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美育教育

2024-09-29

农村中学美育教育(精选7篇)

农村中学美育教育 篇1

美育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它可以为美育提供一个有效的工作平台, 而美育的渗透又反过来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深入钻研教材, 选取美点

美育对智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材中, 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 还是小说、戏剧、诗歌, 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等丰富的内容, 蕴涵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文化美、语言美等因素。因此, 教师就应对每一篇课文中美的因素进行细致入微的发掘、研究与选择。

二、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美感

美育不是理性说教, 而是情感熏陶, 受教育者在自我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精神升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选择美点之后可以设置与审美内容吻合的教学情景, 可通过语言渲染, 也可以借助插图、影碟等教具, 有条件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管怎样, 关键在于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经验, 进行联系和想象, 把自身的感受同作品的内容结合起来, 从而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白扬礼赞》一文, 作者由白杨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联想到北方的农民, 联想到北方英勇无畏的抗日军民, 联想到领导北方抗日的中国共产党等等。

三、引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朗读不同的课文, 普通话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舒缓紧凑等方面就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 使学生在口读、眼看、耳听中品尝其味道, 享受其趣, 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这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对课文的范读, 这两者都属于运用语言的艺术, 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和感染作用。教师要科学的把握好, 使指导和范读能给学生留下美的印象, 让学生正确地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理解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课文中找出作者在字词中所倾注的情感以及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蕴涵的丰富意义, 然后引导学生欣赏理解这些字词的深刻含义, 由词掘义, 由义入情, 以情感人, 情中见景, 景中见美, 获得美的享受。

总之,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 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 学生就会心驰神往, 兴趣盎然, 在提高美的品位、陶冶性情的同时, 也乐于读书, 进而有了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成为一个追随美、热爱美、享受美的新人。

农村中学美育教育 篇2

龙山县第一中学:向春红

所谓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要求教育者把应用美学的相关知识用到美术教育当中,从而来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气息。美育在美术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注重的不仅仅是模仿能力,更注重的是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提高学生的鉴赏、创造能力。美育通过一定的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技能,并且借助于各种美的规范开展对学生美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其深入了解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能培养学生追求美、热爱美的高尚情操。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贯彻美育的原则。

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美育没有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因为,美育尤其不能是整齐划

一、呆板凝滞的。所以,若要实施真正的美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脱离出来。

一、美育的重要性与特征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的明确了,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意义重大。为什么美育应该受到如此重视呢?这与美育的根本宗旨有关。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无疑这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从培养“备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规律,从而正确地施行学校美育。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王国维也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即情育”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二、怎样提高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落实美育的熏陶,就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1、教师重视美育功能,并且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

我认为,中小学实施美育必须尊重美育的特点和规律。第一、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生美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帮助学生感知对象的美。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再次,要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进入欣赏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因为许多教师还保持着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就是教育最好的成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教育理念已经落后过时了。现代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社会的发展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美育的作用,留出充足的授课时间,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第一感受是获得美感最重要的基础,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能对即将的欣赏对象有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心灵慰藉》的时候,就可以一边佛教音乐,一边让学生进行鉴赏。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佛教的深度,也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佛教的精神寄托与情感。

2.培养学生审美基本功

这个阶段要通过直接的教育材料让学生去发现美,是初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过程。这个阶段要通过大量的视听资料来让学生寻找其中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听资料让学生感受美术种类的要点、特征与创作手法,同时通过专业课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把握程度,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美育的关联。比如说,《父亲》这幅油画,通过良好的构图与刻画,深刻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勤劳的传统美德。通过研习作品,对这些思想感情与观点的把握,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产生深深的共鸣,提高学生的美术气息与审美。

3.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种多样,并且这些设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仅仅要给学生实际的美术作品,毕竟学校掌握的艺术作品有限,要通过高科技手段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艺术材料,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品鉴与赏析,开阔学生的眼界,接受艺术的熏陶,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可以通过幻灯片来欣赏《日出印象》,让学生感受绚丽色彩下的阳光美,以及活跃的生命力。阳光下的一切色彩都变得那么的美,阳光下的一切物体都变成了金黄色。同时太阳的色彩也在逐渐变化。

