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2024-10-25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通用12篇)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篇1

数学是为人所用的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与此相对应, 我们进行数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人掌握和利用这一工具来解决生活中的的问题.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 以低姿态学数学:不仅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懂的想法.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那么怎样将数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从而使学生学好数学.

一、从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入教材内容, 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拉近了抽象逻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感到亲切、易懂.

1. 从生活经验入手, 发现数学知识

学生在生活中已然学到许多知识, 教师要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处理教材.例如, 教师在教学《人民币》时, 可以问:“你知道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帮助整理, 学生很轻松地就能掌握这一知识.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 从而乐于、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2. 从生活经验入手, 学习数学知识

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 从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元角分入手, 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先让学生观察一本数学书和一本语文书的价格, 求两本书一共多少钱, 就要把两本书的价钱合起来, 5.57和6.96元相加得多少呢?学生自己想想说说:计算时几分和几分相加, 几角和几角相加, 几元和几元相加.从而推导出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就能轻松地掌握, 不感到迷糊, 学得非常快.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 学而不用, 不如不学.学生能够活学还不够, 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 创设机会, 鼓励运用

教师要多创设情境,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起来, 要鼓励他们将知识运用于生活, 根据生活实践证明知识是多么有用, 增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渐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在教学完一位数的乘除法以后, 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过五一节, 纺织厂有35位阿姨想租车外出旅游.目前只能租到小面包车和轿车这两种车, 每辆小面包车能坐8人, 每辆小轿车能坐3人, 可以怎样租?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教师可以图文结合讲述, 让学生展开讨论, 思考可能有几种租车方案, 并想一想哪种方案最合理.像“乘车”这样在生活中能经常遇到的问题, 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有兴趣.既培养了他们的计算、比较能力, 又发散了其思维, 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虽然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往往会被生活现实弄得错综复杂, 但只要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 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善于从诸多事物中提炼出关键的要素, 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如, 小明今年8岁, 爸爸今年35岁, 爸爸今年比小明大多少岁?明年爸爸比小明大多少岁?对于第二个问题, 许多学生认为明年就要多一岁了, 从而产生错误.只要学生想到:过了一年爸爸大了一岁, 小明也大了一岁, 所以还是相差27岁.这就是关键的要素.

2. 学会观察, 增强运用的意识

让学生学会观察, 知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 学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哪些地方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什么自行车的撑架与地面要形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铁链门中间要做成平行四边形?能不能做成三角形的?为什么?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知识,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的意识, 要做到:生活经验—→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实际问题.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简单易懂, 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篇2

【摘要】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喜欢上数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无处不存在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生活中数学的角度阐述一二。

【关键词】学生;数学;教学;实际。

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是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而据学生调查问卷,他们认为: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均列首位。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的呢?华老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针对此种现象,《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应用教学,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一、使教学内容融入生活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实际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在教学“线段的大小比较”时,笔者请两名学生上台(高矮相差不大),首先让他们背靠背的站立,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再分别量出他们的身高,又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以此引入“线段的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结合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件愉快的事情。

2.挖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例如:在教学“利息税的计算”时,课前老师介绍:我国国务院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并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使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 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生活情景”的导入出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他们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中去。创设教学情景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主动地参与进去。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我设 计了以下情景 :“如 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例题的贴近生活: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 22场比赛中得到 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再如:在教新课标数学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结合现在“黄金周”旅游的比较多,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今年五一,父母打算带你和几个亲戚家的孩子一起去某地旅游,在咨询价格时,甲旅行社说:“如果你们买一张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你们可以购买团体票,按原价的2/3。”而两家旅行社一张全票的价格均为120元。你能用小孩的人数来表示两家旅行社的价格吗?你能算出加入哪家旅行社合算吗?该例题切合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引起他们极大的探索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了基本了解时,我在班里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课堂练习的实用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我们中学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 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 1O台以上,从第 l1台开始每台按 7O 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 85 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使知识课外应用走进生活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 2 生活中的问题。

1.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又如学了分段函数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后,我留了这样的作业:夏天,大家都喜欢吃西瓜,而西瓜的价格往往与西瓜的重量相关。某人到一个水果店去买西瓜,价格表上写的是: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上9斤以下,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主说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给5元吧。可这位聪明的顾客马上说,你不仅没少要,反而多收了我的钱。当顾客讲出理由,店主只好承认了错误,照实收了钱。同学们,你知道顾客是怎样晓得店主坑人的吗?请说出理由?

