歌曲,里面的几首歌曲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在教学时,我先安排学生学唱《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再通过欣赏《爱的奉献》《祝你平安》《为了谁》等歌曲,最后引导学生把搜集有关表达“爱”的资料分小组展示,使“爱”的主题得以升华。这样,学生们在学唱、欣赏、展示的过程中受到了“爱”的教育。
(2)要使现有教材内容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
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音乐”时,选择一位最能在歌曲里表现本民族音乐特点的歌手,如蒙古族歌手腾格尔、藏族歌手才旦卓玛等的歌曲教唱,既让学生学习了解了民族音乐,又让其学习了解了流行音乐,进而使流行音乐牵手初中音乐教学。
(3)去粗取精,让优秀的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流行音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在教学中我节选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欣赏,让他们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使优秀的流行歌曲对他们起到了思想教育作用。如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创作者在歌中表达的是一种面对挫折与失败永不言弃的坚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们不管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像歌词中唱的“……用心凝望不害怕……”勇敢地面对和挑战。
当然,对于一些不健康的歌曲,我是坚决杜绝其进入课堂。
实践证明,流行歌曲走进校园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问题、辨别美丑,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师生一起去共同探索流行音乐歌曲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享受到了音乐艺术带来的无限魅力。
三、发挥先进教育设备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卫星接收电视、光盘播放器、计算机网络和MP3、MP4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吸引学生,增强情感体验,增加教育效果,让学生在歌曲的学习当中充分感受到精神的愉悦享受。比如,我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和欣赏蒙古族音乐是感受其悠远、粗犷、自由中蕴涵的快乐与忧伤,在课上播放介绍内蒙古草原风貌的VCD片,让同学们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特点中了解蒙古民族及其音乐。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学生们也逐渐喜欢上了课本上的歌曲,并能主动地去了解和接受这些歌曲的内涵,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
摘要:现代的中学生,都是“90后”的新新派,绝大多数人喜欢音乐,特别是喜欢流行音乐,他们爱上音乐课,但不太喜欢学课本上的一些内容,因此,音乐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流行音乐,要精选教材,让健康的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教学,充分发挥先进教育设备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素养从音乐课堂训练入手 篇3
一、激发音乐学习的热情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激发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可以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起到保障作用,能有效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通常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张贴一些著名音乐家的图片或与经典音乐有关的图片,形成音乐学习的“磁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的基本知识,使其音乐素养在无意中得以提升的同时增加了乐曲锻炼的热情。
对于课堂教学或音乐训练而言,科学的导入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更是音乐锻炼效果的有力保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音乐教学的良性循环。当然,我们这里的“科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学生生理需要,毕竟,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生理变化的重要阶段,因此,这时我们选取导入的图片、音像等资料一定要适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为了课堂的活泼而拔苗助长;二是导入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堂的转化,不能有过多的“作秀”嫌疑,为了导入而导入,最终失去导入的作用或起负面效果。
二、找准训练的灵感来源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在长期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在音乐课堂训练中,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教学的客观环境构成了独特的教学情境,将教学情境作为诱因,引发并唤起学生的精神需要,既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灵感,又能点燃学生的艺术火花,积淀全面的音乐素养。
许多时候,音乐训练的主导者往往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因此,对我们教师而言,只有找准训练的灵感(当然,前提是这个灵感一定要符合科学与学生的兴趣、需要),才能真正让初中学生在课堂训练中产生兴趣并愿意跟随教师的要求与灵感“走”。基于这样的因素,笔者在音乐教学中一直关注新的歌曲或流行音乐,经常合理地把流行音乐中有文化、有内涵的元素运用到课堂。如,周杰伦的《青花瓷》、王力宏的《十二星座》等歌曲,流行一时,不仅节奏欢快,也令青少年着迷,其中植入的东西方文化更是影响深远。在课堂训练中,把这些乐曲作为重点并和教材进行对比、分段练习,不仅使课堂风格更加活泼,也满足了初中学生追星的梦想与需要,在提升音乐素养中积淀了文化,实现了音乐的美育功能。
三、运用迷人的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在音乐中起着核心作用。在我们自然界中到处存在着音乐,到处存在节奏。如,鸟叫声,流水声,敲门声……这些大自然的韵律都能给艺术家带来创作灵感。同样,如果课堂上能恰当地运用节奏练习,会使学生积淀音乐素养的同时带来创作上的灵感。
“鼓”是非洲音乐的灵魂,非洲人通过错综复杂和变幻多端的节奏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迷人鼓乐。笔者在教学“非洲音乐”欣赏时就运用了大量的节奏练习。根据非洲鼓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先后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打了一组节奏,再自由组合变幻出不同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可以组成自己的打击乐队,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皿”。这样的想法既独特又新奇!节奏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非洲音乐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
学好音乐不仅有天赋的原因,更需要像星光大道上的“大衣哥”那样,持久的训练才行。对我们的初中学生而言,它需要教师、学生同时具备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和训练热情。我们在课堂上只有有的放矢地训练,才能使学生兴趣使然,最终实现音乐素养的全面、真实提升。
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养 篇4
提升高中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的深化和细化。提升高中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实际上是站在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管理者的角度提出来的。当然,我们还必须考虑高中音乐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问题。如果从这两个方面去看待这一命题的提出,无疑会更加全面。我认为:
