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2024-09-08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通用11篇)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1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一、高校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健全审美观念

正确的审美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开了一扇窗,美育不是抽象的,而是运用艺术作品中具体的可感的艺术形象来感化人、愉悦人。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艺术作品的审美观逐渐个性化,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美育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富有民族传统审美标准的审美观念,避免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不良审美观的出现。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艺术实践等活动中培养学生鉴别美与丑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需求。

(二)有助于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力

美的事物总会让人浮想联翩,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艺术作品为人们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人们可以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正确的美育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个体独特的情感依照一定的美学思想,有规律、有意识的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感知力、观察力、理解力,学会深入观察生活,用心感受世界,理解美的真谛。

(三)有助于身心和谐发展,健全人格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人类存在着感性与理性相脱离的现象,感性服从于理性,理性脱离感性使人变得僵死。”在社会迅速发展、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美育教育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在潜移默化中感化人的心灵,陶冶认得道德情操,健全人的品格修养,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陶冶情感

美育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形式,美育教育即情感教育,人的行为多数受情感的控制,梁启超曾经说过:“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型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的分量的磁,便能引起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闪躲。”处于大学时期的学生正是情感发展的高峰期,在开发学生智育的同时更要注意情感的培养,美育是连接情感和道德的纽带,在鉴赏美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进而美化自身、净化心灵,升华情感。这也是其它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教育功能。

(二)调节心理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跟体现在于对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全的作用上。培育学生的正确审美,纠正学生不正不纯的心理审美,让学生真正理解美的定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更进一步的在高校中弘扬了正能量,净化高校环境。而让学生在美育教育后,能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提高素质与自身修养

对于当代高校学生的素质与修养问题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然而通过美育教育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提高当代高校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十分重要。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美育教育在教育当代高校学生的审美的过程也正是引导当代高校学生认识美和学习美学的过程,美育教育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世界,不仅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更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在美学教育中美的影响下,使学生自助向美的事物靠拢,提高其素质与自身修养。

三、高校美育教育的性质与意义

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其中美育对于人的知识体系、文化修养、人的整体素质会起到终身作用。一个人一生中的基本意识结构应该具备:法律、宗教(我国的国情在这一点上例外)和艺术。美育教育在对于一个人在艺术上的审美能力上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一代,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对于下一代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可以说,当代高校学生的审美决定了社会美学建设的主流和发展方向,所以树立正确的审美,在文化的学习上添加智慧,将学生能力的正确转型,对于社会来说意义重大。美育教育强化理论建设,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美育,主要着力于拓宽美育的人学方向。美育蕴含着浓厚的人学精神,而人道主义是人学精神的核心,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融合过程正是社会发展渐进的过程,而美育负有重大的使命,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或助推器。美育对于当代高校学生拓展视野,加深学生对于客观世界正确认识、选择和判断,促进当代高校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建设当代高校学生的感性认知和情感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最可以被触动也最不容易被触动的就是情感,让学生真正懂得美认知美,使其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传播正能量,净化社会环境,改变人生目标与追求,建立完善正确的人格,提高自身对于生活质量的定义,推动社会进步。这便是美育教育的意义所在。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2

一般来说, 大家会将美育和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等联系起来, 但无论如何, 美育终归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美育的研究需要通过实践脱离形式的束缚, 从而产生系统的理论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音乐教育自身的美育特征开始得到我们大家广泛的认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特别注重美育的发展, 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艺术史、文学史的讲演, 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 不知不觉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蔡元培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 他在德国期间自己学弹钢琴、拉小提琴, 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 后来他发现德国和法国都非常看重美育。

事实上, 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德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思想、社会认识、理性思考进行引导和改变, 但这其中难免存在思想不统一等问题, 更多时候会遇到学生的抵抗情绪, 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音乐教育则可以通过爱国歌曲、音乐剧、歌舞剧等艺术形式, 经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吸引, 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 应当使他们在自我的感受和熏陶中, 激发内心潜在的情感, 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感到精神愉悦, 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熏陶。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施教者须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强化美育的美感功能, 调动自身强烈的情感体验, 深化和创新教育手段和内容, 逐渐构成完整的美感动力体系, 以美特有的磁场和无尽魅力, 对受教者进行长效激励, 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而智育与音乐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智育无疑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进行智力的开发, 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使其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和技能。新时期的智育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 它被重新定位, 其职责变成在传授技能和文化的基础上,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态度, 以及创新思维、拓展视野, 努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人们往往都有一套惯有的思维方式, 有的倾向于感性, 有的则倾向于理性, 而音乐教育往往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建立一种更具逻辑性的思维能力。音乐有很多表现形式, 拿钢琴艺术来说,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 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学生在学习曲目演奏的时候, 必须先在自己的意识当中还原前者所要表现的内容, 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 达到刺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一这过程中完成对审美的认知, 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 更高水平地将前者的作品演绎出来。

