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绘画色彩

2024-06-01

民间绘画色彩(精选12篇)

民间绘画色彩 篇1

摘要: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中, 大千世界无不具有自己独有的色彩。本文试从西方绘画色彩规律的研究入手, 以西方绘画大师作品为例, 介绍了西方绘画色彩美发展的三个阶段, 提出了西方绘画色彩是以亲和感为核心, 以冷暖感、动感为特征的色彩理论。

关键词:固有色,条件色,主观色

色彩在西方绘画中的地位, 犹如墨色在东方绘画中的地位, 是西方绘画的灵魂所在。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黑格尔在《美学》中把色彩效果比喻为魔术, 说色彩的表现力是绘画“气韵生动的最高峰。”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青色等, 所以称画为“丹青”;而民间则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丹青便是色彩。可见绘画不能不讲究色彩;缺乏色彩美的绘画, 不会是生动感人的作品。

对绘画色彩规律的研究是西方文艺复兴以后逐渐的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绘画色彩理论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确立的, 他提出“艺术家要像镜子一样, 真实的反映自然界”, 镜子论的要点一为形, 二为色,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色是以形为依托, 形是以色为表情。这两点是一件绘画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这个时期的西方绘画色彩, 主要是以固有色为主。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下半叶印象派的兴起, 画家从阴暗的画室走向了阳光明媚的户外, 五色斑斓的条件色成了这个时期绘画色彩的主导。再到20世纪康定斯基的色彩突破形体, 成为独立的存在, 主观色彩又占据了色彩美的前沿。西方绘画色彩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固有色阶段, 条件色阶段, 主观色阶段。

一、固有色阶段

是由13世纪下半叶, 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在物体的固有色彩方面开始形成了艺术风格。他的作品, 在坚实的造型基础上, 加以固有的色彩表现。这些色彩, 通过大面积的对比、创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意大利画家弗朗切斯卡在也在绘画中运用鲜明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固有色来进行创作, 其色彩略显苍白、静谧, 已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他提出的六色“光的白、大地的黄、水的蓝、空气的青、火的红、暗的黑。”确立了固有色的观察方法。他的油画《蒙娜丽莎》 (现陈列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 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 他采用极丰富的明暗配合固有色调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通过固有色与明暗结合表现形体的画家还有北方画派的代表的凡爱克兄弟、德国的肖像画家汉斯·荷尔拜因等。

二、条件色阶段

是由文艺复兴后期的威尼斯画派的作品中发现了端倪, 意大利画家提香的油画人体作品, 可以看出运用条件色的成果。这些人体的色彩不再是以素描为主以固有色渲染的“单色油画”。而是充分认识了色彩相互影响的客观现象。黑格尔谈到“并不是一切画派对着色的技艺达到同样的高度, 有一个特别的现象, 就是几乎只有威尼斯人, 尤其是荷兰人, 才特别擅长着色。”的确, 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形与色, 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他的作品《武士》描绘了画家的哥哥戴着武士的头盔在烛光微弱的室内, 由于烛光是暖色, 偏于金黄, 人物亮面笼罩在金黄色的烛光下, 武士面孔的部分阴影中受到窗外冷光的影响而偏呈微紫微绿的中间偏冷色调, 这些色彩已不是达芬奇说的真颜色 (固有色) , 也不是日光下的条件色, 而是烛光下的条件色。18世纪末期, 由于科学的发展, 一些有关光色理论的论述在欧洲问世, 特别是牛顿用三棱镜把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说明了白光的构成, 他的《光学》一书促进了艺术家们进一步研究绘画色彩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印象派画家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绘, 使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色彩世界。画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色彩观念, 采用鲜明的色彩来描绘天空、田野、人物, 把全部注意力贯注到纯粹的条件色世界里, 例如一个苹果是红, 是青他们根本不理会, 而是力求达到最真实的视觉表现, 有人称赞法国画家雷诺阿是色彩人物画的大师, 可是画家本人却谦虚的说, “我什么也不懂, 只是观察出了上千种色调而已。”值得注意的是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西涅克等人运用类似今天计算机点阵的办法, 以高纯度的小色点 (前者用的是圆点, 后者用的是方点) 在画布上并置, 取得了比直接混合的颜色更为鲜明的色彩效果。因为他们整个画面都使用色点组成, 所以被人们称为“点彩派”。

三、主观色阶段

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 以高更、梵高等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的色彩语言又比印象派的更为前进一步, 强调具有个性的色彩, 条件色阶段也就逐步过渡到主观色阶段。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是热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 他大胆地反叛了印象派建立的条件色理论。在印象派画家那里, 色彩还是依附于形体, 所呈现出来的是具象的物体。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 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 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认为:抽象的绘画比有物象的绘画内容更广阔, 更自由。他建立了一种以“内在感情”为依据的法则。例如他用明亮的黄色在绘画中代表高音喇叭喧闹的声音, 红色代表着激动的心情, 他的画用色强烈, 感情奔放, 强调视觉的音乐感, 是从具象绘画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

四、西方绘画色彩美的核心与特征

亲和感是西方绘画色彩美的核心。人们对视觉印象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 但对色彩的接受则不存在先天性。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说:“对色彩的反映的典型特征, 是观察者的被动性和其经验的直接性”。人不单是自然的, 也是社会的, 一些色彩经常与一些活动或实物相联系, 也与从事活动和观察这些实物的情绪相联系, 从而形成不同的接受心态。

西方绘画色彩美的冷暖感、动感是其独有的特征, 色彩与人类情感相联系, 这是从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的事实。人们将血与火的红色奉为神圣, 基督教纯洁的白, 佛教的黄、不同民族对色彩的好恶等等, 在艺术上把这种带有强烈感情类型的色彩称为“主观色”。如今, 色彩的感情特征已经越来越宽泛, 越个性, 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看法来理解绘画色彩的美感。绘画色彩美的情绪感, 既有心理成份, 也有文化成份。形容一幅画“赏心悦目”, 悦目是生理刺激, 赏心则在情绪的内在性和文化性。仅仅说“悦目”还是不够, 一般的亲和感也是不够。色彩要能达到人的内心深处, 激发情绪, 也是达到赏心程度, 还需要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创造。色彩美的情绪感是“纯粹情感”, 它用洁净、单纯、美好来形容, 所以不够深刻。

进入21世纪, 各种艺术观念纷繁复杂, 绘画色彩的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如今, 逼真地再现物象的色彩, 表达物象的质感, 已不是绘画中色彩表现的最终目的, 色彩美的观念随着时代, 一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变是世界的本原, 艺术的本质是创新,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色彩理论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观察和表现主客观世界的更大可能。今天的我们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就让我们相挽而行, 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发展美, 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应世界, 推动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204页.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329页.

[3]达芬奇.论绘画.123页.

[4]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271页.

民间绘画色彩 篇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重点: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投影仪分别打出冷暖色调布置的房间图片,同时播放冬天刮风、下雨的声音。

提问:(1)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天气里,外面刮着风,下着雨。你出外归来,先后走进这两间房,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提问:(2)两间房间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不同?老师: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课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二、导入新课展示课题:《向日葵—色彩的心理效应》

1.展示两组色彩卡片,与学生共同分析。

a红、橙、黄b蓝、绿、紫

提问:这些颜色分别会让我们联想起什?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2.展示课本11页风景图片。

提问:同一风景,画面色调不同,给人感觉相同吗?师生共同小结:“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的这一特性常被运用到艺术作品中,用它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情感。

3、举例:欣赏课本绘画《舞》提问:这幅画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红运)、喜庆相连。红色便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常用色。这幅画以红、黄色为主配以红、黄色的对比色蓝、绿色,画面色彩饱和强烈,营造出了一种“普天同庆”的喜庆气氛。

4、展示课本21页色彩搭配的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色彩的衬托下,给人感觉相同吗?

通过回答,提出色彩搭配知识。如:服装的色彩搭配、家居的色彩搭配等。让色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切认识到掌握色彩知识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提问:同一种颜色,呈现出不同的形状、笔触时给人感觉相同吗?

通过回答,让学生了解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而且当它依附的线条、形状不同时,能够加强或减弱色彩给人的感受。

6.欣赏(1)欣赏凡·高的《向日葵》

提问:凡·高的画,用笔、用色都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呢?

讲解: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应。《向日葵》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向日葵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2)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二十六号》提问:你看得懂这幅画吗?