首先,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如何提升高中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其一,管理者必须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动力问题,管理者必须设计好高中音乐教师职业发展的前景和职业晋升的阶梯,让所有的教师都能看到自己职业发展的愿景,而且这一愿景一定是切实可攀和非常美好的。这样一来,就很好地解决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动力问题。其二,那就是管理者需要为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搭建良好的平台。这个平台指的就是管理者为广大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学习和专业交流的机会。
其次,从高中音乐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广大高中音乐教师首先必须端正职业态度,树立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年轻教师人人都要树立成为名师的职业理想,并有着为理想奋斗不息的决心和信心。中老年教师必须努力克服职业倦怠,及时调整心态,树立终生学习,勇攀职业高峰的信念。
除此之外,我们广大的高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管理者所提供的专业学习和专业交流的平台(包括网络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努力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视野,掌握当今世界最前沿的音乐教育的发展动态和咨询,并深入地了解你的学生——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学会反思和投身教育科研。
什么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篇5
音乐能使我们充实、愉快,轻松,音乐具有它独特的功能,即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学习到的收获:音乐的核心素养不单纯是要有基础的、最一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有对于音乐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较深层的感悟能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可以净化心灵、美化情操,促使人健康向上。
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养 篇6
上传: 兰天 更新时间:2013-3-4 10:42:43
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养 高中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体育、美术和音乐等课程的开设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一观点的提出,使中小学音乐教学有了质的飞跃。传统音乐教学中那种只注重音乐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只注重少数音乐尖子的培养,忽视大多数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现象将不复存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教材以新课标为基础,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教师、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高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开发音乐教育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一.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音乐,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感知,要有饱满的情绪,欣赏要有浓厚的兴趣,只有教师本身受感动,才能引导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达到教学目的。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如著名音乐教育家缪裴言,虽然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但却非常热爱和喜欢音乐教育事业。他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都缘于他对音乐教育研究的不懈努力,缘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毕生追求。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不畏艰辛,不计得失,勤于耕耘,因此成绩卓著,受到人们的尊敬;相反,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缺乏对事业的责任感,那么他就失去了动力,也不可能胜任培育下一代的责任。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当然,这种爱并不是顺从、溺爱,教师的爱体现在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信任、尊重、期望和正确的评价上,它要求教师彻底抛弃只教书不教人,以师为中心的旧观念,而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所以,音乐教师要热爱音乐、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才能使自己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迅速进入角色,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和会学的能力。
二、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
“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能给学生带去最直接的美的感受。
“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音乐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从而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音乐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艺术,它不像图画呈现的是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而是一种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引起联想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新课标》改变了原先以音乐知识与欣赏为主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了以“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为主的新的内容标准。所以,原来那种能“弹琴、”就能当音乐老师的观点是片面的。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原来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逐渐掌握合唱指挥、乐器演奏以及音乐创作等复合的专业技能。教师单一的技能是不能满足学生日益膨胀的音乐需求,同时,一名音乐教师也绝不只是上好课就完事了,他们的任务还在于课外艺术实践及培养人的品格和情操。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在具备扎实的“唱、弹、跳”的专业技能之外,通过自学、培训的方式,努力去探索其它有关的技能领域,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的综合性教师
三、广博的知识体系