4.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要充分地重视教材,整合教材。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的整合,可以根据特定的地域情况,结合教材,寻找一些可以表达当地民俗特点的材料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再者就是给予充分的创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创作力。仅仅有品鉴能力还不够,要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自我创作,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只有会创作,才能够将审美掌握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最后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力,观察力与感受力是学生获取创作材料与灵感的重要的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运用美育的功能,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实施;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17-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一文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学基本原理》②一书中写道:“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每篇选入的作品都极具代表性,蕴含着非常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语言、意境的分析,让学生感知美,进而达到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让学生学会感知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往往是因为能够从中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特征,深入作品之中,理解它,就能够把握作品脉搏,了解作品的神韵。特别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意境,更是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限的崇高境界。

1、“意在象中”

在教学中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感染气氛,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有亲历其境之感。于漪老师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先用《闻一多传》那帧很有特色的封面诉诸学生的视觉来创设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一块大理石底座,上面一支熊熊燃烧的红烛,烛油沿着烛身不息地往下滴,于是,于漪老师动静地朗读《红烛》诗序,然后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他以红烛自喻,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在导入短短的几分钟,鲜明的图象、隽永的诗歌、简约的介绍、创设一种内蕴深刻的视觉效果,吸引学生步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2、“情景交融”

文学作品要表现主观情意,就不能脱离对“景”、“物”的描写。“情景名为二,而要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卷二)③。茅盾《白杨礼赞》就很有代表性。《白杨礼赞》是一幅深邃典雅、色彩浓厚的油画,作者赞美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热烈赞美了白杨树紧靠团结、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神美,由树而赞人,写得深沉、凝重。

3、“理在其中”

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只限于单纯的“赏心悦目”层次上的审美作用,而是往往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陆机说:“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文赋》)。语文老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化。《生命的意义》中,“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要把整个生命投入到最壮丽的事业中去,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这一名言激励着年青的一代又一代。语文老师要激励年青人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之努力奋斗。

二、发展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1、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在对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获得美感,主要是通过品读者运用联想,建立文学作品中形象之间的联系,建立作品中描写形象与生活中事物的联系。而想象比联想更进一层,是根据作品的形象化描述,通过大脑想象,构成作品形象,并透过作品的有限形象捕捉和领会更为深远的“象外之形”和“弦外之音”的心理机能。因此,语文鉴赏要激发联想和想象,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的快感。

比如学习《荷花淀》便可以凭借形象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构拟一幅北方水乡抗日根据地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那些生动的比喻、恰当的比拟、形象的描摹、精巧的构思中展开想象,还原甚至超越作者的艺术构思,使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物来。

2、培养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力

在文学鉴赏中,情感是鉴赏主体多种心理机能中最为活跃、最为紧要的一种,如果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活动,就很难进入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境界、深入地感受作家再现的生活、把握作家的思想脉搏,更无法领会作品的深义和领略作品的美。

三、发展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感知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去创造美,并逐步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让学生创造美,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把经过头脑思考过的内容,比较准确、流畅、生动地说出来,写下来。

比如有个同学的《落叶》习作,开头新颖,别具一格,正文描绘生动,但结尾草率。这个同学的写作水平在班上冒尖,为使她这篇习作更完美,我便补上一句:你还能想出其他结尾话语吗?画龙点睛的话语不是更完美吗?本子发下不久,她便另结一尾:“看到这片片落叶,我忽然想起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的,落叶一不眷恋高居树上的显赫地位,二不留恋美好的往日,而是无忧无怨地飘然降落到养育它的大地母亲的怀抱,无声无息地化作肥料滋养树根。我们的老师,不正是要这样不计名利得失、甘做园丁、愿为人梯、默默奉献吗?我赞美落叶,更赞美具有落叶精神的老师们!”感情真挚朴素美好,没有夸饰,不仅语言美,而且内容美,唯其真,才感人,才美!

参考文献:

[1] 李晓燕.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0:06.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4

一、体育美育在教学中的潜在作用

1、激发求知兴趣

凡是有兴趣于某事物, 人们总是会想办法去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 并对它产生愉快情绪的体验。因此, 兴趣是求知的重要动力, 没有兴趣, 人们是不可能积极主动学习的。中学体育教学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练习的兴趣。这种兴趣产生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艺术性、趣味性、惊奇性等的精神感受。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固然与他们的正确的练习目的和方法有关, 但是也与兴趣密不可分。而所学项目中的体育美因素, 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从而刺激和调动他们练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自己练习动作或比赛表现的欣赏, 可以促发对体育技能、技术学习的直接兴趣。在直接兴趣的引导下, 他们渴望提高与进步, 由此引发的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运用体育美的感染力, 以引起学生浓厚的练习兴趣、强烈的体验欲望。

