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2024-10-10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共15篇)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篇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培训

学习心得

泰城一行,虽然劳累疲惫,但仍兴奋不已,本人从一堂堂精彩的省级展示课、专家对新课标精准独到的剖析和解读中收获颇多,收益匪浅,现就逐一总结归纳如下:

首先,执教老师们自身超凡的素养令我佩服不已。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及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并适时补充和拓延,既完善了教学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端庄秀丽的粉笔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优雅自然的肢体语言,甜美的笑容,和蔼可亲的话语,这样的氛围怎么不能算是一种享受呢?况且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涉及到各个层面:天文地理的有,政治军事的有,古今中外的有,生活起居的有,衣食住行的也有,真不愧是小课堂大舞台。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大大弥补了受时间限制的课堂学习的局限性。三五人一组,全班分成几个这样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针对具体学习任务,明确分工进行研究探讨或操作,然后汇报,既省时省力,又人人参与,激发了兴趣。特别是课前的搜集、调查、整理,多项内容可分组承担,课上交流,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交流还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和视野。

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执教过品社学科的老师都有所同感,教材内容有些简单,单一,教材内容只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对观点的阐述及知识的传授缺乏说服力,有点势单力薄的感觉,因此,需老师们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搜集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故事情节,图片资料,视频片段等,广泛的资料补充,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我们的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总之,品社课堂是非常值得研究,耐人寻味的活动,只要我们用心去做。

2012-12-24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篇2

一、创设情境, 引发合作需要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学活动应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发展水平和知识体验的基础之上,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上,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 创设和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合作的需要,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利用情境, 启迪学生的思维, 理清学生的思路,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 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分年级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任务。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 不断调整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 要尽量用直观、直接的方式呈现。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第一单元的《我们的校园》时, 我们就可以设置制作校园图画的任务, 开展合作学习。一年级的学生两三人一组, 有的学生负责观察学校建筑、地形, 有的负责画面的整体构思, 有的负责画画。这样简单而有趣的合作学习活动很适合低年级学生。高年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可以设置一些相对有难度的合作学习任务。以学习六年级第三单元同一片蓝天下《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为例, 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或者上网查资料, 调查抗日战争遗留下的祸患。合作小组要制订具体的调查计划, 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分工到人, 共同讨论总结出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

二、丰富互动交流方式,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1.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设置了合作学习的任务之后, 不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放任自流, 应走下讲台, 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 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谈论交流, 也方便及时发现问题, 并给予点拨指导, 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当发现学生一直讨论不出结果时, 教师要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 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逐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解决问题。在各小组轮流发言时, 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提出自己的设想, 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最后, 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总结。同时, 注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合作环境,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自主意识,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小组内进行讨论的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 要明确人员的分工,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讨论中, 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 实现学生多方面的交流。组内讨论的形式一般有: (1) 中心发言式。选出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其他人员做补充修正。这种方式有利于统一小组意见, 但容易造成组内一两人独揽负责的情况, 其他人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2) 指定发言式。由组长点人进行发言, 组长对发言情况做总结。这种谈论方式稳而不乱。但限制了组员的发言, 容易挫伤组员的积极性。 (3) 接力循环式。组员分工明确之后, 轮流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进行组内竞争, 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各自为政, 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在进行组与组的交流发言时, 发言者要综合小组的意见, 尽量做到全面具体。教师要尽量听取小组的意见, 增强学生信心。

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小组合作活动结束后, 教师应结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和小组成员的发言情况, 按照“激励为主、批评建议为辅”的原则, 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 要以激励为主, 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一下次的合作学习积累经验。除了个人评价, 还要重视对小组的评价, 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和效果, 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互评, 要求学生正确评价所在组的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的表现,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进行自评, 让学生审视自己、反思自己, 进而提高自己。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集体和个体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激励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作出恰当合理的评价。

要推进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和生活课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要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 灵活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并在实践中探求新的措施和策略, 提高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黎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兴趣教学[J].新课程 (小学) , 2013. (1) .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17-01

