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大战

2024-06-23

表情包大战(精选6篇)

表情包大战 篇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互联网社会开始成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社交媒体在如蛛网般将社会网络、信息网络整合一体的同时,兼具两者的特色,使在传播和交流中的信息符号均具有强烈的互动性、社会性。

在社交媒体中,以表情图为代表的网络符号在主流话语体系当中建立了另外一种主流。2016年1月发生在两岸网民间的“表情包大战”中,以表情图为代表的符号在两岸网民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依据符号互动理论,人际交往无法直接发生,必须通过中介物——“符号”才能实现,通过符号来解释交往的双方相互间行动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微博、贴吧等为代表的主流社交网络逐渐成为当下舆论风暴中心,通过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向我们展示在网络事件中参与群体的互动模式。

一、事件回顾

2015年1月8日,台湾艺人周子瑜被黄安实名举报为“台独”艺人。事件开始在小范围内发酵,但由于事件的敏感性,国内与之合作的单位迅速反应,相继取消与其的合作。但周子瑜所在的公司却迟迟未能对此做出回复,直到1月14日,其所属经纪公司JYP娱乐才在微博上发表致歉声明,15日晚间周子瑜公开道歉。此时距离事件发生已有一周时间,迟来的道歉非但没有减弱事件的负面影响,反而由于周子瑜持稿道歉的行为和敷衍的道歉内容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大陆网友纷纷指责周不够诚恳,纷纷在底下留言嘲讽,包括微博粉丝数高达两千万的大陆艺人林更新也转发道歉视频并留下评论:“道歉来的太突然,还来不及背稿”。

随后这一事件被台湾岛内部分媒体利用,趁机抹黑中国大陆,一些台湾网民在林更新的社交媒体账号下留下不雅言论,这一消息被大陆网民得知,引发了极大的不满。围绕这一事件,活跃在各种社交媒体的大陆网民有组织地聚集起来,在线上的虚拟空间中展开表情图互动,即“表情包大战”。但区别于一般的网络骂战,大陆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下以表情图留言大多积极正面,但内容上宣扬爱国主义和表达两岸间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些表情大多诙谐幽默,着重于弘扬中华文化,也不吝于对“台独”分子加以嘲讽,事件始终保持着轻松愉悦的气氛。最后,这场娱乐性色彩浓厚的事件也以喜剧性收尾,台湾社交网站中出现戏剧性的一幕,被大陆网友表情包刷屏了的台湾媒体表示“图都好有趣”“已存”;从大陆传入的“尔康表情包”也开始被台湾的社交媒体所使用;两岸网民“化敌为友”。

事后,国台办对此事发表评论,鼓励两岸青年继续加强交流。在彼此间的交流中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了解,提升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正确认知,实现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融洽。

二、符号互动视角下的互联网社区

美国学者柯林斯在戈夫曼拟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社会中大部分的现象其实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依靠各种互动仪式形成并维持的。而符号互动的核心机制在于参与者之间高度的相互关注性,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度的情感连带——通过参与者行为的协调一致、激发了所有参与者神经系统,从而在所有的参与者之间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而这种高度的相互关注也为每个参与者带来了情感能量,推动他们充满激情地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上被允许的活动。因此,互动仪式需要四个构成要素:第一,群体的在场,即两个及两个以上人的身体在场,能够互相施加影响;第二,与其他群体的界限,即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第三,共同的关注焦点,即人们将目光投射在共同的焦点之上;第四,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周子瑜事件孕育和发展的主要渠道在于社交网络,通过微博和百度贴吧等拟社会化的社交网络平台,向网民提供了在场的条件和感觉。在这些社交网络中,网友们通过信息互动实现了人际互动往来,产生了一种类似“群体集会”的效应——人们彼此知道对方的姿态、彼此间也知道对方清楚自己的姿态。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成功地将传统互联网中原本一盘散沙的匿名用户“组织”起来。同时,社交媒体的出现加速了群体的聚集,群体的形成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但此时,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也面临着群体性的“焦点渴求”。“表情包大战”的出现,正是在社交媒体用户“焦点渴求”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大众这一需求。