讲解:康定斯基的画彻底抛弃了描写性的和让人产生联想的绘画语言,而借用类似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某时某刻对周围世界的感受。用线条、色彩以及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巧妙地安排符合自己心境的画面,开创了没有具体物象的抽象画。(6分钟)

7、总结:通过比较、欣赏,我们知道了色彩和笔触是绘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1分钟)通过欣赏他们的画,使学生了解西方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和特点。学会多角度的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教案意见:本课作为“色彩搭配”系列知识之一。应在欣赏、分析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时,了解色彩在绘画中对于思想、情感的表述所起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欣赏现代绘画作品,有助于读懂作品,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在欣赏作品基础上可将学到的色彩搭配规律与生活中的设计相链接,亲身体验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民间年画色彩谈 篇3

民间对色彩的应用,源于人本能的色彩反映。所以,民间年画的色彩,一方面,明显地呈现出人从本能出发选择色彩的色彩表象,如在年画色彩中红色最为普遍,因为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振频率最慢,是人类视觉最先反映、最易感受的色彩,原始人类的色彩应用基本都是从红色开始;一方面,因为本能的色彩冲动,往往使年画制作突破社会性和地域性集体色彩的影响,时时表现出新的色彩面貌,如在年画制作中最便当的口诀,“画画无正经,新鲜就中”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画画无正经”体现了艺术的随意性和游戏性,“新鲜就中”体现了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和喜爱纯粹色彩的视觉刺激。因此,长期来我国的民间年画多用极色,以黑、白、红、绿、黄、紫等对比强烈、鲜明的色彩来组成画面,而且毫无顾虑地以艳红翠绿、明黄暗紫的色彩搭配,直抒普通百姓心灵感受,色彩运用几乎达到自由表现的程度。

象征性是我国自远古至今的用色传统。距今1万多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将赤铁砂粉粒撒布在尸体周围,李泽厚先生认为这些红色已“包含着提供着某种观念的含义”。尤其在上古社会规定的“白、青、黑、赤、黄”五色与五行、五方、四时等相配属,赋予色彩以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内涵。所以,存在于我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民间年画的色彩,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对这种象征性的继承,画面出现的各种色彩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凡表现吉祥吉庆之事的年画,以红色为主,黄色为辅,绿紫次之,画面色彩热烈激昂;山东潍坊木板门神年画,以大面积红色为主色,年节之时象征着吉庆;广东佛山门画“大刀门神”,仅以红、黄、绿三色套色,纸底为朱红橙色,鲜明夺目。红色还被用来表示性格,如山西临汾木板年画“五子登科”门画中,文官面部被绘以红色,象征着正直、威严。另外,以黑色表示刚直勇敢,以黄色表示暴虐,以绿色表示顽强,以金银色表示神仙鬼怪,等等。所以,民间画工的配色口诀,往往是内容和形式上综合考虑的结果,如“粉青绿,人品细”,是指性格温柔妇女形象的衣饰配色;“红配黄,喜煞娘”,是指新娘形象的衣饰配色;如他们把桃红称为俏色,用此色多表现妇女、儿童的服饰及其花卉纹样,而对于较为庄重体裁的年画中则很少用。

在年画制作过程中,民间画工运用色彩很少受表现对象的限制,他们首先考虑大众普遍的视觉习惯和审美趣味,形成了丰富的用色经验。如把红、紫、黑色称为“硬色”,黄、桃红、绿为“软色”,从而总结出“软靠硬、色不楞”的设色原则,意为软色和硬色搭配使用更为恰当。因为硬色明度相近,互相配合画面易“发闷”,与“软色”搭配拉开距离,在明度上形成对比有序的关系。如“红配紫、臭似屎”口诀,说明紫与红色同是硬色,将它们搭配在一起容易产生气闷之感觉。山东木板年画“门神”的色彩的搭配,则是口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的运用。民间画工还善于吸取在民间得到普及的其它艺术门类的色彩,来丰富年画的色彩语言,如对戏剧服装、化妆造型、民间泥塑等色彩的模仿和借鉴。如有些年画门神形象“秦叔宝”、“尉迟恭”、“锦地门神”和“御前侍卫”等的设色,与戏剧舞台上的服装颜色几乎相同。

民间画工们的作品,极少能够流传下来,他们所总结的经验也较少有文字记载,因此反映用色经验的施彩原则,大多以师徒相授、口口相传的口诀方式继承。尽管这些简白的色彩口诀,多是以直觉把握色彩,以简单直接的“难看”和“好看”描述来表达色彩判断,但却与现代色彩学原理和规律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因为不论古人或现代人的视觉经验,都是建立在视觉感受的生理基础之上的,由视觉感受所形成的视觉经验都具有基本的共性。如山东木板年画所使用的主要颜色为红、兰、黄、紫、黑加上白色的底子,在画面上构成如同现代色彩的补色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的关系,形成了共同作用、同时对比的色彩效果。另外民间年画中还利用套印,形成色块重叠、大小色块穿插、色线排列等色彩效果,其手法与现代平面装饰色彩的基本手法相同。

这些民间工匠总结用色经验,所形成的丰富的施彩原则口诀,呈现了某个特定地域民间习俗的集体意向,简明易懂便于掌握,使人们只需经过简单的甚至无需经过专门的色彩训练,就能参与年画的制作活动。从清乾隆年间始,天津杨柳青已形成“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盛况;在民间年画产地陕西风翔小里村,目前还有十数家年画作坊,每年进入腊月,家家印刷年画,除满足当地需求,还远销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山东杨家埠、河南朱仙镇等地,历史上亦盛产年画,也曾出现人人善画、家家能印的繁荣景象。这样,虽然因为年画制作的普及性,不可避免地在设色上出现相互模仿和缺少变化的特征,但普通百姓作为年画的创造者和欣赏者,正是在这种普及性的约定俗成的色彩应用中,使内心的感情得到更直接、自然的抒发和表现,从而显示出色彩的生命力。

民间绘画色彩 篇4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色彩运用,氛围营造,元素造型

一、现代艺术设计中色彩的作用

(一) 、增强设计的表现力

现代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它不仅需要强大的艺术思想和设计内容做支撑, 也需要有十分强大的设计表现力。设计表现力越强, 现代艺术设计的优势就越能够得到发挥。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表现形式, 通过制作能将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力凸显出来。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 不同色彩的构成, 不同的设计组接效果都会在视觉上给受众形成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这种感受会引起受众在心理感知上的不同共鸣, 利用色彩的构成和色彩的组接能够巧妙地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叙事和情感的表达。因此, 色彩能够增强现代设计的表现力, 它对于设计的内容和意义的表现以及视觉空间的感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传递创作思想

色彩的本身是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 然而, 它一旦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合理的运用, 就能够传递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内心世界, 并且, 发挥出巨大的艺术功能。采用色彩的连接方式是现代艺术设计创作者在前期设计以及后期制作过程中, 运用自己的某种艺术手段, 将一些镜头有效地和创作主题结合起来, 从而构成了表现创作主题思想的一系列的艺术设计。因此, 单一的色彩在设计构成上并不具备很多意义, 但是在多种设计组合使用后, 就能表达创作者深刻的思想, 是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意义的。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 后期的设计者和制作者都需要重视色彩的表达技巧, 将一些色彩语言有效地加以应用, 把握好各种结构的艺术方式和叙事方式, 从而创造性地发挥色彩应用的造型功能, 努力增强色彩应用在现代设计中的艺术魅力。

色彩将设计师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 并且, 呈现在受众的眼球直接冲击之下, 它的思想传递作用, 主要就是通过色彩语言来实现的, 所谓色彩语言, 就是创作者利用现代艺术设计背景、造型等各种艺术元素的呈现, 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设计思想, 并且通过不同镜头的表现手段以及设计师的主观设计意识等来实现色彩艺术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民间绘画色彩在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的使用是现代艺术设计氛围烘托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色彩能够在视觉感受上引起观赏者的强烈共鸣, 因此, 色彩是现代设计的最为重要的艺术手段。它能够直接抒发作者的胸臆, 激起人们对设计的高度重视, 引起受众的共鸣, 从而实现色彩在现代设计过程中的强大的艺术功能。不同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色彩风格由于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 其在固有的风俗以及文化传承中对于色彩所呈现和承载的意义是具有不同的心理解读的, 每种色彩所包含的意义是具有地区差异的, 这也就造成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色彩风格会存在明显差异。

(一) 、色彩的运用要尽量拓宽其意境所表现的范畴

色彩不仅是一种表现方式, 更是创作者思想宣泄的渠道。由于色彩在视觉上能给人的感官带来不同的刺激, 会使人们在思想和意识以及感情上得到不同的触动和感受, 从而形成不同的意境。创作者通过色彩的运用及表现来呈现所需要传递的思想和感情, 以及需要营造的某种意境。当色彩与所要传递的意境相符合, 就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达到良好的传递效果。正是因为色彩的表现在意境的营造上具有的特殊的功能, 所以, 设计师们应该尽量拓宽其意境所表现的范畴。

现代艺术设计演变发展至今, 在色彩的运用方面, 众多的创造者都力图将丰富的色彩、真挚的感情以及悠扬的意境结合起来。在设计师们不断研究新的创作技法的过程中, 都十分重视对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恰当运用, 使其能够达到最大限度地展示意境的广阔范畴, 从而打造出更加完美的艺术设计作品。

