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

2024-07-17

创造力(精选12篇)

创造力 篇1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内部合作与协调机制,于是,团队作为一种比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更加灵活的新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随着团队的日益普及,如何提高团队创造力成为广大团队负责人、企业管理者和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国内外学者在团队氛围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研究方面已经取得过一些研究成果。Ekvall,G.&Tangeberg Andersson,Y.(1986)认为,组织氛围中有四类因素对创造力表现产生影响,它们是:相互信任与自信;挑战性与创新表现上的自由;观念、知识、经验以及观点交流渠道的多元化。但纵观已有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前人往往较多地关注于团队氛围对团队层面创造力的影响,鲜有学者对团队氛围、个体创造力与团队创造力三者的联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揭示上述三个变量间的关系,以弥补有关理论空白,并为团队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团队氛围与个体创造力

已有研究认为,当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周围有许多其他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时,他最能获得成功,因为他会与其他人甚至是竞争对手相得益彰。创新者和评价者之间“热情的宽容的关系”有助于增长独创性,相关研究对大学生进行了测验后发现,社会和团体中宽容、友好、安全、合作的风气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挥。

众多既有研究均表明,团队创新氛围在团队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West[3](199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团队创新氛围的四因素结构模型:愿景目标(Vision)、参与的安全感(Participative Safety)、任务导向(Task Orientation)、创新支持(Support for Innovation)。本文采用与West四因素结构模型相同的操作性定义作为研究的基础。

综上所述,本文假设:

H1a:创新支持对个体创造力有正向影响。

H1b:参与安全感对个体创造力有正向影响。

H1c:愿景对个体创造力有正向影响。

H1d:任务导向对个体创造力有正向影响。

1.2 团队氛围与团队创造力

有许多研究指出,团队气氛在团队成员完成目标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一个良好的团队气氛可以使团队成员非常有效地发挥其创新知识和技能。Milliman J&Taylor S(2002)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成员,常常因为跨文化关系,造成工作上的误解或误会,通过良好的沟通管道,建立互信和公平感等团队氛围,对改善团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假设:

H2a:创新支持对团队创造力有正向影响。

H2b:参与安全感对团队创造力有正向影响。

H2c:愿景对团队创造力有正向影响。

H2d:任务导向对团队创造力有正向影响。

1.3 个体创造力与团队创造力

周耀烈和杨腾蛟(2007)通过总结前人对于创造力研究成果和团队创造力的培育模式,首次提出了“个体创造力向团队创造力转化的透镜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个体创造力和团队创造力的联贯机理。

Drazin,Glynn&Kazanjian(1999)认为团队创造力虽脱离不了个体创造力,但团队创造力并不等同于个体创造力的汇总,有属于团队层面独特属性或作用机制。

我国学者傅世侠,罗玲玲等(2005)在研究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时发现,团队成员共同的认知目标会促进团队内信息交流和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在团队内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团队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而团队成员个体的创造力正是团队创造力的源泉。

综上所述,本文假设:

H3a:个体创造力对团队创造力有正向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检验上述理论假设。数据主要通过以下2个途径获得:选取我国江苏省南京地区的样本企业,通过电话与该企业的管理者联络,确认可以接受调查后,即亲自上门进行现场调查;将问卷放入问卷星专业调查问卷网(http://www.sojump.com/jq/397828.aspx)中,调查者通过电话、Email以及MSN即时聊天工具等途径与符合条件的(地域限于南京地区、企业成立时间>2年)调查对象取得联系,请其上网填写问卷。调查时间为2010年9月11日至2010年10月7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61份,收回136份,回收率为37.7%,其中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125份。

2.2 样本信、效度

本研究所用量表皆来自于已有成熟量表,很多学者都曾使用这些量表测量相关变量,并认为这些量表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者运用AMOS17.0结构方程分析软件对已有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测量模型与样本数据的契合性,根据测量模型估算结果,结合已有文献的分层次研究和系统理论演绎,对量表进行逐步修正优化,确保了测量模型较好的内外质量及样本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2.3 变量衡量

衡量团队氛围的量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硕士邢春晖的研究,包含创新支持、参与安全感、愿景、任务导向四个维度。其中:创新支持采用4个题项,Cronbach'sα值为0.874,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0.636;参与安全感采用4个题项,在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结果显示题项B24路径系数为0.489,解释力度不足,故将其删除,调整后参与安全感测量量表Cronbach'sα值为0.503,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0.750;愿景采用4个题项,Cronbach'sα值为0.510,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0.782;任务导向采用2个题项,Cronbach'sα值为0.710,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0.830;团队氛围的二阶验证分析结果是:Cronbach'sα值为0.7056,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0.904,GFI=0.918,CFI=0.974,TLI=0.966,RMSEA=0.051,卡方值=73.170(P=0.102>0.050),团队氛围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比较好。

衡量个体创造力的量表来自浙江大学硕士孟磊的研究,原量表由6个题项组成,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过程中,估算结果显示C14路径系数为0.46,C18路径系数为0.44,解释力度不足,故将C14、C18两个题项删除。优化后的个体创造力量表Cronbach'sα值为0.868,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0.528,个体创造力的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为:GFI=0.986,CFI=0.993,TLI=0.982,RMSEA=0.059,卡方值=11.858(P=0.065>0.050),个体创造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比较好。

衡量团队创造力的量表来自浙江大学博士杨志蓉的研究,作为可测变量直接由10个题项测量,Cronbach'sα值为0.946,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0.638,团队创造力的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为:GFI=0.951,CFI=0.980,TLI=0.967,RMSEA=0.079,卡方值=74.817(P=0.071>0.050),团队创造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比较好。

