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文

2024-07-31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文(精选8篇)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从目前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出发,指出了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理论与学生数学实际的关系,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数学教学理论联系学生数学实际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实际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对于数学的认识,我们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去领悟,更要从有关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去亲身体验。我们只有不断地将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联系起来,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使数学发挥其固有的魅力,才能使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热爱数学,从而让数学成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数学教学理论与学生数学实际的关系

学生的数学实际是数学教学的起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中来,回到学生现实生活中去。通过这些循环往复的活动,学生才能全面、和谐、愉快、自然地成长和发展。数学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哪怕教学方法再妙,教学艺术再高也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想获得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无异于“天方夜谈”。所以,如何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的有效结合,我们还需要努力探求其解决途径和方法。

二、实现数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

1.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课堂中融入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首先,数学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坚持目标的总体性、层次性和系列性原则,分别制订总体教学目标和分层教学目标。总体教学目标包括符合学生既有知识结构的知识性目标、符合学生既有能力结构的智能目标及符合学生动力结构的情感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就是全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达到的“基础层次”目标(即保底目标)、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目标(即实际目标)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目标(即不封顶的目标)。

其次,教学内容要“同化”学生实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同化”,即把教学的新知识分解为学生己知的知识、半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进行教学。已知的知识由教师提出由学生回答,半知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得出结论,未知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而获取,这就是说,数学内容本身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活动,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即为教学内容的核心。

再次,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实际。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教法若能适应学生实际,它就能触及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领域,学生就能从中得到乐趣,从而使教学就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思路

首先,钻新课程标准,摸清学生数学实际,定准数学教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教材的系统性及其“知识群”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分清新知识与教材知识和学生实际中所遇问题之间的关联,找到联系它们的知识纽带。如果教师起点定得准,又能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知识前后的联系,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在教师的指引下对其所学的知识进行编码、储存,从而形成新的认识结构。

其次,优化教学过程,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优化教学过程就是三维(知识线,能力线、协调方法线)的优化组合和协调发展的结果。知识线源于教材思路,能力线是教师对应教材思路由学生学习活动与获取知识互相作用下构成的一条隐线思路,协调方法线是教师调节两线顺利延伸,指导学生思维的方法组合。三维结构式教学将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的知识、能力、教法环环相扣,使教与学一一对应。

最后,改革评价方法,重视评价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鼓励与欢乐。笔者认为,采用过程评价更能反应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及成绩。过程评价主要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心理状态、智力参与程度作为评价对象。教师通过对学生如举手答问、分组讨论、动手动脑等外显形状态的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时智力参与程度;通过配合前馈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形式来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出现的偏差;通过采用肯定、赞美、激励等形式表达对学生的成绩的态度,使学生主动去弥补不足或振奋精神。

3.利用数学的特点,将数学理论和教学情感目标结合起来

首先,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既有的爱国主义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中可以介绍我国应用数学科学已取得的丰硕成果,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曾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可见,数学具有美的因素。数学美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

最后,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莉.浅谈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教好数学[J].怀化学院学报,2008,(2).[2]钱彩多.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J].素质教育论坛,2007,(10).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文 篇2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

1. 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

日常实际生活中, 每天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与物理学相关的事物,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当今的物理课堂教学不能太过于抽象, 而是要与实际有一定的联系, 能够激起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兴趣。如果学生所学能够联系上实际, 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就会提高。当教学中与实际中的物理知识结合得多了,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

2. 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给学生提出与实际相关的、并且为学生们所熟知的问题时, 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些问题感觉到熟悉, 有想要探究一二的兴趣。此时, 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都会被激发出来。如学习了“连通器”以后, 引导学生分析卫生间排水管弯曲部分防止臭气倒流的道理;学习了“电功率、电功”以后, 启发学生应用白炽灯已知的电功率和耗电时间粗略测定电度表“走”得是否准等问题。

3. 有助于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获取古今中外由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物理思维, 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相比之下, 后者的意义更加深远些。让学生的观念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而改变, 用现代的眼光看待物理知识, 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对于当今以及今后社会的重大作用, 让其意识到学习物理的重大意义, 从而让其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升华,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1. 要善于将来自生活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

现在流行的物理习题集及教辅用书很多, 但是, 绝大多数的物理习题都与实际生活脱离, 问题的解决与现实生活缺乏联体密切联系起来, 这样的物理问题, 才更具有实际意义。

例1: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 紧急刹车后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 求刹车后4s内汽车的位移。要求:想一想答案是否合理, 为什么?