(二) 、色彩的运用须从质感表现上升到强调意蕴的表现

现代艺术设计在色彩运用上, 整体强调的就是色彩运用要突出质感。由于受到固有的传统审美取向的影响, 在现代艺术设计创作以及设计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对色彩运用方面主要是把色彩作为对物质最基本原色的原始现象进行机械似的呈现来理解的, 因而, 重视构图远远胜于重视色彩的运用, 色彩的运用是以尊重现实和物质原有的形态为主, 由于传统固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使得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举步维艰, 创造发挥性并不大, 也根本谈不上对其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了。

随着不同的文化运动和思潮的影响, 思想得到极大解放的人们开始对色彩的运用偏向更大更创新性的理解和发挥。受到文化思想以及先进技术的影响, 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方面, 重视色彩的精神内涵显然已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创作和作品的成功与否的重要的衡量标准了。在现代思想观念中, 重视形象清晰色彩鲜艳, 这些色彩运用的原则也就自然而然地被使用到了现代艺术设计创作和设计之中了。

伴随着现代艺术设计创作和设计技术的创新以及思想观念的创新, 一些画家创造性地将具有科学特点的透视法、解剖学与感性的光色感结合起来, 色彩运用力求创造出更加和谐、更加完美、更加光炫的艺术色彩。毋庸置疑, 它将实现色彩运用在现代设计上的重大突破, 必将大大地推动了色彩运用的崭新艺术表现以及整体现代艺术设计创作新的、更大的发展。

结论

色彩运用本身就具有形象生动、刻画深入、色墨晕泽、层次丰富的形式特征。在现代艺术设计中, 不同的景别之间运用了不同的色彩, 通过色相之表揉和色相之质, 把最直观的感受表达于设计之中。准确而恰当地将民间绘画色彩在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得到运用, 不仅仅保证了作品在视觉设计上的美感, 更是将一种纷繁复杂的意境表露无遗, 以求达到气韵生动之境。

参考文献

[1]李罡, 赵婷, 刘青.节奏是影视艺术语言的生命活力——谈现代艺术设计片中时间节奏的思维方式[J].电影评介.2008 (03)

[2]王筱竹.现代艺术设计片的细节缺失——从日本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谈起[J].装饰.2007 (04)

[3]伍建平.略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停顿[J].电影评介.2009 (09)

[4]刘阳.浅谈纪录片中的节奏[J].电影评介.2008 (01)

绘画的色彩 教学设计 篇5

《绘画的色彩》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学生动手模拟布置电影场景的情境,在亲身体验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于主要理论知识的归纳,有学生的实验中完成。

二、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激励自主探索。2.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3.自主总结规律,体验领悟新知。

4.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三、教材分析

《绘画的色彩》是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第五课的内容,围绕色彩的基本知识展开,包括色彩形成的原理,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的区分,色彩三要素、色彩的心理等。在学习过程中分两部分进行。本课重点解决影响物体颜色的因素和色彩的几个概念。第一部分是光色的关系,通过观察课间中色光的混合和小组调制颜色的混合的区别,明晰色彩的几个概念。第二部分先引导学生以导演的身份排演《动物世界》观察动物的变化思考原因,说明固有色和影响物体色彩的因素。再介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让学生对色彩产生新的认识,提高审美水平。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知识。

四、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成因和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

2.学生探讨固有色的概念。

3.学生了解色彩的几个知识,同时能注意和生活现象结合。

五、教学难点

“固有色”观念的明晰。

六、教学重点

1.了解色彩的相关概念、原理、规律、观察与表现的方法。

2.学生提高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美的能力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原色 不同色的衬布、灯光、几何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一·光与色彩

1. 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理

教师播放幻灯片,夜幕降临后,大地隐入黑暗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美丽的色彩从何而来? 生:思考哪种光源对我们的视觉经验影响最大?

师:可以说“光创造了色彩的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正如画室中拉着窗帘看不到物体色彩一样,拉开后颜色便清晰可见了。谁能解释我穿的衣服呈现红色?

生:参考知识窗。因为它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他光线。

师:物体本身无色。色光有很多颜色。34页牛顿实验。白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离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可见光谱。物体反射和吸收不同色光,这才形成了自然界五彩斑斓的色彩。

(评述:播放国家地理杂志图片,创设情境,学生轻易感受到自然色彩的丰富。了解光线对色彩的形成的重要作用;与画室的实景结合,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光与色彩三原色的区别

(1)光的三原色实验分析:(课件演示)

生:观察太阳白光是怎样形成的?

色光的三原色为:红橙、绿、蓝紫。

将其等量混合后,红橙+蓝紫=红

红橙+绿=黄

蓝紫+绿=蓝

全加=白

三原色重叠后产生红黄蓝三个第二次色。三原色等量混合呈白色(无色)光。

(2)颜色的三原色实验分析(学生动手实验)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在光谱上的二次色红黄蓝在色彩科学上成为原色。这是无法用其他颜色调出来的。相反,他们之间不同比例的混合能调出无穷的色彩。)

生:调色。红+黄=橙,蓝+黄=绿,蓝加红=紫。它们第一次混合产生的橙、绿、紫是间色。给它下定义。间色——间色,由两种原色等比例混合而成。

颜色三原色等量混合,成灰黑色

师:理解复色,你有几种调处复色的方法。

复色——不同比例的三原色混合或任意两种间色混合产生复色。

生:思考你还有其他调配复色的方法吗?除黑白外的颜色与黑调和。

2。颜色的三要素

色相——颜色的名字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纯度——颜色的鲜明程度,彩度或饱和度。

三原色的纯度最高,间色的纯度较高。复色的纯度较低。

(评述:学生动眼看色光三原色混合的变化,动手实验颜色三原色混合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总结色彩的概念、规律)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一.固有色和影响物体颜色变化的因素

师:我们认识了颜色的几个概念,学生做填空题:一个()色的立方体。以立方体为主角,分小组摆出电影的虚拟场景。剧本:

1.分镜头一:几个月没下雨了。大地上的植物干死了。褐黄的大地裸露出来。趁着傍晚太阳要落山的阴凉时候,动物们四处寻找水源。(布景:褐色布、白物体、橘黄灯)

2.镜头二:动物聚集在仅存的水边。正午的阳光强烈。他们之中的有些已经撑不住了,也许这就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白灯、白物体、蓝绿衬布)

3.镜头三:雨季终于到来了。植物冒出了青芽。大地像披上了绿衣。当清晨第一缕曙光初现时,动物们的狂欢开始了。(蓝紫色光、白物体、绿衬布)

教师演示镜头四:天大亮。天黑了。

各小组学生观察并记录主角立方体的色彩变化。师:同样的立方体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物体的色彩变化?

生:讨论并回答。影响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

光源色——自然界中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是不一样的,他们照在物体上引起的色彩感觉也会不同,这便是光源色。如晨光偏淡蓝紫色,晚霞偏黄红色光。

环境色——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处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因为光反射的缘故,周围环境的色彩必然会影响到物体,这为环境色。

师:随着光源和环境的变换,物体的色彩也会发生变化。平时为了描述方便,我们往往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而赋予物体一个固有的色彩面貌。如一张白纸,无论他被放在什么环境中我们仍认为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比较、区分和描述方便,往往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给物体规定的一个整体的色彩面貌叫做固有色。

学生最初写出的答案,便是我们头脑里赋予该物体的“固有色”。

固有色观念在色彩写生中会给我们进行色彩观察和表现带来不良影响,如习惯性的画固有色,我们不可能观察到自然界中种种细微、丰富的色彩关系。

二.分析实际作品

师:出示苹果图例,生观察绘画中环境色光源色的影响。

生:都是黄苹果,但用的色彩不是固有色。红布和蓝布分别给了它不同的环境色。

师:画家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变的色彩世界。在光色的研究中,印象主义画派的贡献很大。印象主义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根据画家自己的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从印象主义开始,欧洲的画家们更多的注意绘画语言本身。

克劳德 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创始人之一,莫奈最关心的是如何忠实的在画布上记录下自然界那瞬息万变、丰富的光色变化。为了研究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变化规律,莫奈有意识地以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相同景象为题材作画,如1892-1894年创作“鲁昂大教堂组画”时,莫奈租下了教堂对面的一间房子,从天明开始动笔,根据日光的变化,每隔两个小时改画一幅。一天下来,作品竟有20件,在捕捉瞬间的光色效果方面,莫奈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干草垛》系列中,大自然的光影无时无刻不在闪耀,同一物体,在每一个特定的时辰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莫奈所言:“面对稍纵即逝的效果,而将我的印象描绘。”这也正是当年印象主义名字的来源。

学生们感受画家笔下的丰富的色彩世界。

(评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此阶段以实例分析为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总体归纳。迁移拓展印象画派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绘画中的色彩是变化万千的,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没有莫奈眼中的多姿多彩,但只要我们运用本课知识,多家留意光色的微妙变化,相信大家会更多的体会到物体的色彩之美。

