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表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总结

2024-07-05

教师表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总结(精选11篇)

教师表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总结 篇1

谈谈教师表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甘肃省临洮县下寨子学校王璐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轻松、愉快,和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喜欢课堂,神情愉悦的投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其中教师的表情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做教师的一定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表情是身体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种。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表情就是心灵的镜子,它能表达丰富而复杂微妙的情感,具有超凡的魅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要知道,学生比我们想象的更会察言观色,根据教师的表情猜测教师对自己的感觉。表情更具有传神达意的功能。因此,教师的课堂表情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有以下作用:

一、活跃课堂的作用。教师的音容表情,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心情。教师心态自然,和颜悦色,用一个肯定的目光,一次赞美的微笑,一个精炼的手势,都能够描述复杂的事物,表达深层的情感,使师生交流在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兴奋地、愉悦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挖掘潜能,创新学习,表达个性化见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鼓舞勉励的作用。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存在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有别,对于困惑者,教师运用适当的语言,关注的神色,期待的表情,给予鼓舞勉励,都会为学生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们的一生奠基,既能起到对学生安慰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一次学生的作业中我看到:“老师,上次作业是由于我的一时的粗心、疏忽而造成的失误,您在发作业时没有着意的批评我,而是用一种深邃的目光看着我,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充满着关注,充满着对我的信任和一种鼓舞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你这种传神达意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课堂表情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成就了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尊重。

三、警示倾听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自我表现过激的现象,对此,教师及时的用手势动作、表情、目光加以示意,引起学生的警觉,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过失,矫正言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既不伤害师生之间的情感,又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增进师生友谊。

四、性情熏陶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恳切的语言,微笑的表情,为人表率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情感等,其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课堂中,学生无不关注着老师的言行举动,神态表情,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转化与情感的丰富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触及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创设课堂情境,运用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分析问题的绘声绘色,评价学生的脸部表情、手势、目光,有效的把握好这些课堂资源,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生会通过学习、模仿、体验,入情入境,受到人文性熏陶教育,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

总之,教师的课堂表情,对于学生的知识性的学习探究还是人文性激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调控、运用好这一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智慧,精心打造丰富的课堂表情,才能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表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总结 篇2

表情可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指语言的语音、语调、语速、停顿、节奏、拉长等。非言语表情指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如目光、微笑、手势、姿态等。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从公式可看出面部表情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脸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表达出非常丰富的感情,一个人的喜、怒、哀、恐、惊,全都可以从面部表情上反映出来。从本质上说,英语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一定的表情,将信号编码传达意义,而学生则解码以获取意义。不同的面部表情、不同的眼神对学生都传递着丰富变化的信息,甚至能表达某些用言语难以表达的极其微妙的思想情感。教师讲课时呈现的任何表情都会对学生的心理、课堂气氛乃至教学效果产生某种影响。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能运用好面部表情,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师运用面部表情的注意点

首先,要贴切合理。丰富的面部表情可以使教学变得鲜明生动,达到使课堂教学增色的效果。但是面部表情的运用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合理运用,该微笑则微笑、该严肃则严肃,不能矫揉造作、乱作姿态,更不能过于夸张。否则,既不有利于教学,还会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增加学生的反感。

其次,要有针对性、确定性。教师的面部表情还要有启发性,要能使喜、乐、哀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能使学生从教师的面部表情理解老师的意图,并看出老师对他们所持的态度,从而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行为,并能使学生们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三、在教学中合理运用面部表情

据不完全统计,人的面部表情有2500多种,在这里着重探讨眼神及对英语教学有益的三种主要的面部表情。

1. 合理运用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师的眼神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是传达教学信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对眼神的艺术性运用,能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环视教室,与学生有目光交流,这使学生意识到你在对他讲课、是在调动他参与。对于后进生,亲切鼓励的目光使他们觉察到老师的宽容和关切,并乐于接受建议和批评,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后劲。如对他们流露出怀疑、嘲讽、鄙视的目光,他们就会意识到是在嫌弃、看不起自己,这极易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使其产生不自信或逆反心理,最终致使师生感情淡漠。

另外,英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眼神的反馈,用眼睛敏锐地捕捉它们在课堂上的瞬间变化,以便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如果学生的眼神是开心的、闪烁着光芒,证明学生已经学会教学内容;如果学生的眼神充满疑惑,证明他们没有搞懂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就要细致耐心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解除学生的疑惑。

2. 合理运用面部表情

(1)严肃面部表情的合理运用

英语课堂有其特定的规则要求,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控制教学过程完成教学计划,教师有时必须以严肃的表情出现,这种面部表情可约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如在遇到诸如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时,教师严肃的面部表情配上眼神的注视,会使少数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妥之处,起到警示学生和管理课堂的作用。在重点内容讲解时,教师短暂的严肃能使学生感受到这一讲授内容的重要性并集中注意力听课。

