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

2024-08-14

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精选10篇)

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 篇1

摘要: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中, 大千世界无不具有自己独有的色彩。本文试从西方绘画色彩规律的研究入手, 以西方绘画大师作品为例, 介绍了西方绘画色彩美发展的三个阶段, 提出了西方绘画色彩是以亲和感为核心, 以冷暖感、动感为特征的色彩理论。

关键词:固有色,条件色,主观色

色彩在西方绘画中的地位, 犹如墨色在东方绘画中的地位, 是西方绘画的灵魂所在。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黑格尔在《美学》中把色彩效果比喻为魔术, 说色彩的表现力是绘画“气韵生动的最高峰。”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青色等, 所以称画为“丹青”;而民间则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丹青便是色彩。可见绘画不能不讲究色彩;缺乏色彩美的绘画, 不会是生动感人的作品。

对绘画色彩规律的研究是西方文艺复兴以后逐渐的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绘画色彩理论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确立的, 他提出“艺术家要像镜子一样, 真实的反映自然界”, 镜子论的要点一为形, 二为色,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色是以形为依托, 形是以色为表情。这两点是一件绘画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这个时期的西方绘画色彩, 主要是以固有色为主。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下半叶印象派的兴起, 画家从阴暗的画室走向了阳光明媚的户外, 五色斑斓的条件色成了这个时期绘画色彩的主导。再到20世纪康定斯基的色彩突破形体, 成为独立的存在, 主观色彩又占据了色彩美的前沿。西方绘画色彩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固有色阶段, 条件色阶段, 主观色阶段。

一、固有色阶段

是由13世纪下半叶, 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在物体的固有色彩方面开始形成了艺术风格。他的作品, 在坚实的造型基础上, 加以固有的色彩表现。这些色彩, 通过大面积的对比、创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意大利画家弗朗切斯卡在也在绘画中运用鲜明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固有色来进行创作, 其色彩略显苍白、静谧, 已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他提出的六色“光的白、大地的黄、水的蓝、空气的青、火的红、暗的黑。”确立了固有色的观察方法。他的油画《蒙娜丽莎》 (现陈列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 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 他采用极丰富的明暗配合固有色调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通过固有色与明暗结合表现形体的画家还有北方画派的代表的凡爱克兄弟、德国的肖像画家汉斯·荷尔拜因等。

二、条件色阶段

是由文艺复兴后期的威尼斯画派的作品中发现了端倪, 意大利画家提香的油画人体作品, 可以看出运用条件色的成果。这些人体的色彩不再是以素描为主以固有色渲染的“单色油画”。而是充分认识了色彩相互影响的客观现象。黑格尔谈到“并不是一切画派对着色的技艺达到同样的高度, 有一个特别的现象, 就是几乎只有威尼斯人, 尤其是荷兰人, 才特别擅长着色。”的确, 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形与色, 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他的作品《武士》描绘了画家的哥哥戴着武士的头盔在烛光微弱的室内, 由于烛光是暖色, 偏于金黄, 人物亮面笼罩在金黄色的烛光下, 武士面孔的部分阴影中受到窗外冷光的影响而偏呈微紫微绿的中间偏冷色调, 这些色彩已不是达芬奇说的真颜色 (固有色) , 也不是日光下的条件色, 而是烛光下的条件色。18世纪末期, 由于科学的发展, 一些有关光色理论的论述在欧洲问世, 特别是牛顿用三棱镜把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说明了白光的构成, 他的《光学》一书促进了艺术家们进一步研究绘画色彩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印象派画家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绘, 使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色彩世界。画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色彩观念, 采用鲜明的色彩来描绘天空、田野、人物, 把全部注意力贯注到纯粹的条件色世界里, 例如一个苹果是红, 是青他们根本不理会, 而是力求达到最真实的视觉表现, 有人称赞法国画家雷诺阿是色彩人物画的大师, 可是画家本人却谦虚的说, “我什么也不懂, 只是观察出了上千种色调而已。”值得注意的是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西涅克等人运用类似今天计算机点阵的办法, 以高纯度的小色点 (前者用的是圆点, 后者用的是方点) 在画布上并置, 取得了比直接混合的颜色更为鲜明的色彩效果。因为他们整个画面都使用色点组成, 所以被人们称为“点彩派”。

三、主观色阶段

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 以高更、梵高等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的色彩语言又比印象派的更为前进一步, 强调具有个性的色彩, 条件色阶段也就逐步过渡到主观色阶段。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是热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 他大胆地反叛了印象派建立的条件色理论。在印象派画家那里, 色彩还是依附于形体, 所呈现出来的是具象的物体。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 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 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认为:抽象的绘画比有物象的绘画内容更广阔, 更自由。他建立了一种以“内在感情”为依据的法则。例如他用明亮的黄色在绘画中代表高音喇叭喧闹的声音, 红色代表着激动的心情, 他的画用色强烈, 感情奔放, 强调视觉的音乐感, 是从具象绘画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

四、西方绘画色彩美的核心与特征

亲和感是西方绘画色彩美的核心。人们对视觉印象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 但对色彩的接受则不存在先天性。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说:“对色彩的反映的典型特征, 是观察者的被动性和其经验的直接性”。人不单是自然的, 也是社会的, 一些色彩经常与一些活动或实物相联系, 也与从事活动和观察这些实物的情绪相联系, 从而形成不同的接受心态。

西方绘画色彩美的冷暖感、动感是其独有的特征, 色彩与人类情感相联系, 这是从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的事实。人们将血与火的红色奉为神圣, 基督教纯洁的白, 佛教的黄、不同民族对色彩的好恶等等, 在艺术上把这种带有强烈感情类型的色彩称为“主观色”。如今, 色彩的感情特征已经越来越宽泛, 越个性, 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看法来理解绘画色彩的美感。绘画色彩美的情绪感, 既有心理成份, 也有文化成份。形容一幅画“赏心悦目”, 悦目是生理刺激, 赏心则在情绪的内在性和文化性。仅仅说“悦目”还是不够, 一般的亲和感也是不够。色彩要能达到人的内心深处, 激发情绪, 也是达到赏心程度, 还需要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创造。色彩美的情绪感是“纯粹情感”, 它用洁净、单纯、美好来形容, 所以不够深刻。

进入21世纪, 各种艺术观念纷繁复杂, 绘画色彩的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如今, 逼真地再现物象的色彩, 表达物象的质感, 已不是绘画中色彩表现的最终目的, 色彩美的观念随着时代, 一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变是世界的本原, 艺术的本质是创新,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色彩理论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观察和表现主客观世界的更大可能。今天的我们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就让我们相挽而行, 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发展美, 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应世界, 推动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204页.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329页.

[3]达芬奇.论绘画.123页.

[4]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271页.

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 篇2

论文摘要:色彩是西洋绘画的灵魂,在整部美术史的推进中,色彩的使用方式也不停地变化,在众多的风格里不断的得以进化发展。众多艺术家从没有停止对色彩奥妙的探索,努力发现新的可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平面色块;装饰性;精神性

一、前言

在西方的绘画史中,中世纪的画家们,并不在乎物体的真正色彩,轮廓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至于色彩的使用则非常的单纯,他们喜欢将物体涂上最纯正与最闪烁的色彩。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大师都急于展现在素描与透视上学习到的崭新技法,至于色彩则往往被忽略,但并不是说佛罗伦萨画家的作品里,没有美丽的色彩,而是指当时很少有人把色彩当成绘画的主要方法。直到威尼斯画派的出现,色彩的重要性才相对提高,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们确实是经由他们的双手,显现出色彩在一张作品里的重要性,不亚于明暗,甚至是超越的。而提香更是将此派的风格发扬光大,在提香之前,从没有人把圣母的位置移至画面中央以外,他却做到了,而且利用色彩与光线的相呼应关系,让画面看起来不呆板却又活跃的保持了平衡。

十七世纪的巴洛克风格里,对色彩与光线的强调,对简单构图的忽视,对复杂平衡的偏爱,这些观念,让色彩对于画面而言越趋重要,十七世纪的画家们视发现色彩与光线和谐为必要任务,之后的印象派画家们,对于巴洛克时期的敬慕之情也远胜其它流派。十九世纪算是画家们在色彩上有重大成就的一个世纪。

由于从牛顿时代开启了科学观念,印象派的画家们依此为理论,在观察之中发展出了至今仍影响画坛的诸多画法,例如物体的暗部可用互补色描绘、影子可添加蓝紫色、物体依照光线的颜色变化,印象派的画家根本是为了光线与颜色在创作。等到后期印象派的高更和梵高,用色的方法更是随心所欲,开始展现出主观的个人色彩,之后的野兽派更经过后印象派的洗礼,而继承了这个观念,画面的平面化与装饰性风格,让文艺复兴以来的明暗素描概念,在画面上的地位,从此让给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二、对色彩影响较大的有如下观点

