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生活质量

2024-06-23

学习和生活质量(共12篇)

学习和生活质量 篇1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原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患病率国外为0.91%~21%, 国内小于2%。本病虽然很少危及生命, 但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病程, 以及皮肤瘙痒、严重脱屑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婚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2,3]。本研究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 (ENRICH) 和SF-36量表 (健康调查简表) 调查了113例银屑患者者的生活质量和婚姻质量, 通过与111例健康人进行比较, 探讨银屑病对患者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年龄>18岁, 临床上确诊为银屑病, 能正确理解并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身体残疾或有精神病史, 患有其它明确影响生活质量的皮肤病, 如白癜风、慢性复发性湿疹等。共纳入113例, 病例来源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和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整骨医院皮肤科银屑患者者, 作为患者组。其中男63例, 占55.8%, 女50例, 占44.2%;年龄24~59岁, 平均 (37.8±2.1) 岁;有银屑病家族史的59例, 占52.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78例, 占69.0%;病程最长40年, 平均 (6.7±2.2) 年。同时在上述二医院体检中心搜集了1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男53例, 占56.8%, 女58例, 占52.2%;年龄26~56岁, 平均 (38.6±2.1) 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7例, 占60.3%。

1.2 方法

1.2.1一般情况调查

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学习情况、家族史、病程、皮损位置等。

1.2.2.1 OLSON婚姻质量问卷

本研究选取其中11个因子进行研究:过分理想化、婚姻满意度、性格相容性、夫妻交流、解决冲突的方式、经济安排、业余活动、性生活、子女和婚姻、与亲友的关系和角色平等性。

1.2.2.2 SF-36健康调查量表

本研究采用了翻译及调整后的中文版SF-36量表3。本表包含36个项目、9个维度:总体健康 (GH) 、健康变化 (HT) 、生理功能 (PF) 、生理职能 (RP) 、情感职能 (RE) 、社会功能 (SF) 、躯体疼痛 (BP) 、活力 (VI) 及精神健康 (MH) 。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样本t检验, 多组样本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婚姻质量比较

患者组性格相容性、夫妻交流、与亲友的关系以及角色平等性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婚姻满意度、经济安排、子女和婚姻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受试者SF-36量表各维度比较

患者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同患者间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家族史、学历、病程长短、皮损位置等方面对患者间进行比较, 男性在经济安排、子女婚姻、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活力方面明显高于女性患者 (P<0.05) ;35岁以上患者婚姻生活中经济安排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但在精神健康方面明显低于其它年龄段患者 (P<0.05) ;有银屑病家族史的患者在婚姻生活中性格相容性、解决冲突方式、业余活动以及角色平等性方面明显低于没有银屑病家族史的患者 (P<0.05) ;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患者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普遍高于文化相对较高患者, 其中在解决冲突方式及精神健康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皮损位于暴露部位的患者其婚姻质量及婚姻质量得分普遍低于非暴露部位患者, 其中在性生活、与亲友的关系、生理职能以及社会功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4。

注:*P<0.01, **P<0.05 (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躯体疼痛BP、活力VI及精神健康MH)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 长期的心理压力、精神创伤可导致机体神经免疫、内分泌紊乱, 常是诱发和加重银屑病的因素之一[4]。OLSON婚姻质量问卷与SF-36量表作为心理测量工具, 已有学者采用本量表调查皮肤患者者的婚姻及生活质量[5]。本研究采用该方法对银屑患者者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与正常人进行比较, 显示银屑患者者的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

通过本研究显示, 银屑患者者的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受年龄、教育水平、家族患病史、皮损位置等因素影响。结果显示, 无家族病史及皮损在非暴露部位的患者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相对较高, 考虑有银屑病家族史的患者因为亲人的患病, 担心再遗传给下一代, 所以在婚姻及生活中往往比较自卑, 而皮损发生在暴露部位的患者, 往往不愿与人交流, 担心被别人歧视, 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较低。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 本研究发现学历低者其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较高学历者高, 考虑低学历者对生活及婚姻的要求相对高学历者低, 所以更加容易得到满足感。因此,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也应加以适当的心理治疗,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Rachakonda, T.D., C.W.Schupp and A.W.Armstrong, Psoriasis prevalence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J].J Am Acad Dermtol, 2014, 70 (3) :512-516.

[2]Gullemin F, Bombardier C.Cross-culture adaptation of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asure: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posed guidelines[J].J Clin Epidemiol, 1993, 46:1417-1432.

[3]朱红柳, 闵仲生.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调查白癜风患者的生活质量[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 (3) :227-228.

[4]邹先彪.神经内分泌免疫与心身性皮肤病[J].中国临床医生, 2013, 1:18-21.

[5]Wang KY.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marital quality of vitiligo patients in China[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1, 25 (4) :429-435.

学习和生活质量 篇2

高三的学习和生活跟高一高二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在同样的学校,同样是在教室,但是高三的学生是靠自主学习和悟性。高三的学习要每天按照计划去做,并严格要求自己,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习惯,要注意细节问题,不要眼高手低。

俗话说得好,熟了能生巧,要想考得好,就得多刷题。要想高考获得成功,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做到娴熟自如的时候,就没有人能比得上你了。

2、学习讲求方法

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题,并把这些题给做好。做错一道你会做的题,会浪费属于你的两倍时间。学习的过程也是一门学问,是有方法可找的,有规律可循。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去思考,总结经验,探索最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够摸清规律,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劳逸结合

每天空出一点时间来睡午觉,虽然很奢侈,但是很有必要。高三的学生不是超人,要有常常充足的时间来进行休息。要学会及时调整状态,做到随时随地休息。

劳逸结合是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精神状态的良药,学会劳逸结合也是一种学问。

学习和生活质量 篇3

【关键词】中医护理;心力衰竭;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26-01

心力衰竭是心脏的结构或功能衰退损伤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1],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力衰竭发病人数正逐渐上升。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尽管现代西医对心衰治疗及护理已相对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为进一步改善患者心衰症状,阻滞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将对近年我院收治的30例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开展中医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51~80岁,平均(67.1±6.1)岁;病程3~11年,平均(7.1±1.7)年; NYHA分级Ⅱ~Ⅲ级。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诊断标准,且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排除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及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梗阻性心肌病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包括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督促患者正确用药,根据患者心衰病情指导行为活动,并指导患者保持日常饮食营养平衡,同时,加强病房巡视,及早发现心衰先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情志护理

心主血脉,心藏神,若情志不畅常易加重心衰病情。为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给予必要的情志疏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认识到情志不畅与心衰之间的关系,并指导患者注意调节情志,宜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鼓励患者多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以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情绪稳定。

1.2.2穴位按摩护理

护理人员以中医基础为指导,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予以辩证穴位按摩,对气血不足者,取穴神门、内关、足三里;心阳虚衰者,取穴关元、命门、大赫穴;心脉瘀阻者,取穴通里、血海穴、膈俞;阳虚水泛者,取穴水分、三焦俞、肾俞、心俞穴。对上述穴位每天按摩30~45min,3次/d,按摩力度以患者耐受为佳。

