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美育教育

2024-12-11

儿童绘画美育教育(精选7篇)

儿童绘画美育教育 篇1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中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审美能力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而绘画艺术在现代美育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具有十分明显的美育功能。在绘画艺术教学过程中。了解其所具备的美育功能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可为在绘画艺术教学中实行美育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一、审美意识及美育含义分析

1. 审美意识

对于审美意识而言,其所包括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审美观念以及审美理想与审美心理等方面。审美意识具体表现方面就是人们对艺术美及现实美感受、欣赏以及评论。美学理论实质上就是审美意识理论化及系统化,对于美学而言而言,其研究对象为客观世界中美的本质,对于客观世界中美人们的把握,也就是审美意识。美学和艺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美学理论中艺术集中体现审美意识的物质化形态。对于中国美学而言,其特点是以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为来源的,其所侧重内容为情与理、美与善以及直觉与认知、人与自身之间和谐统一。

2. 美育含义分析

所谓美育也叫做美感教育,或者叫做审美教育,具体而言,其就是利用审美形象所具备感染作用对人们知、行及情等相关实践能力进行塑造的一种教育方式。美育目的就是是人们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其具有感染性、趣味性及多样性特点。对于美育而言,其含义以及任务和美学基本问题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美学研究方面,其必然体现就是对美育相关问题进一步进行探索。就当前研究情况而言,在界定美育方面存在很多说话,有些称之为审美教育,有些称之为艺术教育,有些称之为情感教育,还有些称之为美感教育,对于这些不同说话而言,其均在不同方面对美育性质、特征以及功能进行概括,均有一定合理性存在。美育作为专业学科是在近代才开始出现的,相比于美学而言,其仍需进一步进行规范及发展。在当前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艺术美教育过程中,美育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学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绘画美育功能分析

1. 绘画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对绘画艺术作品而言,其中很多在思想及道德方面均能够对人们起到一定教育作用,对于审美教育而言,其是以培养完整人才为最终目标的,通过实行审美教育使人们具有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使人们高尚情操得到陶冶,并且能够对蓬勃精神面貌进行培养,对智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可不断接受外界各种美感熏陶,包括现实美、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等方面,可对人生观及世界观进行科学培养,使个人品格以及审美能力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2. 审美艺术具有审美认识作用

大部分绘画艺术作品均凝聚历史发展过程中瞬间,属于一种高度浓缩,绘画艺术作品能够通过直观静态形象,使实际生活能够得以逼真高度展现,因而其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认识价值。对于绘画作品而言,通常情况下其都是通过某典型瞬间使现实生活能够得以形象反映,从而使人们在欣赏绘画艺术作品时能够在空间及时间方面具有最充足自由。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可不必严格按照时间及空间顺序进行,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观看,并且还能够从作品细部进行欣赏及揣摩,并且其具体永久性特点。

3. 绘画艺术具有审美娱乐作用及调剂作用

优秀绘画作品可使欣赏者沉醉其中,在精神及心情上均能够得到较大满足,可使人们心理及精神上均产生愉悦感及满足感。并且能够使人们生产美的享受。绘画艺术作品具有独特层次感、色彩感以及对比性与和谐性,可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直接运用,在美化自身及美化生活方面可将其作为重要原则。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对人们信心进行调剂,使其较重心理负担得到有效缓解。

三、绘画艺术在美育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1. 绘画艺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比较有利

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在对其进行欣赏及实践过程中一直有愉悦性存在,这就表示在该过程中不但能够使欣赏者个人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还能够使欣赏者自身独创性得到满足。因此,在欣赏绘画艺术作品过程中必然包括激励欣赏者创造性作用,并且其是通过使主体有愉悦感产生而进一步对人们产生激烈作用,并且这一点也表现学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绘画艺术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 绘画艺术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较有利

在当前美育教育过程中,应当对绘画艺术所具备的教育作用加强重视,通过绘画艺术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其高尚情操能够得以形成。通常而言,绘画艺术主要通过一下两种途径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综合修养,其一,由浅层次生理兴奋到深层次心理愉悦;其二,由主体个别性感受及形象导致普遍性思考。比如,在对《泰山青松图》进行欣赏时,首先通过视觉可对画中青松生长状态感知,从而能够感知松树所具备品格,这样也就使上述第一途径得以完成。然后,通过联想可知松树伫立于泰山山巅,可以此自勉,培养自身坚强品质,从而使第二途径得以完成,进而从浅层次到深层次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使其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使在美育教育中绘画艺术能够发挥出应有作用。

四、结语

美育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有效方式及途径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项必须要任务,作为教师,应当清楚认识到绘画艺术所具备的美育功能,并且要充分了解在学生美育教育中绘画艺术的重要作用,从而使美育教育能够实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灵.论绘画艺术的美育功能[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2]王白石.关于绘画艺术审美及道德素养的生成[J].才智,2015(2).

