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色彩 教学设计(共8篇)
绘画的色彩 教学设计 篇1
《绘画的色彩》教学设计
《绘画的色彩》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学生动手模拟布置电影场景的情境,在亲身体验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于主要理论知识的归纳,有学生的实验中完成。
二、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激励自主探索。2.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3.自主总结规律,体验领悟新知。
4.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三、教材分析
《绘画的色彩》是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第五课的内容,围绕色彩的基本知识展开,包括色彩形成的原理,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的区分,色彩三要素、色彩的心理等。在学习过程中分两部分进行。本课重点解决影响物体颜色的因素和色彩的几个概念。第一部分是光色的关系,通过观察课间中色光的混合和小组调制颜色的混合的区别,明晰色彩的几个概念。第二部分先引导学生以导演的身份排演《动物世界》观察动物的变化思考原因,说明固有色和影响物体色彩的因素。再介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让学生对色彩产生新的认识,提高审美水平。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知识。
四、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成因和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
2.学生探讨固有色的概念。
3.学生了解色彩的几个知识,同时能注意和生活现象结合。
五、教学难点
“固有色”观念的明晰。
六、教学重点
1.了解色彩的相关概念、原理、规律、观察与表现的方法。
2.学生提高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美的能力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原色 不同色的衬布、灯光、几何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一·光与色彩
1. 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理
教师播放幻灯片,夜幕降临后,大地隐入黑暗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美丽的色彩从何而来? 生:思考哪种光源对我们的视觉经验影响最大?
师:可以说“光创造了色彩的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正如画室中拉着窗帘看不到物体色彩一样,拉开后颜色便清晰可见了。谁能解释我穿的衣服呈现红色?
生:参考知识窗。因为它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他光线。
师:物体本身无色。色光有很多颜色。34页牛顿实验。白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离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可见光谱。物体反射和吸收不同色光,这才形成了自然界五彩斑斓的色彩。
(评述:播放国家地理杂志图片,创设情境,学生轻易感受到自然色彩的丰富。了解光线对色彩的形成的重要作用;与画室的实景结合,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光与色彩三原色的区别
(1)光的三原色实验分析:(课件演示)
生:观察太阳白光是怎样形成的?
色光的三原色为:红橙、绿、蓝紫。
将其等量混合后,红橙+蓝紫=红
红橙+绿=黄
蓝紫+绿=蓝
全加=白
三原色重叠后产生红黄蓝三个第二次色。三原色等量混合呈白色(无色)光。
(2)颜色的三原色实验分析(学生动手实验)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在光谱上的二次色红黄蓝在色彩科学上成为原色。这是无法用其他颜色调出来的。相反,他们之间不同比例的混合能调出无穷的色彩。)
生:调色。红+黄=橙,蓝+黄=绿,蓝加红=紫。它们第一次混合产生的橙、绿、紫是间色。给它下定义。间色——间色,由两种原色等比例混合而成。
颜色三原色等量混合,成灰黑色
师:理解复色,你有几种调处复色的方法。
复色——不同比例的三原色混合或任意两种间色混合产生复色。
生:思考你还有其他调配复色的方法吗?除黑白外的颜色与黑调和。
2。颜色的三要素
色相——颜色的名字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纯度——颜色的鲜明程度,彩度或饱和度。
三原色的纯度最高,间色的纯度较高。复色的纯度较低。
(评述:学生动眼看色光三原色混合的变化,动手实验颜色三原色混合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总结色彩的概念、规律)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一.固有色和影响物体颜色变化的因素
师:我们认识了颜色的几个概念,学生做填空题:一个()色的立方体。以立方体为主角,分小组摆出电影的虚拟场景。剧本:
1.分镜头一:几个月没下雨了。大地上的植物干死了。褐黄的大地裸露出来。趁着傍晚太阳要落山的阴凉时候,动物们四处寻找水源。(布景:褐色布、白物体、橘黄灯)
2.镜头二:动物聚集在仅存的水边。正午的阳光强烈。他们之中的有些已经撑不住了,也许这就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白灯、白物体、蓝绿衬布)
3.镜头三:雨季终于到来了。植物冒出了青芽。大地像披上了绿衣。当清晨第一缕曙光初现时,动物们的狂欢开始了。(蓝紫色光、白物体、绿衬布)
教师演示镜头四:天大亮。天黑了。
各小组学生观察并记录主角立方体的色彩变化。师:同样的立方体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物体的色彩变化?
生:讨论并回答。影响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
光源色——自然界中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是不一样的,他们照在物体上引起的色彩感觉也会不同,这便是光源色。如晨光偏淡蓝紫色,晚霞偏黄红色光。
环境色——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处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因为光反射的缘故,周围环境的色彩必然会影响到物体,这为环境色。
师:随着光源和环境的变换,物体的色彩也会发生变化。平时为了描述方便,我们往往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而赋予物体一个固有的色彩面貌。如一张白纸,无论他被放在什么环境中我们仍认为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比较、区分和描述方便,往往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给物体规定的一个整体的色彩面貌叫做固有色。
学生最初写出的答案,便是我们头脑里赋予该物体的“固有色”。
固有色观念在色彩写生中会给我们进行色彩观察和表现带来不良影响,如习惯性的画固有色,我们不可能观察到自然界中种种细微、丰富的色彩关系。
二.分析实际作品
师:出示苹果图例,生观察绘画中环境色光源色的影响。
生:都是黄苹果,但用的色彩不是固有色。红布和蓝布分别给了它不同的环境色。
师:画家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变的色彩世界。在光色的研究中,印象主义画派的贡献很大。印象主义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根据画家自己的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从印象主义开始,欧洲的画家们更多的注意绘画语言本身。
