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美育中的作用

2024-07-30

教师在美育中的作用(精选12篇)

教师在美育中的作用 篇1

一、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般来说, 大家会将美育和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等联系起来, 但无论如何, 美育终归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美育的研究需要通过实践脱离形式的束缚, 从而产生系统的理论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音乐教育自身的美育特征开始得到我们大家广泛的认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特别注重美育的发展, 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艺术史、文学史的讲演, 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 不知不觉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蔡元培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 他在德国期间自己学弹钢琴、拉小提琴, 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 后来他发现德国和法国都非常看重美育。

事实上, 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德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思想、社会认识、理性思考进行引导和改变, 但这其中难免存在思想不统一等问题, 更多时候会遇到学生的抵抗情绪, 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音乐教育则可以通过爱国歌曲、音乐剧、歌舞剧等艺术形式, 经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吸引, 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 应当使他们在自我的感受和熏陶中, 激发内心潜在的情感, 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感到精神愉悦, 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熏陶。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施教者须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强化美育的美感功能, 调动自身强烈的情感体验, 深化和创新教育手段和内容, 逐渐构成完整的美感动力体系, 以美特有的磁场和无尽魅力, 对受教者进行长效激励, 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而智育与音乐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智育无疑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进行智力的开发, 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使其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和技能。新时期的智育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 它被重新定位, 其职责变成在传授技能和文化的基础上,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态度, 以及创新思维、拓展视野, 努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人们往往都有一套惯有的思维方式, 有的倾向于感性, 有的则倾向于理性, 而音乐教育往往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建立一种更具逻辑性的思维能力。音乐有很多表现形式, 拿钢琴艺术来说,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 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学生在学习曲目演奏的时候, 必须先在自己的意识当中还原前者所要表现的内容, 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 达到刺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一这过程中完成对审美的认知, 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 更高水平地将前者的作品演绎出来。

同时, 音乐教育不会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授课, 需要其他音像资料一同进行, 如歌唱需要有歌谱、伴奏、音响等条件作为前提, 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上感觉和想象的多重吸收, 从而能够直接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或艺术家都曾受到过音乐艺术的良好熏陶: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可以演奏钢琴和小提琴,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写出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这显示出音乐艺术能够充分发挥和创造人内心的原始冲动, 很好地培养了人们的创造力。

可见, 美育不仅能凭借优美感人的审美形象, 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激荡, 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还能够促进他们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的提升, 启发其心智, 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活动, 目前看来, 大力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本内容。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道德修养、文化与技术技能、探索精神等为内容, 是一种科学、全面、综合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用蔡元培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 纯洁的人格”。这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和科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等同的, 因为人人都有一颗追求美、喜欢美的心灵和无限追求美的权利, 如果将这种美的标准加以合理的引导, 将会对培养受教育者人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是最为独特也是最为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 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能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内心的愉悦, 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的技巧和理论, 而且在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他们锻炼自己的创造和实践能力, 同时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合唱教学为例,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 听到周围的声音变化, 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主动去寻找美的声音。不仅如此, 在自己亲自参与指挥和排练的过程当中, 学生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默契配合, 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对合唱曲目进行改编和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按照自身的喜好对原有曲目进行改编和二度创作, 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上种种能力的体现还表现在器乐合奏、音乐剧、舞剧等音乐艺术形式上, 这都与高校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 《孟子》中说:“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故教育本身应该是愉快地进行, 素质教育本身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乐教的精神, 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它可以表现为学生走在林荫小道上戴着耳机边听歌边体验周围的美丽环境, 其身体自发的愉悦起来, 也可以表现为某间教室几个学生坐在一起排演节目, 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 这都是高校内随处可见的。有了愉悦的审美情趣和轻松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就会更加彻底, 所以音乐教育能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审美享受。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在增强学生自信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 通过舞台的磨炼, 自信心可以得到不断增强, 会慢慢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 对面前的任何未知事情都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退缩, 配合德育和智育对学生的教化, 能够培养出学生更强的历史使命感, 勇于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和谐问题, 对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有莫大的帮助。

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一种教育途径, 更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要长期进行, 应当视之为一种终身的教育模式。随着时代发展, 学生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高, 可见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长期熏陶, 通过这样长期持久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官刺激, 一定能为其综合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 音乐教育的美育教化也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强弱之分, 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教学, 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加以适当引导, 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 教师应当系统地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 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美不断提升和调整自己的状态, 从而确立起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 在高校教育模式中,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良好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音乐教育深深地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它特有的美育功能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以及人格的养成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修养非常重要。抓住音乐教育的特点, 以发挥音乐教育美育功能为目标, 努力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 对高校素质教育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耿家林.论音乐教育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24) .

[2]蔡元培.美学与人生[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

教师在美育中的作用 篇2

【摘要】在阐述美育、素质教育定义的基础上,总结了美育的特 点及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 进而讨论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美育

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 ?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 “遗 传素质。

《辞海》写道:

“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

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 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 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①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

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 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 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 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 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 确解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

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 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 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美育和素质教育

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 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 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只关注考试得分的多少,忽视内在素质提高的倾向。哲人曾经说过: “

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

确实,一个技术高超而道德素质败坏的人不仅不能帮助社会进步,有 时候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人的素质 构成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素质提供了人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后天的 素质教育能够影响先天的素质,发展先天的潜能,使人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提高和完善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 心理素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指出: “

实施素质教育 ,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

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者和接班人。”

二、美育的特点

首先它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是 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其次,美感教育还 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 返的。其三美育是不可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于内,从内心 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美育的过程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 且是通过愉悦来激励。也反映了美育对成就全面发展中的人的作用。

美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具有陶冶 性情或泄导身心的作用。美育作为一种自由的教育,其自身是既遵循 客观规律又超越客观规律的,它要达到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最 高的精神境界。它能调节身心的矛盾,使之臻和谐。

三、美育在素质中的作用

美育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 发展的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的目的乃在于培养人,具体来说,美 育使人精神上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 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美育教育的目的,最后还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所谓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 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 娱乐。就是要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 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一)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列宁说过: “ 没有 „

人的情感 ‟

就从来没有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

爱因斯坦也说过: “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他的情感、思想和 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

。康德认为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 梁。革命导师毛泽东为我们制定的标准是 “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 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人的行动总