各量表均能通过CFA检验,显示测量模型与样本数据较好的契合度,样本数据可以很好的反应测量指标。

3实证分析及结果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变量间整体的相互影响关系。主要采用MS Excel2003、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及AMOS17.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模型运算。

整体理论模型图检验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4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南京企业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团队氛围各维度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并揭示了个体创造力在团队氛围与团队创造力关系间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针对南京企业,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4.1

“参与安全感”及“任务导向”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不显著,而“愿景”及“创新支持”对个体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可以着重加强这两方面的建设,在“创新支持”方面,应该加强企业文化中创新元素含量,同时对创新行为鼓励制度进行完善;在“愿景”方面,应加强上下级信任,使清晰传递及持久贯彻成为企业愿景的支撑,将企业精神转化为员工意志,增加企业实现目标的软实力。

4.2

“创新支持”对“团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通过个体创造力对团队创造力产生间接的影响。纵观研究结果,创新支持成为团队氛围对团队创造力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团队要在制度以及行动上都给予成员创新支持,提供足够的资源,确保工作灵活性,同时要鼓励成员之间的沟通,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气氛。

摘要:本文基于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团队氛围、个体创造力与团队创造力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继而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这些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团队氛围对个体创造力有显著影响,对团队创造力有间接影响,个体创造力与团队创造力正相关。

关键词:团队氛围,个体创造力,团队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罗玲玲,唐淑凤.科技团体创造力的经典研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12:33-40.

[2]周耀烈,杨腾蛟.个体创造力向团队创造力转化的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2):409-413.

[3]傅世侠,罗玲玲,孙雍君.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2):79-82.

[4]邢春晖.目标导向、团队创新气氛对个人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5]孟磊.领导行为模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

[6]杨志蓉.团队快速信任、互动行为与团队创造力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

创造力 篇2

5 讨论

本研究通过情境设置对内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进行操纵,检验二者对创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动机与亲社会动机存在交互作用,当内部动机与亲社会动机都高时,创造力的表现最好。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为创造力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以往研究的视角大多局限于创造者,探讨内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Eisenberger & Aselage,)。但是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Dewett,2007;Perry-Smith,),本研究也发现个体的内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个体在实际情境下从事创造活动时,其要求不仅是新颖性,更要从创造者本身中跳出来,看到受益对象所处的情境,考虑创造产出的实用价值。从这个新的视角来开展研究,兼顾新颖与实用,不仅能增强创造力研究的生态效度,而且解释了内部动机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为何不一致,即:两者之间的关系还要受亲社会动机的影响,只有在亲社会动机高的情况下,高内部动机的个体才会在创造力表现上显著优于低内部动机的个体。

第二,本研究也为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其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是在西方背景下进行的(De Dreu et al.,2011)。但东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相较,西方文化中更强调个体主义,而东方文化中更强调集体主义(Hofstede,2001)。东方文化下的个体因为受到集体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强调“助人为乐”的精神,在社会规范中,对亲社会行为十分重视(Li et al.,2012),就会更易受到亲社会动机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在东方文化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不仅存在内部动机与亲社会动机对创造力的交互作用,而且,亲社会动机对创造力的主效应亦显著,而Grant和Berry(2011)的研究没有发现这一点,这可能说明亲社会动机会对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的创造力有更强的影响。另外,集体主义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明确区分圈内人与圈外人,个体更愿意去照顾与自己有关系的圈内人(Wang,Leung,See,& Gao,2011)。正如本研究中,受助对象是一名与被试同学校的同学,属于有一定关系的圈内人。因此,本研究也为探讨创造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文化差异提供了新的方向。后续研究值得系统地探讨受助对象的身份不同,如圈内人或圈外人,亲社会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本研究对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也有所贡献。在该领域内,往往是研究亲社会动机对亲社会行为,如帮助、合作、共享行为等的影响(Penner,Dovidio,Piliavin,& Schroeder,),而很少关注对创造力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发现亲社会动机确实能促进个体创造力,因此,本研究是为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实践意义方面,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亲社会动机和内部动机共同作用于创造力。因此,在实际的生产、设计、服务等过程中,都需要考虑施用对象的特点和情况,以此来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实施,而不能仅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就像时下新兴的职业“用户体验”等一样,要更多地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才能产生更好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劲动力,能够找到对创造力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也存在几点局限性。第一,本研究是一项实验研究,未来可以通过现场研究的方式来提高其外部效度。第二,未来研究可借鉴Grant与Rothbard(2013)的方法,提高对内部动机操纵的效度。第三,本研究对内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影响创造力的中介机制缺乏探讨,后续研究应该对中介变量进行直接测量,揭示其作用过程。第四,本研究没有探讨亲社会动机与内部动机的关系。亲社会动机既可能是内部取向(如:价值观),也可能是外部取向(如:职业技能的提升)(Finkelstien,2009),需要专门的研究对此进行查证。

①亲社会动机中包含表达个人价值、增加自我价值感、减轻负罪感或压力、建立和强化人际关系、自我提升、增长职业技能这六类动机(Clary et al.,1998)。其中,有学者认为增长职业技能与外部动机的相关显著,而其他五类动机与内部动机的相关显著(Finkelstien,2009)。但是,本研究通过实验操纵两类动机的高低,而两者的关系并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②将直接选择有趣度低的B任务的被试去掉,实验结果保持不变。