克劳德 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创始人之一,莫奈最关心的是如何忠实的在画布上记录下自然界那瞬息万变、丰富的光色变化。为了研究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变化规律,莫奈有意识地以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相同景象为题材作画,如1892-1894年创作“鲁昂大教堂组画”时,莫奈租下了教堂对面的一间房子,从天明开始动笔,根据日光的变化,每隔两个小时改画一幅。一天下来,作品竟有20件,在捕捉瞬间的光色效果方面,莫奈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干草垛》系列中,大自然的光影无时无刻不在闪耀,同一物体,在每一个特定的时辰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莫奈所言:“面对稍纵即逝的效果,而将我的印象描绘。”这也正是当年印象主义名字的来源。
学生们感受画家笔下的丰富的色彩世界。
(评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此阶段以实例分析为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总体归纳。迁移拓展印象画派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绘画中的色彩是变化万千的,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没有莫奈眼中的多姿多彩,但只要我们运用本课知识,多家留意光色的微妙变化,相信大家会更多的体会到物体的色彩之美。
课后请观察教学楼前的花坛。观察早晨、中午、傍晚、阴天、晴天是的色彩变化。
(评析: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视上:
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教师就创设了“生活环境”情景,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体会色彩的魅力。
3、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影响物体色彩的因素,从而明晰固有色的概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美术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绘画的色彩 教学设计 篇2
色彩是绘画的形式因素, 是艺术表现的语言之一, 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中, 尽情地享受着色彩赋予的无穷无尽的美的乐趣。对于我们绘画者来说更应该关注色彩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并在学习中有必要进行加工取舍, 进行创新, 让色彩在绘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使之具有装饰性和表现性, 这样在色彩的运用上自由度更大些, 主观意识更强一些, 表现出来的色彩才会具有独特的个性。
绘画色彩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最早期的史前洞穴绘画艺术, 向我们展示了美好艺术的真谛:形体的抽象与色彩的简洁。虽然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掌握透视画法的技巧, 这种欠缺却丝毫也不影响人们欣赏作品的兴趣。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保罗·乌切洛发明了透视绘画, 人物及对象的塑造更生动、逼真、写实, 绘画从二维变成了三维。绘画的发展道路到了巴洛克时期, 我个人较为喜欢的是:伦勃朗《夜巡》这幅画, 作为戏剧性光线和人物姿态的逼真描写显得迥然不同, 已站到声誉顶点的伦勃郎拒绝了姿势僵硬死板的肖像画, 他更注重于创作出构图生动, 富有动感的肖像画作品。画家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 似乎队员们正在执行某项任务。伦勃郎的作品厚重有力, 有丰富的暗面层次, 以及伦勃郎对光线的深入研究, 使作品表现出了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到了19世纪, “印象派”的画家走出画室, 纷纷走向自然到生活中去绘画写生, “印象派”最伟大的大师:莫奈。他一生坚持在户外写生, 尤其热衷与表现光的变幻与充满热情的大自然。他描绘的是“光的颤动, 水的波动, 空气的透明, 树叶的闪烁。”他晚年创作的以《睡莲池》为题的组画中, 画家把形体什么的全都舍去了, 只描绘了水面上的景色, 把对景物光、颜色的感受通过跳跃的笔触, 颜色生动的表现出来, 并不执着于对形体、透视的表现。在往后看“野兽派”的马蒂斯, 是一位杰出的色彩大师, 他创造出满含喜悦的“和谐、纯粹与平静的艺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传统绘画的三维空间表现手法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现代绘画在中国绘画、日本的浮世绘等东方艺术的影响下, 现代绘画完成了从再现——表现, 从具象——抽象, 从客体——精神的转变, 最终走向了平面化。
下面我着重谈一下“野兽派”的马蒂斯。
马蒂斯说“野兽派”画家虽然把客观事物作为描绘对象, 但他们拒绝模仿自然, 他们“要解释自然并使自然服从于绘画的精神。”在他们那里, 更加强调画家本身的主观感受, 形体、颜色、光影的线条的表现更加随意自由, 他们不在乎写实主义的透视法则, 推崇简洁、自由的形式语言, 绘画不一定要像写实主义那样通过完美的形体和肌肉感的塑造, 规则一定的透视来表现,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使用很纯粹的颜色来强化精神的显现, 画面的色彩更为强烈。其中马蒂斯是举世公认的“野兽派”的杰出代表, 画家完全取消了透视的空间感而使画面变成了自由华丽色彩铺成的平面装饰图案。马蒂斯在1908年发表的《一个画家的日记》中写到:“我所追求的, 最重要的就是表现……表现, 在我看来, 并不是由人的面部表情, 也不是通过一个强烈的动态所反映的激情组成。表现存在于整个画面的安排之中:人像或物体所占据的位置, 他们四周的的空白以其比例, 这一切都起着作用。”马蒂斯的《钢琴课》, 其背景是一战期间最残酷的日子, 也是马蒂斯最黯淡的作品时期。这幅画很富有结构性, 除了钢琴前景的红色, 其它的颜色都偏冷暗, 整幅画只有窗户, 栏杆和钢琴上的花饰是轻松的线条。画家通过构图, 大块的颜色, 把背景中的花园以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代表, 省略了人物的形体明暗塑造将人物以简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了。通过这些使此画充满了惆怅不安。
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 画面描绘的是一幅家庭生活场景, 画家用大面积的未加调和的红色均匀涂抹了大部分画面, 这块红色示意着室内的空间, 构成了桌布和墙面。在这块红色上分布着藤蔓植物花纹, 在画面的左上角, 抽象的树木和植物映衬着绿地蓝天, 与其说这些表示着窗外的风景, 倒不如说是组成墙面的一部分。这幅画虽然保留了一些透视因素, 比如窗外的风景、椅子、果盘等, 但是马蒂斯已把传统的透视法抛在了脑后, 画中的一切都被简化了。画家强调造型的单纯化和平面化, 省略了很多并没有执着塑造描绘什么, 而是通过线条和色彩创造出的一个独立的绘画空间, 更积极追求画面的装饰性。就像画家自己说的那样, “我想用色块进行创作, 我要像作曲家组合他的和音那样来组合那些平涂色块。”《生之快乐》这幅画的富于革新性的地方, 是对形象的高度简化的处理。在这个画面上, 凡是可以简化的东西, 都已被马蒂斯彻底简化了。他抛弃了传统的透视法则, 画中的人物大小比例完全按照他自己的需要来处理。舍弃了对形体繁琐的刻画, 放弃了明暗和体积的塑造。所有形体都以平面和几笔轻盈流畅的曲线来表现, 似乎对人们讲述着绘画的真谛:绘画, 就是在一块平面上有旋律地安排线条和色彩。
色彩的强烈、鲜明、随意, 开辟了与写实绘画所不同的一片新天地。看了马蒂斯的画, 使我不再那么执着去刻意描绘塑造人物的体感、肌肉、透视与明暗, 把这些细节全部都省略, 通过颜色、图案、夸张的服饰来表现画面的精神。
相反地, 特别是东方的画家, 把色彩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来运用。就好比日本的“浮世绘”是日本绘画的一种, 它以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民族特点而著名于世。“浮世绘”近似于讲究平面设计的西洋版画, 上面印的不是美人戏子, 便是花鸟风景。不在乎画面的立体感, 但很注意于色彩搭配, 而且用色纯粹鲜明。“浮世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表现性, 它的创作是用表现性的色彩进行的, 而不是描写性的色彩。色彩因自身而存在, 色彩具有它自身的美。“浮世绘”正体现出了这点。
色彩和素描都是表达的手段, 它们不断地发展、变化。尤其是色彩, 是一种解放。色彩的这种解放。色彩的这种解放在马蒂斯的绘画中得到充分的表现。马蒂斯的绘画曾先后受到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影响, 后来他也从“浮世绘”的艺术中汲取了养分。
