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先进性建设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

2024-05-20

党先进性建设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通用2篇)

党先进性建设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 篇1

党先进性建设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

当前,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大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使命的重要目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相联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任务来进行。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在新世纪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党不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同时也纳入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中,要求全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前提的。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由之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掌握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在追求这一治国理想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将极大地发挥出来,其根本利益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实现。而能否始终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衡量一个政党进步与落后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宗旨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此就必然要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治国的理想和方略。只有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切实保障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构建和谐的社会,才能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党的地位、任务、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成功的保证。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前提。 党的先进性建设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处于执政地位,只有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才能提高战斗力和领导力,不断增强党的活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同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也能带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使广大党员在整个社会中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动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此可见,没有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使命就难以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不可能的。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环节,也就抓住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实现党内和谐、党同人民的和谐,党同社会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发扬党内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党内和谐、党同人民的和谐,党同社会的和谐,本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扬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和谐,必将调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调动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促进党同社会各方面的和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是一致的。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的条件下,就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先进,必须通过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通过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及其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然要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当前,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是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既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更加注重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又体现了社会和谐的要求。我们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统一的高度,把“五个统筹”体现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更加注重统筹,统筹必须兼顾,兼顾才能和谐。党只有不断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才能有力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保持其先进性,就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四、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不断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来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当前,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党的全部执政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因此,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理所应当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作为领导干部,既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上,又要体现在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做好领导工作上,体现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上。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现阶段,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要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落到实处 。

党先进性建设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 篇2

关键词: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

1 概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的提出, 既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 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的表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 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2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调动。充满活力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就是经济发展要具有活力, 即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 坚决地破除一切妨碍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的弊端, 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能够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加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既是和谐社会的要求, 也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价值取向。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利益得到实现的同时, 也会更加地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 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3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挑战

3.1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相对较弱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的经济建设领域一直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 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都由国家通过计划来进行调控。

3.2 协调社会群体利益的能力比较欠缺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 始终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就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然而党在协调社会群体利益的问题上存在着能力欠缺。

3.3 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尚待加强

从国际角度看,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加入WTO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 为我国带来发展的机遇的同时, 也给我国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也给党应对社会风险的执政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4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措施

4.1 坚持科学发展观, 增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科学发展观首先是要促进发展, 要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离开了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主要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坚持科学发展观, 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言, 就是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其次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4.2 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 在实践中我们党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认识, 但是在实际经济发展中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事情仍有发生。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 要将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能够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 有效地避免资源配置中的盲目性。在某种程度上, 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反映和体现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当前,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的关键, 一方面, 既要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又要坚持以市场规律办事,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另一方面, 既要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坚决加以抑制, 对一些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切实加强, 又要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 从根本上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在一方面要增强预见性, 及时、全面、深入地分析经济形势, 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适时提出和有效贯彻应对的方针和政策措施, 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上, 必须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以及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计划手段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对市场的调控, 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 增加就业,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3 建立健全社会风险的预替机制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制度,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提高党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表现, 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现有的突发事件应急体制, 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无论是在事件出现后的报告还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以及对相对责任人的处理上, 党的执政能力都存在着能力的欠缺。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已经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 给党的执政能力敲响了警钟。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制度首先要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报告制度。我们党能否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它, 取决于信息的正确与否。

4.4 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利益均衡机制

加强党协调利益矛盾的能力, 光靠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因为即使利益表达渠道非常畅通, 也不能够保证整个社会不存在利益矛盾。社会矛盾是时时都存在的, 关键问题是我们能否及时地发现并予以较好地解决。因此, 在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首先, 执政党必须能够有效地引导人民群众的利益观。既要充分肯定个人的物质利益, 同时又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如果不顾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 片面地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 就会严重地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到头来, 国家的整体利益也难以实现和得到保证。当然, 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 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就会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最终也会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无法得到实现。其次, 必须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 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是协调利益矛盾极为重要的举措。不同社会阶层, 群体利益矛盾的产生既有其自身素质、机遇等原因, 也和社会公共政策的导向有关。要协调利益矛盾, 就必须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社会群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吴怀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述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4.

[2]屠春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J].理论前沿, 2005.

上一篇:瑞黎厂庆发言稿下一篇:热闹的菜市场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