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教学方法论文

2024-05-10

儿童绘画教学方法论文(精选12篇)

儿童绘画教学方法论文 篇1

幼儿作为我们人类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由于年龄小知识单薄, 因而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 他们总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认识、观看世界, 并且通过稚嫩的小手表现在画面中, 透出一种纤细的感情、纯真的认知。

一、绘画活动对幼儿心智发育的影响

儿童从小便会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到好奇, 特别对于画画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开始的涂鸦就不难看出他们对画画的热爱。绘画对于儿童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它不仅可以锻炼儿童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也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 开发其智力。

儿童绘画反映儿童内心的真实世界, 是儿童视觉语言的一种外在表现, 也是和别人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怎样才能让儿童拥有一个天真、纯洁、活泼、多姿多彩的绘画世界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传统的绘画教学多是“照图画图”, 但是往往形成一个弊端, 那就是儿童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大同小异, 只存在和老师的作品像或不像的问题。儿童不但不能够了解老师的想法和意图, 更无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久而久之, 儿童便失去了绘画的兴趣。但其实, 衡量孩子的画面, 不能以“像不像”为标准。

二、了解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画想象之丰富、构思之胆大、造型之朴拙是许多画家毕生追求的结果。但在评价儿童画教育中,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 以“像不像”作为衡量标准, 也就是过于强调技法。另一种是让孩子自由发挥, 漫天畅游, 结果孩子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 好在哪里, 过于随意。这两种思想都违背了素质教育要求的完整性与多样性, 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性。

儿童一般在3-4岁就结束了无意识涂鸦期, 开始有意识表现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由于思维单纯, 因而表现在画面中的形象总是单一幼稚, 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加以夸张强调, 其他则予以淡化。比如画人, 孩子会把眼睛画得很大, 鼻子和嘴画得很小。这在儿童作品中是常见的, 这种主体极度夸张、人物比例失调的作品正是孩子稚拙、纯真感情的宣泄与表露。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正确辅导儿童绘画, 必须掌握儿童心理特点, 不能用成人的目光窠臼约束儿童绘画, 应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作品含义, 否则会过早扼杀孩子的艺术天赋。

三、故事教学法可以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

绘画教学有很多种方法, 包括趣味教学、谜语教学、变幻教学、添画补充教学、故事教学等等, 以下我们来讨论一下故事教学。我们都知道, 儿童最爱听故事, 故事中那些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的动物或人物深深吸引了他们, 并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有选择地讲童话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等, 从而使他们产生创作欲望, 把语言转化为图画。

儿童绘画教学重在激发幼儿绘画兴趣。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不仅画技要精, 更重要的是, 如何在一节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就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 帮助儿童理解教学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言, 一会儿是可爱的动物, 一会儿是可怕的怪物, 循序渐进的故事情节往往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 边讲故事边绘画或者讲完故事再绘画, 我们便可以用语言以及内心中无限的遐想, 使我们所要画的内容重点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 使儿童能够理解我们所需要达到的效果。既然故事教学可以引起儿童的浓厚兴趣, 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儿童所产生的这种兴趣, 充分调动儿童绘画的积极性, 这样, 他们就会在边思考边绘画的同时, 形象生动地把内心所理解的故事情节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我们不仅锻炼了儿童的思维逻辑能力, 而且还锻炼了其绘画能力, 使儿童在边思考边创作的同时, 绘画的技艺水平得到提高。

开发孩子的思维在于引导。科学研究表明, 0-8岁的孩子思维想象能力是最为丰富的, 但如果不能加以适时、正确的引导, 一旦形成了固定思维则很难再去改变, 这时候盲目地追求孩子绘画作业的质量, 非但达不到启智的效果, 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到绘画很有压力, 失去绘画的乐趣。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我们现在画太阳的时候, 大部分家长都会画圆圈和竖线, 而孩子就会画出各种各样的太阳, 有手有脚、有表情动作。有的在洗澡、有的在睡觉, 有的在梳头……所以, 每一幅画面, 只有融入感情才能吸引孩子。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 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我们进行绘画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想法、个性、创造力, 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教学让儿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其画出的作品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认可、赞赏以及鼓励, 这样我们便可以使儿童对绘画的兴趣愈加浓厚, 产生强劲的绘画动力, 增加对绘画的热情, 儿童也才会成长得更加出色、优秀、自豪。

故事教学对儿童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培养有很大帮助。很多家长会认为绘画只是让孩子学习一门特长, 其实孩子在绘画中也能学到很多知识。我们可以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添加科普知识, 让孩子边绘画边学习。比如, 在讲到《海底世界》的时候, 我会问小朋友一些关于小鱼的知识点:小鱼是睁着眼睛睡觉, 还是闭着眼睛睡觉?有的孩子回答睁着眼睛睡觉, 有的回答闭着眼睛睡觉。而当我问到为什么的时候, 小朋友们会回答地千奇百怪, 有的说因为小鱼没有床, 有的说是因为小鱼在做梦……我在积极表扬他们的想象力的同时会把正确的原因告诉他们:“因为小鱼是没有眼皮的, 所以不能像我们一样闭眼睛, 我们看到小鱼在鱼缸里一动不动的时候他是在休息呢, 我们就不要去打扰它, 好不好?”等等。我们可以在讲完故事之后让儿童进行创作, 并且拿出单独的时间让儿童解释下为什么进行这样的创作并讲给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其他的儿童们分享。这样我们在锻炼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还能充分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以便于我们更好得进行教学。另外, 我们还要在学习中时刻注意对孩子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故事中出现了海龟的形象, 我会说:“海龟的年龄很大很大了, 我们都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我们就叫它海龟爷爷吧。”“小龙虾和小朋友一样非常懂礼貌, 来找海龟爷爷的时候都会‘咚咚咚’轻轻地敲三下门……”

在教学中多运用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故事教学让孩子用他们稚嫩的思维在他们的内心小世界里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深切感受绘画的魅力。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故事教学法”对于绘画教学就有其独到之处, 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尤其受到儿童的欢迎, 不仅使他们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得到了提高, 而且培养了儿童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平时我们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我们也坚信, 只要我们好好努力, 每个儿童都会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总之, 儿童绘画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 也是一种创作活动, 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 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作品”, 他们用涂鸦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随意画出困扰他们的事件和问题, 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 从而使其心理得到平衡,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儿童绘画教学方法论文 篇2

