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造力发展

2024-08-26

儿童创造力发展(精选7篇)

儿童创造力发展 篇1

一、理论研究

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依在其音乐教学体系中, 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了培养音乐创造力的重要性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奥尔夫教学体系中主要运用“引导创作法”和“即兴法”对儿童音乐创造能力进行培养, 在“引导创作法”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原素性的材料, 如:基本的节奏、基本的音调、基本的动作方法和基本的组织等。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发现节奏、音响、旋律与动作、舞蹈的各种变化和组合, 并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即兴性”是“完全从即兴出发的自由教学, 是而且永远是一个卓越的出发点。”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将这一原则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奥尔夫使即兴创造不仅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而且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达尔克罗兹在完成体态律动和视唱练耳的设计和构建后, 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身体动作让音乐表现出来, 那么逆反这个过程, 让学生的身体作为情感和理性出发点, 再把它们转换成音乐, 是否可行?”之后, 通过实践达尔克罗兹将即兴作曲引入了他的教学体系。他编制了钢琴即兴作曲22个“基本联系项目”和17项“教学原则”。柯达伊非常注重民间音乐与音乐创造力的关系, 他的音乐创造力培养思想, 是建立在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二、实验课例

1、节奏接龙

(1) 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心中默想已经学习过的含有八分音符的节奏型, 然后每人准备一条含有八分音符的四拍长的节奏。老师在琴键任意一个音上奏出一条含有八分音符的节奏, 然后一个学生紧接着另一个学生, 节奏不间断的进行节奏接龙练习。老师可以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进行练习, 如不按学生的座位顺序进行, 而是快速的指定某一个学生来演奏。

(2) 注意事项和延伸。应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合训练的节奏型。应该是学生能够很轻松就能够胜任的。这个课例也可以让每位同学自己挑选一种节奏型, 进行节奏接龙后命名 (如小兔子的脚步等) , 并进行形体表演。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

(3) 反思。这个课例最初在运用时给学生们示范的节奏型是他们已经学了但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一些复杂的节奏型, 在上课过程中, 学生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演奏节奏的准确性上而不是创造的过程, 很多学生都在手忙脚乱的纠正一次次演奏错的节奏, 根本没有起到训练创造力的目的。第二次进行这个课时, 就改为了最简单的单音和节奏型, 学生们能够轻松地胜任, 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小型音乐剧

(1) 课程内容。请每一位同学模仿一种自然界、现实生活或想象中的声音, 如天空中的云彩、鸟儿在飞翔或脚步声等等, 思考后用音响和语言每人陈述一次 (以所学乐器为住, 也可用拍手、击掌等任何形式, 任何声音都可以) 。以4—5人为一组, 以本组内每人的音响为题材, 把这些音响串联成一个合理的故事陈述给大家。由一个同学进行主要陈述, 其他同学在故事情节发展到自己创造的音响时, 要给予音响上的配合。

(2) 注意事项和延伸。要提示学生在故事情节中的音响名称和内容要与每个同学最初创造的音响名称和内容一致。这个课例也可以让每组创作音响顺序和内容情节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 或者有一个同学独立来完成也可以和自己的父母亲配合。

(3) 反思。最初这个课例只是很简单的声音模仿和声音的想象演奏, 在有一次课间休息时, 有几个同学还沉浸在课堂模仿节奏的兴奋中, 他们开始轮流表演自己的“作品”, 这启发了我在课堂上加入了几人组合的小音乐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而且到最后学生家长也加入进来, 整个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3、小曲的创作

(1) 课程内容。老师规定节拍和小节数, 如四四拍十个小节。学生先在五线谱上把拍号和小节线画好, 然后往每个小节里添上相应的节奏型和节奏组合。将写好的节奏谱中的每一个节奏变为相应时值的音符。之后加上曲名和一些简单的速度、力度的变化。

(2) 注意事项及延伸。要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节奏和规定, 初学的学生可以用最简单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组合来练习。老师在学生将节奏变为音符的时候不要规定用哪一个音, 鼓励学生随便写音, 写好了自己再唱或者由老师演奏出再继续更改一些不协和的地方。这个课例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左手的贝司配出来, 下一周上课时将写好的曲谱 (标有简单的力度、速度、表情标记、指法等) 交给老师, 老师把有五线谱书写错误或者有很不协和的音修改完毕后每周选一位同学的乐曲发给大家, 由写曲的同学师范演奏并讲解, 并作为作业由同学们来完成, 下次来上课时其他同学演奏, 写曲的同学来作评价。

(3) 反思。这个课例是由节奏组合延伸出来的一个课例。很多学生对音符时值的组合很模糊, 在让学生练习的过程想到了这个课例。不但可以让学生熟悉音符的时值,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周学生们都抢着要将自己的乐曲作为作业布置给大家, 他们在示范和讲解自己的曲子的时候还颇有些小老师的风范呢。

参考文献

[1]杨立梅, 李但娜, 著.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南出版社, 2002:9.

