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历史

2024-11-03

农村中学历史(精选12篇)

农村中学历史 篇1

农村的教育与城市的教育差距很大, 而农村的历史科教学在现实中更加薄弱。科目歧视, 教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 成绩低下, 这就是目前我国不少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这种现状长期下去,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也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甚至对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笔者从事农村历史教学十多年, 现就目前农村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问题

1. 观念落后

这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学校领导不重视历史科教学。历史科没有纳入中考科目之前被称为“副科”, 每周只安排一节课, 计算工作量时只算0.8节课, 外出教研活动根本与历史教师无关。现在, 历史科纳入中考科目, 但是领导观念没有根本的改变, 认为历史科是“小科”, 课时安排都放在下午。在中国现在的体制下, 如果领导不重视, 要想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二是教师自身观念存在问题。因为历史科不被重视, 不少教师被安排兼历史课, 意见都很大。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 随随便便上课, 总认为学校看不起他们, 安排上“小科”, 没有出息, 被其他教师小看。三是学生观念有待改变。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知道语文、数学的重要性, 在潜意识里就区分各学科的地位。尤其到了初中, 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历史教师的上课态度、考试等方面, 他们误认为历史科不重要, 不管历史教师怎样讲历史的重要性, 学生的观念也没有很大的改变。

2. 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师相当缺乏。笔者在两所初中工作过, 每个学校十几个班, 只有两个专业的历史教师。其他的都是兼职, 还有的教师所学的专业同历史学科毫不相干, 如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都说, 自己都不懂, 上课只能念课本。我们周边的学校几乎都是这样的现状。

3. 教学方式手段落后

由于农村教育整体水平落后, 教育设施、资源也相对缺乏, 所以, 平时上课能用的教学设施很少, 偶尔使用图片。笔者是历史专业教师, 平时能钻研, 教学方式手段并不单调。首先是教师要理清思路, 再配合一些图片, 并穿插一些故事, 联系社会现实或本土乡情的内容, 学生还是愿意学的。可是, 不是专业的教师上历史, 有的捧着课本念, 不用多少分钟, 一节课就上完了, 然后学生就睡觉。这种没有师生互动, 学生不用任何思考的教学模式, 长期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4. 学生普遍厌学

现实的情况是学校不够重视, 不狠抓历史科教学;教师教学方式手段单一, 枯燥无味, 随随便便, 根本没有能力上好历史课, 这样的教学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农村学生受地域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所学历史知识几乎源于课本, 很少阅读课外读物, 历史知识很缺乏, 上课时就感到吃力, 这一点不懂, 那一点不懂, 最后干脆上课睡觉。因此, 考试成绩也很差, 这就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学生更厌学。

二、解决对策

1. 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 如果观念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所以, 首先要求学校领导转变观念, 把历史科看做学校必不可少的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学科, 改变对历史科的评价方式。只有领导重视, 才能把事情办好, 下属是跟着指挥棒转的。领导观念转变了, 教师的观念也会跟着变, 学生的观念就会跟着老师变。人人重视了, 历史科的教学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 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时代在变, 知识内容也会变,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第一, 邀请名师或教研员到学校讲学, 从一定高度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第二, 有机会尽可能多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 学校不要节约那点经费, 要拓宽教师的视野, 学习别人的长处。第三, 加强校与校的联系。尤其多与强校联系沟通, 多派教师向他们学习或邀请他们的教师来上示范课, 然后共同探讨。第四, 加强校本研究。每个学期要求各位历史教师上一节示范课, 要求评课 (不能流于形式) ;专业教师帮扶非专业老师;尽可能开展集体备课, 每课内容都做好一个教案, 供教师参考。

3. 加强历史科教学的管理

管理要做好几点:一是学校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 尤其是绩效工资方案里面不能出现不利于历史科发展的内容。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按国家规定执行, 晚自修安排一节历史课, 课时安排更有科学性。三是加强对历史科教师的管理, 平时学校领导多听他们的课, 多检查他们的备课情况, 多向学生了解情况等。

总之,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我们每位农村历史教师坚持不懈, 勇于创新, 教师之间多交流, 共同提高农村历史教学水平。我们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 为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庞丹丹)

农村中学历史 篇2

作者:陈华东

工作单位:五峰仁和坪镇中心学校 通信地址: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仁和坪镇中心学校

邮编:443415 电话:1398 6783 613 Qq号:7476 58614 摘要:随着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利用数字化平台及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初中历史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以其科学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有效的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

关键词:数字化 作用分析 教学实践 反思 国家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下发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已经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五峰在教育数字化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各校加强了学校网络建设,加大了宽带接入量,各教室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各教师都安装注册了教学专业系统软件,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已经具备,因此,农村中学历史学科较其它学科相比,更具备数字化教学的初步条件。各校建成的“班班通”工程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实际已经标志着数字化教学的全面启动。本文就农村中学历史数字化教学作了初步探索,浅议农村中学历史数字化教学。

(一)、数字化概念

数字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 ,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进行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

(二)数字化教学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分析

一、中学历史学科运用数字化教学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再造历史景象。实验心理学家(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一个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他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数字化的资源让历史文本跃然屏幕,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的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另一个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这说明历史数字化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众多学科中,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过去性、丰富性、综合性。历史是不能进行试验、重演的,而数字化却可以将多种样式的历史资料用最为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综合起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把千百年前以至上万年前的中外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间距离。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各个感官去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

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完善课堂教学手段

五峰在2008年前,数字化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也相对较小,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教育均衡发展后,使得数字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逐渐增大。一者