第一步:画简笔画小鱼画像需要用到的工具有:一张白纸,一只黑色笔,一盒彩色蜡笔。

第二步:画出两个圆圈,一大一小,大圆是鱼儿的眼睛,小圆是鱼儿的眼珠子,圆圆的鱼儿眼睛就画好了。

第三步:画出小鱼扁扁的身体,三角形的小鱼儿,添加上一个三角形的小鱼儿鱼鳍,擦掉三角形的尖部,在画上鱼儿的嘴巴,嘴巴画出噘嘴的状态,小剪刀的开口形状。

第四步:接着在小鱼儿的身躯画出一条弯线,把小鱼的头部和身躯区分开来。弯线的中部凸显鱼鳍,与鱼鳍的尖部相连。

第五步:接着画出小鱼的尾巴,小鱼儿的尾巴紧接着鱼鳍的后面,将尾巴画在小鱼背部的后面,比背部稍微小一些。

第六步:接着画出小鱼儿身上的花纹,用黑色笔描绘出小鱼儿身躯的直线,向下垂直,接着在小鱼儿的鱼鳍和尾巴画上花纹,小鱼鳍画上两条小横线,尾巴画上三条小横线,不规则长短,分部不均匀亦可。

第七步:接着为小鱼儿涂抹上相应的颜色,以黄色调为主,用黄色笔将小鱼儿的尾巴和鱼鳍都涂抹上黄色,在小鱼的背部中间用蓝色的笔填充,背部其余地方涂抹上黄色,用淡黄色将小鱼的脸部涂满,留出眼睛的空白处。

第八步:用黑色笔将小鱼儿的眼睛描绘加深,将眼珠子的颜色涂满。

儿童绘画教学之我见 篇3

一、绘画中的创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了记忆的机器,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墙把孩子与周围世界隔离开,不能让孩子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的世界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

在学期初,新书还没发下来,给一年级上课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在马路上跑的汽车,又画了树、太阳和云。布置做作业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样子也画一个,和老师比赛看谁画的好,巡视的时候看到孩子们一笔一划认真绘画的样子,我心里还挺高兴,他们画的那么像。当走到一个平日很调皮的孩子那里,发现他给汽车加了翅膀,我问:“你为什么不照着老师的样子画呢?”他说:“那样的汽车不好看,我的还会飞呢,是我的创造。”他的话当头给了我一棒,是啊,我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我于是拿着他的画给全班同学欣赏,表扬了他的创意,并启发学生,那么除了这样画,还可以怎样呢?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我的想在海上游”“我想画拉着新娘子的车”“我想画碰碰车”……于是有了许多新的创意,最后每幅作品都不相同,都很精彩。

课后我反思自己,差一点又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纯的临摹老师的作品,为了达到所谓的统一与标准,所谓的美感。时间久了必定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结果是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二、绘画中的引导

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情,进行有效的启发、点拨、引导。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是不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使课堂效率提高,就必须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切实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例如,给一年级学生上《太阳》这课时,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多层次地挖掘教材,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散性思维。这样,在课堂中即做到了普及了创作又使学生消除了创作的胆怯心理。在这一创作课中,我通过播放动画课件,用美妙的音乐展示了一个动感的太阳造型,又用多媒体让大家欣赏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材料和装饰方法的太阳作品,看到大家兴奋不已,就让他们分小组交流自己看到不同样式的太阳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心中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等等。之后老师引导一天到晚的太阳都不一样呢,春夏秋冬的太阳也都不同,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的兴致勃勃。引入他们进入太阳的创意想象中去。随即又欣赏了其他学生的作品,看到大家的兴趣真正被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在愉悦和不知不觉的气氛中完成了绘画的创作。重要地是培养了儿童对绘画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使课堂作业的每一幅画都是自己的创作画,都不相同。不仅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创作能力。

二、绘画中的辅导

美术绘画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它不仅需要老师的讲解,更需要靠从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教师应细心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边学边玩,边观察、边讨论、边绘画,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去构思,去创作。不能将教师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于学生,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与学生们融在一起,想在一起。一起讨论一起交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意愿,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运用彩笔、油画棒、水彩等颜料工具,体验到不同的工具所表现的不同的美感。鼓励他们的异想天开。但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键处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描去画去涂色,因为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滚动乐园》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都带来了水果。首先一起玩了“凭味道摸水果、猜水果”的游戏。让学生把自己刚摸到的水果的感觉告诉大家。然后分组观察,找水果的特点。然后再品尝水果的不同味道,最后进行了滚动比赛。通过这样一步步的观察、体验、比较,都热情高涨的参与进来。这个实践步骤吸引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也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调动了积极性,学生在很开心的玩耍活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水果滚动时启发联想,“可不可以给它们起个好听的名字,如香瓜大王、红脸苹果等”。水果撞击过程中,启发,“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老师在学生的讨论中演示一个水果变化造型,并帮着分析,引导构思并起稿,在涂色的时候也及时辅导,鼓励学生。可以给这些会滚动的水果穿上漂亮的外衣,根据创造出的运动中的水果人物,装扮不同的颜色。

由于有了刚才的看、摸的过程,以及老师的引导、演示的过程,学生能够表现出各种水果变化的造型。由此可见,绘画中教师的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的作品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表现的更好,有更大的提高。

三、绘画中的评价

在《益州名画录》中提到绘画的评价标准是拙于规矩,画不方,也画不圆;鄙视精工的彩绘。而我们在评价学生绘画作品时总是要求学生按照成人的绘画要求,以像不像来衡量画的好不好的标准。从真正意义上说,儿童的美术作品应该是独具个性,是创造性的表现。小学生具有着天真率直的心灵,无拘无束的思想,他们不懂什么绘画的技法,也没有画家的绘画水平,但是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表现出来,创造出富有特点的绘画作品。其作品各不相同,形态不一。教师应鼓励学生的这种“不同”,俯下身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他们宣泄出来的情感以及独具个性的作业效果。这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

在评价学生的作业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是拿了几张作业,讲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每节课都如此,而表扬与批评的也几乎是固定的那几个学生,评讲的内容也几乎类似,如颜色怎么样,构图如何等。似乎就有悖于新课程标准里说的要否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模式与老师的评判标准里,形成了统一的摸样。使自己的作品迎合老师的模板,丢弃了那“不同”的个体创造,最终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创造意识。所以应该及时改正这种教学评价模式。

其实,在评价作业时,不管他们画的画多么简单,只要是认真对待了,努力了。就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的表扬。不能去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每个学生。在老师的表扬下,学生就会更积极主动,开心的去绘画。而表扬也不能一味只是说好。应该是明确具体的。如:“你的想法不错;这个造型真美;这里的装饰花纹真特别,等等。”

其实孩子画的画不像又有何妨,能通过绘画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才是第一位的。看到他们自己沉浸在努力创造出来的,具有童稚的作品,满足于自己的创造快乐中。老师也会跟着幸福起来,跟着一起发现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其实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不会教育的老师。特别是我们要面对几十个性格、兴趣、家庭背景完全不同的孩子,更要了解每一位孩子,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用心营造一种融洽的学习环境,帮助其良好成长。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爱心浇灌出来的小树,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 尹少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艺术教育》