《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虽不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但由于这门课程所具有的生活性、开放性以及活动性,所以总是让我们这些站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感受到这门学科的新鲜的气息,更深刻的体会到要想让这一学科能真正的做到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的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的经验。”在这里,课本的知识可以理解为别人的、间接的经验,而学生自身的经历可以看做是直接的经验。所以,创设情境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和感悟的好方法。恰当的运用实物演示、音像播放、小品演示、社区服务环境等手段来创设情境,必然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

例如,在教学《我长大了》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小时候的衣服、帽子等生活用品,让学生亲自穿一穿、戴一戴,让他们亲自感受到身体长大了,再让学生展一展现在的成绩,比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比赛得的奖状等,让学生明白不仅身体长大了,自己的知识、技能等方面也在不断的成长。不仅如此,还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现在和以前比还有哪些进步,如: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遵守纪律等等,老师再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指导学生行为。

二、师生角色转换,调动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育形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而在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他才能去主动地学习并得到发展。其次,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共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情感、领悟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本领、提高素质。最后,教师还应由原来活动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因为学生们毕竟年龄小,他们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组织者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只有教师良好的组织,他们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集体,只是,我们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想法和创造精神,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个性情趣得到充分发挥,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通过学习活动在道德、心理、情感、个性、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收益。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我在教学《我的家庭》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多媒体播放短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学生在听了短片中主人公的介绍后回答“你对他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再引申到介绍爸爸妈妈的工作,回忆一下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是怎样努力工作,照顾家庭的,教学进行到此就水到渠成的让学生了解到父母的辛苦,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家人爱我,我爱家人”便不言而喻了。

四、设计多彩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这一门学科并不是纯粹的德育教育的课程。在这一学科中,既有人际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又有苦苦的思索、理性的思辨。在这一学科中到处都弥漫着其他学科的气息。所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教者必须要做到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时,如何找准过春节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呢?我便从“年”的传说引入到自己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拜岁”,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再让学生交流他们自己过年时有哪些习俗。

如:具有地域特色的贴窗花、舞狮子、观花灯等等。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而促使学生去探索这些习俗的起源或缘由,学生们会发现原来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学生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尤其涵盖了自然科学和健康教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本学科的教育目的也在于让孩子们的生活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爱动脑、有创意。那么,作为当下的品德教师更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提高认知,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在生活中形成良好品行。

(上接第216页)立档案来辅助学生学习。可以再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记在小本子上,或者把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也可以订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还可以学出自己的每日感悟等等,利用学习档案的方法有很多,需要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发掘。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严谨的对待数学,找出自己的不足,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改正。

小学数学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反思能力。反思小学阶段学习方法的本质和核心。所以,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反思能力,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术素养。降低学生们犯错的概率,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获得考试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小萍.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1(06)

品德与生活,社会心得体会 篇4

5月12日我参加了临汾市《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培训。非常荣幸地观赏了三位优秀教师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在感动于两位青年教师用真情演绎精彩的课堂的同时,我更感动于我们的老师在课前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台上四十分钟,台下是十几年乃至一辈子的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一辈子学做老师。”是的,教海无涯,教师的工作永远是充满挑战、充满激情、灵动而艰辛的工作。可以相象,为了上好今天的课,我们的老师不知度过多少不眠之夜,当她们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重担,心里在乎的已不仅仅是荣誉的得失,更是一重责任,一种使命,有位老师说:“每次在品德课上,我总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迫使我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学生,启迪学生……”可想而知,她是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多么关注学生的成长。

首先是解放路小学王老师《红领巾胸前飘》,在他的课里主要是让学生要懂得自己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所该做的事,懂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看平面图》一课,教师在导入课堂时,互相介绍,以调动学生学习气氛,后在教室里辨认方面,提前热身运动。让学生会在生活中辨认方向。大家从自己熟悉的内容着手进行学习,大家发言的积极性很高,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景观,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

