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2024-05-12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精选8篇)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习,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学生普遍都能尊师守纪,团结友爱,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但有时有点过于活跃,需要老师适时调控。

二、教材内容分析

1、第一单元《春天的歌》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朗诵、绘画等方式让儿童感受春天给予人类的无限生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感,完成新课标要求的“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人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能欣赏和感受自然的美”;“从不同途径收集信息”;“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等目标。

2、第二单元《今天我当家》抽取学购物、进厨房、对待生病、接待客人四个方面来具体地构建儿童当家的过程。

3、第三单元《我在班级中》从“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我帮你,你帮我”、“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我们共庆六一节”四个方面来立体地呈现班集体生活的乐趣。

4、第四单元《快乐的学习生活》在设计上以学习兴趣为中心,并试图打破将学习仅限于课堂的狭义学习观,侧重对儿童进行愉快积极、负责任、有创意的生活主题教育,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做事用心”,“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高兴地学”,“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等目标。

三、本学期教学的总目标

1、热爱大自然,能主动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特征,对自然现象有探究欲。知道春天动植物的变化,人们衣着的变化,学习有关儿歌,知道种子发芽生长的条件,了解植树节的相关知识,能在活动中初步认识春天的花及野菜,练习综合的观察、绘画、朗诵能力,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2、乐于参与班级的各项集体活动,能感受集体活动的美好,积极参与班级的卫生值日和保结工作,能为班级庆祝“六一”活动布置教室。懂得要爱护公共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道理。

3、能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对学习生活的爱与乐趣。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通过寻找校园内、生活中的有趣丰富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了解多渠道的学习方法,了解丰富的学习途径。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有效性。

3、加强课堂评价,提倡多元化评价。

五、教学时间:

34课时。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2

一、 本学期教学内容与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第1~4课)学做文明人;第二单元(第5~8课)春姐姐的脚步;第三单元(第9~12课)我的兴趣爱好;第四单元(第13~16课)我长大了。

二、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2、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控制下和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

3、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4、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5、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乐于帮助他人。

6、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7、初步认识规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8、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4、爱护花草树木。

5、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6、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7、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8、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重点、难点: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2、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4、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6、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7、有好奇心,喜欢提问。

8、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地整理和运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重点、难点: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2、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5、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6、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7、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人和残疾人。

8、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重点、难点: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三、本学期课时安排

周次课 题课外结合的主要德育活动1家里来了客1、 结合各门学科渗透思想教育2、 结合班队活动开展系列德育活动,明辨是非。3、 结合晨会、夕会贯彻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 结合家庭、社会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摆正行为。2我随爸爸去做客3我跟妈妈看演出4我会打电话 看电视5春天在哪里6春天的种植7我和春天一起玩8我心中的春天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0游戏快乐多11我与小动物12我最爱读的书13做事不拖拉14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15成长记录袋16更上一层楼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3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共有两个教学班,整体看他们活泼好动,大多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班级集体,学习勤奋。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同学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学期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教材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个主题,共12课。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我的家人与伙伴

1、我的一家人

2、家人的爱

3、我为家人添欢乐

4、我和小伙伴

第二单元 走进大自然

5、春天来了

6、小苗快快长

7、我们和太阳做游戏

8、风儿吹呀吹

第三单元 健康生活每一天

9、我换牙了

10、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11、小心,别伤着

12、夏天,我们注意什么

三、教学目的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关爱父母长辈,表达对家人的感谢。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春天的美。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培养“有好奇心、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5、初步了解换牙和牙齿保健的常识,学会自我保健的基本方法,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4

一、整体目标:

1、体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2、在班集体中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学合作,共同做大家商量好的事。

3、能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4、学会与季节变化相适应的简单保健和安全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点:

1、健康、安全地生活——了解并运用简单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识,能辨别好的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要求自己。

2、愉快、积极的生活——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自豪,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之情。

