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发展

2024-07-10

儿童绘画发展(精选12篇)

儿童绘画发展 篇1

摘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多, 这种认识必将会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最重要的途经之一就是绘画。他们会用铅笔、蜡笔、水彩笔等工具, 把他们看到的事物画下来, 大多数时候是记忆画, 也有写生和想象因素。这种能力要比文字表达的能力早五到六年。十岁之前, 形象思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 并且儿童绘画的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它有一定的传承性, 是随着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在自然而然中逐渐形成的。

关键词:形象思维,绘画能力,掩饰,表现,传承性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只要智力正常,都想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他们认识的世界。他们用铅笔、油画棒、水彩笔等工具,把他们看到的事物画下来,大多数时候是记忆画,也有写生和想象因素。这种能力要比文字表达的能力早五到六年。也就是说,儿童用文字简单地记述某一个形象,一般在八九岁以后,而用绘画表现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从三四岁就开始了。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和发展;二是表现形式,就是徒手草图,他们的画不管看上去多么幼稚,都是儿童美术的雏形。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地引导和鼓励,方法正确科学,儿童的这种能力就能得到顺利的发展,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美术基础,这种能力会是终身的,甚至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这些年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及对少儿美术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我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脉络大致已经清楚,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结论。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

一、十岁以前,形象思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

从幼儿到十岁左右,孩子们通过形象思维表达认识的世界。如果没有形象作为手段,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教育几乎是无法进行的,文字的表述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很模糊的。形象思维的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他们智力的发展程度。儿童能无所畏惧地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人人都是小画家。家长、教师一切接触他们的人,对他们的这种表达方式,只能欣赏,鼓励和表扬,最多是在表扬的基础上略加引导,切不可指手画脚,更不能用自己的认识方式代替他们的认识,如果强行这样做,长期下去,孩子会对绘画丧失信心,从而扼杀了他们绘画能力的发展。其实家长所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绘画工具,如铅笔、纸张、油画棒等,引导他们去玩,在玩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如何观察,让他们从自然、书本、电视当中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千万不可批评他们画的不像、不好。要知道敢于把自己的认识通过画表现出来,这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了,值得大加鼓励赞赏。这并非是权宜之计,应该真诚地这样做。至于更深层次的绘画,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逐步地进行。

二、儿童绘画的特点,即“注重作用,顾虑掩饰”

儿童绘画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即“注重作用,顾虑掩饰”。什么意思呢?儿童画画是伴随着他们的认识程度而逐步增长的,他们重视所画对象的功能,即所起的作用。例如他们画车,不管是汽车、自行车还是婴儿车,一定要把车轮加上去,这些有作用的东西通常情况下会画的会比较大。画房子一定要画上门和窗子,门上通常会自然而然地画上把手,不然会觉得门打不开。画人的时候,不管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只要是穿衣服,就不会忘记给衣服加上纽扣。因为他们学会穿衣服,扣纽扣,是一件大事,纽扣是衣服的关键结构,一定要把它画出来。画一个人的头部,他会把眼睛、鼻子、嘴巴画的占满整个脸部,而不是一半,给脑颅留出另一半空间,因为他们还不了解脑颅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好多大一点的学生学画,总是把眼睛的位置画的过高。这正是儿童绘画时期“注重作用”在心理上的存留。儿童时期还怕画前面的东西遮挡住后面的东西。例如他画奶奶炒菜,会把房子画在旁边或者是后面,这是说奶奶在厨房炒菜,并不是如画面所说的在“院子里炒菜”。他画森林,会把一棵树放在另一棵树的头顶,像叠罗汉一样。画一辆小汽车,下面有两个轮子,车顶上也会有两个轮子,这不是说汽车有两个轮子朝天,而是另外两个轮子被遮挡住了,而它们又很重要,汽车没有四个轮子是不行的,于是就在车顶上表示出来。

三、儿童绘画有其文化继承性的一面,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不是“教”出来的

儿童绘画有其文化继承性的一面,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不是“教”出来的。中国儿童画画,基本上全部是先画轮廓线,然后把色彩填到轮廓线里面,而西方儿童画画,绝大数用色块来表现对象,画一个孩子,头发、面部、衣服等等都是用色块涂上去的,很少用线勾出的。这就是文化传统的差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正如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他们都是由印度象棋发展而来的。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有很大的改变,都突显出中国人用自己的文化观念,对之加以改造的特点。当然,绘画不是象棋,但文化思想的底蕴是相通的。

纵观上述儿童能力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我们感到很兴奋,它的发展是那么有活力,那么自然生动,如果能顺利地发展下去,就会使孩子们在中学阶段,掌握徒手草图的能力,上了高中和大学,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从事各种职业的时候,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将是无穷无尽的,那将是多么大的人力资源啊!他们当中的一部分特别喜欢美术的学生,会成长为艺术人才,比如画家、设计师、雕塑家,专门从事人类精神财富的生产。

但现实和理想总会有巨大的差异,儿童绘画能力,会在10~13之间,停止发展,出现中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儿童到十岁前后,智力会发展的很迅速,可是绘画能力却不能与它同步。他们会发现自己画的东西越来越不像,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他们开始逐渐不满意自己画的作品,慢慢会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会失去对画画的兴趣。当这个时候家长或同学批评他的画,给他泼凉水,他就会停止画画,转向文字表达,再也不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他的认识和想象了。其他知识,不必进行技能的训练,不管他是否从事这种职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会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和发展。但是绘画能力却不再发展。即使他将来成为科学家、文学家、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但他的绘画,通常情况下会停留在10~13岁的水平上,不会在有所进步。记得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用同样的题目 (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玩耍,身边还有一条小狗) 请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以及许多成年人包括幼儿园到大学的老师们画出,不要在画面写字签名,按名字编上序号,统一让美术系、教育系、中文系的老师们判断这些画哪些是儿童画,哪些是成人的作品,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作品都被认为是儿童画的。这个实验说明了儿童绘画能力中断的这一现象。

那么,能不能避免这种中断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做起来是很困难的。首先,要求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的画不要进行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而且要多加鼓励,正确引导。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其次,要改变整体的社会氛围,要改变儿童学画画就要考艺术院校,就要从事艺术行业,否则学画就没有必要,学了也没多少用处的观点;最后,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设置、课时量,教学大纲到高考应试制度以及师范大学的教学方针,也就是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形成一系列科学的体系,才能完成。这是一项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知道,儿童美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需要家长、老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像“玩”一样的画画,开发挖掘出更多的潜能,逐步的掌握徒手草图能力,让孩子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步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6.

[2]杨景芝.儿童绘画与智力启蒙[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9.

[3]蒋荪生, 李永长.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7.

儿童绘画发展 篇2

C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A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B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A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抓握反射 B.吮吸反射 C.转向反射 D.张嘴

A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A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出生后一年

C.出生起

D.出生后两年

D 7.一般认为,婴儿从()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A.生后1个月

B.生后2个月

C.生后3个月

D.生后4个月

A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吉布森和福克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9.幼儿的记忆以()为主。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B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再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

A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皮亚杰

B.吉布森和福克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进行思考。A.动作

B.表象

C.语言

D.形象 B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D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A 15.在()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B 16.在()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A.直觉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C 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阶段?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

C.自我—他我中心

D.超越自我中心

B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

D 20.婴儿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三岁左右。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两岁半左右 D.三岁左右

A 21.()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

B.哭泣

C.愤怒

D.张嘴

A 22.()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依恋感

B 23.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质

A 2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A.早期依恋关系

B.正常母爱

C.细心照料

D.必需的营养 D 25.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阶段? A.无分化阶段

B.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A 26.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B.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 C.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 D.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

D 27.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A.重复

B.独白

C.双人或集体独白

D.命令

B 28.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A.年长同伴

B.教师 C.家长 D.其他同伴

D 29.下列()不属于亲社会行为? A.谦让

B.帮助

C.合作

D.攻击性行为

A 30.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机制起作用。A.奖励和示范

B.批评

C.教育

D.表扬

B 3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A 32.在()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A.前道德阶段

B.道德他律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B 33.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研究时用的。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A 34.下面()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A.他律道德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B 3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C 36.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7.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对道德成熟的影响。A.认知能力

B.智力

C.成熟

D.教养

B 39.()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A.涂鸦期

B.象征期

C.联想期

D.定形期

B 40.下列()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C 41.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A.1岁

B.2-3岁 C.4岁

D.7岁

C 42.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A.1岁

B.2-3岁

C.3-6岁

D.7岁

D 43.下列()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A.心理活动的速度

B.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D.心理活动的平衡性

B 44.“江山移改,禀性难移”是指()具有不易改变的特性。A.性格

B.气质

C.个性

D.人格

A 45.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C 46.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D 47.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对心理发展的作用。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A 48.儿童的年龄越(),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D 49.()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A 50.“视觉悬崖”试验说明儿童已有了()。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视觉定位

D.形状知觉

B 51.每听到这首歌,就会使我想起过去的一段经历,这是()。A.再认

B.再现

C.识记

D.保持

B 52.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A.挫折

B.榜样

C.强化

D.惩罚

B 53.象征性游戏的萌芽从()开始。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B 54.()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A.学习B.游戏 C.劳动 D.手工

B 55.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A.马斯洛

B.托马斯

C.维果斯基

D.罗杰斯

D 56.下列中()不是自我体验。A.自尊

B.自信

C.内疚

D.自立

D 57.下列中()不属于自我调控。A.自制 B.自立

C.自主

D.自信

A 58.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华生

B.斯金纳

C.马斯洛

D.班杜拉

A 59.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A.观察学习

B.自我学习

C.直接学习

D.强化学习

A 60.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是()思想。A.维果斯基

B.华生

C.班杜拉

D.托马斯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

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8.六七岁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

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 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

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1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

15.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16.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 17.六个月以前的婴儿以内隐记忆为主。()√ 18.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19.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

20.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 2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忆的两种方法。()√ 22.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

23.儿童很早就有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再认能力逐渐被回忆替代。()×

24.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25.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26.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

2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

2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29.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

30.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31.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32.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33.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

34.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5.内源性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6.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7.3-4岁儿童,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泣现象开始减少。()√

38.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

39. 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 40.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41.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采。()×

42.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

43.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

4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

45.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是突然发生的。()×

46.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47.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

48.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49.母亲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使孩子的需求信号受到冷遇,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

50.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有关。()× 51.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儿童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

52.儿童的早期依恋对其日后的情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53.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大。()×

54.一般来说,儿童喜欢比自己小的交往。()√

55.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56.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57.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

58.儿童在教师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同伴对该儿童的评价。()× 59.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60.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儿童的观点。()× 61.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62.研究表明,2-4岁儿童,攻击性形式发展总趋势为身体性攻击逐渐增多,言语性攻击慢慢减少。()×