(一)勃纳尔的用色

勃纳尔早期深受高更和日本浮世绘影响,1905年后,更实践印象派丰富色彩的自由画法,有些学者把他当作印象派最后的画家。勃纳尔画的主题虽是日常生活景象,却借着优美的形体和充满变化的色彩、光线,画出亲切的气氛和热爱哲学、诗歌的绘画特点。

勃纳尔的技法,为了使画面平衡,常以冷暖的色调来替代对比色阶,以神秘而愉悦的中间色调,来替代古典的明暗色调,色调非常丰富且具有连续的层次,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中间色调,例如:绿色逐渐过渡成紫色或橘色,一片的颜色上必须连续画上好几回,直到出现奇异的,意想不到的色彩,画面上很少有一片是平的颜色,一旦出现平的颜料,就会和周围那些细腻的层次形成对比。勃纳尔的技巧是多变的,他作画时先快速铺开,透出空气,最后再理智的加工。他认为色彩和形体一样是具有严格的逻辑,他有时用小笔触,有时用手指搓揉,或是小点如珍珠般的并置,集点成面,若隐若现,有时是大片涂抹,有时是用薄色组成,或是用显著的笔触和厚涂法表现出来,画面如彩石般的闪烁。

(二)马蒂斯的平面色块

马蒂斯是野兽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关心色彩,他们认为色彩是画者表现思想及感情的最佳媒介,他们放弃了阴影、景深与边缘,以新的技法、亮丽色彩、强烈对比色调来处理光线。马蒂斯可能是第一位以大的画布尺寸表现简单内容的西洋画家,极简的内容,极简的形体,不拘传统画布空间和光影的限制,强迫观者忽略了形体所代表的意义,转而接受色彩本身表现的力量。同时他也透过绝对大的面积,换取色彩在画布上的绝对自主,这就是马蒂斯的目的。

“野兽”一词,特指色彩鲜明,随意涂抹,这种色彩比之前的任何画法更为强烈。马蒂斯和他的朋友们一直试验着这种画法,野兽派画家最终实现了色彩的解放,在这之前的高更、梵高、修拉和纳比派,也都曾以不同的方法试过,但直到野兽派画家用了类似的手法,才真正有了大胆的突破。他们原意使用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来的强烈的色彩,而不想刻画自然中的对象,这不仅是想引起视网膜的振动和要强调浪漫或神秘的主题,而更重要的是想树立与此截然不同的新的绘画准则。

在马蒂斯个人风格的探索中,日本浮世绘版画无疑给他很多灵感,尤其是装饰风格在其绘画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东方传统艺术重传神,重情趣,单纯而简洁的形态观念,在光和色的理解上,从来都是重主观而轻客观,而且对物象的色彩观念,偏重其固有色,忽略光以及物象的明暗层次和色彩的变化,强调色面的单纯性。受东方平面绘画形式影响的马蒂斯,透过其设计的色、线、面组织,表现出空间,他认为空间是虚的,很有表现性。

马蒂斯的绘画中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但油画却大大提升了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力量和审美意义,既用色彩独立表现人类情感。马蒂斯主要通过吸收和创造,有异于西方传统绘画的用色方法,改以自由的、主观的色彩运用,去实践情感的传达。这种自由而主观的色彩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平面纯色和底色的运用

画面中出现平面的纯色,这对于追求体积感、空间感的西方传统绘画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反叛,平面的纯色对于逼真再现对象来说,也许一无是处,但是对于真切地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平涂能产生一种轻松爽快的感觉,非常符合现代人追求轻松自由的精神倾向。在用色上不停地寻找忠实摹写以外的可能性,他用纯粹性的色彩构造画面,色彩越简单,对于感情的抒发就越强而有力。

2、具有装饰性的画面

西方传统绘画中,色彩在大多作品中属于描述性的色彩,东方绘画色彩则有很强的装饰性,用色的大胆、主观、随意和富有趣味性,使得色彩在画面中形成秩序,造成装饰效果。色彩的装饰性运用中,同一色彩往往在画面中重复出现,在画面中形成节奏感和韵律感,形成富有趣味性的装饰性色彩结构。

3、摒弃透视法和明暗法

以极具有东方色彩的平面化、原色对比和粗犷的线条去体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这些特点在他的代表作《红色的和谐》中突出表现。画中描绘的是一个室内的场景,他以一块高彩度的红色平面,限定了房间内的空间,全都描绘在这二度空间的红色平面上。画中色彩的透视被取消了,桌面、墙壁、地面被统一在一个色彩的平面,画面中桌面与墙面的花纹,也没有的远近大小的透视感。马蒂斯的绘画,推动了西方从写实主义迈向写意化的转变。这种艺术的明快性一改过去充满理性的概念,升华了艺术的清新愉悦感。

(三)罗斯科的精神性色彩

罗斯科的主要风格是明度、彩度或相近的色彩,呈现平坦宽阔并且绵延不断的空间,将线条从画面上完全排除,并将色彩的地位与表现力提高到极致。以色彩取代线条,罗斯科用了以前画家没有用过的颜色和形状,但那不是他的目的,虽然他用颜色表达思想,但并不反对线条,而他认为形式是根据我们要说的东西而发展出来的,当你对世界有了新的观点,你

就必须找出新的方法来。

在罗斯科的作品中,倍受注目的色彩,仅仅是为了表达新观念的媒介而已。色彩的变化中包含着色相、明度、彩度可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因此罗斯科选择色彩,表达他要传达的内涵。

罗斯科的色彩,都是在极长时间的思考后再快速涂上的,他选择的色彩与配色虽没有法则,但仍有一些基本原则。在一幅画中,罗斯科经常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要色系,并且经常将二个强烈的色彩并置以提升他们的强度,在他的作品中,类似色的运用是他的特色,他大多使用黄与橘、红与橘、蓝与绿等类似色,来达到色彩的稳定,由于强度相同的类似色并置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倦,因此必须做一些调整,因而会改变大小不同的面积比例。

使用类似色为主要色系时,由于色相较为相近,所以罗斯科必须适当地改变其明度和彩度,在画面中单独加入黑色或白色,或让各层的色彩相互透映,有些作品则将色块边缘刻意柔和化,以此降低类似色引起的视觉呆板。在技法方面,他运用了薄涂与快速上色技巧,使底层的光泽穿透到上层,造成观者眼中一片颜色的气氛,创造出作品内在的光辉,内在的光,对作品精神气息的营造,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法。

西方绘画色彩的发展 篇3

摘要:

绘画色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发展是与科技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改变相互联系的,由模仿和再现自然,逐渐摆脱自然和科技的限制,转向主观的、表现性的色彩形式。

关键词:静态色彩;动态色彩;表现与抽象色彩

一、静态色彩的发展时期

文艺复兴前后大约两百年的时间,绘画中再现真实,尤其是再现视觉真实,使得各国艺术家紧紧围绕着怎样再现明暗色彩真实与“眼”感知的真实性这一目标而努力。静态的明暗色彩的深入感知与充分表现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渐渐成为欧洲人普遍的审美品性。

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带动艺术家在光线、透视、解剖等与造型艺术相关的基础研究。达·芬奇对于人体比例和色彩的关注以及他通过素描对光影的再现性控制,都促进了欧洲画家再现明暗色彩真实的感觉能力。

从达·芬奇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当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艺术家对明暗色彩的运用是何等的精妙。从作品人物亮部与暗部色彩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物受光部分的色彩显得明亮而饱满,犹如一束暖色的光照射到人物的身体上,呈现出真实而富有变化的肌肤之色。而在背光的暗部,我们几乎看不到色彩的变化。这种亮部与暗部用色特点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艺术家在静态明暗色彩感知方面对色彩规律的把握。

二、动态色彩

随着艺术家思想观念的改变,当艺术家从明暗色彩的大门进去之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光辉灿烂的神奇色彩世界——动态色彩感觉。

在巴洛克、洛可可艺术轻松、华丽的色彩跳跃之后,法国浪漫主义画家色彩相对夸张性的感情表现便开始渐渐改变以明暗色彩为一统的绘画形式。十九世纪初,西方色彩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极大地推动了艺术家对于色彩创造的认识。绘画中的色彩作用在浪漫主义艺术中明显的超过明暗造型。西方绘画开始进入“色彩造型”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印象主义绘画。

印象派画家把以明暗色彩为形式特征的绘画,转化成以色彩冷暖为形式特征的绘画,在典型的印象主义画家那里,色彩明暗因素被渐渐忽视。毕沙罗曾经对印象派的观念和方法有过明确的阐述,他说:“对于作画的画旨应着眼于外形和色彩多一些,而着眼于素描少一些。不必拘执没有素描也能得到的形体。严谨的素描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妨碍总体的印象,它毁坏所有的感觉。只有正确懂得明暗层次和正确的色彩笔触才能产生素描。眼睛不要凝视于一点,却应顾到一切事物,同时观察着色彩给它们周围所产生的反映。”从毕沙罗对色彩观念的理解和作画的方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表现色彩已经不是仅仅从明暗一方面入手,而是观察着周围色彩的相互关系。表现绘画的色彩关系己经不是一种固定的光色关系,而是跳跃性的色彩关系。