3、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爱护周围的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关爱他人,了解常见的职业,并对为自己生活服务的人充满感激之情;了解作为二年级小学生的责任,并乐于去承担。

4、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对周围的动植物、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并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假设和验证进行探索;能有创意地利用废旧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活动。

三、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由五个单元活动组成,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主题活动。

第一单元新学期,你好

主题一寒假生活交流会

主题二春节知多少

主题三新的学期新的我

第二单元春天来了

主题一春天在哪里

主题二我们播种春天

主题三和春天一起玩

主题四春天的盛会

第三单元欢乐总动员

主题一“六一”大策划

主题二“六一”大行动

主题三开心“六一”

第四单元我要上二年级了

主题一我的这一年

主题二二年级生活怎么样

第五单元暑假来了

主题一怎样过暑假

主题二健康、安全要记牢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5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以儿童生活的空间线索安排活动主题,形成灵活、有序发展的主题序列。在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分布上考虑综合,内在联系、均衡、贯穿与螺旋上升和年级的侧重点。

二年级的特点是: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探究,热爱科学,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教学策略:

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

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1.课前初探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3.课后实践

课标对本学科本册的要求:

⑴、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⑶、通过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学生引入到发现与研究的快乐之中。通过发现、研究、展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合作意识。

⑷、首先通过对祖国的了解来体验祖国“妈妈”的可亲、可敬、可爱,然后通过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把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再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英雄,崇敬人民英雄,从而深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⑸、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2、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6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共编排了四个单元,共16项主题活动,每单元四项。规划约课时28完成(每单元7课时)。每周2课时,每学期余下的3周6课时应补充校本德育类课程资源或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6篇课文。

第一单元:我爱我家第二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

1、我的一家5、我掉了一颗牙

2、我是家中小成员6、眼睛与耳朵的诉说

3、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7、喝水的学问

4、过家家8、在餐桌上

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第四单元:火热的夏天

9、关心老人13、雷雨来了

10、他们需要关爱14、夏天的小虫

11、小手拉小手15怎样才凉快

12、别把小草弄疼了16、过好暑假

整册教材的`总目标:培养孩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并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愿意亲近自然,能与人合作,交往,诚实友爱,积极向上,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单元:我爱我家

童年是儿童一生中最为快乐和灿烂的时光。在这儿,孩子们被一切无私宽容的爱暖暖地包围着,没有风雨,似乎只有阳光。小到家庭成员的亲情,大到社会大环境的关注。他们都被寄予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他们的心中理应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扑楞着感恩的爱心……

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本应是和谐的“互爱”的友好氛围,可是“小皇帝,小公主”这些不雅之音却频频出现(甚至愈演愈烈变本加厉),孩子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的关爱,认为接受对方的关心是天经地义,凡事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使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可见,利用品德与生活教学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

一、本单元教材定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儿童家庭的组成,与儿童共同生活的成人的教育态度、方式、价值观以及家庭日常的生活习惯、气氛、人际关系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与家庭合作,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儿童在和谐、民主、温暖的家庭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关爱,学会负责,就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向重要任务。

二、课时安排:本单元设计了四个主题活动:7课时完成

1、我的一家1课时

2、我是家中小成员2课时

3、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2课时

4、过家家2课时

三、单元的主题结构及关联分析:

由介绍家庭情况,回忆家庭生活——认识自己是家庭小成员,唤起儿童的责任意识——寻找深层次地体会自己在父母的关心下成长,感悟“家”的含义——再现家庭生活精彩片段的游戏活动,感受家庭生活的情趣。

本单元的四个主题活动以家庭生活为核心,以“情感”为线索,逐层展开,逐步深入,引导儿童了解家庭,感受亲情,学习沟通,学会负责。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7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经过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随着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了解的加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他们已开始运用讨论、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去学习而且我班学生41人,男生比女生多15人,好动的学生较多,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更可以开展的活动、游戏及其活动的过程,学生活动的兴趣被引发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地区的差异,本地学生的生活与教材反映的不尽相同,以及教材中的活动性较强,由于学生学习环境及条件的限制,个别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切,这有待今后教学中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全册教学内容

