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生活同行(共10篇)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篇1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必须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如在教学《诚实的我》一课时,我以讲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如在教学《社区里的生活》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环节“变废为宝”时,教师不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己去通过观察现有废品的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物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教师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从中知道废品不是废,而是宝;我们从小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污染环境,用心创造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又如在设计用七彩颜色画出你心中最美的生活环境环节时,让学生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学生用彩色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然后,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做到开放化,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
如在教学《社区里的生活》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让垃圾回家”的环节时,让教师引路,先做一个示范,并主动让学生边看边猜,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引起学生思考。在活动中,老师不规定学生几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根据准备的和构想的,自由组合小组,自由分工,教师也适时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当好学生的好帮手,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随时调整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地开展活动。既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又让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篇2
一、创设生活情境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 而思想品德中的很多知识都较抽象, 内容枯燥, 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集声、形、文、图为一体的特点, 创设出直观形象的生活化情境, 让理论知识变得立体感十足, 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以降低教学难度, 拉近学生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教学效率。如在《感受法律的尊严》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 增强法制观念, 我就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未成年犯罪案例或少年犯的现身说法的视频, 使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 提高“学法用法”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与代价, 进而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又如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差等严峻形势, 我就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秀美山水、田园风光、繁华城市的图片, 再展示一组垃圾成堆、农田沙化、森林砍伐的图片, 然而再将两组图片对比, 让学生强烈感受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类生活联系, 并立志要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
二、引入生活实例
思想品德课集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 肩负着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任。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与生活同行, 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关注热点, 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挖掘生活素材, 引入生活实例, 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力求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也与生活密切相关, 从而启迪学生深入思考, 反思并改正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过失, 提升思想素质。如在《诚信做人到永远》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诚信的内涵, 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我便列举“同学间借钱或借物不还”“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身边琐事探讨对同学、教师不守诚信的负面影响, 又联系时下热议的“双汇瘦肉精”“餐馆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探讨企业或个人对社会不守诚信的危害, 让学生在热烈的学习气氛中, 切实了解生活中处处有诚信, 并对不守诚信的人或企业产生强烈的不满, 从而有利于树立“失信可耻, 诚信光荣”的道德观念。
三、设计生活问题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生活周遭事物的看法也会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 并渴望被关注, 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会合理消费》的教学中, 我首先就结合学生的学习用品, 抛出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举起你的文具盒, 告诉我它的价格?”在学生们热烈的回答气氛中, 大家竟惊讶地发现价格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并通过讨论认识到消费选择虽然多 (文具盒的样式丰富) , 但消费需求能满足就行 (文具盒的功能单一) , 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智对待消费。然后, 我又设计了“你的好朋友拥有了名牌手机, 他也劝你买, 你会怎么办?”“你的零用钱是怎么花掉的?你觉得有意义吗?”“如果父母每周给你50元零用, 你有什么消费计划?”等一系列问题, 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问题,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深化, 帮助学生走出虚荣攀比、盲目消费的误区, 培养学生合理消费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四、布置生活作业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想品德知识的真谛, 教师应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具体而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调查问卷、亲身实践、参观访问等活动, 并以小论文、主题作文、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交作业,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能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学生将内在的思想品德知识外化为行为, 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如在完成《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教学后, 我就向学生布置了以“网络交往利与弊”为题的社会调查, 要求学生据题自行设计调查问题, 调查人数至少10人, 最后根据调查内容形成调查报告。通过与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 很多学生都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 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网络, 正确地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 无形中强化了课堂知识点, 提升了教学实效。
总之, 生活中处处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品德知识, 而思想品德理论只有联系生活实际,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德育功能。因此, 教师应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 与时俱进,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感悟, 在感悟中实践, 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以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 促进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完美统一。
摘要: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源泉, 而脱离生活实践的思想品德教学必将成为无源之水, 难以成为指导学生正确生活与生存的内在动力。为了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文章就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展开分析, 让思想品德走进生活, 以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并对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学有所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吴子贤.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析[J].学生之友, 2011 (12) .[1]吴子贤.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析[J].学生之友, 2011 (12) .