三、“表情包大战”事件中的互动仪式分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件小事都会遭到网友显微镜般的审视,而周子瑜所在公司的危机公关策略,更是将事件的负面性无限放大。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污点效应往往是互动仪式链的构建过程,而网络中的社交媒体是互动仪式的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互动仪式链理论看,随着周子瑜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完整的互动仪式便已经完成:社交媒体中群体集会提供给了网友们在场感,也推动了这一事件核裂变式传播并迅速成为公众焦点。在此基础上,一个关注以维护祖国统一对分裂分子怀着愤懑之情的群体产生了。根据互动仪式构成要素所对应的四种仪式的效果:第一,群体团结感;第二,个体的能量情感;第三,代表群体的符号;第四,道德感。这四种效果在“周子瑜事件”中同样存在:以“表情包大战”为标签的网络社区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出现,参与其中的网民通过反驳“台独”言论,宣扬祖国文化的价值观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感。“周子瑜”“台独”“表情包”三个词语成为群体性索引符号,全体参与的群体凝聚在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之下。

在“周子瑜事件”初期,这四种仪式效果已开始显现,但并未产生具体的、情绪性色彩的群体符号。而台湾部分不明真相的网民开始在大陆艺人林更新的脸书主页下留言辱骂时,引发大陆网民爱国主义色彩的表情图回应时,具有明确性的群体符号产生。

当“表情包”进入“周子瑜事件”的互动仪式并成为群体符号,标志着关注“周子瑜事件”的网民群体的正当不满向冲突的转向。而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看,大陆网民制作的反击“台独”的表情包并非仅是单纯的情绪表达,而是在此基础上集体情绪、实现情感能量调动的自我连带行为。这一类表情包作为一种针对极强的情境性符号,很快在原有的网络空间中建构了“隔离”的世界,大陆网民用表情包符号来表达对“台独”分子的不满,隔离出了明确的群体界限。这也可以解释,各种“表情包远征军”为何不断创造出各种形式新颖的表情,例如,在不能回复表情图的情况下,以图片名加图片后缀的文字形式作为“表情”。可以说,互动仪式创造了群体符号,通过表情包这一群体符号强化了群体间的团结,形成清晰明确的界限,这时候,完整的互动仪式得以完成。从“周子瑜事件”本身来分析,一个16岁女孩的不成熟言论引发的关注,在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可能转瞬即逝。但在社交媒体作用下,反对“台独”分子的情感能量与大陆网民的爱国热情相结合,又形成新一轮的符号资本,在大陆网民们有组织的连带活动下,整个事件迅速朝向对台湾网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方向发展。大量网民以诙谐幽默的网络表情包,向台湾网民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了两岸网友的文化交流。

冲突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但冲突更多是为了打破组织的桎梏而并非要进行实际的破坏,冲突的最终目的在于缓解矛盾和实现共识。柯林斯提出,人类的特性既具有合群性又包含冲突性。两岸在长期以来均处于隔绝状况,相互间隔空传话,双方不断试探。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旧的平衡即将被打破,一种新的、更加微妙的平衡即将建立起来。在网络虚拟空间下,围绕焦点话题两岸网民展开社交媒体下的“表情包大战”,加深了两岸的交流,深化了彼此间的了解。这场社交网站中两岸青年颇具娱乐色彩的“大战”,当台湾网民开始从大陆网友那里“盗图”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融入了大陆这种充满活力和多元的网络文化主流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李霞.微博仪式互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天津:南开大学,2013.

[4]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祝捷.社交网站“大战”表明两岸青年工作大有可为[J].台声,2016(4).

[6]李苓,冯剑侠.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符号互动——以《鲁豫有约:爱人同志》为分析案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

[7]王文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见》中的符号互动分析——以《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2(6).

表情包大战 篇2

才华其实就是把与人相同的聪明用到与众不同的地方,早上好!

累了,就要休息,休息好了之后,把所的都忘掉,重新开始!

要想青春不留遗憾,小伙必须敢想敢干,早上好!

忘掉昨天的烦恼。新的一天。用新的态度。来面对!

人就是要不断的历练自己,才能变得更强大

未跌过未识做人,不会哭未算幸运,早上好!

决不能放弃,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放弃,早上好!

