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工作总结

2024-08-13

品德与生活工作总结(共12篇)

品德与生活工作总结 篇1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总结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上升。

2017年6月20日

品德与生活工作总结 篇2

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原来的思品、生活、自然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则是在原来的思品、社会、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但它们又不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综合, 而是顺应时代要求, 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立体综合, 其结构形式看似松散, 实则严密。因此, 对执教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极高, 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改革过去“教”教材的传统教材观, 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本现成的教案就能基本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局面。教师必须用心吃透新课标, “用”好教材并以教材为媒介, 根据学情, 大量收集和掌握实时信息, 引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对历史地理、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观察、感受、思考, 师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形成健康上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

过去的教学, 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灌输为主, 少先队德育活动为辅, 造成了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厌倦心理严重、活动了无新意的局面。新课程倡导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授为辅, 一个单元为一个活动主题, 鼓励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针对本校6年级某班学生上网成瘾, 我们根据教材“走进信息时代”这一主题, 在完成教材的基础上, 跳出教材, 以“绿色上网”为话题, 鼓励并要求孩子在网上收集上网正反两面的例子, 结合身边同学的表现, 举办辩论会。这样一来, 很多同学加入了辩论团队, 找资料、制作图片、请教老师, 学生充分了解到网络不仅有游戏, 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学生时代不要沉浸网络, 圆满完成了引领学生健康步入信息技术时代的任务。

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加强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内容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出发, 落实到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的具体要求上来。以“食品安全”为话题, 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正值广播电视网络等所有媒体都在曝光三鹿奶粉事件, 我们就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给出了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三鹿奶粉事件?许多孩子的回答非常负面, 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商业欺诈、充满陷阱的商品社会, 对食品安全充满了忧虑。我们设置了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查处三鹿奶粉公司的场景, 请学生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扮演不同角色, 揣摩各方人员的心理, 体会不同角色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同时与语文课老师联手,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食品与安全”的调查活动, 对食品安全、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制度和要求, 进行了全面了解, 培养了学生对在学习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全新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将课堂单一讲授的教学形式改变为“课堂以活动为中心”后, 紧接着我们又在新课程实践中构建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师生关系的问题, 即“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理顺了这两个问题后, 就从根本上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我们告诉学生, 知识是呈几何爆炸的形式更新的, 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跟上迅猛发展的时代, 我们应该也必须“共同努力学习”。有个同学课后找老师交流:

生:我能向您提个问题吗?

师:行啊!

生: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一位数学老师以故事引入新课,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小和尚, 小和尚说……”老师重复了多遍, 当看到同学的面部表情有些不耐烦时, 就揭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可老师您, 每次一走上讲台就提学习要求, 还要我们端坐听讲, 您要我们与时俱进, 您授课怎么不与时俱进呢?

师:你真不简单, 发现老师授课方法单一, 还能大胆地向老师指出, 真勇敢, 老师下次一定注意。我们互相监督, 一起争取进步怎样?

品德与生活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生活 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10-01

品德与生活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配合学校各种主题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渗透情感教育,在品生课上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品德与生活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德育。课堂内所培养的能力,是为了应用于课外。教师应加强课堂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的联系,拓展学生品生应用实践的范围,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品生课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提高学生对品生课程学习的兴趣。配合学校各种德育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渗透情感教育。

九月是成熟的季节,也是孩子们新的学年的开始,孩子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所以一开学的安全教育就变成了重中之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娃娃抓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每个用心的学生都不会掉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而对于一、二年级学生的安全教育,光靠品生课堂上的讲解是效果不够的,他们依然是会横闯马路,在马路上跑闹,所以秋高气爽的九月,我邀请了水区交警大队的警官给孩子们做了安区教育讲座,使小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为给他们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我还组织了“我是安全小标兵”活动,请一、二年级小学生自己走上马路,穿上小交警制服和交警叔叔一起执勤,去监督路人也相互监督,这次活动使他们从小就把课堂上的交通安全教育知识融入到了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自觉主动的遵守交通规则,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培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品德,这良好的品德是能达到一代人和一个社会的良好秩序的百年大计。这此活动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品生课的热情,增强他们自我探知的欲望,使品生课堂生动有效。

