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儿童绘画

2024-06-20

创意儿童绘画(精选12篇)

创意儿童绘画 篇1

根据美国医学学会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96年的报告指出, 20世纪90年代的儿童每年从媒体学到的知识, 是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加起来的两倍。观看电视已经成了儿童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根据国外研究指出, 儿童每年观看的电视广告量约为3万则左右, 儿童一年内就有机会接触约3万个销售讯息。这些讯息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对儿童的社会化以及家庭消费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儿童广告创意, 不仅有利于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而且好的儿童广告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何谓“儿童广告”?我国《广告审查标准》第二十七条说明:“儿童广告, 是指儿童使用的产品或有儿童参加演示内容的广告。”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针对儿童使用的产品做广告, 如儿童食品、儿童玩具、儿童书籍、儿童服装等;一是指有些产品虽然不是儿童用品, 但广告以儿童作为演示的人物角色, 这就是利用儿童形象所做的广告。

儿童时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熟的整个阶段, 即从出生到17岁、18岁左右这段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在某个阶段产生一些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点, 表现出阶段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婴幼儿和童年期儿童 (即从出生到11岁、12岁) 的心理特点, 来谈谈针对儿童使用的产品所做的广告的创意问题。一般而言, 儿童对商品的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学习, 从2、3岁开始, 其间又分为儿童前期 (2岁~6岁) 和儿童后期 (6岁~11岁、12岁) 两个阶段。儿童在儿童前期的年龄阶段具有以无意注意为主、无意记忆占优势且效果好、以形象记忆为主、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情绪强烈、自制力较差、模仿能力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点。处于儿童后期的儿童观察力不断增强、从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为主过渡、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仍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记忆的容量还未达到成人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情感多变而不稳定、友谊感逐渐发展、道德信念初步形成、同伴团体关系逐渐确立等心理特征。在进行广告创意时, 要充分考虑儿童期的这些心理特点进行广告创作。

1. 定位目标消费者。

对于大部分适合婴幼儿使用的产品, 其目标消费者 (key man) 并不单纯是儿童, 大部分是他们的父母。如婴儿奶粉、纸尿裤。这些产品只能由成人购买, 供孩子使用。对于这些产品, 虽然成人是直接消费者, 但使用者是儿童, 而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一切给予自己的宝宝。鉴于此, 广告产品的质量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 产品质量要作为广告诉求的重点加以突出。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 同时也希望能运用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使照顾孩子的过程简单一点、自己能舒服一点。因此, 奶粉的广告诉求点自然在于配方的营养全面、绿色无污染、以及喝了奶粉之后的明显效果等等;而纸尿裤广告的诉求点主要在于既方便、卫生又透气、合体, 不影响孩子的健康和正常活动。雅士利精装婴幼儿奶粉、贝因美奶粉、菲比纸尿裤等广告充分表达了父母对产品的重要需求, 成为此类产品广告的佼佼者。

2. 以形象创意为主。

形象创意是通过具体形象创造性的重新组合, 以表现广告内容。这种类型的广告创意是以形象的展现来反映出广告主题, 使人一目了然, 从而直观地吸引观众的。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形象记忆的能力也比较强, 儿童广告应充分利用儿童这些心理特点进行创意。如康师傅鲜橙汁的广告, 经典广告语是“连果子都爱喝的康师傅鲜橙汁”。那如何体现“果子都爱喝”呢?广告中把两个橙子做成了具有生命而且非常聪明的个体, 为了从小男孩手里拿到鲜橙汁, 两个橙子通过恶作剧——把喷泉的水打开, 冲走了小男孩, 使他在情急之下忘记了手中的鲜橙汁, 让两个橙子得了手, 抢着喝瓶子中的鲜橙汁。这种形象的表现手段, 让孩子们轻而易举得记住了“连果子都爱喝的康师傅鲜橙汁”, 可能很多小朋友已经垂涎三尺了, 怎么能不去选择这种饮料呢?

3. 广告音乐欢快活泼。

孩子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广告情绪的影响, 随着广告内容而开心、快乐、失望、伤心……。而广告的情绪主要是通过广告音乐来营造的, 活泼欢快的广告音乐很容易把快乐的情绪带给儿童, 让他们感觉看广告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甚至会随着广告音乐翩翩起舞, 把自己体会到的快乐表达出来。如纳爱斯伢牙乐儿童营养牙膏的广告, 不仅音乐欢快活泼, 还有稚嫩的童声演唱的广告歌, 很自然地唤起了儿童学着哼哼、学着唱的热情。随着广告音乐的流行, 纳爱斯伢牙乐儿童营养牙膏也很快印入了孩子们的脑海, 成为购买牙膏时的首选。还有旺旺系列食品广告, 喜之郎果冻等广告音乐无不充满了动感, 在带给儿童快乐的同时也占据了儿童的心灵, 达到了广告宣传的效果。

4. 广告语简洁押韵。

儿童的记忆水平还比较低, 比较复杂的广告语句他们不仅不能理解而且也难以记忆。儿童广告的广告词应尽量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简单词汇, 表述简洁、有韵律, 以便于他们记忆。如小霸王学习机的拍手歌——“你拍一, 我拍一, 新一代的学习机;你拍二, 我拍二, 学习游戏在一块儿;你拍三, 我拍三, 学习起来很简单;你拍四, 我拍四, 包你三天会打字;你拍五, 我拍五, 为了将来打基础;你拍六, 我拍六, 小霸王出了四八六;你拍七, 我拍七, 新一代的学习机;你拍八, 我拍八, 学习游戏顶呱呱;你拍九, 我拍九, 21世纪在招手, 在招手!”这琅琅上口的拍手歌, 让小孩子在娱乐之余记住了广告词, 在购买的时候必然会影响父母对产品的选择。

