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育中的流行音乐

2024-09-30

音乐美育中的流行音乐(共12篇)

音乐美育中的流行音乐 篇1

笔者在初中音乐课任教多年,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上课时能不能放点流行歌曲给我们听啊?”再看看每年学校的十佳小歌手赛,常常可见孩子们怡然自得地演唱流行歌曲,而这些歌曲也确实受到了观众们的欢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所以,笔者尝试着将优秀的流行因素融入平时的教学中,现浅谈一些感想。

首先,先谈下当前的现状。笔者在任教的中学里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平时喜欢听流行歌曲,73%的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内容跟不上时代,落伍了。95%的孩子家里没有听严肃音乐的习惯,甚至是从来不听。初中三年的音乐课上完,65%他们认为可以接受严肃音乐,但如果不是上课,平时是不会主动去听的。可见,在学生们心中,严肃音乐的影响力远不如流行音乐。甚至是在一些从小接受过器乐训练的学生中,这种现象也是很普遍。大多数学生认为,严肃音乐听起来很费劲,篇幅较长,篇幅短的民歌又觉得有点过时,至于课本上的校园歌曲,则觉得牵强附会,远不如流行音乐来得动感,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就是流行歌曲朗朗上口。而且,现今的网络,电视,广播随处都可看见流行音乐的身影,这些音乐已经对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流行音乐和校园音乐教育的关系成了当前必须研究的课题。

流行音乐在国外称为POPULAR MUSIC〔简称POP MUSIC〕,国内从前习惯称为通俗音乐。它是反映时代、反映现实、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及喜爱的音乐模式和风格。更重要的,它是同中求异、在一定的规范下充分表达个人思维,发挥个人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是最符合未来人本主义的社会趋势,有最大市场占有率的商业艺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娱乐性。娱乐性是流行音乐最主要的功能。其二,通俗与大众性。流行音乐内容通俗,形式简单多样,符合大多数人的特定口味,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热烈追随。其三,商业性。当代流行音乐与市场运作密切相关,流行音乐被作为一种消费品制造出来,并通过商业运作方式推销给大众消费。其四,易变性。易变的特性是指流行音乐要不断更新形式,以维持自身吸引力。

流行音乐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赢得了无数的听众,其实道理很简单,她太接近人的思想了。从技艺高超的爵士到轻松优美的雅尼,从宣泄的摇滚到甜的发腻的港台情歌,她不象古典音乐那样具有深邃的道理,也没有民族音乐丰富的内涵,只是人们的一种更为直接的感情表达方式。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将优秀的流行音乐融入教学中介绍给学生,力图去粗存精,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并用讨论引导的方式,力图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流行音乐的发展史出发,了解流行其实植根于传统,植根于民族

流行音乐源自于美国的爵士乐。爵士音乐融合了各种音乐元素,如非洲黑人音乐,欧洲古典音乐等。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跳动的音符。它既具备古典音乐的传统,又能通过即兴演奏放松听众心灵,同时满足了各阶层听众的需求,浪漫而空灵。而现今的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更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社会需求,以获得广大听众的共鸣。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的影视音乐单元中,刘欢的《好汉歌》,就是取材于民歌《王大娘补缸》。通过作曲家及刘欢的歌唱,唱出了梁山好汉的气魄和灵魂追求。又如取材于江苏版八年级上的西藏民间音乐中的《青藏高原》和《阿姐鼓》等,不仅用了充满西藏味的音乐素材,又用歌声描绘了西藏如诗如画的风光和宗教文化,甚至追寻到了信奉佛教的西藏人的纯净心灵,在学生中影响甚广。

二、从流行音乐的分类出发,让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迁

现代流行音乐有很多种类,可谓是百花齐放,而这些种类体现了不同年龄阶层不同的生活环境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性。例如NEWAGE,这种纯音乐的宁静、安逸、闲息,在大多生活节奏快,追求心灵解放的白领中广为流传。其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班得瑞里的一些音乐。它吸收了自然届的声响,制造出空灵的气氛,营造一个都市田园或都市森林的气氛,以放松工作繁忙的都市人的神经。流行音乐中的一个门类,WORLD MUSIC,通常指与西方音乐混合了并进行风格化改良了的传统地区音乐。代表歌手很多,中国的朱哲琴,非洲的KING SUNNY ADE,东欧的DON BYRON等等,这个门类的代表歌曲有1998年世界杯的主题歌《生命之杯》,融入了热情的拉丁音乐,响遍全球。还有韩国歌手RAIN在电影《机器人之恋》中的插曲,加入了瑞典都德尔山歌的元素,表现了机器人对生命,对生活,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再如年轻人的新宠,HOUSE,从DISCO发展而来的舞蹈音乐,更是融进了latin拉丁,reggae(瑞格),rap(说唱)等流行元素,呈现出丰富的民族色彩,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证明。

三、从讨论流行音乐出发,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正面引导的例如日本宫崎俊的动画音乐,以追求环保,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的面目出现,以达到一个建设无污染的世界的理想为主要主题。这方面例子就如以反叛面目出现的punk(朋克)则是用一种更加颓废的方式,极端无政府主义的言行出现,表现现代年轻人极欲体现自我价值,先破后立的思想观念。而这种形式的音乐正好可以作为处叛逆期的青少年的讨论典型。通过讨论,以及教师从美学,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们提高辨别能力。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什么音乐,只要是能在我们感到疲惫的时候,能让我们放松心灵,洗尽尘世的尘埃,是什么音乐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美,同样能达到美育的标准,又何必拘泥于流行或传统,潮流或经典?仅以此文,发于广大同仁参考,指正。

摘要:当下中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健康的流行音乐是个关键。本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概述了目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流行音乐,音乐美育

参考文献

[1](美)斯恩.爵士乐的历史[M].