表情包大战 篇3

1 FB表情包大战事件回顾

FB表情包大战始于黄安的一条举报台湾艺人周子瑜台独言论的微博, 随后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安徽卫视取消周子瑜春晚演出;周子瑜就其台独言论发表道歉;明星林更新在Facebook上嘲讽其道歉有背稿嫌疑, 引发台湾网友围攻林更新Facebook, 大陆网友由此发动FB表情包首次战役;随后, 拥有多场“圣战”经验的“帝吧”在1 月20 日晚有组织地翻墙攻入部分台媒Facebook, 表情包大战正式开战。因大战中网友利用表情包作战, 且战场发生在Facebook, 故称为“FB表情包大战”。

2 FB表情包大战下网络群体的众生相

勒庞认为, 聚集成群的人, 他们有意识人格会被无意识人格所取代, 在传染和暗示作用下, 其思想和感情会被同化, 并转化为非理性行动。智慧个体最终变成无良暴民。在网络生活空间中, 网络群体也具有“乌合之众”的某些特征。

2.1 冲动且易变, 急躁并偏执

勒庞认为, 群体行为因不受大脑控制而呈现出冲动、易变、急躁和偏执的特征。在网络生活空间中, 传播者鱼龙混杂, 信息混淆杂乱, 网络群体易受其影响, 偏执信任某一观点, 常常未经大脑理性思考便盲目采取行动。

FB表情包大战中, 众多网民并不知事件始末, 在一腔热血的爱国情怀下便盲目跟风, 冲动加入战争。在战场之上亦出现相爱相杀的有趣局面, 前一秒还是分外眼红的“仇人”, 后一秒画风突变, 成为了交流电视剧观感的“好丽友”。由此彰显出其易变的特征。

2.2 易受暗示, 轻信谣言

相对于现实群体, 网络群体更易受暗示影响, 轻信谣言。一方面, 微博等新媒体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导致谣言大面积地快速传播;另一方面,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受众对其传播的信息深信不疑, 进而采取不理智行为。

在此次大战中, 台媒三立新闻造谣声称挪威和瑞典支持台独。不少网民在此暗示下, 轻信谣言, 攻占挪威和瑞典驻华官方微博, 最终致使官方正式发声, 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2.3 极端的道德信仰

勒庞认为, 群体具有道德净化作用, 即在群体中个人可以抛弃一己私利, 做出不计名利的行为。其中, 以爱国名义发起的号召对群体的影响最大, 会使其产生慷慨献身的举动。

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在此次FB表情包大战中也有所体现。本次网络群体事件因艺人的台独言论而起, 艺人的台独态度引发国民不满, 激起网络群体的爱国情怀, 表情包大战一触即发。

2.4 意见领袖“功不可没”

勒庞认为, 名望是说服群众的基本因素, 享有名望的领袖会受到人们不自觉的模仿, 人们欣然接受其情感或思想。在网络生活空间中, 网络红人比比皆是, 其举止和言论会对粉丝产生重大影响。细微事件经过网络领袖的号召和粉丝的跟风行动, 往往会转变成具有轰动效应的网络群体事件。

此次FB表情包大战的起源是黄安的微博, 随之林更新和罗志祥接连发声, 明星效应导致粉丝纷纷响应, 进而引发大战。

3 “战后”反思

尽管FB表情包大战是一场有组织的网络群体事件, 在“帝吧”带领下, 兵分各路带图组战, 制定规则限制谩骂行为, 最终取得硕果:挪威和瑞典等官方媒体纷纷发声;两岸网友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但此次网络群体事件也免不了乌合之众之嫌。

一方面, 从作战过程来看, 不少网友虽未口出不逊, 但却“图出不逊”, 不少表情包较为恶俗, 集体刷屏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 从战争后续来看, 网络称赞之声不绝于耳, 一旦有质疑或批评便会对其进行抨击, 贴上不爱国的标签;更有误导未成年人之嫌, 使未成年人认为此番作为是正义的爱国行动。