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审 美教育活动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艺术的审美活动尤其如此。美育通 过 “

寓教于乐 ” 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净化,从而情操得到陶冶。

(二)美育能够促进德智体教育的发展

如上所述,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存在于德智体的 教育过程中。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实施素质教育的关 键,就是要将德智体美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 育,它冲破了以往各种不同的教育间的鸿沟,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 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 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三)美育具有激发思维能力的功能

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互 相启发、互相作用、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它 是指用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美育是将人类世代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教 育客体进行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其初步的、低级的感觉、知觉、表象发展为艺术审美的、形象思维的直觉。审美直觉具有直观性和感 性形象性等一般直觉的特征,同时,它又是积淀有高度理智的高级意 识活动。爱因斯坦终生热爱音乐,在他看来演奏小提琴远比解开一道 科学难题更有价值和意义。他就是在理性和感性相互完美交融的时代 中,完成了相对论。舒伯特从莱斯塔勃的诗歌中产生《小夜曲》的创 作灵感。这都是美育的功劳。

(四)美育能提高人的身体心理素质

从美育特征上看,美育在调整人的身心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 作用。它通过调节人的心态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学生通过参加审美 教育活动,以快乐的情绪化解紧张的情绪,以愉快的心情化解不正常 的情绪。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增强其承受挫折的 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五)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包含人的自主意

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 会要依靠人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正面临着知识 经济的挑战。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德智 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懂得美 学和审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 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成功,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 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 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山水画的意境 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学校美学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 和支持。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学生美 的思想,美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 的情操。从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改善德育和美育的 薄弱状况,为造就 “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 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3

一、培养审美理念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审美理念,以一定的审美媒介感染受教育者。对于审美的教育理念要从小抓起,一旦孩子长大成人后再去接受审美教育,原有的审美观念会被固化,很难发生改变。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我们可以根据人的穿着辨认出人的地域,这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受当地的风俗习惯影响较大。但与此同时,美育也贯穿其中,如果一个孩童从小接受审美教育,能够从小感受美、鉴赏美,把认为一切自然界美的事物表现出来,并去感染身边的其他人,让其他人也接受他的审美观念。久而久之,人们的风俗、传统、地域等都会随着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久而久之,随着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况且美育不能仅拘泥于美术技法训练,还应该具有“创造”的属性,要以提高孩童的审美能力为最初的原则,培养孩童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去提高审美理念。而不是一味地从学校美术课中取得。学校的美术教育只是起到引导孩子如何去发现美、感受美,教会孩童养成细心观察美的习惯,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美则还需要自身不断地与美的事情相互接触。

二、美育的意义

美育不是学画画、练钢琴、跳芭蕾,最后统一去考级,美育不是拿了多少证书,就可以把某种艺术形式掌握熟练。在生活中,美育不是打扮得成人化、低俗化,如很多电视台儿童模特舞蹈比赛,让孩子们化着浓妆,穿着不合年龄的服饰,反而是严重的美育不足,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美是活着与生活之间的区分线。每个人都活着,但是有的人活得舒服自在,有的人活得空虚寂寞,而美育是感受、品味;是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可以使人们活得更有趣、更自信、更舒适、更幸福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班主任认为女生留长发是耽误学习,就要求班级里的全部女生把头发剪短,用这种方式剥夺了我们的审美观念。这个经历让我深感困惑,为什么我们追求功利物质的东西,远远大于对生活的热爱。要靠牺牲美而去争取物质的东西。学习成绩分数、乃至职位、名气、待遇,往往是阶段性的、一时的。而拥有发现生活之美的眼光,拥有热爱生活之美的能力,则是一生的,是从孩童时期可以伴随到老年的。

我们现在一直强调要幸福生活,幸福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关于美的享受,甚至可是说是最核心的地位。也就是说,一身得体舒适的衣服、一本文字优美故事动人的小说、一部画面精致情节曲折的电影、一曲委婉动听的歌曲、一场动人心魄的话剧,甚至是一餐自己动手做的美食……这些,都会让生活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可以这样说,儿童有了美的修养后,在他长大以后,在同样的经济条件、同样的社会地位之下,他的生活品质会比别人更高。这是美育对人生的最伟大意义。

然而作为儿童,设想我们养育的孩子,将来也会成为孩子的爸爸或是妈妈,他们将如何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设想我们养育的孩子,将来成为一名建筑师,会如何设计建筑可能会伫立百年以上的建筑;设想我们的孩子,将来是如何规划一个城市,一幢别墅,如何规划一个产业。

是的,我更加相信那句话:“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对于美育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每个孩子从起跑线开始,就在孩童的心理埋下美的种子,等待美的发芽、成长。要美结成果实贡献我们的社会,提高生活的品质,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 篇4

一、美育的特点及作用

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高职生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美和审美感受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善于发现美并对其加以运用,实现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

1.美育的过程是一个具有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它能够实现对人们心灵空间的拓展与关注。这一层面的教育,主要是引导高职生对其人生价值进行思考,去规划自己的人生,探讨生命的意义,塑造和提升个体的社会人格和精神世界,使其能够超越现实,摆脱功利主义束缚,面向未来,把握生活、把握自己。

2.美育具有以情感人的特点。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美都无法与特定的形象分开,不同的形象可以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的感受。理解任何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在形象的陶冶中,受到教育。

3.美育不同于呆板的应试教育,而是通过自由、愉快、给人以启迪的方式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是以愉悦的学习代替传统的说教,把教育和审美有机统一,使人既得到教育,又在情感上感到舒畅。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能激发自身美的感受的对象,在体悟过程中使情感得到锻炼、思想得到升华。

二、高职生的美育实施现状

近些年,多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活动在各大高职院校蓬勃发展起来。美育的实施途径也变得更加广泛,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将美育的思想渗透到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上具有交融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美育的内容更加充实,美育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二是开设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审美教育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的感染,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三是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举行学术讲座。专家学者不仅仅能够带来丰富的知识,其自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带给人没得感受,学生在折服于其渊博的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其言行美的熏陶,个人素质得到了全方面的提高。四是创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学生在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构建健康人格、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五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教育,而是渗透于各个学科中的一种人文素质的熏陶和培养,应当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挖掘各个学科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