关于创造力 篇3

意大利米兰是国际公认的设计之都,米兰工业设计学院创立于1954年,是意大利历史上的第一所设计学院,如今它已经是设计界的国际名校。很多当代设计大师都毕业于此,除去时尚界、传媒界和建筑界的,仅目前就职于汽车行业的就不下五六位。在得知自己将有机会去那里听课之后我一直在想象,这样的学院该有多大的排场和气场。

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这所名校的样子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有多大排场呢?坐落在居民区里的一座6层灰楼,周围的街道比北京的胡同儿宽不了多少。从外表看就像是一个仓库,进到楼里再看,硬件水平也就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一所职高。不过里面的气场确实动人:尽管教学环境简洁得甚至有些空旷,但从容淡静、目光清澈的学生们专注做事的样子却让人感到仿佛空气中都蕴含着各种创意,随时都可能有作品凝结出来。

这是一堂公开课,是大众汽车公司为参与全新桑塔纳传奇之旅的我们特别安排的,主题是“汽车设计是什么?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设计师?”主讲者是大众中国首席设计师西蒙和他的几位同事。我发现教室的后半部分已经坐满了学院里的年轻面孔,看来重量级的老师和与中国相关的话题都很吸引这些年轻的学子。

西蒙的演讲最精彩,他用生动的例子阐明了汽车设计应该遵循的4个步骤:比例、平衡、细节、润色。仅用30分钟就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基础的门外汉不仅对汽车设计入门了,而且还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他还跟大家分享了他在中国工作时的重要心得:要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充分理解顾客的需求。比如西方以古铜色肌肤为美,而东方则以白为美。再比如肯德基在中国的快餐配方跟在欧美市场截然不同。

老师的演讲结束,学生们开始自由提问:“创造力是天生的,还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西蒙的回答是:对创造力最大的限制其实是你自己。创造是一种不断打破常规的活动,需要像天真的孩子一样,充分发挥想象力,让思想不受任何束缚。认定一切皆有可能,才是设计师的最佳状态。

“如何看待目前中国产品中比比皆是的模仿和拷贝现象?”对此他认为尽管目前的中国产业界还处在出售简单产品,同时购买设计和品牌的阶段,但做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知识和财富的积累,将来的中国必然会向全世界输出设计和品牌。当然,这过程可能要三十年。

创造力 篇4

一些专家认为, 小学、初中和高中在硬件上没有什么区别, 高中在图书借阅和网络条件上占优, 但在软件上却越来越差, 如课外活动逐步减少、教师不注重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等。环境恶化导致学生缺少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减少了发展创造力的机会, 极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从而出现了学生学段越高创造力越低的窘境。

市区学生、男生有更强创造力

课题组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选取了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市106所中小学校, 对11098名学生进行了大样本调查, 发现与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力水平相比, 6市中小学生创造力水平较高, 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创造力现状是, 一是具备初步创造性人格的学生较多, 市区学生、男生有更强的创造性人格。学生自评创造性人格特征前三位依次是:想象与自我表现 (74.9%) 、自信心与合作意识 (71.5%) 、意志力与进取精神 (68.7%) 。如果把同时具备以上6项人格特征的学生称为具备初步创造性人格的人, 则这样的学生占18.2%, 比2002年全国资料高16.2个百分点;市区学生有20.5%, 比郊区高6.2个百分点;男生有20.1%, 比女生高3.8个百分点。二是具备初步创造力的学生相对较多, 市区学生、男生有更强的创造力。三是初步创造力与初步创造性人格密切相关, 初中生的创造性逐年增加, 高中生的创造性处于低潮。

学段越高, 创造力培养环境越不利

调查发现, 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应试压力也逐步增加, 导致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环境逐步减少, 所以越是年级高, 学校的环境越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而且这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是学校的单方面原因。

记者近日采访中也听到一个与此相符的事例。上海市实验学校设有小学至高中的三个学段, 前不久学校组织国庆花车表演, 结果发现年级越低的学生创造力越强, 有的低年级学生将废纸盒、拖把作为花车的面板和轮盘, 有的从超市借来小推车, 两辆车一对接经过装饰, 就成了漂亮的花车, 富有创意。而高二“理科班”的一些学生却对此手足无措, 拿着纸盒不知道如何做出东西来。校长徐红认为, 这种现象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创造力并非与生俱来, 学校要在保护和激发学生创造力上有所为, 对有可能扼杀创造力的要有所不为。”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创造力

调查提出, 民主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而权威型或放任型师生关系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学生认为在课堂中教师“耐心解答, 共同探讨”“肯定学生的想法, 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视时间是否够用而定, 如时间不够, 下课再讨论”属于民主型师生关系;而“认为这是捣乱, 加以训斥”和“为保住‘面子’, 自圆其说, 为自己辩解”属权威型师生关系;而“不予理睬, 继续讲课”和“敷衍过去, 说‘下课再研究’”则属于放任型师生关系。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教师能采用启发式教学, 但机械重复的方式仍有一定比例。有74.4%、69%和75.6%的学生分别认为老师能在课堂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等。但也有40%的学生反映老师的上课方式为简单重复和机械操练。

上海市教科院《上海教育科研》主编傅禄建指出, 目前, “应试教育”仍是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阻碍。为此, 学校要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切实把学生课业负担减下来, 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参与教学、体验创造。同时, 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中小学生“科学院”等机构, 有组织地开展创造教育活动, 加强对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管理, 提高校内创造力培养的实效。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还可以与高等院所、社会工矿企业建立协作关系, 整合创造力培养的社会资源, 形成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合力。