同时, 音乐教育不会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授课, 需要其他音像资料一同进行, 如歌唱需要有歌谱、伴奏、音响等条件作为前提, 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上感觉和想象的多重吸收, 从而能够直接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或艺术家都曾受到过音乐艺术的良好熏陶: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可以演奏钢琴和小提琴,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写出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这显示出音乐艺术能够充分发挥和创造人内心的原始冲动, 很好地培养了人们的创造力。

可见, 美育不仅能凭借优美感人的审美形象, 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激荡, 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还能够促进他们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的提升, 启发其心智, 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活动, 目前看来, 大力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本内容。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道德修养、文化与技术技能、探索精神等为内容, 是一种科学、全面、综合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用蔡元培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 纯洁的人格”。这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和科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等同的, 因为人人都有一颗追求美、喜欢美的心灵和无限追求美的权利, 如果将这种美的标准加以合理的引导, 将会对培养受教育者人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是最为独特也是最为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 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能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内心的愉悦, 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的技巧和理论, 而且在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他们锻炼自己的创造和实践能力, 同时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合唱教学为例,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 听到周围的声音变化, 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主动去寻找美的声音。不仅如此, 在自己亲自参与指挥和排练的过程当中, 学生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默契配合, 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对合唱曲目进行改编和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按照自身的喜好对原有曲目进行改编和二度创作, 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上种种能力的体现还表现在器乐合奏、音乐剧、舞剧等音乐艺术形式上, 这都与高校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 《孟子》中说:“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故教育本身应该是愉快地进行, 素质教育本身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乐教的精神, 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它可以表现为学生走在林荫小道上戴着耳机边听歌边体验周围的美丽环境, 其身体自发的愉悦起来, 也可以表现为某间教室几个学生坐在一起排演节目, 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 这都是高校内随处可见的。有了愉悦的审美情趣和轻松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就会更加彻底, 所以音乐教育能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审美享受。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在增强学生自信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 通过舞台的磨炼, 自信心可以得到不断增强, 会慢慢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 对面前的任何未知事情都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退缩, 配合德育和智育对学生的教化, 能够培养出学生更强的历史使命感, 勇于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和谐问题, 对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有莫大的帮助。

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一种教育途径, 更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要长期进行, 应当视之为一种终身的教育模式。随着时代发展, 学生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高, 可见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长期熏陶, 通过这样长期持久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官刺激, 一定能为其综合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 音乐教育的美育教化也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强弱之分, 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教学, 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加以适当引导, 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 教师应当系统地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 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美不断提升和调整自己的状态, 从而确立起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 在高校教育模式中,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良好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音乐教育深深地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它特有的美育功能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以及人格的养成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修养非常重要。抓住音乐教育的特点, 以发挥音乐教育美育功能为目标, 努力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 对高校素质教育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耿家林.论音乐教育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24) .

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般来说,大家会将美育和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等联系起来,但无论如何,美育终归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美育的研究需要通过实践脱离形式的束缚,从而产生系统的理论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自身的美育特征开始得到我们大家广泛的认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特别注重美育的发展,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艺术史、文学史的讲演,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蔡元培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他在德国期间自己学弹钢琴、拉小提琴,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后来他发现德国和法国都非常看重美育。

事实上,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德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思想、社会认识、理性思考进行引导和改变,但这其中难免存在思想不统一等问题,更多时候会遇到学生的抵抗情绪,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音乐教育则可以通过爱国歌曲、音乐剧、歌舞剧等艺术形式,经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吸引,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应当使他们在自我的感受和熏陶中,激发内心潜在的情感,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感到精神愉悦,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熏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施教者须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强化美育的美感功能,调动自身强烈的情感体验,深化和创新教育手段和内容,逐渐构成完整的美感动力体系,以美特有的磁场和无尽魅力,对受教者进行长效激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而智育与音乐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智育无疑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进行智力的开发,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和技能。新时期的智育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它被重新定位,其职责变成在传授技能和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态度,以及创新思维、拓展视野,努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人们往往都有一套惯有的思维方式,有的倾向于感性,有的则倾向于理性,而音乐教育往往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一种更具逻辑性的思维能力。音乐有很多表现形式,拿钢琴艺术来说,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学生在学习曲目演奏的时候,必须先在自己的意识当中还原前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达到刺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在一这过程中完成对审美的认知,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更高水平地将前者的作品演绎出来。

同时,音乐教育不会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授课,需要其他音像资料一同进行,如歌唱需要有歌谱、伴奏、音响等条件作为前提,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上感觉和想象的多重吸收,从而能够直接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或艺术家都曾受到过音乐艺术的良好熏陶: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可以演奏钢琴和小提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写出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这显示出音乐艺术能够充分发挥和创造人内心的原始冲动,很好地培养了人们的创造力。

