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绘画教学的再认识

2024-08-02

高中绘画教学的再认识(共5篇)

高中绘画教学的再认识 篇1

高中文言文教学先后存在着两种常见的教法:一是在新课程实施前为应对各类考试追求“字字落实, 句句翻译”, 把美文单纯当作积累文言知识的训练材料;二是新课程实施后, 为顺应语文课要培养人文精神的潮流, 匆匆疏通文字后架空语言, 分析文章的思想文化。前者“重言轻文”, 将文言文学习简化为翻译, 学生只得到了文言知识的碎片;后者“重文轻言”, 将文言文学习简化为“翻译+白话文”学习, 学生“词语掌握不了几个, 文章没有读懂多少, 得到的只是抽象空玄的人文思想的‘碎片’而已”。后者原本是新课程实施后以纠正前者的姿态出现的, 但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两种教法显而易见都没有解决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痼疾。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不应定位于文化价值

这两种教法的病根儿貌似在“怎么教”上, 实则在“教什么”上, 前者强调文言知识, 后者强调文本内容。二者在“教什么”上的分歧, 实则是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有分歧。新课程实施以来,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三重价值——语言价值、文章 (文学) 价值、文化价值中, 最受重视的是文化价值, 最易被忽视的是语言价值。当前“主流”的认识是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笔者以为, 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定位于文化价值, 这个观点似是而非。第一, 目标本身难以量化。所谓的“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模糊概念, 难以在文言文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具体化和量化, 只能凭教师自主确定, 而这样又难免有随意解读甚至误读的风险。第二, 学习结果难以评价。关于文言文教材里的“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多少是学生未知的, 又应该让高中生了解到什么程度, 并没有 (也难有) 明确的要求和测试手段。所以, 一直以来文言文阅读测试只能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三, 有违于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的本质目标看, 文言文教学首先是为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次要目标。或者说, 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言文教学的远期目标 (甚至终极目标) , 而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近期目标则是培养这种继承的能力。“重文轻言”的教法低效的根源, 正是把文化价值当作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把文言文教学的远期目标误作近期目标, 最终落得“语言”和“文化”两头空。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定位于语言价值

我们不妨回到原点思考:文言文是什么?从本质属性看, 文言文是使用象形文字记事的书面语, 象形文字笔画繁多, 故文言文需要简略记事、脱离口语。这虽然带来了阅读上的难度, 可也帮助文言文克服了不同地域的方言障碍和不同时代的语音变化等困难, 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以, 文言文蕴藏着古人在书写成本高昂时代的表达智慧。当代学生学习文言文时, 应该首先探究语言背后所蕴藏的古人的表达智慧, 这正是文言文的语言价值所在。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 语言价值非但没有成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而且还一直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盲点。因为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语言价值比较陌生 (甚至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三重价值还认识不清) , 而语文教学专家虽知却不重视。不过, 按“课标”的理念, “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文言文蕴含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果让学生直接阅读名家的译文, 略过“读懂”环节, 直奔“文化”, 岂不是更省时高效?事实上教材编者和教师都没有这样做, 这说明编者和教师也意识到文言文有其语言层面的价值, 但对这种价值可能不甚明了, 所以大家更重视文言文内容层面的价值, 而忽略了文言文语言层面的价值。这种忽略可能源于滞后的语言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教材编者、高考命题者、一线教师甚至“课标”制定者仍把文言文看作是古人思想的物质外壳, 似乎只要 (用翻译法) 揭开这外壳, 就能 (像现代文一样) 几无障碍地汲取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了, 这可能也是文言文教学和考试都非常重视“读懂”字面意思的深层根源。而新的语言观认为, 语言就是人存在本身, 而不是一种交往工具;任何语言在传递本民族文明的同时, 也反映着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文言文正是这样一种反映着中华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语言形式。