创造力的失落 篇5

有人曾说:“如果你想做难题,十个美国人比不上一个中国人;如果你想搞创新,十个中国人比不上一个美国人” 。这里就是讽刺中国人的思维创新能力太差了。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的创造力失落在何方? 如果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还要从对孩子们的教育说起。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紧紧地盯着那标准化试题上的分数和答案!考试、竞赛、学习、作业,这四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了当代学生的肩上,把他们的生活空间塞得满满的。再加上双休日上课、晚上补习……那些分数主宰着他们的一切。既然有“标准”可循,于是,老师便搬来教参,大声朗读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编写的“陈词滥调”,学生便飞快地做着笔记。教师从教参上克隆知识,学生又一字不漏地将它们拷贝到笔记本上、试卷上。这分明是一种“双重的拷贝”,想都不想就复制到自己的脑子里去了。这怎么能创新呢?就拿我来说吧。几年前,我拥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特别喜欢做实验和阅读。就在六岁那一年,我还研究出了一个“数字陷井”。并且作文是想写啥就写啥,写啥像啥,捞个全国奖只是轻轻松松地写几张纸的事。可现在,我已经没有时间做这些事儿了,由于年纪小,付出的比别人多几倍,奥赛成了最头痛的事,作文水平也在下降。教育对于我,带给我的只有这些,还迫使我失去了我丰富的创造力,怎样才能做到“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呢? 失落的原因已经找出来了,假若要继续追问我们的创造力失落在何方,我们还得把目光投向书本里。请您想想,在介绍中国古代各种优秀作品及大发明,优秀建筑物等的书里,写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值得我们骄傲。”乍一看还不知道其中的玄乎,细看之下,才觉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满足的旧思想。孩子们看了书,书把这种思想灌输到他们的脑中,就相当于慢性中毒。有了这样的基础,到六年级再受压力,严重的会导致儿童的创造力完全丧失,永远只会可怜地拜倒在那些名家的脚下,却从未想过去超越他们。 答案已经出来了,我们的创造力是失落在了对孩子的压力与自我满足中。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但直到今日,是否每一个人都能深刻地认识到它的警策意义呢? 谁能替我们的民族找回那失落的创造力?我们期待着回答。

引爆创造力等 篇6

——旧物“绿色”变身

先来看看你是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铂金?50秒内,快速给出答案!

1. 统计一下从学校到家的路上你经过的所有有红绿灯的交叉路口,你看到的红灯多还是绿灯多?

2. 邻居老王家中有5个兄弟,每一个兄弟都有一个姐或妹,假如把老五妻子也算在内的话,这个家庭中有多少个女性?

3. 一瓶酒卖10元,酒比装它的瓶子贵9元,请问瓶子值多少钱?

答案:1.一样多,有红灯就有绿灯。2.两个 ,理由是每一个兄弟都有一个姐或妹,如果不算老五妻子的话就只有一个女性,如果不是的话,就会有人多了一个姐妹。3.瓶子是0.5元,酒是9.5元。理由就不用说了!

如果你答对了两道题以下,就要补补课喽,好好学习一下,用什么魔法百变牛仔裤和塑料瓶!如果你全部答对,恭喜恭喜,开动脑筋吧,看看还有什么花招可以用?

创意环保袋

现在去超市,多了一种享受——看漂亮MM随身背的环保袋!卡哇伊的、淑女的、酷的……各种模样的环保袋创意十足,很多经典款式竟然是用旧物制作的,让人忍不住手痒!

其实,制作环保袋,就像随时都能环保一样,超级简单!先来做个牛仔环保袋——

首先将牛仔裤裤腿剪下;再把连腰的部分翻过来,将底边缝合;最后在裤腰的位置缝上两根帆布带子!

考吧

1. 虽然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______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他生活用途。

A0.5%B1%C2%D1.5%

2. 在恐龙时代,平均每1000年才有一种动物绝种;20世纪以前,地球上大约每______年就有一种动物绝种;现在平均_______年约有4万种生物绝迹。

答案本期找。

百变塑料瓶

号称“白色污染”的塑料瓶,稍微发挥一下创造力就能成为不错的帮手呢!

剪去塑料瓶的上半部分,把暂时不穿的鞋子放进去,既方便又节省空间!(图①)

用塑料瓶养花,是最最普通的创意喽。(图②)

要把这个方法告诉妈妈哦:面条和豆子特别容易返潮,把他们放到干净的塑料瓶子里,好看又容易收藏。(图③)

塑料瓶变身书立。这个创意,绝妙!(图④)

在塑料瓶子的中间开个口,纸巾就会一张一张地吐出来了!(图⑤)

短信息

1.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将在5年内移民21万余人。

2. 目前,中国有110座城市缺水严重,7000万人饮水困难。这是水污染和水缺乏对人类报复的开始。

3. 2008年末,贵州省毕节市团结乡一山洞惊现犀牛、象、貘、猎狗等15类动物化石。中科院专家已现场确认,此次发现对研究第四纪贵州地区的环境变化及生物演化有重要意义。

4. 日前,有科学家认为,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恐龙自己放的屁。恐龙屁产生大量甲烷造成环境巨变,恐龙这个庞然大物“自食其屁”,最终灭绝了。