[2]百度百科.流行音乐的分类.

[3]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

音乐美育中的流行音乐 篇2

司荣秋

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都在那音乐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小学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艺术类科目,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虽然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发展规律,有不同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类的思想感情,去揭示、去描绘、去抒发、去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在小学美育教育中各具特色,共同为学校美育教育构置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音乐美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儿童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势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通过几年音乐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践,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一、唱游学习中感受美

唱游是小学低年级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它是音乐形象的反映,形体艺术的表现。泰戈尔说:韵律起着河岸的作用,赋予诗以形式美和特征。其实,何止是文学,其它姊妹艺术的美又有哪一种能够摆脱节奏和韵律的约束呢?每当学生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变化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其自身的动作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的美感,给人带来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锵,让你获得美的享受。

如:小学一年级教材歌表演《小动物唱歌》和《幸福拍手歌》。前者音乐旋律抒展优美、节奏相对稳定,其动作形态显得平稳、圆滑、轻柔、舒展大方,让学生通过表演感受强弱;后者音乐旋律奔放,节奏活泼、热烈,其动作形态则跳跃、轻快、情绪欢快激昂,呈现出欢快热烈的场面。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的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开发了潜力,丰富了情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塑造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进而在唱游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高尚品格,启发创新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从唱游学习活动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

二、歌曲学习中认识美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 “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象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唱歌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划,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句间展现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把“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壁合,相互辉映,仿佛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歌曲犹如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谱写出中华儿女一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在《国歌》的学唱和欣赏中,学生知道它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联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们可以说出许多:中国的今天、明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三百年长久的呼唤,“祖**亲我要回来”。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奋斗抗争、渴望,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香港的呼唤,让祖**亲看到《东方明珠》今天更加美丽。但是,还有一个子女日夜牵挂着母亲的心。“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和基隆港连起来吗?郑成功的子孙们面对台湾,遥想当年“雄风”。“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因此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学艺术的整合在这里发挥到了及至。丰富的歌词和优美激进的歌曲旋律大量蕴藏着美。然而,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美、感知美、认识美、发现美、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领悟学会做人的真谛。

三、乐曲欣赏中孕育美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

如器乐曲欣赏教材中《天鹅》中,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剔透的琶音伴奏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摇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当孩子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其次,另一曲选听教材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细腻的笔触,为人们刻画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乐曲显得格外优美宁静。把月落前江面甜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细致入微。从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洄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处、渔歌晚唱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联翩,犹如一幅幅清丽淡雅的水墨丹清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令人陶醉,仿佛把你带入这美丽的春江去畅想,去遨游。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美。

四、音乐活动中体验美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功能,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焕发出异彩。我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摸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比如,我在口风琴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作即兴舞蹈表演。学生通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提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五、音乐实践中表现美

音乐是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隐性的德育教育因素潜移默化相互渗透。如在课外合唱、器乐合奏排练中,因合唱队,乐队由多人组成。相互间协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奏要整齐,而且要求必须齐心协力才能表现好作品,在整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多声部的唱、奏不仅声部直体谐和,而且更讲究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美导行”在这里所产生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事实。由此不难看出,集体主义意识在合唱、合奏音乐活动中是何等的重要。相互配合协调这种显性意识正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以美育美、以美启智、以美悦情、以美育德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

综上所述,学校的美育教育应该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是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是培养人格的工具,是勾勒宏伟蓝图的色彩,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是课堂上春雨润物的悉心交融、是开阔视野的明镜。它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绚丽多彩的画卷;它能编织出美育教育五光十色的彩环;它能堆砌出美育教育百年树人的大厦;它能谱写出壮丽人生的不朽乐章.....作为学校美育传播者和奠基人的音乐教师,应该明白新世纪角色转换的道理,主动去感受、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浅谈音乐中的美育渗透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渗透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课我们不仅要传授一些音乐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作为教师要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的美感;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贯彻“以审美为核心”、以美育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亲其师,信其道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哪位教师的课堂效益就高。这不仅是因为教师课上得好,更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良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因此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很有必要。好多学生开始接触音乐时茫然无措或由于嗓音条件问题等,更需要我们这样去做。当然,我们也要有丰富的知识、精到的授课技巧,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主动去鉴赏、品味、思索。另外,教师还要有明确的美育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让学生在兴趣高昂中获得美的感受,接受美的熏陶。