可见,美育不仅能凭借优美感人的审美形象,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激荡,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还能够促进他们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的提升,启发其心智,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活动,目前看来,大力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本内容。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道德修养、文化与技术技能、探索精神等为内容,是一种科学、全面、综合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用蔡元培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 。这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和科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等同的,因为人人都有一颗追求美、喜欢美的心灵和无限追求美的权利,如果将这种美的标准加以合理的引导,将会对培养受教育者人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是最为独特也是最为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能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内心的愉悦,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的技巧和理论,而且在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锻炼自己的创造和实践能力,同时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合唱教学为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听到周围的声音变化,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动去寻找美的声音。不仅如此,在自己亲自参与指挥和排练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默契配合,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对合唱曲目进行改编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自身的喜好对原有曲目进行改编和二度创作,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上种种能力的体现还表现在器乐合奏、音乐剧、舞剧等音乐艺术形式上,这都与高校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孟子》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教育本身应该是愉快地进行,素质教育本身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乐教的精神,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可以表现为学生走在林荫小道上戴着耳机边听歌边体验周围的美丽环境,其身体自发的愉悦起来,也可以表现为某间教室几个学生坐在一起排演节目,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这都是高校内随处可见的。有了愉悦的审美情趣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就会更加彻底,所以音乐教育能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审美享受。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在增强学生自信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通过舞台的磨炼,自信心可以得到不断增强,会慢慢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对面前的任何未知事情都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退缩,配合德育和智育对学生的教化,能够培养出学生更强的历史使命感,勇于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和谐问题,对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有莫大的帮助。

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一种教育途径,更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要长期进行,应当视之为一种终身的教育模式。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可见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长期熏陶,通过这样长期持久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官刺激,一定能为其综合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音乐教育的美育教化也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教学,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教师应当系统地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美不断提升和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确立起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在高校教育模式中,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良好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家林.论音乐教育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

[2]蔡元培.美学与人生[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4

现代小学美育教育的特质是多层面、多功能的素质教育。党的教育方针要求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见美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层面。所以,充分发掘小学的美育功能,切实搞好美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小学美育教育是复合性的教育教学过程,绝不是简单意义的美术、音乐课堂教学,其教育目的也绝不仅仅是学生会画画儿、会唱歌儿,而这种功能的特点又是直观性、形象性和渐染性的完美统一。学生主体的内动力是兴趣爱好,教师主导的外作用力是引导、服务和助推。

一、美育的功能

美育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究其要旨,我认为美育的功能是多层面的。

其一是德育功能。培养美的情操,从德育角度理解,就是培养高尚的品质,引导学生进入高尚的道德境界。

其二是美育功能。美育功能首先表现为培养审美的能力,其次还表现为通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所形成的创造美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三是感悟功能。美育教育因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渐染性完美统一的特点,所以必然有感悟功能。美育,恰恰是其他教育所难以取代的。

第四是人文与文化功能。美育的这一功能,是古今中外一切美育教育家乃至美学家孜孜以求的,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美育的功能是多层面的,例如独特的心理功能、环境功能、实践功能等等。恰恰是这些功能,体现出美育的科学性。我们要在小学新课程标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导向下,进一步搞好小学美育教育。

二、美育教育直观性、形象性的完美统一。

如前所述,音乐和美术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育教育的功能特点是直观性、形象性和渐染性的完美统一。

直观性是说受教育者通过感官直接接触美育的图文、音像等,从而受到最直接的教育,美育就通过学生的感官而产生了直接的教育效果。这样看来,小学艺术课和音乐课就是美育直观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化教育过程了。而形象性则是指美育教育过程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美育教育就是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激发受教育者的思想或情感活动。小学美育教育必须遵循这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对发挥小学美育教育功能的几点构想

小学美育教育的功能在现代教育中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独特性,在完成现代教育任务的教育过程中作用十分重要。由于我深知这一点,所以我十分重视发挥小学美育教育的功能,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以下构想:

1.把美育教育纳入系统工程轨道。

首先,我认识到小学美育教育功能绝不仅仅是在音乐、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来的。音乐和美术固然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内容。只有音乐课和美术课的美是层面不全的美育,即功能不全的美育,因而也完不成美育教育的任务。

现代科学的研究证明,事物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小学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也必须纳入系统工程轨道。这样,小学美育教育才具有科学性。

2.认真贯彻小学美育新课程标准,重视教育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及价值取向教育。

小学美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维教育目标,多维目标强调的是过程和方法,是情感和价值取向。重视情感教育是说在小学美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进行感情投资,实行情境化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而重视价值取向,则应让学生明白美育教育对于他们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3.把强化音乐美术课堂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课和艺术课在小学课程中的设置就承载着美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绝不是教学生学会画画儿、教学生学会唱歌儿的事儿,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渐染性的。我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强化音乐、美术课堂教学才能使学校美育教育做得扎扎实实,何况美育教育又承载着培养艺术人才的作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对美有强烈的追求感和表现欲。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呢?仅仅靠有限的音乐、美术课是不成的。“给学生一个蓝天,他们就会自由地飞翔。”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拓展美育教育的空间。

四、在美育教育中要特别重视环境效应——搞好校园环境建设

环境育人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已日渐深入人心了。学校不仅仅是作为教育实体存在的,同时,它也是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环境存在的。而学生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时间要远多于其在家里生活的时间。学校环境是美育效应之所在,学校环境对于小学生,要么是美育的正效应影响,要么是负效应影响。前者说明我们的工作是造福天下苍生,后者则说明我们误人子弟。