2、启迪思想活动

体育的美, 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所产生的健康美。体育的特殊魅力, 主要从人体的健康美上表现出来。健康美, 是体育活动显现出的一种审美特征, 反映了体育增强体质的主要目的和社会需要获得的效果, 是真、善、美在体育中的高度统一。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不但能使观众感受到美, 而且由于对运动的感知也能形成美的自我体验, 通过愉快、满足、赞赏、舒畅等心理反应对身体运动形象进行充分肯定。一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操作是否合理, 除了有实际的标准外, 还有美学的标准。如艺术体操, 健美操等。学生对于体育美的追求, 启迪和推动了他们的体育运动思维活动, 使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身体的协调性交融促进, 使他们的身体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

(1) 深化理解体育技术动作要领

在体育技能、技术学习过程中, 体育美育作为一种诱因,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欣赏, 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中;可以通过直观地感知, 加深对体育技能、技术动作的感性认识, 能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 有利于对技能、技术本质原理的理解, 帮助形成理性认识。同时根据体育美的和谐性特征, 让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进行全面分析, 理解技术动作每个环节的内在联系, 从而形成技术动作的有序性和连续性, 使学生明确学习表现与预期目标的差距, 促进技能、技术的形成和完善提高。这些对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无疑有积极的意义。具体生动的体育美不但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 而且还能启迪学生思维深化的方向, 对加强所学项目的技术动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2) 陶冶思想情操

爱美是人的天性, 人之爱美, 在青少年时期尤为突出。因此, 审美教育必须抓住这个最佳时期。当然, 审美教育在形式上应是自由的、生动活泼的, 它不应带有法制教育那种强制性, 也无须带有道德教育那种约束性。事实上, 审美教育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开启心灵, 引起精神的升华。体育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 如果教师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以体育美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他们在享受体育美的愉悦中增长知识、受到教育, 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就能收到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二、如何加强体育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1、加强体育教师的体态美

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 体育教学蕴含着身教的内容, 体育教师是身教教育的直接贯彻者。体态语言是人的身势语或手势语, 它属于非语言信息, 是体育教育的“语言”因素。体态语言美是人的身体的动作姿势或姿态的一种美好表达, 它反映着人的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境界。包含于体育教师实行身教的体态语言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这些因素, 又对体育教师实行身教产生积极作用。因此, 提出对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美的要求对体育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体育教师体态语言所反映出的举止风度、仪表神情及艺术涵养等方面, 可以直接窥视其心理素质、文化品位、思想情操的高低与美丑。因此, 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美的实质, 从体态形象上看, 主要是指健康匀称的体魄、优美的姿态、高雅得体的举止、意韵洒脱的神情、大方的仪表以及敏捷、熟练、协调和优美的演示性操作等;从伦理内涵上看, 体态语言表达真与善, 即反映正面精神品质的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坚毅的性格、豁达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体育教师是双边活动的主导者, 学生对教师的各种行为及其活动表现, 有着探究、追随、模仿的心理, 尤其是教师的体态语言美, 更能引起学生心理、感情等方面的起伏与变化, 而且, 这种起伏与变化始终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姿一态, 潜藏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和审美意义。为人师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例如, 在冬季教学中, 教师不畏严寒、精神抖擞, 表现出自信、乐观、泰然自若的体态面貌、仍然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各种动作示范与演示, 由此不仅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体态印象, 而且, 又鼓舞了士气, 增强了学生的练习信心和勇气。如果身在其中的教师, 精神萎靡, 动作敷衍、马虎, 甚至瑟缩着身体将两手插于裤袋中, 这种体态印象留给学生的是怕冷, 是懦弱, 根本就无美可言。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要时刻注意体态语言所带来的好坏结果、美丑结果, 把美的体态语言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陶冶,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态语言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 激发学生对塑造优美体态语言的执着追求和力量。

2、加强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是师生间进行相互交流的工具。因此, 体育教师的语言, 除了与其他专业的教学语言有共性外, 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对体育教师来说, 言语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同时也带有倾向性。