[2]蔡觉明, 杨立梅, 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0.

儿童创造力发展 篇2

石凤艳

满城县神星镇神星幼儿园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人才是对世纪迫切需要的人才,那么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呢?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初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通过多年对幼儿教育的研究和本次培训学习,本文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创新的快乐;开发途径;培养方法

之前我对孩子的创造力不以为然,认为孩子们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谈何创新?认为孩子的聪明才智都是天生形成的,但是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到孩子们的创造力是需要培养的。

对每个幼儿教师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幼儿教育策略,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一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家庭环境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

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德国学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儿童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

1 要为儿童创造一定的物质环境,丰富家庭生活内容

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提供合理的营养,还要为儿童提供一定的玩具和生活空间,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阅读、体育锻炼、旅游等等。这不仅能增进知识,锻炼能力,还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各方面的情趣,为儿童创造天赋的发挥做好准备。

2、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建家庭思考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各方面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主导者。因此,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应是他们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家庭应是“学习化家庭”,环境应是“思考型环境”。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应是双向学习的,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勤于奇思异想的习惯,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较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有益于多思的问题;还要让孩子多听别人意见,换位来思考问题。

二、让孩子体验创新的快乐。

.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有许多重大贡献,当别人问他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探索问题罢了”。可见,积极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强,他们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产生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的好奇心,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记得有一次,开饭的时间到了,可有几个小朋友蹲在操场旁就是不去洗手,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于是我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观察。一会儿,一个男孩问:“老师,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动那么大的食物?”接着,他一边用土堆起一座小山,一边说:“我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去”。我也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往前走了,这时,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这样做,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支持了他们的探究行为。

三、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1,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

营造开放、创新的互动环境和趣味、神奇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空间里自由创造。倡导自由和安全和谐,要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孩子们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在这小天地里,可设置各种教具和材料,鼓励孩子们去玩、去发现、去想象。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探索性地与众不同地玩,玩出新方法、玩出新花样,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交流。这不仅增进孩子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学习他人有益经验,增强合作精神、创造和谐的氛围。

2,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住之一。创造性想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

始的。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首先,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定的家各劳动和公益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戏中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儿童玩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地游戏,或让他们堆积木搭楼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再次,通过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创造性艺术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家长可以运用讲故事、讲童话、朗诵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3,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思维阶段,而要通过一些实际活动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这就需要技能,包括形成方案、选择方案、操作技能、操作技巧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经由一次次的实际操作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言:“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手和脑一块儿干”,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和要求儿童多动手。从小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通过玩积木、捏泥人、做纸工、拆装简单机械等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入学后,支持儿童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学校、少年宫、科技馆等组织的课外兴趣活动中,挑选

一、两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时,家长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4智趣有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中渗透着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孩子善于提问、观察思考、大胆总结、团结合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们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作主张的机会,允许孩子说错、做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表达出最真实的经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要给予启发和引导,通过丰富有趣的主题任务激励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一步步的完成目标。孩子们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具材料,构建不同类型的模型和系统时,高兴地展示他们引以为豪的“作品”时,我们应以宽松的心态,不要过多的去关注作品本身,而是要鼓励、引导和挖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孩子们的表现加以肯定,这会使他们更加有乐趣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真正优秀的成果。

5、通过解难练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尝试教学法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上训练这条暗线明朗化。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按幼儿认识规律,把操作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有着一定难度的任务或问题,使幼儿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又须付出力气进行思考或操作。幼儿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活动的过程,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向幼儿提出,在我们生活中哪里有空气?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幼儿顿时十分活跃,列举了生活需要空气的东西,如口琴、风琴、气球、吹肥皂泡、吹喇叭、救生圈、吹塑玩具、气垫船、动物生活等等。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幼儿创造性思维活动。

儿童创造力发展 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创造性;教育策略

一、培养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在语言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接触一些陌生词汇,并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完成对新词汇的掌握,除此之外,语言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创造性地发展孩子的语言,可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有利于提高幼儿语用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模仿学习形成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讲,发展其语言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模仿别人说话,并将其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因此,提供丰富的语用机会、创设和谐的语用环境,加强对幼儿的语言教育对于增强其语言表达的意愿,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3)有利于奠定幼儿的阅读基础。如何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习惯一直是幼儿教育的重点,而通过创造性的语言教育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产生主动阅读的愿望,逐渐形成阅读习惯,为未来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二、幼儿创造性语言发展的现状