课后请观察教学楼前的花坛。观察早晨、中午、傍晚、阴天、晴天是的色彩变化。

(评析: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视上:

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教师就创设了“生活环境”情景,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体会色彩的魅力。

3、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影响物体色彩的因素,从而明晰固有色的概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

浅析中西方绘画色彩对比 篇6

自古以来,中西方就在文化、政治以及经济领域存在着众多差异,这也导致中西方文学艺术在细节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这在绘画色彩方面就有鲜明的体现。这些差异不仅仅是受到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与社会、文化、政治等都有一定的关联。

一、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

(一)色彩视觉上的差异

中国画是以统染为主要的色彩手法。在绘画过程中,色彩并非居主要地位,加之颜料的局限性,各个颜色之间显得较为孤立,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色彩的视觉刺激。中国画注重神韵,西方注重色彩的强烈表达。中西方在色彩视觉方面主要的区别就是:传统的中国画色彩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墨与线为支撑;而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渐追寻统一的色调,变化与审美更是趋向统一。即使颜色如何丰富多彩,对比如何强烈,在整体表现上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美感。从审美习惯上讲,我国的绘画艺术讲究的是整体上的神韵之美和局部的色彩之美,而西方人则是注重绘画色彩的变化与堆积,并努力将极为复杂的颜色关系梳理清楚,新印象主义由此而生。

(二)绘画色彩艺术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在美学价值观方面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文化、地域及人文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差异。中国的哲学思想多追寻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之美,这种思想也极大地影响了古代绘画审美价值观念的形成。相对来讲,西方的绘画色彩艺术价值观更加极端。从而形成了中西方美学的理论基础,其中的艺术风格以及审美理念也大不相同。人们一般用“阳动”来形容西方的绘画色彩艺术,用“阴静”来形容中国的绘画色彩艺术。

二、绘画色彩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形成原因

1.中国画社会形成原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因素对绘画色彩的影响较大。宋代之前,中国画偏重于色彩斑斓,而宋代之后,则更加倾向于“水墨渲染,清新雅致”。宋代之前,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实力强劲,国力昌盛,人们的生活安逸、舒适。所以,这段时期的绘画作品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宋代之后,尽管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社会较为动荡,外族干扰频繁,中国文化逐渐进入低沉时期。古代文人墨客经历了国破家亡,忧患意识逐渐形成。而美术作品大多为文人所做,绘画作品也因此多体现文人墨客郁郁寡欢、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且,作品中所提之诗多为抒发忧虑思想,加之受道家思想影响,此时的绘画作品色彩多以水墨变化为主,色彩较为单调。

2.西方绘画观念与我国不同。宗教文化对西方绘画的影响深刻,西方绘画中带有强烈的基督教色彩及个人主观色彩。在西方绘画中,色彩占据着主导地位。体积、空间以及形态等通常都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并赋予色彩以生命力。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偏低,人类对色彩的掌控还较为原始,很多西方绘画都是以图腾作为表现形式。主要颜色也比较单一。中世纪后期,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城市的经济日益繁荣,这使西方人的世界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不断反对封建思想以及神学,并逐渐开始追求金钱和享乐。此时,色彩在西方绘画中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并被广泛应用到壁画、镶嵌画等表现形式中。西方现代派以及后现代派的出现,使人们更加倾向于绘画的形式性及象征性。这种资本主义垄断造就的产物,将这一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完美展现出来。而且,其利用抽象、荒诞的表现手法,诠释了当时西方社会的精神生活,此类作品非常具有审美及社会价值。

(二)文化原因

1.中国化色彩形成的文化原因。中国画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严重影响。先秦到汉唐时期,我国的绘画色彩运用一直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唐代以后,道家思想逐渐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对色彩的认识更加全面。儒道两家在色彩的认识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进而形成了鲜明的审美观念。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兴盛,并与儒家和道家在色彩上形成互补历代的绘画理论家影响着后人绘画的实践以及绘画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对后世的绘画影响巨大。从“随类赋彩”可以看出当时画家对色彩的重视。“随类赋彩”不是追求物体本来的颜色,而是注重色彩的相似,并且反映了绘画者的创作意图,用色彩去反映人的思想观点。由宗炳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能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自然色彩的重视。象征性是古人对色彩的把握,也是对色彩理论的理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第一部为墨画所著的著作,书中指出:“夫阴阳陶蒸,万象错步。玄化亡言,神功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张彦远用墨色代替了固有色彩的表达,这是从理论上对当时社会的绘画现象进行的总结。墨的地位高于色彩地位,他反对“笔力未遒,空善赋彩”,张彦远对笔和墨的主张,成为后来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六要”理论的来源。“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这是对谢赫“六法”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当时水墨画创作手法的总结。“六要”中的“墨”代替了“六法”中的“随类赋彩”,从此便形成了“笔墨”的理论体系。从色彩丰富到以笔墨为主,无不体现出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形势,当社会时局动荡不安时,士大夫们的忧患意识已经在无形中选择了绘画色彩。

2.西方绘画色彩形成的文化原因。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埃及时期,那个时期,很多西方民族都对太阳无限崇拜,进而形成了绘画中的色彩观。例如,金色象征着太阳的明亮光辉,红色则代表着无限的生命力。随着基督教的不断兴起,绘画色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自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初,西方的绘画作品中表现宗教、神话等风景画多是采用固有色,利用色彩的明暗对比展现形体构造,并且崇尚理性,多以素描为绘画基础,用色彩细化作品的感性机能。科学色彩感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印象派,以马奈和莫奈为首的一批画家,他们用绚丽的颜色去描绘和表现在光中的物象。印象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光与色的描绘,表现物象受光后的真实变化。印象派画家认为大自然的光线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反映在物体上也是变化着的,这就要求画家用心去捕捉其瞬间即变的情况,并体会中间的差异。为达到单一的纯色的色彩,他们用科学的色彩分割手法和色彩并列手法来表现光与色。因此,西方绘画的色彩学是以科学的色彩光学、心理学、物理学等一系列科学为前提对大自然光的光谱进行分析,奠定了色彩学上的三原色色彩理论基础。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印象派这种以对光极其敏感的反映虽然解决了色彩学三原色色彩的关系,但却忽视了构图、物体外轮廓以及明暗对比。进入20世纪后,西方色彩艺术家创造出许多以色彩形式影响人的全面色彩感情的绘画,毕加索就是立体主义的典型代表。1900年,他受到革新艺术浪潮的感染第一次来到巴黎。在内心世界处于苦闷和忧郁的时期,他曾先后用蓝色和粉红色色调描绘贫困的残疾人、病患者、老人、孤独者、演员、江湖艺人、丑角等,被称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他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描绘的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使无辜的平民百姓遭受苦难。这幅用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的画面和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给人以震撼的艺术享受。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势必会带动各民族文化更为频繁的交流与融合。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在色彩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尽管存在许多差异,但是,随着彼此文化的不断交流与深入研究,一定会使中西方绘画艺术共同取得重大发展。

(红河学院)

色彩的抒情——野兽派绘画 篇7

首先来看野兽派的核心人物马蒂斯。他曾说:“色彩从来不是数量的问题, 而是选择的问题……色彩的泛滥造成了色的无力。然而色彩只有经过精心安排, 只有符合艺术家的强烈情感, 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马蒂斯是前卫艺术的先驱, 是野兽主义的核心人物。他21岁时到医院动手术, 母亲给了他一盒颜料, 从此开始作画, 一发而不可收拾。1898年, 他首次在全国协会沙龙展出作品并获得成功。他的早期绘画曾受到毕沙罗、西涅克、塞尚、高更等人的影响。在经过了几种风格的尝试之后, 他于1905年前后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通过主观的色彩而不是光和影来描绘物象。他说:“我把色彩用做感情的表达, 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他作画, 偏爱用平涂的画法。他把绘画视为平面的装饰, 而有意减弱画面的深度感和物象的体积感。同时, 他根据感情的需要, 将高纯度的平面色块在画中组合, 使其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 产生音乐般的节奏。他的画, 造型极其简练, 线条弯曲起伏, 笔法轻松流畅, 散发着儿童般的天真稚趣, 萌发着生命的朝气;他的画, 往往传达着某种欢快的情感, 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马蒂斯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虽然此画的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 但整个画面却显得十分沉静。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据说, 马蒂斯夫人曾身着黑衣摆好姿势让他写生, 可他所画出的, 却是色彩鲜艳到极点的红衣人物肖像。在这幅画中, 马蒂斯在人物面部的正中央画了一道绿色粗线, 这条线成了全画的核心。不仅整个脸部的造型结构紧紧依附着这道绿线, 而且, 画中诸多要素都是靠这道线而得到统一和平衡。假如没有这道线, 整个画面似将松散不整;正是靠着这条绿线, 那黑色的双眼和双眉才不至于显得过分强烈。这道绿线, 还将头像与绿色的背景联系起来, 使头部不会因为其一道道的红色和橙色块面, 与绿色背景拉开距离, 而破坏画面的平面感。为了强化这种平面感, 马蒂斯有意地把画面左侧的背景画成橙色, 从而将其拉到画面的前面, 使我们觉得在背景与头像之间并没有距离。画中红绿两色的强烈对比, 产生耀眼的闪烁效果, 使画面充满了纯绘画性的魅力。画一个沉静的头像, 会生出这样丰富的视觉效果, 而这种效果竟是靠着精心地经营不同的色面而取得, 这不得不让人惊叹马蒂斯驾驭色彩与笔触的超凡本领。