通过对马蒂斯绘画的研究, 使我深深感受到颜色并不是附属在形体上的, 而可以作为主体在画面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表现。马蒂斯的色彩不是用来模仿自然的, 是用来表达画家自己的感情的。“色彩所固有的特性, 不是把世界作为一种物体的现象来表达, 而是作为一个现实唯一存在着的世界——画家脑海中的世界来表达, 而是作为一个现实中唯一存在着的世界——画家脑海中的世界来表达。……当我着绿色时, 这还并不意味着青草;当我着淡清色时, 这也还并不意味着天空。”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 《生之快乐》这幅画, 画面的色彩也得到自由而简化的运用。画家将自然物象繁杂的色彩进行高纯度提炼, 并将平涂的色块根据某种内在的需要进行组合、对比, 色彩则完全凭画家自己的感觉, 它们是那样的鲜艳夺目、不同凡响。《柯里欧尔的风景》这幅画, 能看到蓝绿色、栗色、鲜蓝色、蓝绿色、猩红色和紫红色、深绿色和紫罗兰色、群青色。画面中的这些树从蓝色、橙色、赭色和绿色的大地中生长出来, 树叶则被画家大胆的概括为朱红色、绿色和淡紫色。只有远处的大海和天空保持着他们自然的颜色。画家在画面上特意留下空白, 这些纯白色不仅仅是表现强烈的阳光也使画面大胆的色彩得到一种均衡的状态。对于马蒂斯来说, 仅将各种色彩任意并列在一起显然不是创作的最终意图, 他总是要把这些互不相干的元素安排在一种秩序之中。
我的创作灵感不仅仅完全来自于马蒂斯的绘画, 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服装也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
对色彩来说, 最重要的是一些对比的关系。绘画是这样, 同样在当今的时尚服装界也是这样, 服装之美不光是来自剪裁的新颖、独特、修身, 很大部分来自于衣服色彩的搭配。采用大胆的颜色, 有些服装采用强烈的对比色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服装色彩是构成服装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而色调是构成服装整体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 不同色调的组合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风格特点。就像以黑色为主色的服装, 给人一种深沉、冷静、稳重的感觉。相反, 如果采用粉红、蓝色、橙黄等鲜亮的颜色, 在强烈的对比下, 利用色彩面积比例的变化达到视觉均衡的效果。就可让人们感到亮丽明快的色彩, 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时尚流行的行列。
大量的色彩本身是没有强大的能力的, 只有当色彩已经被组织好, 符合作者的感情时, 才有充分的表现力。被组织好的色彩可以充分表现出作品的精神, 以及作者的情感。在绘画中, 色彩不仅仅是绘画者描绘对象的手段, 更是绘画者一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在面对同一个对象时,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同样是面对夏天的景色的人, 对于夏天的感觉可能认为是一种朝气, 而有的感觉是炎热、烦躁, 所以感觉不同画出来的色彩也就不同。
过去有很多的肖像画家为人们描绘画像, 那些画像逼真、写实。很多人那么做了, 因此保留下来。但是在现代的我们来说, 很少人会出钱让一位画家去给自己画一幅肖像, 因为现在发达先进的摄影技术可以比绘画来得更加逼真, 而且比出钱来为自己画一幅画来得便宜的多。活在现代的我们, 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 我们试图表现我们今天的自己。不是去模仿古希腊人在那么久远时代所看到和感到的东西。古希腊雕塑家们永远遵循某种确定的、持久不变的形式, 从不显露任何情感。在那时是可行的。但是现在已经变得冰冷了。假如塑造作品的雕塑家只让人们想到是一个女人的话, 那么他就没有能成功地表现出作品应有的美, 没能表现出作品的精神。
当我们解释现代绘画的时候, 可以看到绘画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创造的, 而是历史进化的产物, 传统的延伸。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是必然的, 但是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借鉴、继承、改良、发展并赋予它新的形式、新的变化。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素材值得我们借鉴, 不只限于传统绘画的学习, 应该从多角度广泛吸取传统文化, 从诗歌、雕塑、建筑、戏曲、服装及其它类的艺术中, 从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和审美思想中, 提取精华, 利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思想, 在流行时尚的融合中找到新的、自己所感兴趣的绘画素材。
马蒂斯的晚年一直受病魔折磨, 使他不能绘制油画, 他便选了剪纸这一艺术手段继续进行创作。马蒂斯的剪纸与中国的民间剪纸有所不同。他是把纸涂上颜色, 然后剪出不同的形状, 再进行拼贴。这样组合的画面只有色彩, 不需要再用线条去勾画物体的轮廓及区分不同的色调。马蒂斯的剪纸把他的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同时也是马蒂斯色彩的单纯化、平面化的结果。《国王的遗憾》是他剪纸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我不是很明白这幅画的题材, 我看到一本书上说它可能受“大卫的遗憾”这一故事的启发, 也可能描绘的是“莎乐美为希律王跳舞”的情节。但是题材的意义在这里显得无关紧要, 画家通过黑、白、黄、桃红和蓝色等色彩的对比, 表达出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候的愉快心情, 并把这种愉快的心情带给了像我这样的观看者, 可见马蒂斯运用色彩传达出了情感。
从服装中找到自己想要画的素材, 再受到马蒂斯绘画的启发及所接受到的流行信息后, 把服装、纹样、图案之美融入我的创作之中。创作是以是以当今社会发展中的时尚潮流为主题, 不追求人物的体感、画中的光线、人体的构造等, 而是把人物、衣服和装饰物趋于平面化、简单化, 以明亮大块面的色彩、夸张的妆容来体现时尚新颖的主题。把服装、图案、纹样的元素与绘画结合起来。无论是绘画、服装、图案纹样还是饰品都与时代文化背景有关。就拿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来说, 如藏饰, 以传统的表现形式, 通过取决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 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尤其是传统的游牧生活, 游牧生活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 而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 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挂的不仅是服装饰件, 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 显示的不仅是美, 而且象征着豪华与富有, 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中国古时候服装强调“精细”, 不厌其“繁”, 以重彩满绣、富丽堂皇为主体形象的理想感追求。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服装艺术, 以其夸张的轮廓、华丽的色彩、复杂的线条、繁多的装饰, 透出能郁的封建宫廷味道, 反映出服饰的古典情趣。
精细可以表现贵族的财富和地位。中国古代服装的精雕刻主要体现在图案上, 在衣服上绣上十分精细的图案, 我在看一个纪录片时看到, 一件单丝碧罗统裙, 金线做的花鸟形状细如发丝, 小鸟有米粒大, 眼、爪一点都不少, 只有视力好的人仔细观看才能看得清楚。
现代服装正好相反, 强调的是“精练”, 崇尚简洁明快, 以明确的服装主题来表现所要追求的风格, 用干练的造型来展示。有些服装把“装饰艺术”风格的一些特征, 如古埃及和中国图案风格、日本的“浮世绘”, 简单的几何造型风格, 明快的色彩等, 引入到首饰与服装配件的设计中去。
现代艺术影响服装, 有些时候服装设计艺术也反馈于现代艺术。其实现代艺术和服装设计艺术除了在功能上有所区别外, 很多地方具有共性。如可把中国的木刻艺术融入服装之中, 也可把中国的水墨画作为服装的主体风格图案, 显得高贵而有内涵。这样的作品既时尚, 又不失复古。