1.2.3中医辩证饮食调护

过食肥甘厚腻,常会增加心血管负担,为此对心力衰竭患者应指导以低钠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每次进食不宜过多,并根据患者中医证型,予以辩证饮食调护,对气血不足者,并予以益气扶脾之品,忌辛辣厚味;对心阳虚衰者,宜益气温阳饮食,忌食生冷之品;对寒凝心脉者,宜予以易消化、化瘀利水之品;对气阴两虚者,应予以养阴食品,忌食生冷、油腻。

1.3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1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随访6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1.4效果评定[2]

(1)根据临床症状、LVEF、心功能改善情况评定护理效果,其中显效:临床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Ⅰ级,LVEF≥20%;有效: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Ⅰ级,LVEF≥10%;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护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评定生活质量,内含六个维度(100道题),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感知、精神状况,每道题1~5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6例、12例、2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1例、19例、10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16,P=0.0023)。

2.2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的WHOQOL-100生活质量评分为(83.1±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5.4)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屬中医心悸、胸痹范畴,其致病机理为:心气不足无以推动血行,致使血性不畅、脉道失盈、气虚累及心阳和心阴,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气虚血瘀证[2]。本文研究中,对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通过情志护理,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使患者情绪稳定,以护心神;通过穴位按摩护理,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气血;同时,根据患者中医辩证采用针对性饮食指导,以利于改善体质和病情。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

对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功能,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慧芬, 樊志明. 真武汤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60 例[J]. 浙江中医杂志, 2013,48 (3): 171.

学习和生活质量 篇4

近几年来,有一个概念在学校管理学领域十分令人关注,即——“学校生活质量”。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部门——图书馆也不例外地要十分关注图书馆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企业界的生活质量运动,目的是为了缓和劳资冲突。随着20世纪下半叶系统理论的出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从社会系统与文化角度讨论教育质量的提高,改变过去只从客观的、易测量的组织特性,如资金、规模、人员特征,获得知识速率,合乎标准的成就等方面来讨论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他们明确指出应当把学校(含图书馆)生活质量作为考虑当前教育条件的重要因素。

图书馆育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组织氛围、人际关系等。

自然环境是图书馆开展令人身心愉快阅读活动的基础。一般来讲,图书馆建设设计的优化、环境整洁、周边花草遍地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少年儿童都能够起到一种激发起美好情感的作用。在这种环境生活、学习,人的心情是愉悦的,精神是饱满的,有助于激发阅读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图书馆的文化环境对阅览者以及生活在图书馆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教育功能形象地称为“使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图书馆也不例外。如室内外悬挂中外伟大人物、名人学者的图像及其名言警句等,都在浅移默化影响着读者的心灵,有力地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促进读者潜能和创造性的开掘。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核心,它直接制约着管理服务人员对阅览者的控制定向模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管理服务人员对阅览者控制的定向模式也有不同。一般来说,各院校图书馆都有着一定的人本主义的倾向,主要因为它受到来自教育界,社会外界影响较大。它与环境不断地进行信息的输入、输出的交换作用,以保持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具体地说,就是整个图书馆的教育资源、藏书量、阅读量、设备、信息、文化、价值观都是在动态地变化着的,更新速度较快。

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就是领导(馆长或管理人员)将其信念、理想、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取向传递给下属成员(管理者或读者)逐步达到共识的过程。控制是组织文化的重要运行手段,领导对管理者的控制方式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对读者的控制方式,对图书馆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一个图书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会形成自己特有的组织文化氛围,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这种文化能够把图书馆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它反映了该组织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取向,合乎时代的道德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通过倡导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增强图书馆全体成员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图书馆的一体化建设并与发展中的社会大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

图书馆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为管理服务人员与读者的关系、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体现了控制,而控制的情况又与控制者的人性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人性观对我们树立正确的读者观是有益的。读者观影响图书馆的组织文化,也制约着管理者对读者的控制模式。人本主义倾向的图书馆中,管理者与读者之间平等、友爱,交往的渠道是开放的,信息的沟通是双方的。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对读者的影响更乐于被读者所接受,使阅读目标顺利完成。读者的个性得到发展,就会使学习、阅读活动进入到自律水平。与此同时,融洽管理者与读者关系带来的直接的结果是在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读者对学习、阅读活动积极参加,并将自己与图书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关心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积极参加图书馆读书阅览的活动。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本着文化自由人的观点,从自我实现、心理健康等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阅览者,创造一种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阅览者自律自我实现。

一项调查表明,图书馆生活质量对阅览者的学习和未来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图书馆环境,较高的图书馆生活质量会给阅览者带来较多积极的影响。

图书馆是人群密集、人员流动量大的公共场所。图书馆环境和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阅览者的心理状态,即,阅览者的修养、性格、情绪等。当面对绿色清静的环境、优雅别致的建筑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则大大提高阅览者阅读文献的注意力,从而使阅览者心情愉悦精神饱满、效率提高的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者的阅读质量。

环境还能对人的心态和行为起到诱导作用,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随着西方图书馆生活质量研究课题的深入与发展,我国的学者也就此问题做了初步的调查,有学者对全国省、市院校一百多所图书馆长期进行了图书馆生活质量调查,发现这些院校对图书馆生活质量缺少必要的研究,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要努力矫正图书馆的这种偏向,要进一步完善图书馆评估体系,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提高图书馆生活质量,正确引导图书馆发展方向。

那么,什么是“学校(含图书馆)生活质量”,又如何评价它呢?通俗地说,“学校(含图书馆)生活质量”是指一个学校(含图书馆)是否具有一种气氛(环境),是否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就图书馆来说,其评价的标准主要是从阅览者的感受来判断,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指阅览者对图书馆阅读生活的基本感受。例如,图书馆的良好声誉,图书馆的自然环境、学习环境(阅览室、网络系统设备、藏书库……)和图书馆人际关系等。因为图书馆是阅览者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对图书馆评价积极的阅览者更可能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良好感受,他们更可能采取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方式并帮助其他读者。

2.对读者活动的参与程度。即阅览者对图书资料的阅读兴趣水平以及对其他活动的参与程度。

3.对图书馆服务人员的反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阅览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二是图书馆管理人员与阅览者的相互合作。图书馆管理人员与阅览者的良好关系可以使阅览者接受教育目标,理解图书馆的规程。

许多研究者认为,过去仅从图书馆的资金、规模、阅览量、出勤率等一些客观的、具体的、测量的因素来评估一个图书馆的功能与质量,而对图书馆的组织特性对阅览者的影响如何,阅览者对图书馆生活的感受怎样,这些抽象的、不易测量的因素却被忽视了,而这些因素正是影响图书馆教育质量的关键。正如伊勃斯坦所说“目前我们遗漏的正是生活质量的信息。”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当把“学校生活质量”作为评估学校,当然也包括图书馆教育功能与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

一般来说,环境较好,教育功能完备,生活质量较高的图书馆具备以下特征:(1)自然环境优美,例如“花园式”图书馆;(2)图书馆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3)图书阅览者积极参与性高;(4)图书馆管理者与阅览者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民主等。这样的图书馆对阅览者个人发展是极其有利的。近年来,美国雷德蒙等人的研究表明,“当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得到精心培养和精心设计而成一个人的个人品质时,他(她)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将一定会充满着发明、创新的机会和贡献。”这与图书馆有目的地创设良好读书阅览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

研究图书馆生活质量的目的是为了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是为了揭示图书馆教育环境影响学习质量的心理机制,为学校心理教育和管理服务提供依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优化学习环境,提高图书馆生活质量呢?