体育运动是一项艰苦的运动, 体育课往往带有一定的冒险性, 要求学生们发挥自己的能力, 克服障碍, 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胆识的目的。譬如, 对于跳马和器械体操, 部分同学往往产生畏惧心理, 出现“混课”现象。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 体育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 理解其行为。然后用语言这个被视为最有力的、万能的刺激物, 使学生明确课堂任务。如果教师乐于采纳学生的观点, 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 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任务及具体要求上形成一致的理解, 消除其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体育教师语言还可以润滑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体育课堂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场所, 这里面也存在着人际关系问题。要运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越融洽, 课堂教学就越容易进行;师生间言语交流越频繁, 就越能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课堂教学就越有保证。相反, 若教师的行为不符合人际关系中交互的准则和规范, 就容易产生不协调的课堂气氛, 也难以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避免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动作技术信息灌输给学生, 要让学生养成交流思想、积极尝试的习惯,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则及时地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区别对待, 想方设法地启发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当众给予及时表扬, 这往往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极大的反响, 令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和感染, 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在每节课里学有所得, 体验成功和快乐, 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3、加强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

我们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审美活动, 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所谓审美鉴赏力, 即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审美鉴赏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 它是鉴赏者对审美对象和内涵的积极、全面的把握和领悟。审美鉴赏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鉴别与欣赏两个方面, 二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而在审美实践中两者又是同时进行的, 有鉴别才能欣赏, 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倾向、审美素质的不同, 学生们的审美鉴赏力也不同, 对同一美的现象或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评价。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曾深刻揭示出:“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神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道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学生在审美活动中, 会自觉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问题在于他们有的观点正确, 有的不正确;有的高尚, 有的低级。有些学生以洋为美, 以奇为美, 以奢为美, 甚至把一些格调低下的艺术作品、腐朽的生活方式、庸俗的思想作风当作时髦去追求, 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审美观点。体育教育是集人的美的动作、美的意识和美感于一体的教育, 它以人体和动作来表现自身的美, 并通过动作去塑造美, 创造美。通过教授者的示范与讲解, 人们去感受和欣赏美, 通过自身的练习去重新塑造美和创造美, 并在这一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经过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审美教育, 对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必将得到逐步的提高。为此, 我们通过体育教育大力提倡美育, 鼓励人们积极参加审美实践, 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在美的意境中区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美学教育, 寓美育于体育中, 美的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 还要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是丰富体育教学内涵,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美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因此, 作为21世纪的体育教师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修养尤其是美学修养, 以便更好地体现社会的良好精神面貌, 为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更快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美育教育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美育教育在体育教学起着积极作用。体育中的美育不仅有它自身独特的教育手段, 而且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体育美育的潜在作用及如何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中美育的功能。

关键词:体育教学,美育,功能,审美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美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2]田珊:《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美育素质》, 《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

[3]卢俊:《关于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探讨》,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0期。

[4]黄祁平:《加强大学生体育美育教育的思考》, 《体育文化导刊》, 2006年第2期。

[5]王金龙:《试论体育美育》, 《福建体育科技》, 2005年第24期。

农村中学美育教育 篇5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诗词;美育

一、中学诗词中体现的基本美育

(一)诗词的音乐美

由于诗词在形成时是用来吟唱的,所以与音乐的关系特别密切。它对偶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悦耳,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了音乐美。

(二)诗词中的画意美

诗人用语言来绘色绘形,美妙的“诗笔”可使“诗中有画”。我国古代诗人用自己的双手,使诗情画意融到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性的角度去描绘景物,使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绘画美。

(三)诗词中的意境美

意境属于我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原则。袁行霖先生认为:“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四)诗词中的哲理美

诗意主要属于感情的范畴。在情感中,诗就是哲理,哲理就是诗,所谓哲理,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道理。诗词中的哲理,真、善、美贯穿其间,引导学生把握诗词中的哲理,实质上就是感悟自然的美、社会的真、人性的善。

二、中学语文诗词的美育教育

(一)诗词的直观、形象性的美育教育

诗词诉诸感情,是借助语言材料塑造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学生。形象性与直观性是中学生心理的重要特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产生感受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增强对艺术形象的感受能力。教师应该提供、创造良好的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条件和环境。

(二)诗词的情感体验性的美育教育

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利用教材的情感性特征,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沟通彼此的情感体验。既使教学活动充满情感性,又使学生获得完美的诗词审美体验。