如《左传·僖公十六年》有一句“陨石于宋五”,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宋国降下五块陨石”, 一个平淡无奇的句子。但看《春秋经》是怎样分析其妙处的:夫闻之陨, 视之石, 数之五。这样的语序将陨石的发现过程和人们惊疑、探究、释然的心理过程都现场直播般呈现给读者。再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部分有一句“鲁肃独不言”, 语境是孙权召集群臣议论如何应对曹操, 张昭等力主降曹。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 这句话应翻译为“唯独鲁肃不说话”, 原句与译句的区别就在于状语“独”的位置不同。若再仔细品味原句与译句, 便可发现:译句只是客观地展示了“鲁肃不说话”的“镜头”, 原句除表达“鲁肃不说话”的意思之外, 用“独”修饰“不言”, 还暗示出鲁肃的心理——有意地不说话。这两个例子说明, 原句体现出叙述者对读者感知体验的“尊重”, 而译句传递给读者的是经过叙述者加工过的信息, “剥夺”了读者感知体验的权利。原句的言简意丰正是文言文的语言价值所在, 对读者的“尊重”也体现着文言文的文化价值。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够这样引导学生探究、体味文言文的语言价值, 领略文言的魅力, 何愁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呢?反思“重言轻文”的教法, 并不重视文言文的语言价值, 只是满足于翻译而已, 再加上教学流程单一, 让学生厌学也在意料之中。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区分三重教学价值

综上分析,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低效的根源是教师对文言文具体篇目的三重教学价值区分不清晰, 甚至可以说, 只重视文化价值而不重视语言价值。教师首先要明确文言教材里的每篇文言文的三重教学价值分别是什么。其次, 教师要根据三重教学价值在文言篇目中的显隐轻重和学情需要, 将教材中的文言篇目大致分类, 如将人物传记类篇目归入文学价值类。再次, 根据分类设计教学流程, 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价值突出, 可以省略文化价值的学习;如《逍遥游》的文化价值突出而语言难度大, 可提供准确的译文给学生参考, 省出时间研读其中的文化思想;如《鸿门宴》语言价值、文学价值突出, 则可以省略文化价值的学习。最后, 无论是探究文言文的语言价值, 还是探究其文学价值、文化价值, 教学过程都应该在品味语言中进行, 这样师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目标和学法就相对清晰了。

这样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既能确保实现单篇文言文的核心教学价值, 就所有文言篇目的教学而言, 又能总体实现三重教学价值的互补兼顾。这种分类教学法也将文言文教学由过去的以单篇教学为主, 改为以类篇教学为主。过去的单篇教学只关注本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 忽视篇与篇之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的联系, 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难免重复、单一。如果改为以类篇教学为主,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时将关注这一类篇目, 将寻找篇与篇之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联系作为备课重点, 从而使教学目标重点突出, 使教学流程形成合理范式。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粗浅思考, 祈请专家指正。

高中绘画教学的再认识 篇2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学生要有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传授知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在每一堂课上,教师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因此,每一堂课是有时限性的,教师必须对每堂课的内容精心地安排,详略得当,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第二课堂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些在第一课堂解决不了或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得到解决。在第二课堂上,学生搞清楚了课堂上没有弄明白的地方,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培养和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文科方面注重的思想性的培养,必须借助于课外大量的阅读、观察和思考;理科方面注重的理论联系实际或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只有辅以第二课堂,才能得到更充分地培养和锻炼。第二课堂虽不同于第一课堂,但它们并不相互抵触,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高中历史课如何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活动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爱因斯坦语)兴趣对于人们的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成年人相比,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不断地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和信息,因而,他们的兴趣更为广泛,更易变化,可塑性更大。对于讲课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可能各不相同,若能把讲课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或潜在的共同的兴趣点相结合,就能激发和引导出学生们的兴趣。课堂教学如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更应如此。因为第二课堂活动是在学生们宝贵的课余时间进行的,如果学生兴趣索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兴之不至,心不为之思。”例如,在高中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和现象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内容繁琐而且较难理解和掌握,是学生们较感头痛的一个问题。但大量的分析材料,又不宜占用课堂教学的课时,于是准备几个小课题作为材料,组织课外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们从网上和图书室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以讨论会,辩论会等形式开展活动。学生们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参与这些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能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增强了历史意识。

