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社会生活

2024-08-20

联系社会生活(共12篇)

联系社会生活 篇1

作为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信息技术,是离开生活世界就无法存活的一门新型学科。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学生未来在这个世界生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怎样将信息技术与生活链接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从而改变他们头脑中“信息技术就是会用电脑和网络”的狭隘认识。笔者认为,将生活背景有效地引入课堂,让他们认识到通过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样学会在生活中如何让自己所学发挥其最大能量,这对学生身心发展非常重要。本文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生活化”课堂的构建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1.将日常生活引入课堂

生活本身会给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包括学生日常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也包括教师熟悉的教学生活,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生活等等,这些生活实际都可以被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在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信息技术的领悟能力。如讲到“Excel”中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分析的功能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先了解自己家庭一个月内的收支情况,形成表格,然后在课上创建一个“我来当家”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将数据填写到Excel表格中,用函数与公式将自己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出自己日常的开支以及家庭目前的经济状况。生活实践赋予了枯燥的计算教学以活力和乐趣,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

2.将生活经验引入课堂

其实,很多中学生自身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如果能够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调动”起自己宝贵的生活经验,将那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抽象的、理解困难的知识变得简单起来。如在学习如何建立“文件和文件夹”时,文件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一级文件夹中还会包含很多其他文件夹或者是文件?学生针对这样抽象的内容感到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时教师让学生想象:如果此时同学们都在上早操,你的家长有急事来找你,怎样才能够从众多的人群中很快地找到你呢?学生纷纷说“:可以按班级找,也可以按年级找,还可以让班主任找!”“不错,在计算机里有很多不同功能的文件,为了方便很快找到他们,我们需要将信息分开了进行保存,而保存信息的形式有文件和文件夹。”最后,再通过一张“信息概念与生活事物”的对照表,让学生直观地来理解知识:

二、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1.借助信息技术,实践生活

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是通过什么来架设的?是不断的实践与再实践。所以教师不但要将生活之源引入课堂,同样还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将知识实践于生活之中,从而感知知识的真正魅力。如用“Word”为每个学生制作一个独具个性的名片,为自己所在的班级制作一张宣传海报,给父母准备一张漂亮的贺卡,为学校的宣传橱窗设计一个好看的背景;用“Frontpage”做一个个人专属网站;还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学校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巩固知识,熟练技术。如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为学校设计一个出游计划,计划中要有具体的路线编排和行程安排,同时还要用图片、视频等对景点进行简要介绍。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大多数人的每日饮食,对数据经过统计与分析后,为同学们提出合理饮食的意见和建议,给每个人发一张健康食谱。这些实践活动,都会很好地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很好地调动起他们运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积极性,显然这种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2.依托信息技术,体验生活

要让学生依托信息技术体验到科技改变生活的作用与意义,强化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决心。如在学习“Power Point”制作幻灯片时,就鼓励学生争当“小记者”,可以提前搜集一些资料与素材,制作成幻灯片在课上进行演示,还可以配以现场的新闻播报。这种角色扮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变得富有生气和新鲜感,学生体验到了如何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感觉到了一个新闻编辑者想要创造出优秀作品,就要有强大的知识与技术作为后盾,这无疑增强了他们崇尚知识,探索科学的信念。而通过“画图软件”让学生进行古代人物脸谱设计的体验,在画轮廓、填色彩、打印、制作脸谱面具,一直到戴着面具到现场进行表演的这一系列过程,都让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自信与快乐,让他们深深地认识到,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化”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失去了生活的教育,学校、书本都会成为“死教育”“死学校”和“死书本”,任何一门学科脱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都将失去教育最本质的意义。所以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寓生活于教学之中,通过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为中学生架设起一座从信息技术通往现实生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沈伟林.贴近生活打造活力课堂:初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例谈[J].关爱明天,2015.

[2]丁小峰.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J].中国电子商务,2011(11):166.