色彩具有表现力,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最出色的表现力服务, 马蒂斯的画让我们对色彩的表现力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相信我们今后每个画者会利用色彩的强烈鲜明对比画出与写实性绘画不同的艺术作品来, 使自己的绘画及设计风格别具一格。
摘要:绘画是一切造型的基础, 而色彩是绘画最主要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之一, 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我在欣赏大师马蒂斯的作品中感悟到色彩的独特表现力和装饰设计艺术, 他的绘画装饰性强, 形体被简化, 利用简炼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和谐、纯粹与平静的艺术”。本文旨在通过马蒂斯的作品启发, 感受色彩的表现之独特, 装饰之精美, , 并把这些独特之处融入到设计创作之中, 使我们学会利用色彩的表现性和装饰性, 设计出独特的艺术作品来。
关键词:马蒂斯,色彩表现,装饰设计,服装,装饰艺术,表现方法,平面设计,抽象
参考文献
从色彩绘画看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色彩 绘画 语文 教学
本文从色彩绘画看语文教学,并非我一时冲动地想法。因笔者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颇喜爱绘画,尤其在色彩绘画这一领域小有心得,进了大学,学的又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对语文教育也颇为关注。在这两门学科长期的碰撞下,逐渐产生了将它们结合起来的想法,加上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萌发了从色彩绘画的角度去阐释语文教学的念头。
本文着重从色彩绘画过程中画家、色彩、画面三位一体的关系、色彩绘画的异化问题引发的对语文教学的异化等方面来探索语文教学。
第一,从色彩绘画过程论述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
首先是自主。一个画家应该有自己的绘画风格,自己的特性,以及用色的个性。体现在画上,便是在绘画过程中要尊重画家的个性,尊重色彩的个性。大凡成功的画家,在作画时都有自己的个性。梵高粗犷的线条,雷诺阿细腻的用笔都尽显其绘画的独特魅力。而在用色方面,每一种颜色都有其优缺点,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充分发挥色彩的个性而使其相得益彰。在绘画过程中画家、色彩、画面三位是一体的。只有在保证画家、色彩的个性基础上,画面才引人注目。同样,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要首先保证尊重教师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其次是合作,在绘画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色彩的调和、搭配即色彩之间的合作。如果在一幅画上,色彩之间不能相互协调,画面没有统一的色调,没有主次之分,整个就是一堆杂乱地颜色,缺乏整体的美感。色彩之间的合作为画面色彩效果之根本。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注重科学化的同时,更需要讲究艺术性,语文教学也是没有固定呆板的模式的,它也需要经过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努力探索,才有可能向前发展。笔者在这里特别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两大支柱。不管是合作还是探究,笔者都坚持着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互补。
第二,从色彩绘画角度论述语文教学的一般方法。
色彩绘画经过历史的沉定,逐渐形成了“整体——局部——整体”的一般方法。在作画时,面对一个对象,首先整体观察,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从整体造型上把握用色,塑造整个形体,然后局部用色,局部比较,局部刻画。在比较中完成各部分刻画后,还需整体参照,做整体调整,以使达到整体的最佳效果。
语文教学的一般方法笔者也主张用“整体——局部——整体”,防止从局部入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从整体出发,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片面错误。这种方法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可先分析后综合,亦可先综合后分析,分析综合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比如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首先在整体上来个统观,再分析每册教材的地位,然后分析每一单元在全册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本单元的重点。……依此类推,直至每一段,每一句,甚至每一个词。最后的环节很重要,需要在整体上来一个总结,达到每一部分的充分展示,整体的最佳效果。
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
从色彩绘画的角度论述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过程和结果”的问题。色彩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往往看重的并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在作画过程中的摸索学习。许多成熟的理论、技法便是在过程中摸索而来,像塞尚的画,永远就保持着一种似乎没有完成的状态,但就是这种绘画作品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回味效果,颇值得让人研究、学习。语文教学的好坏是需要经过不断探索,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去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味追求答案的正确与否,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的探讨应作为知识获得的主要渠道。
第三,从色彩绘画的异化探讨语文教学的异化问题。
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概念的提出是从人类存在和人类生活的角度出发的,它强调了人的存在的社会物质基础,异化实际上是人背离自身生活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异化表现在内容和方法上:
一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异化。表现为内容的繁、难、偏、旧。这也是学生负担过重的数量上的表现。受传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便盲目填充,造成学生作业多、科目多、补课多等繁重现象,导致了学生机械性学习、重复性学习的浪费。人不能为知识而一味地追求知识,知识只是人发展的手段,知识如果不转化为智慧那永远是无用的垃圾。退一步来讲,短暂的学校教育期间也根本不可能穷尽人类无限广博的知识。因此,要削减一些过深、过难、重复性、机械性的内容,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从重重束缚下解放出来。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的异化。现行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强制性。它把学生单纯地视为被动的接受者,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说教、单纯的灌输,甚至不惜采用暴力。学生的自由、尊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了践踏,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学习产生了厌倦,他们渴望摆脱这种单调乏味的教育牢笼,他们渴望自由与快乐。异化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语文教学,为了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我们需要探寻病根。衷心希望大家一起来关心语文教学!