《儿童文学》教学方法反思 篇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然而, 在当前的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 如幼儿文学的老师大多由学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他们缺乏对幼儿心理特性、年龄特征、审美特征的正确认识与把握。再如仅仅把文学活动看成语言领域的一项内容, 活动形式单一, 只注重表达与机械记忆, 而对文学作品内在价值把握不够。因此, 结合自己对《幼儿文学》的教学经验, 对该课程的认识和教学方法做以下反思。

一、学前儿童文学与幼儿教师

学前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幼儿教师的引导和推动。幼儿教师在学前儿童和文学作品之间架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幼儿教师在阅读和教授学前问题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学前儿童, 还会提高自身素质, 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精神世界。

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必须要了解儿童。苏霍林斯基曾说过, 不了解学生,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 不了解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 就谈不上教育。二学前儿童文学是贴近学前儿童现实生活的文学, 它能反应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幼儿教师在阅读和教授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 可以借此走入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 受到那种天真无邪的情感的感染, 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适合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 正确处理好教材, 对有效的课程资源进行选取与整合

我校《幼儿文学》课程一直采用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李莹、肖育林两位老师主编的《学前儿童文学》“十二五”规划教材, 按照教学计划周学时4节, 总课时为64学时。教学中, 我从实际出发, 把握大局, 认真分析处理教材, 对教材中关于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这些略显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知识让学生做一般了解, 而把重点放在幼儿文学作品鉴赏创作和教学能力模拟实践活动上, 努力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 利用网络资源, 选取一些课外儿童文学案例进行授课, 做到把握知识重点, 注重实例, 与阅读鉴赏紧密配合, 让学生多思考, 多练习,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幼儿儿歌教学中, 我让学生选择最有特色的儿歌学习写简评。再如我让学生将写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这样既有针对性, 又能进行比较分析, 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根据实际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走入作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授为主, 新课程改革之后, 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文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训练。例如, 在诗歌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在童话故事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表演合作能力, 要求学生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在幼儿图画故事教学中, 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喜剧教学中, 预先把角色分配给学生, 让他们熟悉角色台词, 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表演。通过开展这类教学活动, 我们尽量放开手脚,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去尽情地游戏, 在动作中体验, 理解作品, 使课堂生动、有趣、气氛活跃、边表现积极。

(三) 实践教学法——幼儿模拟教学活动

幼教专业学生最终要走上讲台, 到教学一线去工作。因此, 在《幼儿文学》教学目标中鲜明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幼儿文学教学活动能力的任务。另外, 从幼教专业学生心理需求来看, 学生有一种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给学生一个舞台, 他们就会演出十分精彩。因此, 在每章教学内容结束后, 我都会选用一篇经典教学案例进行示范教学展示, 并布置课后作业。例如, 在儿歌单元, 我的课后实践活动就是:如果你是一名幼儿园老师, 如何带领大班孩子学习这首知识童谣《地球圆圆》, 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教学方案设计, 道具和PPT的制作, 最后由一名学生进行讲课。

(四) 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 幼儿期所阅读的文学作品对其情感有很大的启蒙引导作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做人道理和共同的社会生活准则, 也饱含着大量健康的审美内容, 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可以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作为即将从事幼教工作的学生, 培养他们的爱心、童心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 老师可以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把爱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让学生体会到爱和温暖。只有这样的教育, 才能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风险的精神, 学会关心别人。

参考文献

[1]李莹.学前儿童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绘画步骤教学:漫画小鹿绘画教程 篇5

第一步:画小鹿画像需要用到的工具有:准备一张白纸,一只黑色笔,一盒彩色笔。

第二步:用黑色笔在纸张的右上角画出小鹿的头部,椭圆形的脸部轮廓,在画上两个小黑点作为小鹿的眼睛,接着在左下角画出一条小弧线,作为小鹿的嘴巴,最后为小鹿增添上两只小耳朵,画出山峰形的小耳朵,可爱极了。

第三步:接着就害处小鹿的触角,小鹿的触角有梅花纹,这里我们用漫画版的画法,将小鹿的小角画出两个小梅花,这就是小鹿的梅花触角了。

第四步:画出小鹿的身躯,圆圆的肚子沿着脖子向下伸展,在小鹿的背部画上几个不规则的小圆圈,这是梅花鹿特有的花纹。

第五步:接着画出小鹿的四肢,小鹿的四肢是又细又长的。我们在四肢的底部画出四条小横线,是把小鹿的脚趾手指与脚部手部区分开来。

第六步:画出小鹿摇摆的尾巴,小鹿的尾巴是倒三角形的,一条小长线牵着三角形,刚刚好展示小鹿摇摆的小尾巴。

第七步:为小鹿加上一些鬃毛,在背部向颈部延伸的地方添加,画出不规则的毛发姿态即可。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篇6

[关键词]儿童本位 儿童诗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26

儿童诗以其清纯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明快的节奏颂扬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童心之美,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诗是儿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实现自我、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儿童诗教学,绝不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要从儿童的视角,用最贴近儿童的方式引领他们与诗歌对话,与大千世界对话,让他们在赏读品味儿童诗的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语言魅力。

一、用诗歌教学唤醒想象

诗歌教学应该是学生感知、感悟诗词美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获得文本思想和言语智慧的过程。要想让学生“悠然心会,妙处说与君听”,需要教师不断地唤醒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秋天》的第二小节时,朱惠慧老师在学生充分读诗,理解、想象诗歌情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作者笔下的秋风吗?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让学生分享自己打滚或者奔跑的经历,然后再与学生聊当时他们的感受。这样设计,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唤醒了孩子的诗心,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诗歌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并以此来润泽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二、让诗歌教学充满童趣

儿童诗教学是对生命的启蒙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儿童的视角,用最贴近儿童生活的方式引领儿童的心灵与诗歌、自然、生活对话。这种对话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

朱惠慧老师在教学《秋天》时,紧扣一个“嚷”字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就是果园里的一只只苹果、一串串葡萄,秋风在你的身边奔跑,在你的脚底下打滚儿。此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嚷起来。请你也来嚷一嚷……”“秋天果园里的水果可多啦,可爱的小柿子在哪里?你也来嚷一嚷!”“还有橘子、梨子,咧着嘴笑的石榴……都来嚷一嚷!”这样入情入境的体验,以儿童的视角去还原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诗歌教学课堂产生独特的魅力。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了儿童诗所营造的广阔而迷人的想象空间,领会了诗歌所传达的情趣和作者对秋天的情意。