教师的知识素质构成,包括娴熟的业务知识和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既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艺,又要有一定的谐和独到见解对相邻学科有广深的涉足和了解;同时还要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才能不被改革大潮所淘汰。俗话说:要给人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别是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不去学习,与时俱进,而传授一些过时、落后的技术和知识就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应努力做到广而博,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通过学习,构筑有利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知识结构,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综合是基础教育中的一种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广泛综合其他相关的共同元素,整合成音乐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艺术素养完整和谐发展的空间。四.具有与姊妹艺术相关的知识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很自然地就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联系到了一起。因此音乐课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新课程中,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险究、勤于动手,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音乐教师只有具备深厚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把音乐课讲的形象、透彻、生动,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
我国早期的“乐教”就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语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的结合。而今《新课标》中如是写到:“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同时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中也提出应将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美术等课程统称为“艺术课”,因此,这次课改除了颁布《音乐课程标准》外,还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其中就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形成一个“大艺术”。
音乐教师只有熟悉并掌握诗歌、戏剧、影视方面的基础知识,以此触类旁通,使学生逐渐对个艺术共通的特征有所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五、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教师工作的好坏与个性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假如教师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热情,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丧失上进的信心;教师性格偏执,会使学生滋生逆反心理;教师心理失衡,对学生缺乏爱心,也会使学生感情冷漠。
可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那些情绪稳定积极,生活中有广泛兴趣和活动领域,对他人和社会富有情心的人才能具有诸如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情绪特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豁达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等健康的心理素质。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素养 篇7
1音乐鉴赏教学及其研究的长期被忽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种现象是教育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对高中开设音乐课均认识不足, 认为高考不考, 音乐课在高中就无存在必要; 另一种现象是某些学校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变成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 变成高考的预备班。教学内容被声乐、琴法、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高考内容所取代。这种状况偏离了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 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导致音乐鉴赏教学研究工作薄弱, 从事音乐鉴赏教学的工作者没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落后。
2.利 用学生都比较喜欢的流行歌曲 , 对学生进行感恩等 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流行风》时, 我积极查找资料, 将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的流行歌手的优秀作品引进课堂。
如欣赏《懂你》时, 一边欣赏视频中感人的亲情画面, 一边让学生讲讲发生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亲情故事。有的给大家讲了父母及家人为自己做的无私付出的事情, 有的讲到母亲一次为了赶来为自己送饭, 鞋子磨破了, 光着脚走了几十里山路, 等终于到达目的地时, 脚上已血迹斑斑……这样感人的、实实在在的亲情故事, 感动了班上许多学生。此时, 优美的音乐声再次想起, 很多学生流着眼泪, 情不自禁地一起哼唱那首深情的《感恩的心》。
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成功非常具有典型性:刻苦、用功、持之以恒……成名后也不骄不躁, 还积极倡导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们要《听妈妈的话》。与此相反, 很多“歌星、影星”功成名就后丧失自我, 把握不住自己人生的航标, 从而铸成大错。在教学此单元时, 教师要适时告诫社会阅历尚浅、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以后, 不论身在何处, 不论有什么样的成就, 都要始终头脑清醒, 不要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 不要做让父母亲伤心、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
3.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3.1导入过渡语
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能快速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师们可采用的不同导课方法, 如开门见山式、设问激趣式、故事引入法、示范表演法、媒体播放法等, 对语言的设计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评价激励语
虽然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辨能力都较强, 但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激励仍不可少。在聆听鉴赏音乐的过程中, 教师及时地反馈, 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考核成绩等, 可以激励学生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音乐学习的其他教学环节中。例如贝多芬的《第二十三 (热情) 钢琴奏鸣曲》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 激烈的矛盾冲突、顽强的斗争精神等典型的贝多芬风格在此一览无余, 充分表现出作曲家成熟时期的思想情感。通过聆听、分析, 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情绪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了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我引用列宁的话激励学生:“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 我愿每天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4.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 创设最佳情境。