第一,要做到观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提高图书馆生活质量的前提,以管理服务者中心转变为以阅览者为中心,建立图书馆新型的人际关系—平等,友爱,合作。

第二,一切从阅览者角度出发,要经常和深入了解阅览者的需要,包括阅览者的学习和情感的需要。而平常我们只注意了阅览者学习阅览的需要,都忽略了阅览者的情感的需要。

第三,要做到管理现代化。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营造一种积极的组织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充分信任图书馆管理人员,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实行合理的奖励。

第四,在图书馆环境文化建设上,要有机制上的保障,要有资金的投入。在环境文化布局设计上要有创新精神,要注意开发阅览者学习的潜能,开发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于是环境建设和生活质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内容,图书馆也应重视自己的环境建设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更能发挥图书馆的育人作用。

摘要:文章阐述了图书馆环境建设和图书馆生活质量对阅览者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图书馆优化学习环境,提高图书馆生活质量的原则和方法,使高校图书馆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学习环境,图书馆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铁梅.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下的和谐阅览环境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6).

[2]石聪.浅谈图书馆环境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

[3]黄宗忠.论现代图书馆的原理[J].图书情报,2007,(1).

新生学习和生活规划 篇5

终于从高中紧张的生活中脱离出来,经历了黑色六月的洗礼,迈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殿堂,然而大一新生面临着怎样的变化和压力?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第一个学期呢?那些困难又该如何解决?

一.大一新生面临的变化

1.学习环境的变化

小学,初中,高中,作为学生的我们一直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小学是考上一个好的初中,初中是考上一个好的高中,高中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家长和老师会管着我们,希望我们进入理想的象牙塔获得新的生活。可是他们没有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到了大学才发现很多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学习不再有人监督和逼迫,环境突然变得异常轻松。考试只求过,60分万岁。自学时间多,人更自由。学习环境已经和原来完全两样。

2.生活环境的变化

很多同学大学以前都是和家人同住,学习和生活都有监督者。来自城市的子女很多都是家人的宝贝,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好。并且初中高中同学之间的生活条件没有太大差异,经济条件基本在同一线上,差距不明显,不会造成同学心里上的压力。可是大学贫富和生活的差异体现得很明显。

3.人际关系的变化

大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有所不同,不可避免会引起摩擦。大学就是一

个浓缩的小社会,文化的冲突,行为习惯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都会呈现出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跟许多看不惯的人和平共处,要协调彼此的关系。

4.对自我认识,评价的变化

在上大学之前,无论在学校或是家里,大多数同学都是出类拔萃的,或成绩优异,或能力突出,或有一技之长,深得同学老师家长亲友的重视和喜爱。但进入大学后,这种优势可能越来越少,跟周围的同学相比,会发现比自己优秀的大有人在。一系列的变化可能使得部分同学在自我评价上出现问题。在大学里,对学生的评价也出现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标准。再加上社会激烈的竞争对高校的影响,使得大一新生容易一时间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5.心理的变化

进入大学,很多同学已经从一个小孩子跨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原来幼稚的想法和行为会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变得成熟起来。心理不再像个小孩子一样单纯,而是有很多复杂的想法,这也让很多大一新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从高中到大学,可以说是心理上的转型期,如何正确面对是大一新生需要学习的功课。

二.大一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1.积极努力型

很多同学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依旧保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由的时间长了,但是没有消沉堕落,而是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并且在大学的舞台充分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华,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既认真努力地把大学功课学好,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甚至挖掘了自己原来不知道的潜力,生活积极向上,多姿多彩。生活上和同学老师关系融洽,交到了自己的知心朋友,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2.消沉堕落型

从高中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学生,很多同学像脱缰的野马,少了家长在身边唠叨,少了老师的监督,感觉从牢狱中脱身,获得了自由。由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很长,开始还对上课有些兴趣的同学在几天后发现老师和课堂不过如此,于是开始逃课,逛街,看电影,沉迷于网吧,生活消沉堕落,没有了理想和方向,考试只求60分万岁,无所多求。大一第一个学期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去,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3.平平淡淡型

这类同学既不消沉度日,也不是那么积极向上,而是生活平淡。学习的时候有时认真,有时冷淡。偶尔逃课,偶尔兴趣大发又会参加学校的活动。人际关系上没有很知心的朋友,也没有树敌。大一平静地走过。

三.大一新生如何解决困难(专家意见)

1.接纳现实

刚入学的同学在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理想的大学生活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因而情绪失落。入大学前大部分同学把众多大学的有点综合起来形成了对大学的概念,入校后才发现大学原来

是这样,期望值高于实际值,自然会产生心理落差。对此大一新生应增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认识,不可能所有大学都是出奇地好。个人是否能有所成就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一切都要有内因作基础。大一新生应主动适应现实环境的变化,真真切切过好每一天。大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场所,我们应该利用大学的有利环境,锻炼提高自身的自控,自立,自理能力,这不仅包括专业能力的提高,更包括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便毕业后更好地接受社会的挑战。

2.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

它反映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方面,或者是我们生活的质量问题。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适者生存,有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自立,自理,自强,自尊,自爱的人,做一个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独立的人。这才是大学生应有的素质。

3.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要想建立友好的交际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要求他人。例如,你不能不顾别人在看书或休息就大放歌曲。对于关系到他人利益时,彼此之间最好形成一种共同的约束,大家必须遵守。这个规矩可能跟原来的相法不一致,但也要遵守。这就是说,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强加给别人,否则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是最起码的原则,重在互相协调,不断地调适,不是单方面的服从。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种能力,在不断的调适过程中,能够掌握主动,既解决了问题,又跟各种不同的人保持了和谐的关系。这是在大学,甚至是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点。

(2)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小摩擦和小冲突。首先,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是必然的,无可避免。要想达到一致是很难的。同学之间完全能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主动和解。同学之间大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矛盾,所以作为一个心智成熟的大学生应该学会宽容是德。这不是多么丢人的事,相反却能使自己坦然,获得别人的尊重。

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1)大一新生出现自我评价不足的原因。上大学之后,每个人都会面临对自己重新评价的问题。有一个说法叫做“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成绩和能力的相对下降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无法抗拒。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之所以不适应相对平庸化的现实就是因为我们是在根据周围人的期望来认识自己,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真正了解自己。