(三)诗词的美育教育的个体性

面对相同的古代诗词,读者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美的体验,在诗词的美育教育中我们要挖掘学生的潜力,承认学生的个体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独立的审美个体的身份进入审美的世界,以自己独特的心灵去感受诗词艺术作品中的另一个心灵世界,获得独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美感体验。

(四)诗词的美育教育的多样性

古代诗歌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靠纯听觉感受是不够的,还必须调动学生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并融合各种活动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领悟和理解。因此,诗词审美教学的协同融合性原则强调利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感官,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材料和活动方式,如听、说、读、写等语文学科内的各个要素,以及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绘画等联系起来,以拓宽学生的审美空间,创设美丽的古代诗歌意境,有效地提高诗词教学效益。

三、中学诗词中的“美”是读出来的

(一)有情味的朗读

朗读能使学生进人文本,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怡情怡性,陶醉在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愉悦中。如《敕勒歌》歌唱的是敕勒川苍茫、富饶、美好的风光。起句“敕勒川,阴山下”只是一般的点明地点,“天似窍庐,笼盖四野”才一语破的,凸现了雄浑、壮阔的草原风貌;接下来“天苍苍,野茫茫”却在这背景上透出几分荒凉和冷寂;而“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可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果真是“境界全出矣”!他们的脑子里幻化出完整的艺术境界。

(二)有韵味的赏读——诗词吟唱

音乐美可以说是古典诗词的胎记,如研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们可以领略到绘画艺术及语言巧妙构思之美。《江南》一类诗歌的反复咏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和谐的韵律美,鲜明的节奏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典故使中国文字锻炼美尽出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感官上获得愉悦,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情感和兴趣,让他们随着优美的旋律进入浩渺的想象空间,还可以方便学生记忆中华传统文学的精华,以及升化和美化他们对中国经典诗歌的学习,使诗词审美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三)诗画互动,诗词表演

诗词会将人带到古代美好的意境当中,与绘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诗画互动的审美教学正是以“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去想象这幅画,补白这幅画,让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闪烁想象创新的光彩。一个是赏画吟诗,让学生向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诗词。另一个则是围绕诗词进行配画,让学生在专用书画纸上进行创作,也可以在平时的考试卷上让学生配画,于是诗歌就变成了彩色,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了。为了激发学生欣赏诗词的兴趣,还可以将诗词改编成各种各样的情景剧,并搬上舞台表演,再配以音乐、画面、服装、道具等,通过舞蹈、歌咏、情节等形式表现诗词内容。

农村中学美育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育教育,教学

审美教育的简称是美育, 美育的含义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如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等, 让人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教育方式。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具体如下: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现状

(一) 教育未落到实处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多体现的还是应试教育, 没有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的还是语文考试的分数, 就谈不上加强美育教育了。

(二) 美育教育未受到重视

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加强了中学的教育经费投入, 强调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是在“美”这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 缺乏美育教育的教师资源

中学生在成长阶段正处于青春期时代, 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叛逆的思想。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可以进行美育教育的教师又为数不多, 给中学开展美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 美育教育缺乏方法

在中学进行美育教育是一个新课题, 这方面的教育方法不多, 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探讨, 这就给开展美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对策

在中学语文的课文中, 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小说和诗歌都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应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有效的途径将美育教育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一) 语文教学的导语中以自然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的审美热情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 诗歌是最不好讲授的一种文体, 它篇幅较短, 多是抒情, 只有课堂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完成诗歌的教学, 尤其是在导语中通过美育知识感染学生的审美热情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讲授《梅岭三章》时, 导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梅岭三章》导语中通过诗化的句子, 形式非常优美, 节奏非常鲜明, 声调慷慨激昂, 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充满正义的诗歌的意境中, 给文章的后续教学带来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和社会美

朗读课文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抑扬顿挫、声调起伏的朗读声调可以把课文朗读得像唱歌一样动听。课文朗读是对整篇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产生对课文的联想, 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 带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社会美。例如在讲授《岳阳楼记》时, 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初步感受课文传递的情感, 再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可以这样进行:第一段的朗读充满庄重的感情, 第二段激情高声地朗读, 第三段声调降低, 感情悲伤, 第四段高亢喜悦, 第五段充满豪迈和乐观的情怀。通过不同感情色彩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大文学家、政治家胸怀天下的情怀, 体现社会美。

