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2024-06-22

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共10篇)

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1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3.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主要课程 5.总学时:36学时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目标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阐述有关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儿童认知、语言、智力、情感、个性、道德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理论,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心理的发展观,了解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并能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初步分析与解决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为进一步从事科研、教学与咨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

论(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概括地认识,初步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展心理学的产生过程。

2.理解并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术语: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种系发展、遗传、环境、关键期、年龄特征、社会化。

3.理解并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二、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四、儿童心理学演变为发展心理学的历史过程

五、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国化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2.使学生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三、发展性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活动产品分析法

四、访谈法

五、游戏法

六、临床法

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

一、发展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

二、发展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

三、对发展研究结果的解释

四、发展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五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一、研究思路的生态化

二、研究方式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特点

三、研究手段的综合化和现代化

四、多元统计技术的大量应用

五、研究各方面的计算机化—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处理、分析研究数据;模拟心理过程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理解精神分析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和朱智贤的心理发展。

2.学生必须掌握和理解各个学派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生评简介

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

三、简评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五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斯基简介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第六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第四章

胎儿的发展(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胎儿的发生,胎儿的成长过程,母亲与环境对胎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影响。

2.掌握胎儿的心理发展,胎儿生理发展的关键期、母亲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第一节 胎儿发展

一、合子的形成

二、胎儿的生长阶段

三、胎儿的活动和能力的发展

四、胎儿的意识状态

五、出生前的准备

六、双生儿的形成

七、研究胎儿心理发展的方法

八、胎儿的产出及孕妇药物的使用

第二节 母亲对胎儿的影响

一、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

二、母亲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

第三节

药物的影响

一、反应停

二、性激素

三、酒精的影响

四、吸烟的影响

第四节

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

一、精神压力对胎儿的影响

二、极端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三、母亲的情绪影响胎儿的途径

四、母亲对胎儿的情绪影响会持续多久

第五节

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一、化学物质对胎儿的影响

二、辐射对胎儿的影响

三、高空飞行对胎儿的影响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婴儿期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身体形态、动作的发展,认知、言语、气质、情绪和社会化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2、了解上述婴儿期的身心发展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第二节 婴儿早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早期儿童言语的发生

二、婴儿早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第三节 婴儿晚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晚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二、婴儿晚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三、婴儿晚期儿童情感的发展和个性的萌芽 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在了解幼儿生理尤其是神经系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掌握作为幼儿期主导活动的游戏的发展特征;

2、了解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和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3、认识幼儿期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幼儿的主导活动

一、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幼儿游戏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的言语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二、词汇的发展

三、语法结构的发展

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五、内部言语的萌芽

第三节 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二、幼儿注意的发展

三、幼儿记忆的发展

四、幼儿想象的发展

五、幼儿思维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一、幼儿情感的发展

二、幼儿个性的发展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尤其是作为这一阶段主要任务的学习的特点;

2、了解小学儿童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情况,掌握这一阶段个性进一步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性和品德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一、学童学习的特点

二、学童学习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言语发展

一、口头言语的发展

二、书面言语的发展

三、内部言语的发展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小学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

四、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五、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第八章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2、掌握初中、高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个性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概述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青少年感知、注意与记忆的发展

二、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

一、青少年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四、青少年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活动法

五、课程考核

闭卷考试:平时分可占总分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分70%。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林崇德.《发展心理学》.(1版).出版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出版 参考书:

[1] 杨丽珠.《儿童心理学纲要》.(1版).出版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出版。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1版).出版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1版).出版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2

一、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儿童被送进了钢琴培训班。有些家长虽然对音乐、对钢琴一无所知, 但却是花费苦心四处奔波, 为孩子挑选乐器, 希望孩子不负所望, 能在钢琴方面有所造诣。还有的家长本身对音乐、对钢琴充满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但由于童年时代的艰苦条件, 未能走上音乐之路。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 于是为孩子买了昂贵的钢琴, 希望自己童年未能实现的梦想能在孩子身上得以实现。但是, 结果往往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 原因只有一个, 家长的选择并没有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了解孩子的需要, 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选择, 让孩子自由快乐的学他所好, 这才是达到预期目标的第一步。

二、钢琴教师的教学是关键

钢琴是一种技艺性很强的乐器, 钢琴的学习需要儿童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而钢琴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儿童的学琴效果, 教师的教学在儿童学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钢琴教师要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 精心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为儿童学习钢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 了解各阶段儿童的音乐学习心理, 遵循自然规律

前人对儿童音乐学习心理发展的研究都有着各自的理论

观点和实践方法论, 奠定了有关儿童音乐学习心理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心理学依据。舒特-戴维将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进行了归纳, 4-5岁的儿童能辨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6-7岁在唱歌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7-8岁有鉴赏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能力……[1]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的理念认为, 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到可能发展区是最佳的教学效果产生的基础……艺术教师需要及时调整学生学习心理, 帮助学生开启潜在的艺术潜力, 经过一番努力, 使其能够从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向可能发展的更高水平迈进, 使艺术教学获得最佳的效果[2]。

儿童音乐能力的成长, 是一个伴随着自身音乐学习心理不断发生微妙变化的过程, 儿童的音乐表现是随着其认知思维的不断发展而提高和发展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 儿童的音乐学习心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音乐学习心理, 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把握并及时调整儿童的学习心理, 使其达到一种最佳状态, 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特别需要关注的, 也是使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二) 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激发儿童兴趣为主

教学内容是钢琴教学的依据, 钢琴教材的选择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需要。好的钢琴作品应表达儿童心声, 激发儿童学琴的兴趣和渴望。小汤普森钢琴教程是目前多数钢琴教师普遍选用的儿童钢琴教材, 是为学生提供的一种较容易、不费力的教材用书。在技术方面,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在作品的选择上, 精选了大量外国儿童较为熟悉的儿歌作为钢琴教学的内容,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谓是一套不错的钢琴教材。可是, 我们的儿童最为熟悉和喜欢的莫过于小星星、小燕子、数鸭子等此类的儿歌, 这才是中国儿童的至爱。我想这些经典的中国儿歌远比那些外国儿歌更具吸引力, 更具感染力, 更能激发儿童学琴的兴趣和渴望。因此, 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必循规蹈矩, 按部就班。我们完全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 选择更适合我国儿童的作品, 丰富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的方法有很多, 教师可根据不同儿童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特别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 一定要避免那种简单的、枯燥的机械式教学, 最大限度的降低技术难度。我们可以通过唱歌的方法、模唱的方法, 通过对音乐的表现解决儿童的识谱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律动的方法使儿童建立起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 并从中体验美感与乐趣;我们还可以把游戏活动贯穿于钢琴教学之中, 让孩子在学琴过程中体验美感和愉悦。