金秋十月,少先队员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以往惯例是老队员给新队员佩戴红领巾,本次我想加强家校联系教育,就邀请了家长来为自己的孩子佩戴红领巾,家长和孩子都非常的激动、感动。当鲜艳的红领巾挂在了新队员的胸前时,新队员们全都举起了小拳头,许下了庄严的誓言:“我决心遵照中国共产党的教导,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劳动,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一切力量!”这纯真而又慷慨激昂的声音,正是全体新队员的郑重承诺。同期举办了“红领巾在我心中飘扬”为主题的手抄报展。本次活动继承和弘扬了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了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有效的培养了小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敬老爱老优良传统的民族,因而我开展了孝老爱亲感恩活动,对小学低段的小学生做好“孝”和懂得感恩的育人教育。如果说长辈们用勤的劳动建设了20世纪的祖国,那么,现在就应该以知识、以科学担起新世纪的重担,这就需要从小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学习科学,让他们从小做起,要努力学好各种文化课,因为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时,对各种适合小学生看的科普书籍、报刊,最好在课余多阅读一些;还应该积极动手搞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等,培養对科学的兴趣。为此我老师邀请工商局工作人员来教学生如何辨别“三无”产品,去蔬菜大棚基地,观看基地工作人员做蔬菜的农药残留实验,请科学老师来讲解为何要回收废旧电池,原来一节电池在地下长时间可以污染其所在一米以内的土地,小学低段七、八岁的孩子都开始争做环保小卫士。长此下去,他们一定能够热爱科学,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好学上进,乐于探索就是小学生的一种良好品德,三月是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月,而对于小学低段的小学生,要把雷锋扎扎实实的放进孩子们的心里而不只是让他们知道“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我让学生知道学习雷锋是要从小事做起,要立足身边,学雷锋。对于小学生,让他们懂得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勤俭节约、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良好品德,做到“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做到自己事情自己做,爱惜粮食不乱倒,见到垃圾弯弯腰,不让纸屑到处走……

品德与生活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德育。课堂内所培养的能力,是为了应用于课外。教师应加强课堂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的联系,拓展学生品生应用实践的范围,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品生课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提高学生对品生课程学习的兴趣。作为祖国边陲新疆的一位思品教师,我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把此方法实际运用到了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边总结,并从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4

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教授了四个主题课文,分别是《我生活的地方》、〈〈让家园更美好〉〉、《快乐的少先队员》和〈〈我们在长大〉〉。让学生懂得了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明白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他们知道,爱护弱小,关心有生理疾病的人是一种美德;培养了学生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让他们知道应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做一个知识广博、充满智慧的人;让他们知道要做一个能屈能伸,胸襟开阔,开朗乐观的人。

通过学习,有几个平时较喜欢欺负弱小同学的学生在学了这篇课文以后,被文中的主人公的事迹所感动,被人物善良美好的心灵所感染,受到了较为深刻的教育,再也不欺负弱小同学了。我们班的马燕玲同学天生有残疾,且因智力原因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一些长得壮实的男同学打骂、恐吓。自从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不再欺负她了,反而常帮助她。通过学习,原来在课堂上或其它公共场所经常高声喧哗的一些学生认识到了自已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不良影响,是一种没修养、影响恶劣、为人不耻的行为,因此上课时和在其它公共场合比较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怕影响他人,这样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了后,学生认识到读书能使人明理,提高素养,自己学识渊博让人羡慕,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班上掀起了一股读书之风,培养了学生从小爱读书的好习惯。学了之后,许多学生知道了胸襟开阔的重要性,知道对于许多事情不能斤斤计较,不为小事生气,这样有益于身心健康。学了后,学生懂得应该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表扬和批评,才能不断进步,知道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才能发现自已的缺点和错误,不断进步。做到取得成绩,受到表扬不骄傲,虚心听取意见。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学科工作总结 篇5

店垭镇小学 虢光菊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这期间从茫茫然不知所措到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踏出了一条更清晰的教学路子。