二、精心设计审美情景,营造审美心理氛围,渗透美育,感染学生

音乐欣赏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对触发灵感、启迪智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意境中,真正领会作品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听赏教学时,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多媒体把录像展示画面与教师描述音乐感受相结合来创设情境,使听赏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贝多芬的《月光曲》,在播放优美的旋律时,为学生呈现奇特的画卷,让心灵在美中自由地徜徉;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曲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着洁白的羊、奔驰着的马、安静的牛……蒙古包中飘出袅袅炊烟。在营造好意境后,辽阔的伴奏出现,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音乐的美顺势也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应在宽松的环境里,让学生怀着快乐的心情,轻松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地去感受音乐中美的內涵。

三、把握学生音乐审美导向,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与审美能力

目前流行歌曲创作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作品商业味道浓重、艺术性差、格调不高,学生却往往把其误认为是“音乐艺术时代性的体现”,被音乐中自认为时尚的个性、动感的节奏和歌手为迎合所谓的个性而做出的不附和发声规律的多变音色所吸引。而对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高雅音乐反而认为是平淡无奇,毫无兴趣可言。这是由于中学生的模仿能力与欲望都很强,但心志未发展成熟,还不能正确分辨作品的好与坏、优与劣。那么,教师的引导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音乐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提供大众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从中体验到人类创造音乐的美好感情。我们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优秀作品的声音,倾听他人的声音,也倾听自己的声音。通过听高雅音乐来引导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层次与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虽然是以一定的生理条件为基础,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它还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

音乐艺术在美育中的功能 篇4

一、培养人们良好的乐感

人们倾听音乐会产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对人们的情绪、情感、理智、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影响。这一系列的音乐反应在个人身上综合体现为乐感。乐感可以理解为在生理上具有正常的听觉能力,在心理上对音乐具有审美感受能力,乐感较强的人比乐感较差的人更能领会音乐的特点,更懂得欣赏音乐,在参加音乐活动(创作、演奏、演唱)时也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乐感的具体内容包括声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良好的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力等等,它们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音乐审美教育。以音乐感而论,能否辨认一定的音高,固然有天赋的生理能力,但后天的训练是主要的,通过一个已知音后,再根据它来判断或唱出另一个音的能力,即能辨认音程的能力,需要长期的音乐教育,方能达到相当细致的程度。乐感中至关重要的是旋律感。旋律体现音乐中最重要的音调,最富有表现意义。对于具有一定的音乐文化的人来说,旋律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法则或习惯,具有特定的表现意义。如果我们通过音乐美育,比较熟悉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旋律,就能通过它达到对异国、异族朋友的感情交流。对乐感的把握,我们可以综合古今中外作品,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比较鉴赏,逐渐使自己丰富起来。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比较。比如,蒙古族的辽阔,藏族的粗犷,维吾尔族的活泼。古典派中,海顿、莫扎特追求形式结构的完整,在严谨、协和、对比和统一之中显示出对古典理性主义的追求。贝多芬赋予交响乐以人对理想的追求,体现善与恶的斗争和人对大自然的赞美。浪漫派却运用交响乐体现了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的移情作用。交响诗的出现,强化了音乐对人物、事物、情节的具体描绘刻画,把音乐的表现力扩大到新的阶段。印象派把音乐变成光、色变换以及对事物的瞬间感受,客观又冷漠。20世纪诸多流派又给交响乐加上多种现代哲学和理性的要求。

二、培养人们美好的情感

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建造完美的人格, 培养人们美好、和谐、完美的心灵。实际上,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美育之所以有建造完美人格的功能, 是音乐的艺术本质特征决定的。音乐是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体, 优秀的音乐作品包含着音乐家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对生活的真实情感以及代表人类审美理想和愿望的“善”, 美的内容又按照“美的规律”, 以音响的形式传达出来, 音乐作品以它特有的情感力量陶冶人的情操, 美化人的心灵。可以说音乐美育是道德教育最理想的途径。音乐美育帮助人们把道德教育规范变成自己内心情感的要求, 自觉与周围的世界建立和谐、美好的关系, 既发挥自己的个性, 又兼顾世界整体的和谐。例如, 多声部的合唱, 特别能激发人的向心力, 各个声部协调一致, 在这种完美和谐的音响氛围中感受到整体的理性美。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的“乐从和”, “乐者敦和”的乐教思想。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都是震撼人心的音乐精品, 它们使人们从情感上接受了诸如团结、凝聚、忘我、奋进的精神品质。音乐中这些和谐、整体的观念如果变成人的纯理性的能力, 人就会自觉地克服和战胜那些基于生理本能的自然感性和非理性的情绪, 不计个人得失, 为实现善的最高理想而奉献自己的才智, 并养成在生活中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宽容仁爱的道德修养。按照建造完善人格的目标, 在具体的音乐美育实施中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音乐教育材料的选择。作为音乐美育学习的音乐材料, 必须选择内容与形式都高度完美的作品, 除了经典作品, 还应精选出当代的各种类型的优秀作品。由于音乐美育讲究“寓教于乐”, 对当代青年人的喜好不能不重视, 同时又必须对他们的趣味进行正确的引导, 作为施教者一定要研究受教者的心理, 研究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找到适当有效的方法, 使他们认同和喜爱深刻的、精神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特别注意通过民族优秀传统作品的介绍和欣赏, 加深受教者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对音乐活动的设计。音乐美育除了音乐欣赏、个人音乐技能知识的学习, 还应特别重视合奏、合唱、重奏、重唱的训练与演出。这不仅仅是对受教者音乐技能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素质, 在这种创造美的集体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协调、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三、提高人们认识现实的能力