(三)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 体会作者的写法, 理解形式美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结构、音韵、节奏、联想、映衬、象征等写法的恰当运用, 可以让文学作品变得有声有色, 体现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例如《紫藤萝瀑布》中, 通过运用对比的手法, 通过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联想到十年前衰败的花。通过花的对比体现了主题, 人和花是一样的, 都是起起落落, 各有不幸, 但是生命是无止境的。通过课文的形式美体现了动人的艺术美。例如课文《珍珠鸟》通过两条线索进行写作:第一是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 第二是“我”对珍珠鸟的关爱过程。通过这两条线索的写作, 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相互理解和相互宽容可以很好地建立信任的关系, 这样充分体现了形式美, 也让社会美得到了彰显, 让艺术美更加生动。

(四) 通过拓展课外活动渗透艺术美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建设开发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可以通过发散性的思维阅读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课堂, 走到语文实践的天地中去, 这个发散性的思维阅读形式可以通过拓展课外活动来实现。

拓展延伸的主要方式包括:主题性延伸阅读——感悟主体、升华情感、深化主题;相关性延伸阅读——写法迁移、拓展积累、续编故事、比较材料、生活实践等, 如《记承天寺夜游》里苏轼体现的旷达胸襟, 对后人影响巨大, 使许多身处逆境的人找到心理平衡, 平稳走出人生低谷。与之相反,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人民艺术家老舍, “文革”中因不堪侮辱投湖自尽, 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主题性延伸阅读, 教育了读者, 也展示了作品深刻的社会美。另外, 板书设计讲究简洁、对称的布局美、色彩美、形象美, 教师的语言美、形象美, 都能渗透美育。

三、小结

农村中学美育教育 篇7

一、善于发现———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1. 感受艺术文化之美

感受美的能力是指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从主体感官出发感受到艺术客观作品的直观形式美感。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特殊的物质形态呈现于现实中,需要教师借助审美能力对其进行解读, 并在教学、学习、训练、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美,把美传递给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更要从从艺术作品中品读出感情积累、感情流向和情感共鸣。

如: 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 《沙漠的英雄树———胡杨》的刚强不阿、遒劲坚韧之美,教师不仅要从美术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引导学生解读、剖析艺术的表现语言,更要从胡杨的特性、生长环境等让学生作深刻认识。在人们的印象里,沙漠往往是风沙漫天、荒原漫漫、不见草木的生命绝境。可是在我国西部沙漠边缘,人们却能看到这样的奇景: 一种高大乔木常常聚集成林,每到秋天,树上树下的金色叶子连成一片,金光闪闪,把沙漠变成一个梦幻般的金色童话世界。这就是胡杨,维吾尔族人叫它托克拉克,意为 “最美丽的树”。在沙漠的严酷环境中,胡杨作为唯一的成林树种,就像守护神一样守卫着沙漠外的绿洲,用它们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着风沙对绿洲的侵袭,用它们永生永世的孤寂注满了戈壁滩的宏阔与画意。所以人们又热情地赞美它是沙漠的英雄树,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只有胡杨能在这种地下水中盐离子浓度类似海洋的沙漠中生存下来的原因。通过以上介绍,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做作品的理解能力,引起对广袤沙漠、对英雄树更多美丽画面的更多想象,同时还增加了科普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美育过程。

2. 感受自然人文之美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热爱家乡,也是美术教育和美育的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古民居,游览层层叠叠的梯田,走访隐藏在深山中的村落等活动,将学生带入乡土美术的氛围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发现身边美的存在,而且引发和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参观教学、室外写生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清晰、综合、整体地认识家乡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思想,体验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真正感受 “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的深刻内涵和底蕴。

二、学会欣赏———深刻鉴赏美的能力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而对 “美术鉴赏”的学习,就是一种主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美术的一般类别,还可以加深美术作品多样性与艺术语言的理解。

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但是这些语言的表达运用手段又是灵活多变的。在西方绘画中是明暗、空间、透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随着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把握好后,当他们要对某作品进行更深入分析欣赏时,就会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等,这就在无形中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美术与其它科目有了一定的联系。就以罗贯中的 《父亲》这幅油画作品为例子,为什么它一经展出,就能够引起轰动,这就要我们知道,作者所生长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是怎样的,1964年罗贯中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四川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8年才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这段时间他经受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因而他在他大学学习期间创作了这幅作品,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四川山区劳动、生活的感受,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及巨幅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困的老农形象,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从而作品一经公开展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对于刚刚经过 “文革”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学生要想理解这幅作品,就要了解到作者所属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因而把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学科相互渗透和联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各方面对美术学科的重视,消除偏见。所以说对 “美术鉴赏”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 “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 “美术鉴赏” 的教育,开展好美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迈好关键一步。