(1)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选材与幼儿的客观实际不符。《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但现行一些幼儿园在选择幼儿园语言活动材料的过程中过于简单,或忽略了幼儿年龄班之间的差别。例如,一些新手老师在选择活动材料时不能从不同层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进行选择,在小班就进行诗歌欣赏、创编等语言教育活动,从而使得许多孩子在接受语言教育的过程中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其语言经验的积累与拓展。

(2)活动组织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语言运用的空间。《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应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有利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目前,一些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取着教授的手段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不能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不能创新设计教学游戏,从而孩子无法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此外,还有部分幼儿教师只将孩子语言的创造性发展放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区域活动中的语言角、日常生活中的个别化语言交流流于形式,没有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使许多孩子难以在生活中有效的拓展其语言经验,从而使语言的发展无法延伸,无法有效促进其创造性语言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及教育策略

(1)选择恰当的语言文学作品。学前儿童语言的创造性发展对于教材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我们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出发,有层次地选择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内容,还要保证教材的生活性,即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简单有趣的语言文学作品。如《手指变变变》:“一个手指变呀变,变成毛毛虫爬呀爬;两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兔跳呀跳;三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猫喵喵喵;四个手指变呀变,变成螃蟹爬呀爬;五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鸟飞呀飞。”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前儿童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

(2)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培养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教具为儿童营造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在语言游戏“给小动物喂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喂食”游戏,在“喂食”中,幼儿就能够有意识地为自己和小动物设计“台词”,并在交流中锻炼语言表达,形成互动情感,从而实现语言的创造性发展。

(3)培养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的运用是锻炼语言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信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与耐心,让他们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其次,要将语言的运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来如在幼儿洗手的过程中可以教孩子唱洗手歌,从而让孩子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形成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语

总之,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坚持,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想说、敢说、爱说的语言环境,充分挖掘孩子身上的语言潜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进而让孩子真正成为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周兢,陈思,Catherine Snow,Paola Uccelli.学前语言教育的新取向:重视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4,06:39-44.

学前儿童审美想象与创造力的培养 篇4

审美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想象性表象。通过创造性的意志行为, 把意象外化为物质形态, 这就成了科学的生活的创造或艺术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二、欣赏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优秀的艺术作品, 促进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是丰富间接经验和想象性表象的重要心理功能。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 词语和形象同时得到内化。作品积累多了, 就会使创造想象有了更多的“原料”。我们在有关大班儿童编故事能力训练的研究中发现, 用实验前儿童所编童话故事与实验后所编童话故事相比, 后者明显带有在实验中所学习的童话的影子。其他艺术品的欣赏也起到了发展再造性想象、储存想象表象的作用。例如:器乐曲和现代派绘画作品没有语义限定, 在欣赏中提供儿童充分的想象自由, 儿童可以借此把头脑中的原有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组织起来进行再创造或创造出新的形象。

三、丰富教育内容, 帮助儿童积累多种经验

在实验中发现这样的情形, 在组织活动中已经内化的技能和经验, 成了创造新形象的基础和核心。如要求幼儿画自己的“梦”, 绝大部分幼儿画出的梦都打不破“神气的树”的定势, 都在“树”上加工变化。如“小树、神气的树、一棵桃树、五彩缤纷的树、苍劲的树、温柔的树等等充满细节和隐喻的创造。每个人画得都不一样。但也应看到, 梦的内容有较多模仿, 就是受了童话“大树的节日”, 而后又画各种姿态、各种情感象征的树的影响。后来我们改变了这一做法, 加强了生活经验的积累, 与常识教育结合, 拓宽了观察内容的范围, 内化多种经验和技能, 可以使儿童的创造有更丰富的生活基础。

四、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 鼓励每个人的自由创造

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 让每个儿童都有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正面反馈的机会, 这样会大大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我们比较主张让儿童在审美感知充分积累的同时, 进行比较随意的情感创造, 不强调有目的、控制的逻辑创造。

欣赏艺术作品、发展认识能力、积累欣赏经验、丰富情感世界和表象世界, 提供并激励自由创造、自由表现的时间、空间和各种材料, 传授某些基本技能等, 既保证创造实效性的不可缺少的诸方面相互作用, 缺一不可。其中审美结构的内化是审美想象力发展的核心, 因为它积淀着审美形式要素和丰富的意蕴, 能激励儿童模仿和创造的欲望。在艺术教育中欣赏是关键。但儿童的欣赏不是纯观照性的, 而是多种感官参与的再造活动;儿童的创造也不是纯创造性的, 必须与欣赏相结合。在几个结合中, 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创造动力都得到提高。