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仔细地领悟着教学目标和纲要,一丝不苟地做着教学准备,并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渠道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和课程资源,这一环节我从没马虎和懈怠过。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都积极参与,都来做学习的小主人,甚至都可以来当小老师,我不给他们框框里的学习内容,不限制掌握知识的范围,可以随意的自由的摄取知识营养,大胆的富有创造性的进行作业和实际生活演习。我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角色互换,大多数时间里我都不以教师身份自居,常常是懂装做不懂的去请教学生们,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我看到他们急不可耐地想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忘记了胆怯和羞涩,忘记了贪玩和溜号,忘记了老师和学生,我们就象一个游戏小团体,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轻松中悟出做人道理。我们整个学习过程更象一个团体的营地训练,这种教学方法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勇于表现自我,其中生活场景表演方式更使孩子们学会了生活自理,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在创设交往环境的同时更学会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从而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这个角色游戏表演中,他们互相接纳,互相支持,互相信任,与此同时能开放自我,表现自我,进而增强了对自己性格、能力的认识,此外,还大胆的做了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或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得到的事,在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篇6

教学工作总结

县三小

李琼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1)、(2)班《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四、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品德与生活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课堂生活化,有效途径,重要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一阶段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 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且, 教师通过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到做人的道理, 并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争做道德文明小少年。

一、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意义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并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使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年纪较小, 对于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 并不能达到完全的理解, 然而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相结合,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 反映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好坏, 不仅仅在于这个人做了多少大事情, 更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情来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明白, 生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最好的镜子, 进而引导学生, 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

二、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途径

1.营造轻松的生活化教学氛围

生活化教学方法, 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 并且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通过将课堂生活化, 将学生学习的内容生活化, 以生活为基础开展教学, 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应用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为, 这门课程本身就与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当然了, 教师在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时, 也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每一节课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 进而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来推进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良性发展。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是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觉拘束, 而是更能放得开。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学生也就会更加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 配合老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 这对于促进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由生活化情境引出教学内容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课程内容, 并且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 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便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中更加主动。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出教学内容的方式, 就是一种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

例如, 在学习“爱护我们生活的地方”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应用生活化的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 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 并回想一下见过的环境来说一说,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整洁干净?有没有一些不整洁的, 影响我们健康生活的地方呢?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并说明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对学生提出从一点一滴做起, 爱护环境的倡议。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教学内容, 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就会相应的提高。

3.以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 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 就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例如, 在学习“我们的食物”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为学生讲解, 在这些食物中存在的营养以及对我们身体健康有哪些好处。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容易地理解课程内容, 并在今后的生活中重视营养的均衡发展。

总之,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 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结合课程内容, 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意识和道德意识的目的, 使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在未来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让品德与生活课走进儿童生活 篇8

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例如教学辽师大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课《请跟我来》一课时,根据我校的传统德育活动——为每届的一年级班安排一个高年级班做为联谊班级,开展手拉手活动。我设计了“大手拉小手,校园走一走”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活动前我在高年级布置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活动一、校园探秘;活动二、与老师交往;活动三、认识新同学。并且对高年级同学做了相关的培训,将高年级同学分成三个大组,每组选择一个活动内容,让每个同学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时我将一年级小学生每三到四个同学编一个组,每组由两名高年级同学带领,有顺序地进行“大手拉小手,校园走一走”活动。如“校园探秘”组不仅了解了学校设施,认识了老师的办公室及各个专用教室,而且高年级的同学还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了一些安全常识教育,如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靠右行等。“与老师交往”组模拟表演了与老师交往时的情景,如在操场上或放学路上遇到老师时、进老师办公室时、老师到家里来家访时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反复的模拟表演中使小学生真正掌握了与老师交往的基本礼节。“认识新同学”组更是别有一番风景:他们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大圈,正在一边唱着找朋友的歌一边做找朋友的游戏,对游戏中还不知道名字的同学便主动上前问清楚……这样从儿童生活实际中捕捉主题,设计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一节课下来学生兴犹未尽。