与其它艺术一样,通过鉴赏音乐可以认识现实。由于音乐以乐音的运动来反映现实,它不直接造成概念,没有视觉形象,只能间接认识现实。只有通过大量的鉴赏音乐活动,积累了大量的音乐知识的人,才能从中悟出道理来。例如,欣赏大量的格列高里圣咏(三千多首),你从它们单一的旋律线,无和声与对位中,从他们音程中从容不迫的上升与下降中,可以认识到中世纪人们单调的精神生活:对上帝的虔诚、专一。而欣赏大量短小的以抒情形式出现的浪漫主义音乐,从那些具有多种旋律、和声和变化的节奏、音响所体现的不同个性、丰富情感的作品,你可以看出19世纪人性解放所带来的人们徘徊、迷惘、热情、幻想等复杂的心理状态,从中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上升时期的进步性和复杂的矛盾。

如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创浪漫主义新时代,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第九交响曲突出体现出作者一生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崇尚英雄,讴歌共和,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以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为例,它第一次展现了作者的英雄主义创作思想。作品的篇幅极其庞大,情绪激愤,对这划时代的巨作,封建贵族极其反感。第一次演出时,楼座上曾发出一种怪叫:“只要停下来不演奏,我可再给一个铜板!”尽管如此,也丝毫无损这部作品的伟大光辉。全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提示英雄性格的各个侧面以及战斗的业绩。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罗曼·罗兰说这是“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材。”第三乐章,谐谑曲,音乐充满活力和乐观情绪,人民前仆后继。第四乐章用主题变奏曲写成,表现人民群众庆祝胜利的狂欢场面。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6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痛苦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而是与命运顽强抗争,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能把生命活上几千次该有多美啊!”第五交响曲就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全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主题思想是命运的敲门声。第二乐章用双重主题变奏曲写成,是战士从沉思转向行动。第三乐章,决战前夕各种力量对比,战士与人民大众逐渐占上风。第四乐章,奏鸣曲式。命运阻止不了历史前进,光明战胜黑暗。

中师音乐技能教学与美育 篇5

中师音乐技能教学与美育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唱歌课、欣赏课中美育的体会和渗透,不仅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对德育、智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学识和气质修养,达到内在美、心灵美、人格美的理想境界.

作 者:曹莉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山西运城,0440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5关键词:歌唱教学 欣赏教学 技能教学 审美

追求音乐教学中的美育风采 篇6

一、唱游学习中感受美,定型美育文化

例如:小学一年级集体舞《雁儿飞》。音乐旋律舒展优美、节奏相对稳定,其动作形态显得平稳、圆滑、轻柔、舒展大方,显现出学生从小要学习大雁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本质。学生在律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高尚品格,启发创新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从学习活动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美育文化在此定型。

二、歌曲学习中认识美,美育传情

例如歌曲欣赏教材中《让我们荡起双桨》,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到了那种嬉戏、玩耍的场面。

三、乐曲欣赏中孕育美,美育传善

乐曲欣赏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例如器乐曲《天鹅湖》,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当孩子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联翩。

四、音乐活动中体验美,美育怡心

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例如,竖笛课教学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篇7

在以前的社会中, 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凭借着音波的震动而产生的声音, 是审美意识的表现。音乐教育也属于文化的一种, 能使人产生美妙的感觉, 陶冶人的情操。它的主要的特征有:

(一) 情感性。音乐是一可以抒发感情的艺术。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 只要用心投入, 就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现在很多的大学也都开设音乐鉴赏课,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气质, 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情感。在艺术欣赏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富有情感, 如果缺少了情感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 所以说, 音乐教育是否成功, 就要看是否投入了情感在里面, 因此, 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 要判断这首歌是否好听, 能否引起我们的共鸣, 就要看这首歌是否有感情在里面。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 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来产生积极思想, 对人生的感悟或许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 技能性。在音乐教育中, 技能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 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话, 那么对以后的音乐学习就会增加困难;音乐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 音乐教育应该强调对技巧的学习。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 在疲惫的时候, 听一下舒缓的音乐, 就可能会感受到舒服一点;在很烦躁的时候, 听一下安静的音乐, 就可以放松情感。所以说, 音乐是可以给人正能量的。

(三) 形象性。艺术是具有形象的, 如果艺术中缺少了形象的话, 那么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了。因此, 在教授一门艺术的时候, 一定要讲解其具有的生动形象性, 在此基础上, 才能真正地理解艺术的要素。音乐的艺术形象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东西, 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 那么它所代表的事物就相当于是其中的感情, 这样抒发的感情可能会更具体一些。音乐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 我们现在都能够接触到音乐, 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存在音乐。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核心是让学生们拥有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让同学感受音乐的律动来感觉到美的存在, 感知生活的美丽, 让人们在无形中接受着美好的事物, 通过在音乐上感受美, 从而在生活上创造美。