[3]李冰.绘画艺术在大学美育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5(2).

[4]张延庚.论绘画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儿童绘画美育教育 篇2

21世纪的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验证了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必然性。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

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各种理论书籍如教育学、心理学、美育学等都揭示出舞蹈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甚至将舞蹈教育纳入教育法。

之所以将舞蹈教育提至如此高度,与舞蹈的教育作用及其与体、美、文学等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实践证明,儿童舞蹈接受力好于其成年,因此,开展儿童舞蹈教育意义深远。

儿童舞蹈突出的美育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舞蹈能帮助儿童建立美感。

其实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即,主要通过艺术手段(包括舞蹈),或借助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然而,儿童的美感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艺术鉴赏和学习中着手帮助他们提升美感。特别强调的是,舞蹈教育绝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它还应该包括舞蹈艺术历史及其美学的教育。

此外,舞蹈美育教育还是一项生命美育,对儿童进行舞蹈美育的意义不在衡量舞蹈技能的高低,而是重视儿童的生命质量,提升儿童的生命强度,就是帮助他们培养认识美的觉悟、追求美的理念和创造美的能力。其二,舞蹈能锻炼儿童的模仿能力、基础运动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据专家分析,孩子在八岁前主要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的,少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对感情表达最纯真。舞蹈可以帮助少年少儿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基础运动能力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跑、跳、投等各种动作技能。人们在少儿时期就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学会基础运动能力,但仍需要通讯速、有力,给将来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多的方便。经实验证明,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根据他们的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学习的坚持性情况的不同,结合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培养孩子基础运动能力选择了不同的适合的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提高少儿的运动能力增强体质。这也符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倡的“要给小孩子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知识、多思想”的教育思想。

“协调性”的含义很广泛,它包括大脑内部各个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大脑综合处理不同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时的协调性,大脑指挥躯体行动时的协调性,具体表现为脑、眼、耳、四肢、躯干等的协调性。如果这些协调发生了障碍或发展不足,就会影响孩子许多方面的发展。例如,注意里不集中,动作迟缓,粗心大意,动手能力差,运动时不平衡,胆小、敏感、易紧张,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写字出格,偏旁部首颠倒,计算粗心,阅读多字、少字、串行等,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孩子们的效果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性的发育不是先天完成的,需要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这个发展过程不应是被动消极的,而应是积极主动的,需要家长、老师有意识地训练和引导。舞蹈是训练孩子门协调性的一个好办法,它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心理训练,而且将舞蹈运动融入了舞蹈的动律,更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热情。其三,舞蹈能促进儿童智力与创造性的开发,点燃孩子的想象“灵气”,起到“健全其体魄,完善其心智”的作用。

好动的孩子们的天性,音乐和舞蹈恰好符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孩子们自己动口、动手、动脚、全身心地去唱、跳,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从小在音乐舞蹈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教育是非常有益的。懂得教育的家长不但能够正确理解智能的内涵,更重视孩子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实,智力包括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和创造力,在一定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往往还会激发孩子潜在智力的开发。因此,开发孩子的智力应从多方面入手,并注重立体开发。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系天赋的才能,只可听其自然发展,没有启迪的可能,也没有研究的必要。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心理学家在人格因素分析的研究中,才开始注意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因为个人的创造潜能,虽系先天的禀赋,可是人皆有之。舞蹈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实验表明,右闹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的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地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割,因此在舞蹈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孩子们尽早接受音乐刺激,培养乐感,而且还能通过音乐开发右脑的功能。

舞蹈本身也可以通过四肢的协调动作平衡人的左右脑功能,培养少儿形象思维能力,利于孩子的形象思维和左右脑的协调,这当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孩子的“灵气”。

其四,在歌舞中交朋友,帮助儿童建立合作意识。

孩子们在一起学习舞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在歌舞中交朋友,毕竟这是很有意义的团体活动。