三、让诗歌教学贴近生活

儿童诗的读者是儿童,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孩子体会诗歌中的童趣。因此,教师要赋予诗歌丰富的生活意义,引领学生走进诗歌,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朱老师在教学“桂子”“羊肠小道”“肥膘”“葡萄”“红缨”“柔韧”这一组词语时,在学生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说说哪个词语自己还不理解。”有一个学生说不知道“红缨”一词是什么意思。朱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红缨”指的是玉米的哪个部分;并出示了一幅成熟的玉米图片,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帮助学生在词语学习中认识事物。然后,朱老师还出示了戴在将军战马头上的红缨以及带有红缨帽子的图片,并且借助字典,让学生明白将军战马头上的红缨是荣耀的象征;让学生再联系诗歌中的语句,体会此时玉米举着红缨的高兴和自豪。

诗中有关玉米的描写只是作者笔下众多的秋天景物之一,但“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这一充满生活情趣的形象,有力地渲染出秋天的喜悦。这种联系生活的词语教学,让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阅读诗歌的愉悦幸福。

三、让诗歌教学远离功利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不学诗,无以言。”诗词之美,在于感悟,在于阅读,在于传承。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领略诗词之美呢?教材中编入不少的儿童诗,主要是为了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可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做深入细致地分析讲解,以理解为目的,忽视儿童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儿童诗产生了高不可攀的畏惧感,继而谈诗色变,渐渐失去了学习儿童诗的兴趣。于丹说过:“要唤起孩子的好奇心,而不是每天强迫孩子必须学多少。”因此,诗歌的教学要做到远离功利。

在儿童诗的课堂上,如果教师心中不仅有课堂,而且还有诗,还有儿童,那么诗句就会从儿童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进儿童诗,感受儿童诗的魅力,引导他们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

儿童钢琴入门教学基本方法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相关统计,绝大多数幼儿在学习钢琴之前表示喜欢音乐,占总数的82%,一般的仅为16%,不喜欢的仅为2%。这说明幼儿在未经刻意引导和培养的前提下,对音乐具有本能的“原始兴趣”。而对练琴过程的问卷调查,则显示在练琴过程中有经常去厕所、喝水等行为的幼儿占42%,偶尔的占37%,不去的占21%。除开幼儿练琴过程中确实的生理需要以外,更多的原因在于缺乏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幼儿钢琴学习兴趣作为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幼儿本身、钢琴教师、幼儿家长,而且受到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幼儿学习钢琴,还是音乐教师教授钢琴,培养幼儿学习钢琴兴趣的学习的关键。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对幼儿钢琴学习活动不仅起着激发动力产生、推动情感投入的作用,而且有效地培养幼儿注意力的形成,促进智力方面的发展。

我认为对于儿童钢琴的启蒙教学最佳的方式应该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采取一对一式、口传心授的方法。一般每节课为30—60分钟不等,一般课时安排为一周1—2节。

首先让学生对钢琴进行认识,尤其是对钢琴键盘的识别与记忆,并且引导幼儿对高、中、低音区进行辨识。然后从正确的弹奏姿势开始教授,要培养幼儿正确的弹奏姿势。身体要与键盘的中央对正,坐得端正而不僵硬,上身略向前倾。双手放在键盘上时要使肘部和前臂的高度与键盘一致。坐的距离以上身略向前倾、双臂自然下垂、左右肘部自然放松并稍向身体外侧展开;下身则注意大腿根到膝盖应略呈坡状倾斜,膝盖的位置在琴边下,双脚略向前伸。然后开始逐渐细化到讲解身体上半部分,手臂与手腕的感觉与形态,再到教授手形、手指,等等。幼儿手指伸张力和手指关节的弹性对今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应该注意好习惯的培养。手型应放松,手指自然弯曲,用指端肉垫部分触键。掌关节自然拱起,像是虚握着一个圆球,手腕大约与键盘平行。大指第一关节仅以指侧端触及琴键靠边缘的位置,四指和小指要注意端正。在教授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锻炼,目前较流行的儿童启蒙教材中大致可分为三种五线谱入门型,即高音谱表入门法,中央c入门法,多音入门法。传统的启蒙教材《拜尔钢琴基本教程》用的就是高音谱表入法,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汤普生简易钢琴教程》1-5册用的是中央c入门法。

结合学生弹奏的钢琴作品向学生讲述有关的音乐知识,例如表情记号的意义和作曲家的风格及其生平,等等。

在完成若干节的入门知识讲述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开始对学生进行钢琴教材作业布置,每节课的必要步骤为:学生对上节课作业的演奏与反馈、教师对作业进行指导、新作业的布置。

我认为对儿童入门教学的过程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在每节课开始前,教师应该先询问孩子在家的练琴情况,然后开始基本功的练习,让孩子把手指活动开。然后开始让他弹奏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仔细聆听学生演奏,并且在演奏过程中及时纠正手形、识谱、表情记号等问题。

欣赏老师示范演奏所布置曲目的片段。让孩子自己进行对比比较,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与学生讨论有关弹奏时候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教师的示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到作曲家写作时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其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

许多钢琴教师在教授学生钢琴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一点,即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使幼儿学琴者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水平,继而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是非判断能力、交际能力、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各种品德的养成、陶冶情操,等等。根据个体和家长需求的不同,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为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最好邀请家长在一旁观摩,并且记录老师上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上课实际情况,家长要及时督促学生进行学习,这一点对于学生钢琴水平的进步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1.

[2]周年.少儿钢琴学习小百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儿童绘画教学方法论文 篇8

一、绘画意义

小班幼儿往往不是观察好了才去画,而是通过观察引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画出自己认为的东西,并不是画出眼睛看到的真实事物。《纲要》中也提出,要“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儿不仅要感受美、熟悉美,而且还要在情感上体验美。因此如何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才是重点。所以教师要明确幼儿绘画的真正意义,画得像不像不影响孩子的想象与创造,他们的作画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动作的过程。

二、探讨活动

自我研读———闭门造车

【初次教学】

《泡泡》是小班上学期美术领域绘画活动的内容。翻阅教材后,我没多想便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泡泡的圆形和大小、颜色。

(2)引导幼儿学习画封闭圆的技能,并能够选用多种颜色涂色。

(3)引导幼儿在作画过程中体验乐趣。

教学过程:

教师:泡泡什么颜色的?幼儿说:白的、红的、绿的、黄的……教师:泡泡什么形状的?几乎所有幼儿都不假思索地说“圆的”!

但是到了幼儿操作环节出现了问题,幼儿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泡泡:方的、扁的、长的、多边形的、各种怪异的泡泡。灰一块、紫一块、黑一块……都涂到泡泡的外面了。

教师:泡泡是封口的圆圈,不然就漏气了呀!怎么泡泡是黑乎乎的一团呢?于是,一遍遍地给幼儿示范。可幼儿的泡泡还是漏气的,有的依旧涂画着自己喜欢的黑泡泡。这时,有的幼儿开始不耐烦地说:“老师我不会画了,这泡泡太难了!”

