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内容(精选10篇)
美育教育内容 篇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思南县瓮溪小学 石吉艳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带有情感色彩。美感中的情感活动是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他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产生积极而肯定的情感态度和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最好途径就是激发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在新课伊始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审美情感。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从标题入手,激发情趣。《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一年级学生大都没有去过草原,课前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播放腾格尔演唱的《草原》,教他们学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悠扬、高亢的歌曲一定会引起他们对草原的神往,歌虽止,情已动。此时,老师轻轻讲述: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草原吗?那里的风光特别美,那里的人民很勤劳,让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片,走入神奇的大草原吧!老师让学生看图听配乐朗读。这样,学生听完朗读,《草原的早晨》的美便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压力,审美情趣成为求知的动力,使得艺术思维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披文入情,激发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是作者通过观察慧眼和独特的视觉,用自己的匠心,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从而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做出的反应。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些艺术形象又无不寄寓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语文学科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师要发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精妙之处,让审美主体(学生)和审美客体之间(课文作品)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即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产生意象,在类似的情境中产生类似的情感,从而进行美的感知和美的鉴赏。如《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领》绮丽,《海底世界》的奇异„„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象,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北京《颐和园》的绝妙,《人民大会堂》的壮观„„都给人以新颖的美感,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的成就自豪感;赞美小姑娘淳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沙滩上》,雨中背小同学上学的《过桥》„„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周恩来,《一定要争气》的童弟周,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的《挑山工》„„这些人物形象对于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实施美育 小学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担负着对学生美育的任务,即从小培养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训练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小学语
文的美育要求教师把喜怒哀乐诸情感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用这种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变为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即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美育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还要受到教育目的性和功能性的制约,必须找到它们相互融合的契机或结合点。否则,一味地追求愉悦性,或所谓的趣味性、娱乐性,即使对受教育者产生某种吸引力,但终将与学校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那么,如何使美育既有情感愉悦性,又能发挥更大的教育性,达到现代美育的真正目的呢?
1.寓朗读于美育。在朗读中领会美,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应根据不同文体与风格交替使用,达到美读的目的。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如特级教师杨丽那提倡美读法:“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从中得到的东西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如《草原》中“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那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一段文字多么美。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文字中的意趣。学后,一个学生说:“我仿佛看见草原就象一块巨大的绿色挂毯,风一吹就一起一伏,毯上绣的白花就一下子在这,一下子在那。”孩子的想象自由地展开,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
2.寓释词于美育。要讲出语言美,通过字、词、句和有关内容的讲析,使美育有机地渗透到语言分析和字词教学之中。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有逻辑关系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的。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要使学生受到理想、情操的教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就必须讲出文章本身的语言美,带领学生披文以入情。如《河塘月色》写的就是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河塘,一到朱自清这位散文大家的笔下,简直是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春雾、葱葱郁郁的树以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通过这些美丽的语言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教师只要稍作分析,就能招人入内,亲临其境。王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以我们讲析作品,就得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把作者描写的真景物、真感情再现出来,用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怀和生动的画面、高度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感染学生,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使之动心动情,接受作者借作品体现的审美的感情,逐渐形成自己有血有肉的美丑、正邪、是非等观念。