三、科学的练琴方法

上课与练琴是儿童钢琴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上课向儿童传授技术和知识, 儿童通过练琴加强巩固教学内容, 迎接新的挑战, 解决重点难点。如果没有科学的练琴方法, 会使这一过程显得非常枯燥, 甚至会逐渐抹杀儿童学琴的兴趣和积极性。科学的练琴方法对于锻炼儿童勇于面对困难, 战胜自我, 磨炼毅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儿童能否坚持不懈地的学习钢琴的重要一步。家长的配合、督促和辅导在练琴这一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家长督促和辅导的方式也决定了儿童练琴效果的差异。家长对孩子练琴方面的要求不要过高, 也不要操之过急。蒙台梭利认为, “在培养孩子某个方面的艺术才能时, 不应操之过急, 打乱了孩子兴趣爱好的临界期, 会使孩子永远失去某种艺术能力发展的可能[3]”。要帮孩子拟定科学的练琴计划,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 规定每天的练琴时间, 让孩子学会有重点、有目的地练习钢琴。不要总是一味地追求练琴时间的长短, 而忽略了练琴的效率;也不要一味地追求技能的提高, 忽略了儿童的音乐体验;更不要一味地追求练琴的结果, 忽略了儿童面对困难, 战胜自我的练琴过程。

钢琴虽然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乐器, 但钢琴的教学绝非单纯机械的技能教学。作为钢琴教师, 一定要打破那种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要关注儿童的学习心理, 尊重孩子的天性, 以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为目的, 并将这种体验逐渐转化为进一步学琴的动力, 使孩子在音乐的熏染下焕发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达到钢琴教学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奇.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修海林、李力加.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学校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 篇3

关键词:自我意识;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50-01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者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儿童时期是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所以在儿童时期,必须认识到学校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一、教师的教学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老师逐渐成了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儿童的学习、情感和行为等进行评价,在互动中形成重要的情感联系。学生倾向于接受教师的批评,并且按照老师的期望学习,因此老师的看法对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明显的向师性特点,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态度、个性的形成和习惯等都具有显著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积极的平等合作师生关系可以让儿童感到愉快、轻松和安静,充满自信,儿童多热情、开朗、勇敢、学生合作主动性强。反之,紧张疏远的师生关系会让儿童感到焦虑和不安,内向、冷漠、胆小、意志薄弱、自卑、主动性差。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与教师对学生的爱。

二、学习成绩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

学习成绩是学龄期儿童取得社会认可、获得自尊和发展健康积极自我意识的重要来源。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习,通过前人的研究发现,不同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差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高,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面对的是众人的称赞和期望,从而可能获得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发展。优良的学习成绩可以刺激儿童的自我知觉能力。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贬低和轻视,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也就较低,容易产生负面自我评价,在学习和生活中较多的呈现出消极的态度和不自信的情绪,从而阻碍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学习,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儿童后期的生活质量。

三、儿童与同伴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中、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儿童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受到两种人际交往:一种是儿童与父母、老师等成人的交往,它是以单项服从为主要特征的。另一种是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它是以合作为特征的平等关系,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

儿童与同伴之间是他们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儿童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自己怎样才能被他人感知的信息,通过同伴的看法和反映重新定义自己,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据研究发现,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跟是否被同伴认可紧密相关,儿童交往过程中与同伴关系好,愿意和他交往,能得到同伴的关心和尊敬,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容易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相反,儿童与同伴不友好、被同伴排斥,儿童容易对自己产生消极地评价,降低自尊,自我意识则向消极方向发展。

四、小结

自我意识在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慢慢形成,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家庭、学校和社会不仅要简单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更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才是青春、人生的主人。少提出“你要”的要求,多灌输“我要”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应该怎么做,并将想法付诸实践。综上可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为培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对未来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给予展望。

参考文献:

[1] 顾勇.给老师的健康枕边书[M].青岛出版社.2009:P112

[2] 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P45-51.P165-168

[3] 吴怀能.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5:P1-5.P27.P29-30.P32-3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4

(2014年2月)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选课对象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4学分,课程学时数72。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介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活动设计及心理健康教育、生活自理教育、体育、安全教育等;探讨如何评价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以发挥评价的应有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儿童健康与儿童发展的重大意义,掌握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从而全面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健康观。

三、先修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学前教育学》 后续课程:暂无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健康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规律和原则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健康与学前儿童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健康的概念

三、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含义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含义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三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传授健康的基本知识

二、树立健康态度和信念

三、培养健康行为和习惯

第四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规律和原则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规律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原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规律和原则 难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2、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制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依据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总目标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分类目标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一、选择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的要求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 难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三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特点

2、明确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途径和方法

3、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生活化

二、游戏化

三、综合化

四、可操作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途径和方法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途径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方法

第三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什么是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难点: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特点很好地融入到活动的设计中去

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影响因素。

2、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目标和内容、途径和方法

3、掌握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的矫治方法

4、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并掌握预防和教育的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的矫治方法

一、行为治疗

二、游戏治疗

三、家庭治疗

第五节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的预防和教育

一、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特点

二、学前儿童常见的各种问题行为及其预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难点:掌握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解决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

第五章 学前儿童体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特点和意义

2、理解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目标和内容

3、掌握学前儿童体育锻炼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体育概述

一、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内涵

二、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特点

三、学前儿童体育锻炼活动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目标和内容设定的基本原则

二、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总目标和内容

三、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年龄阶段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一、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

二、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组织方法

三、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原则

第四节学前儿童体育锻炼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

一、学前儿童早操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二、学前儿童户外体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三、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四、亲子运动会的设计与组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各种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难点: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的体育锻炼活动