尧都区教研室韩老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她就针对目前品德教学的现状,结合我区活动的开展成效进行了精彩的讲演。她动听的声音,精炼的语汇,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学习者及领导,成为了这次学习中的亮点。课下各地区的教研员与教师纷纷向李老师讨教经验,从而也使我们树立了自信心,一定要努力向前上好思品课。

通过培训,为我提供了学习充实自己的机会。使我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这一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学科强调的是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特别关注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体验出发,尊重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的教学形式,将品德教育生活化、综合化。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从被动接受品德教育到主动参与品德教育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这样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又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教师对学生不能放纵、要注意调节课堂纪律,要有组织地开展各项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篇5

二、“执着”是钻研教学的不竭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双眼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有一股乐于探究问题的热情。课堂上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爱学、会学;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告诉学生任何知识、法则都是人类总结生产实践获得的,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思考。告诉学生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方法,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只要教师这样做了,并且天复一天,年复一年,执着坚守,钻研教学,才会使课堂教学永远充满活力。

三、“尊重”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学生观。爱和责任是师德之魂,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小学生都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作为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他们,而要从关心爱护的角度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和他们谈心,谈感受,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用我们的爱心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启迪学生的良知,为他们学会做人奠定道德基石。

四、“精通”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习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自觉地学习就是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规,明确职业道德要求。对照有关政策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检查和分析自己的工作情况,找准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正如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正盘旋着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此时,我仰望群山与蓝天相接的天际,心比天高,比地阔,我要把我的教师梦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无怨无悔地做下去,把这个美丽的、持久的梦当做我一生执着的当好一名教师的风向标,航行在浩瀚的教育教学队伍中,绽放在中国梦里绽放着娇艳的、明媚的、灿烂的花蕾。不仅我,无数的教师都会做着小“我”的梦,构筑大中国的教育兴旺发达梦。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学习师德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 暑期师德培训心得体会

★ 语文与生活

★ 与宽容交朋友作文

★ 与父母交朋友作文

★ 数学课《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与总结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6

通过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我明白了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

其中“活动性”提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班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应该积极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反对过去那种程式化、教条化的做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既注重规范又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新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在呈现方式的设计上,均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运行环境,在开放中搞活。品德与社会课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习兴趣的课程价值。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课程。教育不应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制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和感受,这样,教学与过程才能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篇7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模式, 它旨在通过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学习模式完全契合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 又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

低年段儿童思维具象, 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但同时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喜欢观察和思考, 喜欢提问和质疑, 因此在知识建构、学习方式等方面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可塑性。执教《品德与生活》, 我尝试以“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更为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进行了研究。

一、案例

我试以《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为例, 阐述以“学案导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两周, 我给每个孩子下发了“导学单”:

孩子们拿到导学单后, 根据各自的意愿自行选择开展两至三项活动, 以下是课堂教学的片段:

师:同学们, 你们都找到春天了吗?

生:找到了!

师: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纷纷举起了小手。)

师:大家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完成了“导学单”, 接下来, 我们在小组里进行合作, 将你感受到的春天分享给组内的同学, 由1号同学负责填写这张“合作学习单”。

孩子们拿出导学单, 在每组1号的组织下进行组内分享, 老师的任务是负责巡视、观察、指导、点评和给予建议。小组内有的同学正唱着《春天在哪里》, 有的同学正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春天的画作, 而更为吸引人眼球的是有的孩子提议能否将风筝、小风车等带到操场上玩, 也有的孩子带来了自种的大蒜、大葱和家里种植的芦荟、吊兰等植物。在合作分享中, 孩子们因为有了导学的基础, 所以呈现出开放的态势, 大家选取的内容各不相同, 话题自然丰富多彩, 活动的呈现也是各具特色。最后在合作学习评价单的操作环节中, 孩子们很认真地进行评分, 有商讨, 有争议, 有辩论, 甚至有小贿赂, 但这种真实自然的评价状态给了孩子们极大的空间, 在评价单的操作中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点和不足, 学会自我评价, 形成丰富的认知。