但严肃的表情要防止过度使用。如果教师老是沉着脸,以凶神恶煞、冷漠的城管形象面对学生,自然会使学生产生惧怕、排斥的情绪,产生厌烦。

(2)微笑面部表情的合理运用

微笑,标志着亲切和善,它是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有力武器。教师的微笑会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他们就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老师的课。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正确运用微笑给学生创造和谐开心的氛围,感染学生。英语老师每当走进教室时,都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ello Glad to meet you.”一两句话就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每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老师要微笑着给他们以鼓励,如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Good job!”“Wonderful!”然后微笑致谢:“Thank you very much.”当学生回答问题欠佳时,老师要用一种鼓励的目光、和蔼慈祥的表情说:“It doesn’t matter.”“Don’worry.”等,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宽容和勉励,从而有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现代教学强调人文关怀,因此,教师的和蔼可亲、激励定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乐意接受教师,师生关系也会变得和谐、融洽。

(3)生动面部表情的合理运用

英语课本中的内容大多贴切生动且常常用抒情、描写、叙述等表达来展现社会的方方面面,文章大多语言形象、感情色彩丰富,英语学科有基础比其他学科讲得更生动。这就要求老师讲到悲伤时面带伤痛,讲到无私时兴奋激昂,讲到高兴时春风满面,这样生动的分析可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激发起来。

四、结语

总之,英语教师面部表情对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卡连柯说过,“没有面部表情,不能给自己的脸部以必要的表情或者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使面部表情随课堂教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3]赵立允.浅谈教师体态语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 2009, (9) :71.

教师表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总结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微表情;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笔者曾经做过一项小调查,调查主题是“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得到了以下的数据:对课型而言,学生们更喜欢“活动对话型”课堂,喜欢的占68%,而对按部就班(喜欢严格约束型只4%喜欢)传统老套的课堂较为反感,对严格课堂纪律的课堂也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喜欢)10%。对教师而言,学生对照本宣科的教师没有一人是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幽默风趣(喜欢的51%)和激情洋溢的老师(喜欢的34%),剩余15%选择的是条理清晰型。

那么,语文教师——甚至推而广之到整个文科的教师,我们如何打造“幽默风趣”“激情洋溢”的高效课堂呢?当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做法。笔者认为,“幽默”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后天很难培养,但是,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教学“激情”,以我们积极主动的热情来感染熏陶学生;而表现教师教学激情的有效标志,莫过于教师的教学表情。下面,我将就教师教学中微表情的运用谈谈个人看法。

微表情,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其他的信息。教师把微表情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运用教学微表情的作用

(一)有效运用教学微表情,对学生具有引导效能

“你们自身的行为是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你们的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得到和感觉到。我们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这样说。初中学生的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接受知识的更有效方式还在于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各种微表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有些时候,教师的一个疑问的眼神,往往比否定和追问更有启发性。

(二)有效运用教学微表情,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于是,我们教师就统统行动起来夸赞学生,这就与理论有背道而驰的嫌疑了。况且,总是语言的赞美未免俗套,数量多了连听者都不信了。这时候,教师如果把鼓励的语言化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拍肩,也许效果比虚伪的夸赞要好得多。

(三)有效运用教学微表情,对学生具有评价功能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通过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扬成绩或者改正谬误。在进行有效评价的时候,除了运用一些已经成熟的评价方法,教师也可以更新评价方法。例如,赞许的眼神或许比公开课的掌声更真实,批评的目光也许胜过冗繁的说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领悟教师的微表情,用以指导和修正自己的学习。

二、有效运用教学微表情的误区

(一)很少使用教学微表情,以至于课堂死气沉沉

听过一些公开课,课堂教学效果实在不敢恭维。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讲台下恹恹欲睡,整节课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即使有一两句问答,那也是问的无聊答的无力,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不要说学生了,就是听课老师也深感乏味,还谈什么有效课堂?一位教师的教学日记中这样写道:“一位学生偷偷对我说,老师,能不能让我看到你的笑?我们都很怕您,不敢和您说心里 话……”那位老师看到信时的感受是“心为之一震”,他反思说自己一直坚信“严师出高徒”,所以每节课都正经而立满脸严肃,有了教师的威严,却没得到学生的心。这位老师后来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从“重知识”向“重情知”转化,课堂气氛活跃,成绩进步很大,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得到了学生的尊重。所以,老师们,绽放你们的笑脸,不要吝啬你的夸奖,还给学生一个活跃的课堂。

(二)过度使用教学微表情,显得矫揉造作

也见过一些相反的例子。有一些公开课,课堂成了老师的舞台,他是导演,更是演员,而且演技高超,完全成了舞台的中心。看起来热闹,其实违背了最关键的教育原则——学生为主体。这是其一。还有些课堂,老师情绪过于饱满,以至于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偶一为之无可厚非,经常如此则显得矫揉造作,让学生反感了。此所谓“过犹不及”。

三、有效运用教学微表情的原则

(一)有效运用教学微表情,要遵循及时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在不间断的活动中持续。既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呈现相应的动态性。因此,运用微表情与学生互动交流,必须具有时效性,各种引导、激励和评价必须要及时,否则就失去了价值。我们不能想象学生的回答老师在一分钟后再评价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运用教学微表情,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教师课堂教学微表情的使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课题来定。于漪老师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情不自禁,声泪俱下。学生们发出一片悲咽之音。于漪老师的这一课,感人在于老师为学生创设的悲伤氛围,而创设情感氛围的,正是于老师的悲伤的神情、哽咽的语音。于老师把学生带入那个情境后,又适度把控了情感,进行了正常而又饱含深情的内容学习,这个“度”把握得非常好,进得去,出得来,游刃有余。