三、高职生美育的实现途径

美育可以把书本上的各种知识、人生经历以及产生的社会经验有机的整合起来,潜移默化的对人产生影响。但仅有知识和阅历却没有美感的人是无法完整发挥知识和经验的综合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体会个人和集体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提升自我价值。从教育方式来看,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除了应该有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有阅读、体验、活动等多种教育方式。要丰富发展各种美育手段,提升高职生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从而唤起本性的力量和对各种知识、经验的整合。

1.美育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天赋,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高职生依照自身的喜好来自由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的多种多样的美育途径,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引导,为学生获得符合自身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为了确保高职美育工作高效有序的发展,在开展美育工作前,首先要对高职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他们准确的认识自身的优劣势,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其获得成功的信心。其次,要设计出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最佳发展方案,使其自身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探寻符合其个性发展的领域,使学生自觉地归纳总结经验和不足,激发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主动性。

3.建立个性化评价体系,制定综合性的评价内容。审美教育是以培养高职生具有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格为目的的庞大的教育体系,因此必须在多角度地全面地调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综合性的评价内容,以促进高职院校美育顺利实施。美育工作所取得的效果,是综合性评价的重点。。

结语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美育始终都焕发着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使其作为一种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活跃着,了解美育的涵义及特点,明确美育同德育的关系,认识美育对高职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探索出高职生审美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高职生素质教育的完善,教育效果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锦鹤.论美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

[2]王晓霞,杜娟.美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科技信息,2009/14.

[3]蔡汝震.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功效.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01.

美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 篇5

在学习学前教育学后我认为幼儿园教师需要致力于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在审美实践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健康审美态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教育应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应包括智育、德育、美育3个方面。其中他提到美者感情之理想。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美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幼儿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幼儿审美教育”和“幼儿美育”。幼儿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健康审美态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课题的实施离不开美育

幼儿园的各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音乐教育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其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内容教给幼儿有表情地唱歌并迎合音乐做出优美协调的节律动作或舞蹈动作,培养初步的音乐欣赏和唱歌、跳舞的简单技能,发展其音乐才能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

2、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包括创作和欣赏等内容。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由于它色彩协调,线条清晰,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视觉,又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幼儿对形象美好、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图片能表现出极大的欣赏欲,喜欢用画笔涂画出一些他们想象的图案来,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幼儿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所以教给幼儿简单的绘画、泥工、手工、纸工、制作玩具的技能,使他们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美术,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比如:幼儿最初画花朵时,所有孩子画的花朵几乎一个模样──“五瓣一芯”,画面单调。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经过对各种花的观察之后,再动笔时,就会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来,这时幼儿已经进入了创造美的境界之中。幼儿绘画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绘画的目的主要是在画面以外所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有助于完成视力和动作的发展,促使幼儿认知能力的成长;绘画有助于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绘画可以使幼儿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获得内心平衡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绘画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坚韧精神等等。幼儿绘画教学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完善他们美的情操和人格。幼儿绘画的过程中要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润物细无声”,保护他们的探求心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这一点对完善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

在幼儿园实习时我发现其实幼儿园的小朋友大都有绘画的潜能,并非少数幼儿所独有的能力。因此,老师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充分发挥想象力。但我发现许多老师都只让孩子画规定内的东西,慢慢地,幼儿习惯了照着别人的画或实物画,丧失了绘画的自信,画面上看不到想象和创造的东西,没有了天真,失去了个性,只剩下苍白的模仿。让孩子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教师和家长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大人们的评判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学画热情和兴趣。

我认为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应有高水平的艺术修养,能在艺术的高起点上去启迪幼儿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去丰富孩子的情感,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个性、爱好、兴趣、性格,然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能顺应孩子天性而抑制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毁掉有艺术天赋的孩子。

作为家长,也不要简单的以像与不像去评判幼儿作的画,要从其认知水平出发。从幼儿的独特视角和思维角度去评判。是不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幼儿的情感。幼儿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轻易否定幼儿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绘画兴趣。家长觉得自己“外行”,可让幼儿介绍自己的画,和幼儿共享其中的发现和快乐,以表示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保持其学习的热情。幼儿进行绘画游戏的学习一定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天性,利用他们的探求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并且开发空间直观智能、身体活动智能与个人控制感情。尽可能让孩子在各类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且茁壮成长。

3、文学艺术教育

幼儿文学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和提高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能力,感受文学艺术活动的乐趣,促进其人格的健全与和谐发展。文学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艺术,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中的文学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听故事、听童话、朗读诗歌、观看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艺术,而且可以使儿童受到美德教育,提高幼儿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形象地再现故事、童话、诗歌等文艺作品的内容,使其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4、体育

体育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形体美、姿态美的主要教育途径。黑格尔说过:“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体,是同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相似的一种艺术创造”。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幼儿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简单的体育活动中提高运动能力并促进体质的增强。幼儿园的体育教学还可以结合音乐或模仿小动物等手段进行。

5、常识教育

常识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综合知识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多了解一些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并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基础知识。由于常识教学中经常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打交道,所以应该利用常识教学对幼儿进行热爱科学和爱护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常识美教育。如游览动物园时,可以让幼儿从观看各种动物的情趣中产生,热爱和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幼儿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美育

日常生活是美育的丰富源泉,凯洛夫说过“在儿童美育中,起着重大作用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无知无觉”。创设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的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仪表美等。观察语言美,就是要指导幼儿在观察其他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同时,自己也要做到语言美。观察行为美,就是观察其他幼儿和周围生活中的人能否有礼貌文明的行为,即要做出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如尊老爱幼、重师敬长、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等。观察环境美是要指导幼儿学会对周围生活环境予以正确认识,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园的整体设计及室内外装饰,都应该注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思,同时还要注意童趣的特点。在美的环境中,幼儿心理上能产生愉悦感,有利于幼儿健康和谐的心理发展。由于幼儿的年龄小,社会经验的不足,在培养幼儿学会正确观察周围生活美的时候,要注意教育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心理接受能力,即知识是粗浅的,符合幼儿认知水平。

三、幼儿的游戏活动更离不开美育

1、重视游戏对幼儿美育的重要作用。幼儿喜欢游戏,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愉快地接受各种训练,受到生动形象的教育,可以说游戏是让幼儿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向幼儿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比如:近几年,我们幼儿园比较注重开展角色游戏,开设“美美发厅、儿童食品店、冷食宫”等游戏角,让孩子们自己选游戏角开展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要说话文雅、谦虚和气,举止大方、活泼热情、懂得礼貌、体姿健美、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启迪美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精神,为孕育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播下心灵美的种子。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发掘;作用;营造;享受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