作业的布置应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再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4.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篇3

[关键词]数学;生活;课程标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进步和发展。”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数学,用生活经验经历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并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笔者就本人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一、转变教育意识,服务教学生活

1.生活意识。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香港教育专家梁易天在《数学学习的情境化》中设计了“草拟一份学校校园花圃的建议书”案例让我深受启发。其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一方面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强,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同步;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一定程度还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不仅阻碍学生思维发展,而且造成学生怕学、不会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转变意识,建立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意识。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2.服务意识。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探究、获取知识,引导学生亲历生活——数学知识——生活的过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中不使用面积单位无法比较一些物体和图形面积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当初比较线段或物体边的长度时遇到同样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学生自然很快地想到需要一个标准的单位面积才能准确比较。这样教师立足服务者的角度,帮助学生创设和再现面积单位发明时的情境,引导学生亲历这一发现过程。教师这样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易学、会学、乐学。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再现数学生活

模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1.用图片创设情境。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学生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为什么?教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学生答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也会像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上。教师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终于满意了。

2.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操作、观察和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3.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教学两步加减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模拟上下车的情形,使学生对车厢内人数与上下车人数的关系有比较直观的印象,对此类应用题的解答自然得心应手。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三、借助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生的环境应放在真实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的确,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教学“简单条形统计图”时,我设计了欣欣百货公司去年销售泳衣和羊毛衫的情况比较统计图。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两张条形统计图,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游泳衣的?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羊毛衫的?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泳衣的销售高峰在第三季度——夏天,羊毛衫的销售高峰在第四季度——入冬,从而迅速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据,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就必须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篇4

关键词:数学学习,联系实际,激发动机

数学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 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 选取学生有经验的感兴趣的事例, 作为教学资源, 使学生能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 并能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引导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魅力。并把个人的学习和祖国的建设联系起来, 树立远大理想, 增强高度的使命感, 产生一种持久的奋发向上的学习激情。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的过程, 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脱离实际的教学, 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 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让学生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1.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最好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知识有关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小学生获得概念、掌握知识,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 取决于他们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例如, 低年级教学“元、角、分”的知识, 教学伊始, 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而又喜爱的情境:将“小熊百货商店”搬进教室, “柜台”里有女孩子喜欢的洋娃娃、卷毛狗, 男孩子喜爱的手枪、飞机等。接着提问:小朋友想不想买呢?这些东西又都需要用什么来买呢?轻松自然地过渡到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圆的认识”时, 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猴骑车”这一情境进行导入, 先是车轮制作成方的, 计算机演示小猴前进时颠离座位。然后, 车轮制成椭圆形的, 计算机演示小猴子前进时颠簸的画面。最后, 车轮制成圆的, 计算机再次演示小猴平稳前进的动画画面, 教师此时提问:“为什么我们的自行车车轮都是圆的呢?”学生被这些似乎很熟悉, 却又讲不清楚道理的问题所吸引,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讲“比例尺”时, 从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切入, 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此举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以动释静, 以具体释抽象。

2. 选取生活事例, 引出例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课的依据。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益, 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力求做到既尊重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例如教学“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 一上课, 师生谈话:寒假里, 学校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 同学们读了多少本课外书? (教师有意让两名女同学和三名男同学回答, 并板书本数:5本、7本、4本、16本、7本) ××同学读了16本课外书, 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 值得表扬。教师就此素材出题: (1) 在一次读书活动中有5名同学, 每人各看5本、7本、4本、16本、7本, 平均每人看了多少本? (2) 在一次读书活动中, 两名女同学一共读了12本, 3名男同学一共读了37本, 平均每人读了多少本? (3) 在一次读书活动中, 两名女同学每人读了6本, 3名男同学一共读了37本, 平均每人读了多少本? (4) 在一次读书活动中, 两名女同学每人读了6本, 3名男同学每人读了9本, 平均每人读了多少本?教师问:刚才我们一起不断改编题目, 什么在变?什么没变?此环节的设计, 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提出问题, 并依据其情节和数据编出应用题, 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 易被吸引。

二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当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 也会因熟悉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以致用”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条好途径。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让学生亲身体验, 既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后, 教师可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 另出40元钱, 问学生可以买哪些东西或求其中一件商品与另两件商品共多少元, 或买其中的某几样商品, 所带的20元钱够不够等练习。学习了“土地测量”后, 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先目测学校操场的长、宽及面积, 再进行实际测量;让喜爱打篮球的同学测量一下篮球场的面积。学习“约数和倍数”后, 利用班级中每个同学的学号, 请他们自己找朋友:谁和谁是倍数、约数的关系?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1”号的倍数有哪些?“6”号的约数有哪些、倍数有哪些?学习了“比例尺”后, 教师可出示学生所在教室 (长方体) 画在图纸上的长、宽、高, 实际的长、宽、高, 让学生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并比较用1/50、1/100、1/200这三种比例尺来画这间教室, 用哪一种比例尺绘制的图最大?哪种比例尺绘制的图最小?为什么?