在野兽派绘画中, 卢奥的画以其深沉、神秘的气息以及粗犷、厚重的画风而显得别具一格。他的画风简洁、有力而粗放。在他的画中, 鲜明的色面总是为粗重的线条所框住, 令人想起中世纪的玻璃窗彩画。他往往以深色的粗线迅疾地勾画形象, 寥寥几笔, 便能形神皆备。那粗重的轮廓线、浑厚的色层以及浓重的色彩, 使他的画充满强劲的力感与节奏。事实上, 他的作品除了情感热烈和手法粗犷之外, 与野兽派并无共同之处。在很多人眼里, 他更像是一个德国“桥派”画家那样的表现主义者, 而不太像他法国的野兽派同道。

在野兽派画家中最为狂放不羁的是弗拉芒克。像梵高一样, 他偏爱浓烈的色彩。他说:“我把全部色调的亮度提高, 把我所感觉到的每一件东西都转变成一首纯色的管弦乐曲。”他总是把那从颜料管中直接挤出的明亮颜色, 堆到画布上去。他偏爱饱满的橙色, 往往以鲜明的红色与之呼应, 并以强烈对比的色彩 (蓝、绿) 来强化其视觉冲击力。他偏爱厚涂的笔法, 喜欢以旋动的笔触和粗重的黑线来勾画物象的结构。他的这种狂放不羁和他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他出生于巴黎, 童年是在巴黎郊外贫困的环境中度过的。他的父母都是音乐师, 颇有吉卜赛艺人的个性, 他们根本不把教育儿子当一回事, 而是听任自行其是。这对他的绘画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透过野兽主义绘画作品, 抛开作画技巧, 我们感受最多的是画家通过色彩所传递出来的各种情感。“野兽”一词不仅仅是形容他们在色彩上的狂放不羁, 他们这一群对艺术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精神又何尝不像一个个“野兽”?!追求艺术的道路上, 他们试图重新找回艺术作品的意义, 将色彩和线条由纯粹表现景象的功能中解放出来, 并探讨色彩和线条的象征性价值, 以及瞬间外观现象后面的真实情感。野兽派绘画不仅摆脱透视空间关系的桎梏, 而且挣脱一切外形, 他们的画不是视觉世界的印象, 而是赤裸的主观体验, 他们用色彩的律动, 传递出非语言所能传达的精神状态。

摘要: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开始形成, 最初的前卫美术运动是“野兽主义”。以马蒂斯为首的这群青年画家不满足于象征主义的神秘色彩, 主张色彩的彻底纯化, 以便更加清晰地表现画家的感情。

让绘画为阅读添色彩 篇8

一、研读中介入——感悟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片断一:《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研读课题, 走近诗人内心”这一板块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如下内容:围绕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自由朗读课文1、2自然段, 想一想: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思念之情?画出有关语句, 再读一读。

一生说:“我读到‘15岁那年, 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 不觉已经两年了。’体会到王维才15岁就孤身一人离开家乡, 难怪会思念家乡。”这时我在黑板上画下年少的王维孤身一人在长安的情景。见此情景, 另一生说 :“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两年的时间多么漫长, 他是多么痛苦!怎能不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我指着画面说:“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诗人才15岁就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了, 来到了异乡京城长安, 非常孤独, 在不知不觉中, 已经两年了。两年对于尚未成年的诗人来说是何等的漫长,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 朗读体会。”

我又说:“我想, 王维思念家乡不仅仅是因为孤身一人年少离乡, 还有什么样的情景触动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呢?”在学生读的时候画下人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画完后指着黑板上的画, “谁能通过朗读, 把我们带到这热闹的场面中?”一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赢得了阵阵掌声。

这时, 学生们看着热闹的画面, 品着优美的语言, 已经完全融入到当时的情景中了。差不多了, 我话锋一转:“团圆是属于别人的, 而寂寞是属于王维自己的。看到别人一家团聚, 尽享天伦之乐, 此时的王维心情如何?”

一生说:“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另一生说:“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美读中介入——感悟荷叶荷花之美

(教学片断二:《荷花》)

在“看荷花, 感受荷叶、荷花的美”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荷叶是怎样的? 荷花是怎样长出来的?荷花都有哪些形态?画出有关语句, 美美地读一读。

交流时, 当学生读到“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时, 我在黑板上画出挨挨挤挤的、碧绿的大荷叶。

接着我问:“读着这句话, 看着老师画的荷叶, 你有什么感受?”

生:“‘挨挨挤挤’在这里就是指荷叶很多, 你靠着我, 我挤着你, 铺满了整个荷塘。我觉得很美。”这孩子看着画面, 品着语言, 悟出了荷叶“挨挨挤挤”的美。另一生:“我觉得这句写得美, 不仅把荷叶挨挨挤挤的样子写出来了, 还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圆盘。你们看, 老师画的荷叶好圆好绿呀!”

“那么, 荷花又是怎样长出来的, 作者是怎样写的呢?”我问。

一生发言:“白荷花就是从这些‘挨挨挤挤’的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我趁机画出冒出来的白荷花, 并启发:“课文里用的是‘冒出来’, 你觉得‘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长、钻、伸、露、探、冲……”

“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使劲地长, 不停地长, 急切地长, 笔直地长, 高高地长, 痛痛快快地长, 争先恐后地长, 生机勃勃地长, 兴高采烈地长, 精神抖擞地长, 喜气洋洋地长, 迫不及待地长……”

“从这个‘冒’字, 我们能够感受到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再读这个句子。”我指着黑板上冒出来的美丽的白荷花热情洋溢地说。

美读还在进行中, 我又问:“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出来的白荷花, 有哪几种形态?”在学生汇报的同时, 伴着优美的音乐, 我画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这些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画完时, 同学们似乎陶醉了。

“你们最喜欢哪种形态的荷花?为什么?”趁着他们的热乎劲, 我问道。

“我最喜欢花瓣儿全都展开了的荷花, 它为我们展现了盛开的美, 露出的嫩黄色的小莲蓬也很可爱, 我忍不住想要去摸一摸。”

“我也最喜欢花瓣儿全都展开了的荷花, 我觉得它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荷花仙子。”

“我跟他们想的不一样, 我最喜欢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要开而没有全开, 有一种害羞的美。”

“我最喜欢还是花骨朵儿的荷花, 你看, 它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多么急切地想要开放呀!”

……

同学们在“画”中徜徉, 在“话”中感悟, 他们激情澎湃, 美美地品着画面, 读着句子。品着, 读着, 读着, 品着, 这画面、这语言慢慢地流入了他们的心田。

三、默读中介入——感悟英雄高贵品质

(教学片断三:《日月潭的传说》)

在学生学习了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恶龙 拯救日月的经过, 感受了大尖哥和水社姐战胜恶龙的艰辛与激烈后,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对孩子们说:“故事有一个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结局, 请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学生默读的同时, 我在黑板上先前所画的日月潭两边画下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的两座青山, 并郑重地在山体上写上了“大尖山”、“水社山”。不一会儿, 学生们都抬起了头, 一个个表情凝重, 当我指引他们看画时, 有的孩子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默读感悟, 看图升华,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孩子们内心涌动着对英雄佩服的话语, 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感悟了英雄的高贵品质。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强调了绘画在地理、历史、文学、自然等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说:“我觉得, 离开了绘画, 地理课、历史课、文学课、自然课就很难上。”大师的话给我以启发, 让我们关注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发展, 让绘画为阅读添色彩吧!