大战已过, 但反思尚存, 是什么导致类似网络群体事件屡屡发生?笔者认为, 除了“乌合之众们”的“先天基因”外, 制度因素也是原因之一。

因此, 为了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首先, 应完善网络法规, 填补网络监管漏洞, 通过法律引导受众理性思考和理智行动;其次, 应尽快搭建顺畅的自由对话平台, 使网民不再仅仅依靠官方给予的有限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 只有沟通才能消除误会, 加深彼此了解, 避免网络群体的盲目跟风行为。唯有如此, 方可减少类似事件发生, 培养理性网络群体。

摘要:网络群体事件是指能够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庞大的网络群体悄然形成, 一系列网络群体事件也随之产生,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以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观点为基础, 以FB表情包大战为例, 探究网络群体的特点和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乌合之众,网络群体事件,FB表情包大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2015-1-22) .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表情包作文400字 篇4

“我们玩石头剪刀布吧!”我看看他们想玩哇。

“不要!”他们异口同声,强烈反对。

“玩表情包,举行一个大赛!”余心悦瞪大眼睛说。

“好啊好啊!”大家终于想法一致了!

接下来,有请余心悦选手闪亮登场!

“我要表演鹿晗表情包,”她紧张地握紧拳头,手不停的出汗“开始吧!”她扭头了,我只要大喊一声,“砰”她就扭头,鹿晗表情包就呈现在她可爱的小脸上了。

接下来是我,我来表演傅园慧。我露出大门牙,翻了个白眼,说道:“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哈哈,真像!”我同桌陈鹏敏说道。

接下来,就轮到我同桌陈鹏敏了!

“预备,GO!GO!GO!”我喊道。

他秒翻白眼,张大嘴巴。

“杨颖,Baby!”我张大嘴巴喊道。很期待结果。

“Yes!”他说。

最后,吴思成闪亮登场!

他把五官扭到一起,像个“小老头儿”!

“曾志伟!”我和余心悦一同喊道!

表情包文化的传播学分析 篇5

1 表情包性质分析

1.1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

表情包文化作为一种非言语文化系统在人际沟通中的应用, 近年来在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上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流行趋势, 针对表情包的性质定位, 笔者认为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沟通从形式上被分为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两类, 前者以语言为依托, 后者则以不同于言语的动作、姿势、言语的细微变化、穿着打扮以及装饰品为表现的凭借。1就沟通动机而言, 表情包可以承担起传播信息与表达情感的双重诉求, 但是就表达形式上来说, 表情包更倾向于作为非言语沟通的产物而存在, 虽然在当下网络的诸多表情包中有搭配图片或动图出现的文字说明, 但是相较于相伴有语音存在的传统言语沟通, 这种形式更多被划分在非言语传播的行列。简单来说, 语音的发出与屏蔽是目前判定表情包是否作为非言语沟通形式存在的标准。表情包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实现一种非正式的、模糊的表情达意, 然而正是这样一种有别于精确的表达方式, 迎合了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产生的沟通诉求。

1.2 基于符号学视角

同语言符号一样, 表情包作为无声的类语言, 也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于传播环境中的。从索绪尔的二分法理论来看, 图片、动图、配文是表情包的能指, 表情包所承载的情绪表达与信息内涵是其所指, 例如:在经典的小黄脸表情包中, “大哭”图片是能指, 对应“悲伤情绪”的所指, “憨笑”图片也是能指, 对应“开心情绪”的所指。但是与语言符号一样, 表情包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非存在固定的逻辑关系, 这与符号的任意性有关, 比如“小黄脸”中的第一个表情“微笑”, 在所指上原本指向“愉快情绪”, 但是随着语义的演变, 在目前的许多对话中“微笑”表情存在着“敷衍”对方意欲终止对话的意味, 在符号任意性的基础下, 表情包有了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空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 符号是人们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们借助符号去表达自己, 同时也通过符号去理解他人或者评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2在网络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中, 人们在使用表情包进行交流时的镜像有两种, 一种是“他物镜像”, 另一种是“自我镜像”。3“自我镜像”是指人们通过发送表情包去对自己进行一种符号化的展示, 可能尽管在生活中, 他们与聊天者彼此认识, 但还是会选择用一种符号化的形式对自我形象进行一种二次建构, 这不仅仅是因为对话平台发生了转变, 也和自我镜像机制发挥作用有关。表情包在这里的性质, 就是用符号互动与镜像搭建的媒介来进行定位的。