三、表现与抽象色彩—动态色彩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开始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的世界在与日俱增,更加注重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当这种情感与色彩联系在一起时,色彩就不再是单纯的表现自然,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

在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大师们的色彩感情启蒙及感觉色彩敏锐之上,梵·高、高更把现代性的感情色彩本质呈现和转换为个性色彩形式。情感色彩被他们在自由精神状态下毫不犹豫的呈现在画面上,用色彩表现对象,通过色彩的单纯化给予绘画更宏伟的风格。于是他们引导现代西方色彩艺术家对新的色彩的认知增加了时代性色彩表现的精神内涵。由此,色彩开始进入到一个表现性的阶段,而这种表现又与情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后印象主义画家对感情色彩本质的表现,促使二十世纪初法国野兽派、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更有意识的大胆使用情感色彩语言,进一步促进了色彩的表现性。马蒂斯首先在野兽派的绘画中展开无拘无束的感情色彩的色彩实验。情感推动了色彩的主观运用,作为一个艺术家,情感又与其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在情感色彩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展示色彩想象力的抽象艺术家。康定斯基是现代艺术家中较充分的展示色彩想象力的抽象艺术家。他从音乐艺术中借助感情和想象的流畅,用想象色彩的无限性转化色彩艺术的形式。在绘画中自觉引进节奏、旋律、调性,试图在色彩创造过程中呈现音乐性的情感和想象色彩活动。这种带有想象性的色彩表现方式拓展了艺术思维的空间,以至于影响了当代色彩的运用并出现了门类繁多的色彩艺术形式。

因此,从静态色彩到动态色彩,再到抽象与表现色彩,我们可以看出西方色彩观是沿着一条模仿“神”的自然逐渐走向色彩表达人的内心世界这一方向发展的。色彩虽然没有完全脱离造型而独立存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却由依附真实的自然发展成为以色彩情感表现艺术家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英]惠特福德,林鹤译.印象画派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1

东西方绘画的色彩特点 篇4

在讨论色彩在中西方绘画中的差异之前,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色彩和颜色的差异。请教了几位老师和同学之后, 我做了如下总结:颜色, 是色彩的一个分支, 它是相对于色彩来说。一般说话的时候问到这个都是很特定的说出所属的对象。例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色彩, 更多的是一种关系, 可以说是颜色和颜色之间的关系。它相对于颜色略显得有些捉摸不定。可能正是因为色彩的这种微妙关系, 才一直让中外历代大家为之乐此不疲、津津乐道。

走进中国的传统绘画, 一部分观者难免会感触到中国传统绘画“重线”而“轻色”的创作方式。对此观点也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南朝时期, 对绘画制作和欣赏提出详细要求, 使中国画的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审美走向的“谢赫六法”成为中国绘画1500多年来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在此“六法”中, “随类赋彩”居第四法;以及后来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盛行。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用笔”和“用色”的差异。但是初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以及两宋时期的“工笔重彩”又把“赋色”置于重要的地位。潘天寿先生曾经这样描述过中国的传统绘画, “吾国绘画, 笔为骨, 墨为肉, 色为饰。”就很好的道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用色特点。

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始于史前美术, 那时的先人以陶器为载体, 绘制出了各式的几何纹样, 并加以赋色, 我们称之为彩陶, 这应该是色彩在华夏大地上的最早体现。这一时期的色彩运用单纯而拙朴。接下来进入眼帘的是初、盛唐时期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仕女人物像以及扬名中外的“唐三彩”。色彩的运用就显得成熟、稳健的多, 尤其是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唐三彩”, 以生动逼真的造型和颜色艳丽的色彩而著称。然而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画成为以后中国文人画的鼻祖, 借以水墨画来抒发文人的雅趣。值得一提的是, 五代时期“荆 (浩) 、关 (仝) 、董 (源) 、巨 (然) ”使得中国山水画获的了突破性进展, 这四位大家是促使山水画由青绿山水向水墨山水转型过程中的划时代人物。由此以后的宋元、明清的山水作品 (部分花鸟及人物画) 主要以水墨为主, 部分作品略施以淡彩 (花青、赭石、朱砂、石绿等) 。

设施, 吸引公众能积极的参与互动, 满足公众的多样需求, 实现价值回归, 是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5) :9-12.[2]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

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 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在多元的世界文化艺术中, 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受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绘画有别于西方写实油画, 它不以真实、客观的再现艺术家眼前的物质世界, 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追求。

走进西方的绘画作品, 人们常常被画中逼真的色彩、精致的用笔和激昂的笔触而感动, 西方绘画的用色要考究的多, 他们专注于描绘自然万物的外在形貌, 就不得不以客观的态度来审视眼前的世界, 所以西方绘画在色彩方面相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要“真实”的多。

自欧洲几万年前的史前美术到长的千余年的中世纪这段历史时期内, 欧洲艺术主要以雕塑和建筑为主, 仅有埃及壁画及东欧的镶嵌画尚存, 色彩方面的表现微乎其微。而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 是欧洲文明史上最灿烂的时期, 自此以后, 西方摆脱了长达千余年的神学桎梏, 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纷纷握着自己的“武器”来描绘这个真实的世界。艺术家们力图用最生动的形体和最真实的色彩再现世界。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已经有了些许逼真的色彩。“文艺复兴三杰”将色彩的运用更加生动、自如。威尼斯画派中, 提香是首屈一指的色彩大师, 他就曾经说过:“我可以用威尼斯河里的淤泥画出少女的皮肤”。对色彩的驾轻就熟可见一斑。在他的笔下, 形与色的结合堪称完美;与之同时代的杨·凡·爱克改革了油画技法, 使得油画的保存更加完好、长久;更重要的是, 通过亚麻油的调和, 让油画的色彩层次更加丰富, 油画本身的可塑性变得更强, 画作的本身也会像堵了一层“油膜”一样熠熠生辉。十七世纪的主流艺术流派中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以其华丽的色彩, 动感的构图而几乎风靡整个欧洲;十八世纪的“罗可可”艺术风格, 色彩更加浓郁, 尽显上层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对色彩诠释最为贴切而全面的当十九世纪的“印象派”莫属。“印象派”的画家们主张到自然中写生, 抓住大自然稍纵即逝的色彩变化。“印象派”“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画家们都致力于色彩内在的关联, 而后者则打开了西方绘画通往现代绘画的大门, 至此绘画的载体已从传统的架上绘画解放出来, 形式更加多样, 内容更加广泛, 思想内涵更加微妙, 20世纪的现代派美术是一个个性解放世纪, 色彩的运用和表达方式上也与以往的传统架上绘画而不尽相同。

色彩作为绘画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不同的绘画形式上, 承担着不同的使命, 色彩应用的差异更加丰富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宝库, 不管是西方理性色彩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随类赋彩”, 都是绘画艺术不可缺少的一笔财富, 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源源不断的散发着自己的余热。

[3]夏敏燕.体验设计和故事主题[J].江南大学学报, 2004, (12) .

[4]段金娟.公共环境设施体验设计[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1) :2-15.

[5]李世国.交互系统设计——产品设计的新视角[J].装饰, 2007 (2) :12[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色彩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差异 篇5

关键词:色彩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红色(red)

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喜庆和吉祥。中国人结婚往往新娘穿红袄新郎戴红花,过年喜欢贴红色对联,公司企业开张庆典时要剪红绸带,商界也有很多由“红”字组成的常用语,如:红利、红运、分红、开门红、满堂红等。红色又可以引申为受社会好评、受上级重用等意义,如:走红、红人、红得发紫、红极一时等。

但在西方国家,红色则更多地被视为残暴、血腥和灾祸。如:red ruin(火灾),a 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revolution(赤色革命)。同时它也象征危险、警告,如: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red light(危险信号),red card(足球等的红牌)。在经济生活中,红色还表示经济紧张、赤字、负债等,如:in the red(负债),go into red ink(财政赤字)等。

二、白色(white)

在所有的颜色中白色是最淡的。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白色在英语中象征着庄严、纯洁、清白、高雅和美德。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以喻示新娘的圣洁以及新婚夫妇爱情的纯洁和忠贞。英语中还有一些表达方式,如: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 men(高尚、有教养的人),the white day(吉日),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market(合法市场)。

而白色在中国属禁忌色,有凶兆、死亡和不吉祥的文化含义,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都要身穿白色孝服以示悼念。在汉语中“白”还表示“徒劳、无代价”之意。如:白送、白费事、白手起家。

三、黑色(black)

黑色是所有颜色中最深的。由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和东西方文化的互相渗透,黑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其共同性。英汉两种文化中黑色都有“不好、邪恶”的意思。英语中的Black Friday是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

另外,黑色还有“庄重、高雅”的意思,在庄重的正式场合,西方人一般穿黑色礼服(black suit)。黑色还是死亡和哀悼之色,西方人在参加葬礼时常穿黑色服装。在汉语中,黑色还象征严肃、正义,如传统京剧中包公、张飞的黑色脸谱。