完善了传统教学的手段,从单纯的知识灌输,以课本为导向转向了以数字化技术为平台和依靠。二者数字化教学中的数字资源的引进,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过程。

三、数字化课堂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成效。笔者对目前所任教的九年级3个班共123名同学做了一个关于使用数字化教室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反应的问卷调查,调查 结果显示,使用数字化历史教学的学生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以前,其中有73%的同学认为自己上课时的注意力程度提高很大,80%的同学认有为使用数字课堂后能很快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有将近90%的同学对课堂效果表示满意。五峰仁和坪中学历史教师陈华东在历史教学中一直采用数字化教学,近几年来的历史中考成绩在全县连续蝉联第一。这些都说明了历史的数字化教学业已取得优秀成效。

(三)在学校微机室如何进行历史的数字化教学。

一、在微机室运用信息设施设备进行数字化教学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学生按信息素养程度和成绩排位,最佳组合是“一带二”,也就是三人一组,中间的学生任组长辅助教师进行监督指导。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如此;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便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计算机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也是学生建构意认的对象。主要模式有:教师出示目标问题-----学生对照《长江全能学案》自学文本----找出困难问题并网上搜索-----筛选交流----小组检查。

如上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这一课,首先出示目标问题:

1、“纳粹”是什么意思?为什

么说它是“法西斯”势力?

2、希特勒怎样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这个政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3、意大利和日本怎样出现法西斯政权?也造成了哪些灾难?

4、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时间、重要人物、标志性事件有何不同?它们在建立背景和历史影响方面具有哪些共同之处?

5、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产生哪些影响 ?

然后学生对照《长江全能学案》自学文本完成上述问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是阅读、建构意义的过程,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阅读与理解。要求从整体上把握一章一节的主要内容,抓住纲要,掌握一章一节一目的关联,做到“胸有大局”。老师必须在之前出示本课中用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相关问题,学生阅读时才有目标,这就是教师的“导”。

对有问题的问题在网上搜索。上课之前历史教师需通过微机室的教学控制系统公布供学生选用的因特网址。http:///lishi(“历史天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subject/history(“中国基础教育网-历史” 中国基础教育网)等都是非常好的网站。待学生找出筛选后就可以进行全班交流了!

在学校微机室进行历史的数字化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时间安排。一般学生进行文本自学10分,网络搜索必须控制在20分以内,剩下的时间交流和总结。对于信息素养较差的学生需进行搜索指导。

二、另外还有主题搜索模式。

主题搜索是对主题或者主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百度搜索,通过筛选整理获取辅助学习资源信息的过程。15年历史中考说明中有一个专题是“初步认识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认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历史教材中对于此专题只提了联合国的诞生,在《战火频仍的中东地区》提到了一点作用。这一

专题对基础差的班级是有难度的,他们不会综合回答,用教师直接讲述效果又太差。这时用主题搜索就效果非常明显,学生找出资源,然后筛选整理就得出了答案,记忆效果非常好。

还有个专题是:通过搜集南极臭氧洞、气候变暖等材料,认识当今世界发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搜集世界和中国人口材料,认识人口膨胀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沉重压力,说出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学生围绕专题百度搜索“计算机作用”,结果如下:

学生学习,摘录完成后又输“生态问题”和“人口问题”进行学习。有一名学生搜“人口问题”还知道了《世界人口数量增长报告》中的内容:“目前人口增长特点呈现非常不均衡的局面。由于很多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缺乏女性医护工作者,所以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医护人员大量拥入,成为“国际打工妹”。每年大约9500万的“国际打工妹”来往于第三世界国家和发达国家,也给拐卖人口等国际犯罪提供了机会,每年有大量的妇女沦为现代社会的奴隶。”并非常高兴地和其他同学进行了分享,一起享受发现的的乐趣。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

通过数字化的教与学,师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到课程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加入,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探

索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深层次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如:结合自主学习课件学生提出个性化问题,质疑历史观点,借助QQ临时讨论组及时交流等,农村中学暂时受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情的限制还不能用。

(四)在普通教室如何进行历史的数字化教学。现在每间教室都装备有电子白板,2011年配备了明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全部在学校教室进行应用,效果非常好。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是基于新课程标准,整合正版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学工具软件、嵌入式教学资源、资源管理工具软件,及基于网络的后台管理软件平台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支持多级的用户管理、机构管理、资源管理、数字化教材管理,为学校构建智能、高效、开放、易用的教学应用平台,实现教育资源流通与共享。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要求的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快速打造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以教育信息化来推进教育改革。它电子教材版本齐全。有嵌入式教学资源,紧贴课标要求,支持个性化资源、校本资源、区域资源、中央电教馆资源嵌入数字化教材,实现教学资源到书到页,内容涵盖多元化优质资源,帮助教师轻松实现备课和授课。装载了备授课、学科工具。备授课工具帮助教师轻松实现个性化课件制作,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学科工具则覆盖、物理、化学等主流学科,提供全面实验工具及种类,为教师提供探究式教学工具。建立了资源管理平台。支持本地资源、区域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有效提升校本资源和区域资源使用率,促进校本资源和区域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均衡。拥有开放兼容软件平台支持各种电子白板、投影幕布、液晶一

体机等交互教学设备,提升教学设备使用率。兼容各种数字化资源格式、主流操作系统,同时对系统应用环境要求低,便于跨平台使用。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适用性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易学易用,符合教师教学应用习惯,满足信息化常态教学需求。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节省教师备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络和城域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帮助用户走出“数字孤岛”的困境。