(三)有效运用教学微表情,要遵循区分性原则

我觉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不同的课题适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技巧,包括教学微表情;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当然也包括教学微表情。例如同是批评某个学生,语言批评太直接,用表情表达则较为委婉。那么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建议用后者,而心理承受力较强的同学则用前者较为适合。

要想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我们就要认真锤炼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充分而有度地运用教学微表情,从高处着眼,从细处着力,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

浅议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4

太和中学

张 磊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有人说,好作文是老师教出来的;有人说,好作文是学生练出来的。好作文究竟从哪里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怎样,又该如何发挥?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论述,以期对以后的作文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作文教学 欣赏 鼓励 激发 引导

写作是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形式,而高中生的写作又有其特殊性。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作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作文教学,在教改中挣扎着,前进着。作文,也是高考的一个“大块头”,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无法回避作文教学,不能不重视作文教学。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呢? 一,做学生作文的欣赏者

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宜尽量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对其缺点委婉地指出。但是我们有些老师,将学生的作文批得“体无完肤”,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冷却了学生写作的热情。试问:如果学生个个都是作文高手,篇篇都是佳作,我们教师还有进行作文教学、作文评阅的必要性吗?

现在的高中生,相当一部分都处在青春期、叛逆期,学生的心理很不稳定,也许有时候将记叙文当成心情日记来写。我们教师怎么办?痛批?不可!只有做学生作文的欣赏者,在“不敌视”的心态下合理引导,才能为以后作文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打下良好的关系。

当然,我说的做学生作文的欣赏者,绝不是盲目的吹捧学生、给学生“戴高帽”,而是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委婉地指出其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肯定其优点也要适度,看看其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卷面是否有值得肯定之处,找出作文“亮点”,同时真诚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希望改进的地方。

如果教师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有兴趣写”,我认为这是成功进行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二,做学生作文的参与者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语文教师,拿着红笔,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勾勾画画,或 者在黑板上传授写作之道。岂知学生听得很投入,但真正动笔写起来却又抓耳挠腮,千言万语,无处下笔?这个时候,我们怎么来提高或者说保证作文教学的效果呢?有一个办法也许不失为解决之道,就是教师亲自“下水”。教师与其空讲理论,指手画脚,不如写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用真情去感染学生。将自己的立意、选材、思维表达成果一起与学生分享,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吧。

教师写下水作文,带着学生过河,这和指着学生过河,效果肯定不一样。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更真切的感触。教师适时、适度将自己的作品读给学生听,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带动学生喜爱作文、热爱作文、敢于作文,学生一旦体会到写作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写作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吗?

三,做学生作文的设计者

作文教学不是孤立的,应该而且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做法,有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作文教学不是想到哪讲到哪写到哪,教师应该进行宏观规划。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教师设计作文教学的模块,比如,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时,单独训练记叙文的开头、结尾;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时,单独训练议论手法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掌握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常用的议论手法。教师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集中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要努力做学生作文的设计者。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这种设计者的角色其实很重要。大家试想一下,经济发展如果没有经济设计师会怎样?教师设计者的工作还包括不断的根据学生作文的反馈情况调整、完善作文教学计划,以努力实现作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四,做学生写作素材的激发者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出好作文,心中必须得有“米”,也就是说得有素材。而现实情况是现在高中的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整天埋头于数理化的作业堆中,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哪有时间去整理语文作文素材呢?若是了解这些现实状况,学生的作文无话可说、内容干瘪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来努力: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生学习再忙,总要吃饭的吧,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零碎时间关注现实生活,适当看看《新闻30分》《文摘周刊》等。关注当下,关注现实,留意我们这个时代的感动人的事、感动心灵的人,比如教师张丽莉、司机吴斌、无臂钢琴师刘伟等等。

(二)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可以让学生准备个笔记本,定期记一些好的又实用的作文素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一些作文素材,印发给学生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视频或PPT。丰富学生的素材库,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亦然。积累,在于持之以恒。我在教学实践中还尝试将积累“细化”,比如说,将外国的事例和中国的事例分开记;将古代的事例和现代的事例分开记;也可以按照专题引导学生去积累,如将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责任”“道德”“目标”“实践”“信念”“感恩”等主题的相关素材分开记。

积累素材,既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兵器”;也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观察生活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活与学习密不可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机会也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成长的欢乐,将心中的梦想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用规范、流畅、真情的语言记录下来,这是一种难得的成长。做学生写作素材的激发者,教师本身需要激情,需要坚持,需要智慧。五,做学生创作的引导者

这个阶段的学生写作,已不单单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单单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达到了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写作境界,故在这里我称之为“创作”。这种境界是师生在前面几个阶段的共同努力的基础上达到的。这个时候,写作已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当学生将写作当成一种享受,将学习语文当成一种享受时,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个阶段,教师如何引导呢? 人们常说,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这个阶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阅读上。要引导学生阅读,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阅读,3 所以这时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引导学生阅读散文,阅读小说,乃至阅读生活、阅读我们这个社会,努力将阅读与创作结合起来。教师也需要阅读,与学生共勉吧,在阅读与写作中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充盈着我们的心灵。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愿我们努力探索,扮演好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