[2]方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1) .[2]方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1) .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与活动同行 篇3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教学 活动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6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要求,在教学该课程时,我努力创造适合低年级学生活动的环境,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回归生活场景,激发体验兴趣
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对基本理念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四个理念都含有四个字——“儿童生活”,可以大致理解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不能把品德教学和儿童生活割裂开来,而是要让两者有机结合,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寓教学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要做到这些,教师要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全面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生活经历,教学时要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活动,让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积极参与,在生活中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我们找到秋天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走进秋天”“送礼物回家”“欣赏秋天”“留下秋天”几个活动。课前把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让他们带着“你知道哪些果子在秋天成熟吗”“秋天到了,天气凉了,看看周围有什么变化”等问题“走进秋天”,亲近大自然,触摸秋天,观察、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并找寻秋天赐予人类珍贵的礼物,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让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始,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哪儿找到秋天,带回了秋天的哪些礼物;然后开展“送礼物回家”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从大自然中带回的礼物送回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家”——树、果、花、叶、粮食……把学生的生活与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会给“秋天的礼物”分类,增长了见识。在学生对秋天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我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秋天”:秋天在树林里——树叶变黄、变红,被秋风吹落,变成养料滋润新的生命。秋天在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竞相开放,异彩纷呈,将秋天打扮得更加美丽。秋天在田野里——稻谷、高粱、麦子成熟了,一片金黄色,给人们提供了延续生命的粮食。秋天在果园里——苹果、雪梨、葡萄……挂满枝头,硕果累累。通过欣赏秋天,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一个奉献的、美丽的、丰收的季节。最后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秋天的美景拍摄或描绘下来,留住大自然的美。这样,《我们找到秋天了》的教学在学生的生活及活动中落幕,学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内心深处就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积极情感,激发了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这样教学,增强了学生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
二、创设模拟情境,注重体验过程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虽然也源于生活,可是对于现在的儿童来说难以身临其境,没法体验,对他们进行的德育教育可能是外在的,不会内化成为他们的品质。这时,我们要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儿童模拟,经历仿真性练习,从而获得体验、认知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时,我把事先到田野里录制的农民插秧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粮食来之不易,可是这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插秧的艰辛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的活动——“摆五角星”,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左手拿着一个装有一百个塑料五角星的盒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五角星一行摆五个,摆出的五角星横竖要对齐,人要像插秧那样倒退着走,每个人把盒子里的五角星摆好后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活动,学生有了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回过头来看插秧的过程,就仿佛置身于劳动之中。这样插秧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心中,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内化为了学生的品质。又如,在教学《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明白课文中列举的身边的危险、掌握相应的避险常识外,我还让学生进行防震演练。我事先没有告诉学生如何防震,只告诉学生地震来袭,几分钟乃至几秒钟都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演练前,我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的自救方法,然后让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防震演练:“教室开始晃动起来,地震啦,孩子们赶快逃生吧!5……4……3……2……1,停!”学生在逃生位置不动,师生评价谁的自救方法好。生1:我躲在两面墙之间,这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空间,比较安全,我的方法好。生2:小红往外跑,太危险,时间太短了,跑不出去的。生3:躲在桌椅下的同学比较安全。师:其实这方法不科学,美国搜救队长曾经统计过,地震时,躲在桌底、床底的伤亡率是98%,而躲在桌旁、家具旁的伤亡率只有2%,可见躲在桌子旁边的同学更安全。本次演练让学生在亲历逃生演练及评价、讨论中掌握防震的常识,懂得最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方法,并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告诉自己身边的人,做到人人懂防范,人人懂自救,当灾害真的来临时,人们就会用学到的自救方法保护自己,尽可能地减少伤亡惨剧的发生。