二、模拟现实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感受他人的困难》一课时,考虑到孩子们对残疾人的生活缺乏了解,有的孩子还附和着大人们叫“蔡瞎子”、“王瘸子”、“董哑巴”……甚至故意模仿周围腿脚有残疾的人一瘸一拐地走路,以此来引发他人的哄笑。殊不知,身体的伤残已经给残疾人带来了太多太多的缺憾,而健康人的歧视和戏弄更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于是,我在上课伊始播放一段青海玉树大地震后,救出的那些身体残缺的灾民的录相。在播放录相的同时,教师进行饱含真情的旁白:玉树大地震,掠走了多少同胞的生命,也剥夺了多少人的健康。那些失去双腿的人们,从此只能靠轮椅来行走,那些失去光明的人们,从此只能在黑暗的世界里摸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将要面临的困难吧!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体验探究活动:蒙上双眼踩石头过河;用单腿走路;用单手穿衣服;不许说话,用动作或肢体语言来告诉大家一些事情……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了残疾人所面临的困难之后,懂得了残疾人渴望有人帮助的心理。我们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不应该歧视、侮辱残疾人,更不应该给残疾人起外号。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残疾人,哪怕是给盲人领一次路,帮坐在轮椅上的朋友跨一次门槛……这些对于我们健全的人,付出的只是举手之劳,而带给残疾人的却是极大的温暖。一节课下来,从孩子们那严肃的表情上,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美丽善良的心。

过后几天,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现在我们每天中午打饭时都帮肖清雨(患先天性脑瘫,不能独立行走)先打回来,然后我们再去打自己的,这样肖清雨就能吃上热乎饭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情感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但我相信经过努力,它一定会成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贴近身边生活,升华道德情感

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脱离儿童熟悉的生活,应该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这一特点。在选择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贴近儿童的身边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走进春天》这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触摸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唱歌、跳舞、吟诵古诗、读儿歌等喜欢的形式来表现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唱歌跳舞中、在古诗儿歌的吟诵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9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班级情况简介

202班,班主任zz老师。现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4人。该班是z老师从一年级直接带上来的一个班级,平时,肖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非常认真。所以该班学风好,班风正,学生纪律性强,学习自觉性强。从第一周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能积极动脑,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不多,个别学生小动作比较多,注意力不能保持,需要教师时时进行组织教学。

二、教材简析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共有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自己拿主意,共三课。第二单元:献出我们的爱,共三课。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共三课。第四单元:你好,祖国妈妈,共三课。第五单元:愉快的收获,共三课。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拿主意,自信,自己安排自己事情的能力;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帮帮有困难的人的积极情感;在大自然中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研究的能力;热爱祖国和人民英雄的积极情感;体会到自己在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更大的收获。使学生在伴随年龄的增长的同时,能力,情感也不断发展和丰富。

三、教法透析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是新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材编写内容,大多以第一人称,让学生自己看书后,从中获得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书中有丰富的图片资料,并附以文字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地加以利用,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品德行为实际,引导和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不能离开品德课教学的初衷,为考试而教。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自学辅导法、讨论法、实践法、个案剖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提高教育效果的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择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2、课堂上,以学生自读悟理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获得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行为的变化。(编辑:http:///)

3、搞好组织教学,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教学中加强针对性。

5、作业以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情况为重点。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至三周:第一单元

第四至六周:第二单元

第七至九周:第三单元

第十至十二周:第四单元

第十三至十五周:第五单元

第十六至十八周:复习

第十九周:质量检测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很陌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自己成长的变化。对比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2、认识同学和老师,愿意与他们交往。了解学校概况,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生长的基本情况,手的作用及保健。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

3、尊敬国旗,学会唱国歌。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学校生活。知道规则在学校生活中的作用并自觉遵守。热爱集体,乐于与他人合作,生活中有自己的创意。

4、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构成及他们之间的伦理和血缘关系。形成初步的小主人意识,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感受家庭生活愉快、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

5、了解元旦和春节的来历及相关的民俗文化,认识十二生肖,学会区别公历和农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策划、创意的能力和交往、合作的意识。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充分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能够尝试一物多用,学会正确使用剪刀等工具。积极参与新年联欢活动,并体验节日的快乐。

四、教法设想:

1、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3

第一单元教学要求

1、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2、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控制下和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

3、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4、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5、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乐于帮助他人。

6、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7、初步认识规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8、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第二单元教学要求

1、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4、爱护花草树木。

5、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6、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7、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8、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教学要求

1、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2、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4、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6、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7、有好奇心,喜欢提问。

8、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地整理和运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四单元教学要求

1、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2、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5、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6、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7、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人和残疾人。

8、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单元练习”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平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习:分课文练习和活动练习两大部分“课文练习”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习”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习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习。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13课时