还可以分年级段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低年级小朋友到超市购物;乘公交车上学的小朋友, 计算出一个月的公交费用。中年级同学可算一算:全家一个月的收入、支出与结余, 拟订一份合理理财的方案,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高年级同学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 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运动会前, 把学生带进操场, 为学校测量场地;社会实践活动中, 如何合理地选择交通工具、交通路线及购买门票;建议学生把压岁钱存入银行, 一年下来算一算一共取回的钱数, 从小培养学生合理理财的意识和能力。总之, 凡是有助于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时际问题的机会, 笔者都让学生去实践。学生觉得这样的题实在、有趣, 身边处处有数学, 越学越有趣, 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

三到社会中调查

数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这一点学生认识越深刻, 学习数学的动机就越强烈。为此, 在教学中, 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做调查、访问, 了解数学的用途。教学比例的内容时, 由于我们身处农村, 便组织学生到养虾户、养蟹户处, 了解往养殖池里投饵料、配药水等的方法。由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 学生也逐渐关注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他们看报纸、听广播都十分留意数学问题。如增加一个百分点是什么意思;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是多少……我因势利导, 以学生搜集的数据, 如我国油、粮、棉增长的情况, 奥运会上运动员获奖的情况等编成应用题补充教学,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 使学生看到我国各条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中受到鼓舞, 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要使学生对教师所上的课产生兴趣, 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多样性以及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生动性, 力求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 而不会把上课当作一种负担。比如请学生分角色读题、自编作业题、适当运用彩色挂图、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等都可增强课堂气氛。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 把一堂课的学习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 让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口等活动交替进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同时, 教师要以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详细生动的讲解, 维妙惟肖的表情, 爱憎分明的态度, 都能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 觉得听课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此外, 还可专门设计一些“兴趣课”, 选择新颖生动的内容, 把游戏和竞赛引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理论 篇5

低年级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以“五爱”和浅显的社会公德、政治常识为 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 。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课堂教学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研 究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品德知识,切忌空谈理论,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下面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一、启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用通俗的问答方式教学生了解

课文内容,学习品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低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幼稚纯真,经历单一。课堂上,教师要用通俗的问答方式,教学生掌握、了解 课文内容,学习品德知识,逐步提高道德认识。譬如:教学第二册第8课《对不起》时,教师这样问学生:“ 刚才老师给你们讲了小动物们在绿色草地上做游戏的故事。大家想一想小熊踢出的足球正好落在小白兔身上, 小白兔吓得差点儿哭了。这时候小熊会怎样做呢?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样做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积 极思考,争相发言。有的说:“小熊吓跑了……如果是我,我也害怕……”;有的说:“小白兔生气了,一定 要跟小熊打架……”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已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和肯定 。同时,教学生学习礼貌用语。告诉学生,小熊不小心把球踢在小白兔身上,它心里是难过的.,它真诚地对小 白兔说“对不起”。小白兔也很有礼貌地说:“没关系”。运用这种方式,使学生明白了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 错误,请求别人谅解。对别人表示歉意时,要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表示歉意或感谢时,要回答“没关系 ”。再如教学第四册第2课《做有礼貌的好孩子》时,教师这样问学生:“星期天,小猴子和小山羊在家里做 作业遇到了难题,它们先后来到牛伯伯家,请牛伯伯帮忙。小猴子请教牛伯伯时,牛伯伯瞪了它一眼,没理它 。小山羊请教牛伯伯时,牛伯伯却耐心地教给他。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帮小猴子找找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吗?” 听了老师的提问,同学们认真思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大家明白了是非,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致认为, 牛伯伯不帮助小猴子,是因为小猴子太没礼貌了。牛伯伯热情帮助小山羊,是因为小山羊懂事,有礼貌。我们 一定要学习小山羊,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思想实际,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画面内容,仿学