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篇5

摘要:美育和思想 政治 教育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目标相同,情感相通,内容 相融;侧重点、性质、手段与 方法 又有所不同。作用上相互渗透,共同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担当着重任。关键词:高校;美育;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一、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1.目标相同,两者根本目的都是“以人为本”,培养又红又专“四有”新人。高校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审美的人”,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 规律 ”。它注重培育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和谐、美好的情感,从而达到个性自由全面的 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在阶级、政党或 社会 集团的政治目标指引下,使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思想意识,并自觉地用于指导实践的教育活动,起着导向和动力的作用uj。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 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具有 科技 文化素质和科技创新精神的新世纪高层次优秀人才为根本目的,以帮助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 科学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由此可见,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在目标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按照美与善相统一的要求,塑造理想的人格。两者都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都对大学生的 学习、生活产生重要 影响,都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都共同统一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根本任务之中。2.情感相通,二者的情感因素是一致的,“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审美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情感性,它以事物的魅力去刺激人的心理和情感,通过具体、生动和可感的形象去打动人、感染人,使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其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样,思想教育也需要情感因素,马克思主义向来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认为思想教育不仅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水平,还应十分重视情感的陶冶,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特别是思想教育中要解决的 问题,不只是思想认识问题,其中很多是属于情感方面的。需要通过语言的疏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使其立场、观点向正确方面转化。3.内容相融,二者都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高校美育的内容是通过对各种 自然 美、社会美、艺术 美的实践和感受,来培养大学生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激情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丑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导向和动力的作用。二者都在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方面发挥作用,其教育内容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统一于全面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样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根本任务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1.侧重点不同。美育是一种偏重于发展个性的教育,其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使个体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发展,让生活更富有诗意、更富有情趣、更富有创造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共产主义科学理论为思想武器,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要求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是偏重于社会整体性的教育。2.性质不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来说,都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相协调的教育,但就具体教育形态而言,有所不同。美育偏重于感性和情感,美育固然离不开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形式法则,但其更加注重美感的体验和美的欣赏,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给人以美感,通过美感打动人的情感来实现其教化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偏重于理性,是以政治思想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人们往往通过理解概念、合理判断、推演逻辑等理性思维方式,来接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3.手段与方法不同。美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自由性,让受教育者成为审美主体,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得到情感的升华,即使是欣赏令人痛苦万分的悲剧,也可以获得一种相对超然的美的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不会自发地在人们头脑中产生,而必须由教育者从外部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教育对象往往处于受动的位置,有时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还会采用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的组织纪律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从中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美育是自主与引导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与接受的结合,美育不带强制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6

在幼儿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不仅很有必要,这也会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幼教中可以融入情感教育的环节也很多,幼师要善于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情感有效的实现对于幼儿性格的塑造,让幼儿在健康积极的氛围下良好成长。此外,在处理幼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幼师也可以灵活的采用情感教育策略,要透过对于幼儿内心积极情感的引发来促进他们有效认知的形成,让幼儿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事物是非对错的判别,进而促进幼儿性格和人格的良好养成。

一、利用生活化的形式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渗透要找到良好的切入点。首先,幼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模式实现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这是一个很好的依托。幼师对于幼儿的教导可以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幼儿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大到幼儿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认知能力的`形成,这些都是幼教的构成。情感教育并不需要太大的着眼点,幼师如果能够关注于平时的日常生活,以生活化的形式展开对于幼儿的良好引导,这就能够发挥不错的情感教育功效。幼师要善于让情感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多样,要能够结合幼儿的日常行为适时给予幼儿各方面的引导与启发。当幼儿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和其他小朋友产生矛盾时,幼师要善于透过情感上的抚慰带给幼儿引导与关怀,让幼儿能够更愿意接受幼师的指导。教师可以透过生活化的情境的创设来给情感教育的渗透找到好的依托,这会让幼儿对于教育内容有更好的接受与吸收。例如,在日常行为规范和礼貌礼仪教学时,可以给幼儿分发不同数量的卡片,上面写着你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笑脸,生气等形式多样的内容,然后在教室中模拟相遇、吃饭、小朋友争吵等各种情景,然后幼师可以组织小朋友思考应该使用哪些卡片。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口头讲解更加形象和有趣,卡片表现出来的颜色、文字、图案的集合体更能激发幼儿的认知和记忆。幼师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带给幼儿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在处理幼儿间的争吵问题时,要让孩子们明白,要避免和其他小朋友的争吵,好朋友之间应当相互谦让,以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形成对于友情的认真,并且潜移默化的渗透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以生活化的形式来展开情感教育,这会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教师传达的内容,情感教育产生的效果也会更加直接。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引导方式