3.寓分析于美育。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摹仿性。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的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例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讲的是小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它就挺起细腰,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显得那么迷人。小枣树呢,春天来了,那弯弯曲曲的树枝仍是光秃秃的,过了好些日子才长出小小的叶子。但是,到了秋天,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坐在院子里津津有味地品尝它的香甜。这是小枣树的长处,也正是小柳树的短处。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使小柳树感到很惭愧,从此不在笑别人了,做一棵人见人爱的小柳树。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对比:一是把爱夸耀自己美的小柳树与谦虚的小枣树比一比,看谁的行为美;二是将小柳树以前的表现与后来的表现比一比,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4.寓写作于美育。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在学生感受、欣赏作者优美辞章和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让他们所感受到、理解到和鉴赏到的事物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将美的欣赏与美的创
造结合为一的美育方法之一。如果说阅读教学中的美育侧重于鉴赏美,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能力,那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则侧重于创造美和表现美,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文字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使这种美育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得更为成功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审美创造的基础是审美观察。小学语文课本共有300余幅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指导他们结合课文观察插图。小学语文教学还必须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外界事物的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儿童作文不能离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生活、观察艺术作品和一些具体的实物,使审美的表象转化为审美的信息,学生在作文时就能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审美观察重要的是新颖奇特的发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别人没觉察到的东西,抓住生活里的个性,从微小的变化中有所发现。
(2)激发学生审美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里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审美想象的特征告诉我们,它以情感为动力,以形象知觉为依托。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激发审美想象,通过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儿童的审美想象能力是颇见功效的。审美想象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内外作文教学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3)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培养与提高人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教育的直接立足点。作文教学中审美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美好情感的培养,其二是写作技巧的培养。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美好心灵和人格的完善过程。审美创造的写作技巧就是能运用素材,创造出美的作品的本领。教师的指导要注意:其一,遵循积累、模仿、借鉴、创作的基本规律。其二,要对学生广加启发,扩展思路,引导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思想不断提炼。
综上所述,可以说美育实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不能牵强附会,用生硬的说教来实现,它既需要教师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学生对美的不同感受引起他们的共鸣,又要遵循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美育教育内容 篇2
一、依托教材,品读文句,体会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美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写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作者用了“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语言准确、凝练,彰显了汉语言简意赅的精练美和通俗易懂的条理美。这些直观的语言材料,以它特有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深挖教材,拓展知识,感受自然美
大自然是一个天然课堂,内容丰富,可极大地拓展美育的空间。爱美是人们的共性,学生也是如此。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美的因素,才会真正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深挖教材,拓展知识,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自然美。
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教师应深挖教材,让学生通过文字领略大自然的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江南春天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自然的美学价值不在于给人强烈的刺激,使人激动,而在于朴素自然的风景和农村生活给人精神上的一种滋润。
三、丰富感知,培养情感,体会形象美
教材中很多文本充满着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意蕴和充沛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区分美与丑,优与劣,进而感受各种类型美的特征与形态,从而达到“物我统一”的审美境界。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他们对事业、科学、真理的追求,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对各种罪恶势力采取了主动挑战的态度。“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概括了他性格中的这一特色。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识,只是为了同情他们的遭遇,三拳打死了恶霸郑屠。在大相国寺与林冲不过是萍水相逢,但由于痛恨高太尉对林冲的陷害,他挺身而出,进而大闹野猪林,丝毫不考虑个人得失。同时鲁智深性格中也有单纯、朴实的一面,有时甚至很鲁莽。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之美。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感觉、知觉、想象等能力领会出这些意境美,审美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追求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进而达到知与美的有机结合。
美育,中学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篇3