(2)大学生如何正确评价自我。自然界本就有经纬之分,人类的自我评价也存在着纵横之别。现实生活中同学往往跟周围人比,比出自己的不足。在纵向上的比较也集中在拿以前的辉煌成就对比现在。不平衡的比较带来不平衡的心理,进而产生自卑,迷茫,失落和自责。我们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会发现存在两类差距。一类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弥补赶上的。比如人际交往,口语表达上的问题。学习,掌握知识是我们未来开创事业所必须的,而人际交往是必要的辅助工具,这是我们安身立命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必须解决。但它需要很长一段时

间来改变现状,这也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始终与某些人有差距。第二类是其他能力上的差距。如果这种差距能被赶上,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如果赶不上也无伤大雅。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在一生中我们真正能做到的事很少,能做好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要指望所有方面都不落人后。大学是全国优秀青年的聚集地,每个人都是有才能的。某方面不及他人很正常。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到某一具体的问题上,用不着为与自己无关的问题徒伤脑筋。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优势。在承认自己与别人有差距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自信心,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事事超过别人。要懂得心悦诚服地看待别人的长处,不要耿耿于怀。

2.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规划生涯

大一新生在充分剖析自我的基础上确定符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出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方式,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目标,这叫做生涯设计。一个人的人生线只能由自己描绘。同样的起点,却不一定有同样的终点。若不愿留下遗憾,就从现在开始努力。

学习和生活质量 篇6

【关键字】护理干预;中风偏瘫;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05-02

中风偏瘫患者临床上通常合并有同侧肢体感觉障碍的症状,比如感觉不到冷热、疼痛,还有一些患者合并有同侧视野缺损的症状,这类患者在平视前方的时候,一般都不能看到该侧的物体,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61.5±3.4)岁。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风偏瘫诊断标准。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所述:1)情志干预。在巡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倾听其身心感受,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排解消极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在沟通中,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进行疾病卫生知识宣教,并介绍治愈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缓解恐惧情绪。2)疾病信息干预。对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中风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各种简单的图片或者语言介绍改疾病的知识,帮助患者进行锻炼,从而加快康复进程。3)认知功能训练。早期康复护理期间可以利用患者家属给患者进行读报、交谈、听音乐等方式来刺激患者躯体上的感觉,提高患者在治疗期间对环境辨认能力和觉醒能力,锻炼其思维能力、注意力以及记忆能力等。4)运动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借助绳索、棍棒等简单设备,进行抬腿、握拳、双手十指交叉等简单的练习,每天2~3次,每次20~30min。当康复训练取得一定效果并且患者肌力恢复至三级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加大训练难度,可以进行坐位训练、站位训练、行走训练以及床上翻身等主动训练。5)出院指导:患者在恢复一定的日常生活能力可以出院之后,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进行刷牙、穿脱衣服、进食等,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定期复诊。

1.3诊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情况进行比较,主要使用Fugl-Meyer 的运动量表进行评估,而生活质量测定表(WHO-QOL)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主要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使用t与X2进行检验,所有患者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 1两组运动量表评分对比

护理前:对照组的运动量表评分(30.34士4. 27)分,治疗组的运动量表评分(31. 11士4.95)分;护理后:对照组的运动量表评分(41. 76士4. 65)分,治疗组的运动量表评分( 62. 13士7. 48)分;通过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运动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的治疗后的效果明显要比对照组显著,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37. 13士3. 48),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38. 23士4. 21);护理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39. 13士3. 23),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65. 76士5.56);通过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组的治疗后的效果明显要比对照组显著,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中,中风患者常见的症状就属偏瘫,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多采用对症治疗,并且通过相应的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加快神经功能恢复。由于中风偏瘫的影响,会导致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快速恢复肢体功能,当当进行药物治疗受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本研究根据中风偏瘫的生理特点,采用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案,通过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同时,中风偏瘫患者通常合并有同侧肢体感觉障碍的症状,据钟印勤等[2]研究表明,中风偏瘫主要是因为人体脏腑功能失和,阴阳失去平衡,正气不盛,气血不调,经络运行不畅而引起的,因此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虚血滞、风痰阻络,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攻补兼施的方法,调理好人体的经络气血。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后,对照组的运动量表评分( 62. 13士7. 48)分,生活质量评分(39. 13士3. 23)分,治疗组的运动量表评分(41. 76士4. 65)分,生活质量评分(65. 76士5.56)分;通过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运动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的治疗后的效果明显要比对照组显著,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使患者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陈雪芳. 护理干预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作用[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3:240.

学习和生活质量 篇7

李克强指出, 节能减排与促进发展并不完全矛盾, 关键是要协调处理好, 找到二者的合理平衡点。要善抓机遇, 进退并举,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提高使用效率,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积极发展风电、核电、水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开工一批新项目, 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 发展智能电网, 逐步把煤炭比重降下来。尤其是要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李克强强调, 《政府工作报告》已对今年节能减排工作作出部署。要加强政策引导, 更多引入和运用市场机制, 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 加大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 努力改善重点地区雾霾状况。

李克强要求, 必须用硬措施完成节能减排硬任务。要强化责任, 严格执法, 发现问题一查到底, 决不放过。

学习和生活质量 篇8

生活质量是指环境提供给人们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 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 社会成员对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的感受和评价。[1]近三十年来国内主、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都有明显的拓展, 特别是对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更是朝着专门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两个相对独立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 相比之下, 生活质量研究中的第三个方向, 即将客观与主观生活质量结合起来的研究, 则尚无大的进展。实际上, 虽然我们可以继续在客观和主观生活质量两个领域中分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但是, 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问题, 依然是我们在生活质量领域中所不能回避的现实。[2]因此, 我们以大学生为被试, 引入身体健康状况这一重要客观生活质量指标[3]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以及生活质量三个变量, 来探讨主、客观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以下假设。假设一, 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那么不同健康状况的个体主观幸福感会存在显著差异;假设二,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会影响其生活质量, 那么不同幸福感的个体其生活质量会存在显著差异;假设三, 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会通过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山东某高校356名大学生为被试, 其中大一197人, 大二87人, 大三72人;文科生175人, 理科生98人, 艺术生83人。

2.2 工具。

简易生活质量量表 (WHOQOL-BREF) :由世界卫生组织编制, 共26个项目, 共分为4个部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区分效度和结构效度, 各个领域与WHO-QOL-BREF的相关系数在0.89—0.95之间。[4]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SRHMS) :该量表由许军等人编制[5], 共48个项目, 包含三个量表:自测生理健康量表、自测心理健康量表和自测社会健康量表。整个量表的信度为0.898, 前9个部分的信度范围在0.600—0.885之间, 三个分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857, 0.847和0.815。

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由Fazio (1977) 编制[6], 共33个项目, 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 该量表还有6个因子: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快乐心境,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 以及松弛与紧张 (焦虑) , 各量表和总表的相关在0.56—0.88之间, 内部一致性系数男生为0.91, 女生为0.95, 重测信度为0, 85, 效度指标较好。