(一) 树立审美的意识, 以美现真。音乐是通过对人们视觉上、听觉上的冲击来达到传播某种精神、某种社会现象的目的, 激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快节奏的社会过程中, 人们往往过于追求效率, 却忘了追求生活的质量, 失去了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更别说去创造美的能力。听音乐是人们想要放松时的重要工具, 人们在歌声里体会到美丽的存在;人们在歌词里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让人们对于生活更加的充满希望、期待。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 已经与人们生活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因为音乐, 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美丽, 发现美的存在, 在音乐中尽情的享受, 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因此, 音乐教育可以树立人们的审美意识, 以美现真。

(二) 提高良好品质, 以美积善。音乐非常具有感染力, 音乐通过音乐人的编写以及专业歌手的演唱, 以良好的表现力对社会的某种精神进行传播, 让人们接受着社会的正能量。音乐教育是老师通过传授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技巧来培养人们的情操, 人们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力量。比如常回家看看、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等歌曲教育了无数的人, 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优秀传统精神。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 让人们拥有音乐技巧, 而是让他们发现社会的美好、生活的真谛。

(三) 激发创新思维, 以美激智。科学认证, 人们的脑袋分为左脑和右脑, 左脑是人们的数据模拟库, 通过对某种数据的分析, 来达到思考的目的。左脑发达的人, 对于数据就会特别敏感, 脑袋运转速度也会比一般人更加快。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对音律、音韵等等的识别来使人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 长期下来, 可以培养人们思考的能力, 激发人们的智力潜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音乐是人们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选择之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方面的表达能力, 因此, 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与道德修养、开发人们的大脑。

摘要:音乐教育所产生的美育功能是一种美妙的情感, 其中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从音乐教育中能够抒发美好的感情, 培养审美意识, 这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功能,感情

参考文献

[1]刘冰.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J].文学教育 (中) , 2010 (02) .

[2]谢聪.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J].科技信息, 2009 (35) .

[3]谢聪.高师音乐教学方法研探[J].科技信息, 2008 (34) .

音乐美育中的流行音乐 篇8

1 音乐教学在美育中的地位作用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特征是形象性和情感性,而音乐教育正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美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正确审美观点,也是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音乐是通过音响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音乐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作品的鲜明艺术来诱发学生情绪,引发美感,产生共鸣的,同时,音乐也具有形象性,有一定的描绘功能。学校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充满情感的形象在感情上打动学生,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的;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歌声和形式多变的伴奏去打动学生的心菲,使音乐教育成为美的享受,善的陶冶,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而音乐教育正是促进这种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鉴赏、理解、表现和创造力,也就是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而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强音乐实践,加强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促进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

所谓音乐的感受力,就是对音乐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是通过联想、反映、共鸣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去感受旋律,节奏及风格等组合而成的音乐美;而所谓音乐的理解力,就是理解音乐艺术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形式,包括音乐语言,如乐句、乐段、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当学生理解了音乐作品,便自然而然地透露出自己的感情,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抒发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如在中国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教学中,第一部分抒情性较强,富于歌唱性。音调恬静、平稳,演奏时产生的波浪般音响效果那么优美,足以荡人心胸,使人联想到陕北的山川地形,梯田的错落有致,一幅优美动人的山色。通过音乐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巧妙细致的引导,并充分利用声相的有机结合,使每一节音乐都能增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

音乐的审美能力,就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她主要是指对音乐作品内容的好坏,健康与否,具有鉴别的本领,这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可以通过长期的艺术熏陶,培养自己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通过音乐教育,能使人有一副“音乐”的耳朵,它能在暴风雨中感受力度、速度的威慑,或人与恶势力拼搏的种种感受;在充满噪音的闹市中发掘到人生的某种体验。从而培养受教育者坚强的意志,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树立顽强的自信心,增强其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助人为乐,造福社会的高尚情操,使其在未来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进而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的。随着当代科学教育的发展,美育己成为当今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以实施美育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思想,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传授审美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对于音乐教育来讲,这是音乐审美教育。

2 如何进行音乐教学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门必修课。培养学生感受音乐,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才是音乐教育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2.1 培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教育中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提出要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在这一点上说,没有哪一科像音乐有优势,因为一般来说谁都有音乐的天赋,关键是这种天赋能否被后天激发起来看音乐教育的全部教学活动是否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2)营造音乐情境实施愉快教学。情境教学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易于产生感悟的共鸣。(3)多元化丰富教学的内容。音乐教育不单纯是教学生识谱,必须多元化丰富教学内容,学生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2.2 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做到以音乐的美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他们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并在真、善、美的连通和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行。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可以利用有乐与无乐或激扬乐与幽怨乐等的反差,来唤起学生对音乐或不同音乐美的认识。(2)注重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知。一个音符,一种乐器或一个节拍,一段乐曲都有其特有的展示音乐美的方式和内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之后,引导他们感知其中的艺术价值和魅力。(3)注重学生对音乐美的悟知。音乐的价值所在于它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悟和有所得,从而使人表现出一种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素养。