联系社会生活 篇2

很多考生习惯认为语文知识杂乱,对此曾参加中考命题的高老师说,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在中考前冲刺阶段,学生复习要把握考试大纲的要求,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查漏补缺,熟悉现代文阅读、赏析和评价题的答题方法。

历年的答卷中都存在着一些考生不认真看原文,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平时做阅读练习,考生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此外,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应重视书写,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很容易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这些不良习惯会让考生在考试时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点。

在考试中,阅读部分占据了很大的分值。高老师说,阅读题可分成古文阅读、名著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考生复习古文不要只逐字逐句,要对文章整体思想有所把握,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在平时现代文阅读的练习中,许多学生没读完全文就凭主观推断去答题,这要避免。做好阅读题的关键是审好题,要明白命题者究竟要你回答什么,“用你的话”还是“用作者的话”。

联系社会生活 改进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庭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18-01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改革以来,众多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对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重视,家庭资源成为其中重要的部分。“家庭课程资源属于校外资源,它包含丰富的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说,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很必要的。下面,就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进行探讨。

一、通过合作交流教学方式,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合作交流”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一般包括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全员合作教学三种主要形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交流,促进学习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而合作交流教学方式的效果如何,收集科学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资料的来源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校外的更贴近生活,显得有新意和说服力。因此,家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鼓励合作开发,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如鼓励家长与子女共同阅读、收看电视新闻、浏览电脑网页,搜寻可以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在家长的亲子教育活动中发掘可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之间在家庭生活中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方面的交流互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将这些素材性资源引入历史学习中,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将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作为合作交流课时,可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等长辈交流,收集有效资料,再在课堂上交流、整合。这样的合作交流方式,使学生对此课堂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牢牢把握基本知识。

二、通过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问题探究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问题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校内资源比较丰富,但显然是不够的,校外资源如家庭资源对某些历史问题探究起着重要的佐证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组织学生围绕家庭范围内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例如,讲屈原和端午节时,让学生讲述各自家中庆祝端午节的独特方式,如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等。然后,要求学生探讨各地的端午节纪念活动的不同,并和以前课本讲的过端午节的习俗做比较,寻找文化差异。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增进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意义,也增强了师生开发和利用家庭历史课程资源的意识。

三、通过情境陶冶教学方式,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学习产生于某些特定的情境中”,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填鸭式”转变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丰富的家庭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掌握基础知识。历史就存在于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家庭长辈都是历史的当事人,家庭中的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等就是历史的遗物。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这些丰富的家庭课程资源,让他们深入历史,与历史对话交流。例如,要求学生向爷爷和奶奶了解在民间初期剪辫易饰、禁缠小脚等往事;请父母、祖父母介绍改革开放前后的家庭生活状况,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收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期家庭生活的资料和信息。这些教学活动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增加与现代家庭生活密切关系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必要空间;把历史学习过程与认识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责任感,对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篇4

一、对数学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数学已经非常先进了, 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孙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机》等, 古先人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 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更能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 提高思维能力, 锻炼思维品质;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 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最有利的工具.

新世纪的数学教师, 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 还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 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很多数学知识展开的过程, 即是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纯数学问题 (实际问题数学化) 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学会数学地观察世界, 这将影响到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我们说, 无论是哪一种学科, 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 数学学科尤其重要, 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 老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 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但如何让学生做到体验和理解呢?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做起来很难的事情.这其中将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有许多的方法有待探究.作为数学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用生活中的体验来验证知识, 理解知识的含义, 达到灵活运用和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

数学学习从来就应该是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数学的翰海中求无止境, 所以数学的学习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心有疑、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数学学习完全可以使学生学习外延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 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和力量.

三、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

现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 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其实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源于生活, 又最终为生活服务.经“参与投入”“展开”“深入”历程之后, “数学”还未完结, 应用才是目标, 将前三段历程的积累进行“拓展”, 将是课堂教学乃至数学的最高目标和境界.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 开垦他们大脑中的未知区域, 就要求教师要首先做好教学工作, 带动学生将书本从以前的题解转变成在生活中解答, 以现实的情景引学生进入的空间, 让学生在体验实践活动中的亲身经历带来的认识.

1.让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感悟数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体验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魅力,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积累中自悟自得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 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教师不可能, 事实上也无法代替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不能过早地将结论提出来, 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要不断变化教学, 在“引导”“指导示范”“反馈矫正”等历程中, 做好艺术的“点拨”, 达到“于无声处”见“成果”的境界.