关键词:美育 中国诗歌 教学 内容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39-01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首先阐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陈述在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感知——理解——鉴赏——创造”。学生在直觉中感知审美;在理解中引发与作者情感的融合;在鉴赏中再现拓展审美。然后正确引导学生去审美。同时还要注重运用一系列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当然为教学提供优越的条件,而触发学生审美的情感,让其做到声情并茂也缺一不可,因而朗读这一教学方法是永远不会落后的。
1、“感受-了解-欣赏-创新”是养成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
在美育的教学中,学习的一方在用心感受审美,在思考把自己的感受与作者情感达到融会贯通,在鉴别中再度展现审美,最后在审视美丽的创新中达成理解与情感的升华。
1.1在直觉中感受审美
大家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把感觉事物做为开端。优秀的语文题材是写作者感知人民生活的结果,炫丽多姿的外部世界是作家感受的非间接目标和创作的一大源头。从另一角度看,感觉又是美丽状态的门户。审美一定要有某个对象当作外来刺激,主要借助感受才可以升华出美感。在文学的欣赏和鉴别里,主要个体一定要借助感受与审视对象发生关联,才能制造出美感。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大化把学生的视、听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唤起学生感知审美的能力。讲授《三峡》一文时,因为学生中绝大部分没有去过三峡,所以为了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唤醒其热爱大自然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本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聆听配乐朗读,欣赏三峡风VCD,从听觉和视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境和丰富其感受。并以此为基础,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学生的生活经历,启发他们的想象。
1.2在审美中激发情感共鸣
教育的功能就是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透过感性认识理性,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只用这种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在字里行间里读懂作者的真实情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从事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优美的文字,要把好的文章选择出来,引导大家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比如老舍的文章《济南的冬天》讲课时,笔者就会把文章里面精彩的语言“济南城……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拿出来,慢慢的读给大家听,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文章含义、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2、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常用方法与途径
2.1让学生通过审美教学,最终学会独立审美
独立审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所以,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激励就显得弥足珍贵,教师的讲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自学更是对教学效果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相长说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所有能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学习,基本都是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方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适合合作学习这样的模式,对于学习新知识是如此,对于领悟“美”的真谛也是如此,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统的教学都是简单的“授--受”的转换,教师只管宣扬自己的观念和主张,学生只管被动的接受,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学效果差。
2.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审美情操
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带有很多的科技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和工具层出不穷,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机,认真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在课件制作中,都要充分运用录像机、投影仪、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将声、图、信息以多样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起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增强审美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真正的走入文章深入,去体会作者情感的波澜,愉快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重视自身形象。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处处注重自身修养,从穿戴,到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都要做到模范,板书要书写规范,美观大方,朗读用语规范,带有感情,语言艺术运用充分,风趣幽默,以身示范。尤其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一定要加强,因为一个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势必影响学生观念的形成,教师一定要站在为学生负责的高度,塑造自身,带动群体,以真善美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第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熏陶,也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行良好的课外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涯很漫长也很短暂,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理论是实践结合,美学与文学结合,在文字的激扬当中,更加深刻的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进而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高等教育美育 篇4
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
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
和评价
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美术媒材: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
材和塑胶等。
感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美术创作: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表现: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透视: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
觉空间的变化规律,是重要的美术基础知识。
色调:这是指画面色彩的整体倾向性,比如说一幅画的色调偏蓝、偏红,或者偏暖、偏冷等
等。
构图:就是在平面上安排和处理对象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的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艺术整体,准确地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速写:指迅速描绘对象的临场习作。要求在短时间内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以精简、凝练的线条扼要地画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动势和神态。