(五)、历史数字化教学的反思

数字化课堂下历史教学环境下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服务于教学 理念的,是来贯彻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并不是因为使用了多媒体辅 助教学就可以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撇弃利用了数字化技术,进行的却是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扁平化”,教师和学生对于数字化资源的接触机会呈现平等化趋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已经逐渐在信息时代成为现实,对于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挑战。挑战的初始原因在于学生和老师的信息资源接触的平等。

总的来说,历史数字化教学中的学生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的模式而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而成为主动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而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无疑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大好机会,也是检验其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之一。

参考资料: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年07期 《对数字化时代下历史教学的思考》---刘影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 《中学历史数字化学习的几种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作者:卢新建

《历史数字化的特性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教育学刊--------------------------林斯坦.

《浅论历史数字化课堂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衡东五中-----------------------------单晋

《谈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廖昕辉 《读书文摘》 2015年04期《 高中历史数字化教学初探》---------------------严彬彬

《信息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北京历史教研室-周义保

《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的结题报告新区一中----------------杨洁 《被压迫者教育学》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 历史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87-01

前不久,我对我校三个年级的3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是否重视历史学习,为什么2.你对历史课感不感兴趣?为什么? 3.在历史教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你们的历史课老师是专业的吗?5假如你将来从事历史教学,你有何感想?调查结果显示,1.不重视占100%,理由是中考不考历史;2.难受占98%,2%的学生表示对历史感兴趣;3认为课堂气氛沉闷的占40%,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一上课就写出重难点让学生背;4.不喜欢的占95%,理由是有的老师上课不讲课,只是照本宣科,没趣味,课堂枯燥乏味;5.历史老师非专业的占80%,历史专业的占20%。这虽然是一个学校的状况,折射出的是大部分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观察,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现状可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社会、家庭、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不够重视,也不感兴趣。我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老师、家长、同学心目中都是好学生,是大有前途的。而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有些地区不考历史,有些地方有几年考有几年不考,抑或考也在总分中占的比例很小,因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学教学中被当成“副科”,老师怕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学生也就更不重视。

二、农村中学历史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历史专业任教的比重较小。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环境、交通等因素影响,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一些学科都是非专业老师所教(当然也不排除非专业老师教的出色的),加之学校、学生不重视,老师上课时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没有一点趣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历史知识匮乏,考试时笑话百出。

三、教学设施跟不上教学的需要和发展,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有限,教学资源配备不足(历史教学挂图、历史刊物、历史书籍、历史资料少的可怜),更谈不上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尽管这些年社会各界,政府各级部门都关注教育,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办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观。农村中学有了电脑,多媒体教室。但长期的习惯使得许多老师不常使用或不愿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偶尔使用也是应付检查或公开课而已。

四、教师的敬业态度不高,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历史课堂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优良的品格,发挥积极的德育功能。而农村地区的多数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讲授,忽视了方法的培养。教学中拿的是新教材,使用老方法教学,一节课从头至尾都是老师在讲,讲完之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题、质疑的机会,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

要想改变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我个人认为要“对症下药”,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社会要重视农村地区中学历史教学,普及历史知识,提高人们的素质。综观世界各国的历史,不论是悠久还是短暂,政治制度和国体如何,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该如何编写,该承载怎样的教育功能,其看法却惊人的一致。即中学历史教科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名族精神的培养。让他们通过历史的学习,认识本国、本民族乃至世界历史的大体进程,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几乎每一个现代国家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都无一例外的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从提高国民素质和历史知识的层面上讲,更应注重中学历史教学。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农村地区大多数学生进入社会,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是不完整的。譬如网上曝光的站在女红军塑像头顶照相的,多不和谐啊!而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长期以来一直不能释怀。一次在长途大巴车上,适逢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一个人竟然这样说:“日本人在南京杀那么多人也是被逼无奈,因为当时南京的老百姓无论老少男女在日本人背后开枪打日本人。”我当时就被雷晕了,这是多么无知可悲啊!可以想象一些人的历史知识贫乏到什么程度了,简直愚不可及。

二、将历史列入中考科目,并且增大历史在中考分值中的比重。长期以来,许多地方中考不考历史,或者考的比重很小,致使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历史课形同虚设。在调查中,甚至有学生提出中考不考历史,干脆去掉算了,初三学习任务紧张,别让它影响我的学习时间。列宁曾今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背叛”,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国梦,更要重视文明古国的历史,在过去的历史之上书写更大的辉煌!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多途径 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探讨,合作创新的高效课堂。古云:尊其师,重其教,信其道。作为教师,让学生尊重你信服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自身素质得过得去。没有扎实的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充其量只能算作知识的贩卖着。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靠自己的学习,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岗位培训和参观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最主要的一点是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正所谓教学相长。历史课堂教学要采取多途径教学,如挂图的运用、课堂历史剧的编排、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乡土历史文化遗痕的实地考察、还原历史背景下的学生探討等。这样既增长了知识,活跃了课堂,又教会了学生学习历史、感知历史的方法,自然而然实现了教改的目标。

章士钊曾说:“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可以为我们借鉴的很多。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也面临同样的抉择。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教育事业的明天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占宇《农村贫困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2]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4