2.从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出发

知识是一个网络,浩如翰海,互相贯通。尤其历史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无不囊括。如果单凭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根本不够。所以合理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网络查阅,社会调查,知识竟猜,历史墙报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更高的兴趣,为历史能力的提高和历史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从强化训练,深化理解,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出发

根据心理和行为学家的研究,学生的认知有他们自己的特征,受情绪、情感、经历、环境条件的制约。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感知、思考、练习才能得以掌握。学生在听课时通过感知在头脑中留下记忆,但是单纯的记忆,并不能真正地记住,必须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思考和理解。只有理解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记住,而且理解的知识是比记忆的知识较高层次的知识。但是单纯的理解还不足以学以致用,必须对新知识反复练习和运用,才能作到灵活应用。历史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能也不可能仅在短短的课堂上解决,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具体的环境条件去操作和练习。此时,如果开辟第二课堂,进行搜集查阅,调查走访,就可以不断地将学生们记忆的知识变为理解的知识,进而将理解的知识变为能灵活运用的知识,并且在活动中使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得到很好的培养。

高中绘画教学的再认识 篇3

一、认清教学目的

普通高中的绘画教学, 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入门式的。不可能指望同学们通过普通高中的绘画教学就能成为一个比较专业的绘画人员。

笔者觉得, 普通高中的绘画教学只要达到几个目的就可以了。一是让大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绘画来远离枯燥的知识学习, 陶冶情操, 提高一下自己的美术修养;二是让学生对物的造型、对美学有一个认识, 锻炼动手能力;三是让一些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 从而热爱上美术, 对以后更深入地从事美术相关活动有一个启蒙作用。

二、选择主要课程

平心而论,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不是高考课程, 更不能直接培养出专业美术家。所以, 在课程的选择上, 必须注意基础性、入门性。

在现在高中的绘画教学中, 多数老师都选择了专业授课课程, 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其实, 大多数学生都不是专业艺考生, 单纯的艺术专业课程,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他们反而会因为自己在美术方面的欠缺, 产生逆反、厌恶心理。所以, 高中美术教学在课程的选择上, 必须恰当, 必须有别于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 选择入门容易、实践容易的课程。

对一些绘画方式而言, 同学们的接触可能会多些。不少同学甚至节假日也曾参加过各种美术培训班学习。比如素描、速写, 可能是最简单易学的内容了。这两门内容学生自己可以预备一些必要的绘画用具, 而且讲解相对容易, 内容也不太深, 便于学生理解。其他的, 比如做些纸版画、吹塑纸版画等, 用同学们用容易找到的材料来进行绘画练习也很可行。一定要认清, 高中的美术绘画教学更多的是通过体验让学生对绘画有所理解和熟悉。

三、改变教学方式

我们现在的绘画教学, 主要开展的还是传统的以技能技法为主的教学。在课堂上主要是临摹著名的作品, 在素描中主要就是在教会基本技法后画石膏像, 等等。这种教学方法, 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毫无吸引力, 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此, 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例如, 画速写卡通漫画。卡通漫画是当今大多数学生所喜爱的一种绘画形式, 很多学生都喜爱临摹, 而且这种形式是可以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的。笔者认为, 在课堂上可以选择一些深入人心的形象, 让学生来临摹。但同时, 也要学习一些理论知识, 如不同手法所体现的的不同风格, 各种表情的不同表现手法, 等等。最后, 要避免完全的照搬临摹, 也要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