中学语文“四环节”课堂教学的要求,中学语文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我以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全心挖掘美的作用,营造美的氛围,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愉快主动地学习并掌握语文知识。

首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都是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的“文质兼备”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挖掘各类文章包含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议论文不仅说理透彻,内涵丰富,而且环环紧扣,逻辑性强,体现了哲理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先生以犀利的论战艺术,欣赏先生在激烈的论战中游刃有余的恢宏气度。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融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为一体。如教学《苏州园林》,就可以尽情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品味设计者独具匠心的情趣。至于大量的诗歌、小说、童话等作品不仅讴歌美,它们自身就是美的结晶: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思想感情、巧妙的情节构思、和谐的节奏韵律、优美的词汇、深邃的意境等。这些作品更有利于教师用美的形式发掘美的潜力,营造美的氛围。教师除了用包含感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外,更要充分利用图片、音像等教具配合教学。这些教具能直观地展现美,让学生更容易发现美。如教学朱自清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背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低沉伤感的旋律中体会浓浓的父子亲情。而诗歌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行动的形象、和谐的音韵、或悲壮激昂或婉约忧伤的情感等,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美感,让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其次,通过学习课文,要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美

毛泽东同志说:“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不可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一篇好的文章,无处不是作者美其名曰的情感的流露,无处不闪烁着情感的火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用它来陶冶学生的情感。

教学《藤野先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与藤野先生交往和离别的情景,学生细读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离别的细节,领悟到写这些情景,一方面体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严谨治学等崇高品质,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这样,能唤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作者情感美的发现,产生心灵共鸣,点燃情感火花。

第三,挖掘作品主题美

美的主题是作者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炼生活。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挖掘作品美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美育,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如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应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精选的典型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第四,剖析人物内心美

内心描写,是指对人物的思想活动描写,能凸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教学中学语文《香菱学诗》这篇课文时,教师应抓住课文中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剖析:文章中着力描写了香菱从不会写诗到学会写诗的心理变化过程,细腻而深刻,这就让学生从人物美的内心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欣赏作品的自然美

中学语文教材里反映美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和发现教材里的美,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探求作品的美,让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自然风光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豁达的胸襟和个性。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优美的散文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美的教学可采用情景、美读法、简笔画法等方法结合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如教学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春》一文时,就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老师可先播放一着《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再现景物画面,产生身在图画中的美感:春风徐徐,嫩柳摇曳,遍地青草,百花吐艳。春的气息立刻洋溢在教室中,洋溢在学生的脸上和心中,使他们陶醉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再让学生把通过美读与想像产生的景象用简笔画表现出来。学生不仅体会了情境美,而且感受到了意蕴美,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憧憬未来,奋发向上的喜悦和力量。学生由此所引起的审美体验是十分深刻的。

第六,要通过美与丑的比较,引导学生鉴赏美

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还要使他们具备正确的审美情趣,逐步学会鉴赏美。有比较才有鉴别,要把课文表现的高尚美好的东西同卑劣丑恶的东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通过美与丑的对比,可以使丑的更丑,美的更美,让学生能分清美丑。如人物形象的比较,就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反面人物:骄横愚蠢的皇帝、媚上欺下的“变色龙”、老奸巨滑的高利贷者夏洛克……把他们的“丑”与保尔、白求恩、武松等正面人物的人格美进行对照,组织学生开辩论会或专题讲座来讨论比较。通过比较,更能使学生对“丑”由衷地反感乃至嫉“丑”如仇,更主动地追求美。

在学生感受美,追求美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让学生获得创造美的愉悦感。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指导学生练习造句(要求用多种修辞方法并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勉励自己的座右铭,然后引导学生写一两段精彩的文章并能当场有感情地朗诵,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扩写、续写练习或者即兴演讲,课后写读书札记等。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练习或者即兴演讲,课后写读书札记等。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创造美的愉悦感,更愉快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美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篇7

一、审美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研究现状述评

主要包括从整体上阐述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以及对艺术教育者艺术教育思想的个案研究。

做出整体性阐述的文章有:《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逻辑发展》 (贺质朴, 霍艳霞, 《保定师专学报》, 1999年03期) , 《中国现代美育与艺术教育理论》 (陈池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年02期) 。

关于艺术教育家个案研究的文章包括:研究蔡元培艺术教育思想的文章:《蔡元培思想理念与中国现代艺术教育》 (金玉甫,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04期) 等;研究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文章:《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述评》 (褚宏文, 《中国美术教育》1997年04期) 等;研究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的文章:《林风术教育实践研究》 (林春华,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年06期) ;研究刘海粟艺术教育思想的文章:《刘海粟艺术教育思想探微》 (丁涛, 《美术与设计》) 等等。显然, 从美育意义上研究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 反映出近二十年来针对中国现代审美教育做整体性、规律性的研究较少, 对艺术教育者思想及实践的总结和阐发较多, 总体上偏重于对艺术教育者的个案研究。而且相关论文从美育与艺术教育内在的共通性出发, 进行研究和论述, 具体对素质教育与美育关系做出辨析的较少。相对于此, 近年出版的美育思想论著对于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阐释则具有更为宏观的视野, 从慎密质实的材料出发做出清晰的辨析和深入的论述。

二、审美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意义

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全球化交流与互动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当今时代, 审美教育对人的自由协调的全面发展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实施美育的意义所在, 也是开展美育研究的价值所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1994年颁布的实施意见都明确提出, 美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的重要内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美育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 并明确地将素质教育界定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而, 确立了美育的战略地位。

理论意义在于, 美育能够拓展大学德育的研究视野, 不断丰富大学德育的体系和内容。

第一, 加强美育是大学德育的一个时代性主题。

第二, 美育与德育的有机整合能够丰富大学德育的体系和内容。

实践意义在于, 美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升华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 美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 大学美育与德育相结合, 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至关重要, 在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中国在21世纪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审美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的主要观点

1、美育是人类认识和走向文明的基本途径。

人类对古老文明几乎是通过美育认识的。开展美育教育是为了让后一代的受教育者认识并理解文明的深刻内涵。对于过去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影响孕育着新的文明的诞生。