历史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而且还担负着塑造现代公民的重要使命。然而, 目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甚至十分堪忧。如何有效地让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焕发活力, 是每一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1. 对历史教学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得到推行, 但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好坏及教师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尺, 分数依然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一些农村中学为追求升学率, 有意增加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时数, 很多教师则将历史课当做可有可无的“副课”, 随意挪用历史教学课时。如, 一些带语、数、外主干课程的教师因课时不够, 通常会占用历史教学课时, 历史课变成了“优惠券”、附属品。

2. 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

部分农村中学常常以进入高一级学校考试科目的考试成绩作为激励教师的依据, 奖惩政策只针对“主课”教师, 与历史等“副课”教师毫无关系。这严重挫伤了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一些历史教师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教学中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

3. 部分学校师资匮乏且教师素质低下。

在当前农村中学中, 有部分学校历史教师匮乏但又未及时配备, 历史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带。这些教师或因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或因精力不济等原因, 对于历史学科教学难以胜任。

4. 升学考试机制不完善。

历史学科被排斥在中考科目之外, 为了准备中考, 许多学校只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集中大量时间进行复习备考。每周仅有的两课时历史课被“临时”取消, 被用来讲ABC等。

5. 教学设备不足。

部分农村中学在历史教学设备上投入甚少, 有些学校不要说历史录像资料, 甚至连最起码的历史挂图都残缺不全, 更谈不上多媒体的运用了。

6. 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 一些不良观念影响着农村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不少农村学生家长见到孩子对历史学习稍感兴趣, 不是谆谆教诲, 而是厉声相向, 如此的环境, 怎能让历史教学有效开展呢?

二、对策

1. 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

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要从国家的前途、青少年的未来着想, 树立和强化素质教育观念, 依法治教, 规范办学行为,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教学课时的规定, 开足开全历史课, 不应以任何理由取消、挪用历史教学课时。要建立健全历史课程的上课、测评制度,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 要尊重历史教师的劳动, 关心、支持并指导历史教师的工作, 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2.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一不合理现象, 改变以往学校成为“应试教育”练兵场的错误做法, 才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在制定考评制度上, 学校要同等对待“主课”与“副课”教师, 应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3. 加强历史教师配备。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让科班出身的历史教师充实到教学的第一线。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 应充分认识到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要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切实改变照本宣科的不良教风。

4.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学校应以学生为纽带, 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陈旧观念, 鼓励他们关心子女的兴趣和特长, 注重子女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 加大对历史教学设备的投入。

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中学,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把购置历史教学设备的资金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之中, 为实施现代化历史教学提供切实的保障。历史教师应积极自制教具, 并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制作。

6.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考改革。

农村中学历史 篇5

2009年我有幸与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远赴山东学习观摩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回校后我们也参照山东模式开展了合作课堂。高效课堂和传统课堂明显不同的是:传统教育的特征是满堂灌、填鸭式,这种教育方式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及个性张扬,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上课睡觉现象多;而高效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解决疑难问题,能参与、体验、享受课堂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观摩和学习期间,我总感觉这种模式好像缺少了什么,回校试行一段时间后才深有体味:这种教学模式很少用到现代化教学手段,形式单一,都是通过导学案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和学的任务的,多媒体只是用来展示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历史课堂的趣味性降低了。在实施新课改一个学期后,学生对历史合作课堂的评价为:“合作课堂采用导学案的形式,课前花很多时间预习,课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分工到人,包干到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展示导学案上的内容,整节课成了习题解答展示课,这样的历史课有什么意思呢?”“历史的文字答案太多,单抄答案都花去我们很多时间,而且讲解的人声音太小,我们根本没能听清楚。”在充分调查学情后,我们历史组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采用各种形式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试行一段时间感觉效果不错。那么,在生源基础较薄弱的农村中学开展合作课堂时应如何增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现将我的一些做法和思考提出来和大家共同商榷。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标并不排斥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我发现不少学校实行合作课堂后很少用到现代化教学手段,即使用也主要是用来展示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展示的任务,这就使得一些很好的影视材料、原始材料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恰当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如我上《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就用多媒体把各个航海家开辟的航线在地图上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一下子就把各个航海家开辟的航路记下来了。

合作课堂中的小组的合作、讨论、展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体意识、协作意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历史的趣味性,但是要求学生每一节课都把他们的合作成果抄在黑板上,然后再进行讲解,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而且没有任务的学生会因为没有事情做而显得很无聊。如果利用投影仪把学生的合作成果展示出来,由学生来讲解,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三是学生能够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四是课堂的秩序能够保证。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有些学校预习、上课、练习都是围绕导学案来进行,有不少导学案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这就容易出现一些情况:由于导学案的问题多是一些简单化、填空式的问题,没有新意,学生没有思维的冲突和训练,更谈不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而就激不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趣味性自然也得到增强。

2004年我在参加优质课比赛时,上课内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设计的一道题目令我印象很深刻: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了一战的导火线,87年后的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使不少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来了,几年过去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爆发,你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几个学生自告奋勇上来回答,他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博得其他学生和评委老师的热烈鼓掌。事后有位评委老师对我说,你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倒不是你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学生表现得很好,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的确,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有很深的体会:很多学生比老师还要出色,只要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他们将会还老师更多的精彩。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三、引用与课堂相关的漫画,增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

漫画是作者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来表达情感与思想,用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尤其是历史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富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和课堂教学有关的历史漫画,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学校周殷范老师在上新课改的汇报课时就用到了历史漫画,他上的是《罗斯福新政》,用了以下几幅漫画:

“经济多米诺骨牌”

《经济多米诺骨牌》选自《环球》2008年第20期,是反映美国经济的一幅漫画,从这幅漫画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

《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是一幅人物神态对比鲜明的漫画,它形象刻画了胡佛、罗斯福二人的心境和神态。同样是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究竟“新”在何处?