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 10课时

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15课时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要求,以实施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推进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进一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加强集体备课力度,根据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结合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规律,搞好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形成。

二、主要工作

(一)课程改革工作

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指导工作。

经常性深入学校听课及参加年级集体备课,每月开展一次中心组集体备课活动。了解当前思品学科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研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学科中心组的研究活动,增强中心组的凝聚力和幅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具体教教学问题进行教学研究,积极规划、组织、指导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2、加强对本学科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课程意识,提升教研能力,把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扎实开展好新课程培训活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和教师自身的学习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强化研究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改进和创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研品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在学科教学中以体验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程,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关注教学一线典型的新课程案例,积极发现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逐渐丰富新课程资源,使教师们在实践与反思中促进自我专业发展。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

(二)课题研究工作。

严格执行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强化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中给一线教师创设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争取今年下半年结题。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相互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学校德育形成合力,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导、学、做统一的作用。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文明习惯的养成。

三、工作安排:

二月

1、下校检查开学工作及备课情况。

2、学科中心组及思品学科教研组长会议。

3、课题组活动。

4、集体下校。

三月

1、各年级教材培训及集体备课。

2、课题组及中心组活动。

3、集体下校。

4、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五、六年级研究课)

四月

1、下校听课。

2、课题组活动。

3、教学交流研讨课活动。(三、四年级研究课)

五月

1、下校听课。

2、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二年级研究课)

3、课题组活动。(成果收集及整理)。

六月

1、下校听课

2、课题组活动。(课题组研究课)、七月

1、学期总结工作。

2、收集学科资料。

教育局教研室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他们都是一年级小朋友喜欢学习,热爱劳动,关心他人,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孩子。

二、所教学科教学目的及要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三、所教学科教材内容分析及学生状况

本册教材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是“今天吃上什么”又分三个小节,共6课时。第二章是“我的手儿巧”分三个小节。第三章是“我有许多好朋友”分三个小节。第四章是“快乐的小问号”,地五章是“我爱美丽生命”。

这五章从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培养训练孩子们的表达,动作,创作,思考,行为能力。学生学习起来劳逸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手脑共用,十分愉快。

四、本学期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着重培养学生能力。

2、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劳逸结合。

3、钻研教材,作到备好课,上好课。

4、多参加户外活动。

五、本学期教学内容具体安排

品德与生活工作总结 篇10

一 指导思想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祖国、社会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三、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 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应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

和说明问题。

三 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五、教改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充实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走进学生生活 篇11

关键词:生活 活动设计 活动过程 活动延伸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69-0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着特点之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走进生活,教师应从课前活动设计,课堂上的活动过程,课后的活动延伸等多方面体现课程的生活性。

一、课前活动设计体现生活性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这是符合儿童品德的认知规律的。因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使用实际生活中捕捉到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被儿童接受。例如:我在教学《我眼中的家长》一课时,为了达到本课的主题目标: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知道父母为了培养子女很辛苦,懂得做子女的应该关心父母,在家做个好孩子,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爱父母。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观察父母一天在家中做了哪些家务:和父母谈一次话,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通过调查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不易及做家务的艰辛。这就为课堂交流作好了铺垫,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再如:我在教学《我爱秋天》一课中,本课主题目标是: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认识秋天,欣赏秋天的美;初步认识种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懂得珍惜劳动果实。课前我充分利用我校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农村,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家周围、田野里去感受秋天的气息。观察植物的变化,小动物生活的变化以及秋天的色彩,观察秋天的果实等等,让他们置身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去感受秋天,去热爱秋天。为了让学生的感情自然得到升华——不仅热爱秋天的美景,懂得珍惜农民劳动果实,我让学生走进田间,观察农民伯伯秋收时流了多少汗,再亲自动手参加秋收。从而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这样学生更能够珍惜劳动成果。

二、课堂的活动过程注重生活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如教学《我眼中的家长》时,在学生汇报父母在家主要做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以优美的音乐,用课件展示孩子一系列由出生到上学的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把孩子带入温馨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去,重温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爱,这些爱可以是生活上的、学习上的、也可以是做人的,引导学生将印象最深的说给同学听。这样教师就为学生回顾父母的爱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多角度的叙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的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体会到父母为了培养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父母。