5. 善用卡通与偶像。

在说服中, 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更加有效, 而广告是一种大众传播, 所以广告中极力制造出一种人际传播的气氛, 把广告内容借某人之口传达出来。由于广告中人们的认识常常停留在表层, 因此外表具有吸引力的人和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成为广告中常用的人物。外表具有高吸引力的人有三种:影视歌明星或体坛上的名人、俊男靓女和儿童。另外, 动物或卡通角色也具有高吸引力。在儿童广告中, 可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来选择人物或卡通角色来提高传播效果。如酷儿饮料, 主要定位于小学与幼儿园的儿童, 颇具特点的“酷儿”头像就成了品牌的典型卡通形象, 不仅广告引起了众多儿童的关注, 销售也极其成功, 甚至打败了著名品牌娃哈哈。蒙牛牛奶借助“奥运年”的机会, 制作了由牛奶变形的运动健将形象, 充分体现了优质牛奶制品对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也成为了颇被喜爱的角色。此外,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经常选取当红的影视与体育明星做品牌形象代言人, 目的都是利用儿童善于模仿和易于产生偶像崇拜的特点来达到广告传播的效果。

大卫·奥格威说: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同时让他们来买你的产品, 非要有很好的点子不可。除非你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 不然它就像被黑暗吞噬的船只。这个点子就是人们所认为的创意, 即根据市场、商品、消费者等多方面的情况, 根据广告目标的要求, 把广告传播内容变成为消费者易于接受的表达艺术。“儿童广告”恰恰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 运用上述广告创意技巧, 成为便于儿童接受的艺术形式, 深入儿童内心, 影响他们的消费抉择。

参考文献

[1]陈文:《电视广告是否该存在于儿童的世界之中——台湾儿童广告研究》[J].广告大观 (综合版) , 2004.6

[2]阳林刘卫华:《透析儿童广告》[J].经济论坛, 2002.2

[3]杨丽珠主编:《儿童心理学纲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8

[4]张津:《儿童广告创意浅析》[J].东南传播, 2006.10

[5]倪宁编著:《广告学教程 (第二版) 》[M].第191、193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创意儿童绘画 篇2

儿童广告与其他广告有共同之处。一则好的广告必须有针对性,必须准确界定目标消费者,这就是广告界通称的“keyman”,即“对最后决策者所影响的人”。在儿童广告中,可能出现两种类型的“keyman”。一种是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即儿童本人。另外一种并不是产品的消费者,但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有决定权,即父母。儿童广告中的“keyman”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分化,是由儿童作为“消费者”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点所造成的。以奶粉广告为例,一般的奶粉广告均以妈妈为“keyman”,抓住妈妈对孩子无比关爱和美好期望的心理状态,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在此错把宝宝视为你的“keyman”而与之沟通,对于你的一厢情愿,宝宝是不乏“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的。同样,如果你要推销的是芭比娃娃玩具,那么,你的广告就应该针对一群渴望拥有的小鬼进行诉求。

儿童市场并非单一的,因此在策划儿童广告时,应根据不同的儿童心理采用不同的广告方案进行针对性诉求,避免“全能广告”。那么,儿童广告究竟要面向谁诉求才合适呢?

美国著名广告人肯罗曼和珍曼丝在《贩卖创意——如何做广告》一书中,明确指出儿童市场可分为三群:(1)1岁至5岁的学前儿童,几乎完全依赖父母的决策。广告人在策划婴幼儿用品广告时,应把父母作为主要的讨求对象,告诉他们你的产品能使宝宝更快更健康地成长,使他们相信购买你的产品是一种正确的选择。(2)6岁至9岁。一群趋附流行的小鬼,也是最重量级的电视观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消费地位的不断提升,他们影响父母购物行为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决不能低估这群小鬼。对此,广告人要想取宠于这群小鬼,就得潜心钻研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了解他们到底是喜欢“萝卜”,还是喜欢“青菜”,把广告诉求的基本构架建筑在他们的需求之上,以赢其好感,获其认同和接受。(3)10岁至13岁,喜爱模仿青少年的一群。较6-9岁的小鬼来说,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消费能力已获得“升级”,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不仅参与作出购买决策,而且还会逐渐成为家庭购买的主要决策者。处于本阶段的儿童刻意模仿成年人的外表和行为。如有了心中崇拜的明星便会大购与其相关的流行用品,由于这一思想在作崇,使得他们更渴望与青少年同享流行,但当他们发现较之年幼的小鬼也仿效其行为时,他们便会觉得索然无味,很快离开这个“游戏”。我们在策划本阶段儿童广告时,应在了解他们心理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爱好来设计相关产品的式样、颜色和包装,用投其所好的方式与之沟通。

由此可见,父母在家庭购买决策过程中所扮演的决策人角色并不是绝对的,儿童市场也并非是单一的,正是如此,企业和广告人要想开拓和维持儿童市场,不在这方面上下点深功夫是不行的。

可是反观国内的儿童广告,仿佛不管是3岁还是13岁的儿童,他们所要接受的广告都是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这些被“克卤的儿童广告紧紧抓住儿童好奇、模仿、趋同等心理,大走“儿童群体形象”的创意路线,千篇一律的“幸福儿童”的面孔填满了整个电视画面。究其根源,不外乎这两点,一是这些广告人在策划儿童广告时,往往错误地认为儿童广告的诉求对象仅限于父母,而缺乏对儿童心理所应有的了解和研究。或是仅凭自己对儿时的回忆和经验操作一番。这样的广告出笼后,不是“鸡同鸭讲”,就是“四季饮品、老少皆宜”,达不到广告的最大效果,从而影响到销售工作的进程。

相对于国内千篇一律的“幸福儿童”的广告面孔,国外一些成功的儿童广告以其独特的销售主张,出奇制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以麦宝玉米片为例,广告中,出现的不是小孩子的哭诉和耍小聪明,而是一群大个子的职业运动超级巨星为麦宝促销,卖给小个子5至12岁的儿童。在这则幽默风趣的广告中,这些超级巨星一起出现在广告中,喊着要麦宝玉米片,还掉下最生动的眼泪,而“我要我的麦宝”的副标题:“英雄也会哭着要的玉米片”,更是将文字与视觉的冲击力发挥到最大。由此可见,儿童广告一反以儿童作为广告主角的方式,而以其他方式进行诉求,同样取得强有力的广告效果,同时,它的耳目一新也会给消费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促其认牌购买。因此,我们在策划儿童广告时,思想要拓宽,勇于突破某些“创意模式”的束缚而直切要点,做到审时度势,灵活运用,避免单一化。

肯罗曼和珍曼丝还提出了与儿童达成有效沟通的一些原则,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会令到那些苦思冥想的广告人有所顿悟。