1、我爱我的班集体——本单元设计了“集体生活真愉快”“班集体真温暖”“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我为集体添光彩”四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一年多集体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老师、同学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能够进一步意识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体验到共同生活的愉快;同时通过开展为集体做好事、为班级做贡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我们的动物朋友——本单元设计了“我最喜欢的动物”“可爱的小动物”和“我们的好朋友”三个主题活动。以引导学生注意通过实际的调查、访问、饲养等活动发展爱护动物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珍爱,并由此树立动物是人类好朋友的观念,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爱心和责任心。

3、纸和环保——本单元围绕纸的问题设计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纸从哪里来”“保护森林,节约用纸”三个主题活动,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纸的来源,了解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奇妙的光——本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影子的探索开始,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影子的知识,探索和认识光的一般特性,激发学生对光的浓厚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5、我们都有一个家——本单元设计了“好大的一个家”“好壮丽的一个家”和“我们的家在哪里”三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了解祖国主要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了解有关长江、黄河的基本知识,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了解班上同学的特点,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同学团结友爱。

2、初步形成集体意识,在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从而主动地用实际行动为集体增光。

3、了解关于中国的基本知识,知道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并为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而感到自豪。

4、能注意到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愿意用各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索,在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的同时,提高活动技能和能力。

四、具体内容

周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第一周集体生活真愉快

1、体验集体生活的愉快.

2、能够与老师、同学共同学习、劳动、游戏,相处和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3、懂得集体生活的规则及交往的相关知识。

4、掌握同学之间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介绍自己及好朋友的方法与能力。

第二周班集体真温暖

1、感受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真情。

2、养成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3、认识到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也要帮助别人。

4、掌握交流集体生活感受的技能;帮助同学的相关技能。

第三周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

1、感受团结、合作的愉快;体验到合作的力量大。

2、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共同做事。

3、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各人有特点,能力各不同。

4、掌握要别人了解自己的方法;合作的技能和方法。

第四周我为集体添光彩

1、体会每个人的言行都会对集体荣誉产生影响;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

2、认识到集体中每个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能用实际行动为集体争光彩。

3、认识到集体的进步需要大家共同争取。

第五周我最喜欢的动物

1、喜欢动物、关爱动物的情感。

2、珍爱生命,保护动物。

3、了解一些动物的基本常识。

4、知道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发展初步的生态意识。

第六周

可爱的小动物1、有爱心并精心饲养小动物,关爱小生命。

2、初步学会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了解动物的特性,能正确喂养小动物,防止受到动物的伤害。

4、培养观察能力,学写饲养日记,掌握饲养某种小动物的技巧。

第七周我们的好朋友

1、不伤害动物,自觉保护动物。

2、珍爱生命,拒绝吃国家保护的动物,并学习努力劝阻他人的不良行为。

3、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为人类作出贡献。

4、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动物的事情。

第八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

1、感受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纸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九周

纸从哪里来

1、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2、初步养成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

3、理解爱护树木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

4、掌握调查、收集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和技能。

第十周

保护森林,节约用纸

1、体验参与节约用纸、保护环境实践活动的乐趣,培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2、热爱自然,保护树木,爱护环境,提高环保的自觉意识。

3、了解学校和社区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

4、了解再生纸的制作过程。

第十一周

影子的探索

1、对光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2、会自己安排时间,坚持、主动地完成活动。

3、能在生活中正确利用影子。

4、探索影子的特点和光与影子的密切关系。

第十二周

我们来造彩虹

1、对光的色彩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2、坚持不懈、不怕失败进行探索的科学精神。

3、认识太阳的七种颜色。

4、学习一些制造彩虹的方法。

第十三周

太阳光的利用

1、积极尝试在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太阳光。

2、学习避免光的伤害,学会保护自己。

3、知道可以利用光丰富自己的生活,为人类的生活服务。

4、了解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十四周

好大的一个家

1、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感受我国民族文化我丰富多彩。

2、初步形成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的意识和行为,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