63.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

64.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的自发的蹬脚等动作为随着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65.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

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

67.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儿童开始关注作品的形式。()×

68.学前儿童游戏中假想和真实的转换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69.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70.在儿童平行游戏中已有初步的社会互动。()× 71.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

72.合作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参与最高的一种游戏。()× 73.较高游戏水平的出现意味着较低层次游戏水平的消失。()× 74.儿童的气质存在类型的差异和好坏的区别。()× 75.稳定性是性格的主要特征。()√

76.在儿童性别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稳定性出现最早,然后是性别认同,最后是性别恒常性。()×

77.儿童在5岁以后才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特征。()× 78.消极强化就是惩罚。()×

79.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仅适用于儿童新的行为的塑造,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

80.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成熟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81.婴儿心理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双手动作的发展。()×

82.替代强化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实际上是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

83.攻击性行为没有性别差异。()×

84.在6岁之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 85.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和概括性。()×

86.观察的目的性很强,不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并能持久。()×

87.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力的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作用。()√

简论绘画对儿童心智发展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绘画;儿童心智发展;影响

艺术是儿童学习多样化形式的体现,也是当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习领域。艺术具有广泛性的含义,包括钢琴、绘画、书法、歌唱等不同的展现形式。艺术在儿童的成长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艺术学习活动,利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心智的健全、建立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为日后的成长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绘画艺术对儿童智力体系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我国的教育形式出现多样化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对于儿童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带来极大影响。其中多样化的素质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在幼儿学习生活的体现,主要是幼儿的绘画艺术教育课程中,满足幼儿个性化绘画艺术培养目标,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心智的形成,建立健全的人格。儿童的智力主要包括心理承受能力、理解和观察能力、解析辨别能力等等[1]。儿童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依据于艺术活动中的绘画形式来完成。绘画艺术的主要理念和意义,是对于学生性情和智力的培养,而不是培养出出类拔萃的绘画艺术大家。因此在儿童的美术绘画学习活动中,绘画指导人员要从这一点出发,建立良好的美术绘画学习目标,增加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美术构建元素的观察能力,把儿童的美术创作环节放在结果之前,注重儿童绘画的体系,而不是注重绘画结果。在幼儿美术创作活动中,绘画指导人员要注意实际物理的观察和分析,从景物的外在观察到景物的实际品质,构建组成,不同的颜色展现等等环节。其次也要注意幼儿对绘画的理论概括和绘画的有效组合活动等等。由于绘画艺术具有复杂的特性,因而幼儿在绘画好每一幅作品,都要经过细心的观察和理解,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2]。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幼儿可以利用绘画,增进自身对不同绘画主体和景物、现象的理解。绘画指导人员也可以利用古诗进行绘画,让幼儿建立在对诗词理解的接触上进行绘画,增加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例如,绘画指导人员可以利用《静夜思》,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时期月亮的变化现象,理解诗句,进而的让学生勾画月亮的不同状态。

二、对儿童人格方面的影响

儿童人格是心智发展的基础,建立幼儿良好的人格,利于促进幼儿心智的发展,增加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勤奋、积极勇敢、积极的心态、强大的内心等等都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幼儿的绘画学习过程,利于儿童积极心理素质的建立,进而增加儿童的心智发展。由于每个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都是独立的个体组成,因此不同的幼儿对于不同的绘画展现不同的性格,有的幼儿豪放畅快、有的幼儿细腻柔和,不同性格的幼儿具有各自的有利之处。在这种形式下,对于儿童的绘画教学活动,绘画指导人员也要从不同儿童不同性格出发,在绘画活动中,对于不同性格的幼儿,根据其自身性格缺陷,进行及时的引导活动,完善幼儿自身性格发展中弊端和不足,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在这样的美术绘画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创作不同风格的的美术作品,自身的良好性格也自然形成[3]。其次艺术指导人员也要注意,可以在绘画教学活动中进行及时的奖励活动,例如,利用铅笔和绘画本来奖励幼儿,增加幼儿绘画积极性,培养幼儿良好的绘画兴趣。其次,绘画指导人员也要依据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为出发点,因为绘画活动自身是一个需要身心投入的艺术活动,在美术创作环节,利于学生进行不同能力的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求知能力、和勇敢坚强的品质。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对于幼儿的绘画出格现象,绘画指导人员要以平常心的态度来看待,因为儿童绘画过程中的出格现象,就是儿童思维扩散能力发展的象征。因此绘画指导人员要鼓励儿童进行大胆的创作,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由于美术绘画指导活动中,易于幼儿自信心的树立,因此幼儿的美术绘画活动,具有极大的自由活动范围,艺术绘画指导人员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的进行鼓励工作,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学习计划,并把这种自信心和良好的能力,充分融合到人格的完善活动中,促进全面性人格的形成。幼儿对于一幅绘画任务的完成,需要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细心和耐心,因此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能力和耐力,丰富儿童人格的多样化发展,促进幼儿全面人格的形成[4]。

三、对幼儿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

幼儿的美术绘画活动,对于幼儿情感的培养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利于学生建立健全情感发展方向。在进行美术绘画活动时,由于对绘画主体需要细致的观察,进而绘画指导人员要引导学生,用情感去体会身边的事物和所绘画的主体。把每个事物和个体,看成自身情感的体现,感受每一个生命力的变化和运作,体会不同事物的生机和变化。激励幼儿依据自身的感受和情感的领悟,来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其次,绘画指导人员也可以让幼儿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绘画的展现,建立良好的情感。例如,在美术创作的主体上,对于喜欢画爸爸妈妈和亲人的孩子、喜欢画熊妈妈和熊宝宝的幼儿、喜欢画老鹰带着小鹰觅食的幼儿、喜欢画蜜蜂成群采蜜的幼儿等等一些列的活动。这种绘画主体的展现,充分表达了幼儿对于亲情情感和感恩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对于在进行城市和房屋构建的活动中,画上花草树木、蝴蝶、蜜蜂、蓝天白云的幼儿,表明幼儿对大自然和动植物的热爱之情。其次,对于幼儿在进行荷花的教学活动时,绘画指导人员不要只是局限于课堂的荷花教学,可以进行绘画教育的延伸,让幼儿在思维扩散的形式下,进行想象力的发挥,创作能力的极大发挥,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自主能动的进行绘画的创作活动,丰富幼儿的绘画形式和绘画的情感表达,增加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培养幼儿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幼儿可以把不同的花朵进行整合的绘画,则表明幼儿对集体活动的热爱和同学之间和友爱。如果花朵上画满了蜜蜂和蜻蜓,则代表的幼儿的无私奉献和友爱的情感体现[5]。如果绘画时花朵旁边幼儿在进行浇水,则表明幼儿对生命的重视和爱护之情。由上文可以看出,幼儿在进行绘画活动中,选择不同的主体,进行不同的元素构建,可以极大促进儿童不同的情感和能力,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四、绘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的有效影响

儿童的绘画活动不是单一的勾勒出所描绘的主体,它需要幼儿全身心的参与,利用手部的绘画、眼部的观察、情感的感受、人格的挥发、细心的观察、缜密的分析等等方面整合创作的环节,因此幼儿的绘画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儿童各个能力的培养,健全儿童的身心发展。其中对于儿童美术创作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其一,让幼儿全面的体会绘画艺术的美感,体会美好的感觉。因为美术创作活动,是建立在不同的事物之上,例如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城市中的建筑、不同的任务组成等等。幼儿在美好的事物进行观察和进行选择,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创作的活动。美好的事物素材,增加了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会,促进自身发展。其二,对于绘画活动的自身性特征,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要掌握不同的握笔样式、运笔力度,因此在绘画活动中进行不同身体骨骼和环节的良好协作,利于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儿童身体的全面发展。其三,由于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绘画活动中,学生要对不同的画作风格、不同的画作主体、不同的画作形式进行深入细心观察和研究,包括思维的运作和理解、眼睛观察部位的习性观察、情感的体会、或者利用贴剪的形式来进行身体的运作等等,因此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运作,促进幼儿的身体协作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美术教育极大的把儿童的各个身体部位和情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加了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也极大的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发展,增加了身体的协调运作能力,极大的促进了幼儿全面健康发展[6]。

五、结语

绘画是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学龄儿童具有重要影响,不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更健全了儿童心智思维能力。幼儿学习绘画艺术,利于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完善自身成长的不足,增加自身学习信心。对于幼儿进行良好的绘画教育,易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挥,增加儿童对美好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感受力,增加自身情感的感受能力,促进自身身体协调能力。由此可见,绘画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薇.绘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46-147.

[2]慕德春.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0-13.

[3]黄立安,方兰凤.国外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愿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11):21-28.

[4]叶振东.绘画对儿童基础素质的启蒙作用[J].学科教育,1998(09):34-35+46.

儿童绘画发展 篇4

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又说王维画《袁安卧雪图》,中有“雪中芭蕉”。徐渭的画中,也“多不问四时”,往往把不同季节的花卉“同画一景”,他自称“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徐渭也画“雪中芭蕉”,并且多次提到王维这一典故。

徐渭(1521—1593)和王维(701-761)都是文学家兼画家的范例,但在徐渭的论述中,除了“雪蕉”典故之外,他似乎不愿对这位早他八百多年的前辈做过度阐释,甚至不提他“花草都将杂四时”和王维画花“不问四时”之间的关联。

徐渭在题画诗中把王维等同于“雪中芭蕉”,他这种认识与同时代的另外一位重要的文人画家董其昌(1555-1636)形成反差。董其昌满怀热忱地探寻王维的艺术风格,确立王维在艺术史上的位置,奉王维为山水画的南宗派和文人之画的宗师,努力建立自己和这位前代大师之间的“嫡传”关系。

徐渭和董其昌对王维的态度,蕴含了怎样的心态、审美或精神差异?