中国画:用毛笔、国画颜料和墨在宣纸或帛上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
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
工笔画:一种以工整细致的笔法描绘对象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在广义上也指称用这种表现方
式创作的作品。
写意画:它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也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方式。
山水花鸟画:中国画中以自然风景、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画科。
人物画:中国画中以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画科。
雕塑: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出三维空间形象的造型艺术。
艺术设计:它是英语design的择名,是指在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设计。
电脑设计: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进行设计制图,主要用于建筑、机械、服装等设计和绘制。工艺美术: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一定欣赏价值的工艺品。书法:文字书写的艺术,又被称为“线条的艺术”。指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精研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体貌风格等。
小学美育教育价值论文 篇5
一、以美辅德
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美育与德育是互补的,从实质上看,德育是一种规范性的教育,它侧重与人的思想意识、良知等理性的层面;而美育则着重对人精神的激励、净化、升华,对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的培养十分重要。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活动,是作为个体知、情、意的中介而发挥其教化作用的。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美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修养至关重要。
二、以美益智
美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智力水平。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正确地实施美育,对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思维能力都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里结构,这样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成为一种智慧。
三、以美健体
学校美育能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壮,体型健美。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不仅应当健康,而且应当俊美,同时美与健康,与机体的和谐发育不可分。作为健身强体的手段,体育运动是我们教育方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在运动和愉悦中塑造健康、完美的人体。
人因为健美的体魄而自信、乐观。小学生的发展更是如此,例如美的姿势,不仅有助于学生内脏的和谐运动,而且有助于气血精神的舒顺调和,我国古人相传的“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的人体基本姿势的要求,正是看到了美的形式。
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教育 篇6
美育是学生最容易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渗透美育教育,能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熏陶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和谐高效。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美育教学?如何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数学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数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呢?这里我就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的语言美包括教师音质、语调、语速的标准性。教师和谐磁性的语音、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语速,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教师必须坚持用数学语言教学,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数学教学的语言不仅要有逻辑性与概括性,还应追求语言的节奏感、幽默感、新鲜感,以达到学生学数学的欲望。教学中语言要有新鲜感。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学中语言还要有优美感。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振奋豪迈、兴奋激动、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2、教师的教态美
教师的教态美包括: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性格习惯等。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态度和蔼可亲、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大方,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是无声的语言,美的教态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和蔼可亲的面容可以让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3、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容如果能把美渗透到板书中去,那么它就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领略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板书设计美包括:板书设计色彩美,板书设计形式美,板书设计变化美,板书设计内 容美。其中,板书设计色彩美更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红色笔作辅助线,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在数学课题学习中创造美
数学是最容易再创造的一种科学。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给学生自由自在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处于积极创造的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在活动中品尝数学美的甘甜,如:讲“勾股定理”一节,课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既推导出勾股定理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但勾股定理的计算并没有结束,为激发学生的创意,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实际状况,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一只蜘蛛从长方体(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30厘米、40厘米、50厘米)底面一顶点到达顶面对的顶点捕捉小虫,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行走路线。你认为哪种方案最近,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创造新天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也只有这种含有较深的意蕴、较高价值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创造美。