教学中遇到存在于学生生活中而学生又难以接触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儿童亲身参与、直接体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质,这种品质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赋予角色扮演,引导体验感悟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儿童不应只当“观众”“听众”,而应该是“演员”。教育者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事件进行角色扮演,对学生阅读文本、再现生活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行为方面的信息,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不幸与艰辛……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帮帮残疾人》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开展“盲人敲鼓”活动,让学生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世界里,激发学生的思考。我让学生在离鼓5米远的地方面对鼓站好,我用蒙眼布把学生的眼睛蒙住,被蒙住眼睛的学生原地转一圈后拿着鼓槌去敲鼓。活动中,学生们兴致勃勃,扮演盲人的学生跌跌撞撞前去敲鼓,敲对鼓的或敲不对鼓的都引起观众捧腹大笑。在愉快的体验活动过后,我让扮演盲人的学生谈谈自己被蒙住眼睛去敲鼓的感受,也让观看的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在表演和讨论中体会盲人的艰辛,感悟到盲人的难处,从而萌生出帮助盲人的念头,进而在生活中付诸行动。
接着开展“缺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取花接力赛”,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12个人,并站成“一”字竖排;让学生们把一边小腿往后抬起,同侧的手把该脚抓住不放,使自己变成缺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往离他们20米远的地方取回鲜花,每组前面去取花的学生回到原地,后面的学生才能出发,先取回12朵鲜花的组获胜。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所有学生都能体验了残疾人的生活,知道正常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做到,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成为儿童共同的认知,这种认知将会指导儿童在生活中帮助更多的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从而让自己健康、积极地生活。
角色扮演是品德与生活课中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合理运用,将会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儿童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并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四、巧用教学游戏,实现自主学习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诀之一。”游戏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它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思考回家路上怎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掌握上学路上的安全常识等。但这些仅仅是课堂上的空洞说教,学生们只是被动接受,没有触及他们的心灵世界,很容易遗忘。学生没有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在要求,上学路上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为了使学生们养成正确过马路的良好习惯,我让他们玩过马路的游戏。我用桌子围成一个“十字路口”,让一些学生带上货车、摩托车等头饰玩过马路的游戏。游戏结束,我组织学生评价他们过马路好不好,学生们说:“不好,人和车相撞了。”对呀,这只是一个模拟游戏,如果真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那太可怕了。假如我们在“十字路口”安装红绿灯,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试试,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结果,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在亲历体验和在耳濡目染中,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交通标志重要,遵守交通规则更重要。这样,遵守交通规则就会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教学中巧用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生活、发展自我、培养品质、快乐成长。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所有活动的选择应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凡是具有教育价值,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及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质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运用。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篇4
一 说教材
《让我们学会合作》是由北师大主编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中的第三个主题。
本课教材的脉络与重点在于:通过社会生活事例,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二 说学生和教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也有与人合作的愿望,但缺乏合作意识与正确方法,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来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科尔博格所说:“他们的思想倾向是必须为自己着想,一个人的义务只是帮助他自己……。”所以在与人共事中常表现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想到他人利益,当自己的想法不被别人认同时就会与他人发生争执、生气、严重时还会打架,而且也不愿意倾听或服从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据此,我根据学生现有的合作水平,预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是要经历挫折的。他们需要经历一个在失败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的过程。由此,必然还会经历一个冷静的思考、倾听、总结、克制自己、接纳别人、重新设计游戏方案,进而开始寻求尝试分工、合作的正确方法,齐心合力争取合作成功的品质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学生对合作的认识与能力的质的飞跃过程,也是本课教学中需要教师去指导的重要之处。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又考虑到学生喜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将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既能情绪高涨,又能学会与人合作的正确方法,在游戏的结果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发展。根据课标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合作的条件。
情感目标: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初步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知道合作成功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生在活动中能与人合作成功,或悟出合作不成功的原因。
三 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成三部分:
1、游戏导入,由感性认识上升理性。
2、判断、讨论。提升认识,领悟道理。