王维的“雪中芭蕉”自沈括拈出之后,成为文学上的一个新典故,开始广布久传,文人们在诗文中引用、讨论,在绘画中却似乎很少引入。袁安卧雪,是宋代以来故实画的题材,但画家们并不特按王维的思路在画中加“雪蕉”。到了元代,随着“雪蕉”典故的普及,文人开始觉得画袁安卧雪,只有加上“雪蕉”才算正确。把“雪蕉”作为独立表现题材,似乎从沈周开始。作为文人,沈周(1427—1509)有文评家或画评家的视野,他写过《雪蕉》诗,还借“雪蕉”评论过绘画。根据著录和现存画迹看,沈周作品《雪蕉白鹅图》、《雪蕉图》、《蕉鹤图》等,都与王维“雪中芭蕉”相关,但其中一些作品的可靠性值得怀疑。真正把传说中王维《袁安卧雪图》中“雪中芭蕉”作为独立绘画题材引入到花卉画中,进行母题演绎,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明代文人画大师徐渭。

在现存作品和历代著录中,没有见到徐渭对“雪中芭蕉”的单纯描绘。故宫博物院《梅花蕉叶图》和辽宁省博物馆《芭蕉梅花图》、沈阳故宫博物院《雪蕉梅竹图》,画雪和芭蕉,同时也画有梅花、石头。《雪蕉梅竹图》还画有竹子。“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维画”,徐渭在《梅花蕉叶图》上的题词,表明了他对王维“雪蕉”图式的理解。在辽博《芭蕉梅花图》上,徐渭题写道:“偶然蕉叶影窗纱,便想王维托雪加。豆酒醉余浑泼墨,毫尖不觉忘梅花。”似乎说明,把“雪中芭蕉”转向“芭蕉伴梅花”,只是出于一次酒后的偶然兴致。

沈阳故宫《雪蕉梅竹图》也是徐渭画“雪中芭蕉”和“芭蕉伴梅花”的典型,题词中却没有提及王维的典故:“冬烂芭蕉春一芽,雪中翻笑老梅花。世间好事谁兼得,吃厌鱼儿又拣虾。”这首题诗,还见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收藏的《蕉石图》(图1)上(《蕉石图》中“雪中翻笑老梅花”作“隔墙似笑老梅花”)。但《蕉石图》只画蕉、梅、竹、石,不再烘染托“雪”。汤显祖(1550-1661)说:“昔有人嫌摩诘之冬景芭蕉,割蕉加梅花。冬则冬矣,然非王摩诘冬景也。”[1]在《蕉石图》中,徐渭倒是“割雪加梅”,从而使王维的“雪蕉”,变成了徐渭的“梅蕉”。“梅蕉”和“雪蕉”相比,生成了新的意义——没有“雪”的“芭蕉伴梅花”,既可以理解为“冬天里的芭蕉”,又可解作“夏天中的梅花”。同时,梅蕉兼得,冬夏共陈,又表现了徐渭绘画的“花草都将杂四时”。

广东省博物馆藏的《瓶花图轴》,以“牡丹伴梅花”,显示了徐渭的“芭蕉伴梅花”思维又一次发展。这种“冬”(梅花)与“夏”(牡丹)的综合,后来进一步扩展为“水仙伴兰苕”。在《水仙兰花图》中,徐渭题写道:“水仙开最晚,何事伴兰苕?亦如摩诘叟,雪里画芭蕉。”徐渭沿着“雪中芭蕉”的思路前进,走得很远,以至于在《水仙兰花图》中,既看不到“雪”,也看不到“芭蕉”或者“梅花”,只有题诗向人说明,这幅无“雪”也无“芭蕉”的绘画和王维“雪蕉”的关联。在这幅画中,徐渭超越了题材图式,把“雪中芭蕉”的典故上升为自由的艺术精神。

在徐渭绘画作品中,还有一类和“雪中芭蕉”类似的“雪中牡丹”、“雪里荷花”题材。《徐文长三集》卷十一收入徐渭题画诗《雪牡丹二首》,其一曰:“银海笼春冷茜浓,松煤急貌不能红。太真月下胭脂颊,试问谁曾见影中?”其二曰:“绛帻笼头五尺长,吹箫弄玉别成妆。不知何事妆如此,一道瑶天白凤凰。”[2]这或许是为两幅“雪牡丹”所题。第一幅为纯粹的“雪牡丹”,第二幅如诗中注“次首夹竹者”,应该是“雪中牡丹伴翠竹”了。明人张国泰曾经收藏过徐渭的《雪里荷花》,他说:“昨得青藤《雪里荷花》画一幅,初览之,以为谬甚,及读其题词曰‘六月初三大雪飞,碧翁却为窦娥奇。近来天道也私曲,莫怪笔底有差池’之句,始信其非也。一经慧心人拈出,便觉有奇思妙义,开拓人无限心胸。至其花叶生动,用意入神,不数黄筌徐熙之点燃矣,岂非后来者居上乎?”[3]

“雪中芭蕉”对徐渭绘画的启发意义在于,花卉不仅仅“反季节”开放,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季节里出入,从而进入摆脱“造化小儿”控制的自由境界。在《牡丹蕉石图》(图2)中,牡丹又从冬天来到了夏天。徐渭在画中题写道:“焦墨英州石,蕉丛凤尾材。笔尖殷七七,深夏牡丹开。”又题:“画已浮白者五醉矣,狂歌竹枝词一阕,赘书其左:牡丹雪里开亲见,芭蕉雪里王维擅。霜兔毫尖一小儿,冯渠摆拨春风面。”又小字旁注:“尝亲见雪中牡丹者两。”最后再题:“杜审言:‘吾为造化小儿所苦。’”

王维的“雪中芭蕉”自沈括拈出之后,激起文人讨论的兴趣,有人认为真实,有人认为荒谬,有人认为蕴含了禅理、佛理,有人认为戏谑冷热不均,有人认为是艺术的象征。[1]但从徐渭绘画中的题词看,他笔下的“雪蕉”或由“雪蕉”衍生的其他题材,既有超越现实的艺术联想,也有排遣愤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谴责;既有对超越现实现象的肯定,又有对虚幻现实情境的否定。《石渠宝笈续编》卷三十记载清宫旧藏徐渭《蔷薇芭蕉梅花图》,其题诗曰:“芭蕉雪中尽,那得伴梅花?吾取青和白,霜毫染素麻。”[5]徐渭的“雪蕉”已经不再和《袁安卧雪图》发生关联,和王维《袁安卧雪图》中“雪蕉”也大相异趣。徐渭超越了王维“雪蕉”的单纯意象,发展了沈周的艺术处理,把“雪蕉”作为独立的绘画题材从《袁安卧雪图》中剥离出来,并赋予这种艺术处理以新的诗情画意。“雪蕉”成了他自由抒发胸怀和表达艺术感觉的载体,并按照他的艺术创造逻辑,自由发挥。

徐渭在题画诗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殷七七”,那是一位传说“能开非时花”的奇人。在绘画创作中,徐渭仿佛化作这位自由的花神,任他笔下的花卉,自由穿梭于季节之中,不“为造化小儿所苦”。她们仿佛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完全为情所使,彻底摆脱自然的律令。徐渭身上所具有的晚明文人特有的自由浪漫气质,是他与王维画“雪中芭蕉”传说契合的原因。徐渭并不像沈周或文征明那样,仅仅停留在对王维传说的祖述上,而是以热烈的浪漫气质,涵盖王维的传说,一方面在绘画题材上恣意推演,一方面又通过题画诗自由阐释,从而排遣胸中的愤懑。王维的“雪蕉”在徐渭的诗画里,最终具有一种可以自由阐释的意义。这种恣意推演、自由阐释,和徐渭恣意任情的水墨大写意画法,有着共同的精神来源。

徐渭从王维“雪中芭蕉”的传说出发,演绎出“割雪代梅”式的“芭蕉伴梅花”,以及“水仙伴苕兰”,预示了“花草都将杂四时”的最终出现。但是,《四时花卉图(轴)》(图3)、《三友图》和《蕉石图》的相似性,则显示了徐渭“花草都将杂四时”与传统文人画“岁寒三友”题材的另一种演绎关系。这三幅画的尺幅、形制、构图、题款位置比较接近,都采取半边构图,泼墨写成的巨石居于画面中下部的一侧,以增加画面的重量感。《三友图》与《蕉石图》中,题款都作三行,位于画幅上部一角,竹子、梅花、石头的画法、位置安排也比较接近。所不同的是,《三友图》中的松树,在其他两图中被置换成了芭蕉。《蕉石图》以夏天舒展绿荫的芭蕉,代替了《三友图》傲立岁寒的松树,集梅花、芭蕉、竹子于一图,景象的荒诞或近王维“雪蕉”,但意境完全不同,是一种“冬夏兼得”意义的表达。这种“冬夏兼得”,在《四时花卉图(轴)》中演化为“四时兼得”。《四时花卉图》中,除了石头、竹子、梅花、芭蕉外,还增加了春天绽放的牡丹、兰花、秋天吐艳的秋葵和冬天开花的水仙,正如题诗所云:“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

另外,《四时花卉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花竹图》、美国费城艺术馆《十六花姨图》(图4)的相似性,以及后两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十六种花卉卷》(图5)、上海博物馆《花果卷》(图6)的关联,表明“花草都将杂四时”也是徐渭花卉题材自身演变的结果。

《十六种花卉卷》是徐渭万历五年(1577)重阳节在绍兴“木瓜桥之花园馆”为“从子十郎君”所画的一幅长卷。在这幅长卷中,十六种花卉按照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分为四种排列。春天是牡丹、杏花、兰花、秋葵,夏天是绣球、萱花、荷花、石榴,秋天是芙蓉、秋海棠、菊花、玉簪花,冬天是竹子、水仙、山茶花和梅花。由于种类繁多,错误不可避免,画卷中的“秋葵”和“玉簪花”的位置,显然对调一下才能符合其他花卉的季节顺序。不过这个现象在《花果卷》中没有了(但《花果卷》又出现“草率”带来的错误,譬如把水仙的题诗,提前题写在玉簪花的位置)。《花果卷》画同样的十六种花,每种花卉的题诗和《十六种花卉卷》基本相同,但笔法较为疏放潦草,显然是《十六种花卉卷》的衍本。《十六种花卉卷》秋葵和玉簪花位置的错乱,是生疏的错乱,画面布局的均整、题诗格式的严整统一,以及画法的工整,显示了创作者的认真态度,卷尾的题跋以及出现的错误,似乎表明这是作者的即兴之作。

《花竹轴》也画花十六种,虽然所画十六种花卉和《十六种花卉卷》不完全相同,形式上也存在轴与卷的区别,但从二者的题词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母、衍本关系。《十六种花卉卷》卷尾的题跋为:

赋得二八年时不忧度,此江总杂曲中句。余写花十六种,已而作歌,遂用其韵、并效其体:东家西舍丽难俦,新屋栖花迎莫愁。胡蝶未须偷粉的,牡丹自解起红楼。牡丹时领春秾发,千株百蒂无休歇。管头选取八双人,纸上娇开十二月。谁向关西不道妍,谁数湾头见小怜?侬为刻顷殷七七,我亦逡巡酒内天。昭阳燕子年年度,镜里那能不相妬。镜中颜色不长新,画里燕支翻能故。花姨舞歇石家香,依旧还归纸墨光。莫为弓腰歌一曲、双双来近昼眠床。万历五年重九,为从子十郎君戏作于木瓜桥之花园馆,金磊山人。

《花竹轴》上的题词为:

客强余画十六种花,因忆徐陵杂曲中“二八年时不忧度”之句,作一歌,因为十六花姨舞歌缠头,亦便戏效徐陵体,用陵韵:东邻西舍丽难俦,新屋栖花迎莫愁。蝴蝶故应憎粉伴,牡丹亦自起红楼。牡丹管领春秾发,一株百蒂无歇休。管中选取八双人,纸上娇开十二月。谁向关西古道妍,谁数关头见小怜?侬为顷刻殷七七,我亦逡巡酒里天。昭阳燕子年年度,谁口镜里无相妬。镜中颜色不长新,画里臙脂翻能故。花姨舞歇石家香,依旧还归纸砑光。莫为弓腰歌一曲,双双来近昼眠床。天池道士渭。

《十六种花卉卷》题跋与这则《花竹轴》的题词的母、衍本关系,主要体现三点:第一,后者纠正了前者的错误认识。“二八年时不忧度”不出自江总,而是徐陵杂曲中的句子,见《徐孝穆集》卷一,是歌颂陈后主宠妃张丽华容色的靡靡之音。[6]第二,前者有明确的创作时间、地点和受赠人,后者不见创作时间、地点,只说“客强余画十六种花”,有意模糊受赠对象,显示这是一般的应酬或出卖之作。第三,前者文笔质朴,而后者婉转华丽熟练,尤其在“小序”中写道“因为十六花姨舞歌缠头”,这一艳丽风花的隐喻,与“歌”中的“花姨舞歇”呼应。另外,《花竹轴》作为“单幅”,虚化了“十六种花”的数目,削弱了《十六种花卉卷》中“十六种花”的平均性,这说明在创作《花竹轴》时,“十六种花”已经是徐渭有名的绘画题材,创作者和接受者都不再执着于表面的数字和具体某种花卉的个性特征。

“十六种花”在《花竹轴》中被虚化了,成为笔歌墨舞的热闹象征,画面的热闹与所题《十六花姨歌》的热闹融汇交织,《花竹轴》因而成为徐渭繁密热闹绘画的代表。与《花竹轴》相比,《四时花卉图(轴)》只是这一繁密热闹类型的升华版。后者不再执着于“十六种花”的数目,而是“游戏墨淋漓”,营造出热烈的笔墨气氛。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徐渭的绘画或通过“雪中芭蕉”题材衍生的“芭蕉伴梅花”发展,或通过“割松代蕉”对传统文人“岁寒三友”题材改造,或通过花卉长卷到花卉大轴的改变,最终实现“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的热烈场面的营造。

王维是否“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已不可考,但至少宋代民间画花“不问四时”已是一个“传统”。陆游(1125—1210)《老学庵笔记》卷二中说:“靖康中,京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7]这种“一年景”,或许是月令画或节令画的变体。

为营造吉祥喜气,宋元宫廷或民间的节令画往往通过杂糅各种形象,制造热闹场面,来突出节日气氛,“四景”花卉也会同绘一幅之中。元欧阳玄(1274—1357)《圭斋文集》卷四,有《题四时百子图》诗:“天无一日具四时,人无一母生百儿。何人笔端巧造化,人事天时具尽之。三三两两如鱼队,日长游戏栏杆外。采莲攀柳争先后,饶竹观梅分向背。”[7]在这幅《四时百子图》中,柳、莲、竹、梅则同画一景了。故宫博物院藏南宋《百花图》,把各种花卉,按照季节花开次序,画在同一长卷中,是规模宏大的“一年景”。现今《百花图》的冬季连同款署都被割去,但仅存的春夏秋花卉数目,就达六十余种,是名符其实的《百花图》。

宋代宫廷和民间这种节令画的热闹趣味,在明代宫廷得以恢复。刘若愚(1584—?)《酌中志》记述明代宫廷:“御用监武英殿画士所画锦盆堆,则名花杂果或货郎担。则百物杂陈,或将三月韶光、富春山子陵居等词曲,选整套者分编题目画成围屏,按节令安设……”[9]如这幅宣德二年(1427)春正陇西边文进(1356年前一1435年后)制的《岁朝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幅明代前期宫廷绘画中月令画的经典之作。正如乾隆皇帝辛卯(1771)年“岁朝”的观察,这幅画“松柏梅茶兰水仙,灵芝天竺间便娟。更看朱柿傍如意,名寓其然岂易然”。

宋元文人绘画,一向以凄清幽冷为格调。但明代中期崛起的吴门画派,则把这种宫廷或民间绘画的热闹趣味引进到文人画的创作之中。沈周、文征明(1470—1559)都从事过节令画创作,陈淳、陆治、钱毂、文嘉、陈栝、李士达、袁尚统等,都有月令画作传世。[10]陈淳(1483—1544)声称他的绘画,“间有作者,从人强,非余意。”这是否包括了那些应景之作的月令画,不得而知。嘉靖癸卯(1543)春二月,他创作了《平安富贵图轴》,夏六月创作《瓶莲图轴》(两图均藏广州美术馆),以及广东省博物馆藏他创作的四条屏《四时集瑞图屏》、上海博物馆藏的四条屏《四季花卉图屏》,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类似图屏,都是高皆丈余的巨幅,写四时嘉木名卉,伴以形象各异的湖石。萧平先生说这些图屏“多种繁复的花木,无论穿插组合、浓淡聚散,还是色彩的分布,都很费经营。这样大的花卉作品,沈周和文征明都没有画过,不知陈淳是为何而画的”?[11]这是否就是陈淳所谓的“从人强,非余意”的作品呢?

徐渭的《花竹轴》、《十六花姨图》与陈淳的《四季花卉图屏》、《四时集瑞图屏》之间的关联,也是显见的:尺寸大小接近、画法接近、画面内容接近,都有湖石穿插其间以增加重量感,而且在其中一些画中也题有“客强余画”的“非余意”的表示。徐渭和陈淳这些相似性是否透露,这类热热闹闹的绘画是为了适应市场对月令画或岁朝画之类的需要呢?

和宋代宫廷绘画中折枝花卉的繁荣局面相同,明代吴门画派,也堪称花卉创作的百花盛开的时代。尤其陈淳、陆治、周之冕、孙克弘、陈栝、王穀祥等,画花“不问四时”已经成为惯例,正如南宋的《百花图》一样,他们都在各自的作品尤其长卷创作中展现了把各种花卉“同画一景”的热闹趣味。在这样热热闹闹的花卉画创作的时代气氛中,徐渭不是特例,而是最好的例子。徐渭依赖他高超的文学修养和豪放的笔墨趣味,把吴门画派花卉画创作中的热闹甚至柔腻的市井气息,提升到文人的热情、热烈和慷慨激昂,从而赋予文人绘画以一种不同于宋元凄清格调的崭新特质。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七载: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色彩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又欧阳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12]

这里沈括对王维绘画概括三层意思:一、对王维之类绘画的鉴赏,不能“以形器求”,不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色彩瑕疵”,意指王维绘画不重“形器”、“形象”;二、王维画中有“意”,所谓“意到便成”,所谓“迥得天意”;三、王维画中有“理”,所谓“奥理冥造”,所谓“造理入神”。这恰好是从“形”“意”、“理”三个角度对王维绘画进行品论。画花“不问四时”,以及“雪中芭蕉”,正是说明“形”、“意”、“理”的具体例证。“形”、“意”、“理”是宋代文人论画的三个核心概念。宋代文人论画尚“意”,所谓“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所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与“意”对立的是“形”,是绘画必须超越的对象,所谓“古画画意不画形”,所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对“形”的超越,是因为其中“理”的存在,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宋代文人对绘画“形”、“意”、“理”概念的梳理,确定了文人画的核心内涵,后来的文人画在这个内涵的基础上,继承了宋人的观念,又融入了时代的理解,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人画的新面貌。随着宋元牧溪、梁楷、温日观等禅僧绘画对绘画形体的进一步超越,以及赵孟頫(1254—1322)等文人对绘画书法化的推动和元代以来中国绘画的风格化、写意化发展,明代文人对绘画“形”、“意”、“理”的理解,已经大大超越了文人画最初倡导者们的认识。徐渭作为一代文人大写意绘画的宗师,在这些方面更有他独到的理解,他在绘画中把宋人对“形”的超越,变作对“影”的欣赏;把宋人对“意”的追求,化为对“情”的宣泄;把宋代文人画的“奥理冥造”化作明代文人画的随心书写。

在“形”的方面,不同于宋代文人在“形”与“意”的对立中,强调绘画对“形”的超越,徐渭提出“舍形悦影”的新的见解。徐渭《书夏圭山水卷》说:“观夏圭此画,仓洁旷迥,令人舍形而阅影。”[13]朱良志先生说,徐渭“舍形而阅影”是中国艺术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形是具体的,影是虚幻的,舍形而阅影,要以虚幻的表达取代具体的形式。[14]徐渭说绘画“贱有迹而贵无形”,提出绘画中“万物贵取影”,赞赏绘画“舍形而悦影”。自称他的绘画是“信手扫来非着意,是晴是雨恁人猜”,“大抵绝无花叶相,一团苍老莫烟中”,“虽云似蟹不甚似,若云非蟹却亦非”,“人问此何鱼,我亦不能答”,“唤他是竹不应承,若唤为芦我不应”……这些议论,虽然有前人论画的影子,但更多的是前人不曾论述到的,这正是徐渭的独到之处。

徐渭把宋人对“意”的追求化作对“情”的宣泄,他在绘画和题词中,表达自己的喜悦或哀伤,得意或失意,诙谐幽默或愤世嫉俗,甚至佛家的禅悦兴致,都不是宋人理解的王维式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意”所能涵盖的。“人生坠地,便为情使。聚沙作戏,拈花止啼,情昉此已。”[15]“情”化作“游戏”,化作“戏曲”,也化作“墨戏”。他的“墨戏”不同于既往文人们的“墨戏”,“帐头戏偶已非真,画偶如邻复隔邻。想到天为罗帐处,何人不是戏场人?”[15]“墨中游戏老婆禅,长被参人打一拳。泲下胭脂不解染,真无学画牡丹缘。”[16]他的画是“戏”,是“禅”,是自娱,也是娱人,甚至“渡”人。既然“戏以情胜”,他“墨戏”中的“戏”也便为“情”使了。所以他似乎要把升华到云天之高的宋元文人画之“意”,拉回到呼吸俯仰之间的“情”,他的绘画具有了强烈的人间性。“君言写意未为高,自古砖因引玉抛。黄鹤山人好山水,要将狂扫换工描。”[17]“写意”之“砖”,为引“抛情”之“玉”,借笔墨抒情,从而将“工描”的“小写意”推进到“大写意”的“狂扫”,这也是徐渭绘画引富有抒情性的草书入画,从而对“形”突破的一个原因。但对徐渭来说,“狂扫”或“工描”或许只是形式问题,他说:“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18]本质还在于绘画的“悦性弄情”。

