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2024-06-23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通用12篇)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1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合集6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班级情况简介

202班,班主任zz老师。现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4人。该班是z老师从一年级直接带上来的一个班级,平时,肖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非常认真。所以该班学风好,班风正,学生纪律性强,学习自觉性强。从第一周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能积极动脑,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不多,个别学生小动作比较多,注意力不能保持,需要教师时时进行组织教学。

二、教材简析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共有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自己拿主意,共三课。第二单元:献出我们的爱,共三课。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共三课。第四单元:你好,祖国妈妈,共三课。第五单元:愉快的收获,共三课。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拿主意,自信,自己安排自己事情的能力;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帮帮有困难的人的积极情感;在大自然中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研究的能力;热爱祖国和人民英雄的积极情感;体会到自己在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更大的收获。使学生在伴随年龄的增长的同时,能力,情感也不断发展和丰富。

三、教法透析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是新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材编写内容,大多以第一人称,让学生自己看书后,从中获得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书中有丰富的图片资料,并附以文字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地加以利用,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品德行为实际,引导和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不能离开品德课教学的初衷,为考试而教。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自学辅导法、讨论法、实践法、个案剖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提高教育效果的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择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2、课堂上,以学生自读悟理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获得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行为的变化。(编辑:http:///)

3、搞好组织教学,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教学中加强针对性。

5、作业以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情况为重点。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至三周:第一单元

第四至六周:第二单元

第七至九周:第三单元

第十至十二周:第四单元

第十三至十五周:第五单元

第十六至十八周:复习

第十九周:质量检测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很陌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自己成长的变化。对比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2、认识同学和老师,愿意与他们交往。了解学校概况,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生长的基本情况,手的作用及保健。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

3、尊敬国旗,学会唱国歌。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学校生活。知道规则在学校生活中的作用并自觉遵守。热爱集体,乐于与他人合作,生活中有自己的创意。

4、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构成及他们之间的伦理和血缘关系。形成初步的小主人意识,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感受家庭生活愉快、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

5、了解元旦和春节的来历及相关的民俗文化,认识十二生肖,学会区别公历和农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策划、创意的能力和交往、合作的意识。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充分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能够尝试一物多用,学会正确使用剪刀等工具。积极参与新年联欢活动,并体验节日的快乐。

四、教法设想:

1、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3

第一单元教学要求

1、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2、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控制下和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

3、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4、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5、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乐于帮助他人。

6、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7、初步认识规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8、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第二单元教学要求

1、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4、爱护花草树木。

5、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6、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7、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8、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教学要求

1、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2、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4、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6、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7、有好奇心,喜欢提问。

8、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地整理和运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四单元教学要求

1、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2、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5、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6、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7、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人和残疾人。

8、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单元练习”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平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习:分课文练习和活动练习两大部分“课文练习”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习”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习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习。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13课时

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 10课时

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15课时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要求,以实施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推进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进一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加强集体备课力度,根据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结合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规律,搞好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形成。

二、主要工作

(一)课程改革工作

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指导工作。

经常性深入学校听课及参加年级集体备课,每月开展一次中心组集体备课活动。了解当前思品学科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研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学科中心组的研究活动,增强中心组的凝聚力和幅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具体教教学问题进行教学研究,积极规划、组织、指导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2、加强对本学科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课程意识,提升教研能力,把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扎实开展好新课程培训活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和教师自身的学习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强化研究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改进和创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研品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在学科教学中以体验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程,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关注教学一线典型的新课程案例,积极发现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逐渐丰富新课程资源,使教师们在实践与反思中促进自我专业发展。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

(二)课题研究工作。

严格执行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强化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中给一线教师创设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争取今年下半年结题。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相互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学校德育形成合力,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导、学、做统一的作用。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文明习惯的养成。

三、工作安排:

二月

1、下校检查开学工作及备课情况。

2、学科中心组及思品学科教研组长会议。

3、课题组活动。

4、集体下校。

三月

1、各年级教材培训及集体备课。

2、课题组及中心组活动。

3、集体下校。

4、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五、六年级研究课)

四月

1、下校听课。

2、课题组活动。

3、教学交流研讨课活动。(三、四年级研究课)

五月

1、下校听课。

2、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二年级研究课)

3、课题组活动。(成果收集及整理)。

六月

1、下校听课

2、课题组活动。(课题组研究课)、七月

1、学期总结工作。

2、收集学科资料。

教育局教研室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他们都是一年级小朋友喜欢学习,热爱劳动,关心他人,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孩子。