3、活动体验,以道理指导行为。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实施的:导入时让学生玩一个分豆子的游戏,评选优胜的小组,然后让学生说说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要想把豆子分好,需要合理的分工与全组成员的合作。,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合作的重要,学会合作成功的方法,认识到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活动之所以采取比赛形式,一方面依据儿童好表现自己又爱争强好胜的特点,又考虑到学生因年龄小,往往在游戏中会充分表现自我,将平时的习惯、情感真实的暴露出来。老师则能借机发现学生道德思想行为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游戏操作起来既简便又有趣,在规定的时间里要成功是需要技巧和大家合作的,这点正符合本课的意图。牐牷疃步骤(第一次):
(1)学生按4人一组进行的比赛。
(2)限时两分钟。
(3)开始比赛。
(4)赛后,请分得最快组的同学说说自己在比赛中是怎么做的。再请分得最慢组的同学说说失败的原因。
(5)建议各组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因为在活动前我没有对分豆的方法进行任何提示与指导,因此在活动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空前的高涨,他们的表现完全是自主的、真实的。每个孩子的个性在此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真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中有的出谋划策,有的坚持己见,有的忙着分,有的在互相埋怨,还有的实在插不上手,就在一旁自动承担起指挥的任务,尽管可能没人听他的,但他还在坚持着。还有个别同学很想参与,但因受到组内成员的排挤,只得在一旁观望。看得出每个组在比赛前都没有经过周密的分工与协商。必然,两分钟后,我们看到的成果也不尽人意,有的虽然搭起了塔,但不符合要求,有的只搭了一半,只有一个组获得了成功。由于每个组的成果都在大家的视线内,所以大家都很关注成功组的经验和失败组的教训,老师则有目的的对他们的正确做法给以肯定和引导。以此起到互相交流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使每组学生在倾听中借鉴他人的经验,再经过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与总结,。
当进行拾回豆子比赛时,同学们的情绪再次达到了沸点,但这次他们显得很有经验,各组成员聚在一起先商讨的最佳方案,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显然事前有了明确的分工,他们都成功了。
有了对合作的初步认识,教师出示课件,(选取学生身边的例子:如抬饭箱、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竞技、等例子,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辩一辩、议一议哪些是合作成功的例子,哪些因不合作导致失败的例子。为什么?接下来他们总结出了合作成功的条件和合作不成功的原因。
很多同学谈到合作成功的条件是:先商量,大家心要齐,要互相帮助,不能相互埋怨,要合理分工,互相谦让。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是:事先不商量,大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谁也不管谁,互相埋怨、拆台,分工不合理等。这些结论说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与他人在合作中的摩擦与磨合,最后学会了与人合作的正确方法,此时他们的心情是愉悦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入了第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自己感悟合作重要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体验活动,就是小组合作站圆圈。知理自然正行为,学生有了对合作深刻认识,办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同时在体验活动中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知、情导行。
四、说板书
在师生互相讨论中,边总结边板书。如下:
合作的条件:有相有量,互相帮助。
如何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篇5
如何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
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自己成长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向全班汇报与其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钩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而拨动了诸多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得以实现。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与辨析。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事件中还可以引进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教学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拓宽教学空间。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连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
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篇6
鄂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第三课 与友同行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交友活跃的时期,而五年级的孩子交友方面会出现挫折,产生一些模糊认识,但他们渴望交上好朋友的祈求却十分强烈。《与友同行》这一课主要要让学生感受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验友谊的纯洁和珍贵,感受友谊的价值,学会正确处理朋友间的摩擦和冲突,知道用忠诚和原则去培植友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活动中真正地体验到友谊的纯洁和珍贵,感受友谊的价值,提高交友的技巧。课前我精心设计教案,这一课我设计了六个大环节:歌曲导入,感受友谊的珍贵;听故事,让学生明白交朋友最重要的是讲真诚,感受友谊的价值;小品表演,从反面说明那些虚情假意的人,总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我来出点子,意在让学生学会怎样化解朋友间在想问题办事情上的意见分歧;慎交朋友,让学生讨论交友的标准是什么,怎样交友。最后教师总结。上完这一课我感觉教学效果良好,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课前我采用歌曲《朋友》导入新课,提问学生:你们听明白了什么或听懂了什么,把你们的感受告诉大家。但选的这首歌不是很贴近学生生活,当时学生不是很明白歌曲的内容,谈感受时发言的同学不多。我反思了一下,如果当时我采取谈话直接导入新课: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能有一些好朋友的陪伴,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呀。老师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是吗?我想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想说的愿望更强烈些。在我来出点子这一环节,当时可以采用小辩论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化解朋友间在想问题办事情上的意见分歧,来提高学生的交友技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地钻研教材,不断的总结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让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牵手同行 篇7