五、在有组织的活动中, 促进想象和创造

1. 符号创造意象, 实现表象间的相互替代

皮亚杰认为, 再实验中, 可以有四种程序了解被试的心理意象, 一是内省的语言描述, 二是被试的图画, 三是从实验者准备的几幅图画中选择一幅最符合他心理意象的画, 四是通过姿势再现。我们认为这四种程序用语学前儿童艺术审美意象的创造和表达是很合适的。我们把皮亚杰的理论转换成教育行为, 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推进幼儿心理意象的产生和表达。例如, 根据乐曲声创造“我看见了……”的诗歌。如下:

(1) 倾听一段旋律柔和、轻快的、其中夹杂着河水流淌和小鸟欢叫的曲子;

(2) 跟随乐曲自由表达有韵律的动作, 把乐曲的意象转化为动作;

(3) 说说自己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什么, 用语言表达意象;

(4) 把自己头脑中的想象画出来。

通过前三个步骤, 对象的内化——外化——内化之后, 再组织儿童绘画, 儿童画就能比较稳固地反映自己所编诗句的形象, 也能较多地表现出了画面形式的个人特色。

2. 艺术经验与生活经验的互相迁移

根据联想的原则, 每一次迁移都有更多的内容被整合进艺术审美意象之中成为新的创造。以文学创作为例:首先必须选择一个能扩展意象的作品, 例如, 诗歌《谁见过风》;第二步, 欣赏诗歌, 引起再造想象, 产生诗的意象;第三步, 观察并感受自然的风和制作的风 (电扇) , 体验风吹到身上的感受以及吹向物体所产生的现象;第四步, 对幼儿提出续编要求, 使幼儿已经内化的表象、意象、情绪等审美记忆内容得到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意象, 用语言加以表达。幼儿编出了许多新的诗歌形象:当头发丝轻轻飘动的时候, 当塑料袋在空中翻跟头的时候, 当桌上的纸片散落到地上的时候, 当爸爸的雨衣鼓起来的时候, 当树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的时候, ……是风从这里吹过。

3.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角色游戏是借助于一些材料、虚构人物、语言、情节开展的, 只要教师重视并长期的指导, 每个孩子都会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真尽责, 虽然他们知道这是假的。它极像成人演话剧, 比故事表演更含有真实自然和即兴创作的成份, 因为游戏所反映的是他们的生活。教师应引导他们多多观察、感受、体验周围的人、事、物, 供给必要的材料, 鼓励和引导幼儿虚构人物和情节, 创造与角色身份相一致的语言和动作推动游戏的开展。这表明:儿童能通过语音、语调、速度的调节来适应角色语言的需要, 即使在小班, 也完全能够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语感形象。幼儿的“演剧”潜能很大, 尤其是大班的孩子, 善于运用平时对不同社会角色的观察, 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游戏中的角色形象。

无论哪一种方法, 在集体艺术创作活动中, 免不了相互模仿, 但儿童的模仿只是“受他人启迪、为我所用”。教师应细心了解儿童的创作意图, 鼓励幼儿间的互相欣赏、交流、评价, 让每个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这样有助于潜能的全方位看法和创造力的多侧面培养, 教师应有效地加以利用。

摘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前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均处在活跃期, 因此学前期培养儿童的审美与创造力则是促进其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小妙招 篇5

众所周知,敏锐地观察力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与外界接触时,儿童会以一种轻松的洞察力独特地感受到周围的事物,并有新的发现。家长应充分利用周围事物,注意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要尽可能地回答儿童的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观察过程中,要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以提高观察的趣味性和效果。同时,观察中适时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典型特征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追踪观察法等,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2、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住之一。创造性想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首先,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定的家各劳动和公益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戏中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儿童玩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地游戏,或让他们堆积木搭楼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再次,通过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创造性艺术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家长可以运用讲故事、讲童话、朗诵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3、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国画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兴趣 激发 创造力

美术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师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能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和原则,能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当地资源,向大自然选材,从而使美术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常教常新、富有生气。