(1)使产品有意思,使广告有趣味。无聊乏味的游戏儿童是不会积极参与的,同样,无聊乏味的广告也会令儿童索然无味。

(2)儿童喜欢现实~。为什么宝宝情愿玩弄自己的肚脐眼也不肯光顾价值768美元的玩具?想想看你的广告是否缺少了一种真实的感觉。

(3)为产品创造人物个性。靠电视广告《薯条篇》中那只个性十足的小猫,麦当劳不知卖出了多少薯条。

(4)音乐是关键。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小霸王学习机的“拍手歌”早已证明了这一点。(5)慎重选角。儿童会模仿年龄稍大点的儿童,女孩会模仿男孩,反之则不然。在这一点上,广告人千万不要张冠李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通常

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例如:

(1)赠送小玩具或其他礼品。通常,买一赠一的广告都会引得大人们蜂拥而至,面对精美的小礼品,会有几个小孩不怦然心动?

(2)让卡通人物成为你产品形象的代言人。美国迪尼斯公园的一条卡通狗“史诺比”被《中国青年报·时尚版》评为’98年十大时尚人物,证明麦当劳运用这一广告策略是明智的、成功的。

(3)广告与其他儿童节目融合。把已在市场上出售或正在准确推向市场的玩具作为角色出现在儿童节目中,是吸引儿童注意,进而引其好感的最佳途径。一则优秀的儿童广告,应做到“兼具销售效果与社会责任”。广告的创意和策略在追求销售效果时,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果将社会责任的天平置于一边不顾,一味地追求销售效果,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儿童。

创意让儿童更健康 篇3

请看图1,这是一款小型的药物研磨机,它的体积小巧,便于携带,随用随取,且配有静音电机,工作时安静无声。它可以将那些颗粒较大的药丸研磨成粉末状,帮助嗓子细、吞咽药丸有困难的儿童。研磨成粉的药片还可以混进小孩子食物中服下(图2),这样,再苦的药片孩子也不怕了。

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最愁人的应该就是打针了。一看到那尖细的针头,即使是成人也有不少会感到头晕,更何况是孩子呢!所以设计师便打算给注射器外观稍作改造,让它的吓人程度下降,就算无法完全消除小孩子的恐惧感,通过可爱的卡通造型,起到辅助效果(图3),也会使不少孩子渐渐地不再怕注射器了(图4)。

你看,卡通注射器的样子有很多,孩子们尽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造型来打针。并且,打完针后,注射器上的卡通玩偶还可以带回家,能够把一个系列收集完整(图5),小孩子大概会爱上打针吧!

在医院里要让孩子们安静地呆着,不惹是生非是件难事。与其跟他们对着干,还不如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让他们好好玩。设计师便设计出这样一款带输液器架的儿童车(图6),让孩子在玩耍中完成输液。这真是“放羊捡柴火——一举两得”呀!

儿童的姿态对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现在市场上各种矫正姿态的产品层出不穷。你瞧,发明家另辟蹊径,搞出一款矫姿气球(图7)。

这款气球上面增加了三个凸起,当儿童坐在上面的时候就可以很好地卡住他们的身体,因为是充气的,从而帮助他们可以用更加舒适的姿势坐在上面(图8)。这对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非常有好处。

脑瘫能使儿童产生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无法控制肌肉,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玩耍和行走。设计师为脑瘫患儿研发了这款多功能助力车(图9),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活动能力,还有助于让他们重拾自信,获得康复。助力车由一个可升降的马鞍式座椅和带轮支架构成,通过无线遥控,带捆绑护垫的座椅能上下移动。坐在上面的儿童可以利用助力车进行“蹲下”“站起”等活动(图10),三轮支撑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获得平衡能力。座椅上还可以安装许多附件,如脚凳或小桌板等,为患儿提供更多的方便。

基于儿童创意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 篇4

创意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创意的源泉仍然是客观世界,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初涉入世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他们的思想不受约束,在接触周围世界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怪念头、怪想法和怪行为,这些就是儿童创意。儿童创意是儿童特定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天性,是儿童在接触客观世界所产生的特有的想法、念头和行为。

基于儿童创意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相信儿童有创意,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的学习时空,以儿童身边具体的问题激活儿童乐于探究的天性,引导他们不断发挥潜能进行探索实践,在关注儿童发展的评价中使儿童创意得到保护、培养和发展,促进儿童创造思维的形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 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第一,立足儿童创意开发课程内容,保护儿童创造思维

儿童创意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是儿童创意产生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儿童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密切关注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重视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超越了严密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和活动主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自主权可以密切他们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对周边事物的敏感性,为发挥儿童的天赋、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丰富的感性基础。比如晋江市龙泉小学与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址“草庵”只有一墙之隔,学生们都去过这一名胜古迹。2014年,在泉州被确定为“东亚文化之都”后,看到大批国内外游客纷沓而至,他们觉得好奇: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草庵寺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因此他们决定再次走进“咱厝草庵”,去探究“有关草庵的传说”“海上丝绸之路纪念碑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为“如何让草庵成为吸引人的旅游观光景点”出谋献策。

第二,立足儿童创意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儿童创造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立足自己身边的问题,主动提出想探究的主题,再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亲身参与、 主动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过程,是儿童创意的显性表现。

1.重视问题的提出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会促使儿童提出一个个离奇古怪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条件促使学生想问,要提供机会让学生敢问,还要通过指导让学生善问。如活动主题的提出,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去发掘好奇的现象,去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从而产生想问的欲望。像“五彩的泡泡飞起来”这一主题活动的产生,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玩吹泡泡后,学生通过对吹泡泡这一活动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提出问题:“为什么泡泡是圆形的?”“为什么泡泡是五颜六色的?”“为什么吹出来的泡泡有大有小?”时,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和思考,使学生消除顾虑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宽松、民主、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和猜测给予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予了更多的尊重和支持,学生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假设,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挑战权威,为创造思维的发育提供温暖的土壤。