一、让情境导入交融于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 当学生对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阅读材料不感兴趣时, 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显得生硬, 而学生亦感到课堂学习的枯燥。我国教育界1997年的一项调查得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结果:目前近一半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冷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成了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的内容一般以课本为主, 因此, 教师面对教材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成了关键。
课堂阅读教学导入的方式很多, 针对目前教学的现状, 可以采用下面几种导入方法。 (1) 针对课题本身进行导入, 也就是从课题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三亚落日》这篇文章为例, 教师先谈话:“同学们, 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三亚。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三亚是颗美丽动人的明珠。那里有蓝蓝的天、碧绿的海、俊秀的椰树、细软的沙滩、悠闲的扁舟, 还有美轮美奂的三亚落日。”然后直接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这种方式的导入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 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快速引入文本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2) 课文背景导入, 对课文内容发生的时代背景介绍。以《水》为例, 教师通过介绍课文发生的特殊时代背景进行切入。这种背景导入法不仅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也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然而然地理解缺水的苦, 懂得珍惜水资源。 (3) 通过猜谜语进行导入。以《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为例:小朋友们,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远看芝麻满地, 近看黑马运米。不怕山高路远, 都要运到家里。腿长胳膊短, 眉毛盖住眼。有人不吭声, 无人大声喊。通过猜谜语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而此时, 教师要把这种兴趣快速、巧妙地引入课题的学习, 就来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蚂蚁和蝈蝈》。这种导入方法虽能快速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具有很好的掌控能力。 (4) 还有一些其他的导入方法也特别有效。如儿歌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动画导入法、质疑导入法等等。通过这些导入法的运用, 学生的阅读兴趣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注意提醒的是, 运用这些导入方法时, 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些导入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因此, 导入部分要适可而止, 不能因一味地追求出新而忽视了学习文本的教学内容。
二、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 使阅读过程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就是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视角阅读文本, 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情感生活去进行阅读教学。因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 所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不可能与教师的水平一样。在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不是很深, 但由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某种情况下, 学生也会有成年人没有的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去进行阅读教学。因此, 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非常重要。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呢?
首先, 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 必须真实地、全面地、细致地了解学生。要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就必须熟悉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法等理论。此外, 教师要走近学生, 融入到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年级所在班级学生的特点。这样教师的阅读教学便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其次, 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 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教材, 认真做好教学准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把课文“吃透”, 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特别是在教学难点的把握上,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深入地挖掘教材。
第三, 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 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 要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核心建构课堂。学生学的方式决定了教师教的方式。先学后教, 自主提问, 主动探究, 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 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帮扶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将由灌输者变成启发者, 打破以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 把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总之, 教师如果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阅读教学, 那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学会在生活中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虽能把课本中的课文全都讲完, 却无法把众多的课外读物讲给学生听。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往往读懂了这篇文章, 却不一定能读懂另一篇文章。因此, 教师只有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 才能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阅读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学会具体的那篇文章, 更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广泛阅读。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使阅读教学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呢?