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制度 篇5

为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特制订《董定小学与家庭社会联系制度》。

一、与家庭联系制定

1.家庭访问

家庭访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条件,和家长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与方式,协同对学生的管理。家庭访问是学校进行组织与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使之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学生的一种主要的、经常采用的方式。家访分定期与不定期两种形式,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家访主要由班主任去做,家访要有计划性、针对性,要面向全体学生。

2.家长会议

家长会议分年级性、班级性的家长会议,每学期至少一次,安排在星期六或星期日举行。家长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报告年级或班级计划、工作情况及学生在校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年级、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会议的形式可以采取座谈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学生学习成果汇报等形式进行。

3.举办“家长学校”

举办“家长学校”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教育情况、学校的重大事项和举措,以征得学生家长对办好一中的建议和支持,并向家长传授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从教育理论方面给家长以指导,从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统一、互相配合。家长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学校”设校务会,并定期开会。

4.书信往来和电话联系

书信往来或电话联系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在校情况,架起沟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及时地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二、与社会联系制度

1.通过学校定期活动,取得与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此项活动要配合其他各项活动的安排(例如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运动会、等),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

2.学校定期请当地派出所、司法部门的同志到校作报告,进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3.建立起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的经常联系,定期让学生到公共文化机构活动,学校及时收取有关反馈信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4.学校与社会专门成立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学校可以借助于这些部门专职教师的力量,推动学校群众性的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5.学校与有关村镇、企业等联系,建立学生实践基地。每学期活动不少于一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培养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

6.处理好学校与附件居民、单位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通过签订协议书、保证书等形式,约束周围居民的经营活动,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同时每学期到附近居民、单位了解学生的校外活动情况、收集信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联系生活,让数学生活化 篇6

关键词:创设情境;挖掘;回归;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从儿童的生活源头汲取活水,让数学这样一门符号化的形式学科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千方百计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回归生活,和儿童生活在完美融合中丰富每个学生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生活化呢?

一、多方挖掘生活化内容,生成学习资源

小学生的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素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教师要研究教材,超越教材,挖掘出生活化的学习资源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改新编的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一线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的难度并超越教材,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合理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从剪纸中的对称,建筑物中的对称依托多媒体的精彩演示,把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加以整合展示轴对称的美妙。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挖掘生活学习资源,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让学生感受得到数学在生活中。

2.从实际生活出发,挖掘生活化的学习资源

在社会这个数学大课堂中,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上课前从自己的生活中找一找和“按比例分配”有关的资料。在教学这个内容后引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事例,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而且联系自己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事物相联系,从实际生活出发挖掘生活中的学习资源。

二、在生活化情境中经历学习

1.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

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明白算理。例如,在“认识元角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初步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后,教师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当家购物活动。教师出示一组礼物及价钱,告诉学生说熊妈妈要为自己的孩子过生日,邀请你们到它家去做客.请带上你的人民币给小熊买份礼物,每个同学先说清自己买什么礼物,然后说说你是怎样付钱的?通过这样的购物情境,还原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联系生活情境研究问题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强,生活则是丰富多彩的,生动形象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尽量地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有效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完成数学生活化。在学生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提升,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的转化。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情景,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抽象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时,都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使学生经历一个由生活到数学,由数学到生活的学习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相互作用。

3.理论结合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数学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服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知识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让学生学会活用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设计了一个选电影票的题目,课件出示四组对数A(5 3)(5 4) B(3 5)(4 5) C(1 3)(3 1) D(2 3)(4 1)教师说明;这几张电影票,老师把它分成了四组,要求必须有一名家长陪同孩子一起看。你想选哪一组?很快有学生选了A组,经过我的提示学生明白了,C和D组这两组票中只要互相换一张票就可以挨着坐了。接着我利用了课件演示了互相换票的方法,学生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在自组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不仅巩固了当堂所学,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计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2012.

[2]杭瑛.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J].课程教育研究,2012.

联系社会生活 篇7

一、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激发读写兴趣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在语文课堂上,总能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 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高尔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读写兴趣是创新读写的羽翼和风帆。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读写的强烈愿望, 赋予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使读写变得主动愉快而又有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是个人思想的主宰者,聪明智慧的拥有者, 才会主动地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 用睿智的头脑去思索, 用独到的见解去表达,从而萌生创意,有所创新。从社会生活中来, 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激发读写兴趣的最高境界和最好的目标。如文言文教学时,笔者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 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还着重分析 儒家学说 对当代中 国社会,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古人古籍, 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 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二、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提升认知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把语文实践作为一种方式, 将社会生活看作试验基地,培养学生用心灵去潜心观察、思考,提升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提升 了中学生 的认知能 力 ,才能让他们 形成良好 的读写习 惯 ,为创新读写开拓广阔的视野。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科的教学不仅 应着眼于 学生知识 的积累,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使学生 在潜移默 化的过程 中 ,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其健全人格。对于创新读写教学的开展可谓至关重要, 有这样的观念作基础, 老师就会自觉地摒弃一系列为应试教育而教的做法, 努力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视野开拓了,读写教学何愁不新。