四、黄色(yellow)

黄色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众所周知,黄色曾经是中国人崇尚的颜色,具有崇高、尊严和权力的象征意义。如人们称皇帝的“龙袍”为“黄袍”,称天子的“诏书”为“黄榜”。但是受西方文化中“黄色”的影响,现在黄色已带有“淫秽、色情”的含义。在西方文化中,黄色往往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所穿衣服的颜色,所以黄色非但不尊贵,反而象征着卑鄙、懦弱。如:a yellow dog(卑鄙的人),yellow-belly(胆小鬼)。

五、蓝色(blue)

蓝色在中西文化中似乎没有相通之处。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常让人联想到博大恒久、恬淡宁静与浪漫美好,如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而在西方文化中,蓝色一方面象征着尊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贵族或王族,如:He i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一个真正的贵族),blue book(名人录)。

六、绿色(green)

绿色是生命之色,昭示着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双重性,绿色可以表示侠义,如绿林好汉。而男人戴绿帽子则意味着其妻子对他不忠。在西方文化中绿色表示的意义也比较复杂,绿色象征着和平与希望,如:in the green(血气方刚),remain green forever(永葆青春),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

通过以上基本色彩词意义的对照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色彩在中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平时的语言学习中,我们要深入了解东西方价值观念、风俗人情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把握各种色彩词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信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对等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罗平,赵爱华.色彩词在中西文化中的联想与运用[J].沧桑,2009(03):254-255.

中西方色彩营销差异比较研究 篇6

任何色彩都会影响人的感觉、注意、记忆、情绪和联想等心理活动。1营销中, 色彩运用得好, 会像艺术品一样, 带给人们美感, 还能赢取顾客兴趣, 刺激消费。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 国际交流、国际商务已经变得十分普遍, 在产品设计和营销过程中, 准确掌握目标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针对色彩在营销中应用的中西方差异进行研究、总结, 希望能有助于我国企业正确理解中外色彩文化差异, 成功地开展国际商务活动。

色彩是光照射到物体后使视觉神经产生的感受。生活中, 色彩传达着人们的信念和希望;营销中, 色彩作为商品、广告最显著的特征, 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色彩就作为一种成本低、作用神速的新型营销手段出现在国内外营销环境中。色彩营销是企业依据目标市场特点, 将色彩运用到产品包装、广告、形象策划等活动中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促使买卖双方实现双赢的营销管理过程。2营销中色彩的运用要注意差异性, Madden, Hewett, & Roth (2000) 指出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注重其颜色, 会注重颜色的含义, 3因为色彩有性格, 而且在不同的国家、文化的背景下, 每种色彩的性格是不同的。

二、中西方色彩性格差异比较

色彩本身是没有感情色彩, 或者说是没有性格特征的, 但由于文化意义的投射, 使得每种色彩的性格变得迥异。从心理学来讲, 外界色彩刺激一旦与人们的外显记忆或是内隐记忆发生一定的呼应时, 就会在人们的心理暗示下产生一定的联想和寓意, 这种联想虽说是人的本能反应, 但并不完全源自本能, 是人们由于文化、宗教信仰、社会意识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主观印象。4中西方常见10种色彩的性格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 色彩的性格特征是非常丰富的。在一定社会环境下, 色彩性格特征会产生一种共性, 这种共性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使色彩具有了符合当地特色的象征意。色彩性格开发利用得当, 会给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否则则会造成损失, 成为人为的不利因素。

三、中西方色彩营销应用比较研究

(一) 基本色的应用

1、红色。“红色 ”国际商务案例 :我国出口的红色包装鞭炮曾在德国一度滞销。后来, 企业将外包装和内部用纸改成灰色, 销量徒增。

案例分析: 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基本崇尚色, 象征喜庆、祝福。但西方国家认为红色 (red) 是鲜血的颜色, 往往把它与暴力和危险联系在一起, 如“redrevenge”血腥复仇 , “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等表述。红色给德国人带来不安全感, 因而起初红色包装的鞭炮不受欢迎。

中西差异:在中国, 一般用于传统节日、庆典布置或者婚庆用品, 以创造一派喜庆祥和的氛围。在西方国家, 红色适合具有行动导向或与速度、力量相关的产品或品牌;5但由于西方对红色的认识是血腥、危险、恐怖, 所以避免红色在医疗机构或是药品、药店的使用。共同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认为, 注意在消费者认知商品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6红色是可见光线中波长最长, 最能引起人注意的颜色, 所以中等价位、大众化的商品使用红色等暖色调来调动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是十分有效的;也可用于危险、警告、禁止、POP广告和降价标签等标识用色。值得注意的是, 若零售店铺内红色使用过多, 会让顾客感觉廉价、拥挤和烦躁, 影响顾客购物兴致, 缩短了他们的滞留时间。

2、黄 色 。 “黄色 ”国际商务案例 :陈年威士忌与在西方销量高居榜首的卡提·萨克威士忌竞争日本市场时, 黑色包装的陈年威士忌旗开得胜, 黄色包装的卡提·萨克销量不佳。7

案例分析:据了解, 在卡提·萨克进入日本前, 在日本就已经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销量差距源于各自的包装色。陈年威士忌从广告到包装, 整体运用最能体现日本男儿气概的黑色, 因而特别受日本男性消费者的青睐; 而卡提·萨克包装以黄色为主, 黄色在日本含有不成熟、病态或不健康的意味, 所以遭到排斥, 影响了销量。

中西差异:中国古代, 黄色为帝王的御用颜色, 象征财富和权力, 代表着成就感, 可以作为高档用品的包装, 突出其高品质;黄色是中国红的发展变异色, 因此可用作奖品或奖品包装的主色调。在西方, 黄色是一些信奉基督教国家的禁忌色, 据说是因为出卖耶稣的叛徒曾穿黄色衣袍, 所以运用要慎重。总的来说, 在西方黄色更适合旨在获得关注的产品或内容, 与运动或社会活动相联系的产品或品牌。8

共同点:新鲜的黄色给人以香酥、甜美的感觉, 容易引起美味的条件反射, 可用作食品包装;由于其鲜亮明快的特征, 多用于儿童用品, 平添稚嫩清爽感;也可配合红色用于节日庆祝, 增添快乐气氛。

3、蓝 色 。 “蓝色 ”国际商务案例 :中国江苏洋河酒厂全力打造的白酒经典之作。

案例分析:蓝色是开放的象征, 时尚的标志, 品位的表现, 同时迎合了男性对博大胸怀的追求, 加之蓝色经典一反常态, 打破白酒素以红黄为主色调的包装, 将蓝色固化为产品的标志色, 突出了产品特色, 实现了差异化。

中西差异: 蓝色在中国是一种绝对无贬义的色彩。但在西方, 蓝色是一个褒中贬三种词性都涵盖的词。西方古代, 蓝色是贵族色, 并且沿用至今, “blueblood”出身名门 , “blue stocking”才女等表述都是褒义, 因此可用于西方的高价位的产品和包装;流行音乐中的一种曲风“R&B”即“Rhythm & Blue”略带伤感的音乐是中性; 而“blue film”黄色电影, “bluevideo”黄色录像等是完全意义上的贬义, 所以销售此类产品时要注意英文的措辞。

共同点:一般来讲, 蓝色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天空、大海, 给人以深邃、开阔的心理感受, 颇受男性喜爱;在水疗中心、度假目的地和销售旅游商品时采用效果较好;9在企业界, 尤其是在高技术行业使用, 用蓝色突出其安全、高效的专业化形象;蓝色也象征着清洁, 在生理上有安神、镇静之效, 因而浅蓝色适合于清洁和个人护理产品, 医疗卫生业以及夏季服饰等。

4、绿色。“绿色”国际商务案例 :美国曾有一款清洁剂想进入中国市场, 但事与愿违, 它做的广告中, 一顶绿色广告帽子落到了一位男子的头上。

案例分析:在中国元、明、清时代, 只有娼妓等“贱业”中的人才将绿色、碧色用于服饰 , 元代以后 , 凡娼妓都得带绿色头巾, 表示地位低下, 后来人们又把妻子出轨的人叫戴“绿帽子”, 至今这种说法尚存, 所以这是一个失败的宣传。

中西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 绿色有两重含义:侠色和贱色。时至今日绿色已经广泛运用到服饰, 但绿帽子的说法尚存, 这一点一定注意。西方有一些国家认为绿色有嫉妒之意, 甚至厌恶绿色, 如:法国对类似法西斯军队军服的墨绿色尤为反感;法国人铺绿叶举行丧礼, 所以忌用绿色地毯。

共同点:除上述差异外, 中西方对绿色的性格界定基本相同, 是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最相关的颜色, 蕴含希望、和谐、清爽、健康、生长之意, 符合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用品的诉求;适合有机的、天然的、可循环利用的与健康相关的产品或品牌;生理上绿色可以缓解身体疲劳, 可用于教室装饰、显示屏主页、工厂里的机械设备等。