二、所教学科教学目的及要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三、所教学科教材内容分析及学生状况

本册教材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是“今天吃上什么”又分三个小节,共6课时。第二章是“我的手儿巧”分三个小节。第三章是“我有许多好朋友”分三个小节。第四章是“快乐的小问号”,地五章是“我爱美丽生命”。

这五章从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培养训练孩子们的表达,动作,创作,思考,行为能力。学生学习起来劳逸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手脑共用,十分愉快。

四、本学期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着重培养学生能力。

2、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劳逸结合。

3、钻研教材,作到备好课,上好课。

4、多参加户外活动。

五、本学期教学内容具体安排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原来的思品、生活、自然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则是在原来的思品、社会、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但它们又不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综合, 而是顺应时代要求, 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立体综合, 其结构形式看似松散, 实则严密。因此, 对执教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极高, 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改革过去“教”教材的传统教材观, 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本现成的教案就能基本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局面。教师必须用心吃透新课标, “用”好教材并以教材为媒介, 根据学情, 大量收集和掌握实时信息, 引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对历史地理、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观察、感受、思考, 师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形成健康上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

过去的教学, 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灌输为主, 少先队德育活动为辅, 造成了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厌倦心理严重、活动了无新意的局面。新课程倡导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授为辅, 一个单元为一个活动主题, 鼓励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针对本校6年级某班学生上网成瘾, 我们根据教材“走进信息时代”这一主题, 在完成教材的基础上, 跳出教材, 以“绿色上网”为话题, 鼓励并要求孩子在网上收集上网正反两面的例子, 结合身边同学的表现, 举办辩论会。这样一来, 很多同学加入了辩论团队, 找资料、制作图片、请教老师, 学生充分了解到网络不仅有游戏, 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学生时代不要沉浸网络, 圆满完成了引领学生健康步入信息技术时代的任务。

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加强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内容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出发, 落实到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的具体要求上来。以“食品安全”为话题, 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正值广播电视网络等所有媒体都在曝光三鹿奶粉事件, 我们就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给出了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三鹿奶粉事件?许多孩子的回答非常负面, 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商业欺诈、充满陷阱的商品社会, 对食品安全充满了忧虑。我们设置了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查处三鹿奶粉公司的场景, 请学生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扮演不同角色, 揣摩各方人员的心理, 体会不同角色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同时与语文课老师联手,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食品与安全”的调查活动, 对食品安全、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制度和要求, 进行了全面了解, 培养了学生对在学习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全新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将课堂单一讲授的教学形式改变为“课堂以活动为中心”后, 紧接着我们又在新课程实践中构建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师生关系的问题, 即“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理顺了这两个问题后, 就从根本上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我们告诉学生, 知识是呈几何爆炸的形式更新的, 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跟上迅猛发展的时代, 我们应该也必须“共同努力学习”。有个同学课后找老师交流:

生:我能向您提个问题吗?

师:行啊!

生: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一位数学老师以故事引入新课,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小和尚, 小和尚说……”老师重复了多遍, 当看到同学的面部表情有些不耐烦时, 就揭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可老师您, 每次一走上讲台就提学习要求, 还要我们端坐听讲, 您要我们与时俱进, 您授课怎么不与时俱进呢?

师:你真不简单, 发现老师授课方法单一, 还能大胆地向老师指出, 真勇敢, 老师下次一定注意。我们互相监督, 一起争取进步怎样?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 篇3

一、创设生活环境,激发学习乐趣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中的一般礼节、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的真实体验较少。所以我备课、上课时尽量做到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尽量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时,我课前收集了许多本地常见的交通标志,并将收集到的标志制成图片,课上让学生猜一猜这些标志的含义。接着再向学生讲解这些标志的含义。最后在教室里模拟交通路线,摆放各种标志,请学生走到不同标志的前面,让他们说出应该怎做,经过多次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认识了多种的交通标志,而且知道该怎么做。这一堂课后,学生掌握了一些交通知识,遵守了交通规则,路队也排的非常整齐。从这里我体会到了体验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他们将是遵纪的模范。教学大纲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道德教育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如,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各自收集的实践材料进行相互交流,再通过汇报使学生懂得了种粮辛苦,懂得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同时在学生的汇报声中,我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教育。因此,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然后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这样效果会更佳。