例2:若某商场中安装的自动扶梯的倾角为37°, 该自动扶梯在电动机的带动下运行, 其电动机的工作电压为380V, 额定电功率为49k W, 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恒为2m/s, 测得自动扶梯空载时, 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5A, 则空载时电动机对自动扶梯的牵引力为多大?若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与空载还是满载无关, 则这台自动扶梯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 (设人的平均质量为60kg, g只取10m/s2。)

这两道题型, 都和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 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中的距离有效地被缩短, 问题的解决也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被联系起来, 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被激发。当这类题型被解决之后, 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也就逐渐地高涨起来。

2. 要切实加强物理实验, 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学的进行, 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物理实验, 学生可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地开拓演示实验的时间与空间, 创设赏心悦目的物理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 要测量一个不规则的、透明物体的折射率, 一般来说, 可把它磨平, 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代入公式即可求得。实际上, 加工平面、测准角度都很困难。为此我们把透明物体浸没在油中进行观测。当我们不断改变油的成分, 使油的折射率发生变化时可发现, 在某种油中, 光线直接进入而不发生偏折, 透明体的轮廓消失在溶液中, 这时溶液的折射率就等于待测透明体的折射率。通过这样的实验, 会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物理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 也会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

3. 积极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篇3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

1.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

日常实际生活中,每天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与物理学相关的事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当今的物理课堂教学不能太过于抽象,而是要与实际有一定的联系,能够激起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兴趣。如果学生所学能够联系上实际,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就会提高。当教学中与实际中的物理知识结合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

2.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给学生提出与实际相关的、并且为学生们所熟知的问题时,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些问题感觉到熟悉,有想要探究一二的兴趣。此时,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都会被激发出来。如学习了“连通器”以后,引导学生分析卫生间排水管弯曲部分防止臭气倒流的道理;学习了“电功率、电功”以后,启发学生应用白炽灯已知的电功率和耗电时间粗略测定电度表“走”得是否准等问题。

3.有助于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获取古今中外由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物理思维,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相比之下,后者的意义更加深远些。让学生的观念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而改变,用现代的眼光看待物理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对于当今以及今后社会的重大作用,让其意识到学习物理的重大意义,从而让其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升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1.要善于将来自生活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

现在流行的物理习题集及教辅用书很多,但是,绝大多数的物理习题都与实际生活脱离,问题的解决与现实生活缺乏联系。习题的选用只有从实际问题出发,把理想化模型同实际客体密切联系起来,这样的物理问题,才更具有实际意义。

例1: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求刹车后4s内汽车的位移。要求:想一想答案是否合理,为什么?

例2:若某商场中安装的自动扶梯的倾角为37°,该自动扶梯在电动机的带动下运行,其电动机的工作电压为380V,额定电功率为49kW,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恒为2m/s,测得自动扶梯空载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5A,则空载时电动机对自动扶梯的牵引力为多大?若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与空载还是满载无关,则这台自动扶梯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设人的平均质量为60kg,g只取10m/s2。)

这两道题型,都和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中的距离有效地被缩短,问题的解决也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被联系起来,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被激发。当这类题型被解决之后,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也就逐渐地高涨起来。

2.要切实加强物理实验,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学的进行,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开拓演示实验的时间与空间,创设赏心悦目的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要测量一个不规则的、透明物体的折射率,一般来说,可把它磨平,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代入公式即可求得。实际上,加工平面、测准角度都很困难。为此我们把透明物体浸没在油中进行观测。当我们不断改变油的成分,使油的折射率发生变化时可发现,在某种油中,光线直接进入而不发生偏折,透明体的轮廓消失在溶液中,这时溶液的折射率就等于待测透明体的折射率。通过这样的实验,会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物理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也会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

3.积极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不仅仅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对外的延伸。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课外小组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例如,可以组织物理实验兴趣小组、航模小组、无线电小组、摄影小组、教具制作小组、地震测报小组等等。教师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精心安排,让学生学有所得。

【责编 郭晓莉】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文 篇4

赣州市第九中学

陈彬

邮编:341000

电话:***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与品德,法律与秩序,国情与责任的教育。对此,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即正确对待实现生活的人和事,以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论知识,弘扬正气,做到分清善恶,明辨是非,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

据以此,在教学上要有启发,有新创新。在教学探索中,笔者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分化吸收教材中的材料。