2.3 程序。

团体实测, 每名被试需同时对三份问卷作答, 无时间限制, 共发放380份, 剔除无效问卷24份, 最后获得有效问卷356份。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低自评健康组的幸福感差异。

根据自测健康量表的得分, 将被试分为高自评健康组与低自评健康组, 每组96人。Independent Sample t检验表明, 高低两组的自评健康状况具有极其显著差异, t (190) =34.683, p<0.001。

注:***表示p<0.001, 同下。

采用Independent Sample t检验高自生活评质健量康组与低自评健康组之高间幸幸福组福感的差异, 如表1, 14高.86自±1评.59健康组在幸福感上的得低分幸福显组著大于低自评健12康.02组±1 (.t66=13.027, p<0.001) 。

3.2 高低幸福感组的生活质量差异。

根据总体幸福感量表的得分, 将被试分为高幸福组与低幸福组, 每组96人。Independent Sample t检验表明, 高低两组的幸福感具有极其显著差异 (t (190) =32.342, p<0.001) 。

同样采用Independent Sample t检验, 高幸福组与低幸福组之间在生活质量上的差异, 如表2, 高幸福组在生活质量上的得分显著大于低幸福组 (t=12.043, p<0.001) 。

3.3 自评健康状况、主观幸福感和生生活活质质量量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软件经过多次嵌套模型的修正后, 最终得出一个理想模型, 拟合指数见表3。

由表3中的各项指标可知, 数据与模型的整体拟合状况比较理想。结果显示理论模型与观察资料拟合的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为4.770, 符合Marsh和Hocevar[7]提出的比值在1—5之间的标准。RMSEA为0.102, 符合低于0.8的标准, 表明三个理论模型与饱和模型的差距程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其中三个模型的NFI、IFI、CFI、TLI, 皆接近0.90.这表明本研究的数据与三个构想模型有着较好的拟合关系。

模型中各变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 自评健康状况到生活质量的路径系数为0.48 (t=6.117, p<0.001) ;自评健康状况到幸福感的路径系数为0.74 (t=10.016, p<0.001) ;幸福感到生活质量的路径系数为0.37 (t=5.085, p<0.001) 。自评健康状况对生活质量的总效应为0.75 (0.74×0.37+0.48) , 从模型的结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 自评身体健康状况对生活质量有直接预测作用, 另外, 自评身体健康状况还能通过幸福感对生活质量进行间接预测, 即幸福感是自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不完全中介变量。

4. 讨论

4.1 高低自评健康组的幸福感差异。

研究发现, 高自评健康组在幸福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自评健康组, 假设一得以验证, 这与李承宗等人的研究一致, 李承宗等人[8]运用扎根理论在研究大学生不幸福时发现, 疾病是一重要的影响因素, 另外李凌江等人[9]的研究也发现在影响主观生活满意度的诸多因素之中躯体健康非常重要的。这说明人们的幸福感都摆脱不了身体健康的影响, 良好的身体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基础。

4.2 高低幸福感组的生活质量差异。

高幸福组在生活质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幸福组, 假设二得以验证, 这与有些研究者的结论[10]一致, 个体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心境、精力、松弛与紧张等是重要的主观生活质量指标,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

4.3 身体健康状况可以直接预测生活质量, 也可以通过幸福感间接预测生活质量。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我们发现, 身体健康状况可以直接影响生活质量, 也可以通过幸福感间接影响生活质量, 即幸福感是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中介变量, 假设三得以验证。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把主观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割裂开来,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发现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善身体状况来提高幸福感, 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5. 结论

5.1 高自评身体健康组在幸福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自评身体健康组。

5.2 高幸福感组在生活质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幸福感组。

5.3 自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直接预测生活质量, 幸福感是自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变量。

摘要:作者采用结构方程考察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高自评身体健康组在幸福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自评身体健康组。 (2) 高幸福感组在生活质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幸福感组。 (3) 自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直接预测生活质量, 幸福感是自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大学生,自评身体健康状况,幸福感,生活质量,结构方程模型

参考文献

[1]舒浪.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综述.理论园地, 2011, (6) :247-249.

[2]风笑天.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社会科学研究, 2007, (6) :1-8.

[3]周长城, 蔡静诚.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发展及其研究.武汉大学学报, 2004, 57, (5) :582-587.

[4]郝元涛, 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现代健康, 2000, 4, (8) :1127-1129.

[5][6]汪向东, 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35-43, 84-85.

[7]Marsh HW, Hocevar D.A new more powerful ap-proach to multitrait-multi method analysis:application ofsecond orde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Journal AppliedPsychology, 1988, 73, (1) :107-117.

[8]李承宗, 韩仁生.幸福感与不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探究心理研究, 2011, 4, (2) :52-56.

[9]李凌江, 杨德森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5, 9, (6) :274-27.

学习和生活质量 篇9

关键词:银屑病,湿疹,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银屑病与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往往病情反复, 周期长,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以往的治疗模式多注重对疾病本身的治疗而忽略了疾病对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推广, 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调查研究银屑病及湿疹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况,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门诊收治的200例银屑病患者及200例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200例银屑病患者中, 男73例, 女127例;年龄18~68岁, 平均 (35.4±12.1) 岁;病程1个月~54年, 平均 (4.2±5.3) 年。200例湿疹患者中, 男81例, 女119例;年龄18~69岁, 平均 (37.2±11.1) 岁;病程1个月~57年, 平均 (4.5±6.3) 年。纳入标准: (1) 依据《临床皮肤病学》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银屑病或湿疹[2]; (2) 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3) 能独立完成调查问卷。排除标准: (1)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2) 文盲; (3) 存在认知及智力障碍者; (4) 存在其他严重内外科疾病者。

1.2调查方法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DLQI) 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3]。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的培训并考核合格, 调查过程中需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调查内容由患者本人书写。量表评价的时间为患者近7 d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情况。调查问卷需当场回收并由工作人员审查有无重复评定或者漏评项目, 若存在上述情况, 请被调查者重新考虑后再做评定。该量表包含症状与情感、日常活动、社交娱乐、工作学习、休闲、治疗6个方面, 主要反映近7 d内皮肤病对患者的影响。每个方面有4个等级, 分别为没有 (0分) 、轻微 (1分) 、严重 (2分) 、非常严重 (3分) 。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受皮肤病的影响越严重。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病程、家族史、病情及复发情况, 分析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银屑病组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96份, 有效率98.0%;湿疹组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99份, 有效率99.5%。湿疹组症状和情感、社交娱乐、治疗及生活质量总分得分均明显高于银屑病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Logistic回归分析将生活质量的总分作为因变量, 年龄、性别、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病程、家族史、病情、复发情况作为自变量对影响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经济水平、复发情况、病情、文化水平是影响生活质量总分的因素 (P<0.05) , 见表2。