徐渭绘画对“意”和“形”的突破,是把宋元文人画中冷静的“理”,向明代中期之后热情的“心”转化的结果。他说:“填词如作唐诗,文既不可,俗又不可,自有一种妙处。”[20]宋代文人孤高自标,视天下人为俗人,视天下画为俗画,明代文人游走市井,风气为之变。沈石田画荷,题句云:“为爱南塘好,倩郎种绿荷。秋时来踏藕,兼听踏吴歌。”李日华说:“此老清真寡欲,绝无冶艳之好,而笔端风调如此。”[21]徐渭诗中,也多染此风调,“明末华淑辑《明诗选最》八卷,陈继儒作序,文长诗收了九首,主要取风花艳丽之作,如《杨妃春睡图》七古、《燕子矶观音阁》、《抱琴美人图》五言排律都在内……”[22]徐渭的绘画如《十六种花卉卷》、《花竹轴》等题《十六花姨歌》,仿宫词艳曲戏谑,笔歌墨舞,绝非宋元文人画所能梦见。徐渭绘画中的这种“世俗之心”,真可与晚明狂禅心学相呼应了。

如沈括所说,宋代文人绘画“奥理冥造”、“造理入神”,主张对“理”的“造”上,从而推动绘画的诗化。元代文人提出“写意”,主张对“意”的书写,自赵孟頫而下,推动绘画的书法化。宋代偏重意匠经营“造理”的“诗中有画”,变成了元代文人书法性绘画上的“画上题诗”。明代文人自沈周,文征明之后,把“画上题诗”,推进到“画上题文”,从而进一步消解了“诗中有画”的“奥理冥造”。徐渭绘画“师心纵横”,以草书入画,甚至把画变成草书,不再追求绘画的诗意营造,而试图推进“心”的情感的表达。甚至他的题画诗,不少也是“以文入诗”的情感宣泄,而不再是王维“诗中有画”式的画意表达。诗意的消减和书意的加强,以及“舍形悦影”,表面上看是绘画形式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文人绘画的审美由“理”的追求到对“心”的表达的变化过程。

王维作为文人画的精神原型,从北宋开始,在历次的文人画运动中都得到了新的阐释。以“形”、“意”、“理”论画的北宋文人发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古意”和风格论画的元代文人发现王维“自魏晋及唐几三百年,惟君独振,至是画家蹊径,陶镕洗刷,无复余蕴矣”。[23]以风格、宗派、禅论画的明代文人发现,“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24]

明代中期,特别是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与吴门画派的崛起相适应,“王维”绘画作品开始在苏州地区,不断被传奇般地发现。沈周、文征明、祝枝山,甚至仇英,都见证或临摹过其中一些作品。一些文人,譬如李东阳、陆深、丰坊、刘诩等,也对“王维”画作题咏、鉴定。在此之后,对

王维”画迹的收藏、鉴赏、品题、讨论、著录的热情,一直持续到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中期。明代中期苏州文人对“王维”的发现,与北宋时期文人对“王维”的发现形成了呼应,堪称绘画史上的奇观,这两次对“王维”的不同发现,对文人画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徐渭和董其昌处于明代中晚期发现“王维”的新时代里,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对待“王维”的态度。董其昌沿着元代以来文人画的风格化的思路,对新发现的“王维”作品进行了风格分析,从而在仿“王维”的道路上,创造出新的文人画风格图式。徐渭把盛传的王维“雪中芭蕉”传说,化作自己的创作灵感,创造出“蕉红雪白任尔疑”的极端个性化的水墨大写意文人绘画。虽然董其昌一再推崇自北宋以来塑造的王维绘画中的淡泊境界,他的绘画作为风格化发展的极致,画面中充满了力量的冲突和对抗,颇见“笔势峥嵘”。包括诗歌、绘画在内,除了对“雪中芭蕉”典故的引入,徐渭并没流露出对王维的偏好,他甚至批评诗学王维者的“狭小”,他继承宋元文人画关于“形”、“意”、“理”思想,融入“影”、“情”、“心”的感受,吸取禅宗绘画、宫廷绘画、民间绘画、浙派绘画的营养,以狂放大胆的“刚杰”笔墨,把明代绘画推向感人的境界。高居翰说,徐渭的画毫无欧洲表现主义画家为了表达内在的苦恼,而绘出的不和谐色彩、极度的扭曲或者梦魇似的意象,相反董其昌等人的画法比徐渭更加仔细而有计划,从而设计出视觉与情绪上使人不悦的画面。[25]这种“外人”的看法,或许在极力追求“平淡”的董其昌听来,特不愉快。

儿童发展指南 篇5

那诺浪树小学

朱羿澄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时期的教育是承前启后的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是教育界或是家长现在都已经认可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幼儿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繁衍和延续,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与成长阶段,“育人为本”的科学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学期,我们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书。

3-6岁的幼儿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对学习也充满兴趣,教师就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借助他们的好奇,让他们逐步了解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这一阶段的幼儿非常爱玩,教师就根据幼儿的特点来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指南》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它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了儿童学习、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了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直接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被禁锢在教育的条条框框之中,他们需要自主,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得来的直接经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要想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在《指南》中就能够找到答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要用科学的方式来教育幼儿,让幼儿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指南》中指出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言语表达上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它既可以帮助儿童与他人交流沟通,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则要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

看了语言领域的第一点听与说的教育建议,我自认为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如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坚持给他们讲故事,一起看图书。并且我也注意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以前发现有孩子不够认真,我总是即时提醒,现在我说话相应放轻,语速放慢,让孩子们不由静下心来细细地听,这样也较好地养成了他们的倾听习惯。同时,在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时,我总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总是能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特别是讲故事时,注意语音、语调,配上表情,尽量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清晰,让孩子一下就能理解。这样操作,我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个榜样,让他们也能爱说、会说。当然,在孩子们大胆说话以后,不管说得如何,我总是给予肯定。希望孩子们越来越能说,越来越会说。

在表现与创造中,《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是1.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唱歌、表演等艺术活动。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绘画、制作,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如: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候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这样的教育建议就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让孩子有创造的信心与兴趣,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为小学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幼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是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改变自己的态度,为每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因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把我们的“未来之星”打造好,让他们更加闪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有了《指南》的引领,在我们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同时,我们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我国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儿童发展 儿童福利 研究内容

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较少,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也迅速增加,在党的十八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而学前教育不仅仅包括对儿童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1 研究内容

对儿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家庭环境条件,还可以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条件,这也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发展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且大多集中于对儿童所处的宏观的外部环境研究。

第一种观点主要是从儿童所处的宏观的外部环境进行研究。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尚晓援、王小林认为我国的儿童福利主要包括儿童健康与医疗卫生、儿童教育保障、儿童养育与基本生活保障、 儿童保护、儿童发展性支持等几个方面[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指出我国的儿童发展主要包括了四大领域,分别是: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以及儿童与环境①;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则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内容,将我国儿童发展的领域扩展为: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福利、儿童与社会环境以及儿童与法律保护②。

第二种观点主要是从儿童自身的发展及家庭内在环境方面来进行研究。

张莉、张莉萍认为除了要关注儿童的身体素质评价之外,还要关注儿童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评价,更要关注对儿童个性发展方面的评价[2]。马亚楠认为儿童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家庭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家庭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观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养方式等方面[3]。

2 研究视角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研究,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视角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法学以及政治学视角等。

2.1 教育学视角

叶淑云、邓丽芳从教育学的视角,分析了国内近十年来对于0~6岁的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指出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父母作为儿童的主要抚养者,对于儿童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张梦雪、冯婉桢从教育学的视角,提出通过建设儿童发展实验室的方式为儿童发展以及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实验室必须坚持五种价值观,即尊重、关爱与沟通、促进儿童整体发展、开发儿童潜能、学习与发展[5]。

2.2 心理学视角

张文心、刘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心理虐待对儿童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指出我国对于儿童的心理虐待研究大多集中于初中生,甚至是大学生,而忽略了对于学龄前儿童心理虐待的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开展儿童的心理虐待研究非常有必要[6]。项紫霓、张兴慧等从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应该指导母亲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行为,对儿童要有更多的耐心,顺应儿童发展的特点[7]。

2.3 法学视角

曾燕波从法学的视角对国际儿童福利的法规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够借鉴这些国家的法规政策,为我国儿童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8]。尚晓援指出为了可以给儿童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我国对非政府儿童福利机构的法律政策亟需予以明确规定或调整[9]。程福财对1992年以来我国儿童福利政策进行了统计,他指出,近几十年来,儿童福利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比如教育福利重心下移、儿童福利对象扩大化等,我国儿童的福利政策越来越多地强调了儿童的权利保护,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健全的法律保障[10]。

3 研究述评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我国无论是在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方面,还是在儿童发展的研究视角方面,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第一,在研究内容方面,我国目前较多的关注于儿童的健康、医疗、救助、政策等宏观问题,而对于儿童自身的情绪、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行为以及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等问题则关注度不够,关注的内容不全面,这必然不符合我国构建普惠型的儿童福利制度的要求,不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们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第二,在研究视角方面,尽管我国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视角已经有趋向多元化的趋势,但是仍然不够丰富,在未来的儿童发展研究中,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结合我国的国情,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对儿童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

我国当前的儿童发展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儿童发展方面却远不及美国、英国、挪威、瑞士、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发展,而不应只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包括医疗、社会保障、生态、教育等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单纯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儿童的发展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的国家形象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问题。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政府应该在儿童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走上科学规范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儿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注释:

①《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②《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参考文献:

[1]尚晓援,王小林.中国儿童福利前沿(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3.

[2]张莉,张莉萍.儿童的发展性特征探析[J].金田,2014(01):213-214.

[3]马亚楠.儿童人格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概述[J].早期教育,2014(09):18-21.

[4]叶淑云,邓丽芳.关于婴幼儿(0岁~6岁)发展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综述[J].早期教育.2014(06):27-31.

[5]张梦雪,冯婉桢.国外儿童发展实验室建设特色及启示——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儿童发展实验室为例[J].教育导刊,2014(05):87-89.

[6]张文心,刘文.心理虐待对儿童发展影响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14(01):19-22.

[7]项紫霓,张兴慧,黎亚军,等.3~5岁儿童母亲抚养压力类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04):427-434.

[8]曾燕波.儿童福利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当代青年研究.2011(7):19-23.

[9]尚晓援.对非政府儿童福利机构政策亟待改变[J].社会福利,2008(09):15-16.

[10]程福财.超越生产主义:1992年以来我国青少年福利政策发展的逻辑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4(02):31-39.