教学中应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如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导入、问题设计,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 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 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在音乐教学中, 一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 甚至故事、游戏、美术等方式再现形象,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 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音乐的兴趣。二要注意发挥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 从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入手, 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 尽可能地充溢积极的情绪体验, 满足对美的需要。
5.强调“听”的重要性 , 更新教学理念 , 营造良好的聆听氛 围。
音乐鉴赏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 其基本性质是感性的。在这项活动中, 首要的目的是通过听获得体验而不是借助理性获取认识的。对于欣赏者来说, 音乐首先提供的是一种感受, 并且这种感受是在听觉的直观中获得的。因此, 离开了听觉, 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那么,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听觉体验, 激发兴趣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著名教育家杜威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由此可见, 不断地创设良好的情境对教学设计很重要。
通常我会在每次的音乐鉴赏课前, 播放和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歌曲、乐曲、音乐会或影视片段, 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浓浓的音乐气氛, 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和欲望, 从而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采用诸如音乐小点心、音乐家故事、趣闻逸事、音像材料等多种手段丰富教学, 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注意力。在聆听过程中, 不断地观察他们的反应, 同时提醒自己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切忌语言描绘, 夸夸其谈。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入各个相应的音乐情境, 从聆听中体验、感受、想象和理解音乐。
6.游戏介入。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要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即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 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高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而显得沉静些, 做做游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游戏形式, 都要掌握好尺度, 不能喧宾夺主。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素养 篇8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逐步渗透乐理知识。
1、从音乐感知入手,培养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如果没有兴趣,再好的音乐对学生来说也只是无意义的声音,也不可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欣赏课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欣赏课不像唱歌、舞蹈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音乐想象能力。如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一课时,音乐中不时传来几声猫的叫声,而小猫是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让学生模仿小猫的叫声和动作,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边听就边舞,用身体感知乐曲,再听辨木管乐器和小提琴演奏段落,这就是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良好开端。由此可见,通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学生的审美兴趣就得到激发,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就得到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成为现实。
2、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欣赏教学中渗透乐理知识。
在学生对所欣赏的乐曲中的要素基本感知的基础上,我通过歌唱和乐器演奏对欣赏起到一个再认识的作用。同时,将基本乐理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训练融于欣赏、唱歌练习和乐器演奏之中,这样做是对学生自身能力提高的一项重要手段。如欣赏歌曲《小白菜》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小白菜》视频片段,接着我在用钢琴演奏《小白菜》的旋律,最后在通过录音机播放歌曲《小白菜》的旋律,教学生哼唱,这样将视听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感知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主旋律的记忆,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美。
二、在音乐欣赏中,注意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有人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音乐语言刻画艺术的形象,以音响形式打动人心,并使之产生想象和联想来感受美的艺术。”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认为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和欣赏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相比,欣赏音乐更离不开想象力。例如:在欣赏《赛马》一曲时,我设计让学生感受音乐给你什么样的画面。有的学生听完后就说这首曲子情绪很强烈,仿佛可以看到万马奔腾的宏伟场面。如教小学音乐欣赏《丰收之歌》前,先让学生“想象秋天的景色----播放丰收景象的flash---看秋收景象---学生感受秋天”,通过以上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次欣赏歌曲时,学生们很快地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愉快地进入歌曲听赏,并试着用打击乐器随歌声进行伴奏,进一步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音乐审美带给学生的绝不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腾翱翔。音乐鉴赏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三、在对比欣赏中,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从情感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