3讨论

银屑病为皮肤科常见的慢性、易复发性炎症疾病, 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一致的观点是:银屑病是一种在免疫的介导下, 由种族、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多基因遗传病[4]。银屑病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差异很大, 自然人群发病概率为0.1%~5%[5]。在地域分布上, 银屑病呈现出随纬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赤道地区在全球的发病率最低。然而银屑病在临床表现上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不大, 呈现较大的异质性。如在北美洲的银屑病流行地区, 患者虽然生活在同一纬度, 但临床表现呈现出很大的异质性[6]。另外家族史和有遗传倾向也可明显影响银屑病的发病。研究发现, 双亲同患银屑病或家族史阳性的孩子银屑病的发病年龄明显早于父母正常及家族史阴性的患者[7,8]。我国银屑病的总发病率为0.123%, 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 并呈现城市发病率高于乡村, 北方人群较南方人群更易患病,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现象, 并且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较男性患者早5~10年[9]。在众多影响银屑病的发病因素中, 有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约32%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在季节分布上, 发病率最高的为春季, 病情最易加重的季节为冬季和春季, 夏季则病情缓解[10]。

湿疹也是一种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的皮肤病。其临床常有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湿润倾向、发作反复、易发展成慢性等特点。湿疹的发病率较高, 约占皮肤科门诊的15%~25%[11]。湿疹患者往往由于疾病得不到根治及皮肤外观的改变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拒绝参加社会活动,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慢性湿疹的治疗已经不再局限于生理方面, 更应关注患者的心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方面。法国、美国等国家已经开始将生活质量的评估用于新药审批之中。目前认为, 较传统的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评估, 生活质量评估更能全面反映患者的健康水平[13]。因此, 利用生活质量来评价银屑病及湿疹引起的机能、健康、整体状况损害程度以及药物对其的影响, 更能全面合理的反应皮肤病患者的实际病情[14]。皮肤病的生活质量调查不仅包括心理障碍, 也包括功能的受损程度。由于皮肤表观的改变, 银屑病及湿疹患者往往表现出自卑、抑郁、焦虑的心理障碍, 约57%的皮肤病患者存在心情压抑、抑郁及自卑情绪。有研究显示, 约60%的银屑病的负性情绪与银屑病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15]。社会功能的受损主要表现为工作、家庭、学习、社会活动、物质经济等方面的功能损害。通过临床观察, 导致皮肤病及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因素很多, 但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 (1) 皮肤外形的损坏、疾病导致的身体不适:瘙痒、红斑脱屑、关节疼痛的躯体症状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不便, 并引起睡眠障碍; (2) 相关治疗保健知识的缺乏及健康教育的缺失: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不足使患者产生了过度恐慌、沮丧、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公众相关知识的教育不足引起对银屑病患者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如许多患者在进入游泳池、理发店、体育馆等公众场所时遭到拒绝, 家庭成员的不满或是过度关心, 这些都会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 (3) 治疗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及对个人工作和事业的影响:外形的损毁造成患者的自信心的严重受损, 频繁的复发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这将患者置于担心复发的紧张状的心理状态, 并且往往因此发生焦虑抑郁情绪。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 同时考虑到平均寿命延长, 城市化的进展, 生活节奏加快及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 银屑病和湿疹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银屑病及湿疹患者普遍存在生活质量低下的情况, 这与林兰等[1]的研究结论相似。通过进一步比较发现, 湿疹组在症状和情感、社交娱乐、治疗及总生活质量方面均低于银屑病组, 说明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明显高于银屑病, 但银屑病患者更易出现睡眠障碍及自杀倾向[16]。而更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发现, 经济水平、复发情况、病情、文化水平均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学习和生活质量 篇10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精神科学会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1]中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辨证为心阴不足证 (主证:入睡困难, 和 (或) 睡而不稳, 和 (或) 醒后不能再睡, 和 (或) 晨醒过早。次证:心悸, 多梦, 白天昏沉欲睡, 口干或苦, 头昏。舌象:舌偏红, 苔薄黄。脉象:细或细弦) 。凡符合上述病、证诊断标准, 年龄在18~75岁之间, 排除孕、娠, 内、外科严重器质疾病、精神病患者, 病程在1月以上, 可纳入本研究。

1.2 一般资料

将入选的22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2例, 脱落2例, 完成病例110例,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64例;平均年龄35.67岁;平均病程 (47.11±8.15) 月。对照组112例, 脱落4例, 完成108例,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65例;平均年龄34.98岁;平均病程 (46.78±7.95) 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超微补脑安尔眠颗粒 (处方:枣仁、丹参、天麻、五味子等, 由湖南省超微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制备, 规格5g/袋) 治疗, 每次1袋, 每天2次, 开水冲泡口服。对照组用天王补心丹 (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120g/瓶) , 8g/次, 每天3次。两组均以14天为1疗程, 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2 观察指标

睡眠质量: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量表:PSQI表中参与计分的条目可组合成7个成分, 即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每个成分按0、1、2、3计分, 累计各成份得分为PSQI总分 (0~21分) , 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 (WHOQOL-BREF) , 在欧美已获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2,3], 在国内已被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 可以较为客观、真实地评价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各条目采用1~5级评分, 得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分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维度。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形式进行统计分析描述, 治疗前后或组间比较用t检验, 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1) 睡眠质量:根据治疗前后PSQI量表总评分的减分率[减分率= (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 /治疗前得分×100%]分为4个等级评价。根本改善:减分率≥80%;显著改善:减分率50%~79%;改善:减分率20%~49%;无改善:减分率<20%。 (2) 生活质量:根据治后WHOQOL-BREF评分总得分较治前提高多少进行评价。根本改善:得分提高≥40分;显著改善:得分提高26~39分;改善:得分提高11~25分;无改善:得分提高0~10分。

3.2 两组睡眠质量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下同)

3.3 两组总体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2。

3.4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维度生活质量的比较

见表3。

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3.5 安全性观察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其中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测, 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4讨论

长期失眠会给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甚至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常规的镇静安眠药虽然能延长睡眠时间, 但由于改变了睡眠模式, 使浅睡眠延长而快波睡眠持续时间缩短, 因而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疗。中医药治疗失眠症虽然具有独特疗效与优势, 但目前采用中医药治疗失眠症患者过程中对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很少采用正规、公认的量表进行研究。本项临床研究注重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并进行全面观察, 希望能使对失眠症患者的评价更客观、更科学。

失眠症证型颇多, 心阴不足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采用常规的滋养心阴的方法疗效多不显著, 故采用养血安神、宁心补脑、敛阴入阳为治法, 以酸枣仁、丹参、天麻、五味子等组方, 采用超微制剂, 提高药物的吸取与利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5], 方中诸药均有明显镇静催眠、抗惊厥、增强耐力、智力等作用。本项临床研究表明, 治疗组睡眠质量的有效率达93.6%, 对总体生存质量改善率达91.8%, 研究显示, 超微补脑安尔眠能显著改善受试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睡眠质量观察指标, 在提高患者总体生存质量的同时, 能显著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与环境各维度的生活质量。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94.

[2]WHOQOL Group.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Psychol Med, 1998, 28:551.

[3]Saxena S, Carlson D, Billington R, et al.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 (WHOQOL-BREF) :the importance of its items for cross cultural research.Qual Life Res, 2001, 10:711.