长期以来,儿童心理问题总是被生长、发育、健康等问题所掩盖,从而显得不是很重要。随着心理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心理问题。人们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有两成成年龄介于七至十五岁的小孩喜欢独自一人。只有少于一成的小孩,给人家有自信、聪明和好交际的印象。有六成小孩子每周花二十五小时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专家认为这个情况最终会导致小孩子长大后不懂得与其他人交际,甚至与人沟通也有困难。孩子花太多时间坐在电视前,只会变得麻木和不擅交际,也会因为少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而影响到健康。要改善这个情况,应该鼓励孩子们多出外和建立广泛的兴趣,提高交际能力交往既能扩大信息,也是促进脑功能的重要措施。

在中国舞特色教学教材的设计中,许多歌舞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集体舞、游戏等,因此我们可把个体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尊重个体发展,又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而让孩子们参加歌舞学习活动,就是培养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在合作舞蹈的过程中孩子们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孩子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监守自己“岗位”的同时,将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共享合作的喜悦。

其五,对孩子们来说,歌舞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中国舞特色教学就是通过舞蹈教育来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如何培养孩子们自信心的问题呢?概括来说就是激励孩子们主动、自信的参与活动。自信心是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孩子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理解自己在环境中的感受将成为孩子们建筑人生大厦的基石,而对这些石料的加工过程首先是由成人来操纵的。也就是说成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些选择,这些选择的方式,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也就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自己是确认的还是怀疑的。信心由此而建立也由此而消亡。孩子们信心的天敌是——依赖心理、惰性与怀疑。成人往往很习惯的认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们无微不至的帮助,而且还应该是无条件地接受我们的给予,因为我们所给予的都是合理的正确的。逐渐,孩子们习惯了这种接受,形成了生活上的依赖和思维上的惰性,他们只想做喜欢做的,不喜欢做的和不会做的呢?成人可以帮助我解决。惰性便产生了,各种信息活动的减少,降低了身体结构对刺激的敏感度,减弱了神经机制的运转速度,也就是说,承认在所谓“善意”的驱动下,剥夺了孩子形成智力认识形成的权利。其实,儿童时期是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能,培养发展各种能力的重要阶段。

其实,自信的培养关键,在于孩子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逐步在战胜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成人首先要做的是还给孩子一个原属于 他们自己的空间,自己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成人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而不是怀疑的态度。无论是对是错,他们最终都将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体验,是快乐也是痛苦,但却是最自然的也最原始的,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此,才可能击败阻碍自信培养的天敌。如此可见让孩子多参加团体活动有多么的重要。孩子们通过与其他孩子的协作练习可以锻炼成一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在活动中,如果孩子担任团体领导,还可以锻炼一定的组织能力。舞蹈活动作为一种手段,能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针对各个孩子精心地设计一些不同的节目,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孩子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让他们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另外,在舞蹈活动中,如果为每个孩子提供当领头人、指挥、领舞等机会,还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挖掘美育元素,渗透美育教育 篇3

一、挖掘优美的物象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都会产生某种深深的爱恋,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就成为作家笔下描绘的重要对象。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美丽田园……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沧海桑田、墟里村落等自然景象无不被作家们收纳其中。

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加工的“第二自然”,因而更加优美、生动,足以让读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这时如果我们可以展示根据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歌曲《荷塘月色》拍摄的Mv影像资料就能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其情景再现。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美的元素欣赏,多角度、多层次地品味,就会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挖掘课文中动人的情感

中学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挖掘美的事件和美的灵魂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和《离骚》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回忆我的母亲》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深情,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岳飞》一文中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飞向太空的航程》则从另一个侧面讴歌了中国几代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终于遨游太空的壮举,可以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读书的热情。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以其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大有裨益。

三、挖掘课文中精妙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我们阅读时,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奇妙异常的自然景象之中。当读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处,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种宁静幽深的境地,领略、享受那种静态之美,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中“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泣如诉,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作者描写水声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和表现力极佳的词语,使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认真一读,就会产生心灵的愉悦。

四、挖掘课文中多彩的形象

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读者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

五、挖掘课文中清幽的意境

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

审美感知:儿童美育第一步 篇4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 统称为审美感知。这是审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形式。感觉, 按心理学的分析, 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 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质地的感官印象。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人的耳、眼、鼻、舌、身和大脑神经系统专门组成了听、视、嗅、味、触的感官分析器官, 接受和传达外界各种信息。 (1) 较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 如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 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正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的“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 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因此, 当我们感到的某种色彩、声音、线条、质地而产生愉快时, 这种愉快就起于感觉。外界的客观对象, 只有经过感觉, 才有可能引起美感, 这些愉快的感觉虽然是生理上的, 但却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