参考文献:

⑴ 耿书艳《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⑵ 尹相如《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师表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总结 篇5

试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作者/李晓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新教改强调的“教”变“学”,“听”化“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放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学,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陈鹤琴说:“教师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但是指导不是替代,更不是直接告知结果。”

一、研读教材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

教材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大纲的教学目标对每一节课都规定了应该达到的目的,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上的“度”。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先体会教学目标的要求,理清教材程序,了解认知前提。摸清学生心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把握,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这一课,才能达到师生的有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就无法谈及学生与语文的真心对话,教师对教材的感受、体验、理解越是独特,课堂教学越能体现个性化特征。

二、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为灵活的课堂教学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课堂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是生成发展的,忌死搬硬套,“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是教师要教“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都不一样,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语文课文中的现代文、古文、基础知识、应用文、作文等教师均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课型,如讲读课文教师应广征博引,讲得透彻、深刻,自读课文应让学生多读,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外阅读课文真正让学生自己读,教师检查阅读结果。

二是学生要学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要养成勤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切忌单一模式或死记硬背。比如学生学习议论文的重点段落的阅读,应掌握议论文阅读方法,如段落论点,采用了哪些事例作论据,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论证的方式是什么,语言的准确,事例与道理是怎样有机结合起来,以及段落中重点的字、词、句等。这样,学生便可推而广之,遇到课外阅读中的议论文段落,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去完成题目。

三是教法要活。(论文范文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所谓教学艺术指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包括教学机智、教学幽默、教学创造、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情感交流在内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地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读启式”、“练习法”、“非语言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愉快教育法”、“情景教学延伸法”等,这样才能使教学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拿情景教学延伸法来说,在课堂的结尾,教师要尽可能让课堂创设的情景继续发挥作用,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期盼着新课的到来。通过教学情景的延伸,让学生在课堂里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外,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爱。在教学《背影》一文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父爱,引导学生联想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下课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为父母做一件事。这样,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三、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教师应通过问题的设置和课后练习多元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动脑,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质疑的习惯。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情感、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切磋琢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必强行定于一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批判、质疑的精神,学贵有疑,明人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新课程标准也要求“给学生发问质疑的机会”。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层层设疑、起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舌战”,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课后,可以布置适当的课外训练,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努力在实践中运用。

教师表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总结 篇6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可见,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直接影响教学情绪和学习效果。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具有精深专业的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满自信与激情,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得他的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兴趣,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情与动力。学生只有对教师所上的课有兴趣,才会在课堂上全身投入,从而对该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上才会孜孜不倦,从而有所研究、有所创新。相反,学生每上一节课都如坐针毡,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一点也装不进去,尝不到一点点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成绩也就会慢慢退下来。只要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都过硬,就能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赖和敬佩,就能使学生对该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学生总是“听其言,观其行”。教师平时的行为和道德修养方面都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在教育学生时才会理直气壮,学生才会臣服于你,你所讲的话才会不容置辩,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学生充满着爱心和信心,学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言行具有示范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尚的教师人格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崇拜的偶像,是一面旗帜、一盏航灯,是无声的号角,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会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是学生心中景仰的道德标高,尤其是中学生都有“向师”的模仿心理。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应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到位”,自己必须“到位”;要求学生到场,自己提前到场。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行为习惯。反之,一个老师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严格要求:如不讲卫生,经常迟到,写字潦草,手机随叫随接,甚至言语不检点等,那么他的学生言行举止也不会好的,当然也很难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熏陶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思想道德、作风仪表、为人处世乃至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教师听其言,而且观其行。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情感个体,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英语教学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呢?

1.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因此,教师的人格塑造十分重要,其中“敬业”是教师人格培养的核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教师只有“敬业”,对教学工作充满热爱,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好课,达到胸有成竹。平时要勤于思考,要不断地反思、总结,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毕生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始终坚守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信仰。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教育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 不难看出爱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力,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学生充满着爱心和信心,学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3.博览群书,修身养性

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教师只有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上课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课堂上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严于律己,注重以身作则。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学生才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师表形象,才能以理服人,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品质。

浅析教师在外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篇7

我们探讨听力理解的认知机制, 在于把它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听力教学中去, 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在一般的听力课堂上, 教师充当着灌输者、测试者和检查者的角色, 教学也带有明显的应试特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因此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大多数院校里, 听力教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课时少, 而且教学模式单一, 即教师放听力材料给学生听, 然后检查核对答案, 以纠正答案作为听力过程的最后步骤。这样听力课就变成了听力测试课, 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不是在教听力, 而是在测试学生的听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测试者和检查者的角色, 学生始终是被测试的对象, 根本没有发挥出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 听力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般都采用以语言教学为目的、围绕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既不自然又缺乏趣味性, 无论语速、语调、措辞还是语气、句子的停顿和句子结构都与真实的语言材料有很大的不同。长期采用这样的教材内容会使学生误以为他们将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的就是这样经过选择改写的规范的语言, 一旦接触到真实的活生生的日常口语他们就会感到很难听懂。