情感教育在渗透时想要有效摆脱说教的意味,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形式非常重要。幼师可以在幼儿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更多趣味化的游戏或者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的创设下潜移默化的融入情感教育。这样的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仅会更加理想,学生对于幼师的很多教导也更容易理解与体会。幼儿园可以结合自身条件,丰富幼儿日常的学习生活,尽可能的将更多有意义的活动安排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来。这不仅能够给情感教育找到更多渗透的依托,也能够让幼儿从各种活动和游戏中有更多收获。有很多趣味化的活动可以引入到平时的教学中,例如,可以利用“结对子”的方式将小朋友分成几个小组各自排演节目,让孩子们利用节假日或者课外活动的时间走进敬老院进行表演。这不仅能够培养幼儿对话那些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关怀意识,也能够丰富幼儿内心的情感。也可以利用地球日、无烟日等特殊的节假日到学校所在的街道进行宣传,这样的活动最好有幼儿的父母一起参加,以提升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有很多活动都非常适合引入幼教课堂,并且能够有效融入很多不一样的情感因素,这些都是渗透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的良好方式,也是让幼教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多元的一种积极教学尝试。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原则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支点 篇7

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是相对于传统教育只重视智力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 使学生‘既具有改变外部世界之智能, 又具有自我唤醒能力’, 形成‘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因此, 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 而是一种指导思想, 一种教育观念。素质教育不仅是我国目前教育观念性革命的主要思路, 更是我国未来教育的取向和趋势。

一百多年前, 马克思曾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的客观要求, 指出了必须“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生活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 来代替只承认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人”。如果教育是一种制造“局部人”的教育, 那么就肯定是一种应当被摒弃的教育, 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曾很长时间地充当了制造“局部人”的机器, 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面临的任务应当是“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

国际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多种理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要让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 这四个方面是教育的四根支柱。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曾提出建议, 确定7个领域的主题, 即语言 (最基本的联系工具) 、艺术 (美学素养) 、渊源 (生动的历史) 、制度 (社会结构) 、自然 (行星生态) 、工作 (职业价值) 、认同 (发现自身的存在及其意义) 。

尽管学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那就是“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美育”是实现这一教育理想的最佳途径。

二、美育

所谓美育, 是指在学校中, 通过各种美的事物, 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 同时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国家教委1988年9月职教司第20号文件指出:“美育, 即审美教育, 它是人类完善自身、造就完善人格, 实现‘优美的灵魂’的人类工程学, 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既是必不可少的, 又是不可替代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 仅靠专业知识培养人, 他可以成为合格的生产机器, 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劳动者, 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培养劳动者的学校开展系统的审美教育。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明确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 有促进认识的教育, 有促进道德的教育, 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 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完整、科学的美育可以完成对学生这样的塑造:

1.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有美好的心灵和行为规范, 有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设计。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使他们具有认识美、感受美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正确的审美观是指学生对各种美的事物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美等具有正确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美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正确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下培养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和较好的审美表现力。

3.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就是利用美的规律塑造自身和塑造事物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审美创造力, 包括各种形式的艺术美的创造和生活美的设计与创造、技术美与工艺美的设计与创造、美好人生的设计与创造, 这是美育的高级目标, 同时, 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点。

4.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对美育的界定就含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这层意思, 这既是美育的功能, 又是美育的目标;全面和谐发展, 本身就是一种完美, 不仅是美育目标的完美, 而且是美育过程的完美, 更是接受美育的学生的人生完美。

三、素质教育与美育的联系

从上述论述不难看出, “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与实施“美育”之间的逻辑关系。1999年, 教育部召集在京艺术界、哲学界、美学界的美育专家开会, 就美育如何表述与实施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美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丰富情感想象、提高生活质量等个体性功能, 这基本肯定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支撑作用。有了这个支撑点, “素质教育”就会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其理想就能够顺利实现, 而其关键在于如何实施“美育”, 这就要求我们建构完整的美育内容系统和美育课程系统。

四、美育的实施途径

美育内容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构思:一是要让学生对“美的存在领域和构成因素、美的范畴和美的风格”有较为敏锐的感受力 (包括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美等美的领域内各种形态的美的敏锐感受力) ;二是要让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 即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

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无论什么学校, 建筑式、陈列品都要合乎美育的条件”。如可以通过举办辩论会、音乐会、成绩展览会、各种纪念会等, 实行普及的美育。美育课程系统可以作如下设想:

1.美育综合课。有人说, 现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马克思也说过, 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 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 要让学生“成为审美的人”, 必先让他们有能发现美、辨别美、认识美的耳朵和眼睛, 也就是“审美能力”。因为, “美育的实现, 必须有美的对象和与之相适的审美能力。这种对象与主体的紧密结合, 构成一个和谐的审美境界, 对人的培养、熏陶也就自然而然地进行着”。美育综合课就是要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能力, 而审美能力的形成有两个要素:一是美学理论的学习和修养, 二是审美实践的积极参与。聂振斌在《关于美育》中认为:“从美育完成的全过程来看, 对于审美主体来说, 美学理论的学习、修养和积极参加审美实践活动是同等重要的, 这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所必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审美个体只有审美实践活动的经验、体会而缺少对美学理论的学习、修养, 审美能力的提高总是缓慢的、不自觉的, 对于真假善恶美丑的分辩能力也是迟钝的。”刘兆吉教授在《美育心理学》中指出:“感觉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力相互交叉渗透有机组合为人的审美力。就其功能来看, 感觉力是前提, 是基础;想象力是关键, 是审美活动发生质变的临界;理解力是核心而情感力是催化剂, 并成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审美活动之中。”“感觉力”需要“观千剑而后识器”的积累;“想象力”需要大量信息的触发和激活;“情感力”需要较多实践过程的陶冶;“理解力”需要相当的修养作保障。因此, 我们可以对美育综合课作这样的构思:积累感性认识, 培养审美敏感和直觉能力;灌输美学理论, 提高审美修养;参与实践活动, 强化审美体会和经验。