碎碎念

白化肥挥发会发灰:把旧练习本中未用完的纸张装订起来,做草稿本。

囧囧有神:少量的衣服用手洗,避免洗衣机洗衣时使用大量的水。

泡泡:用鲜柠檬片替代空气清新剂。

37°太阳:煮饭时,把淘洗过的米浸泡10分钟后再煮,省电。

见习小巫女:用淘米水洗碗。

一雷到底:煮面或鸡蛋时,水开1分钟就关火,再加盖焖4~5分钟。

美术:创造力的源泉 篇7

创造和谐的美育育人环境, 主要包括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教学方法、情景与教学目标、内容的和谐, 课内与课外活动的和谐, 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 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 教师要时时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初一美术第一册第3课《中国画的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时, 笔者觉得书中的例画小且少, 不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就事先放大了画, 又临摹了其他名画, 还把自己创作的、发表于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的画和得奖作品拿来当范画, 让学生欣赏, 还有事先安排学生拿来的花鸟画挂历, 及所辅导学生发表于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的画及得奖作品, 再加上自己的讲解及当堂作画, 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绘画知识, 还明白了画与人生的道理:画家通过创造富有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 表露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 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和生活观念。不少同学说:“先光觉着像, 好看, 真没想到与生活还有这么大关系。”就连听课的体育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得跟着当堂作起画来, 课堂气氛出人意料地既活跃、热烈, 又平静、恬淡、和谐。看着课堂上的学生和老师们, 自己心里真像灌了蜜一样, 真是如沐春风、如临春雨, 大大超过了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陶冶情操。

在课堂上, 要时时注意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 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以教师的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 以及环境的美、情景的美和艺术的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使学生人人都成为美的天使。创造良好的环境, 选择优美的情景和典型的艺术形式, 营造健康的氛围, 来熏陶和感染学生。

3. 形象思维。在课堂上, 还要时时注意培养学生

细致的观察力及活跃的想像力, 从而增强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初三美术第五册第5课《美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时,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个角度来塑造这个形象?《秋思》的作者为什么会发现秋天树上的疤痕象人沉思的眼睛?为什么《粉笔生涯》的作者会选取前手拿书、后手拿粉笔、头发花白的老教师的侧面来塑造形象呢?然后展开讨论, 最后举手发言。学生们发言的气氛十分热烈、活跃, 竞相发言, 语意惊人。这样使学生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了教育, 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

4. 创新思维。

教师要精心设计美术欣赏课。可充分利用美术教室, 给学生放映著名画家们是怎样作画的。如从电视上转录的李可染大师所画牧童和牛, 向学生展示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和得奖作品, 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以及成就欲望。

浅析创造力的培养 篇8

一、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济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维的能力。创造力客观存在,可以通过培训加以提高,其物质基础在于大脑的组成与构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与创造力密切相关。创造思维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级层次的创造思维是指经过长期研究、反复探索而产生的非凡的创造,这一般指经过模仿或改进,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重新加工,形成有社会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这一般表现在技术革新上;初级层次的创造思维主要是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不涉及社会价值的创造力, 这一般是指儿童和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以下内容主要就是最后一种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二、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1、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前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迷,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

2、右脑的开发

脑科学家研究证明, 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长期以来,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学校教学要求都过分强调左脑功能,重视语言、计算机抽象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右脑功能开发,这就造成左脑负担过多、过重,导致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发展失调。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直观教学,创设更多的问题情景,发展形象思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地发展,这不仅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重要措施,也是活化右脑,提高创造力的重要举措。

3、发散思维的训练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4、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5、创造型人格的培养

创造型人格的首要特征是具备献身精神。爱因斯坦讲,真正的献身者当他们从成功中得到喜悦,觉得已为人类做了些有益的事情以后,就不再要求更多的报偿了。没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勇气和行动,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坚定性,坚强的意志力与善于合作等积极的性格特征,是出金创造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作用

右脑的开发、发散思维的训练、发展直觉思维、创造型人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在教学与教育工作中,正是由于教师热爱学生,钻研业务,无私奉献,引导得法,主动钻研,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1、教师首先应从思想入手、变旧为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从改变旧的教学思想入手,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既可通过教师讲授学习,也要通过发现学习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教师不要干涉太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激发学生发生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如在课堂上采取游戏、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另外,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要知道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重要意义。敢想是敢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的幻想不应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他们,把幻想转变为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一旦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定会被激发起来,其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个性的独立,坚定的自信心,具有冒险精神等。因此,教师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也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因受到批评或挫折而气馁,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4、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的良好情境。比如,对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的每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地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或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质疑、提问的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捕捉每一次学生迸发的创造火花,培养世纪性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相超编著.《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2) 周昌忠编著.《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9

一、优化创造环境,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空间

首先,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如教师组织幼儿在浇花,小朋友都接来了凉水浇,有一个小朋友却接来了热水,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每天都喝热水,为什么花儿不能喝热水?”老师接下来让这个小朋友每天用热水浇这一盆花,其他的小朋友用凉水浇自己的花,然后让小朋友观察,到底哪一盆花长得好。小朋友们很感兴趣,经常跑去看,结果可想而知,用开水浇的花枯萎了。但这个小朋友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让自然结果的反馈来改变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方式幼儿既容易接受又能激起探索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我们应该学习这位教师的做法———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给幼儿出错的权利,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究环境,让幼儿大胆地探究。我们假设这位教师不这样做,而是把结果告诉他,就不仅打击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而且阻碍了他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幼儿有了想法后就不会再说出来,不敢再做了。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其次,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幼儿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让家长和老师难以招架、陷入尴尬。实际上,幼儿的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家长和老师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回答孩子,要避免:1.拒绝、厌烦,不要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说:“你哪来的那么多问题呀?”“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怎样问这样傻的问题”,等等,以免伤害幼儿的好奇心。2.敷衍、欺骗。对于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不回答可能会觉得丢了面子,于是就会敷衍或者胡编滥造一些答案告诉幼儿。这样做是十分错误的,不仅影响了幼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而且降低了家长或老师自身的威信。3.给予过难的答案,让幼儿听不懂。这三种错误的态度都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发展。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就必须鼓励幼儿多提问,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更多地关注世界,更多地发现和探索问题。