文章到此就搁笔了。虽然笔者这类文章从一角度或一方面去论述另一角度或另一方面的问题,存在着牵强附会之处,而且必须在承认前提的正确下才能去引证另一方面,但是这类文章在既定的事实情况下,探索一事物与另事物的联系,从而使得双方都得到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况且,万事万物都始终在变化、发展着,现在的正确前提也要不断充实、发展,随之而来,论证的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提高。所以,对于做学问,笔者认为,结论只是暂时的,不断探索的精神才是做学问的人必须持有的。
由于时间仓促,一些观点都没有详细论证,再因笔者只是初次探索,在这里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色彩绘画以及色彩原理,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笔者也希望本文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秀。写此文,一方面是为着探索语文教学,希望能改变视角,以综合的研究视角,发掘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课程整体观上定位好语文学科。另一方面,笔者也鼓励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新法,但要避免片面追求语文教学的出新、出奇,防止语文教学的异化。在此,祝语文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 主编.《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2] 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 著.《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3] 李创新 主编.《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4] 安宁 编著.《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5] 吴镇保、张闻彩 著.《色彩理论与应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教案 篇4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教 材:人美版第15册第8课《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
课 题:《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
授 课 人:樊 珺
课题类型:造型·表现
课 时:1课时
教材分析:
《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是人美版十五册第八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型主要是对现代绘画 色彩搭配作一个全面的分析,通过欣赏、分析、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了解色彩在绘画中对作品的主题是想,情感的表述所起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欣赏现代绘画作品,有助于读懂作品,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亲身体验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于拓展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法选择: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同题材的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请学生欣赏并分析得出“现代绘画的特点”,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师):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发展,绘画逐渐淡化了再现客观事物的功能,艺术家们更多的是表现对世界的看法,抒发感情,对于绘画来说,画得像与不像、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家尽力去表现和把握他当时的心态,画他所感动的东西,因为他相信好的画是画面自身显现出来的,气魄在画的骨髓里,气息是清新和自由的,色彩以它的活泼雀跃在尽情地对比并显现和流动于我们的眼前。就像现在展示的这幅马蒂斯经典作品《舞蹈》一样,他用强烈的原色作画,大胆地进行着冷与暖的较量,在画面上放上他所感受的色块,他用大面积的孔雀蓝作背景,并使用黑色进行蒸腾和蔓延,就如同人对上苍未知力量深深的敬畏和内心悄悄的祈语。舒展线条勾勒出的火红的人体,象征着生存的体温。手与手相挽在天与地之间起舞,这时我们好像听到了,那不是音乐而是惊天动地的鼓声。翠绿的大地在鼓声中被夜幕所覆盖,天地间不再拥有清晰笔直的界限,倒突出了人的轮廓与分量,舞动着的己分不清是生命还是火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这感性的现代绘画的世界中,领略色彩的无限魅力!(引入课题——《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
二、色彩知识回顾
(师):既然我们今天是要探讨色彩,那么我们先来快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色彩知识,看看你们还记得吗?
1、三原色、间色、复色
2、对比色、邻近色
3、冷、暖色
4、非色彩色
5、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加入非色彩色白色调和,色彩的明度增高,纯度降低,画面显得明亮,温馨;加入非色彩色黑色调和,色彩的明度和纯度都降低,画面显得沉稳、含蓄、灰暗)
三、欣赏分析,发现色彩搭配的规律:
(师):好,回顾了我们以前所了解的色彩相关知识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师们在绘画中是如何来搭配色彩的。
(课件展示大师的作师)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8幅不同的大师作品,有些大家很熟悉,有些可能是第一次欣赏。那么老师现在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这些作品中的色彩搭配有没有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色彩对比法:冷暖对比、补色对比(在讲解对比法是,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中不可55分)
色彩调和法:同类色调和、邻近色调和
展示《星夜》,请同学们判断此画是色彩的对比还是色彩的调和?
色彩调和:对比色调和(大统一、小对比)
四、欣赏分析,体会色彩的情感表达
1、色彩的心理联想
以前我们学过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个人的情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
2、现代绘画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我们知道色彩不但具有这些象征性,而且不同的色彩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大师的作品中常常借助色彩的象征及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是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乞讨者》、《呐喊》、《大堤上的缺口》、《夜间的咖啡馆》、《南方花园》等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师):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师利用各种手法营造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感觉(如简洁、沉重等)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如安静、庄重、活泼、苦涩、忧愁等)。借此来宣泄个人内心的情感。
A、《乞讨者》:画面以冷色——蓝色为主色调,生活的不幸,命运的悲惨,社会的无情与不公,都在这忧郁、冷漠的色调里展现。
B、《夜间的咖啡馆》:由于通宵营业,所以才叫“夜间露天咖啡馆”,一团团金色蒲公英般的星星光晕下,天蓬的橘黄色与夜空的深蓝色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点点细碎的黄色星星,笔触纵横交错,造成星光弥漫的效果。梵高是善用色彩的大师。,每一笔都仿佛有生命一般,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永远流溢,跳动,生机勃勃。
梵高经常独自在这间咖啡馆里喝着美味香醇的咖啡,画着速写,或寻找灵感,这里对于他来说,是黑暗中温馨的港湾。
C、《呐喊》蒙克(1863-1944年)出生在北欧国家挪威。蒙克的父亲是位平民医师,因此他很早就目睹和经历了许多人间的不幸。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美术创作有很大影响。在他描绘的世界里,充满了斗争、矛盾、痛苦和孤独。蒙克的艺术是表现的。他运用强烈变形夸张的手法,逼真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蒙克的《呐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画面上,那种红、蓝、黄、绿色的搭配给人以非常恐怖的印象。那惊悸颤动的线条,在人物形象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个湍急的漩涡,人好像要被漩涡吞没了,画面似乎发出了绝望的呐喊。
D、《南方花园》克利是一个既浪漫又神秘的人。他把绘画或者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把内心的幻象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他运用纯抽象的线条与多种色彩,以童心的灵巧与稚朴,将内心世界中蕴藏的精神能量,以直觉的形式解放出来,表达出人的自在感悟与真实的艺术家情感世界。这幅画中,克利运用了抽象的画面分割,明媚亮丽的色彩,表现了他对南方温暖的气候,和煦的阳光以及满园盛开的鲜花的美好体验和回忆。
四、色彩实践
1、用色彩联想表现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春夏秋冬》
1、能否利用所学的色彩搭配知识进行创作,并利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2、能否用较准确的美术语言评价自己和学生的作品?