在对比欣赏中,找些可比性强,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可以从旋律、节奏、体裁、力度和音色上进行对比欣赏,同时要明确对比的目的和意义,更应突出重点、难点,以便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欣赏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概括地说,用对比欣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提高审美素质;2、降低听辩难度,易解决重难点;3、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记忆。如: 集中让学生欣赏几首摇篮曲,一道学生分析作品特点,在让学生了解进行曲,将进行曲将进行曲与摇篮曲对比欣赏,引导学生鉴别,由于有了听辨的参照物,所以学生听时就会更仔细,边听边比。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 在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力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我国古代早已有“授人以渔,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说明,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索取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中领悟到音乐作品的主题,激发了想象力;在体会音乐作品内涵的同时也感受了美,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启迪了智慧。在欣赏课教学中,我始终贯穿着创造力的培养,要让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等,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创作画,再依据自己画的画写一段简短的文字,然后再写乐句或乐段表现所画的内容。通过做,学生明白了音乐创作需要有音乐知识作基础,更需要音乐素材和对生活的感受等。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获取音乐知识,从生活中去寻找音乐素材。当然,教师应注意面对的是小学生,应力求简单浅显一些,不可过高。
总之,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深入浅出的,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素养 篇9
-浅谈当前音乐教育中如何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泗洪县瑶沟中心小学 张蕾 *** 【摘 要】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现实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的途径。步入二十一世纪,科技和信息的高速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向音乐教育发出新的挑战。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对小学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发怎样促进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提高呢?现在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育;小学生
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音乐素养”已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关键词。关于什么是“音乐素养”,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而音乐素养(总是包括聆听素养)是多维的有效理解(或实践),而后者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的和处于情境中的。也可这样来表述,艺术性的音乐制作和专业的音乐聆听涉及一种多维的、相关的、连贯的、生产的、开放的和可教育的认识,这就是音乐素养”。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课程改革及新课标中也体现了素质教育之观念,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中心,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强调音乐于文化的关联和多学科综合,注意完善评价机制。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
一.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
在农村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仍然受着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中主要以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为主,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教师的主导为主,极少以学生的作为学习的主体;并且在小学的教育中,音乐课是不被重视的,虽然我国已经大力的推行素质教育,并对音乐课程的改革,但这1 些对农村的小学教师的观念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仍然采用传统的片面的分数评价为标准,对于音乐教学更是不重视,以为人人都可以教音乐,导致音乐教学的质量一直不高,面对新形势下的音乐教育的挑战,应当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的观念。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愉快的学习音乐的过程。往往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机械的教育方式,经常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喜欢学生音乐课上的活泼劲,以为这是在扰乱课堂,严令大家做好,只注重书本的知识,而缺少对歌曲的深入的挖掘,导致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反感,更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学习的音乐的兴趣,并善于保护和培养。在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喜欢音乐,但唱起歌来就是表现的不是很自信,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时,我一边鼓励她,一边教她怎样唱好一首歌,保护他对音乐的兴趣,人也变的自信多了。
三.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可见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的素质。因为音乐是抽象的听觉的艺术,要注意培养感知的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注意因材施教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总是让学生随着录音带学唱歌,有条件的可以用电子琴或是脚踏风琴教唱,但这些都是围绕着课本再转,没有什么新鲜的教学的方式。在一些优秀的音乐公开课中,运用了许多切合实际的灵活的教学法,打破传统的枷锁,编创出具有特色的教学的方法。我个人以为是很值得推广的。比如一些运2 用游戏的教学法,比如用跳蹦蹦兔,来学习节奏、鱼咬尾的方式来记歌词等等,都是很好的边做游戏变学歌曲的好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回归到教材当中,吃透其中的要点,并将知识进行串联起来,做到推陈出新,提高教学的质量,不知不觉中使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处在智力发展的初级的阶段,所以每个人的音乐的才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认真的引导,在对学生的学习上要一视同仁,对待学生的才能天分上则要因材施教,使其得到长足有效地发展。
五.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树立“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教学观念。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其目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就必须改变过去在音乐教学中曾经存在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体的形式,代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积累音乐知识和文化饿广阔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然,采取围绕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内容,选取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的音乐材料,使学生在富有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学习中感受音乐,逐渐培养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审美和情感内涵的能力。即使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也努力体现了这一理念。