2.艺术、体育课程。狭义的美育常常就是“艺术教育”,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之于美育的重要。有关论述艺术教育的巨大美育作用的文章已经很多, 在此不作赘述。总之, 在高等职教开展艺术教育含括音乐艺术、美术、书法艺术、文学艺术等, 对于实施理想的美育过程以实现美育的理想, 是不可或缺的。同样,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 也有其无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它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和竞技活动等形式, 培养学生矫健的形体美、高尚的心灵美和运动的艺术美, 使学生在身体练习和竞技活动的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逐渐形成健美的概念和标准, 形成对人体美、体育竞技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的能力。只有形成了艺术和体育审美能力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因此, 只有包含了艺术体育课程的美育实施系统, 才是完善的美育系统。

3.学科课程审美化。运用美学原理和各学科课程的审美规律, 挖掘各学科课程的审美内容, 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 在完善学生审美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过程。按照我们对蔡元培先生“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这句话的狭义理解, 所有的教学课程应该含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学科课程审美化就是要在把本学科“真”与“必然”的内涵展示给学生的同时, 将本学科丰富的审美价值也展示给学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都含有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 如果我们的教师将这些课程“化”成令学生赏心悦目的“审美场”, 我们的学生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

4.学生活动课程审美化。一是专门的美育活动, 着重围绕美育综合课的练习设计开展;二是校园内各类课外活动如各类兴趣小组、团体、协会等。通过活动课程的审美化, 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审美表现欲和审美创造欲, 并由此巩固学生的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丰富的校园活动, 是学生形成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活动育人”的内涵就在于此。

5.学校管理、学校环境及学校其它层面的全方位美育意识。这是所谓潜在课程的美育参与。刘兆吉教授认为, 学校管理存在许多审美的因素, 比如, 管理中目标链的美、管理职能的美、管理结果的美、人际关系的美、管理者的形象美、环境美。有了审美因素, 也就有了美育功能。我们认为, 学校管理的美育功能在于:它能使所有的教育资源达到合理和谐的配置以形成一个巨大的美育场, 而且能够使整个学校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程度的绩效, “对美育效果产生放大作用, 体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特征”。

而学校环境的美育功能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 充满情趣, 并能使学生从学习的疲乏中解脱出来达到充分的调节, 以促进身心健康, 这就是所谓“望秋云, 神飞扬”, 承“茂林之幽趣”, 享“杂草之芳情”的“畅神”作用;其次, 桃红柳绿、碧池叠石、楼台亭阁、苑林建筑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直观教具, 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培养和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感受力;最后, 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性情,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文化, 砥砺学生品行, 培养学生崇高美好的情操。即让校园栽种的各种名花、香草发挥“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的“比德”的作用, 诱发学生心灵深处潜藏的美好品德, 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培养。

总之, 在这样的“课程系统”中培养出来的学生, 正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新人”, 而这样的“世纪新人”就是“素质教育”的理想, 有了这样的理想, 则民族复兴有望, 中华腾飞可期。我们应努力让“美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刘兆吉.美育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赵伶俐.人生价值的弘扬[M].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12.

[3]瞿葆奎主编.教育学论文集——美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8

一、音乐治疗对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1.音乐治疗是引导学生建立对事物的正确看法的有效途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出现了问题,他的头脑中就一定会存在某些不合理观念。如果这种不合理观念得到纠正,情绪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传统的心理治疗认为“认知决定情绪”,而音乐心理治疗则认为“情绪决定认知”。音乐对于人情绪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当一个人的情绪好的时候,往往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把坏事看成好事;反之,当一个人的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把好事看成坏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积极的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正确看法。让同学了解到音乐的魅力和音乐作为治疗的功效,并且在课堂上得到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得到压力的疏导和心理调适。通过音乐活动对人产生的特有的情绪影响,来宣泄、调整和改变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在得到愉快的移情体验之后,通过加强学生自身建立起的积极寻求改变不良心理状况的愿望,来帮助学生逐步实现改变其不良认知和行为的目的。

2.音乐治疗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因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凸现。中国疾控中心早在多年前就已通过调查统计出来这样的数据: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曾作过这样的调查,37%~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最为突出的“心病”。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由于个性差异导致矛盾,新生难适应新环境而带来的学习压力,毕业找工作迷茫、困顿等等都造成了大学生对身边环境,对生活产生迷茫心理以及逃离心理。音乐活动如乐器合奏、合唱、音乐游戏、舞蹈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用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让他们在情感交流中相互同情、理解和支持。这样,在各种心理困扰和痛苦得到缓解的同时,也获得到了自我表现和成功感的满足,从而使其增加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促进心理健康。