摘要: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借鉴历来是教学法研究的方向之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能充分恰当地使用绘画, 对教学能产生一些特殊的作用。

绘画情感与色彩表现的和谐 篇9

当你欣赏到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部代表着他的精华作品之一,图中画面单从构图方面说,属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但它却产生了强大的气场。如此第一点是造型的峻巍,第二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所以说,只有在作者情感激放时期所展现出来的自己的娴熟的绘画技巧,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寞成金,利用色彩绘画的技巧表现出作品的情感,从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画家大气的概括简化,使得画作妙笔生花。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情感和谐的体现在画作中的一种利用色彩的技巧所呈现出的结果。由发而生的环境中,才能妙笔生花,展现出画家高妙的技艺。那雄伟、冷峻的笔锋勾画出山的轮廓和石头的纹路,浓墨点出秦陇山的雄伟、壮丽的气派。山下是小路,一对对旅徒缓缓地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一种动态的音乐的感觉。整幅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十分诗情画意,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之中,散发出无法抗拒的激情,进而之将自己熟练的绘画技艺体现于作品之中,这样才能将自然景色画出生动,才能使画作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成功的画作不仅归功于画家高深的技艺,还有利用色彩表现的技巧,才能突出画家对于作品的情感的作用,作品表现出的丰富情感,无疑是作者在观察生活的画面时,充满了对于生活的热情,通过手中的画笔将这种情感渗透到画面之中,这种绘画情感,是取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娴熟的绘画艺术水平。所以虽然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技巧,但与作者自身的艺术情感和艺术情感有着不可分离的情感,与其同时作者的情感又是油然而生,跟随者,但也有可能难以利用色彩绘画技巧来突出作品的情感结果,让你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运用色彩技巧展现绘画的情感,决不是可以无缘无故产生,它是由作者的情感的熏陶,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了各种的心理路程接受了各种的启发中萌发出来。这可以是一种必然的规律,现实与情感是可以建立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的辨证与统一的关系。当我们听到一些歌颂长江的诗词时,我们便会想到长江是我们祖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支流,是祖国雄伟的象征,长江承载着大中华儿女的梦想与渴望,通过长江激放出来,世代子孙对之崇敬。

运用色彩表现作品时是脱离不了绘画时的情感因素的,想要让自己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级别,得让自己所要运用的色彩技巧与自己的情感相融合,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使自己的内心与万物合二为一达到一种和谐,,这样自己的情感与色彩才会与自己所要创作的作品融为一体,所以说每个创作者面对同样的事物会描绘出不一样的作品,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情感历练,他们能够体现出独特的色彩创作风格,所以能够运用各自的色彩技巧展现出各自的作品情感。

二、情感表现的色彩运用

在我们平时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各自在画面上的色彩表现情感的手法都是不一样的,不过一起归纳起来都是有大致的框架的。

从这基础的方面来阐述。平衡的和谐的色彩关系是我们最常见的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通常我们在运用色彩创作时,画面中跳眼的色彩要尽量的减小范围,而那些微小的色彩要尽量的提上来,这样才能使画面的色彩达到平衡,同时也不失去画面上色彩的对比性,这样的画面才会自然不别扭,这就是对画面的协调而成的一种色彩平衡。

当然我们创作时所构成的平衡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一种唯心化的观念,情感一样的东西,每个人对画面的色彩平衡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的画面的协调性也是不一样的,这才能早就多种多样的作品。

上面讲到了色彩平衡每个人不同看法,然后要造就协调的色彩画面还离不开补色,我们在追求平衡时的补色运用就像是条件反射般的存在,运用好补色关系可以使画面更加明亮,画面更加生动,它可以将一个死气成成的作品完全带活起来,补色就好比画面的救世主般的存在。

所以说补色对于画面来说是有巨大的影响的,我们知道莫奈的《撑阳伞的女人》一共画了三幅但是最著名的就是他以妻子为模特创作的第一幅,这幅画采用了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运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动态美和光色的斑斓绚丽,黄蓝并列与重叠,运用黄和绿,蓝和橙这几个颜色进行互补,使色彩在画面中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些补色构成了和谐的关系,体现出作者的绘画独特风格,从而表露出作者对色彩表现的感觉和内心丰富的情感。

在梵高的作品《星夜》中他大胆的运用了互补色,黄色和紫色这一对补色,整幅画给人的感觉十分明亮那是因为梵高在画面的天空部分加入了大量的亮色进行补充,画面的房屋部分也加入了亮色进行点缀给人一种星空照亮大地的感觉,整幅画的互补色运用完完全全体现出梵高强大的内心情感世界对于星空的向往之情。

每个人对于色彩的感觉和理解不同的画,他们色彩运用的方式也会出现差异,所以各自画面呈现出的情感也会各不一样。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创作中,我们要依据自己的色彩感觉下手不要受其他和环境干扰,只有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表达出画面的真实情感。

当然我们也需要知道在作画时运用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表现。所以选择不同的色彩能够体现不同的情感内容,这都得看作者对于作品有着怎样的需求。我们每个人自身的一些因素会决定我们对于色彩的选取,最主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这是个很大的范围,这关系到各自的性别,成长经历,年龄,所了解的知识等方面,所以说不同的个性对于色彩会有不同的理解,比较有活力阳光的人会喜欢选红色,喜欢安静内向的人往往喜欢运用蓝色,悲伤的人往往喜欢黑色。除去这些自己主观的因素外,自己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宗教信仰等都会对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个人对于色彩看法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宗教和一些种族部落他们都会有特定的色彩信仰,然而这严重遏制了他们对于更多色彩的追求,这会使他们色彩表达情感时变的单调。正常的社会环境影响是有益的它会让不同的创作者带来不同的色彩理念。

色彩能够展现画者的情感,亦能感染观赏者的情感,因为真正的创造者是能够通过色彩与观赏者产生共鸣,一种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所以这种作者是能够走进观赏者的心里去,独特的色彩感染力深深吸引着观赏者。所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色彩,没有色彩就没有情感。

三、个人对于情感与色彩表现和谐的看法

自己在色彩运用中最爱的就是紫色、土黄、白色和天蓝色,最开始自己就偏向于这几个颜色,也许是由自己性格所致,我喜爱用这几种颜色调出新的灰色,所以对我来说我的绘画之路是十分情绪化的。在作画过程中会慢慢发现自己并不是十分注重事物形体的构造,而更加注重于色彩的表现而运用的色彩则能够体现自己创作时的情感。

自己喜欢前卫的事物,每个具有时代感的事物都会吸引到我,由西方传到国内的即兴街头艺术涂鸦艺术深深吸引了我,那种毫不收敛的大胆的创作风格完全符合自己的意志,用色鲜明,外形夸张,而且这种街头形式会随处可见,让众人都能感受到你的色彩表现于绘画情感。

进入高校后渐渐发现色彩的运用表现应该要回归原本,所以自己喜欢步入森林中感受大自然的原本与真实,每一处的细节,这不是人为决定的,这是自然本身的色彩,慢慢的自己会萌生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这是令人欣喜的,仿佛自己已经融入大自然的生命中,无数灵感,色彩汇入脑中,这是一种自己需要亲身经历的过程。

所以说自己认为,色彩和绘画情感是需要同步成长的,情感需要自己在人生成长中不断的积累,而色彩也源自于情感,情感丰富的话,色彩表现的方式也会呈现出多样化,这样的话情感与色彩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同培养一个婴儿般的过程,需要你自己的感同生受。不过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欣赏我们画的人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作品中色彩所要表达的东西,能够形成作者和观赏者之间的共鸣。毕加索说过,色彩和形式一样,与我们的情感形影不离。色彩最丰富的艺术语言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它有沟通人与物关系、传递信息、影响人们心理、表达感情、享受生活等功能,它能引起不同的心理感觉和情感联想,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色彩的情感体验不是绝对的,它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影响,特别是个体对于色彩的视觉和知觉经验造成了情感体验活动的不同性质。所以自己还得努力培养自己的情感,使之能够更好的与色彩汇合创造更好的作品。

四、结论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摆脱一切障碍,放入自己绘画时的真情实感到画面中才能够造就强大的色彩表现,自己认为一个合格的艺术创作者就应该靠情绪去作画,艺术本该就和情绪相辅相成,有了情感才会造就艺术,有了情感波动才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色彩变化才会有多种多种多样的的画作,这样才能算是一种对艺术本源的追求,用生命情感去铺垫真实的本质的艺术,这才是自己想要的艺术人生,这样的去创作才能够与将要观赏你作品的欣赏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构成一种和谐,让艺术的历史长河绵绵不绝的

摘要:在艺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展到印象派时,色彩成为一种绘画要素的个体在画面中起决定性作用,色彩大多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到了后印象派则是一种感性化的色彩,用更多形式的艺术形式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独有的性格,这样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让画作更有表现性。绘画情感和色彩其实是互通的和谐的存在,色彩可以表达情感,情感中却又能感受到色彩,所以情感和色彩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在创作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核心在于将情感与色表现的和谐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绘画情感,色彩表现,和谐