作者简介:

儿童绘画发展 篇7

关键词:清朝宫廷绘画,法国宫廷绘画,相同与不同

18世纪清朝处于康乾盛世,法国处于路易十五时期。清宫廷以郎世宁为代表的“折衷主义”新画体和法国宫廷以华托为代表的“洛可可”风格成为宫廷绘画的主导力量,这一过程中它们有三点相同与三点不同。

一、三点相同:

1、宫廷绘画与主政者紧密相连。

18世纪一批有绘画功底的传教士进入清宫廷画院,其中以郎世宁为代表成为宫廷画的主格调,称之为“折衷主义”新画体。据《郎世宁画集》“欲以欧洲光线阴阳浓淡暗射之法输入吾国,不为清帝喜,且强其师吾国画法。因之郎氏不能不曲阿帝旨弃其所习,别为新体。”可看出宫廷画院的主格调是为迎合皇帝而作。

18世纪路易十五“享受生活”思潮主导法国宫廷,形成对前一时期专制主义思想禁锢和宗教束缚反叛的“洛可可”风格,路易十五任命华托等为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院长,使“洛可可”风格成为宫廷画的主流。

2、本国传统绘画依旧强大。

“折衷主义”新画体是被改造的中国画,除了在人物肖像画上以油画技巧保持优势,在山水花鸟画上乾隆还是偏爱传统山水花鸟创作,以焦秉贞为代表的传统山水花鸟画家在清宫廷画院依旧是中坚力量。

路易十五亲睐的以华托为代表的“洛可可”绘画,主导了法国一个世纪,然而法国皇家学院却依旧保持着早在17世纪就确立起来的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在院长布朗去世后学院形成了普桑派和鲁本斯派,虽这两派绘画在18世纪都不是宫廷绘画主流,但“洛可可”风格画家却脱胎于学院派绘画,如华托的画,从艺术实践上看是建筑在鲁本斯和威尼斯画派基础上。

3、两国宫廷画的主流都有外来影响。

“折衷主义”新画体是为适应乾隆审美趣味,西方与中国绘画在画法上的结合,在西方人眼中郎世宁等在清宫廷作品已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油画,他们的作品只能是以油画为本、中法为辅的中西结合新画法,它应归属在中国画创作中,是中西绘画结合的有益探索。

“洛可可”艺术喜用曲线形,是中国与意大利花纹的结合,这种艺术样式是接受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工艺品影响而在法国产生,被称作“中国一法国式”。“洛可可”风格绘画作品吸收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因素,富有诗的情调。

二、三点不同:

1、欣赏者接受理解上有区别。

在王耀庭《故宫藏品探讨郎世宁的画风》记载中,雍、乾二帝并不接受油画表现方法,对其“闪光”和浓重的黑彩颇为反感。从郎世宁存世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尽力迎合皇帝审美趣味。为此,其所作均以纸、娟取代画布,不论人物还是衬景均无高光和浓影,光线、色彩上的明暗、浓淡反差不大,笔触也不明显,涂抹得平平光光,没有油彩厚层凸起,比较和谐。

“洛可可”艺术追求的是温柔优雅的气氛、滑润的运动、难以捉摸的形态和朦胧的色彩。英国美术史家里德评价洛可可艺术时,指出它的实质是向往自由意志在艺术中的表现:“自由是为了娱乐——这可说是对洛可可精神的最中肯的描述。”洛可可艺术用它轻快、精巧、愉悦和装饰性的风格,赢得和符合了从路易十五到贵族及中产阶级的厚爱。

2、创作环境上有区别。

“折衷主义”新画体在清宫廷产生了煊赫影响,但这种折衷主义对清廷内的西画家而言,无疑显现了一种困境。据戎克《万历、乾隆期间西方美术的输入》记载“是余抛弃其平身所学而易为新体,以曲阿皇上之意旨矣。然吾等所绘之画,且出自皇帝之命。当其初吾亦尝依吾国画体,本正确之理法而绘之矣。乃呈阅时不如其意,辄命退还修改。至其修改之当否,非我等所敢言;唯有屈从其意旨而已”。

法国宫廷画家华托在路易十五、贵族和中产阶级赞助下创作了大量“洛可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画家,也是赞助人向往自由意志和田园牧歌在艺术中的表现。

3、影响传播上有着区别。

“折衷主义”新画体大部分被录入清代画史,对清宫廷画院有相当影响,但从整个西方绘画史看,这批传教士画家并不是欧洲一流画家,只能说具有基本绘画技巧,由于中国皇帝的好奇心与兴趣使得这一特长得以发挥,不可能对中国绘画有深远影响。

“洛可可”艺术很多评论家都认为是贵族艺术,表现的是欢宴享乐和男女纵情的低俗趣味,对社会和绘画只是负面作用。但种片面的评价却掩盖不住它对欧洲绘画特有的传播和影响。画家德拉克洛瓦在1847年的日记上写道,华托“这幅画的绝妙技巧使我大吃一惊。法兰德斯画派和威尼斯画派的技巧,在此已熔于一炉了”。还有研究者指出,弗拉戈纳尔松散灵活的大笔触一气呵成,轻快,流畅,充满诗意,尤其是其中的动感和光感,为印象派绘画开了先河;在画家戈雅的一些作品中就继承了华托和弗拉戈纳尔的传统,而“其他的一些画得奔放、用色新奇的画,可说是杜米埃、莫奈和雷诺阿的先驱”(德斯配泽尔、福斯卡:《欧洲绘画史》,第169页)。

元代绘画历史发展述要 篇8

一、元代绘画历史发展情况

中国绘画史学界历来将元代中国画视为笔墨画发展的顶峰, 但元代绘画从整体上来看又有着荒寒冷落、简远闲逸、清淡萧疏的风格, 仿若远离尘俗风味、不食人间烟火一般。对元代绘画风格的评议概述, 钱钟书先生一语道破:元代绘画以简逸为主、重遗貌求神。例如元代的山水画, 它既不同于北宋的繁密风格, 也不同于南宋的一角半边之风, 而显露出一种淡雅、高逸、意象的墨化淋漓、无拘无束的意境。元代的云山墨戏就反映出作者方从义画像为虚、意境为实、水墨跌宕致远的画风。另一位山水画家曹知白的作品苍秀、简洁、疏落, 惜墨如金。还有黄公望和吴镇的山水画, 也以简远、秀润、疏朗著称。而在众多元代山水画家中, 画风最为简淡、高逸的莫过于倪瓒。倪瓒的山水画清韵逸气、平淡空寂, 往往疏林坡石、一湖两岸, 是元代山水画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代表[2]83。再比如元代花鸟画。元代花鸟画与两宋相比发生了历史转折。两宋花鸟的姿彩各异风格至元代完全变成了墨梅、墨禽、墨花的花开淡墨痕的水墨花鸟。例如以墨兰花见长的郑思肖、以墨桃花著称的王渊, 还有擅长墨竹、墨石的吴镇和柯九思, 以及倪瓒、管道升、李衎等等都对以素为贵、以静为美的画风偏爱有加。

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 在童书业先生看来, 元代的绘画不同于宋代绘画多出自专业画家之手, 而是多出自非专业的文人之手, 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是说, 元代绘画的发展历史基本依靠文人来推动, 元代绘画也是文人画的天下, 元代绘画发展史即是一部元代文人画的发展史。

具体从艺术的角度来说, 北宋苏轼、米芾等著名文人的绘画思想深刻影响了元代文人。苏轼在《历代诗话》中点评北宋诗歌文学时用“绚烂而平淡”进行总结, 这样的评价也用在了他的一些画论中。绚烂之极, 最终仍要归于平淡, 这是元代文人在苏轼等人影响下的文人画思想精要。至于为何归于平淡, 在苏轼和米芾看来, 是因为绘画本应是种笔墨游戏, 在自娱自乐中享受精神的自由。因此苏轼、米芾等人抱着这样的平淡态度, 以绘画为手段之一追求自由的思想境界。其中米芾还以此绘画思想创立了米家山水画。米芾的长子米友仁在继承了父亲的绘画风格之后, 将米家山水画提升至更高的水平。米家山水画的思想精要在于:绘画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现, 是作者情感与外界实物交融的表达形式, 它不是色彩缤纷、精致华美的装饰品, 不随大众审美取向而改变, 而是简单、平淡地以物照人、以物画心、以物写意。米家山水画的这种画风意境在宋代非专业画家中极为推崇, 也被注入到了元代文人画作者们的精神世界中, 得以在元代延续和发展。

从元代绘画选题上来说, 两宋中国文化中心在南移的过程中仍偏重于北方文化, 画家们仍然偏好以北方的大山大水为题材进行创作, 而元代的中国文化中心已完成了南移, 文人画家以南方居多, 因此元代绘画题材以江南山水美景为主。例如湖州的赵孟顺、常熟的黄公望、镇江的郭界都是在当时享有名望的南方文人画家。还有一位少数民族画家高克恭, 虽然他是北方人, 但多年在江南地区做官, 被江南山水深深吸引, 也深受南方人文画的影响。高克恭以北方人的家庭出身, 凭借令人称颂的江南山水画而成为元代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

最后再从创作方面来说, 在战马上夺得中原统治大权的蒙古族政权对传统汉族文化既没兴趣也缺乏足够了解。与两宋时期宽松的、备受政策激励的文化氛围不同, 元代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传统在少数民族文化面前略显压抑。例如在绘画方面, 元代不仅取消了两宋时期的画院, 而且绘画不能作为画家走上仕途的技能手段。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元代的文人画、非专业作画受政治风向和宫廷画的影响和束缚更小, 元代绘画创作至少在思想层面更为自由。绘画爱好者在不受政治、经济利益的干扰下,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创作题材和方式。因此, 元代绘画创作形式多样, 涌现出董巨画风、李郭山水画风、米家山水画风等多个创作流派[3]2。

二、元代绘画发展的历史原因

第一, 遗民画家借用绘画抒发亡国之痛和怀才不遇之感, 客观上推动了元代绘画的发展。所谓遗民, 即是忠于前朝而耻于为新王朝效力之人。元代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流淌着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血液的汉族人生活艰难。汉人被归于最卑贱的第三、第四类人。同时社会职业也被划分为十个等级。乞丐是属于最下等的第十级, 在乞丐之前的就是儒家文人。因此汉人不仅在社会阶层中属于下等人, 而且多以汉人为主的儒家文人在职业上还是与乞丐相提并论的下等人。汉代文人遭受如此歧视和境遇, 只能依靠书画宣泄心中的苦命与压抑, 有时甚至还是艰苦营生的手段。即便是遗民中的温和派偶尔参与到极少数汉族士大夫的施政机构, 他们也难以施展拳脚、怀才不遇, 只能寄情于书画、自命清高。那些极端的遗民, 在两宋隐仕之风的长期熏陶下, 坚决超脱和回避元代社会, 拒绝接受元朝的统治。但他们作为文弱书生, 不可能拿起兵器与元政府对抗, 只能潜心艺术创作, 用艺术来宣泄亡国之痛。遗民的画作充分展现了元代的时代特性, 客观上繁荣了元代的绘画艺术。