三、课后的活动延伸体现生活性

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目的都是要将各种道德理念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而后者往往通过课堂的活动延伸来完成。如:在教学《我爱温馨的家》一课即将结束时我为学生留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关心体贴父母就是要时时处处了解父母的需要和要求,不惹父母生气,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尽力分担父母的辛劳,给父母带来欢乐。今天回家请同学们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吧!愿每位同学都给自己的父母献上一份真挚的爱!通过这样的爱心延伸行动即将学生爱父母,关心体贴父母的道德信念外化为学生关心体贴父母的实际行动,教学效果良好。在教学《大自然的秘密》时,从田间、小河边回来,当同学对大自然的探索余兴未尽时,我为学生留了这样一个课后作业:在田间、小河边、树林里你们看到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表现出来。这样就使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得以升华。

《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的反思 篇12

一、关注孩子, 以更好地设计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 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 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 凭什么做这个活动, 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 找准切入点。我们的教育就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 同时去引导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经验得到提升。

比如教材《小马虎旅行记》一课, 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的第一条“做事用心”, 和第三方面“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第二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做事认真、不敷衍, 有耐心, 有毅力”来编写的, 通过虚拟人物“小马虎”浏览马虎国的故事来进行教育, 我觉得其中把“盐当糖放、建百层高楼没造电梯”等环节与一年级学生还较遥远, 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造。根据经验和平时的观察, 新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较多不细心、不认真、马虎了事的现象, 而最关键的是学习上的粗心问题。于是我设计了“做拼音卡片”、“传悄悄话”等几个活动, 在学做拼音卡片后, 我采访了几位做得好的小朋友, 问他们是怎么做的, 有的说“我看着教师的卡片, 记住了拼音字母的顺序”;有的说:“我细心地看, 老师前2个字母圈圈在右边, 后2个字母圈圈在左边”;有的说:“我先读了两遍, 再像老师那样, 认真写下来”。我边听边板书:看、记、写。这样, 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贯通, 课堂呈现的活动情境是真实的, 自然的, 为学生熟悉的, 也是学生生活提升发展所必需的。这样, 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二、了解孩子, 以更好地组织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组织好活动的前提。不同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 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 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 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 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相信孩子, 以更好地开创活动

如果活动的每个过程都是由老师设计, 然后按照老师的想法一步不差地走下去, 这样学生怎么可能完全有兴趣呢?其实在活动中许多事情可以由同学们自己解决,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策划自己, 这样他们没有过多的约束, 就能想出很多有趣的办法来。

那次我上《我们的校园》一课, 在设计“分组参观校园”这个环节时, 我真的担心, 孩子们跑出教室后会不知所措或乱闯乱跑而发生意外, 所以费劲周折调好课, 借来几位高年级的同学来带领他们, 结果校园是有“序”地参观完了, 但回来以后反馈的情况却很不如意, 同学们仅仅是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走了一趟, 回来后机械地向我汇报他们的一些情况, 语言干巴巴的索然没味。我想这样不行, 于是在第二个班大胆尝试, 把孩子们分成8个组, 选出组长, 然后不作任何规定, 让他们先商量喜欢去哪里, 可以去哪里, 然后自己想办法去。结果令人欣喜, 在反馈情况时, 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向我汇报他们去了哪里, 是怎么走的, 路上碰到了谁, 看到了什么, 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有几个小朋友还捡来了一些垃圾。这使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我们要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的创造性、创造精神, 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做, 即使做错了、做乱了也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才是真正的孩子的活动, 而不是活动孩子。

四、发展孩子, 让活动走出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 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 我们要更多地关心儿童是不是在实际生活中懂得有礼貌, 是不是能真正地在生活中能养成好的习惯, 是不是在生活中真正具有探索事物的那种好奇心。我觉得家庭、家长是我们最能信任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是达到本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本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家长学校上, 积极向家长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理念, 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的目的与要求, 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的需求, 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 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像《上学路上》、《盼盼迟到了》、《放学啦》等, 哪一个活动不需要家长的配合?比如我在《告别小马虎》课结束后, 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带回家, 由爸爸妈妈来做评委, 先记下他平时在生活中有哪些马虎, 然后改一个, 就奖给一个笑脸, 促使学生慢慢改掉生活中的马虎。本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 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上一篇:工作总结思想上下一篇:安全记叙文8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