2.注意知识经验的盘活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习是作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活动,是学生不断质疑、 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个人经验的过程。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他们有着自己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重视、盘活这笔资源,使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在“创意月历我能行”活动中,学生为了要设计出既美观又科学的月历卡,他们要对之前见过的各种月历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出月历卡的一般结构特点和内容编排特点。接着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创意思考并进行设计和制作。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还要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进行外形设计和色彩搭配,要运用到数学课上学到年月日的知识和真实日历日期编排方法进行科学编排,最后还要运用到语文的写作技巧对主题资料进行创意编写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和任务驱动,不断主动产生对原有的认知进行批判与反思,不断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在新旧材料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产生新的思路,形成新的意义联结,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对认识的超越,使学习活动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

3.讲究指导的策略

儿童创意向创造思维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创意代表了孩子创造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去观察、发现、引导孩子的创意,让这种思维不断得到发挥,那么在创造思维培养上,我们会收获很大。”

讲究指导的策略,是指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讲求指导的实效。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的指导实际上是全程的指导,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发现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课题。 其次,在制定合适的探究方案时,要引导学生针对要解决的问题不断产生发散性和收敛性思维,尽可能想出多种多样的方案,最终选择最好的、最独特的、 最能被接受的方案去实施。最后,在成果展示时,允许学生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各种方式去呈现研究结果。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摆脱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鼓励学生以独特的活动方式深入探索,大胆创新, 表达自己的意见。讲究指导的策略还要注意指导要适度,既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放任自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指导,讲求指导的适时和适度。

4. 强调实践活动的开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才能发展思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 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例如在“废纸变形记”活动中,教师以生活中学生最为熟悉的废纸为导入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创意为依托,学习创意的特征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意风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想象出各种利用废纸变形的创意作品并画出了简易设计图。

实践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动手操作,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场景,真实地面对实际生活中的许多不确定性时, 才能完整地经历做完一件事的全过程,才会完整地了解实际境遇,完整地体验实际感受,完整地遭遇实际困难,完整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完整地获得新的发现,开拓新的思路。

第三,立足儿童创意改革评价方式,发展儿童创造思维

儿童创意闪现在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种种表现,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进步, 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

亲子绘画创意活动方案 篇5

“美丽家园快乐成长”

二、活动对象

各班幼儿和家长

三、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积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以点带面,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飞扬,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活动准备

1、油画棒、水彩笔、水粉

2、剪刀、胶棒

3、硬卡纸、海绵纸、皱纹纸、及时贴

4.、一次性纸杯、勺子、盘子、纸碗、泡面桶、瓶盖、瓶子、酸奶盒等

5、各类适合活动的音乐。

五、活动细则

1、参赛画纸规格:a4、a3纸。作品正面右下角必须贴上参赛卡。

2、参赛作品由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作品形式不限,材料不限,可以是水墨、水彩、水粉、油画棒、蜡笔、粘贴、拓印、剪纸等。

3、幼儿可以凭票进入活动场地,进入时需看活动规则。

4、进入活动后幼儿可自主选择材料,但是需以“勤俭节约,变废为宝”为主。

5、进入活动场地家长把手机调为静音,不随意走动,以免影响幼儿操作。

6、由于活动室较小,家长带领幼儿时要轻走、轻拿、轻放、轻说等。

关于儿童创意便当制作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便当制作;食材;教学活动

“便当”一词源于我国南宋时期的俗语,意思是“便利的东西、方便、顺利”。在传入日本后,曾以“便道”、“辨道”、“辨当”等字表记。便当来源于日语“弁当”(音:bentou)。更多已经简化翻译成bento了,在大陆习惯称为“盒饭”,即盒装餐食。在台湾一般统统称为便当,通常用于午餐、外卖、工作餐等场合。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便当再也不仅仅是一种饱腹的食物,在制作工艺、食材选择和器具选择上更加考究,便当的花样层出不穷。在创意便当的制作过程中,制作者赋予便当造型的同时,倾注了爱心便当的思想,也是亲情,友情,爱情等诸多情感表达的结晶。

一、儿童创意便当制作的意义

首先,儿童创意便当制作的特点是通过双手对食材进行直观操作,每一次的操作都是对事物的感知,有助于幼儿直观行动思维的发展。在制作过程中,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了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如优越感,成就感等。幼儿往往会拓宽思维空间,以呈现更完美的作品。

其次,有研究发现,幼儿挑食厌食的原因之一在于食物单调、烹调不可口。年轻的家庭缺乏经验,很少变换菜色或者造型和口感不佳,久而久之导致幼儿挑食厌食的陋习出现。儿童创意便当以其鲜艳明快的色彩搭配,生动可爱的食物造型,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视觉感官的体验。再加上幼儿亲自动手制作便当,增加的食物的趣味性,让幼儿在玩中做,在做中玩,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逐渐改掉偏食厌食的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再者,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由此得知幼儿美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缺。在儿童创意便当的制作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更能培养孩子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儿童创意便当制作的教学策略

1.关于食材的选择

在食材的调配中,要采用膳食结构“4+1”方案指每日膳食必须有粮、豆类、蔬菜、水果类,奶及奶制品类,肉、鱼、蛋类四类保护性食物作为支柱,适当添加油、盐、糖。四类食物按3岁~6岁幼儿每天摄入量计算:粮、豆摄入量为 250g(粮与豆之比为10∶1),蔬菜、水果摄入量为230 g(蔬菜水果之比为8∶1),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为200g,肉、鱼、蛋摄入量为130g。因此要注意膳食的合理摄入,均衡营养。出于美学的考虑,可以选择易于塑形的食材,如米饭,面条,鸡蛋,青菜,胡萝卜,海苔等。

2.关于烹饪方法

中式烹饪方法种类繁多,各地烹饪方法有467 种。常用的中式烹饪方法主要有煮、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等14种。考虑到幼儿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在儿童创意便当制作的过程中尽量选择简单的烹饪方式。或者根据各年龄阶段的幼儿,采用不同难度的烹饪方式。如小班幼儿尽量使用已经烹任好的食材,注意食材的温度和量;中班的幼儿可以教授简单的水煮或蒸的方法;对于大班幼儿,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煎炸的方法。但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安全操作的指导。

3.关于便当造型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讲究“色香味俱全”,所以在儿童创意便当制作中,便当的造型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在进行操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采用简笔画的创作方法,通过简单的几何形构图,做出想要的图案。另外对于饭团这类可塑性较强的食材,教师可提供模具以便幼儿操作。在操作手法上有剪、切、捏、拧、雕、洒、浇等供幼儿选择应用。