2、美育是塑造高尚灵魂与完善人格的主要手段。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 通过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产生心灵情感的震撼, 艺术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德和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3、美育是启迪思维和激发创造的重要载体。美育对科学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和激发力。

4、开展美育活动,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5、开展美育活动,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与和谐的发展, 首先是人的素质诸要素的全面提高。

6、开展美育活动,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情感的发展和心理的调适, 本应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7、开展美育活动, 可以激发专业的悟性和灵性。

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都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的。

总之, 美育观念与思想问题。中国美育思想, 着眼于教育的完整性、着眼于人的健全发展, 具有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意义。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 首先, 大学校园里要有艺术环境与艺术氛围, 让学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艺术美。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 提升到关乎人格健全、人生完满等人生哲学的意义层次, 具有审美独立、人的自觉独立的理论意义。美育有完整教育结构的设定、健全人格培养的宗旨, 符合社会变革转型的历史现实, 即力图由谋求人的全面发展, 以推进社会的发展。

摘要:审美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对人格养成和人性塑造有重要的作用。但只是到了近代, 随着美学学科的建立, 美育才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和理论, 因此在研究上还比较薄弱。加强美育是大学德育的一个时代性主题, 美育能够拓展大学德育的研究视野, 不断丰富大学德育的体系和内容。美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升华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指出了审美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研究意义及提出了主要观点。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郝孚逸, 张居华.当代美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2.

[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3]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4.

[4]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5]易健.美学论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6]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教师在美育中的作用 篇8

一、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 否则, 就难于理解人类天才所创造的文学艺术、科学成就。如阅读一部分名著、欣赏一幅名画、看一部电视剧, 如果有一定的历史知识, 那么对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性、艺术性就会有较高的欣赏能力。再如在讲授古希腊的雕像为什么崇尚人体美的问题时, 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古希腊的历史, 使他们懂得古希腊经济繁荣是和海上贸易分不开的, 古希腊人既要应付十分恶劣的海上风浪, 又要对付十分凶恶的海盗。久而久之, 他们就形成了特殊的审美观, 认为匀称健壮的人体是最美的, 是美和力的象征, 人体就成为他们的雕塑。这样, 就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 也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了基础。

二、使学生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了美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劳动创造了美, 创造了美的世界。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 满足了人类的生活需要, 推动了历史发展, 同时人类智慧的结晶也给人类以精神的享受。如在讲授北京人从打制石器到磨制商代的青铜器、汉代的金缕玉衣、景德镇的瓷器等知识时, 使学生认识人类劳动创造了实用价值, 人类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而存在, 而后又创造了美, 即古人说的“食必常饱而后求其美, 衣必常暖而后求其丽”。这就充分体现了美产生于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美的创造者。美还表现在人民群众在实践的创造中, 特别是他们中间涌现出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天文家, 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兴亡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战国的屈原忧国忧民, 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不辱使命, 唐朝的鉴真东渡出生入死。到了近代, 由于列强对祖国的蚕食鲸吞, 就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而奔走呼号。他们中有“有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老将冯子材, 有气吞山河、光照日月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每个人都以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时代美的乐曲。他们虽早已离开人世, 但他们的美好行为却跨越了历史的长河, 为人民怀念和公认, 这种美的行为、美的价值已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使学生在美的行为中获取了向上的动力, 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刻苦耐劳、勇敢顽强、勇于探索的精神。让杰出人物的高尚情操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能使学生自觉地寻找差距, 思索有关人生价值的问题。同时, 学生也懂得了在现阶段要培养自己的美好行为, 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嫉恶如仇、艰苦朴素、遵纪守法、谦虚好学等。

三、使学生晓得美的创造属于世界人民

马克思说过:“人们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一切的。”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 世界各国人民以各自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 适足助其为恶, 无益也?”由此可见德育对一个人的人格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于学生的德育通常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 学校会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学生的德育, 这就造成了学校以教学为主、德育为次的一种现象, 使得学生不能得到更好的德育, 也就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学生。在实行了新课程改革后, 德育被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务, 应当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那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该如何把德育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呢?

一、德育从细微、小处做起

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通常是要在专用的公共机房进行授课的, 我相信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一些头疼的事情:学生上课不穿鞋套;课上吃零食乱扔垃圾;离开机房的时候不关电脑、凳子随便摆放;更有甚者把网线、鼠标线、键盘线等拔掉让下个班的学生没有办法正常使用计算机。虽然这些事情不大, 但是却能很清楚地反映出学生的素质。那么这个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就不能只是单纯地抓住某个学生略微惩处就了事了, 我们应意识到这是班级整体意识的一个问题, 学生缺乏的是对公物的爱护、负责任的态度以及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这时就应该在这些方面对学生加以德育, 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网络中的德育

前不久, 看到一份有关《中学生与网络的调查报告》, 报告中显示所调查的学生中, 有92%的学生喜欢上网, 有8%的学生不喜欢上网, 大部分的同学上网是为了娱乐 (玩游戏、聊天等) , 只有少部分同学把网络作为学习之用, 查阅资料、浏览新闻、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很多学生都在使用网络, 但是真正把网络利用起来的学生却并不多。而且平时从学生的QQ空间、微博或者论坛里我也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健康的言论, 这说明很多同学对网络的认识有误区。网络绝对创造了美的事物。由于美感认识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并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反映了人们对实践的共同要求、愿望和需要, 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如在讲授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及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卡尔纳克神庙、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雅典的卫城时, 使学生认识它们的美属于世界人民, 世界人民对他们的向往, 早已打破了民族、阶级、时代、地域的限制。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美的创造属于世界人民, 通过刻苦学习, 培养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今后的实践中创造美好的事物, 不仅是为中华民族作贡献, 而且是为全人类作贡献。