3 培养学生音乐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创新教育一直是音乐教学的薄弱环节,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把音乐创造仅仅片面地理解并实施为了一种专业创作层面,而忽视了音乐创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也更为基础的内涵;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潜质,而这种能力与素质是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它并不神秘,并且尚待开发。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很好地培养和激化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开放式教学就是力求从形式到内容,在师生和谐互动的基础上,充分和自由地发挥和展示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一种不拘一格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故事和歌曲间的相互演绎,训练学生改变节拍和旋律以转换的学习方法等。都将给学生以想象和表现的空间,让学生能插上自由的翅膀,尽情地展示自我个性。

摘要: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正是通过唱歌、欣赏、演奏乐器等教育活动来培养青少年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美的爱好和美的表现的。

音乐美育中的流行音乐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美育功能

教育的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加强素质教育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向新世纪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发展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根本任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培养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1 9 9 5年,原国家教委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在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其中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作用。在此基础上,教育部1 9 9 8年经第一次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讨论,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下来,教育部在(意见)中提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发展全面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加强美育是青年自身素质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客观规律的需要。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好途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为2 1世纪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有着重要意义。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通过艺术新式表现人类文明的人文科学。

音乐教育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尤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有直接促进作用。

提高审美素质,突出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音乐教育审美教育是核心,涵义: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高度重视美育,都应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主要目标。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

在音乐教学的诸多功能中,它的美育功能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最为直接和重要功能,因此,在教学中,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来培养学生综合审美素质。

美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怎样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知识,审美情趣,教师如何按照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发挥音乐艺术以情动人,以美感动人的特殊功能。

教育这种唯有人类社会才有的现象是人类自身价值的继承发扬和全面发展而存在的,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将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巨大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提高审美能力。学习音乐知识,正确欣赏音乐。就拿一堂音乐欣赏课来讲:高校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欣赏课来完成的,因为音乐欣赏课能在最大程度上补充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辨别音乐审美能力。如何上好这一堂欣赏课,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告知学生明确音乐课的重要性,学习音乐对于自己的审美能力,人生创造创新的素质能力有着一定的帮助。音乐对人智力的开发是有帮助的。这是有科学依据的,音乐教育直接作用于右脑,而右脑在人的大脑工作中又分管创新和形象思维。创新发展也是现阶段全面发展所需的一个重要能力条件。中外许的的例子都能证明。历史上许多的优秀人才都与音乐有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关系。我们熟知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除去自己专业的成就,他还是一名小提琴手。提到这一能力爱因斯坦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

第二;还有时间上的紧迫性,虽然大学生在以往基础教育学习中也以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但完整的鉴赏音乐作品能力,较为复杂的判断音乐性质能力,还需在这一阶段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使自己能学到具备这一能力。但除去音乐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很难有时间再来系统的完整的,在老师的讲授帮助引领下来学习音乐,感悟音乐。

第三;加强文化修养的必要性。欣赏音乐要有三个阶段,官能,感情,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是悦耳好听,是较低层次,比较肤浅的欣赏。要对作品进行比较全面的理解。就要进行感情,理智的欣赏。要达到这一目的,除去一些专业知识,还必须加强文化修养。如,;面对作品你首先要了解它作品的时代背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道到失败,封建王朝复辟,整个欧洲一些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遭到镇压的背景下创作的。要了解作品,必然你要对这一时期知识进行学习。你才能完整的了解,作者通过作品来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境界。在欣赏洗星海的《黄河》同样如此,这是达到欣赏目的必要的学习,也是前提。其次是要对世界各民族的地理,民族特征,要学习加强,不同的时期造就不同的音乐,同样不同的民族,地理也造就不同的音乐。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植根与民族音乐传统,具有各自民族的特征。其次是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音乐语言。它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到音乐情景中。

第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人为本,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一起去聆听,去欣赏作品。先让学生自主的去感悟感知作品,再与学生一同去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让学生鉴赏者,做大胆的去想象去联想。培养他的创造力,不要预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框架,让学生勇敢的去说,大胆的去联想,去与作品产生共鸣。把素质教育具体的落实到课堂中。

美育教育任重道远,高素质的人才,正确的审美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高职院校这一最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学习为这伟大的事业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音乐素质教育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孔繁洲2000.1

《中外名曲鉴赏》华南理工出版社李茵罗金燕1998.4

《音乐笔谈》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岚清2004

音乐美育中的流行音乐 篇10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蕴涵词曲作者的情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 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方法, 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 引导学生通过视、听、思、唱等多维度、全方位学习音乐, 在欣赏、想象、学习中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感染、震撼, 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功能和效用, 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进程。