提升中学 生的认知 能力 ,就要大胆创新, 就必须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给他们“金钥匙”, 让学生们学会独立阅读,学会写读书笔记,鼓励他们。授之以渔,教给他们普遍的阅读技巧。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 具备了基本能力,发展和创新就有了基础。例如在语文课堂上, 引导和提示中学生多联系生活, 老师要求中学生能够做到独立阅读, 能够写读书笔记 ,在鼓励学 生多思 ,多评 ,多写的过程中,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做到学用结合

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好多中学生的作文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语文教学时,采取读写结合、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 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反映 社会、思考 人生 ,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协调读写与社会生活语文实践的沟通,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欣赏、运用、学用结合。引导学生会发现、会质疑、会欣赏、会运用。学用结合,注重全面感知,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训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无论从哪个方面去分析,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作为工具,读写尤为重要,因为社会生活是通过语文来反映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读写与社会生活、语文实践息息相关。它们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中学课文教学中,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做到学用结合,需要长期坚持,才会取得一定成效。在课堂上, 语文老师既要注意课文中读写知识的传授, 又要有选择地联系社会生活。应把握好读写和社会生活的分寸, 既不能上成讲读课,又不能全盘撒手,老师适当引导,做到学用结合。

浅谈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篇8

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 化学现象随处可见, 化学知识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因此, 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时, 要培养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例如, 在厨房中, 我们可以发现切过酸性物品的菜刀特别容易生锈, 放在潮湿处的锄头比放在干燥处的锄头容易生锈, 这是为什么呢?刚烧出来的石灰放在水中为什么会冒泡?做豆腐时为什么要使用石膏, 石膏是什么成分呢?如何证明?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呢?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有哪些等等。初中教师应该把课堂的范围扩大, 摆脱教室空间的局限, 将学生带出课堂, 去自然中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让初中生亲身接触自然, 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些在日常生活经常出现的、比较直观而具体的化学现象,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使其养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现象的习惯, 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中的抽象知识如元素、原子和化学反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教授学生在实验室中如何制作氢气之前, 都会交给学生一个实验前准备作业, 即让学生从家中搜集废旧电池, 然后取出里面的锌片, 在实验前给学生介绍废旧电池中有哪些污染成分, 以此提高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在讲如何制作CO2这一课时, 我会让学生从周围环境中找到石灰石, 并给学生布置家庭小试验, 即将鸡蛋生仔细观察这一现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材料和做小实验, 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到蛋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并进一步了解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二、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新课程改革提出, 初中化学课教学必须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但是学生的生活更多的在学校内, 这是很有限的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之有中考的压力, 初中生往往只关注初中化学课本知识的学习。诚然通过初中化学课本, 学生能够学到前人对化学知识的总结, 但是化学课本上的知识是理论性的, 与实际生活及应用相距甚远, 并且课本知识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不能只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信息搜集和知识获得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教学过程中, 十分重视用化学知识来解读现实生活, 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 笔者利用人们经常使用的“维多C”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维多C”与其所释放的气体能够增加人体抵抗力, 帮助人们消化食品。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 它会立即释放出很多气体, 直到药片溶解完。“维多C”置于水中释放出的气体来自何处呢?然后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讨论完后教师告诉同学们答案:“维多C”置于水中释放的气体为CO2, 而这些CO2的产生是因为“维多C”的主要成分为柠檬酸和碳酸氢盐, 二者在水中产生反应从而形成CO2。与其他酸相同, 柠檬酸在固态的时是无法释放氢离子的, 因此无法和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当我们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 柠檬酸就溶解成液态, 从而释放出氢离子与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 释放出CO2这一气体。透过这一案例, 初中生不仅能学习到有价值的化学反应知识, 同时同学们也对经常使用的“维多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如课堂讨论、分组设计及探究实验等。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向探究式、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从而将课本中死的知识转变成生活中真实的活的知识。采用组织探究、讨论教学策略, 能够为学生设置一种真实问题情境, 例如, “如何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性, 如果酸碱度不适宜, 应该如何改良呢?”这能够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小组讨论, 通过相互交流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学会提问。

加强实验设计是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基本教学策略。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即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引导学生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素材, 设计出应用性的化学实验。例如, 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中溶液的酸碱性”“XX河水的污染状况测定”“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等实验。通过实验来促进学生解释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存在诸多的联系, 教师一定要重视这种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 提高化学知识对初中生的吸引力, 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真正发挥化学知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行了粗浅了探析,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对进一步改进初中化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摘要:化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启迪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 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化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化学,社会生活,联系

参考文献

[1]徐西湘.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07 (11) :26-27.