第二, 元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元代绘画艺术发展。尽管整个元代的社会和统治风气对民间汉人绘画创作没有丝毫鼓励, 但元政府通过其他方式还是促进了元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例如忽必烈的曾孙女大长公主酷爱收藏书画。她收藏了许多两宋时期的书画珍品, 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展子虔《游春图》等等, 这些作品得以流传至今, 与大长公主的悉心珍藏不无关系。除了收藏保存珍贵画作, 她还以开放的姿态邀请汉族大臣和文人进宫对藏品进行品鉴。汉族大臣文人品鉴完过去从未见过的名画真迹之后,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叙或传于他人, 丰富了文人画家们的眼界和创作灵感。再比如元文宗帝, 他自幼在江南一带接受汉化教育, 饱读诗书、能书擅画, 结交和网罗了一批江南书画才子投奔帐下。尽管元代没有专门的画院, 但文宗帝组建奎章阁收藏和保管书画, 其中流传至今的真迹有宋代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等数十件。文宗帝还在奎章阁中常邀包括汉人在内的各族文人品书赏画。文宗帝在书画艺术上较为开明的态度和政策使汉族书画史得以较好地存续。

第三, 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艺术素有坚韧的生命力。至元代, 中国绘画史已源远流长了数千年。它是炎黄子孙历代生活的艺术写照, 表达传诉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作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发展曲折与前进统一的客观规律作用下, 中国绘画即便因朝代更迭、帝位易主等因素不时受到阻碍、打压, 出现倒退或停滞, 但中国绘画的艺术生命力仍然生生不息, 元代统治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其阻断和扼杀。

总而言之, 元代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既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期, 又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以山水、花鸟为创作题材的文人画在元代民族政策的打压下艰难求存, 又在诸多客观因素及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本质规律支配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美术出版社, 2001.

儿童绘画发展 篇9

关键词:民间绘画,生存,发展

一、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现代民间绘画, 俗称农民画, 它起源于原始的彩陶、壁画、地画和岩画等, 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半个世纪以来, 在国家文化部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引导、扶持下,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始终以其独有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以她“洋不过你土过你”的独特风格逐步跻身于艺术百花园中并成为一支艺术奇葩, 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友人的喜爱和青睐。到八十年代末创作群体象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各省、市、区, 涌现出了一百多个画乡和众多的优秀辅导员, 创作队伍之庞大、作品数量之多超过其他任何画种,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这块由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金字招牌成了各地发展经济、扩大地区影响的名片。九十年代以后, 随着现代民间绘画在国际市场走俏, 掀起了一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热, 但受经济利益驱使, 许多作者纷纷投身商海, 商人掮客也大批介入, 政府部门的注意力也从让民间绘画为社会服务转移到经济效益上, 停止了政策引导与扶持, 把民间绘画全面推向市场。新千年之后, 因为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一出现, 便展示了它与众不同的艺术品格和鲜明个性:色彩艳丽、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情调, 自成一家的绘画语言……就象花丛中的什样锦, 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芍药的娇媚, 梅花的清香, 但却有着蓬勃旺盛的生机和无比顽强的活力。只要有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 哪怕有极其贫瘠的不毛之地也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二、提升民间绘画艺术的措施及对策

1. 消除国内各界对画种的偏见

事实证明, 一幅好作品离不开“黑、白、灰”和“点、线、面”的合理搭配以及“松能跑马、密能插针”和“色调统一”等绘画原理的运用, 而民间绘画特有的表现方法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又明显地区别于其他画种, 独特的乡土气息更是其他画种无法比拟。如果在美术活动中不分优劣把其列为不上档次的“业余”画种而不屑一顾甚至加以歧视, 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不言而喻。笔者所知, 浙江嘉兴秀洲, 近年来有多幅民间绘画作品和其他画种作品同台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群星奖”;在陕西户县则有四位民间绘画作者被吸收为国内权威美术团体——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而在江苏官员曾经对画家们一句“农民画是业余的”就把众多有影响民间美术作品挡在了该省二年一届的省政府最高奖——“五星工程奖”的评选大门之外。因此, 一方面, 各艺术界人士, 对现代民间绘画要正确认识, 不冷落、不歧视。另一方面, 要对社会释放出现代民间绘画她不但有她的特色:体现农民生活、农村生产环境、自然环保、生态文化、更有她独特的艺术美。

2. 政府部门正确认识, 积极扶持

纵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走过的历程, 不难发现, 它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精心培育下才成长起来的。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形成, 到被进级阶段进一步得到艺术界和专家的肯定, 从而独树一帜, 这一切无一不是在政府扶植培育下才取得成功。当前, 政府部门不能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推向市场。因为现代民间绘画如同具有千百年悠久历史的国画相比:如果说国画是个饱经比故满腹经论的老寿星, 那么, 现代民间绘画不过是个呀呀学语的婴儿, 请看各级政府部门为国画设置了画院。许多国画家辛勤努力, 尚且不能全面进入市场, 其职能和任务仍然是将为社会服务放在首位。要将以业余作者为主体的中国代民间绘画全面推向市场而不再进行帮助扶持, 这岂不是让一个还需大人呵护的孩童去自食其力自谋生路吗?其中的道理勿需多言。现代民间绘画就是要在政府的正确引导、积极扶持、不断创新, 才能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引导现代民间绘画艺术提升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只有高水准、高质量的作品, 才更有艺术欣赏价值。能不能创作出精品, 是艺术产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也概莫能外。一方面戏曲界有句谚语, 叫作“好子弟班赶不上赖行台”。意思是说业余演员基本功较差, 若不经过专家辅导永远也不会赶上专业剧团的水平。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创作队伍, 大家都是业余作者, 他们具有雄厚的生活积累, 对世界有着自己独特感受和强烈的表现欲, 这是专业画家难以比拟的优势。但是他们没有受专门训练, 艺术素质较差, 专业技能较低, 因此他们的作品, 往往基础很好, 但不经过专业人员辅导指教, 帮助他们修改提高, 很难再上一层楼, 成为精品。因此, 只要我们不断努力, 增强培训、交流、挖掘、创新、研究, 采取有利措施, 与时俱进, 才能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这支艺术奇葩, 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快遮发展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转变观念, 确保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持续健康发展

儿童绘画发展 篇10

互联网的急剧发展为眼下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一条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的途径, 以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广等特点抢占了先机。科普网站也成为了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

与此同时, 青少年网民占我国总网民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表明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占青少年总体的66.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用户的年龄段不断向两边延伸。但是,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在成人化的网络世界里真正属于少年儿童的空间很少, 真正面向他们的科普网站很少。

儿童因为其年龄的特殊性, 适合他们的科普网站应有别于面向大众的一般的科普网站。

儿童需要适合他们的网站, 一个优秀的网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天地, 更应该是一个快乐玩耍的乐园。

在那里, 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获取信息、建构知识的能力。

一、基本概念

“科普网站”, 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看出:科普网站的目的是传播知识。但是, 对于“科普网站”的定义却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比如秦婉 (2010) 在《我国两类科普网站的比较研究》中借鉴了高宏斌、祝魏伟等的定义后将科普网站定义划分为了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的科普网站的面向人群主要是科学家、研究学者, 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 刊登学术论文, 简而言之狭义的科普网站定位比较高端, 受众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

与之相反的是广义的科普网站则主要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普信息, 传播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生活的多方面, 受众也是普通的人民大众。

何谓“儿童”?

联合国在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这样说道: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除非对其适用于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而心理学中所称的儿童则泛指整个身心未成熟阶段的个体, 并且按照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划分了几个阶段。在本文中“儿童”主要是指童年期7~12岁, 也可以称之为学龄儿童。

综上所述, “儿童科普网站”采用的是广义的科普网站的定义, 可以概括为将7~12岁儿童作为主要对象, 用于传播科学知识的网站。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而心理发展包括很多了内容, 主要是指认知、个性、意志等。

其中,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知过程, 即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

二、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一个优秀的面向儿童的科普网站不仅仅需要运用熟练的网络设计的技术, 也应该考虑到儿童这一个体独有的生理和生理方面的特征。如果面向的主要受众是儿童, 却对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不甚了解的话是无法创建出一个优秀的儿童科普网站的。

面向儿童这特殊的群体, 儿童科普网站, 深入分析和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了解他们的真正的需求。[1]主要从感知觉、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这5个方面来了解7~12岁儿童的认知水平。

(一) 感知觉发展特点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根据感觉分析器和它所反映的特定刺激物, 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经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后, 他们的形状和颜色知觉发展很快。而到了8岁以后, 大部分儿童对颜色的辨认力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根据研究表明:

3~6岁的孩子会首先选择那些对他们的视觉具有非常大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颜色;6岁以后, 儿童渐渐开始通过形状去辨别物体。

所以, 要根据网站内容和对象的不同, 确定不同的视觉设计风格。普遍来说, 儿童热爱鲜艳而不刺眼的颜色, 不喜欢暗沉的颜色, 比如黑、棕、灰色一类, 大多儿童都比较喜爱的颜色为绿、红、橙、黄。

听觉是儿童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他们依靠听觉来感受音乐, 欣赏音乐, 体会律动, 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而儿童差别感受性的增长飞快。学龄儿童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也在逐渐发展。

(二) 记忆力发展特点

记忆有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两种, 学龄儿童的有意记忆在学习活动中随着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提高和改进而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发展, 可是形象记忆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这两种记忆的效果都受到主客观两大类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包括记忆材料的结构, 而主观因素除了兴趣、学习目的、学习情绪状态外, 儿童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原有的知识基础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1]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兴趣的提高, 学习目的的明确, 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则越来越显著。

小学生的记忆和他们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 学龄儿童采用记忆策略的能力也飞速发展, 他们可以运用几种记忆策略。

不过低年级的儿童尚缺乏自发地使用记忆策略的能力, 需要旁人的有意的指导;8岁左右开始自发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上儿童, 基本上可以自发地运用记忆策略, 培养可提高记忆能力。

(三) 想象力发展

7~12儿童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得到了提高, 创造性元素增多, 内容逐渐丰富、精确, 并向现实化靠拢, 细节变得丰富而完整。对于学龄儿童来说, 想象是他们理解内容、获取知识的条件之一, 特别是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的时候, 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 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学龄儿童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 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 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

具体来说, 7~12岁儿童的思维主要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 思维的多维性, 已经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对实物进行归类, 比如形状、颜色等。

2) 思维的可逆性, 表现在可以完成守恒任务。

3) 去自我中心,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 意识到别人会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并接受别人的意见, 从而校正自己的观点, 最终检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

4) 具体思维运算, 总之, 7~12岁的儿童虽然在推理上、问题解决和逻辑方面已经超过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 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 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 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五) 注意力发展特点