2 表情包的特征分析

2.1 多模态特征

这种多模态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形式与种类两个方面。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 表情包属于一种极为灵活的话语形式, 它可以是以文本、图像、动图等单一方式表现出来的元素, 也可以是将上述资源集约整合之后所形成的化合物, 这是表情包的多样性在其自身表现形式上的体现。这种多模态的存在形式使人们在使用表情包进行交流互动时, 减少了以往文本交流的单向性局限, 增强了言语的表意性, 使沟通过程变得趣味化。除了表现形式的多元, 随着近年来制图技术与用户参与制作意识的提升, 表情包的种类实现了大幅度的扩增, 尤其是随着上网群体身份差异的明显化, 表情包的生产制作呈现出了鲜明的供需关系。发展到现在, 人们可以自己通过简单易操作的制图软件进行表情包的自主设计和制作, 将自己或者熟人的照片设计成风格各异的表情包, 喜好倾向与技术优化成为了推动表情包种类多元的重要因素。

2.2 高语境的视觉修辞

相对于文字而言, 表情包的表意灵活但模糊, 就像上文所提到的, 不似文本那样可以得到精确的编码和检索, 但相比之下, 表情包是一种高语境下的视觉修辞。虽然表情包在表意的追踪上不能像文字一样精准有力, 但是在承载的信息量上并不亚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 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讲, 表情包在一定含义上属于热媒介的范畴。在2015年9月3日国庆阅兵的当天, 我国台湾女星范玮琪因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爱子的照片而引来网友的攻击, 声讨其不爱国, 在范玮琪后续的微博回应中她配用了一张“史努比”的表情图片, 看似与事件毫不相干, 但是有网友称“史努比”的英文单词是“snoopy”在英语中有“多管闲事的人”的含义, 疑似对网友进行反击, 但是并没有文本那样明确的证据, 这种高语境的符号在传达上具有较大的安全感, 是一种极具延伸力的视觉修辞。

2.3 网络亚文化特征显著

作为一种边缘化的网络文化, 表情包与主流的文化价值走向无法精密吻合, 但却同当下的网络话题结合甚密, 并且成为了网民用来展示个性, 表达情绪的出口。在网络表情包中不乏个性突出、调侃批判意味强的典型代表, 比如:暴走漫画的系列表情包, 采用原创漫画中搞怪、夸张的表情图案作为创作素材, 并配备表情包说明“从此节操是路人”, 用来体现产品无厘头、搞笑的特性。同宏观意义上的网络亚文化一样, 表情包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对网民, 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行为与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这样的亚文化产物对青少年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了挑战, 但另一方面, 作为一种承载力极强的表达方式, 表情包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情绪缓冲带。

3 表情包文化盛行的原因

3.1 视觉中心主义的驱动力

在人们所接受的全部信息当中, 视觉信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占比高达83%, 而来自于听觉、嗅觉、触觉与味觉的信息只占获取信息总量的17%。4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印证, 人们所经历的生活越来越视觉化、图像化, 随着视觉中心主义的强化, 作为视觉动物的人们遵循自身习惯去开创或完善更多适应性较强的信息获取方式, 例如:摄影摄像技术的精进、网络直播的兴盛、VR技术的走红以及网络表情包的广泛应用等。现在的许多社交软件中都开发了语音与应用表情包的功能, 绕开具体的信息量, 就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上来看, 表情包的使用效果的确相较于语音更直观、更便捷, 比如:获取一条10秒钟的语音信息需耗时10秒, 但是一条表情信息在网络连通的瞬间就可以到达信息接收者的视域, 并产生相应的解码反应。“可能性与天性的结合促成了现代人类的‘图像化生存’”5, 表情包也依附人们基于视觉中心主义的信息获取习惯赢得了先天性的发展优势。

3.2 社会角色的定位需求

在社会生活及网络生活的参与中, 人们会依据特定的身份、地位及现实环境做出相应的行为定位, 用社会心理学的话来讲, 就叫做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社会互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在互动中人们会根据对方扮演的角色来对其行为进行符号感知, 同时也会输出自己的符号以寻求他人对自己的感知。表情包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的表达, 它在网络生活中的应用就合理地反映了人们角色扮演的需求, 在同一组表情包中, 不同的表情就可以定位不同的社会角色。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境, 不同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 并且这种调整时刻都在进行, 在社交媒体的聊天框中, 人们输入了一则表情, 定位了一种身份, 同时在对方的表情回复中, 可以看到他人的角色, 同时也能获取他人对自己角色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 表情包的繁荣发展, 在于准确满足了一种社交领域的供需。