5、橙 色 。 “橙色 ”国际商务案例 :足球赛场上用橙色配合荷兰人的激情与活力。

案例分析:橙色属于荷兰王室, 也属于荷兰国家足球队, 每到比赛时, 都可以看到身穿橙色的球迷在为身穿橙色队服的荷兰队员舞动呐喊, 在此时, 一切橙色的配饰都能迎合他们激动欢乐的心理。

中西差异:橙色在中国主要以温暖、青春动感的姿态呈现。在西方, 橙色还有冒险挑战之意, 可用于娱乐、游乐场所的设施。

共同点: 橙色是暖色系中最温暖明亮的颜色, 跟红色一样, 是注意力捕获器, 但没有红色那么强的冲击力;生理上可刺激人的内分泌, 增强食欲, 因此橙色可用于超市装饰、零售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包装等。

6、紫 色 。 “紫色 ”国际商务案例 :日本曾向巴西出口配有紫色饰带的钟表, 销量很差。

分析: 由于紫色在巴西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颜色, 他们迷信紫色会给他们带来悲伤, 因而带有紫色装饰的东西在巴西不受欢迎。

中西差异: 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正色, 是由红蓝混合而成。《论语》中有“恶紫之夺朱也, 恶郑声之乱雅也, 恶利口之覆邦也”的典故, 人们往往把以邪犯正, 以下乱上比作以紫夺朱, 所以涉及政治领域要慎用。

共同点:紫色是既美丽又神秘, 既高贵又恶俗, 既有威胁性又有鼓舞性的色彩, 特别受女性欢迎。紫色在中西方古代都象征高贵和财富, 至今依然秉承着这些联想, 对于奢侈品品牌和奢侈品, 或希望营造神秘感和独特性的产品, 紫色是一种合适的颜色;但紫色会使人沉静、食欲减退, 不适合餐饮、食品零售卖场的装饰。

7、粉色。“粉色”国际商务案例 :Vichy (薇姿 ) 针对20-35岁年轻女性的亮颜活力系列, 整体包装采用粉红、粉绿、粉黄色设计, 得到消费者的喜爱。

案例分析:Vichy粉色包装红润有活力, 象征肌肤健康, 迎合了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中西方营销运用差异:在中国, 粉色是少女的专属用色, 年纪稍大的女性不是不喜欢粉色而是觉得太过粉嫩而不好意思使用。西方国家的女性表达内心更直观一些, 他们对粉色的喜欢和运用一如既往。

共同点: 粉色具有与少女相联系的特定印象, 常被联想起可爱和温暖, 最具柔软、舒适的品质。粉红色适合女性个人护理和婴儿用品;也适合兜售糖果和乳制品的食品营销人员;还可在情人节作为包装或者装饰的色彩。研究指出, 粉色还具有放松和安抚情绪的功效, 因此可用于旨在让人们心情舒缓、身体放松的场所。

8、棕 色 。 “棕色 ”国际商务案例 :路虎推出的棕色内饰, 受到爱车一族的好评。

案例分析: 最常见的汽车外观色是黑色与白色, 尤其是成功人士更喜欢黑色, 配以棕色内饰, 使整体达到一种和谐, 更显高档、舒适。

中西差异:棕色的中西方差异主要体现在名称和包含色调的广度上。棕色是中国传统的色彩名词, 也称褐色。在西方国家, 棕色被称为卡其色 (khaki) , 而且包含色调之广 , 从深褐色到米色都被称做卡其色。

共同点:棕色与泥土、自然之色接近, 是一个强大、朴实的颜色, 常受到男性的喜爱;棕色能勾起人们对过往的回忆, 可用来展现温情怀旧的情愫;由于卡其色接近咖啡和巧克力的颜色, 常与爱情相联系, 可用于象征爱情的产品包装;此外, 棕色有适度的浅黑和适中的暗淡, 通常可作为一种中和色与其他颜色一起使用, 如服饰、鞋帽搭配等。

9、白色。 “白色”国际商务案例:曾经有一种“白象”牌电池在国内销量不错, 但在国外却销量极差。

案例分析:西方人认为白色是初雪和百合花的颜色, 蕴含着高雅纯洁和积极向上之意, 如“whitemen”高尚、 有教养的人 , “white day”吉日 , “whitewedding”新娘等表述都是褒义的 , 是西方婚庆的主体色;但“white”也有贬义的词性, 如“white-livered”表示怯懦的。“白象”在西方被译为“white elephant”, 表示既昂贵又无用的东西, 自然销量不会好。

中西差异:在中国, 置办丧礼主要以白色为主;在西方人看来白色是光明、美好的, 结婚时, 女子都要穿上象征纯洁美好爱情的白色婚纱, 所以白色是西方婚庆的主要颜色。

共同点:白色是明度最高的颜色, 可作为一种背景或强调色来使整体色调变亮, 是医院环境设施和医务人员的主体色;但白色太过纯粹, 在使用时掺入一些其他的颜色, 会增添亲切和谐之感。

10、黑色。“黑色”国际商务案例:最近sony推出白色PSP的广告牌掀起了轩然大波, 广告画面是黑色背景下, 一个白人女性单手抬起一个黑人男性的下巴, 引起了黑种人的不满。

案例分析:也许这则广告只是借此向人们说明白色PSP更高端、大气, 黑色PSP已逐渐走向没落。但这样的设计, 这样明显的黑白色对比引起了黑种人的不满, 认为这是种族歧视。

中西差异: 黑色是西方国家的种族敏感色, 运用时要注意。

共同点: 中西方都会将黑色用于正式场合;黑色能传达奢华、高级、力量和权威, 由于其庄重、高品质的意象, 能被用来营销很多东西, 从汽车、电子科技产品、高端酒店和金融服务, 到高级化妆品、服装等流行商品的设计; 黑色会让人联想到不吉利, 使人生理机能活动低下, 因此避免在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和食品中使用。

11、灰色。 “灰色”国际商务案例:在中国汽车销售领域, 银、黑、灰这三种颜色占总比重高达 78%。

案例分析:虽然这三种颜色各自代表的涵义不同, 但是都含有沉稳和低调意思, 体现着国人对于“稳”的追求。

中西方营销运用差异:在中国, 灰色有时暗含贬义, 如“灰色收入”、“灰色文化”等。“灰色营销”也包含两种含义:其一, 针对 (头发花白) 老年人的营销活动;其二是在道德和法律上有问题, 但由于某种原因, 法律无法制裁的营销活动。

共同点:灰色在中西方都含有稳重、朴实之意, 可用来营销老年人的商品;灰色是平和安静的中性色, 同样也是色彩中最被动的颜色, 遇暖色则变暖, 遇冷色则变冷, 适合与各种颜色搭配, 也可用于做颜色之间的调和, 避免生硬。

(二) 流行色的应用

1、流行色概念及特点。流行色是某段时期内的一种社会心理产物, 是这个时期内人们共同喜欢, 带有倾向性的色彩; 流行色是一种时尚的名词, 是一种趋势, 特点是与时俱变, 但一定程度上流行色对消费市场确实有着积极的作用。

2、流行色变化规律。有研究表明 :人们对流行色的追求呈现周期性并有基本的变化规律。其一, 色彩周期的变化是沿着浓烈到淡雅, 混色向纯色转变的趋势;其二, 黄绿色、紫色等颜色, 流行的快, 消失的也快, 流行色中, 原色的流行是最有人气和持久性的;其三, 任何时间段, 人们对红、黄、蓝、绿等基本色的喜爱是执著和稳定的。10

3、流行色的运用。西方一些消费水平高的国家对流行色的敏感性更高, 所以在对西方国家的营销中, 要注意流行色的使用, 尤其在纺织品和服饰上。但流行色的流行时间跨度小, 它更适合一些使用寿命短、相对便宜的服饰;对于贵重、高档的服饰, 没有必要考虑流行色, 以服饰的基本色为主即可。一般来讲, 穿着上, 西方白种人不喜欢与他们自身颜色相似的色彩, 如白色, 喜欢比较有生气、富含吸引力的颜色;黑种人喜欢黑色和朱红。

对于其他商品也是一样, 大众化、消耗快的商品可以追求流行色, 但贵重、独特的商品要慎用流行色, 否则会显得廉价, 不能彰显独特性或是因颜色过时而影响销量。此外, 流行色的运用一定要结合产品的自身属性。

四、结语

不同国家、地域都有自己的色彩象征, 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构成了社会文明的一部分, 倘若没有差异, 色彩就好似没有精神灵魂的躯壳。重要的是, 营销过程中要了解色彩性格和象征性差异, 要进国问禁, 入乡随俗, 对目标群体的心理、特质进行剖析, 使色彩传达给人们的信息、情感符合他们的期望, 这样才有可能进入并打开目标市场。

营销中, 色彩既代表着企业的形象, 博得外界的共鸣和认同, 又作为无声的语言和顾客进行交流, 它是企业推陈出新的动力来源, 是以低成本获取高回报, 助推企业在竞争中赢得制高点的有效途径。

摘要:色彩作为视觉感知的第一要素, 在营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但不同国家对每种色彩的认识是不同的。本文对中西方10种色彩性格进行比较研究, 结合相关案例, 阐明了解色彩认知差异在营销中的重要性, 总结了色彩在中西方营销中应用的基本规律。希望研究结果能有助于我国企业正确理解中外色彩文化差异, 成功地开展国际商务活动。

关键词:色彩营销,色彩性格,中西方差异,比较研究

注释

11 陈冠.主色体系的色彩心理学特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31 (5) :92-94.