如今的小学音乐教材都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有许多非常适用于小学学生的结构简短、节奏欢快、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材里的这些优点, 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在现如今的音乐教学中, 很多教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优秀的教学经验, 如:运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用律动和表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游戏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欲望;创设教学环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作品魅力;用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等等。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 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唱歌学习中创造美, 感受美, 以美塑情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调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唱歌是小学低年级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歌曲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它是音乐形象的反映, 律动的表现。每当学生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变化时,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随音乐产生律动, 这时学生自身的动作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的美感, 给人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和谐感受, 让你获得美的享受。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

有一句话说的好“趣味无争辩。”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 不喜欢什么音乐都是因人而异, 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但是不能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匮乏等原因的局限, 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这时就应该通过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小学的音乐教学应有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责任, 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 对所有时期的音乐都应该有所了解和欣赏。教材中安排的国粹京剧、民歌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教材。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 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从审美情趣来看, 学生喜欢新颖、多元的音乐风格。作为教师, 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音乐, 更应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让孩子欣赏更多外国歌曲。例如, 我在教唱五年级第六单元“告别时刻”中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时, 我创编了以“我是导演”为主题的音乐活动, 以《友谊地久天长》作音乐背景, 让学生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导演一个毕业典礼上与好友分别的场景。就是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想象, 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协调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 将场景、人物、情感、音乐融合起来, 让学生尝试用音乐去阐释心理、阐释情景, 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制, 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喜爱它!

这个设计非常煽情, 非常生动, 视觉和听觉都获得了美感, 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 最终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当然, 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 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 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 扩展音乐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陶冶美育情操

小学阶段的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比较弱, 而且好奇心与模仿能力特别强。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心态扭曲, 迷失方向, 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身心, 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音乐教师应当认清自己身上的重任, 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 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的内外活动, 通过听、唱、讲、跳、演、比等教学手法, 让学生体验每一个作品的美感和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 陶冶美育情操, 提高音乐素养。

总之,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不但要加强专业音乐知识的学习, 还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渗透美育教育能够设计准确, 达到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的最终目的。

摘要:如今的小学音乐教材都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实际上艺术教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完善了人格, 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在艺术学习中, 随着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说,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美育,创造,音乐教学,音乐素养,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1

一、理解歌曲情感美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情感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美。例如,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可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情感,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如《卖报歌》是聂耳于1933年创作的优秀儿童歌曲,深刻表现了旧社会报童的痛苦生活,但同时又表现了报童们对明天充满了希望。篇幅虽小,却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社会实践题:“请到你家附近的报摊上看一看,卖报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现在看不到小朋友卖报呢?”学生们思考片刻后,各抒己见,准确地表达,说明他们有了深刻的感悟。当学生们再次演唱这首歌曲时,一个个都在有感情地、富有表情地演唱,从他们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我知道他们体会到了歌曲中的真正含义。

二、感受旋律节奏美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最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是发展儿童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这样不仅可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还可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来练习,亦可用打击乐将学过的歌曲进行演奏,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节奏美。音乐是要用心灵的呼吸和情感的流动来感染听众的。同一首作品,由不同的人来诠释,会有不同的区别,这就是乐感的差异造成的。好的音乐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思想。如《二泉映月》委婉动听的旋律,既能给人旋律美的享受,又能激发学生对黑暗社会的忿满及痛恨;《义勇军进行曲》那催人奋进的旋律,不仅能鼓舞人民跟着共产党从黑暗奋斗到光明,又能使学生从铿锵、有力的旋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净化。健康向上,优美华丽的旋律,明朗、活泼的节奏,能给学生一种美好的寓意和幸福的遐想,让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三、创造育人环境美

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首先教师得用自身的审美素质来感染学生。音乐教师的审美素质、专业功底以及审美施教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挥与提高。在“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的今天,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应是人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的艺德、文化素质、音乐素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人的素质。音乐教师是艺术美的使者,是教育美的传播者,是学校美育园地的实施者。审美素质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敏锐的辨美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疾恶扬善、追求真理、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其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情感因素,因为任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情体验,以情感人,理在其中。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进步的动力。所以说,美育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必经之路。通过美的教育使每个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懂得什么是高尚与卑劣、光荣与耻辱。最后,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外,还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使音乐的美育渗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在音乐欣赏中实施美育 篇12

一、还原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境美

很多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境。教师可以将情境还原,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境美。那么, 如何还原歌曲作品的情境呢? 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图片, 同时播放音乐作品, 让学生通过看和听, 体会歌曲中的情境美。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描述歌曲中描述的情境。当然, 在利用语言描述时, 教师要注重渗透感情, 让学生“听”出作品的情境美。例如, 在学习人音版八年级音乐《瑶族舞曲》这一课时, 笔者运用语言和图片方式将作品中的情境还原, 最大限度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境美。师 ( 语言描述时自动播放幻灯片) : 随着轻柔的鼓声, 仿佛在夜幕降临的时候, 瑶族的年轻男女穿着盛装聚集在一起欢歌载舞。你看, 姑娘多美; 鼓声响起, 姑娘翩翩起舞。年轻的小伙子不禁走到女子旁边。姑娘们热情地发出邀请, 邀请男子们一起尽情舞蹈。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带到歌曲情境中, 学生享受着这形象生动的情境, 体会着歌曲中的情境美。由此可见, 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 还原作品情境, 能够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 让学生几乎“零距离”体会作品的情境美。