[2]王润芳.中学化学教学与生活科学[J].教学与管理, 2004 (1) :73.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篇9

一、从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入教材内容, 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拉近了抽象逻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感到亲切、易懂.

1. 从生活经验入手, 发现数学知识

学生在生活中已然学到许多知识, 教师要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处理教材.例如, 教师在教学《人民币》时, 可以问:“你知道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帮助整理, 学生很轻松地就能掌握这一知识.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 从而乐于、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2. 从生活经验入手, 学习数学知识

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 从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元角分入手, 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先让学生观察一本数学书和一本语文书的价格, 求两本书一共多少钱, 就要把两本书的价钱合起来, 5.57和6.96元相加得多少呢?学生自己想想说说:计算时几分和几分相加, 几角和几角相加, 几元和几元相加.从而推导出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就能轻松地掌握, 不感到迷糊, 学得非常快.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 学而不用, 不如不学.学生能够活学还不够, 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 创设机会, 鼓励运用

教师要多创设情境,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起来, 要鼓励他们将知识运用于生活, 根据生活实践证明知识是多么有用, 增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渐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在教学完一位数的乘除法以后, 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过五一节, 纺织厂有35位阿姨想租车外出旅游.目前只能租到小面包车和轿车这两种车, 每辆小面包车能坐8人, 每辆小轿车能坐3人, 可以怎样租?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教师可以图文结合讲述, 让学生展开讨论, 思考可能有几种租车方案, 并想一想哪种方案最合理.像“乘车”这样在生活中能经常遇到的问题, 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有兴趣.既培养了他们的计算、比较能力, 又发散了其思维, 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虽然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往往会被生活现实弄得错综复杂, 但只要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 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善于从诸多事物中提炼出关键的要素, 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如, 小明今年8岁, 爸爸今年35岁, 爸爸今年比小明大多少岁?明年爸爸比小明大多少岁?对于第二个问题, 许多学生认为明年就要多一岁了, 从而产生错误.只要学生想到:过了一年爸爸大了一岁, 小明也大了一岁, 所以还是相差27岁.这就是关键的要素.

2. 学会观察, 增强运用的意识

让学生学会观察, 知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 学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哪些地方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什么自行车的撑架与地面要形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铁链门中间要做成平行四边形?能不能做成三角形的?为什么?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篇10

一、创设生活情景, 培养浓厚的兴趣, 激发探索欲望

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 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 近代的木轮车, 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 找到许多图片, 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 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各抒己见, 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 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 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合理组织教材, 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 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 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 使之产生美感, 培养浓厚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 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 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 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 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这些数学知识, 而是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 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 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2、精心设计练习, 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 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 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 更应应用于生活。通过实际生活与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理解与掌握,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3、加强建模训练, 培养建立数学

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通过建模训练,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 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 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 你就能发现.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等, 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 更好的适应生活, 有效的进行表达和交流。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 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 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的乐趣, 想去发现、去创造, 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

总之, 数学应用是未来任何一层次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现在的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和关注, 都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为此, 在新课程改革中,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生活的大课堂中, 无论是课前, 还是课中, 乃至课后都应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人人都能乐于学数学, 会学数学,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摘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 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 将学生应用于数学过程兴趣化、生活化, 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联系生活,结合实际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化教学

前言

初中生对于身边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们应当利用好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教学。有些学生在还未进行物理学科学习的时候,就听到物理科目难学的谣言。其实,只要教师的教学手法得当,物理这门功课是很好学的。实践证明,学生们易于接受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景和模式。