虽然美的创造属于全世界, 但也要告诉学生,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发展形态, 并有世代相袭的民族心理和民族习惯, 这一切不能对本民族的审美观产生强烈的影响。如人类在氏族部落时几乎都出现过崇拜一种或几种动植物的现象, 并作为本部落的标志, 这就是“图腾”。如中国古代崇拜传说中的龙, 有的国家则把蛇、鹰、仙人掌视为神圣之物。美也因阶级时代是一把双刃剑, 如何预防网络的弊端对学生的荼毒, 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也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该注重的一方面的德育。这就要求我们在给学生介绍网络的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就拿病毒技术为例, 曾经名噪一时的病毒“熊猫烧香” (又名“武汉男孩儿”) 是由一个武汉的男孩儿编制的病毒, 当然不可否认, 这个病毒的制造者确实是个计算机的“天才”, 但是他并没有利用这个优势造福人类, 而是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当然,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是不对的;相反, 我们也可以学会防止病毒的技术去维护我们的计算机和网络不遭受病毒的破坏, 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这又是善用信息技术的结果。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教育学生网络游戏的血腥、暴力、色情都是一颗颗的毒药, 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 但是如果我们能利用网络学习知识、了解社会, 那么无疑网络又成为了一个最好的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 提高审美情趣, 加强

《新课程标准》中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从而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去做出好的信息技术作品。同时,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合作观念, 使他们意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 也要注重知识的实际可操作性。例如在学完Windows Movie Maker后, 结合学生组织的班级主题班会, 要求学生把一定具有德育内容的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结合在一起做成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的德育短片。这个过程不但需要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 更需要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观念, 养成与他人合

在新时代下, 我们教师的任务已经不只是要交给学生知识, 帮助他们应付各种考试,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品德, 使他们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才能够使他们更好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

而异, 如我国魏晋时期, 士族子弟以宽幅高屐涂脂粉视为一种美, 而今天的人则以佩戴首饰、戒指视为美。虽然审美受时代、民族、阶级、地域的局限, 但并非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 如芭蕾、高丽乐的引进就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在引进外来文化, 洋为中用的过程中, 中国人民使之和中国民族特点相结合, 创造出了更多的民族美。如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就融合了很多印度艺术和印度风格, 有的壁画内容取材于印度的佛教故事, 有的壁画愈来愈渗入了中国的世俗人情。同样, 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也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各国的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 使美的价值建立和扩大, 也更加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和欣赏。

总之, 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对学生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引导,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使学生学会抵制假、丑、恶, 使其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 沿着真、善、美的方向阔步向前, 真正成才。

教师在美育中的作用 篇9

一、美育的概念

通常来说,美育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1.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来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的识辨能力;2.美感教育,主要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欣赏,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在内的、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美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席勒的《美育书简》。席勒(1759—1805)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家。《美育书简》最初是席勒于1793年2月至次年七月写给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克里斯谦关于对人进行美感教育的信,于1975年正式发表。席勒较系统地论述了美育的性质及其功能,认为美育是实现人的自由本性的完善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美育的思想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在中国可追溯到远古图腾活动中,在西方,它孕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史诗中。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开展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乐”就是美育,古雅典也提出教育要培养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美”的全面发展的人。中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弟子多方面的技能,孔子自己也是吹拉弹唱,无所不精。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把艺术教育和美育列为各级学校必备的课程。此后,美育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但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教育中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人类“异化”现象逐步明显。进入电子时代以后,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只培养单向型的实用型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具有很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面临新的选择是,必须“文”、“理”并重,由培养“专才”转变为培养“通才”,因此,曾一度被忽视的包括美育在内的人文艺术科学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二、美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德、智、体、劳四育的促进上,即美育可以“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助健”、“以美益劳”。

1. 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培养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

在美育的环境中,个体可以抑制感性欲求,宁静致远,保持自身尊严的高尚人格。使个体在潜在的超道德的审美境界中储备了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高尚情操,即可以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鲁迅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1)美育促进人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自由意志是伦理道德的核心。美育是以美的形象和美好事物来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并激起人的情感共鸣,使个体在感受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感染,使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在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了意志选择自由。

(2)美育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传统的德育主要是靠说理、灌输,而通过美育,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并主动参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

(3)美育促进人格的完善。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完善的人格,解决现代人格扭曲的问题。美育在人格完善中有巨大作用,席勒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指出人格完善要通过从“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提升来实现,而审美是“不可缺少的桥梁”。

美育正是使主体在进入审美状态后,达到知、情、意的自由和谐状态,在和谐统一中陶冶性情,净化个人欲念和功利,使人高尚起来。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7页)

2. 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

科学和艺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这一点在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小提琴。毕达哥拉斯、开普勒、普朗克等科学家都精通音乐。我国古代的张衡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伟大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歌德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美育是在对人的熏陶和感发中,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美育过程中渗透着理性的直观能力,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相沟通,引导人由认识走向创造,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

(1)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开发大脑的潜能。现代脑科学研究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的“双势理论”的“思维互补理论”,指出大脑两半球是有分工的、具有互补性。人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大脑右半球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时间长了不利于大脑的发育。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音乐、美术、舞蹈、旅游观光等都能活跃大脑左半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脑右半球得到休息,另一方面,由于大脑接收到更多的外部信息,通过两半球积极配合,能充分调动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

(2)从激发人的动机来看,美育可提高学习的兴趣。美育通过扩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使其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激发求知欲,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科学创造的精神。法国数学家彭加勒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是为了从中得到乐趣,而他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了,就不值得去了解。”

(3)从思维的度来看,美育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早于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幼儿是从形状、色彩和声音的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美育能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3. 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探索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础。一些科学家专心于科学研究而忽视体育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美育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助健的作用。

(1)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美育可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能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促进有益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分泌,从而增强体质和体能。实践证明,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疾病。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转引自《艺术美育》,第17页,河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一种心理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能适应社会环境,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随着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人们受功利化的影响,经常出现烦躁、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现象。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的重要课题。美育可起到消除紧张,陶冶性情的作用。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游览名胜古迹,调节人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增强适各种环境的能力。

(3)促进人的形体美,促进体育技巧的提高和完善。人的形体健美和运动技巧的形成,都必须符合美的规律。古希腊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表现了健与美高度融合的美,给人以巨大的审美感染。通过美育,学生可以按美的规律塑造形体,完善运动技巧,向着和谐、均衡、健美的方向发展。李宁练体操时,曾专心练画,后来他谈到在练画中体验到的美的感受对他的体操训练有很大启发。

4. 美育对劳育的促进作用———以美益劳。

劳育在学校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劳动技能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主动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劳动和美有着天然的联系。劳动不仅创造美,而且劳动本身就是美。美育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主动地认识劳动中的美,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努力在劳动中创造美,可起到以美益劳的作用。