3.3“技术先行”的推动

20世纪60年代,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有关于“媒介即讯息”的论述一经发表便引起哗然, 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向前发展, 事实的确证明真正起到信息本质作用的并非是人们所传播的真实可见的内容, 而是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承载内容之用的传播工具——媒介。报纸内容之所以可以作为信息被受众接受, 根本原因在于报纸这个媒介的存在, “技术先行”实则是为“内容创作”鸣锣开道。以1982年的微笑字符为起点, 表情包发展至今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程, 在此过程中, 表情包不仅在数量、种类上发生裂变式增长, 在表现效果上也实现了精致化、多元性的进步, 这一点就有赖于后台制作技术的提升。图片后期软件、视频剪辑软件的升级换代使官方制作的表情包愈发呈现出精良、生动、共鸣性强的特征, 除此之外, 一些平民化表情包制作软件与网站的开发和应用, 如美图秀秀、斗图神器、Photoshop等, 使用户在自创表情包的过程中更加方便易行。表情包制作技术的提升为表情包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灵感, 正如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所说:“艺术工具先于灵感而出现”6, “技术先行”为人们带来了内容的变革, 表情包的发展演变也被归纳在这一行列。

4 结语

表情包是人们对于非言语沟通的一种选择, 通过多模态话语形式与视觉修辞的表现手法在社会沟通中发挥了重要的表意作用。表情包并非是一种单纯依托技术的发展而存在于社会传播领域中的交流工具, 它的产生与发展同人们的社会身份、情感定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 如何透过表情包的使用现象去观察使用者的社会心理, 形成观测舆论、分析舆论的机制, 同样是具备极大研究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马向真, 韩启放.社会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

[2]马壮寰.索绪尔语言理论要点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余晓冬, 黄亚音.从“帝吧出征”看表情包在网络交流中的功能[J].传媒观察, 2016 (5) .

[4]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第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5]伍静.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分析[J].出版广角, 2016 (15) .

[6]李慧晓杉.视觉传播时代与新闻摄影发展关系探究[J].学理论, 2010 (3) .

[7]曾庆香, 郭磊.图像化生存:规训与展演——论图像作为符号[J].国际新闻界, 2011 (2) .

[8]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第3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论表情包走红网络的传播优势 篇6

被广泛使用的“葛优躺”之类的表情包, 对于用户来说, 是一种深得我心的认可。在这个“长话短说”“能用表情包表达就不费口舌”的时代, 表情包的直观性、隐喻性能让我们的话语表达更加形象、幽默且容易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此外, 表情本身被赋予情感的外化表达, 聊天中“一言不合就斗图”的话语环境能够有效加强彼此的情感表达, 是快速缓解陌生状态的有益尝试。

一、表情包文化下的众生相

表情包既明确又含糊, 既犀利又暧昧, 它撷取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善恶美丑、喜怒哀乐的了解和认识, 将其运用到大众熟知的人物表情、影视截图中去。当网友不便用语言文字直接表达观点和情感时, 出动这些表情包, 进行最简单和安全的交流。

几年前, 大人还在对孩子创造的火星文字大惊小怪, 如今已全部沦陷到表情包里。他们每天通过手机和网络发出的表情包不计其数, 表情包也尽量帮助使用者勾勒他们所想表达情感的形象。在全民使用表情包的环境下, 明星也争相效仿, 纷纷采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来博取粉丝关注。《芈月传》首发孙俪、刘涛表情包, 《中国好歌曲》也放出范晓萱“魔性表情”——仅从这个层面也能看得出来, 表情包在网络传播层面上, 已经成了主流应用。最受欢迎的表情包, 则来自于并无太多代表作的黄子韬, 从《还珠格格》走出来的尔康, 以及走犀利路线、表情丰富的小S、金星这类艺人。