【教学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思考着。活动结束时,我悄悄地问幼儿:“这黑乎乎的是什么呀?为什么选择黑色呢?”幼儿说:“这是灰太狼,他在吃泡泡,小泡泡吓得逃跑了,有的逃到草地上,有的逃到天上了!呵呵”啊!幼儿的回答让我既欣喜又迷茫。欣喜的是,原来在他们乱糟糟的画里还藏着这么有趣的事儿呢!迷茫的是,难道就任由幼儿这样乱糟糟地、黑乎乎地涂画一团吗?我应该怎么引导?怎样教呢?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能否实现?

园本研讨———蓦然回首

我开始查阅有关书籍、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将我的【初次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园本研讨。教研组长给予我精心的指导与建议,研讨过程整理如下:

经过专家们的研讨以及给予我的指导,我重新认识了幼儿绘画教学的真义———体验“绘画的快乐”是表达自我情感与自我认知的过程。基于此,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与组织策略,采用教学组织游戏化策略来组织教学,让幼儿真正体验到绘画的快乐,感受生活的有趣。

调整呈现———柳暗花明

【再次教学】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泡泡的大小、颜色、形状的特征。

(2)画出自己体验的泡泡和有意识地选用多种颜色。

(3)大胆想象通过添画组合创作,体验作画的乐趣。

这次我以游戏化形式组织引导幼儿创作:

教师:“哇,你的泡泡像列车。你的是熊大和熊二泡泡。

教师:你的泡泡在干什么?噢,原来他们在聊天呢!”

接下来,幼儿就接着我的话往下说,创作出更多的奇思妙想……他们的笔下自然就生成了鲜活可爱的形象。

【教学分析】

所以诸如此类的绘画,我想还可以配上音乐引导创造想象(著名的音乐家马利翁曾说过,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音乐。)伴随着欢快的曲子我说:“哇,泡泡家族有好多的孩子哟!他们穿上了漂亮 的衣服去参 加盛大的party。”“看!泡泡爷爷和泡泡奶奶跳起了慢四部舞曲!”“咦!泡泡宝宝去找朋友玩了,他们和小草抱一抱,亲一亲,相亲相爱不分开。”幼儿的思维一下子开通了,用笔流畅自由,一幅幅充满童趣幻想的图画,活跃在幼儿的纸面上。

总结思考———抛砖引玉

三、结语启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呢?对于一般的教师来说,这个案例的产生和问题解决过程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呢?

1. 擦亮眼睛———真切领悟绘画教学的本质

只有正确地领悟所教授的教学活动的真正目标,才能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指南》中艺术领域指出:“幼儿的创造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正确领悟教学内容的本质是设计教学目标与组织教学的有效起点。本案例在【初次教学】中,教师没有真切领悟到小班幼儿绘画的真谛,才使幼儿觉得绘画活动的无趣与对绘画活动的畏惧。

2. 悉心聆听———以幼儿的视角游戏化组织

教师作为外在因素,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那么教师在行动前,应该深入彻底地分析所探究的对象,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再多的活动都是徒劳的。【再次教学】中,我们看到教师不仅要深入地分析小班幼儿的心智发展程度,而且要以幼儿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来引导。让散乱的笔触有情节;让枯燥的线条有生命,让稚嫩的圈圈有生机,让同伴为自己的拔高而喝彩!

3. 静待花开———不过早干涉、传授知识技能

著名幼儿教育家刘晓东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把幼儿教育还原为母鸡孵蛋的话,他们一天不知道多少次将“蛋”从身体下抽出,上瞧下看,左右摇晃,急切盼望这只“蛋”立即破壳而出,试图让“蛋”比邻家的“蛋”早日破壳而出。所以我们不要过早地干涉幼儿,急于传授知识技能,而要耐心地等待幼儿的成熟。

儿童钢琴教学刍议 篇9

在教育的众多学科中,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被人们所重视。古希腊教育理论家柏拉图认为,音乐的节奏和音调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并能影响人的外在行为。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教弟子六艺,以“致乐以治心者”为训,把“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如今,人们对音乐教育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有了深刻的理解。美国把音乐列为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并为音乐教育确立了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 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相互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学习世界上的各种民族;是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能力;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是学习艺术的有效手段。这对热门的钢琴教育的深化,提供了颇有意义的借鉴。

当前儿童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家长年轻时没有条件学,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素质,让孩子向专业发展;有些家长仅仅希望通过考级对孩子的升学有所帮助。笔者曾以“儿童学习钢琴的目的”为主题进行过有关社会调查,部分家长明确表示“学钢琴是为了上重点学校加分”、“学钢琴可以让孩子高人一等”等等,完全背离了钢琴教育的初衷。上述虽是少数家长的表述,却带有普遍性。抛开钢琴教育的综合性、艺术性、协调性、科学性、规范性,只是为学钢琴而学钢琴,其学习目标比较狭窄,很难达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音乐教育的总的目标”,站得更高、更远来看待儿童的钢琴教学。

让儿童学习钢琴的目的并不是单纯训练机械式的“匠琴手”,而是要通过学钢琴来启发他们内心的思想情感,在心灵中对音乐产生共鸣,从而学会通过音乐来与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同时,通过学钢琴来发展他们动作的协调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他们潜在的理解力、表现力、想象力。另外,在学钢琴中通过接触各个时代的作品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分析,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特点、风土人情,使他们通过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来学习相关领域如历史、地理、人文科学、舞蹈、数学等知识,以开拓视野,提高对美的更高层次的欣赏能力。学习钢琴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把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长远目标。

二、 教学方法的探讨

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天才不能创造,但是可以而且应当为他们的成长创造环境”。传统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已不能适应钢琴教学发展的要求。如何让儿童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音乐,启发兴趣,打下初步的钢琴演奏基础,是现代钢琴教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德国的奥尔夫、匈牙利的柯达伊、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综合音乐感等教学法大都采用游戏活动,以自然的方式引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并挖掘他们内在的音乐潜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也为儿童钢琴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思路。

1.利用儿童喜爱的唱歌引入

把唱歌作为儿童初学钢琴的第一步,已成为许多国家如匈牙利、法国、俄罗斯等国所采用的方法。因为唱歌是儿童的一种天性,是他们最喜爱的游戏。通过歌唱可以引发他们上课的兴趣,消除第一次上课的神秘感和对教师的陌生感。通常选择儿童熟悉的歌谣、童谣,可以很快提高其识谱能力,掌握音高的正确概念,感觉音与音之间走动、连接的过程,同时感受曲调旋律的美感,使他们有感情地歌唱,从而用内在歌唱调动手指的歌唱,使乐曲真正从内心唱出来而不是机械地弹出来。