在造型中,色彩的搭配同样重要。食物的色彩天然划分为:红,绿,白,黄,黑五种。每种实物都有其不同的功效。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色彩的搭配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能够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教师引导幼儿自由选择不同颜色进行搭配。注意在食物颜色的搭配中尽量采用食物固有的颜色。如果遇到需要染色的情况,可使用胡萝卜汁,紫甘蓝汁,青菜汁等果蔬汁,做到健康环保。

另外,儿童创意便当制作的活动开展方式可以与家园教育相结合。邀请家长入园与幼儿一同动手制作便当,建立家长与幼儿互动平台,营造温馨和谐的亲子关系。教师能够从亲子互动中,了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赵敏.便当的发展及经营策略[J].商业研究

[2]刘爱军.孩子挑食的起因及解决方法[J].科技信息

[3]史清林.幼儿膳食供给量的研究[J].临床与实践,2009,13卷

作者简介:

论儿童玩具包装的创意与表现 篇7

儿童的消费心理并非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的。儿童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 对新奇事物充满了好奇感, 玩具是儿童普遍喜爱的物品。在玩具的包装设计中, 应紧紧抓住儿童追求新、奇、特的心理, 尽量选择纯度高的色彩, 奇特夸张的图形及包装造型来吸引儿童的视线。另外, 儿童还具有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 容易随波逐流, 小伙伴有的玩具自己也想拥有。动画片对儿童的消费心理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比如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郎》《巧虎》《海绵宝宝》以及女孩专属的《迪士尼公主》系列等等, 这些热播动画片派生出广泛的商业市场, 其主角形象被创造出成各种材质、规格的玩具, 所以, 在其包装设计中, 要密切把握儿童的消费心理。

虽然儿童玩具的消费主体是儿童, 但由于儿童在消费上普遍具有对成人的依赖性, 所以很多时候依靠成人帮助和选择购买。因此, 还要重视家长的购买心理。

二、儿童玩具包装的色彩创意表现

“远看是色, 近看是花”。这句话充分反映出色彩是视觉要素中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 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儿童虽然年幼, 但是, 色彩在他们的意识世界里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具有超越成人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在儿童绘画中, 色彩表达都很丰富, 他们喜欢强烈、夸张的色彩。在儿童玩具包装设计中, 尽量投其所好, 选择跳跃性强的色彩, 在色调的选择上, 以视觉冲击力较强的原色调为主。图1是一款木制的诺亚方舟的包装设计, 从图形、色块到文字, 都使用了明快、鲜艳的颜色, 色系暖、纯度高, 给人活泼、生动的视觉感。

三、儿童玩具包装的图形创意表现

图形先于文字出现, 并承担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图形的传播功能跨越民族、地域的界限, 目不识丁的老人小孩可以通过图形连接信息, 处于异国他乡虽不懂语言文字, 却也能通过图形读懂信息。

儿童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稀奇古怪的图形、弯曲的线条产生强烈的兴趣并驻足欣赏、且能浮想联翩。儿童习惯于把不太能理解的抽象图形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认知。因此, 玩具包装上面的图形设计应该与具体的玩具特征结合在一起。图2是国外一组可爱的儿童玩具包装, 以玩具的形象为外包装的主要图形, 特征鲜明, 商品信息一目了然, 包装造型结构选用布袋与方盒相结合的方式, 满足儿童的消费心理。

四、儿童玩具包装的趣味性

趣味性, 即令人感觉愉悦, 有吸引力。充满趣味性的包装能带给人轻松、愉快的心情。玩具是儿童类的益智产品, 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玩具包装的外观造型若能体现一定的趣味性, 必定能给儿童留下直观、深刻的视觉印象。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表现方式来体现玩具包装的趣味性, 比如用仿生手法对动物、人物、植物的形态进行打散、重构、抽象变形等处理方式, 以塑造新、奇、特的视觉效果, 或者对一些静态的景物采用夸张、拟人化的处理方式, 再或者将包装的造型设计成儿童喜欢的卡通形象。

玩具的包装应尊重商品本身的这一特点, 迎合儿童的趣味感, 为促销打下基础。图3是一款动物玩具的包装, 将包装造型与房屋相结合, 塑造出温馨的家的感觉, 取名为“动物农场”, 充满趣味性。

五、结语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 是家庭的希望。近年, 家庭对孩子益智教育的关注度日趋明显, 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和潜能开发, 投入也越来越大。所以, 儿童玩具是一个很大的商业市场, 儿童玩具包装充满商机, 同时又面临着挑战。作为包装设计师, 不仅要分析儿童及家长的购买心理, 还要关注儿童的兴趣特点, 从包装的色彩、图形及外包装的造型上下功夫, 设计出家长满意、孩子喜欢的玩具包装作品。

摘要:通过探析儿童对玩具包装的消费心理, 阐述了儿童玩具包装在色彩和图形方面的创意表现, 并指出趣味性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玩具,包装设计,色彩,图形,趣味性

参考文献

[1]胡果, 袁恩培.论儿童玩具包装设计的表现技巧[J].包装工程, 2007 (03) .

创意儿童绘画 篇8

关键词:儿童,小幅水粉画,材料开发,创意教学

小幅水粉画的材料创意教学更加注重个性, 它以小尺寸画幅为载体, 以学生为中心, 以材料为基础, 教师适时引导, 整合多种材料来表现发想艺术物象, 最大限度激发儿童学习小幅水粉画的兴趣, 点燃创意灵感。在有效习得水粉绘画技法的基础上, 它是提升儿童绘画能力, 张扬个性及创意的水粉画拓展课程。

一、儿童小幅水粉画概述

水粉画在我国是颇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画种, 其艺术范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按照幅面大小分为大幅、小幅, 一般人们把边长超过一米的归类为大幅, 小于一米的归类为小幅, 对于不规则形的画幅来说, 若其横竖的最大数值不超过一米也属于小幅。相对于大幅水粉画而言, 小幅水粉画作品更能展现儿童自由而兴发的探索精神, 能在短时间完成的特性也符合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的特点, 非常适合课堂教学, 也可以作为兴趣小组的特长教学, 加上小幅水粉画创作相对较为经济实惠, 有大面积推广的实用价值。本文中“儿童小幅水粉画”界定为纸张大小不超过30cm的水粉绘画作品。儿童指1 ~6年级的学龄小学生。