[4]郝元涛, 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现代康复, 2000, 4 (8) :1127.

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浅议 篇11

一、提高学生对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从上学时间、上课、完成作业这些基本要求抓起,进行严格要求。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旷课,有病有事要请假。上课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准备好相应的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言,作业书写要认真等。在生活习惯方面,从小事着手,根据不同的年级定出不同的习惯层次,低年级学生要求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按时休息,按时起床,不挑吃穿,爱惜学习用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中高年级学生要求做到: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规律,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学习做事讲效率。

二、注意机构设置多元化

组织机构的建立要体现全员参与。既要成立由校长、教导处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组成的领导机构,又要成立由少先队干部、值周领导、值日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机构。要规定各自的职责,前者主要是制定规划、安排部署、负责科研,后者主要是负责过程管理,调查了解学生中的信息,向领导、全体教师和学生反馈信息。组织机构再根据问题适时、适度,因人而异地使用表扬和批评,引导学生的行为品质向规定的目标发展。例如,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主动捡垃圾,学校就通过新风栏、广播、集会进行表扬;有学生说脏话、土话,学校就通过多种方式通报批评。

三、注意抓好检查落实

实施养成教育必须抓好检查关。谁检查?学校值周领导查、少先队辅导员查、值日教师查、少先队干部查、班主任查、后勤员工查。查什么?查师生中有无不良习惯、查教室、查寝室、查厨房餐厅、查学生的课间活动、查学生的两操情况、查卫生區的卫生、查劳动基地等。查的过程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信息有了,“对症下药”就能得心应手。学校大多数的实践活动也是紧紧围绕学生行为教育内容来开展的。例如,劳动实践就是通过让学生在基地里耕作来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逐步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还有演讲实践、运动实践、趣味实践、竞赛实践都可以展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全校学生到阶梯教室里活动,你几乎听不到桌凳的响声。树上的花、树上的果没有一个学生去采摘。每当学生走进基地,看到绿油油的瓜果、蔬菜总会喜在眉稍,乐在心里。

四、注意长期坚持

小学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尽管我们要求学生的行为有标准,但要真正使每个学生的行为品质实现目标,绝不是谈一谈、说一说、阶段性抓一抓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不断检查、不断改善。只有我们对信息做到天天抓、周周抓、反复抓、抓反复,坚持每天一总结,每日一通报,一周一评比,一周一表彰,才能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明比暗赛的浓厚氛围。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加强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反馈网络,使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抓一些看上去比较小的事情,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学会穿衣,衣着要求干净、整齐,勤换衣服勤洗澡,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等。还要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我们要从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品入手,要求课本、作业本不乱涂乱撕,各种文具不随意丢放和损坏。

(作者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安阳镇龙门完全

小学)

学习和生活质量 篇12

以往人们在学校教育实践或探讨中, 常忽视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与教育过程的区分, 以教育过程取代学习生活过程。当代我国社会与学校教育变革的发展, 将生活问题引进了学术研究, 学生学习生活也进入了教育研究的视野。从关注学生学习转向探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部, 体现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我们认为, 学习生活是指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载体及其体验。学习生活质量是指学生学习生活的水平高低状况, 既包括客观指标 (如作业时间, 资源数量等) 的多少状况, 也包括主观指标 (学习兴趣、课堂体验等) 的高低状况。它是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最集中和最核心的反映。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 我们最终确立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四个考察维度:学习负担的承受度、学习过程的愉悦度、学习环境的和谐度、学习资源的丰富度, 以此作为衡量学习生活质量的指标。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涉及到学习负担、学业倦怠等, 但这些只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并不能代表其全部。而且, 有些研究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上海市曾在全市层面进行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 了解学生学习负担的整体概貌。但由于在内容及取样方面受到限制, 调查很难为区域教育的发展提供持久深入的信息资源。因此我们通过多年探索, 从四维度对区域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进行全样本的调查, 既是对市级层面调查的一个深化与补充, 又能针对性地把握和分析区域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状况, 更好地为区域教育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本文显示的是其中一次调查结果, 我们选取了四个维度中的部分指标, 对本区三年级至九年级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二、调查概述

1.调查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学生学习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调查。为求更真实、更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在编制调查问卷之前, 我们采用了个案跟踪及团体访谈的方法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实况。而后, 我们对跟踪及访谈结果进行编码、整理、分析, 以此为参照形成了学生学习生活质量预测试题, 经过统计分析形成最终问卷。

2.调查对象:采用分层等距抽样的方法从上海市静安区12所小学、11所中学共抽取3288名学生为被试。其中, 男生1492人, 女生1796人;三年级520人, 四年级518, 五年级513人, 六年级438人, 七年级447人, 八年级414人, 九年级438人。

3.调查过程: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 由主试统一发放问卷, 统一收回。在施测前, 由主试向被试口述统一的指导语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 以保证所有被试都能理解问卷的内容和要求, 按自己实际情况回答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学业负担方面

1.小学生考试压力尚可, 中学生考试压力较大, 即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考试压力越来越大。

调查结果显示, 各个年级中感觉压力“一般”的人数最多, 三年级到五年级中选择“压力很大”和“压力较大”的人数分别占各年级总人数的20%左右, 六年级增长了10多个百分点, 七年级至九年级高达50%多, 是小学生的2.5~3倍。

2.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基本充足, 中学生睡眠时间相对不足;从三年级到九年级, 学生的睡眠时间呈明显递减趋势, 即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

绝大多数小学生都能保证9小时以上睡眠, 9小时以上学生约占80%左右。而中学生有8小时以上睡眠的比例也不高, 中学六年级约达80%, 随着年级的升高, 其比例递减明显, 九年级50%都不到。调查还显示, 许多中学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左右及以下”, 且从六年级到九年级人数比例呈递增趋势, 九年级学生比例居然高至53.7%, 已逾半数。纵观中小学生睡眠时间, “10小时左右及以上”和“7小时左右及以下”的两列形成鲜明对比:10小时左右及以上的学生从一年级至九年级比例呈明显递减趋势, 7小时左右及以下的人数比例大幅度递增, 中间两列对比也比较鲜明。

3.完成作业后, 多数小学生感到不是很累, 而许多中学生反映很累或较累, 即随着年级的升高, 感到累的学生人数递增。

从小学生到中学生, 选择“很累”的人数比例由6.2%增至15.4%, 选择“较累”的由19.8%增至47.2%, 而选择“一点不累”的由小学的40%多降至中学的6.5%, 对比鲜明。这一结果与中学生考试压力大, 睡眠时间短等是分不开的。

4.无论小学生还是中学生, 家长给孩子布置作业的状况普遍存在, 随着年级上升, 家长布置作业呈现递减趋势。

中小学生家长布置作业的状况约占70%~80%。小学相对更多一点。选择“每天布置”的人数, 从三年级的30%降至九年级的13.6%, 选择“偶尔布置”的, 趋势不甚明显, 选择“不布置”的, 由三年级的17.1%升至九年级的35.9%。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 他们认为学生爱玩耍, 自制力差, 在学校布置作业不是太多的情况下, 有必要再布置课外作业, 帮助孩子巩固所学知识或者拓展一些课外知识, 以期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成绩。