从《甄嬛传》到《欢乐颂》, 从《还珠格格》到《我爱我家》, 从《超人回来了》到《中国好声音》, UGC生产模式已突破文本局限, 而逐步向图片、动画甚至视频方向发展。表情包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如今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生产户闭门造车制作出的精致表情也不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从影视剧中“截屏+字幕”诞生出的表情包似乎成为广大网民的新宠。例如, 电视剧《还珠格格》过去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故事情节、人物角色、配乐等, 而如今根据网民的各种需求都被加工成表情包, 并配以全新创作的少量解说文字, 演员的表演被恶搞, 颠覆了以往的荧屏形象, 但却受到追捧。制作门槛低也直接刺激了网民的参与度, 一套表情包从生产、传播到火爆网络的过程中, 网民都能够直接参与其中, 成为主导者。

事实上, 用图像表达观点或心情, 是视觉文化时代的生存常态, 图像的呈现是这个时代新的通用语言。在无表情不对话的时代, 不懂“表情包”传达的潜在意义的网民, 常常会成为交流终结者。这也刺激了广大网民去搜集各种表情包, 以免在“一言不合就斗图”的情境下因为表情包的匮乏而败下阵来。

二、网络表情的传播优势

(一) 使用网络表情的便捷性

一方面, 网民在使用网络表情图像时十分便捷。在微信客户端中, 表情图像只需长按图片即可保存, 也方便下一次的再次使用;而文字的储存和使用都需要选择文本的长度, 还需其他文本储存工具才能实现下一次的继续使用, 这便意味着表情图像的传播比文字传播更加便捷。

另一方面, 网络表情的制作上同样具有便捷性。如今表情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表情+台词”组成的生动形象的表情包逐渐成为网络世界的通用语, 其制作上的简单易操作也大大刺激了网民的共同参与。如选用一张黄子韬的挑衅眼神、手指前方的图片, 在图片中添加“倒贴我”“谁怕谁”“你们的人口还没有我的表情包多”的文字便可以描述出多种语义不同的表情图像, 从中展现的情感形式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更易于让人接受。表情图像使用的便捷性, 提高了它的传播效率和频次, 网民可以即时保存, 并不需做修改就进行二次发布, 相比文字传播, 表情包具有更佳的传播优势。

(二) 恶搞与戏仿之下的娱乐性

尼尔·波兹曼指出,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波兹曼的说法或许有点夸张, 但是不可否认, 表情包比文字更具有娱乐性。这样的娱乐性可视为对严肃的社会主流文化的逃离与解脱, 通过恶搞、戏仿等方式, 亚文化群体自娱自乐。 (1)

来源于不同影视作品中的表情包, 其共同特点在于有梗有料、诙谐幽默、脑洞大开、适用范围广阔。无论是熟人聊天还是对话较少的陌生人, 表情包都是能够迅速缓解尴尬、增添幽默感、迅速进入聊天状态的不二法宝。对于年青人来说, 表情包可以成为放松心情的平台、缓解压力与不适的温床, 它是泛娱乐化、忽略深度的互联网文化的集中体现。如在刚开幕不久的里约奥运会上, 有“游泳界的泥石流”之称的20岁小将傅园慧, 因为一段表情夸张的采访视频迅速火爆网络, 网友纷纷截屏并配以“我的洪荒之力用完了”“哇塞”之类的恶搞语言制作出“傅园慧表情包”。更有明星争相效仿傅园慧夸张的神情仪态, 在短时间内出现许多戏仿之作, 这种娱乐很大程度上激发网民的戏仿和传播热情。