二、案例评析及反思

1.“学案导学”下的合作是更为民主的合作

基于“学案导学”的合作是更为民主的合作, 调整了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为主的格局, 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完全充分的选择权、发言权, 针对自己的学习优劣势制定学习目标, 选取自己感兴趣或有达成愿望的学习内容。

2.“学案导学”下的合作是更为开放的合作

基于“学案导学”下的合作, 学习的空间更为开放。孩子们到生活中选取学习资源, 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方式变得丰富, 有了课前资源的收集与整合, 更有利于品德学科向生活的发散, 契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且学习目标的发散, 使得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路径变得更为多样化,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 热情高涨, 活动的形式也各具特色, 使得课堂成为一个更开放的空间。

3.“学案导学”下的合作是充分“让学”的合作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发合作需要

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基于学生原本的知识结构、发展水平等,设计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需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互贴切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合作需求,让学生愿意投入小组合作中去。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情境,注重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模式下获取所需知识,培养合作意识。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制定的合作学习任务也要满足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身心发展,并且不断地调整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与内容,达到相互贴切的目标。如:在组织小学二年级合作学习时,为了避免学生“看不明、听不懂”,合作学习应该选择直接、直观的方式来呈现。在《我们班里故事多》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布置“找故事”的任务,开展合作学习。组织班级里的学生四个人为一组,有的学生负责找寻故事,有的学生负责整理故事,有的学生负责讲述故事。这样简单而有趣的合作学习,很适合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喜欢故事,也愿意听故事,所以在收集班级里的故事时,积极性异常高,所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互动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1.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设置了合作学习的任务之后,不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放任自流,应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谈论交流,也方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点拨指导,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当发现学生一直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问题。在各小组轮流发言时,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设想。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2.小组内进行讨论的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要明确人员的分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讨论中。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实现学生多方面的交流。组内讨论的形式一般有:①中

心发言式。选出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其他人员做补充修正。这种方式有利于统一小组意见,但容易造成组内一两人独揽负责的情况,其他人得不到锻炼的机会。②指定发言式。由组长点人进行发言,组长对发言情况做总结。这种谈论方式稳而不乱。但限制了组员的发言,容易挫伤组员的积极性。③接力循环式。组员分工明确之后,轮流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进行组内竞争,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各自为政,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在进行组与组的交流发言时,发言者要综合小组的意见,尽量做到全面具体。教师要尽量听取小组的意见,增强学生信心。

三、大胆质疑,鼓励合作探究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索,培养其探究精神,让学生懂得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虽然二年级的小学生本身的分析探究能力不足,但是也要鼓励其大胆质疑,就算质疑是错误的,但是学生思考了,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当然,随着质疑的“深入”,学生也能够逐渐发现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所以,在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营造出问题情境,创设一种探究分为,鼓励学生合作讨论与独立思考的相互结合,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开启思维之门,激发创造力。

四、注重评价,巩固合作成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可以根据“激励为主、批评建议为辅”的方式,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励为主,是为了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为下一次的合作打下基础。除开个人评价之外,还要懂得开展小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这样在学生感受到成功之时,还可以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好处。另外,合作学习的开展,也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相比教师的指出更具意义。当然,对于合作学习中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用一种缓和的模式,让学生融入到小组中,感受一下其他学生是怎么样的,久而久之,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加以调整。