3、知道我国共有56个民族;初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4、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地、我国最南端与最北端城市的气温变化,东西两端城市相距较远等相关地理知识。

第十五周

好壮丽的一个家

1、感受我国山河的壮美秀丽,体验家乡生活的愉快与幸福。

2、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爱祖国的山河。

3、初步了解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名胜古迹,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

4、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和入口;知道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第十六周

我们的家在哪里

1、初步理解世界是我们更大的家,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大家园。

2、与少数民族小朋友和外国小朋友和睦相处。

3、学习与外国小朋友交往的礼仪。

4、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相邻国家等简单地理知识。

五、对本学期的期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希望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现象;用学过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能够明辨是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有积极探索的兴趣,喜欢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二、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1课—--第4课——-4课时

第二单元第5课——第8课-—--4课时

第三单元第9课——第12课----4课时

第四单元第13课—-第16课——4课时

第五单元第17课——第20课——4课时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原来的思品、生活、自然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则是在原来的思品、社会、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但它们又不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综合, 而是顺应时代要求, 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立体综合, 其结构形式看似松散, 实则严密。因此, 对执教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极高, 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改革过去“教”教材的传统教材观, 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本现成的教案就能基本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局面。教师必须用心吃透新课标, “用”好教材并以教材为媒介, 根据学情, 大量收集和掌握实时信息, 引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对历史地理、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观察、感受、思考, 师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形成健康上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

过去的教学, 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灌输为主, 少先队德育活动为辅, 造成了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厌倦心理严重、活动了无新意的局面。新课程倡导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授为辅, 一个单元为一个活动主题, 鼓励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针对本校6年级某班学生上网成瘾, 我们根据教材“走进信息时代”这一主题, 在完成教材的基础上, 跳出教材, 以“绿色上网”为话题, 鼓励并要求孩子在网上收集上网正反两面的例子, 结合身边同学的表现, 举办辩论会。这样一来, 很多同学加入了辩论团队, 找资料、制作图片、请教老师, 学生充分了解到网络不仅有游戏, 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学生时代不要沉浸网络, 圆满完成了引领学生健康步入信息技术时代的任务。

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加强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内容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出发, 落实到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的具体要求上来。以“食品安全”为话题, 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正值广播电视网络等所有媒体都在曝光三鹿奶粉事件, 我们就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给出了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三鹿奶粉事件?许多孩子的回答非常负面, 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商业欺诈、充满陷阱的商品社会, 对食品安全充满了忧虑。我们设置了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查处三鹿奶粉公司的场景, 请学生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扮演不同角色, 揣摩各方人员的心理, 体会不同角色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同时与语文课老师联手,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食品与安全”的调查活动, 对食品安全、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制度和要求, 进行了全面了解, 培养了学生对在学习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全新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将课堂单一讲授的教学形式改变为“课堂以活动为中心”后, 紧接着我们又在新课程实践中构建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师生关系的问题, 即“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理顺了这两个问题后, 就从根本上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我们告诉学生, 知识是呈几何爆炸的形式更新的, 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跟上迅猛发展的时代, 我们应该也必须“共同努力学习”。有个同学课后找老师交流:

生:我能向您提个问题吗?

师:行啊!

生: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一位数学老师以故事引入新课,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小和尚, 小和尚说……”老师重复了多遍, 当看到同学的面部表情有些不耐烦时, 就揭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可老师您, 每次一走上讲台就提学习要求, 还要我们端坐听讲, 您要我们与时俱进, 您授课怎么不与时俱进呢?