二、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各项活动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创编歌词,可以让幼儿为歌曲自由地创编动作。幼儿好动,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动起来会使幼儿感觉到“如鱼得水”般的快乐,而在幼儿快乐活动的同时,发展了创造力,提高了能力。我们要避免那种一句一句教的机械的教育方法,否则会使课的本身失去了活力,幼儿也只是一味地机械地模仿,调动不起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一次美工活动中,当我出示范图后,幼儿按范图画了一个小朋友,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我问:“这是什么?”幼儿回答说:“那是小朋友的影子。”“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听完我的提问,那位小朋友二话没说就要把那影子擦掉,我立即制止了他并就他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又如一次户外活动时,一幼儿发现地面上有许多轮胎花纹,问另一幼儿:“看这车印都是花,真漂亮,车轮上刻那么多花干嘛呢?”另一幼儿说:“好看呗?”教师听后问他们:“你们的鞋底有没有花纹?”幼儿齐声说:“有啊?”教师又说:“如果鞋底下一点花纹也没有,你们知道会怎么样呢?”教师启发幼儿思考、争论、演示,使孩子们知道鞋底有花纹穿上不容易摔跤。同样的,汽车轮胎上要是没有花纹,行不行?为什么?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轮胎上的花纹引起幼儿的好奇,又因教师积极地引导而使其成为一次有益的科学活动。

三、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家庭是创造型人才诞生的摇篮,但并不是说,任何家庭都能培养创造型人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一)营造氛围,创造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是幼儿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条件。要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就要为其提供一个可表现创造性并能使之正常发展的家庭环境。在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中,成人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爱幼儿但不骄惯,使幼儿感到轻松自如,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这种环境会使幼儿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之中,这对幼儿独特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萌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家长不能因为幼儿小,需要成人照顾就把他看成是成人的依附品,需要由成人支配。幼儿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和空间,对幼儿创新的要求给予支持和鼓励,对表达创新思维的行动和产品给予承认和赞扬。如:对幼儿自己制作的手工和绘画作品,对于自编的舞蹈和看图编讲的故事等创造性活动,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掌声。这种积极的强化,将使幼儿产生再创造愿望。

(二)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知识和经验是创造的源泉,创造力是建筑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对于幼儿来说,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一定水平的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家长可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开阔幼儿的视野,还要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观赏各种树木花卉,区分它们的异同,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看看动物的不同形态,分辨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采集种子,捕捉昆虫,制作标本;仰望蓝天上变幻多端、漂亮浮动的白云;欣赏日出东方的朝霞、夕阳西下的美景……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10

一、鼓励不同见解,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发产生, 它们有赖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以及教学模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恰如其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被激发出来, 从而产生学习动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问题, 产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有的教师喜欢以师者自居, 一味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自己的学生,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那么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得到增强。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London?”时, 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或“No, I haven’t.”要广开思路。在要求每个学生作肯定、否定回答时, 可引导学生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灵活的回答:“Yes, I have.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No.I haven’t.How I wish to go there./No.Ihaven’t.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

二、创设交流情境, 培养集体合作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和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青少年普遍具有喜欢交流、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教师如果能够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就某个与学习相关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竞争或合作, 将极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合作学习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让学生就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讨论、共同研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或交流学习方法等。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三、创设民主氛围,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是“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主要指标。在人的各项素质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素质, 那就是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一切可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因素, 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引导他们由单一思维向发散思维拓展。例如:在学完SEFC Book 2A Saving the earth后可让学生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通过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通常是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 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 并扩展思维的范围, 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根据这一过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的特点, 设置疑点,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想象。

例如, 在教授居里夫人 (Madam Currie) ,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时, 要尽量引导学生思考、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 并引导学生思考伟人们善于联想的习惯与发明创造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们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 要设计一些讨论题, 引导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得出语篇中没有明确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 我们可以提出:“Why are we trying to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When Mathilde knew tha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bu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 what would she do?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ime?”这样,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到《大纲》中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的目的, 又可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美育·童心·创造力 篇11

[关键词]美育;童心;创造力

美育、童心、创造力是三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本文拟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和分析,旨在论证美育在呵护儿童童心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他们的创造力,而且连贯性的美育不仅可以使个体在成年之后仍然保持快然活泼的童心,还能使个体的创造力得到持续发展。

一、童心与创造力的关系

“童心”一词,散见于散文和小品文中。在心理学名词大词典中,尚未有定义,也鲜有人加以研究。与童心这一概念比较接近的是游戏。心理学家利伯曼在《游玩:其与想像以及创造的关系》一书中曾列举成人在工作、学习场所的一些游玩行为,认为例如开玩笑、嘲弄、假装、好奇、外向、富有创造性等都根置于童心。成人在上述行为中表现出的童心,亦如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的童心一样,都是自然自发、快然自足的天真表现。“天真”的基本语义与“孩子似的”相同,但却带有明显的肯定意味。

儿童似的天真绝不是婴儿般倒退的标志,它是生命力和创造潜能存在的来源和证明。马斯洛曾研究过一些他认为是“自我实现的人”的创造性,这些人物包括罗斯福、斯宾诺莎、歌德、爱因斯坦等历史名人。他发现,这些人物的创造性更多地是由人格造成的,而且他们的人格特质在某些方面与童心的表现很相似,具体表现为:

第一,自由地感知。富有创造性的人常常将世界与自己当做一种有趣、好玩、滑稽、可笑、荒诞、可爱的物体。或者说,他们都有一种儿童般的天真的认识,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这源自他们有一种自由感知的能力,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孩子看见了国王没穿衣服一样,能够看到周围环境中新颖的、未经加工的、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第二,行为自然自发,更倾向于表现。儿童总是生活在此时此地,不生活在过去和将来,也不计较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要哭就哭,要笑就笑。自我实现的人也颇能达到这种“率真”的地步,他们比普通人更自发、更倾向于表现,其行为似乎是自然表露出来的,较少受到阻碍和自我批判。马斯洛写道:“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在许多方面很像完全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儿童般的创造性。它是自发的、不费力的、天真的、自如的,是一种摆脱了陈规和陋习的自由。而且看起来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天真的’自由感知和‘天真的’、无抑制的自发性和表现性组成的。”

总之,具有高创造力的人都非常富有童心,尽管这种童心与幼儿无知的童心不同,但是他们至少在感知、行为表现两个方面保留或恢复了孩子般的童心,即他们的感知是自由的,或者是非经验的,而且他们的行为是自发的、倾向于表现的。马斯洛把这种童心称为“再生的童心”“成熟的童心”。“再生的童心”即孩子似的固有的好奇心、自由感知以及快然活泼的率真表现,与“婴儿似的倒退”绝然不同,它在创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实践一再证明,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既是非常成熟的,又非常富有童心。他们常常能以十分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不带任何经验和修饰的眼光去看待外部世界,充分感受到外部世界富有情趣的一面。事实上,所有有修养的人和一切有作为的人总是有一种“健康的倒退”(复归),即从“二级过程”退回到“原初过程”,从意识退回到无意识,从现实原则退回到快乐原则,或者说这是一种“融合”。正是这种“倒退”或“融合”,消除了“成熟”与“孩子气”之间的悖论,从而进入创造的境界。

通过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恰恰就是需要培养富有“童心”、能够实现“第二次天真”的人才。因此,我们绝不能把“童心”仅仅理解为幼儿自发的童心,它还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再生的童心”。达成这样的“童心”境界,“既是教育的结果,同样也是教育的过程。”

二、为何失去童心

(一)社会束缚

相对来说,在学龄前期,儿童尚有很多机会表现童心,尽管父母会纠正儿童的某些言行,但是对于儿童的天真表现,他们还是会加以欣赏,并报之以欢笑的回应。然而,进入学校之后,童心便表现出一种萎缩的趋势。一般来说,儿童都具有充沛的感性生命活力,好奇、好动、好变,这是他们的秉性。但中国教育受几千年的传统影响太深,过于急切地把儿童的生命活力纳入理性的轨道,使之懂事、乖巧,成为“好孩子”“乖孩子”。学校为了让教学学习秩序井然,会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教师也会设一些奖品诸如铅笔、本子和小红花之类的物品,奖励所谓的“好孩子”。如此情形下,孩子们慢慢地“成熟”,而这种“成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与童心相抵制的。尤其是到了中小学阶段,相比于儿童内在的成长与童心的保持,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业上的成功(例如考上理想的大学等)更为重视。在实用性和童心之间,家长和教师都选择了实用性,年级越高,作业越多,游戏越少,孩子们的童心被忽视、被压抑,最终慢慢地消融了。

(二)外诱动机

童心是自动自发的、无所为而为的。换句话说,儿童的行为是没有功利性的,特别是作为儿童主要活动的游戏,更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它完全是一种无外部压力、无外部目的、无功利色彩的自由活动。随着儿童长大,他便进入了一个充满外诱奖罚的世界,其行为渐离本我,逐步被世俗的功利所遮蔽。为追求外部奖赏,行为的目标指向性越来越明显。儿童的行为具有目标指向性,这是他成长的一大进步,但是站在创造力角度上讲,他却失去了他人性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天真、率直、活泼的童心。

进入成年之后,个体行为的功利性日趋浓厚。一些人内心失去童心的滋润,被外诱动机牵着鼻子走,而逐步沦为缺乏情趣、无幽默感的人;没有爱心、只知道追求功利的人;心灵空虚、缺乏创造精神的人。即使一些人没有被完全“异化”,保持了少许童心,然而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他会渐渐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缺乏童心、圆滑世故的人可以升官发财,而具有童心者,多为失败者,常常受到欺骗。于是,他那点仅存的童心也慢慢荡然无存了。

(三)逻辑思维

童心看世界,总是新奇的。儿童经常能在平常事物中见出不平凡之处。他们看蚂蚁打仗、看螳螂搏斗、听蟋蟀歌唱……总是亲历其境,内外浑融。这源自于他们自由感知的天性,他们的感受能力很强,直观印象很深刻。“一般认为儿童幼稚,其实他们十分敏感!一般人认为儿童见识浅,其实他们对各种具体图景的新奇感十分突出!成人在很多地方赶不上他们。”

然而,10~14岁似乎是一个转折点。这时儿童的感受性、模仿能力极强,好像什么东西都能学

会,可是对童心的发展来说,却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大约11岁时,个体内在心理会发生某种较大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对逻辑的发现和使用引起的。显然,只有少数儿童保持了原来长于直观感受性的特点,而多数儿童开始模仿成人分析事物的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暗示,孩子们似乎长大了,懂得分析问题了。在成人的一片赞扬声中,他们对逻辑思维的使用得到强化,而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直观感受能力的消退和童心的消失。