2.引发儿童自身的节奏感,用身体来感受音乐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儿童天性活泼好动,更是和节奏关系密切。如果在他们接触音乐初期就给予一定的节奏训练,并使他们的动作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就会引发儿童自身的节奏感。比如: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通过最简单的拍手或打击乐器,挖掘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在节奏感与音乐潜能。还可以运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训练方法,让儿童跟着不断变换的音乐节奏和速度击掌打拍来体验节奏感,从而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灵敏性、节奏的敏感性及对音乐的感受性。这样,孩子们会在无拘无束的玩耍气氛中,进入审美情境,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手舞足蹈地“动”起来,极其天真地表达自己的喜悦情感。从“听”到“动”的过程,实际是儿童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的萌动。

3.培养学生的音乐结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结构意识,才能促进其对演奏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演奏时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塑造上才会更真切生动。对于初学钢琴的儿童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结构意识就是培养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句逗、段落、层次的一种感悟能力。因此,我们应从儿童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出发,不能局限在动机、乐节、乐段、乐章等枯燥的词语上,而用生动、拟人的比喻引导儿童从感性上认识音乐的结构,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并牢记。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一些幼儿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曲式学知识。

4.“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运用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要真正理解音乐的情感,如果仅凭着本能的感觉而没有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的基础,是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因为本能只是一种自发的乐感,是人感知的最初阶段,它很难掌握好作品风格,甚至会发生表现上的错误。而只有具备丰富的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地表现好音乐,这也是“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即运用创造力的教学法运用的起因。结合音乐理论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素质训练,以培养自觉的乐感和音乐上的创造力,包括:理解音乐的结构成分,如音高、节奏、音色、力度、和声、曲式等;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履历;具有表演能力,包括评论自己和他人的表演;具有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螺旋式上升的训练,对增长儿童的音乐知识,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在孩子学琴的初期,尽管学的乐曲简单,音乐结构成分少,但教师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意识的引导,使他们逐渐掌握越来越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历史,逐渐学会去表达、体验别人和自己的不同演奏风格,并用学会的知识去进行简单的创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集作曲家、听众与表演者三者为一体的艺术人才。

总之,对于儿童初级教学中的问题,广大钢琴教师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讨。随着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整体能力的提高,会使越来越多的儿童真正享受到音乐之光的沐浴,从而推动我国钢琴事业的蓬勃发展。

摘要:在教育的众多学科中,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一直被人们所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音乐教育的普及,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其中学习钢琴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应以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训练,以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谈音.儿童钢琴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钢琴艺术,2003(12).

[2]段学军,段晓军.试论初级钢琴教学中音乐结构意识的培养[J].钢琴艺术,2003(5).

儿童版画教学初探 篇10

关键词:儿童版画,教学,绘画来源

一、生活的感知

学生有效地观察自然、生活中的事物, 使他们在版画创作中视觉感官得到发展, 感知能力获得提高。

(1) 在学生版画创作中, 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书刊上的可视形象, 包括儿童、成人的绘画、雕塑、摄影等, 用儿童画、简笔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临摹提炼, 为创作打基础。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用心灵去体会, 用笔来创作。如以迎奥运为契机, 鼓励学生对体育活动进行系列化创作, 创作出了《商城运动潮》系列作品。

(2) 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形象繁杂的自然景物写生下来, 加以筛选, 使其主题 (学生要表达的画意) 鲜明、形象生动,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我布置版画兴趣小组的学生课后在义乌景点旅游时带上速写本, 及时记录下观察到的优美景色。在版画活动时加以整理, 成为很好的创作素材。学生创作出了以“我心中的义乌”为主题的版画系列作品如《佛堂老街》《义乌八塔》等。

二、记忆的拓展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记忆能力的培养, 能使他们对日常生活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事物或现象同画面有机地结合, 适时进行启发, 由一种现象进行艺术的再创作, 使他们的版画创作题材更加丰富。在版画创作中, 教师有意地给学生布置了记忆画的创作, 这样能使他们回忆生活中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能够描绘出不同题材的画来。

如《打针》是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创作出来的, 他把记忆中的印象深刻的打针的情景画了出来, 把自己的痛苦的表情用夸张的方法表现, 整张画情节生动, 极富童真童趣。记忆的拓展, 使学生的敏感性及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使他们创作的版画作品更加有灵魂。

三、想象的延伸

想象, 是指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新形象, 想象是记忆的延续。在学生创作之前, 教师列出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题目, 如“校园中秋晚会”“放学了”“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等, 让学生在自己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用画笔画出来。此举并不是让学生重复生活和记忆中的内容, 而是为了启迪他们在创作中的想象与感知。

在学生版画创作期间, 教师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师生共同进行的游戏, 能引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例如:教师设计了一个题为“面包公主历危记”的五分钟“连画”主题, 学生先构思, 由第一个学生利用五分钟的时间完成第一张画, 要求用线简练, 主题突出, 然后第二个学生根据第一幅画面加以意会和想象, 完成第二张, 第三个学生完成第三张……依此类推, 直至整幅画完成、组合成一幅场面、情景俱佳的连环画。在此过程中, 学生对同学的作品作出评价, 选取他人作品中优秀的部分,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版画草图的构思, 对于发展孩子的形象记忆、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使学生的版画题材更加丰富、新颖。

四、个性的表现

个性指的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美术的创造鼓励个性的发展。学生在版画创作中多样的画面创造就是学生个性的体现。

(1) 同一个绘画题材, 要有不同的创造, 在不同的比较与构思中, 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 然后再进行细加工创作成版画。衡量一幅好的儿童版画的标准应是:构图大胆, 天真、雅拙, 画面想象丰富、生动, 富有个性, 刀法运用合理, 黑白关系处理得当。

如《打针》这个题材有两个学生同时进行创作。其中一个学生采用纸拼贴的形式表现, 重点对人物的正面表情进行夸张表现, 整张画充满稚拙美。另外一名同学还添加了环境进行烘托, 把小孩因怕打针而向妈妈怀里躲藏的细节表现得栩栩如生, 整张画透现出童趣和韵律美。

(2) 经常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儿童画作品, 在欣赏中让学生懂得一个相同的绘画题材, 通过再创作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以此来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教师要经常把世界上好的版画作品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领略到优秀作品独特的风格、突出的个性。画面的构思、构图以及刻制方法都离不开再创造, 这些对学生个性的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果将学生的美智潜能比作一口井, 那我们这些美育工作者就是挖井人, 我们要不断去挖掘, 最终让学生所具备的潜能像井水一样喷涌而出!

参考文献

[1]李永永.版画探索[M].澳门:中华出版社, 2005.