五、梳理思路,巩固小结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学习,了解了现代绘画中大师对色彩的搭配除了使用颜色的对比、颜色的调和外,还利用色彩的象征性来表达个人的情感。生活因为有了色彩,所以才显得更精彩。愿同学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绘画的色彩 教学设计 篇5
力初探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初探
新疆福海县幼儿园 芮 霞
【摘 要】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和有力手段,幼儿在美术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主要是运用色彩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在向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教育时,注意培养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从幼儿对颜色感知和发展的顺序看:幼儿对颜色的认识是从辨别颜色开始的,然后才是逐渐地给颜色配对。帮助幼儿指认颜色,掌握各种颜色名称,进行给颜色命名,经过教学实践,我根据幼儿这一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室内外优化幼儿学习活动环境,变更区域中的活动材料,采取多
种教学手段,让幼儿大胆参与,使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色彩感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绘画活动;色彩;感知能力;培养
一、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刚入园的幼儿由于手部肌肉及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大部分幼儿不会画画。这时我们教师不要着急让幼儿画什么东西,而是先让幼儿拿起蜡笔在白纸上任意涂画,在纸上涂鸦在涂鸦中,认识画笔和纸的性质,感受到画画的神奇,然后还可以让他们看老师或其它大中班小朋友的作品画,从此激发幼儿对绘画的愿望,通过这种有效途径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有了绘画的兴趣,幼儿就会主动地投入到作画气氛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其它美术活动。
二、优化环境,丰富想象提高对颜色的观察认识能力
良好教育环境是幼儿视觉产生色
彩美感的基础。根据这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同时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如在窗户、墙壁吊挂彩链、灯笼,在教室内布置了“七彩园地”,准备了色彩鲜艳的幼儿熟悉和喜爱的各种水草、嫩芽、动物、交通工具等图片,我发现有不少幼儿在欣赏时,被有趣和色彩醒目的图片所吸引,从它们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按类分别粘贴在各活动玩具柜面。通过这样有趣活动,使幼儿不仅观察到了动物、蔬菜、交通工具、水果等物体形状,而且全部乐于多彩的世界里,同时巩固了对颜色的认识,丰富了想象力。
三、通过颜色培养幼儿的色彩兴趣
注重绘画教育的趣味性,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的色彩兴趣,在幼儿玩颜色的过程中因势利导。让幼儿自己动手,充分地玩橡皮泥,在玩中辨别颜色,其程序是找色→玩色→认色。如认识红色,我首先先让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和生活中找哪些东西,物品是红色的,太阳、苹果、衣服、帽子、鞋子、玩具等体会
红色带给自己的感觉。当认识黄色时,利用直观实物出于一些水果、香蕉、梨子、小鸡等图片将已经认识的颜色同新认识的颜色一起对比使用,幼儿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印象。同时又为了加强幼儿感受色彩的美,我还让每位幼儿将学到的知识加以操作应用,特意制作红、黄、蓝、绿的小彩旗,让幼儿在玩中区分颜色不同。通过观察,把两种不同的彩旗挂在一起,使幼儿一目了然,惊奇发现所产生的不同颜色,更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印象及兴趣。
四、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绘画之前,首先通过视觉来观察所表现的对象,因此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是提高绘画质量创新过程的最终体现。如:有一次,我从家里带来了一只小白兔,幼儿都围了上来,有的摸摸小白兔的毛,有的喂小兔吃青草,还有的只看不动,于是我连忙抓住了这次机会,对孩子说:
你们快看,兔子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小兔子吃的青草又是什么颜色的“绿色的”而兔子吃草时嘴巴是怎样动的“有的说是上下动的,还有的说兔子是三瓣嘴”这个发现不仅让孩子们有了兴趣,都弯着腰,低着头仔细的观察,而且有丰富了幼儿的色彩辨别能力。同时又为他们创造了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五、幼儿色彩表现能力培养原则
1.适应性
适应性体现在选择的内容适应性、材料适应性。选择内容适应性,是指选择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有时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只考虑这内容我能操作,我认为效果会不错,这都是错误的。首先要对本班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孩子的共性和特性,才能选择合适孩子的内容。
2.递进性
幼儿的感知色彩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不能直接向幼儿传授色彩知识
和表现方法,要经过感受—兴趣—认知—模仿—尝试—表现这一系列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内容和材料选择也要注意逐步递进,让幼儿在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感受色彩的美,用表现自己愉悦的情绪。
3.生动性
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幼儿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引导幼儿感知色彩时也应注意生动性。这生动性包括语言生动性和材料生动性。如可以用水果和喜欢的卡通形象帮助幼儿感知颜色和认识颜色,红色的太阳、黄色的香蕉、绿色的青蛙等,还可以有一种颜色让幼儿联想到其他物体,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色彩
感知。
此外平时我注重有计划地引导幼儿欣赏不同的作品画,让孩子们适量收集一些各种颜色的小食品外包装纸等。使他们清楚观察图案与色彩获得色彩美的感受。通过反复实践和体验,幼儿便对色彩与色彩之间,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能力有良好的作用。
绘画步骤教学:漫画小鹿绘画教程 篇6
第一步:画小鹿画像需要用到的工具有:准备一张白纸,一只黑色笔,一盒彩色笔。
第二步:用黑色笔在纸张的右上角画出小鹿的头部,椭圆形的脸部轮廓,在画上两个小黑点作为小鹿的眼睛,接着在左下角画出一条小弧线,作为小鹿的嘴巴,最后为小鹿增添上两只小耳朵,画出山峰形的小耳朵,可爱极了。
第三步:接着就害处小鹿的触角,小鹿的触角有梅花纹,这里我们用漫画版的画法,将小鹿的小角画出两个小梅花,这就是小鹿的梅花触角了。
第四步:画出小鹿的身躯,圆圆的肚子沿着脖子向下伸展,在小鹿的背部画上几个不规则的小圆圈,这是梅花鹿特有的花纹。
第五步:接着画出小鹿的四肢,小鹿的四肢是又细又长的。我们在四肢的底部画出四条小横线,是把小鹿的脚趾手指与脚部手部区分开来。
第六步:画出小鹿摇摆的尾巴,小鹿的尾巴是倒三角形的,一条小长线牵着三角形,刚刚好展示小鹿摇摆的小尾巴。
第七步:为小鹿加上一些鬃毛,在背部向颈部延伸的地方添加,画出不规则的毛发姿态即可。
绘画的色彩 教学设计 篇7
1 掌握物体写生色彩表现中色彩的观察与变化规律
掌握绘画写生色彩的造型能力, 首先在于训练观察方法。在观察对象的同时, 尽快适应绘画的视觉规律, 摆脱原来看东西的习惯, 掌握用眼看整个所画对象的方法。在色彩的观察中掌握正确地观察方法和色彩规律是提高色彩的分辨能力和使用色彩进行造型能力的关键。
1.1 物体写生表现中的色彩变化规律
(1) 整体观察, 掌握主调。写生训练是掌握色彩规律和提高造型能力的必要手段。写生色彩是从客观真实的角度来观察, 再现客观自然的真实色彩关系, 写生的色彩变化, 是由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相互关系构成的,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综合体。写生色彩是以色造型, 并用不同明暗调子来表达物象的结构, 使其产生极强的真实性, 因此, 我们根据其变化的特点, 用三色五调的分析方式进行归纳和概述。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 受环境影响, 要充分考虑物体的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等因素, 自然界的色彩千变万化, 丰富多彩, 在绘画过程中仅盯着某个局部去观察、分析色彩, 然后照抄将色彩拼凑成画, 其效果会缺乏整体协调性。正确的观察方法就是要整体观察掌握色彩主调, 常称调子。