第一, 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在课堂上, 阅读教学往往分为词语的教学、句子的教学、段落的教学、全篇的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时, 需要在这几方面进行指导, 使阅读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在指导学生词语的学习上,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用熟悉的、浅易的口语去解释书面语言。在句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在段落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弄懂每一个句子。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段落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更好地把握全段的主要内容。在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白课文的思想感情。此外,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 指导学生学会泛读。泛读是人们平时生活中使用性很强的阅读方式, 泛读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有数量的保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因此, 为了使阅读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生活,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外读物中选择一些好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这些课外读物一定要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与学生自身生活紧密相关。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要在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给予指导。如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用符号记录自己的见解、感受;批注法, 让学生用文字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还可以做卡片, 让学生摘录名言警句、精彩片段。学生在掌握这些方法后, 自学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让作文与生活同行 篇8
关键词:作文实践生活历练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说写作离不开交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生活”指的是学生所经历、了解的方方面面内容,它既包括学生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的等直接的内容,也包括学生亲耳听到的、从其他信息媒体中获得的间接的内容。那么该如何把生活和作文引导到一块儿呢?
一、在现实生活中历练
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教学一直强调:“要在实用方面下工夫。说清楚一点,就是为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写东西”。这也就是他认为的“写东西都要有所为”。据此我们引导学生做过如下尝试:一是写解说词。让学生为自己的教室,为自己设计的板报,为多功能演播厅、为花园、塑胶操场等写解说词,并进行解说训练,这样既锻炼了笔头,也训练了口头。二是写广告语。校园里的草坪和花坛经常遭到个别学生的破坏,于是我们引导学生编写“公益广告”,要求文字简练醒目,具有教育警示性,我们把最优秀的广告语制成“警示牌”。与此同时,我们把学生的目光由校内引向社会,我们还瞄准市内知名企业的名牌产品,主动上门,为他们写广告词。我们学生先后为驰名商标“森达”皮鞋,“江苏人”酒厂写过广告词。有的广告语还被企业印在产品的包装纸上。三是写说明书。校园内每学期都要栽上大批的花草树木,为了使全校同学了解这些植物的属性特征,总务处都要为这些花草制作标识说明,我带领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查阅资料并撰写花草的“说明书”。通过反复修改,我们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说明标牌,还要求在说明书下列出“撰稿和制作”的班级、姓名。这样一篇说明书就是一篇作文,学生乐此不疲。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他们真正地品尝到作文对生活的作用,更体会到生活需要作文,作文应服务于生活。
二、在校园生活中磨炼
校园的生活本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于偏重学生知识的提高,所以学生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只感受到了是题海和分数,而忽略了金色少年的梦幻生活,就像传说中的那个骑马找马的人。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如校报、校广播站等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打开感官去校园中寻找美、感受美。笔者在学校里主编校报《丰之韵》针对学生的作文现状就设立一版为“麋鹿文学社”专版,每期大量刊用一些优秀的习作并把一些上佳之作推荐到如《语文周报》《作文周报》《中学生之友》等报纸杂志。除此以外,在每期校报笔者还设立了漂流瓶、感恩箴言等小栏目,然后向全校征集,这样使得每位同学都有一种创作的成就感,以期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另外在校园里开展各色各样的活动,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才干,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比如在班上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制纸折叠扇,有些心灵手巧的学生不但扇子做得精致,而且还发挥特长,在扇面上画出水画、花鸟画、水彩画等,使扇子锦上添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劳动实践中,用自己美好的心灵,灵巧的双手,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创造了七彩的作文素材,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真可谓一举三得。