总之, 在现在的听力教学过程中, 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 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没有多少机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更不用说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了。其结果是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训练听力理解能力, 但却是事倍功半。由此可见, 要改变这种状况, 不仅需要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 更要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

二、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因此, 要想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也应该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遵循语言的内在规律,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

(一) 利用知识图式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

教师在上听力课时不能急于求成, 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各种知识图式, 并可以视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细节分析, 使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所听的材料。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已有的图式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图式, 通过讲授背景知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知识建立图式, 又能扩大知识面, 扎扎实实地打好语言和非语言知识的基础, 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兴趣。

由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与我们有诸多不同, 教师应更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 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与大脑已知的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否则, 如果缺乏跨文化背景知识, 听者就无法建构起由缺省文化来填充, 达到理解的目的。

(二)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随着电脑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 各种各样的听力材料层出不穷。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束缚,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也可以推荐好的网站,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只有选择合适自己水平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则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答疑解惑。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是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和继续练习的动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语音实验室播放英语教学节目、原版影片, 组织类似现实性的任务等活动, 尽可能地构建真实自然的语境, 给学生创造更多理解和接触真实生活语言的机会。

(三) 转换角色,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因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此外,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等高阶能力。听力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学生必须自己对信息进行解码、分析和选择, 所以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并教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听力活动,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语言的意义和形式, 并发挥教师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在听音前和听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主题词语等对听力语篇的体裁以及所涉及的方面或相关情节进行预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整体理解的心理机制。听者在听的过程中, 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一边听一边在脑子里对下面可能听到的内容不断地进行预测, 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预测, 以达到迅速有效地理解有声语言的目的。因此, 这样的听力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而且还把听力教学从以往的以“单词、句子”为中心的方向转移到以“语篇”为中心上来。

教师要培养学生抓住中心大意, 有意识地主动去关注某些信息, 获取特定信息的能力。比如, 有很多听力语篇都要求听者回答语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一般来说, 语篇的第一句往往是主题句。针对听力理解过程中信息加工的认知原理, 着重去识别选择应着重注意的信息, 变被动为主动, 有的放矢地去听, 有利于准确获取信息。

除了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一定技巧的掌握和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之外, 教师在听力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重视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改变目前教师以培养应考技能为主的现状,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Howard, R.W.Concepts and Schemata:An Introduction[M].London:Cassell Educational, 1987.

[2]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李冬梅.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述评[J].外语界, 2002 (2) .

[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教师魅力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政治教学 教师魅力

做一名好教师难,做一名好的政治教师更难,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政治课堂是要与年轻的心灵交流的课堂,是要通过你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共鸣的课堂。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政治有误解、偏见,认为学习政治科知识是考试的需要,是人云亦云之事,学了也没用。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成了学生学好政治课的主要障碍。调查显示,在946名中学生中只有32%的人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而这其中34%的人是因为喜欢政治教师才喜欢政治课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兴趣,教师把握、驾驱课堂的本领至关重要。要让中学政治课教学摆脱目前的困境,就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本领,在教学中凸显教师的个人魅力,并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堂课都处在自我积极思维的运动状态,才能真正救活政治课。

一、教师要用“情”的魅力去打动学生

一名好的教师懂得运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会很自然地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一堂课自始至终没有情绪的变化,伴着一张面孔一讲到底,试问这样的课会吸引学生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运用自己的真情、激情去感动、打动学生,让学生沉浸于声情并茂的课堂中。一堂充满真情、激昂的政治课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二、教师要用“幽默”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快中接受影响的方法。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幽默相伴,就能使政治课不再紧张、枯燥、乏味,而变得轻松、诙谐、活泼。课堂上多一些幽默,多一点语言的美感,从中引起的笑声能填平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一堂幽默、生动、风趣的政治课也正是教师个人魅力的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利用多种多样的幽默形式,如幽默故事、小笑话、顺口溜、歇后语、名人趣闻等来活跃课堂氛围。

三、教师要用深厚的知识底蕴去吸引学生

政治学科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是很多学生的直观印象。但它所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广泛,涉及到政治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而这也正好给了政治教师充分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空间和舞台。政治教师如能在课堂上一张一弛,收放自如,对政治课上所涉及的历史、法律、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信手拈来,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将大大增加教师的威信,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平时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就非常重要,教师平时要多涉猎历史、法律、心理学、政治学的知识,甚至物理、数学等知识也要注意积累。没有历史知识,就难以讲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法律知识,法律常识课的很多内容皆难以讲透彻。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之余,一定要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只有自己有了充足的准备,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既能铺得开去,又能收得回来。纵横捭阖的大家风范、临危不乱的大将气度,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为之折服吗?