(三) 契合大众社会心理, 寻求身份认同

影视表达的文化语境, 深刻地反映当代社会的大众心理。“葛优躺”的持续发酵和爆红绝非偶然, 在媒体所展现的都市浮华背后, 却是当今城市人深深的脆弱、敏感和无力。随着城市化的加深, 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影视剧也包含在内。如今的电子荧幕上, 我们过多看到的是类似于《欢乐颂》《好先生》那样聚焦于社会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人们衣着光鲜、职业体面并拥有香车豪宅。而往往能真实反映老百姓日常琐事譬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那样的电视剧已然很少了, 人们只顾努力挣钱, 情感的累计和压力的积蓄只能暗藏于胸。于是, 在这样一个燥热的夏天, 二混子季春生的销魂一躺, 以这样无厘头的形式戳中当下时代的“G点”。在每个人深感压力越来越大、回家越来越晚时, “葛优躺”所展现的随性、颓废、玩世不恭的那种状态契合了当下人们的社会心理, 人们仿佛找到情感的宣泄出口, 心里大概都会有葛大爷的声音:“别端着了, 你太累了, 该歇歇了。”China Daily头版评论“葛优躺”的文章题目是:comfortable but inelegant couch potato style now in vogue。几个词精准到位地反映了时代情绪, 明确地说明了这种时尚的内涵:舒服, 但不优雅。

表情文化背景下, 语言的交流被内涵强大而丰富的表情包涵盖了, 表情包的存在成为人们在无法完整传达自我想法时的另一种延伸, 形成一种新的话语方式来表达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2) 如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的某种情境下, 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 (有声语言或书写语言) 作为交际工具, 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 (刺激) 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以代替语言, 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做出反应。”反映在表情包中, 其配图里的形象往往表情直白或动作夸张, 正因如此, 在演出中肢体动作较大的尔康、黄子韬才会受到青睐。

三、当表情包遇上营销

“葛优躺”的走红, 几乎全凭葛优一张“生无可恋”的样子。然而正是这样一种颓废的表情, 迅速点燃网友的再创作热情, 一跃成为朋友圈里当之无愧的“表情包”霸主。从前几年开始, “表情包”这把“火”已经开始四处蔓延, 尔康的“嗤之以鼻孔”、小S的白眼、马景涛的“咆哮”红遍大江南北, 并开始形成一个有趣的社交现象——有一种共鸣叫作互相发“表情包”、互相点赞。

除却娱乐和消遣之外, 明星纷纷自制表情包实则也属于迎合大众口味、吸引粉丝关注、实现自我营销的一种方式。“葛优躺”之后, 范冰冰、大张伟、冯小刚、张一山、鹿晗、易烊千玺等, 也纷纷加入这一场“优雅的瘫坐”中。一言不合, 整个娱乐圈都仿佛中了葛优的“毒”, 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响应这一“姿势”。

除了明星自我营销之外, 各大品牌商和媒体公关也瞄准表情包营销这一商机, 试图通过迎合网络语言的内在形式, 提升自己的“被关注度”。近期, 星巴克也推出这样一款名为Starbucks Keyboard的表情输入法应用。绿色主题的emoji专辑包含各种外观的咖啡饮料、星巴克logo、马克杯, 还有独角兽、猫和穿星巴克围裙的店员等。星巴克官方还表示会根据每年新加入的饮料品种来更新这些emoji表情, 而这一应用也将和i Message、脸书Messenger、Whats App以及一些电子邮件app做整合, 以方便用户使用。又如在少年组合TFBOYS的网剧《超少年密码》播出之际, 该剧组大量制造表情包, 消解粉丝的注意力, 为电视剧的后期播放造势。后期各项数据也证明, 这样的营销策略确实收获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3)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看, 网络表情包正在对我国互联网的视觉文化、群体身份认同、话语体系重塑等进行着潜在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攻击 (下转第145页) (上接第142页) 逐渐被“文字+表情”的方式取代, 且后者的攻击力显得更加深入浅出、意味深长。这种新型的语言符号在发挥其替代、阐释功能之余, 也重建着我们的文化语境。当“斗图”成为年轻一代发泄自我、表达观点的某种常态时, 其背后呈现出的语言窘迫, 也是我们日后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孙页, 薛可.网络群体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以表情包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7) .

[2]余晓冬, 黄亚音.从“帝吧出征”看表情包在网络交流中的功能[J].传媒观察, 2016 (5) .

[3]吴德胜, 张梦宁, 于娇娇.从FB表情包大战看网络表情的传播优势[J].科技传播, 2016 (7) .

[4]韩浩月.表情包是一道真正的文化面具[J].文苑, 2016 (4) .

[5]王莹莹.新媒体时代下的“乌合之众”——以FB表情包大战为例探究网络群体事件[J].新媒体研究, 2016 (5) .

上一篇:学习和生活质量下一篇:间歇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