六.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并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以往人们常常将音乐与美术、体育连在一起,简称“小三门”,其实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误解。音乐、体育、美术的确有一定的技能性成分。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文化中的一个门类。就以音乐说吧,从它的学科性质看,虽有自然学科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属于人文科学。因此,音乐学科从一开始就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音乐老师应该着力于对音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理解。不仅注重宏扬中华民族古代、近现代、当代的优秀音乐文化,更应3 把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民族音乐作为重要内容引入教材,广泛吸纳各历史时期的优秀外国音乐创作成果,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注意吸收文学、美术、影视、民族音乐等艺术,吸收相关学科的新概念、新成果,软化学科边缘,拓展学习途径,以此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特点。
七.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努力完善评价机制。
将评价机制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直接、有效、愉快地参与评价活动。不仅注意总结性评价,同时也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教科书中,每一单元都有学生主动参与的状况。在每册教科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有学生自主进行和以集体参与为主的“我的音乐网页”,以便学生在复习学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同时,评价的方式是动态的,可通过照片、录音、录象等形式对每学期的音乐活动加以记录,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通过逐年积累、对比,更好地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音乐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简单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确立核心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并和其它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职音乐教育与道德素养论文 篇10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判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艺术形态有密切的联系,音乐具有它独特的功能,即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性情、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激励人的斗志等。音乐以文化、娱乐方式影响道德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一、中职开设音乐课的必要性
中职生生源大多是文化课基础薄弱,世界观、道德观更趋于社会化,大多数学生过早地接触社会,形成一定的社会习俗,学习上有困难,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水平,面对这样参差不齐的群体,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有义务,也有信心为这些学习上有上进的学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之自信其力,成为社会可用之材。因此我们在音乐课上不仅要使学生真正地学起来,更要注重课堂上的反馈,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他们的本性,开发每个人的潜能,为满足社会多结构、多层次人才的需要全方面教育,全面地发展个性,完善职高生活。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音乐文化教育,启发人们对音乐美感的感知,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精神振奋,豪情满怀,随着旋律铿锵有力地进行,进一步激发人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促进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让学生深深感受音乐的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每周一的全体师生升旗、唱国歌,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强盛,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是先辈们用鲜血乃至生命
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好时光,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从而加深他们对祖国的热爱,立志学好自己专业,报效社会。
三、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音乐魄力,提升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
一首乐曲之所以源源地流长,一方面是悠扬的旋律,优美的歌声感染着人们,另一方面是好的情境创设即特定的环境下创设出流芳百世的好作品,一个人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心态对学习音乐乃至其他都会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中职生的价值取向正在形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爱议论流行音乐,爱追时尚、明星,如何引导学生是关键,譬如,在歌曲《隐形的翅膀》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故事中主人翁事迹,了解人性的.伟大、坚韧,不要因为命运的不公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让学生在逆境中学会磨炼自己的德、行。其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入较大的影像、视频信息,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自强不息,不屈命运的抗争,这样与学生情感交融之后产生共鸣,带上了情感,灵魂深处得到升华,学生才会感受音乐作品的伟大并受到较好的感染。
在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阅读有关古、现代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十面埋伏》《黄河大合唱》等,熟悉古代的楚汉战争,我国近代史的抗战史,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了光辉的伟大事业,一代又一代的先辈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我们学生没有理由去浪费青春,燃烧生命,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人的道德素养也有所提升。学生的点滴成长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发掘,每个人的差异体现要教育者去发现,加以鼓励,使学生感受关爱、重视、尊重,在中职学校有成就感,才会体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四、通过学习音乐,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遵规守纪