道德行为。

低年级思想品德课,每一课都有丰富多彩的图画。画面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 看图,模仿学习人物的道德行为。譬如,教学第一册《课间活动守秩序》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整体看图,让学 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自觉地、守秩序游戏活动的情景。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看图讨论 。(1)图中的同学们为什么这样守秩序?(2)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图中 的同学们讲文明、懂道理,他们知道不守秩序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我们要向课本中的小朋友学习,课间活动 时要有秩序,不能胡打乱闹,追逐跑跳。再如教学第一册《上课专心听讲》时,教师可分两步指导学生看图。 (1)整体看图。初步了解插图内容。(2)分步看图。仔细观察并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 提出两个问题(1)图中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怎样做的?(2)窗外树枝上小鸟叽叽喳喳直叫,同学们为什么谁 也不理它?观察与思考之后,同学们认为,要向图中同学们学习。课堂听课做到五点:(1)坐的姿势要端正 ;(2)不做小动作;(3)听课精力要集中;(4)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先举手;(5)回答问题之 后,经老师允许后,再坐下。同学们观察插图,模仿学习,立杆见影。顿时,都端端正正地坐着,聚精会神地 听老师讲课,课堂纪律井然。

插图是低年级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内容,教学时,认真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模仿学习道德行为效果较好 。因此,课堂教学要很好地利用插图,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三、运用电教手段,陶冶道德情感,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电化教学,直观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陶 冶道德情感。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适时放映幻灯、录像或播放录音,把抽象 的思想品德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模仿学习,养成习惯。譬如教学《互相谦让》 的思考与练习三“过独木桥”时教师先出示幻灯片:“两只小山羊从不同的方向同时来到了独木桥”。然后让 学生根据画面展开想象,想象两只小山羊怎样过桥,它们各自会怎么做?在学生广泛发表意见之后,出示幻灯 片:“两只小山羊互不相让”。这时,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上两只小山羊的神态,思考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最后出示灯幻片:“两只小山羊掉到河里去了”。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懂 得了人与人之间要讲团结、讲友谊,遇事要互相谦让。再如教学第一册《我的祖国》一课,我们自制了一部展 示祖国锦绣河山的录像片,剪辑了一部分为国争光的中华儿女的镜头,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学生观看后,心潮 激荡,情绪高昂。大家知道了我们的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有十一亿人民,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美丽富饶,历史悠久,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今天好好学习,明天才能为国 争光。教学《我爱国旗》时,我们放升国旗的录像,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然后,结合看录像,听国歌 ,讲国旗的象征意义和国歌的意思,使学生知道升国旗、降国旗时要立正、敬礼。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爱祖国就要爱国旗。让学生从小在心中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联系生活实际 感受数学魅力 篇6

华罗庚数学家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践。”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情境中。通过数学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以便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应用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

小学几何初步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使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活化数学,从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主动地应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价值。

一、在课堂中体验几何知识的魅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小学几何知识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车轮是什么形状?有哪些物体和它相类似?为什么设计汽车轮胎的人,不将车轮设计成椭圆形呢?而一定要设计成“圆”形呢?讨论纷纷,全身心地投入话题之中,有的同学说为了使车身平稳,还有的同学更是言语妙通:既是为了保持平稳,又是为了使汽车匀速前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意识地捕捉一些生活素材,使它们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有一张长为20cm、宽16cm的长方形纸板在它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相同的正方形。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假设剪的小正方形的连长依次是1cm、2cm、3cm……..折成无盖的长方体,体积如何变化?请试一试。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在实践中体验几何知识的魅力