再如, 让学生来画服装设计图。实用美术是现代美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通过这一活动, 培养学生对人物比例、色彩、饰品、整体搭配等要素的掌握。女生一般会喜欢这部分的内容, 可以在她们中间开展评比, 充分展现每个学生的审美观, 在生活和艺术之间搭起一个桥梁, 让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老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服装设计图, 指明灵感来源和具体的表现手法、方式以及主题, 并请学生来评议。

四、绘画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其实, 绘画与许多学科是紧密相连的, 可以利用这种联系, 进行绘画的教学。谈到学科联系, 说到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人们想到的更多的也是它与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其实, 绘画与很多理科课程也有很多联系。

素描实际操作的绘画教学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学生作画前的观察方式就需运用到几何形体、几何透视和比例关系等数学知识。如物象在观察时会出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这就需要讲解几何透视法里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尤其是素描中, 当接触到人的头部时, 要引导学生把整个头颅看成是两个卵形的组合, 眼睛看成是球体, 鼻子看成是梯形的方块体, 嘴看成是圆柱体等等。

作为一个美术老师, 要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为真正落实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一线教师不能只单打独斗, 教美术讲美术, 而要积极探索、尝试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使之融会贯通, 才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小结

高中美术绘画教学, 一定要把握学生心理, 重新认识高中美术绘画课程。只有从新的教学目的出发, 才能搞好高中美术教学, 让师生双方都感到满意。

参考文献

[1]高润喜.“全球化”下的美术教育[J].美术, 2010 (11) .

浅谈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再认识 篇4

一、误认为新课改就是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新课改在课程设置、三维目标等方面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 让很多老师感到振奋, 给老师以新鲜的感觉。但是否意味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原来的教学方法, 一味推陈出新呢?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是很难明确的, 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来加以推广, 因为教无定法。因此, 在新课改中教师不能也不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全盘否定, 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过去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因为教师们在过去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些应发扬的传统教法有如下几种:

1. 多读。

新课标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 读好书, 读名著。通过大量的阅读, 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要实现这个目标, 仅仅靠教材中的部分阅读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 让学生在喜欢的领域阅读到更多的文章, 但这对学生来说也还是有差距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置于自由和广阔的课外环境中, 使学生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阅读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 使学生获得自身必须的多种知识, 从而开拓视野, 提升思维水平。

2. 多背。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 背诵能促进语感的形成。《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黛玉叫香菱先读王维的五律, 然后读杜甫的七律、李白的七绝, 最后再读陶渊明等人的诗, 反复吟读、背诵, 这种做法就是在读读背背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语感。 (2) 背诵有助于领会文义。“读书百遍, 而义自见”。汉语的节奏感很强, 把文章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会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3) 背诵有助于弘扬人文精神。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靠潜移默化。学生背诵的过程, 就是这样一种过程。

3. 多写。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唐朝诗圣杜甫也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名句。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也就是写学生想写的东西。多写、善思, 才能领悟到写作的真谛, 才能将写作的方法、技巧融会贯通, 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二、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误区

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过分依赖课件教学。

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 老师过多地依赖课件, 盲目使用课件, 用课件来刺激学生的眼球, 学生的思维活动会被扼杀。学生沉浸在课件场景中不能自拔时, 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置之不理。教师忙于展示一个个好看的图片, 挤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语文课变成了“欣赏课”。

2. 分组讨论沦为形式。

“分组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被许多语文教师大量运用, 但出现的问题是好多分组学习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上课就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 组与组之间辩论, 将语文课“一分了之”,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上课时有的老师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讨论, 不考虑问题的难易, 导致合作学习陷在频繁、无价值当中。这样的合作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还导致一部分学生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