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养尊处优、我行我素,听不得别人规劝,作为教师应在音乐活动中调动主观能动性,如学校组织的合唱练习,要求整齐划一、节奏准确,声音要和谐统一,音高准确,情绪、速度一致,要求所有参与者要绝对地密切配合,而且要统一行动听指挥,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练习,一小节一小节要求,枯燥而乏味地练习,一首歌要一两月完成,锻炼过程中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约束力,这样学生才会顾全大局,形成整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等,通过大型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如: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更多的是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合作精神,体现和谐大家的温暖。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素养 篇11
一、延展内容,拓展知识,自主选择,全员参与
以往的音乐课外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学校及上级的各项工作,比如组建音乐团队等进行活动,参与面也非常窄,只培养了一部分的尖子生,内容也只是局限在合唱、舞蹈与器乐等方面。因此,从学生成长的需要考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大胆地设计了一份音乐课外活动方案。先让教师与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音乐活动,然后根据教师的特长确定各个项目的指导老师、活动场地、活动时间,再根据学生的选择确定参加人员。这样,内容丰富了,知识延展了,参与面扩大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
二、挖掘与利用各种音乐人力与物力资源,做到细水长流,潜移默化
1.充分挖掘与利用社会音乐人力资源
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仅仅靠学校的一两个音乐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调动与挖掘社会音乐人,成为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教师。为此,我们一方面因地制宜、因师制宜,引导学生对音乐有良好的接触和愉快的体验,同时也鼓励学生到社会优秀的音乐教师那里,进行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从而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的课外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了,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1)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组织进行音乐知识普及讲座,让学生了解音乐的一些基础知识。
(2)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着力介绍和提供一些优秀、经典作品的录音录像带,CD、VCD唱片等,供学生欣赏与借鉴。
(3)利用校園广播有计划地播放优秀歌(乐)曲,让学生时时感悟到音乐的魅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用音乐来审美的能力。
3.充分利用宣传阵地
学校的宣传阵地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窗口。我们通过校园橱窗、黑板报、图书馆、阅览室等向学生介绍音乐知识,给学生创造成果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也从音乐家的身上汲取到许多优良的品质,陶冶情操。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教育网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外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三、实效开展,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1.拓展微型的音乐活动
这里所指的拓展微型的音乐活动是从音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发展而来的。学习完新的歌曲之后,可以建议学生把新学到的歌曲唱给自己的父母听,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表演,带上丰富的表情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这种微型的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自己,也给家庭带来了欢乐。
2.专题集体的音乐活动
此类活动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基本上以班级为单位,具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多向性、活动形式的时代性等特点。由于面向全体学生,又具有很强的德育功效。这类活动主要包括:一方面是与节庆相结合的音乐活动,另一方面是与学校的专题教育相结合的音乐活动。这类活动需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紧密合作开展。
3.张扬个性竞赛性的音乐活动
竞赛张扬个性的音乐活动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选拔音乐特长生的最佳载体,可分为两类。(1)个体性竞赛。具体做法是:在班级选拔的基础上举行校园比赛。这样的活动,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提供最佳的表现舞台,同时也进一步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磨炼意志和毅力,增强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2)集体性竞赛。为了遵循面向全体的活动原则,我们经常开展一些班级音乐活动竞赛,要求全班参与人数不少于总人数的98%,如“校园歌曲演唱”班级大比拼、校园集体舞等。
4.充满趣味性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就会调动起学生参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艺术实践中,学生的听、唱、奏、跳等兴趣得到满足,才智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我们曾开展过一个“音乐大闯关”活动,形式类似于游园:先在每个教室里设置关卡,然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和爱好选择闯相应的关,顺利通过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学生积极性很高,活动效果不错。
5.营造全员性音乐活动
全员性音乐活动在我校具有代表性的是“校园集体舞”活动。该活动是全校性的活动,全校师生人人都可以参与。学校利用每天的课间操时间,先集体学习一套规定动作,再由教师带领各班的学生,根据本班的特点编排一套具有本班特色、与众不同的舞蹈。各班在队形、动作上都有变化,在区级比赛上获得好成绩。
6.坚持服务性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不仅能让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能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发挥音乐本身的服务性功能。此类音乐活动主要包括组织慰问演出,如到福利院演出,为孤寡老人、弃婴残婴送去快乐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小学的课外音乐活动让老师和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培养。我坚信:在我们这些音乐教师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中,我们一定会培养好学生的音乐素养的。
(作者单位 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民族街小学)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素养】推荐阅读:
提高音乐素养08-09
学生音乐素养09-07
音乐教师素养08-01
音乐素养课10-17
音乐素养的培养07-26
音乐知识素养10-22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08-23
《音乐素养》教学设计09-01
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05-13
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