师:你真不简单, 发现老师授课方法单一, 还能大胆地向老师指出, 真勇敢, 老师下次一定注意。我们互相监督, 一起争取进步怎样?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 篇3

一、创设生活环境,激发学习乐趣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中的一般礼节、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的真实体验较少。所以我备课、上课时尽量做到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尽量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时,我课前收集了许多本地常见的交通标志,并将收集到的标志制成图片,课上让学生猜一猜这些标志的含义。接着再向学生讲解这些标志的含义。最后在教室里模拟交通路线,摆放各种标志,请学生走到不同标志的前面,让他们说出应该怎做,经过多次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认识了多种的交通标志,而且知道该怎么做。这一堂课后,学生掌握了一些交通知识,遵守了交通规则,路队也排的非常整齐。从这里我体会到了体验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他们将是遵纪的模范。教学大纲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道德教育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如,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各自收集的实践材料进行相互交流,再通过汇报使学生懂得了种粮辛苦,懂得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同时在学生的汇报声中,我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教育。因此,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然后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这样效果会更佳。

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因为课程面向的是儿童整个生活世界,所以课堂也应该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时,在作好安全保卫的前提下,我带领学生到敬老院,让学生为老人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并和老人们一起共进午餐,为老人们表演精彩的节目,和老爷爷们说悄悄话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一种美德。所以,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学生回家都做到尊敬长辈,听父母的话,在平时生活中懂得礼让。我想,这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结果吧。

三、组织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大纲强调:“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自主学习交流活动的一种形式。讨论可以小组的,也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教师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由于学生受到年龄小阅历浅等方面的影响,讨论时容易流于形式化,所以在教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教师先布置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收获的信息、材料。在上课时,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看到收获的场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教师请学生先在自己组合的小组上一起讨论,在讨论中各组同学各抒已见,非常激烈。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由于有了亲身体验过程为基础,学生讨论的时候就有话可说,不会流于形式了。有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还作了简单的记录。通过讨论,有一个小组的代表这样汇报:我发现了我家的前面是一片金烂烂的稻子,看到农民伯伯在收割稻子时,他们笑得多甜,我也笑得很甜,我还发现了农民伯伯种稻子的辛苦,我想起了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以后要节约粮食爱惜粮食。这一堂课,学生通过自己的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了秋天的收获。所以讨论是《品德与生活》课最常用,也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我们教学时,应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前尽量让学生亲身体验,收集直观信息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着自信。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集锦 篇4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1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整体看他们活泼好动,大多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班级集体,学习勤奋。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同学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学期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大致可分为:

我的家人与伙伴

走进大自然

健康生活每一天

三、教学目的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感谢。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春天的美。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5、通过观察感受炎热的盛夏,体会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利与弊。并学会看天气。

教学重点:

1、学文明理,培养学生正确做人的意识及能力。

2、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同学的品质。

教学难点: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中的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2、按照激情---明理---导行---反馈的思路教学。

3、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观点形成。

4、采取跟踪调查,联系家长等措施,促进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形成。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以儿童生活的空间线索安排活动主题,形成灵活、有序发展的主题序列。在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分布上考虑综合,内在联系、均衡、贯穿与螺旋上升和年级的侧重点。

二年级的特点是: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探究,热爱科学,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教学策略:

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

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1、课前初探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3、课后实践

课标对本学科本册的要求:

⑴、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⑶、通过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学生引入到发现与研究的快乐之中。通过发现、研究、展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合作意识。

⑷、首先通过对祖国的了解来体验祖国“妈妈”的可亲、可敬、可爱,然后通过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把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再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英雄,崇敬人民英雄,从而深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⑸、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2、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

4、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

改进教学思路: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品德与生活课程规范》为准则,根据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同学发展为本,让同学健康平安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学文明理,培养学生正确做人的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同学尊敬长辈的品质。

二、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整体看他们活泼好动,大多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班级集体,学习勤奋。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同学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学期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大致可分为:我的家人与伙伴(第1—4课);走进大自然(第5—8课); 健康生活每一天(第9—12课)。

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2、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3、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4、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5、初步认识规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重难点: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爱护花草树木。