审美感知力是从具体审美对象出发, 通过生动的直观, 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 是我们在审美观过程中把握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各种审美特点的能力, 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往往取决于主体的意识指向.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从再现形象中感知美、领悟美, 刘勰将这种审美感知特点形象地描绘为“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 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关注和帮助孩子发展感官审美能力, 使孩子对美和艺术有着敏锐的感知力, 那么, 就一定能让孩子具有更好的情操、理想和志趣, 必将拥有更加和谐完善的人生。当我们面对外界的世界会想到“如果改变一下这里, 效果会怎么样、会不会比较好?”要产生这种的创意, 就必须先感受到对颜色、形状、声音、素材的微妙差异。日本艺术教育专家山本美芽在著名著作《美感是最好的家教》中指出, 塑造五感基础的最好年龄只到十岁为止, 我们必须在这个年龄前就培养好孩子的感知习惯, 具备了这个的基础后, 到了下一个阶段开始, 他就能够自己延伸发展并提升他的感知。然后到青年时, 他们的旺盛的吸收能力将是一般的成人所无法比拟的。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从美术、音乐和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出发, 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人从出生到二十岁审美感知的发展历程。他把人的审美感知发展分成五个阶段:婴儿的感知 (0一2岁) ——儿童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 还不能把艺术品看.成是审美对象, 而只能把它们看成是生活中的一般客体。但是, 给这个时期的儿童呈现各种艺术品有助于婴儿一般感知能力的发展;符号的认识 (2—7岁) ——婴儿期以后, 儿童变得能够用语言去“阅读"自己所接触到的物体和人。到了该阶段末期, 儿童能够相当流利地运用口头语言, 并能听懂它的意义。“写实主义”的高峰 (7—9岁) ——在这一阶段, 儿童用“写实主义”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作品。 (2) “写实主义”高峰的衰退和审美感受性的出现 (9—13岁) ——这一时期是儿童审美感知发展的转变时期。他们开始对标准化的美的事物敞开心扉, 并对艺术训练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开放度和感受性。审美专注的危机期 (13—20岁) ——由于情感态度出现较大变化, 加上青春期过分的批判能力, 许多青少年从各种艺术形式中退出来。他们停止创作艺术品, 并对其他人的艺术成果漠不关心。在生命的最初两年, 儿童还不能直接卷入到艺术客体中。但2岁以后, 宝贝的审美感知能力开始出现分化。幼儿在经历了模糊、可跟随移动和产生立体感三大最基本的视力发育阶段后, 其眼睛感官呈现出初始性、直感性等特征, 视觉注意力逐渐增强, 由于不受既定和无关视觉对象的干扰, 幼儿的眼睛对色彩、形式等美的直觉能力比成人要强, 具备极好的视觉审美潜能, 是训练开发的关键期。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感知判断对完整的审美体验十分重要, 是美感教育中不能忽视的感知能力。在审美活动中触觉能更加直观地把握审美对象, 为其他感官美的感知提供最直接和深刻的经验储备, 从而是一种很重要的美的感知手段。

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 是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的基础, 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 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是审美的要点。”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核心在于对美的感知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美的感知欣赏能力比美的创造能力更为重要, 一个对美感知迟钝的人谈不上欣赏, 也很难想像他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

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重心放在艺术创作的环节上, 而忽视了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科学家研究发现, 当一个人刚刚出世的时候, 对于视觉美的感知力就已经存在了。尽管对于美的感知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但后天对各种感知能力的引导和训练对于美的感知力的定型来说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在孩子阶段, 就让他们养成美的感知的好习惯, 譬如:去赏花、看夕阳、听美好的音乐、画最爱的颜色……让孩子去感受颜色、形状、声音、素材的微妙差异。这样的孩子相信在日后一定可以具备对美有独特的鉴赏能力。而如果在家庭美育中忽视了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 就会像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 现在“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了解事物的天赋”, “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丧失了” (3) , 我们“天生具有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也沉睡了” (4) 。具备了认知和发现潜力的感官如果得不到科学有效的训练, 是不会变成具有自觉敏锐审美能力的感官的。良好的审美感知力是审美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审美感知力的形成则必须以审美感官的有效训练和科学发展为基础。因此, 家庭美育中对幼儿审美感官的训练和培养是发展其审美能力的关键。