参考文献

[1]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姜金泽浅议色彩的情感体验

[2]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第一期崔丕鑫论色彩的情感与和谐因素

闫平绘画的色彩美感分析 篇10

闫平的中国传统艺术修养积淀非常深厚, 也深受西方现代画家马蒂斯、毕加索、勃拉克等人的影响, 她对日本浮世绘的色彩也有独到感悟。闫平的绘画题材往往围绕母与子、静物瓶花、戏班子、风景四类展开。“我最喜欢描绘的是身边熟悉的事和物, 因为再熟悉不过可以轻松掌控, 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语言解读, 这样就为画面结构的构建、色彩的迁想妙得和概括精练的笔触拓展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闫平在《画我自己的生活》中谈道。她执着于她所熟知的生活和平凡的题材, 坚持创作有感而发, 在作品中始终灌注着她对生命的激情和热爱, 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现着她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及审美趣味。尤其在色彩的运用方面, 她在客观色彩的基础上幻化出无数令人惊叹的感性形象, 充沛绚烂、琳琅满目, 她驾轻就熟的运用, 使她的作品温情真实、感性率真, 带给人出乎意料的感慨, 烂漫柔美、五彩斑斓的色块瞬间就能吸引所有观者的目光。

色彩, 不仅是绘画艺术传达情感的重要元素, 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绘画语言。美国色彩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 “严格说来, 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与亮度产生的。那界定形状的轮廓线, 是眼睛在区分几个在亮度色彩方面都绝然不同的区域时推导出来的。”色彩可以表达个人感情、创造气氛, 甚至还能象征作品的深层次思想。所以说, 在一幅作品中, 色彩的自身属性、面积、位置的处理与安排都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在闫平的作品中, 她尤为钟爱玫粉、粉蓝、宝石绿, 她喜欢用这些色彩表现她在特定时间里的不同情感, 这些色系在画面上交错层叠, 彰显出一种生命的律动, 让人回味无穷。在“静物瓶花”系列里, 玫粉的花、宝石绿的叶、粉蓝的背景, 怒放的生命, 或聘婷婀娜, 或风姿绰约, 充满了生气和喜悦;在“母与子”系列中, 闫平强调画面的色彩, 主观设计光源, 色彩清新亮丽:温馨柔媚的光线笼罩着母与子, 温柔慈爱的母亲哄着幼儿嬉戏、喂食、抚摸、读书、下棋……幼儿或喃喃的依偎, 或伸手渴望的拥抱, 或任性撒娇, 闫平在颜色的律动和婉转中, 诉尽母爱的轻柔与温润, 婴儿的娇弱与稚嫩、家庭的温情淡雅, 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 令人动容, 而画面中频现浪漫而略带神秘的粉紫色也能轻松触动女性的柔情心弦, 更可以引发母性情感无限的联想, 尽显幸福安逸。闫平曾说过, “看到粉红就像我们看到小孩子、小动物, 或者其他美丽的事物, 类似于对粉红色的感触, 内心一下子变柔软之时的感觉。它和绿系列在一起, 陪伴着生活, 让我觉得生活的形式有趣味。然而颜色是外在的, 内心要表述的情绪置于其中则存在保护性、自由性和私密性。”画中粉色、粉蓝、宝石翠绿交杂斑驳、并置、覆盖, 编织出色彩的闪烁感和丰富感, 带给读者足够大的意象联想空间。

法国艺术评论家曾经评论她的作品, “她的用色常以蓝色和玫瑰色为主, 豪华缤纷。在她这位捣碎用色专家的巧手下, 颜料色块任由支配, 和谐地呈现凹凸与平滑, 柔软与刚硬。”在闫平明亮温暖、跳跃律动的作品中, 也不失点缀一些灰或者深色系的色调, 她用冷色包围暖颜色, 相近色、同类色将这种冷暖的对比推向巅峰, 将颜料团块随意搭配, 用冷暖色的对比体现着柔软与刚硬, 让画面的整体色彩体现一种原始色彩的和谐感, 而这种色彩对比则呈现出绘画的装饰美。这些灰色、深色系与粉色系的完美结合, 使她的画面充满了幸福和温馨, 律动又不失厚重, 在粉蓝与灰黑的光影交错下, 生命在团花锦簇中怒放律动着, 母子情深娓娓道来, 情感和色彩的结合使她的色彩与笔触更加和谐统一, 笔触在色彩的辅衬下粗放飒爽, 色彩与线条的交叠呼应, 短促线条与大面积色彩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 画面效果的柔软温情与用笔泼辣奔放, 形成鲜明的对比。看似随意, 但不乏客观理性的判断, 看似完全自由放松、肆意挥毫, 其实是用心描摹, 有感而发, 她的作品体现出强烈而浓郁、主观而直接的装饰美, 完美地附和绘画的形式美与韵律美。

如她2004年的《紫色》 (140×240cm) 为例, 画面色彩浓艳, 花瓶中一片花团锦簇, 对比鲜明。近处怒放的花朵高低交错, 浓醇厚重的紫红色渲染着整体画面的基调, 黑、绿、黄、红、橘黄点缀其中, 远处的优雅黯淡的紫色薰衣草和怒放的绿叶构成了一副生机勃勃的交响乐, 神色匆匆的女主人公以浅粉及乳黄的主色调, 无意将两个瓶花分割开来, 避免了重复色调带来的视觉疲惫感, 使整个画面赋予色彩的变换及音乐的节奏感。这样的画面、跌宕起伏、色彩奔放、冷暖相交、富于变化, 引起人们视觉上的审美快感。色彩学家伊顿曾说:“色彩就是生命, 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看来就像死的一般。”而闫平画面中的色彩成了她情感表现的最绝妙的手段, 透过她作品中的颜色能看到她内心的平静与安详。

“她在色彩上的豪放大度和运笔上的泼辣强劲, 应该令诸多男性画家汗颜……她已经用自己杰出的色彩和笔, 为过于追求晦涩灰暗的中国油画点缀了一处灿烂的风景。”水中天在他所主编《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的序言里这样评价闫平, 这段话浓缩着老一辈画家对当代画家的爱戴及寄望。闫平的作品不仅改变了中国意象油画色彩之间内在节奏感的把握, 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意象油画那种简单的冷暖对比而造成的色彩贫瘠化现象。闫平在酣畅淋漓, 肆意挥洒一片浓醇厚重绚丽色彩的同时, 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色彩的理解、对生命的体验充分结合起来, 她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杰出的女性艺术家实现了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克举, 阎平, 著.色彩印象语言[M].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

[2]甘微.论闫平油画中气韵生动的美学特征[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野兽派绘画色彩语言形式美感研究 篇11

绪论

野兽派,作为西方20世纪初的现代美术派别之一。它的到来不仅仅是革新,而是彻底解放了色彩,成就了色彩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从而直接影响了之后的诸多现代流派。本文试图结合了形式美和绘画语言的理论,以便更好的把握野兽派,进而帮助理解分析该派别色彩语言的形式美感。下面就试图从野兽派最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发,探究其特有的色彩语言。

形式美与绘画语言

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像是如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众多感性质料的有机组合,它绝非纯粹的自然事物。可以这么说,形式美源于社会,起于生活,寄于情感。而绘画语言也同样由像色彩﹑ 肌理﹑空间等众多的视觉语汇组成。在一幅作品中,每块色彩﹑每根线条都是独立的美术语言词汇,它们与整幅画作密不可分。然而,在众多的美术语言里,色彩则是最具感染力的。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严格说来,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

的确,色彩是表现个人情感,创造画面氛围的最佳语言,是形式美的重要表现手段和必要条件之一。即使这中间无需用色彩来表现具体的对象,但它本身仍就能透过其表现情感,而我们无法逃避这种效果。想必,这是一种浑然天成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在绘画中,艺术家很乐意用其表现情感的原因所在。

色彩,在画面语言里独具审美特性,所以绘画色彩语言与形式美是相互表现的。所以,研究野兽派绘画色彩语言,需从形式美这一层面开始剖析,才能更透彻的把握野兽派绘画色彩语言当中的形式美感魅力。

野兽派对色彩的形式美感的探索

1.野兽派色彩分析

纯粹的色域﹑粗放的笔触构成强有力的装饰效果,这就是野兽派作品的最大特色。当时,正因它一反传统,与写实绘画颇具差异,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一经展出,就引起轩然大波。评价家路易.沃赛尔赋予了一个贬义的“野兽派”的称号,更有人形象的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而如今,正是这种对自然的率真,对艺术的勇于创造,野兽派的绘画语言反倒具有一种优雅、温和的品质。就野兽派的绘画色彩语言来说,作品中所出现的抽象线条、几何线体符号及浓烈色彩并不是随随便便画上去的,而是通过画家的艺术构思,用以表达作画者某种特定情感的直观体现。

在野兽派的画作中,能清晰看到受新﹑后印象主义等不同程度的影响,画面的结构和空间运用极其醒目的色彩来建构,画作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效果。如同书中所说:“他们愿意使用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来的强烈的色彩,而不想刻画自然中的对象”。还有什么比鲜艳的颜色更能吸引他们呢?不难看出,他们拒绝忠实于对现实的色彩描绘,但却努力着让自然服从于绘画的精神。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的那样:“他们公然蔑视实际的形状,欣赏强烈的色彩”。纯色的力量在野兽派画中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色彩至上,野兽派也从色彩中获得了画面,一个造就了一种富有装饰行性的和谐色彩关系的画面。