4、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5、通过各种生活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重点难点: 通过各种生活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

2、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体会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正确的用眼常识。

4、了解不良的用眼习惯对眼睛的损坏,养成爱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5、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7、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8、思考哪些同学的表现可能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重点难点: 1、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感谢。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春天的美。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5、通过观察感受炎热的盛夏,体会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利与弊。并学会看天气。

教学重点:

1、学文明理,培养学生正确做人的意识及能力。

2、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同学的品质。

教学难点:

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五、教学中的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2、按照激情——明理——导行——反馈的思路教学。

3、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观点形成。

4、采取跟踪调查,联系家长等措施,促进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形成。

六.教学进度及课时划分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5 第一单元:我的家人与伙伴 10课时

6—10 第二单元: 走进大自然 10课时

11—16 第二单元: 健康生活每一天 11 课时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4

一、课程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五、教学活动形式:

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形式。

六、课时安排:

本学期以18周计算,每周2课时,合计36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我生活的地方” 7课时

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 9课时

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 9课时

第四单元“我们在长大” 7课时

复习、考试 4课时

总计: 36课时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二、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1课——寻访大师的童年——2课时

第2课——大师成才的故事——1课时

第3课——大师在我身边——2课时

第二单元第1课——班级风景线——2课时

第2课——一次运动会——2课时

第3课——班级小明星——2课时

第4课——我们的班级报——2课时

第三单元第1课——美丽的大自然——2课时

第2课——动物、植物和我们——3课时

第3课——美好的家园——2课时

第四单元第1课——我们的社区——2课时

第2课——社区的文明——2课时

第3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2课时

第五单元第1课——我长大了——2课时

第2课——成长档案——2课时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6

一、班级基本状况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1)班和(2)班《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任务,(1)班现有学生79人,(2)班现有学生79人,两班共有学生158人,入学半年的一年级学生,已经对学校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学校生活也逐渐适应,但是,从寒假休息状态中重返校园,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又松散了很多,面临最大的是开学适应问题。由于家庭生活与学校的环境、休息时间、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转折。小学生对新的学期生活一般都充满期盼和憧憬,但也伴随着紧张和不适应,帮助他们适应新学期生活。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具体目标

1、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顺利地完成从假期过渡到紧张学习中来,逐渐适应学校学习生活。

2、熟悉班集体,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从而热爱班集体,成为班级体的主人。

3、学会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4、初步了解学校及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探索的兴趣。

5、了解对季节的更替及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三、一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内容标准的重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较快地重新熟悉学校环境,适应紧张的生活学习,情绪愉快安定,遵守交通规则和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

2、愉快、积极地生活———能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有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为班级集体着想。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意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和自己的学习任务,团结友爱,孝亲敬长。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新环境有探索的愿望,能想办法进行自己的游戏和活动,会使用简单工具。

四、教材的结构内容

本册教材由五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主题活动。

教材内容

单元一爱护班集体 ;

单元二春姑娘来到我身边;

单元三我们的节日;

单元四我们长大了

单元五夏天来了

五、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新生的需要和特点,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设计纬度,以第一学期学历时间为顺序,其中蕴含的设计思想有以下三点:

一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入学教育为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熟悉校园生活,重点进行学校生活常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本册教材试图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形成自我意识。第一人称的课题,使学生很容易将自身融入教材,以“我”去感受各个范畴的世界,有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以“我”是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员,自觉感悟与体验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能促进其生活能力的提升和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是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结合。本册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期的特点,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自觉提出自己的行为要求,并学会相应的技能,运用于生活实际。

六、采取的措施

1、根据本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

2、以开展班级活动为为主的《教与学》的形。

3、确立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不是教室中心、书本中心,而是采用形式多样与生活相结合。

七、课时安排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 篇5

一、教材分析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通过行为指导、情境辨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突出 “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活动的设计尽可能简便易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一方面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1、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分目标:(1)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3)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4)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四、教学进度安排第1 周我的家第2周 我的事情我来做第3周我为家庭添欢乐第4周 春天在哪里