第六章 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学会组织开展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概述

一、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组织

一、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组织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活动案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内容 难点: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开展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安全教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和安全教育的意义

2、详细了解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学会组织开展学前儿童安全教育活动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安全教育概述

一、学前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

二、学前儿童的安全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学前儿童安全教育活动的组织

一、组织学前儿童安全教育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案例第八章学前儿童环境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难点: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安全教育活动

第八章 学前儿童环境教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环境与学前儿童健康的关系

2、了解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3、学会组织开展学前儿童坏境教育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环境教育概述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与学前儿童健康的关系

三、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学前儿童环境教育活动的组织

一、组织学前儿童环境教育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学前儿童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案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难点: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环境教育活动

第九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评价(4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含义、原则和意义

2、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3、学会组织和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概述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含义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原则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实施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指标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方法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组织与实施参考文献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兴趣激发儿童学钢琴 篇5

钢琴是音乐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因之也被称为“器乐之王”.在世界东西方如今它常常作为开发儿童智力,启迪智慧思维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钢琴作为一项多功能纵合智力联想技能[包括:头脑,四肢,手臂,十指和中枢神经及大小关节等部位]因而对儿童早期智力的启蒙和思维能力, 反应,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国目前已经有数以千万计的琴童参与了这一学琴大军,在很多大中小城市里儿童学钢琴的现象已经大为普遍.然而,很多琴童在学琴过程中都遇到选师不当或教材,教法不对路从而造成他[她]们学起来枯燥无味,很为被动和不自愿,家长和教师的逼迫,更适得其反地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越来越感到难以达到父母的期望,其学习效果则更为不佳!如何才能更好的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自发兴趣呢?

笔者参照自身多年来的实际体验,提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音乐是儿童最早期接受的外界熏陶.他[她]们在人生的第一步的音乐参与,是在“妈妈的摇篮中”和家庭的“音响活动中”开始得到的.稍过一段时间可以让孩子多听一些音乐广播,有意识地去参加一些音乐会,并且交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歌唱和舞蹈,逐渐增强孩子对音响和动感方面的兴趣.到了孩子三,五周岁的时候,通过前期对孩子的音乐熏陶,他[她]们或多或少的都有了一些对于音乐的感受和兴趣基础,这个时期则是孩子学习钢琴的最好时机!在选择琴师的时候,特别要注重的是:一定要找那些有资质的,有过科班学历和有很长时段童子功训练的正规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好教师.不要一时只看到他[她] 们临场会弹奏了什么乐曲?或偶尔教过什么什么学生?一般地说:中专或大专毕业的学生大多是没有弹练出成熟的童子功的!各地这样的冒牌琴师,以盈利为目的的鱼目混珠者,比比皆是!

立足儿童发展 落实语用教学 篇6

一、在解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带领学生解读教材是每一节语文课中都要用到的教学策略, 特别是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与词语, 教师都要带着学生进行仔细解读。在带着学生解读文本时, 教师可以渗透语用教学, 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这一课时的片断:

师:同学们, 作者在描写乡下人家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

生:先是按照位置来写的, 后来又是按照季节来写的。

师:按照位置来写,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都写了哪些景物?请你们仔细阅读课文, 用笔画出你认为非常好的句子。

生:作者先是写屋前的景色, 他们总喜欢在屋前搭一个瓜架, 或者种南瓜, 或者种丝瓜。读着作者的文字, 我仿佛看到这些瓜爬上瓜架时的情景, 太美了。

生:还有的喜欢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 有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 还有的人家种上几十株竹, 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美丽的花, 都能看到翠绿的景色。

师:同学们, 要想让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更能吸引人, 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技巧, 抓住要描写事物的主要特点来写, 最好还能用上几个修辞手法, 那就更能吸引人了。你们能不能模仿课文中的这两段描写, 来说一说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屋前都有哪些景物呢?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两段语言文字的描述, 启发学生如何选择语用材料, 如何表述一件事物, 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表述。这样, 在后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家与邻居家屋前景色时, 学生就可以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顺利完成这次语用训练。同时, 这样的语用训练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进行的, 学生完全是在一种自然、自愿的状态下进行语用训练的, 效果非常好。所以, 在解读文本时, 我们可以抓住契机, 有效地进行语用训练。这样,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在感受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课文中的文字是单调的, 要想让这些文字激发学生的情感, 具有生命力, 我们就要带着学生用心感受这些文字, 使他们在感受过程中逐渐对文字产生情感, 感受出文字所隐藏的另一个天地。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技巧, 而不去感受课文中的文字情感, 那么就不可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情况下进行语用教学, 学生说出来的话也是苍白的、无力的。所以, 我们在带着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时, 应让学生边感受边运用, 体会到这些文字的意思,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比如在这一课中, 带着学生欣赏乡下人家的各种美是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让学生慢慢感受课文中文字描述非常关键。许多教师都能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让学生体会、感受乡下人家的美。我们就可以在学生感受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通过解读课文, 已经感受到了乡下人家带给我们的各种美的享受。那么课文主要写出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美, 它们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阅读课文, 感受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乡下人家的景色都有哪些特点。

生:这篇课文描写的乡下人家景色特点是风趣、朴素、和谐。

师: (板书:风趣、朴素、和谐) 乡下人家的景色是风趣、朴素、和谐, 同学们能用几个词把这三个词语给串联起来吗?能让别人从整体上感受到乡下人家的那种田园生活的美吗?