3. 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 许多地方的课改和原来相比没有多大的改变, 尽管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的问题, 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和原来一样采取周练、月考等形式, 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这些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新课改的体会———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挑战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授业的资本, 是为“师”的根本所在。“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当前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加现实而迫切的要求, 拥有“一桶水”远远不够了, 教师应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但这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向书籍报刊学习。一个教师没有一定数量的教育、科学、文化书籍和报刊阅读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大量的阅读是新课改对老师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教师必须利用一切余暇时间,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阅读, 为自己储备足够的可用之水, 方能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游刃有余, 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 它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将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此次新课改所引起的变化, 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与新课程同行,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正确认识新课改的作用, 正确对待新课改的误区,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重新整合, 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因新课改的实施,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同时也给高中语学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误区和教学心得进行了表述。

关键词:语文教育,新课改,误区,体会

参考文献

高中绘画教学的再认识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益,自主探究学习效益,科学探究实验

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空间, 而且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空间。在目前多学科的情况下, 教师和学生能相互接触的时间大部分也就集中在课堂上,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主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效益。

一、以好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的效益

教学设计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要求“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服务于学生, 有个性、可持续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这一原则,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以生活实践为背景, 以教材为主要资源,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参与, 找问题、答问题、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铝在纯氧中能剧烈燃烧, 但在空气中却很难燃烧。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铝表面氧化膜有关, 猜想可通过去除铝表面氧化膜让铝与氧气持续反应。分析铝与非金属反应的本质, 从铝原子的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的原子结构特点得出铝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它的还原性有关。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较活泼的金属铝应能够把排在其后面的较不活泼的金属如铜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从而引出铝的置换反应。教者提示学生思考:铝表面的氧化膜对铝的性质的影响非常大, 在铝的置换反应里, 铝表面的氧化膜对铝与铜盐的置换反应有无影响呢?学生们的探究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 同学们考虑问题的思路和处理问题能力被拓宽, 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提升。

由铝与氧气及铝与铜盐溶液不同条件下反应的探究, 同学们知道铝表面的氧化物对铝的性质影响非常大。根据金属Na、Mg能与非金属氧化物水反应的规律, 他们迫切地想去探究一下金属Al与水的反应情况。

而当我们做Al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发现:Na、Mg常温下与水都能起反应, 而Al则无明显现象。原因可能是:铝没有金属钠和镁活泼;铝表面有一层氧化铝保护膜;铝与水反应可能生成了难溶的氢氧化铝沉淀覆盖在铝表面阻碍了铝与水的进一步反应。于是大家分别用砂纸打磨铝表面的氧化膜、加热铝与水的混合溶液、在铝与水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 Cl、将铝片改为铝粉等这些角度去验证, 发现上述这些方法的反应现象均不明显。最后采用“铝汞齐”法, 即当铝表面形成“铝汞齐”后, 将其放入水中, 发现铝能迅速与水于常温下发生激烈反应。从学生这些思维的变化, 我们不难看到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和意识是可以慢慢地逐步养成的。随之而来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益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的效益

“自主探究学习”是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新理念, 同时也是高中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 怎样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效益呢?

1. 以“科学探究实验”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化学学科中的“科学探究实验”是否开展及开展的形式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养成,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又与提高学生“学”的效益密不可分。在上述案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多角度, 多层次, 由此及彼的理解铝的性质, 加深对铝的性质的认识, 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为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的养成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的效益。

2. 科学探究实验与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主探究学习”最有效的手段是实验探究, 而科学探究实验的开展是受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的。从理论上看:化学学科中的“科学探究实验”它不仅表现在“科学探究实验”的具体实验过程上;更重要的是还表现在“科学探究实验”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思维上。从某个实验来看, 有条件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在学生没有条件亲手参与时,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器材、药品进行演示或通过多媒体视频演示的展示来解决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的操作教师可以协助他们去完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和学的效益。

三、思考和总结

只有合理的处理好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自主“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而在这过程中, 教师必须在利用情景创造学习动机、点拨指导方法, 铺垫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组织交流, 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以及过程结果的评价、巩固等诸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无机化学下册.1985.3

[2]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学化学》.2006.11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I.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2版

上一篇:传统金融业下一篇:汽车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