这些漫画以夸张的手法很快就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些学生能较到位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周老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将漫画所包含信息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促进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与新知识、新问题的生成,深化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四、让历史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许多学生之所以对历史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觉得历史讲的都是过去的东西,有些历史离我们非常遥远,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如果在上课过程中能把社会热点同上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会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近,近得触手可及,就能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2008年5月20日广西A类人才历史科的探究课上南宁二中的罗晓聪老师上的《秦朝的统治》这一课,就用四川汶川地震来导入新课。那天刚好是全国人民向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悼念的第二天,在课题还没有打出来前,教师先展示了几张图片:有本班学生昨天悼念的图片,有广西乃至全国悼念的图片。接着打出美国一军官对中国抗震救灾的一段评价:“5.12地震后中国军队反应速度之快、集结速度之快、到达速度之快,战斗力之强令人胆战心惊。以前总弄不明白朝鲜战争为什么会失败,通过5.12地震,这个答案真是一清二白了。”教师问:“为什么四川地震如此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学生回答道:“因为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教师再问:“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于哪个朝代?”学生答道:“秦朝。”由学生的回答导入秦的统治,一下子把学生从“今”拉到“古”,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历史课堂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学好历史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

农村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篇6

1.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较差

长期以来,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40℅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往往兼任着思想品德科目。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知识,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感目标的培养。学生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没有幻灯、录相器材,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个别学校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要求

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包括师德素质、学科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我认为专业素质十分重要。历史学科专业素质是指对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历史的专业素质,历史老师必须具备中学历史教科书所需要的历史知识,能驾驭中学历史教材,同时还需具有比较广、较深的通史性知识和专题性和断代史、国别史的专业知识。二是了解历史学界最新究的成果,具备能参与历史学术问题讨论的基本能力;三是要具备与历史有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历史老师的专业素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

1.确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2.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5.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历史的渠道;

7.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三、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

(一)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开展好历史教学,完成课标要求的基本目标的前提。所以在新课程标背景下历史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 基础,教学中既要关注共性,又要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借助课堂搭建平台,对文本进行再开发,师生相互对话、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第三,评价观的改变,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代之以关注过程、侧重发展素质,增强能力的评价观。

(二) 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结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思想品德、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等。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基层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国培计划给了我们提高的平台。。

(三) 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

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学习策略的教学,在丰富自己的陈述性知识及程序的同时,还要研究策略性知识,探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从而为学生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

(四) 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堅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五)同伴互助,共同实际研究和提高

一方面,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分小组或结对进行教研和学习,进行共同实践研究和提高。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请他们给历史老师们开讲座,上示范课,指导评点年轻教师,提高全体老师的专业素养。

历史新课程改革激励鼓舞着历史教师,只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农村中学历史微型课程大有可为 篇7

一、困惑中的思考

我校自2009年9月开始实施新课标教学以来, 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我积极参与, 并根据学校处于草原地区, 草原文化需要得到传承和弘扬这一现实, 确定了以草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 用了近两年时间, 完成论文《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期间, 我在2012届学生中进行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教学尝试: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奇妙的草原文物》、《鹿皮图的秘密》、《嘎达梅林》等, 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写读后感, 使学生了解草原文化、草原英雄, 培养他们热爱草原, 尊重、热爱草原文化的情怀;参观乌力格尔博物馆, 了解草原文化的保护、传承等。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普遍感觉收获很大, 我对开设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便很有信心, 于是在学校的“课程超市”推出了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授课对象是2013届的学生。但学生选课的结果却在我的意料之外:由于选课人数没有达到开课所需的数量, 因而课没有开出。这样的结果令我很失落, 同时也促使我进行反思。

通过与2012届的教学情况对照我发现, 同样的主题如果呈现方式不同效果就明显不同:2012届的学生是通过一系列直观生动的画面和人物形象感受草原文化, 2013届的学生接触到的是抽象的草原文化的题目, 没有清晰、明确的、可感知的印象。2012届学生感觉收获很大, 2013届学生选课人数却很少。

二、兴趣对接

在分析自己开设校本课程得与失的过程中, 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 兴趣问题是校本课程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校本课程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兴趣对接。

所谓兴趣对接是指教师兴趣与学生兴趣有交点或交集, 师生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不仅关注相同的问题, 而且喜欢同样的问题呈现方式。可见校本课程问题的关键是相同兴趣的问题, 从这样的视角看课程, 国家课程 (全国) 、校本课程 (全校) 、微型课程 (全班) 兴趣对接的难度依次降低, 因为范围越小找到共同兴趣的难度就越小。微型课程的优势显而易见。

作为教师, 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当中, 走进学生的世界,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而且教师要自己培养广泛的兴趣, 并对学生兴趣进行正面引导, 这样容易实现与学生的兴趣对接。开发微型课程, 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 也使教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反思后再尝试

有了以上认识之后, 我把能否实现兴趣对接作为微型课程的选题标准。根据这一标准, 我选定“品读名家诗词, 评说风流人物”作为2013年微型课程的课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其中于世界之林独树一帜的当数诗词歌赋了, 无论是律诗还是词阕, 均有着无穷的魅力。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平平仄仄中使人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 这也是中国文字所特有的。古典诗词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 特别是咏史诗。著名学者陈寅恪更提倡“以诗证史”, 通过阅读咏史诗可以帮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认识历史。