生:乡下人家的景色又风趣、又朴素、又和谐。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乡下人家的景色不仅风趣, 还非常朴素与和谐。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不错, 如果我们仅仅用这几句话, 不加修饰地向别人介绍乡下人家, 那么别人能感受到乡下人家景色的特点吗?如果在这三个词语前面再加上一些修饰的词语, 我估计就能带给别人更强烈的感受。

生:乡下人家的景色把家装饰得非常有风趣, 它不像城里人家那样庄严, 给人一种压抑感。

生:乡下人家的景色没有特别的装饰, 都是一些非常朴素的植物装饰起来的, 给人一种非常朴素的感觉。

生:乡下人家的景色中有人、有花、有鸡、有鸭、有果蔬, 它们在一起和谐相处, 是城里人非常向往的田园生活。

学生之所以能够层层递进地说出这么好的话, 与他们对文字的强烈感受是分不开的。如果学生不能够用心去体会课文中的文字描写, 那么他们就不可能说出这样优美的话来, 让大家一听到介绍, 就马上想象出乡下人家的景色特点, 给人一种向往的情感。

三、在联想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目前,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修订的, 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水平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删减, 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许多课文都留有空白, 以让学生依据文本的文字描写展开想象,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这一留白也给我们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平台, 当学生的情感被课文中的文字感染之后, 他们就会有一种想补充这些留白的愿望。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那么语用教学就会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中。

比如这一课中, 单单没有描写乡下人家冬天时的景象, 所以我们在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之后, 可以顺势让学生想一想乡下人家的冬天会是什么样的, 屋前的花草与果蔬、河里的鸭子、院子里的鸡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冬天乡下人家的景象, 也可以写下来。这样, 学生思考的视角就会更广阔, 他们的语言表述就会更加精彩, 其语言运用能力也会在想象中得以提升。

总之,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只有立足儿童的发展需要, 把语用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角落,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小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曹玉萍.语用学概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4.

用制度保障流动儿童“上好学” 篇7

不仅要“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国家和各地政府为保障流动儿童公平受教育权利做出了大量努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各地积极落实“以流入地政府负责解决为主、以进入当地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的政策,流动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上好学”的迫切愿望依然没有得到满足。由于历史和制度原因,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

教育机会不均等。在入学方面,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尚存在一定障碍,部分公办学校入学“门槛”过高,使得流动儿童只能就读于办学条件比较简陋的民办学校或无正规办学资质的民工子女学校。即便是进入全日制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也不能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进入住所附近的学校,导致流动儿童基本无缘分享流入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流动儿童入学难问题还未得到切实解决。在升学方面,现行的“两为主”政策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涉及中考以及以后的升学制度。由于中、高考政策的限制,很多流动儿童无法在当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或参加高考。

教育资源不平等。城市教育资源普遍比较稀缺,流动儿童就读的民办学校、民工子女学校在师资、设备、校舍等办学条件上与公办学校存在很大差距,加上流动儿童教育经费不足,少数学校收取借读费,加重了流动儿童的经济负担。还有一些未获批准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教育效果不如意。由于知识基础、文化背景、学习能力与习惯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城市户籍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导致流动儿童对城市学校生活“适应性困难”,学业不良问题较为普遍。家庭关爱的缺失,文化融合困难,以及教育分层问题明显,使流动儿童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秋序和学籍管理带来困难,也影响其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

若干影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分析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涉及到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探寻需要从制度的层面进行,从而找到影响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

一是法制不完备。现有关于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比较笼统,难以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虽然《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问题,并多次强调要保障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但在具体保障举措和对应的惩罚措施上缺乏相关规定。在教育政策及制度安排上,“重点校”、“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等政策使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有很多障碍。另外,很多地方没有把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计划,使流动儿童的教育保障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二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现行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流动儿童由于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而不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一些城市公办学校也以种种理由拒收或少收流动儿童。有的地方政府还采取指定部分学校招收流动儿童,造成了“隔离”。

三是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过度分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拨款是依据当地户籍适龄人口来计算的。一方面,不少地方财政困难,由于缺少教育经费的支持,难以接收更多的流动儿童入学;另一方面,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当流动儿童在流入城市就学时,他们实际上占用了所流入城市的教育资源,给当地的教育带来一定压力,因而,流入地政府往往没有足够的动力为外来适龄教育人口提供相应的服务。

在制度的构建和引导中破解难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流动儿童能就近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是发展方向,也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内在要求。破解这一难题,答案要到制度的构建和引导中去寻找。

完善立法保障机制。完善《义务教育法》,明确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条件的法律保障,规定义务教育的“无偿”范围,增加国家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条件保障上的义务条款。适时制定有关平等受教育的专门法律,对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给予全面、具体、详细的规定,是促进流动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基本法律保障。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类似“反教育歧视”的法律,如瑞典、日本、美国等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实施了教育机会平等法,消除受教育者在经济地位、性别、种族等方面的歧视,并将教育平等权贯穿于就学、升学、教育机会、教育效果等多方面,对促进本国公民平等受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其立法经验,加快制定促进平等受教育法律的进程。

加快相关制度改革。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不仅是一项教育改革,还涉及就业、住房、社保、公共服务、人口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地方政府应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完善就业、居住、社会保障、計划生育等相关政策,建立起流动儿童权利保障的常态化长效机制。同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是解决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所在。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机制。进城务工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收,应同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流入地政府应切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六部委的《意见》精神,将流动儿童教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设立流动儿童教育专项资金,分担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不能将此负担转嫁到进城务工人员身上。

健全义务教育补偿机制。义务教育补偿是国家或社会为保障处境不利儿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而采取的各种补偿措施或行动,比如投入倾斜和优惠措施,提供额外的学前教育和课外辅导。应正视流动儿童的弱势地位,大力改建、扩建公办学校,增强接收农民工流动儿童就学能力,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规范和扶持。建立政府主导,民政、教育、公安、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关爱流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学校应以“一视同仁”的责任和爱心,对流动儿童进行特别辅导,根据语言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在教育活动中给予更多的关爱、照顾和补偿,让流动儿童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总之,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平衡器”。让每个流动儿童能上得起学、上好学是党和国家的郑重承诺,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实际利益。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坚持并充分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大力关爱和帮助流动儿童,让流动儿童能与城市孩子共享“中国梦”。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海大学法学院、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

儿童数学启蒙幼儿学数学方法 篇8

http://123qibu.com/

http://123qibu.com/

http://123qibu.com/

http://123qibu.com/

熊猫数学-幼儿学数学软件根据蒙特梭利经典幼儿数学理论编制而成,包含“数学探险”、“智力游戏”、“数学故事”、“知识林”等栏目;内容从基本识数到奥数,包含几百个数学游戏、几十个数学知识讲解和数学故事、十五个游戏探险场景;让宝宝在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数学、开发智力,比传统的幼儿学数学教学效果快3至10倍,是儿童学数学的好帮手。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启蒙知识:认识数字、比较测量、几何图形、立体图形、认识时间、认识空间、认识货币、序数与基数、单双数、数字与数量