如何能让孩子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聆听美的耳朵感知美的心灵呢, 怎样让孩子能自觉而敏锐地捕捉和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呢?其实, 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欣赏美的内容, 问题是父母们如何挖掘、引导, 让孩子用眼、耳、鼻、舌、身、心去感知美的存在, 从而激发孩子美的创造力。人的发展与金字塔一样,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都是很早出现的感官, 宝宝一切探索的行为都需要这些感官作工具。如果基础打不好, 就会影响到宝宝今后的学习。如果在家庭中能够根据幼儿感官的特性, 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幼儿开辟感官综合训练和运用的渠道, 全面培养幼儿感官的审美能力, 必将为学龄前儿童审美能力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先生认为,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 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渐适应对象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 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因此, 根据宝宝的感知器官特点, 积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 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倾向或习惯, 是培养儿童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审美教育本质之所在 (5) 。

参考文献

①http://www.0086art.com/art/News/20057220342.html

②加德纳的儿童审美感知发展阶段http://baike.baby868.com/lilun/201006/22-92362.html

③④阿恩海姆著, 腾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 光明日报出版社

儿童绘画美育教育 篇5

体育和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支柱,其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化合,体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体育之中;体育和美育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美育于体育之中和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应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类依照美的规律塑造物质体”的教育规律.曾繁仁 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 [期刊论文]-齐鲁学刊2003(02)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安排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爱美是人的本性,但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要通过美育的培养而形成。体育是力与美的结合,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体育的美育要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具体应该抓好以下方面。

1.提高体育教师的美学修养。要做到体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体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养至关重要。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能力,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审美常识,具备审美能力。其次,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高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样教师的活动本身就成了审美的对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应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达到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使他们体验参与的快乐,为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也是“课标”所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学要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有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自身就应该是一个具有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人,具有健美体格的人。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教学是使人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是通过体育实践来提高自身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体育课是有条件表现形体美和运动技术美的,然而高超技术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一个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动者通过运动来体验运动感觉、运动能力和审美感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如武术课应该体现攻防练习的特点,教学中可组织学生2人一组进行攻防练习,同时进行武德教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快掌握运动技术,实现体育的技术美。因此,结合实际精心设计适宜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体美结合,创造体育美的重要因素。

3.充实体育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美的意识。学校体育教学应在传授体育知识和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教学内容,如,体操课教学,在完成简单技巧练习的同时,教师尽可能地介绍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并做出优美的示范,使学生认识体育的美,并在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了解到:第一,身体的健康美包括健壮的身躯,发育健全的肌肉、端庄的五官、标准健康的姿势。第二,精神的健康美表现为性格健康的美,包括丰富的感情、刚强的意志、发达的智力、良好的道德。第三,行为美是社会公德的美,它包括光明正大、遵守礼仪、强烈的责任感、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第四,运动技术美是在篮球、足球等多种竞技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美。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美的意识和修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体育美育

一、学院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身心的培养

我院十分重视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规范,对学生体育课出勤率要求严格,一年级开设了体育普修课,二年级开设了体育专项课,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手段和方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欣赏能力,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学生体质符合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

我院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的组织练习。近3学年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均在90%以上(2010年为94.3%,2011年为97.3),高于85%的合格要求。

三、群众性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由学院、专业、各类体育协会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具有良好地开展体育锻炼传统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美学修养,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新生杯球类比赛、拔河比赛、长跑等活动已经形成规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热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此外,各专业班级还经常组织一些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羽毛球比赛、踢毽子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排球赛、体育趣味娱乐赛等活动,这类活动每学年有数十次之多,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体育锻炼意识。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快乐成才 2006年以来,我院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使我院心理咨询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学院每年为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近3学年,共接待学生心理方面的来访百余次,向学校心理咨询室推荐治疗20余人次。通过咨询,为学生解决了人际关系、学习问题、就业压力、情感困惑等系列问题。此外,学院还结合每年5.25心理健康节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心理电影,展出心理图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试方法,要求辅导员、班主任、班委会成员,随时掌握学生情况,有效避免了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特殊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美育活动是艺术类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艺术品质,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是大学生各项美育活动的基本理念。近3年来,我院重视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内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身心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生文艺演出和艺术比赛、大学生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今已初步形成学生积极课外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的喜人局面。

一、搭建美育教育平台,开办多门艺术类选修课

琼州学院不断通过各种措施规范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加强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保证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2008年至今,我院学生共选修的艺术类公共课程达20余门类,2000余人次,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依托学生社团多次举办文艺和艺术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学院独特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虽然未建立艺术类学生社团,但从2008年至今,我院社团仍然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通过和艺术类社团联合,组织艺术类社团活动达20余次。“展现风采树立榜样”学生个人风采展、“心灵驿站之天访夜谈”、“心灵驿站之心灵对对碰”、“青春奉献,感动海南”征文比赛等活动,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感受,发扬了学生对青春的感悟和激情。