五、结语

小学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内涵,掌握它的精神实质,把合作学习真正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在实践中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金忠.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情境创设[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9)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篇9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一般伴随认识活动出现,并且与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它是主体对与其有意义的客体满足与否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根据品德与生活学科特点,在从小给学生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向上,加强了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认为,所有心理事实都无一例外地被包括在这两个方面之内:一是结构的方面,即主观的方面;二是功能的方面,即认知方面。从主观角度看,全部心理事实,即最低级的以及最高级的东西都是情感;从认知角度看,所有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即最高级的以及最低级的心理事实都是以掌握某些真理作为其内容。正如心理学家布鲁姆所指出的:在某些情况下,要讲清楚是用情感目的作为认知目的手段,还是用认知目的作为情感目的的手段,是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命题。也许,公正的说法:我们同时追求这两个目的。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学习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感觉――思维――创造,这是认知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这是意向过程。一方面,认知决定着意向的强弱,当认知活动深入进行时,意向过程会得到相应的加强;另一方面,意向又决定着认知水平,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情感不强烈,意志薄弱时,就难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只有把认知和意向这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学习效果。

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与生活情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品德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等,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化,乃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强化其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困难。”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消除低估、削弱情感在品德与生活学习中的作用的偏差,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愉快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

2.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要创设这样的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品德与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共鸣,增进感情交流,建立师生同步的良好情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设想一个情绪不好、感情淡薄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二:教学要民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别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三: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讨论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教师的经验说明,通过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在这方面,一些教师实施愉快教学,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例如:

①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比如,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孩子们怎样让自己的妈妈感到节日快乐?在班里展开讨论。有的孩子说:要给妈妈洗脚,捶背。有的孩子说:要给妈妈送礼物。给妈妈做家务。大家议论纷纷,讨论十分激烈。

②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拟直观、图表直观、语言直观(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

③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器官并用,丰富感性认识,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成就的人,对学习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据有关调查分析,造成一些小学生学习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参与教学中持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兴趣的保持,运用良好的方法引导后,都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二)目的性教育中持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就品德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习从小树立学好品德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榜样教育中持趣

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科学家家的为了追求一个成功的实验或演算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解决思想上怵头学习数学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保持兴趣。如陈景润如醉如痴地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带病推理、演算,草稿纸成吨的故事;阿基米德为验证皇冠是否由纯金铸成,而在浴缸泡而忘了洗的故事;牛顿、华罗庚的学术成就都不是靠天资,而是靠勤奋学习和肯钻研得来的。

同时,也可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选择在学科取成绩的学生,介绍自己如何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刻苦努力使成绩很快提高的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四)成功体验中持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因此,选择练习时要注意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作业测评时最好少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每位学生充分发展,增多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五)表扬评价中持趣

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常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

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学,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篇10

古人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我们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想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我们偏偏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作教师,要懂得轻、重、缓、急。该放弃的就不要执着。这样你就会获得内心的一分宁静与平和,你会顿觉安详和自在,你的生活也就充满了几分诗意。我就认真阅读了《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读完全书,掩卷深思,感悟颇多。

生活在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里,不管是谁,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唯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尤其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更不能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提升。而阅读确是一种学习提升的好方法。歌德就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

诗意是一个教师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是教师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拥有一种“化繁为简,见素抱朴”的心态。教师的诗意在于关注和热爱教育。教师要学会从平凡的教育生活中看到人与人的交流,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与丑恶,看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要,看到教师在促进人的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当教师以欣赏者的心态看着学生的生命之树神奇成长的时候,当教师把批改作业认真备课当成一项事业的时候,教师这一职业也便赐予我们诗意。

在书中,作为教师,应该感受工作的幸福,师的幸福来自于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是教师施之以爱的过程。爱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观察学生的优点,扑捉教育契机,这是爱;教师信任学生,给学生一份支持,这也是爱;学生有一点点进步,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这还是爱……作为教师,要关注细节,抓住各种机会关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光明。教师付出了爱,学生回报给你的也是爱。在与学生深入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师生情意中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更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感受到的快乐。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成长,让学生的心灵可以自由舒展。在学生的进步与对社会的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达至的快乐。

作为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人说,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师资力量的竞争,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是团队凝聚力、执行力的竞争,这些个说法都不无道理,但这些因素的提升,归根结底,最终都将回归到原点——学习上,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学习,就不会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而终究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抛弃。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篇11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生活 体验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53