数学运算:数字加法、数字减法、加减法混合运算、数的组合与分解、数字连加与连减、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简单乘法、简单除法

智力开发:逻辑分析、发现关系、简单推理、对应关系、简单统计、观察力训练、辨别能力、图形联想、守恒概念、综合能力训练等等

奥数入门:等差数列、巧求周长、植树问题、方阵问题、图形计数、周期问题、等量代换、数阵、数字迷、辨别真伪

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9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层次的国民教育都在努力改变旧体制,适应素质教育的新体制,小学教育也不例外。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为小学作文教学在方法论上寻求契合点提出建议。关键词:形象思维 逻辑 小学作文 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的教学水平也提高到一个层次。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模式上都充分考虑到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具体表现为:小学教学逐渐放弃了以往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法到以“趣”、“真”“活”“实”为特色的教学上,从书本教学逐渐转移到生活教学的轨道上,这点特别体现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上。

一、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它的本质特点反映在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思维定向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还不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特征。儿童最初的思维习惯较多依赖具体的事物,可以说,离开具体思维和感性认识,就不太能思考了,这时候需要通过必要的引导,使之转换为较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来。

人从3岁左右开始,在大脑良好发育的前提下,已具备了从较低级的思维模式向较高级的思维模式转换的客观条件。可以这么说,儿童开始从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如何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所记住的事物。这时候,儿童开始能够把实物象征符号和实物本身联系在一起,逐渐有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趋势。

人成长到6-7岁,是思维从“低级的、不随意的、自然的”向“间接的、概括性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段时期也仅仅是从具体 1 形象思维向较抽象的逻辑抽象思维过度的过程。这时由于儿童还不能真正地运用词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思维还具有“狭隘性”、“表面性”,还不能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关系。这段时间完全要让儿童放弃形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转变是不可能的。相反,在这段时间里,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在教学的引导都必须充分尊重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对儿童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可以说,对于逻辑抽象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循序渐进。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逐渐开导学生逐渐走到逻辑思维方式的路线上来,必须在发展好儿童形象思维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发展儿童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这样才能在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方便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素质。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在小学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应该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形象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主要培养在创新思维能力上的提升。

二、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小学生提到写作文,出现最普遍的反映就是“没东西写”,教师批改论文,出现最频繁的评语是“千篇一律”。学生对作文缺乏激情,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奈,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状况。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过于局限课本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太过于局限课本。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容易走入的误区,认为,按照课本教,不会有错。其实,作文教学就忌讳框框条条的束缚和写作方法的机械教学。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写作的激情,更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思维带来的创新性。面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不在乎用华丽的辞藻、不在乎有相当系统的思维性,只要合乎天性,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便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只要求能把一件物品描述清楚,讲述一件事情让人明白,但前提是真实性和原创性。这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遵循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二)缺乏互动交流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基本上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适当的纠正的 2 机会很少。学生上课还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不太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处于一种盲目教学状态。

(三)题目要求雷同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上对作文题目的要求过死,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不利于思维的充分发展。作文题目的雷同导致了学生写作内容的雷同,这是必然趋势。学生对该题目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和素材,或者不感兴趣,就开始参照作文书,导致雷同现象。

三、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建议

(一)提倡自由教学

思维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能被统一。在作文教学上,应该多让孩子使用比喻,这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所谓的比喻其实就是对比,找出万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联系。不能用课本上的框架固定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自由发挥,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多学多观察。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学首先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的精辟论断。对于小学作文教学,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东西,重在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爱好,而不是培养一个作家。其实,儿童的天性,爱玩,对于有趣的事,充满好奇。这些都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必须注意之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可以在小学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采取大自然教学法、交流式教学法等形式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并配合形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课件教学、声音教学和影像教学。在不具备自然教学条件的学校,建议教师将大自然的声音、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外表形象和声音的展示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积累写作素材和对于生活知识的积累。

(二)遵循思维规律

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儿童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才是教学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和主要目的。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巧妙地加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学生作文的实践中,在正确学生对于事情的感性描写外,适当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和 3 对文章结构逻辑的初步涉足,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巧妙结合,对于作文的教学有进一步的重要意义。

(三)培养创新能力

不要太过于拘泥学生作文题目,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思维能力,作文的题目可以涉及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作文题材。语言也不要太过于拘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自然生活的观察,贴近生活,巧妙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的形象描写写作手法,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在足够掌握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而,在作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笔者认为,能做到这些,并达到应有的效果,小学作文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了。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国民教育更上一个台阶,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快国家教育多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颖,从思维概念的辨析中看儿童思维的独特性[J], 学前教育·幼教版,2008.4

2、戴斌荣,儿童思维分类实证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

3、华晓芬,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4、史淑敏,走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J], 时代教育,2008.8

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10

关键词:学评教;教学质量;教学业务;个案研究

一、“学评教”制度与H老师的个案描述

(一)“学评教”的一般含义

学生评估教师教学(以下简称“学评教”),是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初衷是通过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激励作用,促使教师不断增强教学责任心,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伴随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形势以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中心工作的深入推进,“学评教”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评教一般由高校教务处等教学质量评价部门牵头实施。时下,凭借信息网络化技术的高效便利条件,学评教一般都是在网上进行的。通常做法是,学生在校园网上用自己的学号和密码进入评估系统,然后针对各项目(观测点)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依次评分,评价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总分、排名等统计数据。

学评教效果得以保证的前提是学生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信息资料掌握以及评估能力等都是影响学评教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学生的参与面也是反映问题真实程度的一个重要砝码。客观上讲,学评教对教师能起到一定的监测、监督和鞭策作用,这也是制度推行者的初衷。然而,学评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学评教的实际作用到底发挥得如何?它的正反效应、利弊得失又怎样评估?这是我们需要认真去检验分析的基础性问题。

(二)H老师的“学评教”遭遇

以下,笔者通过A校H老师的个案来做一个“过程—事件”分析。

H老师从某名牌大学教育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A校工作。2007年上学期,由于所在学校没有他所学专业,学院根据他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先安排他上思想政治理论课,H老师虽有些紧张但也愿意尝试,自信心尚好。在没有经验、没有多大准备的情况下,该学期的学评教中H老师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更坚定了H老师继续上好公共课的决心和信心。