儿童绘画教学方法论文 篇11

[关键词]美术专业 绘画教学 绘画材料

[作者简介]李建军(1974- ),男,山东博兴人,滨州学院美术系讲师,在读硕士生。(山东 滨州 256600)

[中圖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90-02

一、材料研究是绘画实践的根本

在绘画作品最终完成后,材料审美和属性就被画面整体语境和精神属性掩盖,材料作为绘画表现媒介在绘画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被隐藏起来。绘画作品虽然承载了很多思想和内涵,但它最终是物质的,是通过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画家表现的思想、内容、审美取向也是通过组成画面的材料媒介来实现的。虽然材料审美属性和表现属性被绘画精神属性掩盖的事实,为教学中材料研究制造了困难,但材料作为绘画语言形成的根本,在教学中对材料进行讲授和研究是使学生成功走向绘画实践的重要开始。

材料以媒介形式存在是绘画得以形成的基础。这里,材料作为绘画作品的媒介,它承载了所有绘画语言,并通过材料的不同存在形式,展现了材料作为媒介对画家意图的描述。正是由于画家的意图和目的,材料才成为画家利用的手段,成为通过画面传递某种意义的媒介。然而,材料要在画面上体现画家的意图和目的就必须将材料转化成画面需要的绘画语言元素——造型元素。这些造型元素包括:色彩、结构、肌理、线条、形状等。它们都是材料的各种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承载了画家的表现目的和意图。

“在绘画中实现的造型元素的种类源于材料使用的方式,因为材料具有开放的潜在可能性,每一中材料都可以以一种无限不同的方式得以实现,通过它们,产生的造型元素的种类同样也是开放的。”①绘画材料是画家创造造型元素的工具和物质,而每一种造型元素表现形式的创造必然是绘画材料潜能的体现,是材料价值的审美彰显。材料的开放性为造型元素提供了表现机会,为画家拓展了自由、充分运用材料进行表现的空间,绘画语言也因材料的开放性和审美表现而变得丰富。每种材料作为媒介在造型语言上都存在未曾开发和未曾探知的、潜在的表现可能性,这些都需要通过画家的创作,将材料潜在审美表现开发出来。在绘画实践中,学生只有选择并组织适合其绘画语言的材料,才能通过材料的媒介属性表现对自然、人生、生活的理解与认识。

二、绘画技法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学生为了能够正确表达绘画语言和审美意图,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正确的把握,必须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审美属性和表现属性。材料审美属性包括材质美和经过绘画技法表现后形成的形态美。材质美是指材料的质地美感,材料具有不同质地,表现出不同美感。材质美是材料具有表现力的根本,是被选择和应用的前提。如果材料失去其材质美感将不再是这种材料。绘画中材料还具有形态美,画家将材料按照意图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形状、肌理、颜色,表现出不同效果。材料各种表现形态构成了绘画造型元素,画家通过这些造型元素表达自己意图,将材料潜在表现能力开发出来,形成画面或画家需要的形式,形成画面视觉语言。材料审美特性的深入开发和运用成为绘画表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表现形式既是材料形态美在绘画语言中的具体体现,又是画面造型元素的具体存在形式。材料如果失去了表现形态,那么在绘画中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物质手段是通过显示自己而不是使自己消失,即通过展开自己的全部丰富感性,实现自己的审美化的”。② 绘画材料既要表达视觉形象又要体现材料自身的审美特性,并要将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绘画语言。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要体现思想和表现内容,在材料选择和运用中就应当注重并掌握材料的材质美和表现力,通过对技法进行锤炼,使形态美和材质美得到最恰当的体现。

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一文中指出,“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期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③这说明在绘画实践中,合乎画面语境需要的方法对于材料性能的展现和画面语言的表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绘画语言成功表现的重要环节。绘画技法是材料审美得以体现的手段,也是绘画语言得以成功表现的需要,是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是材料成功转化为造型元素和绘画语言的手段。“画家通过对材料的使用,一个世界展现在他面前,这是一个他开始生活于其中的绘画世界。他的存在的一种新方式发展了出来,并开始实现自身。”④绘画技法在表现世界和审美思想的过程中,将材料的潜在表现力开发出来,使绘画表现和材料审美同时得到实现。技法是绘画材料形成画面整体性表现的需要,成功的绘画作品不是绘画材料简单的罗列,而是材料审美属性和表现属性的整体表现,是符合画面整体性表现语言要求的。在绘画实践中,学生不但要掌握材料的审美属性和表现能力,而且要将材料表现与绘画语言联系起来,通过技法实现材料与画面表现的完美结合。

三、画面整体性与材料表现整体性的要求

在绘画教学中,对画面整体性把握是培养学生绘画表现能力的重要内容。画面整体性表现在绘画语言中材料表现对绘画元素的整体性组合,表现在材料开放性与绘画元素需要之间的和谐关系。造型元素和材料同样具有开放性,绘画元素的开放性表现在绘画语言形成整体语境的需要,绘画意图和审美性差异又要求绘画元素具有多样性;绘画材料的开放性则表现在其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材料各种审美表现共同形成统一的画面语言,是材质美及表现形态综合性的整体表现。画面中每一种材料和其表现形式都必须与其他材料和形式相协调,形成一个整体,否则材料审美性和绘画整体性将都不能得到体现。

造型元素在绘画作品中具有开放性,它们体现了画家创作的意图需要。“在每一幅绘画中,色彩、结构、肌理、色调以及线条都通力合作,以形成一个单一的统一整体。……每一幅画都被创作为一个总体,于是每一个造型元素都被重新创作,这样它才适合总体中的其他元素。在每一个情形中,每次的结果都是一个完全一致的总体。”⑤也就是说,在绘画实践中,需要运用适合画面整体语言要求的造型元素完成创作。绘画作品中每一种造型元素的存在、形成,都是以材料作为媒介进行创作,它以其开放性的表现,创造出画面需要的造型元素,形成作品整体所要表现的语境。

材料必须符合绘画语境表达的要求,材料的整体性是影响绘画语言形成和表现的重要因素。一件成功的绘画作品是各种材料之间和谐、统一的整体表现。材料的整体性体现在材料表现的双重性上,一方面它是绘画语言的中介和载体,另一方面又展现着自身质料特性的审美性。材料在绘画作品中如果失去了自身审美表现就不能实现造型元素的审美要求,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如果过分展示自身审美,而不符合绘画语言要求,必将破坏画面整体,两者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创造出具有整体性的绘画作品。绘画实践只有选择适合其语境的材料表达,才能形成统一的绘画形式和语言。从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可以明显看到材料整体性在整个绘画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形成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特征的审美过程中,画家运用水墨材料的可渗化性、不可覆盖等材料特性形成中国绘画的整体表现语言,成为文人“畅吐胸中逸气”的手段,形成中国画整体绘画语言和特有的绘画语境。

从画面整体性说,造型元素的整体性就是材料审美的整体性,每一件成功的绘画作品都是绘画材料的整体性体现。在绘画教学中,对材料各种属性的研究是学生成功把握绘画整体性的基础。

[注释]

①④⑤(英)尼吉尔·温特沃斯.绘画现象学[M].董宏宇,王春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55,51,73.