传统的国画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金鱼》一课,是让学生观看金鱼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金鱼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金鱼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鱼趣图》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的欲望、兴趣。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一、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二、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和城市孩子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们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了些。因此,农村孩子十分珍惜每周一节且来之不易的美术课。在农村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孩子们的心情我颇有体会,每当他们从课堂中学到一点新东西,就想以自己的手法表现出来。他们有时用蜡笔涂抹课本里的插图;有时用薄纸印摹捡来的画面纸片;有时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涂抹和影印,便会悄悄的搞起自己的创作。经过一番工夫,他们的作品出笼了,得到了伙伴们的啧啧称赞。这时,他们又会把自己亲手孵出的作品羞涩地掬向美术老师,以便得到认可。因此,当学生用自己的手和思维来涂鸦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做教师的都应当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这样不仅能尊重学生们那些乱七八糟的作品,更重要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每个学生在美术上都有闪光点,倘若我们教师不注意有时就会使之熄灭。而我们的一句不经意鼓励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作,尽情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要让他们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较好的美术教育。在教学中发现有个性的作业我们应积极支持,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构想,我们都应该鼓励。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唤醒他们潜在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美术兴趣,作为一名农村的美术教师,我们应懂得尊重他们的灵感和创作欲望。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们,他们的头脑中没条条,少框框,不受什么规章和理论的约束。他们的思想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然后循循善诱,热情辅导。切忌给孩子们泼冷水或武断的否定,有時农村孩子的思维太天真,心灵太美好。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千万不能给他们可爱的构思洒上一点点污淖,而是要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创作情趣,培养他们的创作激情。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所以,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心中的教师”、“家”、“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充分地发挥他们天赋以达到他们年龄可能达到的美术成绩。

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篇7

所谓创造力,是发散思维的外在表现行为,是一种思维能力,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创造力本质在于创新,能够提出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新成果。创造力是完成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需要人去挖掘、引导和培养,学前儿童由于心理差异,年龄层次的不同,创造力的培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培养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在方法和策略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础

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教育环境密切相关。学前儿童好动且富有想象力,从3岁起,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开始表露,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保证幼儿的创造力发展的外在因素和基本保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创造性思维》中写道:“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喜欢回到幼儿时期的概念世界中去,用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所特有的敏锐目光和解题方式来编织某一领域的最新知识。”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便于幼儿发挥创造性思维,释放幼儿的天性,给予幼儿极大的自由,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适当给予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即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让幼儿自由活动,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六大解放”观点,即解放幼儿的眼睛、嘴巴、头脑、双手,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勤于观察,学会思考,大胆操作,充分交流,感知自然,做到这“六大解放”,幼儿的天性得以发挥,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二、家长和教师应允许幼儿提出疑问,善于启发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培养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古今中外的许多发明家,如爱迪生、瓦特、鲁班等,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幼时的好奇心,在孩提时代,他们就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遇到新鲜事物总会打破砂锅问(纹)到底,诸如同样是金属制品,为什么轮船在水里可以浮起来,铁块就会沉下去,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创造力诞生的标志之一。作为幼师和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大胆想象,时常设置疑问,启发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多思考,用发散思维看问题和现象。摒弃旧观念,转变评价方式,正确评价幼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幼儿自由想象、大胆探索,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商量解决,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下乐于创造性的进行活动。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幼儿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幼儿游戏活动环节。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开展创造性游戏,通过组织幼儿游戏,既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又可以培养幼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在这种满足感的驱使下,会逐渐形成创造过程中的所谓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发挥创造力。通过幼儿游戏,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幼儿可以从最初的简单模仿,过渡到能将过去的经验进行组织和概括,最后发展成为实际的创造。幼儿游戏中,包含有许多创造性空间,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不应抹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施展空间,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启发幼儿多做一些表演性游戏和建构性游戏。

四、注重开发和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创造力便无从谈起。一切创新活动的开端都是以想象力萌芽为标志。3~6岁年龄段是学前儿童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崇尚自然,内心充满好奇和幻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顺乎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自由幻想的权利,这也是保护了幼儿的创造天性。

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首先,要开发幼儿的感性思维,引导幼儿想象各种日常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并指导幼儿观察、了解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在其头脑中形成记忆。丰富的各类事物形象,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其次,经常带领幼儿进行参观、游览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增长见识,这样,幼儿就极容易将事物的某些特点串联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也将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全面发展。再次,要充分利用文学艺术,培养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可运用讲故事、童话叙述、朗诵诗歌、绘画、音乐等激发幼儿的想象,让幼儿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幼儿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象。

总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通过教育环境的创设,兴趣的激发,幼儿游戏以及想象力的培养等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幼儿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来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再次,家长和幼儿教师需要给幼儿提供创造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活动。

上一篇:三步教学模式下一篇:人体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