工业社会以来,劳动过多地带有了功利性、强制性和刻板性。怎样改变这一缺陷,使劳动恢复本来的面貌呢?美育有着美化劳动的特殊功能。美育可引导学生摆脱劳动中的功利主义,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艺术与技术达到完美结合,从而使劳动更体现出审美价值。美育是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体验到劳动创造的美。在美的体验过程中,既可以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又可以提高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美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发挥美育的促进作用

如何发挥好美育的促进作用?笔者感到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开设美的课程。

可适当开设高雅艺术鉴赏、音乐、书法、绘画、影视评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课程的开设要科学,要精选,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 建设美的环境。

校园环境对审美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富有时代感和凝重的音乐感的建筑,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本身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人的素质也是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科学的管理教育模式,高尚品德的学生,都是美的因素。实现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应是学校建设的努力方向。

3. 营造美的氛围。

学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来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增进审美能力的发展。每年举办大学生艺术节,结合重大节日组织文艺演出、读书演讲、开展大团日等活动,以及组织旅游,组织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很好的美育形式。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实现课堂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延伸,更有助于知识的消化理解。美育活动应追求群众性,力争使人人参加,人人受教育,在校园形成热爱美、追求美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杜卫编.美育学概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郭成.美育心理学[J].警官教育出版社, 2001.

教师在美育中的作用 篇10

1 音乐教学在美育中的地位作用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特征是形象性和情感性,而音乐教育正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美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正确审美观点,也是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音乐是通过音响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音乐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作品的鲜明艺术来诱发学生情绪,引发美感,产生共鸣的,同时,音乐也具有形象性,有一定的描绘功能。学校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充满情感的形象在感情上打动学生,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的;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歌声和形式多变的伴奏去打动学生的心菲,使音乐教育成为美的享受,善的陶冶,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而音乐教育正是促进这种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鉴赏、理解、表现和创造力,也就是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而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强音乐实践,加强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促进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

所谓音乐的感受力,就是对音乐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是通过联想、反映、共鸣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去感受旋律,节奏及风格等组合而成的音乐美;而所谓音乐的理解力,就是理解音乐艺术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形式,包括音乐语言,如乐句、乐段、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当学生理解了音乐作品,便自然而然地透露出自己的感情,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抒发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如在中国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教学中,第一部分抒情性较强,富于歌唱性。音调恬静、平稳,演奏时产生的波浪般音响效果那么优美,足以荡人心胸,使人联想到陕北的山川地形,梯田的错落有致,一幅优美动人的山色。通过音乐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巧妙细致的引导,并充分利用声相的有机结合,使每一节音乐都能增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

音乐的审美能力,就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她主要是指对音乐作品内容的好坏,健康与否,具有鉴别的本领,这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可以通过长期的艺术熏陶,培养自己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通过音乐教育,能使人有一副“音乐”的耳朵,它能在暴风雨中感受力度、速度的威慑,或人与恶势力拼搏的种种感受;在充满噪音的闹市中发掘到人生的某种体验。从而培养受教育者坚强的意志,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树立顽强的自信心,增强其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助人为乐,造福社会的高尚情操,使其在未来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进而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的。随着当代科学教育的发展,美育己成为当今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以实施美育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思想,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传授审美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对于音乐教育来讲,这是音乐审美教育。

2 如何进行音乐教学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门必修课。培养学生感受音乐,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才是音乐教育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2.1 培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教育中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提出要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在这一点上说,没有哪一科像音乐有优势,因为一般来说谁都有音乐的天赋,关键是这种天赋能否被后天激发起来看音乐教育的全部教学活动是否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2)营造音乐情境实施愉快教学。情境教学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易于产生感悟的共鸣。(3)多元化丰富教学的内容。音乐教育不单纯是教学生识谱,必须多元化丰富教学内容,学生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2.2 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做到以音乐的美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他们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并在真、善、美的连通和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行。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可以利用有乐与无乐或激扬乐与幽怨乐等的反差,来唤起学生对音乐或不同音乐美的认识。(2)注重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知。一个音符,一种乐器或一个节拍,一段乐曲都有其特有的展示音乐美的方式和内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之后,引导他们感知其中的艺术价值和魅力。(3)注重学生对音乐美的悟知。音乐的价值所在于它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悟和有所得,从而使人表现出一种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素养。

3 培养学生音乐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创新教育一直是音乐教学的薄弱环节,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把音乐创造仅仅片面地理解并实施为了一种专业创作层面,而忽视了音乐创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也更为基础的内涵;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潜质,而这种能力与素质是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它并不神秘,并且尚待开发。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很好地培养和激化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开放式教学就是力求从形式到内容,在师生和谐互动的基础上,充分和自由地发挥和展示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一种不拘一格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故事和歌曲间的相互演绎,训练学生改变节拍和旋律以转换的学习方法等。都将给学生以想象和表现的空间,让学生能插上自由的翅膀,尽情地展示自我个性。

摘要: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正是通过唱歌、欣赏、演奏乐器等教育活动来培养青少年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美的爱好和美的表现的。

教师在美育中的作用 篇11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质;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人文性 健全人格 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做法。 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

2、西方古代对“人文”的解释 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

案例2:记得在《鸟语花香》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听一听这是什么鸟?看一看这是什么花?以此激发学生想象。此时,我趁“热”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潜能。“我们家乡有哪些花和鸟?”、“你看见过哪些独特的花和鸟?”、“你最想成为什么花,什么鸟?”、“如果你是花,你是鸟,你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从花和鸟的生活习性、色彩、特征等方面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产生了动手设计制作的欲望。此时,我发现有些学生似乎已胸有成竹,迫不及待地在创造自己的“花”和“鸟”;而有些同学则在座位上交头接耳、互相探讨设计制作的方案;更有甚者,茅塞顿开,灵感一触而蹴。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花和鸟、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向望。在剪剪、贴贴、画画等独特的美术创作表现活动中,同学们纷纷戴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头饰,和着《春天在哪里》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欢声笑语,展现了学生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不正是体现在美术教育中人文学习最好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吗? 