2007年下学期,H老师主动继续承担公共课的教学,而且干劲十足,还请缨了其他课的教学任务。在H老师看来,这一学期教学内容更为熟悉了,教学方法掌握得更好了,在讲台上也更放松自如了。当然,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该批评的就批评,迟到、旷课的一个都不放过,睡觉的要叫醒,听MP3的摘耳机……2008年3月,他期待已久的学评教成绩出来了。然而,该学评教成绩却大出所料,H老师用了“惨败”两个字来形容,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将H老师两个学期的学评教成绩对照如表1。

为了便于说明H老师两次学评教的质量,我们还需了解一下该校的学评教指标。

毋庸置疑,这份评教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问题就是语言笼统、空洞;指标设计太粗线条了,不具操作性。而实际上区分上千名教师教学的成绩却细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数”。学生给每项指标打分时缺乏依据,容易滋生随意性。当然,对评价表的研究不是本文的关注点。

从总体评价分数来看,H老师两个学期的成绩似乎没有多少差别,相差2分不到。然而,其结果却大不相同。H老师第二次学评教成绩可谓是一败涂地,其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全校排名没有进入前60%;全院排名未能进入80%(而第一次分别进入了前30%和前40%)。根据该校制度规定,H老师当年的考核进入不了“良好”以上,这就直接影响到了职称评定、评奖评优、奖金待遇等等。诚如有调查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学评教’结果使用不合理,这是许多学校的通病。‘学评教’结果主要用于人事决策,而不重视用于教学改进、教师发展、教学管理。‘学评教’最主要的功能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反馈。”[1]更为糟糕的是,这一突如其来、很快就众人皆知的“丑事”严重地打击了H老师的工作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然,分数本身还有很多值得质疑的地方:“85.70”和“83.87”到底存在怎样的统计学意义?为什么总分相差2分不到,却在全院和全校的排名上有着天壤之别?为什么H老师教第二遍比教第一遍在“教学内容”得分上反而下降很多?为什么要用绝对的分值排名而不是等级制来以示教学质量区别?我们暂且悬置这么多的“悬疑”。

二、H老师对“学评教”的自我寻思

H老师一开始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是消息有误?还是电脑出了故障?然而,这的确是事实。经过数日的痛苦、紧张、思索,H老师最后选择了冷静地去寻找原因,面对现实。

(一)第一阶段:在与学生互动中反思

H老师通过各班辅导员抽样找到了一些学生的联系方式,有些是他留有印象的,有些是没有印象的。H老师对20余位学生做了邮件、短信、电话等回访调查后,这些学生的回答多少有些让他释怀,释怀的是学评教成绩下降的原因“原来如此”。当然,他也更为困惑了,困惑的是作为一个有志于在大学讲台上实现价值的青年教师,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以下为部分同学的反馈信息完整摘录:

1. 短信反馈

学生1:“老师不好意思,说一点。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你太过认真而且过头了,使得我们有点反感了。”【158****3584】

学生2:“额,我觉得您上得已经不错了,这课本身就很枯燥的,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你一开始就把马克思说得有点至高无上的感觉,这样也很容易让学生反感。还有吧,我个人认为你喜欢教育我们。”【156****1698】

学生3:“总的来说,上课还是挺生动的,只是涉及党的内容时讲得比较教条化、枯燥,比较严,不让我们睡(当然如果这也算是缺点的话)。”“呵呵,我猜主要是上课严这条吧,在大学中跟其他老师一对比,大家就不是很接受您的一些做法了,也许还带点逆反心理,总之,谢咯。”【134****8906,两条短信】

2. 电子邮件反馈

学生4:老师,其实我觉得你的课挺好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评的不好。这几天我通过一些与他们无意识的聊天,找到了一些“不能称为理由”的理由。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凭良心说:“你是个好老师,但是有时是我们学生不好,不理解您的良苦用心……。”

他们有的说:您上课不让睡觉,尤其是一些被你叫醒过的同学,他们认为自己不影响咱们的课的正常进行就可以了,自己做什么与老师无关。还有的说您不让看报纸。有的同学没有认真对待咱们的学评教,有的根本没有认真评分,而且理学院的学生对这个的重视度不高。

学生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许多人认为它用途不大,而且抽象枯燥,所以没有认真对待。同学们对课本的知识没有了解,或许根本没想了解,因此他们不会在乎老师讲课的内容、讲课的方式、讲课的水平。我觉得您要客观的看待教师最后的学评教得分,其实很多人(当然包括我)也觉得您讲的一些话是挺有道理的,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因此有时还会经常想到您的课……我说真的啊!

学生6:H老师:你好!我是市场营销一班的,先谢谢您的信任!对于您的学评教分数,其他人是怎么评的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个人认为您的教学水平是毋庸质疑的,学识渊博,为人也是很和蔼可亲的,可能欠缺的是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吧。现在的学生反叛心理很重的,就比如对于学生迟到问题上,迟到总比不到好,迟到是有其客观原因的,我认为是可以原諒的。虽然这是不对的,但是造成的后果是可以忽略的,这样就会让学生认为您是有人情味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出勤情况也没有必要太多苛求,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老师不需要历数***几次没来上课,在不明确***确实没来上课的情况下,尽量不说:“***有没有在,***有没有来上课。”

学生7:其实我并不觉得您教得有什么不好,主要还是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的缘故吧,大家提不起兴趣。还有可能您对上课纪律要求比较严,所以迟到、早退、逃课的同学对您没什么好感吧。对于这点,我是坚定的站在您这边的。对没兴趣的内容可以不听,可以睡觉,也可以看小说,但不能讲话影响别人,不能随便走动,这是最低的要求了。有些老师看上去对学生很好,不点名,对课堂纪律要求也不高,其实是害了我们,还把想好好听课的同学弄的没了积极性。现在我们回忆以前的老师,骂的最多的都是那些对学生要求很低的老师,因为他们的低要求,使我们的某些科目成绩很差,其实大家都希望有个人来管自己,因为我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所以,老师,不要在意这些眼前的挫折,相信大家以后会理解您的。