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因为课程面向的是儿童整个生活世界,所以课堂也应该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时,在作好安全保卫的前提下,我带领学生到敬老院,让学生为老人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并和老人们一起共进午餐,为老人们表演精彩的节目,和老爷爷们说悄悄话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一种美德。所以,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学生回家都做到尊敬长辈,听父母的话,在平时生活中懂得礼让。我想,这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结果吧。

三、组织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大纲强调:“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自主学习交流活动的一种形式。讨论可以小组的,也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教师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由于学生受到年龄小阅历浅等方面的影响,讨论时容易流于形式化,所以在教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教师先布置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收获的信息、材料。在上课时,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看到收获的场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教师请学生先在自己组合的小组上一起讨论,在讨论中各组同学各抒已见,非常激烈。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由于有了亲身体验过程为基础,学生讨论的时候就有话可说,不会流于形式了。有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还作了简单的记录。通过讨论,有一个小组的代表这样汇报:我发现了我家的前面是一片金烂烂的稻子,看到农民伯伯在收割稻子时,他们笑得多甜,我也笑得很甜,我还发现了农民伯伯种稻子的辛苦,我想起了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以后要节约粮食爱惜粮食。这一堂课,学生通过自己的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了秋天的收获。所以讨论是《品德与生活》课最常用,也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我们教学时,应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前尽量让学生亲身体验,收集直观信息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着自信。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4

洪河学校 沃丽凡

我们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非常贴近生活,有着很强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还特别注重儿童的主体性,本学期我根据学期初《品德与生活》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依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着重让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一、健康、安全地生活。

通过教材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让学生较快熟悉新环境,适应小学生活,情绪愉快安定,遵守交通规则和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以各种学生喜欢的活动和游戏来激发他们对学校生活的愉快、积极体验,让他们逐步熟悉、了解学校,认识和熟悉新朋友,进而意识到并能按照一个小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通过学习,学生都能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顺利地过错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二、愉快、积极地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和同学多合作,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有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在第三单元里,我让学生们互相合作,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身边的秋天,让他们自己通过合作制作标本和风车等活动和游戏,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

三、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个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和自己的学习任务,团结友爱,爱亲尊长。通过学习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从小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从而从情感上真正去热爱国家,做一个关心他人、能为人民服务的好学生。

四、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代娟娟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思想、锤炼学生的品格、磨练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是为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奠定基础一门道德教育课程。

四年级是一个较特殊的年级,是高段的起始点,是学生的新一个适应期。学生在这个年纪段里,身心各方面的变化都是比较大的,从听老师的话到有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里的孩子,其逆反心理已经初露端倪,其懵懂的道德观、价值观、学习观正在产生着变化,让其思想会产生矛盾、摩擦。这个年纪段里的学生,对其思想教育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具有特殊意义。鉴于此点,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学生身心发展方面来说:大部分同学的思想精神面貌,还是显得朝气蓬勃的;小部分同学,显得有些畏首畏尾,性格内向,不自信,不敢大胆和别人交往。学生大部分能够懂得应有的礼貌、礼节,极小部分同学对于思想道德问题,不太重视,还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学要求及目的

1、能够养成以诚待人、礼貌待人的习惯。

2、知道家乡的不同风俗习俗,能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3、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体会家乡人民的性格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意识。

5、明白集体荣誉是关乎班级里的每个人荣誉的事,要努力做好集体的每一件事,为集体争荣誉。

6、了解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明白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7、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8、理解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9、要积极参加家乡各种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10、学会热爱祖国,明白家乡的巨大变化是和祖国的富强分不开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礼貌待人篇、尊敬师长篇、集体荣誉篇 教学难点:信用篇、公益篇

四、本学期提高质量的措施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2、把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课堂融入到生活中去。

3、每次授课前,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题。

4、课内运用主体活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自我训练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之中学懂、理解、掌握知识。

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6

以《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活用教材,凭借教材中的范例、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引领学生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知识。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51人,男生23人,女生28人。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生活,感知生活的能力,能对劳动行为有所了解,能比较有兴趣地参与到老师预设的实践活动中来,但个别学生需要加强锻炼和培养。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1、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进行创造的文本。在本册教材的扉页上写了“给小朋友的话”,一开始就与小朋友建立起一种 “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利于对话中的儿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创造活动。

2、教材编排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教材就是根据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在生活事件的选取上