②(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寒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341.

儿童钢琴教学浅析 篇12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不是急于求成地去为他们灌输概念和知识, 只有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自主学习。其次, 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 大多初学者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厌倦期, 如果此时教师的回馈是批评, 那么学生就会失去信心, 也会失去对音乐的兴趣, 最后开始选择逃避。作为老师, 最重要的不单是传授知识, 还要维护孩子对音乐的那份喜爱。

二、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名钢琴教师除了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 还需要在教学中善于观察、用心体会, 并找出技术问题的根本所在。比如说, 钢琴弹奏中琴童手臂的紧张问题。如果教师不了解对方, 很难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因为, 造成孩子弹琴时紧张状态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有心理的原因, 有生理的原因, 而且甚至紧张的部位也会有所不同。这个时候, 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琴童的演奏状态和个性特点, 来找到解决的方法。当然, 解决技术问题, 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 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音乐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如此。

三、取得家长的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得到家长的配合, 必会事半功倍, 所以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家长爱子心切, 往往会有很高的期望值, 这可以理解。但有时也会受到某种功利心态的影响, 有的甚至认为一定有更高的妙招, 使自己的“天才”孩子更快“成功”。作为钢琴教师, 要做好家长的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 艺术教育的成长, 都有一定的规律, 尤其对一个少年儿童, 即使他是个天才, 也要踏踏实实, 加强坚实的基础, 将来才能发展得健康, 走得远, 真正取得成功。例如在练琴方面, 我并不鼓励家长硬性规定孩子每天的练琴时长, 练琴最重要的是效率, 如果孩子心猿意马, 那就相当于在做无用功。因此我经常会与家长沟通, 只要学生达到了演奏的要求, 就不用继续刻意地练习, 这样能够鼓励孩子自主练琴, 使他们全神贯注地弹琴。

四、注重乐理教学

真正好音乐的标准应该是音色、旋律还有对曲目的理解结合而成的, 就像唱歌一样。这就意味着, 学钢琴不应该一味的只是将旋律演奏出来, 还应该加入自己的理解。于是, 乐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乐理, 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音乐的道理。但很多学生和老师浅显地将其认为是“视唱练耳”, 其实远超于此。乐理包含很多东西, 包括音乐文学、钢琴文学以及每个不同时代音乐的风格特点等。对乐理有一定理解之后, 再融入自己的感受, 才会产生有灵魂的音乐。像钢琴印象派是和印象派画作就是完全结合着的, 钢琴家弹奏出来就会有法国印象派的感觉;而巴洛克风格则可以弹奏得非常精致, 具有线条感, 从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明显的色彩对比。这些都是出于自身对音乐的背景、作曲家风格、时代风格等等理解之后, 再通过自己的双手演奏出来的。在这方面, 可以鼓励学生多唱, 而不只是一味的弹琴。多唱能让学生更多地去感受音乐, 当他们有了乐感, 就能够学会自己去分析音乐, 而非机械地按照乐谱弹奏。

五、引导学生练习更多的曲子

很多强调考级的老师, 半年里只会让学生练习两三首考级曲目, 反复练习。这样练琴导致的结果就是:有很多学生根本不识谱, 他们会弹的曲子完全是靠背出来的, 老师弹一句, 学生弹一句。通过这样方式学琴的孩子考出10级过了半年之后, 很可能连四级的曲子都弹不出来, 因为他们完全不识谱。可以说这样弹曲子完全是靠机械化的身体记忆, 一旦单手弹, 就无法完成了。那么,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我认为要定期更新曲子的难度。学生只有学更多的曲子, 才会增长技术并加强对作曲家风格的了解。除了考级曲目之外, 学生还应该认真弹奏练习曲, 一本练习曲中会有很多不同指法的练习。比如中国学生比较多练的钢琴家哈农以及车尔尼的一系列练习曲。在练习车尔尼的同时还可以练习克拉莫的《练习曲集》, 这本练习曲对练习放松和不同的手腕手臂的结合运用非常有必要。

六、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有志者, 事竟成”讲的都是注意力集中以及恒心的作用。一个人即使智力有限, 若能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上, 最终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同时这种能力一旦培养起来, 那么做其他的任何事情即事半功倍。可见, 能力的培养比单纯掌握一项技术技巧更为重要。要掌握一门技艺, 就必须长时间地坚持学习、训练, 这也不是每个大人都能做到的, 更别说儿童了。目前, “学琴热”现象一直长兴不衰, 大多数家长都在着重培养孩子的乐感、表现能力、演奏技巧, 期望他们多掌握一门手艺, 精益求精, 以便在以后进入社会后更加游刃有余, 因而很少考虑孩子的爱好与接受能力, 通常都在严格地督促和监视小琴童们日复一日地练琴。但是要掌握钢琴技艺, 仅有好乐感和领悟力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反复而枯燥的练习逐渐提高自身能力。我认为, 在学琴中着重要求弹琴、练琴、掌握技巧和技术, 不如同时兼顾和侧重能力的培养, 因为能力的锻炼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技术都有更好的帮助。

七、纠正儿童的练琴姿势

在练琴的时候, 关注手指、手型的人很多, 而关注身体姿势的人并不多, 但恰恰身体的姿势也很重要。姿势正确, 用力就很顺畅, 弹奏起来就十分得心应手。德国温克尔曼钢琴教育组中的诸多德国钢琴教授也认为:“一定要坐端正”, 坐端正是很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出现过多的动作。这样, 在弹奏的时候, 人的整个身体, 一直到手臂, 及至到手腕之间, 每一个环节就显得很流畅, 除了弹奏的时候, 整个身体显得很轻盈, 很有美感。”很多成熟的演奏家的身体都是“坚若磐石”, 不会刻意增加过多的动作, 手指结合身体则比较自如。除了手指、手型要正确外, 身体的姿势也是同等重要的。姿势正确的演奏者, 在表演时才会更具美感, 没有观众喜欢看歪着身子的人在舞台上演奏, 观众更愿意接受一个姿势优美的表演者。姿势的端正主要靠学琴者自己去培养, 使自己在弹奏时能顺畅、自如, 自修自得。

参考文献

[1]袭琪.儿童钢琴教学之我见[J].华章, 2011 (09) .

[2]陈燕杰.儿童钢琴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 2008 (02) .

[3]吴建丽.浅谈儿童钢琴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0) .

上一篇:答辩制度下一篇:智能型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