二、小幅水粉画材料开发

儿童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在小幅水粉画的学习中获得兴趣、习得技法。在此维度上教师应努力开发安全无害, 种类多样、富有童趣且生活化的材料, 借此触发儿童新奇的想象, 让其在丰富的水粉色彩创意中, 创造力、技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形状、性状、质感多变的材料通常会引发儿童的探索欲望, 这些材料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能引发儿童的参与兴趣。有了兴奋点, 孩子们会很快进入绘画角色。材料引发儿童的探究活动, 儿童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一切可利用的材料, 皆可开发为儿童水粉创意的操作材料。儿童对材料的认识和操作多以自由摆弄为主, 他们运用自我感官来探索发现, 继而完成创作及对技能的提升。因此, 材料开发的前提是要求教师选取有安全保障的美术学习材料, 保证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人身不受外物的侵害。

大自然的许多天然素材, 如树叶、种子、花瓣、石块、瓜子皮、丝瓜瓤、果蔬、秸秆等, 以及生活中易获得的纽扣、废纸、瓶盖、牙刷、筷子、吸管、线绳、布料、印章等, 这些材料贴近儿童生活, 其多变的特质与水粉画颜料的延展特性相结合, 会产生奇幻的纹理质感, 这种既熟悉又新奇的感觉, 迎合了儿童求新求异的天性, 易于唤起儿童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 充分感受材料的特性, 让材料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力。

三、小幅水粉画材料创意教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 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 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幅水粉画材料创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水粉教学内容, 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 需要教师罗织巧思使儿童自觉参与教学活动, 提升自我探索能力。

1. 教学活动的材料创意应用

美国当代美术教育家, 心理学家罗恩菲德说过: “各种感觉意识越强, 学习的机会就越多。”以课堂为依托的小幅水粉的材料创意教学流程大致可概括为:游戏感知———创意思考———完成作品。以此培养学生从细节入手, 学会观察, 探索美术材料的质感与符号特性, 激发学生小幅水粉画的自主创作欲望。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从导入着手, 以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课堂, 充分发挥其主体角色, 教师适时激励引导, 把儿童绘画活动贯穿于游戏中,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 发展对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这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激励引导, 如岭南版《千姿百态的树》一课, 我们请学生在吹吸管的游戏中感受流变中的线条, 引发学生对蔓延枝蔓的发想从而进入学习主题。在美术活动中, 儿童用线条、图形和色彩等将自己头脑中的经验、印象和情感转化为美术形象, 这一转化过程即是创意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也可以小组学习, 适时进行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美术材料, 促使其进行水粉教学的色彩探究。然而, 多样化的工具材料并不意味着毫无目的堆砌使用, 而是有目的的创意发挥。一般2 ~3类材料叠加运用即可增加学生的活动兴趣, 提高水粉学习的效能。在创意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两三种材料, 让学生自主选用。如主题为“节日的焰火”, 学生可以使用筷子、吸管来表现焰火的散射状态。岭南版《大鱼和小鱼》一课, 儿童可以用水果保护网或线绳的拓印来表现鱼的鳞片等。

2. 表现形式的材料创意应用

从表现形式上来说, 教师可以把装饰画中的许多手法用到小幅水粉教学中以完成材料创意, 如棉签画、拓印画、刮画、吹画、版画等多种绘画技巧, 将画、折、揉、剪、粘等手段与创意美术材料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如, 牙刷、筷子等棱角质感强的材料, 蘸上颜料后可以在纸上刮、刷出各种形状痕迹或线条, 形象地表现小动物的羽毛与毛发最好不过, 如猫咪身上的绒毛和小鸡的羽毛。用线绳蘸色在纸上拖, 从而交织、重叠出新的色彩纹理, 使学生感知不同线条的形式美, 这可以很好的模拟在水中摇曳的水生植物。用车轮、珠子等滚动的工具让儿童蘸色在纸上滚动, 在斑驳的色块的纹理美可以抽象地表现人物的脸部肖像肌理。用笔刷、手指蘸色抖、甩、洒、泼, 泼洒出偶然的抽象画面, 如《梅花》用泼洒法或者吹画法, 取其蓬松之感最自然形态;以手指蘸白颜料点出梅花, 甩笔做出点点朦胧。丰富美术材料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 孩子们在与颜料亲密接触的过程中, 凭借材料的不同特点还可以作适当的二次或多次创意: 让学生进行各种画材的用笔、用色之后, 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想象, 用材料与颜料结合, 把一些散碎的点、线整合成图, 最后丰富背景、完成作品。进行二次或多次创作, 带来了表现技法的多样性, 充分体现儿童小幅水粉创意教学的乐趣。

四、结语

将材料融入到小幅水粉创意课堂, 可为儿童今后的创作及素材使用提供更多经验, 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 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美术课堂教学离不开对美术材料的体验、探索和再创造, 通过不断的探索、创造, 逐步掌握各种美术材料的表现方法, 拓展儿童小幅水粉画的表现空间。本文仅就此领域抛砖引玉, 尽一份绵薄之力, 期待更多同行的关注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 2010, (2) .

[3]丁颖.巧用美术材料拓展生活空间[J].中小学教育, 2012, (4) .