1.结合物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生活

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根据物理课文内容选取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学启发。例如在讲授“重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学生面前投掷粉笔头,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粉笔头终究要落到地面上而不是飞向高空。学生在生活中对于这种现象早就时空见惯了,但是老师的问题既平常又突兀。对于物体从高处落下这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学生们还真没有思考过。然后教师再运用牛顿对于苹果落地的思考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同牛顿这位大科学家比肩的兴趣。在学生对这个现象讨论之后,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们正对这个问题兴致怏然的时候不失时机的提出这节课的授课内容:重力。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就叫做重力。当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种极具生活情趣的教学手法相比直接引入重力概念的方法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情景,在情景中进行教学

教师讲授物理知识的时候,一板一眼的说教极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反感。传统课堂上教师一味进行枯燥无味的说教使得学生对物理课产生厌烦和排斥的态度,这对于学生物理学科兴趣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在学习浮力这一章内容的时候,如果在夏季,教师们可以鼓励学生去游泳馆游泳,让学生在玩乐中体验到浮力的强大。待下一节课上课的时候,老师通过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浮力产生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问:同学们游泳的时候为什么不会下沉?为什么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头它立刻就沉入水底呢?同学们仔细考虑一下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同哪些因素有关。当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纠正,如果在老师解释后学生依然不理解一些现象,老师还可以做一些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对浮力有个直观的了解。当学生对浮力这种现象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教师们就应当启发学生对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这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生活情境,比如:老师通过教给学生折纸船,然后将船放入水中,在船中放入一颗一颗的小石头,当放入足够多的小石头的时候,小船就会下沉,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小船所能提供的最大浮力是多少,通过分析推导出相应的浮力公式。

而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思维的发散,比如,同样的一只小船,将其放在水中和食用油中,或者酒精中,小船装载石头的能力是否有所改变?在保證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实验无疑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物理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占据教学课堂的绝对主角,学生们被动的学习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性。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的反应不是主动的去思考,而是被动的等待老师去解答,这种不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的教学方法是非常不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工作效率的。教师的当场解答或许使得学生记住了一道题的答案,但是,当题目的情景发生变换的时候,学生由于没有真正对这个知识点透彻理解,导致学生束手无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应当想方设法的调动起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例如老师可以这样设置课堂模式:教师先让学生对下一节课进行预习和备课,当下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这样一来不仅敦促了学生在课下做好预习工作,也让学生感受到当老师的难处和乐趣。相信对于在讲台下面坐习惯了的学生初次尝试着讲课的时候,其内心一定是激动和喜悦的。同样,讲台下面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产生极大的兴趣。这种模式的实行不仅锻炼了学生在公共场合说话的能力,还使得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当学生的讲课内容得到讲台下面学生的支持和肯定的时候,学生一定会发自内心的高兴。一个原本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或许就会因此找到自己在物理这门功课学习上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4.物理作业的生活化

教师对学生布置的物理作业也要讲究生活情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对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十分反感的。在此,教师们应当尝试着对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变革,比如在学习物理“摩擦力”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将学生的家庭作业布置为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者什么情况下运用到了摩擦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的去观察和寻找摩擦力的作用,并分析什么情况下的摩擦力是有益的,什么情况下的摩擦力是有害的。在第二天的物理课堂上鼓励学生对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进行踊跃的发言。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减小和增强摩擦力。这又是对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散。

总结

笔者在初中物理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初中物理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教师们在生活中多多留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实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就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任菊梅,王耀玲,周志华.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期刊,2015,(2):200-203.

[2]朱红梅,齐英宇,董新伟.探析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4,(04):9.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数学技能 篇12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在教学《 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时,有这样一题“ 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给爷爷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 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 应把165元减去100元) ,营业员找回3元( 应加上3元) 。 所以, 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 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 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学习有小括号的两步试题时, 我是这样做的:“ 我们班男生有多少人?( 12人) 女生有多少人?( 15人) ”。“‘ 六一’儿童节全班学生分3组表演节目,每组多少人? 列式计算,并说出你的想法。 ” 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根据我班男生有12人,女生有15人,来求我班一共有多少人,又知分3组,就可以求出每组多少人。“ 如果用综合算式怎样列式?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纷纷拿起笔列算式。 一男生说:“ 我是这样列的:12+15÷3=9( 组) 。 ” 另一学生站起来说:“ 他列的算式不对。 我们先求全班人数,用男生的12人加上女生的15人是27人。 从他列的算式中应先算15÷3, 所以不对。要想先算12加15的和,我觉得应当想一个办法。”从而引出小括号的用法,小括号就表示要先算。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新课,学生真正理解了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 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上一篇:汉字形象记忆法下一篇:1创新背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