调子是在暂不考虑各物象色彩之间的相同或差异所在, 而是其在共同的倾向中找到结果、找到主色, 是各物象间“求同存异”的结果。观察整体, 重要的不是去识别颜色, 而是识别“关系”, 关系是在整体比较中认识的。整体的观察方法也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 要求我们观察事物时从色彩的调子入手, 把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加以比较, 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写生中有冷调子、暖调子、红色调、蓝色调、高明调、低明调等, 找到各种调子的色彩倾向, 就能在复杂的色彩关系中找到主调, 把握住色彩的总体效果。
(2) 理解观察, 把握主调。色彩是注重感觉的, 只有感觉到的色彩才是新颖、具体、生动的, 在色彩写生中, 任何一个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除了客观条件影响外, 各种色彩邻近关系与物体并置或成包围状时都会相互产生响亮的对比或互相削弱色彩的力量。
理解观察应对自然色彩进行概括和提炼并把握主调, 同时在写生中必须对某些局部色彩关系进行主观处理, 协调画面各因素, 主动追求特定条件下整体的色彩效果, 准确生动地描绘客观物象的色彩关系。
1.2 色调是色彩观察和表现的整体体现
画面中的整体色调是指画给人大的色彩倾向性或总的色彩感觉及大的色彩效果, 在绘画中色彩所构成的总的色彩倾向。色调的形成与光的照射、环境色的互相映衬等因素有关。其中光源色影响最大, 光源色冷暖明确者, 色调服从光源色, 即光源色是暖的就形成暖调子;反之亦然。光强就形成亮调子;反之就是暗调子。光源色微弱则据物象本身的色相而定;那么如何正确地把握和运用色调, 其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定大的色调。在整幅画面中色调统领全局, 它直接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①看准色调, 即画面总的色彩倾向;②看色度, 即画面总的明暗度,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画面高低调的整体把握;③看色性, 即画面整体的冷暖关系, 是冷调还是暖调;④纯度的比较, 即画面中的主次、前后关系。
(2) 把握色调的统一规律。写生色彩是从客观真实的角度来观察, 再现客观自然的真实色彩关系。写生的色彩变化, 是由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相互关系构成的,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综合体。写生色彩是以色造型, 并用不同明暗调子来表达物象的结构, 使其产生极强的真实性, 因此, 我们根据其变化特点, 用三色五调的分析方式进行归纳和概述。
同一色调中各个局部色彩必须统一在这一基调之中, 局部服从于整体, 否则会产生“花”与“乱”的感觉。几种色调之间应有主次, “对比中求统一, 统一中见对比”。面对一组静物,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纸上面画一下大的色调关系。以利于他们在大画面上能对调子有一个比较直接且到位的感觉和把握。经过一段训练之后, 学生有了一定的色彩基础, 还可以做一幅或多幅的变调训练, 如, 蓝调子, 可做黄绿调、红绿调、蓝紫调等多种色调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启发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色彩的变化。因此, 必须使学生了解“单独“的“孤立”的色彩是不存在的, 是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高度注意画面中的色相、纯度、明度、色性之间的关系变化。
2 掌握色彩的整体地观察与表现方法的训练
在色彩写生中整体观察的能力至关重要。观察色彩必须要有全局观念, 不能孤立、片面地观察, 局部服从于整体, 即要有变化又要统一在一个画面当中, 这一方法必须贯穿于作画的始终。
2.1 整体观察与比较
在写生前首先必须要进行整体观察和局部比较, 只有通过整体的观察方法, 才能进行全面的比较, 从而取得正确的认识。
在观察中一组静物在同一光线与环境的作用下, 便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关系。这时要迅速敏锐地抓住对象色彩总的倾向, 确定其基本的色调, 然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局部的色彩变化关系。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色彩“大关系”。
2.2 整体与局部关系
在确立“大关系”前提下, 仔细分析局部色彩变化, 要多作比较多找关系。“明暗相近比冷暖, 冷暖相近比明度”。总之, 在作画过程中, 要求学生注意在同一静物中各种衬布等周边环境及物体自身颜色的区别与联系, 及其在分辨出在不同调子的静物中, 同一色布及物体有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倾向。
2.3 色彩写生中质感的表现
质感指艺术品所表现的物体物质的真实感。各类物体的质感大多体现在物体的表面, 表达物体惟妙惟肖的质感是画面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质感的训练是绘画表现中较难的一关, 不仅要多练, 而且还应多多观察、理解, 才会有所提高。下面我们就一般事物的质感做一个分析: (1) 蔬菜、水果类物体。蔬菜、水果类物体写生中最常见的物品。特别是水果是静物绘画中的典型。水果大致分为两大类:表面光滑的如苹果、西红柿、葡萄等, 色彩鲜艳而透明, 高光处倾向光源色, 冷暖差别大;表面粗糙的如梨、桃子、菠萝、椰子等, 表面呈漫反射, 因这些水果有茸毛, 故高光不明确, 固有色强, 环境色对其影响也较少, 冷暖、明暗变化柔和。其他如白菜、花菜、葱、蒜头等都有较多的细节。因此, 在处理时一定要观察其整体关系, 注意体积感的表达, 做到既有特征, 又概括明朗, 下笔时要果断利落, 体现出蔬菜脆嫩新鲜的感觉。对于固有色处理方面, 要在保持固有色感觉的前提下, 尽量找出色彩变化, 这样才能使对象显得生动。像对青椒的表现就要注意对体积感、色彩感、固有色等进行综合考虑, 灵活运笔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其固有色的处理和把握;而对于菠萝的处理要有取舍, 注意其细节及体积表现。 (2) 质地光滑的物品。质地光滑的物品一般指是釉陶器、瓷器、搪瓷、金、银、铜、不锈钢等金属制品光滑的表面。其质地坚硬、表面光滑, 对于光的反射强烈, 有明确的色彩明暗变化, 色彩变化复杂, 对于环境有很好的反映。因此, 作画时一定要把握最自然的固有色感觉, 不能面面俱到, 但还要尽可能地表现出色彩变化。 (3) 质地粗糙的物品。质地粗糙的物品如陶瓦器具、木、竹子、纺织物、编织物等, 因其物体表面粗糙, 吸收光多, 反射少, 环境色影响不显著, 固有色较明确, 转折柔和, 几乎没有反光, 色调的冷暖, 明暗也较柔和变化不太明显。 (4) 玻璃等透明物品。玻璃、透明塑料制品等透明物品和半透明物品的明暗交界线不明确, 反光和高光较多, 又受环境色影响。这一类对象一般都先以背景或玻璃固有色穿插背景为基调, 再深入刻画。器物的体量关系应结合环境色, 注意高光的取舍, 特别应注意盛水透明对象的背光面可能比受光面明亮。 (5) 鲜花。对鲜花的处理应注意整体花簇的大体积感, 必须用立体的眼光看待, 通常可以把它分为几组加以观察和表现, 注意花、叶自然穿插以及叶子和枝茎之间的空间关系。在此前提下还要有重点地进行刻画。鲜花的色彩鲜艳, 明暗变化比较丰富, 花朵滋润、透明感强, 应留意同类色的对比。在用色上要概括、巧妙、大担落笔, 用较细的笔触仔细勾画出花的精致与娇嫩。另外对花簇与叶子的相关部分, 尤其是特别能体现体积感的那些边缘线部分, 应注意观察与体现。 (6) 布褶。布褶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塑造空间的背景元素之一。在绘画当中是比较难刻画的, 但只要我们掌握表现的方式方法与技巧, 就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来。首先, 注意观察布褶, 布褶的组织要注意其疏密关系, 布纹间要有变化, 不要重复, 纹理要通畅。布料厚而质地硬, 布褶要画得挺拔, 转折关系干脆利落, 明暗关系表现要分明;布纹宽而疏, 薄而软的布料, 其布褶多而密, 转折要柔, 用笔要圆润而富有弹性, 转折处有韧性。而远处的布褶要画得虚、削弱其对比关系, 使其突出前主体, 切莫喧宾夺主。
总之, 色彩训练主要是以学生对色调的感觉及色彩关系的把握能力为宗旨。色彩写生训练能使学生能够较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色彩的色性、色调和色彩规律, 并且能较好地控制画面整体的色彩变化, 提升色彩的综合素养与感受能力, 是我们学习色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振华.色彩[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9:15-36.
