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制度

2024-05-10

答辩制度(精选4篇)

答辩制度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失权, 即权利的丧失。诉讼权利之所以会因某种原因或事由的发生而丧失, 是因为法律在规定权利人享有这些诉讼权利的同时, 也设置了这些诉讼权利行使和丧失的条件。 (1) 由于权利存在着具体性和条件性, 使得具体条件不符合时, 当然发生失权结果。民事诉讼中失权情形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答辩失权。失权的正义性原理源于人们对诉讼效率性和时间经济性的认同, 诉讼效率和时间的经济性与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的关联点在于, 欲求诉讼时间的经济性, 就必须对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在实施的时间上予以限制。 (2)

基于正义性的支撑, 学界有关在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呈现出了几乎一边倒的局面。有的学者将答辩失权表述为“强制答辩”, 认为答辩本身不是一项权利, 而是一项义务, 因此作为义务的答辩就具有了强制性, 被告不履行该义务就必须承担败诉的不利后果。 (3) 对于这种“强制答辩”的观点, 笔者认为一方面被告答辩是行使辩论权的最基本表现, 答辩当然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另一方面, 既然“强制答辩”表述的核心是答辩失权, 就意味着已经接受了答辩是权利的这一大前提, 否则何来“权”可以“失”?因此, 认为答辩是一项义务不仅自相矛盾, 也与失权概念本身相违背。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答辩是权利, 而基于诉讼效率和经济性考虑, 诸多学者绘出了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蓝图, 有的学者提倡借鉴英美法系的不应诉判决制度 (Default Judgment) ; (4) 有的学者提出, 如果被告在答辩期内不提交答辩状即视为承认原告诉讼请求; (5) 有的学者提倡借鉴德国答辩失权制度, 适用详细的事中要件, 来审查是否发生答辩失权。 (6) 笔者将从当下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角度, 对上述观点予以驳斥, 得出我国引入答辩失权制度将面临困境的结论。

二、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必要性再思考

(一) 认为有必要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立足点

虽然《民事诉讼法》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了被告答辩提出的时限, 但是被告不及时提出答辩的并没有任何法律后果, 根据现有法的规定, 我国不存在被告不答辩就丧失答辩权的制度。 (7) 那么是否真的有必要引进答辩失权制度呢?综合学界的观点, 强调有必要引进答辩失权制度的几点原因可以概括为:首先, 从当事人角度来看, 答辩失权制度能够防止被告突袭诉讼, 保障原告知情权, 贯彻平等原则, 合理限制当事人处分权;其次, 从裁判者角度来看, 答辩失权制度有利于法官固定案件争点和证据, 更好地解决纠纷;最后, 从诉讼效率角度来看, 答辩失权制度能够有效避免拖延诉讼, 提高诉讼效率, 节约诉讼成本。笔者以为, 我国现有制度已经从各方面较好的解决“突袭诉讼”、“争点不清”、“诉讼拖延”的问题, 基于上述理由而引入答辩失权制度实属多此一举。

(二) 答辩失权制度功能再考量

1. 民事诉讼程序中其他制度之作用

答辩失权制度并非保障权益、固定争点、提高效率的唯一办法。首先, 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审前准备程序, 在案件受理后到开庭审理前, 法院和当事人会为开庭审理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法院会组织当事人谈话 (要求原被告双方到达法院谈话室) , 交换证据, 交流意见, 一方面积极促成调解, 一方面固定争点和证据, 可以说审理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有效沟通原被告双方意见, 即使被告未答辩, 在审前程序中亦能够行使辩论权。其次, 我国缺席判决制度针对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形, 法院有权对案件进行审理, 做出判决。缺席判决制度实质上就是让被告承担消极诉讼的不利后果, 只是在时间上比答辩失权制度稍后一些, 但防止拖延诉讼, 提高诉讼效率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最后, 新《民事诉讼法》正式纳入诚实信用原则, 当然适用于诉讼当事人, 滥用诉讼权利、诉讼突袭这些不诚信行为也当然受到规制。此外, 法院积极展开调解工作, 也有利于双方当事人了解对方的主张与抗辩, 防止诉讼突袭。因此, 而我国现有制度从各个方面又能够较好的解决“突袭诉讼”、“争点不清”、“诉讼拖延”等问题, 答辩失权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

持相反观点的人或许可以提出这样的质疑:如果被告主观上确有诉讼突袭、拖延诉讼的恶意, 那么审前准备、缺席判决制度无法让被告“及时地真实答辩”, 就无法保障原告知情权, 而答辩失权制度却可以有效遏制恶意突袭和拖延, 因为只要过了答辩期限不答辩, 被告即失权, 之后的主张皆无意义。笔者以为, 被告突袭诉讼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胜诉, 仍须经实体审理, 不需要以被告失权为代价来遏制突袭诉讼。