诗词的特点使以诗词传史的方式成为师生兴趣的交汇点, 容易实现兴趣对接。而且这种方式体现“文以载史, 史以文传”, 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诗词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而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豪感。

在历史教学内容上, 可以结合名人诗词了解、认识历史名人:用李白的《古诗五十九首 (其三) 》和许浑的《途经秦始皇墓》解读秦始皇, 用王珪的《咏汉高祖》和胡曾的《沛宫》解读刘邦, 用杨亿的《汉武》和罗邺的《望仙台》解读汉武帝, 用王安石和秦观的《司马迁》解读司马迁等。无论诗词作者还是评价的人物都是非常著名的。

选课和上课的结果都证明, 我们对微型课程的认识是正确的。

四、前景展望

经过不懈的探索, 我终于找到开发微型课程的正确途径。对于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我准备重新调整实施策略:整体构想, 分步实施。即在草原文化主题下分设一些子课题, 每一个子课题单独开课, 各个子课题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无论如何要注意兴趣对接的问题,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农村中学历史 篇8

(一) 初中历史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课程已经实施了10年,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都在不断地更新着教学观念。在这些新观念的指引下, 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教学, 研究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成为势在必行之事。

(二) 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提出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它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 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高效课堂是作为教学理念提出来的, 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这就给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使大家努力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适合教师自身情况的新的路子, 而情景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三) 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

中学历史课程是培育人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 历史知识的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做到史论结合。因此, 我们应创设适当的情景, 把理论寓于史料之中, 从史料的论述和分析之中看出理论, 使史料和观点统一。

二、情景的设置方式

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很多, 包括运用音乐、图片、模型、表演、影视作品、进行比较、设置悬念等方法。而作为农村中学, 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怎样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创设出有效的情景呢?下面就具体介绍几种简便又实用的创设情境的方式。

(一) 有效地创设音乐情景

音乐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教师常把音乐带到历史课堂, 利用音乐独特的魅力, 作用于学生的听觉, 让视听结合, 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作用。将历史融于音乐之中, 不仅给学生美得享受, 愉悦震撼心灵, 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

(二) 有效地创设表演情景

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 他们活泼好动, 参与意识极强。抓住学生这一性格特点, 并充分利用, 是提高课堂效率, 活跃课堂的有效途径。在历史课堂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 效果很好。学生在表演之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熟悉课本内容, 了解基础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例如, 在讲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 让三个同学分别表演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通过他们在会上激烈的争吵, 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也明白了巴黎和会的实质。

(三) 有效地创设比较情境

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有鉴别才能够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比较有两种, 一种是纵向比较, 一种是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 是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例如, 将甲午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行比较,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对日本的战争, 却一负一胜。通过这样的思维锻炼,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横向比较就是把同一时期同一时间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例如, 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 就可以启发学生将同一时期的俄国改革进行比较。分析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比较情境,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四) 有效地创设悬念情境

思维从疑问开始, 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创设悬念情境恰当质疑, 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悬念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 通过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 讲《鸦片战争》时, 在开始设置疑问, “你们知道什么是鸦片吗?”学生会说是一种毒品, 接着提问, “那你们知道历史上由这种毒品所引发的一场战争吗?”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新课的探究欲望。创设情境也可以放在一节课的进行过程中,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 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既可以由教师提给学生, 也可以由学生提给教师, 或学生提给学生。疑问也可以在课的结尾, 这样主要是为下节课做准备。例如, 在讲完一战时教师可以这样质疑:“帝国主义国家在战场上的角逐结束了, 而他们在谈判桌上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他们是如何在谈判桌上争夺的呢?”这样就为下节课讲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有好奇心的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作出预习。

三、情景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 推动教师不断地学习以及教师专业的发展

在新课改的指引之下, 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会主动学习和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比如, 以全体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个性化教育、提倡探究性学习等。从而丰富教师的思想, 促进教师更快地发展, 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

(二) 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情景教学下,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讲授教材, 而是变成了教材的开发者、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的引领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简单地罗列教材, 而是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在学习中感悟学习的乐趣, 体会成功的含义。

(三) 拓展学生的视野, 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因为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了科学地解读, 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构建, 使之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通过不同情景的设置, 拓展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 加深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 进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符合教学过程的自然生成规律。因此, 教师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使历史课堂更加高效。

【责编齐秋爽】

摘要:历史课堂中的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原理, 通过音乐、故事、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历史知识。

农村中学历史 篇9

如何才能使历史“走近”学生, 我认为在教法设计上就应激发学生热情, 充分调动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让课堂充满活力, 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 在情境再现中走近历史、了解历史、懂得历史。

一、投入角色, 活动体验中走近历史

在上《甲午中日战争》这课时, 课堂上就可把中日谈判时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展示给学生, 由学生分组表演。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亲身模拟、表演, 在表演中感悟历史人物的所想所思,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又提高对事件的认识深度、水平, 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后, 如何体现农民的积极性”这一内容时, 学生用小品的方式, 表现农民在改革前的懒散和惰性, 以及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积极性, 小品可以非常形象地再现当年的情景。学生真情投入的表演, 既是寻找历史知识的过程, 又是以史育人、以情感人的过程。