在实践生活中应用知识,可以体会数学在实现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人们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菜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例如:教完“长、正方形面积”后,布置这样一道实践题:“量一量自己家里厅堂的长与宽,求出它的面积,并选择一种正方形瓷砖铺地,算一算需要这样的瓷砖多少块?”这样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深刻地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将数学知识用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在生活中体验几何的魅力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方法,关键是善于结合几何知识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然而学生只会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而不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如学习面积计算后,在实际计算窗帘的布,就暴露了不少问题。学生虽然量窗户的长和宽,但还要考虑布比窗户长一些和宽一些,如果面积大的窗户,需要用两幅窗帘对拉,中间还需要重叠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又如在学习长、正方形周长和面积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家的餐桌面是边长85厘米的正方形,要做一块四周有花边的桌布,需要买多少这样的花边?”“茶桌的桌面长1米是宽的2倍,现要配一块台面玻璃板,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这样,学生从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数学技能 篇7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在教学《 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时,有这样一题“ 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给爷爷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 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 应把165元减去100元) ,营业员找回3元( 应加上3元) 。 所以, 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 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 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学习有小括号的两步试题时, 我是这样做的:“ 我们班男生有多少人?( 12人) 女生有多少人?( 15人) ”。“‘ 六一’儿童节全班学生分3组表演节目,每组多少人? 列式计算,并说出你的想法。 ” 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根据我班男生有12人,女生有15人,来求我班一共有多少人,又知分3组,就可以求出每组多少人。“ 如果用综合算式怎样列式?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纷纷拿起笔列算式。 一男生说:“ 我是这样列的:12+15÷3=9( 组) 。 ” 另一学生站起来说:“ 他列的算式不对。 我们先求全班人数,用男生的12人加上女生的15人是27人。 从他列的算式中应先算15÷3, 所以不对。要想先算12加15的和,我觉得应当想一个办法。”从而引出小括号的用法,小括号就表示要先算。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新课,学生真正理解了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 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素养 篇8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现实情境和模拟现实情境中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善于创设学生身边的“情境”, 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 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学数学, 而是在玩数学。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中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

一、数学联系生活, 让学生易于领会数量关系

《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各种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愿望。数学教育是学生或作为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吸收并引入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 小欣家离学校850米, 一天早晨, 她从家去学校上学, 大约走到总路程的一半时, 发现忘记带数学书, 于是她又回家拿书然后再去学校, 试问这天早晨小欣上学大约走了多少路程?在讲解时, 教师先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并结合学生平时上学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 在正常情况下, 小欣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路程?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850米。教师又问:可是实际情况是由于她的粗心大意, 半路发现忘带数学书了, 只能原路返回, 这样她今天早晨等于要走几个850米?少数学生回答:2个850米。于是, 教师便让其中一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说:往返的两个半个路程合起来也是一个850米, 当他返回到家时, 之前的路等于白走了, 还要重新出发再走一个850米, 所以是2个850米。这名学生解释得很到位, 教师知道这个题目到此为止, 学生已经完全明白了。教师突然发现这是每名学生都会经历的生活体验, 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可以进行拓展。于是教师继续追问:她如果不是半路才发现, 而是到学校以后才发现忘记带书, 然后再返回家拿书, 那她早上走了多少路程?一名学生说:是3个850米。有的学生没有养成睡前整理书包的习惯, 也经常忘带家庭作业, 到了学校便给家长打电话送来。本来家长已经把学生送到学校, 刚返回家, 还要再送一趟作业, 那么这个早上家长不就走了4个850米了吗?正是因为把数学题和学生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 学生才会感同身受, 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二、生活联系数学, 培养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 按照《标准》的要求, 恰当合理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 打造学生熟悉的生活课堂, 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与交流,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 教师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分享的一个题为“读心术并不神秘”的小游戏, 想到学生对这个肯定很感兴趣, 于是便把这个小游戏改编成学生身边的一种情境, 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周末, 晨晨到表姐家做客, 表姐跟他玩了一个“读心术”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在10~99之间任意选择一个两位数, 把这个数的十位与个位相加, 再用选出的数减去相加得出的和, 如选出的数是23, 则2+3=5, 然后23-5=18, 对照右图找出与最后得出的数所对应的符号, 并把这个符号牢记心中。可不管晨晨想出的是什么数, 他的表姐都能猜到他得到的是哪个符号。晨晨半天摸不着头脑, 你能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帮助晨晨找出原因吗?

经过反复尝试, 最终学生发现任意选出的两位数减去十位与个位数字之和得到的数总是9, 18, 27, 36, 45, 54, 63, 72, 81, 而这几个数的共同特征就是它们都是9的倍数, 与其相对应的符号都是一样的。90和99虽然也是9的倍数, 但是不在这9个数的范围内, 所以对应的符号不同也没关系, 与其他的数字和符号一样在这里相当于障眼法。所以不管你怎么想, 想哪个两位数, 得到的符号都是一样的。这时教师开始讲解:两位数可以看成10x+y, 因此10x+yx-y=9x, 结果总是9的倍数, 如23-5=18可以看成2×10+3再减去2, 减去3, 所以结果是18=9×2。教师觉得这样的教学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并自觉地把学习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活动中, 教师要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做”中学会应用, 在“做”中学会创造, 在“做”中知识得到巩固, 在“做”中综合素养得到发展。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涉及的问题很多, 不单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也可以结合其他的途径进行培养。每一位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切实把《标准》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是教师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参考文献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篇9