三、创造课堂教学思维数学之美。
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中学生 “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的进力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语文实践与美育教育 篇7
一、通过朗读使学生学会感受美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收集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几乎每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品中美的内涵,从而触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使其获得美的熏陶。例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美文,我们在教学时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那恢弘激荡的场面,然后范读一遍课文,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情感美。读“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用不同的语速、语调和语气,使学生在领略本文语言美的同时,逐步感受到那忘情的奔放,狂野的倾泻,以及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通过聆听使学生学会欣赏美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优秀作品,无处不闪烁着美的火花。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的丰富内涵,蕴涵着大量的形象美、语言美、道德美、文化美等因素。即使在同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美的因素往往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要提高审美情趣,就必须善于认识和欣赏这些美的因素。但有些美的因素表现得比较含蓄,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限制,通过自主学习,并不能够理解透彻。对于那些隐藏于表象以内的美,往往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欣赏,这就要求学生在认真的聆听中,掌握审美知识,提高欣赏水平。比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但要鉴赏其精妙却并不容易。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美学知识,不妨从绘画的角度进行品赏:首先,在构图方面,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再次,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这样的赏析,学生们既可领略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又可体会到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从而获得一种欣赏美的愉悦体会。
三、通过写作使学生学会创造美
“写”是语文活动中创造美的最基本最具体的形式。能把字写好,本身也是对美的一种创造;好到一定的水平,就是一种艺术了。中小学一般都开设写字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练练字,把美丽的方块字写好,敢于做书法家之梦。“写”在语文活动中非常重要,体现在做习题和写文章两方面。所做的那些习题中,有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属于对美的重温;有的是对能力的培养,包含对美的创造。例如,对课文中美词佳句的运用,篇章结构的仿写等。写得一篇好文章,本身就可能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例如,在一次《美丽的家乡》的作文中,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春天美、夏天美、秋天美、冬天美,清新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淌过家乡美丽的四季;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字里行间饱含激情,展示了家乡秀美的山水和淳朴的风情;还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过去美、现在美、未来美,时而素笔写意,时而工笔描绘,不仅展示了一幅幅家乡美丽的历史画卷,更畅想了家乡美好的明天,其丰富的想象力令人惊叹……能写得一篇好文章,就是一次创造美的实践过程,教师应及时恰当地给予鼓励,以保持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四、通过演说使学生学会传播美
“说”是传播美的重要方式。说话讲礼貌,本就属于语言美。汉语普通话节奏感强,能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便富有音乐美。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就非常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表达好了,才能把感受到的美传递给别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通过演说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时话题要集中,思路要清楚,语言要连贯,声音要响亮,尽量做到生动、准确、形象、幽默,追求高雅的情趣,摒弃伤害性的语言侵蚀。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朗读比赛、小话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锻炼其传递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以美的范式带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美的愿望和热情。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下边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媒介发现美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挂图、实物、幻灯、多媒体等媒介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发现美。如教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名篇《荷塘月色》时除了反复吟诵文中描写的文字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荷花的图片播放一些曲 调和谐的乐曲让学生发现荷塘月色的美。又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闭着眼听配乐朗读并要他们一边听一边想像春天艳丽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唤起他们对春天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带着一种美的感受进入课文意境。接着笔者将“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等五幅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问:春天美吗同学们纷纷回答:春天很美。接着问道:“什么最美”“花朵美绚丽盎然的小草给人一种活力美、力量美。”就这样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寻美的乐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社会美的核心是心灵美。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比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副素淡朦胧、清幽美妙的水墨画。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