二、巧用多媒体, 在情境再现中走近历史

历史所记载的事件和人物都是发生在过去, 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 有些遥远。而且历史教材因为种种原因, 对一些事件和人物无法做到详细全面的叙述, 学生学习起来更是感到枯燥。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就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将抽象的叙述变得形象生动, 将单一、静止的文字叙述变为活泼的影像。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 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在讲《烽烟再起》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 给学生放映一段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让学生在硝烟中感受国耻, 从而奋发向上。对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 能把丰富的历史情境再现于学生面前, 能吸引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使学生受到感染,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主题鲜明, 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创设情境, 不仅使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直观的体现, 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展示实物图片, 在情趣盎然中走近历史

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 这可以说是历史远离学生, 让学生不易感兴趣不易理解的一大原因。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具, 能创设相关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走进历史, 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往往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讲《人们生活的变化》这节时, 通过展示粮票、布票、肉票等等实物, 学生情趣盎然, 充满好奇, 非常形象具体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四、抓时政、用身边的材料让学生走近历史

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往往对于与自己生活或者学习有密切关联的事情感兴趣。所以, 我在上课时, 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连起来, 让学生走近现实, 感知历史, 认识历史。例如, 在讲佛教的传入时, 由梅州灵光寺的传奇、五指石的石林风光等导入, 学生一开始就饶有兴趣, 身边的现实素材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其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江南的开发》这节教学内容, 我很好地结合本县客家始祖程旻的相关材料, 从客家人的由来、发展、兴盛讲起, 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认识到南迁的背景、艰辛、不凡意义等历史知识。又如, 在教学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之后, 我有意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仁政, 列举出免交公粮、义务教育免费等等农村已享受到的实惠, 从而拓宽了学生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紧抓时政, 结合时事资源和现实大量材料, 例如, 伊拉克战争、朝鲜核问题、北京奥运会等热点时事资源, 既可以引发学生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从现实中更亲切, 更深刻地感知历史。通过举时事例子,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国力要靠人才, 21世纪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自我需要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历史离我们并不“远”, 历史课可以走近学生, 只要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习热情, 运用多媒体和图片、实物、时事资源等, 可以让学生“贴近”感受历史, 从而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摘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激发学习热情。运用多媒体和图片、实物、时事资源, 可以让学生“贴近”历史, 使他们对“遥远”的历史感到很“近”, 从而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关键词:激发热情,主动参与,情景再现,走近历史

参考文献

[1].任世江, 《历史教学》, 2005

[2].王文素, 《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2].朱汉国、王斯德, 《历史新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刘宗绪, 《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农村中学历史 篇10

一、农村中学历史课开展探究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

新课标的实施,三维目标成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但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的教育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学校既想进行课堂改革,又担心影响升学成绩,探究性课堂教学又处在实验阶段,因此学校和教师对于课改心理上是比较矛盾的,不改不行,改革又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探究性课堂教学流于表象。

2.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身处农村,教师所获得的信息相对较少,外出交流不多,原有知识储备老化。教育理念滞后,缺乏进取心和创新观念,以“耗时低效”来管理学生,对于课堂生成问题、有争议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缺乏民主气氛,所提问题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囿于陈说,不敢打破旧有的思维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基础薄弱

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面窄、阅读量较小,对于文本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成为他们探究的障碍。教师进行拓展的时候非常困难,同时学生无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又无办法上网,更别说探究了。

4. 家长认识偏差

家长对孩子跳出农门的期望是非常强烈的,但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读课外书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都能自学了还要老师干什么?错误认识不一而足。

二、农村中学历史课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应对策略

1. 更新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作风民主,师生平等对话,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参与者,学习的引导者,探究问题的指导者,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师生见解兼容的总结者,课堂氛围要相对宽松自由,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有自己读书、自己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开放、民主、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对探究试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地选学感兴趣的、爱好的内容,去拓展想象力,去张扬个性、显示自我、表现自我、创出新的自我。要尊重学生在情境中的多样选择。置身情境一般都会面临某种冲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多样选择,重在使学生明确自己做出选择的知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分析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权衡利弊,不断地以问题情境冲击原有的价值观。要抓住真实情境,就需要教师具有敏感性,抓住生成具体问题情境的机会。及时抓住学生的问题来开展情景设置,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现有的问题。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更新加快,所以教师要不断充电强化自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管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一辈子学习,才能过好一辈子。教师要强化学习“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毕业、只有毕生”的意识,自觉把学习贯穿生命全过程,作为生活常态来坚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2.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具有敢于创新精神的宝贵的心理品质,具有独立性、开拓性、抗压性的特征。学习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创新,更新知识需要创新,运用知识更需要创新。教师要树立开放、创新的意识,注重改造思维系统,善于在消化吸收既有知识、前人成果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有切实依据的新观点、新认识,形成改进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要确立学习力就是战斗力的理念。随着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和使命任务的拓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我们不懂、不会、不适应的东西越来越多。不加强学习,不善于学习,就会在社会变革中丧失核心竞争力。

3.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知识储备和对外交流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学素养的提升。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设置探究问题时应注重所设置的问题的启发性、趣味性,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兴趣,同时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性、拓展性和连续性。注意课前、课中引导探究和课后延迟评价。对于课堂生成问题、有争议性问题不应该回避,既可以当堂评价,也可以延迟评价。重点、难点以启发性问题的方式布置下去,放手也是一种美丽。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不仅关系着本人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败和全民族素质的优劣。人民教师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根本力量,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方针能否贯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直接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 学生应该夯实基础,解放思想、大胆开拓

课堂探究没有知识的储备是不行的,学生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是“勤”。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没有不勤奋的,教师可举例进行励志教育。