2.对色彩的创造与突破

为更好把握野兽派对色彩的革新和解放,就不得不追溯到印象派,因为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突破了传统色调,更为自由的追求主观的情感表现。在年轻的野兽派画家面前,梵高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狂热的变现欲望。在此之上,也触动了他们对印象派以来形色变现且不够深入的反动,激起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按自己的理解,他们试图将把客观的风景、人物、静物等实体抽象化,通过颜料直接从画面中解放了出来。在梵高﹑高更等前辈的召唤和引导下,他们在形式和配色中独辟蹊径。抛开了所谓的象征主义,也抛开了分色主义,将色彩与色彩的再现功能分离开来,提升了色彩本身的价值,肯定了色彩在画面中的自主地位。这种色彩比高更、梵高的非描绘性色彩,表现的更为直接和强烈。

以马蒂斯为首的野兽派,致力于探寻对形式与色彩的表现,反思中超越了分色主义,从而引领了简约的风格体现,即:在极端简化和装饰性细节这两个极端交替。通过画面应验了绘画并非一定得忠实的去描绘物体,而是要注重光线所产生的色彩视觉效果。他验证了原色有其自身的美感与单独存在的必要性,使色彩恢复了它本来具备的力量,单纯和表现的意义。源于单纯,突破简单;源于色彩,突破色彩。如同艺术史家阿森纳所说:“野兽派画家最终实现了色彩的解放”。

终结和开始

野兽派作为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把色彩的表现力同色彩之间的形式结构融为一体,它不再是故事情节的记述,也不再表现晦涩的内涵,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真正的色彩世界,引发了更为激进的现代艺术流派的发展。

中国民间年画色彩的艺术特色 篇12

一、中国民间年画

年画, 顾名思义, 就是过年 (春节) 时张贴的画。旧时候, 每当春节来临,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 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堂房、卧室、窗旁, 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 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 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 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 消除灾祸与不幸。年画是艺术领域中我国特有的且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一个画种。花纸铺里出售, 四张为一堂, 皆彩印戏出, 全本团圆。它最初是以木版来印制, 每到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将画贴在门窗或屋子内墙壁上, 来装点节日。

古书里记载, 传说很久以前, 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 专门监督百鬼, 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 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 宫中闹鬼, 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 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 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 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 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年画体裁多样, 却以“门神”形式出现为最早。其根本原因是, 由于人类的不断进化及生产方式的发展, 逐渐脱离了原始的生活方式, 但是对昼夜、雷电、猛兽、毒虫之祸害等现象, 恐惧心理并未消除, 仍不能用科学来理解, 所以才尝试着在门上画虎和“神荼、郁垒”二神之图像, 用来拒邪于门外。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也在逐歩改善和趋向科学与文明。从最初辟邪驱鬼——“门神”的基础上, 逐渐地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等象征吉利的木版年画。

二、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艺术特色

民间年画以活泼、鲜明、热烈为主, 冷峻、阴暗、平和为辅的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 一直受到百姓的青睐, 通过我们对民间年画色彩和艺术形式的观察, 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色彩的表现性、象征性以及装饰性。

(一) 中国民间年画色彩的表现性

色彩是一种视觉神经刺激, 它的产生是由于视觉神经对光的反应, 色彩构成包括三种要素, 即:被观察的物质、光的存在、观测者的感受。我们看到的色彩, 事实上就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绘画者以观测者的心理和视觉出发, 用色彩表达人的真实情感。民间年画色彩是在超越中国画色彩单一的束缚, 将自然界的五彩缤纷夸张地表现在画面上。实际上是源于人本能的色彩反映, 它以表现喜庆气氛为整体基调, 设色讲究明度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色彩冷暖对比以及构图, 色彩的面积比例搭配, 强调色彩特有的张力、刺激性和表现性。色彩的整体效果是鲜明、热烈、明快的。

在民间年画中, 广大民间画工基本上是继承古人从本能出发进行的色彩选择, 本能的色彩冲动往往使他们在创作中突破地域性或集体色彩的影响。中国民间年画色彩以亮色调表现对生活的强烈热爱。民间画工常以“画画无正经, 新鲜就中”表达人本能的色彩喜好。当我们展开中国民间年画的历史画卷时, 我们所看到的色彩, 给人的感受都是红红火火, 喜气洋洋, 大红大绿, 对比强烈, 热烈而鲜活, 亮丽而华贵的。年画作品都是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础, 再组成几组色彩, 红—绿、橙—紫、蓝—橘黄 (金) 、黑—白, 把这些色彩相互交替使用。

民间年画给人总体的色彩印象几乎是鲜艳夺目、对比强烈, 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 但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不同的色彩艺术表现着不同的题材和内容。比如:

1.冷暖色调自由运用表现时事风俗

对于描写各地的风土人情、各行各业、万千世界, 以及百姓的田园生活之类的题材可以说都属于风俗时事类。我国的民间艺人们对这些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和不同场面气氛, 利用年画这一载体, 把这些优美、动人的场面用画笔记录下来, 所运用的设色手法随意性很大, 更趋向于自由化, 主体色彩多倾向于热烈的暖色调, 即使是冷色调的画面也多加嫩黄、白色、粉脂等明度较高的颜色, 使画面显得淳朴大方、鲜艳亮丽,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利用写实的绘画手法, 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具有欣赏、参考价值的作品, 更留下不可估价的财富。

2.以红、黄暖色为主的色调表现吉祥喜庆

这类年画是十分普遍存在的, 民谣说, 二十八, 贴花花。中国人在过春节时, 是必贴年画的, 鲜艳多彩的年画烘托出了节日特有的喜庆气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庆贺重要的节日, 从而来表现节日的风俗传统以及庆祝喜庆活动的方式;二也是为了祝福节日吉祥如意, 借着节日的喜庆来祈祷生活中多子多福、财源不断、富贵高升、和美如意, 等等。这些年画作品在色彩的使用上大都以红、绿、黄等暖色为主要颜色, 色调的亮暗适中。而绘画方法则是借鉴中国画的绘画技法, 色彩饱和度很高, 画面力求色彩和色调的统一但却对比热烈, 在同种色或同类色中求细微的色彩、色调变化, 不显火爆急躁, 直接在白纸上作画 (即留白底子) 。例如《年年有余》《天仙送子图》《五福临门》《万紫千红》《松鹤延年》等作品都是使用此种色调表现方法。

3.以色彩分明的两组对比颜色作画

表现最为明显突出的就是门神画、佛像画, 它们是早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年画。它们的色彩、色调不像吉庆类年画丰富, 并在同种颜色中寻求变化, 而是使用纯度较高的多组对比色来作画, 比如说:红—绿、紫—金 (黄) 、蓝—黄。色彩纯度较高且在作品的绘画面积又基本相等, 所以对比后便产生出强烈的色彩视觉冲击力, 达到独特的效果。

4.以暖色的亮色调描绘胖娃和美人类年画

这种颇为高调色彩艺术地展现出我国古人以胖为美、以素颜为美的传统审美理念。作品中人物胖娃娃和美女的脸、手臂、腿脚等裸露肌肤均描绘得白嫩无瑕, 略加粉脂来轻轻地烘托, 肌肤稚嫩如玉, 形象娇柔可爱。造线细如游丝, 背景空白较多, 用色喜加粉脂, 在降低色彩纯度的同时提高色彩明度。无论是人物、动物、花卉还是虫草鸟鱼都以暖色渲染, 都能表现出色彩的淡雅清新, 使画面干净明快。例如《四美图》《年年有余》《胖娃娃》《十美人放风筝》等均使用这种手法, 尤其是几百年来备受群众喜爱的《连年有余》盛行至今销量有增无减。

(二) 中国民间年画色彩的象征性

中国人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感受、反应、欣赏和评价表现十分传统和内敛, 但其主观意识却要通过必要的形式表达出去。就绘画来说, 民间的年画画工们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些责任来, 他们大都以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 以表现出中国人外表的喜怒哀乐和内心的思想情感, 因此对色彩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象征意味, 这些是年画的生命和灵魂。

中国民间年画, 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 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 有着较多的产地, 流行也十分广泛, 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 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 还是艺术风格, 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 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我们对它的色彩特点进行研究, 这对于我们传承和吸取年画的精髓以及我们今天在现代绘画中的创新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 从人类源于本能对色彩的反应, 到富于感情色彩的艺术形式, 从地域的自然色彩的集体表象到个性色彩的抒发, 从我国民间年画色彩的特征上, 都可以看出中国民间艺术色彩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虽然说是原始的, 但也是最现代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诸神》引蔡邕《独断》.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2]邓福星.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年画卷[C].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7.

上一篇:优化导向下一篇:女性体育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