(四)从众性格

进入学校之后,儿童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从众行为。同时,他们评判事物开始依赖自己的伙伴,有一种与伙伴保持一致的心态。托兰斯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下降正是朋侪压力以及教育渐趋规则化使然。就儿童的发展而言,因朋侪压力而与团体保持一致,是一种正常而健康的现象。然而,这种“伙伴定向”——为求一致所造成的压力,却又容易导致儿童产生“受外力支配的性格”,即过分失去自我,盲目服从权威,不敢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托兰斯以“不再吼叫的狮子利庇”为例说明了“儿童在追求个人不同见解与要求服从一致的压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以及强求一致的压力经过向内心的投射作用很可能成为儿童性格的组成部分”的现象。这都表明,具有一定洞察力的儿童在表达不同见解和表现创造力时受到了强大的团体压力,而正是这些压力逐渐地弱化了儿童的童心和创造力。

三、美育与童心的呵护

(一)解放天性

童心是人的一种天性,是“本我”的自然流露。然而,儿童的天性与无艺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间似乎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布约克沃尔德甚至认为:“学校是一种从事系统地压抑儿童天性活动的机构。”在学校,如果说德育和智育一开始就要求儿童接受一些普遍的道德、规范和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天性的话,那么美育则始终把解放儿童的天性放在了首位。在美育过程中,儿童摆脱了外部的强制,怀着一种超然活泼的心境,独立地观察和感受事物,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尝试着解决问题,同时自由地寻求表达自己独特心理感受的方法和形式……这一切不仅不受压抑,而且还受到保护,这对于儿童形成追求独创性的兴趣、自觉意识和价值观念十分有利。更重要的是。它还充分发展着人格中的个性因素,而这正是创造力的基本来源之一。可见,美育最忠实于儿童的个性和感性生命,它不仅为天才的儿童提供了按照个人的独特感受去表现自己全部生命的机会,而且也为所有的儿童提供了按照个人的审美情趣去宣泄所有的内心隐秘的权利。

(二)与物合一

幼儿在观察和游戏时,总是全神贯注,内外浑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没有自我,他们的物我界限很难划分。因此,代表童心的关键词是“无我”,而成人的毛病恰恰出在太少无我而太多自我意识和自我觉知。

美育是审美教育,审美之可贵在于它能专人之志,凝人之神,让儿童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对象世界。在审美纯净的视野中,儿童忘乎天,忘乎地,忘乎人,忘乎己……他们将感知浸润于对象,以与对象合一。而作为美育过程的音乐、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更是能让儿童沉醉其中,即使在艺术活动中反复地描绘同一个事物,唱同一支歌,做同一个手工造形……他们都饶有兴趣,并能赋予其新意和活力。可见,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儿童快然活泼的童心最容易以本来的面目自然、清晰地展现出来。

另外,从哲学意义上讲,审美是人的精神享受对功利欲望的超越。当人们沉醉于审美对象时,所有的功利心都会退避三舍,心灵会进入一个自由而广博的天地。因此,在从事审美和艺术活动时,即使在那些非常世故、老练的成年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某些童年天真的恢复;当他们完全沉溺于某一时刻并充分体验着这一时刻时,他们的脸上能再现出纯洁无邪而又甜蜜的表情”,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一心如童子。

(三)自由感知

儿童是敏感的、富有洞察力的,但成人的心智和逻辑思维方式所生成的惯性却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的自由感知的天性。当然,个体感知力的衰退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通过加强美育,我们完全可以将孩子们那些“沉睡着”的感受力调动起来,使之丰富、发展和完善。从审美意义上讲,生命是一种运动的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复杂多样的生命运动形式的观察中去获得。从小让儿童走进自然,与天地感应,与山川对话、与溪流低语……不仅能强化儿童的直观印象,加速感知内化过程,而且能够使儿童的感知觉逐渐适应现象世界的对称、均衡、节奏、统一等活动模式,最后形成对这些模式的敏锐的感受力和选择力。

(四)保护创造

儿童的创造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始终充满着本能的力量和感性色彩。对儿童来说,创造是一种自然自发和充满乐趣的活动。当然,儿童的创造力是简单的、低级的,海纳特把它称为“类创造力”“雏形创造力”,它不仅容易受到压抑,不像成熟的创造力那样稳定,而且它的独创性和自发性常常在6~7岁之后不能不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这表明,创造力的培养应当重视早期的开发。教育作为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对儿童那种珍贵的创造潜力和创造力的萌芽,应当加以保护和培养。虽然在创造潜力与创造力的实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完全能够通过有意识的教育而缩小这种差距。

充分发挥国人的创造力 篇12

按照世界的惯例,人均GDP到3000美金的时候,就是消费品牌的时候。当中国人有消费品牌能力的时候,我们的品牌在哪里呢?如果没有把自己的品牌建设好,都去消费别人的品牌,那就意味着我们所创造的财富开始转移了。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由于中国人消费品牌的能力引发的财富转移,已经达到了1600亿美金。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成长,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如果我们自己的品牌还不能起来的话,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会有8000亿到10000亿美金的转移。如果财富随着品牌这样大量转移的话,中国怎能成为一个富有、强大的国家?所以,品牌与我们国家、地区、企业以及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首先,品牌是消费者的记忆。如果你给别人有一个美好的记忆,那你就有优质的资产;如果别人对你没有记忆,那你的资产就为零;当别人对你有一个差的记忆,那你就有一个负资产。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别人有记忆,并且要有一个美好的、持久的记忆。你要持久不断地成为第一,就要让人们记住你的品牌。

上一篇:照护干预下一篇:设备维护使用