[2]闫光耀, 李响.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 2014, 27 (1) :35.
梵高绘画的色彩情感研究 篇8
关键词:梵高;印象派;色彩;生命体验
梵高(1853-1890)是后印象派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画家,他在色彩上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色彩的运用表现是他绘画语言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梵高以表现自我感受、主观情感为艺术理想,在对艺术热情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
一、对印象派色彩的反思
在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最重大的一次改变就是由传统艺术向现代派艺术的发展飞跃。而印象派是从传统艺术向现代派艺术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绘画最重要的成就是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中,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印象派的大量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他们的艺术主张:真实表现自然界的光和色。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要求真实表现事物的形貌和色彩,但印象主义只要求表现事物的色彩,强调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作为代表人物的莫奈擅长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描绘,如《睡莲》、《干草垛》、《鲁昂大教堂》等。而这仅仅是为了表现同一景物不同天气、光线下的不同色彩变化,其目的是真实再现自然界的光和色。与印象派不同,塞尚、高更、凡高都认为绘画不能像印象派那样刻板片面地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观世界,而应更多地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这就是后印象派。梵高是后印象派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画家,强调艺术家的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主导地位,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梵高绘画的色彩特点
梵高认为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诚实体现个人的感受,他要把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和表现对象。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对象外表的美,梵高爱的是对象的本质。
1.运动的笔触。梵高通过笔触的运动表现出空间的深度,不仅把色彩意义独立出来赋予象征性,而且让笔触也独立释放出意义。例如《太阳升起的风景》,画面的暗部色彩具有通透感,笔触运动剧烈,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效果。画中天空以环状的笔触围绕着太阳运转,体现出太阳强烈的光辉,给人以光芒四射的视觉张力。画面大地部分运用放射性笔触,由小到大,由远至近,如川流倾泻而出,传递出强烈的空间效果。
从梵高作品可以看出,他对笔触蕴含的情感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其早期作品重视用笔触表达主观的物象之形和空间效果,情感融入较少,但其后期作品尤其是《星空》中能够感到他对笔触的依恋,画面完全是由旋转、扭曲、颤抖的笔触组成,笔触似乎已成为他生命的符号。《星空》表现的是星光灿烂的夜空,群星像一个个火轮在漩涡般的夜空飞舞,巨大的杉树像火蛇向上升腾。天上的黄色象征着生命,杉树象征着人间与天堂的交汇。不难看出,地平线与山峦的起伏跟随笔触的运动一起造成了激烈动荡的情绪波动。星星的光芒被有意的放大,蓝色天空的笔触像水流,地面的草木像火焰,它们构成了激烈的情绪碰撞,笔触与色彩结合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
2.激情的色彩。梵高追求用色彩这一独特语言表达狂热的内心感情,因而其作品能打动人的心灵。梵高善于运用色彩并置的技法表达其强烈的情绪。他的笔触充满了速度与力度,画中的补色对比则充满了强度并相互渗透。在著名的《夜间的露天咖啡座》中,他巧妙运用互补色描绘了咖啡馆的室外景,补色对比构成画面的色彩强度。画中露天咖啡座是由桔色、黄色表现,蓝色的夜空深邃无际,繁星点点,显出夜的静谧与安详。蓝色的冷调子与咖啡座的橙黄暖色形成补色对比,使夜晚街道上的露天咖啡厅在冷落中显出一片温馨,并与蓝色星空相映而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它反映了画家对宁静、安详的追求与渴望。由此可见,补色对比是获取画面强度的有效手段,色彩和谐的观念与情感的感染力则蕴含其中。
梵高受鲁本斯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追求明亮的色调。他不用纯灰色,其色彩鲜而不艳,是含灰性质的沉着的明亮色彩。从其代表作《向日葵》中可以看到明亮绚丽色彩带来的视觉魅力,以明亮的铬黄为背景,衬托出用中黄和橙黄描绘的向日葵,令画面有一种极致的灿烂效果。这幅堪称梵高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表明他对明度和色相的掌握十分严谨,尤其是深色和重色的运用可谓惜墨如金。对他而言,黄色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一位英国评论家曾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正如他自己所说:“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
三、生命体验的色彩观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梵高作品《一双鞋》做了充满想像和诗意的描述,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成为当下讨论的热点话题。据此,我们以该画为例,谈谈作品是如何体现画家对生命的感悟。雅克·德里达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过,如果它是一双鞋,它应该是大小一样的,可是为什么他的鞋都是左脚的鞋,为什么这双鞋一大一小呢?对此笔者认为,梵高笔下的世界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模仿,而是一个更为主观的心灵世界。《一双鞋》似乎向我们倾诉他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渴望,紧紧地靠在一起这两只鞋,如同兄弟一般,暗示着梵高和弟弟的兄弟情义。作品隐蔽着艺术作品中最本质的东西:人的生存和存在。由此可见,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他要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感悟,而不是所看到的視觉形象。
四、结语
印象派画家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终极目标,尤其着重于忠实地刻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景物的真实。梵高不同于印象派,他捕捉的是对象的本质,强调对色彩的主观表达。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这样评价梵高:“除了来自其绘画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于他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作品能打动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迟轲. 西方美术史话[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2]丁宁. 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马丁·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 林中路[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吴冠中. 梵高[J]. 美术,1980年第三期.
【绘画的色彩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色彩绘画10-14
东西方绘画的色彩特点06-24
民间绘画色彩06-01
《西方绘画的色彩》教案八年级上美术08-12
色彩绘画包括哪些课程05-30
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08-14
设计绘画的表现与发展08-04
图案的色彩设计10-19
设计的色彩语言07-01
地图的色彩设计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