第5周 我和小树交朋友第6周和风在一起第7周 种养一棵花第8周我们去游玩第9周爸爸带我去做客第10 周看电视第11周互相提个醒第12周学会看天气第13 周 迎接暑假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 篇6

一、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分析

本年级学生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

(一)自己拿主意,(二)献出我们的爱,(三)我们去发现,(四)你好,祖国妈妈。

(五)愉快的收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

三、教学要求与目标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方面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然、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方面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方面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四、教学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理念。

2、遵循教材开发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

3、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五、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自己拿主意

1让我想想1课时

2相信自己1课时

3学习、生活有计划1课时

第二单元 献出我们的爱

1我们手拉手1课时

2爷爷奶奶,你们好1课时

3帮帮残疾人1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

1我发现1课时

2我也做研究1课时

3我们的科学小组1课时

第四单元你好,祖国妈妈

1可爱的祖国1课时

2国旗国旗真美丽1课时

3敬礼,人民英雄1课时

第五单元愉悦的收获

1我在长大1课时

2努力才会有收获1课时

3丰收会1课时

共计:15课时

201407

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 而思想品德中的很多知识都较抽象, 内容枯燥, 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集声、形、文、图为一体的特点, 创设出直观形象的生活化情境, 让理论知识变得立体感十足, 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以降低教学难度, 拉近学生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教学效率。如在《感受法律的尊严》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 增强法制观念, 我就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未成年犯罪案例或少年犯的现身说法的视频, 使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 提高“学法用法”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与代价, 进而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又如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差等严峻形势, 我就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秀美山水、田园风光、繁华城市的图片, 再展示一组垃圾成堆、农田沙化、森林砍伐的图片, 然而再将两组图片对比, 让学生强烈感受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类生活联系, 并立志要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

二、引入生活实例

思想品德课集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 肩负着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任。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与生活同行, 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关注热点, 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挖掘生活素材, 引入生活实例, 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力求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也与生活密切相关, 从而启迪学生深入思考, 反思并改正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过失, 提升思想素质。如在《诚信做人到永远》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诚信的内涵, 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我便列举“同学间借钱或借物不还”“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身边琐事探讨对同学、教师不守诚信的负面影响, 又联系时下热议的“双汇瘦肉精”“餐馆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探讨企业或个人对社会不守诚信的危害, 让学生在热烈的学习气氛中, 切实了解生活中处处有诚信, 并对不守诚信的人或企业产生强烈的不满, 从而有利于树立“失信可耻, 诚信光荣”的道德观念。

三、设计生活问题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生活周遭事物的看法也会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 并渴望被关注, 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会合理消费》的教学中, 我首先就结合学生的学习用品, 抛出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举起你的文具盒, 告诉我它的价格?”在学生们热烈的回答气氛中, 大家竟惊讶地发现价格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并通过讨论认识到消费选择虽然多 (文具盒的样式丰富) , 但消费需求能满足就行 (文具盒的功能单一) , 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智对待消费。然后, 我又设计了“你的好朋友拥有了名牌手机, 他也劝你买, 你会怎么办?”“你的零用钱是怎么花掉的?你觉得有意义吗?”“如果父母每周给你50元零用, 你有什么消费计划?”等一系列问题, 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问题,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深化, 帮助学生走出虚荣攀比、盲目消费的误区, 培养学生合理消费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四、布置生活作业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想品德知识的真谛, 教师应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具体而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调查问卷、亲身实践、参观访问等活动, 并以小论文、主题作文、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交作业,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能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学生将内在的思想品德知识外化为行为, 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如在完成《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教学后, 我就向学生布置了以“网络交往利与弊”为题的社会调查, 要求学生据题自行设计调查问题, 调查人数至少10人, 最后根据调查内容形成调查报告。通过与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 很多学生都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 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网络, 正确地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 无形中强化了课堂知识点, 提升了教学实效。

总之, 生活中处处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品德知识, 而思想品德理论只有联系生活实际,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德育功能。因此, 教师应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 与时俱进,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感悟, 在感悟中实践, 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以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 促进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完美统一。

摘要: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源泉, 而脱离生活实践的思想品德教学必将成为无源之水, 难以成为指导学生正确生活与生存的内在动力。为了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文章就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展开分析, 让思想品德走进生活, 以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并对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学有所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吴子贤.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析[J].学生之友, 2011 (12) .[1]吴子贤.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析[J].学生之友, 2011 (12) .