品德与生活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良好品德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由于这门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如能采取体验式学习的方式,那么,将会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主要就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回归生活,唤醒学生已有体验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如能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必定会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开展活动,使学生真正融入生活,体验生活。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秋天到了》一课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秋天的天气、颜色、香味、声音等感受秋天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还设计了让学生收集叶子、画叶子、树叶贴画整理等活动。为了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笔者主要采取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唤醒学生已有体验的教学方法。笔者引导学生:“你们仔细观察过秋天吗?在你的眼中,秋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所看到的秋天的颜色,闻到秋天的味道等,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学生兴趣十足,纷纷畅所欲言,不仅感受到秋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走进了秋天,了解了秋天,学习效果显著。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主要采取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唤醒学生已有生活体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引起学生共鸣,并使学生在体验中收获了无限快乐。

二、模拟情境,注重体验过程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有些内容虽然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生活情境都有一定认知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采用模拟情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家里来了客》一课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待人接物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采取了模拟相关情境,引领学生现场体验的教学方法。首先,笔者让学生回顾一下平时家里来客人时,家人是如何招待客人的。然后,问学生:“假如今天是你的生日,同学们都到你家来玩,你会如何招待他们呢?”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这样一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用上了文明用语,每个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增强了体验。

上述教学案例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受,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角色扮演,深化体验感悟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只是做“观众”。要想让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深刻的感悟与体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的角色从“观众”变为“演员”,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与麻烦,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同情与帮助;而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要能够体谅与关爱残疾人,多想想这些残疾人的难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给予残疾人帮助。这应成为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的社会公德之一。对如今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下,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对别人付出的关爱较少,也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难处。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主要以一幅图画为例,让学生扮演盲女和她的同伴,并且让学生想一下双目失明的盲人的世界是怎样的。在学生角色扮演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盲女说些什么。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真真正正地感受到盲女生活的不变,在无形中树立了关爱残疾人的意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形成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总之,品德与生活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让品德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扎根 篇12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 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 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 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 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 我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 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 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 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这节课上, 很多同学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 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 是多么不幸啊!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 虽然这收获可能很细微, 相信经过努力, 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二、走进大自然, 让学生学会实践

在教学中, 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 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 放飞学生,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 在生活中学习。如教学第二册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时, 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社区、街道及校内的绿化区进行调查, 了解树木的管理生长情况, 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进行组内分工, 每个同学负责不同的工作。学生们在活动中团结合作, 用许多办法了解到了小组所关心的问题, 找到了种养花木的方法和知识, 并从中了解到花草树木对我们人类的功劳非常大, 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教学《怎样才凉快》一课时, 要求学生分组去调查2011年以来本镇的断电断水情况, 从而了解到国家水电的缺乏, 增强了学生节约水电、爱惜资源的意识。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 才能使他们愉快的、有创意的生活。

三、在讨论中学会交流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 展示自己的成果, 分享交流, 锻炼表达能力等。而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讨论, 完全可以让学生找到需要讨论的话题。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 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品德与生活》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例如, 教学《我们的学校》时, 参观完校园, 我就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 你们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 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老师请各组小朋友先在一起讨论, 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来汇报, 参观得仔细、讲得好的小朋友, 老师要给他们组颁发奖章。”有了参观的过程作为铺垫, 学生讨论时就有话可说, 有的小组在老师的指点下还作了简单的记录。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 我有时让他们推选代表, 有时则给各个组的组员编好号码, 轮流代表小组发表意见。讨论, 是《品德与生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们在教学时, 要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 充满自信。从而, 回归生活, 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参与讨论活动。

四、发现生活素材, 整合活动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 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如执教三年级上册《我想要我能要》一课, 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思想, 我让学生用表格体现。课堂交流时, 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几位学生完成的表格, 用实物投影出示, 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要的物品中哪些已经买了?如果全都买下, 会花多少钱?你所买的东西花了多少钱, 占全家每月收入的多少?结果发现, 有位同学的购物计划竟然超过了600元, 占全家月收入的70%。这可真是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而其购物清单中有一部分是目前根本不需要的, 如自行车、名牌运动衣等。紧接着, 教师引导大家探究:是不是“我想要”的东西都能要呢?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终于澄清了认识。