二、音乐治疗的现状分析和前景展望

音乐治疗1940年在美国卡萨斯大学正式成为学科。从音乐治疗学科本身来讲,音乐治疗是一门交叉学科,除了直接交叉音乐、心理、教育学科之外,也间接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伦理学、物理音响学、生理解剖学等专业方面的问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确立的临床治疗方法多达上百种,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在美国有近80多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生。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严格的职业资格考试才能获得国家注册音乐治疗师的资格。目前美国有大约4000多個国家注册的音乐治疗师在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种心理诊所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音乐治疗传入亚洲。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但最初的那些年,音乐治疗仅作为新兴学科和新兴研究流域为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士所知,而真正作为专业职业的音乐治疗工作者并不多,在近30年的发展中,中国音乐治疗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并以其应用领域广泛渗透学科深入等特点,逐步的进入与之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工作等大型领域。目前开设音乐治疗专业的高校有: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长治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八所院校;音乐治疗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开设的高校有:福州中医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武汉科技大学等近20所高校。另外,在台湾开设有音乐治疗课程的学校有:台南艺术大学、台北师范学院、新竹师范学院、台中师范学院、台南艺术大学、东吴大学、中正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香港大学也开办了音乐治疗基础课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等教育中的音乐治疗不能满足于只局限在音乐学院的发展,而要把视线更多的投入到综合类高校中,在和其他学科不断的碰撞、摩擦和交融中开拓出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

[2]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郑玉章,陈箐箐.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探索,2004.

[4]张莉.利用素质拓展手册,提高素质教育实效性[EB/OL].北京联合大学分校网,2005-11-21.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9

自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普及教育后,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好这部分人的作用,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近年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问题凸显,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毕业工作压力增大,任务十分艰巨。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辅导员是整个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他们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辅导员肩负着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化建设新型专业人才的重任。现今.高校辅导员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兼任就业指导的工作,如何有效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优势,有力地指导毕业生顺利完成就业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利条件

1.辅导员的角色优势。

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在年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有的与所带学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专业背景,这就为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了有利条件。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四年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因此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其更加系统规范、扎实有效的有利途径。

2.就业指导通常与常规的工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效率。

辅导员常规工作的最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业问题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密切关心的敏感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在工作中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还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辅导员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二、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利因素

1.就业指导工作不专业化.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但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局限性。专业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没有系统学习就业指导理论及方法。没有对辅导员就业工作的专题培训。辅导员自身不具备职业规划的课程学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他们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的辅导员过分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有的最多只是给毕业班学生举办一两次讲座,穷于应付,不能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指导。且就业指导的内容过于肤浅,只是讲讲就业形势和应聘技巧。

2.高校辅导员职责不够明确,影响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积极性。

当前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辅导员职责。也没有明确地将指导学生就业纳入辅导员职责,没有制订科学的监督考核办法,也没有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许多辅导员凭着对学生的爱、关心在默默工作。但也有少部分辅导员因为缺少监督考核,对学生漠不关心,从而影响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3.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过于繁重。影响了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由于辅导员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辅导员所带的学生数很多,所涉及的事务也很多,维系着学校和学生的正常联系,学校的每次活动、每项要求最终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落实,尤其是学生解困、欠费问题,心理问题、学校的安全稳定等都需要辅导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承担党团、行政、教学和科研等其他工作,每个辅导员都肩负着巨大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因此,辅导员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分散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三、如何有效发挥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

辅导员的多重角色要求其一方面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即应具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咨询学等综合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以便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专家化,最终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辅导员工作的最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如果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就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同时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思想观念、就业心态等特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就业观教育,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从而调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顺利就业。

3.用全方位手段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

辅导员应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实效性和利用率。例如,经常浏览各用人单位的招聘网页,各相关院校的BBS就业资讯网,甚至应亲自深入企业单位与人事部门进行沟通.多渠道掌握有效的就业信息。此外,辅导员应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可以通过公共邮箱、飞信、QQ群等多方面的网络联系方式,做到及时、准确地向每个毕业生提供可靠、有效的就业信息。

4.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辅导员应注意发现学生在核心求职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制订改进措施和办法,配合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加以培训和提高。尤其在具体求职技巧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方面,就业指导要更加细致、有针对性.如求职择业的程序,怎样准备笔试内容.甚至在仪表包装、言谈举止等细节的技巧方面,辅导员都要给予毕业生具体的指导和培训。对于考研学生、考公务员群体,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为他们的考试、复试创造条件;对于贫困生群体,给予关注,除了帮助他们摆脱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生活上的困难外,还要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树立自信,成功就业。

5.加强就业心理指导的核心地位。

心态决定命运,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克服失败、消极心态,积极争取成功。对于辅导员来讲。都要耐心地跟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让一些对择业、就业感觉迷茫和遥远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清醒起来,为自己的大学生涯构建规划,确定目标。实践也证明,成功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人生定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养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是学生今后择业、就业是否顺利的关键。