H老师以无比激动的心情阅读学生的回复。一为学生的理解,二为学生的支持。从这些短信、邮件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学生认为H老师“失足”的原因:一是課上得不无枯燥无味的事实,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二是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学生讲大道理,扮演父母的角色,“教育”学生。三是课堂纪律要求太严,尤其体现在经常点名,不让睡觉、看报、玩手机,迟到、旷课、早退要批评等。

对于第一点,H老师觉得没有什么难过,毕竟是“两课”老师,所在的学院几十位老师都要上公共课,大家的感觉都差不多,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学生也能比较客观地描述对待这些课的态度。对于第二点,H老师说,他的确会在课堂上和学生讲一些勤俭节约、上进守信等大道理,也会把身边人的成长经历拿出来举例。H老师认为,现在“80后”一代独生子女的确有些欠缺的地方,比如学习上不太能吃苦上进,生活中比较自由散漫,缺乏忧患意识等。对于第三点,实际上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H老师看到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行为就忍不住要去管、要去说。今后是姑息纵容,坐视不管呢,还是要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H老师不知如何是好,但这的确又是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二)第二阶段:在观摩学习中体悟

H老师利用进入国内某著名大学(简称B校)进修的机会,随堂听了16节课(注:他在A校所任教课程,在B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的一章,H老师连续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找到了一些差距,也发现了一些问题。H老师发现了B校同行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问题中的一些好做法,概括如下。

1. 敢于面对现实,反求诸己

H老师发现,在他所听的任何一堂课上,B校学生旷课、迟到、课堂进进出出的现象同样常见。有一堂课,老师铃声响后报告了一下到课人数,142位到了84位(还包括H老师)。举目一望,绝大部分学生是埋着头,看书的、睡觉的现象实为普遍。而且,不少学生课堂上还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或QQ聊天或看影片。H老师看到这种全国性的普遍现象,倒也有几分宽慰了。

针对公共课、大课课堂气氛不浓、学生厌学的现象,H老师在课间和B校任课老师有过一些交流。H老师了解到,但凡B校的教师都能首先在态度上勇敢接受、积极面对不尽人意的课堂教学现状;其次,他们更多地将学生不太听讲归结为自己的责任,这样就会不断思考改进教学方法、手段,课堂组织形式等,而少了些抱怨;再次,该课还有不少创新举措,如8名老师集体备课、分章节授课,讨论课和讲解课分开,课堂管理由助教负责等等。

2. 课堂管理更为人性化,讲究时效与艺术

H老师发现,B校老师上课不是很在意课堂纪律,课堂的确比较自由、民主、宽松。当然,B校学生课堂上用功看专业书的较多,一般不会影响他人;而他所在学校学生喜欢看报纸,哪怕是从地上捡起的废报纸,并且喜欢讲话聊天。某日下午该课精品课程负责人(简称Z老师)的课上,正当H老师在前排听得津津有味时,意外出现了一个小插曲,Z老师突然转移了话题:

“怎么样,同学们睡得差不多了吧?抬起头来吧?我知道同学们听了一个上午的课,真的很累了。其实大家都很累,我能理解,抬起头来吧。有几个同学可能是昨晚没有睡好觉吧。我也是一样,很累,昨天在市里开了一天的会,今天上午也开会去了,我不怨大家,主要是我课上得不好,讲得好了就不困了。时间过半了,实际上一个星期,一个学期眨眼就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干脆休息一下,大家活动活动。”

H老师迅速记下了任课老师这一番话,这突然其来的“教学事件”对他触动太大。课后,他就刚才的这一“自说自话”的处理方式去讨教Z老师。Z老师说,“有时真的需要对学生宽容一点,大家都设身处地为对方想就不会想不通了”,“再说了,你骂他们,出一通气,你是解恨了,可是最终效果是没有的,下次的课就更难上了”,“我不赞成上课点名的做法”。

H老师恍然大悟,明白了学生为什么普遍怪他太严的道理——强行不让睡觉,点名,讲大道理教育学生啊……

3. 批评教育学生更为委婉,做到适可而止

H老师发现,在思政理论课等公共课上,但凡教师会喜欢讲一些道理性的励志话,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学生讲大道理,扮演父母的角色。比如说,Z老师在讲到社会变化发展的时候,他就举了自己的例子。“我上大学的时候,还穿补丁衣服,真的比现在的捡垃圾的都要差。而且我的被子缝了五层。衣服没有留下,但那床被子还在,给我女儿看,她完全不敢相信。”

在谈到学生对课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的重要性时,Z老师会这样说:“我们**大学是国内名牌大学,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应该比别人看得更深刻,懂得更清楚。”

H老师反省到,同样是表达这样的意思,他不是这样做的。他习惯用纠正的语气:“你们要**”、“你们应该**”……对学生睡觉、迟到等现象,他会说:“其实你们也不小了,有些话说多了就没意思了,靠自觉。”而且,H老师说,每次针对学生不良现象发表意见或做出行动时,情绪就会上来,而且越讲越想讲,声音也越讲越大。而Z老师,语气极其平缓和气,比正常上课的声音要低一半多,而且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三、“学评教”制度反思与教师教学业务发展探讨

学评教的初衷是为了改进教学质量,但学评教质量本身即通常说的评估效度与信度则是需要认真思考与慎重对待的头等大事。“学生的评价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评价误差等是影响学生评教质量的主观因素,是内因;评价量表、评价方法、评价环境、评价效用等是影响学生评教质量的客观因素,是外因。”[2]作为一项牵系千万教师神经的评估制度,我们的确需要好好拷问制度本身及诸多影响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把误差和副作用减到最低。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有56.25%的学生认为在“学评教”中会对教师进行报复;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在“学评教”中是敷衍了事;根据印象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比例也占40%;认为会公平对待“学评教”的学生只占15%。[3]“学评教”的不当一面及消极影响引发了不少争议与担忧,它人为地制造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以及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不少管理者、研究者也正在反思这一制度。