其实,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 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课程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 问题的解决也回归学生生活, 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了现实的问题, 更有助于其道德品质的发展。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 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 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体验教学,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心得 篇13

首先,我要感谢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教育部心系教育,关心教育,关注农村的学校教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给我们农村小学教师这次难得的教育机会。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长了技能。

其次,我要感谢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各位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精心备课,认真讲课,让我学到很多知识。不仅学到学科知识还学到许多学科之外的知识。认清了当今的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懂得了总书记的治国治党理念,领会了十九大的核心精髓,明白了党中央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习到了新时代,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知道了我们与先进地区学校存在的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从各位专家教授的言传之中领略到了学者的大家风范,学习到他们治学的严谨和求是的态度,为今后我从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提供了榜样。这都是我们在家读书学习和内部研修无法得到的宝贵精神财富。感谢各位专家教授老师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感谢各位老师和工作人员对我们生活精心安排和照顾。

第三,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一)、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对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对教育更是提出许多期盼和要求。身为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我们要时刻牢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农村,甘守讲台,心无旁骛,无私奉献。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新时代、新征程,努力做好适应新形势的新型教师。面对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和新时代的新要求,我认为我们要以习近平主席的“四有”好老师为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四有”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努力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好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

(三)、切实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这次“国培”学习使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目标,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慢慢摸索规律和经验,使自己能够尽快适应教学的新变化。时刻告诫自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我还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这次学习到的知识和理念,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会对我们当地的学校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一定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让培训的硕果在教学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同时为同行的各位教师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四)、苦练教学基本功,努力提高教学技能。

我们学校地处落后的农村,硬件设施很落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网络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设备一样都没有。虽然我在这些方面做过努力,自学了许多知识,也掌握了一些技能,但由于没有设备和经常不用到这些技能,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显得非常落后。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提高,我发现我和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教师之间的差距,我要结合这次学习学到的知识和平时的苦练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这方面的需求。

思想品德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研修增动力,课标领航程——专题一作业

炎炎夏日,齐聚学校,远程研修,热火朝天。电脑前,凝神静气,观看视频,聆听报告;键盘上,思绪万千,指尖飞动,评论热烈。实乃齐鲁教育一胜景,亦不失人生一乐事矣!

从教十余载,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思想品德学科之模样,一时竟描述不清。今细聆听专家视频报告,如醍醐灌顶,大有茅塞顿开之感。赞叹专家学问之高深,慨叹自身认识之浅薄,亦有误人子弟之自责。以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岩石,不见泰山,今之学习,一名普通思品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知之深,则爱之切。思品学科的历史发展,名称更迭,几位专家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思品学科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丰满起来。相守十余载,今昔方相爱。

学然后知不足,深感自身渺小与不足。曾在德育无痕与书面教学成绩的十字路口感到茫然与无奈,今方向明晰,唯脚踏实地,方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安慰。

似火的七月,充实的研修,清凉一夏。

一片冰心在玉壶——专题二作业

当创业的激情逐渐冷却,当毛头棱角逐渐磨平,当职业的倦怠悄悄贴近疲惫的身心,我们是否应静下心来,认真的思索,让漂泊许久的灵魂追赶上我们匆忙的脚步。

被动与主动,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当一切都“被学习”、“被研修”,生命状态苦不堪言。学习、研修、专业成长须源自教师灵魂的深度觉醒。愿文章少一些剽窃,多一些原创,交流少一些虚伪,多一份真诚,工作少一些应付,多一份责任。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身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上帝最美好的杰作,他们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舆论宣传媒体一定要恪守自身的职业道德,不要仅仅为了收视率、点击率,说到底是为了钱,而弄得乌烟瘴气,游戏人生。教育仅仅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分支,教师更是沧海一粟。

健康的教师培育健康的学生,健康的学生辐射快乐的家庭,快乐的家庭组成和谐的社会。

愿你、我、他身心健康!