6.加强就业指导中的素质教育。

辅导员不能盲目地为追求就业率。完成上级要求的就业指标而对毕业生的择业进行负面影响。例如,加强就业诚信教育,不要以完成就业率为目的,致使毕业生随意签约,再“骑马找马”任意毁约,这是一种对毕业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为其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蒙羞,而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发展,不能因一时的业绩而造成今后更大的就业损失。同时,学生辅导员还要加强毕业生对自身合法权益的防范意识,指导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使他们能够利用法律武器在签约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毕竟就业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人生中一件大事。

远程教育在小学作文中的重要作用 篇10

摘要:

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能够提供更加人性化、量体裁衣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对特定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当远程教育的春风吹进了农村校园,教师们无不为之拍手称好。因为,利用远程教育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它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同时也为小学作文教学送来了“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关键词:远程教育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正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也是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的难题。长期以来,我们感觉上作文课难,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多,但见效慢,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明显。教师无不为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而操心劳神,到处寻觅好的方法,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但总是不能如人所愿。当远程教育的春风吹进了农村校园,教师们无不为之兴奋、无不为之激动、无不为之拍手称好!因为,各种教育资源库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学习行为自主化,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它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解决了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犹如鱼得水,同时也为小学作文教学送来了“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一、利用远程教育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61-02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九大部分之一,向高校党团组织提出要求,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

二、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的党团组织覆盖面广、体系完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党团组织需要发挥能动作用将学校的精神加以丰富拓展,将学校的部署具体化、多样化,并在实践中开动脑筋、有所创新,不断产生具有推广效应的工作新方法。高校的党团组织的组织形式多样,人员组织广泛,在学生中间具有非常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此,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大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高校党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载体和渠道的作用、向导和保证的作用、推动和落实的作用。各级党团组织特别是基层党团组织是大学生学习政治思想教育、弘扬主流向上文化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各学生党支部和各班级团支部是凝聚人心、交流感情、提高认识、升华思想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青年学生的成才成长搭建坚实的平台,使青年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张扬青春活力与激情,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管理的理念落后,没有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认识不够;工作方式单一、内容陈旧,创新不足;工作渠道狭窄、信息收集反馈不够通畅等。而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思想状况是不稳定的,且面临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也比较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就要求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意识,宽广的工作思路,创新的工作方法。

四、高校党团组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拓宽思路,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党团组织是教育实施者,学生是教育接受者,所以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自身感受的理解不够,往往就是以教育者的思维去开展工作,与学生交流时,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然会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

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确立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思想,确认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自始至终主动、积极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二)丰富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决定行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团组织工作的首要任务。传统的工作内容是教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导学生热爱国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品德教育。而当代大学生个性强,同时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压力大。所以,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要求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校风、班风、学风;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有所增加的现状,要结合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其中,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得以提高。

(三)创新方式方法,充分沟通。

简单粗暴的批评、空洞的理论说教和一厢情愿的灌输等工作方法,已经证明毫无效果,而且往往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抵触,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效。高校党团组织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上,而不是命令与指派,更不是包办替代,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成长、落后的工作方法。在教育学生时应该使用柔性的管理方式,柔性管理方式较为温和,可以避免激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造成伤害,避免对抗和矛盾,能够真正达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初衷。

同时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由于诸多外部因素的限制,传统的方式难以管理和关注到每个学生。而大学生又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无论是QQ、微博,还是微信,最先掌握的人群都是大学生,高校党团组织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高科技。网络的虚拟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现实中的身份、地位的差别,促进人们平等的交流。高校党团组织和学生可以实现平等对话,无障碍、无顾虑,无时无刻地进行思想交流。如果能正确利用,就可以达到潜移默化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强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降低师生发生矛盾冲突的概率,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学校的亲近感,激发起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和沟通。

(四)创新活动形式,寓教于乐。

针对大学生热情好动,兴趣广泛,精力充沛的特点,高校党团组织应深入学生内心,探索教育方式,创新学生活动形式。特别是要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尽量覆盖到更多的大学生。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党团组织要积极组织、策划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帮助学生更快的融入集体,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扩大工作渠道,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力度。

根据学校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完全掌握在实际工作中是难以做到。部分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成年了,但是身心发育还未完全成熟,思想处于变化中,这也增加了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然而,学生们长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在一起,他们彼此之间是最了解的。同学之间的倾述往往说的都是真心话,所以学生不仅是接受学校管理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高校党团组织可以扩大工作渠道,拓展工作方法,让学生实施“自我管理”,一方面,学生组织更了解学生,更懂得使用何种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另一方面,实施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就要充分信任学生,善于倾听来自学生反映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利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收集学生反映的信息,交流畅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做到每个学生身边,深入每个学生心中,贯穿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再兴.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2-7

[2]彭维,叶壮志.发挥党团组织作用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2期,40-42

[3]肖玲.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试周刊.2009年29期,181-182

上一篇:辅导员管理暂行办法Microsoft Word 文档下一篇:本科毕业实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