四、教师要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

政治课之所以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与部分教师单调、落后的教学手段不无关系。“满堂灌”“一言堂”等教学方式依然是很多政治教师教学的现状。但现在的学生敢于向传统的东西挑战,对新意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政治教师还不改变自己单调、落后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政治课不敢兴趣理所当然。政治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1.要利用生动、直观的教学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政治课理论性强,如单纯讲述理论,学生难以接受。因此,教学实例的选择异常重要。教师所选择的实例,要贴近学生生活,最好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2.要多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政治课本上设计了许多学生可直接参与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另外,教师也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要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融声、图、文于一体,信息容量大,克服了黑板的局限,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但不能滥用,不能将课堂变为简单的信息罗列,而忽视对课本内容深层次地剖析,更不能用多媒体技术取代教师的讲解。

五、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

教师表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总结 篇9

摘要:教师个性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推动师生的良性互动,可以激发思维火花,提升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创新教学理念,科学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

关键词:师生互动;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师生之间“人”与“人”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示范、引导与激励作用,能够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

一、推动理念升华,优化师生互动

物理学科教学以营造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思维发展为前提,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课程这个载体,将自身个性思想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内在魅力,使自身更主动的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有利于将过往单向的、机械的提问的课堂,转变为师生之间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进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实践,科学创新的过程,从而为强化学科教学奠定基础支撑。比如学习《光的反射》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光的反射含义以及诸如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等概念及相关知识掌握后,为了使其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情况,以难度系数相对低、思考掌握较为灵活又兼具代表性的选择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围绕当堂目标,加以练习。学生在完成以下习题后,教师可以对不同物理基础的学生进行诊断性的点评,从而到达借“题”发挥,实现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师生互动,促进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的良好效果。

二、突出方法导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个性思想和人格魅力是不断提升充实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正向性的导引,教师应该加强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性研究。在充分考虑不同题材、课型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以期满足不同物理基础学生的需求。在差异化的师生互动内容的设置中,一定要对组织构建、实践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提升物理教学与学生认知情况的匹配度,增进物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度,实现物理内容在知、情、意上的充实与完善,从而使师生之间可以高效发挥其在激趣质疑、合作探究方面的不同作用,从而带动不同学生实现共同提高。

三、创新交互载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特别对于有着较强自我思考与选择能力的高中生来说,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认同感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发挥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盲目选择,而是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吻合。通过开放有趣的教学活动,实现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的外化,很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做出积极反应,激发学生跳脱课堂束缚,更为主动、开放的进行物理化思考,充分体验参与物理活动的现场感觉,充分体验到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体验到物理课堂活动的内在乐趣,激励学生深刻体验物理内涵,把握物理的思维特点,做到个性化展示,达到提升课堂兴趣的良好效果。总之,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的有效彰显,能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是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强化生本意识,真正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视角出发,深化与学生的互动,发挥自身对于学生的示范、引导与激励作用,为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反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6

[2]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物理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9):6

[3]章兼中,俞红珍.物理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8):8

[4]梅德明.物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4

教师表情与教学效果关系的研究 篇10

初探教师表情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单位:

姓名:

联系电话:

初探教师表情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内容摘要:教师表情对教学效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教师教学技巧提供参考。分析各种教师表情并对其效果进行系统性探索,并研究怎样运用教师表情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控制等等,从而让大家知道教师表情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师 表情 教学效果 心理

引言:

表情就是指人通过姿势、态度等表达感情、情意。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人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曾提到,表情有传达信息和信号的功能,一种情绪如果让它的种种外表特征自由而充分地发挥出来,它就会变得更加强烈。教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是一种协同的双边活动。教学不可避免地贯穿着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而愉快、有兴趣、信心十足的情感,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催化剂。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自己丰富的表情,无疑会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运用表情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面部表情,据美国心理学家艾波尔梅别思的研究表明:信息传达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从中可以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亲切的笑容,温和的目光,能够创设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习效果自然不同凡响。相反,冷淡,无生气的表情创设出来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将会死板、苦闷,毫无效果可言。

二、言语表情。教师可以通过语调,语速的节奏来表达情绪和情感。不同的语调和节奏表达出不同的意境,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

三、肢体表情。丰富的肢体表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掌握课堂进度,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1]

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和每一个表情,学会运用表情来传递情感,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本文从教师表情的心理效能、教师表情的类型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教师表情的运用与效果控制、教师表情的表现力四个方面着手,全面分析、归纳、总结教师表情与教学效果的关系。1.教师表情的心理效能

教师表情的心理效能大体分为语言、距离、情绪、环境这四种心理效能。把握好这四种效能,能大大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1.1 语言的心理效能

美国的威廉·A·哈维兰认为语言是声音或姿势系统,当这些声音或姿势按某些规则组合起来,就产生所有说话者都可以理解的意义。语言根植于手势—呼叫系统,由手势语言——与语言伴随的语言外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或用来传递意义的身体运动构成。[2]

在运用教学语言中应注意以下原则:准、精、美、活、有特色。

准:语言准(普通话)、语体准(书面语)、达意准(选词恰当准确)。精:精练、精确、精彩。美: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活:善于穿插、恰当变化、适当留空。

富有特色:语调高低适宜,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语速快慢适度。[3] 亲切、自然、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有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打消不必要的顾虑,从而更好地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地说出心里话。而那种讽刺、挖苦的语言不仅会降低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会使师生间产生隔阂甚至对立情绪。1.2 距离的心理效能