2. 答辩失权制度并非能够解决诉讼效率问题

即便我国引进答辩失权制度, 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民事诉讼效率问题。如果构建答辩失权制度, 就必须相应地建立救济程序, 否则被告的权利将可能受到侵害。然而, 一套完善的答辩失权救济程序, 要求法院审查被告是否有正当理由未答辩, 如果被告有正当理由逾期答辩 (比如未收到起诉状副本、遭遇不可抗力等) , 就应该撤销因答辩失权而作出的判决, 重新进入正常的审理程序, 如果法院认为被告理由不成立, 被告当然有权上诉, 如此一来诉讼效率不见得会提高, 甚至可能会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 我国没有必要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目前的情况决定了即使不引进答辩失权, 既不至于因被告不答辩而导致程序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 也并不必然地引起诉讼迟延。 (8) 答辩失权制度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即便如此, 反对者或许仍然会坚持, 在我国原有的各项制度下再引入一个新的制度 (答辩失权) 予以辅佐, 从而更好的促进审前准备工作的完成, 维护当事人权益、固定证据和争点、提高诉讼效率又有何不可?基于此质疑, 笔者认为, 如果答辩失权制度在我国构建存在可行性, 那么的确可以引入, 但是恰恰在可行性问题上, 答辩失权制度无法立足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之中。

三、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缺乏可行性

(一) 域外答辩失权制度考察

前文提到学界关于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提出借鉴国外经验, 然而域外答辩失权制度的构建是基于特有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系, 这使得答辩失权制度在中国的构建会“水土不服”。

1. 英美法系答辩失权制度之考察

在英美法系国家, 答辩失权体现在制度上即不应诉判决 (Default Judgment) 。其含义为:被告在规定期间内未应诉答辩的, 法院可依原告申请, 不经开庭审理, 径行作出判决。 (9) 可以说, 答辩失权是英美法系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这一制度既内在于其特有的“对抗制”原理又与其特殊的庭审样式和相关的程序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10) 我国是与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模式相对的“职权主义”模式, 意味着法官做不到完全置身事外而听由当事人主张, 英美法系强调替代解决纠纷, 大量案件不进入审理程序就已经解决, 而我国则秉承“公开审理”的原则, 法院不经审理直接作出判决的正当性和可接受性都将备受质疑。如果中国引进英美式的“不应诉判决”来强制被告答辩, 在我国民事诉讼的框架内存在着原理性、结构性的障碍。○11

2. 大陆法系答辩失权制度之考察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的开庭审理则有其自身独特的制度内涵, 无论被告是否答辩, 仅在开庭时缺席才可能未经实质性审理而遭致败诉判决。○12以德国为例, 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法官处理案件的两种方式———早期首次期日程序和书面准备程序:在早期首次期日程序中, 法官指定答辩期间, 逾期答辩的, 通过法官自由心证判断是否采纳, 通常在不会导致诉讼迟延的情况下, 法官倾向于采纳。而在书面准备程序中, 被告表示其防御意愿是法院指定答辩期间的前置条件, 因此被告在诉状送达后的两周内没有表明防御意愿的, 法院可依原告申请不经言辞辩论发布缺席判决。○13不难看出, 德国答辩失权制度并不像英美法系国家那么严格, 即使逾期答辩不予采纳, 仍然要经过实体审理才能作出判决。虽然书面准备程序成为了一个特例, 但是“防御意愿”仅仅是一个意愿, 不需要具体的内容, 非常容易满足要求, 因此在德国司法实践中, 这种失权的适用十分稀少。○14笔者以为, 大陆法系的答辩失权制度下, 即便失权也不会导致直接败诉的后果, 且法官自由裁量权较大, 我国若构建大陆法系的答辩失权制度, 不仅意义不大, 且在法官释明权与自由裁量权问题上也很难达到德国、日本的高度。

(二) 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内部程序协调之考量

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内部来看, 答辩失权制度构建同样面临困境。民事诉讼的各项制度之间相互关联, 引入一项新的制度不得不考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比如民事案件一审中的撤诉再起诉制度, 原告撤诉由法院裁定是否准予撤诉 (国外则往往需要被告同意方可撤诉) , 原告撤诉后还能够再起诉, 且撤诉再起诉的次数亦没有法律限制, 如此一来, 原告多次撤诉再起诉的情形下, 被告已疲于答辩, 此时若实行答辩失权, 径行判决被告败诉, 原告撤诉再起诉就成为了胜诉的“妙招”, 被告诉权无从保障。反对者会提出质疑:撤诉要求目的正当, 如上情形不属于正当目的的撤诉。笔者以为, 撤诉目的正当性来源于法官的自由裁量认定, 判定标准本身就很模糊, 考察可能性也很局限。