(1)注意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兼顾非日常的生活事件。如:我来试试看、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等都是基于儿童日常声的普通事件加工编排的。而课文生日快乐、快乐的国庆节、红领巾的节日等则是根据非日常生活事件编排的,然而这些节日在时间上和生活中的纪念日接近,意在将这些非日常生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注意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展。在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排上由一年级的儿童与自我、儿童与家庭扩展到二年级的儿童与集体、儿童与国家(快乐的国庆节)另外在教材中儿童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的生活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综合性和趣味性都很强。

(3)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如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成长乐园” 我来试试看、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就是为了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为培养儿童成为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会做人的公民奠定基础。

(4)教材营造的文化是儿童文化,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活动性。

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 而思想品德中的很多知识都较抽象, 内容枯燥, 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集声、形、文、图为一体的特点, 创设出直观形象的生活化情境, 让理论知识变得立体感十足, 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以降低教学难度, 拉近学生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教学效率。如在《感受法律的尊严》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 增强法制观念, 我就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未成年犯罪案例或少年犯的现身说法的视频, 使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 提高“学法用法”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与代价, 进而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又如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差等严峻形势, 我就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秀美山水、田园风光、繁华城市的图片, 再展示一组垃圾成堆、农田沙化、森林砍伐的图片, 然而再将两组图片对比, 让学生强烈感受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类生活联系, 并立志要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

二、引入生活实例

思想品德课集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 肩负着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任。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与生活同行, 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关注热点, 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挖掘生活素材, 引入生活实例, 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力求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也与生活密切相关, 从而启迪学生深入思考, 反思并改正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过失, 提升思想素质。如在《诚信做人到永远》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诚信的内涵, 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我便列举“同学间借钱或借物不还”“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身边琐事探讨对同学、教师不守诚信的负面影响, 又联系时下热议的“双汇瘦肉精”“餐馆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探讨企业或个人对社会不守诚信的危害, 让学生在热烈的学习气氛中, 切实了解生活中处处有诚信, 并对不守诚信的人或企业产生强烈的不满, 从而有利于树立“失信可耻, 诚信光荣”的道德观念。

三、设计生活问题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生活周遭事物的看法也会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 并渴望被关注, 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会合理消费》的教学中, 我首先就结合学生的学习用品, 抛出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举起你的文具盒, 告诉我它的价格?”在学生们热烈的回答气氛中, 大家竟惊讶地发现价格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并通过讨论认识到消费选择虽然多 (文具盒的样式丰富) , 但消费需求能满足就行 (文具盒的功能单一) , 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智对待消费。然后, 我又设计了“你的好朋友拥有了名牌手机, 他也劝你买, 你会怎么办?”“你的零用钱是怎么花掉的?你觉得有意义吗?”“如果父母每周给你50元零用, 你有什么消费计划?”等一系列问题, 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问题,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深化, 帮助学生走出虚荣攀比、盲目消费的误区, 培养学生合理消费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四、布置生活作业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想品德知识的真谛, 教师应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具体而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调查问卷、亲身实践、参观访问等活动, 并以小论文、主题作文、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交作业,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能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学生将内在的思想品德知识外化为行为, 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如在完成《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教学后, 我就向学生布置了以“网络交往利与弊”为题的社会调查, 要求学生据题自行设计调查问题, 调查人数至少10人, 最后根据调查内容形成调查报告。通过与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 很多学生都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 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网络, 正确地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 无形中强化了课堂知识点, 提升了教学实效。

总之, 生活中处处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品德知识, 而思想品德理论只有联系生活实际,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德育功能。因此, 教师应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 与时俱进,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感悟, 在感悟中实践, 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以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 促进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完美统一。

摘要: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源泉, 而脱离生活实践的思想品德教学必将成为无源之水, 难以成为指导学生正确生活与生存的内在动力。为了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文章就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展开分析, 让思想品德走进生活, 以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并对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学有所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吴子贤.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析[J].学生之友, 2011 (12) .[1]吴子贤.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析[J].学生之友, 2011 (12) .