22 李桂华.零售营销[M].成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陈章旺.百货业实施色彩营销策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22-27.

33 肖凭.论感性消费时代—商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营销策略[J].2005, 5 (21) :18-21.

44 吴昊.中国红——喜庆和祝福的色彩[J].美术学, 2009, (10) :110-113.

55 (美) 菲利普·科特勒等.营销管理 (第14版) [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66 江林.消费者行为与心理[M].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 1997.

77 吴昊.中国红——喜庆和祝福的色彩[J].美术学, 2009, (10) :110-113.

88 江林.消费者行为与心理[M].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 1997.

99陈章旺.百货业实施色彩营销策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22-27.

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 篇7

色彩是光刺激我们的眼睛而产生的视知觉, 当我们看到不同的色彩时就会联想到不同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如看到红色可以想到火辣辣的太阳;看到黄色会使人想起美味的糕点;当我们看到蓝色时, 脑海中就会浮现蓝天碧海的景象;而绿色代表着生命, 像春天一样呈现生机勃勃之态。当然,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程度不同, 同一种颜色, 不同人的体会也是有差距的。当我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颜色也会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效应, 或热烈或冷静, 或愉悦或感伤。美国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过:“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 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这也正说明了色彩与情感存在着潜在的联系,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各流派的艺术创作正是色彩与情感抒发的最好展示。

二、现代主义绘画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在西方绘画中, 色彩对人所产生的情感表现主要体现于现代主义艺术中, 又基于绘画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一) 后印象派时期

从后印象派开始, 更多的画家是以主观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后印象派的主要代表塞尚受印象主义画家的影响, 强调自己的观察感受, 致力于表现“由色彩构成的空间”, 但又与印象派不同, 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时间概念, 没有固定的光源变化。他喜欢运用补色关系表现画面的深度, 如他所画的大量静物画, 十分强调色彩与体积的逻辑关系, 使得物体更具坚实感。

再如我们熟知的天才画家梵高, 他的色彩奔放而充满激情, 用单纯的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他善于用互补色, 喜于用金黄色, 如他的作品《向日葵》, 在这件作品中一点也看不出他生活窘迫的影子, 只解读出了他情感的丰富和对于生命的热爱。而另一作品《乌鸦群飞的麦田》同样运用补色和金黄色, 给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使人感到压抑、躁动和不安, 好像一种征兆, 最终这种情感爆发使他结束了自己短暂而非凡的一生。

还有一位后印象派代表人物高更, 他的作品中带有一种质朴感, 色彩运用也较为单纯化, 从他所绘的大量的塔希提人中可以看出, 裸露的黄褐色皮肤给人一种淳朴、自然的美;大面积不加修饰的色彩平涂, 具有装饰性效果。而且他强调色彩的暗示作用, 表达了他对社会、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这些都反映了后印象派画家对色彩的不同表达方式, 随心绪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感觉, 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自然物态。

(二) 野兽派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 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 从而彻底刷新了以往对于色彩的运用。继后印象派之后, 强调色彩对比的野兽派对传统色彩进行了彻底否定。它对纯色及对比色的大胆运用让人看了瞠目, 使人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宣泄。如野兽派的倡导者马蒂斯, 他从不如实的使用色彩, 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去作画, 他认为, “色彩不是用来模仿自然, 它是用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如他的著作《舞蹈》, 纯色的运用、冷暖色的对比使得红色的人体更为凸显, 带领我们进入了原始部落那欢快沸腾的场面, 一同手拉手, 尽情地扭动肢体, 载歌载舞。色彩的表现力在该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从而也使得他在绘画领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三) 表现主义时期

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先驱, 他强调内心的情感, 看他作品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不幸的生活遭遇。他作品中的色彩带有强烈的象征性、隐喻性和情绪化。如他的代表作《呐喊》就是他依据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而作, 画面中强烈的色彩似乎在流动, 夕阳下笼罩的一切是那么的令人恐慌, 所有景物都被染成了红色, 只有那灰蓝色的港湾和血红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 再加上黑色的运用令人感到压抑, 一切都使人感到不安和恐惧。

(四) 立体主义时期

西方现代美术中最具影响力的大师毕加索在开始立体主义探索之前曾历经过“蓝色时期”和“玫瑰色时期”, 即在当时分别以蓝色调和粉红色调为主先后创作了大批的题材画, 用不同色调记录了那个时期他对所绘对象的观察感受。之后一幅《亚威农的少女》成了他绘画风格转折的经典之作。欣赏该作品时我们的思维模式都随之改变, 这种多视角的表现方式在艺术领域具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不加过渡的平涂色块强烈而夸张, 蓝色的背景和赭色的人体形成强有力的对比, 不禁让人感叹艺术魅力的表现形式如此自由宽泛。

(五) 抽象主义时期

以上提及的画家都偏于写实, 色彩还是配合着物象的造型。而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则是以色彩为第一原则, 形是围绕色彩而存在的, 当然两者也做到了和谐统一。他同样认为色彩对于人内心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 艺术作品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情感的表达。在他的理论著作《论艺术的精神》中写道:“色彩和形式的和谐, 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他的作品中没有具体的形, 全都以色彩来塑造画面, 人们称他为“抒情大师”。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色彩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色彩的和谐搭配, 仿佛一幅天真的儿童画, 又仿佛浪漫的音符在跳动, 使得色彩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

不同于康定斯基的“热抽象”, 蒙德里安的作品显得更为安静和理性。他致力于研究色彩语言的逻辑关系和色彩与实物之间的潜在联系, 如《红黄蓝构图》、《百老汇连奏爵士乐》等主要代表作都固定的使用三原色和黑白灰, 并用大小不等的色块组成画面, 使得画面形成有节奏的对比。这种单纯的颜色、简洁的线条以及理性的画面分割正是他对生活的感悟和看事物的独特视角。

三、色彩的情感抒发带来的启示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最伟大的革命不仅是抛弃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对绘画技法的重视以及精确的自然模仿, 更重要的贡献在于色彩的解放,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自后印象派开始, 更多画家关注的是人情感的抒发, 他们在画布上大肆运用调色盘中的各种颜色, 甚至不经调和, 不被所绘对象的客观色彩所束缚, 不为某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所左右, 更不会被贵族阶层和都市文明的低级审美趣味所牵制。这种新的绘画语言颠覆了西方传统对色彩的理解, 使得绘画艺术中色彩的运用更为宽泛, 色彩成为西方现代主义大师们情感抒发的重要手段。也正因为如此, 这些被倾注了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的认识水平在提高, 艺术创作应该主张个性的张扬, 而不能让色彩束缚了我们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的脚步。

摘要:本文从色彩与情感的潜在联系入笔, 列举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在色彩的情感抒发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画家, 进而分析了现代主义大师们在施色时摒弃纯客观描绘, 追求主观灵感的特点。他们创作情感的抒发使得色彩的运用更为主观和自由, 也为现代绘画艺术带来些许启示。

关键词:色彩,情感,主观,西方现代主义绘画

参考文献

[1]陈重武.《新色彩构成》.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马永建.《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3]王克举, 闫平.《色彩印象语言》.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

中西服饰文化色彩心理差异浅析 篇8

关键词:中西服饰文化,色彩心理差异,婚礼服色彩

中、西方民族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差别, 这与其服饰文化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中国服饰文化讲究整体和神韵美, 而西方服饰文化讲究个性和人体美。因此, 中国服饰文化崇尚包容性, 是一种宽衣文化, 而西方服饰文化则是一种窄衣文化。同时,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整体性、形象性, 缺乏严密的理论系统, 不重视科学分析。与之相比, 西方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方式, 具有源远流长的科学传统。这样的差别形成了中、西方民族各自独特的服饰色彩观念。

一、中西方服饰色彩差异成因分析

造成中、西方服饰色彩差异的原因复杂多样。对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洁地分析:

1. 种族因素

服饰与人的种族密切相关, 原则上, 人们往往以合适的服饰色彩与其天然肤色相得益彰的配合, 来呈现其美的形象。其确立方法有两种:

(1) 求对比强烈的服饰色彩设计。如黑种人多选择白颜色或色彩对比强烈的服装, 以形成轻重、浓淡和明暗的大幅度对比, 并在强烈的对比中达到服饰与皮肤色彩的完美适应和协调。