(三) 我国司法现状之考量

就目前中国司法现状来说, 构建答辩失权制度也不具有可行性。被告不答辩无非三种情况:第一, 存在正当理由而无法答辩 (未收到起诉状副本、不可抗力等原因) ;第二, 被告本身就不懂什么是答辩, 也不会答辩;第三, 被告为了突袭诉讼、拖延诉讼采取的一种手段。前两种情况实属善意, 而第三种情况则属恶意。民事案件中大量的当事人不懂法, 特别是处于被告地位的一方, 往往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间怎样答辩, 又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聘请律师或获得法律援助, 在这种情况下, 不答辩即失权的做法严重侵害被告的诉讼权利。

有学者从中美诉答程序的差异、现有程序时效制度的缺失和法律共同体诚信机制的形塑三方面, 主张在有律师代理的案件中实行答辩失权制度。○15有学者则直接将讨论的范围限定在那些当事人诉讼能力大致相当 (有律师代理或内部法务人士协助) 、更强调自我责任、一般争议数额较大, 对专业化处置纠纷的需求比较强烈的诉讼, 如较为正式的商事案件。○16这样的范围限定, 似乎做到了让答辩失权制度的构建站得住脚, 但司法实践中, “双方实力相当”、“有代理律师”且“正式”的案子为数甚少, 在这样的限定框架下, 谈答辩失权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可谓掩耳盗铃。一项制度的构建, 若不具有普适性, 那至少应当能够适用于大部分民事纠纷, 为了避免某项制度的弊端而不断限缩其适用范围, 无异于画地为牢。有学者坚持, 无论被告是否有律师代理, 答辩失权都是大势所趋。○17笔者以为, 这种观点直接忽略了中国法治环境和人文素养的现状, 即使答辩失权制度的构建是趋势, 当下构建的时机也尚未成熟。

四、结论

本文通过论述, 首先考察了答辩失权制度在维护当事人权益、固定案件争点、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的功能, 得出答辩失权制度绝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方法, 且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亦不能充分发挥其本该发挥的作用, 因此引入答辩失权必要性不大。其次, 针对学界关于借鉴域外答辩失权制度, 构建中国答辩失权制度的呼声, 本文分析了域外答辩失权制度的内涵和存在的特殊基础和条件, 明确我国引入答辩失权制度缺乏了必要的法律传统和模式。而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内部的相关制度也存在与答辩失权不相匹配的问题, 如果全盘修改, 将掀起大刀阔斧、不切实际的改革。最后,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司法现状, 法治环境和人文素养, 使得答辩失权的适用范围很小, 否则就会使得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落空, 因此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亦无可行性。综上所述, 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将面临困境, 不宜考虑引入。

答辩制度 篇2

为进一步落实党建育人工作,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观念、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结合本学院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增强党员意识、强化党员责任、弘扬奉献精神、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根本目标,以“笃学、修身、明责、进取、守纪”为重点,不断丰富党员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渠道,确保教育效果。

二、基本内容

党员述责答辩制度主要包括党员述责、党员答辩和满意度测评三项内容。党员述责是指学生党员定期面向述责答辩大会汇报个人履行党员义务和党员责任的情况;党员答辩是指述责答辩大会根据述责人的平时表现和述责情况对其进行现场提问和公开答辩;满意度测评是指班级同学和述责答辩大会根据学生党员日常表现和述责答辩情况以无记名打分形式对其个人进行客观评价。党员述责答辩以支部为单位,每学期进行一次。

三、适用范围

学院全体学生党员。

四、组织机构

1、党员述责答辩工作由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安排,答辩委员会受学院学生党总支领导,接受学校党委组织部监督。

2、答辩委员会由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组成,学院党委书记、辅导员可以列席参加。

3、答辩委员会人数以单数为准,原则上不少于5人,委员会设秘书1人,负责大会记录和资料整理。

五、实施步骤及要求

1、成立答辩委员会。各支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答辩委员会的党员代表从党支部选举产生、群众代表由团支部书记推荐。

2、组织召开答辩大会。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召开答辩大会,参加答辩大会的人员包括本支部党员和班级群众代表,群众代表由团支部推荐产生。