三、在社会交往中锻炼
交往是运用作文工具的最佳时机,一方面为作文在生活中找到了最佳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为作文提供了用武之地。首先用作文沟通心灵。在生活中,学生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常常有许多想法,可是很少有一吐为快的机会。有时甚至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语文武器”,用文字在彼此的心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学校修建了塑胶跑道,人工草坪的足球场,可是经常“封场”,学生很少有机会在上面活动,意见很大。教师知道后,并没有找校方交涉,而是点拨学生用一用刚刚学过的“建议书”,于是学生们行动起来,给校长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建议书,问题很快解决。让学生走近英雄模范人物,感触他们的先进业绩和高尚人格;让学生走进乡村,问一问乡情,看一看农作物,摸一摸农具,干一千农活,从而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这些实践性较强的活动使得学生的视野开阔了,长了见识。另外借助于现代媒体如电视、网络使学生关注社会变化发展,改变过去的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双耳不闻窗外事的教育模式。
让文明与绿色同行 篇9
展望2013,古老的沈城将迎来动感的全运。如今的沈阳,每一天都有数以千计的工作人员为环境建设而风雨无阻地忙碌。同样身在沈阳的我们,也为城市清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记得3月5日,同学们走上街头,向机动车驾驶员发放“清洁车辆,干净出行”倡议书,看到叔叔阿姨们接过传单认真阅读的画面,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因为城市环保贡献力量而感受到的的喜悦之情;3月17日,大家又来到学校附近清洁公交车站站牌、宣传栏、邮箱等公共设施,同学们认真地擦拭并刮去了贴在上面的各种小广告,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看着这些焕然一新的公共设施,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大家积极踊跃的表现,正是对“东道主”最好的诠释。
当我们走到校外清洁城市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我们身边的校园环境。美丽的校园中,却也有着不尽如人意之处:环绕教学楼的草坪里,散落着一些随手扔出窗外的垃圾;篮球场上尽情挥汗后,一些粗心的同学将废弃的矿泉水瓶丢在场地上;广场的地面上,一块块黑色的口香糖总是大煞风景;空空如也的垃圾箱旁,是堆积如小山的各种垃圾……如果你从未在校园中看到这些现象,那是值日生同学辛勤劳动的成果:现在正是阳春三月、冰雪消融之时,他们不得不踏着初春泥泞的草坪,亲手将那些脏兮兮的杂物一一拾起;粘在地
上的口香糖,要用铁铲一点点地刮干净;撒在灌木丛中的垃圾,则要用树枝一点点地挑出,一不留神就会划破双手;而对于那些高悬在枝头的垃圾,就只能报之以无奈的叹息……他们常常牺牲午休和下课时间。老师们为此也是煞费苦心,苦苦叮嘱大家之余,还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带领大家清洁环境卫生。
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作为光荣的XX人,我们应以全运会为契机,在珍惜大环境的同时,珍惜我们的校园环境。珍惜环境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存在于我们每一次起心动念,存在于每一天。
让诚信与青春同行 篇10
诚信是多种多样的,对国家的诚信,叫“忠”,对父母的诚信叫“孝”,对朋友的诚信叫“义”,对真理的成信叫“德”。有诚信,世界才有美丽;有诚信,世界才有真情。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李白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耳,广为流传。可见,诚信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继承,是经过漫长、沉重的生活之浪淘沥而出的赤纯之金。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 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美人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敌人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褒姒也成为亡国的千古罪人。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玩“狼来了的游戏”。前者变法成国国势强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外历史也证明,一个不讲诚信和没有诚信传统的国度和民族,终究会消亡。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在好多人的人生天平上,沉下去的那端是“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唯有“诚信”这端高高翘起。诚信,变轻了!