[2]方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1) .[2]方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1) .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活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06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我们应在生活中开展教育,围绕生活这一中心来组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生活实践来调整课堂,跳出传统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真实体验及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密切关联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认知结构中快速纳入新的知识,做到“知情意行”。

一、丰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拓宽生活化课堂平台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并延伸至课外,即将课内思想品德教学“搬”至课外教学模式下,将其融入生活,进而熏陶并影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首先,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跳出课堂范畴,融入学校集体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感受思想品德。一般来说,小学生都喜爱集体活动,教师可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辨别力,使之能够清晰认识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进而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彼此感情、友谊,提高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时,笔者特地与授课班班主任交流沟通,组织学生参与了大扫除活动,然后通过班会评选并表扬优秀劳动小组以及优秀劳动人员,并组织学生讨论各位同学在大扫除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学生反馈结果进行评比。又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鲜艳的红领巾》及《红领巾胸前飘》时,教师可组织少先队活动来教育学生:通过“征集金点子”的方法来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更好地开展中队活动;通过举手表决以及集体讨论方式选择活动方式。然后,结合学生建议来组织当小交警、帮老年公寓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等少先队活动。教师应对少先队活动的平台加以充分利用,并在结束后开展活动经验总结和交流,以确保真正落实体验式教育。

二、营造生活化课堂情境,创新品德与生活教学手段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单纯依赖品德与生活教师口传心授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营造出生活化课堂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他们体验并品味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并从生活实践切入教学,实现思品教育的内化。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教学为例,笔者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手机或者照相机来录播一家人的日常点滴,并将其制作为短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父亲》及《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播放给同学们看,同时让他们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谈论日常生活中的家庭趣事,或者让学生与家人玩亲子游戏,做日常杂务等,也可组织学生参与“说说心里话”这一课堂活动,将学生的心声录制下来,放学回家以后交给父母观看。这样利用多种养成性课堂活动来增进家庭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就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家庭给予的幸福和温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

此外,品德与生活教师还应对教学手段加以更新,抛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激发其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生活化的思想道德课中,并产生深层次的感悟与思考。同时,课堂教学应由单向式教育转向互动式教育,将“教师——学生”这一传统交流模式转变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教师”的多元化课堂交流模式。教师也要由以往的训导者、长者以及说教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出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展示内在思想感情以及行为的交流平台。

三、革新教学评价方式,实现生活实践与品德课的有效融合

品德与生活教师应积极革新教学评价标准,对以往目标型评价体系与方法加以变革,既要重视学生参与思想道品课的积极性与知识接受情况,又要对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表现予以关注。教师应重视与家长及班主任的沟通,彼此做好立体式沟通协调工作,认真评估家庭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观察学校生活中学生的表现,分析不同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所存在的差异性,纵向对比学生的变化,合理评价学生的表现,并组织学生参与互评,树立榜样和典型,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所谓“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多表扬学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以及被尊重的需求,使他们在情感上倾向于教师教诲,并能将思想品德课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做到“回归生活”,这不仅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主体性思想的要求,同时也是课内外结合、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必然选择。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在生活化课堂中应选择与学生生活逻辑相符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着眼,促进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实现开放式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桂玲.回归生活 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2] 邓正平.联系生活实际 深化道德教育——浅析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四步法”[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4).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9

教材主要以儿童生活的空间线索安排活动主题,形成灵活、有序发展的主题序列。在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分布上考虑综合,内在联系、均衡、贯穿与螺旋上升和年级的侧重点。

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探究,热爱科学,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课标对本学科本册的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2、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3、通过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学生引入到发现与研究的快乐之中。通过发现、研究、展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合作意识。

4、首先通过对祖国的了解来体验祖国“妈妈”的可亲、可敬、可爱,然后通过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把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再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英雄,崇

敬人民英雄,从而深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2、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3、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2、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

4、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

教学进度安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学期,我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与活动同行 篇11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教学 活动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6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要求,在教学该课程时,我努力创造适合低年级学生活动的环境,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回归生活场景,激发体验兴趣

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对基本理念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四个理念都含有四个字——“儿童生活”,可以大致理解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不能把品德教学和儿童生活割裂开来,而是要让两者有机结合,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寓教学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要做到这些,教师要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全面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生活经历,教学时要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活动,让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积极参与,在生活中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我们找到秋天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走进秋天”“送礼物回家”“欣赏秋天”“留下秋天”几个活动。课前把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让他们带着“你知道哪些果子在秋天成熟吗”“秋天到了,天气凉了,看看周围有什么变化”等问题“走进秋天”,亲近大自然,触摸秋天,观察、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并找寻秋天赐予人类珍贵的礼物,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让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始,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哪儿找到秋天,带回了秋天的哪些礼物;然后开展“送礼物回家”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从大自然中带回的礼物送回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家”——树、果、花、叶、粮食……把学生的生活与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会给“秋天的礼物”分类,增长了见识。在学生对秋天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我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秋天”:秋天在树林里——树叶变黄、变红,被秋风吹落,变成养料滋润新的生命。秋天在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竞相开放,异彩纷呈,将秋天打扮得更加美丽。秋天在田野里——稻谷、高粱、麦子成熟了,一片金黄色,给人们提供了延续生命的粮食。秋天在果园里——苹果、雪梨、葡萄……挂满枝头,硕果累累。通过欣赏秋天,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一个奉献的、美丽的、丰收的季节。最后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秋天的美景拍摄或描绘下来,留住大自然的美。这样,《我们找到秋天了》的教学在学生的生活及活动中落幕,学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内心深处就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积极情感,激发了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这样教学,增强了学生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