3、进行党员述责答辩。学生党员以PPT或口头讲述等形式向大会汇报一年来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情况,以及自身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并回答答辩委员会和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和质疑。

4、实施满意度测评。满意度测评包括班级满意度测评(附件1)和答辩现场满意度测评(附件2)两部分,各占50%。班级满意度测评由党员所在班级同学根据答辩人日常表现给出测评分,测评工作在述责答辩前完成;答辩现场满意度测评由参加大会人员根据答辩人的述责答辩情况给出测评分,并针对述责党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评议意见。

5、公布答辩结果。党员述责答辩最后结果由满意度测评分和评议意见两部分组成,答辩委员会对测评结果和答辩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在一周内向学生公示。

六、结果反馈

学院学生党总支根据党员述责答辩最后结果评出优秀党员,对优秀党员加以宣传、树立榜样;对满意度较低的学生党员,分析原因,查找不足,由党总支指定专人找其谈话,帮其制定整改措施。

本制度解释权归石油工程学院学院学生党总支

答辩制度 篇3

从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 是为全党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做好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 是当前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

多年来, 高校各级党组织加强领导, 扎实工作,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学生党员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 思想日趋活跃, 给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保证新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 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是摆在高校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一课题, 本文提出了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入党公开答辩制度”的有效机制, 并就这一机制的操作细则进行了研究。

二、存在问题

目前, 高校党组织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基层党支部确定发展对象, 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程序透明化程度不高;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优势未发挥;基层党组织发展学生党员联系人工作职责不明确;基层党组织发展学生党员考察环节弱化;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员“保先”机制弱化等问题。

三、解决方法

针对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入党公开答辩”制度实施程序进行设计研究。具体将答辩程序分为分准备、答辩、反馈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考察人对其同学在考察期间的表现汇总调查意见 (书面汇报) , 包括考察人的意见和发展计划;由党支部对拟发展对象进行党的知识考试, 统计考试成绩;支部党员同志阅读拟发展对象上交的思想汇报, 根据内容评定为优、良、中或者差, 并附评定理由等。

2、答辩阶段

入党联系人介绍参加答辩者的情况;答辩者汇报对党的认识情况和入党动机;答辩小组即党支部所有党员提问;主要考察答辩者的政治素养 (时事政治、宗教信仰、党性认识) 和对自身不足的认识;其他与会人员提问;所有正式党员对答辩者的答辩情况进行打分;由支部委员负责会议的详细纪录。

3、反馈阶段

答辩小组根据会议纪录, 分析统计各答辩者的答辩得分, 将其党的知识考试成绩、思想汇报得分加总, 结合群众意见, 综合形成书面材料, 并公开是否通过答辩的评价意见。

四、具体实施“入党公开答辩”制度的程序设计

(一) 执行时间

入党公开答辩的时间在党支部确定发展对象之前。

(二) 与会人员

与会人员包括:党支部全体党员、拟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拟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所在班级的学生。

(三) 考核小组成员

全体支部委员和全体正式党员。

(四) 准备工作

1、考察人对考察对象在考察期间的表现汇总调查意见 (书面汇报) , 包括考察人的意见和发展计划。

2、由党支部对拟发展对象进行党的知识考试, 统计考试成绩。

3、支部党员同志阅读拟发展对象上交的思想汇报, 根据内容评定为优、良、中或者差, 并附评定理由。

(五) 答辩程序

答辩程序分准备、答辩、反馈三个阶段

1、入党联系人介绍参加答辩者的情况。包括何时递交入党申请书, 思想汇报的数量和质量, 学习成绩排名, 平时表现及群众调查汇总意见。

2、答辩者汇报对党的认识情况和入党动机。 (3分钟演讲)

3、考核小组提问。主要考察答辩者的政治素养 (时事政治、宗教信仰、党性认识) 和对自身不足的认识。

4、其他与会人员 (在场群众) 提问。

5、考核小组对答辩者的答辩情况进行打分。

6、由支部委员负责会议的详细纪录。

(六) 入党公开答辩机制要考察的几个标准

党员的标准必须以《党章》为依据, 入党公开答辩机制为确保考察的准确性, 将各项党员标准全面纳入到自己的考察目标上来。1、确立以政治思想为考察的首要标准。2、确立学习成绩为考察的中心标准。3、确立工作能力为考察的重要标准。4、确立群众基础为考察的关键标准。5、确立日常表现为考察的基础标准。