(一)学评教制度在理念上需要切实更新

我们从H老师的经历不难看出学评教制度在设计中的问题。学评教实际上只完成了鉴定、管理的功能,然而这种鉴定和管理方式未必能做到客观、公正和科学。严格意义上讲,不同老师各自的学评教得分不具有可比性,因为他们所教的学生不一样,学科课程不一样,老师的个性思想和授课方式方法等都不一样。用一个绝对的分数去严格评比差异很大的各科教学工作,这比高考统一考卷的做法更值得质疑。再者,学评教分数即便客观准确,但它的后续作用也要有一定必要的限度,不能简单地把这一“测算结果”当成是考评、制衡教师的尚方宝剑。

学评教作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但理念尚须更新。从现实来看,学评教的实际意味是:学生是监督者,学生监督教师教学;学生是裁判员,学生在教学效果上给老师打分亮相……纵观A校学评教的全过程,除了能在新学期前让老师知道上一学期的“教学质量”外,A校学评教并未真正发挥促进教学质量改进的功能。毫无疑问,这是传统的教育评价观,其局限性显而易见。因此,我们呼唤学评教制度向现代教育评价理念转型,从重笼统的结果公布转向重细节过程的反馈,从单项黑箱式评估转向互动透明式评估,从评定终结性评估转向发展促进性评估。

(二)学评教制度在操作上尚需进一步完善

学评教制度在实际运用中一旦简单化、数字化,就更易偏离事实。学生单方面的、事后的以及背后给教师打分数的方式不应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过重砝码;几分甚至零点几分的差别很难说得上有实质性的意义。即便就H老师自身纵向比较来看,“85.70”与“83.87”也说不出什么优劣来,更何况还存在大量的内外变量影響因素。而且,在学评教的方式上,教务部门是把教师和学生当成两个对立面来操控,人为制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笔者在访谈中,听到更多的是教师的抱怨,甚至是担惊受怕,最怕上课一不小心触犯学生而被学生“下黑手”,遭致惩罚。某高校学生甚至还以学评教成绩来要挟教师考前透露考试题目。这样一来,教师做和事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管学生,甚至讨好学生,给学生送分打点人情等现象在高校也司空见惯。这也许称得上是教师生存的潜规则,而一旦违背潜规则就会带来麻烦,有如H老师的遭遇。

为了真正发挥学评教的监督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功能,学评教制度在操作上还需进一步完善。限于篇幅,本文重点探讨“学议教”制度,作为学评教制度的深化与发展。“学议教”,顾名思义就是任课教师以访谈、座谈、沙龙等方式,发动学生开诚布公地议论教师的教学。学生各抒己见,面对面地讨论教师的教学。在“学议教”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真诚合作的,是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学期前的“学议教”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需要;学期进程中的“学议教”可以发现并改进教师的不足;学期结束后的“学议教”也可让教师了解到一学期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看法,即便此时学评教分数低也不会觉得是遭到打击报复。“学议教”是对“学评教”的发展,是真正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做法。

(三)学评教制度应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服务

学生给教师打个分就能激发教师斗志、促进教学发展?这在逻辑上欠通。“教学产出”是师生合作的结果,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得清楚自己的问题和缺陷所在,学生笼统地对教学内容打一个分、对教学方法又打一个分诸如此类的简单做法,并未明明白白告诉教师在学生看来的教学问题与不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不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缺的是教学实践性知识,即教师本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个体性的经验、技巧、能力以及各种素养等。“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存在于当前的教学,并预示着未来可能的行为,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4],而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在师生互动中生成、升华。

首先,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来自于教师对待教学态度的改变,从而推动实践中的教学行为发生转型,在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关系、课堂管理等方面做适当的更新。比如,H老师也意识到自己在批评、管教学生方面所存在的方式方法上的缺陷。其次,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关键途径是反思,对课堂中的种种行为要善于感觉、体悟。教师在反思中成长亦需学生的积极参与、互动。时下,不少老师喜欢通过写教学日志或教学事故甚至在网上写博客的方式来捕捉、再现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解释和反思,这是积累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H老师正是通过对B校同门课程的多次教学观摩、记录、抒发感想等才进一步了解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而这些“反省”体会的获得本应该是在学评教过程中由师生一道完成的。再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需要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的开展也离不开学生的配合,从长远来看它是是提高教学效果、化解教学难题的良策。

(四)学评教制度应保护教师的教学成长经历和教学潜能

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大凡是一毕业就上讲台授课,缺少教学业务过渡和真正意义上的岗前培训①,似乎很自然就能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在一次“北大教学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统计学专家谢衷洁等老先生非常怀念过去入职时的助教经历,认为那段时期真真切切地学了不少好东西。教师成长有一个生命周期,一般而言,成长适应期少则要3年。这3年应该成为入职教师适应岗位工作的保护期、培训以及潜能的开发期,学校理应相信教师是自觉、勤奋、上进的,应该允许教师有教学失败的机会。

要保护教师的成长经历,高校教务部门、政工辅导员队伍应切实做好相应的教学服务工作。比如说,狠抓课堂学风建设,将学生的治学纳入到常规管理中来,开展“教评学”活动;分担教师教学管理的工作,相关部门可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纪律等进行考勤管理(大班授课尤有必要);可以设置勤工俭学的助教岗位,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担当助教,部分分担任课老师课堂点名、网上答疑等工作,让教师更专心于教学。

此外,高校和社会还应尽可能创造有利于教师安心、静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环境。譬如,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业务发展。学校应该适当松松绑,在制度设计上引导教师首先站稳讲台,减轻教师手忙脚乱、疲于应付两头工作的痛苦。诚然,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皆不可偏废,但是,倘若处于业务发展时期的教师只能兼顾一头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应该是主攻三尺讲台。

注释:

①当前,由各省教育厅组织的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主要是开设《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高校教师伦理学》、《高等教育法规》这几门课程。这并不是真正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而且通常做法是一天或者半天结束一门课程,只能是划划重点,背背答案,然后参加考试,非常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陈华华.高校“学评教”现状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177.

[2]王芳亮.“学评教”操作过程中的误差及调控[J].教学与管理,2005(12):39.

[3]李萍.高校中“学评教”主体对评教的认知与态度[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5):111.

上一篇:高中数学说课稿《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教学实验》下一篇:四渡赤水出奇兵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