个人的言行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公民与企业各种不诚信的行为,正在破坏中国的形象。
诚然,近来有一些很令人不齿行为严重践踏了社会诚信。
且不说商场上尔虞我诈,风谲云诡;且不说市场内小贩们短斤少两,以次充好;且不说黑心米贩污油兑陈米,且不说自来水掺甲醇„„让我们痛心的是,就连一些几百年来以诚信为本的老字号名牌商家,也经不起利益诱惑,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致使百年声誉毁于一旦,损失惨重。
警钟已经敲响,事实残酷的摆在我们眼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没有什么比信任危机更可怕了。这个毒瘤像癌细胞一样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人的灵魂,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弥补的灾难。
也确实有一部分人被这些表象动摇了对“诚信”的忠贞。但是,有谁真正想过:为什么人们现在对诚信问题这么关注?为什么人们对诚信的呼吁越来越强烈呢?其实并不是我们现在的状况有多糟糕,而是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在渐渐苏醒。社会越发展,人们对“诚信”的需求越迫切。相应的,诚信意识便会提高。作为这种大环境下的青年一代,我们根本没有理由淡漠“诚信”,进而沦为社会的蛀虫;恰恰相反的,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诚信观念,争当有素质、有道德、有修养的新时代人才。
很多人都这样怀疑过:“诚信”到底是什么,它会不会沙漠里的幻影一样虚无缥缈?不,不会!诚信其实就在我们平时为人处世的风格中。它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于我们的道德规范,并直接影响着我们做事的效果和形象。
同学可能会认为,这些都是大人的事,和我们中学生没关系。也有人这样迷茫过:“诚信”离至今尚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到底有多远?不远,根本就没有距离!不信,那就请大家看下面的一组数据。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占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而中学生仅占20.1%,而且,少数中学生还有考试作弊、言行不
一、欺骗他人等经历。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我们中学生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平时不肯努力学习,依靠考试舞弊来蒙骗家长,这不是背离诚信,是什么?试想,如果在学生时代我们就随意糟蹋自己的信用,用虚假的成绩来对待对我们寄于厚望的父母,这样的我们,怎么去面对明日的就业竞争?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想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于诚信,我们又做到了多少?有没有答应了别人却没有做到,失信于人的事?有没有答应了父母放假在家好好学习,不上网,可是父母出去工作之后,玩得昏天黑地作业都不写?有没有过不小心弄坏家里的物品,却不敢告诉父母,假装不知道?有没有和同学约好时间一同玩耍,可你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赴约?如果有过,亲爱的同学,你已经失信了。
面对这些,可能你要说,做到诚信太难了。
其实讲诚信并不难,它体现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故不缺课就是“诚信”,考试不作弊就是“诚信”,说话负责任就是“诚信”。只有诚信,才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和赏识;只有诚信,才能得到同学的欣赏和赞扬;只有诚信,才能得到朋友的尊敬和信赖。诚信无处不在,无处不需。我们追求诚信,渴望诚信,我们希望诚信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规范。诚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诚和信任,赢得的是友谊和尊重;失去诚信,必会失去内心的安宁,必定失去发展的空间,必将失去人格和尊严。
农误地一时,则自误一年。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
不要怀疑,别再迷茫,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建立自己诚信的档案,换取我们灿烂的明天。
人类社会需要诚信,因为它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是维护国与国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纽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我们青少年也应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做到言行一致,真诚待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的良好环境尽自己的全力。
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鸿毛之轻,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 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
诚信没有情绪,却可以让人心情灰黯,苍白,可以让人精神高昂,愉快。也许我们只是路旁的一株小草,无法如鲜花般迷人灿烂;也许我们只是山间一条不为人知的清泉,无法如大海般浩瀚奔腾;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一平常之人,无法如伟人般惊天动地万人瞩目,但也绝不可丢弃诚信这做人之本,立事之根!让我们都做诚信的人,让我们呼唤诚信的春风吹绿每个人的心田!因为诚信是生命中最绚丽的色彩,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漠古今,那一点浩然正气,千里快哉风!
听!有个声音大声地说:道德是做人的准则!听!有个声音真诚地说:这世界需要新的道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这世界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推荐阅读:
让《品德与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教学反思10-01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11-08
品德与生活08-03
品德与生活课08-15
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08-09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09-20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05-14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10-10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11-13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