二、创设模拟情境,注重体验过程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虽然也源于生活,可是对于现在的儿童来说难以身临其境,没法体验,对他们进行的德育教育可能是外在的,不会内化成为他们的品质。这时,我们要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儿童模拟,经历仿真性练习,从而获得体验、认知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时,我把事先到田野里录制的农民插秧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粮食来之不易,可是这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插秧的艰辛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的活动——“摆五角星”,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左手拿着一个装有一百个塑料五角星的盒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五角星一行摆五个,摆出的五角星横竖要对齐,人要像插秧那样倒退着走,每个人把盒子里的五角星摆好后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活动,学生有了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回过头来看插秧的过程,就仿佛置身于劳动之中。这样插秧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心中,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内化为了学生的品质。又如,在教学《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明白课文中列举的身边的危险、掌握相应的避险常识外,我还让学生进行防震演练。我事先没有告诉学生如何防震,只告诉学生地震来袭,几分钟乃至几秒钟都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演练前,我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的自救方法,然后让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防震演练:“教室开始晃动起来,地震啦,孩子们赶快逃生吧!5……4……3……2……1,停!”学生在逃生位置不动,师生评价谁的自救方法好。生1:我躲在两面墙之间,这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空间,比较安全,我的方法好。生2:小红往外跑,太危险,时间太短了,跑不出去的。生3:躲在桌椅下的同学比较安全。师:其实这方法不科学,美国搜救队长曾经统计过,地震时,躲在桌底、床底的伤亡率是98%,而躲在桌旁、家具旁的伤亡率只有2%,可见躲在桌子旁边的同学更安全。本次演练让学生在亲历逃生演练及评价、讨论中掌握防震的常识,懂得最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方法,并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告诉自己身边的人,做到人人懂防范,人人懂自救,当灾害真的来临时,人们就会用学到的自救方法保护自己,尽可能地减少伤亡惨剧的发生。

教学中遇到存在于学生生活中而学生又难以接触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儿童亲身参与、直接体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质,这种品质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赋予角色扮演,引导体验感悟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儿童不应只当“观众”“听众”,而应该是“演员”。教育者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事件进行角色扮演,对学生阅读文本、再现生活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行为方面的信息,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不幸与艰辛……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帮帮残疾人》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开展“盲人敲鼓”活动,让学生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世界里,激发学生的思考。我让学生在离鼓5米远的地方面对鼓站好,我用蒙眼布把学生的眼睛蒙住,被蒙住眼睛的学生原地转一圈后拿着鼓槌去敲鼓。活动中,学生们兴致勃勃,扮演盲人的学生跌跌撞撞前去敲鼓,敲对鼓的或敲不对鼓的都引起观众捧腹大笑。在愉快的体验活动过后,我让扮演盲人的学生谈谈自己被蒙住眼睛去敲鼓的感受,也让观看的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在表演和讨论中体会盲人的艰辛,感悟到盲人的难处,从而萌生出帮助盲人的念头,进而在生活中付诸行动。

接着开展“缺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取花接力赛”,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12个人,并站成“一”字竖排;让学生们把一边小腿往后抬起,同侧的手把该脚抓住不放,使自己变成缺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往离他们20米远的地方取回鲜花,每组前面去取花的学生回到原地,后面的学生才能出发,先取回12朵鲜花的组获胜。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所有学生都能体验了残疾人的生活,知道正常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做到,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成为儿童共同的认知,这种认知将会指导儿童在生活中帮助更多的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从而让自己健康、积极地生活。