教师与学生要坐得靠近一些,这样不仅可以使谈话的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双方输出的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给双方一种促膝谈心的感受,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信任与尊重,而且也有利于教师通过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反映,了解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流露出来的思想,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谈话的角度、内容和方式。1.3 情绪的心理效能

教师良好的情绪会增进师生间彼此的亲近和依赖,使教师的思想感情被学生所感知和了解。所以,在进行个别谈话时,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思路,表现出耐心和韧劲、爱心与期望。只有感情真挚和情绪良好的双向交流,才能产生“共振”效应,才会有情感回报。1.4 环境的心理效能

恰当地选择、驾驭和利用环境,是取得谈话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在谈话时,面对不同的学生或处理不同的事情,注意选择不同的谈话环境,创造对谈话有利或适宜的气氛。如与一个腼腆学生的个别谈话,就不宜在办公室里有众多教师的情况下进行。所以说,温馨的谈话场景与适当的时间选择,能使谈话的对象产生一种良好的情绪和心理效能。2.教师表情的类型与教学效果

不同的表情造就出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乐于接受的表情会让学生接受知识事半功倍,而学生不能接受的表情则让学生接受知识事倍功半,效果反差极其明显。

2.1 教师表情受欢迎的三种类型及其教学效果

亲切型:即教师讲课时面容和蔼可亲,对课文的分析细致入微,对学生提问、辅导、解答等不厌其烦,对课堂上出现的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或者回答不尽人意的情况能够加以引导,必要时给以批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类表情能够使大多数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可亲可信,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

严肃型:教师讲课是神态庄重、稳正,教学认真,课文分析比较全面、深刻,对学生要求严格,如果发现违纪或不专心学习的情形,则板起面孔进行批评,有时批评得很严厉,但这种批评合情合理,没有任何的挖苦讽刺,面对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则能及时表扬鼓励。对这类表情,开始时有的同学也许畏惧、不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学生会发现这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故能理解并接受这类表情。

生动型:特点是讲课表情生动形象且富有变化:讲到悲痛处面带忧伤,讲到慷慨处情绪激昂,讲到喜悦处满面春风„„这种生动多变的表情和精妙的分析,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大大地调动起来。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有时还结合课文内容穿插一些古今中外的见闻趣事,辅于适当的表情,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生动表情下的课程,学生不仅兴趣十足,所学知识牢固,还能享受到讲课的艺术。

2.2 教师表情不受欢迎的五种类型及其教学效果

紧张型:紧张型教师讲课,表情紧张,脸通红,手足无措,眼睛不敢看学生,一个劲盯着一个地方看,讲话不流利、结巴,有的干脆背教案,这样的表情无疑使教学效果锐减。

冷漠型:冷漠型教师讲课,总是冷冷冰冰、平平淡淡,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对学生的辅导缺乏耐心,爱理不理,让学生在请教问题的时候望而却步。

随意型:随意型教师讲课,表情缺乏严肃性,讲课随随便便,不考虑讲课需要和学生的听课情况应采用的表情,只是随意讲述与课文内容无关的笑话、新闻,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而随意型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普遍较差,从而造成课堂失控,内容脱节,注意力转移。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生硬模仿型:教师适当的模仿是必要的,但却不是让教师完全不顾自身条件和学生的接受情况,生搬硬套别人的表情举止、神态和语调,结果既没有自己的个性,又没有别人的风韵,仅仅是别扭和滑稽可笑,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生动优美的教学效果,而是没有丝毫效果的小丑形象,仅此而已。

波动型:这类教师讲课的表情变化无常,讲得得心就越讲越有劲,喜

形于色;一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讲课立刻暗淡下来,有时情绪高涨即便讲得口干舌燥也不在意;有时厌倦低沉起来,连一个字也不愿意多说。这类忽冷忽热的波动情绪令学生难以适应,甚至对教学内容也产生迷惑。[4] 3.教师表情的运用与效果控制 3.1 教师表情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家已经证明:感情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形成和谐教学气氛的主要因素。要做到课堂上师生之间成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使表情的变化适应课堂变化的需要。3.2 目光的运用

目光是信息指示器——眼睛所发出的非言语信息,它能表达许多言语不易表达的复杂而微妙的意思。在教学过程当中可表现为:用目光制止学生的嬉笑打闹,又或用目光召回开小差同学的注意力。

“目传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目光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的传递。据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的一切情绪、态度、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里显示出来。教师在讲授中,只要用眼睛扫视一遍课堂,课堂信息就会一股脑通过目光映入教师的大脑内:专心的,不专心的;听懂的,未听懂的。所有表情都掌控在教师的目光这个“遥控器”内,从而使教师讲授的信息通过这个“遥控器”进行空间距离的补偿,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让眼睛运动起来。视线接触是维持教室秩序的最有力的武器。通过及时的目光接触,可以制止大约80%潜在的违反纪律的行为。至少每分钟扫视

全班一遍,每次你只需要把视线集中在大约4-5个学生身上,保持四五秒钟之后,再把视线转移到另一组学生身上。特别是教室远端的学生,更加要留意,大多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都会出现在教室的远端。3.3 声音的运用

声润情。即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有声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的传递。“有声语言是教学活动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它是讲课最主要的物质手段,它以流动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5] 3.4 教师表情运用的适度