(二) 学习过程方面

1.多数学生都经历到教师的提问, 相比中学生, 小学生感受到更多教师的提问。

中小学生反映对自己进行课堂提问的教师多在3~5位, 其次是1~2位。小学生选择“6~8位”和“9位”的明显多于中学生, 而中学生中选择“0位”和“1~2位”的多于小学生。从提问数据上显示, 在九年级有接近10%的学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教师忽略了。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法的一种重要行为, 提问除了具有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反馈信息等作用外, 还是教师关注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某种程序上反映了师生在教学互动中的和谐状况。对于同一个学生而言, 在小学阶段的科任教师明显少于中学, 但小学生感受到对自己提问的教师数却多于中学生。这一方面与中小学教师提问的频度不同有关, 小学教师提问次数更多;同时也与教师提问学生的面不同有关, 小学教师的提问面更广。

2.多数中小学生反映教师对自己很热情或比较热情, 虽选择“很热情”的人数由三年级到九年级有所递减, 但选择“较热情”的人数有所递增, 故整体而言, 中小学生对教师热情度的评价旗鼓相当。

调查结果显示, 选择“很热情”的中小学生均超过半数, 选择“较热情”的中小学生比例在16.3%至30.9%之间, 选择“一般”的人数每个年级都不及10%, 选择“不热情”的每个年级都不及5%。

(三) 学习环境方面

1.中小学生对自己班级的喜欢程度较高,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对班级的喜欢程度呈小幅度下降趋势, 也就是说小学生比中学生更喜欢自己的班级。

虽选择“非常喜欢”的人数由三年级的81.0%降至九年级的45.4%, 但选择“比较喜欢”的人数由16.0%增至34%, 达到部分中和, 整体而言, 小学生对班级的喜欢程度依旧高于中学生。选择“不喜欢”的人数从0.0%~2.3%不等, 人数非常少。

2.多数学生反映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程度较高,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反映关心自己的教师人数有所下降, 即小学生比中学生更认为教师是关心自己的。

三年级到九年级, 选择“关心”学生比例由90.0%降至37.4%, 选择“一般”的由8.5%增至40.4%, 达到部分中和, 但总比例依然呈下降趋势;选择“不关心”的人数有所上升, 由0%增至19.7%。小学生比中学生的心理成熟度较低, 独立性差, 向师性强, 教师自然会寄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3.母亲和同学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倾诉对象, 但严格来讲还是有些差异的, 小学生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心里话讲给母亲听, 到中学后, 其主要倾诉对象逐渐转向同伴或同学。另外, 写日记或对谁都不讲也是中小学生常用的倾诉方式。

三至九年级, 学生的倾诉对象或方式多是母亲、同伴、写日志和对谁都不讲, 不过随着年级的变化, 学生的主要倾诉对象有所转移。比如, 三至九年级, 向母亲倾诉的人数比例由37.1%降至17.9%;向同伴或同学倾诉的人数比例由21.4%升至38.2%;对谁都不讲的人数比例由6.9%升至17.9%, 说明中学生比小学生更注重自己的隐私;写日记的人数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这些变化与心理学所揭示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相一致。只有很少学生向父亲倾诉自己的心里话, 这可能与父亲这一角色有关, 俗话讲严父慈母, 母亲相对父亲, 情感细腻且更善于倾听, 所以孩子更乐意向母亲倾诉。

(四) 学习资源方面

小学生的自选课程数量多于中学生, 学校提供的自选课程的数量随年级的上升而下降。

选择“很多”和“较多”的人数由三年级的61.1%降至九年级的“16.2%”。三年级至八年级, 选择“没有”的在10%~15%之间, 而九年级则占58.5%, 说明九年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较为匮乏, 这与中学生的学业任务多, 学习负担重有直接的关系。

四、讨论与建议

1.初中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和小学生相比有下降趋势

结果表明, 本区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状况基本良好, 但从三年级至九年级, 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有下降趋势, 学生的学习愉悦度降低, 小学生比中学生体验到更多愉快情绪。相比小学生, 中学生的考试压力大, 睡眠时间少, 完成作业后感觉更累, 得到的教师关注少, 师生关系有所下降, 对自己班级的喜欢程度降低, 可自由选择的探究性课程少等等。一项针对青少年情感素质的全国性调查也发现, 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 学生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人际情感、生活情感、情感能力等均有下降趋势, 其中属于理智情感的乐学感、自信感的下降, 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原因可能是, 首先, 中学生步入青春期, 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其独立意识、自主监控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了显著进步, 他们开始自主决定一些事情, 对自身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自然比小学生要累。其次, 虽然中学生心理有了较大发展, 但毕竟尚未成熟, 统合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当面临压力时, 还难以作出恰当的评估和决断。再者, 中学生面临着升学任务, 除自我要求外, 还有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所赋予的任务和责任, 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2.在关注学业质量的同时, 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中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 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学校应适度均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 以免过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发展。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国家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目的之一即是扭转过多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其它方面发展的现状。教育界也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 经大胆探索, 还开创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教育模式, 但这些理念或理论与实践尚未达成一致。学生尽管取得一定的学业成绩, 但其它方面的状况却很难使人满意, 关于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不高的报道屡见报端, 诸如学习体质下降、学习兴趣缺失、体验消极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因此, 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质量的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绝不能以“育分”代替了“育人”。

3.在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方面不同层面、不同主体要形成合力

学业负担重可谓教育界的历史性话题, 早在1988年国家教委就发布过《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后来关于此话题的文件陆续出台。相关的文章及媒体关于学生学习负担方面的报道也有相当数量。可见, 从过去到现在, 从实践到理论, “减压”的呼声从未停止, 原因何在?学生的负担究竟有无减轻?在多大程度上减轻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高其学习生活质量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 单方面的努力收效甚微, 只有国家、地方、学校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才有可能在这一问题上进行突围。国家层面要进一步颁布相关文件, 并明确责任主体, 同时积极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区域层面在执行上级行政文件的同时, 各地方还要针对当地情况拟定章程, 作出适宜的规定, 并加强督导检查;学校要做好自我监控, 并积极转变观念, 探索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具体措施;家长要走出请家教、上辅导班的误区, 与孩子多沟通交流, 对孩子学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关注与督促。

摘要: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日益成为关切的话题。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状况, 对静安区三千多名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开展了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质量四个指标上的表现不同, 随着年级的升高, 显示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对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信息调查队.关于上海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2) .

[2].卢家楣.我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J].心理学报, 2009, (12) .

[3].符德新.课业负担:减, 还是不减?[N]中国教育报, 2004-11-8: (9) .

[4].我看“国际6都市小学生学习调查”结果, 转引自http://www.issncn.com/html/13695_1.htm, 2009-04-06/2010-05-08.

上一篇:新基础理论下一篇:表情包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