一、导入应贴近生活

导入要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 更重要的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 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以这样导入:一天, 我们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 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他走到刘老师面前敬了一个军礼后说:“刘老师, 我来看您了。”刘老师抬头一看表情很复杂, 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正迟疑时, 一旁的陈老师问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 刘老师稍一沉思, 笑着说:“还用说, 他就是……”听后, 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刘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 同学们猜猜, 刘老师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学生各抒己见。有预习的学生回答:“最可爱的人”。对, 刘老师称他的学生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 同学们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 没有固定的形式, 但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法, 都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提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提问要讲究艺术, 不仅要提得恰当, 还应提得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另一方面是指要把握提问的时机。除此之外, 提问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 教学《故乡》一文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 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认真思索后, 想表达却又说不出时, 教师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一个人外表的变化与什么有关。有学生说自己的表叔以前又瘦又小, 现在有钱了, 脸圆了, 脖子粗了, 也有了脾酒肚, 说明外表与经济有关。学生说完后, 教师给予了表扬, 并及时设置以下问题:

1. 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相比, 外貌有何变化?

2. 从肖像描写中可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

3. 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后再提问, 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 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记, 是闰土家境日渐贫困的形象反映。家境的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十分艰难。

三、结尾应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 而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每个学生而言, 他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因此, 教师应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 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故而, 课堂结尾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辩论赛”这个环节。

如, 《羚羊木雕》学完后, 提出问题:在这个家庭矛盾中, 谁是谁非, 你是怎么认为的?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组讨论, 之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来, 进行一场以“羚羊木雕是否应该要回来”为主题的辩论赛。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代表“我”, 反方代表“父母”, 进行课堂辩论。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篇10

1. 培养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激活生活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 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数学知识, 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认识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我在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 是这样引入的, 先出示“需要几个轮子”的问题情境图, 引导学生探索三轮车的数量与它们轮子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把探索的结果填入表格内, 为编制3的乘法口诀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表中数量的对应关系, 列出乘法算式。借助乘法意义, 编出3的乘法口诀。在探索三轮车的数量与它们轮子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时采用了多种策略: (1) 借助摆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代表一输三轮车) 数角数 (一个角代表一个轮子) 的方法进行探索让学生理解这里的数数应该是3个3个地数;通过数三角形的角数的活动来学习3的乘法口诀 (2) 除了用逐一加3的连加的方法进行探索学习外, 还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二三得六”“三五十五”或“三个十是三十”出发, 先找到2与6, 5与15, 或10与30中的一组相对应的关系, 再利用连加或连减的方法找出其余的对应关系, 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 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内在的联系, 而获得对新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 通过学生看图观察, 动脑筋想, 小组讨论, 探索等手段, 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解决问题与编制口诀的数学活动中去, 由于设计的问题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大家凭借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经历编制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体验到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促进数学思考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 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 你做过的就一理解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参加实际操作, 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 动手操作, 把这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 学生通过思考悟出要对折以后才能平均分成两份, 这时我告诉学生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形纸片的1/2, 我接着问:“其他图形上也能找到1/2吗?”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 正方形纸片, 折出各种图形的1/2, 并展示交流之后, 我进一步追问:“你能折出1/3、1/4、1/8……吗?”通过小组合作, 学生很快折出1/3、1/4、1/8……这样操作, 学生自始自终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动中感知, 在动中观察, 在动中思考,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应该承认, 小学阶段的数学是一种公民教育, 它给学生带去的不仅仅是会解更多的数学题, 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能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非常重要, 学生将来往往不是需要去解数学题, 更多的是进行“数学的思考”能够针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 重视数学应用的真实性, 培养实践能力, 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等思维活动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系统中, 让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 对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时, 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班级有几排课桌?每排各有几个人, 怎样根据各排人数计算全班人数?然后让两排的同学对调一下座位, 问学生现在各排人数合并起来跟刚才的总人数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再让学生从左排挨次计算总人数, 反过来从右排挨次计算总人数, 问:为什么按不同顺序加, 结果不变呢?这样, 学生切身体会到不管几个数相加它们排列的次序和相加的顺序, 与得数大小是无关的, 因为总把这些数合并在一起, 于是学生一下子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和实质, 因而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定律简化运算步骤, 这样先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现象, 通过观察思考上升为数学现象, 从中概括出数学知识, 最后用概括出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不仅容易理解, 而且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学生学得扎实, 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