创意儿童绘画 篇9

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包括了两层含义:“组织者”和“先行”。他认为, 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 是教师利用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并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它被称为组织者。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 目的是通过它们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大班幼儿创意绘画中“先行组织者”的界定和表现

笔者认为, 大班幼儿创意绘画中“先行组织者”即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幼儿创意绘画领域中, 这一“组织者”不仅可以是简单的语言文字或者是媒体呈现, 也可以包含事先作为铺垫的现实场景中的实践体验, 也就是事先获得的一些生活经验。

先行组织者在活动中可表现为: (1) 呈现“先行组织者”, 即阐明教学目标呈现组织者唤起学习者对有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如以指导幼儿绘画向日葵为例:“今天我们要来画一幅关于向日葵的画, 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去种植园观察向日葵, 去看一看、认一认、摸一摸美丽的向日葵。” (2) 呈现学习材料或学习任务, 即分层次地呈现学习材料, 教师举例, 幼儿提问。揭示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通过有层次的提问使幼儿对向日葵的了解越来越清晰。如向日葵花是什么颜色的?整个植物有哪些部分?分别长得怎么样?它是怎么往上长的?向日葵茎的表面看上去怎么样, 摸一摸后又感觉怎么样, 花盘是什么样的?里面有什么? (3) 增强认知结构的组织, 促使结构层次的综合贯通, 进一步探究概念。可再次呈现观察时的照片, 请幼儿讲述向日葵的各部分特点, 并引导幼儿讲述可以有些什么方式表现向日葵的花盘, 引导幼儿找寻画面视角。

三大班幼儿创意绘画中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1. 实物写生准备“先行组织者”

创意画作为一种开发幼儿思维, 培养幼儿大胆想象的绘画方式, 需要一种真实的体验, 掌握一种展现物体的技能, 写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指导幼儿开展创意画前开展写生活动准备的“先行组织者”, 可帮助幼儿对所要描绘的物体有感性的认识。

教师可提供实物观察, 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并提供不同造型的视频。让幼儿有一种真实的体验, 将绘画物体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组织幼儿画葫芦, 在绘画前先指出活动目的, 并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中的种植地中的葫芦, 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葫芦的叶子、茎蔓、葫芦藤以及葫芦, 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然后经过教师帮助孩子们进行梳理, 启发并且提高孩子们的绘画兴趣。

2. 生活体验“先行组织者”

将“先行组织者”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 如在大班孩子中开展“游乐场之旅”创意绘画活动, A班教师通过让家长配合带孩子亲临游乐场, 说一说游乐场中有些什么娱乐设施, 看一看游戏中的人物特点, 包括表情、动作等, 玩一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 让幼儿充分感受在游乐场游玩的愉悦情绪, 并将孩子在游戏中的情境拍摄成照片带回幼儿园分享, 通过这一活动大大丰富了孩子们头脑中的游乐场的形象, 形成了一种比较直观的概念。同时, 在幼儿园的区域中有意投放有关的材料, 通过一系列围绕“游乐场”的活动, 逐步加深孩子对游乐场的印象, 启发他们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3. 趣味引导“先行组织者”

在创意绘画活动前, 开展趣味性的活动, 为幼儿的创作添加创意成分, 从而产生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形象, 即“先行组织者”趣味化。如开展“美味的糖果”创意画活动, 活动前, 教师给每位幼儿提供一粒小小的糖果, 让幼儿一边感受糖果的甜美, 一边想象美味的糖果可以如何来表现?通过语言和糖果甜美的巧妙融合, 很快将孩子们带入梦幻王国, 孩子们语言表述的积极性很高,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象, 老师请幼儿边讲述边表演, 并及时用相机拍摄, 在多媒体中展现出来, 这一有趣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 教师及时引导孩子将这些创作灵感表现在纸上, 孩子们的创意由此打开了, 由于有了感性的认识, 创作这样的画也就不难了。

4. 故事引导“先行组织者”

创意绘画中, 故事题材的绘画方式能够很好地启发幼儿想象, 故事引导“先行组织者”首先利用活动前讲述故事, 能够使幼儿将故事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讲述完故事请幼儿讨论, 故事中可以把哪些场景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幼儿讲述的同时, 进行动作表演, 请大家观察动作要领, 并比较不同动作的差别, 最后稍作示范主要角色的表现技法。经过这几个步骤之后, 幼儿对角色动作场景等就在脑中有了轮廓, 画起来就比较方便。

四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先行组织者”教育模式是一种充分显示教师的创意造境能力, 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幼儿在教师诱导下以发现及解决问题, 并以发展幼儿视觉感受能力、形象识别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发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所以需要教师在活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并不断地摸索“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摘要:在幼儿创意画中, 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探讨“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在幼儿创意画中的应用效应, 归纳出这种教学技术在幼儿创意绘画的操作要领, 并提出相关策略, 为提高幼儿绘画能力奠定基础。

创意儿童绘画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意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更要在阅读目标充分明确的情况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让阅读在语文整个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得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具有灵性。

一、个性阅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这样对学生说: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喜欢的段落。其实这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个性阅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显现,尊重了学生的选择,让学生体验了个性化的阅读。但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不同,阅读的兴趣又大相径庭,所以他们会对阅读的内容进行选择,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获得情感体验,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体现个性差异,容许学生用最适合的方式读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快乐和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学习《孔子游春》为例,为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激发学生不一样的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有的学生会对描写泗水河边美丽春色的语句感兴趣,也有的会对孔子论水的内容感兴趣。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学生也会因此享受阅读的快乐,学得更加积极主动,阅读效果会明显提高。

二、注重创读,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新课程对于学生在语文创新阅读教学中也有所阐述:教学中应该切准语文教学的特点,体现出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于同样的阅读内容所获得的思维和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体验经历来理解文本的内容,产生有差别性的解读应是容许的。语文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学生理解的差异性正是产生创造性阅读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充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具有生发创造因素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走进作者的心中,用心灵进行碰撞,从而获得最为真切的感受。以教学《三亚落日》为例,在饱览了三亚落日的美景,感受到对祖国大好山河无比热爱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学生心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美景,抒发他们心中的情感。学生的兴趣明显大增,有写门前小溪的,有写家乡的田野的,也有的写袅袅炊烟的。学生完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激发了思维,丰富了想象,也更加透彻理解了文本的内涵,获得了独特的体验。

三、情境阅读,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时更具有灵性,教学时可以合理地创设阅读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真实的体验,获得阅读的兴趣及探求新知的欲望,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阅读磁场。在教育现代化普及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现情境创设,通过病症的食品或图片,结合光和影的变换,配以美妙动听的音乐渲染气氛,学生自然地就会进入一种境界,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情感,获得感悟和体验,如果教师能够运用煽情的语言进行旁白,还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游天然动物园》一课时,完全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妙趣横生的野生动物园。在学生的情感被调动的时候,老师再用极具诱惑力的语言进行诱发:同学们,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个神秘的地方,请你们准备好相机,随时记录下珍贵的镜头。多媒体的画面紧跟着播放出长颈鹿、大象、河马以及狮子家族的画面。学生明显会受到感染,兴趣盎然,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描述了解更多、更具体的内容,学生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投入文本的探索之中,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