(七) 后续工作

答辩小组根据会议纪录, 分析统计各答辩者的答辩得分, 将其党的知识考试成绩、思想汇报得分加总, 结合群众意见, 综合形成书面材料, 并公开是否通过答辩的评价意见。对通过答辩者继续进行后续的发展工作;对未能通过答辩的同志, 向其反馈未能通过答辩的原因, 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鼓励该同志继续努力, 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答辩, 并由党组织进一步与他们谈心, 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继续考察培养。

五、实施“入党公开答辩”有效性研究

在宁波大学建工学院五个专业五个学生党支部实施“入党公开答辩”, 并发放问卷《实施“入党公开答辩”制度学生党建工作效应表》中我们支部在全院党员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中, 效果比较明显。

1、增强了对发展对象的了解。通过“公开答辩”能更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使党组织对发展对象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增强了学院党建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实行“公开答辩”, 使党内外群众更清楚党组织是从哪些方面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 是怎样坚持党员标准的, 也使发展对象本人能直接听取来自群众的意见。

3、提高了发展党员的群众基础。通过实行“公开答辩”, 把入党对象和学生党员放在更公开的场合, 让党员与群众共同参与考核, 从而在组织制度上保证了发展党员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增强了群众对党员发展工作的认同感。

4、提高了学生党员加强党性锻炼的自觉性, 增强了同学对党员的满意度。

此发展党员机制的有效运用使得建工学院对学生党员进行随机无记名抽测表明, 在实施“公开答辩”之前, 调查结果是, 大部分同学对学院发展党员的具体过程和标准不甚了解, 有些同学向甚至反映, 希望党员发展工作能够更加公开化。而在实施“公开答辩”之后, 我们进行了一次无记名抽测表:学生党员在本班同学中所获得的“满意率”和“较满意率”相加达到81.12%;分别有22.4%和77.6%的同学对这个制度表示“很满意”和“基本满意”, 没有不满意的;分别有46.5%和48.3%的同学认为在实施“公开答辩”之后感觉入党“有”和“基本有”更加公正了, 还有5.2%的同学认为“一点也没有”。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建工学院五大基层学生党支部共同探索党组织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胆尝试答辩制这一做法。实践证明, 以答辩为有效载体, 将普通学生对党组织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监督渗透到方方面面, 有效地保障了党组织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

1、在校内推行保证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长效机制的新模式—实行“入党公开答辩”制度。

2、通过实施“入党答辩制度”学生党员质量较以往有大幅提高。

3、学生党员在班级同学中满意率大幅提高。

4、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程序透明化程度提高。

(二) 建议

当然, 入党公开答辩机制作为一个新事物要经过反复地实践, 不断地改善, 才能慢慢地成熟起来。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发展党员工作程序, 得到广大党建工作者的认可, 并在所有高校推广开去,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 思想日趋活跃, 给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保证新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 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是摆在高校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一课题, 本文提出了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入党公开答辩制度”的有效机制, 并就这一机制的操作细则进行了研究, 能使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程序透明化程度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联系人工作职责更加明确、强化发展学生党员考察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员“保先”机制。

关键词:发展学生党员,入党公开答辩,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徐鹏:《高校共青团组织“推优”过程中实行答辩制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10月。

论文答辩要点答辩 论文 篇4

以下以莫泊桑的《羊脂球》为例,主要步骤对就行了。

答辩要点:

一、自我陈述

我叫,来自汉语言文学本科,我的学号是,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

二、选题价值及如何选此题

a)这个论文题目是我在中学上课的时候,学习到《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对莫泊桑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于是,在课下的时候,我找到了关于莫泊桑的有关简介,并根据简介,拜读了莫泊桑的《羊脂球》。通过简介,我想通过自己的笔,浅论自己对《羊脂球》艺术特色的见解。

三、文章主要内容

a)《羊脂球》这部小说描绘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法国的驿车在离开敌战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要求车上的一个绰号叫羊指球的妓女陪他过夜,否则驿车就不能通过。而羊脂球出于爱国心断然拒绝。可是和他同车的有身份的乘客为了各自私利,逼她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羊脂球迫于无奈而作了让步。但是,当第二天早上驿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大献殷勤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一幅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再与她讲话。

四、文章框架

一、《羊脂球》的简介

摘要

1.作者简介 1

2.《羊脂球》的写作背景 2

3.《羊脂球》的内容简介 3

二、《羊脂球》中的艺术特色 3

1.巧妙的情节构思和结构布局 3

2.强烈的美丑对比 4

3.细致的肖像描写 6

三、结论《羊脂球》的文学艺术价值 7

参考文献 9

五、文章优缺点

上一篇:价值驱动树下一篇:儿童绘画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