4.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拉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 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有20个小朋友站成一行, 做套花游戏, 比谁先套到这朵花, 对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想法?生:这样的比赛不公平,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应该怎样站才是公平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围成圆形) , 师问: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生:站成圆形, 可以使每人得到与花的距离相等, 从而揭示课题。这种套花游戏规则的重新设计, 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他们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 迅速投入实际情境中, 从游戏规则公平性角度, 发现只要每人到花 (圆心) 的距离相等就行, 自然形成站成圆形的观念, 并且从直觉上解释为什么要站成圆形, 这里孕伏着圆的特征, 为后继教学打一伏笔。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从而自觉用数学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数学价值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 即课本上经过处理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应用题, 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 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 但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不仅仅涉及某个知识点, 而是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一课一例。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我注重借助生活经验,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请看一步除法、应用题的教学片断:巩固练习, 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三 (3) 班有34位同学, 在小组实验中, 每6位同学围成一张桌子做实验, 一共要分几组?答题的结果我不满意, 因为他们都写要分5组。这时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 这剩下的4人要不要做实验?”我反问:假如老师叫你不要参加你愿意吗?此刻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不愿意!我趁热打铁:那么到底分几组?同学们都大声回答:6组, 我微笑地点了点头。同学们在解题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 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的确,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 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 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 解决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 感受数学韵味 篇11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化。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猴子骑车”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骑那种装有圆形做的轮子比较安全,也不会颠簸得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

这样引入新知,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给它以“生命”,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

二、联系生活体验,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生活中数与形的夺目光芒。生活中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激励学生创新。

例如学习“循环小数”时,教师安排“拍打节奏”的场面;或讲故事:从前有座山……永远讲不完;也可看日历、数星期、一年四季等等,联系生活画面学习“循环小数”,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种生活现象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同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充分理解数学内容,探索数学学习中蕴含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体现数学价值,应用于现实生活

数学是一门基础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从数学知识的产生来看,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数学学习是一种生活,是为学生现在和未来提供生活服务的“工具箱”。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例如: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就在班上开展购物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买东西,算一算应找回多少钱,这样更有利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从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编排体系来看,也突出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如:不确定现象、中奖、储存、利息等等。数学知识是鲜活的,只要教者有心,教材就会活起来,学生就会动起来。只有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的实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才能让学生去体验数学,让数学学习回归现实。

四、借助生活原型激发思考,完善数学素养

在生活实践中提升数学素养,充分体会、体验、体悟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包含热情地留意和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问题意识等数学素养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出示这样的例题:小明随爸爸旅游,在购物商店想用身上仅有的15.75元钱,为班上(44人)每人买一件纪念品,小海螺标价0.75元,小海葵标价0.45元,小珊瑚标价0.35元,买同样的纪念品,能买哪一种呢?有这样的几种方法:(1)每一样都买44件,看买哪一样钱够;(2)用身边的钱买44件,看最多能买多少钱的东西;(3)分别算出三样东西各买多少件。第三种方法在计算中遇到麻烦,这正是本节课探讨的问题。在接下来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把“元”改成“分”来计算,正暗合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规则。学生不但探索了计算方法,而且使计算方法在生活中找到了原型,深化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篇12

一、结合生活实际, 提出数学问题

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 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 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创设的教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策略有以下几种:

第一,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头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 而是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 独立自主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有可能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数学思考的过程, 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再引导学生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筛选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第二,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虽然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 但并不系统和完整, 不足以很好地支撑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所以, 有时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就会价值性不高、探索性不强。这里,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寻找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探索性的问题。

二、利用生活经验, 进行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独立思考, 学生就不可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因此, 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 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再配合学具操作或实验, 促使其进行独立思考。

三、利用生活经验, 获取新的知识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 我们要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给学生时间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讨论和辩论, 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研究有关事实。在此基础上, 促使学生发现与个人经验不一致、解释不通的知识, 从而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己来改变对这些知识的认识, 形成新的、科学的理解。

四、运用数学模型, 解决生活问题

1. 巩固旧知识, 解决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

在学习过某知识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与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可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提高, 解决生活中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上一篇:急诊护理纠纷防范下一篇:排水管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