三、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德育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要求。美育的目标与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义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充分说明了两者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四、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这篇课文时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
五、引导学生鉴赏美
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悟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輸一些分析、鉴赏美的常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外,我们不妨逐步引导学生多分析些中外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引导学生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于情,又可以褒之于真、善、美,贬之于假、恶、丑,将学生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天地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
发挥美育功能进行德育教育 篇9
——浅谈如何运用美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根本在育人,德育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我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周边6所小学,每年从外地转入学生250—300名。学生家长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不到家长总数的10%,家长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生源中50%是本地居民子女,另外50%是外来务工者子女。学生的家教较缺失,对学习的认识模糊,对前途概念不明确,学习较被动,抄袭作业的现象较严重,更严重的是在每个班完全不做作业的学生人数占到了全班总人数的10%。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引导,加之本地居民封建思想教严重,外来务工的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孩子。总体来看,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生源构成复杂,学生基础总体较差,学校的管理难度较大。长期以来,有不少学生存在德育上的逆反、智育上的厌学、学生的家教较缺失,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前途理想概念模糊,学习较被动,抄袭作业的现象较严重,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校办学效益提高不快,在一定情度上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作为德育工作第一线美术教师,如何在自己任教的学科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素质,是我多年来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
本上属于少年时期,开始步入青年时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我校在文化宣传开拓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我们以“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倡导以君子之风,育有德之才,在校园里走廊通道至每个围墙角落,我们都精心设计了艺术、文学、历史、科技等专题的宣传,让同学们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我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感悟到我国传统美德,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也从我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中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在美育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做:
(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欣赏李可染的《王维诗意图》、《崇山茂林源远流长图》等山水画,让学生领略其作品的崇高之美,博大之怀,深厚之实,肃穆之境,领略其画的线条粗犷,壮美,墨色的光华照人,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瑰奇壮丽。油画《南京大屠杀》,以刽子手、堆积如山的尸体、与啼哭着的小男孩的强烈对比,生动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烈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揭露日本右翼势力掩盖历史真相的不齿之实,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激发了学生献身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又如:王羲之“宛若惊龙,漂若浮云”的书法,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
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断臂维纳斯”是古希腊艺术家的杰作,但有的学生却戴着“黄”
色眼镜去审视她,这实际就是单纯地从作品中寻找感观刺激,满足于生理上产生的快感,而没有从精神上产生美感,堕入了低级趣味,这就脱离了艺术欣赏的本质。通过欣赏“维纳斯”这件作品,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女性丰腴典雅、端庄宁静之美,而且清除了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种种误区,确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在工艺美术欣赏,结合服装的艺术,使学生了解各种服装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着装才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与时下的非主流着装的美丑分辨,如何做到仪表美,展现当代青少年青春风采。或歌颂、或批判,达到了重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世界历史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艺道以人品为先,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其人的品格。人如其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开设艺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单纯欣赏名人的作品,更主要的通过美术作品,欣赏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做人的道理。众多的艺术家都是热爱自己的事业的,俄国画家列宾说:“我热爱美术甚于自己的生命”,李可染大师也对学生谆谆教导,成大事须有大志向,要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想境界。荷兰画家凡.高在阿尔的狂风与烈日中面对自然,用蓝和金黄的混合
与对比创造着神秘颤动的色调,终成一代名师。可见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成为一代英才。名家大师往往具有正直的人格。齐白石老人在抗战时期毅然辞去艺专学校的职务,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日军抄了老人的字,他毫不畏惧,寄愤怒于书画,在一幅《水墨螃蟹》上题诗“处处草泥乡,行到何处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辛辣讽刺了日本侵略者,体现了刚正不阿的人格。达到了内在人格和外在作品形象的交融统一。白石老人木匠出身,刻苦作画,晚年任中国美协主席,党和国家给他极高荣誉,但他毫不骄傲,自称自己为“鲁班门下”,不忘自己是个普通的木匠,谦谦君子之风昭露无遗,大师的人格魅力正体现如此。这些大师的崇高的理想、正直的人格及敬业的态度,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五)、以美育人,培养人生目标