三、勇于创造———真实表达美的能力

云和地处浙西南边远山区,这里没有美术馆,没有画展,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那些经典之作,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唯有立足当地广袤的自然空间,绿色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人文风情和木玩特色产业,让学生懂得去观察,去发现,去欣赏,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真实的情感尽情地去描绘,去创造,去表达。

1. 多方式描绘 “家乡美”

在学生充分了解云和家乡美景后,如何让学生用美术形式在笔下、在手中呈现呢? 笔者就通过让学生学习用绘画———线描、国画、水粉画、实用美术———雕塑、民间工艺———剪纸、综合材料 ———粘贴等多种艺术手法去表现,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下:

( 1) 用线条勾勒云和风景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景观特征,用各种线条的粗细、疏密、长短,勾勒云和的山山水水、层层叠叠的梯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 2) 用国画描绘云和山水

仙宫湖,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本身就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学生也就能用焦、浓、重、淡、 清的墨色简约、概括、生动地画出仙宫湖。此教学让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体验传统绘画———国画的淋漓笔墨和构图、取材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特点。

( 3) 用环保材质粘贴云和景观

利用植物叶子、蛋壳、麻绳、火柴等材料粘贴各自然景观。粘贴画是一种受材料制约,必须因材施艺的一种艺术样式。由于制作材料简易方便,又能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我以云和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在课堂中引入粘贴画。

2. 多形式拓展创意空间

充分利用当地木玩特色产业,多形式为学生搭建木玩创意产品创作平台,拓展创意空间,创作的系列木玩创意作品融入了创造者对美学的思考,极具欣赏性。

( 1) 组织 “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

“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创意长上翅膀”, “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中,学生用成百上千块积木拼搭而成的巍峨延伸的古城墙,高耸入云的摩天楼,气势恢宏的坦克阵,场景栩栩如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刷新了人们对木制玩具的既有认识。

( 2) 木玩产品设计研发

学校设立的木玩产品设计工作室,进行益智型木玩产品研发和积木玩具造型创意设计。为提高云和木玩的益智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工作室团体将木玩与旅游、幼教、动漫、娱乐等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开发了系列产品。例如,研发团队结合云和梯田的地理特点,研发了 “立体式梯田DIY组合” “十二级四季梯田” “立体式水滴状绚彩梯田”等木玩作品,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融入立体思维和全局概念,研发了 “新型立体式五子棋”,提高了趣味性,这款作品获得了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 3) 木制工艺品DIY制作

成立木制工艺品DIY制作工作室,师生在课余时间从企业搜集玩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如榉木块、木屑粉,加上五彩砂砾,一起设计 “接地气”和 “跨时代”创意作品。在师生们的妙笔生花下,创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DIY装饰画,既减少了木料浪费,又收获了美与创意。如创作的 《足球》 《田园风光》 《彩色木糠画》等系列作品在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3. 多途径参与创意服务

学校成立 “艺都设计组”,参加了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文化墙制作,以及主题摄影、运动会宣传牌制作项目; 与城建局开展美丽县城玩具元素的设计和展示活动,在云和江滨公园与县城建局共同设计并制作了 《巢- 城市》主题积木玩具造型雕塑群,形成旅游景观; 配合旅游局开展如 “鲁浙百名学子乐游云和”等玩具文化创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艺术创意服务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

总之,学校既要在教育教学中强化传统艺术经典教育,让经受过时间检验的艺术经典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一味求新逐异,也要把民族、民间、地域的艺术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 让美育就地取材。 “在学校美育工作中,应发扬 ‘大美育’观念, 把美育素材扩大开来,”真正培养具有综合高雅文化艺术素养的文明人、文化人。

参考文献

[1]段鹏.当代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略谈[J].中小学美术,2015,(3).

[2]杨立竹.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学研究,2014,(7).

[3]李建芳.美术生活化,生活美术化[J].中小学美术,2014(5).

上一篇:营造快乐氛围下一篇:甲状腺手术前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