二、体会思想, 揭示作品的思想美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饱含作者的思想。直白地说, 音乐是作者传递思想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人们通过聆听和欣赏音乐, 走进作者, 感受着它要传递给人们的思想感情。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音乐作品, 它们在风格、节奏、曲调、题材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但都饱含思想, 具有重大审美价值。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 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作品思想, 揭示作品主题, 促进学生体会作品的思想美。例如, 在学习人音版七年级音乐《彩色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爱我中华》这些作品时, 教师可以从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等方面入手,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些歌曲中无不透露着强烈的爱国主义, 歌曲激昂, 亢奋人心, 传递着爱国的正能量。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欣赏歌曲作品, 体会歌词, 升华思想, 细品歌曲中的思想美。

三、激发情感, 感悟作品的情感美

有人说, 欣赏作品是情感的艺术。的确如此, 音乐作品中饱含情感, 其情感的丰富和细腻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无论是对于生活、对自然、对祖国等的情感, 都具有无穷的审美价值。那么, 如何激发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呢, 以让学生感悟作品的情感美呢? 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运用电教手段, 渲染情境, 直抵学生内心, 触动学生心灵。例如, 在学习人音版七七年年级级音音乐乐《《中中国国人人民民解解放放军军进进行行曲曲》》这这一一课课时时, , 笔笔者者运运用用视视频频, , 将将人人民民解解放放军军的的形形象象直直观观呈呈现现在在学学生生面面前前, , 取取得得很很好好的的效效果果。。这这首首歌歌曲曲作作品品以以雄雄浑浑美美妙妙的的乐乐章章, , 抒抒发发爱爱国国情情怀怀;; 以以威威武武文文明明的的形形象象, , 展展示示盛盛世世风风采采。。但但是是, , 由由于于很很多多初初中中生生一一出出生生, , 生生活活条条件件就就十十分分优优越越, , 因因而而无无法法想想象象以以前前解解放放军军的的革革命命的的艰艰难难, , 因因而而也也无无法法领领悟悟其其坚坚定定不不移移的的革革命命精精神神。。为为此此, , 教教师师利利用用解解放放军军英英勇勇作作战战的的视视频频片片段段, , 深深化化学学生生对对解解放放军军的的理理解解。。观观看看视视频频后后, , 学学生生很容易体会到歌曲中的情感, 从而深深感悟作品的情感美。

四、引导想象, 体验作品的创造美

文学作品中, 很多作者喜欢“留白”。音乐作品中, 很多作者也会运用一定的留白艺术, 激发学生无限遐想。因此,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欣赏作品, 边想象, 边创造, 亲自体验作品的创造美。例如, 在学习人音版八年级音乐《春江花月夜》这一课时, 笔者大胆引导学生在欣赏时发挥想象, 以亲自体验创造之美。《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典乐曲, 乐曲中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鼓等春江迷人的景色。但是, 不同的人在欣赏这首乐器时, 眼前浮现的画面不尽相同。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利用绘画的方式描述出歌曲中的景色, 创造出更多的美。江楼钟鼓、月上中山、花影层合、水深云际、回澜拍岸, 学生随着乐曲的变化、跟着自己欣赏音乐的感觉, 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美景。欣赏不再是纯粹的欣赏, 而是转变为学生融入其中, 创造美。

五、运用比较, 感受作品的鉴赏美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鉴赏之美。事物因为有了对比, 其美的一面会更加突出。例如, 在学习人音版七年级音乐《友谊地久天长》这一课时, 笔者运用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鉴赏歌曲, 从对比中鉴赏出不同演唱方式, 给人美的感受也有所不同。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演唱方式的《友谊地久天长》; 其次, 等歌曲播放结束, 引导学生对比鉴赏: 想一想哪一种演唱方式更适合表达歌曲情感? 对比歌曲中的音色 ( 男生音色, 女生音色如何) ? 你更喜欢哪个版本的? 为什么? 通过对比鉴赏, 学生对歌曲有了全新的体会。由此可见, 在运用音乐欣赏课实施美育时, 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教学,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 从而挖掘出鉴赏之美。

总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怡人的学习环境。只有在怡人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才能把欣赏当成一种享受, 从而挖掘出作品的情境美、思想美、创造美、鉴赏美, 达到美育效果。

摘要:“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意识”, 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 从目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来看, 很多教师忽略利用欣赏教学实施美育, 而是单纯地让学生无目的地欣赏音乐, 因而音乐欣赏课成为了“催眠课”。为此, 教师必须改变观念, 有效利用音乐欣赏课, 实施美育, 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结合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实例、音乐教学特点, 深入分析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渗透美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美育

参考文献

[1]胡君英.关于音乐鉴赏教学的一点美学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 2010, (01) .

[2]毛由云.新时代背景下笔者在中学音乐美育过程中的点滴心得[J].安徽文学, 2009, (08) .

上一篇:阑尾炎伴糖尿病患者下一篇:SCR烟气脱硝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