[2]方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1) .[2]方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1) .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活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06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我们应在生活中开展教育,围绕生活这一中心来组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生活实践来调整课堂,跳出传统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真实体验及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密切关联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认知结构中快速纳入新的知识,做到“知情意行”。

一、丰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拓宽生活化课堂平台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并延伸至课外,即将课内思想品德教学“搬”至课外教学模式下,将其融入生活,进而熏陶并影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首先,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跳出课堂范畴,融入学校集体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感受思想品德。一般来说,小学生都喜爱集体活动,教师可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辨别力,使之能够清晰认识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进而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彼此感情、友谊,提高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时,笔者特地与授课班班主任交流沟通,组织学生参与了大扫除活动,然后通过班会评选并表扬优秀劳动小组以及优秀劳动人员,并组织学生讨论各位同学在大扫除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学生反馈结果进行评比。又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鲜艳的红领巾》及《红领巾胸前飘》时,教师可组织少先队活动来教育学生:通过“征集金点子”的方法来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更好地开展中队活动;通过举手表决以及集体讨论方式选择活动方式。然后,结合学生建议来组织当小交警、帮老年公寓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等少先队活动。教师应对少先队活动的平台加以充分利用,并在结束后开展活动经验总结和交流,以确保真正落实体验式教育。

二、营造生活化课堂情境,创新品德与生活教学手段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单纯依赖品德与生活教师口传心授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营造出生活化课堂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他们体验并品味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并从生活实践切入教学,实现思品教育的内化。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教学为例,笔者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手机或者照相机来录播一家人的日常点滴,并将其制作为短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父亲》及《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播放给同学们看,同时让他们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谈论日常生活中的家庭趣事,或者让学生与家人玩亲子游戏,做日常杂务等,也可组织学生参与“说说心里话”这一课堂活动,将学生的心声录制下来,放学回家以后交给父母观看。这样利用多种养成性课堂活动来增进家庭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就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家庭给予的幸福和温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

此外,品德与生活教师还应对教学手段加以更新,抛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激发其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生活化的思想道德课中,并产生深层次的感悟与思考。同时,课堂教学应由单向式教育转向互动式教育,将“教师——学生”这一传统交流模式转变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教师”的多元化课堂交流模式。教师也要由以往的训导者、长者以及说教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出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展示内在思想感情以及行为的交流平台。

三、革新教学评价方式,实现生活实践与品德课的有效融合

品德与生活教师应积极革新教学评价标准,对以往目标型评价体系与方法加以变革,既要重视学生参与思想道品课的积极性与知识接受情况,又要对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表现予以关注。教师应重视与家长及班主任的沟通,彼此做好立体式沟通协调工作,认真评估家庭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观察学校生活中学生的表现,分析不同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所存在的差异性,纵向对比学生的变化,合理评价学生的表现,并组织学生参与互评,树立榜样和典型,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所谓“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多表扬学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以及被尊重的需求,使他们在情感上倾向于教师教诲,并能将思想品德课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做到“回归生活”,这不仅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主体性思想的要求,同时也是课内外结合、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必然选择。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在生活化课堂中应选择与学生生活逻辑相符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着眼,促进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实现开放式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桂玲.回归生活 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2] 邓正平.联系生活实际 深化道德教育——浅析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四步法”[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4).

上一篇:李桥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下一篇:铺垫和伏笔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