知与行距离有多远——专题三作业

百善孝为先,万业德为首。道德是一种约定俗成,它融合渗透在万事万物之中。古时,法家以法治国,儒家以德治国,今和谐社会,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一个人不能仅用情商、智商来衡量,还应用德商来评价。选才用人的标准也是德才兼备。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篇15

一、营造生活氛围, 树立学生主体理念

在当前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之下, 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便是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就一定要营造生活氛围, 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求得高效的品德与生活课堂而不懈努力。譬如笔者在讲授《马路不是游戏场》这一章节的内容知识时, 为了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诸多马路交通安全事件录像与影像资料, 看着悲惨的画面, 痛不欲生的父母, 学生们幼小的心灵里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笔者又组织同学们开始交流讨论, 提出了他们心中的质疑, 随后笔者还邀请了一个熟悉的交警朋友到课堂上现身说法, 谈了自己在从警过程中的真实见闻与感受, 给学生一个近距离接触第一当事人的体验, 并从交警浓重的神情与肃穆的心理中感受到了一定的课堂主题。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之下, 这个朋友还给孩子们讲了一系列的安全过马路的常识, 孩子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从家长们的反馈当中, 我明白了树立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

二、注意生活化活动的连续性

教学实践中, 品德与生活教学主题活动内容并不是孤立的知识点, 而是和其他学科的内容彼此联系, 不可分割的。因此, 教师在组织设计活动时, 要注意与以往活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注意与儿童已有的生活知识和活动经验的联系, 这对发展健全儿童的健康安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十分重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儿童生活经验和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 从而决定了课程中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学科课程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不同, 品德与生活相关主题的的活动未必限制在在一、两节课内完成, 有时一个活动从准备到发展可能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 推进整个活动有效与持续地发展。

三、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品德课堂, 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时, 可用“猜猜我的心”的形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刚才我进教室时候有两个同学在打闹, 请猜猜我的情绪。生甲:“老师你现在很愤怒”;生乙:“老师你现在很郁闷”;生丙:“老师你现在感到悲哀”……师:那么, 如果你是我,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这样办行吗?生:……这样, 老师运用上课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场景, 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但顺利地导入了新节课, 而且还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因此, 新课的导入, 无论从教学形式上、材料的选取上、问题的设计上尽可能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周边生活, 让学生感觉熟悉且有兴趣。

四、找到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某种意义上讲, 我们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本质就是生活, 检验与评价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就看孩子们在课堂知识的影响下是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品质。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生活中就要积极地寻找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方面高效了我们的课堂效果, 另一方面还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养, 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本质推行也是一个有效的注解。笔者在讲授《通信与生活》这一章节的知识时, 就针对学生在家里看动画片成瘾, 影响了正常的吃饭、洗漱、还有完作业的生活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还邀请了部分家长来参加课堂活动, 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讲授玩游戏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尤其是手机游戏对于我们儿童的影响时, 我邀请了一个维修电脑的朋友来现身说法, 学生们看到他熟练的技艺钦佩不已, 这时这个朋友再告诉孩子们, 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 好好学习才是正道。这时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了一个最佳的程度, 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肯定。

总而言之,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师必须从教材中引发、从儿童生活世界中开发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活动, 沟通课堂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实现“从生活中来”;又要关注学生需求, 引领儿童自主建构良好品德, 使品德课服务于儿童的生活, 实现“再回到生活中去”。

摘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在活动中把品德教育和健康安全教育有机地紧密地揉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规范自我, 在活动中发展认知,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有初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实现真正健康、安全地生活。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生活元素,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毛春芳.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浅谈[J].现代阅读.2012.

上一篇: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评级标准下一篇:恰逢中秋佳节-周五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