教材中的事例能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素质。所以在教学上可透过事例。分析其实质,从而归纳出理论知识。如讲七年级(粤教版)“善于认识自己”的内容时,可以通过“羊与长颈鹿”的事例分析。长颈鹿说:“我的个子高,能够吃到树上部的叶子,你可吃不到!”羊则说:“我能穿过门洞,吃到栏杆外的草,你吃不到!”从这可知,长颈鹿和羊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以此引导同学们认识自己应看到长处,又要看到短处,即用全面地看问题的方式认识自己。进而要求同学们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虚心向别人学习,反对沾沾自喜,骄傲自大。

同时,事例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语言进行情景描摹,重点渲染,又可设置悬念予以激活,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踊訞发言,营造课堂气氛,进而分化吸收知识。所以,在分析材料过程中使同学自觉不自觉地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品德素质,提高教学实效。

其次,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分析,运用之。

要学以致用,除教材的材料外,还须从现实中找材料。这就要求老师自身要掌握现实材料。这可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或现象,以及电视报刊网络中入手,从而运用到教学中。如今年九月“今日说法”播出的“高空杀手”可用在八年级教学中。武老汉在街道边的林荫道休息,被高楼上掉下的玻璃砸伤。得知空中的悬挂物,导致他人伤害的,应负法律质任。

在宣传媒体中得到感知,使知识得到升华。最终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同样,在十月份,电视中播出,“未成年人严林到广州刘宏家做小保姆。期间被刘捆绑、囚禁、毒打”。以此由同学们分析得知,严林的受教育权被剥夺了;作为小保姆的严林是受法律保护的,被刘毒打人身权利受到侵害。以此,作为现代中学生应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掌握法律知识,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而作为学生要求他切实地观察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和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中得到感知升华。如:同学们的相互帮助,能使他们心胸开阔,乐于交往,并会主动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从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第三,指导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巩固,是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与课堂外的活动的结合,统一。可使同学们在实际行动中得到锻炼。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创造机会和环境让其实践。如学完八年级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到社区宣传法律知识或师生结合举行“模式法庭”等等。同时,也要指导同学们自己参加实践。如在讲“锻炼心理品质,培养健康心理”的内容时,指导学生举办一期主体黑板报:“书籍是我们的朋友——向你推荐一本好书”。也可搞一次“美育活动小汇展”,展览自己的书法、绘画、小工艺品、船模、航模等作品,还可组织一次“秋天,让我们去远足”的秋游活动,等等。突出心理品质锻炼的主旨。

以此,使同学们自身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去感受课本知识,升华理论知识。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 篇5

任职培训理论教学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因此,教学的根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遵循和应用这一根本原则,需要教员认真分析和思考。

我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教学双方的共同要求,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侧重点亦不同。

理论源于实践。教员联系实际是联系理论的本源性实际。教员应该用催生、提炼理论的本源性实例阐明理论的内涵、本质。

学习理论是为了掌握理论,掌握理论是为了应用理论。学习和掌握是第一个层次,相对容易;应用是第二个层次,相对困难,因为应用属于创造活动。

士兵学员不具备应用理论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员要讲理论的应用,但不一定结合学员的工作实际,因为无法结合,也没有必要结合。

无法结合的原因有二,一是学员人数众多,实际各式各样,教员结合谁的实际呢?二是教员没有精力对学员的实际进行充分的了解。

没有必要结合的原因也有二,一是学员的悟性决定其应用理论的灵活性,而悟性除了天生主要靠点拨。教员紧密地结合学员的工作实际进行授课,学员顶多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就是照葫芦画瓢,1

谈不上创新。二是教员联系的实际必定属于“过去式”,学员未来的实际是无法联系的,而学员不是为“过去式”学习,他们学习是为了未来,未来实际的联系只能靠自己。

所以,教员的举例只要能对所讲的理论起到很好地注解说明就可以了,关键是把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讲透彻。比如,教员对学员进行词汇讲解教学,教员的关注点应该是学员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否灵活恰当地应用该词汇,而不应该把课堂上学员能否应用该词汇进行造句当成教学重点。

针对干部学员,教员的职责是讲清楚理论的内涵,至于联系实际是学员自己的事,他们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强化问题意识 篇6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20:04作者:陈贵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联系实际过程中特别强化问题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运用基本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理论联系问题。所谓问题,就是现实生活中急需研究解决的各种矛盾。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理论解决问题。如果说理论和实际之间有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那么解决问题就是这样一座桥梁。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工作实际千头万绪,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能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就难以在纷繁复杂的客观实际中把握关键,就不可能在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做好工作。善于在抓主要矛盾中突破难点,由点及面,解决问题,驾驭全局,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践证明,这样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论联系问题,首先要找准问题。只有找准问题,“联系”才能有的放矢。这就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具体有效的办法。胆识和办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准确把握,对科学理论的灵活运用。可以说,理论联系问题是领导干部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带着问题学理论,运用理论解难题。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才不是一句漂亮的空话,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应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找准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比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身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为此,就必须“心入”底层、“心入”群众。底层往往是“最困难的地方、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工作最不易推开的地方”,也是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只有“心入”而不仅仅是浮光掠影地“身入”,才能真正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心入”的同时,要用心观察,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问题的产生和存在不是孤立的,要从不同角度细心观察,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综合分析,理性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办法。