人生最怕不没目标,没有追求,学生成绩差,对学习没兴趣的原因大多不是不会学,是在学习中感受不了学习乐趣,甚至把学习看作是人生中的一件苦差,看不到人生的美好,我在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美育,注重开展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培养他们的人生目标。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促进了班风、校风建设,也使一些后进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初三年级的一名姓郑的女同学平时不太守纪律,不爱学习,学习成比较绩差,经常迟到早早退,还喜欢闹闹事、打打架,家庭又疏于管教,是典型的“双差生”。在学校文化艺术节中,我发现她很喜欢绘画,且画也画得很有创意,还知道她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的梦想,我就以此作锲机,鼓励她在这个方面发展,跟她交朋友,谈怎才能把美术学好的心得,鼓励她在学好美术的同时还要把文化课学好才能真正发挥她的特长,将来才能顺利考上高中、大学,才能得以更进一步得到深造,以后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把她的绘画作品作一次专场展出,让她在同学中展示她特长,受到其他同学赞许,发掘她的闪光点,增强她自信心,让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让她辅导其他同学绘画,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学校领导和教师及时表扬了她,并鼓励她把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的表现转到纪
律和学习上来,近半年来,这名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行为表现上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自2006年开始,我校连续举办了文化艺术节,学生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去年三月,在我校举办的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共收集同学们的画作近千幅,表达了学生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我们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全校性的美与丑的大讨论,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学生们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道德修养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现在,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值周的学生会向你送去微笑和问候。你会看到楼前的花坛花团锦簇。学生车棚的自行车码放有序,楼两侧的壁报栏绚丽多彩。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学生爱好美术的特点,组织他们古元术馆,让他们亲眼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宙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陈洛加主编《美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育与语文教育(网友来稿) 篇10
简介:本文论述了美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重点阐明了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美育 语文教育
一、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定位及职能。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正式确定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针中“德、智、体”是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素质而言,“德、智、体”现已得到了逐渐补充与完善,被实际表达为“德、智、体、美、劳”。为了实现全面发展而采取的手段与内容对应的被称为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简称“五育”。
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正在成为最主要的最流行的教育手段,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时至今日,在教育实践中,还普遍存在“智育是中心,德育是重头,体美劳是搭头(搭头意为可有可无而无关紧要者)”的现象。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失误,有待纠正。在“五育”之中,德育是十分重要的,这无须多说;智育是一项基本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这也勿须多言。体育、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否就是“搭头”呢,笔者认为,它们不仅不是“搭头”,而且还应当是“重头”,其中的美育甚至是“中心”(它的地位与作用完全可以与智育并列)。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教育中,美育的职能又有哪些呢?笔者认为,美育在人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完善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还可以开拓人的思路,增长人的才干。因而美育具有下列职能:
1、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力。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的兴趣与爱好,养成对美的强烈感受能力。生活中处处无限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如果对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无法感知,那么人的生命与生活将会是非常可悲与可怕的。只有能够感受美的人,才会去鉴赏美、享受美、保护美、创造美,他的人生才会有乐趣,生命才会有意义。
2、培养人们对美的鉴赏力。培养正确鉴别美丑的能力,是美育的一项重要职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了“爱美”的心理动机,并不意味着能正确地鉴别美丑。世界丰富多彩,事物的表象又往往复杂多变,所以,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往往分不清真假善恶美丑,甚而以假为真,以恶为善,以丑为美,是分颠倒。这就要求我们的美育工作要把正确鉴赏美丑的能力作为工作的重心,使人们树立起健康有益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念,并进而追求真美。
3、培养人们对美的创造力和保护观念。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感受美和鉴赏美必然要去保护美和创造美。只有保护美和创造美,人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社会主义美育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成为能创造美的人,乐于保护美的人,这里所说的美,既包括艺术美,也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既指物质文明的美,也指精神文明的美。
二、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的关系。
如前所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离不开美育的。美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与德、智、体、劳等教育范畴紧密相联,息息相关。
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美育通过直观的美的形象感染人,熏陶人,培养人,可以很自然地把道德教育寓含于美育之中,表现手法又丰富多彩,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就让人们喜真厌假,求善去恶这一点而言,美育与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德育的说教手段相比于美育的形象手段而言,教育效果有所不足,所以,美育可以成为而且应当成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