四、指导研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获得体验,是与文本充分交流的结果。这种交流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获得的,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热情,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体验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仔细研读,细心品味才能够获得。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对文章进行触摸品味,挖掘教材的内涵,主动探究,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经常这样进行阅读训练,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习惯,培养了他们创新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以学习《军神》一课为例,教学时不要对文本进行逐段讲读,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以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兴趣,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学设计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称刘伯承为真正的男子汉和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说刘伯承堪称军神?这样的问题往往容易引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他们会潜心研读文本,并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自己的见解,获得发现的乐趣。

创意儿童绘画 篇11

一、培养儿童独特的审美视觉

(一)培养学生对形象的特殊视觉感受

教导儿童学习素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使其掌握相应的美术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儿童的创意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对儿童的创作能力进行培养,使儿童通过学习创意素描逐步形成个性,促进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例如,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体进行变形描绘,对现实物体进行抽象加工,使其成为具有丰富形式和崭新内涵的一个新形象。在小学生素描教学过程中应用创意素描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充分激发,进而锻炼其思维能力,培养其对物体形象的特殊视觉感受,为其形成独特的审美视觉感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中,感知觉是所有思维活动产生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感知觉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表象及外部联系进行认识,思维则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之上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概括,进而展开对事物存在本质及内在联系的深入认识。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创意素描的过程中,基础表现为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理性思维是学生创造力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实施素描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进而不断促进其视觉感受形成,为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学生对事物秩序感的理解

相比幼儿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观察能力等均有明显的变化,逐渐形成逻辑思维,在绘画学习过程中逐步表现出向写实靠拢,同时空间概念也逐步由平面过渡到立体。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实施素描教学,教师需高度重视对学生秩序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及技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按照先整体后局部、近大远小等观察顺序,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只有形成了正确的秩序感,学生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才能以独特的眼光来观察事物,进而形成创意思维,创造出具有个性化审美趣味的绘画作品。

二、呵护儿童独特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在面对新鲜事物时,通常会产生好奇心理,进而产生探索欲望。好奇心是引导独创性思维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生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儿童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传统的素描教学往往遵循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创意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儿童创意素描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表现为尊重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通过活跃的思维和独特的个性进行绘画创造,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能较为容易地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想要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保持却存在较大的难度。创意素描作为造型艺术中的一种,注重从儿童的具体心理特点对其兴趣的产生和兴趣的保持进行分析。在造型艺术中,借助存在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形象刺激儿童的感官,美好的形象对儿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得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儿童的兴趣得以不断延伸和扩展。

(三)开发学生的潜能

创意素描为儿童的学习和练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创意思维得到有效激发,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智力发展上也不断提升。智力水平的提高为潜能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创意素描教学过程中,儿童能够受到创意性美感的持续熏陶,并通过动手操作和视觉感受,逐步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审美方式,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释放自身的潜力。

在开展小学生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创意素描教学,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发展需求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绘画技能以及创意思维得到不断提升。

创意儿童绘画 篇12

关键词:创意思维,儿童美术教育

随着这些年生活经历以及艺术实践的深化, 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深入探讨, 如何在自己的美术教育中运用创意思维, 成为当下美术教育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儿童美术教育主要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按照美的规律施行一切教育。注重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的塑造,思维上的开发,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而作为新时期的美术老师,对创意思维的理解及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创意思维类于艺术的个性化。个性化即是自我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觉醒,审美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社会生活使每个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作为儿童美术教育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在教学中使用创意思维,要求个性化,我们才能不断地培养孩子在创意、创新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我们的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用一种全新的创意思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研究教学,这是我们美术教育老师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培养学生(特别是儿童)的创新思维是时代的需要。任何创新都是思维之花结出的实践之果,没有成功的思维就没有成功的创新。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而创新又和联想和想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学家王朝闻说:“联想和想象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很明显,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如实复现。”

想象力囊括了世界的一切,比知识更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产生的美感形成了特有的印象,而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又随着人的思维活动形成了知觉与感觉形象的联系。我们在运用创意思维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能力比知识重要,运用创意思维时应注重培养孩子创造想象能力,而创造力的源泉就是想象力。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每一个创作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不同的才能,不是空洞的美,而是发自一个绘画者的内心真实的美,主观的情感渗透,将其融到作品中去,进行再创造呈现出来,而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凝练出来的丰富的情感。这样的东西才能打动别人,从而与别人达到思想上的沟通,产生共鸣,如果没有了情感作品就会没有感染力,失去作品本身的物征。

儿童美术的教育是绘画的基础。因此在学习绘画的前期阶段,想象力的开发和运用,是创意思维培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新时期的美术教师不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主张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的健全发展,在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使用音乐、诗歌,甚至体育训练等来配合我们的美术教学。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挑起他们绘画的欲望、带动他们丰富的联想,从而能够培养孩子的兴趣。单一的思维,因为单调而乏味,会让儿童对绘画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要让学生在学习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意思维。而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运用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注重美术的教育价值,重视美术创作的过程,要把创意思维的培养作为一个必修课来完成,素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创意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重要项目。

很多美术学者研究了关于创意思维的培养方法。这并非是一个主观臆断的猜测,而作为学生角度来说,在课上每一次相对独立的思考,课下独立解决一个问题,都在相当程度上培养了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美术技巧更是对创造品格、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的一种提高,教学中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教学方面适当的安排,提供思维参考材料、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进行创作,使学生受到鼓励,也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中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去发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自己的作品中去,达到与别人的交流中,由画来达成共鸣的效果。

教师的行为对受教者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让受教者创新地去学习思考,跳出单一思维,进行多方向的思维活动,把思维推向创新的境界。教师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儿童从一般常识性中解脱出来,让所见所闻在大脑中加工处理,创造想象出有充分根据的合理的新形象、新东西。

绘画基础是否牢靠尤为重要,只有牢固的基础,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提高理论理解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受教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现头手并用,并精于问题的自我解决。

上一篇:云服务推荐下一篇:Desig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