三、通过校园艺术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院通过参加每年学校举办艺术节的契机,以“树形象,立品牌”为重点,以艺术节、主题月、文化周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每一届艺术节活动都更加强调时代性,加入新元素,力求使艺术节更具生命力。

四、群众性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高

小学语文美育教育初探 篇6

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如《台湾蝴蝶甲天下》、《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等。

(二)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忆铁人》体现风尚之美,《张海迪和她的妹妹》体现人格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

(三)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语文美育的特征

(一)形象性

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

(二)情感性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

三、语文美育的审美心理要素

(一)审美感知

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语言文字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开端,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美,在大脑中描摹作品的形象,体味文中美的章节,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

(二)审美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的反映,儿童的想象力量相当丰富的,教师要充分調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想象来再现教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从而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产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篇》)的效果。自觉的审美教学操作在教学目标中同时认定审美目标。

(三)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从感知,想象发展到审美理性阶段的心理活动,是理性的直觉,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更侧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把理性因素溶入直觉之中进行形象思维,即教师对教材中美的形象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融和理性的判断,细细去体会,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文章,教师应相应地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阅读时融入理性的判断。

四、语文美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结构要系统化

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稳定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三)教学活动要有节奏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

(四)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

(六)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阅读欣赏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颂读,使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教师可利用课堂前5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

(七)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造中体验美

美育教育的功能与途径 篇7

关键詞 美育教育;功能与途径;审美标准

一、美育教育的目标

首先,我觉得作为美术教育者,必须要有正确的美育教育目标。也就是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人的问题,学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身上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让他们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美育标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的美育教育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各种不健康的观念泛滥。就学校教育来说,我们有时有意无意中忘掉了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有健全的人格、有爱心、有责任心的社会人,每个学生都是有不同的个性,长处和短处,只要教育得当,他们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美育教育就会有很大的空间。

二、充分认识美育的内涵与功能

美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有很强的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美育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感动很多人,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标准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美育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美育教育活动的特征。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加强学生美育观的形成

美育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任何不切实际,大而空的教育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我们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偏重于专业知识,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往往没有对学生加强审美思想、审美标准、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追求引导和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也许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却思想狭隘、意识盲目,审美标准混乱,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出现很多问题,我们今天应该有很深的感受。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对学生教育的艰巨性。如何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美育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是我们从事美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育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美育理想和创造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

我们老师通常在讲台上,不遗余力地讲解、示范,结果下面经常是一片茫然的眼神。作业也是规定死,全班都一样,从内容到形式一无具细安排妥当,剩下的就是学生依葫芦画瓢,结果学生根本不用脑子。全班作业都一个模子,根本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际在把学生无形中当作完成作业的机器,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索然无味。因为这些东西根本不是他们心灵深处感应到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高。美育的形式与内容也要跟上时代,否则不仅使学生无兴趣,也使整个美育教育流于形式,更谈不上有什么美育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相同的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展开联想与创新,善于发现学生灵感的火花,积极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只有新颖的、独到的、符合视觉美感的东西才最有生命力。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留想象、创造的空间,正如黑格尔所言“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所以说,从作业题材到内容形式,都可以给学生自己去组织,即使学生的作业不那么“技法”、不那么“专业”,但是学生必竟用脑子去想象、去创造了,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也就得到锻炼与张扬。而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正是我们艺术学科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只不过是想象力的仆人”。所以说,要想学生真正学到实际知识,老师必须先放开教育思维,学生才能更好得发挥自己的潜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

四、加强情感教育是升化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修养与道德之中。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与情感转化是有直接影响的。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介与条件,在课堂上就能做到让孩子了解很多外面的世界。当然有机会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亲身去体验、去观察、去了解、去思考所见所闻,感受其精神内涵,拓展思想,来升华审美意识。不了解农民的生活,就不会对农民群体产生情感。不了解工人的工作生活,就不会对工人产生敬意等等。那种远离尘世,陶醉于单纯的所谓形、声、图的教育,是不会成功的。现在的很多孩子盲目崇拜,冷酷无情,甚至随便践踏他人尊严与生命,把污俗不堪的东西当作自己的理想来追求,与他们情感审美教育的缺失是分不开的,这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审美取向都是一种危害。是值得我们警醒的。因为情感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同样需要健康广阔的载体。

上一篇:自然环境建设下一篇:产品银行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