理论联系问题,既要敢联,又要善联。敢联,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原则立场,敢于正视现实,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敢于联系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问题、“瓶颈”问题、根本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疑点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复杂问题、尖锐问题。这些问题性质特殊,联系的难度大,需要的勇气更大,敢不敢“联”,是对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政治品格的考验。善联,就是要善于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运用法律、法规、规定,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既敢联又善联,才能真正联得到位、取得实效。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就要敢联和善联,坚持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特别要抓紧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让群众看到先进性教育的实效。

初中生物教学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篇7

一、针对生活现象, 解释生物原理

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现象, 但这些往往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生物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生活中的现象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如果能将这些生活现象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生物将是一门最有趣, 也最容易学习的学科。例如, 在学习八年级生物“食物腐败变质”一节时, 我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食物腐败变质现象。因为生活中这类现象很普遍, 也很常见, 因此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 其中包括剩饭剩菜变馊、食物表面长一层“白毛”、水果蔬菜腐烂等。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 我再向学生解释:这类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和真菌以食物为培养基, 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 就会导致食物变酸、变臭、变色、变黏等, 食物表面 的白毛其实就是大量繁殖的真菌。而平日里我们将食物低温保存、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 其实就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生长来防止食物腐败变质。有了具体的生活实例做背景, 学生听起课来格外有精神, 记忆的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了。

二、选取恰当案例, 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生物在学生 眼中, 一直是一 门比较枯 燥的课程。生物学本身并不乏味, 之所以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部分原因是生物学的专有名词太多, 学生难以正确理解, 更不用说记忆了。就拿细胞来说, 对于肉眼 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很难在脑中形成概念认知, 但就是这样最微小的细胞, 在生物学中仍被分成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器 去讲解, 细胞器还 能再进一 步划分。如此繁杂的生物体系, 学生自然不乐意去深究。针对这一现状, 教师应该寻找合适的模型或替代物,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 在学习七年级生物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时, 书中涉及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 (一级、二级、三级) 、分解者、自养 生物、异养生物、能量传递等一系列专业名词, 学生很难弄清楚其中的关系。因此我在讲解这一章节时, 特地找了诸如“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青虾, 青虾吃泥巴”等一系列谚语去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的概念。我还借助“我们用了几万年时间爬到食物链顶端, 可不是来吃素的”这一则小笑话, 告诉学生什么是杂食性动物,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穿插实践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物课时较少, 但涉及面广, 教师为了 完成教学量, 对很多抽象 概念的讲 解一带而 过。在这种情 况下,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践内容,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展示生物的魅力。例如, 神经系统中的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这五个部分都很抽象。如果一味地去口头讲解, 可以预见能将这一节课完整听下来的学生十中无一。但若能加入实践环节,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讲到膝跳反射这一最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时, 我让学生将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 用手轻轻地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学生惊讶地发现, 只要敲对 位置, 小腿会产生急速前踢的反应。大部分学生乐此不疲地多次尝试, 在我的提醒下才停止动作。前后大约只实践了五分钟, 且只涉及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这两个部分内容, 但学生的兴致却被大幅度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也一扫阴霾, 变得异常活跃了。

四、安排模拟实验, 引导学生参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 验可帮助 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内容。例如,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时, 如果单纯依赖书本, 教师很难讲清楚心脏的功能, 但是结合生活实例, 如运动后会出现心跳、脉搏加速等现象, 复杂的知识就变得简单易懂了。因此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 我首先设计一个实验, 在单位时间内, 进行不同运动量的运动, 并分别记录脉搏频率, 制作成表。然 后将此实验提供给 学生参考, 让学生在 此基础上 进行改进, 并根据新方案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 我进行针 对性的指导, 提醒学生 控制好变 量并详细 记录好实 验数据, 并分析结果得出最终结论。虽然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验, 但它能够以活跃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运动与脉搏的关系以及脉搏与心跳频率的一致性, 也能提升学生亲自探索出生物奥秘的成就感, 借此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从理论联系实际搞好数学教学 篇8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上一篇:20种业务提成方案下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总结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