第二是“谨”。就是要严谨,要具有怀疑精神。

第三是“好”。既是兴趣,也是习惯,鼓励学生博闻强记。

第四是“稳”。就是努力锻炼抗干扰的能力,使自己能够保持稳中进取的昂扬状态。

农村中学历史微型课程大有可为 篇11

一、困惑中的思考

我校自2009年9月开始实施新课标教学以来,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我积极参与,并根据学校处于草原地区,草原文化需要得到传承和弘扬这一现实,确定了以草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用了近两年时间,完成论文《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期间,我在2012届学生中进行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教学尝试: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奇妙的草原文物》、《鹿皮图的秘密》、《嘎达梅林》等,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写读后感,使学生了解草原文化、草原英雄,培养他们热爱草原,尊重、热爱草原文化的情怀;参观乌力格尔博物馆,了解草原文化的保护、传承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收获很大,我对开设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便很有信心,于是在学校的“课程超市”推出了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授课对象是2013届的学生。但学生选课的结果却在我的意料之外:由于选课人数没有达到开课所需的数量,因而课没有开出。这样的结果令我很失落,同时也促使我进行反思。

通过与2012届的教学情况对照我发现,同样的主题如果呈现方式不同效果就明显不同:2012届的学生是通过一系列直观生动的画面和人物形象感受草原文化,2013届的学生接触到的是抽象的草原文化的题目,没有清晰、明确的、可感知的印象。2012届学生感觉收获很大,2013届学生选课人数却很少。

二、兴趣对接

在分析自己开设校本课程得与失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兴趣问题是校本课程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校本课程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兴趣对接。

所谓兴趣对接是指教师兴趣与学生兴趣有交点或交集,师生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关注相同的问题,而且喜欢同样的问题呈现方式。可见校本课程问题的关键是相同兴趣的问题,从这样的视角看课程,国家课程(全国)、校本课程(全校)、微型课程(全班)兴趣对接的难度依次降低,因为范围越小找到共同兴趣的难度就越小。微型课程的优势显而易见。

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当中,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而且教师要自己培养广泛的兴趣,并对学生兴趣进行正面引导,这样容易实现与学生的兴趣对接。开发微型课程,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使教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反思后再尝试

有了以上认识之后,我把能否实现兴趣对接作为微型课程的选题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我选定“品读名家诗词,评说风流人物”作为2013年微型课程的课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于世界之林独树一帜的当数诗词歌赋了,无论是律诗还是词阕,均有着无穷的魅力。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平平仄仄中使人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这也是中国文字所特有的。古典诗词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特别是咏史诗。著名学者陈寅恪更提倡“以诗证史”,通过阅读咏史诗可以帮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认识历史。

诗词的特点使以诗词传史的方式成为师生兴趣的交汇点,容易实现兴趣对接。而且这种方式体现“文以载史,史以文传”,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诗词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豪感。

在历史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名人诗词了解、认识历史名人:用李白的《古诗五十九首(其三)》和许浑的《途经秦始皇墓》解读秦始皇,用王珪的《咏汉高祖》和胡曾的《沛宫》解读刘邦,用杨亿的《汉武》和罗邺的《望仙台》解读汉武帝,用王安石和秦观的《司马迁》解读司马迁等。无论诗词作者还是评价的人物都是非常著名的。

选课和上课的结果都证明,我们对微型课程的认识是正确的。

四、前景展望

经过不懈的探索,我终于找到开发微型课程的正确途径。对于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我准备重新调整实施策略:整体构想,分步实施。即在草原文化主题下分设一些子课题,每一个子课题单独开课,各个子课题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无论如何要注意兴趣对接的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此外,还可以选择其他热点问题,如航空母舰发展史(世界、中国)、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发展史等。还准备开设历史智慧主题的相关专题。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开设微型课程的思路更加开阔,选题范围越来越大,形式趋向多样化。

农村中学历史 篇12

由于农村中学同学们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面对这种参差不齐的生源状况,平和育才中学倡导特色办学,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决定在2014级新生中开展为期两年的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分层教学”思想,最早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通过对各种层次的学生不同学习速度的掌控,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潜能并用之于学习,摒弃对学习的恐惧感,努力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针对学生个性,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分层教学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恰当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其实际情况的最佳要求,使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可望又可及的尺度上,使每个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并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对农村中学历史分层教学策略实验的研究,可以纠正教师与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作出评价,提升各类学生学习的效能,能真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农村中学分层次教学的内容

1. 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的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层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2. 对教学内容分层。

要提高教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对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的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高档题,使知识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

三、农村中学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

根据2014级学生入学成绩、入学摸底考试成绩,结合历史单科成绩,将这370名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的八个班,一、二班为A层;三、五、七为B层;四、六、八为C层。A层为优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分班因材施教。主要分层项目有:教学目标分层、课堂讲授内容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分层、评价分层等。针对A层,主要是“吃得饱”,“消化好”,充分发挥基础优势和智力优势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个性才能为主;对于B层,则按现行教学大纲,执行规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内容上要求立足基础,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至于C层则以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采取“慢进度、多重复、重三基、常反馈”的办法,保证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四、农村中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成果

通过近两年来的实验,各层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效率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由于同一层次学生的起点一致,基础相当,因而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具体体现在:

A层学生吃得饱,这些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不断增大阅读量,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

B层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弱项,通过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查缺补漏,因而不断缩小了与A层学生的差距,成绩不断提高。

C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有了很大改善,大大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在期末考试与中考考试中,该年段的历史成绩均远超同类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表扬。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理念。

摘要: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纠正教师与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真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创新试验区下一篇:移植流程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