(2) 求类似和谐的服饰色彩设计。白种人将白色列为最纯净的颜色, 与白种人肤色极为协调的米黄色和咖啡色在欧洲人服饰中使用非常普遍。黄种人将黄色奉为帝王独有的颜色, 也说明了这个特点。

2. 地理环境因素

世界各民族服饰色彩习惯的形成, 还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从地理位置来说, 处于南半球的人容易感受到自然的变化, 因而喜欢强烈的色彩;处于北半球的人对自然的变化感觉比较迟钝, 因而喜欢柔和的色调。如冰岛、比利时的服饰色彩属于清冷色系。

3. 文化习俗因素

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 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每个民族对色彩都有自己的爱好甚至崇拜, 而在这种对色彩的崇拜中, 不同的民族在认识上常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婚礼服的色彩。西方婚礼服为白色, 象征着欢乐、喜悦, 代表着忠贞不渝和必成眷属;而中华民族的婚礼服色彩则亲近红色, 把红色视为欢乐、喜庆的象征。

二、中西方服饰色彩心理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一个民族对于色彩的喜好反映了其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中国, 传统服饰色彩受阴阳五行的影响, 有青、白、朱、玄、黄五色之说, 这是中国人对哲学的独特思考。而在西方, 曾经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欧洲文艺复兴以来, 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 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色彩的差异, 反映出了不同民族具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在此, 我们以婚嫁礼仪中的婚礼服色彩———红色与白色为例, 分析中西方服饰色彩的心理差异。

中国传统婚嫁礼仪仍然保留从古至今沿用的一整套仪式。以汉族为例, 从订婚之日起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礼仪, 每一种礼仪又有其相应的服饰规定。从色彩上讲, 中国人将婚礼服饰定义为“红喜”, 即色调上习惯为鲜艳的大红色, 表示喜庆、吉祥之意。婚嫁之日披红挂彩自然是少不了的, 新娘要穿红衣红裙 (裤) , 头戴红盖头, 腰系红带, 绣花鞋用红底等, 新郎也要有用红色绸布做的大红花斜背在身上。

西方人的服饰色彩心理与中方相比、存在着很大差异。他们认为婚礼是非常圣洁、庄严的事情, 色彩上, 新婚是绝对不能穿其他颜色的, 必须选取象征神圣、纯洁的白色作为婚纱颜色。蕾丝镶边, 裙摆长及地, 配白色露指手套, 手握浅色花束, 头戴花冠或蒙白色面纱 (一般以蕾丝制作) 。新郎通常会穿黑色的燕尾服, 打上领结, 着白色的衬衫, 腰间系黑色的腰封, 下穿黑色长裤。不管时尚如何变化, 西方人对于传统婚礼服的社会认同却始终未曾改变。

发展到现代, 中西方服饰色彩在经历了千百年的融合后, 显露出了崭新的面孔。在中国, 男装早已变为格调极为简单的西装, 女装设计也加入了更多西方元素。但因为民族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式婚礼服的未来发展趋势还将以红色为主调, 配合其他色彩与图案的局部装饰。

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 篇9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负载着一定的文化蕴意。由于人们的社会经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社会心理的不同,对同一色彩词的理解差异很大,甚至会根本对立。而同一色彩词以各种联想作为桥梁与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意义和象征意义。当它与不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时,又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涵义。因此,对色彩词联想意义的理解离不开文化语境。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颜色观也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人们接受、引进异国文化,从而更加丰富充实本土文化的内容。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圣洁,以前在中国却是孝服的颜色,可现在,年轻人拍婚纱照,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也不再会有人大惊失色。西方人身着中国传统的红色唐装时,也不会把它与血腥、淫秽联系起来。所以随着汉英语言相互接触、汉英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渐深入,颜色词在语言系统中交互叠合的状况会不断增长。笔者将举例说明中西文化语境中常见色彩(即红、黑、白)所孕育的文化蕴意的共性及差异,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强理解。

2. 红色(Red)

2.1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共性及其翻译

红色(Red)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可以表达相同的语义。

首先,红色是火与血的颜色,在汉、英语言中都有象征革命的意思。如汉语中有“红军”(the Red Army)、“红卫兵”(Red Guard)等,英语中有a red battle(血战),red hands(沾满血的手),red-hunter(迫害共产主义者或进步分子的人)等。

其次,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的日子联系起来。汉语中的“红双喜”是传统的喜庆象征;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如:The testimonial dinner was a red-letter occasion.(授奖晚餐是一个喜气洋洋的场合)。英语中还有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意思为“铺展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如:He was the first European head of state to visit their country, and they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him.(他是第一个访问该国家的欧洲首脑,他们用隆重的礼仪来欢迎他。)

此外,红色还可以表达某些感情。英语中的become redfaced或“Her face turned 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样,表示“不好意思”、“难为情”、“困窘”。

还有,汉语中的“桃色”、英语中的red或scarlet(红色)由于各自语言传统或社会因素的影响,都具有关于下流、淫秽的意义,这样,它们就在语义上有了共同点。如scarlet letter(红A字)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是通奸罪的标志,scarlet woman指“淫妇”。

另外,red在英语中还表示“欠债”、“亏损”,如red ink(亏损),be in the red(欠债),to get out of the red(不再亏空)。此种用法显然已被汉语借用,即“赤字”。

2.2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差异及其翻译

在中国文化中,汉民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用红色象征“幸运、昌盛、幸福”,如“红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红榜”(honor roll)、“红利”(bonus;extra dividend)、“红运”(good luck)、“开门红”(to begin well, to make a good start)等。红色在汉语中还可用于指年青女性,如“红妆”、“红颜”(confidant)等。

而西方文化中red却没有这些用法,它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1) 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2) red revenge(血腥复仇),(3) a red battle(血战);它又象征激进、暴力革命,如:(1) 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激烈的政治运动),(2) a red revolution(赤色革命),(3) 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它也象征危险、紧张,如:(1) red alert(空袭报警),(2) 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3) 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1) 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2) a 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红灯区),(3) Is she really so red as she is painted?(难到她真的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放荡吗?)。

3. 黑色(Black)

3.1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共性及其翻译

黑色和black在汉语和英语中有着基本相同的语义。汉民族和英语民族都有以黑志哀的风俗,所以,黑色是西方人的丧服之色,而在中国也有悼念死者时佩带黑纱,死者名字、遗像或讣告四周打上黑框格等悼念方式。

黑色在汉、英语中还都表示“昏暗、非法、秘密、邪恶”等意义,因而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很多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语,如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black hearted(黑心的),black book(黑名册),call black white(颠倒黑白)等。

英语民族还以black表示不幸或灾难。如black box(黑匣子)置于飞机上,可记录飞机中的各种信息,飞机失事后可据此分析失事原因。由于它意味着灾难与不幸,故称black box。英语中还有a black-latter day(倒霉的一天),be under the black dog(在沮丧中),black tidings(噩耗;不幸的消息),the Black Friday(凶险不祥的日子)等,而这些都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为人们所用。

3.2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差异及其翻译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黑色”象征着尊贵、刚毅、严正、憨直、深沉、神秘等褒义。黑色曾是夏代和秦代所崇尚的正色。因黑色和铁色相似,所以黑色往往象征刚毅、严正、铁面无私等。在戏剧脸谱艺术中,人们往往用黑色脸谱象征人物的刚直不阿、严正无私或憨直的性格。如唐代的尉迟恭、宋代的包拯、李逵等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都是黑色脸谱。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黑脸则表示坚持原则的人。

在西方文化中,商业英语in the black却有好的意思,即“盈利”,如: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 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black.(译为:自从他当了经理后,公司一直盈利)。be in the black的反义词是be in the red,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账时所用墨水的颜色。

在英语中,还有许多由black构成的习惯用语,如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遍体鳞伤),black coffee(不加糖和牛奶的浓咖啡),black tea(红茶),black sheep(害群之马/败家子)等。

4. 白色(White)

4.1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共性及其翻译

白色(White)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象征纯洁、清白、正直的国俗语义。汉语中有“洁白无瑕”(purity)、“清白无辜”(innocence)等;英语中有a white spirit(纯洁的心灵),to make one s name white again(洗清污名;雪耻),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sheep(坏人中的善人)等。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的婚纱总是白色的,就是取其纯洁、美好之意。

在英语和汉语中,白色还常常被用来表示人气色不佳。如汉语中有“脸色苍白”,而英语中也有“The old man’s face went white at once.”的说法。

4.2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差异及其翻译

在汉文化中,“白”总是同丧葬联系在一起。例如:“白事”、“白衣素食”、“素车白马”等。在中国古代,用颜色来表示贵贱尊卑的还有白色,如“白衣”、“白屋”、“白身”等就分别指称平民、茅草屋及没有官职或功名的人,它们都可使人产生关于卑贱、清贫的联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象征着不幸和死亡。遭遇丧事之人头上要披麻戴孝(头戴白帽子,腰系白麻带,足蹬白头鞋),办白事,在坟墓上还要插上竹竿,上挂白布带以示招魂。它也象征失败、愚蠢,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费力”。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白脸”指称奸雄。