教师表情的变化,要自然,适度,不要有做作,过分夸张的成份。更不能板着面孔、毫无生机,眉头紧锁、以一幅痛苦的表情面对学生。

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的表情要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带有感情色彩渲染的讲解会使课堂生动、感人,充满吸引力。4.教师表情的表现力

教师表情的种类繁多,但都会通过不同强度的表现力把表情发挥出来。同样表情的教学,表现力的不同,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

我们讨论的表情表现力是建立在“教师都有表现欲”这一基础之上的,透过表现欲来感受教师的表现力,我们会发现表现力是客观存在的,它有高级与低下、深厚与薄弱之分。有些教师他们很愿意表现自己,但总让人觉得是刻意而为,矫揉造作,甚至比没有表现力还要难看。教师需要的是积极、向上、健康、有效、智慧、创意的表现力,能善于把对学生心灵的感悟、接纳和对学生的期望、教诲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能善于进行自我规划,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能善于科学合理地解读教材、组织活动,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能善于选择每个学生都适宜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教学,使学生成功获得长进和收益„„我们把教师的这种表现能力叫做阳光表现力。[6]

阳光表现力拥有若干要素,它至少包括自知力、亲和力、支持力、合作力、反思力等,阳光表现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其标志性特征。

教师阳光表现力的各个要素在教学过程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亲和力”犹如和煦的春风,舒适、温和,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亲切感;“支持力”是学生遇到难题后的强大后盾;“合作力”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反思力”使得教师不断自我完善,把最好的一面带给学生,等等。5.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表情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尤其是表情来控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教师的表情引起足够的重视,使教师表情在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篇11

摘 要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使学生得到发展。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最具活力的两个能动因素,因此真正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教育界人士探讨争鸣的焦点之一,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 教师 主导作用 教学体现

这里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就教师的主导作用谈一些认识。

一、要走出主导与主体绝对化的理论误区

近几十年,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人们普遍摒弃了教师、课堂。教本“三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而逐步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却发现了不少教师因此而步入一个误区:即把“主导”与“主体”绝对化,尤其是把主导作用绝对化。认为现代教学就是在教师周密的“主导”下,令学生亦步亦趋的活动起来,“致使”学生活动的越多,似乎改革就越彻底。长期以来,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恰恰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开拓性方面缺乏积极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自己意识很能力;在创造性方面不善于独立思考,缺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现状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就很难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

为彻底改变教师主导地位过死、过细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切实实现学生创新性学习。以创新教育“问题探究”研究为例,课堂教学上通过设立一两个具有探索性的小课题,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思考和实践练习,让学生以小组单位,协同完成小课题,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使学生的学识、能力、人格在多维互动中得到全面自主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不定过死的目标、过细的要求,只在学生研究结束后组织自评、互评,然后教师给予点评。为适应学生的实际认知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动机,在必要时也可以打乱教材的编排体系,摆脱本年级的教材内容的束缚,使学生活动真正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认知构建服务。

二、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现在教学放给学生研讨、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回答是否定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只能说教师主导地位的功能和着眼点变了,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主导不当,则很难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目的。个人认为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启:即启发学生思考探索

教师通过深入专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等,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去自主地探索研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掌握技能之目的。例如在学生尝试前滚翻练习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1.我们大家都进行了前滚翻的练习,但有的学生翻不正,有的学生前翻后蹲不起来,有的学生摔背磕脚,这是为什么?2.球和方块哪一个更容易滚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与探讨,促使学生边想边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懂得着手位置、头背依次着地、屈膝团身等技术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逐步改进动作、掌握动作。

(二)放:师生确定研究性课题后,教师要大胆地把问题放给学生去思考、讨论、练习、交流。虽然学生对动作原理的理解没那么深刻,动作技术没那么“规范”,但学生对动作技术要领和练习方法却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要稍作点评,就能很快达到不教自会的目的。

(三)指:适当适时点拨、指点迷津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预料并及时地发现学生研学中出现的思维障碍、易犯错误、因背景知识不足、方法不当、小组内组织协调不力带来的困难等。如属个别情况,可在巡视中与学生进行探讨,给予指点。如学习“蹲踞式”起跑,同学们普遍存在双腿伸直的现象,此时教师可用压缩的弹簧来类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从而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四)激:即激励加油

每一个成功的教师都会深信鼓励的作用“好话一语暖三春,冷言半句赛冰霜”,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对于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予以正面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对于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错误要宽容,要正确对待和处理;探索创新出现错误是极为正常的,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或拔苗助长,要不断地给学生们打气、鼓励,容他们逐步地感悟;同时教师不要以成败论英雄,要重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五)评:即对于学生研究、学习的结果做好评价

在学生有了一系列真切是感受后,教师进行点评更有针对性,学生听的积极性高,效果也特别好。评讲是针对知识方面进行的,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和知识方面的限制,他们的研究结果肯定不会是尽善尽美的,教师结合学生研学中的结果精讲和深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补充学生未研究到的或认识不足的知识点。而评价是对学生活动的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知道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些方面还不够好,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让他们今后扬长避短,逐渐地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 季浏.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凌平.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1).

上一篇:考试总结500字下一篇: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