角色扮演是品德与生活课中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合理运用,将会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儿童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并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四、巧用教学游戏,实现自主学习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诀之一。”游戏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它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思考回家路上怎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掌握上学路上的安全常识等。但这些仅仅是课堂上的空洞说教,学生们只是被动接受,没有触及他们的心灵世界,很容易遗忘。学生没有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在要求,上学路上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为了使学生们养成正确过马路的良好习惯,我让他们玩过马路的游戏。我用桌子围成一个“十字路口”,让一些学生带上货车、摩托车等头饰玩过马路的游戏。游戏结束,我组织学生评价他们过马路好不好,学生们说:“不好,人和车相撞了。”对呀,这只是一个模拟游戏,如果真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那太可怕了。假如我们在“十字路口”安装红绿灯,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试试,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结果,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在亲历体验和在耳濡目染中,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交通标志重要,遵守交通规则更重要。这样,遵守交通规则就会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教学中巧用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生活、发展自我、培养品质、快乐成长。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所有活动的选择应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凡是具有教育价值,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及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质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运用。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12

一、转变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目标

在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的措施上, 应该将小学品德、生活课堂、实际生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 再以学生的性格、心理接受能力为基础, 实施教学目标生活化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使其能够超越自我, 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从而得到成长以及锻炼。例如, 在教授学生《父母的疼爱》一课中, 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的形式, 将学生的成长经历以短片的形式进行播放, 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对父母的爱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从而更加变得珍惜以及孝顺父母, 更好的去学习, 应用此形式进行学习, 对学生的帮助更大。

二、丰富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的小学品德课程就是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相结合, 也就是将理论性的内容与生活相互结合, 利用对实际生活的感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了解, 以达到使教学效果提升的目的。比如在对《平安回家》一课进行讲解中, 就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 并列举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比如:学生们回家的途中, 怎样保持交通安全, 而后再使学生自行讨论, 与自己生活实践相结合, 对红灯以及过马路的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张, 更好的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以及应用知识。从中掌握维护交通秩序的重要性, 变得能够更加遵守交通规则, 注意交通安全, 并尊重交通。此外, 还可以查找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资料应用于课堂中, 使学生更加了解安全的重要, 感受生命的脆弱以及宝贵, 从而使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自发的遵守交通规则。与此同时, 还可以利用聘请专业导师的方式, 讲解交通安全课程, 从而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一定强化, 安全知识得到一定的提升, 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对教学模式以及手段生活化的分析

(一) 对教学实践性的锻炼进行强化

在实际教学, 应该将学生的教学与实践相互结合, 在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后, 就需要培养其的实践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的进行道德行为, 达到小学生品德课程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 在教学中, 教师需严密观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行综合评定。比如, 在讲解《我不任性》课程时, 就是就可以在讲解后, 让学生进行补充, 讲述自己生活中较为任性的举动, 并结合课文内容讲述自己现在的感受, 并想出以后如何进行改正等, 使学生能够学会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改正。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在与朋友相处时, 是否也存在一些任性的行为, 找出原因, 并说出以后如何进行改正, 使同学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的相处, 从而使学生间的友谊更加深厚。利用此种形式, 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自己的管控意识得到增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讲解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时, 教师可首先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的图片, 然后再播放一组环境受到污染后的照片, 二者之间进行对比,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环境污染对大自然所带来的伤害, 使学生的保护欲增强, 愿意付诸行动去保护自然。

(二) 扩展教学空间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索以及理论课程的教授后, 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校外生活, 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含有社会性质的活动, 能够更加了解社会, 加强思考, 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真正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比如在对《我们的生活与塑料》课文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 找出生活中的塑料制品,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杯子、购物袋等。使学生对塑料在生活中的用途进行掌握。此外, 还可以带学生去观看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等地, 体会随地乱扔垃圾对生活造成的危害, 使其的责任感得到一定的增加, 环保意识得到增强。此外, 在对《想象她们的难处》一文进行讲解时, 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观察街市上的人群, 体会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的人们, 尤其是残疾人, 体会其生活的难处, 在实践中, 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体验, 例如蒙上眼睛走路、吃饭, 用一只手进行吃饭, 学生等, 使其能够对残疾人生活的难处以及其的坚强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生的品德课教育中, 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 并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形式,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使其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得到一定的增强, 最终达到促进良好生活品德形成以及建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静.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 (中旬) , 2011, (12) .

[2]陈孙义.试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7) .

上一篇:大学生毕业销售工作实习报告下一篇:潸然泪下的失恋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