西方文化中,白色是西方人的崇尚色。白色是灵性与神性的颜色,代表真理,在基督教和其他异教中的神职人员也都崇拜白色。它象征着人类堕落前生活在伊甸园里的天真、纯洁,天堂里的天使也被描绘成穿着圣洁的白色长衫的模样,新娘结婚时穿的礼服也是白色的,象征着纯洁、宁静,如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如white man(高尚的人),white hand(廉正,诚实);它也象征喜庆、幸运,如one of the white days of somebody’s life(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一),white wedding(吉祥的婚礼),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此外,它还有合法、公正、无恶意的意思,如a 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言),white list(白名单,指守法人士、合法机构等),white light(公正无私的裁判)。

5. 结语

总之,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着相似性,但更多的是差别。社会文化对颜色词词义的影响是持久的、根深蒂固的。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俗的影响下,英汉颜色词各有其深层的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产生与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并把握和细究颜色词语的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

摘要: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着相似性, 但更多的是差异。本文分析了常见色彩 (即红、黑、白) 所孕育的文化蕴意的共性及差异, 了解英汉颜色词各有其深层的内涵, 用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强理解。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境,色彩,语义共性,语义差异,色彩翻译

参考文献

[1]邓昌炎,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2001.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4]李春玲.汉语中红色词族的文化蕴涵及其成因[J].汉字文化, 2003.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6]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7]赵静.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2) .

[8]于艳玲.透视英汉颜色词背后的文化根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3) .

[9]范莉娣, 马姝.英汉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10]范佳程.英汉颜色词的语义对比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6) .

[11]李联明.跨文化英汉颜色喻义对比试析—从红谈——起[J].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 1995.

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 篇10

一、东西方色彩语言的差异及与漆画的关联

1. 东方色彩语言的形成及在传统漆艺中的地位

“五行说”属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为深刻、广泛的学说之一, 五行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色彩观受。中国传统色彩艺术观中的“五色”理论从五行学说衍生而来, 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色彩美学的基础。概括来说传统的五色系统是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这一哲学思想的衍生物。漆画是从传统的漆艺术脱胎而来, 楚漆器是受当时楚文化的影响, 在当时楚漆器用色的思想基础便是阴阳互补, 天人合一。楚漆器髹饰的红黑色恪守了中国哲学的“五行论”传统, 从此黑红色奠定了在漆器乃至漆艺中不可替代的、代表性的地位。汉代漆器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政治的稳定和统一, 得到迅猛地发展, 其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也许工匠艺人们是漆器的金属扣边、金属装饰带的装饰功能和漆质本身的离异性中得到了启发, 使得成熟的金银箔贴花工艺在汉代漆器装饰中被广泛的应用。如马王堆1号汉墓的双层九子奁, 金箔贴附于黑褐色漆面上, 再施以油彩绘, 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便显露无疑, 美仑美奂。可见汉代彩绘漆器突破了红、黑两色的一统天下, 金、银色也占了一席之地。所以在传统漆器上的用色主要是黑、白、金、银、红。这种色彩意识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社会体制、文化观念人们及等级制度所决定的。在唐朝时, 中国文化繁荣发展, 随之漆工艺传入日本, 清朝时候越南使臣把漆艺带入越南, 奠定了古代东方漆艺色彩体系。

2. 西方色彩语言的形成及对现代漆画的影响

根据色彩语言在画面上的的特征和时间划分, 西方色彩可以归纳为“固有色”“条件色”和“主观色”, 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色彩是从表现客观再现的世界过渡到表现内心情感的一个趋势。“固有色”体系简单的说就是“色相对比”体系。在马奈作品中, 画面色彩是一种以造形为主导的、直观的、源于第一自然的高级、生动表现的“固有色”。“条件色”直到印象主义时期, 才作为画面色彩语言的主导因素, 画家们强调物体之间、光与空间之间相互的色彩影响和冷暖映衬关系, 强调光源色的色彩变化, 强调物体暗部和亮部的冷暖互补作用。所以这个时期的色彩为自然光色提供了施展的平台, 色彩虽大胆的革新但仍然只建立在“客观再现”的基础上。“主观色”在画面中的引入并加以发展始于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的画家们不甘心做自然光色的“天气预报员”, 他们认为色彩是内心感情的言说方式, 是个人内心感知的特殊书写, 色彩是符号, 解密世界有直指内心。后经纳比派、立体主义, 直到表现主义、抽象主义, “主观色”表现体系才完全成为作品色彩语言的主导力量。所以西方色彩语言的形成了经历了以客观再现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它又更高层次的表现自我精神、感受及表达作者个性等。西方的色彩语言的这种特征, 影响了现代漆画的发展。例如, 越南漆画的发展, 越南是一个有着悠久漆艺传统的国家, 越南磨漆画的摇篮---印度支那美术学院, 由法国人于1925年创办。由于印度是法国的殖民地, 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采用了西方的教育观念。所以越南的漆画有着本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 又有着西方教育观念像结合的特点。

二、东西方色彩造型语言的差异性在漆画中的具体体现

东方漆画的色彩语言造型体系主要来源于对传统漆工艺的继承, 因此, 在漆画创作过程中保留了较强的传统色彩观念。黑、红是漆器的主要色彩语言, 其特点是“朱画其内, 墨染其外”。黑红两色的这种地位主要是具有中国式的文化内涵所决定的, 它的这种象征地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 也成为中国漆器的代表性色彩符号。例如:乔十光的漆画作品《信徒》所描绘的是三个藏女的虔诚信教之情。信徒虔诚的心态在宗教的神秘感与黑漆的神秘感相融为一体的画面中得以表现, 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漆本身的内在精神, 同时也充分地揭示了其与人心灵的联系。陆勇的《寂静的拂晓》一画运用了形式的改变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力度, 形式改变是指色彩搭配习惯的改变, 即天空由习惯的蓝色改变成为红色、引起了观众的关注, 红色的天空有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性, 从而强化了画面的文化内涵。内容的改变是指天空的简化与地面的丰富复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看似突出了地面的船, 其实却是对红色天空的强烈寓意的表达。

西方的色彩语言运用在漆画中, 发挥其本质功能就是使画面具更表现性, 画面传达的信息代表了作者内心的想法, 所以色彩是漆画语言最有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漆画家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目的选用适当的色彩进行艺术创作,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色彩语言成为漆画造型的主导力量。例如: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漆画作品《爱之弦》, 画面表现画家对色彩的情感的第一位, 色彩的美感的第二位, 在色彩的运用方面, 它是将美感性色彩与表现性色彩相结合起来。梁远的作品表现出很强地个性化艺术风格, 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漆画作品《童年的回忆》, 其主题已然升华到了哲学高度, 表现的是对客观现实的深层次思考, 展现出对人生的追忆和生与死的悲壮之美。儿时记忆的物象通过奇丽的色彩完美表现, 形与色, 东方与西方的交织糅合在一起, 寻找出新的符号的可能性, 力求符合内省性的画面人物形象组织和安排, 不可名状的心理描述的特征, 把各种矛盾因素现实与超现实感官与理性具象与抽象等等, 在半透明漆色的洪染下遮蔽在图象的表层深处, 一片轻柔、浪漫、神秘的情绪之中融入着复杂的五彩缤纷的世间万态, 精神空间浮游者恍惚的色斑, 如此这般奇异的时常给漆画家带来意外的惊喜。

色彩语言作为漆画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 色彩语言不尽然的成为了表达漆画家思想个性、情感、意境及探索形式美感的手段, 不同的地域、文化观念, 色彩也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及审美意义。东西方色彩语言的相互渗透结合, 会让漆画语言表现体系更加完善和丰满。漆画的多元发展, 成为一个既能葆有传统与现代张力, 又具有创造性活力的有序的现代漆画发展趋势。

摘要:色彩语言是漆画造型表现的重要形式, 它本身就能传达某种东西。色彩在漆画中的单向发展无疑是不利于当今艺术语境下漆画的整体发展。东方传统的色彩语言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 这种社会性包含了对身份, 地位及财富等的象征;西方的色彩语言是对客观事物再现的一种表现, 另外它又更高层次的表现自我精神、感受及表达作者个性等。所以东西方色彩语言有着本质的差异, 不同的色彩语言运用于漆画的创作表达当中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视觉感受, 漆画在当今的艺术环境中向着多元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东西方色彩语言的相互渗透结合, 会让漆画语言表现体系更加完善和丰满。

关键词:色彩造型语言,东西方差异,漆画

参考文献

[1]冯艺.“论漆画发展的两个立足点:传统漆艺和现代漆画”.《装饰》, 2005

[2] (英) 贡布里希.杨成凯校, 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1.

[3]陈恩深.漆画之思[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政府投资政策下一篇:翻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