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智育的目标是让人们明确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美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让人们知道世界的真假美丑,真才会美,假者为丑。“真”就是“是什么”的一种直接体现。因而,美育与智育也是有一致之处的。美育对“是什么”的表现方式直观而丰富,可以让人们在愉悦中轻松地获得知识,教育效果好于智育。当然,美育不可能替代智育,但它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3、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美育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与创造力等,无疑地会对体育训练的让人们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正确的健身护体的方法,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的目标的实现具有催化作用,能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素质。
4、美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促进作用。好的劳动技术教育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劳动技术教育不仅仅要有作为基础知识的传授的内容和手段,也应包含诸如劳动的意义、目的、态度、价值等等内容的教育,这就需要美育的参与了。因为,说到底,劳动的终极目的是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美好的生活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与美是密不可分的。劳动技术可以被理解为创造美的事物的技术,所以,美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对智、德、体、劳等其它教育范畴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美育与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方面在于:①传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的音、形、义,语言的组织与思想的表达,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手法等。②对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即教育人们正确的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等等,也就是常说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而实现这一目的工具正是一系列的文学形象。这两个基本方面都是美育与智育的结合(当然,还会其它诸如德育、体育、劳育等的内容参与其中,但它们不是主体)。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两个主要内容就是智育与美育。
语文教育中的智育内容,笔者在此不做过多的论述了。下面粗略地谈一下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内容:①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起源之初就具有一种内在的美--智慧的美与生活的美,如今的简化字体虽然不如汉字的创作之初那样强调象形,但仍然能从其流传演变中看出它们初始时的美来。汉语的音调使语音表达具有一种变化的节奏美。文艺手段诸如诗、词、骈文、戏曲、对联等等,也都是有其固有的音律美与节奏美。我们的语文教育,理所当然要把对这些美的感受力、鉴别力、应用力(创作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工作。②对人们施行“教化”的正是一个个文学形象,从对其赏析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自然之美(诸如漓江山水、青海湖、梅雨潭、海滨之夜、林海雪原……),社会之美(诸如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美、和谐安定的生活美、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发展美……)和人性之美(勇者如项羽、仁者如孟轲、义者如关羽、孝者如曾参、谦者如孔融、忠者如岳飞……)等。
综上所述,美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环节,是不能被忽视的,不可或缺的,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说是美与基础知识的结合体,对于每一篇课文(乃至于作文训练、口语训练等)都有必要把包含其中的美的教育内容展现出来,与学生共赏共鉴共议。
下面,谨以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材(语文版、下册)为例,来粗略分析一下每一篇课文所包含的美育内容:《背影》展现的是父子之间的亲情美,《永久的悔》展现的是母子之间的亲情美,《大堰河--我的保姆》展现的是女性的母性美和勤善美以及母子亲情之美和现代诗歌的韵律节奏美,《长城谣》展现的是长城的历史沧桑之美以及作者思乡怀国的情感美,《日出》展现的是旧社会对立阶层的矛盾和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这是以丑的形式展现的旧社会的真实之美),《钦差大臣》展现的是俄国上流社会的种种卑劣品性(这同样是一种丑的真实美,能给我们以巨大的教育意义),《为人民服务》展现的是先进思想的美,《我有一个梦想》展现的是作者仁慈博爱、坚持信念的人性美,《南京大屠杀》展现的是历史的真实之美(对丑的展现越彻底,人们对相应的美的理解就越深刻,对与这相应的美也就越珍爱),《寻找时传祥》展现的是主人公勤劳、朴实、善良、正直的人性美,《滑铁卢之战》展现的是历史的真实美和人物的性格的矛盾的真实美以及战争场景的宏大之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展现的人物的性格美以及智慧美,《细柳营》展现的是主人公正直、刚正、忠于职守的人性美,《祖逖北伐》展现的是人物爱国、勇毅、言行如一的人性之美,《公输》展现的是人物的人性美和智慧美,《桃花源记》展现的是古代的自然与社会之美以及作者的爱民向农的思想美,《岳阳楼记》展现的是山水景致的自然美和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美……
四、当前语文教育的不足及对策。
当前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还是有很多缺失。其缺失面表现在:①“分数决定论”仍然大有市场,教师、学生、家长都深受影响;②学生们的成绩上去了,思想素质却下跌了,甚至是成绩与思想品性相比于八九十年代都有所下降了。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固然与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冲击和不良现象的示范效应的影响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广大教师在教育行为中的某些错误做法有关系。
具体到语文教育上来,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重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育,即强调字、词、句、篇的讲练分析,一切围着考试转,却忽略了课堂内外的德育与美育。这当然就会形成“考分好,一切都好”的认识误区,养成学生们不讲道德,不讲文明,不讲诚信,不讲奉献,不讲理想,不分是非,不辩美丑的生活与学习态度。怎样改善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培养全民的健康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当然,这不是仅靠教师能在当前加以解决的,但我们也还是应当参与其中,不懈努力);另一方面要靠广大教师改变形象、自我完善、纠正缺失,不遗余力地开展德育与美育教育,尤其是要把美育提升到与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智育与美育齐抓共行。
五、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美育在语文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是对语文教育中的智育、德育等的强有力的辅助与支持。通过在语文教育中所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来滋润学生们的心灵,引导学生们去感受去体验并正确鉴别这无所不在的美,乃至掌握创作美的方法和手段,养成爱美护美之心,从而成为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是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职责。
作者邮箱: caiyang130@sohu.com
【美育教育内容】推荐阅读:
高中美育教育09-17
社区美育教育05-31
中学语文美育教育07-06
音乐课堂美育教育09-24
农村中学美育教育09-29
美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06-29
小学语文渗透美育教育05-30
素质教育与美育07-07
中学体育的美育教育08-31
美育教育的功能与途径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