3、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美术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

案例3:在《童年的手印》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畅言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乐事、趣事、傻事。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们都轻松愉快地在泥巴上压上了自己的手印,有的同学还在泥巴上用铅笔画了起来,我问他们在画什么呀?他们十分神秘地告诉我:在画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希望将来能如愿以偿。当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再现。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

案例4:在《彩球滚滚》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废纸满天飞,环境受污染的录像。学生马上对此情此景发表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废纸是一种污染,那里的人不爱护环境,随地乱扔纸屑,使得废纸满天飞,环境变差了,一点也不美了!学生内在的人文情感一触就发,通过将一张张废纸运用新颖、独特的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纸球(有的用水彩笔、油画棒将纸球涂上颜色;有的用彩纸装饰纸球;有的将纸球放在调好的颜料中滚动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纸球等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露。并在轻松愉快的打“保龄球”,彩球拼画等游戏活动中不仅明确了环保的重要性,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创造乐趣,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美术文化的学习中,内心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地表现,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展现,并使其心灵深处扎入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

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教师仪表大方得体)、美的语言(适合学生心理,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在上《蝶儿飞飞》一课时,我播放了精美的蝴蝶标本图案,优美的《梁祝》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当我展示了各种蝴蝶的图案,演示了蝴蝶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播放了一段《台湾蝴蝶甲天下》的录像后,让其感受祖国妈妈日夜盼望着台湾的回归,从而激发学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妈妈怀抱的人文情感。 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踢踢腿、弯弯腰》一课时,先让学生随着《健康歌》的旋律,即兴展示轻快优美的舞姿,在跳一跳、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各种食品的形状、颜色特征;探究性地讨论如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吸引“顾客”的光临;合作性地一起完成“食品”的加工和改造。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并且不断地听到学生们发出的吆喝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食品店的“老板”……在自主性地了解过程中,探究性地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及参与社会性的“商品交易”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亲情的珍贵和“商品交易”时竞争的激烈,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早几年,我国有一本畅销的科学史著作《科学的历程》,正是因为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结合才获得巨大的成功,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对科学发展的史实了然于心,而且还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的震撼。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有几名学生在观看文园中的《南浔名人长廊》。当他们看到中国讽刺漫画先驱者——钱病鹤的简历时,好奇地跑来问我们:“老师,讽刺漫画和我们看的漫画书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当时,我们耐心地跟他们谈了讽刺漫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并结合钱病鹤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向他们讲述了讽刺漫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及对人们思想的抨击教育。学生们听了倍受启发,并向我们提议今后在校报、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领域开辟一个教育同学认真学习、好好做人的漫画天地。这时,我们也倍受启发:怎样利用家乡南浔丰厚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呢?从此,我们制定计划、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摄影、绘画等各种形式逐步在综合探究式美术教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参观历史名迹小莲庄时,学生们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

参考文献: 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

[2]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1版 

[3]鲁道夫•阿恩海姆(美国):《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

教师在美育中的作用 篇12

一、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美育是我国实行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升华,但同时美育也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要通过四年的潜移默化、浸润无声的教育将美的因素渗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其自然而然的行为。

1.美育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素质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等,通过人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来,具体到大学生身上即大学生能够完成某件事的能力。传统的教育侧重于智力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美育侧重于心理、情感素质方面的培养。在变化万端的现代社会,必须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出具备心灵美、高尚情操和综合素质的学生,使学生自觉地摆脱低级趣味和不健康的行事方式,实现更好的自我成长。

2.美育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指人的品德、性格和气质,健全的人格结构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而大学期间人格的养成主要靠美育。通过学校系统的审美教育,可以纠正大学生的人格偏差,如消极、悲观、冷漠、狭隘、虚荣和妒忌等心理问题,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结构。

3.美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美的教育包括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等,所以美育的知识也涉及方方面面。从全面发展来看,大学生在高校并非只需要进行专业方面的教育,美育教育能提供专业外的各学科知识,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思维广度大有裨益。

二、我国美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美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共同构成我国的教育体系。完善的美育教育体系应该将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融为一体,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我国的大学生美育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1.美育课程体系的缺失。美育课程是传递美育知识的重要渠道,但目前高校的美育课程一般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将一些简单的、少数几门艺术类课程当作是美育教育,这是对美育很肤浅的认识。非艺术类的学生只能在全校选修课中选择少数几门艺术类课程,课时少,学习过程也比较随意,很难满足学生对美育课程的需求。

2.美育师资队伍的缺失。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有相关体系的教师队伍的支撑,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美育教师队伍,往往只是相关院系开设几门选修课的几个老师。老师之间没有沟通,课程之间也缺乏联系性。美育是一个长期灌输的过程,并非几门课程、几名教师就能解决的。在数量繁多且又重要的专业课中一般都不会涉及美育内容,学生很快就把学习的少数几门美育相关课程忘的一干二净。

3.美育实践环境的缺失。目前很多高校都有相关的美育活动比如文艺晚会、辩论赛、各类运动会等,但是这些活动有着美育的形式,却少了很多美育的思想。比如学生更注重的是最后的结果,为了争得名次而忽略了对过程的享受和情感的培养。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学校可以拓展美育活动面,开展非竞赛类的美育活动,比如去孤儿院、敬老院慰问孤儿和老人,去各个行业进行志愿者服务等,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性情产生很大的触动和影响。

三、在大学中发展美育的措施

由于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还处于缺失的阶段,美育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所以要普及美育教育,必须从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加强美育理论的渗透和美育实践的作用。

1.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在基础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公修的美育基础课程,选修课中开展较专业的兴趣课程,通过讲座提升美育素质都是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采取的措施。在基础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美学原理等基础理论课程,为学生打下审美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中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如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等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兴趣发扬;在讲座中,聘请美学专业的教师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让学生更加理解美育的意义,并将其内化为自然而然的行为和思想。

2.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建设专业的美育教师队伍,有专门承担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老师。只有有了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才能对美育课程体系做出全面的规划,使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坚持和发展下去,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一方面将美育教育渗透在各类课程的教学当中。

3.拓宽美育实践途径。通过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体验美、实践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渠道让学生充分接触到科学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多种美的形式,而不能太单一化。

大学美育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完善大学的美育教育体系、推广美育教育也是目前大学亟需探索的方面。大学生也应该积极投入到美育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培养自己理想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纪春林.论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2015(8).

[2]巩琦.论美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上一篇:框架结构空间刚度下一篇: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