总体而言, 7~12岁的儿童的注意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得到提高, 而且很多研究也表明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成绩与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存在一定关系。

因此, 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它对儿童知识的获取非常重要, 而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主要就是通过趣味性来实现了。

三、启示与展望

7~12岁的儿童是一个认知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 正如前面所言, 他们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都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而儿童科普网站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一) 儿童科普网站的目的

儿童是这个网站的最主要的面向人群, 一个优秀的儿童科普网站应该承担着两个方面的任务。

其一就是传播科学知识, 将那些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给孩子们, 让孩子在上这个网站的时候不是在浪费时间, 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知识。

其二, 让孩子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乐趣, 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 兴趣的能量是无穷的, 兴趣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使得他们能够自发的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二) 儿童科普网站的内容

内容是一个网站是否成功的最主要的标准, 是网站的立足自地。与其他的儿童网站相比, 科普网站是专门用来传播科学知识的舞台。优秀的儿童科普网站是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也就是说一方面, 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 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筛选和判断信息的能力还不够, 因此网站的信息应该要具有权威性, 不能对孩子进行误导。

另一方面, 内容应该是丰富的而且有趣的, 有趣的内容才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 当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内容的时候, 他们了解这个内容也就事倍功半了。

同时, 内容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 给儿童以想象的空间, 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

此外, 内容应该具有不同的难以程度, 因为7~12岁儿童的认知水平是不断发展的, 内容应该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 或者稍加点难度, 但是又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

(三) 儿童科普网站的语言和文字

儿童科普网站的文字编排, 首先, 为了说明一个科学知识, 但是受限于儿童的认知水平, 网站的文字应该是运用比较简单的词汇, 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 面向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 文字也可以开始渐渐变复杂。

此外, 网站的文字编排应该是清晰的, 适宜的, 进行大字处理, 突出重点, 可以让儿童非常容易得就看到内容, 不需要太费精力。

(四) 儿童科普网站的风格

儿童喜欢明亮的颜色, 因此网站的色彩亮度不应该太低, 不要以黑色、灰色等, 儿童是快乐的, 充满生机的, 可以多采用暖色调的颜色。当然, 网站的颜色也不应该过于繁杂, 颜色太多反而会对儿童的视力造成不便, 内容看起来也不舒服。颜色过多会分散了儿童的注意力。网站应该有一个主色调, 然后辅之以其他的颜色。

一个网站的风格与它的颜色、字体、logo、版头等都有关系, 它是多种方面的集合。儿童科普网站的整体风格而言应该从是明亮的, 积极向上的。

(五) 利用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的运用在网站的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7~12岁的儿童而言, 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受到兴趣的引导。枯燥乏味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应该要辅之以视频、图片、flash等, 还可以在网站中增加一些别致又有趣的音效。让给儿童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获取科学知识。但是动画元素应该是放在合适的位置, 不影响阅读和游览。

(六) 网站的界面

版次安排主次分明, 儿童科普网站的导航应该清晰明了, 且超链接提示非常明确, 有明显的操作提示。

随着网络的更加普及, 儿童网民的数量也会日益上升。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 正如高尔基所言“孩子们, 你们的未来万岁”。

而与此同时, 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途径也是大势所趋。建立一个好的科普网站, 设计一个优秀的面向儿童的科普网站势在必行, 在这个过程中, 了解网站面向的主题———儿童, 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应该是前提, 是基础,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马娜娜.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儿童网页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6.

[2]卢伟.教学网站中的色彩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3]张世勇."环境保护"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7.

[4]张红岩, 张军辉.国外优秀儿童网站的特色及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5]滕广青, 毕强.儿童网站的信息构建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

[6]侯静雯.基于儿童心理认知的儿童网站设计研究[J].中国产业, 2010.

[7]樊翠芳.儿童网站的界面设计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 2009.

[8]高安玲.少儿网站的传播障碍归因与对策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9]孙爱民.科普网站评价标准研究[J].科普研究, 2012.

[10]曾静平, 郭琳.新媒体背景下的科普传播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3.

[11]施建农, 恽梅, 翟京华, 李新兵.7~12岁儿童视觉搜索能力的发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强化练笔活动 发展儿童语言 篇11

一、就地取材,随地练笔

小学生从家到校,从校到时家,活动范围狭窄。据此现状,我们努力拓宽他们的生活天地,练笔就从实际出发,题材既不要求惊天动地,也不要求意义高远,只要求生动活泼,有益有趣。就地取材,从身边写起,写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具体的活动过程。这样,学生的作品就写得朴实、自然、贴切。

二、强化准备,真实练笔

常言说:“有备无患”。我们的练笔也须防“患”,防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孩子练笔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先有生活感受,再行作文,激发学生写真情,写实感。孩子们本来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天地间,但由于缺乏观察常识和观察意识,在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之前,对周围的一切司空见惯,却又让生活擦肩而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感而不发。当他们捕捉不到真正的生活时就容易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来应付老师,应付自己,长此以往,贻害无穷。其实,他们缺的并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自我感受,缺的是实实在在和根根本本。为此,我们在练笔入门过程中,紧紧把住真实这一关,做到“没有真实不动笔,不写真实不为文”;让学生看重这一环,“没有素材不作文,不写真实不出手”。现在我教的是五年级,在平时的练和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跟踪校内游戏。游戏前出示练笔提纲,游戏中执行练笔“任务”。孩子们在娱乐中感受生活,玩得尽兴,说得尽力。寓写于乐,寓写于感。如《拔河》等。2童话想象练笔《做头饰》。3感受家庭温情,写父爱、母爱、亲人之爱。4描写自然景观,四季更迭,天气变化。5关注社会,采写风情。写市场的繁荣,写艺术节的盛况。小学生作文事事有出外,篇篇有着落。

三、活化批改,多重练笔

1面批面改,注重实效。孩子们作文往往一次难以达标,我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写具体”,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一环进行有效引导,反复修改,一次次充实。大作文全部面批面改,从不放过。小学生直接受益,每改一次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2自批自改,互批互改,自行练笔。对于一些有感而发,主动写出的日记、小随笔、写班报、板报、手抄报,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练笔习惯。在当地举办的各项活动一展自己的才华。现在孩子们写的小作品,不仅观察有序,特点鲜明,而且用词准确,感受真实。

论音乐与儿童的发展 篇12

音乐的教育功能不言而喻, 音乐凭借其自身的声音特点, 建构了和谐的空间, 作用于人的听觉, 音乐在是流动的艺术正好印证了这一点。音乐通过声音进入人的思想进阶和情绪当中, 与人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孩子喜欢美妙的声音, 容易受到外界声音的影响, 他们喜欢接受不同的声音的, 所以,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探索一条与孩子思维沟通的桥梁, 使这些孩子们学会认识音乐, 学会发现音乐中的美, 学会驾驭音乐, 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各种信息对人们的冲击, 安静的音乐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提高一个人学习的能力, 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音乐教育是很好的选择。音乐教育在孩子早期的教育中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音乐教育应该贯穿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 使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不仅仅是音乐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 丰富儿童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鉴赏力、感知能力等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音乐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对性格的塑造、想象力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内在气质的形成。

二、音乐对儿童的成长和能力影响

音乐对儿童的成长和能力影响包括认知方面、肌体方面、情绪方面、对社会活动能力方面、对创造力方面等多方面的影响。

(一) 认知发展

根据专家的观点, 9个月的胎儿就已经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有专家也对婴幼儿做了一定的研究, 他们发现婴幼儿对音乐的接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在后天的培养过程中, 音乐对婴幼儿的影响也更加重要。儿童学习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一些研究证明音乐能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 使儿童及早的接受事物, 增强他的认知水平。根据科学的验证, 7月以前学习音乐的孩子, 其大脑结构会发生明显的量变。学习音乐会使大脑发生一些变化, 使得孩子变得活跃, 虽然不能排除遗传方面的影响, 但是这一点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楚。孩子主动的学习音乐会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些变化并不是被动的聆听音乐所产生的。所以音乐在孩子的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效果明显。

(二) 肌体动作发展

音乐教育对学前以及学龄儿童的动作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多资料和数据涉及儿童早期以及学前儿童的肌体动作发展。研究表明, 音乐能使儿童的各个器官得到合理的运动, 使各个肌体得到很好的发展。儿童在接触音乐时, 它动感的节奏能使儿童随着一起律动, 这样在无意识中使儿童的肌体得到锻炼。

(三) 情绪发展

这方面的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把重点放在对儿童聆听音乐的情绪反映上。一般而言, 当音乐比较容易理解时, 接受音乐教育的经历似乎并不一定会导致情绪反映的差异, 这与人们在流行文化中观察到的情况是一致的。事实上人们接受的音乐教育毕竟差别很大, 但是却都会对他们在电影、电视和餐馆、商店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听到的音乐做出适当的反应。而接受音乐教育的经历似乎确实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欣赏风格比较复杂的音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 音乐对缓解情绪紧张、消除焦虑起着重要作用。儿童的情绪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在开学初期儿童进入幼儿园时经常会有哭闹的表现, 陌生的环境是造成儿童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在这时幼儿园的阿姨能够弹几首他们喜欢的儿童歌曲, 比如说:《我和星星打电话》、《卖报歌》、《上学歌》等。在这时你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哭声渐渐的小了, 甚至有的小朋友开始跟着旋律一起哼唱。这就说明了音乐是培养儿童健康情绪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四) 社交能力的培养

社交能力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儿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甚至是一家几代人都在宠爱一个孩子。这种现象并不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反而对儿童成长造成一些影响, 例如:儿童自私自利、不合群、害怕见生人等。音乐作为儿童成长中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对儿童的社交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通常社交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集体活动中形成的。音乐的学习就需要儿童们在一个融洽的环境中完成的, 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 对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可塑性等特点。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应该以他们的心理发展为依据。经过研究,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音乐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学习音乐能促进右脑的发展, 而右脑发达的人又拥有很强的创造力, 像爱因斯坦、毕加索、爱迪生都是右脑发达的人。从另一方面说音乐又可以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 儿童的情绪就会处于愉悦的状态, 而这种状态正是创造能力最佳的状态。音乐还能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使创造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意志力, 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激发儿童的进取心, 建立儿童的自信心、自强心、自尊心, 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音乐教育还能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长大后能适应各种工作。

摘要:音乐教育对儿童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不仅能够开发儿童的智力, 也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环境。现阶段, 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育在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心灵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音乐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影响、音乐对儿童的成长和能力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音乐,儿童,成长,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隆康.谈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其培养[J].成功 (教育) , 2009 (05)

[2]张玲.音乐教育对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与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0)

[3]康敏.如何让游戏激发儿童音乐学习兴趣[J].艺术教育.2010 (01)

上一篇:认识和体会下一篇:大学英语教材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